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之歌》教学设计

2025-01-14

《树之歌》教学设计(精选4篇)

1.《树之歌》教学设计 篇一

今天的课比较有趣。(我备课的时候这么觉得…)整节课上下来还是比较顺利的,教学思路就在课件里。备课的时候我修改了导入的方法,改成猜谜导入,以熟悉的诗歌《咏柳》复习导入,引出所咏的对象为柳树。再揭示课题: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一首儿歌也是介绍各种树木的,请大家一起读课题:《树之歌》。接下来直奔主题。

环节一:识字教学

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思:①儿歌里有几句句子?②儿歌中提及了几种树木?用横线画出。

再归类这些带有木字旁的字,集中识字。随后归类剩下的生字再认,最后小游戏捡树叶,复习巩固。

环节二:走进课文

出示图片,随图片指认树木种类并朗读句子。当说到“梧桐树叶像手掌”时,相机介绍比喻的修辞手法,再利用“什么像什么”句式锻炼说话。“松柏四季披绿装”句,相机介绍拟人。最后齐读课文,加强记忆。

环节三:细读课文

1、儿歌从哪几方面来写树的,加点关键词,得出是从样子(比喻时有提及)、颜色、习性、价值或作用(这个难)这四个方面来写的。

2、与树有关名言:逐句出示并请学生自己解释,交流后纠正答案。补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自己是随机补充的。)名言要背默。

3、最后课后“读一读,记一记”,想特点,编儿歌。(这里不好,基本我自己说出来。)

反思:①缺少上课的情感带动,有时候有点面瘫。②没有研究单元目标,到目前这节课为止,都没有。

2.树之歌教学反思 篇二

增庄小学

邵丽英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繁多。

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也具有代表性,比较贴近儿童生活,是一篇很好的学习题材。

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让孩子们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进行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今天要学习的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再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最后指导学生写小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让孩子们人人成为小诗人。再重点指导朗读,达到熟读成诵。所以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习生字,了解汉字。

3.二年级上册语文树之歌教学反思 篇三

一、教学效果

如何让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通过教学认识事物、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是这课教学要做扎实的事情。于是,我凭借插图,很容易就能把文中的树木名称与图对应起来,从而为孩子们建立了直观形象,随后再通过朗读巩固对树木的认识。有了直观认识后再把图画与汉字相对照,找出规律,即“木字旁”。不断引发学生思考,并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回家查阅资料,这样的课堂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

同时,加强朗读。在介绍完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后,请孩子尝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一节诗,可以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例如蔬菜,水果,花……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概括能力,效果非常棒!

二、成功之处

1、本课我围绕几个大问题展开,且每次的问题都很明确,从总体到部分,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有梯度地训练孩子找出每一句中的树、说出树的特点,进一步调动感官找出相应树的图片。学生在此环节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2、根据儿童诗的特点,我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3、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不单单停留在读和背上,而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懂得获取知识。

4、最后的创编儿歌环节,我引导孩子观察树木图片的特点,示范编儿歌,然后请同学大胆练习创编,及时纠正,让孩子们对更多的树木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不足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在本课教学中,我在课文解读上花费时间较多,导致学生识字教学时间不足,没有给到孩子们充分的时间练习写字。此外,拓展环节,忽略了课后练习中的几种树木,没有把那几种树木创编到儿歌中,没有在情境中拓展延伸。此外,课后的几句有关树木的名言,也应作为重点之一,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四、改进措施

1、课文应让学生反复朗读,我一定照顾全面,把读作为基础,以后借用早读时间加强学生的读书。

4.《树之歌》教案 篇四

武安市兰村学校 王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梧、桐”等15个认读字,会写“杨、壮、桐、枫、松、柏”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真观察图画,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木字旁的10个生字,了解树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两份礼物,它们分别是“小红”“小绿”,这是两根没有树叶的树干,为小树添枝加叶的任务就由你们男生和女生两大组来完成。最后比一比,哪棵树长得更茂盛。有信心赢得这场比赛吗?

【设计意图:用给小树添枝加叶这样的比赛形式,可以充分调动班级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新知

(一)初读感知,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课本树木图片)这些树漂亮吗?你喜欢这些树吗?你知道这些树的名字和特点吗?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树之歌》(板书课题)来认识它们。

2.老师给大家读一读儿歌,儿歌中一共出现了几种树呢?老师一边读,你们一边用笔圈画出来。准备好了吗?

有几种树?它们都是谁?

3.同学们都很细心,那个小朋友可以把这些树名再来读一遍?谁能来挑战他,用更短的时间读完?

4.你们真厉害!现在老师加大难度,去掉拼音。

老师要为你们点赞。

【设计意图:用图片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老师读学生画,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听,提高课堂效率,计时比赛读树名,既能加深孩子们对生字的认识,又能使他们充分参与到课堂中。】

(二)再读课文,学写生字

1.每种树都有自己的特点,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树木的特点在书上标记出来。男生来读树木名字,女生读树木特点,我们配合来完成。你们配合的真默契!老师要和你们pk一下,这次老师来读树名,你们读加标记的树木特点。这一次老师甘拜下风了。

2.你们观察一下,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吗?(出示“杨、桐、枫、松、柏”)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特点?都是左右结构,都是木字旁。大家认识这几个字吗?(板书)同,风,白,华。加上木字旁之后,他们的读音没有变化。这种类型的字是形声字,左边偏旁表示字义,右边表示读音。像这类带有木字旁的形声字你还知道哪些?

3.这些字在书写时,也有共同点,伸出手指我们一起来书空“杨”,木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点”。右边要第一笔要一笔写完“横折折折勾”。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大家也要注意,左边的偏旁要窄,记得我们在写其他几个木字旁的字时,也要这样来写。左折点要在田字格中心。把“杨”在你的田字格里写两遍。认真写,一会我们要评比出本节课的书写小能手。

依次教写“桐、枫、松、柏、棉、杉、桂”。

4.每组选出书写最工整、最认真的,班级再次评选。

【设计意图:生字的书写,工作要做到位,目的是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养成正确写字的好习惯。】

(三)熟读课文,挑战背诵难关

克服了生字难关,再来读课文,就更加轻松了,哪个小组先来试试?很准确,声音不够洪亮,哪个小组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老师加大难度了(挖空,学生填空读),谁敢来挑战?你们是不是已经背下来了呢?我们一起试试。真的太厉害了,你们提前完成了老师的任务,给男生女生各一片大大的树叶。

【设计意图;熟读成诵,多种形式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轻松完成背诵任务。】

三、课堂检测

现在我要检测一下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情况,拿出练习本。

辨字组词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让我们来看看,哪颗小树更茂盛呢?希望男生可以在下节课,奋起直追。让我们把胜利的掌声送给女生。

【设计意图:通过比赛的输赢,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

今天的作业,结合课后第二题,积累你还知道的其他树木以及特点,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题,延伸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思维。】

六、板书

树之歌

同 桐

风 枫

白 柏

华 桦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课在设计教学时,首先我特别重视文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整合,以识字为切入口,以识词为中介,最后再以诵读活动来巩固加深识字、识词的成果,把看图到识字、识词,诵读连为一体。同时,注意处理好各部分的轻重。

2.本课重点还应是识字、写字。所以我着重抓了识记字形、写字训练的教学。在分析字形时,我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识字经验,从而记住字形。学生可以用形声字归类法、组词拓展法、熟字比较法等方法记住生字。另外我还提醒学生要严格按笔顺去描红、临写,把字写规范、美观。本堂课写字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植物的叶》教学设计 王海红下一篇:网签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