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基础知识(共14篇)
1.中医健康基础知识 篇一
“养护关节、健行天下”中医健康知识讲座总结
骨关节炎是一组以关节疼痛、关节变形或不变形、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骨关节疾病,可包括髋、肩、膝、腕、踝、颈、指间等关节。中医认为,骨关节炎属“痹症”范畴,主要是由内虚复加外邪引起的。内虚,主要是肝肾气血衰少,肝血不能养筋,肾精不能充骨;外邪,主要是指风、寒、湿等自然界气候变化因素。人体正气虚弱,没有抵抗能力,风寒湿等邪气乘虚而入,引起骨关节炎。骨关节炎一旦患上,会给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影响,甚至会因疼痛导致活动障碍,需要别人的护理支持才能生活。为向村民普及中医基本知识与养生保健技术,预防骨关节炎的出现,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胜利村卫生室于2016年5月20日在胜利村卫生室举办了主题为“养护关节、健行天下”的中医健康知识讲座,讲座由本村卫生室医生雷双玉主讲,共有23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雷医生围绕着预防骨关节炎需要内服外灸、滋养肝肾;祛风除湿、药酒药茶;循序渐进、适当运动;注意保暖、防患未然四个方面给广大村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一、内服外灸、滋养肝肾。
调补肝肾对预防关节炎有重要意义,特别在秋冬季风寒湿盛的季节。可选择枸杞、羊肉、韭菜等调补肝肾的膳食;也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等适合的药物服用。同时,艾灸的温煦作用,也有利于袪除风湿凝痹,疏通血脉,防治关节炎。
二、祛风除湿、药酒药茶。
饮用中药茶、药酒也是袪风除湿的好方法之一,但要特别提醒的是,不论药酒还是药茶,请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个案情况,进行调配,不得自行服用。对酒及其中药物过敏者,没有酒量的人也不要服用。
三、循序渐进、适当运动。
运动是健康必不可少的保证,没有运动不可能有健康。但是,一些不正确的运动方法,反而会损害骨关节,导致骨关节炎的发生。中医讲“动静有度”“常欲小劳则莫大疲”“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等,都是告诉我们,不能过度运动。还要注意的是,运动能循序渐进。一些人平时不运动,一动就来“猛”的,还有一些人,运动之前没有“热身”的动作,这些都对骨关节有极大伤害。
四、注意保暖、防患未然。
每到冬天,一些慢性关节炎就会加重,老百姓说的“老寒腿”就是冬天发病的骨关节炎症状。所以,为了预防骨关节炎的发生,保暖非常重要。适时加衣是保暖最重要的办法。另外,睡前热水泡脚,不但有温通经脉、消除疲劳的作用,在泡脚水里加一些中药,如红花、艾叶、生姜等,还可以活血化瘀,使体内寒气出,血脉通,长此以往,可以起到很好地预防骨关节炎的作用。
通过此次“养护关节、健行天下”讲座,从内服外灸、滋养肝肾;祛风除湿、药酒药茶;循序渐进、适当运动;注意保暖、防患未然四个大的方面给村民讲解了中医养生的生活知识,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中医养生知识,给广大村民提出了积极、合理的意见,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胜利村卫生室
2016年11月23日
2.中医健康基础知识 篇二
1 W ord P ress的选择及其概述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依靠Web2.0技术传播知识的理念已深入人心。Web 2.0技术主要包括:博客 (BLOG) 、RSS、百科全书 (Wiki) 、网摘、社会网络 (SNS) 、P2P、即时信息 (IM) 等, 其中Blog是以网络为载体, 能够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个人学习心得, 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交流的综合性平台, 且所有一切均为免费[2]。为了能够更好的向人们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传达中医健康养生理念, 天津中医学院和图书馆技术部计划合作开发“中医健康知识库”博客, 由图书馆技术部负责博客的设计、开发与维护, 中医学院的专家教师和研究生负责更新博客内容。
1.1 W ord P ress的选择
Word Press是一种使用PHP语言开发的功能强大的博客平台, 支持多种语言, 插件众多、易于扩充, 安装使用极为方便, 用户可以在支持PHP和My SQL数据库的服务器上架设属于自己的网站, 也可以将其当作一个内容管理系统 (CMS) 使用[3]。Word Press是一个免费的开源项目, 在GNU通用公共许可证下授权发布, 当前最新版本为2014年11月21日发布的4.0.1版[3]。中文互联网数据咨询中心调查报告显示, 截止2013年4月Word Press博客平台被超过6600万站点使用, 站点PV量高达40亿[4]。W3Techs (W3Techs.com) 于2014年12月发布的报告《World Wide Web Technology Surveys》显示, Word Press市场占有率高达60.7%, 使用率达23.3%, CMS站点增长率上也远超Magento和Blogger列居第一位 (比二者的增长率总和还高) , 保持着强势领先的龙头地位[5]。因此本馆技术部决定基于WordPress来搭建“中医健康知识库”博客。
1.2 W ord P ress功能概述
从构建“中医健康知识库”博客的角度看, WordPress主要具备以下功能[3,6]:
(1) 文章发布、分类、归档、收藏, 统计阅读次数。可有效存储博文数据, 并通过阅读频次分析读者感兴趣的内容, 从而更新博文时有所倾斜, 以迎合大众需求。
(2) 提供文章、评论、分类等多种形式的RSS聚合, 同时支持评论管理和垃圾信息过滤。
(3) 支持针对其它Blog平台、某些软件的导入功能, 从而方便作者导入需要发布的博文, 避免手工重复输入, 以提高效率。
(4) 支持多用户的文章发布和留言, 并对各成员组用户进行详细的权限分配, 从而各司其职, 提高博客的访问量和知名度。
(5) 作为开源项目, Word Press拥有世界各地的维护者和海量的插件资源, 如在WP-SUPER-CACHE等插件的支持下实现动态页面转静态html页面, 有利于提高博客的安全性和提升博客性能。
2 中医健康知识库博客的设计与实现
Word Press技术比较成熟, 相关网络资源较为丰富, 因此本文主要从模块设计、角色设置和插件选择三个方面简要介绍基于Word Press的“中医健康知识库”博客的设计与实现, 系统部署等方面内容不再赘述。
2.1 模块设计
根据用户需求分析, 本博客主要设计5个模块 (栏目) , 即中医药文化、健康养生、药膳选录、名家讲座和常用中药, 简述如下。
(1) 中医药文化模块。中医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 以史为镜知兴衰, 以文化为镜知得失, 中医药文化的形成也正是中医药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的历史必然。此模块下分“杏林中人”介绍历代名老中医, 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王惟一、唐慎微、钱乙、李时珍、叶天士等一代代、一批批以解除民众疾患为己任的医学大家;“历史典故”介绍中医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个小故事, 如“杏林春暖”、“橘井泉香”、“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等。
(2) 健康养生模块。以《黄帝内经》健康养生理论为指导, 旨在传授“法于自然”健康理念, 引导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科学地把握和调整健康状态, 提高民众的健康水平。此模块下分“美容减肥”、“保健知识”、“饮食调配”、“身心调护”四个版块, 分别围绕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汲取中华传统医学的精髓, 从科学营养、身心调理和疾病食疗等方面介绍了实用、有效、科学的防病、养身、保健的方式方法。
(3) 药膳选录模块。常言道:“药食同源”、“医食同用”、“药补不如食补”。选择一种或几种有药用价值的食物, 或在的食物中配以适当的中药, 通过烹饪制成各种美味佳肴, 使病人在膳食享受中获医疗和保健之效, 这种治疗方法称为“中医食疗”。此模块以病为纲, 收载现代常见病100种, 内容包括疾病的病因病机、辨症特点、食疗便方组成、制作工艺、服用方法等项, 共收录食疗便方860则, 具有取材方便、制作简易、服用方便、安全有效的特点, 可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病情需要, 对症选方, 自制自用。
(4) 名家讲座模块。健康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以自我保健为手段, 达到人人键康的目的。目前健康的概念已出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此模块下链接现代各家医疗健康养生讲座视频, 通过大众传播和教育手段, 向社会、家庭和个人传授卫生保健知识, 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养成健康行为, 纠正不良习惯, 消除危险因素, 防止疾病的发生, 促进人类健康和幸福。
(5) 常用中药模块。中药是中医用以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 部分中药亦可用于养生保健。中药养生, 既是中药学宝库中的一块灿烂艳丽的瑰宝, 又是养生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此模块简单介绍常用养生中草药118味, 下设中草药彩色图片、别名、来源、性味、功效等, 图文并茂, 简明扼要, 通俗易懂, 有助于学习推广。
2.2 角色设置
Word Press系统实现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默认有“管理员、编辑、作者、投稿者、订阅者”五种角色, 且难于更改[6]。根据用户需求分析, 特选用Role Manager插件将系统默认角色修改成为超级管理员 (供开发维护用) 、系统管理员 (中医学院负责老师) 、专家教师 (中医学院的教授和普通教师) 、学生用户 (中医学院部分研究生) 和访客五种角色, 并分别赋予其相应权限, 从而有利于博客的开发、管理和维护。
2.3 插件选择
插件是为博客添加功能的扩展组件。根据“中医健康知识库”博客的系统开发需要, 通过查找和对比, 决定选取适用插件, 主要插件如表1所示[7]。
3 结束语
当前, 网络上传播中医知识和养生健康的博客日益流行, 其中大多依托于新浪、网易和搜狐等门户网站, 而独立开发的博客平台则比较稀少, 因此本系统将会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信会在中医文化、名家医案、中药食疗、养生保健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然而, 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有限, 系统难免会存在一定漏洞, 这将在博客系统的使用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胡真, 王华.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J].中医杂志, 2013, 54 (3) :192-194.
[2]百度百科.Web 2.0[EB/OL].[2014-12-19].http://baike.baidu.com/view/733.htm?from Id=8240.
[3]百度百科.Word Press[EB/OL].[2014-11-22].http://baike.baidu.com/view/23618.htm.
[4]中文互联网数据咨询中心.Word Press10周年数据回顾[EB/OL].[2013-06-02].http://www.199it.com/archives/120146.html.
[5]W3Techs.World Wide Web Technology Surveys[EB/OL].[2014-12-15].http://w3techs.com/.
[6]姚天泓.基于Word Press的图书推荐与交流平台的应用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 23 (20) :26-28.
3.向中医要健康 篇三
“皮肤不健康代表身体内部不健康甚至是心理不健康,而要做到真正的美容,人们必须从脏腑乃至心理的平衡开始调养”,这是有着多年美容经验的孟庆洁在亚健康肆虐的年代给予人体的第一告诫。
当西式美容以其高科技护肤品迅速占领整个美容市场时,人们开始盲目地“修整”身体,对镜涂抹之余竟忘了镜外那个真正的自己,不管它能否接受异物的入侵。
随着一个又一个西方美容品牌陷入“违禁门”,人们才开始关注由化妆品引发的一系列安全问题;于是,又一波打着“纯天然”旗号的美容护肤品迅速出炉,但此时的人们却步入疑虑:究竟什么样的美容方式才是安全可靠的呢?
大概所有人都會同意,时尚是个轮回。2008年,中式美容带着其特有的东方元素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它秉持着“以内养外”的原则,或用药物进入皮肤微循环的方式而达到美颜护肤的目的,或从经络穴位入手,采用推拿、按摩、针灸、气功点穴等手法达到美颜之功效。或许你会发现,中医美容的着眼点均在于人体自身,那里藏有美的源头,唯有找到它,才能触及真正的健康之美。
汉方外敷
针对每个人的皮肤问题进行独特配料制成汉方,敷于面部、脐部、穴位等部位,通过药物进入皮肤微循环的方式改善皮肤问题。
食膳美容
在了解问题根源的情况下,利用能改善根源状况的食材或加入药食两用的中药材,通过日常饮膳进行养生调理,从而实现保健美容的目的,如木瓜牛奶丰胸就是一例。
针灸
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基础,利用针灸的手段对局部皮肤和穴位的刺激,调理经络血气,滋补脏腑气血,保健身体。
指压按摩
通过对不同部位利用特定手法的推挤按压,提升经脉畅通度,从而达到滋养脏腑,美容养颜的功效。
刮痧
在皮肤纹理美容的同时进行穴位刮痧,使血流速度加快,局部组织营养增强,促进皮肤组织细胞的生长,清除面部有害物质。
五行SPA
利用有不同五行属性的精油的配合带动身体的能量以达到美颜养生的功效。
火疗
4.高血压中医健康知识讲座讲稿 篇四
随着人民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的不断提高,大家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心。有不少人也十分关心自己的血压是否正常,是不是患有高血压?在介绍高血压的定义之前,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血压?所谓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是一种以动脉压增高为特征的疾病,用血压计在肱动脉上测得的数值来表示,以mmHg(毫米汞柱)或kPa(千帕斯卡)为单位,这就是血压。平时说的血压包含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是指心脏在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舒张压是指心脏在舒张时,血管壁上的侧压力。医生记录血压时,如为120/80mmHg,则120mmHg为收缩压,80mmHg为舒张压。按国际单位表示“kPa”(千帕斯卡),换算的方法:1mmHg(毫米汞柱)=0.133kPa(千帕斯卡),那么120/80mmHg相当于16/10.6kPa。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90mmHg(12kPa)。如果成人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60mmHg(21.3kPa),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5mmHg(12.6kPa)为高血压;血压值在上述两者之间,亦即收缩压在141-159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91-94mmHg(12.1-12.5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期血压的平均值在90mmHg(12.0kPa)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仅一次血压升高者尚不能确诊,但需随访观察。
近几年,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人们对中医食疗比较认可,因为中医一直强调辩证治疗,它是根据病人的体质找到血压高的原因再进行治疗。如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的,可服天麻钩藤颗粒;属痰湿内阻的,可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属瘀血内停的,可服血府逐瘀汤;属肝肾阴虚的,可服杞菊地黄丸;属肾阳虚衰的,可服济生肾气丸。
我国中药专家在研究中发现:黄芪具有双向调节血压的作用,临床用量小时为升血压,大剂量时为降血压,因此可以巧用黄芪治疗高血压。黄芪,又称戴糁、芰草、百木、黄耆。据《本草纲木》记载:黄芪味甘性温,入脾、肺经,具补气固表利水、养血生肌托毒之功。然而,现代药理学家在研究中又发现,黄芪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且无毒副作用。黄芪最为适宜治疗气血两虚型高血压患者,此类病人脉见虚弱,气短乏力,眩晕兼项强,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目涩耳鸣,舒张压高而不降,症状多多。临床应用时,常与补气滋阴汤头配合使用,取黄芪30克、女贞子25克、桑寄生25克、牛膝10克、泽泻5克、勾藤20克、牡蛎30克,还可根据兼证随证加减。此方对口服各种西药后收缩压控制在正常值内,但舒张压始终在100毫米汞柱以下不降的患者,效果尤为显著。因此,治疗高血压时,黄芪用量必须在30克以上,气虚兼血瘀证患者还可适当加量。凡气阴两虚高血压,黄芪与滋阴补肾药为伍,黄芪用量应稍大于滋阴药。高血压兼冠心病患者,黄芪与活血化瘀药为伍,则黄芪用量必倍于活血化瘀药。高血压兼颈痛者,黄芪应与葛根为伍,用量比为2:1。高血压伴肾炎浮肿的病人,可用黄芪与防己配伍。高血压兼糖尿病者,应选黄芪与山药为伍,如此配伍用药能标本兼治,提高疗效。中医学说认为黄芪的炮制方法不同作用有异,生黄芪走表、生肌。炙黄芪补内脏,但高热属实热者应忌用。黄苓:味苦寒,无论是煎剂、浸剂,均有较明显的降压作用,常与菊花、钩藤等配伍治疗神经性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可使血压降低,头痛、胸闷、烦躁等症状明显改善和消失。
除了黄芪以外,还可以用山楂、银花藤、五灵脂、何首乌、川芎、当归、黄寿丹、生槐花、淫羊霍、罗布麻、地龙吴、茱萸、葛根、钩藤、等治疗高血压。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功能消食化积,活血降压,有人曾用山楂糖浆(每毫升相当于原生药0.65克)日服3次,每次20毫升,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高血压患者50例,服药1个疗程后,显效35例,好转12例。银花藤疏通毛细血管通络;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防止脑梗、降血脂。何首乌补肾、调节血脂、生黑发;当归和川芎能活血化瘀、止痛、降血脂。黄寿丹叶中含有非溶血皂甙和丹参配合,能清除人体血管壁上的沉淀物,软化血管,稀释血液,降低血粘,活血化瘀,降低胆固醇,调节血脂。山楂和防已配合能降低血压;生槐花:味苦性微寒,近年临床用于高血压病,可降血压及改善毛细血管脆性。淫羊霍:味辛甘,性温,其主要功效为补肾壮阳,祛风湿,降血压,单用或复方制剂,能使血压降低,症状改善。罗布麻:味淡涩性凉,有平肝降压,清热利水作用,用于肝阳上亢或肝热型的高血压症引起的头痛、眩晕及烦躁失眠等,可单用,亦可配伍夏枯草、钩藤、野菊花同服。地龙:味咸性寒,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有较明显的降压效果。吴茱萸:味辛苦、性热,功能疏肝下气,散寒止痛,近年来有人用其研末醋调敷足的涌泉穴用于降血压效果较明显。
葛根:味甘辛性凉。广州市中医中药研究所药理教研室曾在在中国临床复,2006年11期期刊上发布论文说明:葛根素能增强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大鼠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自由基损伤,降血压,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但是单用降压,效果不够明显,现在用葛根降压片(葛根、钩藤等)治疗高血压病,降压效果明显,对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肢麻、耳鸣等症状有良效。
钩藤:味甘性微寒,具清热平肝、息风止痛等作用。中药行内有一句行话,叫做“药无贵贱分,效者是灵丹。“钩藤”可谓恰如其分地应验了这句话。它是价格相当便宜的而又极其普通的一味药,而现代用它来治疗高血压病,则效如灵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5期期刊上发表“研究天麻钩藤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的课题的研究结果:天麻钩藤饮可显著降低SHR收缩压、mLV及wLV、心肌胶原含量及心肌组织中IGF-1表达水平(P<0.01)。也就是说天麻钩藤饮可降低血压,抑制左室肥厚及心肌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减少心肌组织IGF-1表达有关。有临床报道用钩藤与复方降压片作对照,服用30天,结果在消除症状、降低血压、降压疗效出现的时间等方面均良好。因此,作为中医治疗高血压药方剂中的常用药,多与夏枯草、菊花等配伍应用。决明子:味甘性寒,清肝明目,润肠通便,有降血压和降胆固醇功效,对于防治血管硬化与高血压病有一定疗效。
有以上中药制成的复方制剂 “平肝益肾涤痰饮”也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它包含有天麻12g,钩藤9g,泽泻15g,川牛膝20g,白术15g,海藻12g,决明子30g,桑寄生15g,广地龙6g,夏枯草12g,制半夏9g等。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东华医院高血压门诊就在2003年6月到2005年10月就诊的肥胖伴高血压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35~65岁,高血压病程14~75个月,肥胖病程12~56个月。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高血压判定标准和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提出亚洲成年人肥胖诊断标准的人进行临床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平肝益肾涤痰饮可有效改善肥胖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肥胖相关指标,对血糖、血脂也有调整作用,并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食疗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也是极为重要的。轻度高血压的病人可以通过食疗来控制血压在60-90/90-140mmhg以内。平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据报道,一天吃一次水果和蔬菜可使中风危险性下降6%,一天吃5—6份水果和蔬菜可使中风危险性下降30%。柑橘、果汁、甘蓝菜、萝卜、芹菜、黄瓜、卷心菜以及其他绿叶蔬菜对心血管均有保护作用,可经常食用。
二控制盐的摄入。食盐过多,会加重病情。一般高血压患者每天摄盐量最好控制在4—6克以下。需要注意的是,在低盐饮食的同时,要增加钾的摄入,钾可以保护心肌细胞。所以可多食含钾的食物如苋菜、菠菜、油菜、西红柿、苦瓜、山药等。但高血压并发肾衰的患者,不宜食含钾多的食物,以防体内钾过多而导致心律失常。
三控制胆固醇、脂肪酸的摄入。少食油腻食物,尤其是动物脂肪,限制食用各种动物内脏(心、肝、肾)、肥肉、奶油、蛋黄、鱼子、河鳗、鳝鱼、蟹黄等含胆固醇、脂肪酸较高的食物。可以适量食用花生油、玉米油等植物油。为了避免加重肾脏的负担,蛋白质摄入量也不要太多,一般每天每公斤体重进食优质蛋白质1克左右为宜。
四戒烟限酒。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刺激心脏,使心率加快,促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尼古丁还能促使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上,增加冠心病和中风的发生机会。少量饮酒可增加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应以低度少量为宜,过量饮用高度酒,会加速动脉硬化,且对降压药物产生抵抗作用。
五选择合理的调养膳食。下面有利于降脂降压的调养膳食可合理食用。①降压茶:取野菊花、草决明各12—15克,开水浸泡代茶饮,用于降血压和血脂;也可用罗布麻叶3—6克,开水冲泡代茶饮用。②凉拌三丝:将150克白萝卜、150克海带、150克芹菜洗净后切成大小均匀的细丝,然后在沸水中汆后迅速捞出,三丝混匀,加入适量食盐与作料即可食用。海带、芹菜、萝卜均有降血压作用,海带还能降血脂,白萝卜助消化,抗衰老。③黑木耳炖瘦肉:将黑木耳10克浸泡后洗净,瘦猪肉50克切成片,姜片3块、大枣5枚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在文火上煲汤,浓缩水量至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再加少许食盐与作料即可食用。长期食用对血脂、血压有辅助降低作用,对心脑血管有良好的保健作用。④凉拌芹菜:芹菜500克,洗净,在沸水中烫煮2—3分钟,取出,其水代茶,芹菜切成寸许长,加入香干丝、榨菜丝、盐、糖、味精、麻油拌匀食用。
5.中医健康基础知识 篇五
座讲课稿
冠心病(中医属胸痹、心悸等范畴)
1、心病发病率很高,加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近年来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2、冠心病以心绞痛最常见,其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骨后缩窄性疼痛。
3、心肌梗塞病情凶险,典型症状为持续剧烈胸痛及全身症状。
4、冠心病病情变化快,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必要时住院治疗。
【预防与保健】
1.膳食方面:合理的膳食.低脂、低胆固醇。多食清淡之品,多食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海味食物及豆类等含植物蛋白质食物,如黑木耳、香菇、海带、无花果、红枣、胡萝h等,食用油以豆油、玉米油为佳。少吃甜食,少吃盐,不吸烟、少饮酒、少喝咖啡或浓茶。适量食用柑橘有益于冠心病的治疗。
2.起居方面:生活有规律,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减衣服;衣着柔软宽松,利于血液流畅,合理调节起居,保证充足睡眠,饭后不应立即就寝,睡眠右侧卧位,双腿微屈曲,夜间不要独居一室。
3.运动方面:避免剧烈活动,参加适量的体力劳动和适当的运动,对于防治和减少肥胖有一定的益处。可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锻炼。运动强度以不出现胸闷气短,不增加心率和血压,不出现新的心律失常为原则,即做到“力所能及,动中有静”。
4.心理方面:情志异常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尤与心病关系密切。故防治本病必须高度重视精神调摄。精神要开朗、乐观,不要背包袱。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完全可以通过防治减轻或消除症状,应与医生积极配合,避免过度的紧张和劳累及情绪激动,保持心理平衡。5.保持大便畅通,避免用力排便。
6.妇女中医药健康讲座 篇六
妇女保健工作,是全民卫生保健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妇女有经、孕、产、乳的特点。除注意一般卫生外,还须重视经期、孕期、产褥期、哺乳期、更年期的卫生,以预防和减少妇女疾病的发生。
中医妇女保健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保障妇女的身体健康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对妇女月经的生理、病理以及对妊娠的诊断和妊娠用药原则等均有较为详尽的论述;最早的药物学文献《神农本草经》,论述了不少妇产科的常用药物,如“当归”主妇人漏下绝子。“紫石英”主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漏芦”主下乳汁等等。南齐褚澄云:“合男子多则沥枯虚人,产乳众则血枯杀人”,主张节欲与节制生育,以保障妇女的身体健康。现存的第一部产科专著唐代《产宝》对妊娠、难产、产后的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产后血晕的急救方法均有论述,足为后世医学法则。中医护理在妇女保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功效。
一、中医妇女保健要则
由于妇女的生理特点,妇女在经、孕、产、乳期间,易耗阴血,使机体处于血不足而气偏有余的状态。此时,机体易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以及冲、任、督、带损伤的病理变化,从而引起经、带、胎、产诸病。因此,中医妇女保健护理,重在气血调护、脏腑功能调护、情志调护与饮食调护。
(一)气血调护气血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动力。妇女“以血用事”,血为妇女之本,血赖气行。稍有感触,即可导致气血失调为患。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而产生经、带、胎、产诸疾。因此,调理气血在妇女保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病主要在气者,根据气虚、气陷、气郁、气逆之不同,而确定不同的护理重点,虚者补之,陷者举之,郁者散之、行之,逆者降之、平之。病主要在血者,根据血虚、血瘀、血寒、血热之分,分别运用补、消、温、清四法。通过调理气血,使气血调和,冲任通盛,则邪毒难侵,妇体自安。
(二)脏腑功能调护由于妇女经、孕、产、乳数伤于血,使阴血不足,阳气偏盛,易导致肾、肝、脾脏腑功能失常。因此在妇女保健中,宜依据辩证施护原则,正确运用滋肾补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等法则,调整与恢复妇女机体的功能。凡肾阴不足者,宜滋肾养阴,肾阳不足者,宜温肾补肾。凡肝失条达,肝气郁结者,宜疏肝解郁。肝郁化火者,宜舒肝清热。肝失濡养,宜滋阴养肝。肝阳上亢者,宜养血柔肝,育阴潜阳。凡脾胃虚弱,化生之源不足者,宜调和脾胃,以资化源。脾胃不和,胃气上逆者,当辨其寒热,或清热降逆,或温中降逆。根据妇女不同年龄的生理特点,还要分别重视肾、肝、脾三脏的作用。青春期前及青春期,多责之于肾,中年期重在调肝。经断之后,气血皆虚,重在健脾。五脏安和,则经脉流畅,可保身体无虞。
(三)情志调护妇女诸病与情志密切相关。尤其是过度的忧、怒、悲、恐,可导致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百病丛生。如郁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而郁结横逆,可致月经失调、痛经、行经吐衄等。忧思伤脾,脾气耗损则气血生化和统摄等功能受累,可致月经失调、闭经、崩漏、阴挺等。悲哀伤肺,肺主气,气虚则血行不畅,可致月经不调诸证。恐伤肾,肾失闭藏,则冲任不固,可致经、带、胎、产等病证。此外,情志不畅还可加重原有病证的病情。故妇女保健,应特别重视精神护理,经常观察病人情志变化,并有针对性地采取说理疏导、移情相制、顺情从欲、气功调神等方法。消除其心理上的压力,通过谈心、释疑,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使病人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利脏腑、气血功能恢复。
(四)饮食调护饮食是精气津液血脉的重要来源,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濡养的源泉。历代医家十分重视饮食调养对妇女保健的作用。《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主张治病当论药功,养病多用食补。根据妇女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应遵循辩证施护原则,进行科学的饮食调护。特别要注意,一是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使脾胃运化功能处于常态,“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二是饮食平衡。饮食偏嗜或偏废易导致营养成分失调。三是饮食卫生。食物要新鲜、干净,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四是饮食讲宜忌。《金匮要略》称:“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病为害,若得宜则补体,为害则成疾。”如行经期忌食生冷,否则易患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疾患。妊娠期或哺乳期宜食有营养、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忌食辛辣燥火食品,以免乳儿上火生疮。更年期,多见于肝肾阴虚甚或阴虚火旺,所以在此期内适宜吃些具有滋补肝肾、养血补血,滋阴降火的饮食。忌食辛辣香燥、耗伤阴液的饮食,并忌食肥甘厚味,及炸、烤、炒、爆的温热助火食品。肝肾阴虚者,宜食木耳、桑椹、山药、黑芝麻、甲鱼、淡菜等。阴虚阳亢者,适宜食鸭肉、牡蛎、海参等。心肾不交者,适宜食莲子肉、酸枣仁、百合等。脾肾阳虚者,适宜食羊肉、狗肉、栗子等。日常均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豆类食品,如:芹菜、元白菜、油菜、西红柿、胡萝卜、蘑菇、海带、红枣等,少食盐和糖,还可配合食用一些具有抗衰老作用的保健食品如蜂王浆、花粉等。
二、妇女五期的中医护理保健
1、经期卫生保健行经期间,血室正开,邪气易侵,如不注意调护,常易致病。首先在起居时应适寒温。起居不慎,寒温失宜,可导致月经疾患。其次在行经期应节饮食。因为正值经行,阴血下注,阳气偏盛,若过食辛烈香燥之物,一则易灼其津,再则易使血分蕴热,使热迫血行。如过食生冷寒凉之物,血为寒凝,则易致血行受阻。三是在行经期应畅情志。因经行时,阴血偏虚,肝气偏旺,情绪容易波动。若伤于七情,肝失疏泄,则常影响月经的正常来潮或加重经行时的不适。四是在行经期应劳逸适度。因劳则气耗,最易动血,而使经期延长或经量过多。五是在行经期应注意清洁卫生。因经行血室正开,必须注意保持外阴清洁,月经带及内裤要勤换,严禁房事及盆浴,以免邪毒侵入,发生妇科疾病。
2、孕期卫生保健徐之才《逐月养胎法》有“节饮食”,“无大饥”,“无甚饱”,“调五味”之说。《产孕集》中有“凡妊娠,起居饮食,惟以和平为上,不可太逸,逸则气滞,不可太劳,劳则气衰”的告诫,妊娠期间,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须适当劳动,但不宜提掣重物或攀高履险,以免伤胎。睡眠要充足,但亦不宜过于贪睡,以免气滞难产。此外,孕妇衣着宜宽大合体,腰带不宜束紧,以外角气血周流不畅而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导致难产;孕期饮食要富于营养而又易于消化,不宜过饥过饱,以保持脾健胃和,小便通畅。《女科经纶》云:“妇人觉有妊,男即不宜与接,若不忌,主半产。”告诫妊娠妇女在三个月以前和七个月以后,应谨戒房事,以免引起流产或早产,等等。
3、产褥期卫生保健《胎产心法》说:“凡新产骤虚,最忌着寒,寒则血气凝滞,诸变冗生。”又云:“凡产逢暑月,切不可当风睡卧,最忌贪凉用扇。”长时期来民间也广为流传“产前宜凉,产后宜温”。《叶氏女科证治》在产后饮食上则具体地提出了“产后七日内,……毋食辛热之物,使血妄行。毋食生冷之物,使血凝结。毋食消导耗散之物,以损气血。”时至今日,亦不失临床指导意义。
4、哺乳期卫生保健《育婴家秘。鞠养以慎其疾》说:“乳为血化美如饧。”人乳美味可口,新鲜无菌,温度适宜,经济简便,易于消化吸收,并可增进小儿抗病能力,故应尽用母乳喂养。哺乳期护理强调保持乳房卫生,哺乳前宜用温开水清洗乳头,注意按时喂奶,注意调节情志,适劳逸,以利乳汁分泌。
5、更年期卫生保健《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妇女更年期因肾气渐衰,冲任脉虚,阴阳每每不相协调,在此期间常可出现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烘热汗出等症。症状的轻重可因人而异,与生活环境、精神因素密切有关。因此这段时期的护理保健须多介绍更年期卫生知识,消除思想顾虑,保持精神舒畅,少思虑,勿动怒,做到心意平和。
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妇女保健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器械简单,适应范围广,见效快,且费用低廉,易于普及。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广泛应用于妇女保健。目前最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针炙法,凡妇女痛经、闭经、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更年期综合症、滞产等均可视情,相应采取体针疗法、电针疗法、耳针疗法、头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进行对症治疗。艾炙至阴穴,可用于转正胎位;
2、中药薰洗法,常用中药金银花、苦参、野菊花、黄柏、土茯苓、蒲公英、蛇床子、艾叶,煎汤薰洗,治疗阴部疾病;
3、中药保留灌肠,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盆腔疾病;
4、拔罐疗法,能调和气血,温通经络,行气止痛,治疗痛经;
5、耳穴压丸法,在《内经》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表明了耳与机体的关系。用耳穴压丸法在妇科手术后腹胀、分娩过程中、以及人工流产术中预防人工流产综合症等方面运用广泛。
7.中医健康基础知识 篇七
1 中医“治未病”分类法的提出与“十分法”的形成
1.1 中医“治未病”方法梳理与“十分法”提出
自国家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以来, “治未病”影响不断扩大。但是, 笔者在诊疗实践中也发现了中医“治未病”中存在的诸多“乱象”, 主要表现在众多的“治未病”方法缺乏统一管理, 使得这些方法散在于日常诊疗工作中而不成体系, 有的地方甚至把“治未病”当做一只“万能筐”, 什么都往里面装, 以至于出现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因此, 笔者于2011年对名目繁多的“治未病”方法作了细致的梳理, 将看上去林林总总显得杂乱无章的“治未病”方法归结为10种类型, 这就是中医“治未病”“十分法”的由来。
1.2 中医“治未病”“十分法”概述
第一类是中医传统治法与方剂在“治未病”中的应用。中医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治疗法则, 如“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疏肝明目”、“健脾利湿”等等, 这些治法与中医“治未病”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而作为“治未病”的重要方法被广泛应用[2]。
第二类是经络学说与针推技术在“治未病”中的应用。经络学说与针灸推拿技术, 是中医药宝库中的奇葩, 近年来在中医“治未病”中发挥了独特作用[3]。
第三类是中医敷贴疗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敷贴疗法是中医独特的疾病防治方法, 很好地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4]。
第四类是中医体质辨病方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根据中医理论, 可以把亚健康分为9种类型, 根据亚健康病人体质的类型施以不同的中医治法[5]。
第五类是食疗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根据体质的特点以及食物治疗学的理论, 恰当地选择相应的食物来防治疾病是“治未病”的重要内容[6]。
第六类是中医养生摄生方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即顺应四时阴阳消长之序, 做出相应的身心调整, 其内容包括顺时摄身和顺时摄心[7]。
第七类是中华武术健身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武术历来在养生健体、祛病防病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在“治未病”中又独树一帜[8]。
第八类是膏方在“治未病”中的应用。膏方注重全面、整体的调理;既辩证, 又辩体质;可纠偏却病, 适用范围较广;药力缓和, 稳定而持久[9]。
第九类是现代医学方法与“治未病”方法结合的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治未病”的相结合, 是“治未病”现代化的一条创新性途径。如系统生物学信息处理促进“治未病”现代化体系构建和实施, 现代护理学与“治未病”的结合等[10]。
第十类是“治未病”的康复方法。中医“治未病”三种境界之一是“瘥后防复”, 即“治未病”理论应用于慢性病等疾病的康复[11]。
1.3 中医“治未病”“十分法”推出后的反应
中医“治未病”“十分法”于2011年发表后,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医“治未病”领域具有开创性的一项工作, 对中医“治未病”的社区应用起到指导作用;对中医“治未病”进行初步分类,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行业内对中医“治未病”的一些模糊认识, 并具有学术意义。
2 对中医“治未病”分类的再认识与“五分新法”
2.1 对“十分法”的再认识
笔者经过2年来对“十分法”在社区的应用, 发现此法存在一些缺陷:一是分类过细;二是单一无法满足要求;三是顾此失彼影响效果;四是无法形成融会贯通。
2.2 中医“治未病五分新法”概述”
“五分新法”是对原“十分法”进行进一步梳理、归纳, 通过将理论、方法和类型上相近的类别“合并同类项”, 并保留部分相对独立成类的方法形成。
第一类为“传统治法与方剂”。这一类主要体现“治未病”的传统方法和传统方剂的传承和应用。
第二类为“经络学说与针推敷贴”。这一类主要体现在中医经络学说基础上, 与经络有关的“治未病”方法的系统应用, 即运用者可单用一种方法, 亦可几种方法同时应用。
第三类为体质辨识与养生。这一类将原“十分法”中的中医体质辨识、食疗、中医养生摄生、武术健身和膏方五类合并为一类, 体现了具有相似预防保健功能及理论基础的“治未病”方法的综合应用。
第四类为现代医学方法与“治未病”方法的结合。这一类体现了“治未病”领域的中西医结合, 以及“治未病”方法的创新应用。
第五类为“治未病”的康复方法。这一类主要体现“治未病”的“瘥后防复”理念, 以及对丰富的中医传统康复方法的开发应用。
2.3“五分新法”的预期效果
“五分新法”较之“十分法”, 在分类名目上更为简明, 各种类别的区分更为合理, 既有利于技术方法和学科上的专业分科、专科特色体现和命名, 也更有利于学术的交流而易被学术界所接受;同时, 对中医“治未病”文献归类和档案管理也提供了一套简约易行的方法。
3“五分新法”的应用策略
3.1 管理层的认同评价和有效干预
中医“治未病”的分类工作应引起中医药主管部门的关注, 特别是其中负责“治未病”领域的部门, 应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五分新法”作进一步的探讨和评估, 以专业学术的角度提出意见, 并提出相应的应用意见进行有效干预。
3.2 社区层的有效应用和群体观察
欢迎有兴趣的社区卫生工作者共同参与“五分新法”的应用探索, 并在为社区居民服务过程中进行群体性的应用观察, 以便更大范围内获取反映, 从而进一步对“新法”进行完善。
3.3 骨干层的系统研究和整体提升
所谓“骨干层”指的是市级以上中医药临床、科研及“治未病”专业机构, 希望能够发挥这一层面的专家技术力量, 从学术角度, 以“五分新法”为基础, 对中医“治未病”分类法进行系统研究, 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中医“治未病”分类法的科学性和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航.当前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方法探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8) :808-809.
[2]郭红刚.治未病与扶正培本——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肿瘤防治中的体现[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167-170.
[3]郭红.“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与“治未病”[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仲景学说研讨会论文集[C], 2009:88-89.
[4]虞彬艳, 宣丽华.“治未病”贴膏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 2010, 45 (2) :113-114.
[5]胡亚男, 尚晓玲, 杨靖.近5年中医体质学说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概况[A].全国第七届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82-85.
[6]张伟妃, 张伟荣.食疗调节体质的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杂志, 1010, 25 (5) :734-737.
[7]廖冬燕, 罗毅.顺时摄生——中医“治未病”之源[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论文集[C].2007:454-455.
[8]纪东, 余文燕.太极拳与中医“治未病”[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 2007论文集[C].2007:170-172.
[9]毛水泉.浅谈膏方“治未病”的临床体会[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 25 (1) :70-71.
8.中医如何对待亚健康 篇八
“健康”的含义就是身体脏腑功能强盛,经脉通畅,无瘀无阻。“亚”则是“次于,低于,靠近于”,“亚健康”三个字组合在一起,是指身体处于略低于“身体脏腑功能强盛,经脉通畅,无瘀无阻”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现代人紧张不安、动作失调、失眠多梦及休息质量不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工作效率下降、体虚困乏易疲劳,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但在医院经过全面系统检查、化验或者影像检查后,往往还找不到肯定的病因所在,这种状态就叫亚健康。
从中医的观点来看,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脏腑功能的“虚”,二是经脉通道的“瘀”。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信息大量增加,人际交往频繁而又复杂,精神压力增大,会使脏腑的功能过度使用和消耗。譬如我们发怒的时候,首先“心”就有感应了,心主神嘛。接着“心”就把这种感应传给“肝”了,肝主怒。而当我们悲伤时,首先依然是“心”有感应,接着心传给“肺”,肺主悲。当这些情绪出现次数较少时,脏腑还承受的住。但是当情绪波动大量频繁出现时,脏腑应付起来就吃力了。而环境污染加剧,对人体的危害同样不小,空气不洁则伤肺,饮食不洁则损耗脾胃,最终湿毒内停,弥漫肺脾,瘀阻经脉。而社会诱惑较多,欲念太盛,作息不合理,就会损耗肾精,肾为先天之本啊,这会使人的身体素质急剧下滑。这些伤害结合起来,最终脏腑与经脉的自然运转状态被破坏,“虚”与“瘀”状态出现了。
所以中医认为,现代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可以从“补脏腑之虚,通经脉之瘀”为着眼点,采用多种自然疗法,唤醒人体的自愈力,使人体自然回归完美的平衡状态。
当机体处于严重病变时,所谓“乱世用重典”,自然应以强制纠错为主,但是当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或轻度病变时最佳处理方案是采用自然疗法,唤醒人体的自愈力,使人体自然回归完美状态。
自然疗法手段比较和缓,见效较慢,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太平圣惠中医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结了多位著名中医药养生保健专家的经验,以中医亚健康调理为主要研发方向,整理推出了五行疗法养生系列,采取多种自然疗法并用,协同作用,既保留了柔和舒适的优点,同时也克服了见效较慢的缺点,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五行疗法具体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疗法。药茶、药膳疗法使用自然界草木植物来调整身体脏腑的气血偏差,属于木行疗法;温灸疗法通过艾绒的温热药性,渗透经脉腧穴来调整身体脏腑的气血偏差,属于火行疗法;砭石疗法使用砭石舒畅经脉、经筋,属于土行疗法;微针拔罐疗法使用特殊的器具,刺激经脉皮部,属于金行疗法;毛孔药浴疗法借助水这一媒介将草木药性渗透入人体,鼓动震荡人体元气,属于水行疗法。
按照上面的分析,亚健康状态基本上是由脏腑的“虚”和经脉的“瘀”造成的,那么五行疗法调理亚健康是否参照了上述原则呢?答案是肯定的。五行疗法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在一次调理过程中,对一个人同时运用这五种疗法。木行药茶疗法,火行温灸疗法主要解决的就是脏腑虚损,气血化生不足的问题;土行砭石疗法,金行针罐疗法主要解决的则是经脉瘀滞,气血不畅的问题;水行药浴疗法鼓动震荡人体元气对脏腑经脉同时起到调理作用,既补“虚”也通“瘀”。这样五行并用,则兼顾了补虚和通瘀两个方面。从这里也可以对看出五行疗法调理亚健康的优势所在。
9.中医健康基础知识 篇九
一、取得的成绩。
2010,我院医药人员共有xx名,其中中医药人员xx名,按计划应培训xx人,实际培训xx人,培训率为xx%,全年参加培训学习xx人天,平均每人xx天/年,基本达到了计划要求。
二、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建立我院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组织领导体系,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2010年,我院成立了以分管业务副院长为组长的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对我院的中医药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医务科具体负责培训工作,从组织上保证了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我院中医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各种会议反复强调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传承中医、振兴中医、发展中医,充分体现我院特色,坚持“中西医并重,和谐发展”原则,号召全院临床医师积极行动起来,学中医、用中医,高度重视,从而在思想和认识上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学习方式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了中医药人员综合素质。
1.加强对科室中医药指导。2010年我院组织了中医技术骨干xx 1
人次,到临床科室对中医药人员进行业务指导、质量检查等指导临床实践和技术操作,全年指导医药人员xx余人次。
2.举办培训班和学术讲座。本我院举办了xx次中医药人员集中培训和xx次中医药学术讲座,通过学习使大家了解了现代中医理论及技术的发展,掌握了用西医诊疗手段配合中医辩证施治进行诊疗活动,使我院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四)落实各种措施,保障中医药培训工作得到落实。
1.为促进我院医药人员自觉学习、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对医药人员进行了分期的培训和考试,把考核成绩与上岗资格挂钩,进一步促进了相关人员将压力变为动力,拾书补遗,取得了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都有所提高的实效。并制定人员职责、制度、中医药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2.2010年我院加强了对中医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的管理,要求各科室未取得职业资格的医务人员,在规定期限内未取得执业资格。
三、存在的问题
2010年我院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作时间与学习培训时间冲突的矛盾。通过一年的中医药培训工作,我们发现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工学矛盾,常出现因单位排班上的问题没有参加学习培训。
2.部分西医师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参加培训学习不认真,学习流于形式,并有缺席现象。有些人员不愿意学习,不愿了解当前医学科
学和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趋势和中医的发展方向,对现代中医药新知识疏于学习,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四、努力的方向
10.亚健康中医研究进展 篇十
天津市南开医院呼吸内科
(300100)袁连方
摘要: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祖国传统医学在亚健康病因病机及防治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针对不同个体,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对亚健康的调治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亚健康状态;中医药;预防;治疗
亚健康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之后很多学者致力于它的研究。亚健康状态在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而且亚健康人群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 ,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 %,有疾病的人占20 %,而75 %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1]。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它包括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 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的状态。但由于没有特异性病理机变可究,且涉及多系统,因而目前西医学在临床干预上尚缺乏有效药物和手段[2]。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使得亚健康与中医学中“未病”概念接近,故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为特色的中医学在亚健康状态的防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5]。亚健康概念
20世纪中期 ,前苏联N.Berhman首先发现并提出“第三状态”概念[3]。国内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4]。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Sub health)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6]。亚健康临床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3方面。[7-15] 2.1 躯体症状:表现为疲乏无力、肌肉及关节酸痛、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振、腕腹不适、便溏便秘、性功能减退、怕冷怕热、易于感冒、眼部干涩等。
2.2 心理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等。
2.3 社会适应性症状: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不能正常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
中医认为健康是人类和自然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即“阴阳平衡”、“阳平阴秘,精神乃治”。一旦这种平衡状态出现偏离,人体就会出现各种趋向病理的征象。从中医学视角考察,亚健康状态是动态的,可向疾病转化,也会朝健康回归,亚健康有证可辨,有病因病机可究,是“有病”的,乃阴阳失调所致,中医能在天人合一观念指导下,通过分析人体的阴阳虚实,采取相应的治则和治法干预给亚健康者以个体化的干预,使其重归阴平阳秘,向健康状态转归。亚健康中医病因病机[16-20] 中医学虽无 “亚健康状态” 这一称谓,但其可以是内伤杂病范畴中许多证候的表现。见于中医学的郁证、心悸、胸痹、不寐、头痛、眩晕、虚劳等病证中,亦可见于梅核气、多寐、健忘、阳痿、遗精、百合病等病证。中医学认为引起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4.1 七情内伤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极,皆可致相应脏腑气血功能失常而使机体产生各种不适症状。脾在志为思,心主血脉,藏神,思虑太过则可暗耗心血,损伤脾气,可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症。肝主疏泄,藏魂,调畅气机,情志失常可损及肝脾,出现急躁易怒、头晕头痛、疲倦乏力等症。4.2 饮食不节
饮食以适度为宜,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气血得不到足够 的补充而衰少;过饱则超过了人体脾胃的受纳运化的能力,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导致饮食停滞,脾胃损伤。4.3 起居失调
作息时间不规律,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过量饮酒、长期睡眠不足等,导致脾胃损伤,湿热内生,出现头晕 四肢沉重等症。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才能维持人体阴阳气血 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4.4 劳逸无度
劳力过度,则损耗机体之气,而积劳成疾。过度安逸,缺乏体育锻炼,以及房劳过度致肾精亏损等,均可导致腰酸腿软,头晕眼花等症。
4.5 年老体衰
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精血不能正常濡养机体,致使五脏功能低下,表现出体力不支,精力不济,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等症。4.6 体质因素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除了健康的体质之外,机体尚有许多病理体质,如阳虚体质、瘀血体质、痰湿体质等。具有病理体质的人,其体内气血阴阳平衡已经失调,但尚未发展为疾病,即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中医防治方法[21-27] 调整阴阳失衡状态,调养脏腑精气神形,是中医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基本原则。预防亚健康要从思想上重视自身健康,方法上从纠正病
因开始,从平时的生活抓起,锻炼身体,,扶正抗邪,并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5.1 中医中药治疗
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应依据其证型特点辨证论治,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常见证候及其治疗有: 5.1.1 肝气郁结证
证见:胸胁满闷,喜太息,周身窜痛不适,时发时止,情绪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咽喉部异物感,月经不调,痛经,舌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理气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5.1.2 肝郁脾虚证
证见:胸胁满闷,喜太息,周身窜痛不适,时发时止,情绪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咽喉部异物感,周身倦怠,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不爽,或大便秘结,舌淡红或黯,苔白或腻,脉弦细或弦缓。治以疏肝健脾,方用逍遥散加减。5.1.3 心脾两虚证
证见: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自汗,头晕头昏,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或弱。治以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加减。5.1.4 肝肾阴虚证
证见:腰膝酸软,疲乏无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烘热汗出,潮热盗汗,月经不调,遗精早泄,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治以滋补肝肾,方用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
5.1.5 肺脾气虚证
证见:胸闷气短,疲乏无力,自汗畏风,易于感冒,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或弱。治以健脾益肺补气,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
5.1.6 脾虚湿阻证
证见:神疲乏力,四肢困重,困倦多寐,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或白,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或缓。治以健脾利湿,方用二陈何四君子汤加减。5.1.7 痰热内扰证
证见:心悸心烦,焦虑不安,失眠多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祛痰清热,方用温胆汤加减。
5.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外邪侵袭、七情所伤、饥饱失常,饮食不洁与偏嗜,过劳(劳神、劳体、房劳)或过逸,均是引发亚健康状态乃至疾病的重要因素。故提倡远离病邪、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以保持阴阳的协调平衡。
5.3 针灸、推拿治疗
针灸、推拿治疗是科学性较强的疗法,运用针刺、艾灸以及各种手法刺激一定的腧穴以调整经络系统,运行全身气血,恢复脏腑功能,沟通上下内外,达到祛病延年的作用。5.4 其它疗法
除上述所采用的疗法外,还可以采用气功疗法、足疗、药浴、阳浴等等。如华佗“ 五禽戏 ”,辅以吐纳、导引、运动。
总之,中医学在对亚健康状态本质的认识及诊断治疗等方面较现代医学具有全方位的优势,提倡中医学养生理论对减少亚健康的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将发挥巨大作用。中医的临床治疗手段虽然丰富,但目前没有形成一个亚健康状态中医药干预的体系,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在亚健康的疗效评价方面目前还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故多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判定疗效,这给评价各种干预手段的有效性以及各种手段之间的相互比较带来一定的难题。
11.看舌苔辨健康 中医重要参考 篇十一
中医认为舌苔也代表身体内部状态的反映。基础的舌苔判断是根据它的颜色、润燥、部位及易刮除与否,提供疾病诊断的参考,但必须与其他诊断证据,如问诊、脉诊、触诊等相符合,才能提供医师判断;单纯光看舌苔,是不能够断定身体疾病的。
舌头除舌苔之外,舌质也很重要。舌质就是舌肉,是浮肿或干扁?舌头灵活与否?舌边有无瘀血点或紫色?舌下静脉是否曲张等,皆是判断患者抵抗力好与坏的重要工具。一般舌头以淡红色,活动灵光,舌边无紫色瘀斑,舌下静脉粗大不盘为正常。
舌苔依部位可分前中后,定位分属心肺、消化、生殖泌尿道系统;舌苔颜色白或无苔,为正常苔;色黄甚至黑,则为热邪,甚或是病邪已深;舌苔微润则为正常,极湿有异味表示体内湿邪过甚,在呼吸系统属于痰液过多,在心血管则是血脂肪作祟,在肠胃道表示腹泻或饮食不洁,在泌尿道则是感染或尿路结石造成的积水等。
12.中医健康基础知识 篇十二
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1.1 中医基础理论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能够反映中医药学的本质, 具有本质性、全面性、系统性与逻辑性等特点。具体来说,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的系统性学科, 不仅包括中医临床基本理论, 还包括基础学科基本理论与软科学基本理论, 涵盖外科、内科、妇科、五官科等众多临床学科, 以及科研管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等软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不同于西医理论, 主要是在临床实践中实现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结合。作为中医学的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血津液学说、脏象学、经络学阐释了人体机理现象与原理, 病因病机学主要对人体发病原因进行了解说, 基于多元化的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重视人体运动、发展、完善等, 并进行能动研究。
1.2 中医基础理论特点与研究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内容繁杂, 范畴多样, 是中医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所在, 具有根本性、方向性、决策性、系统性等特点与作用。
1.2.1 中医基础理论特点
中医学不断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完善与发展, 是综合化、系统化、动态化的一门科学体系。总的来说, 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三大特点, 分别是开放系统性、实践指导性与哲学思辨性。中医基础理论的这些特点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 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医基础理论具有开放系统性, 能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之初, 便将各种学科融合作为基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吸收融合社会学与自然学的研究成果, 融汇成综合的理论体系, 在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中这些学科理论占据着理论基础与源泉的地位。
中医基础理论具有实践认知性, 中医基础理论之所以具有实践认知性是因为基础理论的发展同步于临床实践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源于实践, 又反作用于临床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因而具有实践认知性。
中医基础理论还具有哲学思辨性, 中国古代的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其形成与发展与哲学密切相关, 如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等都是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 中医也有相关的应用研究, 并已发展成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1.2.2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创新
近年来,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不断完善, 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 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且多元研究方法的应用也提升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现阶段, 应用比较广泛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等。其中文献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国古代的医学文献解读与参考;理论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医基础理论及理论学科框架进行的研究;临床研究主要是病证研究、药方研究、治则治法研究等;实验研究则是利用现代化的实验设备与手段进行的药理研究与疗效研究, 并基于实验进行药理诊疗理论阐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交叉学科研究主要是将医学与数学、信息科学、天文学、哲学与气象学等结合, 并进行医学实践阐述医学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还在不断完善, 而且创新因素不断增加, 信息化水平与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甚至有学者着力进行技术方法创新以不断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2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与态势研究
2.1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及其必要性
我国的中医理论源于先秦医学, 其基本理论体系发展成熟于汉代之前, 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古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主要关注人类活动, 并对人类发展的身体技能与规律进行探讨总结, 并在反复总结、论证、概括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体系的构建。在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 众多医学大家的医学理论探讨,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意义突出, 也决定了我国中医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发展与创新的核心, 其中的认知思维与理论特点对中国现代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医基础理论框架, 也不能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片面取舍, 导致中医研究精髓缺失。
2.2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规律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具有必然性与不可逆转性, 现阶段的社会需求与疾病演变都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并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应用, 对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 中医基础理论在发展与研究中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性不断强化。中医学从产生之初便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并注重对生命与自然的整体性、能动性及发展性的研究总结, 近年来更多的是与西方现代科学的结合。现阶段,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不断进行整理、吸收与改造活动, 还充分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与诊治技术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基于传统医学学术思想与临床应用的基础不变, 又加入了现代科技因素, 发展更具有能动性。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临床应用为基础, 但其对临床的依附性呈弱化态势。传统中医的发展都以临床需求为推动力, 可以说中医理论是在临床应用中完善发展的, 由此看来,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对临床需求过于依赖。中医基础仍与中医临床学科相结合, 但发展已呈现出临床依附弱化的趋势。中医基础理论开始注重假说临床验证, 这是中医的进步与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中假说量不断增加, 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近年来, 中医不断与西方学说理论相结合, 各种假说应运而生, 如中医着重脏象学说中脏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并就传统中医经典学说进行论证, 这是对中医科学化水平的创新探索, 意义重大。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还进行语言创新与规范。中医发展历史悠久, 其中含有众多古言词汇, 以致在使用过程中术语混乱, 规范性缺失, 且由于语言障碍, 众多的中医理论不能被广泛解读与传播, 影响了中医的可持续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语言创新极大地提升了中医基础理论的严密性、准确性与严肃性。此外, 中医基础理论语言规范过程中还进行了新的理论补充创新, 剔除了中医基础理论中比较含混的理论词汇, 推进了中医理论的系统发展。
3 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发展途径
3.1 中医基础理论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是整个中医学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 随着近年来中医学发展的新要求,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进行理论创新, 与时俱进。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但我们仍应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创新, 并在理论创新的同时加大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应用, 力求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用成熟正确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3.2 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发展的途径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与创新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 进行有效的中医基础理论创新需先进行创新途径探讨, 笔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需遵照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势, 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不断推进中医理论研究, 此外, 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还要加大中医理论与其它多学科的结合, 加大创新宣传。笔者认为要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引向科学实证研究的方向, 是当代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势所在, 以实现中医理论的实质进展。
4 结语
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问题。笔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环节, 其创新与发展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这对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播具有战略意义, 我们应加大中医学发展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杰.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是中医创新的核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 (6) :127.
[2]杨忻, 孟庆刚.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看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 :59-61.
[3]郭海, 龚婕宁.对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创新问题的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43-44.
[4]陆付耳.对中医基础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思考[J].中西医结合研究, 2009 (2) :59.
[5]司富春.用技术方法学的创新促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发展[J].中医学报, 2010 (6) :36-38.
[6]乔明琦, 张惠云.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方向——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变革[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 (5) :63-66.
[7]张世平, 陈丹.谈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J].医学与哲学, 2010 (15) :97.
[8]李海玉.对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思考[N].中国中医药报, 2010.
[9]刘焕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是关键诠释[J].中医药学刊, 2009 (9) :109.
13.中医药健康服务宣教活动小结 篇十三
为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知识宣传,营造我乡对中医药事业发展良好的社会氛围,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自2013年11月来,上级部门重视,成立组织机构,明确人员分工,协调有关部门。经过充分筹备,在我乡开展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宣教活动,使本次活动顺利地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宣传主题是“中医体质辨识、个性化养生保健、常见疾病健康指导。”加强中医药建设和科学普及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和利用中医药在维护健康、防治疾病、养生康复等方面的基本理念和知识方法,为中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中医药更好的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二、宣传深入,形式多样。在乡镇府有关部门和卫生院的领导下,利用农村赶集机会举行中医药健康服务知识培训,活动期间我院责任医务人员耐心细致的针对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根据不同体质进行个性化养生保健知识、常见疾病等进行中医健康指导,对0-3岁儿童开展中医调养保健服务,包括饮食起居和捏脊穴位按摩等指导等中医药知识普及,从而更加了解中医药知识、了解中医药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及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中医药进行保健的养生之道。利用中医药健康宣教展更好地推进了本地区卫生服务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任务。继续高度重视中医药健康服务在农村中推广并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及资源大力宣传。让农村群众切实体会到中医药健康服务的重要性。其次还应加强对我院及各村卫生室村医对中医“治未病”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将“未病先防”等传统中医药治疗知识更全面系统的了解。最终实现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为农村群众带来最有益的根本目的。
14.中医健康基础知识 篇十四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我们上一个单元讲述了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这一节我们接着讲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是与现代医学相比较而言的,那么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七、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
(一)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
第一个优势和特色表现为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我们昨天讲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整体医学模式,这个整体医学模式反映了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基本观点。其
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特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背景的,与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现代医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这是第一点。其
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朴素的、系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它从整体、矛盾、运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来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这种科学思维方式与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仅仅它是朴素的而已。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也比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要科学,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代表着现代科学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其
三、表现为天地人三才一体的认识论。就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认识生命、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把人同自然、同社会放在一起来考察,把天地人三者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人是这个系统之中一个子系统,放到这样一个大的系统从整体上来认识问题,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来处理疾病的问题。这是第一个优势和特色,与现代西医学相比较而言表现在中医学的一个整体医学模式。
(二)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第二个优势和特色,中医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也是同西医学相比较而言的。其
一、表现为这个理论体系将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我们在上一节中讲到,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作为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应用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来阐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将哲学的概念转化为医学自身的概念,使气、阴阳、五行这些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和医学融为一体,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现代医学所没有的。这是第一点。
其二、中医学表现为它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这样一种医学。既承认人的生物学属性,又承认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生命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特别是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考察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时候,从自然、社会这个整体来考察人的生命运动过程,这和单纯的生物医学有本质的区别。这一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科学的发展,中医学这种优势显得越来越突出。当今世界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情感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那么,近几年现代医学提出了心身医学的概念。就咱们国内现在翻译过来的几本著名的心身医学的著作而言,这些医学家按照他们现在的观点,用西医的观点来看,现在西医所有的疾病都和人的精神因素有关,无一例能除外的。那么西医现在认识到社会环境、人的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样一种认识我们中医学从构建理论体系开始就已经认识得很清楚。几千年来中医学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从不把治疗疾病的手段限于唯一的药物和针灸,每个实施治疗过程中都把调整人的情绪、调节七情作为一项重要手段,医生在施诊过程中同患者进行交流的同时进行感情的交流,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人的精神状态的调节,咱们中医的古书叫人事疗法,活套疗法。中医生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实际上在进行着情志的治疗,这一点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生活行为方式、精神因素在疾病过程中对人的健康所产生的作用越来越重,所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特色优势显得越来越明显。所以,二十一世纪在国家制定中医药发展纲要里面有一个重大的命题就是中医对情志疾病的干预,用西医的话说就是心身疾病的干预,这是咱们中医学的重大特点。其
三、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咱们中医学认识生命的运动、认识健康、认识疾病不是源于解剖学。我们在上一单元讲过,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是有形态学基础的,特别是古代的解剖学,但是中国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考察生命健康的问题不是仅仅取决于解剖学,而是从生命运动过程当中,从生命的现象,无论是正常的现象还是异常的现象,从这些现象入手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对于正常的生命过程主要是从功能状态,从生命现象来考察,不是追究于它的解剖形态结构发生哪些改变,由内而外,由形态来决定它的生理功能,这个思考方法由中医学这个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所决定,我们现在所建立的这些概念都是从外至内,从功能状态来进行考察的,这一点也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的。现代医学是以解剖学为基础,随着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等多个学科的发展而形成现代医学的医学体系,它是以解剖形态学为基础的,结构和功能是个线性关系。而中医学在认识问题的时候,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时候,恰恰与这个思维方式相反,也正是这一点恰恰反映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符合现代科学的系统科学思维方式。系统科学思维方式考察问题的立足点是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系统的结构,来考察系统的功能,而不是先从系统的结构来说明系统的功能,上面所讲的表现为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三)诊疗体系
第三个优势和特色,它的诊疗体系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叫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我们前面讲了,中医学考察问题是从功能状态入手,不是仅仅从解剖形态的变化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因此在四诊过程中强调四诊合参,内外相袭。中医学建立任何一个概念,特别是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以后,它采用的思维方法《内经》已经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了,我们今天把它总结成为“内外相袭”,由内至外,由外至内,那么既有解剖学基础,又不完全囿于解剖,而重在由外及内。那么“四诊合参,内外相袭”这种诊疗思想就体现出全面、系统、整体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所以中医在看病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这个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一定要坚持四诊合参。望、闻、问、切这四者是互补的,任何一个诊疗过程,望、闻、问、切任何一个都不能全面地来对疾病的现象得出一个全面的结果,所以从古至今非常强调“四诊合参”。“四诊合参,内外相袭”这个诊疗思想也反映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强调“辨证论治”。那么“辨证论治”这四个字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是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在实施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但是中医学在强调系统整体地来调节人的疾病状态的同时并不仅仅是如此,而且更重视因人而治,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叫个体化治疗,强调个体的差异性。那么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中医既从宏观注意系统整体的变化,同时又注意局部的变化,把局部和整体统一起来。这就是中医理解系统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表现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特色。
(四)治疗体系
第四个优势和特色,在中医学的治疗体系上,它的特点表现为整体的综合调节。具体可表现为:其
一、中医学治疗疾病采取的是内治和外治相结合。那么内治和外治有多种手段,基本思想是内外结合,这是从古至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其
二、药物和非药物结合。尽管我们中医学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是药物,但是常常是还并不忽视非药物的治疗手段,比如针灸、按摩、心身的调节,以及不仅是学术界而且老百姓都知道的养生各种手段,都属于非药物治疗措施。常常是非药物治疗措施在保障人的健康、预防疾病过程中起的作用要比药物作用更大,这也是中医学一个特点。其
三、方剂的综合调节。尽管方剂有大小、奇偶,有单方,有复方,针灸的处方也好,药的方剂也好,它是由若干个药物、若干个穴位所构成的,那么它构成的思想是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上。几个穴位,或者是几味药物形成这个方剂的结构,体现了辨证论治这样一种思想,那么辨证论治的思想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的治疗思想。所以这个“方”是中医学治疗疾病采取的具体措施,方剂的构成上反映为整体的综合调节。它的思想基础是中医学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在方剂上、在选用治疗措施、治疗手段、方法上的集中体现,这也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我们研究中医学治疗手段,为什么我们国家特别重视复方的研究?方虽有大小奇偶,有单有复,我们强调复方,因为复方更能够集中体现中医学的学术思想。
(五)养生保健体系 第五个优势和特色,它有自己独特的养生保健体系,这也是与西方医学相比较而言的。在养生保健上一个基本观点强调天人合一、动静互涵、形神合一。特别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这是中医养生的最基本的观点。至于动静,那是具体措施,也是西方医学所不及的。那么养生其中也强调把人放在天地之间来考察,放在环境之中来考察,强调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人养生的时候采取不同的措施,人的机体的阴阳平衡要和环境的阴阳相一致,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样人才能够健康长寿,这是其一。其
二、具体的保健方法丰富多彩,这是全世界所有传统医学都所不及的。印度医学在世界传统医学当中仅次于咱们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治疗方法也丰富多彩。中医学在养生保健上丰富多彩的方法是目前世界著名的几大传统医学所不及的,又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
上述这些就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总之,在思想方法上,中医学是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个思想方法决定了中医学来考察生命、健康、疾病的时候它的基本观点,贯穿在中医学对健康、疾病的认识和预防保健整个过程当中。这些特点和优势表现为和现代医学它们之间有显著的差别,这也是我们现在积极地要继承中医,要发展中医,要促进中医现代化的原因。实际上就是要进一步弘扬中医的优势和特色。
八、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下面讲最后一个问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前面我们讲了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为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体现了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那么本门课程是什么样的课程呢?它有哪些内容呢?怎么来学习呢?下面介绍一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第一、它的性质
(一)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各个学科当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二)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基础学科或者临床学科,所有的学科的理论基础都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
第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我们把它归纳出来以下几个特点:
一、哲理性。我们刚才讲中医的特色已经讲到了,讲到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时也讲到了,它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医学观和方法论,体现为在中医理论里面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中医基础理论里面一些概念和术语有的是从哲学移植来的,比如后面我们讲的气、阴阳、五行、气化、气机都是哲学的概念,但是这个哲学概念移植到医学里来以后,用它来论述生命、健康、疾病等基本的医学问题,又转化为中医学自身的科学术语。这个特点告诉我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要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具体说来至少要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常识。
二、全面性。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把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全面地、概要地介绍出来,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哲学、生理、解剖、病理、天文、数学等。
三、系统性。这门课程表现为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整体从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病因病机、预防和治疗,整个体系每个部分都是非常系统全面的,而每个系统知识当中下面还有不同的层次。比如脏象学说还有五脏,有六腑,有奇恒之腑,有脏腑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层次性,就是它的结构非常清晰。
四、表现为它的逻辑性。中医学的逻辑是按照气、阴阳、五行中国古代哲学所构建起来的逻辑思维方式,它按照这个逻辑层次来论述自己的体系,说明医学的基本问题,这个结构层次也是非常清晰的。但是有个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的汉字是多义字,就是义项是多的,也就是说每个汉字里面它的内涵有若干个内涵,用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叫多义性。中医学的术语是用汉字这个符号来表述的,可以是单字,单音字,也可是多音字,也可以是一个词组,最基本的是一个单的汉字。因此汉字的多义性决定了中医学的概念的多义性,这是在概念上、在内涵和外延上和西方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为基础来进行表述概念定义的方法是截然相反的。汉字的多义性表现为医学的时候,每个概念也是多义的。它有若干含义,每个含义又都是独立的。但是中医学历代的书里都说得很清楚,这个含义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舍此条件这个含义就是不存在的。比如说,将来讲到气的时候,大家可能提出的问题最多了。“气”,它可以表述功能,在特定条件下,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以表示为物质,是有条件的。按照西方形式逻辑来说,每个概念用定义的时候,概念的内涵、意思、义项是唯一的,是线性的,不可以是多义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它截然不同,这一点并不是中医学不科学,是中医学的概念有若干个义项,是中国的文化所决定的。这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过程中必须过好这一关,否则得出结论中医不科学,怎么说怎么有理。所以讲到这里也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学习一点逻辑学,基础是西方的形式逻辑,现在叫做传统逻辑,就是亚里士多德建立起来的那个线性思维方式,西方欧洲文化为中心的自然科学就是建在这样的一个逻辑基础上的。它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此,西医学尤其是近代的西医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思维方式,直到今天在临床医疗中人们仍然这样进行操纵。那么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叫做现代逻辑学,从形式逻辑到辨证逻辑到数理逻辑、符号逻辑,从线性思维进入到非线性思维,由清晰到模糊,现在提出叫模糊学,从现代科学看,它的逻辑思维也不仅仅停留到形式逻辑思维方式。而中医学,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逻辑基础是非线性的思维,那么表现为中医汉字的多义性,中医术语的多义性。所以这既是它的长处,思维的长处,又是非常难学的一点。讲到这里,讲到它的逻辑性,所以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大家就严格地遵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到每个术语,它有几个义项,在什么条件下它有这个含义,在另外条件下它又是什么含义,把它搞清楚,这样才能够把中医基础理论学好,也就是说才能够把中医学好。克服把中医的多义性,把中医术语的多义性误认为中医不科学。要想克服这一点就是要加强逻辑学的学习,要遵循中医的思维方式去学好,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把它学好。
【中医健康基础知识】推荐阅读:
中医健康管理实施方案07-10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半年总结08-14
亚健康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12-31
中医学中的健康行为养成教育论文01-04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半年工作总结06-09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工作计划07-10
镇卫生院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医药保健方案10-10
中医基础知识要点06-26
中医临床基础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