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体知识分类(共6篇)(共6篇)
1.小学语文文体知识分类 篇一
小学语文总复习知识点分类
词语
词语复习要做到能正确地读,写已学过的词语,理解学过的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运用。能按要求给词语进生归类。
一、辨析词义
辨析词义的方法:
1、要搞清词语的感情色彩。例:“团结”和“勾结”,都有一个“为了一个目的联合和结合“的意思。“团结”用于好的方面,而“勾结”用于坏的方面,指“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结合”。
2、注意运用的对象。如:“爱戴”和“爱抚”,前者用于党、领袖、英雄,后者用于老一辈对后代。
3、注意范围的大小。如:“辽阔”和“广阔”,都是指面积广大,但辽阔比广阔所指的范围更大。
4、注意程度的轻重。如:“喜爱”和“酷爱”,都有爱好某事某物之意,但“酷爱”比“喜爱”的程度重。
5、考虑词语搭配的习惯。如“提高水平”,“改进方法”,“改善生活”等。
二、用词造句
用词造句要做到:
1、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注意它的使用习惯,特别要留心这个词语用在什么场合,常跟哪些词语搭配。
2、把意思表达完整。
三、词语的归类或排列
常见的可以从词语所代表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概念大小,相关相对关系等方面来考虑。
汉字
一、复习要点
1、认识常用的汉字3000个左右,掌握常用汉字2500个,能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了解字义。
2、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和多义字。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知道一些汉字的基本知识。
4、掌握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三种查字典的方法。
5、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行列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二、知识平台
1、认识汉字3000个左右,掌握常用汉字2500个,每个汉字都应做到读音、认准字形、了解字义,并能准确地书写、运用。
2、掌握汉字的音、形、义。
3、注意把字写正确。
三、汉字笔顺
一个字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叫做笔顺。汉字的笔顺有一定规律,一般是:
先横后竖 十 一 十
先后捺人 丿 人
从上到下 主 亠
从左到右 川 丿
先外后里再封口 田
先中间后两边 山
从外到里 向
此外,还要注意下列比较特殊的书写规则:
1、关于写点的顺序,应注意:
点在左上先写,如:斗、为、头
点在右上后写,如:戈、发、我
点在里面后写,如:瓦、丹、叉
2、竖在上面(左横的左面,在上包下或全包围结构里,一般光写,如:战、冈、圈。
3、“之”“廴”作偏旁的字,和一些下包上的半包围结构,一般先内后外,如:过、延、画。
四、汉字结构
独体字:天、木
左右结构:说、你
上下结构:忠、秀
左中右结构:谢、做
上中下结构:意、喜
全包围结构:国、园
半包围结构:同、凶
品安结构:森 、晶
关联词语
用关联词语的句子,一般都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而分句与分句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正符合我们表达的需要。因此,学会正确选用关联词语是非常必要的。
【常见的几种关系】
并列关系:既……又……;不是……而是……;一方面……一方面……
因果关系:因为……所以……;既然……就……;因此……之所以;……是因为……
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总……
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还是
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要是……就……
选择关系: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递进关系:不但……而且……;不仅……还……
以上几种常见的关联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有一些是比较容易混淆的,如;尽管……还是、不管……总…与…即使……也……,教学时不要仅从理性关系上让学生分辨,甚至记忆,而应着重通过具体的句例让学生读懂它们在句子中表达分句之间关系的作用。
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作用
(1)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2)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3)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学好语文要先看书
2.小学语文文体知识分类 篇二
一、了解文体阅读要求, 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有知识性
纵观近年全国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 记叙文一直占主导地位且所占分值较多, 但由于记叙文阅读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 难度大, 大多数学生此项丢分较多。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中传授记叙文文体知识、了解文体阅读要求对备考的重要性。
小学的语文教学近乎快乐教学, 除了背诵外, 一般很少详细讲解文体知识;而初中生因考试需要必须重视文体知识的考点。如何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有知识性呢?笔者认为在设计教学时, 有必要分年级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文体知识以及与文体相关的写作知识的传授。如:初一年级侧重对记叙文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 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 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学会感悟人物形象;初二年级注意对文章、层意、段意的概括, 对句子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 学会分析事件;初三年级着力对文段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 引领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并进行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当然划分不应机械, 要因文、因班、因人而异。
知识点的传授是必需的, 如何让学生意识到文体知识在阅读能力培养上的价值呢?不妨从记叙文阅读试题设计中探究命题规律, 让学生自己感悟知识点对阅读解题的重要。记叙文阅读试题一般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要求, 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阅读材料来自课外, 内容文质兼美、体现时代特色和精神, 且大多反映亲情、友情, 能给人以启迪。二是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要求能分清记叙文要素, 能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 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和文章选材、布局谋篇的艺术特点, 还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能谈出自己的感受, 能区别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其表达作用, 能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句, 概括段落和文章主旨。三是考查角度灵活, 题型多样。一般紧扣“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重点, 强化联系生活整体感知, 注重理解, 关注语言品味, 强调情感体验, 注重自主探究等理念渗透。对照《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要求, 学生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自主地关注甚至寻找命题点, 文体知识的价值自然能领悟到。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有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并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 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 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教会学生变为教会学生学习。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将字词句篇的积累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升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呢?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语文知识观, 过去把知识传授本身作为价值取向。因此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有人文性, 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导向。
初中生处于探奇年龄阶段, 任何知识点一旦和考点联系起来, 就会感觉索然无味。如果开篇详细介绍文体知识或告知答题方法、答题要求, 就会失去阅读欣赏的趣味。笔者的尝试是不求每篇文章面面俱到地讲授语文知识点, 而是让学生拿到课文后自己阅读, 然后圈点自己认为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知识点, 说出来大家分享, 这样经过筛选出来的既是一课里最重要的知识点, 也避免了教师灌输的无趣。在阅读教学中, 只要教师引导得当, 就会有人对词语赏析、人物描写感兴趣, 有人对作者研究较多, 对叙事方式、主题表达有独到感悟, 还有人会发现线索、过渡句、层次顺序等篇章结构安排的精巧。同样是知识点的传授, 学生讲和老师讲大不一样, 不仅仅是形式上不再是“满堂灌”, 不再是平铺直叙的介绍, 而且是学生像寻宝一样, 自己去发现、自主去探究。其人文性体现在学生是主体, 是阅读教学的主角, 而不是被动接收知识点的容器。
当然, 高层次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激发阅读兴趣, 还应该是传之以阅读欣赏的方法, 以达到阅读能力提升的目的。笔者常以教材为例, 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欣赏记叙文的用词美、情节美、表达方式美, 引领学生探究记叙的顺序、记叙的线索及表达方式等安排的独具匠心, 然后让学生自己体悟、归类、总结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并学以致用到课外阅读中去。这样才能持久保持阅读兴趣并形成良性循环, 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应试能力。
三、妙点学生自主生成, 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有实效性
授人以“鱼”, 是传授知识;授人以“渔”, 是传授方法。而学生要提高语文素养就需要将“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 变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思想”。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也是学生能力生成的最高阶段。如果说以前教师的工作是给学生水, 那么现在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带领学生去找水、找源头的活水。如何让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活水呢?笔者认为要想使学生形成寻找水源的意识, 就要靠教师的妙点方法和思路, 引领学生去“悟”、去“生成”、去学会“学习”。
比如说记叙文阅读的六步法: (1) 看标题信息, 揣摩记叙类型:通过揣摩题意, 辨出文章记叙对象, 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中, 到底以哪个为主; (2) 抓记叙要素, 了解大致内容:不管哪类记叙文, 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3) 理行文线索, 分清段落层次: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 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4) 辨叙述方式, 领会布局特点:辨析文章主要采用顺叙还是倒叙, 有无插叙、被叙或追叙等; (5) 挖中心思想, 理解作品意义; (6) 析表现手法, 以供习作借鉴: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记叙文的基本要求, 目的是为自己的习作寻求借鉴。如果教师在引领学生学新课文、写作或做课外阅读时, 能有意识妙点记叙文阅读六步法, 引领学生寻找答题的思路、方法和源头, 学生就会发现“鱼” (文体知识点) 、思考“渔” (解题思路) , 从而领悟“渔识” (提高阅读能力) 。
“教会学生”和“教会学生学习”是阅读教学的两个不同境界, 如仅仅“教会学生”, 形成的是文体知识点的框架, 没有阅读乐趣;如“教会学生学习”, 则以鲜活的例子, 跳出框架探究, 再看框架内的文体知识就别有风味, 其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自然得到提高。
摘要:语文知识是基础, 其传授既是目的, 同时又是生成能力、促进价值观形成、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手段和生发点。笔者以记叙文文体知识为例, 从阅读教学的知识性、人文性和实效性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文体知识,阅读教学,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小学语文文体知识分类 篇三
一.词性分类: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二、具体定义和例子:
1.【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又称体词。实词的一种。如:中国、世界、成果、效率、品德、父亲、主人、老李、疯子、错儿、孩子们等。
名词可以分为以下次类:
个体名词,又叫可数名词。如:(一本)书、(三朵)花、(五条)河。
集合名词,不能加个体量词,与集合量词或不定量词“对,批,部分,些”等搭配,如:(一对)夫妇、(一部分)船只、(一些)车辆。
专有名词,如:北京、天安门、孔子、长江。
时间名词,如:春天、上午、现在、立春、星期
二、刚才。
处所名词,如:颐和园、商店、亚洲、北京、中国。
方位词,如:东、西、上、里、前、内。
名词的主要语法特点:
(1)不能用“不”来否定,如不能说“不帽子”。
(2)在句中经常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时间和处所名词可以做状语,如:小李昨天迟到了。
(3)名词一般不能重叠,只有带有量词性质的名词才可以重叠,如:人、年、天。
2.【动词】是表示人、事物的运动或相互作用的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的词)。
动词可分为: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能够带宾语的动词是及物动词,如:吃、打、敲、写,它们的宾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也有一部分动词必须带宾语,如:费(劲)、顾全(大局)。不及物动词不可带宾语,如:咳嗽、休养、毕业。
心理活动动词。这类动词可以受“很、太”一类程度副词的修饰。如:爱,想,同意,赞成,怀疑。
判断动词。最主要的就是“是”,表示判断或肯定。在表示判断时,“是”后边的成分是“判断宾语”,例如:“我是中国人。”
能愿动词,又叫助动词,表示行为状况的可能性或意愿性。例如:能够 会 可以 应该
趋向动词,表示趋向性的动作或动作的状态。如:(坚持)下来,(搞)上去,(走)进。
动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动词可受副词“不”、“没”的修饰。
动词经常作谓语,后面可以接宾语。
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时间短暂或“尝试”的动态意义。如:听听、想想,还有:讨论讨论、吵吵嚷嚷等。
3.【形容词】是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
形容词可分为几类: 性质形容词。性质形容词能受“很”修饰。如:红,甜,漂亮,干净,清楚。
状态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不能受“很”修饰。如:雪白,滚烫,亮晶晶,泪涟涟。
形容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形容词一般都能做定语。
形容词一般不能做宾语。
一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如:好好,慢慢,结结实实,雪白雪白。
4.【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表示数目多少的是基数词,表示次序前后的是序数词。前者由系数和位数组成。系数包括“零、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位数包括“
十、百、千、万、亿”等。二者合成数词,如:二,十二,六百六十六,一千。序数词一般由基数前加“第、初”构成。数词中还有分数,小数,倍数,概数。如:三分之二,一点五,五倍,十几。
5.【量词】表示计量单位,又叫单位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类。名量词是人和事物的单位,如:张、本、只、个。动量词是动作行为的单位,如:次、回、声、趟。
数词和量词经常组合在一起构成数量词组,充当定语、状语或补语。比如:一张(纸)、三只(鸡)、一下(打响)、跑(三圈)。
6.【副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语气、情貌等。
表示程度的有:很、极、最、太、更、更加、格外、十分、极其、比较、相当、稍微、略微、多么等。
表示范围的有:都、全、单、共、光、尽、净、仅、就、只、一共、一起、一同、一道、一齐、一概、一味、统统、总共、仅仅、惟独等。
表示时间的有:刚、正、将、老(是)、总(是)、早就、已经、正在、立刻、马上、起初、原先、一向、永远、从来、偶尔、随时、忽然等。
表示频率的有:又、再、还、也、屡次、常常、往往、经常、不断、反复等。
表示语气的有:不、没、没有、别、未必、准、一定、必定、必然、却、倒、可、就、幸亏、难道、何尝、偏偏、索性、简直、反正、多亏、也许、大约、好在、敢情等。
表示情貌的有:百般、特地、互相、擅自、几乎、渐渐、逐渐、逐步、猛然、依然、仍然、当然、毅然、果然、差点儿等。
(2)、语法特点
副词一般只同动词、形容词相结合,例如“都去、常去、就去、很大、更大、多么大”。如果代词“这样”、“这么”、“那样”、“那么”代替了动词,副词也可以用在它们前面,如“已经这样了”、“就这么着吧”。名词数量词做谓语时,副词也可以同它们结合,如“这儿就三个人”、“今天才九号”。
副词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做状语,“机”、“很”可以做补语。如“你太好了”、“他曾经来过”、“味道好极了”。
7.【代词】是有称代、指别作用的词。分为三类,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叫人称代词,表示疑问点的叫疑问代词,指示或区别人、事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1).人称代词包括三种代词:
第一人称:我、我们、咱、咱们;
第二人称:你、你们、您、您们;
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别人、大家(2).疑问代词是表示疑问点的,如:谁、什么、哪里、多少。
(3).指示代词包括近指的“这”,远指的“那”,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合成指示代词,如:这里、那边、这阵子、那会儿。
8.【连词】
1、连接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能表示某些逻辑关系。
连接词和短语的有:和 跟 与 同 或 既 等。
连接短语或句子的有:还是 不但 就是 不管 无论 除非 不论 等。
连接句子的有:要么 何况 况且 与其„„宁可 然后 以致 于是 因为„„所以 如果„„就 虽然„„但是 只有„„才 只要„„就 等等
连接词、短语、句子的有:而 并 并且 而且 或者 等。
连接句群、段落的有:至于 于是 但是 然而 因此 等。
连词是纯粹的虚词,只能在短语、句子、句群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被连接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有几个连词在其他场合是副词,是连词和副词的跨类词,如:就 才 又 也 还
都 在 不 却等。这几个副词只能用在主语之后、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位置比较固定。而这几个连词即可用在主语前边,也可用在主语后边,位置不象副词那么固定。
9.【介词】:
介词又叫作前置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共同组成“介宾词组”,做动词、形容词的修饰成分或补充成分,表示处所、方向、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目的、施受对象、比较对象、排除、范围、根据等。介词本身起介绍作用,表示词语之间的语法语义关系。
介词可分为:施受动词,引出施事主体、支配客体的介词,如:把、被、叫、让。方式介词,引出方式、方法、依据、工具,如:按、照、依照、本着、跟随等。时空介词,引出起点、经由、终点、所在,如:由、打、从、经过、当。关涉动词,引出范围、原因、论题,如:关于、至于、作为、论、就、除。
10.【助词】:
助词是附着在词或词组前后,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助词都不能单说,一般读轻声。
助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结构助词,包括:的、地、得、所、似的、一样、一般。
动态助词,包括:了、着、过、被、给。
约略助词,包括:们、来、把、等、等等。
11.【叹词】:
叹词又叫感叹词,是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声音的词。
叹词可以分为:表情叹词和表意叹词。前者用于表达个人情意,例如:“唉、糟了!”表意叹词用于向别人传达语意,例如:哼,嘘„„
叹词的独立性很强,可以独立成句或充当独立语。
12.【拟声词】:
拟声词又叫象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如:轰、哗啦、劈里啪啦。
拟声词经常单独成句或做独立成分。拟声词还可以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如:“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轰隆隆的开炮声震撼大地。”“小王呜呜地苦。”“他冻得呲呲哈哈的。”“他哎哟一声叫了起来。”
三、辨析:
1)名与动、形的区别:
A.名词不能重叠。(少数除外 如: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重叠后表示遍及全部、毫无遗漏。)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跑跑、想想、讨论讨论、干干净净、高高的。
B.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如:国家不国家?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走不走?好不好?
C.名词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词限制)如:不北京。动词、形容词一般可以,如:不看、不吃、不好、不大。
2)动词、形容词的区别:
A.前加“很”,一般动词不能(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可以加程度动词)。形容词多数可以,如:很走×,很好√。
B.动词重叠:ABAB式,AA式,如:讨论讨论,看看;
形容词重叠:AABB式,AA(的)如:干干净净,高高的。
C.动词绝大多数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如:喜欢(你),怨恨(他),愉快(你)×,高兴(他)×。
3)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
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意见一致”,不能说“大家的意见一概”。
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
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形容词可以。如:一概不一概?一致不一致?
4)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务”,“刚才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如:“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
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在早晨;时间副词不能同合,如:从曾经、到刚刚。
d.时间 名词能与“是”构成“XX是XX”的格式,如:“从前是从前” 时间副词不能。
练习:A.立刻、马上、正在、早已、从来、即将
B.最近、现在、目前、早上、从前、将来
5).有些介词与动词兼类,怎样区别:
有:在、给、叫、用、拿、比、到、让、由、朝、往、把、经过、通过。
A.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所以一句话中如果有别的词作谓语(动、形),它就是介词;如果没有别的词作谓语,那它就是动词。
B.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可以。
C.介词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如:明天我在学校等你。明天我在家。他在看书。
我比你高一点儿。我们比比。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他给了我一本书。别那我开玩笑。他手里那着一本书。
6).连词“和、跟、与、同”与介词兼类,区别:
A.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互换位置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词语不能互换。
B.连词“和”组成并列短语后可以带“都”;介词不可。
C.连词“和”前面不能有修饰语,介词可以。
D.连词“和”不能出现在一个句子或一个成分的开头;介词可以。
如:我和弟弟都去过。
我和弟弟谈话。
和弟弟一块儿去玩的孩子都回来了。
7).兼类词: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
兼类词与同形词、同音词的区别:同形词同音词意义毫无联系,是两个以上的一组词。
如:把住质量关。(动词)把书拿来。(介词)拿把菜刀来。(量词)
开了一朵花(名词)花了很多钱。(动词)
☆如何辨别兼类词的词性: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起的作用。
如:大家选我当代表。(名词)这代表大多数同志的看法。(动词)
买了一把锁。(名词)把门锁上。(动词)
你要端正学习态度。(动词)他坐得很端正。(形容词)
怎么多了一个人?(动词)这里人太多。(形容词)
我们要立个规矩。(名词)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形容词)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名词)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形容词)
你快点走,跟上我!(动词)你跟姐姐回家吧。(介词)
年老了,身体不行了。(形容词)你怎么老哭?(副词)
他买的雨伞是白色的。(形容词)我今天又白跑了。(副词)初中语文词性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词语中不都属于名词的一组是()A.学生
鲁迅
上午
左右 B.东西
星期一
英雄
黑板 C.风
红旗
保卫
高兴 D.巴金
思想
夏季
花朵
2.下列词语中都是名词的一组是()A.学校
理想
这里
飞机 B.跑步
时间
孩子
父亲 C.道理
学习
阳光
海洋 D.春天
善良
南面
苹果
3.下列词语中不都属于动词的一组是()A.跑步
跳远
思念
书本 B扩大
应该
是
进来 C.援助
做饭
忘记
回来 D.关心
能够
要求
唱歌
4.下列词语都是动词的一组是()A.学生
热爱
跳舞
允许 B.讨厌
上去
是
帮忙 C
支持
爱护
悠闲
憎恶 D
扩大
思念
激动
哪里
5.下列词语不都属于形容词的一组是()A.诚实
善良
弯曲
顽强 B 飞快
兴奋
幸福
笔直 C.高
红
缓慢
伟大 D.讨厌
悲伤
优秀
卑鄙
6.下列词语都属于形容词的一组是()A.美丽
鲜红
洪亮
纯朴 B.弯曲
愿意
明天
激动 C.笔直
回来
风筝
渺小 D.快乐
要求
夏
许多
7.找出词性完全相同的一组()
A宝贵
光荣
骄傲
战友 B 制造
报答
提高
寻 C角色
语文
经常
兴趣 D非常
偶尔
清楚
风景
8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完全相同的一项()A①他在学校里②他在阅览室学习B①这座房子朝南②他朝北走去了
C①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一起抓②张健和李升一同到北京去了 D①运动会上,他得到了百米冠军②他的字写得很工整
9.选出词类相同的一项。()A肃穆
肃立
B也许
立刻 C.聪明
智慧
D.欣然
果然
10.、请将下列虚词归类。
A.副词B.叹词C.介词D.拟声词 越发()除了()沿着()索性()始终()依照()扑通()
哦()屡次()何必()自从()砰()啊()却()
12.对画线词的词性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十分需要人们了解,关心和重视它。
A.名词动词连词
B.名词形容词介词
C.代词副词介词
D.动词动词介词
13.与“为了祖国,前进!”中加粗词的词性相同的一项是()A.因为人多,屋子里很热
B.小青在上海
C.我们按照程序严格把关 D.我和你一起走
14.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A.①这朦胧的月光,实在照不了多远。②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
B.①掌握法律武器,增强禁毒意识。②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在幸福之中呢?
C.①他工作随便,学习松懈。
②刚才出力摇船犹如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D.①酒香不怕巷子深②这本书的内容很深,可真难懂。汉语词性专题练习
一、判断方框里的词的词性
1、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形容词)
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动词)
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名词)
4、隔着云看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形容词)
5、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动词)
6、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名词)
7、这道题老师讲得很明白。(形容词)
8、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动词)
9、我们应该有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形容词)
10、革命队伍必须严肃纪律。(动词)
二、指出下列词的词性。
越发(副词)除了(介词)
始终(副词)
依照(介词)
沿着(介词)索性(副词)
扑通(拟声词)
哦(叹词)屡次(副词)何必(副词)自从(介词)
砰(拟声词)
啊(叹词)
却(副词)
三、指出括号里的词的词性。
1、我的(一)个战友来了。(数词)
2、他去过三(次)上海。(量词)
3、我不(管)这种事。(动词)
4、青年们要到(山上)去。(名词)
5、桌子(上)有什么?(名词)
6、我们在路上碰到了三个(熟人)(名词)
7、他刚刚走(进)山。(动词)
8、他会干这种事(吗)?(语气词)
9、你给我的书我看完了,(这)是我近年来最喜欢的一本书。(代词)
10、这个人非常(坏)。(形容词)
四、辨析下列各组词的词性:
坚决--决心(形容词--名词、副词)
可爱--热爱(形容词--动词)
荣誉--光荣(名词--形容词)
企图--意图(动词、名词--名词)
答案--答应(名词--动词)
气愤--气魄(动词--名词)
批语--批示(名词--名、动)
4.《小学语文文体大观》读后感 篇四
东塔三小 马 虹
周一贯主编的《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 这本书我已经倾慕已久了,朋友推荐说对于自己的教学和经验总结是非常好的引领。终于在暑假期间沉下心来拜读了一番,我觉得要总结出精辟的理论至少要读好几遍,这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文体教学”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课例。虽然我目前只读了一遍我想浅显的谈谈本次的阅读分享。
在长期教学的听课议课磨课中,我发现很多老师认为我们所有的课都可以用一种方法来教,即:揭示课题;初读课文、字词教学;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小结作业。一个语文老师面对所有的课文都这样教,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而阻碍我们的专业化成长。当我们的语文教学落入模式化的套路中时,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固步自封。几十年的教学生涯看似上了数百上千节课,其实只教了一堂课:揭示课题;初读课文、字词教学;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小结作业。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文体有别,教法各异”,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设计往往有很大的区别。基于这样一种教学现象,我们急需要强化文体意识。
那么,何谓“文体”呢?“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总之,作者提笔为文,因内容和形制特点的不同文章会呈千姿百态,内容和形制特点相近的作品被归为一类,形成分类的文体,但因为文体分类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分类并没有绝对的界线,只能是相对的。正如周一贯老师所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很多时候,文体分类的关键还在于变通。
语文教学的风格,并不是可以包装、一厢情愿的产物,而是对语文本体的深刻把握而自然形成的产物。自然与质朴,是语文教学风格的应然。自然,是从文体探寻语文教学本真;质朴是从文体实现语文教学本真。
自然,就是要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文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 质朴,即朴素,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少一点花哨,多一点本真的专业自信。质朴的教学,首先要有效,要能达成教学目标,其次要有一定的教学效率。所以“质朴”是相对于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性而言的。当我们有了正确的文体判断,就能生成有效的教学内容。
文本回归,我们该怎么做呢?从《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这一书中,我主要概括出来一下三点:
1、强化文体意识,明确文体教学范畴
“文无体不立”,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文体知识都是绕不开的基础。小学阶段涉及到的文体主要是: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读书笔记和常用的应用文”。
2、突出文体线索,重组教材单元教学 现行教材大多是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组合的单元,特别“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般会分为“人与自然”“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科学精神”等专题。在教材使用的过程中,许多名师积极探索,或通过重组让选文按体归队,或通过添加置换让文体成群结队,或借助群文阅读让文体焕发异彩。比如注重言语智慧的薛法根老师就依据文体将现有的教材课文进行重新编排,形成以文体为核心的课文单元,实现一类文体一个单元的类篇教学。以苏教版三下的内容为例,薛老师将8个单元26篇课文组合成了6个教学单元:事务类记叙文、事件类记叙文、人物类记叙文、事理类记叙文、科普童话、诗歌。重组后单元篇数不足的我们还可以增添篇目,在本册书中只有两则寓言《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我们就可以补充几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组成中国寓言故事单元。
文体线索的重要性在群文阅读时显得尤为重要,老师们在设计群文阅读时,常以文体特征为议题组合群文,比如致力群文阅读的蒋军晶老师,他的经典课例《创世神话》就选用了7个不同民族地域的创世神话,学生通过连续阅读这一类文章,在求同、存异、整合、判断的阅读策略指导下,发现了创世神话的神奇密码,体会了其中写作的奥秘。
3、把握文体脉络,触类旁通渐成系统
语文课文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语文教学究竟要通过这些例子教什么呢?书中列举了蒋军晶老师执教的《文成公主进藏》一文。蒋老师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以复述故事为经,以培养阅读能力为纬,凸显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和文体表达特色。教学内容只选取了两个点: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发现民间故事的叙事密码。教学时蒋老师设计了三个练习:一是将单篇的故事拆分为若干个故事,二是在情景中讲解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三是练习讲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首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这个“例子”,从文体特征出发,先沉入文本,学习感受课文的个性价值——(以这篇课文来讲),就是从文成公主进藏的神奇情节中感受民间故事的瑰丽想象、浓郁情感。其次,由这一篇聚合推演出一类的共性特征——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最后,通过言语的运用练习——复述故事、创编故事,内化吸收,转化为个人的言语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教会一篇,认识一类,把相同文体的文章整合学习,关注文章的结构模式、表达方式、写作特色,由“这一篇”推演至“这一类”,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5.作文分类、文体导学案 篇五
时间:年月日 星期
第一课时
作文的分类
一、话题作文
1、标识:只要题干中有“请以‘„„’为话题”一语,你便可立即认定:此乃
“话题作文”。
2、话题作文的“材料”:只是命题者的一种“启发”和“提示”,仅供参考。
三、关键部位是引号(“„„”)中的那些文字,这是明确的、法定的指令,大家都
得遵照。
3、恳请:一定要把引号里的每个字、每个词看清楚,想明白,然后再立意、构
思、行文。
4、注意:①可以不使用考卷上提供的“材料”,而且鼓励考生挣脱“材料”,开
辟新的天地。
②你的文章中可以不涉及“材料”的内容,但必须直接与引号中的词语相关。
③“话题”本身不是文题,需当自己拟定一个好题目;直接把话题拿来作标题,效果肯定不妙。
5、举例:
树,与人类相生相伴的树,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
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
树,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题,会有自由飞翔的遐
思„„
1、请以“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可记叙,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讲解:在上述例题中,“树”就是谈话的中心,谈话的内容,谈话的由头,只要考
生所写作文与“树”有关,都算切题。
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
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
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
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
二、命题作文
1、不需要考生自己拟题,文题已经直接印在考卷上。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习惯”、“尝试”等等。
2、特点:它往往文体不限。审读这类考题,必须把这个词的内涵吃透,或者把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吃透。
3、举例:①“尝试”,是指一个或一些人主动、有目的地去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从而获得某种感受或启示。考生如果把“主动”和“第一次”丢了,写成了
“被动”和“第二次”,那就视为“跑题”。
②“乡音”,这就是命题作文,学生必须围绕“乡音”展开思路,文体也不受限
制。
材料作文
1、命题表述:请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联系实际,写
一篇文章(记叙文或议论文)。
2、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
(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
文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
3、材料作文的“材料”:是考生写作的根本依据,所以这类作文在行文时必须紧
扣“材料”;如果通篇没有提到“材料”,那就严重违背命题要求了。这,正好
与“话题作文”相反。
4、注意:材料作文既要紧扣“材料”,又不能大段复述材料,比较顺当的做法
是:一开始,交待一句“读了以上材料,我想到了什么什么”,然后进入正文;
在正文写作中,可以适时回顾、点击一下“材料”。
小试牛刀——写出立意
1、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美丽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这座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立意:
2、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
一、议论文: 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得假苹果!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立意:考点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华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
之憾。B.由山东和内蒙古联合培养的运动员韩刚,不仅为内蒙古代表团夺得了本届
全运会的首枚金牌,也因为双记分制度使山东分到半块金牌,可谓一举两得....
。C.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D.今年6月27目,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十三层的在建商品房居然齐根倒下,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B.北京奥运会的总体安全形势是好的,但依然要面对来自恐怖势力、分裂势力、极端势力,其中恐怖主义带来的威胁最大。
C.当前经济活动不可不避免地向大城市集中的重要原因是:中小城市的经济规模和人流量无法建立起发达的服务行业。D.首汽集团今天上午开通电子商务网站,成为第一家国内开展网上电子商务租车的企业。
第二课时
强化文体意识:
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你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必须写成这种文体!
第一,必须有一个合乎题意的中心论点(只能一个)。应当尽快地、旗帜鲜明地、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最好在第一小节摆明中心论点,三四行文字即可。第二,尽量在中心论点下面无论如何要分解出两个或三个小论点!(又曰分论点)。第三,小论点之间的关系,应当回避“并列式”,采用“递进式”。并列式,容易相互干扰、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分而未分。递进式,层层深入,逼着你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不可能出现“平面铺陈”的毛病。第四,平面铺陈,是目前高考作文的一大通病,要下工夫纠正!内容必须骑上骏马,要么跃上高山,要么跳下大海!
第五,如果“递进”不了,请采用立足于“中心论点”,向“前因”和“后果”两个方向探索。第六,议论文的文字表述必须以说理为主。不可用“摆事实”代替“讲道理”,只能用“讲道理”带动“摆事实”。
举例要少而精,一两个为宜。行文中,记叙、描写越少越好,不能搞成议论文的“框架”,记叙文的“大肚皮”。
二、记叙文
1、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让阅卷人知道你讲述了一件比较实在的事情;
2、必须有一个或两个相对清晰、生动的人物形象,让阅卷人感受到人物的内心、外在的生气;
3、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尤其要注重细节描写,一个好的细节描写顶得上千言万语,如果要发表议论,应当少而精,点到为止。
三、判断文体——哪个是记叙文,哪个是议论文
有不少考生对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两种基本文体只是有点感觉,却把握不好分寸。在文章构思阶段,把握住这样一点:要写记叙文,就主要以讲故事来表现思
想或感情;要写议论文,就要阐述观点,要用各种论据和对论据的分析来证明自
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①我追求坚韧的品格,它让我无畏于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它让我在一次次挫折之后仍是不屈不挠;它让我的心理在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后却仍能为心的向往而努力奋斗。因为只有在拥有坚韧的品格之后才能具有坚强的心理承受力,而有了
坚强的心理承受力之后,我才能去正视失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去争取下一次的成功,而不是在失败后一蹶不振,永远陷于失败的泥淖中再无翻身之地。
②童年的时光匆匆结束,不知不觉我已长成大姑娘了,世界猛地变开阔,大人的话“这个世界坏人可多了”总在耳边回荡,让人心惊胆颤,我更把心封闭得严严实实。可是,灰色的日子还是闯进了我的世界——爸爸去世了。从此,我的世界黯然无光。爸爸走了,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妈妈猝然长出了许多白发。我从此明白:生活多艰,一切要靠自己艰苦奋斗。我不能再在妈妈怀里撒娇,也没有爸爸为我驱逐“敌人”。我习惯了热饭热菜,习惯了家的温暖,突然失去这一切,我哭我怨。然而,现实容不下软弱,生活容不下眼泪。我必须学会自己长大。
总结:记叙文一般要有一条时间的线索。有时记叙文中也会有议论成分,但记叙文中应该以记叙为主,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为记叙服务的,是为了深化记叙所要表达的思想或强化记叙所要表达的感情,不需要论证。
四、选择最佳文体。①话题最适合写哪种文体。
②要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文体。如擅长形象思维的考生可选记叙文;擅长抽象思维的考生可选议论文。
③要考虑自己有没有与该文体相应的写作素材。如,写议论文,有没有相关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写记叙文,有没有相关的整
一、连贯、动态的生活故事;写散文,有没有这方面的感情积累和语言积累。考点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东雪山,是世界第三长河。
B.那时的大宋河清海晏,风调雨顺,朝廷偃武修文,百姓生活无忧,经济文化高度发达。
C.9月25日,深圳机场女清洁工梁丽“捡”黄金案尘埃落定,检方最终将之定性为“侵占”而非“盗窃”,并作出不起诉决定。
D.公司成立这么久,你作为销售顾问却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举措,以致公司连续两年销售业绩陷入低谷,说你马齿徒增也不为过。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对“南海1号”沉船的整体打捞,中国打捞起来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中国还会在打捞宋代沉船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收获。
B.党的十七大凝聚党心民心,聚焦世界大势,关注国计民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备受鼓舞。
C.谷歌手机服务战略虽然遭到了不少移动运营商的反对,但美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Verizon最近却转变了态度,希望与谷歌共同推出定制手机,目前双方正就此展开商谈。
D.当嫦娥一号顺利度过地月转移变轨之后,11月5日能否成功实施首次近月制动,降低飞行速度,以使卫星能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决定嫦娥一号飞行任务成功的最大关键。
第三课时 小试牛刀
1、[典题探究](2006·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这样的感慨:“唉,真是没空看书啊!”节假日,在上海的书城,人山人海,人们把看书、逛书城作为一种时尚的消遣。地上坐着的是人,书架旁倚靠的是人,楼梯两侧站立着的还是人。今年春节申城的书籍销售量惊人地上升,特别是以往是教辅类书籍遥遥挂帅,而今年则是以文化类书籍一路领跑。
根据以上的材料,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章,题目自拟。
[范文引路]谈 意 气
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
朝”的壮怀激烈„„人要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一个人不能没
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与日月齐辉之才,理想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淋身,但他仍意气风发,“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心胸之豁达可见一斑。
人有意气,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近千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亭的点点残血;近千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千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老者坚毅神情;千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片丹心,苏武的一根汉节,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还记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她的领舞者——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若无意气,她怎会从不幸的底谷登上艺术的巅峰?意气,是成就人生所必需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缺乏意气之人委实不少,他们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在歌舞升平中平息了壮志,在灯红酒绿中丧失了人性„„凡此种种,我们要坚决反对、打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扫清道路。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
[例文评析]这篇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有两大与众不同的亮点:一是文体准确入格。题目规定只能写“议论文”;是为了纠正学生因长期写作话题作文而出现的“文体淡化”问题,以考试为导向,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议论文的写法。文体要求看视平常,然而是否入格是一项重要标准,本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二是文
章观点鲜明——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文章由伟人的诗词引出“意气”的美丽,接着从意气让人拥有“豁达的胸襟”、“挺身而出的壮举”、“坚韧不摧的意志”三个角度铺开,事例横贯古今,紧紧围绕论点加以论述。[佳作赏析]人生最重要的约会
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蕴涵着无尽的智慧,奔腾着弄潮的畅想,书海无涯。人生无书,则如干涸江流,如枯裂田亩,黯然失色。人生不可无书。书,使人拓宽视野。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林语堂如是说。翻开黄仁宇的历史著作《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眼前豁然一亮。面对悠悠中国史,原来还有这样的问题值得探讨,原来看待问题还可以用这样的思路——面前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窗户。历来被视为彻底的亡国昏君的杨广,在关于其《隋炀帝》一文中,得到了更客观的分析。我看见他华美文笔,看见他胸襟不凡;见其少为元帅平定江南;亦见其最终逃避现实,众叛亲离。拍案叫绝的,不仅是黄仁宇对于历史人物进行思想性格心理分析,更是其开阔的“大中国历史”的视野。将隋视为第二帝国的开端,关注其以自耕农为社会模式兴起,关注其以管理中层虚弱架构衰弱。书,愈读愈感到眼界的开阔与内心的充实,愈读愈感到需要思考与解答的愈多。书,教人修养身心。
一页心香,掩卷沉思,读书让心灵得到涵养,读书让头脑得到点拨,读书让眼神更为坚定。读诸子百家,明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明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读孙犁“诗体小说”,心弦为荷花淀的村民,为阜平山地的农民而震动。那朴实的善良、生活的希望、艰辛的幸福的强烈感染沁人心脾。读海明威《老人与海》,那人性的坚毅与执著给心以勇气。大师们的作品在我们心灵扎根,诗人们的佳句在我们血管中运行。
书,为人指明前程。
当人生山穷水尽疑无路,翻开书常能见柳暗花明又一村。书中,听先哲语重心长,与智者促膝而谈。读爱因斯坦《我的信仰》,铭记“照亮我的道路,并且
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和美”。每每在黑夜中回想起这句话,烟涛微茫的前方仿佛又清晰了几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书,启发蒙昧,拓宽视野,驱赶黑暗。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读书,应是人生最重要的约会。
孤寂时,与伏尔泰一同体会“当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仿佛觉得我们找到一个朋友;当再读这本书时,仿佛又与老友重逢”。忏悔时,与雨果共同感受“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情况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融化”。迷茫时,与培根共同探讨“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与书相约,生命无限充实;与书相约,社会百家争鸣;与书相约,人类勇往直前。【简评】
这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议论性文章。文章开头即鲜明地提出观点“人生不可无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章以层进式的结构框架,论述了书籍对人类的重要意义,由浅人深,富有深意。文章运用了大量的论据资料,既富有新鲜性,又富有时代感。语言流畅,整句的使用自然舒畅,增添了文章的色彩。读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考点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A.既然“有偿家教”影响孩子主动健康地发展,而且有损教师的形象,且引起了广大有识之士的普遍诟病,立法禁止或矫枉过正一下有何不可?(过犹不及)B.对将来从事涉外事务的人才强化英语实用能力实属必要,有需求的人花钱去学英语也无可厚非,但全国性的强制学习完全没有必要。(无可非议)
C.当天黑公司人员又纠集闲杂人员近百人,不请而至生日现场,手拿砍刀、棒棒,在光天化日之下大施淫威,易大德一家及亲属共5人被砍成重伤。(大庭广众)
D.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足协的一位官员,该官员表示山寨足球队和国足比赛的事情很不靠谱。(不着边际)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针对美国政府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昨天在瑞士巴塞尔出席中央银行会议时表示,美国政府对房利美与房地美的救助是积极的,此举对中国投资者而言是一项利好消息。
B.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于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C.一个考古学家小组在德国境内发现了日前已知最早的“核心家庭”——生活在4600年前石器时代的一对夫妻和他们的两个儿子——的遗体。
6.小学语文文体知识分类 篇六
各知识点分类练习七
诗词鉴赏
山西山大附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5分)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3分)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2分)
(2)、(6分)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2分)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接写心境的轻快愉悦,(2分)也通过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2分)
上海南汇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趣。(8分)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
剪烛看吴钩①。剩喜②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
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吴钩:指刀,②剩喜:甚喜,非常喜。⑦然犀处:指采石矶.
(1)、“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这里的“周与谢”指的是____(写出其中一个的人名即可)。(1分)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上片反映了作者“闻捷”以后的高兴、亢奋的心情,同时又包含有悲慨情绪。
B.作者把采石鏖战的激烈战况构想成“骇浪与天浮”的画面,可见其词风豪放的一面。
C.从题目《闻采石矶战胜》可以想见词人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写作本词的缘由。
D.下片由回忆古代两位北抗强敌的英雄写起,情感低沉,充斥着浓重的悲绪。
(3).画线句“借古讽今”,请就此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1分)周瑜、谢玄
(2).(3分)D(“情感低沉,充斥着浓重的悲绪”错)
(3).(4分)这三句借古讽今,周郎破贼的赤壁矶头,已是一片落日残照;谢玄杀敌的淝水桥边,也已变得荒芜不堪。这实际是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收复失地的将领却不多见,因而词人不禁触景而伤情,唤起心中无限的愁绪。他那种忧国忧民的心情,至此便跃然于纸上矣。
上海吴淞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2题。(8分)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②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 ①孟浩然: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此诗即隐居襄阳所作。②羊公碑: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望远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
(1).诗人孟浩然与_______齐名,同为唐代________诗派代表诗人,但本诗在题材上属于____________。(3分)
(2).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首联以一种笼罩古今的豪情和笔力,既写出无限的伤感情绪,也包含积极的用世思想。
B.颈联写远眺所见,以景写情,寓有凄清冷落之意。
C.这首诗辞藻华丽,用典贴切,意蕴丰厚,韵致深婉,体现孟浩然诗古澹清远的风格。
D.这首诗歌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触景生情”的写法。
(3).尾联中,诗人“泪沾襟”的原因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3分)王维 山水田园 咏史怀古诗
(2)、(2分)C
(3)、(3分)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自己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无所作为,死后难免如羊祜所说“湮灭无闻”。想及于此,诗人不免黯然神伤。(理解诗旨离不开知人论世,故有时细读注释十分重要。本题注释就提供了两个重要信息——作者写诗时的境况、羊公碑的典故。)
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4.阅读下面杜甫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诗题中的“倦”指的是什么?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2)、本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倦”是指作者由于心忧国事,而彻夜难眠的状态。(2分)诗歌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1分)。
(2)、融情于景。(2分)全诗的前六句,貌似写夜,但仔细看,在这幅“秋夜图”中,我们除了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了目击者诗人自己。诗中的自然景物,无一不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为国事而寒心,所以才“竹凉”,悲叹人民的遭遇,才对“重露成涓滴”的声音那么敏感,对政局和现实的担心,才会星是“稀星”,月是“野月”。物我为一。(4分)
浙江苍南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2-23题。(6分)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2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字与“空”字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2分)
(2). “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4分)
浙江绍兴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清平乐·检校①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②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谴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检校:核查 ②床头:指酿酒的糟架
(1).这首词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词人“万事从今足”的心态?(2分)
(2).下片描写了一个特写镜头,请赏析其中的“偷”和“看”两个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2分)“连云松竹”,是欣赏大自然美景,写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分肉送酒,梨枣丰收”,写物质上的满足。
(2).(4分)①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②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
浙江嵊州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2-23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1). 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2分)
(2). 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1分)
(2).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2分)
浙江台州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品读这首田园诗的前两句,说说这山村什么样的特点?作者用哪些意象写这些特点的?(3分)
(2).根据对全诗的理解,你认为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并简要陈述你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一两家鸡鸣”说明山村人家不多,突出了山村的幽静;(1分)
雨中的竹林、溪水、村路、板桥,写出了山村自然和谐优美的景致。(2分)
(2).“闲”。(1分)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闲衬忙,从侧面入笔,写出了仲春时节农事繁忙的景象,充满了欢快向上的劳动生活气息。(2分)
浙江温州十校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2分)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4分)
参考答案:
(1).①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1分)②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1分)
(2).①对朝政的不满;(1分)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1分)③想以山水自娱,(1分)④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1分)。
浙江学军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秋夕清泛
[宋]武 衍
弄月吹箫过石湖,冷香摇荡碧芙蕖。
贪寻旧日鸥边宿,露湿船头数轴书。
[注] ①芙蕖:荷花。②鸥边:指隐居。
(1).联系全诗,说说诗中“贪”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2).说说诗的一、二句所写秋夜“清泛”的情景是怎样的?并请赏析“摇荡”一词。(4分)
参考答案:
(1)答:联系全诗看,“贪”字写出了诗人寻访旧日栖隐之所的非常迫切的心情。(1分),表现了作者对精神超脱的一种追求。(1分)
(2)、答:冷月玲珑,湖光潋滟,小舟在碧荷丛中穿行,诗人吹着箫观赏湖上的明月,品尝着秋风送来的缕缕荷香。这两句融情于景,诗人与明月、湖光、小舟、碧荷交融在一起。(2分)“摇荡”一词不仅写出“碧芙蕖”在清波中摇曳的倩影,也把小舟的荡漾、月光的沉浮、箫声的起伏以及诗人心情的激荡一齐表现出来。(2分)
重庆长寿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6分
初晴游沧浪亭(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雨生,娇云浓暖弄微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鸽相对鸣。
①.诗歌意境上有何突出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②.这首诗表达技巧上很有特色,请分条简要阐明。(4分)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塞路初晴 唐·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1)此诗颈联的句意,让我们想到汉朝贾谊在《过秦论》中的一句相类似的话,它是 。(1分)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此诗写雨后初晴,但天色昏黑,作者在边塞路上的所见所感。
B.颔联写所见景色是水迹凌乱,灰烟萦绕在村庄的上空。
C.景色虽不赏心悦目,但边关无征战的一幅秋猎图还是让人欣慰的。
D.全诗写虽旌旗犹在,但战争已无,将士们在秋日雨后清新的原野上狩猎的情景,从而写出了边界的和平和安详。
(3)联系全诗,赏析“闲看”一词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11、①.意境上突出了静的特点。(1分)表现了作者对优美大自然的热爱。(或是闲适愉快的心情)(1分)
②.表达技巧:(1)第二句运用了“弄”字,具有拟人化特点,十分精当地描绘出和风轻拂,雨云漂浮,丽日隐现的天气特征,相当传神。(2)末句写耳中所闻,描写了绿阴深处乳鸽细语的景象。以有声衬无声(或以动衬静),表现了庭院寂寂之境。(3)景中寓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春雨”“娇云”“花竹”“乳鸽”等景物,表现诗人游沧浪亭时闲适、愉悦的心情。(答对两条得4分)
12、(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1分)
(2)D。(A、“昏”是相对正日下的明亮而有些斜日下的“昏暗”。如天色昏黑,与“彩虹”、“斜阳”及整个清新画面矛盾。B、“新”不仅指雨的刚下,还透出对雨水的喜爱,因它使路上的草更青了;“乱侵”是“多处流淌”的意思,写水多,与“一半”照应,“残烟”是雨后余下的云气,蓝天白云绿杨景色是很美的,是整个“秋猎图”的组成部分。C、上半句判断错了)(2分)
(3)①“闲”是反映心情悠闲美好愉悦的。(1分)②“行子”所以“闲看”,一是雨后清新的美景的感染,二是边塞和平安详狩猎图的感染,(1分)“行子”“喜闻”告诉我们,他见了“旌旗”、“汉将”,是打听过的,在得知此地边关已“无战伐”了,所以心情就彻底放松而“闲看”了。(1分)
重庆南开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
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①颈,归来报天子。
【注】①名王:匈奴王。
(1)这首诗从内容来看,属于一首 诗;从诗的题目“从军行”的“行”来看,这又属于一首 ___诗。(2分)
(2)有人说:“《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你是否同意,结合全诗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3.(1)边塞诗古体诗/乐府诗
(2)不同意(1分)一方面,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征战的辛苦:另一方面,本诗又表现了将士们一往无前、斗志昂扬的爱国情怀。(两点答全3分)
安徽百校论坛2011届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
[南宋]李处全
落日暝云合,客子意如何。定知今日,封六巽二弄干戈。四望际天空阔,一叶凌涛掀舞,壮志未消磨。为向吴儿道,听我扣舷歌。
我常欲,利剑戟,斩蛟鼍。胡尘未扫,指挥壮士挽天河。谁料半生忧患,成就如今老态,白发逐年多。对此貌无恐,心亦畏**。
【注】①沙子,即沙水,今称明河。②封六巽二:封六,古代传说中的雪神;巽二,古代传说中的风神
(1).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环境?有何作用?(4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上片描绘出落日黄昏,阴霾满天,天际空阔,一叶小舟,在大风恶浪的冲击下,在波涛中随水流荡的恶劣环境。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艰险,有力地烘托出一位不畏艰险、矢志报国的壮士的形象。
(2).作者虽不畏艰险胸怀壮志,但抗战复国的抱负不能实现;虽日渐年迈,但壮心不已,无奈朝廷局势难料,国势动荡不安,让人心生愤慨和忧愤。
安徽荣达高考补习学校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这首词的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2).词的下阙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4分)
(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一小题)。(5分)
(1)今年欢笑复明年, 。, 。 , 。
(2)及至始皇, 。, , , ,威振四海。
参考答案:
(1).答案:上阙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答案:①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
安徽野寨中学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16、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8-9题。
双调·夜行船
马致远
蛩吟一觉方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注①裴公,即中唐政治家、文学家裴度,晚年淡出政坛,于京郊筑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唱和。②陶令,即陶渊明。
(1).这首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试从否定与肯定两方面加以概括。(4分)
(2).简析这首曲子两个最突出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否定(或批判、讽刺)追名逐利之徒庸庸碌碌、你争我夺的丑态,(2 分)肯定(或赞扬、歌颂)文人雅士们亲近自然、纵情诗酒的快意人生。
(2).①比喻:将名利之徒比作蚂蚁、蜜蜂、苍蝇,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庸碌可悲的精神世界。
②排比:“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两处排比使诗句一气呵成,将爱憎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③对偶:“蛩吟一觉方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两处对偶,对仗工整,便于诵读记忆。(将上说排比当作“鼎足对”分析亦正确。)
④对比(或映衬、反衬):将夜晚安歇与白天忙碌相对比,将名利之徒的庸碌与高雅之士的闲静相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憎好恶。
以上四点,任意答出两点给满分。(每点两分,举对例句1分,分析正确1分,只说修辞格不给分。)除此之外,答“叠词”“反问”给1分,因其并非主要修辞手法。
甘肃会宁五中2011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17.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长安秋望(唐)赵嘏水村闲望(宋)俞紫芝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解】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嘏的诗为宦游长安时所作,而俞紫芝的诗为仕宦失意后隐逸扬州时所作。翡翠:翠鸟。
(1)两诗均按“望”字组织题材,景中寓情。赵嘏诗紧扣“秋”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拂晓图:云雾飘游,残星寥落,归雁横天,长笛悠怨,红莲凋谢,显出一派凄迷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孤寂伤感的愁思。而俞紫芝的 诗 (2)两诗分别以议论和感叹的笔触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情怀,点明诗歌主旨。赵嘏诗中“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是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借典故抒写了诗人思念故园、毅然归隐的心情。俞紫芝诗中
参考答案:
(1)紧扣“闲”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水村图: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迷茫,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
(2)“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是说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写了寄到京华去,用对比表达了诗人鄙弃混浊官场,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广东五云中学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18.阅读下面两首杜甫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春日忆李白 天末怀李白③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④ 。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即南北朝诗人庾信、鲍照。 ②当时杜甫、李白分别处于渭北与江东。③诗作时李白被流放之夜郎,途中遇赦还之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④魑魅:传说中山林里能害人的怪物。
⑴从两诗的诗题“忆”、“怀”来看,两诗在抒情上有什么异同?(3分)
⑵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8.⑴⑴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但《春日忆李白》重在表达作者对李白的钦佩,《天末怀李白》通过“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表达对李白的的关注和悲愤。(3分)
⑵⑵答,两诗都运用了写景抒情的写法。其中《春日忆李白》中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思念之情;《天末怀李白》中的“凉风起天末”则渲染了秋天悲凉的气氛,也暗示了李白处于命运的秋天,正经历着颠沛流离的人生。(3分)
广西南宁二中2011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 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1)“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淆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4分)
(2)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20.(1)两句畴表面上都写丫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1分)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11分)实际上托物言:基;(1分)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烈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迂客骚人。(1分)
(2)采用比喻手法。(1分)把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的“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1分)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1分)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缘的强烈不满。(1分)
贵州余庆中学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任选诗后一题回答。(8分)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师:这里指船夫。临圻: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王维与哪位诗人被并称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这首诗的前两句包含了哪三重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王维的诗,语言生动凝练,描写细致传神,意境清幽淡远,被宋代哪位作家誉为“诗中有画”?前人评论这首诗的三、四句说:“工于比喻,善于言情。”你同意吗?试结合全诗赏析。
答:
参考答案:
21.(1)七言绝句或“七绝”孟浩然 前两句诗包含了三重意思:渡头的杨柳,是行客途中看到的春景;“行客稀”,点染出旅途中寂寞的环境气氛,这是行者的感受,也是送行者临歧念远的离情;“向临圻”,表明由江北到江南的行程。这样,把离人惆怅的无边春色和黯然销魂的别情离思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2)苏轼 同意。诗人展开奇妙的联想,将人的情感比作自然界的春色,使景与情妙合无间,即景寓情,不着痕迹。不但写出了彼此深厚的友情,而且将惜别时微妙的,难以捕捉的抽象感情极其生动地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使人真觉得相思之情充溢于江南江北,可谓“工于比喻,善于言情”。(如有不同意前人评论者,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海南洋浦中学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新 晴
刘 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找出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并结合全诗,简要说明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5分)
(2).“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的“偷”字在《宋诗别裁》中为“径”字,你认为哪一个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答: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有“青苔”、“绿树”、“南风”。夏日初晴之后,昼梦之余,人的情绪通常是爽朗的、愉悦的;四周一片静谧,吹开大门、拂动书页的夏风显得那样友好。这一切都表现了诗人恬适宁静的心境。
(2).答:“偷”字好,可以显示南风的诙谐,仿佛有意要和老朋友开个玩笑。或:“径”字好,“径”字能突出南风与老友的熟识,相见之情急切,不是轻敲,不是缓推,而是径直推门而入。(言之成理即可,)
河北藁城一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这首词描写了钱江涌潮的壮丽景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请简要分析词中的“弄潮儿”形象。
参考答案:
23. 答案 (1)间接描写:开头部分描写人们倾城而出,到钱江边争碧潮涌的盛况,为写钱塘潮作铺垫:结尾处,写梦醒后仍觉心有余悸,从侧面来珙托潮水的雄壮气象。(4分)
直接描写:中间部分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钱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2分)
(2)钱江潮水排空而来,汹涌澎湃,弄潮儿却在惊涛骇浪中踏浪立涛、履险如夷,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打湿,表现出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2分)
河北正定中学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离 亭 燕
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张昪:南宋初人,作者经历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转变。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赏析上阕“水浸碧天何处断”一句中“浸”字的妙处。(3分)
(2)联系整首词,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一句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24.(1)“浸”有浸染之意,(1分)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渗透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2分)
(2)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帐之情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2分)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人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慨叹和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2分)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1分)
河南新郑二中分校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钱塘逢康元龙①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
(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 “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
河南郑州五校2011届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
2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首句写出骆氏亭怎样的环境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5分)
(2).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诗歌首句描写了骆氏亭清静寂寥(或“凄清雅洁”、“凄清孤寂”)的环境特点。触景生情,引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或:如此环境自然惹动怀友思绪,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作铺垫。)
(2).本诗是怀友诗,而这一句写诗人因旅宿思友而彻夜不眠,而雨打枯荷的清韵,暂时能慰藉思友之情,所以说此句是点晴之笔。(或:本诗是怀友诗,雨打枯荷的声音,单调而凄清,更衬出环境的寂寥,从而加深了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
湖南长郡中学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7.阅读下面的元曲,借助注释,完成赏析。(7分)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府
乔吉
笙歌梦断蒺藜沙①,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恨兴亡怒煞些鸣蛙。铺锦池埋荒 甃②,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①蒺藜沙:长满蒺藜的沙地。②荒甃(zhòu):荒凉的断井颓垣。
(1)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上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
(2)全曲要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答:(1)这首元曲将昔日的“笙歌梦”“罗绮香” “铺锦池” “流杯亭”与现实中的“蒺藜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荒甃”“破瓦”作了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2)全曲借景抒情,鲜明形象地突出了昔盛今衰的景象,抒发了对世事变迁,南宋繁华不再的哀叹之情。
湖南长沙一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8.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贺新郎①
寄李伯纪丞相
张元干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②,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③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这一年,宋向金屈辱求和已成定局,但李纲(字伯纪)仍上书反对。南渡后,李纲曾任宰相,不久被罢免。张元干曾为李纲属官。②鼍:亦称扬子鳄,鼓:用鼍皮蒙的鼓。这里形容鼾声如鼓。③谩:同“漫”,徒然的意思。涩:不滑润。铜华:即铜锈。
⑴有人认为“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这两句“语浅而情深”,试作简析。(4分)
参考答案:
答:“正人间、鼻息鸣鼍鼓”写人们深夜酣睡,寄寓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1分)反衬作者内心的怅惘孤独(2分);“谁伴我,醉中舞”说明除了李纲,还有谁能这样同我情投意合呢?或答为:表达作者想得到像李纲这样坚定抗金的知心人的迫切心情。(1分)
⑵词的下片大量用典,任选一处指出用了哪个典故,并分析其作用。(3分)
参考答案:
答:①“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杜牧《遣怀》中的诗句,表达了收复失地无望的悲愁。
②“要斩楼兰三尺剑”: 化用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一句。西汉傅介子出使西域,曾设计在宴席上刺杀攻击汉使者的楼兰王。这里以楼兰王比喻金统治者,以傅介子比喻李纲,表示坚定抗金的志向是很确切的。
③“遗恨琵琶旧语”: 汉元帝时,宫女昭君出塞嫁于匈奴。相传王昭君善于弹琵琶,后有乐曲《昭君怨》。这里用来写宋向金统治者屈辱求和的遗恨,也可以说是抒写中原未能收复而抗金将领弃置不用的遗恨。
④“过苕溪、尚许垂纶否”: 垂纶即垂钓。传说商朝的吕尚曾在渭水垂钓,后来遇见了周文王,故后世又以垂钓指隐居。这里是说,在朝廷主和派得势、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够不问国事,在苕溪游览过着隐居的生活呢?含蓄地表达李纲不能退隐,应该出来抗金的热忱希望。
(指出典故1分,分析作用2分)
湖南衡阳八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要求,完成赏析。(7分)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⑴ 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3分)
⑵ 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1)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1)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1)
(2) “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1),“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1)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1)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1)
湖南浏阳一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3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水口行舟
朱 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请结合诗中词语简析诗人情感的变化。(4分)
(2)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湖南双峰一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31、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定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 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两点得4分)
(2).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出3点有分析即可满分)
江西莲塘一中2011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3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偶见
(明)徐祯卿
深山曲路见桃花, 马上匆匆日欲斜。
可奈玉鞭①留不住, 又衔春恨到天涯。
①玉鞭:马鞭
(1)诗中“留不住”指留不住什么?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2)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答案.(1)“留不住”指留不住落日,留不住匆匆而逝的时光。行进在曲折的深山小路上,孤独寂寞,偶见路旁灼灼的桃花,不禁春兴大起,惊喜异常。本应驻足留恋,无奈天色将晚,红日西斜,手中的马鞭也奈落日不得,只能催马匆匆行路,空留美景于身后。全诗表现了诗人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心情。
(2)春恨(回答“恨”也给分)。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不禁引发诗人对春天的怅恨之情,引发对人生缺憾的悲慨,落日留不住,美景留不住,韶华易逝。而漂泊天涯的游子,又不知经历过多少回的离愁别恨。“春恨”二字,将旅途偶见的感触升华,扩大了诗的内涵。
江西南昌三中2011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3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4—15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①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解] ①梅花:古代又有《梅花落》乐曲。
(1).(3分)以内容分,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等,这首诗属于 。诗歌写了 和 ,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3分)简答:为什么说诗歌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参考答案:
(1). 边塞诗 ; 笛声 和 月色(3分)
(2).答: 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 。(3分)
江西南昌一中南昌十中2011届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
33.阅读下面的诗歌 , 完成后面题目。(6分)
过山农家
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嗔:嫌怨。
(1)这首诗的首句和次句分别描绘了什么景象?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表现手法?(4分)
(2)第三四句是绘景还是写人?请作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首句截取了山行途中的一景。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写活了泉水,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写出山间的幽静。(2发)次句是写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运用了渲染手法,午间阳光温暖地照耀着,山农家的鸡咯咯地叫,像是在欢迎来客,使深山中的农舍洋溢着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2分)
(2)三四两句是写人,共同表现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1分)作者绘声绘色,由物及人,传神地表现了山农爽直的性格和淳朴的感情,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表现出作者行步幽境时的心旷神怡之情,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1分)(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江西玉山一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测试语文试题
3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下面问题。(6分)
喜 春 来
伯 颜
金鱼①玉带罗襕②扣,皂盖朱幡③列五侯,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得意秋,分破④帝王忧。
【注】①金鱼:形状如鲤鱼的金符,标志官阶的一种佩饰。②罗襕:绮罗袍,元朝以丝罗制的官服。③皂盖朱幡:黑色车盖红色旗帜,高官出行的仪仗。④分破:分减、减少。
⑴请你说说曲中的“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一句塑造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3分)
⑵有人说“分破帝王忧”一句中的“破”字是本曲的题眼,你对这个字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表述出来。(3分)
参考答案:
(1)这句显示了作者功高盖世,又是正值“得意秋”之际的政治家,那种乾坤自在掌中,山河控于笔下,雄决一世的气概,志在天下的内心世界跃然纸上,勾画出一代“佐命开济功臣”的独特形象。
(2)这个字生动形象地表明了作者要分担和破解帝王的忧愁。道出的是一种多么冲天的豪气,表现了一种雍容大度、指点江山的豪放气势,一个“破”字,作者高大的形象也陡然显现了出来。
辽宁建昌高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3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2).《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试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苦(抑郁、惆怅、失落)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未卜的感叹。
(2).诗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昔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昔年是欢乐之景,今年是冷清之景。③情感对比。昔年是喜悦之情,今年是愁苦之情。(写出对比手法,得1分,具体表现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即可得4分)
宁夏固原一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36、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分)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分)
参考答案:
(1)、 ①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意思对即可)
②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思的即可)
(2)、 ① 长 畏
②“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 “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痛楚。(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宁夏银川一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3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九 日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1).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5分)
(2).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 “白雁”——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写出作用得一分,共5分)
(2)、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1分)。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1分)。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4分,其中分析2分,结论2分)
山东临沂市2011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3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②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③谢将
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他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1)颔联中“空忆谢将军”一句用典,简要分析其用意。(3分)
(2)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以古人自况(1分),袁宏能得到谢将军的赏识,而“我”虽然也有袁的文才却不能得
(2)尾联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牛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2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2分)。
山东潍坊2011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39.阅读唐诗完成下列两题
齐安郡晚秋① 杜 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颔联中诗人游山赏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2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2分)
(2)对比(1分) 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1分)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遭人排挤,壮志难酬。(2分)(若学生回答“用典”,且分析合理可得2分)
四川邻水二中2011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4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1)“恼”字在整首诗中有着很大的作用,请你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加以分析。(4分)
(2)杨万里的诗描写细腻,语言清新颖秀。以颔联为赏析对象,请你就此特
色加以鉴赏。。(4分)
参考答案:
(1)“恼”,在对自己年老体弱的感叹中,隐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不服老的激情;为下文抒发自己对春景的感情、憧憬丰收年景埋下伏笔。(4分)
(2)颔联“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描写细腻人微:柳枝返绿首先从下垂的枝条末梢开始,故说“垂处绿”;而桃花开放总是先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所以说“末梢红”。语言新颖活泼,它体现在:“下来”“上去”分别写柳枝桃枝的特点,让人耳目一新,又具有拟人意味。(4分)
云南昆明一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4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寒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
②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r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1)《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所写内容都与“塞食”相关,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孟诗的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2分)这两句诗一写繁华,~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衷情”的反衬手法。(2分),
(2)孟诗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2)韦涛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思念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浙江杭州14中2011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4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颔联两句。颔联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颔联的独到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2分)答案: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4分)答案:“黄”“白”两字。(1分)此联刻画的是一幅深秋寒雨夜景图:窗外寒雨中光秃的树枝、凋零的黄叶,屋内昏灯下孤独惆怅的白发人。整个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凉,是以悲景来衬托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3分)
浙江省杭高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4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22—23题。(6分)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 温庭筠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1).“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请简要描述。(2分)
(2).请结合作品,从思想感情的角度揣摩“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 (2分) 细密雨丝飘洒在咸阳桥上,雨脚绵密如丝帘虚悬天际。隔着这层层丝帘望出去,迷迷濛濛的江面上,水气蒸腾,影影绰绰似有钓船出没。1分。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咸阳迷蒙的烟雨图(烟雨归舟图)。1分
(2). (4分)《咸阳值雨》中“还似”将洞庭晓景与咸阳雨景联系起来,突出景色的空蒙,描绘出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画面,流露出闲适、愉悦的感情。2分。 《宿城南》的“还似”将前两句的抚今和后面的追昔结合起来,友人已逝,残梦犹存,孤寂凄清,传达出诗人心中人生无常、物是人非的感伤、惆怅之情。2分
重庆杨家坪中学2011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4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淇上送赵仙舟
王 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2)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3分)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3分)(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与把握。每点1分。)
(2)(3分)(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明确认可的用字,给1分;用自己的语言对句子进行解读,给1分;准确表达出用字的效果作用,给1分。如仅答出认可的字,没有具体解析则不得分。)
参考答案一:“犹”字好。(1分)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1分)“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1分)
参考答案二:“空”字好。(1分)“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1分)“空”字侧重表现出作者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1分)
全国各地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分类汇编
十一、诗词鉴赏
期中部分
安徽河历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4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4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2分)。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答对两点即可2分)
(2)(4分)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1分)。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福建八县(市)协作校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4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横塘夜泊
清·释宗渭
偶为看山出,孤舟向晚亭。野梅含水白,渔火逗烟青。
寒屿融残雪,春潭浴乱星。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
(1)请谈谈这首诗中“逗”字和“浴”字的表达效果。(3分)
(2)这首诗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用“逗”形容火光与青烟相映而跳动升腾的情态,似乎它们在互相逗趣,把渔火写活了,给“孤舟”飘荡的诗人带来温暖的情趣。用“浴”比喻星星被风吹乱的水中倒影,仿佛是星星在水波里欢快地沐浴而搅乱了水面的宁静。
(2)这首诗颔联和颈联,描绘水乡早春静谧、幽冷的夜色,却用了“含”、“逗”、“融”、“浴”这些动词来表达,这是“以动衬静”;尾联“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是“以声衬静”,那忽然传来的划破夜空的清脆笛声,引发了正沉浸在横塘美景中的诗人的思绪,为诗歌增添了无尽的韵味。这首诗颔联和颈联,还用了拟人手法, “含”、“逗”、“浴”等词,赋予是却梅、渔火、残雪、乱星以人的情感,(如“含”描写梅枝临水的婀娜神态,花色与水光相映,白润如玉)把这幅夜色图勾画得幽美动人,静谧而富有生气,真切地传达出残冬正在过去,新春即将到来的信息(或:诗人通过拟人化来表现大自然与人的亲密相通,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神会)(能分析一种即可)
福建福州三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4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1)词中写出时序的变化的两句是: 。(2分)
(2)请以“芳草”和“杜鹃”的意象赏析本词所表达的感情。(4分)
答:
参考答案:
(1)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2)以无边无际的芳草,写家乡的遥远。以杜鹃的悲啼,写思乡的悲切。
福建南安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48、诗词阅读(12分)完成1-4小题
A
吟笼莺
【清】 纳兰性德①
何处金衣②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纳兰性德,清王室贵族。②金衣: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1)简要分析,本诗前两联是怎样照应诗题中的“笼”字的。(3分)
(2)简析本诗,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3分)
B、
枕上述梦
陆 游
江湖送老一渔舟,清梦犹成塞上游。
生马驹驰铁蹄腕,古铙歌奏锦衣褠①。
玉关雪急传烽火,青海云开见戍楼。
白首不侯非所恨,咿嘤床箦②死堪羞。
【注】①褠(gōu):直袖单衣。②床箦(zé):床席。
(3)请概述本诗首联中“渔舟”意象的意蕴。(2分)
(4)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本诗颈联“开”字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A
(1)、【答案】本诗前两联是从三个方面照应诗题中的“笼”字的:从动作方面描写黄莺被迫在笼中栖息,(1分)从心理方面写黄莺在笼中焦躁不安,(1分)从声音方面写黄莺在笼中感受不到春的温馨而悲啼的情状。(1分)所以,虽未提一“笼”字,但也写出了“笼”这个特殊环境对莺的影响。(3分)
【解析】笼中之鸟是常见的事物,但诗人别具慧眼,善于抓住鸟的细节特征来表现笼子对小鸟的束缚。所以,分析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小鸟,这几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有关鸟笼的侧面描写。
(2)、【答案】作者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1分)借黄莺表达了虽处在金衣翠幕之中,虽长有一样的翅膀,纵然在同样的季节,却受到雕笼的束缚不能一样展翅高飞(1分),寄托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怀才不遇(或“白白浪费青春年华”)的怨恨。(1分)
【解析】这首诗的主题是借小鸟表达对限制自由、怀才不遇的不满情绪,回答时只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B
(3)【答案】 “渔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含有退隐(隐居、隐逸情怀的意思,(1分)在本诗中表达了作者被迫无奈闲居在家、郁不得志的情怀。(1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把握能力。诗歌意象包括表层和深层的含义,既要描述出来,又要说明其深层意味和寄托的情感。
(4)【答案】“开”字一语双关(1分), “开”有云开日出之意(1分),又写出经过奋战后边关安定之景(1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驰骋战场、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愿望。(1分)
福建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4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 溪 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采用什么手法描写清溪水色的?请简要分析。(3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影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也可给分)(点明手法各0.5分,简要分析各1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意思对即可)(情境1分,感情2分)
福建同安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5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3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
作用: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作铺垫。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福建厦门市双十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5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6分)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③琼瑶:美玉。
(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2分)
(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2)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甘肃兰州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5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1)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两点即可,4分)
(2)在《寒菊》一诗的“宁可枝头抱香死”这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简述理由。 (4分)
参考答案:
(1)①都是托物言忠的诗,借写花来表现自已的精神追求。②都不直书其物,文中对写作对象的称谓,前者写梅不用“梅”字,/彳荐写菊不用“菊”字。③都化用了典故。前者化用王羲之练书法洗笔,洗黑了池水的典故;后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4分)
(2)心得最传神的一个字是“抱”字,它形象传冲地表现厂菊花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高贵品质。(4分)(若答其他字,言之有理可酌情给1-2分)
甘肃武威十六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5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赏析。(3分)
(2)清代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诗中描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1分)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诗人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不劳动的时候,就荡起小船,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常常在自然的怀抱中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简单描述即可,不必如此详细。(2分)
(2)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 “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2分)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2分)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1分)
甘肃武威五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54、(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参考答案】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广东高州三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5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题红叶 唐 · 韩氏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行 宫唐 ·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这两诗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遭遇,而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尽相同的,请分析其异同(4分)。
(2)韩诗委婉含蓄,元诗平白如话,请指出各采用什么手法写宫女的心事和命运。(2分)
参考答案:
(1)(4分)。相同点: 两首诗都表达了宫女寂寞、哀怨的感情。(2分)不同点:韩诗表现了宫女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愿望。而元诗流露出凄凉哀怨、怀旧度日以了残生的情绪。(2分)
(2)(2分)韩诗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手法。元诗:反衬或乐景写哀或相互映衬或托物言情。
广东汕头金山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5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这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2)诗的前两联写景选取了哪两个角度?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其好处。(4分)
参考答案:
.(1)意境深沉浑厚或雄浑苍凉,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乡怀友之情。(意境特点2分,表达感情2分。)
(2)前两联每联都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写景。首联先写使人愁的猿声,后写沧江急流景象;次联写风吹树叶的鸣声,后写孤舟的景象:从而写出了凄凉惆怅的情境。(要点说明:角度2分,情境2分。)
广东五云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57.阅读下面两首杜甫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⑴你认为颔联的哪两个字用得好?并简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3分)
⑵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⑴我认为“遍”、“稀”用得好,“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⑵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河北冀州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5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与诸子登岘首①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②,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③,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④。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岘首:岘山主峰麓延伸至汉江边的小山,在襄阳城南凤林关北端,位于群岘(襄阳西南群山)之首,故名。唐宋时岘山、岘首山可互称。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与好友到此山。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称“羊公碑”为“堕泪碑”。②代谢:交替,轮换。③胜迹,指羊公碑。④鱼梁,鱼梁洲。梦泽,云梦泽,古泽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陆一带。
(1).有人评说孟浩然的这乎诗的开篇“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首联内容的理解。(4分)
(2).尾联中哪个字饱含了作者的复杂情感?请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⑴.(4分)这首诗不是从写景(古迹)开始的,第一联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世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2分)朝代更替、家庭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分)
⑵.(4分)“尚”字,十分有力,包含了复杂的内容。(1分)羊祜在晋初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名垂千古,令人敬仰。而孟浩然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2分)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1分)。(没有对二人的分析和比较,要扣分)(注:如果学生回答“泪”,感情分析比较到位,最高给2分)
河北晋州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5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秋
许浑
遥夜泛清瑟①,西风生翠萝。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②。
高树晓还密,远山睛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③
【注释】①泛:弹,犹流荡。②拂:掠过。金河;银河。③淮南两句;用《淮南予·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蔫”和《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意。
(1)诗中哪些意象巧妙点明了早秋这一季候特征?请列举。(说出三个即可)(3分)
(2)颔联和颈联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加以赏析。(3分)
(3)评论家认为首联和尾联颇具浪漫色彩,请选一联分析其妙处。(2分)
参考答案:
(1)“ 残萤”、“ 早 雁 ”、“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共分,每点 1分,答对其中任何三点就可3得满分)
(2)颔联:由俯察到仰视,( 分)颈联:由近看到远望;(1分)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层次井然,1境界开阔。( 1 分)
(3)首联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整整一夜都听到的轻轻秋风,想象为在一条条悬挂着的青翠藤蔓间,秋风拂过,奏出了悦耳的清瑟声音。( 2 分)
或:尾联引用典故并加以想象,一片树叶,被荡人心扉的秋波所感招,情不自禁,奋不顾身,展现了一叶追随洞庭波的诗情画意。( 2 分)
河北乐亭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0.阅读郑谷《菊》一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1)诗中的菊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2分)
(2)本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这一形象的,试结合第四句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不求高位(1分)、不慕名利(1分)的高士形象。(由最后一句可看出)
(2)主要用了对比(1分)、拟人(1分)手法。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1分)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1分)
河北唐山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鹊 桥 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唐代诗人贺知章年老还乡,玄宗曾下诏将与镜湖相连通的一个小湖赐给他以示矜恤。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
(2)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说一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寂寞凄凉。后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2)这两句的意思是: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予吗?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之态和内愤慨不平之情。
河南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5分)
(2).有人以为,尾联毁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你赞同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剖析。(6分)
参考答案:
(1).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5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品赏诗歌的“炼字”艺术。连着二个字的赏析,有点难度,关键是拟人手法的把握。
(2)、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明确。(6分。如同意前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适当给分。)
(解析)本题中“你同意哪一种意见”好像是个开放型的题目(注意现今高考中的伪探究题),其实读懂诗歌就明白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很明确的——感叹民生疾苦。所以只能按后一种意见回答。“乐景哀情”的手法有点难度。
河南商水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3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完成8-9题。
小 园
黎 简[:§§.][:§§§§§]
水 景 动 深 树,山 光 窥 短 墙。
秋 村 黄 叶 满,一 半 入 斜 阳。
幽 竹 如 人 静,寒 花 为 我 芳。①
小 园 宜 小 立,新 月 似 新 霜。
注: ① 寒花:菊花。
(1).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5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6分)
参考答案:
(1)“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
(2) 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
河南郑州47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4、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 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5分)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5分)描写了诗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3分)表明诗人喜欢过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2分)
(2).(6分)这两句诗表面是说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一回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2分)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4分)
黑龙江庆安三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11分)
【双调】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无名氏
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①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
(1).“维扬”的今昔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2).“玉箫寒、江上谁家?”一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
参考答案:
(1).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2分)今日的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2分)抒发了昔盛今衰的伤感。(2分)
(2).“寒”字十分传神。(2分)运用通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听到箫声后的悲凉心情。(3分)
黑龙江双鸭山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6、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真珠:即珍珠。② 敧:yǐ,斜靠着。 ③都来:算来。
(1).这首词不直言秋而却使人知秋,请分析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秋?(5分)
(2).名家认为,下片写“愁”,神形毕肖,请分析作者写出了“愁”的哪些神态?(6分)
参考答案:
(1).作者抓住秋夜、秋声、秋色和秋月等,让读者很自然地感受到秋思。(2分)从夜静叶落写起,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又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3分)
(2).作者写出了酌酒垂泪的愁姿,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3分)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愁更难堪,情更凄切。枕头斜倚,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这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愁脸。(3分) [来
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7.阅读下面一首五言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诗运用了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怎样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说明。(4分)
(2)这首诗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忧思独伤心”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学科参考答案:
(1)这首诗采用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忧愤、苦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起坐弹琴、孤鸿哀鸣、飞鸟盘旋、忧思徘徊是动写,明月朗照、夜色茫茫是静描。这些动景集中反衬出了夜的死寂与深重,映衬了诗人不寐而弹琴的孤影,突出内心的焦躁与悲凉。(4分,意思对即可)
(2)诗人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将内心忧愤、悲凉等感情寄托在冷月清风、旷野孤鸿、盘旋的飞鸟、深夜不眠的弹琴者中,月明风清,衬托了诗人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而鸿雁哀号、翔鸟徘徊正是诗人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愤、苦闷的形象写照。(4分,意思对即可)
湖北黄冈中学、黄石二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6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词的上片写了些什么景?通观全词,在写景上有何特色?(4分)
(2)从这首词中,你读出词人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春天还没有过去,杨柳在和煦的春风中飘荡。登上超然台眺望,只见半沟护城河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2)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最后词人为解脱苦闷而自我心理调适,认为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湖北襄樊四校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越调】小桃红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杨果:由金而入元的诗人,金亡五年以后才出来做官。
(1)曲尾道出“司马泪痕多”,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也慨叹“江州司马青衫湿”。请简要分析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4分)
(2)曲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全曲分析它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自居易听到琵琶女的不幸后,联系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抒发的是对琵琶女的同情和自己贬谪天涯的感伤之情。(2分)而杨果听到采莲女唱着南朝亡国旧曲,歌声又是那样凄切,引起了他亡国之悲。(2分) (2)描绘出碧澄的湖面上,一群采莲姑娘荡着船桨,哼唱着轻快的小调,歌声惊醒了莲叶间美梦中的对对鸳鸯,这是一幅欢快恬美的江南水乡图。(2分)前三句渲染气氛,烘托环境,梦中鸳鸯双宿与独卧江楼、梦醒后的感伤与采莲女无忧无虑的歌唱形成对比,用乐景反衬哀情,更显出作者家国兴亡和抑郁不得志的悲情。(2分)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70、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蝶恋花 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琴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畹:古代称30亩为一畹。②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léi),屈原是投湖南汩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1)词中上阕中的意象表明了词人怎样的境遇?(3分)
(2)该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下阕词句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以“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琴弦断”这三个意象来表明虽有高尚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备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嫉妒和排挤,长期不被重用,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的悲剧性境遇。(3分)
(2)全词抒发了词人自感虚度年华、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而又知音难觅的痛楚之情。“冉冉”句感慨年华已逝,虚度此生。(2分)“水满”“何处”二句,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结尾二句,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于是只得在大醉之后唤起屈原同唱失意之歌。(2分)
江苏陈集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1.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春 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本诗的首联、颔联选取了哪些景物?(3分)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意境?(3分)
(2)简要说明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1)(6分)本诗选取流水、谢花、东风、子规、夜月等景物(只要列出相关的四个景物即可)。(3分)这些景物构成了清冷、惆怅、凄凉、黯淡、愁惨、悲伤的意境(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4分)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分)
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思乡之苦和对年华流逝的悲叹。(2分)
7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楚客,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简要分析诗歌颔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2)尾联中的“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1)诗人运用典故和对比,(写出1点即可,1分)表明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2分)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更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2分)
(2)示例1:我认为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1分)无论首联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橘的喜爱之情;(2分)领联更是通过用典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因而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在贬谪后坚守节操的旷达体现。(2分)
示例2: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1分)诗人被贬柳州,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自比更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2分)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实际是感伤自己贬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2分)(两种答案都可,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江苏淮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倦 夜
苏轼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注]络纬:昆虫名,俗称“纺织娘”。
⑴“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⑵诗歌以“倦”字引出下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⑴所写环境的特点是:荒僻(僻远、冷寂)、凄清。(2分)运用了衬托、动静结合的手法。(2分)“孤村”坐落在旷野之中,显得荒僻;夜间的“一犬吠”和照着行人的“残月”,给人以凄清之感;(1分)用“一犬吠”衬托环境的荒僻,“残月”的静景和“几人行”的动景结合着写。(1分)
⑵诗歌由“倦”字引出投宿荒村、长夜难眠之事,所见凄凉之景;(2分)他想到自己常年奔波,鬓发已白,却竟像络纬虚织一样,由此表达了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的感慨。(2分)
江苏江阴地区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酹江月 和友①驿中言别
文天祥
乾坤能②大,算蛟龙、原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飘零,重来淮水,正是应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向江山回首。青山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注释】(1)友:指邓剡。邓剡字中甫,与文天祥同乡,曾任崖山行朝礼部侍郎,被俘后同文天祥一起押解至金陵,并作词送文天祥继续北行。此词是文天祥的和作。(2)能:这样,如许。
(1)上阕中“横槊题诗,登楼作赋”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首词整体上呈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特点?(3分)
(2)请简要概括下阕的内容,并说说下阕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全词的中心。(3分)
(3)这首词的上阕以回顾自己的经历为主,表达了自己复杂的内心情感,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用典或对偶。(1分) ②苍凉、悲壮。(2分)
(2)①下阕表明自己坚持不屈的心迹(1分)和对故国江山无限留恋顾念(1分)。②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1分)
(3)①以蛟龙暂屈池中、终当飞腾为喻,表示虽遭囚禁而犹志向远大的豪情。
②也期待友人能早脱牢笼,再干一番事业;
③通过描写眼前凄凉的景象和囚徒凄苦的生活,来抒发故国不在生灵涂炭的沉痛情怀。
④追念昔日转战东南的戎马生活,对抗元战斗归于失败痛惜和无限感慨。
⑤寄希望于将来,对国家的复兴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以上情感,答到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满三点即得4分。)
江苏庙头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从 军 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 军 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1)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2)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都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深沉感人。
江苏南莫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暮春漫兴 [宋]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①香篆②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茶瓯:一种茶具。 ②香篆:指焚香时所起到烟缕。
(1)上片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心境?(4分)
(2)下片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4分)
(3)这首词“表为惜春,实有所指”,请根据作者身世,说说这首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4分)作者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通过少日逢春的狂态反衬老去逢春的伤感,抒发了人生已老而无可奈何的孤寂的心境(2分)。
(2)(4分)作者运用拟人手法(1分),想像离此而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1分),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1分),想像奇特,生动形象,引人联想
(3)(2分)因年老而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的期待之情。
江苏无锡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元好问①
百啭娇莺出画笼,一双蝴蝶殢②芳丛。葱茏花透纤纤月,暗澹③香摇细细风。 情不尽、梦还空,欢缘心事泪痕中。长安西望肠堪断,雾阁云窗又几重。
注:①元好问:1190—1257,太原秀容(今山西)人,金亡不仕元。1233年,蒙古军攻陷金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元好问与一些官民被羁管在聊城(在山东),过半是囚徒半是苦工的俘虏生活。这首词即写在其作为阶下囚期间。②殢:停留。③暗澹:这里指香气清淡。
(1)请写出上阕中能反衬作者当时被羁管生活的语句?(2分)
(2)下阕“欢缘心事”中的“心事”主要有哪些?(4分)
(3)这首词的上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百啭娇莺出画笼 一双蝴蝶殢芳丛(每句1分)
(2)对国家灭亡的痛心和郁愤(2分),对家人的思念、对家人处境的担忧(2分)。
(3)上阕间接抒情,通过莺出画笼、蝴蝶殢花、花透月光、轻风送香等美好景象的描写,隐约传达出作者的忧伤(2分);下阕直抒胸臆,以深情难诉、美梦幻空、满面泪痕、愁肠寸断来抒发自己的愁思和郁愤(2分)。
江苏盐城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1)本词上片叙写了哪些场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2)“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两句的写景有何特点?(4分)
(3)末句中“无影”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佳妙之处。(2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片叙写了吴中健儿驾舞龙舟、游女荡秋千、游人踏青三个场景,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氛围。(三个场景各1分,气氛1分)
(2)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行云去后远山笼罩在暮色中,从听觉角度描写了白天的笙歌已经停止,喧嚣了一天的池院安静下来,两句话营造出了静谧的氛围,与上片中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答出手法2分,结合诗句阐述2分)
(3)“无影”写出了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到细小的杨花飞舞,但是月色明而不亮,所以杨花飞过而无影,这样就使得庭院中的一切景致都蒙上了一层轻雾,别有一种朦胧之美。(2分)
江西赣州十一县(市)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79.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
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江西吉安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8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1)上阕是如何表现海棠花“百种千般巧”中的“巧”的?请作简要分析。(3分)
(2)上阕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写“道是天公果惜花”,欲抑先扬,具有“味外之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姿态之巧:花瓣薄如蝴蝶翅膀,轻盈有致(1分);颜色之巧:花朵固小,却猩红如染,鲜艳娇美(1分)。“巧”亦指花的精神,“百种千般”言其精神气质,形貌和气韵,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气质配合相宜、谐和一致(1分)。
﹙2﹚上片“道是”句是扬,下片“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1分)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2分)
江西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8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首联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2分)
(3)第三联的“他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往日”,一种解释为“来日”,你认为哪种解释好,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首联点明时间地点,(1分)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1分)为第二联写天地风云变化蓄势,(为后文写旅途飘零作铺垫),(1分)萧森的景象对战乱不息的形势有暗示作用(渲染忧愁的气氛)(1分)。
(2)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1分),家国的忧伤(1分),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3)“往日”:杜甫在夔州两见菊开,想到在故园时必无此境,故两度落泪(或再现往日泪水)。(2分)
“来日”:两见菊开虽是乐事,但来年回忆起来必当落泪。
内蒙古包头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8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答题。(8分)
春 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注】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这首诗的颔联写了哪些意思?作用是什么(4分)
(2)试从句法和修辞的角度对尾联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颔联写出了三层意思:(2分)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1分)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相互烘托、映衬,(1分)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氛围,令人触目伤怀。
(2)就句法的角度,是倒装(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1分)从修辞的角度,是用典(暗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归隐的典故,我能够回去,却不回去,要学范蠡归隐)。(1分)诗人运用这样的句法和修辞,深刻反映自己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进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2分)
内蒙古开鲁县蒙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8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 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 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 清弋江:在宣州城西。
的的:鲜明的样子。 旆:旗子。
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展示了两幅形象而鲜明的画面,请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表达技巧。(4分)[:。。]
(2)这首诗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与前四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⑴这两句诗一幅是想象中的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是虚写;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是实写。虚实相生。前一幅是远景、静景,后一幅是近景、动景,动静结合,画面形象鲜明。
⑵这首诗的后四句抒发了诗人的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满腹愁情。诗歌的前四句写江南的早春,清新的空气,明亮的阳光,鲜美的芳草,倜傥自信的友人,借景物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后四句直抒胸臆,五六句用对比的手法写与友人的不同心境,怅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七八句写“同来不得同归”的感慨,表现诗人的寂寞惆怅。前四句写景是反衬后面的抒情。
山东莘县实验高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8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本诗第一句“峭寒催换木棉裘”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诗中“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了时间(1分)也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1分)
(2)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 “秋风”认定为“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1分),巧妙地表达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1分)。②红、白使动用法(1分),色彩上对照配置(1分),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魄震限怅调(1分)
山西成栋高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8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注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萧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经史,工词章,后转而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仙。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2分)
(2)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2分)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淡远超逸的心境。(2分,意思相近即可)
(2)(6分)(1)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1分);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2分);(2)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1分);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萧鸣,反衬出山的幽静(2分)。
江苏淮州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尚隐,其先赵郡人,世居潞州之铜鞮,近又徙家京兆之万年。弱冠明经①累举,补下邽主簿。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景龙中,为左台监察御史。时中书侍郎、吏部选事崔湜及吏部侍郎郑愔同时典选,倾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阙,士庶嗟怨。寻而相次知政事,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奏桐庐令李师等二百余家,称其妖逆,诏御史按覆之。诸御史惮昭泰刚愎,皆称病不敢往。尚隐叹曰:“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遂越次请往,竟推雪李师等,奏免之。
俄而崔湜、郑愔等复用,尚隐自殿中侍御史出为伊阙令,怀让为魏县令。湜等既死,尚隐又自定州司马擢拜吏部员外郎,怀让自河阳令擢拜兵部员外郎。尚隐累迁御史中丞。时御史王旭颇用威权,为士庶所患。会为仇者所讼,尚隐按之,无所容贷,获其奸赃钜万,旭遂得罪。尚隐寻转兵部侍郎,再迁河南尹。
尚隐性率刚直,言无所隐,处事明断。其御下,豁如也。又详练故事,近年制敕,皆暗记之,所在称为良吏。
十三年夏,妖贼刘定高夜犯洛门,尚隐坐不能觉察所部,左迁桂州都督。临行,帝使谓之曰:“知卿公忠,然国法须尔。”因赐杂彩百匹以慰之。俄又迁广州都督,仍充五府经略使。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②也。”竟不受之。
累转京兆尹,历蒲、华二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赐爵高邑伯,入为大理卿,代王鉷为御史大夫。时司农卿陈思问多引小人为其属吏,隐盗钱谷,积至累万。尚隐又举按之,思问遂流岭南而死。尚隐三为宪官,辄去朝廷之所恶者,时议甚以此称之。二十四年,拜户部尚书、东都留守。二十八年,转太子宾客。寻卒,年七十五,谥曰贞。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注]①明经:隋唐时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一个门类。②四知:东汉杨震为官清廉,有人送礼给他,并说:“暮夜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无人知晓呢?”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中书侍郎……同时典选 典:主持
B.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竟:最终
C.诸御史惮昭泰刚愎 惮:害怕
D.尚隐又举按之,思问遂流岭南而死按:按照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尚隐“刚直”的一组是
①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
②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
③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
④尚隐坐不能觉察所部,左迁桂州都督
⑤尚隐按之,无所容贷
⑥尚隐三为宪官,辄去朝廷之所恶者
A.①③⑤ B.②③⑥ C. ①④⑥ D.②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尚隐与李怀让在朝廷弹劾崔湜、郑愔,使他们受到贬黜,但也因此得罪对方,后来他们官复原位,李尚隐和李怀让受到报复。
B.冯昭泰诬奏李师等人是妖逆,而各位御史害怕冯昭泰傲慢固执,都声称有病不敢前去,李尚隐便越级请求前往,昭雪了李师等人的冤情,并奏请赦免了他们。
C.李尚隐生性率真刚直,说话从不隐瞒,处事明断。他对待下级,非常豁达。历任京兆尹,蒲州、华州刺史,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
D.李尚隐三次担任宪官,一生查处了包括李怀让、王旭、陈思问等在内的多个贪赃官吏,为朝廷除害,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无所容贷,获其奸赃钜万,旭遂得罪(3分)
(2)又详练故事,近年制敕,皆暗记之,所在称为良吏。(4分)
(3) 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固辞之(3分)
参考答案:
5.D(按:审查、查办)6.B(排除①④即可)
7.D(李怀让为“贪赃官吏”在文中无据)
8.(1)(李尚隐)一点也不包庇宽恕,查获王旭的赃物非常多,王旭于是被治罪。(得分点:“贷”,“得罪”,句意通顺)
(2)(李尚隐)又精通典章,近年来皇帝的诏书,都暗暗记在心里,无论到哪里都被称为好官。(得分点:“详”,“故事”,“敕”,“称”)
(3) 等他离任的时候,有一个人怀带着金子要送给李尚隐,他坚决推辞。(得分点:“去”,“者”,“固”)
参考译文:
李尚隐,他的祖先是赵郡人,世代居住在潞州的铜鞮(今山西沁县),近代又把家搬到京兆的万年(今西安市)。年轻时通过了明经考试,多次被举荐,补缺下邽主簿一职。当时姚珽担任同州刺史,对他十分尊敬。景龙年间担任左台监察御史。当时的中书侍郎、吏部选事崔湜和吏部侍郎郑愔一同主持选拔官吏之事,他们依附权贵,违规动用了三年的官员的缺额,官民怨恨。不久两人相继主持政事,李尚隐和同僚御史李怀让一起在朝堂上弹劾他们,崔湜等人于是被关进牢狱查办追究,最后他们被贬黜。当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告桐庐县令李师等二百多人,称他们是妖逆,朝廷下诏让御史调查核实。各位御史都害怕冯昭泰傲慢固执,都声称有病不敢前去。李尚隐叹息说:“怎么能让好人蒙冤受惩罚却不还给他们清白呢!”于是越级请求前去,最终昭雪了李师等人的冤情,并上奏朝廷赦免了他们。
不久崔湜、郑愔等人又被任用,李尚隐调离殿中侍御史出京担任伊阙县令,李怀让调任魏县县令。崔湜等人死了以后,李尚隐又从定州司马被提拔为吏部员外郎,李怀让从河阳县令被提拔为兵部员外郎。李尚稳多次升迁后担任御史中丞。当时的御史王旭很擅用威权,被官民们所担忧。恰巧王旭被仇家状告,李尚隐查办此事,一点也不包庇宽恕,查获王旭的赃物非常多,王旭于是被治罪。李尚隐不久改任兵部侍郎,调职两次后任河南府尹。
李尚隐生性率真刚直,说话从不隐瞒,处事明断。他对待下级,非常豁达。(李尚隐)又精通典章,近年来皇帝的诏书,都暗暗记在心里,无论到哪里都被称为好官。
十三年夏天,妖贼刘定高在夜里侵犯洛门,李尚隐因为没能觉察出部下和盗贼勾结,贬为桂州都督。临出发时,皇帝派人对他说:“我知道你公直忠诚,然而按照国法必须这样做。”并赐彩色绢帛一百匹来安慰他。不久又改任广州都督,依然兼任五府经略使。等他离任的时候,有一个人怀带着金子要送给李尚隐,他坚决推辞,说:“我生性这样,不可改变,并不是为了慎守‘四知’。”最终没有接受。
多次调动后担任京兆尹,历任蒲州、华州刺史,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赐给他高邑伯的爵位,入朝担任大理卿,替代王鉷担任御史大夫。当时司农卿陈思问用了许多小人做自己的下级官吏,暗地里贪污钱财粮食,积累了好几万。李尚隐又检举查办此事,陈思问于是被流放到岭南而死。李尚隐三次担任宪官,总是要清除朝廷上的坏人,当时的舆论多是由于这些事而称赞他。二十四年,被任命为户部尚书、东都留守。二十八年,改任太子宾客。不久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贞”。
www.ks5u.com
【小学语文文体知识分类】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词语分类解释06-09
小学语文基本知识07-03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12011-03
小学四年级语文知识要点09-23
小学语文专业基础知识10-05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专项10-25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复习知识要点10-03
小学语文反义词知识点07-15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10-04
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