特殊教育学校关爱教育研究论文

2024-08-22

特殊教育学校关爱教育研究论文(精选20篇)

1.特殊教育学校关爱教育研究论文 篇一

记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爱是冬日的一片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看到生命的希望;爱是大地的一场甘霖,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对于普通的孩子的教育是这样,而面对特殊教育对象也就是残疾儿童,他们更需要或者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他们的从生理、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都需要我们的关爱。

一、为什么要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

(一)特殊儿童我们都知道的原因,他们生理上或多或少都区别于一般正常儿童。由于他们先天的原因也好或者由于后天人为的原因也好,他们在某些方面都有异于正常儿童。对于普通孩子非常轻松的日常生活能力,对他们来说可能要比较困难。如果比较严重的话,有些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他们在学习的路上要付出更多,要接受更多身体上的付出,即使这样,都很难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

(二)特殊儿童思想上的问题要比身体上的问题更突出。要先让每个特殊儿童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本身是最大的挑战,也是特殊学校老师们最应该做的。只有通过爱让他们接受自己从而慢慢的认识到这个社会也是接受他们的,才能把他们心灵最低处的小窗户打开,才能让他们从思想上拉近和我们的距离。思想上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一是好解决,还有的问题根本不用我们关注,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思想上的问题,需要更多的关爱,关爱让他们思想的翅膀飞翔起来,他们思想的眼界才会更宽广。

每个特殊学校的儿童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比一般孩子脆弱的多,他们比一般孩子更敏感。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都会存在一种自卑感,特别是生理上的短缺会直接导致他们心理上自卑,感觉自己不如人。他们更容易失落、更容易敏感,更容易把自己和这个世界隔离开来,更容易放大这个社会的负面的东西,也就意味着他们更不容易释放他们的负面情绪,反而会弱化自己本来的正面的东西,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说特殊教育学校的儿童们的思想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给予更多关爱的理由。

(三)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学习本身的问题。因为他们生理上的某种缺陷,使得他们在学习上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他们要付出的是一般学校普通学生几倍甚至更多的辛苦和汗水,换来的可能是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进步,所以,这种情况对于老师的要求更比较高了,老师们绝对不能以以看待普通学生的眼光看待这些学生们。

二、怎么更大程度的给予他们爱

(一)需要数学老师真正走近学生。特殊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采取住校的模式,很少有特殊学校招收走读生,一方面减轻了这些学生家长们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老师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每一个特殊学校里的学生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他们需要的最多的是帮助、鼓励和老师对他的爱。特别是,这些学生都比较信任数学老师。因为数学老师和他们接触的时间最久。首先做他们的朋友,对他们的要求要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客观的对待这些孩子。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这些孩子,教育学习知识是第二位,第一位是当他们的守护者,给予他们无尽的爱,让他们不至于对这个社会有炎凉的看法,这样,才能让特他们主动的拥抱社会,才有可能在将来真正的融入到这个社会中。

老师们要自习观察每个学生的生活规律,及时捕捉每个学生的生活细节,要及时记录每个学生的特点,过一段时间行程汇总,做这样的分析能够从长时间跨度上分析了解学生,更好的把我学生,这样也才能更好的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关爱。

(二)多从思想上下功夫。数学思想或者思维的建立,有利于他们今后逻辑思维的发展,对于他们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前章已经说明思想的把握对于这些特殊教育学生的重要性。每一个数学老师要勇于做特殊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当他们因为失落在校园里某个角落发呆的时候,当他们因为自惭形秽而自暴自弃的时候,当他们因为别人的冷风热潮而心灰意冷的时候,我们要想想,这些时候,我们的老师在哪里,我们的老师是否已经察觉并采取了措施,我们是否用爱去化解了这些问题,还有,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否有因为我们关心不够导致的。思想上的问题,无声无息,有时会很那觉察到,但是,一旦问题出现,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解决起来还有些棘手。最有效的是从一开始就要给这些孩子们倾注足够的爱,从思想上一些有可能引发问题的小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我们还要及时捕捉这些孩子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有效有针对性的鼓励。老师们应该有这样一种信念:上帝是公平的,每一个残疾儿童在生理机能上某一方面的残疾,必然会在生理机能的另一方面会有超长发展。而这些超长能力能否被发现,能否获得发展,能否给这些孩子以自信式的鼓励,关键看我们老师能否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爱,只要爱达到了,他们的潜力一定能发挥出来。对于这些特殊学校学生心理上的缺陷,老师们也得重视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操炼来促进其健康,只有心理上健康,才能带动他们的思想健康起来。比如,多让学生走出教室,参加一些运动项目,在运动中培养自己慢慢坚强的品质。

三、后记

爱是教育最好的营养品,是所有阶段学生都应该得到的,这也是教育感化作用能够发挥的源泉,而对于特殊教育来说,爱是我们的生命生命,也是挽救学生生命之花的重要手段。如果特殊教育老师们内心充满了大爱,那对于学生是万幸,对于老师们自己也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力量来源。有爱才有方法,有爱才有教育,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更是如此。

2.特殊教育学校关爱教育研究论文 篇二

通过不同途径我获得了一些信息:新宇9岁时母亲因病去世, 父亲外出打工, 有时几个月不回家, 幼小的新宇跟随外公生活, 因为缺少父爱母爱, 外公处处依从他, 使他养成了倔强任性的性格, 加上思想教育不够, 对学习没有兴趣。前些天又打着学校收书钱的幌子, 跟家里要了120元钱, 偷偷到网吧去打游戏, 被他外公发现后只剩了十几元钱。班上同学对他的评价是:不爱写作业, 学习成绩差;但是为人热情, 慷慨大方, 从不欺负同学……了解到这些, 我的心里一阵酸楚和自责: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 但教育者的失察和缺少关爱, 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 最终由厌学走向辍学。马斯洛层次需求论认为:当一个人的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 他就会把这种需求转到别的方面, 从而获得新的尊重需求。显然新宇在学习上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 从而降低了学习需求。为获得新的尊重需求, 他做事热情大方、团结同学, 以博得同学的好感。

难道眼睁睁地看着这样一个少年就此告别读书生涯, 得到的只是残缺的教育?我们应该付出我们的关爱、我们的真情。解铃还需系铃人, 想让新宇回来, 还需要班主任、英语老师的共同努力。英语老师表示自己的处理方法有些简单, 激将不成反被将;班主任也不忍心就这样放弃。于是我们与家长取得了联系, 家长表示愿意协助学校说服其返校。

但我们意识到:对于新宇这样的学生, 如果是迫于家长的压力而不是出于自愿, 即使回到学校, 也是强扭的瓜不甜。为此, 我们决定先从其思想入手, 以真情打动他的心灵。晚放学我们派了两名和新宇要好的朋友去看望了他, 但隐瞒了是老师委派。他们谈到了学校里最近发生的一些趣事, 并说同学们都很想念他……我又趁热打铁给新宇写了一封信, 以一个兄长的口吻跟他谈了做人、处世、对待挫折等方面的事, 并真诚地希望他归队。第二天早晨, 新宇在他父亲的陪伴下背着书包回来了!他不但向老师承认了错误, 还当着父亲和老师的面做了保证。

辍学的问题总算解决了, 但如何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向合格生转化, 是一个更重要的课题。我们根据他基础差、信心不足的特点, 共同研究制定出一个方案:

1、给他安排了热情开朗的学习委员做同桌, 及时辅导以解决他学习中的疑难。

2、针对他本人的实际水平, 给他降低作业难度, 同时教给他正确的学习方法, 增强他的学习信心。

3、对他的作业多采用面批的方式, 使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4、上课有意识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及时肯定其细微的进步, 以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 新宇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各科作业都完成的很好, 上课表现也很积极, 课堂检测成绩也比以前有了较大进步。

正当所有老师为其进步高兴时, 新宇竟然又有几次作业没有完成, 学习兴趣也不比先前。我们又及时做了一次会诊:由于新宇已有进步, 所以近期对他的要求有所放松, 而他的学习还没有完全转化成自觉的行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决定:1、把面批、提问等关注活动的间隔时间适当延长。2、和他的家长建立了“周联系卡”, 共同关注他的各项表现, 促进其转化。3、根据他的学科成绩给他安排了一个学科小组长, 以增强其学习责任心和使命感。4、与他平等对话, 了解他的欢乐他的烦恼, 给他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一段时间后, 新宇各方面的表现都有令人称道的进步。圣诞节, 他给每位任课老师亲手制了一张贺卡, 他在给我的贺卡上这样写道:“老师, 正是您的鼓励与关怀, 使我看到了灿烂的阳光。谢谢您!”

每年我们都会遇到一些类似的厌学、辍学案例, 有些几乎令家长和老师束手无策。是学生的性格、认识偏差了, 还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方式存在问题, 这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问题, 仅从新宇的个案中, 我懂得了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关爱: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关爱是阳光, 可以扫去学生心灵中的阴霾;关爱是春雨, 可以滋润学生心田幼小的希望。没有关爱, 就失去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机会;没有关爱, 就永远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关爱就是要尊重学生, 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蹲下来和学生寻求平等的对话;关爱就是要留一份纯真, 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懂学生之所思, 明学生之所为。

其二, 转化活动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教师一时的引导、激励不足以内化为学生奋斗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还会有反复, 有一些新的情况生成, 教师必须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不断地为学生加油。关注过程远比关注结果更重要。

3.谈特殊教育中的关爱教育 篇三

【关键词】关爱教育;心理操练;挫折教育

关爱是特殊教育前提,是特殊教育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生长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残疾儿童来说,关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是他们理想的火花,是他们成才的阶梯。

一、实施关爱教育的原因

1.生理上的残疾。特殊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某种残疾,使他们在听力,视力,走路,说话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他们的生活是艰难的,甚至无法自理,学习是困惑的,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去读写。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稍有不慎,他们就会前功尽弃,走向极端。

2.思想上的迷茫。残疾儿童思想局限性很大。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缺少正确的定位,没有具体而又长远的目标,对前途对未来是很迷茫的。残疾儿童的思想波动常常通过外表展现出来,那就是痛苦和喜悦。

3.心理上的残疾。残疾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的心灵是脆弱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他们容易自卑,感到自己不如人;他们容易失落,觉得成功离自己很遥远;他们容易懦弱,毅力和恒心不能维持很久。

4.学习上的困惑。由于生理机能的某一种或几种缺陷,残疾儿童在学习上往往要付出常人几倍甚至几百倍的努力。学习成功时,他们的喜悦也是常人所无法体验的,万一失败了,他们会气馁,始终觉得自己不如人,感觉真是什么用也没有了。这时生活的信心随时可能从他们的思想中消失。

二、实施关爱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善于走进残疾学生的生活。在农村,通常一个县只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离开了父母和亲人的残疾儿童在生活上是孤独的,也是极不方便的。由于身体上的缺陷,他们要么看不清世界的真面目,要么听不到自然界美妙的声音,要么做不了常人能够完成的动作。这时,作为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可以及时来到学生中间,帮助他们做一起简便易行的事,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老师真情的关爱。从而使残疾儿童助长生活的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

2.勇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残疾儿童,由于残疾,思想迷茫而消沉;由于残疾。找不到目标与方向。他们经常一个人在校园某个角落发呆。踌躇不前。这时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谈心,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捕捉学生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鼓励。我们深信:一个残疾儿童在生理机能上某一方面的残疾,必然会在生理机能的另一方面会有超长发展。因而我们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善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

3.有意识地对残疾学生进行“心理操练”。残疾学生心理上的缺陷,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操炼来促进其健康。为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可以编排一系列的“心理操练”活动。比如,在学校运动会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当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失败,接受挫折教育。让他们在尝试失败,接受挫折教育中保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心理品质,始终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参与生活和学习上的竞争,能够经得起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4.乐于和学生一起学习。残疾儿童由于身残智障等原因,在学习上的困难很大。知识要想顺利地输入学生的大脑,再通过手语或文字表述起来,这个过程是个反复不断而又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能深入学生的学习中去,和学生一起学习。从而化解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和学生一道体验成功与收获。

4.关爱与教育同步 篇四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数量日趋增多,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项严峻问题。大同初中同样面临这一课题。近两年来,在上级领导和学校的重视和努力下,大同初中的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受到上级领导和家长的好评。现就我们主要工作做以汇报:

一、针对现状,争取项目,成立留守儿童管理中心大同初中现有2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0余人,学生来源于辖区及周边五里、富强、香山,最远的学生家离学校20余公里。大同镇是一个劳务输出大镇,很多青壮年劳力举家外出,留下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留守儿童与父母整年,甚至几年不能见上一面,长期生活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畸形成长。隔代抚养现象十分突出;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老人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基本不作要求,导致学生学习上缺辅导,情感上缺乏沟通、行为上缺乏管教、思想道德上缺乏约束、安全上缺乏保障,没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影响。

鉴于这种现状,学校领导想方设法抢抓机遇,争取项目,筹建了43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购置了30余万元的学生床铺和学生专用柜,添置了可供200名师生同时就餐的餐桌及师生用水锅炉;成立了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和管理办公室,抽调了五名有爱心、责任心强的老师进驻管理办;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管理办公室职责、生活指导老师职责;成立了关爱留守

儿童领导小组,制定了《大同初中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于2010年春季学生开始入住。

二、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学校指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落实相关任务;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不定期与留守儿童交流、沟通,掌握了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了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弥补了亲情的缺失。做到了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三、学生公寓管理精细到位

学生公寓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家长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对学生公寓管理必须精细到位,为了确保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安全,管理办公室从制度上规范上墙,本着“关爱与教育同步,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的教育管理理念,具体做法是:

1、学生入住公寓与学生监护人签订家校安全协议、制定了住宿生管理制度、舍长职责、宿舍卫生标准。

2、对于入住学生采用半军事化管理,“一训”(对新招学生进行培训);

“二要二无”(被盖要方正、床单要平整,寝室卫生要做到墙上无污迹、地上无尘土);

“三查”(早午巡查、晚自习点查,夜间清查做好考勤记录); “四洗”(学生一天一洗脸和脚,一周一洗澡,一周一洗衣,一月一洗被);

“五化”(学生训练军事化、宿舍管理专人化、生活配备统一化、日常行为规范化、清洁卫生经常化);

“六心”(管理人员要对学生有“爱心、关心、谈心、耐心、细心和尽心”);

“七线”(学生寝室物品摆放要做到口杯牙刷一条线、碗筷一条线、面盆一条线、毛巾一条线、鞋子一条线、被子一条线、杂物一条线);

“八不”(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不打架、不偷摸、不赊欠、不带管制刀具、不沾黄色读物)。

3、做好寄宿生学习辅导员

我们留守中心老师也是寄宿学生学习监督员,我们按时组织学生进行晚自习。清点各组人数,负责学生晚自习纪律,做好考勤记录。在各组巡回指导,给学生解疑答惑。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辅导。

4、管理办公室定期召开住宿生会议。对住宿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卫生、纪律情况进行阶段性小结,公布学生宿舍评比结果。

5、学生请假实行假条和电话双向制度,即当学生履行完请假手续,按照假条中提供的电话与家长(或监护人)取得联系后,方可准假离校,反之不准假。学生在家电话请假的,要求有家长作证。学生自己手机请假的,一律电话询问家长。学生未到校时,指导老师及时电话通知家长,了解学生去向。

6、管理人员24小时无缝管理,做到了与学生同吃同住,按时到校、按时上晚自习、按时休息。

总之,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管理工作中我有如下感想:

一、爱心是基石

关注优等生、关照中等生、关爱学困生、关心特殊生,让学校里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用心去感受到这种温暖的爱。

二、精细是依托

学校无大事,处处是细节;教育无小事,处处都育人,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个角落都要关注。时时

处处落实精细,角角落落彰显精细,林林总总透露精细

三、创新是拓展

5.特殊教育学校关爱教育研究论文 篇五

黄义东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农民工的孩子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 “留守儿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的一个难点。缺少家庭教育和父母监管的特殊成长环境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造成了不利影响。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得找到产生问题的源头,方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比如说部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较少导致的学习问题。父母离家进城后,留守儿童在学习和接受教育上处于无人看管的境地。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在学校还可以向老师请教,在家只能靠自己思索,思索不出只好放弃,长此以往产生了厌学情绪,并且自信心严重受损。使他们面对成绩不能上升的情况后逐渐变的消沉,总感觉自己太笨,没有自信心,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它的心理发展任务,如果未完成,它会阻碍个体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可见,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异常将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根据以上情况并结合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关爱途径:

一、“父母”是思想的引路人、学习的指导者、生活的保护者。

首先、“亲生父母”的角色不可代替。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很多方面,他人是无法取代父母的。父母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我校发放《致留守儿童家长一封信》呼吁父母,在外出务工时不要忘记你们的孩子,要想方设法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进行交流,多与孩子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每个月至少通一次电话,有条件的父母尽可能轮流多回家,或者在节假日把孩子接到身边团聚,让孩子有机会与你们分享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定期与学校班主任、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思想和身体健康状况,形成教育合力。

其次、监护人就是“第二父母”。具备一定的心理文化素质和有责任心的监护人可掌握监护的主导权,为留守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满足留守儿童求知的欲望,促进留守儿童的正常发展。为此,我校通过“千名教师万家访”和发放《致留守儿童监护人一封信》活动,要求监护人提高自身心理文化素质,经常和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情况。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各科作业,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督促孩子加强身体锻炼,注意个人、环境卫生和饮食卫生,做好孩子易传染病的预防,确保孩子身体健康。督促孩子合理安排生活,要严格监控孩子的作息时间,督促学生按规定时间到校,不要过早到校,预防无监管情况下的安全隐患。确保孩子生活、学习能得到很好的照应。

再次、学校老师是“代理父母”。留守儿童的亲生父母及其委托的监护人,大多很看重他们孩子的成长,但是他们缺乏教育的方式、方法,更谈不上如何帮助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我校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帮扶留守儿童补习没有掌握的学习内容;学习之余,和帮扶留守儿童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节假日里,老师们经常将帮扶留守儿童接到家中,让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让他们感受到“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关爱。

最后、社会爱心人士是“爱心父母”。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弥补情感缺失,家庭教育缺位问题,使这些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时期的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社会爱心人士县教育局忽主席用爱心传递给我校留守儿童陆苏,新星书店负责人向我校留守儿童捐赠图书,县人民医院李医生为留守儿童讲解春季疾病预防知识等,为此,我校还组织学生走向街头发放《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即“关爱留守儿童创建和谐定远倡议书”倡议社会爱心人士争当“关爱留守儿童义务宣传员”。向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宣传科学的家教观念、知识和方法。使他们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感受到亲情和温暖。争当“爱心妈妈,爱心爸爸”。一次亲情电话,一封亲情书信,可以安慰一个幼小的心灵,一顿便饭能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一个温馨的提醒能让孩子享受到生活的幸福,一次无偿的捐赠能让孩子体会到人间的真情等等。从而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走到关爱的队伍中来。

二、“留守”是自我成长、感恩成长、快乐成长的一种力量。

首先、留守儿童把“留守”视为自我成长的一种机会。“留守”确实给孩子带来了生活上、教育上、精神上的诸多不便。然而,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留守儿童在生活上非常坚强,他们不仅学会了生活自理,而且在行为上也非常自立,学习上也很自觉。这就是因为他们珍惜父母出外打工带来的自我成长的机会,在理解父母打工选择的基础上,发展自身的独立性,增强生活、学习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促进了自身社会行为的健康发展。为此,我校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留守儿童的综合能力。我校留守儿童郑雨晴担任校少先队大队长、校园电视台记者等职务,她的事迹还被校报《师生园地》刊载;还有我校留守儿童索金雅担任校少先队大队委员、校广播站播音员、“留守儿童之家自治区”区长等职务,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留守儿童薛蕊的绘画作品获得市级奖等等,无不展现出我校留守儿童坚强的风采。

其次、学校把“留守”当成感恩成长的一种教育。

“留守”本身并非贬义,实际上,换一个角度来看,“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与磨难、所演绎的各种感人的故事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拼搏奋斗精神等等都是现实的教育财富。为此,我校组织召开留守儿童主题班会、关爱留守儿童国旗下讲话、在重大节日留守儿童向父母写信、以感恩为主题的留守儿童征文活动,在教师节、妇女节留守儿童向老师献花、写祝福感恩活动,在“留守儿童之家”,还特别开通亲情视频和亲情电话,让孩子们在想念父母的时候,能够听听父母的声音,和父母见见面,让他们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感受父母的艰辛与伟大。从而深化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感悟,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同时,我校对留守儿童开展各种集体活动。每学期组织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届“小百花”艺术节、学雷锋活动、植树护绿活动、书画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综合运动会、免费体检、消防演习等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让“感恩”生长在每个留守儿童的心中,成为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动力。再次、“留守儿童之家”吧“留守”塑成快乐成长的一种特色。“留守儿童之家”设备齐全,布置精美,是孩子们活动的快乐场所,温馨的家园。“留守儿童之家”组织健全,关爱有方,是孩子们成长的引路人,成才的指明灯。

“留守儿童之家”实行“自治”管理、常态开放。留守儿童既是“留守儿童之家”的成员,更是“留守儿童之家”的主人,因此,我们采取留守儿童自治管理,“留守儿童之家”每周定期对留守儿童常态开放。我们鼓励孩子们自己当家作主,聘请有责任心,有组织能力的留守儿童担任“自治区”的管理员,设置正副区长,图书借阅管理员、视频电话管理员、体育器材管理员、报刊杂志管理员、电影放映管理员,负责“留守儿童之家”的设施、卫生的管理、活动的纪律、图书的借阅与登记等。孩子们可以在活动室里尽情地读书、看报、借书、下棋、打球、跳绳、踢毽子、聊QQ、打电话、看电视等等。在温馨的家园里,孩子们互帮互爱,团结协作,亲如一家人。

“留守儿童之家”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了留守儿童能锻炼能力、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花园湖历史博物馆、参观工业园区、参观119消防大队、赴藕塘烈士陵园祭扫、赴王小庙烈士陵园祭扫、参加学雷锋见行动清理卫生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的爱,让他们始终保持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留守儿童之家”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等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故事”。校园电视台经常播放留守儿童之家常态开放的活动以及留守儿童参与校内外活动的成长故事。广播站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关爱留守儿童教育,表扬留守儿童好人好事,还为留守儿童点歌,送祝福。校报及时报道教师、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的事迹。如单正霞老师的《用爱心筑起幸福的城堡》、杨文菊老师的《同在蓝天下,共享一个家》以及留守儿童专版刊载留守儿童自己写的成长故事。我校的充分宣传,为的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留守儿童,从而更好的关爱留守儿童。

6.教育故事-小草也需要关爱 篇六

今年又带一年级,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孩子是含苞待放的花朵,我们是园丁,跟家长一起静待花开,但是有的孩子就是小草,他可能会开花也可能不会,但是也需要我们的爱。

开学一个月后,我班转来了一个小男孩——小杨,初初见他,观察他的眼神举止,略微有些与众不同。一节数学课上完,求一共 有几个的问题,给他讲了半天,还是没让他明白几加几的关系。放学同他家长沟通,杨妈妈一口咬定小杨什么都会,在家都会,我便也不好说什么。阶段检测,语文得了19分,数学得了15分。卷子拿回家要求签字,孩子爸爸给我打电话还满是惊讶,说孩子成绩怎么退步成这样。我无语,他的成绩不是退步了,而是一直这样。不仅成绩不好,平日的表现也更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我开始疑惑,是不是孩子在之前的学校表现挺好?抑或是孩子在家的时候什么都会来学校就不会了?我开始思虑孩子有问题家长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但是不管知不知道应该是都不愿意承认的,害怕老师区别对待更是守口如瓶。不管家长是否承认孩子有问题,或者就算承认了又如何,日常的教育和学习只能是更加的关注,丝毫不能放松。想到这我也就不管了,拿他家孩子当做正常的孩子一样,每天放学都给他妈妈拦住,反应孩子当天的表现,我猜想这样的家长都是怕见老师的,他们总觉得自己家孩子的与众不同让自己不好意思,所以我得让杨妈妈知道,我是关心孩子而不是埋怨她家孩子带来的麻烦。比如:孩子今天上英语课玩口水,不认真听课,我跟她妈妈说不是批评他主要是觉得孩子卫生习惯影响身体健康,怕孩子生病拉肚子;孩子中午不吃饭把饭都吐到塑料袋里,小杨本身就营养不良很瘦很瘦,身上因为营养不良皮肤都干裂起皮,挑食非常严重,我每天中午对着他哄着他跟他一起吃,甚至有时候还一勺一勺喂着吃,我把这些告诉杨妈妈,告诉她鼓励孩子吃饭,孩子是能做好的;小杨有点小进步我都告诉杨妈妈,大力表扬,不仅表扬孩子也体谅她的辛苦。久而久之,我们的关系近了,原来都是我追着他妈妈,后来就变成他妈妈天天堵着我问孩子今天怎么样,自己主动坦诚,她家小杨就是发育迟缓。

小杨只要做题就往里面填数字,不管是数学还是语文,不管题目是什么,拿过卷子就是1234567地往里填。但是杨妈妈跟我说只要看着他,他还是能写字的。可是在学校只要做卷就乱填,我跟他妈妈想了个办法,小杨最怕他妈妈不来接他,我告诉他学校的卷子必须独立完成,不然就不让他妈妈来接,4点多他妈妈来了以后看孩子的卷子都写的数字,就是不写在那磨蹭,我跟他妈妈佯装生气转身要走,小杨急的哭了,说自己保证好好写,我们出去偷偷地躲在走廊里,通过后门看,小杨写完要出去,我赶紧迎上去检查,惊喜地发现他有好几道题都做对了。我假装给他妈妈打电话,告诉他妈妈小杨的卷子做好了,可以来接了。过了一会,他妈妈从走廊走进教室装作才从家来的样子,把孩子接走了。从那以后,小杨的卷子自己能写的都能写上一些,期末考试破天荒得了40分,这是有史以来最高的一次。

7.关爱教育下的幼儿成长 篇七

由于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 因此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我们班中有几名闹将, 他们在班上彼此呼应, 连成一片, 经常在课堂上“各显本色”。针对这一情况, 我在班上进行过晨间谈话, 想要以理服人, 但这种教育对这些后进生的作用微乎其微。严厉的批评教育, 从他们那似乎温顺的眼神中看得出并未驯服。于是我注意抓教育时机, 贴近他们, 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是等他做错了什么才去找他, 而是他做好了什么, 我去表扬他, 鼓励他, 让他知道老师关注着他的点滴进步并为之欣喜。小朋友向我反映S爱打人, 我先从侧面提醒他。有一次, 玩游戏他和小伙伴玩得很开心, 我马上就表扬他, 肯定他的优点。这样, 他对其他的事情也很在意, 很认真了。由此, 我深深体会到, 如果教师传递给这些后进生的永远是“你是我的坏学生”, 使他们思想上形成抵触情绪, 那事情就不好办了。我们应该拿出一颗真心来, 让学生知道你心中有他, 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

实践证明, 充分得到成人理智的爱的孩子, 总是充满自信, 朝气蓬勃, 积极向上;反之, 长期得不到肯定, 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是不会有自信的。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 活动时常打人, 这往往是对他们付出的爱和关心太少。他想利用“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 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因此, 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 以积极乐观的情绪体察他们童心的需要, 如在活动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增设“说出你的心里话”“亲子区”等, 给予幼儿充分抒发情感的空间, 使幼儿感到在充满爱心的氛围中生活, 这有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

还记得, 我带着爱的种子如愿以偿成了一名幼教工作者。初为人师, 莽撞的我怀着急切的心情想品尝爱的果实, 殊不知没有耕耘何来收获?记得那年我带的是中班, 来了一个名叫L的小朋友, 他性格孤僻, 有点神经质, 说话口齿不清, 小朋友们都笑他是“呆子”, 连我也觉得是他拖累了我们班。每次活动时, 我为了他的安全, 也为了他不影响其他幼儿, 时常将他搁在一边, 不让他参加活动。有一次我带孩子们玩“开火车”的游戏, 他忍不住悄悄跟在后面。忽然, “哇”地哭了, 我回头一看, 原来别的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他玩, 硬是推来推去, 最后倒在了地上, L一边哭一边用求助的眼光看着我。我当时又气又急:“教你坐着不要动, 你为什么不听话呢?”L立刻睁着惊恐的眼睛呆呆地望着我, 显得那样无助和可怜:“老师, 我……我不对!”我的心颤栗着, 慌忙避开他的目光。

平静下来的我扪心自问:爱应该是这样的吗?孩子们都有自我的愿望, 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剥夺他们的权利, 使众多的幼儿失去体验成功和展现自我的机会, 我们要关注每个孩子, 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我找到了答案, 对!爱应该是春天的鸟鸣, 夏天的花开, 秋天的硕果, 冬天的艳阳!我要用爱温暖L幼小的心灵!从那以后, 无论什么活动, 我都带着他参加, 在我的影响下, 小朋友们也都关心他, 帮助他, L终于有了笑容。

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这个经典实验说明的就是充满爱的期待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教师对幼儿所持的爱期待越高, 注入爱的期待越多, 学生智力提高就越明显。

本学期, 我们班来了一名患皮肤病很严重的小女孩叫W, 她全身皮肤都是黑黑的。她很内向, 从没听她说过一句话, 小朋友们看见了W后谁也不和她玩, 谁也不愿意与她握手, 就连坐在她后面的洋洋的妈妈也跟我们提建议, 不要让W和洋洋坐在一起。看到这样的情形, 我的心中充满了怜惜:我一定要让W得到关爱。事后我召开家长会, 跟家长讲解这种皮肤病不具传染性。给小朋友们讲关心病人的故事, 带领W和小朋友一起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 她渐渐适应了集体, 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发现她很聪明, 课堂上表现很积极、主动, 终于找到了她的优点。

爱为何具有教育效应?一方面由幼儿的年龄所决定, 幼儿年龄小可以从爱中获得愉悦和自信。另一方面由教师的劳动特点所决定。教师付出爱, 是为了幼儿提高, 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因为教师爱的责任和功能发挥的程度, 实质地决定了教师在幼儿、同事、家长心目中的形象, 会极大地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

8.关爱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 篇八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留守孩子的数量日益增多。留守在家里的孩子们,怎样使他们在远离父母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呢?怎样使他们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小学教育是习惯教育的关键时期,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关注身心发展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教师认真填写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要做到翔实准确、反馈及时,使每一名留守儿童都在学校的掌握之中,使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老师要经常找留守儿童进行谈心,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行为习惯、学习状况等。当他们取得成绩,要有人为他们祝贺;当他们遇到烦恼时,要有人帮他们解决。老师要不断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指导,使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二 、了解情况,建立友谊

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祖父、祖母或亲戚照顾,缺少父爱、母爱,性格怪癖,爱惹事生非,纪律涣散,学习不够积极;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成绩下降,还影响别的学生。

首先与家长建立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家访和家长会,与这些孩子留守家乡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好的沟通,对他们的家庭状况有了大体了解。在同这些老人的交谈中,我详细地告诉他们孩子在校的情况,并诚恳地要求他们提高监管孩子的能力和责任心,配合学校与老师一起管好孩子。很多老人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家里的大小事包括儿子儿媳的事、孙辈的事都告诉我,和我商量。这样,我成了老人和孩子们的知心朋友,留守孩子的心里也不再孤单。

其次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发给学生每人一本记事本,要求他们学会把当天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任务记在本子上。回家后一一对照完成,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统一组织“留守学生”分批给家长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了解父母在外工作、劳动、身体等情况,接受家长的教育与要求。同时,我要求孩子们坚持每天写日记,把一天最值得写的事记叙下来,并谈自己的感受。无论工作有多忙,我每天都要查阅日记,了解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日记中积极的一面我给予鼓励,消极困惑的给予疏导,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态。

三、创造温暖集体的氛围 ,多关爱留守儿童

马卡连柯在谈到集体的教育作用时曾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建设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了很大的教育力量。”是的,学生的活动和交流主要是在班集体中进行的,班集体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要把班级建设成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园地,必须营造好班集体的教育氛围,尽力培养学生对集体的深厚感情,利用班集体的约束力和集体舆论评价对学生的行为、品德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所以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要多制造让留守儿童参与的集体活动,要多创造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温暖的班级活动,要给留守儿童多创造展现自我的空间,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的温暖,感受班级的关爱。另外,老师应掌握家长务工的地址和电话,以便随时联系,介绍孩子的情况,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这样既加强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也拉近了家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四 、注重活动、激发情感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才能得以形成。在班队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给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于是,我改变以往由自己充当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主持者为由学生主持班队活动,在班队活动的组织时,先向班级全体动员,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每个成员都献计献策,尤其是留守孩子,多倾听他们的意见,然后由班干部、积极分子负责选题,确定形式、方法,其他学生则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最后教师对其中与主题无关或需拓深部分给予参考意见,让他们尝试参与,培养、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样,调动起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不少同学在主持人面前一扫以往的畏惧,格外放得开,气氛空前活跃,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从而使他们在班队活动中更乐于接受活动内容,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思想上真正受到触动,更好地唤起了他们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从而养成了孩子们互助友爱的良好习惯。

五、严于律己,从我做起

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因此,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左右着留守学生的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只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促使他们往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要做到有细心、耐心和爱心,要积极思考,不断创新。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认为,只要我们讲究方法,积极创新,循序渐进地实施心理辅导,给留守儿童一片心灵的蓝天,那德育工作一定能顺利开展,并发挥其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9.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篇九

一、个案现状

学生赵某,男,8岁,父母为了生计在他3岁就都出去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平时都有年迈的奶奶照看,溺爱,学习无人监督,日常生活无人更好的管理。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缺少亲情的关怀,他的身上存在以下问题:

1、自由散漫,上课不认真听讲,懒惰,从不写作业。

2、个人卫生较差,同学们都不愿意接近他,乱丢垃圾。

3、贪玩,有时逃课,甚至还带着班上的其他孩子去逃课。

4、调皮、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时不服从老师管教。

二、问题分析

由于从幼儿期便开始了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所以不仅与父母感情淡漠,在与其他人交往中也有猜疑、狭隘、孤僻等负面倾向。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6%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管家长、教师和同学说心里话,还有30%留守儿童表示心里怨恨父母。这其中的原因正如20世纪4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这一关系将直接导致一个人信赖和自我信任的形成,并且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他们认为人在生命头两年都会体验到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矛盾必须在那两年解决好,否则儿童将会遭受缺乏信任感的折磨,严重的甚至无法与成人相处。他们的另一项研究表明:早期有害环境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持续长久的剥夺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只要成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心理环境)及时地加以改善,让他们多体验一些父母及其他人的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一定会逐渐好转。

三、改进措施:

一、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慎重选择,老师也应多一点关爱。

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尽早定下来,不要随意更换,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边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以便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把孩子完全交给没文化的老年人抚养,是对孩子极不负责的做法,也是很危险的,因为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一个孩子走上了岐路,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悲剧。此外,在幼儿园或学校,老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

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多观察他们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了解、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多与同伴交往,从而让他们发现交往的乐趣,进行一定的“亲情弥补”,使留守儿童形成与抚养人、老师、同伴间的深厚感情,避免他们情感世界的“荒漠化”。

二、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不要陷入黄土高原上“娃放羊挣钱成亲——娃再生娃放羊挣钱成亲”似的恶性循环。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这些道理的讲解,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结合父母的实际行动,例如: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赵某后来就在父母的改变下对父母的感情加深了,以前他们父母回来了,他们都无动于衷,可后来父母要返回打工地时,他们都很舍不得。

三、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老师,这个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这既说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拥有的最高决策权,也就是说只有父母才能对孩子的教育负最终的责任。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应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动性,应主动协调抚养人、老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在赵某的教育上,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曾一度发生意见分岐,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造成了家庭关系的紧张,这时只有他们的父母出来进行一定的协调、干预,才能保证家教力量的一贯性和一致性,防止过多的内耗。

四、留守儿童的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全国目前有太多的留守儿童,这是我们的下一代中不容忽视的一大群体,他们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来解决,不能光靠他们父母来扛。一些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也成立了“民工子弟学校”,一些条件较好的公立学校也在降低外地民工子女的入学门槛,这样也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但愿有更多有识之土能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但愿以上那些好的做法及其它更有新意更有效的做法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深入落实到每一位留守儿童身上。

10.关爱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教案 篇十

教学目的:

1.了解班上留守儿童的情况。

2.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

一、导入

以上半年我区留守儿童出现的溺水事故导入。

二、向留守学生了解他们在家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的父母在外的情况和现在在家监护人的情况。

三、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先让他们了解自己父母在外的不易,以及他们在外打工的目的。让学生知道他们父母所做的都是为了他们好,是为了他们有一个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让留守学生多理解父母。

四、要留守学生做好自身安全。

1.要他们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在上学放学路上要保护好自己。

2.要他们注意溺水安全,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不下河或池塘游泳,在水边行走时也要注意安全,特别是下雨天,涨水的时候。

3.要他们注意自己身的人身安全,不到一些未成人不许去的所,象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在校内外不和别人打架斗殴等,有什么事及时跟老师反映。不到一些危险场所去做事。

4.注意自己的饮食安全,不吃一些不安全的食品。注意自己的身体分健康。

11.教育就是关爱,管理就是服务 篇十一

一、教育就是关爱

1. 关爱贫困生。这个学期刚开学不久,15级美术与制作班的班主任急冲冲地到团委办公室找到我,跟我说了她班上一位学生的故事。小沈,家里有好几个兄弟姐妹在读书,父母失业,几次三番试图说服她辍学从业,来减轻家庭的负担,但是小沈同学坚决想要把中职这三年读完,将来找个更好一点的工作。父母无奈女儿的固执,但终究也拿不出学杂费、住宿费、生活费等费用,无法让女儿无忧地在学校里学习。小沈同学终日愁眉紧锁,班主任发现后问明了情况,找我咨询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到小沈。我将小沈同学交上来的贫困申请书交给校长看后,校长马上让学校“扶贫助学基金会”给小沈拨款先解决了住宿费、课本费等问题。

“不让任何一个有意愿就读二职的同学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这是我们学校对在校每一位学生的承诺,我们学校成立的“扶贫助学基金会”,就是为了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为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2. 关爱后进生。在我们学校有一位曾经风靡全校的学生,可以说是学校的“小明星”,他是小魏。记得刚来学校的时候,他因为成绩差,性格内向,课听不明白,也不愿意问,终日在课堂上睡觉,老师们都摇头表示无可救药。但是他的班主任不以为然,教音乐的她,发现小魏有一副好嗓音。她努力培训小魏,并鼓励他参加学校各种歌唱比赛,果然,在学校举办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中,他获得了佳绩,成为“十大歌手”之一,而且,还加入了学校合唱团到广东省各地参加合唱比赛,还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元旦文艺汇演”……我们看到他从青涩到自信,他的演出一次比一次精彩。现在,他毕业了,当上了小学老师,还利用课余的时候,到艺术培训班去做兼职,把他的特长教给更多的小朋友。

我们要求老师对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一视同仁,对后进生更是要关心入微,成绩不好,不代表其他方面也不行,所以,教师会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动向,对成绩不好但又有其他方面特长的学生,我们给其创设发挥才能的舞台,让其提高自信,成为优秀的学生。

二、管理就是服务

管理,如果只是一味地做强制性的要求,那最终只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1. 为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而服务。在内宿管理方面,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满足学生的要求,热了,装空调,冷了,装电热水器,学生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才能好好学习,目前,我们学校的学生公寓环境在全市是数一数二的。

2. 为给学生创设锻炼的平台而服务。我们因材施教,对不喜欢读书的学生,通过深入了解,发现他们的特长,激发他们的潜能,开展各种活动让他们的能力得到锻炼,才能得到发挥。我们每年都会开展大型活动,如元旦文艺汇演,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校园好声音”歌手大赛、现场书画比赛、校园主持人大赛等,校园运动会,“最会操作”技能节系列比赛等。也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活动和比赛,如第十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第八届广东大中专学生书画艺术作品大赛等,学生很多作品都在比赛中获奖。

3.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服务。根据我校培养目标“最讲礼仪,最能敬业,最会操作,最能发展”,我们要求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育学生见到师长要问好,做事要有责任心;定期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讲座,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氛围;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满足同学们各方面的兴趣,在团委学生会旗下成立了合唱团、舞蹈队、乒乓球社、篮球社、羽毛球社、快板协会、吉他社、街舞社、书画社、文学社、话剧社、计算机协会等,囊括了体育、艺术、文学,让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提升自己。

12.特殊教育学校关爱教育研究论文 篇十二

学生范怡, 男, 7岁。他的爸爸妈妈在他三岁时就离婚了。一直由爷爷奶奶带着, 在前年爸爸又重新组成一个家庭, 平时根本是不闻不问, 也不拿生活费。破碎的家庭造成他年纪小小正需父母疼爱之时却无人疼爱, 内心充满怨恨。行为习惯相当差, 性格孤僻。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 要么搞小动作;下课胡乱打闹, 同学间经常闹矛盾, 同学们都嫌弃他。

列举案例:

叮、叮、叮......我熟悉的手机铃声骤然响起, 电话那头, 学校门卫室的保安急切地告诉我, 班上的范怡同学放学后一个多小时了还没回家, 家长都找到学校来了。现正值秋季, 天气已转凉, 这么晚他到底到哪儿去了。这对我来说, 第一次感觉到了压力。我立刻赶回学校, 通过多方打听、四处寻找, 才知道他因为与同学发生一点口角就故意藏起来, 把老师、家长的担心置之不理。说起范怡, 我对他的印象可太深了。他是这学期插班到我班的, 开学这半个月, 陆续有同学向我反映他的不是, 我找他谈话, 告诫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以学习为重, 要自我约束, 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 他只在口头上答应, 行动上却毫无改进。看到他不思进取的样子, 我的心都快凉了, 算了吧, 或许他就是那根“不可雕的朽木”。不理他的那几天, 他便变本加厉地闹起来。经过这次事件后, 我再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 我产生了一种要好好“改造”他的冲动。

问题分析:

正所谓: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要想彻底根治范怡的不良行为习惯, 得对他有个全面真实的了解。听认识他的同学讲, 他在以前的学校就是挂了号的“捣蛋鬼”, 行为习惯相当差, 性格孤僻。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 要么搞小动作;下课胡乱打闹, 同学间经常闹矛盾, 同学们都嫌弃他。有的同学不愿和他坐同桌, 说他身上有异味了。有的同学不愿和他一小组, 说他学习拖后腿了, 不做作业, 各门功课期末测试都不及格, 如一个小混混一般。听到这些, 我不禁埋怨自己运气差, 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 但又转念一想:有教无类,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不试试怎会知道结果呢?

我猜想他之所以养成这么多的坏毛病, 一定与他家庭教育有关, 于是我决定到他家里去一探究竟。接待我的是其伯父, 通过其伯父的介绍, 我大吃一惊:原来, 他爸爸妈妈在他三岁时就离婚了, 一直由爷爷奶奶带着, 在前年爸爸又重新组成一个家庭, 平时根本是不闻不问, 也不拿生活费。破碎的家庭造成他年纪小小正需父母疼爱之时却无人疼爱, 内心充满怨恨。他的学杂费都是其伯父向镇政府申请低保而获得的。

在家访回学校的路上, 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像打翻了的五味瓶!家庭的不完整引起的自卑心理, 亲情缺失造成他心理障碍, 家庭教育缺失造成他行为偏差。我感觉到他需要身边的人给他一份特殊的关爱。于是, 转化他的行动在悄然中进行。

主要措施:

要纠正范怡的不良行为, 首先要打开他心灵的锁。由于长时间没有母亲, 范怡身上的衣着也相当地不像样, 他的衣服不说每天脏兮兮的, 还小的可怜。于是, 我特意去商店为他购买了一件漂亮的上衣。当我把他叫到办公室, 让他试试衣服是否合适时, 这个从来都未正眼看人的孩子眼睛红了。为了提高班上学生的作文水平, 我要求他们每天写一篇日记。于是, 我给他准备了一本很可爱的日记本, 让他每天写写自己的喜、怒、哀、乐, 每天放学以后读给我听一听, 学会与别人分享快乐, 让别人来分担忧愁, 从而找到平衡感:有人关心我, 也有人重视我。接着我又教范怡学会合理使用零花钱, 我给他买了一个小钱夹, 让他把平时的生活费放到皮夹子保存在我这里, 就像定期储蓄, 也可以按需提取。早晨, 他没吃饭时, 我会塞给他一两元钱去买包子;当发现他常常向同学讨笔用时, 我又悄悄告诉他该买支笔了……渐渐地, 范怡觉得钱够用了, 为了找钱而扯的谎就少多了。

之后, 我又花了大力气让范怡习惯于天天做作业, 天天做好作业。我抓住他动作快的特点, 利用午间、下课的间隙, 提早给他布置作业、批改作业, 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学习效率高。碰到双休日, 我又让他到我寝室做作业。有时范怡作业做完了, 我就借给他书看, 让他不要贪多, 每天看一页, 每次到校讲给我听, 渐渐培养他回家看书、动笔的兴趣, 并慢慢巩固成一种习惯。

现在, 他取得了些许进步, 同学们对他的看法也改观了。我又安排他当班上的纪律委员, 协助我管理班上的纪律。一方面约束了他自己的言行, 另一方面让他有机会多与同学们接触。我发现他内心很渴望得到别人关注, 我会故意喊他起来回答问题, 及时对他表扬, 帮助他树立信心, 慢慢克服自卑心理。

辅导效果:

通过半期的努力, 范怡的进步是明显的, 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 作业也能按时上交, 中期考试各科测试成绩都能达到及格。他的眼睛里少了一份惘然, 多了一份自信。脸上不见了那种无所谓的神态, 增添了几许灿烂的笑容。

个人体会:

13.教育笔记:如何培养幼儿学会关爱 篇十三

懂得爱的孩子更能用适当的方式戈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懂得爱的孩子更能理解同伴的想法和计划;他们会爱护花草树木;会关心生病的小朋友,知道爱护玩具和图书,给爷爷奶奶捶背,能用行动感谢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一、利用随机教育鼓励幼儿主动关心他人道德教育毕竟是抽象的,迫过一两节课的说教、引导,幼儿难以获得深刻的体验,通过随机教育,幼儿反复体验并结合具体情境,幼儿的道德行为可以渐渐内化成一种道德习惯。一次体育活动时,班上的小宇不小心把脚扭到了,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其他小朋友立刻跑过来,有的问:“小宇,你怎么啦?”“没摔疼吧?”有的小朋友就帮他擦眼泪,有的还帮他揉脚,这一切都被我看在眼里,我及时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表扬了孩子们这种关爱他人的好行为,对他们的这种行为予以肯定,并且树立了他们以后学习的榜样。二、开展教学活动:体验与身边熟悉的人之间的“爱”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长、老师的悉心关怀下一天天的成长。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体会到了长辈抚育,自己的辛苦,也不意味着他们会自然的爱自己、爱他人。幼儿期是世界观,自然观,生命观的萌发期,也是一个更多的依赖情感,而不是依赖理智时期,培养孩子爱的情感,是幼儿期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父母长辈是孩子降临到人世后的第同任老师。也是最亲近的人,孩子们在享受着父母长辈的关爱时,容易形成“自私心理”,造成“自我为中心”的现象,3-4岁的孩子在家中对父母做些什么家务并不知道,也表现出对身边的人不关心的倾向,阻碍了他们对来自身边的人“爱”的体验。为此,我们开展了“妈妈:我爱你”的教学活动。通过故事表演的手段让幼儿体会到妈妈的辛苦,感受妈妈的爱,听完《小乌鸦爱妈妈》的故事后,让幼儿思考问题:“你的妈妈爱你们吗?她从哪方面来表现爱你们呢?”虽然幼儿都回答爱,但是大多数幼儿对于具体的事情却不知道表达,有的也只能说:“出妈妈喂我吃饭,给我洗澡,”之后再也想不起妈妈还为自己做了些什么,为了让幼儿感受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我分别拿小乌鸦和幼儿做了比较,看看小乌鸦是怎样爱自己的妈妈,我们应该怎样爱自己的妈妈,我们还以画日记的形式和口述叙事(幼儿口述家长记录)的方式来加强记录下长辈每天为自己做的事。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孩子们做一些事情来表达对长辈的关爱,以达到我们开展“妈妈我爱你”的教学活动的目的。另外,我们还通过区角娃娃家的活动,分别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体验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从而更深得了加深幼儿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三、利用各种节目主题活动进行教育为了让幼儿在生活中体会关爱他人,我们开展了各种主题形式的活动,如:三·八妇女节,我们举办了小手拉大手的亲子活动,中班组设计了五个游戏,通过玩游戏,增进了妈妈和幼儿间的感情,我们还开展:“妈妈,我想对你说”“我为妈妈做件事”等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学会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另外,父亲节为爸爸制做小礼物,重阳节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表演节目,为他们制做小礼物,或是说祝福的话,或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幼儿知道除了关爱自己的家人,也要把爱传给别人,关心周围的人。四、走入大自然,“迁移对爱”的休验新纲要指出培养幼儿“保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结合“我们一起去植树”等一些活动,本着由近及远的原则,我们尝试将孩子对身边熟悉的人的爱的体验迁移到植物方面。让孩子们对植物是如何生宝宝以及如何照顾宝宝的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并用日记的形式画下来,在小树成长的过程中当他们再看到一棵棵小树苗的时候,会比以前更疼爱了。常常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一些稚语:“老师,老师,别忘了给小树宝宝喝水它会渴的”。“老师,老师,花宝宝的叶子上有虫子,会把花宝宝咬死的,我们来帮助它抓虫子吧……”爱的语言,在孩子细小的心田里悄悄成长。另外,孩子们都很喜欢小动物,收集动物妈妈和他们宝宝的资料,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获得对“爱”的体验,激发幼儿爱动物的情感。有一位学者说过:“为了让孩子了解爱的真谛,我们必须用眼、耳、口、手和心去表达,孩子才能体会和了解由被爱而知爱人!”让孩子们积累一些简单的生命及生物体的经验,开始关注自己及身边的一些生命,开始学着关爱他人,关爱自己,在此基础上,促进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使其整体和谐发展。爱,是世间是美好的词汇,学会爱,我们才有平和的心态,博大的胸怀,懂得体贴与照顾,知道真情所在。

14.特殊教育学校关爱教育研究论文 篇十四

——仙桃市妇联社区儿童工作案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区已经成为开展城镇管理的重要载体,成为与城镇居民生活密不可分的基层组织。社区妇女儿童工作相继成为妇联工作的新课题。为进一步适应城镇发展的新要求,把握妇联城镇工作的新重点,寻求社区妇女儿童工作的新路子,仙桃市妇联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整合学校、家长和社区资源,以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为主阵地,依托社区服务机构和校外教育基地,为社区儿童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服务。

一、以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为主阵地,成立社区儿童校外教育基地。

2009年8月,市妇联利用木兰花家政服务的品牌效应,在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率先试点成立市少儿校外教育指导中心,并利用妇联组织优势招募了一批少儿校外教育志愿者,她们主要由家教专家队伍、留守流动儿童宣传工作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和“爱心妈妈”组成。在校外教育指导中心开辟了宿舍、食堂、图书室、活动室和学习室,同时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校外学习辅导及家庭式管理。少儿校外教育志愿者为这些托管学生逐个建立成长档案和成长记录,全面掌握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思想表现、学业成绩、日常行为等,1

对留守儿童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引导。截止目前,该中心共托管少儿260人次。

市妇联运用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校外教育指导中心的管理经验,辐射周边镇办和社区,形成了少儿校外教育服务网络,先后在社区和学校附近建立了27所少儿校外教育点,参与少儿校外教育的志愿者达180多人次,少儿学生近1500人。6月30日,我市德政园社区校外教育基地已正式挂牌成立,这一基地的挂牌标志着我市社区校外教育模式逐步走向成熟。

二、充分利用资源,为开展社区儿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充分发挥现有资源。随着社区功能的日渐完善,我们充分利用社区的场所资源,建立校外教育基地,为开展社区儿童工作提供场地;利用社区的妇联干部、社区的热心人士、爱心妈妈、大学生、退休教师等人力资源队伍,为开展社区儿童工作提供人力保障。如黄荆小区社区校外教育基地利用小区的功能房为社区儿童建立图书室、电脑室、娱乐室,供社区儿童学习和娱乐,社区妇联的闵芳负责校外教育工作。

二是引入社会资源。通过招募社会上从事教育的专家或事业心强、素质高、表现好的专职人员从事社区儿童工作,开展有偿的少儿校外教育服务,并不定期地为有需要的社区家庭提供直接的个案辅导或开展教育讲座。如华山里社区校外教育基地的负责人王楚红博士,是从外地回社区工作的。仅今年暑期就招收华山里社区儿童60多人,为社区儿童提

供学习辅导和兴趣培养,让他们在这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三、开展多项活动,让社区儿童校外生活丰富多彩 一是开展家庭教育。我们以社区妇联干部、社区教育工作者和社区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为主,专门负责组织和开展社区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与贫困家庭儿童结对子、开展义务家教服务等活动。华山里社区暑期已开展二期家庭教育培训,培训家长200多人。德政园小区校外教育基地在开业当天,专门设置家庭教育咨询台,面对面解答家长提出的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接待家长200多人次。暑期前后,家庭教育志愿者在每天分赴全市20多个小区就社区校外教育服务及家庭教育知识进行广泛宣传,发放宣传单近万份,深得社区居民好评。

二是开展家庭服务。社区校外教育中心为辖区内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中心资源如书籍借阅、上网等兴趣、技能发展小组、义工发展、家庭生活教育、开展专题讲座等开放式服务,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和受惠面;同时,为有需要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支援性服务,为面临危机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辅导治疗性服务。如为特困家庭的儿童、青少年提供免费晚餐服务,为有成长烦恼的儿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等。如复州花园小区社区校外教育基地的李清专门到留守儿童张扬家中为其送饭,关心他的生活等。

三是儿童校外辅导。社区校外教育辅导基地主要开展课后、双休日、假期的课后学习辅导,它不同于校外培训班、辅导班和特长班,不是以营利为目的。政府和社区为校外教育基地提供人力、财力和场所。基地采取向服务对象收取一定的费用,以此支撑校外教育的正常运转。同时介入儿童个人、家庭及社区三个不同层面,实现儿童教育工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辅导”的良性互动;以社区校外教育服务中心为依托,搭建家长沟通互助平台,鼓励家长善用中心及社区资源彼此支援,自助互助,提高家庭生活素质。

15.特殊教育学校关爱教育研究论文 篇十五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幼儿, 每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解每个幼儿, 及时发现和肯定每个幼儿所取得的进步, 从而建立起对幼儿发展的信心。

例如:男孩东东他已经六岁了, 生活能力很差。不会上厕所不会自己吃饭, 不会下台阶。他老实腼腆, 比班上孩子胆子都小, 不敢大声说话, 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 每天到了幼儿园, 总是默默地呆在一旁。于是我就找来东东最喜欢看的书给他看, 慢慢地我发现他有时也可以跟我聊聊书以外的内容。在玩区域游戏时, 我也经常去和他一起玩, 除了老师的帮助外, 活拨可爱的小朋友, 是使他进入集体, 培养活泼、开朗性格的重要条件。孩子从此以后性格变的活泼开朗了, 小时候的胆小、腼腆的性格, 没有留下一点痕迹。这样的孩子, 如果当时老师嫌弃他, 不注意他的个性特点进行耐心、细致地培养教育, 而使他感到压抑, 他的智力就不能得到健康发展。

教师在个别教育中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通过家园沟通, 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进步与不足, 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的放矢, 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进行这种德育教育。

二、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开展关爱教育

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身上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行为尤为突出, 如:一次, 一位幼儿带来了一件新颖的电动玩具, 小朋友都围了上去, 可他竟把玩具往身后一藏, 生气的说:“这是我的, 不给你们玩”, 别的孩子见状说“明天我也拿玩具来, 我也不给你玩”, 有的嘴里不说, 手却一直伸在那, 大有非玩不可的架势。于是, 我抓住这一时机, 对进行了玩具交换训练。

在活动区设立一个“玩具之家”, 请家长和幼儿一起选择一件幼儿非常喜欢的玩具, 贴上名字放入“玩具之家”。通过拥有一个玩具, 二个玩具, 到许多玩具, 使幼儿明白:一件好玩具, 一个人玩, 只是一个人高兴, 而大家交换玩, 能使大家都高兴。从那以后, 小朋友常把自己心爱的玩具主动借给别人, 争抢的行为明显减少。分享互惠是人们得以立足于现代社会的重要心理品质。当代生活中, 任何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各方人士的合作与各种力量的互助互惠。孩子们能够在幼小的心灵中树立起共同享用、共同拥有的观念, 主动与他人分享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 对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具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在游戏活动中有效融入关爱教育

幼儿园一切活动的开展都是以游戏为载体, 因为游戏是以反映社会生活为基础, 能具体反映人们之间的关系和态度, 所以移情训练应在兴趣盎然的游戏中, 加以适当的启发诱导, 使幼儿自然理解并接受。

如:在角色游戏“医院”中, 通过扮演“爸爸妈妈”让幼儿体会到“孩子”生病时, “爸爸妈妈”忙前忙后细心照顾地辛苦体会, 然后深层游戏, 当“爸爸妈妈”生病时, 也非常需要关心照顾, 我为他们倒水、拿药、盖被子、送上亲切温暖地问候;在“乘车”游戏中, 让幼儿懂得乘车要按次序, 上车不争抢, 先照顾老弱病残孕, 通过角色扮演、对话练习, 使幼儿感受到他们需要照顾的一面, 从而产生我要先让他们坐, 照顾同情他们的心理;在“请客”游戏中, 我特意让平时在饭桌上专挑自己喜欢的菜吃的佳佳扮演“小黑狗”, 通过游戏使她体会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自私, 要学会替其他人着想, 这菜是我爱吃的, 也可能是爸爸妈妈爱吃的, 你一筷我一筷, 大家一起吃才是最有味道的。

我们要培养孩子大方、谦让等品德, 老师和家长有效配合, 家园一致才能培养好幼儿良好的个性。父母的一言一行, 都给孩子以深远的影响。其实家长传递给孩子最重要的信息, 不是用语言方式来达到, 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 他们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并以他们为楷模。所以, 家长应该时刻提醒自己, 孩子正在观察你, 待人接物做到大方, 诚实, 谦让, 处处为他人着想。为了教育孩子, 家长要先教育自己, 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儿童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 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 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 依据幼儿身心特点和品德习惯形成发展规律, 把系统深刻的关爱教育主张融入幼儿一点一滴的日常言行之中。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幼儿园课程评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2]梁志焱.学前教育学 (第2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2004.

[4]石磊, 管旅华.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行动指南[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3.

16.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方式探讨 篇十六

【关键词】留守儿童 现状 原因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17-01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以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聚少离多沟通少,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父母监护不力,隔代的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现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2012年秋季调查,我们二号桥小学1500多人,留守儿童约有750 人,其中存在不少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家长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不正确的学生。面对这种状况,学校政教处对留守儿童特别关爱,积极组织教师探讨教育方式,为这些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教育建议。

一、加强家访,交流协作

学校要求教师尽量实地家访,特殊情况可以用其他方式家访,将学生校内校外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我们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这样有利于学校教师、家长双方采取合理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家访过程中教师了解到一些学生平常没有了解到的情况,对学生有了重新的认识。这样有助于教师经常调整教育方法。如:我所在的六(1)班,吴杰同学父母都在外打工,只有奶奶在家照顾他生活。他在学校学习是很自觉,成绩很好。我们认为他在家也表现很好。通过家访知道他被奶奶就宠惯得不成样子,什么都不会做,也不愿意做,还很不懂礼貌。还有王珂同学,父母在外打工,并且吵着离婚,只有爷爷在家照顾他。这孩子每天闷闷不乐,学习没尽头,什么都不想干,还经常打架。我对这两个学生也进行了教育方法调整。对吴杰同学我大大表扬了他的学习方法好,学习成绩好,在学校爱帮助同学等优点,单独就他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很快这个家长反映吴杰进步很大,回家能帮奶奶做些家务活,从语言、行动上都对家长很尊敬,变得有礼貌了,懂事多了。王珂同学家长在我们老师的劝解下也不再吵架,对孩子各方面关心教育多了,同时我组织我班教师对这个孩子多关心,多谈话,多辅导他学习,这孩子的坏习惯也在一天天减少,成绩上去了,他自己也能很开心的学习了。许多教师也通过家访,了解了学生更多方面情况。与家长交流协作,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教育留守儿童。

二、定期与监管人联系,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我们二号桥小学各班定期召开家长会,特别注意联系留守儿童的监管人,交流近段时间学生的表现,指导他们从哪些方面关注孩子,辅导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交流选取最优教育方式。同时学校在政教处开通了长途电话,为困难的留守儿童能与在外打工的家长沟通思想和感情提供了方便。我校还开展了一些感恩教育、安全教育、雅行规范教育等德育活动,聘请了《知心姐姐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来校做报告。学校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疏导。

三、利用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融入社会教育的范畴。针对当前家庭、社区和学校之间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构。

我们学校为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联系了温泉办事处、万年路社区、咸宁职业学院、区教育工会、南鄂晚报报社等多家单位进行学校贫困留守儿童帮扶活动。在六一儿童节给孩子赠送书籍、书包、衣物等,陪着孩子做游戏、过节日,运用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

17.特殊教育学校关爱教育研究论文 篇十七

以人为本,关爱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提升员工素质和忠诚度,提高管理水平,凝聚全员力量,促进公司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使员工们做到用忠诚诠释责任,用责任创造业绩,以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一流的业绩来实现对企业的忠诚,努力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开创共谋企业发展、共建和谐企业、共享改革成果、共创美好生活的良好局面,是我们的目标。在接到《关于开展“关爱员工、感恩企业”主题教育的通知》后,我六分公司大力开展“关爱员工、感恩企业”的主题活动,并制定了详细的教育学习计划,现将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 我分公司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关爱员工、感恩企业”主题教育的开展,下发文件专门对活动的开展作了明确规定,各部室把开展“关爱员工、感恩企业”活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部署,精心安排。党员领导干部争做学习实践的表率,并将活动与 HSE 体系推进和“两全”活动相结合,与“创先争优”活动、职工职业生涯规划和加强学习型企业创建、加强基层文化假设相结合,以此有效地推动了公司的改革与发展步伐。

二、组织实施 为了确保“关爱员工、感恩企业”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取得实效,我分公司成立了主题教育领导小组。

18.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篇十八

皋兰县九合中学

魏念霞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农民工持续地大量涌向城市,“留守儿童”这个独特现象也就随之而来。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使他们缺失亲情和家庭教育。因此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通过调查,笔者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一下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模式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调查有些家长由于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只想着出门打工挣钱,几乎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道德和心理问题。家庭教育的成功需要家长与孩子的不断互动。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出现了许多原本该由父母进行的监护转为由单亲或他人监护的代养问题。

据调查,我班“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有这样几种结构类型:

1、“单亲教育”型

父母双方缺一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单亲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为“半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而且父亲外出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如此大面积地缺失“严父”的角色,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隔代教育”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的,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约30%占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之为“全留守儿童”。

3、“寄养教育”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称之为“寄养教育”型。调查访谈中我了解到,父母离开时将孩子托付亲戚照管的约占20%,有的亲戚一家人甚至还要照管好几家的孩子。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家长对教育认识的肤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留守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却未必有明确的意识。由于父母平时难以回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不得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事实上成了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2.留守儿童家长知识水平偏低,家庭教育内容片面

家庭教育的质量与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说来,教育者的文化素质高,家庭教育就很容易搞好,否则,就非常的困难。留守儿童家长普遍知识水平偏低,教与动机存在教育偏差,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往往会出现重身体轻心理、重学习轻劳动等教育内容片面的现象。

3、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严重

“隔代教育”型由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年龄差距大多在40岁以上,监护人大多年老体衰,以文盲半文盲居多,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难以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往往是重“养”而不重“教”,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并且对留守儿童溺爱、迁就,事事让步,甚至放任自流,使留守儿童从小养成天不怕、地不怕的坏习惯,另外,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父爱和母爱,集体观念淡薄,没有同情心,形为习惯差。

3、教育上过分依赖于学校,重智轻德,重身轻心

近年来,农村学校教育在国家的重视下的确有了较大改观,因此也助长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惰性,致使农村家长认为自身能力有限而过分依赖学校,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放心,削弱甚至放弃自身应尽的教育职责。再由于自身教育水平的落后,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身体好、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忽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智育上,又过分关心分数。分数代表一切,忽视孩子智力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的对策(一)家长方面

1、选择好代养人

父母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为子女选择好代养人,应尽可能地找有帮扶能力和较高教育水平的亲友做留守儿童的代养人,多和代养人或其他监护人沟通,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适时回到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关爱他(她),协助代养人或其他监护人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使子女健康的成长。

2、父母应转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

除了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之外,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

3、经常保持联系注重情感交流。

家长要与学校、老师和代养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4、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在外的见闻以及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将对他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有利于引导孩子提高勇气,树立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作为一代特殊的教育对象使得学校教育呈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与方法。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与管理外,也要给与他们心灵的关怀。

1、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合作

多进行家访或召开家长会,教师主动与家长联系,多向家长反映孩子的状况,架起家长、学校之间畅通的桥梁。

2、成立留守儿童心理诊断室

在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心理诊断室,专门配备懂儿童心理的老师,定期为孩子们进行心理诊断,并将每次心理诊断记录在案,一旦发现孩子的心理出现不良倾向就立刻进行疏导,同时还定期给孩子上些心理课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三)社会方面

1、积极发展县域经济,解决就业问题

农民之所以外出打工无非就是想多赚钱,如果当地就可就业,他们就不会远离家乡和子女。因此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让稀缺资源重返农村,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2、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乡镇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组织地创建“托管中心”,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照管。负责人可以由乡镇的领导兼任,并委派身体素质好、有爱心、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退休老师或有条件的老师担任“托管中心”的工作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娱乐学习、生活指导等服务。

19.浅谈关爱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十九

一、体罚弊端种种

(1) 体罚会造成学生厌学。体罚学生往往是由于学生做错了事和没完成作业两种情况。犯错的学生本身就处于恐慌和不安之中, 教师对他们的打骂或讽刺、挖苦除了使他们无地自容就是使他们感到得不到关心而绝望, 进而不愿见到老师和同学, 旷课和逃学是当然的并发症。不完成作业的情况下, 学生原本就心虚, 另外由于知识掌握得不牢而自卑。我是一名英语教师, 深知英语学习当中背单词和背课文是一大难关。没有背下来的同学, 往往感到自己不如别人, 甚至怀疑自己比别人笨。讽刺、挖苦、罚写只能进一步使学生丧失信心, 从而讨厌学习英语。于是我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 减轻压力, 使他们逐渐完成任务, 学习英语兴趣大了, 自信心也更足了, 这恐怕是单纯的罚写所无法实现的。

(2) 体罚会恶化师生关系。由于不能认识自己的错误, 面对教师的体罚, 学生除了害怕就是厌恶教师, 甚至产生憎恨心理。新闻媒体的多次有关因体罚学生而与学生对簿公堂的报道, 难道不足以说明体罚有百害而无一利吗?这样的师生关系能融洽吗?学生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按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吗?失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们的教育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 我们的教学计划、教育目标就只能统统免谈。

(3) 体罚学生会给今后的教育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被体罚的学生对学校、对老师都心存余悸, 对老师的教导和正确的批评不能正确对待, 甚至产生怀疑, 难道这不是教育的最大悲哀吗?不信任老师, 不愿听从老师教导, 学生会更容易接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 缺乏辨别是非的学生更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无尽的痛苦和负担。挽救这类学生,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面对更大的困难。

二、关爱益处多多

(1) 关爱, 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以爱心来滋润学生的心田, 不惜耗费大量精力, 努力寻找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方式, 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都离不开一个“爱”字, 接受教育的学生也必是心服口服。作为班主任, 日常工作中常遇到一些学生屡教不改。如我班一男生经常迟到、吸烟、时常去网吧, 几次批评、帮助效果不大。但是我坚信以爱感化他, 于是我找他谈话, 指出他的优点。最初, 以天为单位来约束自己, 然后是一周、一个月。就这样, 一个学期下来, 他真的改掉了恶习, 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起色, 并在2009年高考中取得较好成绩, 进入理想大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我始终信任他, 信任他能说到做到, 从而使他重新树立了做一个好学生和克服恶习的信心。学生的进步离不开教师的鼓励, 一句话一个微笑都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因此, 要关爱学生, 尊重学生, 帮助他们更加勇敢地面对挫折, 增强自信。

(2) 关爱, 能融洽师生关系, 为教育提供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教师满怀爱心, 帮助和教育学生, 必能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犯了错误, 遇到挫折, 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教。拥有了学生的信任, 对学生的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信手拈来。

(3) 关爱, 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为学生的顺利成才打好基础。得到教师关心和爱护的学生, 除了具备充分的自信心, 同时也具备了能够克服困难的足够勇气。他们更能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树立起远大理想, 并为之奋斗不息。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能否成才, 是否具有充足的自信心, 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少年强则国强”, 既然关爱能实现梁启超先生这一预言,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 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克服重重困难, 采用关爱这一教育方式呢?

20.关爱教育献爱心 播撒阳光燃希望 篇二十

关键词:德育 关爱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196-01

有爱的教育才是有效有力的教育,才是科学真正的教育。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从思想上关爱学生,就能有效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从学习上关爱学生,就能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从生活上关爱学生,就能拉近师生距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教育中以“关爱生命、张扬个性、全面育人、幸福成长”为出发点,以“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为目标,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全员德育观,通过“师说心语”的“德育导师制”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烦恼,疏导学生的心灵“郁结”,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通过打造富有关爱理念的德育班会课,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以爱心为坐标的“感恩”系列教育涵养学生性情;以体验为核心的艺术节、体育节、经典诵读等活动引领学生展示自我,超越自我。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培养了高素质的学生,注重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人人有爱,时时有爱,事事有爱,处处有爱”的德育关爱文化氛围。

1 解读“关爱教育”,诠释“关爱文化”

“关爱”是指以校园人为主体,生成于学校教育的各种实践活动,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真挚情感和崇高行为,既包括了意识、精神的体现,又包括能力、技巧的养成,同时也是一种管理、教育、学习的策略、手段,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最终以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为其表现形式。

“关爱教育”是以关怀为价值取向,以关爱情感为先导,通过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发展学生的关爱能力,培养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能具有谦让、帮助、合作、共享、奉献的精神,形成对人对事对己的亲社会态度和人格特征的一种教育活动。

“关爱文化”是校园人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均能体现关爱精神,并影响校园人的思想发展的文化形式。

关爱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自觉遵循的行动理念、行为准则。关爱教育是一种境界,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享受。

1.1 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激发学生个体潜能,让生命绽放精彩

全员德育导师制是一种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任课老师为成员的德育导师组,在品德和心理等方面为各自“承包”的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的育人模式。我校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分步实施逐层深入”的战略,将导师导学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将个体指导与主题活动结合起来。我们推行“全员家访”活动,每名教师在新学年开学时都会承包4~5名学生,深入家庭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指导家长辅导方法,倾听家长反馈意见,并在家访结束后写出“个人家访体会”集结成册,以供学习;实施全员包生责任制,制定“师生心语”档案册,关注特殊家庭学生、关注心理问题学生、关注弱科学生,对受导学生进行“五导”,即行为引导、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人生向导。德育导师每两周至少与受导学生谈心辅导一次;受导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必要时可随时汇报和咨询。

1.2 “二十一天养成好习惯”养成教育,让学生展示最好的自己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学生入学后,推行“21天养成好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四个二工程”,即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两个闪光点”、寻找身边的“两个好榜样”、找到自己不良习惯的“两个突破口”、给自己定下“两个承诺”,逐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3 “续写雷锋日记”大力弘扬“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理念

(1)回首雷锋之路。三月雷锋月学校通过“雷锋在我心中”班会课组织学生阅读雷锋书籍、上网查找资料、举办雷锋故事会、唱雷锋精神歌曲、观看体现雷锋精神的微视频等多种形式,使雷锋事迹及精神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而有效地在广大学生中开展学雷锋活动,培育起一个雷锋精神大传承、大弘扬的浓厚氛围。

(2)共话雷锋精神。学校在学习了雷锋事迹后组织学生开展“雷锋精神大讨论”、专题手抄报、黑板报等活动分享学习心得。

(3)续写雷锋日记。为践行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我校开展“续写雷锋日记”活动,在活动中贯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理念。关爱他人重在从对身边小事做起,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身边的“小雷锋”;关爱社会重在引领学生参与社区德育基地活动,推动形成文明的社会风尚;关爱自然则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小卫士”活动,渗透生态环境保护、清洁环境卫生,培育崇尚自然、善待环境的理念。

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爱是我们的灵魂,爱更要在细节。教育是一件极其谨慎的事情,对待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真正爱一个人,应该爱他的缺点,而不是占有”,爱学生,就是期待学生,包容学生,相信学生,独具慧眼,给孩子重新跃起的机会,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不断自主探索,做孩子们真诚的朋友,做个富有人情味的教师,用我们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真爱爱生,不仅仅需要我们爱在细节,还需要我们富有创造,敢于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我们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我们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我们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我们能否唤起他的力量?我们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当我们勇敢地面对孩子成长学习中的这些疑难时,并执着前行,富有创造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爱的天空真正充满阳光、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何红梅.人的现代化与人的情感需要—— 转型期两性情感现状的理性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6-100.

上一篇:中学副校长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县非公企业团建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