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说明

2024-08-07

年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说明(共14篇)

1.年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说明 篇一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是一定区域空间内的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动植物等自然要素与人类过去和现在的劳动成果相结合的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综合体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10-0-01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低,人地矛盾突出。另外,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土地的闭置等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土地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易破坏土地这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的今天,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土地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问题。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人口、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过程。人类利用土地来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创造物质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生态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四方面深刻内涵。利用是最终目的,开发是利用的基础,整治是利用的措施,保护是利用的战略。人类利用土地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所以土地可持续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深刻内涵。开发是人类首先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将一定的土地资源投入使用,并将其改变成可使用状态;利用是指土地开发后,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某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整治是指土地利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对土地某一方面的要求,克服原来土地特性中的某些缺陷,对土地进行改良,如配方施肥、平整土地和水利设施配套等保护是指为了长期持续地利用土地防止土地质量劣化而丧失某些特性所采取的某种综合措施,以保持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在我国的土地实际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当其充的是城镇建设占地加剧,研究表明,城镇用地规模增长速度与城市常住人口增长速度之比即城镇用地系数1.12比较合理。然而我国1951年~1980年和 1981年~1995年的城镇用地系数分别高达1.31 和1.91。据对17个城市卫星监测数据表明,近十年来,城市城建区规模扩大都在60%以上。其次,土地闲置浪费严重。据统计,全国闲置非农用地面积达1164.67平方干米,其中国家建设闲置土地占79.13%,集体用地闲置18.06%,农村建房用地闲置占2.8%,而各类开发区闲置工地占35%。同时,工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工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水平低。据统计,我国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高达 26%,超过工业发达国家美国 (7.3%)和香港地区 (4.95%),而城市道路、广场、绿地等公共设施用地水平很低。目前,我国城镇建设用地中40%以上属于低效利用。在农业用地结构方面,土地资源集中投入粮食等种植业中,造成土地综合利用效益低。据测算,在我国现有耕地中,各类低产田合计0.36亿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7%,单位面积立地产出率水平低。除此之外由于工业生产上大量排放“三废”和农业生产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历年固体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堆存量分别达80多亿干克、60多亿千克,占地约12万公顷;而全国每年3800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中,就有1/3是来自被工业“三废”严重污染的江河湖泊。

面对上述的问题,为了保护好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相应的对策是迫在眉睫的。在笔者看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在土地资源难以增加的情况下,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任第平衡的根本措施,为此,我们必须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做好农村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

二是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包括加强耕地保护立法、划定耕地保护区、强化全民保护耕地的意识等。

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通过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促进农田装备的现代化等措施,兴建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修复、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水利设施,改造中低产田应以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并且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适合于不同土地类型和经营方式的实用机械,加大管道系统和大棚温室等固定设施在农田装备中的比重。

四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布局,不仅要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的结构,也要清理乡镇企业用地。并且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

五是强化宣传。 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首先,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根本措施。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只有长期不断地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解决人地矛盾,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才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才能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才能真正保持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水土、植被资源,才能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李新举.实用土地管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王经国.资源与环境概论[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3]徐宪立.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4] 霍振东.农村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年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说明 篇二

一、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一) 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

土地发生荒漠化或沙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土壤中存储水分的因素遭到破坏, 由此引起土壤中水分和营养元素含量不足, 进而导致土壤荒漠化或沙化。近年来, 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虽然得到一定遏制, 但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土地荒漠化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发展趋势。如在东部生态较好区域, 土地沙化发展较缓慢, 但在云南、广西等地区因石灰岩严重水土流失引起的“石漠化”现象, 在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等边疆地区因风蚀、水资源匮乏、土地盐渍化、草场退化、植被遭到破坏等因素引起的土壤荒漠化有日益加重的趋势。目前, 我国各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0%左右。

(二) 土壤污染和破坏现象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量中小微企业蓬勃兴起, 这些企业大部分科技含量较低、处于产业链下游, 生产中产生的大量“三废”未经检测和允许排入一些河道、农田, 对土壤元素的构成造成严重破坏, 特别是在一些水源不足的地区, 当地农民直接利用工业污水灌溉农田, 造成农田重金属含量超标, 对土壤质量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量的堆积如山的城市生活垃圾, 在占用大量土地的同时, 也对空气和水源产生了不利影响, 甚至带来严重的污染。此外, 农业中各种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大量使用, 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土壤, 影响到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进而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健康。

(三) 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水土流失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环境的最大问题, 而人为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如乱砍乱伐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陡坡垦荒致使水土保持能力下降;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的植被承载力和再生性严重下降, 等等。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持续严重恶化, 进而会加剧一些区域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例如, 1998年我国南方发生的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区域的森林草原植被、自然生态环境等长期以来遭到严重破坏, 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一旦遭遇强降雨天气, 会由此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从而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造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 人类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影响

在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 人们所从事的各类活动中最主要的还是经济活动, 这也是导致土地生态环境问题的最主要因素。比如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由于人们过度放牧、乱垦滥伐等人为破坏, 倒是土地荒漠化、沙化, 由此引起土地的生产能力大大降低, 进而影响到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纵观我国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 由于长期以来受单纯消耗资源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我国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方式是以对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为代价的, 由此导致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出现, 其中以土地的生态恶化最为严重, 并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 土地二元所有制结构的影响

目前, 我国的土地资源实行国家和集体所有的二元所有制结构,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分离的现状, 必然会导致所有者与使用者二者之间的矛盾, 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进而影响到土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 对相关利益各方在土地开发利用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 为土地资源的颗粒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强的法制支撑。

(三) 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不同的价值观念产生不同的行为。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 归根结底也与人们的意图和行为有关。长期以来, 在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 人们总是从功利主义和眼前利益出发, 忽视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得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 对自然资源采取了一种掠夺式的过度消费方式, 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资源的生态问题, 发挥好土地资源的最大生态价值。

三、加大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一) 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完善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制度规定, 是杜绝土地开发利用违法破坏行为的治本之举。要结合我国土资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形势, 除在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土地复垦规定》、《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基本法律之外, 还要加快制定完善《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土地资源破坏与污染防治法》等专项法规, 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保的和谐发展提供法律保护。

(二) 坚定不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国策, 加大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科学规划, 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规划二者之间的关系, 以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为依据, 做到依法管理、合理开发与科学保护三者相协调, 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三) 建立清晰的土地生态产权制度

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 很大成程度上与我国地土地资源生态产权不清晰有关, 导致少部分人为满足自身短期利益, 无视大自然的生态运动规律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对自然资源巧取豪夺、肆意破坏、任意践踏, 造成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的出现。为保证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包括生态产权界定、配套、流转、保护的现代土地产权制度,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生态资源的调控, 约束和规范生产者的经济行为, 同时积极倡导消费者地适度消费, 增强生态环保理念, 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目的。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生态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初步阐释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强.浅论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J].现代农业, 2009 (03) .

[2]张晓东.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3) .

[3]鄢冬梅.我国土地资源保护法律研究[J].学理论.2009 (12) .

3.年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说明 篇三

关键词:土地资源;水土保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08-1

1 根据现状做到农林牧并重,综合经营,按合理的比例来使用土地资源

针对各乡(镇)的不同情况,应各有侧重。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进行落实并分别制定规划和采取措施。目前就镇赉县草原和荒地的情况看,已经基本没有可垦荒地。因此,要绝对禁止再开垦荒地。那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土地,要尽快地退耕还林、还牧,加强草原的管理。草原退化、草质低劣、产草量少是镇赉县草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要加强管理和建设已经极为重要。今后再靠其自然恩赐,搞不投入的产出,掠夺式经营,已经是不允许的了。在草原建设中要采取人工种草,促进草原更新,草原土壤耕作,草原灌溉、草原保护、草原土壤改良,防止过度放牧等措施。把退化的草原逐渐恢复起来,以促进牧业的大发展。

2 农业用地的有效利用

作为农业方面的用地主要是指种植业用地而言,随着农业现代化、商品化、专业化的发展,种植业要走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的道路,要把农田基本建设重点放在提高土壤生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这就必须克服广种薄收,掠夺经营思想。安排好作用布局,在调整种植结构时,要把种地养地结合起来,不断培肥地力当作一条主要原则,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多的或连续种植耗地作物,造成土地贫瘠化,所谓种养结合,除增施农家肥外,要把豆科作物安排在轮作之中,必要时还要搞草田轮作或间作,逐渐把所有耕地都培养成高产稳产农田,让有限的土地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3 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镇赉县有些坡地、沙丘和风口地,受水蚀、风蚀为害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已经相当地大。在进行农田建设中,要采取相应措施来防止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宜造林的造林,宜修工程的修工程,保持好土壤。今后再挖土修建或垫畜圈都要在固定地点,提出要求,严加控制,禁止乱挖乱采,破坏地表植被。

4 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4.1遵循自然规律

把顺应天时,利用自然条件中的优势和改造自然中的不利条件,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因此要本着搞好规划、统筹安排,促进生态平衡,发展经济,提高效益,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用养结合的原则。搞好农林牧综合经营,全面发展。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我县的土地资源中可发挥宜农面积大,雨热同季的优势。搞好种植业生产;发挥草原面积大,饲料来源广的优势,大力发展牧业生产;发挥地多人少,风沙土易造林的优势,发展林业生产;发挥水面广阔的优势,发展渔业和芦苇及饲养鸭鹅生产。

4.2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依据土壤的生产力高低,划分利用方式

土壤生产力即土地的生产能性,主要指生物生产能力。要从土壤能产什么、产多少等因素来衡量,诸如适宜种什么作物、产量多少;牧草地的植被种群结构,产草量;造林地适宜树种和产量等,并以其满足人类经济效益大小、需求程度为依据。

4.3 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索取与补给的关系

从土地利用现状来看,土地资源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有的已被开发利用,并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习惯性;有的尚未开发利用,仍属原始状态。在利用现状中有的是合理的;有的由于历史的变革,自然条件的改变。这就需从生态平衡、经济效益,特殊需要等情况出发来加以评价,不合理利用予以改变,在我县突出的是沙岗瘠薄地的利用不合理,在盲目开垦中,造成风沙流动,植被枯竭,生态失去平衡,要大力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要改变草原过度放牧、搂柴造成的退化等现象,要把土地利用的着眼点放在恢复生态平衡上,进行良性循环上,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索取与补给的关系,切忌再行掠夺式经营。

5 注意土地资源的保护

不论是搞什么样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证不造成水土流失,不发生盐渍化,不扩大盐碱面积,防止沙漠化和保持土壤肥力,提高草场草质,抑制草原的退化等前提下进行。要有确实可行的保护土地资源措施,并经有关技术部门论证,国土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实施。同时还得依据其地理环境,所处位置、地形、植被、气温、降水条件,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等,来确定利用方向,以上条件直接涉及利用经济效益的高低,要防止盲目性。除农林牧业用地外,还有交通、建筑、厂矿及军事用地等,这些用地除军事用地受地理位置限制,是一种特殊用地外,其他用地都应注意不与农林牧用地争地,应利用农林牧业利用效益最低的土地。在必须占用好地时,例如石油井,也要限制在最低的程度,这在土地管理上应特别注意。

4.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情况调研 篇四

歙县旅游委员会

歙县自依靠徽文化及徽文化遗存,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开发旅游以来,探索了各种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现以整合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实现国有化整体开发经营为抓手,以现有县旅游发展公司为国有投资市场主体,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多元投资、项目集聚,文旅结合、突出特色,强化营销、规范管理”的发展思路,实施景区开发权和经营权分离,融资整体开发旅游资源,目标成本管理景区。

一、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情况

歙县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徽派建筑“三绝”(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匠心独运的水口、栉比连云的甲第、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派盆景、徽剧、徽菜蜚声中外。以歙砚、徽墨、徽雕、剪纸为代表等传统技术与香茶、贡菊、枇杷、柑橘、徽梨等系列土特产品丰富多样,很好的适应现代人类消费需求,迎合现代旅游观念,是现代人生活居住、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理想之地。在“十二五”期间,我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是重点促进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徽文化内涵,创新发展文化体验旅游,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推进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加快徽州古城、“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百佳摄影点”和新安江山水画廊等一批文化旅游结合的新业态项目建设,做大徽墨、歙砚、徽派“三雕”、徽派盆景和徽派艺术品产业,开发徽剧及黄梅戏演艺项目,打造乡村旅游特色示范区。

一是积极配合我县文化部门,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工作,使大量的民间艺术依托旅游载体,焕发生机。徽州家族文化、徽派盆景、徽州婚嫁风俗、跳钟馗、叠罗汉等特色文化艺术开始融进旅游景区,形成了棠樾-牌坊群景区、雄村景区、许村景区等一批以人文历史为背景,以徽州民俗文化为肌理的文旅相结合精品景区。特别是以徽州牌坊文化、徽派盆景为主题的景区鲍家花园埤坊群景区,以徽州婚嫁风俗为主线的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以徽派建筑“三绝”(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为主导的古城景区等倍受游客青睐。下一步还将利用徽州古城景区的古戏台开展徽戏表演,绣球楼开展抛绣球等等游客体验和互动节目。

二是充分发挥“非遗”项目(现有国家级3项,省级8项,市级22项,县级101项)优势,鼓励现有“非遗”传承人,在行知中学等地建立徽墨传习所、歙砚传习基地,创办了歙砚博物馆,成立了歙砚协会,强化监管和行业自律指导引导,发展壮大产业集群。进一步依托徽墨、歙砚、茶叶、盆景制作等“非遗”项目传统工艺,大力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繁荣旅游工艺品消费市场,发展壮大传统工艺文化产业。目前,徽州艺术品大市场已建成,歙砚名家村、徽墨歙砚纪念馆等项目正在筹备当中。

三是设立了“百佳摄影点”组建摄影协会,以最佳摄影点带动旅游、文化、生态结合,推动、提升旅游业发展。建立了许村、新安江山水画廊、搁船尖、石潭等写生、摄影基地。本月在石潭举办了互动性很强的“黄山油菜花摄影节暨万辆自驾车赏花游”文化旅游活动,有效启动我县旅游新业态。

四是结合古村落、古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特点、功能和品

位,因地制宜打造文旅结合型、乡村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摄影采风型、观光生态型古村落,将单体古民居地开辟为居民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如竹山书院现已辟为雄村历史、古代私塾和曹氏家族陈列馆,众多文化旅游资源重现昔日风采。

五是做好古村落古建筑开发保护。旅游利用价值高,开发条件优越的南部城镇群古村落古建筑是近期继续开发利用的重点;沿新安江的古村落古建筑,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其综合旅游开发利用价值不断提高,是近中期乡村旅游发展的潜力区域;其他地方的古村落,由于其本身的价值相对较低,而且开发条件一般,因此,将结合重点工程建设,实施适当搬迁,或者在原址改造,强化其旅游利用功能。

六是做好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保护。民俗活动都是祖辈留给歙县人民的宝贵财富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文化旅游的主要资源。我县注重保护好徽墨、歙砚制作工艺,砖雕、石雕、木雕、竹雕“四雕”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商品与工艺旅游资源;开发好以绵戏、叠罗汉、打秋千、板凳龙、徽州童鼓、舞草龙、舞鲤鱼、花灯舞、跳钟馗三潭枇杷节、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徽州盆景艺术节为代表的乡村民俗文化活动与现代节庆旅游资源。

二、存在问题

一是景点建设筹资渠道少,开发景点面临资金缺乏的制约。现有文化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开发和维护费用非常高,本身投资收益性差,投资回报周期长,在吸引投资上有难度。

二是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旅游景点和吃、住、行、游、娱、购等要素没有充分融合,存在“很有说头,也有看头,就是没有玩头”,“只见人流,不见人留”的尴尬

局面。目前,我县与旅游相关的饭店、宾馆、中介组织、娱乐场所等要素,在数量上、档次上、布局上,还适应不了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三是文化产业功能不齐,难以形成规模。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没有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利用、转化工作做好,也是导致歙县旅游内涵不足,吸引力不强,对经济社会贡献率不高的重要因素。

四是专业人才缺乏,旅游管理水平难以提升。旅游主管部门的绝大部分人员都不是旅游专业的,导游、管理、营销等方面都面临人才的短缺,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实施旅游行业质量提升,面临任务繁重,压力很大。徽州古城景区,从目前来说,还不具备承载“景区城市双带动型”的功能,景区内旅游元素很多,但散、乱、小,形势上有了一定的统一,但内涵中却缺乏真正的统一。许多问题还在不断扯皮;许多力量还不能形成合力;许多项目的实施还存在许多人为或历史遗留问题的制约。又如棠樾、雄村、许村、昌溪等景区,依然停留在单纯观光休闲,向养生“复合型”景区转变,需要转变的观念还有很多,需要齐心协力干的事情还有很多。再如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雄村景区、徽州古城景区、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景区,目前依然依赖于原有的旅游资源,缺乏创新,借梯登高的信心不足,市场营销缺乏新卖点,新型的旅游业态不够,在资源与市场结合上没有真正做好文章。

三、几点建议

一是科学制定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出高起点、高品位、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十二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加

大旅游资源整合重组和深度开发力度,采取“边建设,边待客”的做法,将吃、住、行、游、娱、购等设施的建设,逐步规范纳入旅游管理体系。

二是要在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制定出台鼓励文化旅游发展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交通等方面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要大胆探索各种有效的融资渠道,通过市场机制招商引资、多方筹资,形成多元化的筹集资金体制。

三是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文化旅游规划、建设、开发、经营的领导和指导。同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体系,营造浓厚的发展旅游氛围。抓紧选招人才,加强对服务员、导游员、讲解员、驾驶员“四员”培训,建立一支优秀的旅游人才队伍。

四是强力推进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通过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的继续举办,通过木雕、砖雕、石雕、竹雕、歙砚、徽墨制作等“徽州六绝”项目的展示,把文化品位真正贯穿到歙县旅游的各个环节中去。

五是继续大力开发旅游特色商品。抓住市里对旅游商品开发设专项基金的机会,努力进入重点扶持的20家骨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中去,按全市三分之一的比例,抢占骨干企业的份额,使歙县的特色旅游商品,真正能让游客“看得见、买得起、带的动、送得出”。

5.平顶山市土地资源利用调查与评价 篇五

平顶山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院系:旅游与规划学院 班级:13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姓名与学号:刘壮壮 131550122 李新峰 131550117

2016年5月1日

目录

一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进行土地调查的具体的实施步骤 1.土地利用的现状.2.土地利用中存在的显著性特点 3.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利用问题

4.面对土地问题提出的建议与解决方案 三进行土地资源调查的心得体会 四相关的参考文献

摘要:土地,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成为重要内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为平顶山市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也对平顶山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面以调查平顶山市新城区作详细说明。

关键词:平顶山市城市土地利用评价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对平顶山市新城区为例作实地调查,来客观的反应平顶山市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对平顶山市土地资源调查有一个比较清楚地认识,找出当前土地利用的弊端,从而优化土地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平顶山城市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提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建议。调查地点:平顶山市新城区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访谈,网上查阅资料

调查内容:土地资源使用状况,包括:平顶山市的土地类别,平顶山市的有效使用情况,平顶山市的土地规划现状。

一.平顶山市土地资源的使用状况及特点 1.1平顶山市的基本概况: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豫西山地与黄淮平原接壤地带,位东经112°14′~ 113°45′和北纬33°07′~ 34°20′之间。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土地总面积7909.42平方公里

平顶山市是南北气候过渡地带,跨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区。境内有伏牛山、外方山两个山系和沙、洪、汝、澧四条支干河流,山地、丘陵、平原地貌类型齐全。铁路贯穿东西南北,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无论是农业资源、生物资源和生态资源,还是水资源和矿产资源,都具有明显的优势。1.2平顶山市土地资源利用指标

2005年全市农用地面积51249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80%;建设用地面积10382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13%;未利用地17462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2.07%。1.2.1农用地。农用地中,耕地3154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88%,叶县、汝州市、郏县三个县(市)的耕地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59.67%;

1.2.2园地244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0%,其中78.00%的园地分布在鲁山县

1.2.3林地1272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09%,其中90.72%的林地分布在鲁山县、汝州市和舞钢市;

1.2.4牧草地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1%,主要分布在汝州和叶县;

1.2.5其他农用地452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2%。1.2.6建设用地。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82178公顷,交通水利用地19830公顷,其他建设用地1816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0.39%,2.00%和0.74%。

1.2.7城乡建设用地中,城市用地9499公顷;建制镇用地3761公顷;农村居民点58236公顷;采矿用地4158公顷,独立建设用地6523公顷,采矿用地和独立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汝州市、宝丰县、石龙区和鲁山县。1.2.8未利用地。未利用地中,水域11013公顷,滩涂沼泽23370公顷,自然保留地140241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39%、2.95%和17.73%,滩涂沼泽主要分布在鲁山县和汝州市。二平顶山市土地利用类型

2.1土地利用类型比较齐全,以农用地为主,耕地在农用地中占绝对多数。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2.51%,耕地占农用地的64.08%。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0.05%,低于全省46.7%的平均水平。

2.2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不均衡。城镇居民平均每人100.0平方米,平顶山市区居民占地平均每人76.0平方米,而农村居民点占地平均每人185.0平方米。独立工矿占地多,面积大,采煤塌陷地总面积8500公顷。因此,在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均用地量多的情况下,造成整个城乡居民点用地过大,农村居民点用地超标,土地利用率低。

2.3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均0.038公顷,集中分布在鲁山县、汝州市、叶县、宝丰县和郏县的低山丘陵区,利于规模开发。公顷,公路用地3144公顷,农村道路用地13923公顷。2.4 水利设施用地

1996年,全市水利设施用地118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其中沟渠面积12660公顷,水工建筑物面积1186公顷。

2.5闲置土地

1996年,全市闲置土地(苇地、滩涂、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坎、其他)有1758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23%。其中鲁山县占37.01%,汝州市占27.77%,叶县占12.08%,宝丰县占7.56%,郏县占5.96%,舞钢市占6.25%,新华区等城市4区有少量分布。三平顶山市土地利用特点

3.1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且质量不高。平顶山市各类用地中,耕地所占的比重最大,占土地总面积的39.88%。2005年全市基本农田中,中低产田164474公顷,占全市基本农田总量的61%,占耕地总量的52%,耕地总体质量不高。

3.2土地资源利用区域性分布规律明显。市域内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3%,丘陵、岗地、平原各约占29%。西部和北部山区林地面积较大,适宜以林业、生态旅游为主进行林果、特色农业综合开发。西中部、南部丘陵岗地区地类齐全,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东部平原区土地垦殖率较高,地势平坦,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叶县、郏县和汝州市是国家农业粮食核心区。

3.3农村居民用点用地比重大。2005年底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58236公顷,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和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36%和56.09%。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180.85平方米,高于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标准150平方米的控制上限,具有一定的整治潜力。

3.4城市用地水平较为集约。2005年底平顶山市建成区面积6495公顷,建成区人口69.04万人,人均用地规模94.07平方米。全市地均生产总值705.86万元/平方公里,高于全省633.98万元/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

四平顶山市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1重点项目建设使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临压力。平顶山市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化工基地,位于中原城市群紧密层。随着南水北调、郑渝高速铁路、西气东输、农村和城镇电网改造、大型煤炭基地、燕山水库、化工基地等工程的建设,势必占用大量的耕地甚至是基本农田。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平顶山市的叶县、鲁山、宝丰、郏县四县14个乡(镇),预计占地1700多公顷,占用基本农田近1400公顷。燕山水库预计占地1400公顷,占用耕地近1000公顷。此外,随着矿产资源开采,势必造成一定量的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塌陷和灾毁。因此,规划期内平顶山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将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4.2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艰巨。矿产资源的开发、能源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有毒或有害污染物,通过地表水体径流,大气飘尘造成地表结构的改变、污染周围土壤、水域和大气,使原生环境系统遭到破坏。规划期内,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又要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土地利用模式任务艰巨。4.3城市发展用地形势严峻。平顶山市因煤而立,因煤而兴,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造成塌陷区面积日益增大,城市发展空间日益紧张。未来一段时期内,平顶山市既要满足国家和省拉动经济、工业化、城镇化资源产品的需求,又要全面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统筹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这就使得各资源型城镇尤其是中心城区的发展空间、环境综合治理和建设在土地利用方面,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

五关于平顶山市当前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的建议和意见 5.1农用地管理方面

5.1.1责任到户,保证质量。按农产承包合同,逐户核准承包土地面积,明确土地质量。对少数种地过多、广种薄收粗放经营户给予适当调整。

5.1.2合理规划,严格管理。要以科学合理的态度,按照土地管理要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重新对乡村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修订完善。农用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经过确定之后,严格按照各级签订的责任状,层层负责,年年检查,严格监督,严厉查处。

5.1.3.划块经营,集约管理。在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多方筹措,在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将土地划块经营,发展集约型农业。

5.1.4.优化土地用途,提高土地使用率。由村委会或政府部门统一规划,专家论证,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耕种,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5.2建设用地方面

5.2.1.制定科学的用地标准根据法律法规确定适宜的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把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作为约束性指标,并根据不同地区土地资源和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制定出公平合理的建设规划,既要合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要保证居民的住房质量和生产生活需求。

5.2.2.合理安排规划建设用地在现有房屋的基础之上,规划引导,尽最大可能保证村庄的街道畅通,杜绝“死胡同”。在征求居民意见的前提下,尽量统一房屋建设,营造良好的村容村貌。5.2.3.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根据村庄不同的情况,通过政府拨款、集资、融资、村民义务工等方式,积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好农村给排水设施、体育健身设施、文化教育设施等,是土地资源真正地造福居民。另外,还应通过培训教育、义务劳动等方式,努力维护好已经建设好并投入使用的设施。同时,要种植花草树木,来提高居住环境水平。5.2.4.盘活建设用地资源

一是要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妥善解决好农户住新房闲旧屋的问题。

二是要处理好国家、集体单位在农村闲置的土地。三是要搞好无人村旧宅基地复垦和荒芜土地复耕、利用。5.2.5.加强执法力度,优化土地管理加强执法监督力度,严惩越权批地现实非法占地的问题,对非法占地用地地人或单位要从严从重严肃处理,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另外还要积极推进土地市场建设,依法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坚持做到依法批地,依法用地,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强化土地信访工作,维护好群众利益和农村稳定,大力开展宣传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和村委会也应协调好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关系,努力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

六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土地调查,培养我们以后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合理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方面的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使我们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专业兴趣,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使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七参考文献:

1.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中国大地出版社,1999年 2.刘黎民:《土地资源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 3.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4.平顶山市国土资源部:《平顶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摘要》,2010年 5.蒙吉军:《土地评价与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6.年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说明 篇六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2011301120003

杨燕

我国的现代城市化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的数量与城市人口持续增加,人口增加势必需要增加吃穿住行所需要的物质资料,这些物质资料的增长都需要土地作为基础。但是,作为城市发展物质基础之一的土地供给量基本保持不变。对于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况,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土地最大化利用问题。

现如今我国城市土地浪费严重,表现为土地征而不用,多征少用,早征晚用,乱征乱用; 经济开发区、大学城圈地现象严重。随着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不断地提高,人口不断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不断增加,那么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则需要和相应地扩大,城市生活用地和交通用地使得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城市的土地供给量是有限的,尽管可以通过向城市空间外向扩张来增加供给,但这种增加也是有限的,同时,这种扩张还会缩小耕地面积,耕地不足直接导致粮食供应短缺,使我国农业受到严重制约,不适合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可以将目光转到土地位置和产业结构布局关系上,因为城市土地位置距市场位置远近不同不仅直接影响到厂商原材料和商品的运输成本,而且更影响到有多少商品可以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进而影响到厂商的利润和费用问题,同时由于土地级差地租,地理位置的比较优势又将决定企业支付不同的土地使用费,也就是说,城市土地也有成本存在,同一地块上安置不同的产业, 会导致不同的产出率,形成不同的经济效益,这也自然要求对城市里对土地的合理布局,促进土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得土地潜力尽可能最大效益发挥。那么,如何提高产业结构利用率呢?其途径之一就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所谓产业结构,就是指各产业部门之间量的比例及其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常见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截止2012年,由国家统计年鉴给出的数据,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为10.1%,第二产业比重为45.3%,第三产业比重为44.6%,相比于过去几十年来说,呈现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态势,但是,工业比重仍然过高,耗能工业多、节能工业少;传统工业多、新兴工业少;加工工业多、基础工业少。同时优势突出的专业化部门比较少,第三产业相对来说滞后于第二产业。要使

产业结构相互协调,就需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因为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服务等行业相比于大型工厂农场占用土地较少而且还可以创造更高的利润,单位面积产出率很高,那么这些产业就可以适当集中分布在交通条件好、居民较集中的中心区,这样有助于商品流转到消费者手中而迅速密集或疏散,提高市场效率;而对于产出率偏低的产业和行业可以适当向边缘地区分散,或迁出、或合并,压缩其用地规模,为经济效益较高的行业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

7.年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说明 篇七

1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1. 1 土地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土地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 1) 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 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我国城市化发展使得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大, 大量占用了耕地。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速度, 且土地浪费现象严重[2]。 ( 2) 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 公共建设用地及工业用地闲置和耕地撂荒是土地利用率低主要原因。建设用地利用率不高与“圈地”过于简单, 用地成本低有关, 所以土地开发利用集聚不足。 ( 3) 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土地质量退化与人类不合理利用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不适宜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利用措施是土地退化原因。体现在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

1. 2 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失灵

在我国的在土地资源配置中,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可概述为:由于先前国内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的特殊时期, 当时的土地市场监督与管理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 造成了土地市场管理难以真正的实现。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 另一方面市场运作难度重重, 其具体有以下几种: 首先, 土地市场制度与体系不完善, 这是造成土地市场失灵的最主要因素, 一个成熟的市场结构体系与制度是保障政策落实的有效前提, 而我国衔接土地市场仍属于“发育不良”的情况; 其次, 国内土地交易存在“双轨制”的问题, 这种情况的存在容易造成在土地交易中的隐形市场, 并且可能会严重阻碍正常土地交易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 如当前城市土地建设规划中往往将政府拨地与商业用地共存, 这就很容易在土地流通环节出现隐形市场, 对正常土地交易行为产生影响。再者, 城乡土地二元制造成隐形交易持续, 扰乱市场。国家规定农村集体用地只有转变为国有用地才能够入市流转。最后, 人们的行为也会造成城市土地均衡量问题, 其往往会超过当前社会发张的最优量。

1. 3 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作用中失灵

政府在土地交易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我国土地交易市场的不完善, 政府更需要通过颁发政策文件等措施以弥补市场缺陷。而当今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操作起不到弥补缺陷作用, 反而倒行逆施, 起到了反作用。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土地管理体制与经济学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表现有以下借个几个方面: ( 1) 政府行为与公众目标不一致以至于政府失灵。土地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但正真使用的是无数个个体人民或企业, 这也就使得不可能又个人直接行使所有权。政府机构可能会凭借自身所掌握的信息资源, 谋取利益, 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率偏低的情况出现。 ( 2) 土地所有权掌握在政府手中, 一些地区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 而忽略了对土地的合理规划与开发利用, 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与污染出现, 这种现象从长远角度考虑反而会给地方经济带来拖累。 ( 3) 政府角色的“错位”, 政府主要职能在于监督土地的合理利用, 而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会参与到土地的经营当中, 这种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又是一种不公平行为。 ( 4) 时间上的外部性使城市土地供给量大于资源在时间上最优配置的要求。

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2. 1 树立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观念,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防治土地退化

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当中, 应当秉持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既要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 又不能对今后的发展造成影响。首先, 需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不能采用片面的角度看待问题, 如“谁污染、谁治理”、“片面追求经济”等。同时, 需要对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的改造, 保证其良性地发展。加大对农业种植方面的投入, 增强三农建设, 对农业种植加大补贴, 对抛荒土地进行相应的惩治。在产权制度和各种经济诱导机制中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增加土地投入, 防止土地退化。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加入土地利用的指标, 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

2. 2 制定科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加强建设用地控制, 节约利用土地,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类用地规模的总量控制作用。控制土地供需的平衡, 保障土地市场价格的合理性, 并采取多种价格调整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大土地利用的总体社会经济效益[4]。挖掘城镇的内部潜力, 农村居民点向集镇集中, 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适度开发小城镇空间, 提高建筑容积率, 节约土地。开发后备荒地资源, 复垦废弃地, 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

2. 3 积极培育完善土地市场, 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强力推进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有限期使用制度。改变原有土地供给方式的“双轨制”, 由市场进行决定土地交易行为, 以提高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5]。

明确土地产权制度。产权界定清晰是市场交易的前提。在所有权方面, 强化中央政府的国有土地所有者地位, 正确处理和界定中央和地方及地方之间土地产权关系。在使用权方面, 要明确土地使用者的主体地位, 建立土地使用权能与土地价格相同的用地制度和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特别要确保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安全和长期收益权的稳定。

土地制度的改革, 改变了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 使得农村集体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试点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流转, 盘活集体存量建设用地。

2. 4 建立约束和调控机制, 规范政府行为

改革土地管理体制。为了防止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的局面, 必定要规范政府控制土地一级市场的行为。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管制, 建立调控约束机制。合理确定土地收益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 建立一种少占或不占耕地的经济约束机制, 是合理利用土地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为。推行可持续利用决策影响评价制度。土地可持续利用需要确定和实施“最佳政策”和要建立一种政策分析机制, 以便能长久地调整或者评价现行和未来政策, 评估土地利用与管理政策对土地可持续用的影响, 评价其是否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

2. 5 增加工种在政府管理方面的参与程度

以往在政府管理方面, 公共的参与程度往往较低, 使得政府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或干预市场行为的过程中, 由于缺少外界的有效监督, 造成具体政策落实情况或者干预市场行为效果不理想, 未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因此, 在今后的政府管理过程中应逐渐增加民众的参与度, 通过此种方式来减少地方政府与实际效果之间的误差。公众参与的方式可通过建立相关的组织, 该组织成员应当包括各方面的人员, 广泛吸收意见, 进行最合理的土地使用行为。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土地作为一种资源, 它的数量存在有限性和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再加上我国土地资源运用这一方面存在配置不合理, 配置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失灵的问题, 土地资源缺乏与严重浪费并存, 使得人与地之间的关系存在巨大的矛盾, 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目前最重要的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可持续利用, 文中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出现原因的经济方面论述, 提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资源配置,存在问题,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刘岩.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8) :167-170.

[2]李景刚.基于资源价值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6.

[3]李景刚, 欧名豪, 高艳梅, 等.基于资源价值重构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 (1) :71-76.

[4]金士高.浅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集.2004.

8.探析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篇八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土地资源管理

引言

随着土地转型的课题不断得到广泛的关注,国内外学者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特点和基本国情,对土地转型做了大量的研究,在学术上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研究其如何转型以及如何进行资源的有效管理,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地大物博,但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可利用土地面积数量在减少,这就对土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本文基于土地利用的现状,指出了土地利用转型的内涵,研究了土地利用转型与管理之间的互馈影响,为提升土地管理水平提供了实践指导。

一、土地利用转型的内涵

土地利用转型起初是指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的土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然后,后来经过进一步的拓展和研究,土地利用转型可以理解为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在高一级类型中所占的份额,简单的说就是区域土地利用形态所发生的变化。土地利用转型可以从数与质两个维度来考察,数的方面表明了土地空间和数量上的改变,质的方面就包含了质量、产权以及投入产出的综合改变。

二、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互馈机制

土地资源管理实际上就是国家通过政策的方式来对土地的使用进行管理的措施,就是要综合运用国家的行政、经济和法律来达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目的,加强对土地的监督,同时调整土地形态,以综合管理土地。土地管理的主要实现方式就是土地制度的制定,这在一个国家的建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地政策就是基于土地制度颁布和实施的,我国的土地制度有耕地保护地址、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征收征用制度等,这些都可以影响土地利用转型。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方式也要相应的调整,而传统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也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解决土地低效使用的问题,土地利用转型已经势在必行。同时,我国的可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这与当前实行的保护和节约用地的制度不相符合,造成了资源管理制度已经无法完全指导土地的使用,应该尽快推动土地改革。土地利用转型的需求推动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又促进了土地资源管理的水平,两者互相反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内容。

三、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的互相影响

土地利用转型实际上是由自然环境和经济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土地制度作为外部因素对于推动土地利用转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充分了解土地运用的相关情况,及时制定适合土地资源运用的政策,指导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资源。

1.土地资源管理经济手段与土地利用转型。土地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也就是土地资源管理者遵循经济的市场规律,从而调节和利用资源,实现对土地的有效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经济的手段主要表现为地租和地价,这也是国家制定土地政策的内容之一,引导土地的宏观调控。国家也通过各种税率的改变,指导土地的使用,从而促进生态的协调发展。此外,国家还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影响土地形態的改变,最终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

2.土地资源工程与土地利用转型。土地资源工程是涉及理学、工程、管理学和农学的综合系统的学科,无论是土地的整治,还是土地的开发,都是属于土地资源工程的内容。我国土地整理的目的就是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增加有效的耕地面积,适应时代对土地的需求,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对土地的有效调整,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改善土地的质量,采用投资建设城市的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实现预期的规划目的。

3.土地资源管理政策制度与土地利用转型。政策制度对于特定的区域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土地资源管理者首先要结合当地的用地情况和土地政策来使用土地,优化土地结构,从而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第一,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制度,农村和城市土地在管理上可以说是不同权制度,农村不可以交易土地,而城市却可以,这样就限制了农村土地的使用权限。关于农村用地的问题,国家给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快农村土地的改革,促进土地结构优化。第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措施,这个措施是指农民可以将经营权通过恰当的方式转让给其他的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运用多种经营手段来经营。第三,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就是将土地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达到土地良好的利用状态,目前农村用地明显出现低效现象,为了缓解这一现象,我国大力推进节约用地政策,但是收效并不明显。第四,土地资源管理政策制度的创新与土地利用转型,在既定的国家土地政策的指导下,土地利用的转型受到了不少制约,为了更好的实现土地利用转型,就需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调整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只有那样才能高效、合理的运用土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是国家最为重要的资源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应该有不同的土地管理政策,也就是应该有相对应的土地制度来支撑。土地利用转型是解决当前土地利用低效的最佳途径,然而仅仅依靠口头上的宣传是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的,需要配合国家的土地资源管理措施,也就是土地管理制度,只有构建了更好的管理制度,才能推动土地结构合理化,让土地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提升,更好的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刘彦随,龙花楼,王介勇等.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李志江,马晓冬,孙姗姗.苏北乡村转型与土地利用转型的耦合分析:以沛县为例.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1):36-39.

[3]吴次芳.土地科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反思与探讨.中国土地科学,2014,28(2):22-28.

[4]刘彦随,龙花楼,陈玉福等.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宋小青,吴志峰,欧阳竹.耕地转型的研究路径探讨.地理研究,2014,33(3):403-413.

9.年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说明 篇九

代水资源保护的启发

逯孝强

(聊城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聊城市 252000)

摘 要: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中国古代有着内涵丰富的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想。本文主要从对中国古代对水资源的认识、水资源利用与古代哲学思想、古代均水理念的演进等方面进行综述与归纳,以对当代中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水资源认识;水资源利用;古代均水理念;思路方法 中国古代对水的认识、利用及其均水理念

1.1 中国古代对水的认识

对于水的认识最早的文章出自《管子·水地篇》,其中:“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者也。”[1]这里虽然没有直接鲜明的说出水的本质,但抽象概括出了水是生命的根源的本质,形象的说明了水在大地中的流动就如同血液在人体内流动一样,阐明了水的重要性。清代张宗法在其农学巨著《三农纪》中认为“水者,天地之气也,在内为气,出表为水。”[1]他初步揭示了水循环的规律即“水与气的循环”,这种对水循环规律的揭示本身就包含对水资源本质的认知内容也对水的本质进行了揭示。《周礼·地宫·稻

[2]人》中提到了水资源的除草功能,“凡稼泽,夏以脸草荃夷之。”即用水把田间杂草淹死,到夏天多雨高温季节,在田间以水沤烂杂草作肥料。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还提到了水资源的肥田、杀虫作用,“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种棉二年,[2] 翻稻一年,即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虫螟不生。”2.川谷导气。《国语·周语下》中说: “ 夫山, 土之聚也;戮, 物之归也;川, 气之导也;泽, 水之钟也。夫天成而聚于高, 归物于下, 疏为川谷, 以导其气。”[1] 在此说明天地自然中川谷导气的作用。自然界的山之所以高, 蔽之所以深, 川之所以流, 水之所以聚, 是因为它们在水土整体中发挥协调的、统一的作用。自然界的水土构成一个整体, 水土的演替运动不仅是自然界存在的形成, 而且是自然界维持其秩序和平衡的原因。对天地人系统来说, 更是人类财富的源泉。有所谓“ 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 民乏财用”。《国语·周语上》 由此可见,川谷导气, 水土演替是夭地人宇宙系统的交汇处—地球表层系统运动形式。在川谷导气思想指导下,(禹贡传》中太子晋提出了治水平土的几项原由:(l)象天,(2)仪地,(3)和民,(4)敬神(未知因素),(5)咨之前划,(6)观民之究害。并指出: “ 不堕山、不崇蔽, 不防川、不窦泽。”因为“ 山, 土之聚也, 蔽,之归也;J 日, 气之导也;泽, 水之钟也”。川谷导气还包含了自然界水循环的萌芽。《吕氏春秋·圆道》中说: “ 云气西行, 云云然, 冬夏不辍;水泉东流, 日夜不休, 上不竭, 下不满, 水为大, 重为轻, 圆道也。” 高诱注: “ 小者, 泉之源也, 流不止也, 集于海是为大。水浊而重升作为云是为轻。”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 我国气候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 海洋水蒸腾, 再由东南季风携带至大陆, 形成降雨, 降雨形成地面通流, 再顺着西北高, 东南低的地势, 流入海洋。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水资源的认识时间久远,且思考深入,有着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这些思想也为古代对水的利用和保护起到了奠基作用。

1.2 水资源利用与古代哲学思想

思维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决定因素,它根据客观世界(包括自身)的信息,使人类能够认识和主动影响客观世界,水作为一种极其重要而变化频繁的环境与资源因素,它哺育了人类,又以旱涝灾害折磨人类,所以水及其变化给人类极其深刻的印象,也是人类思想最重要的素材,人水关系是随着社会演变而变化,从一个侧面勾画出人类发展史。对水的利用关键在于使阵发性的降水转变成可连续供水的水资源,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降水在天,蓄水在地,治水在人的哲理,天地人也就因此成为中国古代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

我国古代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自古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古代洪水传说虽多,但唯独中国才有夏禹治水的故事,这表明实践对思维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治水的方针上,夏禹采取顺水势而导之的方针取得成功,说明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主观能动性的有力保证。农时是阳光、气温与降水都宜于作物生长的时段,治水与精耕细作是保水肥、抢天时和争地利的方法,体现以人治地,以地补天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水分循环和液态水是阴阳冲突与和谐的产物,它是适宜的温度、气压与水分的地理差异存在的基础,体现中庸之道的哲理。水过多成洪涝,过少成旱,只有风调雨顺,才是好年景。水平被看作是平衡的标志!古代以都江堰为代表的一批水利工程,就是利用水平的原理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自流调控的设计理念。

老子认为水的性质表现哲学的柔,他说:“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意思是:水养育万物,却能下而不争,所以体现柔性哲理。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就是说,水最柔弱,又最能攻坚强,它物是无法替代的。古人用“水能载舟,亦能履舟”以说明水的双重性。“柔弱胜刚强”立论巧妙,表明柔性思维蕴藏无限策略的玄机,正是老子从水性得到的启示。

1.3 古代均水理念的演进

中国古代的均水理念,对古代用水纠纷的解决和农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均水理念的目的是合理分配水资源,避免水事纠纷的出现或扩大化,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以行政命令为基础,政府把供水份额分配到各个地区,由用水户自[3] 由使用根据《汉书·倪宽传》记载,早在西汉倪宽管理关中六辅时就有“定水令,以广溉田”等通过制定法令来分配水资源的理念。《汉书·召信臣传》中又有关于南阳太守召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的记载,这是通过设置界标的方式来分配水资源。可见,此时的均水理念已经产生,其不仅保障了民众基本的水资源使用权,还成为解决用水纠纷的基础。但是,均水理念还要考虑用水的实际,尤其是用水顺序问题,各朝代对不同用水其优先性有所差异。《大唐六典》则规定了“凡水有灌溉者,碾石岂不得与争利”的用水顺序,即灌溉优先于水磨、航运。宋朝对灌溉用水的顺序进一步明确化,《庆元条法事类·农桑门·农田水利》记载“河渠令诸以水溉田,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若渠堰应

[4]修者,先役用水之家。其碾碾之类塑水,于公私有害者除之。”也就是说,灌溉用水的次序是先下游,后上游先灌溉水田,后灌溉旱田。当水利设施出现问题之时,由用水人家去修。如果发生水碾、水磨之类的机械造成了水流不畅或堵塞者,影响了灌溉,就应当予以拆除。元朝的分水、量水、节水原则是以渠水所能灌溉田地的多少为总数,分配到每年维修渠道的丁夫户田。清朝时水量的分配以“水程”为单位,水程是水流的时间限定,在过水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水使用量的多少也就确定了。并且用水管理实行“水册制”,即对涉水用户进行用水登记。

可见,中国古代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关于水资源保护的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立法、学者著作,从这些涉水立法和著作的内容来看,均水理念都得到了体现,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现代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启发

水问题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甚至可能成为自然因素中唯一长期严重制约中国发展进程的瓶颈因素[5]。古今水资源保护历史表明,水资源关系农业、工业、水运交通和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长远发展,以及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提高等诸多内容;水资源利用涉及防洪、排涝、灌溉、水电、供水等具体方面。,中国的水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这些严峻形势的形成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分不开的,而他们的具体活动又受其水资源保护理念的指导。所以,在一些涉水主体水资源保护生态意识欠缺的情形下,他们的行为难免会表现出只顾眼前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和整体利益,从而致使水生态环境在水资源不当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受到影响或者破坏。

我国的水资源保护研究趋势大致仍将继续向两个方面发展: 一是水环境保护方面, 一是水资源保护方面。古人不仅揭示了水是生命的源泉这一本质,而且还提及善用水可以培育、滋养万物的功能和不当用水会造成水体破坏、水体污染等后果,这些认识对当今的水资源保护依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首先,它可以从历史的视角使人们自觉认识到水资源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价值,同时也促使人们审视自己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行为。也就是说,通过对人为因素是引起现有水生态环境问题的主因认识,进而来改变自身不当的水资源保护思想观念,并引导他人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理念。其次,它为政府进行水资源保护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水既是天地人系统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纽带,就不能看作各个用户的消费品,而是它们的共同财富;水不是孤立的一种资源,而是资源共同体里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水资源绝不限于地表径流与地下水,而要在土壤水、节约用水与一水多用的题目上大作文章,才能克服危机。

治水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一件大事,它教会人们为利用自然而改变自然,它创造古代文化。当代水害教会人们用自己的行为去完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它促使人类反思,并建立新的发展观。当代的及时的与全面的信息为此奠定了基础,人类的文化也必然在危机中实现又一次飞跃。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此加快了进程。

参考文献:[1]赵敏.中国古代的治水与治水思想[J].商丘师学院学报,2003,19(3):47-48. [2] 蓝 楠,朱 琳,高凌云中国古代管水理念及其现代水资源保护的教育意义.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10,15:第28卷,第5 期 [3] 才惠莲.中国水权制度的历史特点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4,(5):47-49.

[4] 邵培仁.中国古代的生态平衡和生态循环思想[J].嘉兴学院学报,2008,(3):66-68.

[5] 程红光,杨志峰.城市水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3):318-319.

[6] 王庆芬,唐诚,高鲁燕.浅议我国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修复途径[J].山东水利,2009,(11-12):109-112.

[7] 丁渠.我国古今水事纠纷解决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2):59-61.

[8] 张家诚, 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科学思想[M], 北京:地震出版社.[9] 李并成,明清时期河西地区# 水案$ 史料的梳理研究:西北师大学报.[10] 德惠,牛明方,我国现存最早的水利法典,<<水部 式>>[J],吉林水利.[11] <<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8中国水利史稿)上册,(北 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2] 李恩军.我国古代对于水资源的保护[J].环境教育,1997,(4):46-47. [13] 关欣.我国古代先贤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认识及实践[J].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08,(1):1-9

10.第四章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篇十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促进节约用水的政策措施,推广节水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

第二十四条 垃圾填埋场和含有贮存液体化学原料、油类的地下工程设施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范采取防止渗漏、配套建设地下水监测井等水污染防治措施,防止污染地下水,并定期向其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地下水水质监测报告。

从事地下勘探、采矿、工程降排水、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可能干扰地下含水层的活动,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破坏地下水资源。深层地下水井停止使用二年以上的应当采取封存措施,停止使用五年以上的应当封填。

第二十五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划定河道管理范围。禁止在河道及其管理范围内违法建设,禁止擅自填埋河湖、沟塘或者在水域设障。

建设项目确需占用水域的,建设单位应当将工程建设方案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经批准占用水域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建设项目所占用的水域面积、容量及其对水域功能的影响程度,同步规划并按照不低于等效比例兴建替代水域工程,合理补偿水域面积。

第二十六条 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河道轮浚制度,明确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属地管理责任,逐步治理断头河、死沟塘、黑臭河道,清除阻水障碍,保持水网畅通,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第二十七条 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乡级以上河道的护坡、护岸管理工作,推动建设生态植被,明确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属地管理责任,禁止扒翻种植,防治水土流失、水体污染。

第二十八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生态保护的需要,将下列区域、水体依法划定为重点水域保护区,向社会公布:

(一)涉及饮(备)用水源地的河流,重要清水通道;

(二)重要涉水风景区;

(三)重要湖泊、湿地;

(四)重要引水通道;

(五)滨江生态保护区;

(六)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等涉水文化遗产;

(七)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价值或者特殊经济文化价值的其他水域。

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重点水域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

重点水域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排污口,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向水域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不得从事围网、网箱养殖活动,严格控制经营性项目建设。

11.年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说明 篇十一

关键词:河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节水保护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在经济发展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受制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较为贫乏的现状需要积极做好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用以使得水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做好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水资源的节水保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战略因素。与周边省份相比河南省境内的水资源相对匮乏,加之河南省境内的人口众多致使水资源的人均占有率处于国内末尾。此外,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从而对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带来了较大的难题,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当积极做好各项节水措施的落实,确保水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河南省地处中国腹地,位于中国的中东部地区,境内有黄河干流横穿中北部地区,河南省地处南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气候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河南省年均降水量约为784mm,分布境内的地表径流主要由降水所形成,河南省境内的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约为208亿m3。根据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总量与全省总人口量计算得出的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左右,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利用上需要结合经济发展及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制定合理的利用策略,实现对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利用。

2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在对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开发利用,但是现实是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并未有合理的开发方案,同时由于对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缺乏有效的保护致使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在进一步减少。以管理体制、机制为例,由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的不完善,致使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较为混乱,并未建立起完善的水价形成机制与水资源利用制度,水资源费在水价中的占比较低。在对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并未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回用制度,致使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严重的影响了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在水资源使用较大的农业灌溉方面,位于河南省境内部分地区仍采用的是大水漫灌的方式,不仅浪费且对于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较为严重,上述因素的存在都严重影响了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此外在对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对于非传统水资源(如所积蓄的雨水等)的利用量仍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传统水资源的利用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在人畜饮水方面河南省境内各市县大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各市县的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尤其是在豫东北平原地区其用水主要以地下水为主,长期的大量开采致使该地区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到了一个危险的水平,地下水漏洞面积不断扩大并对该地区的地下水和地表径流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此外,河南省境内地下水资源由于缺乏足够的保护致使地下水资源的污染较为严重,不利于河南省境内的生态建设。由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相对匮乏在对河南省境内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中应当积极做好节水措施的落实与应用,通过节水与利用并举的方式提高对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由于资金的缺乏及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投入致使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节水利用仍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

3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利用中应当积极落实节水举措

水是人们生产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自然资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本元素。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当积极做好节水措施的发展与应用,由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相对不足在对河南省境内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中无法使得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但是通过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做好节水措施的发展与应用将有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将有限的水资源应用于更多的领域中。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相对匮乏,为实现河南省经济发展需要更好的做好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节水举措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现实情况是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节水举措应用较少,不论是工业用水还是农业用水都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工业方面对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较低,需要加大对于工业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通过对污水进行处理形成中水可以重复利用于工业生产中,在农业领域中一些地区仍采用的是大水漫灌的措施,致使水资源浪费严重。应当加大在农业灌溉领域中节水器具或是节水技术的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城市节水方面,城市节水型器具在城市中的占比仍然较低,尤其是公共用水设施的耗水量更大需要加强在相关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提高节水举措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

4加快节水举措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

节水举措有助于提高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做好节水举措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应用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加快体制、机制以及规范的建立与完善,建立起符合河南省现状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为保证水资源数据的全面准确需要建立和完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加强对全省水资源利用状况的全面监控,实现对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高效监控和合理开发利用。在加强体制建设与完善的同时需要积极做好各项节水措施的发展与应用,利用。为实现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节水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在技术投入方面需要通过优化创新,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发展与应用,通过加大对于节水技术的资金投入与研发,开发新一代高效、低耗的节水新技术,同时通过技术交流、应用等的方式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节水利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借助于市场的力量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为主体促进企业进行节水相关技术与产品的开发,从而加快节水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利用。在节水技术的推广中,应当注意节水技术体系的培养与建设,为河南省境内水资源技术的推广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河南省境内水资源节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支持,为做好河南省境内水资源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应当加大对于资金和融资渠道的拓广,将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节水利用与当地的发展进行精密的衔接,保障河南省境内水资源节水项目发展的资金投入,通过积极在农业主产区开展节水灌溉、灌区节水改造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完善当地各项节水设施与设备的建设与完善,以便实现对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提高传统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做好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用以更好的对河南省境内水资源进行高效合理的利用。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中,节水有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为提高节水举措的应用应当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切实确保各项节水举措的顺利实施。节水除了增大对于可用水的利用外还需要积极加强对于工矿企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对相关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用以形成可供利用的中水,将中水应用于工矿企业生产中用以代替干净用水,降低对于干净用水的消耗,对于居民生活污水等经过净化处理后可以应用于城市中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用水的代替,通过上述举措将能够极大的提高各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水的排放,实现对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保护。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当积极做好各项水利设施的建设用以在传统水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众多的非传统水资源,在实现对于河南省境内水资源节水利用的同时增大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总体保有量。用以保障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能够获得充足的水源。河南省境内水资源节水应用应当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立起完善的发展规划,用以确保河南省境内的水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完善、科学的应用。

5结束语

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相对匮乏,由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致使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人均占有率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6左右。为保障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对于用水的需求。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当制定合理、完善的开发方案,针对河南省境内水资源总体不足这一难题应当积极落实节水举措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提高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使得有限的水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其应有的功用。本文在分析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河南省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节水举措在河南省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介绍。

参考文献:

12.年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说明 篇十二

——以辽沈战役纪念馆为例

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 XXXXXXXX)

摘要:1959年辽沈战役纪念馆成立。1978年10月叶剑英题写馆名。新馆于1988年10月31日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开馆14年后,2002年底闭馆开始改陈改造,2004年11月2日改陈改造工程胜利竣工并重新开馆。2004年经改陈改造使之成为融教育、博览、旅游、休憩于一体的大型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通过对辽沈战役纪念馆的访问和参观,我了解到以下几点。

关键词:历史文化红色旅游保护开发

锦州是辽沈战役的主战场,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在中国境内展开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战略决战。在这场伟大战争中,涌现出诸多的军事家、无数的战斗英雄,并形成了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勇于胜利的辽沈战役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锦州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一、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历史背景和概况

(一)史馆历史背景

辽沈战役纪念馆坐落在辽西区域性中心城市——锦州。锦州地处东北咽喉要道,依山傍海,是中国历代兵家的必之地。二十世纪中期,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改变中国解放战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战役——辽沈战役。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国共双方投入兵力约150万最终全歼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对此,毛主席评论说:“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军事形态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是中国革命成功已经迫近的标志。”

(二)园区及史馆概况

辽沈战役纪念馆于1959年成立,88年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落成。叶剑英元帅题写馆名。2002年启动改陈改造工程,2004年正式竣工并重新开馆。园区的大门造型采用

了中国牌楼和城墙相结合的建筑风格,辽沈战役纪念馆七个镀金大字闪闪发光。改造后的园区,由原来的11万平方米扩大到18万平方米。从入口到纪念馆可以说所有的景观都是沿着地中轴线排列的。在600米长的中轴线上通过设计独立的立交平台,把南园、北园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集教育传播、军事博览和风景园林为一体的园区。新建了胜利之门、胜利之路、提升广场、烈士名录强、大型雕塑、纪念广场。经过的104级台阶,象征着辽沈战役的52个日日夜夜。台阶过后,辽沈战役纪念碑巍峨耸立,塔顶的烈士就是马云飞,我们锦州的云飞街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馆内分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

1.战史馆

从馆门进入,面对着的是一幅巨大的浮雕。浮雕左侧,就是战史馆。战史馆是四个场馆中展示台面积最大的,记录和展出了当年辽沈战役前后的峥嵘岁月。辽沈战役是全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阶段。东北根据地由初创、基本建成到日以巩固和发展,东北人民解放军由初期的10万余人,不断壮大,发展到100万余人。辽沈战役前,东北解放区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都以超过国民党军,为辽沈战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48年9月12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率先在东北战场发起了辽沈战役,揭开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序幕。经过攻克锦州,和平解放长春;举行辽西会战,围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攻占沈阳、营口,解放东北全境三个阶段,歼灭国民党47万余人,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大胜利。

2.支前馆

支前,顾名思义,就是支援前线。在党的领导下,东北各级党政机构,积极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力支援解放战争。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奋勇支援前线。战争中,东北地区共参军160万人,出动民工313万人,担架20万副,缴纳粮食450万吨。百万青年参军上战场,男女老少送公粮,缝军衣、做军鞋、照顾伤病员。百万民工冒着枪林弹雨,架桥铺路,运送物资,军队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正是我们党为了人民而战,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3.英烈馆

在这个馆内,烈士们的画像挂满围墙。让游人肃然起敬。革命烈士不怕牺牲,英勇向前,不屈不挠的,体现了高度的革命热忱和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5万余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长眠在白山黑水,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他们的英名的功绩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特别是新时代的青少年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4.全景画馆

英烈馆的尽头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缓梯,最顶端就是全景画了。这是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用全景画的形式表达了辽沈战役中关键性的一战——攻克锦州。作为我国首幅全景画的《攻克锦州》,15年来被1000余万观众所参观。它是我国美术史上前所未有的艺术巨作,已跻身于世界大型全景画的前列该全景画以巨幅的环形画面,将观众包围在看台上,看台距离画面13米,这个距离使观众无法辨别画面的形象和地面塑形的差别,让观众置身其中。

二、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红色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的特点,主要在于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历史内涵。辽沈战役纪念馆在红色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整合方面,加强软件建设,注重挖掘细节,增加资源的文化含量。一是重新发掘整理现有的馆藏文物。辽沈战役纪念馆馆藏文物1.1万多件,这些文物是革命战争历史的遗存和鉴证。辽沈战役纪念馆力争掌握文物的详尽信息,着力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馆藏文物的史料内涵进行深刻提炼,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件文物的功能,从而达到传递信息、启迪思想、震撼心灵的效果。二是发掘辽沈战役的战斗故事,增强战争遗址景点的传奇效果和吸引力。在“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改建之初,工作人员一方面查阅大量资料,另一方面走访知情人员,调查历史事件的细节,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力量撰写高质量的导游词和介绍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通俗读物,丰富了“指挥所”的内涵。三是尝试创作以辽沈战役为主题的文艺作品,提高红色旅游的影响力,增强战争文化的吸引力,实现红色旅游的社会化、游览化、审美化。

三、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开发利用

(一)免费开放掀起参观高潮

2008年1月23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各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革命类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革命类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师范基地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这一政策使革命类纪念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发挥其社会价值,对于辽沈战役纪念馆教育功能的实现是巨大的推动作用。取消了观众进入纪念馆的最后一道门槛,让辽沈战役纪念馆真正属于社会公众。

(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民对于精神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

辽沈战役纪念馆除了团体参观以外,个人参观者也占了总人数的大部分。不仅如此,参观者的年龄也趋于成年化。成年已经成为参观者的绝对主体,学生参观者居于次位,完全改变了过去,学生观众数量占主体地位的格局。

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特别是红色革命基地的红色资源。辽沈战役纪念馆作为红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经过了修建新馆、改陈改造,成为集历史研究、文化传播、艺术博览、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的军事历史主题公园。它是历史的丰碑,是人民的怀念。近几年,辽沈战役纪念馆又相继修复开放了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和配水池战斗遗址等景区,延伸了红色旅游路线,使海内外观众能身临其境,进而由衷感叹往昔峥嵘岁月,更加珍惜今朝和谐阳光!

[参考文献]:

王承庆,决战从这里开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

王树增,解放战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8月1日

13.年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说明 篇十三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网络课程建设初探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笔者据教学实践,将现代网络教学技术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初步研究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网络课程的`架构、教学模式与教学管理,目的是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教育模式创新.

作 者:石明岩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36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给水排水工程   网络课程  

14.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 篇十四

随着人类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提高。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与消费作用于环境,从中获取生产与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又将“三废”排放到环境中,且排入环境的物质超过了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或状态发生了改变,导致了环境污染,从而影响和破坏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和生产。虽然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面临人口、贫困、资源、环境等很多困难,但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坚定不移地走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的具备的意识。但是,我国的环境保护战略的实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如何对待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我们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前,我国就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要提升综合国力,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做得依旧不太尽人意。

这种现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建国初期,各种条件比较落后,国家的矛盾突出,因此,当时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所以,国家开展各种活动来提升国民收入,其中包括包括写不太成熟的活动,比如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等。在这些全国性的运动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种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环境保护有待加强。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出台了很多部环境保护的法律,而且1983年的长江洪水以及1998年百年不遇的长江特大洪水,一再向我们警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环境破坏后带给人们的危害。为此, 国家提出“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方针,将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改革发展中的资源环境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关系到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生态环境问题融入到了我国的总体发展理念之中。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多年中,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一直不断开展和进行,但是,我国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果还是不够显著。

首先,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短缺的国情决定我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完成这项任务也将面临更多现实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较快,难以避免。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经济的增长能源需求会伴随着增长,能源消耗量还会相对增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确面临巨大压力。从对外贸易来看,中国作为出口贸易大国的出口产品由发达国家消费,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却由中国买单,这大体占中国排放量的⒕5—24.0%左右,也就是说,在中国的CO2排放总量中,有一部份来自发达国家,对此,我们不能忽略和排除这个客观事实。在保护环境节能减排问题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排放大国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中国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和减排压力,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别无选择。

其次,我国环境保护的措施及发展方向:

第一,我国提倡发展清洁能源,包括新能源的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能等,也包括清洁能源的水电、核电等,并在资金与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第二,我国很多国有大企业所采用的低碳技术己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这些低碳技术并没有大规模地在本行业内得到扩散,因此,未来我国要尽快推进低碳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帮助企业进入低碳经济轨道。

第三,除了引进世界先进的低碳技术外,更重要的是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以抢占低碳经济的竞争先机。因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要积极促成以低成本获得发达国家的气候友好型技术转让和信息交流及技术信息方面的咨询。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咱的同时,环境问题的出现日渐频繁,就三峡问题而言,就是未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一味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我们最终只会得不偿失。人为地破坏自然环境导致坏境变化,最终只会导致生态系统的混乱,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灾难。

并且中国是一个生态灾难多发的国家,中国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态灾难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变坏、洪水泛滥、库坝被淤等。近年来,我国水域污染增多:网眼小了,鱼虾少了。科学家们预言:“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这就告诉人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加大,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应该以全面的,发展的,相互联系的眼光看待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利用资源的每一次进步,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资源对经济发展也有很强的约束作用,资源的承载能力制约着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和方式。然而,中国资源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石油、天然气人均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1%和4.3%。耕地、淡水和森林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

3、1/4和1/5。资源利用效率还比较低,节能降耗任务较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对资源的需求持续较快增长,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日益突出,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应对。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资源问题,确定了战略,明确了方针,完善了政策,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概括起来,中国的资源发展战略和政策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坚持把立足国内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基本方针。中国既是资源消费大国,也是资源生产大国。从能源看,中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是中国能源的主体。在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占76%;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8%。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总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未来中国国内能源供应的潜力仍然很大。目前,中国煤炭查明储量仅占预测资源总量20%左右,发现新油气田仍有可能,三分之二的水电资源尚未开发,核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从重要矿产资源看,中国资源比较丰富,探明铁、铜、铝、镍、铬、钾矿石基础储量分别居世界第4位与第12位之间。因此,我们有条件主要依靠国内来保障资源供给。中国的发展,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资源安全造成威胁。我们将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不断增加资源有效供给,保持较高的自给水平。

第二,坚持把开源与节流结合、节约放在首位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将把节约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我们要按照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节约能源法》,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好重大节能工程,推广使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设备和器具,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要建立市场化的资源节约体制和机制,研究制定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财税、投资、价格和外贸政策,制定和实施强制性标准,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开发新的生产工艺流程,提高采、选、冶回收率,进一步加强选矿、冶炼生产工艺过程中其它有价元素的综合回收,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

第三,坚持把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从能源看,中国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仅经济可开发水电资源就达4亿千瓦,我们将在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认真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水电。中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能宝库,可开发利用的风能约10亿千瓦,风电场方兴未艾,我们将认真落实风力发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各项措施,加快发展风电。中国有良好的太阳能利用条件,2/3的国土面积日照时间超过2000小时,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已达5200万平方米,我们将继续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应用,并加快太阳能发电的产业化步伐。中国是世界沼气生产和利用大国,户用沼气池已达1300多万口,年产沼气33亿立方米,今年又安排国债资金10亿元用于进一步推动农村沼气建设。总之,中国政府将努力为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开发、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逐步提高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从重要矿产资源看,要大力开发替代和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温结构材料、陶瓷材料、超导材料、激光材料、生物材料等高性能的新型材料,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第四,坚持把加强国际合作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必要补充。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与许多重要资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开展了有效的资源贸易与投资合作,建立了资源合作对话机制。我们要继续按照“平等互利、实现双赢,企业运作、政府协调,广泛合作、多元发展,以诚相待、加强沟通”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加强资源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促进资源供应地区、合作方式以及资源品种的多元化。在节能降耗、开发新资源与可再生资源等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和装备,不断提高资源效率。

上一篇:红色读书会活动总结下一篇:新学期班级决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