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训练故事(精选8篇)
1.儿童语言训练故事 篇一
如何运用儿童故事发展儿童语言
摘要
针对幼儿开展语言教学活动是进行语文教学时非常重要的环节,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幼儿在认知方面进步较快,但是要实现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恰当的表达出来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儿童故事的引导教育,可以帮助幼儿解决这一难题。因此本文就将幼儿园A班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应用优质故事进行幼儿语言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够对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幼儿;语言;故事教学
引言
《指南》中写到:“语言是人们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学习语言是每一个幼儿的必经阶段。良好的语言环境与优质的故事是培养儿童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本文将综合利用文献研究与视频分析的研究办法,分别从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入手,探究故事阅读教育对于语言教学的意义,并且找出目前幼儿教育的弊端与困难,再针对问题设计出应对方案,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一、故事阅读教育与语言教学
(一)故事阅读教育
开展故事阅读教育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幼儿养成阅读故事的好习惯。故事中的图像、文字更加生动直观,以便于幼儿们接受和理解,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让幼儿们在阅读中也能享受到乐趣,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进行故事阅读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识字能力。康昌云提到,故事阅读因其直观性的特点,可以帮助儿童掌握故事的知识内容,对提高幼儿们阅读能力与认知能力起着重大作用。本研究也肯定故事阅读教育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这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儿童故事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针对幼儿开展语言教学活动是进行语文教学时非常重要的环节,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幼儿在认知方面进步较快,但是要实现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恰当的表达出来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儿童故事的引导教育,可以帮助幼儿解决这一难题。比如老师在正式上课前,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幼儿们把自己通过故事想象出来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们会尽力将自己积累的词语、学到的知识组织在一起,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的短句,之后,教师再让学生们把自己写的话与故事上的文字进行比对。这样一来,既有助于教师展开教学活动,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二、幼儿低年级故事教育活动在语言教学中应用的状况
为了对故事教育有更深的了解,本研究搜集了许多文献资料与15个经典的故事视频,具体语言视频的题目与作者如下:
均来自于腾讯视频http://v.qq.com
鼠小弟荡秋千
(雨点老师)
好饿的毛毛虫
(雨点老师)
老鼠阿姨的礼物(何洁)
一步一步走啊走(应彩云)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赵静)
大卫不可以
(陈春玲)
小威向前冲
(应彩云)
好饿的小蛇
(杨隽)
晚安猩猩
(顾莹)
红色最棒
(芒果老师)
鼠小弟的背心
(应彩云)
我来给你撑伞
吧(应彩云)
小蓝和小黄
(胡雅丹)
谁咬了我的大饼(唐妍)
是谁的肚脐眼
(丁秀秀)
(一)幼儿低年级故事教学活动目标方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注重幼儿的身心、智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它将影响着幼儿日后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接下来将对前阅读与前识字经验分别进行探讨。
1.故事促进幼儿前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开展阅读故事教育活动的时候,老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鼓励幼儿们对故事进行仔细的观察研究,激发幼儿们对阅读故事的积极性。
案例1:幼儿低年级故事《好饿的毛毛虫》。
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要给你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
幼:想!
师:那首先你们先仔细观察下故事的封面上都有什么?
幼:有许多看起来被咬的小洞
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
师:那么打开故事的第一页,再看看有什们?
幼:有笑眯眯的太阳!
教师在引导学生们语言的时候,要注重营造出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氛围,鼓励幼儿们大胆发言,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为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打好基础。
(二)幼儿低年级故事活动内容方面
故事的具体内容是由老师挑选的故事而决定的,笔者为进一步掌握教师如何挑选故事以及遇到哪些问题等一些情况,专门与一些教师进行交流:
笔者:“
在您眼里,什么样的故事更能够被幼儿低年级幼儿接受呢?”
幼师1:“其实我对故事也不熟悉,但是内容能够吸引学生”
幼师2:“大部分的幼教是专科毕业的,对故事的认识并不是很全面”
笔者:
“幼儿园会对你们进行统一培训吗?”
幼师3:“我们培训的机会很少,受到时间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而且优质的故事普遍比较贵,所以园里并没有许多故事。”
......在与教师的谈话过程中,不难发现,即使幼儿园会开展故事教育活动,然而由于受到资金、时间等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们并没有对故事教育有清晰的认识,种种因素给教师选择故事带来极大的困难。大多数的老师都会选择一些比较经典的故事,导致故事的内容单一、具有局限性,况且,不同阶段的幼儿在认知能力上是由差距的,如果选择的故事并不适合幼儿,就不能发挥故事的真正作用。
(三)幼儿低年级故事活动过程方面
我们对中幼儿低年级级观看图片编故事的过程进行了观看,得出这种类型的活动人们普遍使用的,主要过程为引入主体、阅读故事最后总结。这样的方式和儿童认知故事的思维特性是相符的,但是从中我们无法看出故事活动对老师的价值。例如可以教会儿童自己图书,并且让儿童认识每个绘画故事中的内在意义,体会故事中的感情,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这些特点都可以吸引儿童的关注。
案例3.幼儿低年级故事《想吃苹果的鼠小弟》
老师:很久很久以前,小老鼠自己出门游玩,突然,他发现有一颗苹果树,树上挂着很多很多的大苹果,可是小老鼠太小了,够不到,你们说该怎么办啊?
儿1:给它一个梯子,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了
儿2:让它去找长颈鹿帮它
儿3:可以找松鼠啊,松鼠可以爬树
老师:(翻了一页)小老鼠突然抬起了头,是谁呢?
儿:是小鸟,它飞过来把苹果叼走了
老师:所以小老鼠发现小鸟可以把苹果摘下来,他会怎么办呢?
儿:小鸟小鸟,你可以帮我也摘一个苹果吗?
师:小鸟没理他就飞走了。鼠小弟心理会怎样想呢?
老师:小鸟并没有搭理小老鼠,自顾自的飞走了。你们说小老鼠心里是什么想法?
“这个时候大象也来了,并且取走了一个苹果”
“哎,我也想有个长鼻子”
“小松鼠也来了,也取走了一个苹果”
“哎,我怎么不会爬树呢”
......老师:(展示了故事)现在我们看看是谁来了?
儿:是海狮!
老师:你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
儿:他在和小老鼠讲话呢!
老师:你们观察的很细致,你们再看看他们在聊什么呢?
海狮:小老鼠,你站在树下面干什么啊?
小老鼠:我想摘下来一个苹果,可是我够不到,你可以帮我一下嘛?
海狮:可以啊,你站在我的头上,我帮你上去试试?
老师:海狮帮助小老鼠摘下了苹果。
老师:好啦,小朋友们,故事就到这里结束啦,我们在生活里如果和大象、小鸟那样有帮助他人的能力就要积极地帮助他人,如果和小老鼠一样力量太小,就要努力奋斗,如果碰到还是这样朋友就要一起努力完成自己的理想。
上述的故事活动的引导角色为老师,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进入到故事活动中,最后达到了故事教育的最终目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儿童更好的理解故事中想要阐述的内容,可是这种方式限制了儿童独立阅读能力的成长。因此,进行故事活动的过程中,老师更加需要关注儿童的理解过程和特性,帮助儿童自主发现,推进儿童的思维成长。
(四)幼儿低年级故事活动评价方面
案例4.幼儿低年级故事《鼠小弟的背心》
老师:小朋友们,我们进行看的是一只独特的鼠小弟(展示PPT),来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他穿了什么?
儿1:她穿了一件背心
儿2:还有一件短袖
老师:(展示了故事书的封面)大家猜一猜鼠小弟穿着这个背心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大家仔细看,仔细思考,开动脑筋。一起想故事。
儿:嗯!
......老师:那么小朋友们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你们有什么收获啊?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次的故事活动中,老师对儿童的回答没有进行及时的改正、鼓励和肯定。
三、幼儿低年级故事教育活动中的问题
本篇文章对腾讯网中15个幼儿低年级故事活动进行了分析观看,从而更加深入的分析活动中的优劣处,并且还对知网中的硕论进行了阅读借鉴。本文对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称和评价四个角度分析,找出了下列问题:
(一)活动目标中教师忽略了故事的多元价值
案例4.幼儿低年级故事《谁咬了我的大饼》
老师:“小猪猪问河马先生,是你咬了我的大饼么?”河马回答,怎么可能,你看一下我的牙齿。河马的牙齿大吗?
儿1:很大。
幼2:大大的。
儿2:特别大
.......通过儿童踊跃的发言,老师从而引导儿童对“是你咬了我的大饼么?”“怎么可能,你看”并且让儿童对咬的动作进行模仿。最终给儿童们看了印有牙齿印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看两个牙印是否相似,然后不断地复述“恩,不是一样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对动作进行模仿、不断引导学生复习短语,是想要培育儿童的语言能力。
(二)避免选择和儿童思维特性相似的故事
由于老师本身的差异性导致了老师在选择授课的故事时也会有故事内容的差异,并且部分老师由于掌握不好故事的主题,让故事没有展现出其本来的价值。从上述对话中,大部分的老师都是中专毕业的,因此没有全面的了解到故事的本质,就没办法选用和儿童年龄匹配的故事,这让故事课程没办法和儿童的思维特性匹配。贾红梅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在幼儿的故事教育活动中,由于教师没有认识到故事选择的重要性,让故事内容选择不恰当,授课方式简单,没有关注到该活动和其他活动之间的关系。所以,幼教在进行故事课程授课中更加应该关注故事内容的选择,提升故事教学水准,把故事教育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三)幼儿低年级故事教育活动中教师能力不足
1.教师教学模式化
普遍的故事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先给学生进行PPT和教材的展示,接着引导儿童读故事,再做一次同样的活动,最后一步对文章进行总结。在《小威向前冲》的故事课中总共故事有20页,老师的授课过程是对每一页的内容进行仔细阅读,不忽视每一个内容,不断分析内容,这种方式让儿童在只进行到第10页的时候就开始感到很累了,本文对老师教学内容进行自己的观看,发现一般老师的引导语句就是“大家猜猜看,下面会怎么样?”、“那我们应该问么做呢?”,并且这些语句被重复使用。
(四)教师的故事教育活动评价不完善
幼儿低年级故事《小蓝和小黄》
老师:小蓝的好朋友很多,大家来看看他们是谁呀?大家观察一下书上都有什么颜色?(打开ppt)
儿1:红色
幼2:有蓝色
儿2:蓝色
儿3:粉色
......老师:对,那大家猜一猜小蓝最好的朋友是谁?
儿1:是小黑
儿2:不是,是小黄
老师:故事书哪里有黑色?认真看再回答
小朋友们我们继续观看故事,看看小蓝的好朋友是谁。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提出了一下问题:“猜一猜小蓝最好的朋友是谁?”幼儿中的一部分回答正确,一部分回答错误,可是老师对这些答案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引导,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暗示,没有鼓励和表扬回答正确的儿童,却很直接的对回答错误的儿童进行了批评,这会阻碍儿童思维的发散。在上述故事活动中教师对儿童的评价非常不完善。
四、对幼儿低年级故事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本篇文章主要对网上15个视频进行了自己的观看和分析,并结合有关专业资料,针对活动目标、过程、内容、评价这四个角度进行了研究,找出了幼儿低年级故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性的建议。
(一)把故事教育的多角度价值发挥到最大
本文将案例和实际分析进行联系,找出了故事教育不仅仅可以刺激幼儿进行阅读,还可以培育儿童其他能力的成长。从语言能力角度来说,进行故事教育中老师和儿童进行沟通、发言等等途径都可以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且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图画展示来提升儿童的审美和画画能力等。
(二)选用与儿童年龄阶段相符的故事
由于幼儿中老师能力参差不齐,很多老师本身专业与教学水平不够高,并且园中研究费用的限制,导致很多老师为了方式错误的发生,总是选择一些经典、普遍的故事进行教育,从而导致了故事教育过于普遍,无法针对幼儿特性进行定制。对于幼儿低年级儿童来说应该选用图画多,字数少的故事,从五个方面来选择故事,最好每个方面都可以有故事教育,让故事教育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并且老师在选择故事时也应该从儿童的年龄阶段入手,针对年龄段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故事。
(三)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
在进行故事教育时教育对象是幼儿,因此需要让幼儿可以理解故事中的内容。通过儿童对画面进行体验感受,探索儿童思维,重点培育儿童的阅读和识字能力。第二点需要注意的才是故事教育中的内涵和价值。对于幼儿低年级幼儿来说,老师需要通过故事中的图画和文字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故事教育中来,激起他们读书的兴趣,协助儿童培养自主阅读能力,以便成长后的阅读。儿童不断熟练这些技能,可以再阅读时可以找到故事中表达的意思、内涵以及道德文化。让孩子独自去找寻故事中的乐趣。
(四)增强科研合作健全活动评价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研究中得出的理论和实际检验无法接轨,总是有全面的理论研究却无法在实际中实行,这造成了我国缺少教育自信;很多幼教为专科学历,他们没有一些专业知识的支撑,缺乏解析故事的技能。所以,我国更应该将高校和幼儿老师进行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相互补充,高校老师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引导教育,从而推进幼儿故事教育的成长。再者可以固定对幼儿老师进行技能训练,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幼儿也要关注故事教育,加大园中故事书籍的数量,提升故事质量,让幼儿多方面发展,培养幼儿自主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程敏.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的设计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2]康长运.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过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3]李春光.幼儿故事教学现状及改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4]高建平.幼儿班级阅读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指导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9.[5]何孟颖.幼儿故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与研究——以南充市为例[D].西华师范大学,2017.[6]张彤.幼儿故事教育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9.[7]贾红梅.图画在幼书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以济南市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儿童语言训练故事 篇二
关键词:图画故事,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阅读指导
图画故事即通常所谓的“图画书”,它是以图画为主要叙事手段,为幼儿讲述故事或传递信息的书[1]。图画书目前被幼儿园和家庭广泛使用,是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形式。图画书阅读对促进儿童语言的迅速发展有重大作用, 英国Book Start阅读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言语有近50% 都是在图画书阅读中习得的。图画故事书的阅读从故事内容的选择开始,到通过对该故事的阅读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图画故事书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1.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语音
随着学前儿童发音器官的逐步完善,听觉灵敏性的不断发展,4岁左右幼儿的语音水平也随之提高,主要表现为意识的明显发展。他们能自觉地通过倾听成人的发音而辨别自己的发音是否正确,并能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发音器官,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发音。图画故事书的内容大都选自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文字简短、画面生动,容易在幼儿的大脑里建立起正确的语音表象。成人在给孩子讲述图画故事的过程中,会特别注意语音还有故事中语调的变化。讲述图画故事过程中,成人正确合适的语音、语调的不断强化,对幼儿掌握正确的读音不断进行了正强化,这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2.丰富学前儿童的词汇
词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词汇是否丰富,使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语言的表达能力。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范围的扩大以及对词义理解的准确和深化。图画故事中出现的词汇绝大多数是可见可感的事物、现象、动作或状态。通过让幼儿阅读图画故事书,能很好地扩大他们对词汇的认知。例如“非常”“气极了”等抽象词语对幼儿来说很难掌握,《菲菲生气了》这本图画故事书便为幼儿建立起了认识和理解抽象词汇的桥梁。“气极了”“踢打”“尖叫”“火红火红的咆哮”等词汇所要表达的意蕴透过形象生动的图画表象,结合词语的表达,让幼儿获得了初步的了解,同时深刻地体会到了“非常生气”这种情绪的种种表现方式。因此,图画故事中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很容易让幼儿在阅读图画故事书时,自然地学到并挑选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词语,通过记忆和模仿来掌握大量丰富、生动的词汇。
3.帮助儿童掌握组成词句的语法规则,使语言表达更流畅
年幼的孩子常常语不成句,不能连贯地、完整地讲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句法的掌握上。图画故事书中词语的选择、词组的搭配和句式的调整,十分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并结合语言的修辞手法,排比、比喻,层层递进,或以三段式结构,形成自然美妙的旋律,非常适合幼儿学习,帮助幼儿掌握语法规则。例如玛格丽特·威尔士·布朗的《逃家小兔》中, “如果你来追我,我就变成……”“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图画故事中富含节奏感的句子简单、有趣,生动描述了故事所要表达的情节和情绪,深受幼儿喜爱,并且很容易被幼儿记住。成人在引导幼儿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利用这样的句式,完整、连贯地复述故事,让幼儿在感受语言音律美感的同时,语言表达更加流畅、完整。
4.提高幼儿口头表达能力
幼儿园里,教师拿两个不同版本的《粽子里的故事》 让孩子讲述,一种是该版本的图画故事,图文并茂; 另一种是以文字为主,配上少量插图。很明显,幼儿对图文并茂版本的讲述更丰富、生动、完整。图画故事画面中的细节描述能让儿童回忆起更多的内容,甚至能启发他们进行新的创编[2]。
二、图画故事的阅读指导
图画故事,其图文并茂的形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如何有效地利用图画故事书阅读来发展幼儿的语言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探讨的问题。
1.引导幼儿学会倾听
言语的模仿说理论认为,儿童通过模仿,可以不断地学习、掌握语言。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是先听后说。听是说的前提,学前儿童的语音、词汇、语法,是通过听来感知的。日本著名图画书阅读的推广者松居直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都建议老师或家长要为儿童读故事。在图画故事中,老师或家长通过优美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讲述故事,培养儿童倾听的能力和习惯,这是发展幼儿语言的基础[3]。图画书是因为其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语言简洁、内容有趣,成人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幼儿可以通过零零碎碎的语言和形象,将听到的和看到的图画书中的语言信息联系起来,贮入大脑,当幼儿需要口语表达的时候,这些贮入大脑的语言材料会被重新加工,成为学前儿童自己的语言。因此,成人要选择适宜的图画故事书,多为幼儿讲故事,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2.尊重幼儿阅读的主体性
意大利的马拉古齐说: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不同的孩子阅读相同的文本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在阅读图画故事过程中, 切忌压制孩子的奇思与乐趣,要理解某些幼儿拍书等触书行为,不用过于担心幼儿对图画故事的表述是否符合逻辑。成人要重视学前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感受,启发儿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经历,这样才能让阅读走进孩子的心,让孩子真正享受阅读的快乐, 并促进其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阅读中配合形象的肢体动作,鼓励幼儿互动
轻松愉快的气氛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心理条件,这有利于消除儿童的压力,使他们敢于表达,促进语言的发展。 图画故事书阅读的指导过程中成人应该尊重孩子喜欢游戏、追求快乐的天性,当引导孩子欣赏画面时,成人可以一边运用丰富的语音语调朗读故事,一边用生动夸张的肢体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并让儿童模仿。例如安妮塔·婕朗《猜猜我有多爱你》中,“我的手举得有多高, 我就有多爱你”“我跳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图画故事中小兔子做出各种动作来形容自己对妈妈的爱,这些动作简易、生活化,也非常有趣。幼儿喜欢模仿,而且很快就能够学会,他们会像小兔子学习,并很容易记住小兔子表达爱的语言和动作。
4.在阅读中为幼儿提供表达机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要在实践中创设一个能使孩子们想说、爱说、 会说的语言环境。成人或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并给予反复练习的机会[4]。图画故事经过艺术加工,在文字设计上都有着独特的语言规律和句式特点,教师可以在阅读时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组织开展不同的语言交流活动。小班的孩子,阅读的时候鼓励他们把想说的话和书本中看到的图画配合起来,而对于中大班的孩子,则根据图画故事书进行多样的创编活动,让幼儿在深入理解词汇和句式的同时尝试进行运用。例如安东尼·布朗的《我妈妈》,故事中出现的“我妈妈像蝴蝶一样美丽,还像沙发一样舒适”; “我妈妈像猫咪一样温柔,有时候,又像犀牛一样强悍” ……这么一大段的比喻句,是一个非常好的语言表达示范素材。这个绘本中,可以先引导孩子回忆妈妈的特点,然后鼓励孩子用“我妈妈像……一样……”的句式来进行口语表达,这样孩子在无形中就轻松地学会了如何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清楚、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总结
3.对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一些思考 篇三
儿童智障语言训练对于幼儿来说,学前时期是他们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是他们建立对事物认识的关键时期,所以,对智障儿童来说,这同样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想要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一定要把握好学前阶段的语言练习,通过各种方法的尝试,尽可能地让他们学会一些简单语言的表述,为日后的继续进步做好基础。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前时期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进行阐述。
一、智障儿童在语言方面的表现情况
智障儿童在语言方面的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时间和水平上的滞后现象,在同样的年龄,他们的语言发音速度要比其他孩子慢,表达的内容简单,话语之间逻辑性差,语句不通,在一些简单的生活用语表述上也很艰难,他们通常更习惯运用一些肢体动作,而不是正常人类所使用的语言,除此之外,不仅是在自己的表述上存在障碍,在理解别人的语言的时候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障碍。研究发现,智障儿童在言语理解上存在困难是因为他们无法有效地将问题明确化。比如,我们在问他们一个问题“你能把门打开吗?”智障儿童不会把这句话理解为一个问题,而是一个陈述句。
二、语言方面的缺陷对智障儿童的心理影响
语言的畅通与否,不仅对孩子们认识和沟通有关,和他们的心理发展也同样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根据一些研究表明,在语言方面的缺陷,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句法和语法能力的获得。Jenkins 和Stergiani Giaouri均发现,一般语言能力与错误信念有很高的正相关,儿童需要达到一定的语言能力水平才能通过标准任务;Shlomo Kravetz也发现,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可以促进智障儿童错误信念能力的发展,大多数智障儿童的语言理解发展要先于心理理论发展,并促进心理理论的发展。
三、智障儿童在语言训练方面的一些措施
1.通过观看动画片加强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
对于学前智障儿童来说,他们几乎不会跟身边的小朋友或者家长有一些语言上的沟通,但是他们往往存在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对动画片的喜爱程度是非常高的。有一些不爱说话的小朋友,由于对某个动画片的喜爱就会慢慢地尝试模仿里面的一些语言,这种现象表明,他们在语言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的,老师要抓住他们的这个特点,注意观察,发现他们喜欢的动画片,要经常放给他们看,从而加强他们的语言训练。
2.通过一些音乐游戏来加强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
音乐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陌生的,其实对于学前智障儿童来说也是一样的,他们对音乐也有着天生的喜爱。老师可以通过音乐来训练他们的语言能力,如让他们学唱一些歌曲,同时伴随着音乐游戏,《找朋友》和《丢手绢儿》都是不错的适合通过音乐游戏来训练语言的歌曲,不仅可以达到一定的训练语言的效果,还可以促进小朋友之间的友谊发展。
3.通过一些活动来康复发展智障儿童的语言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连贯性的,在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点,他们的语言天分本身就存在着缺陷,就要加强这种语言训练的完整性。对于学前儿童来说,除了在幼儿园,他们所生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家庭,因此,老师一定要和家长一起努力,把语言训练完整地投入到智障儿童的整个生活当中。孩子除了在学校接受必要的语言训练,回到家中,家长除了引导孩子复习在幼儿园学习到的内容外,还应该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中也展开语言训练。比如,在吃饭的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说“吃,吃米饭,喝,喝水……”还可以在孩子平时穿衣服的时候引导他们说“穿鞋,拖鞋……”总之,就是利用生活中这些必不可少的活动,达到训练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目的。
四、总结
总而言之,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要把握好他们学前语言训练的这个重要阶段,努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Jessica Paynter,Candida Peterson.Languageand ToM development in autism versus Asperger syndrome: Contrasting influences of syntactic versus lexical/ semantic maturity [J].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10,4(3):377-385.
[2]Jenkins J W,Astington J W.CognitiveFactorsand Family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ory of Mind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6,32(1):70-78.
[3]汪佳.非智力因素对智障儿童教学的作用[J].绥化学院学报,2011,(4).
[4]刘淑慧.智障学生语言障碍类型调查及训练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4.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教案 篇四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于经常性言语或基本言语,这里关于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的描写也主要针对经常性言语和基本言语。
一、对简单言语指令的理解
简单言语指令包括:(1)站起来(2)坐下(3)拍拍手(4)跺跺脚(5)摸摸椅子(6)张开嘴(7)把笔放在桌子上(8)把杯子给我(9)把球放在盘子里(10)把门开开
当孩子能对这些口语指令完全正确反应,表明对这些句子全部理解;当孩子对这些指令有一部分做出正确反应时,则表明理解一部分;当孩子对这些指令做出错误反应,或者没有反应时,表明不能正确理解,也就是没有任何理解能力。
所以当一个孩子没有任何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时,首先第一步就是对简单言语指令的理解,这对于所有无语言的孩子都有作用。
二、发音问题
1、无意义自发发音。孤独症儿童一般都有无意义自发发音,有人多,有人则少。有些孤独症儿童在经常性言语中不会说任何词语,也不能模仿发最简单的音节,但是经常自言自语式地发出类似“geyi geyi agou”的音节。所以当他乱发这些音节时,一定要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停止这些无意义的自发音节。
2、模仿发音。可以用如下10个词语来测试孤独症儿童的模仿发音的能力,有“爸、妈、大、哥、你好、公鸡、气球、小弟弟、大卡车、妈妈来”等,老师主试领读,孩子被试模仿。在这些发音测试中,孩子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发音问题。(1)音节之间出现不应有的停顿(2)有的儿童在模仿双音节、三音节时减少音节(3)有的儿童发出的音节存在不准确的障碍,导致他们的话一般人很难听懂。(4)同一音节快速重复(5)在所示范的音节后面增加语音成分(5)被模仿的话语说出后并不立即模仿而是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模仿。(7)言语失用
针对七种情况,要让孩子从最简单的语言发音基础开始,即口周肌肉按摩――被动发音按摩――口舌操――气流量的训练。
三、疑问句的理解与回答
由于孤独症儿童的理解能力普遍较差,所以,他们对于疑问句的回答往往比较困难。因此在平时的学习或者生活中泛化思维(情景泛化思维)要及时恰当的运用,以使他们能正确理解。
四、人称代词的理解与运用
在孤独症儿童中,人称代词不用或者混用是经常见到的。为了评价对人称代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如下简单测试仅供参考: 主试指令提问:
1、这里有三个物品,咱们三个人分,我说,你拿。
(1)这个给我反应(被试反应)
(2)这个给你
反应(被试反应)
(3)这个给他(她)
反应(被试反应)
2、(1)(指被试的衣服)这件衣服是谁的? 反应(被试反应)
(2)(指主试的衣服)这件衣服是谁的? 反应(被试反应)
(3)(指第三人的衣服)这件衣服是谁的?反应(被试反应)
生活中可以随时加入人称代词的训练,以上只是一个形式,训练者可以根据情况随时改换。
5.儿童语言训练故事 篇五
幼儿教师口语训练中儿童化语言的运用作者/刘 莹
摘 要: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口语训练中仅仅做到准确、明晰、规范是不够的,还必须实现语言的“儿童化”,使其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成为一种幼儿易于接受的儿童化语言。
关键词:学前教育;口语;儿童化语言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或语言交际功能,幼儿的语言能力都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如果错过这一阶段,或者在这一阶段给孩子一些不恰当的示范或指导,那么很可能在将来出现语言障碍,或者形成不良的语言交往习惯。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口语训练中仅仅做到准确、明晰、规范是不够的,还必须实现语言的“儿童化”,使其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儿童化语言对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口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幼儿语言习惯的形成。
一、学前教育专业口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语言表达成人化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多为成人,幼儿只是虚拟的表达对象,大部分学生职业口语的鲜明性与生动性不够,语言表达往往习惯于使用简练、理性的成人语言,容易忽视幼儿自身的特点。
2.口语训练忽视气息训练
在口语训练中,气息训练往往被忽略。气息和声音的关系,就好像是发动机和机器的关系一样。口语表达中的力度、亮度、清晰度以及音色的优美、甜润、持久等都主要取决于气息的控制和呼吸的方式。
3.语言交际中缺失情感因素
在幼儿教师口语训练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成人模拟性的程式化训练,往往缺乏主观上的情感投入和体态语的合理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幼儿的情感状态和认知能力是完全不相配的。
二、儿童化语言的特征
1.儿化语使用频度高
儿化,有的时候表示喜爱和亲切的感情,正好适合学前儿童情感浓烈且童稚率真的特点。幼儿教师口语适当地多使用儿化语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儿童在积极情绪的支配下轻松地进行语言交际。
2.语速较慢,语气词较多,适度夸张
这是由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反应速度所决定的。如果教师的语速太快,交流信息就不容易被幼儿接受。
适当运用语气词,可避免因教师语气语调生硬而造成的儿童的反感情绪,从而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儿童化语言的夸张包括语意的夸张和语气的夸张。通过夸张突出其个性特点,渲染气氛,富于感染力,使儿童对人和事物的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持久。
3.生动形象,趣味性强
幼儿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需要依赖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以及其他感知形象来认识事物。所以,给幼儿传授知识的话语要有鲜明性,就是语言表达要有视听效果、动态美感、情感趣味,能唤起幼儿对具体事物的真切感知,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去思维、联想、想象、回忆、行动。
三、学前教育专业口语训练过程中儿童化语言的实施
1.打好语音基础,练习朗读技巧
在口语教学中,首先应训练学生读准每个音节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这是练好儿童化语言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学生要读准各种音变,特别是儿化音、语气词“啊”的各种音变。这样,儿童化语言才会显得更加自然纯正。打好了语音基础,再练习朗读的各种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
2.儿童化语言技巧训练
(1)儿歌训练
儿歌其实是训练儿童化语言训练的第一步,因为它短小、通俗、押韵、好记的原因,教师很容易学习,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儿童化语言的语感状态,更易于学生尽快地走进真实情境,回归他们的童稚,感受他们的童趣,表现他们的.童真。例如,儿歌《小猫》中唱到:小猫,小猫,本领真大,一生下来,就会画画,画的什么画?喏,五个瓣的梅花。训练时要注意其中的语调多为升调,两个猫字是虚声,“大”和“花”字是略有变化的实声,两个“画”字是先实后虚,前面的节奏为两拍,后两句是三拍。语调要曲折渐升,要有体态语的自然运用。
(2)讲故事训练
幼儿教师在讲童话故事时,应该绘声绘色,努力创设一种意境,以便感染和打动儿童,使之能投入到故事情节中去,培养其倾听和理解语言的能力。另外,幼儿的思维也是一种“叙事性思维”。“叙事”通俗地说就是“讲故事”,而故事正是以生动、鲜活的情境化方式让幼儿获得属于自己的领悟。因此,无论从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还是叙事本身的特点来看,叙事都应该是幼儿教育的基本方式。
综上所述,儿童化语言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幼儿教师口语教学中,要创设幼儿交际的语境,重视幼儿可接受的语言进行真实训练。运用科学方法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将提高幼儿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幼儿学前就能自如地运用口语表达自己的见闻、意愿、情感等,为孩子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教师口语。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2]闫春梅。童话审美教育初探。学前教育研究,.
6.新闻及短评训练及语言训练 篇六
1.消息写作三步走:标题+导语+主体
①拟写标题:①谁干什么②什么(哪里)„„怎么样。
②拟写导语:时间地点事件及结果①某地某人(某单位)发生了某事②某事发生的怎么样了。
③正文部分一般是“倒金字塔结构”:先主后次,每一句话都要能回答出“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即一句话新闻。
答题要领:标题+导语+正文1+正文2 2.新闻短评写作四步走:标题—事实—评论—小结。①标题要彰显主旨,观点明确。②概述要简明扼要,提取精要
③评论要精到深刻,直击要害:内容可以是析原因、揭本质、谈后果(作用)、提措施(办法)等;形式可并列展开、递进展开、正反结合。
④小结要收束呼告、融情于理。答题要领:标题+概述+评论+小结
引述新闻事件要紧扣观点快速“导入”话题,并能为后面的“评论”服务。评论部分要理由充分,可以四选一,也可以四选二,但一定要学会分解。如原因可以分内因、外因;作用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危害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最好有2—3条理由。理由之间有一定逻辑(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等)。各条理由之间能用恰当的过渡词。如“一方面„一方面”“首先,其次”,“何况”,“退一步说”“更不必说”等加以联结。总体结构以总——分、总——分——总为宜。先观点后理由。
实践操作
1.阅读下列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中新社华沙11月21日电(记者 俞岚 周锐)
②在一场持续到凌晨的磋商中,100多个发展中国家代表集体退场以示不满。乐施会气候变化发言人王冰冰对中新社记者说,“走出会场的决定,表达的是此事令人恼怒的程度。”在谈判中,富裕国家特别是澳大利亚一直在阻止每一步进展的努力,“甚至将讨论话题转向T恤”。⑦发达国家不兑现承诺,多边机制面临严重信任危机,将于22日结束的华沙气候大会进展令人失望。
③由于对会议进展极度失望,绿色和平、乐施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6家环保组织21日集体退出联合国在华沙召开的气候大会。他们认为,谈判正在“开倒车”,华沙会议“不会达成什么实质性成果”。
④波兰政府曾在20日宣布部分改组,科罗莱茨被解职,但仍继续担任气候大会主席。轮值主席国这一出乎意料的决定,愈发削弱了各界对大会成果的预期。
⑤过去两周,全球19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华沙国家体育馆临时搭建的会议室里密集磋商,大会小会不断,甚至通宵达旦。但原本该相向而行的谈判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穷国和富国在“谁来为极端天气买单”的问题上分歧加剧。富国不同意对全球变暖给穷国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发达国家不愿意兑现在2010年坎昆气候大会上前做出承诺:设立绿色气候基金,拿出真金白银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⑥21日傍晚,波兰华沙大学的门口,一群来自欧洲青年绿党联盟(FYEG)的年轻人手举标语,高呼口号:不要愚弄,要行动!
(1)上述是一则新闻的几个要素材料,其顺序已打乱,请按新闻正常顺序重新排列。答:①⑦⑤②④③⑥
(2)请给本则新闻拟个标题: 华沙气候大会遭多方抗议(3)为新闻写一篇短评。
华沙气候大会面临严重信任危机
由于发达国家不兑现承诺,将于22日结束的华沙气候大会进展令人失望。波兰华沙国家体育馆内正在上演一场艰苦卓绝的承诺捍卫战。
人类正在遭受日益严重的气候灾害,数十亿人口面临生存危机。发达国家造成气候灾变的历史责任不容否认,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优先需要不容忽视。发达国家对承诺的背弃,在发展中国家看来,既是失信于国,更是对气候正义的亵渎。
气候谈判的基石是政治互信,责任分担。已有的承诺可以说丢就丢,那么,就算未来达成了协议,谁又能保证它不会再次沦为一纸空文?多边机制面临严重信任危机,引发多方抗议,这是必然的结果。
2.阅读下列新闻,回答后面的问题。
新华网上海11月16日电 美国总统奥巴马16日在上海科技馆发表演讲。在演讲中,奥巴马谈到中美关系时,引用了一句中国古话“温故而知新”。
奥巴马说,我们两国之间的这种关系给我们带来了积极的变化,这并不是偶然的,中国使得亿万人民脱贫,而这种成就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中国在全球问题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美国也目睹了中国经济的成长。中国有句古言,温故而知新。当然,我们过去30年中也遇到了挫折和挑战,我们的关系并不是没有困难的,没有分歧的。但是由于我们的合作,美中两国都变得更加繁荣、更加安全。我们基于相互的利益、相互的尊重就能有成就。
(1)请给本则新闻拟个标题:
奥巴马引用中国古语阐述中美关系。
(2)奥巴马在演讲提到了《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试就此谈谈你的看法。奥巴马访华期间引用了一句中国古语:“温故而知新”。此语不仅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智慧,也符合美国的经验主义传统。中美关系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将走得更平稳、更长远,更能创新而有活力。基于“温故”的历史智慧,即使有利益和观念的差异,中美关系仍将平稳健康地发展。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近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给全国各地交管部门下发《关于修改酒后驾驶有关法律规定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拟将醉酒驾车行为纳入刑法处罚范围,酒后驾驶将构成交通肇事犯罪,量刑提高为3~7年有期徒刑,司机还有可能因一次醉驾而被吊销驾驶证。在意见稿中,首次提出“与醉驾司机同乘一车的乘客也应进行处罚”的条款,对酒后驾驶不劝阻、不制止的同乘者设定罚款处罚。
人人支持打击醉酒,但“与醉酒司机同乘一车的乘客也应进行处罚”这种“连坐”方式在社会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请就此新闻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示例一:酒后驾驶危及社会治安,危害人民生命安全。对酒后驾驶不劝阻者的处罚说明公安机关正在加大对酒后驾车特别是醉酒驾驶等危险行为的打击力度。而维护社会治安,监督危害他人的行为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职责。
示例二:这一法令一旦实施,将可能人人自危。如果是坐公交车,谁赋予了乘客检查司机的权力?又如何判断是否到了醉酒的程度?况且,乘客除接受服务外,无任何监督、监管权力和责任。因此,这一法令是难以实施的。
4.阅读下面的新闻,回答问题。
2009年9月8日,教育部宣布向社会征集“古辞新韵”,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原创性曲谱,用流行曲风诠释经典诗词。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有很多专家提出了“用流行歌曲推广古诗词”的倡议。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餐文化兴起。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等也被谱成了很好听的流行歌曲,反响也很积极。“我们也不排斥这样的西洋音乐形式,只要能编得好、流行得开,关键让大家能记住歌词中的诗文。对于歌词,也不是必须要一字不差,可以在展示诗词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加一些字,甚至加几段词。”
教育部的这种做法激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讨论。有人认为,古诗词和流行歌曲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不能放在一起;也有人认为,古诗词在古代就是配合乐曲演奏的,古诗词完全可以借助流行歌曲来推广。
请就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答:赞成教育部的这种做法。古典诗词优美典雅,品之令人回味无穷。流行音乐适合现代社会,易为人们接受。传统文化如果能够和现代元素很好地结合,就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但在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不负责任的“改造”,防止冲淡传统文化的意韵。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来传承传统文化,都必须尊重历史的真相和价值标准,不能以娱乐为目的。(如持反对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三、语言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为防止醉酒驾驶,遏制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引发的恶性交通事故,保证交通安全,交警部门在我市各个重点路段设卡,严厉整治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一位醉酒驾车的中年司机被拦截了下来,却不肯下车接受酒精含量测试及交警的处理。
如果你是一名志愿者,请你劝说司机下车配合交警检测处理。要求表达得体,有说服力。
答:司机大叔,请下车吧!您酒后驾车,多危险啊!万一出了事故,不仅仅会给您自己造成重大伤害,对他人也是极大的损害。您的孩子比我小点吧?他也盼着您平安回家呢!请您下车接受测试和处理吧!
2.说话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对象,用语得体,才会取得好的效果。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出恰当的话。(每段话50字左右)公司职员小王经常请假不参加单位的技术培训,理由是要在家当“陪读”——陪儿子小刚复习功课,做家庭作业,否则会考试不及格。
(1)如果你是小王的部门经理,就这件事你将对小王怎样说? 答:做父母的固然要关心孩子学习,但不能以放弃自己的事业为代价。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不多学习,不多充电,不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怕很难应对工作中出现的种种情况。(部门经理是领导,应对小王启发教育)
(2)如果你是小刚的班主任,知道这个情况后,你将对小王说一点什么? 答:陪读固然能起到督促孩子学习的作用,但家长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依赖是孩子成长的绊脚石,陪读弊多利少。(班主任是教育工作者,谈问题自然应从教育孩子的角度出发)
3.不同的人解读相同的信息,由于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认识。请从多个角度解读下面一则材料,然后用简明的评议陈述结论及其理由。要求角度明确,结论清晰,角度和结论一致,不使用具体统计数据。
据某市《2008年大学生消费状况研究报止》显示,2008年该市大学生人均消费支出12000元左右(当年该市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1863元)。其中90%的大学拥有手机,67%拥有个人电脑,75%拥有MP3,46%拥有数码相机。
(1)角度:大学生个人消费过高。
结论及其理由:作为纯消费者的大学生人均消费已超出市民的人均纯收入。(2)角度:大学生时尚消费过高。
结论及其理由:拥有手机、个人电脑等时尚产品的大学生占了太大的比例。(3)角度:大学生消费市场前景广阔,商机无限。
结论及其理由:拥有各种电子产品的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
4.请用对偶句概括《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4分)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答案】答案示例:
娇妹妹一见惊疑何处见,憨哥哥初识欣喜久“别”逢。
5.一些警句往往需要补充,其表意才严谨,请用不同的句式完成练习。例:浓缩的是精华 精华必然是浓缩的,但浓缩的未必就是精华。
①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7.儿童语言训练故事 篇七
一
2000年出版, 由Jean Stillwell Peccei (帕西) 独著, 由李宇明导读的《儿童语言》, 正如该书导读所言, “儿童语言学是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规律及相关问题的科学”。“儿童语言学的研究价值体现在多学科、多方面。就目前发挥作用较多的领域来看, 其研究价值主要有五个方面:语言学价值、心理学价值、人类学价值、教育学价值以及神经病理学价值”。本书用语言学的观点, 从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用学等方面概括分析了儿童语言习得的整个过程:包括词义习得、句子结构、会话技巧以及发音等。下面作简要介绍。
二
全书正文12节, 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词汇和词义习得”, 分三节。
第一节, 开始说话。按照儿童语言的发展顺序首先介绍其早期词语习得。以Christian零到五岁的真实语料为例,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总结规律。Christian从零岁时的“哇哇大哭”到五岁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 语言究竟是如果发展的?这一过程是神奇的, 但是我们不能问孩子自己“你们是如何学习语言?”我们也忘记了自己学习语言的过程, 我们所能做的是记录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真实资料, 然后分析特点, 寻求内在规律, 得出结论:“儿童学习语言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该过程中儿童所犯的错误是有规律的, 不是凌乱的, 是为建立语言规则系统所进行的积极探索”。
儿童在一岁左右的时候开始能理解几个单词, 并用身势语或者语调和周围的人们进行交流。也就是从这一阶段, 儿童开始发出他们第一个有意义的词语, 开始用语言进行交流, 所以本书研究的语言是从儿童一岁开始。
通过资料分析, 发现儿童早期习得的前50个词语具有以下特点:一、都是和日常生活相联系的;二、绝大多数是表示事物的, 而且这些事物大都是他们可接触到的、比较小的 (shoe) 、能拿到的 (key) 、可移动的 (car) 或者有声响的 (clock) ;三、也包含表示动作 (give) 、修饰 (dirty) 以及交际词语 (bye-bye) 。这一阶段儿童习得词语等于成人语言范畴。
第二节, 寻找词义。儿童学习新词时, 有词义扩大和词义缩小两种现象。当儿童使一个词的使用范围超出成人语言的范围时, 是词义扩大;当使用范围小于成人语言的范畴时, 是词义缩小。词义扩大有三种类型:一是范畴性的, 即用表示甲事物的词来指称乙事物;二是推理性的, 即用表示甲事物的词来指称与之物理性质或功能有某种相似性的事物;三是陈述性的, 如用表示事物的词来表示与之相关联的处所等。词汇习得是语言习得的一个部分, 这一过程伴随人类始终。儿童不可能轻而易举地习得词典里的所有词汇, 但是在5岁以前, 儿童自己的词汇库里已经有成千上万个单词。1973年, Clark对父母记录的儿童的语言作了一系列的研究, 发现尽管这些记录来自于不同的语言, 但得出同一结论:儿童早期语言均出现词义扩大现象。关于词义扩大现象, Clark指出:根据事物的性质和特点, 儿童的词义扩大现象不大相同。但是这一分析太概括化, 不能清晰地解释所有的词义扩大现象。儿童的词义扩大通常是他们对周围世界感知的一种反映。这种词义扩大不仅仅是根据事物之间物理的相似性, 有时还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同功能来扩大词义。
分析儿童早期词的意义时, 必须注意当儿童使一个词的使用范围不等于成人使用范围时, 我们并不知道当时儿童使用这个词时, 头脑里想的是什么。这也并不是说儿童不知道这个词的意义, 可能有其他如下原因:一、儿童知道该词, 但由于该词发音比较难。故有意回避该词, 而选择另外一个相似但发音较容易的词来代替;二、某个词临时记不起来, 会选择一个相关的词来代替;三、儿童把一个复杂的话语形式减缩为一个词, 或者用一个词去代替这个词所处的位置。
第三节, 构建词典。本节主要介绍儿童对动词和形容词的习得以及他们是如何建立词与词之间的联系的。由于相近的动词之间差别非常细微, 如put和give, 儿童容易混用, 这一现象恰是儿童逐渐学习词与词之间微小区别的一个反映。1972年, Clark发现空间形容词比其他形容词更难习得。空间形容词指空间的延伸或者尺寸的扩大, 具有相对性, 只是在和其他物体比较时才表现出大、小或者高、低等, 因此, 空间形容词都有反义词。同年, Clark构建了空间形容词习得顺序 (见表一) 。
表一空间形容词习得顺序
高/矮宽/窄
大/小———→高/低———→深/浅
长/短厚/薄
三岁到四岁的儿童词库构建主要是区别词与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这一年龄段的词语习得错误指出儿童已经开始观察或者验证自己母语的规则形式。儿童掌握一个新词, 就需要把这个词放在一定的词汇系统中, 要学习词语之间的意义联系, 这比孤立的学习一个词困难。儿童不断地在已有的词汇中加入新词, 建立词语之间的联系, 就逐渐构建起自己的词典。
第二部分“语法”习得, 分四节。
第四节, 组合句子。本节开始介绍儿童语法习得, 首先从组合句子开始。我们分析儿童所说的第一个句子时会从这个句子所包含的词、词义以及用途来分析。儿童在“独词”句阶段, 一个词就是一个句子, 一个陈述, 甚至一句话, 表达的意思要比这个词的内容要复杂。两岁左右的儿童, 一旦在口语中掌握了前50个词, 就开始把“独词”组合在一起, 形成句子。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儿童的句子仅仅包含两个单词, 所以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把这一阶段称为“双词句”阶段。儿童句子出现的词都是必需的、能表达意义的词。这种词叫做实词 (content words) , 一般指人、物、行为、特性。通常情况下包含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当然, 偶尔他们也会遗漏这些词中的某些词。例如, 某一动作的执行者“人”, 但是当时的语境可以明确地显示这一执行者。同时, 我们还发现, 儿童所遗漏的词在语法上是必须的, 但并不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 这种词叫做功能词 (function words) , 包括:冠词、介词、谓语动词、助动词。所以, 儿童早期的句子具有电报话语, 即简洁的特点。电报话语是Roger Brown 1976年提出的, 一直是描写儿童语言的最佳方式。然而如果我们用这一方式来描写儿童大脑内部的变化, 那将是一种误导。因为, 在电报中, 成人省略了功能词, 问题是成人知道自己省略了什么, 但是儿童在“电报话语”阶段, 远不知道自己省略了什么。
虽然儿童在造句阶段通常会遗漏一些词, 但是, 他们句子中所用的词序跟成人句子中的词序相同。当孩子把英语作为母语习得时, 这一现象被广泛证明。在英语学习中, 词序是相当重要的。例如:Bill kicked Fred.和Fred kicked Bill.表达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词序是我们了解who kicked who的唯一方式。
1976年, Roger Brown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儿童“双词句”。发现不论儿童们所用的词序如何, 其语义关系都大致相同。虽然词序偶尔会因国家、地区、儿童的不同而不同。语义关系大致有如下十种类型:“施事———动作” (daddy kick) 、“动作——影响” (throw stick) 、“施事———影响” (me ball) 、“动作———处所” (sit chair) 、“实体———处所” (spoon tabel) 、“所有者———所有物” (daddy coat) 、“实体———特性” (Kitty big) 、“命名” (that cake) 、“重复” (more ball) 以及“否定” (no ball) 等十种类型。然而这种语义分析也不是万能的。例如我想让你关上窗户。我会用Close the window.或者I’m cold.两个句子来表达。用上面的语义关系分析这两个句子分别是“动作———影响”和“实体———特性。但是这种分析不能看出两个句子其实表达了同一个意思。
总之, 儿童两岁左右的时候, 开始构建句子。早期句子仅仅包含两个单词, 其特点是简洁, 犹如电报话语, 大多使用实词, 如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早期句子用两种方法来分析:一是语义关系;二是句子用途。
第五节, 造长句子。双词句阶段之后, 儿童的句子不断加长, 开始有了功能词, 但仍然具有“电报句”的一些特点。这些句子是把两个有关系的双词句合在一起构成的。这个阶段, 儿童已经不是完全按照语义来组合句子, 而是开始使用语法规则。把语义和语法区别开来的原因是这个阶段语义关系已经不能解释英语语言工作的所有原理。对其他语言也是如此。如果儿童继续使用语义关系来组建句子的话, 这种语言发展是走不远的。儿童这个时期出现的错误, 都是主动建立语法规则的尝试。然而儿童如何构建这种抽象的规则系统一直是个未解的问题。
这一阶段儿童的语言与其说按年龄来划分, 不如按阶段 (stage) 来划分。因为正常的儿童在使用句子结构的时候, 可能会存在几个月的差别。在双词句阶段结尾之时, 孩子开始说出更多的三词句或者四词句。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句子产生了。然而, 并没有三词句阶段, 接下来, 孩子的语言发展相当惊人。早期的三词句, 四词句仍然具有“电报句”的特点, 一些功能词依然被省略。动词通常缺少过去时或者第三人称结尾。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儿童开始使用一些介词、冠词了。句子也更加完整了。
双词句阶段之后, 儿童用两种方式扩展句子:其一, 儿童经常一连串说出三个句子。每一个句子都表达同样的意思。前两个句子合起来已经包含了所要表达意思的所有语义关系, 第三个句子把所有的语义关系合在一起;其二, 扩展已经存在的部分。
第六节, 否定与提问。本节讲述儿童对英语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习得。在英语中, 助动词的习得对英语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习得至关重要。
否定句的习得。要经过三个阶段。儿童一开始把否定词no或者not放在句首或者句尾;第二个阶段学会把否定词插入句中使用;到第三个阶段否定词前出现助动词, 但儿童要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习使用助动词do和与否定有关的其他规则。
在问句系统中, 儿童首先习得是非问句, 即一般疑问句。英语的是非问句, 助动词需要出现在句首。儿童一开始的是非问句不使用助动词, 随后才出现助动词。在特殊疑问句中, 儿童一开始就会把疑问词放在句首, where, what出现最早, 接着是why等特指疑问句。特殊疑问句中的助动词与主语的倒装现象, 要比是非问句出现的晚。
第七节, 成为造词者。儿童在“电报句”阶段, 名词、动词常常没有词尾。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词汇在增加, 从两岁半开始, 儿童开始学习构建新词, 其方法有合成法、转化法、前缀、后缀等, 通过这几种方式逐渐习得构词法和构形法。英语中有大量的词是通过这几种方式构建的。为了满足人们讲话的需求 (其实所有的语言都在变化) , 当新词被需要的时候, 人们会根据就近原则用现有的词来组建新词。两岁半的儿童已经具备这种构词能力, 而且相当具有创造性。这部分是因为儿童的词汇处于不断增加的过程之中, 当儿童有表达愿望的时候, 想用那个词的时候, 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词已经存在, 或者暂时忘记了所要用的词, 这个时候, 儿童就会创造一个新词。正因为如此, 就出现了后来的“过分概括”现象, 即把不规则形式改为规则形式。其实, 在双词句阶段, 儿童已经开始注意动词的时态词尾和名词的复数词尾。“过分概括”这一现象绝不是模仿的结果。因为成人不会使用这样的语言。这就证明了儿童语言习得不是被动地模仿, 而是主动探索建立规则的过程。儿童一旦构建了某一规则 (如动词的时态词尾) , 就会经常使用。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逐渐意识到了不规则动词的变化, “过分概括”现象逐渐减少, 曾经所创造的“规则”动词也随之消失。
第三部分“儿向语言特点介绍”第八节。
第八节, 会话。本节主要介绍儿向语言的特点以及儿童会话技巧的发展。成人会话所谈论的话题一般都不是眼前所能看到的, 摸到的。他们所谈论的事件要么是已经发生, 要么是还没有发生的。在会话中, 他们经常使用代词, 说话速度快, 而且很少重复。那么, 成人在和儿童交流时, 所用的语言是否有改变, 如果改变, 又具有什么特点呢?
在很多文化中, 父母、成人或者照顾儿童的人都会用一种不同于成人交流的语言和儿童交流, 这种语言被称为儿向语言。儿向语言一般具有音高较高、语调夸张、语速较慢、多停顿、吐字清晰、重复、重叠、较少使用代词、语句较短的特点。在会话过程中, 成人关心的是同儿童的交谈能否顺利进行, 较少指出儿童的错误, 即使指出, 也多是词汇错误。成人同儿童交谈的话题, 多是现时的或者现场的, 随着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 父母才开始同儿童交谈已经发生的或者未来要发生的事件, 即“抽象”事件或话题。一个成功的交流者, 不仅要懂得自己所使用的语言的词汇和语法, 更重要的是懂得会话技巧。儿向语言对儿童发展影响很大。儿童就是通过儿向语言的引导来习得语言和会话技巧的。
第四部分“儿童语音习得”分两节。
第九节, 学习发音。本节介绍儿童语音习得。儿童早期发音通常会出现四种现象:其一, 词尾辅音省略 (deletion of final consonant) ;其二, 遇到辅音串时省略其中一个辅音 (cluster reduction) ;其三, 在连缀的辅音之间, 或者词尾插入元音, 或用元音代替音节辅音 (N, L, R) 形成“辅音———元音”或“辅音———元音———辅音———元音”的结构 (addition/substitution) ;其四, 在一些双音节或多音节词中, 儿童通常会遗漏不重读的音节。这四种现象看起来是不同的过程, 但是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的话, 就会发现这四种现象反映出一个普遍模式, 即:儿童早期语音习得模式。这一模式可以被称作儿童早期语音习得过程。此处需要阐明一个概念, 即:辅音音节。在英语中, 大多数音节包含一个元音, 但是偶尔辅音N和L能单独形成一个音节, 尤其当其处于词尾的时候。笔者在此把这类音节称为辅音音节。辅音R在美式英语、英式英语的一些变体中同样具有这种功能, 所以也被称为辅音音节。通常情况下, 对习得英语的儿童来说, 容易用元音去代替这些能独立成为音节的辅音。
第十节语音习得。本节继续介绍儿童的语音习得。在语音习得中, 儿童也用一个辅音代替另一辅音。这有多种情况:其一, 儿童倾向于用发音位置相同的塞音代替擦音, 而且用清塞音代替清擦音, 如用[t]代替[s], 用浊塞音代替浊擦音, 如用[d]代替[z];其二, 在成对的清浊塞音中, 如[b]/[p]、[d]/[t]、[g]/[k]等, 儿童倾向于在词的开头用浊塞音, 在词的末尾用清塞音;其三, 同化, 即用词的末尾的辅音, 同化词的开头的辅音:如将dog发成gog, 是词尾的g把词首的d同化为g, 这是全同化;再如将sam发成nam, 是词尾的m将词首的s同化为n, n是舌尖鼻音, m是双唇鼻音, 发音方法相同, 但发音部位不同, 这是半同化。
第五部分“调查儿童语言注意事项和研究儿童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及其主要流派”分两节。
第十一节, 探究儿童语言:计划。本节针对初接触本领域的学者, 或者学生十分有用。作者列举研究儿童语言应该注意的9个事项及18种可供具体参考的方法。
第十二节, 出发点:主要论点与需要研究的问题。本节主要介绍儿童语言习得的一些理论和流派或者方向。儿童为什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母语, 一直没有圆满的答案。行为主义者主张“后天说”, 用模仿和强化介绍儿童语言习得。乔姆斯基主张“先天说”把语言习得看作是儿童的积极创造, 并认为在人脑中有一个先天的语言习得装置。皮亚杰主张“认知说”, 把儿童语言的发展归因为认知发展的带动。这些理论虽然各有价值, 但都难以对儿童语言习得作出完满的解释。本节最后提出了五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
本书“是为没有多少语言学知识、也不了解儿童语言学的‘生手’所写的入门书, 内容显得有些肤浅, 规律总结不够, 有些重要的儿童语言发展问题也未能涉及”, 但本书提供了诸多儿童语言习得的真实语料, 介绍了一些理论和流派, 为着手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的学者指明了方向, 理清了思路, 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全书正文十二节。前三节讲述词汇和词义习得;第四到七节讲述语法习得;第八节介绍儿向语言;第九节和第十节介绍儿童语音习得;最后两节介绍调查儿童语言要注意的事项和研究儿童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及其理论和流派。
纵观全书有三个重点, 两个不足。三个重点是:其一, 语料丰富真实, 能引起初学者兴趣, 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其二, 方法详实可操作, 为初涉本领域的学者打开一扇大门;其三, 面面俱到, 从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等方面分析了儿童语言, 构建了儿童语言发展过程的整体画面。两个不足为:其一, 本书题目为儿童语言, 但本书的语言研究却是从一岁儿童的语言开始的, 本书第一节明确指出, 儿童在一岁左右的时候, 似乎能理解几个词, 他们也开始用手势, 语调等和周围的人们在交流。那一岁之前呢?一岁之前儿童的手势语, 嘟囔, 嗷嗷乱叫是否叫语言呢?其二, 在语言学的各个分支里面, 作者没有从语用学的角度去分析儿童语言, 笔者认为是一大遗憾。
8.儿童语言训练故事 篇八
一、生活化教育,获得丰富、真实的声音刺激
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把孩子拉进生活的每个情景,让他们去感受、体验,获得丰富而又真实的声音刺激。将“全语言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理念,运用到智障儿童的生活活动之中,让智障儿童的语言学习置身于完整的情景,真实的言语实践中。选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将教学融入学生生活。同时要求家长和生活阿姨配合课堂教学,复习巩固智障儿童课上所学内容的同时,还请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结合情景引导学生说话,发展他们的语言。如吃和喝时,引导智障儿童学说“吃,吃饭,吃肉,吃菜,吃鸡蛋;一块饼干,二块饼干、我吃饼干;水,喝水,我在喝水……”起床时,引导智障儿童边穿边说:“穿,穿衣服;鞋,鞋子,穿鞋子”等等。总之,利用生活中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发展智障儿童语言。李某,在校一年依然不会说话,家长十分着急,笔者主动与家长沟通,请家长与老师配合,从孩子的生活入手,利用李某特别喜欢吃和喜欢玩某样东西的契机,有目的地进行语言训练,逐步培养其说话的信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再一年的训练,现在当拿出他喜欢吃的水果时,他就能说“好吃”、“果”。同时,他也学会了说一些生活礼貌用语。当他看见老师的时候,他主动说:“好”;周末放假,他总是会对老师挥挥手,说:“再见”。可见,他的进步与日常生活中的有意训练是密不可分的。
二、多感官参与,开展语言综合主题活动
语言综合主题活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形式,能充分调动智障儿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率。针对低年级智障儿童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差,极易遗忘及以“直觉行动思维”“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遵循“小步子,多循环,直观形象,多感官补偿”的教学原则,选择富有刺激和能激发智障儿童学习兴趣的主题活动,以提高智障儿童的兴趣度和反应度。降低教学内容难度和坡度,从极简单的常用字词,逐渐发展到极简单的常用句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智障儿童语言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语言活动《小鸡》,A组(语言能力强一点)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逐渐会说词组句子:“小鸡叽叽叽,小鸭嘎嘎嘎”“两只小鸡”。B组(语言能力弱一点)教学目标位:认识小鸡,会说 “鸡”,逐渐会说 “小鸡”,学习模仿小鸡“叽叽叽”的叫声;涂色小鸡,进一步感知小鸡的外形特征;学习模仿小鸡叽叽叫和小鸡吃米的动作;激发幼儿热爱关心小动物情感。C组(重度智障儿童)教学目标为:能参与活动,发出“鸡”的声音或者模仿发“鸡”的口型。
三、借助律动活动,激发说话动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来源于动作,知识来源于活动,活动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笔者设计了一些律动操来帮助智障儿童学习理解语言。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是一个经典的律动,深受低年级智障儿童的喜欢。“请你跟我跺跺脚,我就跟你跺跺脚”;“请你跟我拍拍手,我就跟你拍拍手”;“请你跟我转转圈,我就跟你转转圈”;“请你跟我踢踢腿,我就跟你踢踢踢” ……智障儿童在轻松活泼的律动活动中体能得到了锻炼,学会了与同伴友好相处。教学律动《动物》时,教师边问边做动作,学生边回答边做动作。师:小羊怎样叫?生:小羊这样叫。师:小鸡怎样叫?生:小鸡这样叫。师:小狗怎样叫?生:小狗这样叫……,智障儿童在一问一答和相应的动作中认识有关小动物,并能模拟动物的声音。
四、快乐体验,音乐游戏中巩固语言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拥有音乐的天赋,音乐是孩子们愿意接受的声音刺激,音乐可以成为任何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智障儿童也很喜欢音乐。为此,笔者借助于音乐游戏帮助智障儿童学习语言,让智障儿童在唱说中学习语言,在音乐游戏中巩固语言。如音乐游戏《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某某某,你是我的好朋友。”在儿童初步学会介绍自己名字及同伴名字的基础上,通过音乐游戏《找朋友》这种轻松活泼的形式,边唱边表演找朋友,敬礼!握手!并说出某某某是我的好朋友。不仅培养智障儿童间亲密、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同时也“巩固了会说同伴名字”的教学目的。通过《找朋友》的音乐游戏形式,戴上小动物头饰,将同伴名字替换成某动物名字,从而迁移认知了鸭、鹅、羊、猫、狗等动物,知道它们也是人类的好朋友。鼓励他们一起边舞动,边哼唱,在快乐舞动中获得对音乐的感知,对语言的刺激。
五、巧借儿歌动画,因势利导发展语言
低年级智障儿童特别爱看动画片,可谓是百看不厌。教师巧借动画片,因势利导,选择了幼儿熟悉的《我有一双小小手》、《小兔乖乖》和《手指变变歌》等儿歌动画片进行教学,说、唱儿歌,发展智障儿童语言。如吴同学,上课坐不住,很不安静,什么都不会说。通过《我有一双小小手》儿歌动画片教学,渐渐地能安静听看,虽然上课不跟说,也不跟唱,但放假回去后在家能自言自语表演儿歌中的“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来一只右,小小手小小手……”这一句,很有韵律,百说不厌。在家也会和家长扮演教师上课的游戏。他的语言好像突然顿悟了,语言的话匣子突然打开了。这一现象表明,一些智障儿童平时上课时虽然不发言,那是他还不会说或者没有胆量说,但他课上注意听了,积累储藏起来了,教师决不能因他当时不说而不教他放弃他,反而要多说,多训练,多引导,就有可能打开他语言的话匣子。一些平时多动的学生如王某,在看动画和唱游课上也相对变得安静了,因为有了图文并茂的声像画面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只要观看《我有一双小小手》《小苹果》等动画片歌曲,他们就能安静下来,看,听,说,唱,有的还跟随动画片做动作。
【儿童语言训练故事】推荐阅读:
儿童语言训练法10-15
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12-13
听障儿童语言训练教案01-03
中班语言领域活动儿童故事《温暖09-23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考查办法08-11
小班语言儿童诗《绿色的世界》07-21
教师读书笔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07-28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复习资料10-01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12-26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