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规划年度计划(共15篇)(共15篇)
1.免疫规划年度计划 篇一
**镇2011年免疫规划工作计划
2011年,我镇免疫规划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免疫规划规范化建设,强化免疫规划管理,增强免疫规划相应疾病的监测与处理能力,提高免疫规划工作整体水平。
一、工作目标与指标
(一)接种率及建卡、建证率:以村为单位,建卡率达100%,建证率达100%,卡、证出生和接种时间相符达100%;十一种基础和加强疫苗接种率保持95%以上,乙肝首针接种率达到90%以上。
(二)免疫规划监测工作:AFP、麻疹、15岁以下乙肝、以脑、新生儿破伤风等免疫规划监测指标达到卫生部监测方案提出的要求。
(三)幼儿园、小学新生入学接种证查验率达到100%,补证率达到100%,补种率达到98%以上。
(四)计划免疫针对疾病发病率: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麻疹、乙脑等免疫规划针对疾病发病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
二、认真抓好免疫接种工作
1、进一步提高免疫接种服务质量。各村要继续加强免疫规划工作,使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提高村级接种点的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农村民众提供规范化的预防接种服务。
2、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工作。保证全年实行12次常规冷链运转,各村每月9日为接种日,接种时限为1天,工作要认真负责以确保接种率达标。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照《**省免疫规划工作技术操作手册》的要求操作,接种时必须使用统一的疫苗接种告知书,保质、保量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免疫接种服务。
3、做好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认真执行《**县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管理办法》,加强流动儿童接种工作的管理,努力提高流动儿童的接种率,消除流动儿
童的免疫空白。各村每月要对流动儿童和新出生儿童进行一次摸底,做到底子清、情况明。要落实逐级上报儿童流动情况制度,即村卫生室每月将流动儿童及新生儿的摸底情况按时上报镇卫生院、镇卫生院每月及时上报县疾控中心。
4、加强新生儿的两苗接种工作。各村卫生室及镇卫生院要进一步大力宣传孕妇免费住院分娩政策,是确保乙肝及时接种率能达到90%以上有效途径之一。各村及镇卫生院要及时上报新生儿乙肝、卡介苗的接种情况。
5加强疫苗及冷链管理。做好2011年各类疫苗的分发和2012年的各类疫苗的预算工作,严格按照各类疫苗的损耗系数、接种人数、库存量等计算疫苗需求量,避免疫苗浪费;健全和完善冷链设备档案和各项管理制度,做到帐、苗相符,做好冷链设备温度监测和疫苗运送过程的温度记录。搞好冷链设备的维护,确保冷链设备的完好,以满足工作的需要。
6切实做好接种证查验工作。9月份各村卫生室要配合卫生院深入学校、幼儿园实施新生儿入学、入托接种证查验工作,儿童接种证查验率达100%,补征率达100%,补种率达98%以上。
7认真搞好接种异常反应的防范和调查处理工作。预防接种单位应加强接种管理,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等技术规范,加强安全注射,严格定时定点接种,保证接种安全。村卫生室及镇卫生院的接种人员在实施疫苗接种前,按照规定向接种对象下发接种告知书,仔细了解接种对象的禁忌症等相关身体状况,并做好相关记录,严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各接种点应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使用统一预防接种反应登记本,并做好疫苗异常反应的调查和处置,及时消化问题,防止出现纠纷。若遇到较大的异常反应要及时报告白河县疾控中心,并协助做好处置工作。
8、加强计免报表的管理,全镇使用统一的计划免疫用表。常规报表要做到及时性、准确性、逻辑性。各种报表必须加盖公章后方可逐级上报。
9、全面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镇卫生院要加强网络管理,落实专人负责,按时完成适龄儿童录入工作,并做好疫苗、注射器的信息化管理。
三、强化督导检查
1、认真落实《***免疫规划工作督导方案》,每月冷链运转镇卫生院必须督导2个村以上,使用统一的督导记录表,对薄弱的村要进行重点督导,要及时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督导时应把接种点接种与儿童流动情况的真实性作为重点。督导时必须有家长和接种人员签字认可。
2、进一步提高督导工作的质量。对村卫生室的督导工作要严把督导工作质量,要把督导工作落到实处,要把督导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和公共卫生经费拨付挂钩,落实奖惩措施。
四、搞好免疫规划监测
按照《**省免疫规划工作技术操作手册》要求,认真搞好AFP、麻疹、乙脑、流脑、新生儿破伤风、15岁以下乙肝等疾病的监测工作,每旬按照要求查看门诊日志并签字。按时上报监测报表。
五、规范资料管理
要按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进一步规范免疫规划资料袋通知》要求,做到随时收集归类,月月核对,季度整理,半年整顿,要保证所做的工作必须有资料。上资料要以档案的形式装订存放,做到资料明晰便于查找。全面实现工作规范化,资料档案化,积极探索资料管理模式。
六、加强培训和宣传
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县乡村计划免疫工作手册》的要求,重点加强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应对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业务技术能力培训,提高乡村免疫规划人员的业务水平。要做好以“4.25”预防接种宣传为主的免疫宣传活动,采取板报、宣传资料、咨询等形式,大力宣传预防接种基本知识。
七、抓好计免相关疾病控制工作
1、乙肝防治:加强新生儿首针接种工作,要及时在白河县cdc平台上下传本辖区内新出生儿童接种情况,做好上证、上卡工作。依照谁报告,谁调查的原则,继续做好15岁以下乙肝患者的个案调查工作。
2、麻疹、风疹、腮腺炎防治:继续做好薄弱地区和薄弱人群的麻疹疫苗补种,以实现控制麻疹的目标。做好在校学生风疹、腮腺炎的防控工作,落实以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控制由腮腺炎等传染病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做好“两脑”的控制工作。各村继续做好15岁以下儿童和流动儿童流脑、乙脑疫苗常规免疫和查漏补种工作,切实抓好两脑的专病的管理
4、认真搞好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AFP、麻疹、乙脑、流脑、新生儿破伤风、百日咳、白喉、15岁以下乙肝的个案调查和疫情的调查处理工作。
八、查漏补种与应急接种
1、乙肝查漏补种工作:完成2010/2011乙肝查漏补种第三轮工作。安排2002-2004年出生的儿童进行乙肝查漏补种工作。
2、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完成2011/2012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工作。
3、认真完成上级临时安排的其他应急疫苗的接种工作。
2.免疫规划年度计划 篇二
1.1 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1.1.1 国内政策环境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免疫规划工作, 为确保免疫规划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为免疫规划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 使免疫规划工作成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一环。《药品管理法》规定了国家对预防性生物制品的流通实行特殊管理。《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是在社会发展形势下, 为保证免疫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明确了政府对免疫规划工作的保障制度, 改革了疫苗流通体制, 规范了接种单位的接种行为, 强化了冷链管理以保证各环节的质量, 完善了异常反应鉴定、补偿制度。同时, 为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法制化管理,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 如《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 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为依法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免疫规划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 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 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09年免疫规划工作列入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通知》 (卫生部2012[50]号) 对预防接种工作做出明确详细规定: (1) 建立并完善相关部门、机构协调机制; (2) 加强健全服务网络; (3) 明确基层人员接种补助标准; (4) 提高绩效考核比重, 完善奖惩制度。
1.1.2 国际环境
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起, 就一直保持和国际组织之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全球疫苗免疫联盟 (GAVI) 支持的加强乙肝项目、贵州省控制麻疹项目, 美国适宜卫生组织 (PATH) 支持的预充式注射器试点项目, WHO支持的预防接种不良事件检测与培训项目、贵州省健康教育项目,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EF) 资助的免疫规划健康教育项目, 日本国际协力事业组织 (JICA) 资助的加强中国扩大免疫规划项目, 盖茨基金会资助的加强脊灰监测项目等项目实施不仅为我国提供了技术支持, 也为我国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资金援助。2005年, WHO和UNICEF联合发布了全球免疫策略和对策, 获得世界卫生大会批准, 指导各国扩大免疫规划的广度和范围。该策略还对疫苗制造提供指南, 也可提供其他实质性卫生干预措施。
1.2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免疫规划工作步入信息化时代
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13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4]显示:截止2013年12月底, 全国电话用户达到14.96亿户, 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29亿户, 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突破4亿户,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量1.89亿户, 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人。电信业的迅猛发展为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各个省市先后建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了区域资源共享, 形成免疫大屏障, 降低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3 丰富的免疫规划实践经验
我国在实施免疫规划过程中, 始终把建立健全免疫服务机构,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进行人员培训作为实施免疫规划的基础工作, 建立了从中央—省—市 (区) —县—乡镇—村的免疫服务体系, 全面推行预防接种门诊建设, 并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系统,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技术规范、操作指南、工作规程等, 为免疫规划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2 扩大免疫后免疫规划工作面临的挑战
2.1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匮乏, 业务素质不高
当前人力资源的缺口主要存在于基层, 据西部省区统计, 仅2009~2011年乡镇卫生院共流失卫技人员7433人, 其中具有执业资格人员达5514人;按1.2‰的总人口比例配给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 但空编1.19万人, 空编率达19.37%;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中流传着“再不‘孔雀东南飞’, 就要‘自挂东南枝’”的笑话。部分农村疾病控制呈现“四难”现象, 即防保人员定编到位难、提高防保人员素质难、具体工作落实难、质量提高难, 这些严重阻碍了免疫规划的深入开展。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濒临破裂, 村医短缺, 年龄老化, 学历偏低, 后继乏人。
2.2 免疫规划工作经费投入不足
按照五部门文件规定, 市、县财政部门应承担本级疾控中心免疫规划工作经费。而现实是大部分市、县仍按多年前规定拨付工作经费, 有的低至0.1元/人 (辖区人口) 的比例。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以来, 随着一类疫苗 (免费疫苗) 品种的增多, 二类疫苗 (收费疫苗) 接种品种相应就减少了, 而仅有的几种二类疫苗, 由于价格高及群众的经济条件所限, 而难以开展, 导致各级疾控中心收入明显减少, 原来靠二类疫苗创收以补助一类疫苗接种的格局不复存在。接种一类疫苗越多, 赔钱就越多, 现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未涉及到各级疾控中心, 各级疾控中心工作量和财物支出均出现明显增加, 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困境。
2.3 城镇化建设, 人员流动频繁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造成城市公共卫生资源紧缺。预防接种机构对辖区人口流出和流入情况不掌握, 管理存在漏洞。由于流动人口来源广泛, 流动性强, 部分人的经济条件、文化素质、卫生状况差, 免疫接种意识淡薄, 使免疫规划工作难以落实。尽管我们对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但由于缺乏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 流出地与流入地管理脱节, 而家长带孩子外出打工没有随身携带预防接种证的习惯, 导致流动儿童时常发生迟种、漏种、重复种等现象, 影响了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 成为传染病、多发病暴发和流行的高危人群, 给疾病控制工作带来隐患。
2.4 及时发现和消除免疫空白存在困难
由于盲目追求接种率指标, 对应种儿童数随意增减, 导致数据报告中的常规免疫接种率都很高, 掩盖了实际接种率低的现象, 从报表数据分析上难以识别出薄弱区域。
2.5 预防接种工作没有知情同意的保障
在实际工作中单方面强调儿童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卫生行政部门下达一些强制实施方案, 忽视了知情同意规范开展的工作, 容易导致接种人员和儿童家长忽视接种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未能做到完全、明确的知情同意, 出现口头告知不详细, 书面告知不规范、家长不认真对待的漏洞, 一旦发生疫苗接种异常反应时, 工作十分被动, 无文字材料, 无法律依据。
2.6 疫苗针对传染病疫情时有暴发
2004年贵州省发生一起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 2005年安徽省报告一例因免疫缺陷的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 而与我国接壤的一些国家仍有脊灰野病毒流行, 国家边境的防御工事不能防范疾病或传播媒介的侵入, 航空业的迅猛发展大大增加了传染病在国际上迅速传播的机会, 我国维持无脊灰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2005年WHO西太区提出2012年消除麻疹, 对此我国制定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到2012年, 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 (不包括输入病例) , 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但全国麻疹报告发病数自2012年11月以来持续增加, 部分省份疫情上升势头迅猛, 消除麻疹成为免疫规划工作的又一重大挑战。
3 免疫规划工作发展对策与措施的思考
3.1 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
基层的预防接种服务者是实施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环节, 面临当前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濒临破裂的问题, 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转变观念以完善人员的合理配置, 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放在承担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人力资源建设上。建立健全符合时代特征的、前瞻性强的、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 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 有效鼓劲的人才激励制度, 提高个人保障水平, 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以稳定人才队伍。
3.2 加大工作经费投入
免疫规划工作具有福利性、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特点, 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 多层次、多渠道筹资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以保证正常的工作经费。经费得不到保障, 再好的服务模式也发挥不了作用。因此, 政府应当把解决免疫规划工作经费作为重点, 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和分配政策对卫生资源进行总量和结构调整, 加大对免疫规划发展的投入, 加强预防接种补助经费管理, 有效落实接种人员经费补助, 提高接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 修改《条例》,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比例, 增加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的措施; (2) 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缩小地区间差异, 以利于全国免疫规划工作的同步进行; (3) 完善多元投入机制, 寻求国际国内各组织合作, 以充实免疫规划经费; (4) 预防接种单位在不影响常规免疫的基础上, 合理开展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服务, 以补充工作经费的不足。
3.3 加强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
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应尽可能在大区域实现同步, 迅速形成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设置冷链设备监测报警、漏种短信提醒服务等功能, 使信息化系统作为免疫规划工作的现代化工具服务于每一名受种者。
3.4 建立健全流动儿童管理机制
完善辖区流动儿童管理机制,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 充分发挥乡、村医生作用, 定期开展责任区域内适龄儿童摸底调查, 以便查找和掌握流动人口的分布与流向, 及时发现流动儿童并纳入日常管理, 消除免疫空白点。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 让流动儿童家长了解疫苗免费政策;另一方面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公安、卫生、计生、教育、村委等多部门加强沟通协作, 达成共识, 以解除流动儿童家长接种疫苗的后顾之忧。在流动免疫对象集中的地方增设免疫接种服务点或增加免疫接种服务频次, 有针对性地实行定点或巡回接种, 以增加流动儿童的免疫服务机会, 消除免疫空白。
3.5 做好免疫规划宣传
全国统一设计免疫规划门诊的外观, 让免疫规划形象家喻户晓。设立全国统一的预防接种免费咨询电话, 建立免疫规划网站宣传相关知识、答疑等, 协助家长在接种前获取足够信息, 加强知情权。在办理预防接种证时向家长发放《预防接种儿童家长知情同意书》, 让家长了解接种疫苗种类、接种程序、禁忌症、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注意事项等, 避免在接种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提高儿童家长预防接种主动性。
3.6 严格执行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工作
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记录制度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预防和控制免疫规划针对疾病在学校和托幼机构暴发流行的成功经验。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在贵州省实施麻疹控制项目, 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卫生部门应与教育部门配合, 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做好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 为适龄儿童提供补证、补种工作。
3.7 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各级人大应监督各级政府, 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免疫规划工作相关《条例》、《办法》, 并尽快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细则, 使执法监督更具可操作性, 使免疫规划管理走向法制化, 科学化。依法依规处理因预防接种引起的异常反应和副反应产生的纠纷问题, 为免疫规划实施保驾护航。
3.免疫规划年度计划 篇三
关键词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
为了解我县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现状,通过对2011年秋期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资料分析,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存在着建证建卡率差、接种率低等问题。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垫江县境内各级、各类托幼机构和小学2011年入托入学新生。
资料来源:收集各乡镇卫生院、桂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汇总上报的辖区内2011年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统计报表及相关资料。
资料分析:将收集的垫江县2011年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补证、补种疫苗报表资料,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通过对垫江县2011年秋期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数据统计,入幼儿园7 500人,有预防接种证6 709人,持证率89.45%;入小学1年级新生11 526人,有预防接种证9 277人,持证率80.49%;Ⅰ类疫苗接種合格率,脊灰89.69%和73.46%;百白破81.57%和83.34%;麻疹81.91%和83.34%;乙肝91.33%和83.50%;流脑86.03%和54.92%;乙脑78.20%和74.55%。2~3岁入托儿童比6~7岁入学儿童,在持证率和Ⅰ类疫苗接种率上有显著增高,说明低年龄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好于高年龄组儿童。但均与规范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讨论
提高辖区内适龄儿童建证率、Ⅰ类疫苗接种合格率既是免疫规划的中心工作。要整合资源,多措并举提高“两率”。⑴利用妇幼部门的孕产妇保健资料,全面掌握辖区新生儿出生情况,及时为其建立“预防接种登记信息”。基层医疗机构,对辖区内所有孕产妇从怀孕的第12周就要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并开始健康管理。妇幼机构还要定期统计上月各乡镇、社区新生儿出生的基本情况。要充分利用好此些信息:①对所有新出生儿童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②对所有辖区内新出生儿童建立预防接种登记信息,并发放预防接种本、预约成长期间的疫苗接种。⑵拓展儿童健康管理工作,为儿童补建“预防接种登记信息”和接种疫苗。基层医疗机构要对辖区内新生儿家庭开展访视,要对0~6岁儿童建立《健康手册》。要将预防接种纳入儿童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去做,在日常的健康管理中,要重点检查儿童有无预防接种证、免疫规划疫苗是否按时全程接种,要建立转介机制,若遇儿童无证和未接种疫苗,及时转介到预防接种门诊补证和补种。⑶建立预防接种与儿童保健合一的新模式,共推两项工作上新台阶。基层医院,疫苗接种和儿童保健各是一拨人在做,两者信息互不交流、工作互不往来,要将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工作整合,儿童无论是到医院来搞保健还是来接种疫苗,都先由儿童保健医师分诊,需要接种疫苗的,就转入接种疫苗程序,若需儿保的就做儿保。⑷认真实施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有计划地开展补建补种。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能有效促进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管理,保持疫苗的高接种率,为控制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在学校的流行发挥积极作用[1]。①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协调,督促教育、卫生部门认真实施。②要加强对从事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要让他们熟记0~6岁儿童,需要免疫疫苗的品种、程序、针剂次。③入学入托查验时,卫生部门要安排专业人员蹲守,现场督导查验工作。④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参与查验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教育,要宣传查验预防接种的目的和好处,求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⑸多形式发送接种信息,预约告之疫苗接种。基层预防接种门诊首先要全面建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每个月末要通过系统进行认真筛查下月各村有哪些儿童需要接种疫苗、要接种哪种疫苗,打印《疫苗接种通知单》,派由村医生等有目的地发放到需接种儿童监护人手中,通知其按时前来接种疫苗。其次是在接种本次疫苗时,在其预防接种证上,用铅笔填写预约下次接种疫苗时间、接种疫苗品名,发放知情同意书。
参考文献
4.乡镇免疫规划工作计划 篇四
一、组织管理
一是明确专人和职责,严格以制度管理人管事。二是及时传达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将免疫规划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且作为村医及相关责任人员绩效考核重要内容。
二、加大免疫规划宣传力度和定点接种门诊规范建设
1、加大宣传力度
卫生院在所在地书写至少两幅永久性标语,每村至少书写一幅永久性标语。
每季度用标语、墙报、入户就诊、发放宣传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预防接种的好处及意义,特别是利用4月25日计划免疫进行大量的宣传,以提高我乡群众对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2、规范接种门诊建设
我院于20xx年6月30日前,完成我院接种门诊规范建设,到达省级黄牌警告内容接种门诊建设要求。进一步推广村级接种门诊规范建设。
三、切实加强对村卫生室人员的业务培训
根据我乡实际,规定每月召开一次村医例会和全年两次专题培训会。
利用每月的村医例会和全年两次培训会,重点对疫苗接种免疫程序、接种方法、接种副反应监测、安全注射等知识进行有力的培训,提高村医的预防接种水平,以提高有效接种率。
四、具体业务工作
我乡安排每月一次冷链运转,全年12次冷链运转。分设接种点为:晓景卫生院、侯家村卫生室、暗塘村卫生室、苦竹村卫生室、高寨村卫生室和吴家村卫生室等6个接种点。主要以定点接种为主、上门接种和巡回接种为辅的多种接种模式。
1、认真做好我乡各村儿童出生摸底统计工作,提高儿童建卡率,使建卡率达98%以上;及时、规范录入目标儿童相关信息到《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中。
2、严格管理好冷链设备、疫苗和器材,对每次冷链运转做好记录,尤其对冰箱、冰柜的使用情况每天做好详细的温度记录,并随时清理好疫苗,做好疫苗的购进记录,以保证疫苗效价和疫苗的供应,做到日清月结,帐实相符。
3、乙肝首针及时接种:住院分娩的达95%以上,非住院分娩的达75%以上。
4、认真做好“十一苗”接种工作,保证以村为单位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5%率以上,并做好全乡入学入托查验接种证补种工作。
5、积极探索经验,推行定点接种工作,保障有效接种率。
6、加强流动儿童管理,使每位流动儿童得到应有的免疫。
7、开展二类疫苗(有偿疫苗)的接种工作。
五、加强对村级免疫规划工作的督导
1、每一轮冷链运转前由各村卫生室对目标儿童进行摸底,由卫生院防保办统一对疫苗进行配发,并到各村接种点进行免疫规划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导,督导村卫生室做好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并指导村卫生室做好免疫规划接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对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实行查漏补种,以保证我乡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使我乡儿童得到应有的接种。
2、每半年一次卡、证核对,全年不得少于两次,以保证卡、证符合率,及时对漏卡儿童进行补卡和对外出儿童掦卡工作。
3、要求村卫生室人员次月1日前上报本村“目标儿童动态管理一览表”。切实做好流动儿童管理工作。
5.免疫规划年度计划 篇五
2010年在省、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业务部门的领导下,以巩固和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消除麻疹、控制乙肝为目标,积极认真的开展工作,完成了2010年免疫规划工作任务,现将全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免疫规划人员业务素质。
根据业务要求,2010年分别在4月份、6月份、12月份开展了乡村级人员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以《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AEFI监测方案》等为主要内容,全年累计培训人次758人,培训覆盖面为100%。通过培训提高了乡村两级防疫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
二、大力宣传,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预防接种。
“4,25”计免宣传日围绕宣传主题 “消除麻疹、控制乙肝,你我共参与”开展宣传活动。活动期间制作了专题宣传片,在 电视台每晚播出,连续一周。布置了宣传流动车,录制了免疫接种知识的CD片在城区、车站和各大乡镇进行流动宣传。制作横幅,设立宣传咨询点,解答群众提出的疑问。印制了“致家长朋友的一份信” “预防乙肝,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各5000张,印发了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宣传画1000张;发放印制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知识的围裙2000个,制作预防接种宣传资料袋15000个下发到群众手中。利用接种活动、接种证查验、乙肝疫苗补种活动等机会开展宣传活动,并与电视台签订合同,每月对免疫规划相关知识宣传一次。
三、加强督导,促进基层免疫规划各项措施的落实。
在2010年我县将“加强督导,狠抓落实”作为促进免疫规划各项工作的重点工作来抓,对GAVI项目工作、扩大免疫规划、免疫规划常规接种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与管理、免疫规划针对疾病的监测与报告等各项工作进行了4次全面的督导检查,并完成4次督导报告。通过督导检查,强化了工作责任,及时发现了基层免疫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督促各乡镇及时改进,从而确保了免疫规划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四、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1、制定工作计划,全面安排免疫规划常规工作。
为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质量,按时完成各项常规性免疫规划工作,在3月份制定并下发了《**2010年度免疫规划工作安排》、《**2010年度GAVI项目工作安排》及《**2010年疾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对2010年的免疫规划做了详细的安排部署。
2、完成了《计划免疫相关资料汇集》工作。
通过认真培训和指导,县、乡、村于4月底全部完成了《计划免疫资料汇编》的填写、上报、装订,通过审核各级资料的上报基本完整、规范。
3、认真开展GAVI项目工作。
制定了《2010年**GIVA项目工作计划》,《**GAVI项目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实施方案》,完成项目2次进度报告、开展4次全面督导,使我县新生儿童乙肝疫苗的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96.14%。全程接种率97.14%。
4、全面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工作。
为全面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规范、科学的指导各乡镇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相关传染病。6月份根据省卫生厅要求开展自查工作,弥补了工作中的不足。定期开展培训、督导,使我县免疫规划工作进展顺利。
5、组织完成了全县“五苗”接种率调查工作。
2010年6月3日--6月20日完成了2008年、2009年度出生儿童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的调查,准确掌握我县各乡镇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情况,查找不足,对工作落后的乡镇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并将作为下次督导的重点。
6、组织完成了全县基层接种点预防接种安全注射调查。
2010年6月份完成基层33各村级接种点预防接种安全注射情况调查,了解基层人员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根据掌握情况开展人员业务培训,增强了人员的安全注射意识,严格操作,加强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
7、冷链运转和常规免疫接种完成情况。
全县严格按照疫苗管理条例进行疫苗的贮存和运输,坚持温度监测,确保疫苗的质量,年内完成全县疫苗运转6次,基层接种点完成12次疫苗接种工作。
8、常规免疫接种情况
常规免疫接种情况:卡介苗应种人数2472人次,实际接种2472人次,报告接种率100%。脊灰疫苗应接种13715人次,实际接种13713人次,报告接种率99.97%,乙肝疫苗应接种9268人次,实际接种9268人次,报告接种率100%,首针及时接种率 98.57 %。麻疹疫苗(麻风)应种2783人次,实际接种2783人次,报告接种率100 %。A群流脑疫苗应种4128人次,实际接种4001人次,报告接种率 96.64 %。乙脑疫苗接种人次4734人次,实际接种4535人次,报告接种率95.79%,A+C流脑疫苗应种5708人次,实际接种5503人次,报告接种率94.60%。甲肝疫苗应种3846人次,实际接种3562人次,报告接种率92.61%。麻腮风疫苗应种1917人次,实际接种1874人次,报告
-3-接种率97.75%,麻腮疫苗应种4138人次,实际接种4138人次,报告接种率100%,白破疫苗应种2179人次,实际接种2179人次,报告接种率100%.9、接种证查验工作:全县共有小学155所,调查155所,目标儿童2083人,实际调查2080人,调查率为99%;托幼机构6家,调查6家,目标儿童154名,调查154名,调查率为100%。全县共计目标儿童2237人,调查2234名,调查率为99 %,持证人数2155人,无证人数85人,补证81人,漏种儿童人数207人,其中补种:脊灰疫苗补种34人,A群疫苗补种4人,A+C疫苗补种73人,麻疹疫苗补种24人,乙肝疫苗补种31人。10、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工作:2010年5月对全县1994年1月1日至1995年12月31日出生儿童,未接种或未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的儿童进行第三针补种工作。94年应补种针次3455人次,实际完成接种3225人次。接种率为93.33%。95年应补种针次3355人次,实际完成接种3129人次,接种率为93.26%。9—10月份对96—2001年出生儿童进行补种工作,在接种中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在接种中、接种后严格执行安全注射,达到“三个安全”,应补种1针次人数1864人,实际接种1864人,接种率为100%。应补种2针次217人,补种第一针217人,补种率100%,应补种3针次12636人,完成第一针补种12636人次,补种率100%,第二针补种12632人次,补种率99.96%。
12、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加强监测工作。
年内发现AFP病例3例。其中**人民医院报告1例,定西市医院、兰大医院各报告1例,3例病及时完成调查和麻痹60天后随访。48小时调查及时率为100%,合格粪便采集率100%,随访率100%。
-4-1-12月份免疫规划科对15家医院卫生单位每旬开展AFP病例的主动监测,7月份、12月份开展主动搜索活动,未发现漏报病例。
13、AEFI监测:各级建立AEFI监测登记本,开展培训工作,使监测工作落实到位。全年上报2例异常反应,均做到及时的报告和处理。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1、各乡镇工作进展不平衡,今后要加强培训,提高乡村级人员业务素质。
6.免疫规划年度计划 篇六
工作计划
为了继续保持我镇无脊灰状态,消除麻疹,控制乙肝,进一步降低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保护儿童身体健康成长。按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年初工作计划,更进一步搞好我镇免疫规划各项工作,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拟定2011年免疫规划工作计划如下:
一、免疫规划管理
(一)组织管理
防保组指定专人负责免疫规划工作,实行镇村两级管理,各村指定1名村医负责,以村组为单位,村医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工作任务落实到人。
(二)疫苗及冷链管理
疫苗和冷链由专人负责管理,日常开展冷链温度监测和维护,建立健全疫苗及注射器的收发登记,做到帐苗相符,合理安排使用,杜绝因管理不善造成疫苗浪费,过期、失效疫苗作好记录说明情况,及时制定下一年的疫苗需求计划,对上一年疫苗耗损情况进行及时分析报告,建立冷链设备档案,掌握使用及维修情况。
(三)定点接种
继续抓好和完善定点接种,对一年来定点接种质量和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对定点接种点的设置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对定点接种点设施的投入,配置好相应物资;加强对定点接种人员的培训,接种要严格按照《计划免疫接种技术管理规程》进行操作;进一步搞好定点接种点的建设,卫生院按定点接种点实施规范的要求建立的合格预防接种门诊,各延伸接种点逐步按预防接种门诊的要求达到定点实施规范。2011年卫生院设接种门诊1个(负责太平社区及流动儿童的日常接种,接种时间为每月6-7号);其余各村按行政村划分每村设1个接种点。
二、常规免疫
(一)全年安排运转接种12次;各疫苗接种率以村为单位要求达到90%以上,含麻疹成份的疫苗接种在95%以上。1岁以内儿童基础免疫全程合格率≥95%,建卡率≥100%,建证率≥100%,卡证吻合率≥100%。各村要把未全程免疫、超生、流动儿童的查漏补种作为常规免疫工作,按照《预防接种规范》进行全程免疫接种。
(二)卡证管理
7岁以下儿童建卡率≥98%(儿童出生后1月内完成建卡),卡证符合率100%,逐月依次填写,卡面清晰,项目完整。接种证由家长保存,每次接种时带接种证,以便核对和填写。各村接种点必须建立
种情况,写好督导总结;半年和年终对辖区内计免工作进行检查,将检查情况总结上报。
七、计免针对相关疾病的监测
(1)AFP:全镇卫生人员必须及时报告AFP病例,并协助县疾控中心采集合格标本,收集病例资料。
(2)麻疹:①疫情报告:发现疑似麻疹病例后,城镇于12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向县疾控中心报告传染病报告卡。②常规报告:参照目前脊灰疫情AFP专报系统的要求,执行疑似麻疹病例旬、月报制(包括“0”病例报告)。③主动监测:每旬至少1次深入辖区进行麻疹主动监测。
八、开展各项调查
1、开展0到6岁儿童摸底调查和查漏补种,每半年一次,全年两次,在摸底调查的同时进行补种、补卡、补证。
2、接种卡核查整理:每半年1次,每次对4岁以下目标儿童的接种卡进行核查,及时剔卡、补卡。
3、开展接种率调查:每次每村随机抽查1岁组、2岁组儿童各5名。每半年1次,全年2次。
4、开展漏卡儿童调查,每月1次,利用赶集天随机查10名0-4岁儿童,然后到乡镇卫生院核对是否建卡,及时发现问题。
九、加强村医考核管理,及时兑现接种经费
使用“村医免疫规划工作量化考核表”每半年对村医考核1次。全年2次,根据量化考核结果,半年发放1次接种补助费。
7.免疫规划年度计划 篇七
1 对象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杭州市2005、2006年免疫规划人员填写的接种后副反应发生情况的个案调查表、月报表和年报表。
1.2 预防接种副反应诊断标准
预防接种副反应按反应性质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一般反应有红肿、硬结、发热3种;异常反应分成局部红肿、无菌性化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全身感染、休克、皮疹、紫癜、肾炎、脑炎、血管性水肿、呕吐、过敏反应、癔症性发作、惊厥、腹泻、全身不适症状、重复接种、事故起数、其它22种[1]。
1.3 疫苗的种类
疫苗种类涵盖了免疫规划常用的20大类、共46种疫苗, 如水痘疫苗、麻腮风疫苗、HIB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甲肝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等。
1.4 城区与郊县的划分
以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西湖区为城区。以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临安市、桐庐县、建德市、淳安县、下沙经济开发区为郊县。
2 结果
2.1 全市总的预防接种后第二类疫苗副反应发生率情况
两年杭州市共接种第二类疫苗1 806 026人次, 发生1 248例报告副反应, 总的发生率为69.10/10万。同时20大类疫苗的接种后副反应发生率存在很大的差异。23价肺炎疫苗副反应发生率341.16/10万, 高居榜首;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和出血热疫苗的发生率分别达到166.57/10万、139.47/10万;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和HIB疫苗发生率居第4、5顺位, 详见表1。
2.2 各生产厂家对疫苗副反应发生率 见表2。
在所有1 248例副反应中, 按照预防接种反应的分类, 一般反应1 117例 (硬结、局部红肿和发热) , 占89.50%, 异常反应131例, 占10.50%。在异常反应中76例为皮疹, 主要集中在乙型脑炎、甲型肝炎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另外无菌性化脓9例; 局部脓肿6例;呕吐7例;腹泻11例。
2.3 接种后副反应的地区差异 见表3。
从表3可知, 城区与郊县的总体报告副反应发生率接近。 (因数据为全市总体数据, 不需做统计推断)
3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预防接种后引起的副反应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出现了疫苗价格超高关注度超高的现象。我们对2005和2006年两年杭州市接种的1 806 026人次第二类疫苗进行了观察, 发生1 248例报告副反应, 总的副反应发生率为69.10/10万, 高于北京刘东磊等2002年监测结果[2]和上海李晓军2006年总结的监测结果[3], 说明杭州市副反应监测系统经过多年的努力敏感性已经达到比较高的程度。
从监测结果来看, 接种量在3 000人次以下的疫苗都未见副反应报告;有反应报告和调查的疫苗接种量都在1.7万人次以上;可见所有自费接种的第二类疫苗总体上副反应率还是较低的, 而狂犬病疫苗的报告副反应率低主要原因是单独成立的狂犬病接种门诊的副反应报告未有效纳入一般预防接种门诊的报告体系。
本文用大量的篇幅对现有第二类疫苗不同生产厂家产品的副反应发生率和主要副反应性质进行了描述, 因难以找到相同研究的数据, 所以本文对不同厂家疫苗反应率的数据可以为各相关单位选择第二类疫苗提供参考。
在不同副反应的性质中, 发热44.71%居第一;硬结30.77%居第二。两者合计占了所有接种后副反应的75.48%。而美国1991-2001年副反应报告率中[4][5], 发热 (25.8%) 与局部过敏反应 (15.8%) 分别占居第一、二位。相比而言, 我国第二类疫苗在生产过程中的非特异性热源控制、吸附剂含量过高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改进, 以降低发热和硬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 1104-1351.
[2]刘东磊, 苗良, 孙美平.北京市2002年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4, 10 (5) :261-263.
[3]李晓军, 宓荣刚, 徐慧清, 等, 上海宝山区2001-2004年预防接种副反应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6, 7 (3) :219-220.
[4]郭飚.全球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发展[J].中国计划免疫2005, 11 (3) :229-233.
8.免疫规划年度计划 篇八
[关键词] 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现状;调查;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132-0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群流动性的增加,给儿童免疫规划工作带来难度,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为全面了解界牌镇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现状,分析预防接种及影响因素,2011年5月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现状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流动儿童的定义
凡非本地户藉居住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为流入儿童,本地户籍外出超过3个月的为流出儿童。
1.2 调查对象
为全镇2007年1月1日~2010年12月30日出生的儿童。重点调查农贸市场,城交结合部等流动人群聚集地。
1.3 调查方法
制订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并对调查人员统一培训。调查采取挨家逐户走访、查阅接种证与接种簿、检查卡疤、电话询问等方法。调查内容: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簿、建证情况、“五苗”(即:卡介苗、乙肝、脊髓灰质炎、百白破、麻苗)基础免疫情况、麻疹疫苗及时接种情况和针对性疾病发病情况。现场登记,填写表格。常住儿童相关资料来自笔者所在医院安装的江苏沈苏金苗系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量资料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及建簿、建证情况
本次调查21个行政村,共调查0~3岁常住儿童963名,流动儿童292名,占调查总数的23.27%,流入112名,流出180名,其中:男童151名,女童141名,性别比为1.07:1,流入、流出儿童建簿、建证率分别达95.7%、96.5%,与常住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住儿童为100%,P >0.05)。292名流动儿童构成情况见表1。
表1 滨海县界牌镇2007年0~3周岁流动儿童构成情况
儿童来源流入儿童流出儿童
调查数构成比(%)调查数构成比(%)
市内流动 6457.14 18 10
省内流动 1311.6112971.67
省际流动 3531.25 3318.33
合计112100180 100
2.2 基础免疫情况
流入儿童基础免疫五苗覆盖率与流出儿童存在差异(x2=8.29,P<0.05),而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二者差异(x2=2.88,P>0.05)。两者均明显低于常住儿童,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发病情况
2008、2009年全镇分别出现1例、2例麻疹散发疫情,经调查,这3例患儿均为流动儿童且均未接种麻疹或替代疫苗。
3 讨论
3.1 存在问题
流动儿童12月龄五苗覆盖率、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均显著低于常住儿童,且存在免疫针对性疾病散发疫情,问题较为严重,加强流动儿童管理已成为不容忽视和必须面对的课题。
3.2 影响因素
主要为:①镇、村两级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对本镇流进、流出儿童情况掌握不清,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全镇免疫规划工作有所滑坡;②计划外生育占据一定比例,本次调查占流动儿童的10.27%,而这部分人群因为怕露面恰恰又是接种率较低的人群;③流出儿童免疫接种史信息获取难,影响了工作开展,与南昌市西湖区调查相似[1]。④监护人文化层次低,接种意识不强,与南通市调查相似[2],拒种或接种不全等现象占相当比例,本次调查占23.63%。
表2 滨海县界牌镇2007年0~3周岁儿童五苗覆盖及麻疹疫苗及时接种情况
类别调查儿童数(人)五苗覆盖数(人)五苗覆盖率(%)麻疹疫苗及时接种数(人)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
常住儿童921921100921100
流入儿童100 6262 65 65
流出儿童137 59 43.07 74 54.01
[参考文献]
[1] 邬燕平,陈丽鸥,刘玉环.鼻内镜术后患者心理需求调查分析及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49-50.
[2] 经霁,文素芳,伍琳凌.尿石症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2):59.
[3] 邱淑琴,张丽绒.神经外科ICU患者家属需求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 17(2):46-47.
[4] 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9.
[5] 孙茜.健康教育质量控制的实施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5):86.
6] 杨红叶,黎艳.全麻手术患者术前需求及护士认知的调查分析[J].广西医学,2008,30(8):1198-1201.
[7] 彭雪英.提高护士健康教育技巧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212.
[8] 邓友芳,姚琴,徐霞.普外科健康教育单的设计与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8(2):90,191.
[9] 陈华莉,姜安丽.英国护理的人文实践[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12):535.
9.免疫规划年度计划 篇九
各省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全面总结2011年全省免疫预防与规划工作,安排和部署2012年度工作,经研究,决定于2012年2月22~25日在郑州市召开河南省2012年度免疫预防与规划工作会议。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一)分析与总结全省2011年度免疫规划各项工作;
(二)安排与部署2012年度免疫规划工作;
(三)表彰2011年度免疫规划工作先进地区;
(四)交流免疫规划工作经验。
二、参加人员
各省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分管领导、免疫规划科(所)长、检验科(所)长、负责免疫规划信息化工作的业务骨干各1人,同时,邀请开封、许昌、漯河、驻马店等4市疾控中心流病科长与会。
三、时间与地点
2012年2月22日报到,23~24日会期两天,25日离会。会议地点为郑州市天中大酒店(未来路与顺河路交叉口西北角)。
四、其他
(一)各地准备2011年度免疫规划工作总结,打印20份提交会议进行交流。
(二)选择部分在免疫规划各主要单项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省辖市介绍工作经验。
(三)联系人
张肖肖、马雅婷、李君。
电话:(0371)68089203,传真(0371)68089018 Email:henan_epi@163.com。食宿、交通费用自理。
10.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 篇十
一、接种时间。
1.乙肝疫苗
接种3剂次,儿童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次,第1剂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
2.卡介苗
接种1剂次,儿童出生时接种。
3.脊灰疫苗
接种4剂次,儿童2月龄、3月龄、4月龄和4周岁各接种1剂次。
4.百白破疫苗
接种4剂次,儿童3月龄、4月龄、5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剂次。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与百白破疫苗程序相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供应不足阶段,按照第4剂次至第1剂次的顺序,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百白破疫苗。
5.白破疫苗
接种1剂次,儿童6周岁时接种。
6.麻腮风疫苗(麻风、麻腮、麻疹疫苗)
目前,麻腮风疫苗供应不足阶段,使用含麻疹成分疫苗的过渡期免疫程序。8月龄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麻风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18-24月龄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麻腮风疫苗不足部分使用麻腮疫苗替代,麻腮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
7.流脑疫苗
接种4剂次,儿童6—18月龄接种2剂次A群流脑疫苗,3周岁、6周岁各接种1剂次A+C群流脑疫苗。
8.乙脑疫苗
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乙脑灭活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8月龄接种2剂次,2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次。
9.甲肝疫苗
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18月龄接种。甲肝灭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18月龄和24—30月龄各接种1剂次。
10.出血热疫苗
接种3剂次,受种者接种第1剂次后14天接种第2剂次,第3剂次在第1剂次接种后6个月接种。
11.炭疽疫苗炭疽疫苗接种1剂次,在发生炭疽疫情时接种,病例或病畜的直接接触者和病人不能接种。
12.钩体疫苗钩体疫苗接种2剂次,受种者接种第1剂次后7—10天接种第2剂次。疫苗免疫程序见附表。
二、接种对象。
1.现行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按照免疫程序,所有达到应种月(年)龄的适龄儿童,均为接种对象。
2.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其接种对象为规定实施时间起达到免疫程序规定各剂次月(年)龄的儿童。
3.强化免疫的接种对象按照强化免疫实施方案确定。
4.出血热疫苗接种为重点地区16—60岁的目标人群。
5.炭疽疫苗接种对象为炭疽病例或病畜的间接接触者及疫点周边高危人群。
11.儿童计划外免疫有哪些? 篇十一
1乙型脑炎疫苗 该疫苗为灭活疫苗,安全有效,人群保护率可达76%~90%,应于乙脑流行期(每年6~8月)前1~2月注射,对象为6个月~12岁儿童,注射2~3周后产生抗体,保护期1年,第一年皮下注射2次,间隔7~10日。用量:6个月~1岁每次0.25毫升,1~6岁每次0.5毫升,7~12岁每次1毫升。
2甲型肝炎疫苗,为灭活疫苗,儿童及青少年为甲型肝炎易感人群,1~18岁每次用量0.5毫升肌内注射,半年后可作强化注射1次,接种后15~30日产生特异性抗体,至少保护20年。
3水痘疫苗 水痘在儿童中传播性极强,又与成人所患的带状疱疹同属一种病毒引起,预防接种用的为活疫苗。对象为1~12岁儿童,用量为0.5毫升皮下注射,仅用1次,安全有效,保护时间为10年以上或终身。
4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 接种后可预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风疹,此三病均为儿童期易感染的急性传染病,而麻疹近年来有病发率增高的趋势。另据调查显示,若妊娠女性怀孕早期感染风疹可导致早产、死胎或胎儿畸形,而我国育龄妇女风疹易感者的比例近年明显加大。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流行性腮腺炎,流行季节中在托幼机构和学校也时有爆发。该疫苗为病毒活疫苗,既可作为婴儿初次接种,也适用较大儿童及青少年的加强,用量为0.5毫升皮下注射,保护时间15年以上。
5流行性脑膜炎疫苗 为死菌苗,仅供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之用,对象为6个月~15岁儿童,初免年龄从6个月开始,3岁以下接种2次,每次用量0.2毫升,皮下注射,间隔为3个月,接种应在本地流行(即冬春季)前进行,3岁以上仅用1针,每3年复种1次,保护期为2年。
6流行性感冒疫苗疫苗为三价裂解灭活疫苗,可预防流行性感冒中的甲1、甲3及乙型,皮下注射,1~6岁每次用量0.25毫升,共用2次,间隔为1个月,6岁以上只注射1次,用量为0.5毫升,在每年的9~10月份进行,保护时间为半年至1年。
7肺炎球菌菌苗 预防肺炎球菌所致的各型肺炎,接种对象为2岁以上人群,接种后均能获得极好的抗体反应,安全性好,只需注射1次,用量为0.5毫升。三角肌注射,保护时间为5年。
8流感嗜血杆菌菌苗 预防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脑膜炎、肺炎等,适用于2个月至5岁的儿童,6个月以前的婴儿每次0.5毫升,初种3针,间隔1~2个月,6~12月龄婴儿初种2针,间隔1~2个月,1~5岁只需接种1次。安全有效,保护时间为终身。
以上各种疫亩已经卫生部批准使用,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给孩子接种,使用前需对拟接种者确定无接种禁忌证如发热、活动性肺结核、过敏性体质、心、肝、肾疾病,既往有无神经系统疾病等。接种后应加强观察,注意有无全身反应如发热、头痛、倦怠、皮疹或局部反应(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等),一般情况下应在2~3日内自行消失,无需处理,重的需休息及对症处理。
12.免疫规划年度计划 篇十二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在浙江省选取了代表流动人口数多、中、少的3个地区, 分别宁波北仑区、嘉兴嘉善县和绍兴上虞市, 作为试点县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1.2 研究方法
通过基线调研, 了解3个试点向流动儿童的特征和预防接种本地情况, 分别制定针对性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干预措施, 实施以后采用定量调查和定性访谈等对各种管理干预方案进行评价总结。
1.3 统计分析
定量调查的资料经质量检查后采用EpiData软件输入, 数据的统计分析由统计学专业人士完成, 软件包括SPSS 13.0版、EXCEL2003等;定性访谈材料则有研究组成员进行讨论整理, 提炼焦点问题作为研究证据。
2 研究结果
2.1 试点县基本情况和流动人口特征
北仑区位于我省东部, 经济发展迅速, 是流动儿童比例最大的地区之一;区内共有8个街道, 户籍人口35万, 共有14个接种门诊, 外来人口约40万, 2005年免疫规划管理的流动儿童有1.9万, 流动人口分布三资企业和集贸市场等, 素质参差不齐。上虞市位于杭州湾南岸, 辖3个街道和18个乡镇, 总人口77万, 共56个接种门诊, 2005年全市登记外来人口约10万, 免疫规划管理的流动儿童有0.3万, 流动人口集聚于砖瓦厂等, 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嘉善县位于是浙江省接轨上海第一站, 经济较为发达, 辖11个镇, 有15个接种门诊, 总人口60万, 外来流动人口近20万, 多集中于木业、小五金和纺织等加工行业, 分布较为复杂, 2005年免疫规划管理流动儿童约0.8万。
2.2 建立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分类管理干预模式
结合当地特点, 针对流动儿童特征, 我省在3个项目点建立了分类干预模式。
北仑区创建“主动搜索、现场建卡”模式。由于流动儿童数量众多, 分布地方广, 因此在北仑区将流动儿童建卡重心从乡镇卫生院前移到村级, 建卡点数量从8个增加到280多个, 改变了原来的依赖被动局面, 方便了外来人口前来咨询, 另外在接种证内预约首次接种日期, 定期将登记及建卡情况上报当地卫生院。
上虞市实行“企业主配合、以外管外”模式。针对当地流动儿童大量集聚在砖瓦厂, 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没时间带孩子接种等特点, 由政府部门协调, 各砖瓦厂企业主配合, 在厂内设立联络员, 及时将流动儿童的信息告知乡镇卫生院, 通过这个网络及时摸清儿童底数, 并面对面宣传接种知识, 促进流动儿童及时到当地免疫接种。
嘉善县形成“政府主导、长效管理”模式。流动儿童的快速增长, 单单由卫生部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难以满足工作需求, 嘉善县从长远利益出发, 成立 “新嘉善人管理委员会”, 负责摸底登记、发放宣传单和接种通知单等, 接种单位落实预防接种, 形成多部门协作的长效工作机制。
2.3 分类管理干预模式实施效果
实施干预方案以来, 健全了流动儿童免疫规划服务网络。3个项目县410名工作人员调查结果显示:90.3%人员认为“实施干预以来网络建设有明显提高”;96.9%人员认为总体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与2005年基线调查时候相比, 流动儿童监护人的预防接种知晓率从88.8%上升到96.5%, 认为有必要接种的比例也从90.8%上升到96.6%。详见图1。
流动儿童管理人数和接种率均有明显上升。如表1所示, 从2005年至2007年, 3个项目点0~7岁流动儿童管理人数合计从29 318人增加到54 021人, 增加了84.26%, 麻疹疫苗基础免疫接种从9 102人上升到14 842人, 增加了63.06%。
流动儿童接种率稳步提高。2005—2007年间, 流动儿童建证率从2005年的88.01%提高2007年的95.31%, 免疫规划疫苗各单苗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也均从2005年的30%~70%, 提高到2007年的80%~90%。详见表2。
3 讨论
建立流动儿童分类管理干预模式, 能够完善免疫规划网络, 提升了服务能力。如北仑通过有村级现场建卡直接发放预防接种证及书面预约形式, 提高了接种对象的信任度和信息及时性。上虞市由企业主配合, 建立联络员制度, 使得接种工作与外来人口的联系更为紧密, 信息沟通更为直接、便捷。嘉善县则是由新嘉善人管理委员会主导建立多部门管理机制, 弥补了卫生力量单薄等不足, 加强了流动儿童管理。另外, 实施干预措施以后, 流动儿童管理人数、接种人数和接种率均有上升, 表明分类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各地的流动儿童免疫预防利用率。
不同地方的流动人口在预防接种认识、意识、利用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4], 应根据其自身特征, 针对性地研究有关管理策略和服务模式[5,6]。本研究对不同地区流动儿童免疫预防分类管理模式的探索和评价, 在建立流动儿童管理的综合性干预措施时, 可以在针对流动儿童的特点, 借鉴本研究的分类干预模式, 因地制宜制定服务机制, 能够有效提高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建华, 陆静珠.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对策与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7 (8) :629-630.
[2]刘硕, 韩明, 范培军, 等.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的因素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 2003, 30 (6) :906.
[3]余晓琼, 路秀平, 武滨.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J].中国计划免疫, 2005, 11 (1) :73-76.
[4]刘大卫, 孙美平, 刘维祥, 等.北京市常住儿童与流动儿童9种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的比较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7, 13 (2) :165-169.
[5]陈志明, 潘金仁.常住儿童与外来儿童常规免疫后接种情况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7 (2) :146-147.
13.免疫规划接种宣传 篇十三
“疫苗接种,家庭有责”是今年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的宣传主题,是我国第27个计划免疫宣传日,也是我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后的第五个宣传日。为进一步向广大群众宣传国家关于计划免疫的相关政策,倡导全社会重视、关心儿童免疫规划工作,营造大众参与国家免疫规划实施的氛围,强调家庭负有主动为孩子获得免疫的接种责任,号召全社会关注和参与预防接种工作,达到接种疫苗,促进儿童健康的目的,我镇高度重视,积极部署,召开了专题会议,转发了有关文件,制定了宣传方案,于4月25日起紧紧围绕宣传主题开展了为期一周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一、积极部署、安排到位
4月23日,我卫生院组织召开了 “4.25”计免宣传周工作会议”,会议上转发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12年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宣传活动的通知 》,对具体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威宁县疾控中心制定了全区“4.25”宣传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各单位认真安排、积极准备,争取当地政府及宣传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印制、下发了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展板,为保证宣传活动的正常开展打下基矗
二、广泛宣传、内容多样
1.为增强预防接种宣传效果,我卫生院紧密结合“健康山东行动”宣传方案,中心在牛棚镇街道共设定10个宣传点,电子屏1个、悬挂过街条幅25幅,张贴、发放宣传画150幅,累计发放各种宣传材料3000余份,接受儿童家长咨询200余人次。
2.同时结合走上街头,走进村寨、集贸市场进行接种日宣传。为更好的让儿童家长加深对计划免疫知识的了解,我牛棚镇卫生院组织10余名相关人员在团山村、中寨村等多个边远山区开展了以“疫苗接种,家庭有责”为主题,通过分发宣传单,悬挂横幅等方式,向群众面对面宣传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政策、疫苗相关疾病预防及预防接种安全知识,为广大群众提供免疫咨询。
四、宣传广泛、成效显著
14.免疫规划科工作职责 篇十四
1、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部门制定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策略及技术规范要求,制订全市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目标、策略、措施及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组织开展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疫情报告、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理。
3、制订全市第一类疫苗使用、分配计划,进行疫苗管理。
4、指导预防接种服务和实施预防接种安全注射,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并进行检查、督导、分析、评价。指导全市预防接种门诊进行星级门诊建设及规范化管理。
5、组织开展免疫接种率、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工作。
6、负责全市儿童免疫预防信息网络系统推广应用的具体实施和技术指导工作。
7、指导和参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调查诊断和处理,以及其他与预防接种活动相关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8、组织开展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开展学术活动和信息交流,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
9、负责全市免疫规划工作技术指导及业务培训,定期对基层工作实施督导,检查、督导、评价和反馈免疫规划执行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
15.免疫规划年度计划 篇十五
1 材料与方法
1.1 疫苗接种率调查
1.1.1调查单位和对象。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开展接种率调查,选择2009年9月1日—2011年8月31日出生、且在被调查县区内居住≥3个月的儿童为调查对象(不包括外籍适龄儿童)。非本地户籍且在当地居住<3个月的适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需填写调查表,但不作为接种率统计对象。
1.1.2调查疫苗接种品种和剂次。乙肝疫苗3剂及首针及时接种、卡介苗1剂、脊灰疫苗3剂、百白破疫苗4剂、A群流脑疫苗2剂、含麻疹成分疫苗2剂、乙脑疫苗2剂/3剂及甲肝疫苗1剂/2剂。
1.1.3抽样和调查方法。采用批质量保证抽样方法(LQAS),在每个乡(镇、街道)调查2~3岁组适龄儿童42名(2岁组为2010年9月1日—2011年8月31日出生儿童,3岁组为2009年9月1日—2010年8月31日出生儿童,现场调查要求每乡2岁和3岁儿童均≥18人,尽量保证调查对象年龄组均衡)。采用入户方式调查,调查员填写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入户调查表。
调查村抽取:在调查乡(镇、街道)随机抽取5个行政村(居委会、社区)进行调查,其中乡政府所在地的行政村(居委会、社区)为必选,其他4个行政村(居委会、社区)随机抽取。不足5个行政村(居委会、社区)全部抽取。
调查儿童抽取:对于选定的调查行政村(居委会、社区),根据该村2012年(或最新)人口登记、户籍登记、门牌号、自然村(小区)及住户数量、居民健康档案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档案(选取覆盖率最高的一种)等,利用系统抽样方法确定调查户。
若调查户中有1名适龄儿童,则调查该儿童;有几名适龄儿童,随机抽取1名调查;无适龄儿童,选择距离最近的户继续调查(在户数累计号段内调查),直至找到1名适龄儿童。当调查区域为楼群时,可按门牌号顺序由楼下到楼上寻找最近户,如此门牌号无适龄儿童,在临近门牌楼内继续调查,直至找到1名适龄儿童。
1.1.4接种情况和接种率判断。调查儿童有接种证和接种卡(或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个案资料),以接种证记录为准;无接种证但有接种卡,以接种卡记录为准;接种证和接种卡均无,判定为未接种。
接种率判断:分疫苗、分剂次判断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接种率。乙脑减毒活疫苗第2剂或灭活疫苗第3剂、甲肝灭活疫苗第2剂只用于评估3岁组儿童接种率。在42名适龄儿童中出现某疫苗/剂次≤1名未接种者,判定该乡某疫苗/剂次接种率≥90%;若出现≥2名未接种者,判定该乡某疫苗/剂次接种率<90%。
质量控制:接种单位提供的儿童接种登记情况不作为适龄儿童抽取的抽样框。适龄儿童的寻找避免人为误导。入户调查至少由2名经过培训的人员组成。1人负责调查,1人负责监督审核。调查时如该户有适龄儿童,应核对户主和适龄儿童姓名。审核调查表发现漏项时,应当天查明原因并予以补充,必要时要补充调查。
现场调查过程中,不可集中访视幼儿园适龄儿童。现场调查要尽量安排在合适的时间,以保证入户调查能够找到适龄儿童。调查数据库实行计算机双人双录入,不一致再核对检查。
1.2 计划免疫接种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率调查
通过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收集计划免疫可预防传染病发病情况,与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结合评价计划免疫接种效果。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五峰县地处鄂西南,国土面积2 400 km2,辖5个镇3个乡,108个行政村。在册总人口数203 340人,实际常住人口约145 000人,其余均外出读书、务工。地形和人口特点是山大人稀。全县共设8个预防接种门诊,16个村级接种点,其中0~6岁儿童数10 352人。全年开展12次常规冷链运转,80%适龄儿童以乡镇卫生院接种门诊定点接种方式进行接种。
2.2 接种率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调查1个乡5个行政村,抽查儿童294名,其中男163名,女131名,男女比例1.24∶1;2岁组和3岁组儿童各145名和149名,比例为1∶1.003。
294名被调查儿童预防接种建证建卡率为100%。疫苗漏种情况,除付家堰镇有2种疫苗、采花乡有1种疫苗漏种人数≥2人外,其他6个乡每种疫苗漏种儿童数均≤1人,见表1。
例
按照接种率判断标准,8个乡镇疫苗接种率均≥90%。从接种疫苗的种类来看,乙肝疫苗3剂次、卡介苗1剂次及脊灰疫苗4剂次,接种均达到了100%。乙肝疫苗及时接种241人,及时接种率为96.78%。原因是有禁忌症(早产、低体重或出生时情况较差新生儿)的新生儿不能及时接种,见表2。
百白破疫苗4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2剂疫苗全程接种率分别达到99.60%;百白破疫苗和含麻疹疫苗分别有1例次没有接种,分别是百白破第四剂次和麻疹第二剂次。
A群流脑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9.20%,有2名儿童未完成全程接种,都是第二剂次未接种。乙脑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8.39%,未种的4剂次疫苗都是第二剂次。甲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6.79%。所有调查对象都接种一剂次疫苗,有8例未接种第二剂次疫苗。
未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对象的有15例,其中1例为预防接种禁忌症不能接种,4例为患病未接种,11例在接种疫苗期间随父母务工外出。
2.3 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情况
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乙脑、甲肝、乙肝、流脑及甲肝近20年发病情况见表3。
从五峰县近20年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情况看出,甲肝、麻疹和风疹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脊灰、流脑、白喉及百日咳已经10余年没有病例出现,已达到消除水平。
3 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五峰县儿童免疫规划各项工作得到落实。8种疫苗的全程接种率达到95%以上。五峰县近5年疫苗相关疾病如甲肝、麻疹及风疹呈逐年下降趋势,脊灰、流脑及百白破10余年无病例出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传染病网络直报疫情资料),预防接种工作已在保护儿童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
五峰县采取以乡镇卫生院接种门诊为主开展儿童接种工作切实可行。目前,对山区县开展儿童免疫接种时以村卫生室为单位还是以乡镇卫生院接种门诊为单位接种存在争议。从五峰县的情况来看,以乡镇卫生院接种门诊为主的接种服务方式切实可行。两种接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乡镇接种门诊的优点是:人员素质较高,接种实施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疫苗运送环节减少,保存条件好;接种质量好;降低疫苗损耗;消毒严格,群众信誉度高。缺点是:儿童接种不便;天气变化影响,路途远影响到点率;流动人口、计生外儿童到点率低。村级接种点的优点是:对应接种对象熟悉情况;儿童家长方便。缺点是:接种技术相对较差;疫苗损耗较大;个别不按免疫程序或不按要求接种。我们通过平时的走访调查发现,群众对乡镇接种门诊预防接种好的意向反应率最高,说明实行以乡镇卫生院门诊为主的预防接种最受欢迎。究其原因,除以上所述优点之外,还有利于加强安全注射的管理[2]。
笔者认为,目前五峰县需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接种门诊。由于地域条件、交通不便、天气变化、农忙、计划外生育儿童及流动儿童等多种因素的存在,一个时期内村级预防接种方式仍将持续存在,基层农村接种方式需要多元化[3]。村级接种点是我县免疫规划工作的有生力量,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卫生计生及免疫规划业务部门加强村级医生的管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技术培训,同时引入竞争机制,调动乡村医生自觉参与计划免疫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专业人员责任心,与乡镇接种门诊无缝对接,不留免疫空白,以适应日益繁重的计划免疫工作任务[4]。
从疫苗的接种率来看,原来的老五苗(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接种率较高。扩大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较低。说明在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免疫规划的健康教育力度,使家长能积极配合,提高新疫苗的接种率。免疫规划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因此,做好免疫规划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不但要面对卫生专业人员、儿童家长/ 监护人,而且还要面对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及公众,大力宣传相关政策和技术措施,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和广大群众主动参与。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要注重社会宣传,要得到村级居民的支持,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宣传媒体,通过张帖宣传画、标语和公告,设置宣传栏,利用每年“4·25”免疫宣传日和其他流动人口居住地、工作场所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广泛宣传普及预防接种知识,引导群众自觉接种疫苗[5],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提高疫苗接种率。从调查的漏种原因来看,大部分疫苗漏种是流动儿童,特别是五峰县系山区县,大量儿童在2岁以后随父母外出务工,村级卫生室对本村外出儿童联系不畅,导致疫苗不能及时接种或漏种。采用健康教育干预能促使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显著提高。在健康教育干预中,还应增加二类疫苗和相关传染病危害性知识教育,提高家长对二类疫苗的重视程度,更好地发挥疫苗在传染病控制方面的作用,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6]。影响流动儿童接种率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家长缺乏预防接种知识,忽视其重要性,另外预防接种通知形式、通知人员类别和家长对当地预防接种单位的熟悉程度也影响着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服务利用状态[7]。实践证明,将健康教育融入免疫规划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建立一支培训有素的健康教育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是促进免疫规划工作,提高预防接种率,防控传染病,保障儿童健康的有力措施[8]。
为了有效防止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基层接种人员往往对接种禁忌症掌握过度严格,导致了不适当的禁忌症[9],使本可以接种疫苗的儿童不能按时接种。全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特别是媒体要科学地宣传疫苗接种在保护儿童健康方面的作用,使基层预防接种人员能有一个宽松的服务环境。
摘要:目的 了解五峰县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实施情况,评价其效果,为完善免疫规划工作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批质量保证抽样方法(LQAS),采用入户调查方式,调查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信息网收集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数据,评价接种疫苗控制传染病的效果。结果 8种疫苗的全程接种率达到95%以上,相关传染病控制在较低水平。结论 五峰县儿童免疫规划工作落实情况好,预防接种工作已在保护儿童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免疫规划年度计划】推荐阅读:
免疫规划分析07-16
扩大免疫规划疫苗07-10
免疫规划疫苗儿童09-03
免疫规划实施方案10-29
0-7岁儿童规划免疫接种疫苗程序09-02
中国免疫计划10-13
计划免疫工作领导小组06-18
计划免疫工作制度09-15
4.25计划免疫宣传资料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