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分类教学反思

2024-09-26

一年级分类教学反思(精选17篇)

1.一年级分类教学反思 篇一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地把自己好玩、好看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由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做到了心中有标,教学过程*标,课程结构达标。

4.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出一个“玩”字,激发学习兴趣,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发展了能力。

2.一年级分类教学反思 篇二

———约翰·杜威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 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 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 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 形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 就是教育。新学期, 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词串识字更是教学任务的第一步。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仅仅是几组词语, 但排列整齐、意义上有联系、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教学设计新颖多样且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教起来却并不轻松。但是, 第一个单元的教学围绕识写词串展开, 一个单元的词串教学进行下来, 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 我感受最深的是低年级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有了很大的飞跃, 课堂上思维活跃, 想象能力、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颇有成就感。

在教学过程中, 我习惯于运用多媒体教学, 将自己游玩的一些照片, 有意识地给孩子们看, 一起分享快乐。快乐之余,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识字、表达的能力。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师将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回味和孩子们分享也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在《识字2》第二课时的教学伊始, 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几张我在各地旅游时的照片。孩子们很羡慕, 一直追问我:“这是什么地方?真美啊, 下次我也要去玩!”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笑着看看他们说:“孩子们, 让我们跟着书中的小导游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广西桂林山水, 那里的景色也十分美丽, 你们想去看看吗?”话音未落, 37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大屏幕, 小身板坐得笔直, 齐声回答:“想!”美好的一课拉开了序幕。

在备课的过程中, 我仔细观察了教材中的插图, 本篇插图色彩鲜艳清晰, 大篇幅的山水画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另外三幅小的插图分别展示了桂林最有特色千姿百袋、惟妙惟肖的山峰, 以及具有独特民族风貌壮乡人对歌的场景。看完照片我指导孩子们回到课本上, 细致看图, 问他们在图上看到了些什么?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 用完整清晰的话语表述出了图中的景物。观察插图, 培养孩子们细致观察图画的好习惯, 此时相机鼓励孩子畅所欲言, 爱上自我表达。

这时, 几位去过桂林的孩子都不甘寂寞, 绘声绘色地为大家介绍了桂林很多的景色。如游览过漓江清澈见底的水, 看见一座像大象一样的山, 还有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在竹筏上漂流, 等等。听了同伴们的介绍, 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更高了。他们纷纷举起小手, 表达看完图后自己的感受。而陈西恩同学的感受, 让我印象最深。她说:“我看到了图中的倒影。”“你能告诉大家你看见了哪些景物的倒影吗?”她说:“只有水特别清的时候我们才能看见倒影, 我在清澈见底的碧波上看到了秀峰的倒影, 就像有两个世界。水上一个世界, 水下一个世界!”此时,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有了好的榜样, 词儿自然就能读好了。我鼓励孩子:“你们说得这么好, 能读得更好吗?”伴随着轻音乐, 孩子们陶醉在桂林美丽的山水画卷中, 一边读着词语, 一边用心细致地感悟着中国文字的魅力。词语读得更好了, 话也说得更加连贯流畅。书本里一个个凝固的词语被孩子们优美的朗读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仿佛跳跃到了一幅幅秀美的风景图画中。这一节课, 我和孩子们一起享受了美景、美词, 插上想象的翅膀, 和着动人的语言, 向着美好的方向翱翔。

在第一单元的《识字1》教学过程中, 我与孩子们一同分享了我国传统的风俗和习俗。民俗知识与语言的完美结合, 让孩子们兴致盎然。他们谈论着自己在节日里与家人、伙伴们一起玩耍着丰富多彩的游戏, 仿佛也把我带回了童年时代。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深层次朗读, 不仅夯实了基础, 而且韵文读出了韵味、读出了甘甜。

又如《识字4》中的词串, 孩子们找到了自学的方法, 也是我之前有意引导的方法———借助书本中的插图, 将词与图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解, 比起死记硬背,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还学会了自己利用字形分析生字、理解词义, 如“晴空、温暖、晾晒”都有日字旁, 因此一定和太阳有关;“眼睛、瞄准、眺望”都和眼睛有关;“东海、黄河、长江”一定和水流、江河有关, 等等。课堂此时成为了学生自学自悟的乐园, 孩子们积极思索, 探寻出了一条又一条学习词串的捷径。而我不仅轻松教学, 内心还充满了自豪和满足。我相信, 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 孩子们习得的知识, 记忆会更加深刻牢固。枯燥的授课变成了表达自己、心与心碰撞的平台, 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快乐的天地。

3.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三

明确认字任务

一年级教师的工作量大,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一年级的课业负担也非常重。如:一年级的识字量特别大,就第二学期而言,要求学生认会500个汉字,写会250个汉字,800个汉字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要读准字音,记住字形,难道容易吗?虽说二类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但是怎样才能记牢这些面孔各异的汉字呢?恐怕还是要写才能记住吧?所以一节课40分钟要认会写会十几个字,任务是很繁重的。再加上8个识字,8个语文园地,34篇课文,要在一学期四个多月一百多天(包括节假日和双休日)完成教和学的任务,对老师和孩子们都是一种挑战。我常想,怎样让孩子们快乐地接受这些汉字而不觉得枯燥呢?如何让他们尽快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灵魂?首先要从挖掘教材做起,利用教材吸引他们,把他们引进一个有声有色,有泪有笑的情感世界。

形象生动的认字方式

开学初,走进教室,我拥抱每个孩子,第二节课,孩子们不再用怯生生的眼神看着我,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出,他们已经对我有了亲近感,我告诉孩子们我的喜怒哀乐,要他们也能说出心里话,我帮他们解决,有了这份亲密的师生关系,我的课堂一定会吸引他们的。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这些故事呀,是由一个个字宝宝‘手拉手讲出来的,他们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还有感情,你们相信吗?”孩子们眼神流露出好奇。我说:“你们听到‘小雨沙沙和‘瓜果飘香这两个词有什么感受没有呢?”学生纷纷举手:“我好像听到了下雨的声音”,“我好像感受到下雨的清凉。”“我想尝尝雨水甜甜的味道”,“我看到好多果树”,“我闻到了水果的香味”……多好啊,这就说明我们中国的汉字不是符号,而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字宝宝,看到他,你就好像能听到声音,看到颜色,闻到气味!他们各有各的家族和名字,你要认准他,记住它,他才会领着你走进知识的大门,你们喜欢上他们了吗?”就这样,我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汉字是有趣的,我常常带领他们一边认字一边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样孩子们能根据字的偏旁部首记住很多字,不再混淆形近字,同音字。

我在课余还编了许多字谜,在游戏中识字。容易写错的字,把它们编成一句话,一边说一边写,比如,许多孩子容易把“春”下面的“日”写成“目”,我叫他们记住这句话,“三人同日去春游”,他们边说边写,就不会写错“春”这个字了。有的字蕴含着一些道理,让他们在识字的过程中懂得道理,他们会记得比较牢固。比如,我教值得的“值”,我说“直”字加单人旁,就说明做人要正直才是值得人们去称赞。有一次,一个同学问“臭”字怎么写,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自”,又在下面写了一个“大”,我说你们把这俩字组成一个词叫什么?孩子说是“自大”,我说自大是什么意思,自大的人会怎么样呢?孩子們说:自大的人让人讨厌。我又在“大”上加一点,说“这就是‘臭字”,你明白这个字的含义了吗?孩子们知道做人一点也不能自高自大,不然就“臭”了,没人喜欢了。只要多钻研,每个字都能让孩子学得快记得牢。

我再谈一谈阅读教学。课堂上常常是“乱哄哄”,孩子们不是静静地坐着听课,而是“动”的,根据课文的内容,我会给自己做好不同的头饰戴进课堂,让孩子们先根据我的头饰来编一段故事,训练他们的表达和想像能力,然后,我再把课文内容边表演边朗诵,孩子们模仿能力很强,他们能准确地模仿老师的发音,语气和动作表情很快把课文读下来,有的甚至都能背诵下来,阅读教学变得轻松了。掌握了老师教学的特点,孩子们也会在课下让家长做好头饰的,所以,语文课让孩子们充满了期待。有一次,要学习《棉花姑娘》一文,我戴着棉花头饰走进课堂,看到教室有“蚜虫”、有“青蛙”、有“啄木鸟”、还有“七星瓢虫”,我说:“棉花姑娘生病了,身上有许多小蚜虫。”只见那些小“蚜虫”在“棉花姑娘”身上蠕动,“棉花姑娘”很痛苦,然后,“棉花姑娘”请“蚜虫,青蛙和啄木鸟”帮忙捉牙虫,他们都因为帮不了“棉花姑娘”而惋惜。看到孩子们投入的表演,真诚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小小的心里装满了善良,这样的课堂“乱”得值。

结束语

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真情投入,是衡量一节语文课的标准。真情投入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抑一扬,眉目之间,语调之中,包含着的爱憎,喜恶,褒贬之情。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沉浸于美的享受之中。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努力发掘语文教科书中的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等。要渲染这些美,表现这些美,主要是教师的语言艺术,要声情并茂的去感染学生,做好示范。让课堂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接受教育的场所。而这些,更能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好地发挥。

4.一年级分类教学反思 篇四

案例内容: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分类”这部分内容的是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孩子,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形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简单调查,我发现由于幼儿园的学习和平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分类能力。如可以区分水果和蔬菜,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进行分类。但发展到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2、教学内容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在规律„„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同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学习习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觉得教学中要着重作好以下几点:

(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在评价儿童分类能力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

(2)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动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要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实物投影:各种学具杂乱地摆放。说说怎样整理?

2、师:生活中像刚才这样,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二、联系生活、体验分类

1、看书本第38页主题图,说一说这些文具是怎样摆放的?

[教材中五颜六色的主题图,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一主题图,小朋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这一场景,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都乐于看,乐于说。学生很容易发现相同的文具放在了一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我又特意设计了观察超市这一教学环节。]

2、播放超市录像(水果区、蔬菜区、电器区等商品摆放情况),观察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

问:(1)老师想买个大西瓜,该到刚才哪个地方买?

(2)这样安排摆放有什么好处?

3、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通过观察超市、说一说生活中的分类现象,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活动:完成书本第39页“做一做”:

(1)先独立分一分水果图片,再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几种分法。

(板书: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水果种类分)

5、教师小结并板书:标准不同,分法就不一样。

[在学生已有对单一标准分类的认识基础上,从游戏“分水果”这一有趣的情境出发,为学生每人准备这样一套漂亮的水果图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了方法时,孩子们有了交流的欲望,他们就能很快发现有时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着观察、思考、表达、交流、比较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加深了对“标准不同,分法就不一样”的认识。]

三、实际操作、巩固分类 小组合作把老师送给大家的铅笔分一分,学生汇报不同的方法。(按长短分;按有橡皮的和没橡皮的分;按颜色分等)考眼力:完成书本第40页第3题:找一找每一行中不一样的。

超市给我们每个组送来了一袋礼物。小组合作,分一分这些图片。(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向老师和其它小组介绍本组作品。)小比赛:整理好学习用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完成书本第41页第5题,再把教室里的人分一分类。各大组商量一下,可以把老师奖励的小花怎样分一分,再派代表到黑板上摆一摆。为了奖励你们的出色表现,老师再奖给你们一朵小花应该摆在哪?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有叶子和没叶子分)

全课小结。学生戴动物头饰分类离开教室。(会飞的、会游的、不会飞也不会游的)[练习多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并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些练习,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许多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分类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了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的方法。开阔性、活动性的练习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1、从生活切入数学,激发学习欲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整节课始终注意从生活中取材,无论是整理学具、观察超市,还是开阔的练习,都赋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同时开阔学生思维,让学生说说分类的好处、找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使数学不只是局限在课本上,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

2、以游戏收获知识,调动学习兴趣。

《新课标》提出:“教师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游戏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游戏让他们的注意力更持久,游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因此,教学中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游戏中来,在游戏中乐学,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基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如案例中游戏之一:比赛整理学习用品,让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认识到把文具分类摆放会更好看、更方便。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迫不及待地动脑、动手整理,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5.《一起来分类》教学反思 篇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大胆地展示,面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分类的、分了几组,要求说的完整、清晰,并鼓励更多的学生踊跃发言,说说不同的分法。虽然不少是重复,但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是一个锻炼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机会,教学中还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适时地用语言鼓励、物质鼓励等,如你的回答真棒、如果你能说得更完整些那就更棒了等等,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新知。

6.一年级分类教学反思 篇六

本节课,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如何流畅地衔接各个环节是一个问题;而本课性质又是以复习为主,如何上出新意又是一问题。

上课当天,整堂课流畅、顺利地上了下来。让我特别满意的事,我在驾驭科学课堂时表现出来的自信,与生交流时流露出来的亲切,这些自然的课堂生成,让我觉得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的姿态进步了很多、从容了很多。

1.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是忠于教材,没有放开、没有上出新意来。

(1)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以致用的环境来复习材料的用途。例如请学生设计一辆自行车,思考各个部分要用什么材料来做,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此种材料的用途是什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理论联系实际。

(2)给学生一些物品,让他们小组合作分类,分完类之后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么分,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由学生自己总结材料的名称“木材、金属、塑料、黏土、纸”,而不是教师给出标准,让学生对应着分类。这样学生的思维发展会更有深度、活动的难度也会提升,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3)材料的物理性质,书本中介绍的是硬度、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特性。其实还有许多方法可以检验材料物理性质的方法,例如燃烧、用磁铁吸引等等。因为是复习拓展课,教师大可不必局限于课本。

(4)让孩子去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还可以这么设计,给学生3个涂黑材料,让孩子们想办法去检验,如看、闻、摸、刻划、弯折、滴水、燃烧、磁铁吸引、放入水中等方法,一方面是复习原有的物理性质,第二方面又培养了学生思考其他探究方法的能力。2.教师要用合理的语言去引导,有些太笼统的问题,孩子们反而回答不出来了。“今天学到了什么?”可以细化成三个小问题“收获到了什么知识、学习了什么方法、培养了什么情感态度”,即请学生总结出三位目标的实现情况。

7.速度一课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七

关键词:教材分析,速度概念,合作探究

一、教材分析

“速度”这一课内容是长度和时间测量知识的延续, 通过探究“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提高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技能;同时速度也是后面知识学习的基础, 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所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生这部分知识基础打得牢固, 会对今后的物理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的具体过程

1.通过趣味性实验的体验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速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运动快和运动慢的物体, 对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学生的认识是肤浅的, 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并不清楚。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设置好物理情境, 可以安排趣味性实验, 引导学生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具体做法:挑选中间两组学生 (人数相同) , 用接力棒同时从两组的最后一位学生传递到前排的学生, 其余各组学生作为观众和裁判, 比较两组中哪组学生的接力棒传递得快? 学生容易根据生活经验知道, 接力棒先传递到前排学生的运动快。 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接力棒运动到“终点”时, 哪个物理量相同?哪个物理量不同? 怎么比较快慢? 学生经过讨论后, 容易得出在路程相同时, 可以通过比较所用的时间得出, 所用时间越短, 物体运动越快;在探究另一种方法时, 同样让两组最后一位学生同时传递接力棒, 在传递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停止”口令, 看接力棒落在哪位学生手里。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 联系第一种方法, 容易得出通过相同时间比较物体运动的路程, 运动路程越长, 物体运动得越快。因此, 引入趣味性实验探究物体运动快慢,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列举生活实例, 通过比值法建立速度概念。

比值法定义物理概念在初中物理中是较普遍的一种方法, 不仅是速度概念, 后面学到的密度、压强、功率等概念也都通过比值法定义。 因此, 用比值法定义好速度概念十分重要。列举生活例子定义速度: 譬如飞机滑行时, 5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25米;汽车行驶时, 20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60米, 那么飞机和汽车谁运动快? 引导学生思考: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 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通过讨论, 学生自然想到用路程/时间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飞机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25米/秒, 汽车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28米/秒, 即飞机每秒滑行25米, 而汽车每秒行驶28米。 通过计算, 将不同时间转化成了相同时间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即比较1秒内的路程, 显然汽车比飞机运动得快。 需要注意的是1秒钟运动的路程, 1分钟运动的路程, 还是1小时运动的路程都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物理学中1秒钟, 1分钟, 1小时称为单位时间。 因此引出速度概念: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至此在符合初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完成了速度概念的建立, 进而自然引出速度公式v=s/t和速度的单位m/s。 通过生活实例的简单计算, 学生建立速度的概念显得很自然, 解决速度概念理解上的难题。

3.合作探究, 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首先通过投影给学生出示如下提示与引导

(1) 思考

(1) 要测定纸锥的下落速度, 应测量哪些物理量? 选用哪些实验器材? 如何进行测量?

(2) 为何控制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

(3) 如何减小误差? 请自己设计表格;

(4) 组内同学分工合作, 测量并计算纸锥下落的速度。

思考中的“为何控制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 ”, 对学生而言很有研究价值。 实验中很多学生不明白纸锥应该从相同高度下落还是可以从不同高度下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会忽视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 教师可以选出两组学生, 一组学生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 另一组学生纸锥从不同高度下落, 将探究到的两组数据进行投影, 通过两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纸锥从不同高度下落时, 测得的速度相差较大, 无法求速度的平均值, 也不能减小误差。 因此, 通过实验探究给学生灌输测得速度差异很小时, 才能取平均值, 也就明白为了减小误差, 纸锥应该每一次都从相同高度下落的道理。

学生自己设计表格, 教材中第一次真正提出, 教师要让学生重视表格设计, 表格要设计得美观大方、简明扼要。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设计表格:先在学生设计的表格中找出设计有缺陷的表格, 并将表格实物投影, 通过讨论, 要求学生对投影的表格提出合理的意见和见解, 并进一步完善设计的表格, 最后教师给出一个标准的表格作为参考的样本。

(2) 练习: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1)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和_____;依据是:_____.

(2) 选用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

(3) 为了减小误差, 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设计了如下表格, 进行实验测量并计算出纸锥下落的速度。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长度和时间测量的技能, 并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4.规范速度计算的格式, 提高学生公式运用能力。

速度公式和速度单位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和第一个复合单位, 学生虽然以前在小学数学中对速度数值的计算已很熟悉, 但只注重数值的计算, 对公式的运用和单位未作要求。 而初中物理中比较重视公式意义的理解及单位的运用, 也对计算题的格式做了严格的要求, 一般有 “已知”、“求”、“解”和 “答”四个方面, 在 “解”的过程中: (1) 有速度公式或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 (2) 有数据代入 (注意单位统一) , (3) 有计算结果和单位。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选典型例题, 拓展学生思维, 规范学生解题的格式及公式运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提高物理公式的运用能力。

5.渗透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教材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在速度项目中取得骄人的成绩, 让学生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荣誉, 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只有刻苦努力、持之以恒, 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总结和反思

本课内容通过引入趣味性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快慢, 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通过学生探究“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的实验,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同时对公式、单位换算及计算的格式的规范提出要求。 “生活、物理、社会”中的素材再现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的精神极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以确凿的速度数据加深学生对速度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在设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时, 传统教学模式是观看跑步或游泳视频, 通过裁判和观众的方法得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缺点是学生参与程度不够, 课堂气氛比较单调, 获得的知识印象不深刻。 而笔者引入传递接力棒运动这种趣味性实验, 使学生成为物体运动的参与者, 可以更好感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获得知识印象深刻, 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另一方面在探究“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的实验时, 纸锥下落的高度不应太低, 因为纸锥下落高度过低, 纸锥下落的时间就短, 加上人的反应时间, 这样测量的误差就比较大。 笔者经过实践纸锥下落高度最好不低于1.5米, 纸锥用A4纸, 剪成直径20厘米的圆形, 制作成的纸锥的锥角为135°左右, 这样制作的纸锥下落比较平稳, 下落时间较长, 每次测得纸锥速度相差较小, 实验效果比较理想。

参考文献

[1]苏科版教师教育参考用书.

8.一年级分类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高中化学 分类法 应用 意义反思

科学思维方式中分类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人类认识世界,探索未知领域中使用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同时在高中化学课堂上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满足了教学中正确合理、严格的分类的思想,让知识由难变易、分类击破,不仅体现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非常的满足。

一、高中化学学科中分类思想的体现

在过去,化学教材上对于分类思想提到的比较模糊,没有成体系的对分类法进行提及,因此在教学上也就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讨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今对于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体现的比较明显,尤其是“分类思想”,在整个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的比较多。比如:必修教材中物质的分类章节,就详细的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同时在分散系、胶体等性质进行学习的时候,学生必须使用“分类”的思想进行知识的学习。在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以及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时候,知识体系的编制不再是按照族为主干了,突出的是典型的元素及它的化合物,把以前分散的知识进行集中起来,这些都是分类思想的体现。

二、教学中体现分类思想的渠道

1、常规教学中渗透分类思想

在平常的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分类的经验,如人口的分类、文具的分类、货物的分类、书籍的分类等,对于学生的这一点我们要充分地运用,在化学分类中我们要充分的对其进行迁移,对教材中提供的平台进行充分的挖掘,对每一次的分类教育的机会都不放过。如物质、化学反应类型、金属和化合物的性质、学习有机化合物等中渗进分类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分类的思想进行有意识并适当的使用,可以很好的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进行提高,对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是非常重要的。

2、习题讲解时强化分类思想

相信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有这样的不解:讲了很多的题目,学生的解题水平还是停留在模仿解题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要是对题目所给的条件稍微改动,他们就没有解题思路,更别说形成创新能力了。出现这些困惑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老师,虽然进行了很多题目的讲解,但是仅仅是讲一道题,没有让同学学习到解题的方法。所以,当学生具有分类的思想之后,就要求老师在题目讲解以及基础知识讲授的过程中使用分类的思想,通过使用分类讨论的方法,把问题进行简单化,然后对各知识点各个击破,通过知识点、题形、解题方法的分类,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更加的得心应手。

3、归纳总结中内化分类思想

分类的方法存在于整个高中化学学习阶段,只不过在有的章节体现的比较明显,在有的章节是隐藏在其它方法中进行体现。为了让学生把这个想法变成自己的观点,并用它来对问题进行解决,我们就有必要对分类的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我们要有意识、有步奏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提炼和分类,把学生的思想朝应用上引导,对于所学的知识学生能够理解的更加彻底,对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很有帮助。

比如,高中化学必修课本中有一章节学习的是硫和氮的氧化物,对于这一节来讲二氧化硫是其中的重点,尤其是二氧化硫的性质,对于整个高中化学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是按照书本上的没有创新的去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肯定感觉索然无趣并且即使机械性的记忆了也会在一段時间之后忘记。为了让学生对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很好的掌握,为以后化学知识的学习和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设计的课堂是以预测性质为指导,老师为辅助,学生为主体,并科学的开展探究,最终让学生明白并牢牢的记住二氧化硫是一种具有还原性、氧化性、漂白性的酸性气体。在探究完之后再抛出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探究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一是从物质类别上,进行物质通性的研究。二是从物质的价态上,考虑物质是氧化剂还是还原剂。三是考虑物质的特殊性质,有特殊推出一般情况,最终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运用分类思想的意义和注意事项

1、在高中化学教学生使用分类思想的意义

分类教学要求高中化学老师完成知识的分类后,还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不同学习方法也不同的思想引导。但是,虽然教学方法不同,但是其思想是相通的,都是对分类教学方法的变式和演变。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让分类教学法的指导,让化学知识由合到分,让学生可以条理清晰、方法明确的掌握学科知识;由分到合,在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把握,使知识知识体系的建立更科学、合理。使用了这种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是非常有利的,不仅克服了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弊端,还养成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意事项

2.1、遵循统一标准

一但确定下分类的对象,就需要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否则要是对象不确定,就会出现多个标准的现象,让知识体系的建立出现遗漏、重复、交叉等不合理的情况。要是把化学反应分类为:化合反应、加成反应、取代反应、离子反应就是标准的违反了标准不一的错误;同时,不能进行无机反应向有机反应的推导,如,分解反应中不包括裂变反应和裂解反应;还有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的时候,要是分类依据是其存在的状态,可分为9种类别,要是遇到分散剂是液体的情况,就可以把分散质粒子直径作为分类的依据,可以分为溶体、胶体、混液三类。

2.2、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分类法的应用

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时候,有机物的类别在必修课本中没有被强调,只是介绍了有机物的几种典型物质,让学生初步的了解有机物,但是在选修课本中就加大了有机物类别的划分,因此这也就要求老师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分类思想的渗入。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分类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物质进行一定的分类,同时对于学习方法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发现知识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学会进行比较,这些对于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肖鹏飞主编.金牌之路决赛解题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一年级分类教学反思 篇九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力。

在新知探究环节,每个小组都有一套学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13个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个知识对他们来说很简单,但是我的重点并不在这,而是通过自己所得的数据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会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2个锐角。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学生自己发现的,印象就会特别深。如果没有这个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的环节,学生是无法理解这样抽象的结论的。

二、教师的不断追问,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上,多次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规范。如当有学生发现锐角个数最多,钝角个数最少时,教师追问:“多到什么程度?少到什么程度?”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最终得出了“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2个锐角”的重要结论。当学生自己把直角三角形的定义说成“有两个锐角和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并没有急于评价,而是出示正确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时,教师再追问:“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答道:“第二句话没有说两个锐角。”教师接着问:“你认为哪一句更好?”学生思考后发现第二句好。为什么呢?学生答道:“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可以不用说。”看,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下,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思考问题不断深入,语言的表达也逐步规范。

三、渗透集合的`教学思想

在揭示每类三角形后,ppt展示一个大大的椭圆,把椭圆看作所有三角形,里面分成的三类(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每一类里面都有一个代表性的三角形纸片。这样的板书不但清新,同时渗透了集合的教学思想。

10.一年级分类教学反思 篇十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P59,P60,P61 【教学目标】

1、使自己在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中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2、知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体会分类的作用。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操作、合作、表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

难点: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会自定标准进行不同分类。【教具、学具】

语文书,数学书,语文黄冈小状元,数学黄冈小状元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喜欢)那我们一起去超市看看吧。(出示超市图片)谁来说一说,你经常去超市买什么?去超市什么地方可以找到你要买的(请个别学生说一说)

1、出示超市不同区域的图片,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区?

2、想一想,超市的物品为什么分成不同区域摆放?

3、初步了解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方便人们更加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物品,使生活有序,整齐。

二、讲授新课、探索新知。

师:刚刚大家了解了分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那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要不要去学好它?(要),好,下面我们一起去学习一下分类的方法吧。板书标题:一起来分类

(一)探索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一样。

师:逛完超市了,超市阿姨想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考验吗?(敢)出示不同物品的图片,请同学们将不同类的找出来。(请个别同学找出不同类的物品,并说一说为什么)师:为什么你们找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呢? 师生小结:在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一致。

(二)探索分类方法的多样性,感知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师:你们真棒,通过了超市阿姨的考验了,下面我们一起动手探索一下更多的分类方法吧。

1、活动一:分书(分两类,知道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1)准备语文书,数学书,语文黄冈小状元,数学黄冈小状元(2)请把这些书本分类两类,同桌讨论,怎么分,学生动手分一分(3)请2名学生上黑板分一分。

(4)师生小结: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书本可以分类摆放,希望你们学会后回家将自己书包的书也分类摆放整齐吧,让我们以后上课更快的找到需要的书本。

2、活动二:分图形(分多类,探索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师:刚刚我学会了用2种方法将书本分成了2类,下面,你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将手中的图形分成几类吗?

(1)准备黄色、蓝色、绿色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一个。(2)请把这些图形分类,同桌三人一组,讨论,并分一分。(3)请2名学生上黑板分一分。

(4)师生小结:分类方法有很多,我们要用心去发现。3活动三:把班里的同学分成两组,说一说,怎么分?(分类的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类方法有很多,分类结果也不一样了,那么,你可以用你知道的方法,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两组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指名请多个学生说一说,然后班上学生按照说的分类方法站起来或者坐下)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知。

师:学到了这么多知识了,那么老师要考考你们会了没有,下面,请大家将手中的算式卡片拿出来,给他们分分类吧。① 6 + 2 = 8 ②10 – 1 = 9 ③8 – 0 = 8 ④5 + 4 = 9 ⑤2 + 3 + 4= 9 ⑥9-0 – 1 = 8 方法一:按得数分,①③⑥一类,②④⑤一类。方法二:按加减法分:①④⑤一类,②③⑥一类。方法三:按个数分:①②③④一类,⑤⑥一类。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一起来分类

11.让教学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篇十一

关键词:课堂教学;反思习惯;教学水平

《荀子·劝学》中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教师,“省”自己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想使自身的教育教学境界不断实现超越自我,除了博学、丰富的经验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每节课进行反思,找出优点与不足,然后针对性地解决,有目的地改正,这样才能做得更好。因为,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每节课上得十全十美。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说明反思的重要性。

案例:为了上好《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我在课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给学生找相关的视频资料,制作了精美的且内容丰富的课件,印发了关于《红楼梦》的介绍资料,让学生在课下预习这一课。我自认为,准备得很充分。但上过之后,我发现,效果并非我预期的那样。

经过征求学生的意见和自己的分析,我发现自己在讲这一课时存在如下问题:

1.文本比较长,因此我安排了3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播放与课文节选相关的内容;介绍曹雪芹与《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简单把握情节结构。但我在介绍前五回内容时,过多联系了整部作品的相关内容,结果,结束得有些仓促,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

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了解贾府环境,赏析王熙凤的形象。整节课讲得很顺利,目标也完成了。但我发现我说的很多,学生参与得不够,学生学得很被动。

3.第三课时主要是比较贾宝玉与王熙凤出场的不同,赏析宝玉、黛玉的形象,总结人物塑造的方法。这节课我采用的是多媒体的形式,赏析宝黛形象时,还补充了一些与之有关的内容,目的是想让学生对这些人物有更全面的了解。但我发现,学生在总结黛玉的形象时有些偏颇,黛玉形象的某些特点其实在这节课中并没有表现出来,我知道,是我拓展得过了,有些脱离文本。

这一课结束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反思:(1)越是名著、名篇,越要注意立足文本,否则,分析人物形象时就会出现偏颇。(2)朗讀不够。为了能完成教学目标,说得比较多,分析得多,因此学生朗读得就少,这是比较失误的。语文课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不单是诗歌、散文需要朗读,小说也需要朗读,《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尤其要反复朗读,认真品味。(3)课件制作要“务实”,不能一味追求视觉效果,应该以实用为主,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总之,教师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真正“吃饱”、学好,就必须时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让教学反思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这样教师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作者单位 河南省汝阳县实验高中)

12.一年级分类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是在吸收了“异步教学法”“探究式教学”“先学后教”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先进理念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所谓的“三学”是指导学、助学、促学,通过引导与帮助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导学”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起始点,导学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有效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新课程的学习,并向学生指明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自学”阶段。在学生进入自学阶段之后,教学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需要维持课堂纪律与教学活动的秩序。在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者是代表发言的方式进行,这就是所谓的“促学”过程。所谓的“反思”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堂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从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系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三学一反思如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三学一反思提升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与学的统一性

在当前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大部分的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不够完备,同时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都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不断向学生灌输各种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仅仅是带着两只耳朵去听,由于活泼好动是小学生一个较为鲜明的特点,因此,许多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做到认真听讲,因此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较为低下。而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去。在三学一反思中的助学阶段,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是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提供必要的指导,而最终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依赖学生自己。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实现了“讲堂”向“学堂”的转变,在过程当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就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二)三学一反思实现了“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的转变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一直都具有较高的权威,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不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这就导致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学生单向的从教师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但并不会进行反馈。而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不再是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的朋友与同学,创造了一种轻松、民主、科学的教学氛围,使得课堂教学逐渐变得开放起来。同时在教学模式方面,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也不再是局限于传统的教师机械授课的模式,教师不仅可以进行传统授课,还可以采用说、唱、赛、演等各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成为以弘扬学生的主体行为为主旨,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三)三学一反思实现了“重知识”向“多维目标并重”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学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知识点与内容。而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当中,教师不仅需要重视知识的传输,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在导学阶段,教师就通过设立问题,引起学生质疑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它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也同时成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四)三学一反思强调了预习的重要性

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当中,教师的责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输,其最重要的责任是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明白,学习必须是要一个自主的过程,任何人的讲述都替代不了自己的钻研。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中,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之间并未对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一定的了解与研究,则必然无法完成教师所制定的任务,在促学阶段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小学生往往都争强好胜,为了完成任务必然会在课前进行预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三学一反思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特点,对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应有着一定的帮助。在本文当中,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论述了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具体途径,希望能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有所帮助。

摘要:小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小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价值观与人生观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语文课则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质与思想意识形态的最重要阵地,语文课堂效率的高低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本文当中,笔者分析了“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考察了其对课堂效率的提升作用。

关键词:三学一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文川.新课改背景下海南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4.

[2]徐颖.对话精神下的中学语文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3]杨泽华.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反思与探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10.

[4]张玲玲.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案例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13.一年级分类教学反思 篇十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第40页练习六1~3题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学会物体进行分类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录像,商品柜台及相应物品,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1)播放录像①商场外景镜头。

(2)播放录像②商场物品远景镜头。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2.明确分类

(1)播放录像③商场物品近景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阿姨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像阿姨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学生结合所看录像说说什么是分类。

(2)猜一猜

继续观看录像从而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从而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2.分一分,完成做一做。

(1)教师导语,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

(3)汇报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3.练习,练习六1-3题

(1)第1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启发说出:前、后4辆车是同一类的。

(2)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它三个不是同类。

4.补充练习: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议一议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三、小结:你今天学会了什么本领?

14.一年级分类教学反思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重点难点:

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许多你们喜欢的小伙伴,你们瞧,有积木、皮球、还有橡皮泥呢!我们要和这些小伙伴共同走进美妙的数学世界,去认识大自然中很多美好的物体,如果你们很高兴就向老师招招手!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

1、你们看,老师把它们分别放在了你们的学具盘里,请各小组同学商量一下,能把这些小伙伴分分类吗?再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好吗?

2、学生分小组活动

3、学生反馈

(1)按材料分:把纸做的放在一起,塑料做的放在一起;

(2)按颜色分:把红色的分在一起,黄色的分在一起,花的放在一块;

(3)按形状分:把长的放在一起,方的放在一起,象柱子似的放在一块,球放在一起;(4)按大小分:把大的放在一起,小的放在一起。

4、教师小结

你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按形状分的这一类,他们就是按数学眼光来分的。

(二)活动二:摸一摸,说一说各种形体的特点。

1、描述物体的形状

(1)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小伙伴,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它的样子,再为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好吗?

(2)学生反馈

(3)教师同步出示图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2、整理学具

我们先把长方体放在盘子里,再把圆柱放在长方体的旁边,盘子里还缺谁呢?

3、构建立体图形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说物体名称,学生想象它的样子,并用手比划出物体的样子。

(三)活动三:小组游戏,进一步感知各种形体的特征。

1、摸出物体,说出形状。

教师:我这里有一个神奇的袋子,你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请听好游戏规则,先闭上眼睛,把手伸进袋子里,摸到一个物体后说出它的名字,再拿出来让同学验证,说对了我们用掌声来祝贺他.先从1号同学开始活动。

2、按指定的形状摸出物体

教师:由一名同学指定大家在袋子里摸出具体形状,摸对了,小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称赞他,从1号开始轮流活动。

[设计意图]从开始的“分类”活动,到“命名”活动,再到“神奇的袋子”游戏,都是建立在儿童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设计的,这样的活动能够较好地体现地“三维目标”,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方法应用

(一)数一数

1.数一数,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形状的物体组成的?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说一说

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在小组内交流)

(三)搭一搭

小组合作,用学具盘里的物体,搭出一件作品,并说一说用了什么形状的物体、各是多少个,以及搭建的作品的名称等。

[设计意图]为了加强对分类的体验,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这样修改,学生真真正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我能看得到、摸得到、想得到。展示了数学较深层次特有的魅力及生命力。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生么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分类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课堂检测B

六、布置作业(布置课外活动)用橡皮泥捏出自己最喜欢的形体,进行展示交流。要求:

1.每人用橡皮泥捏3个图形,一个正方体,一个长方体,一个球,一个圆柱。2.每个小组评出一个优秀作品参加全班的评选。3.全班评出一、二、三等奖。

15.一年级分类教学反思 篇十五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丑小鸭》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关注重点词句的品读, 感悟丑小鸭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 懂得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勇敢面对逆境。

教学实践

一、谈话导入 (初读课文, 认识生字)

1.引题

师:今天, 咱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 (齐读课题, 指名读“丑”字)

2.学写“丑”

师 (出示词卡, 书空“丑”, 通过儿歌记忆) :瞧!说田不像田, 十字摆中间, 一竖要先写, 而且往左斜, 一横要写长, 长得不漂亮!

师 (过渡) :瞧!太阳暖烘烘的, 鸭妈妈正卧在稻草堆里等着孩子出世呢!你们看一只只小鸭子都从蛋壳里钻出来了, 谁来读?

二、学习生字词

(一) 认读一类生字

1. 带调随机指名读, 小老师带读

师:老师想请一位小老师带读, 如果她读准了, 我们跟着一起读!

2. 去调指名读, 调换顺序读

师:打乱顺序你还认得吗?一起读!

(二) 认读二类生字

1. 带调小老师带读 (开火车读)

师:瞧, 孵出的小鸭子们多可爱, 他们游过来了!小鸭, 小鸭游过来, 游到谁这儿来?

生:游到我这儿来!

师:请这两排小鸭来读一读今天要求会认的字。

2. 去调齐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 那就请你们当小老师来教我读吧!

(三) 认读生词

1. 出示词语:欺负、吓唬、讥笑

师:谁来读第一组词?

2. 出示词语:孤单、伤心、烦恼

师:谁再来试试?

3. 出示词语:暖烘烘、毛茸茸、孤零零

师:谁来读?

1) 出示词语“暖烘烘的”

师: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谁再读?什么“暖烘烘的”?……太阳“暖烘烘的”。瞧———“暖烘烘的”太阳。

师 (小结) :真有意思, 词语的位置变了, 意思可没变哦!

2) 出示词语“毛茸茸的”

师:谁来读?摸上去软软的, 真舒服。谁想读?谁是“毛茸茸的”? (生答后出示“小鸭”) 你读!———“毛茸茸的”小鸭。

3) 出示词语“孤零零的”

师:一个人很孤单, 孤零零的, 谁来读?你能像刚才那样说一说吗?……生字词咱们都读好了, 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吧!请同学们书斜立, 背坐直!想读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跟着一起读!

三、学习课文

(一) 整体感知

1. 放音乐, 范读

师:故事讲完啦!好听吗?……故事不光写得好, 还要读得美呢!让我们也来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2. 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1、2、3自然段, 边读边想一想:为什么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二) 学习第2自然段

1. 学习第2句话

(1) 朗读第2句话

师:你能把文中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吗? (CAI出示句子:过了好几天, 这个蛋才慢慢裂开, 一只小鸭钻出来, 身子瘦瘦的, 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谁还想读?……你的句子读得很连贯!

(2) 对比理解“丑小鸭”的“丑”

(CAI出示“瘦瘦的”丑小鸭的图片)

师:你们看, 这就是“瘦瘦的”的丑小鸭。谁能说一说:“丑小鸭的身子瘦瘦的, 嘴……, 毛……, 谁再说说其它的鸭子是什么样子呢? (出示图片) 你能说说:别的鸭子身子毛茸茸的, 嘴……, 毛……, 现在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大家都叫他“丑小鸭”吗?

生1:因为他长的瘦瘦的, 所以……

生2:因为他瘦瘦的, 毛灰灰的, 所以……

生3:因为其它小鸭毛茸茸的, 而丑小鸭瘦瘦的, 毛灰灰的, 所以……

师:看来, 这只鸭子的确很 (指板书) 丑, 难怪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CAI出示第2句话) 谁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2. 学习第1句话

(1) 了解丑小鸭的不同

师:其实丑小鸭出生之前就“与众不同”。请你再读读, 看有什么发现?

生:……特别大的蛋。

师:请你完整地读出来。 (CAI出生第1句话:一只只毛茸茸的小鸭子从蛋壳里钻出来, 最后只剩下一个特别大的蛋) “特别大”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个蛋比别的蛋都大!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你再仔细读, 就会有新发现。

生:还有“最后”可以看出丑小鸭的不同。

师:“最后只剩下”说明什么?

生:别的蛋都出生了, 只剩下这个蛋没动静。

师:你来读!

师生合读:一天过去了, 二天过去了, 过了好几天, 这个蛋才慢慢裂开。

生 (接着读) :一只小鸭钻出来, 身子瘦瘦的……

师:过了这么多天才出生, 真是一只与众不同的小鸭呀!谁再来读?还是一只瘦瘦的小鸭呢?还有谁想读? (生齐读第2自然段)

(2) 角色体会“丑小鸭”的心情

师:丑小鸭丑小鸭, 大家都这么叫你, 你会怎么想?

生:伤心。

师:丑小鸭丑小鸭, 大家都这么叫你, 你会怎么想?

生:难过。

师 (过渡) :是啊, 丑小鸭是多么地难受啊!让我们一起走进丑小鸭的生活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三) 学习第3自然段

1. 学习第1句话

(1) 找出丑小鸭可怜的地方

生:谁都欺负他。

师:你能完整地读出这句话吗? (生读)

(CAI出示句子:丑小鸭来到世界上, 除了鸭妈妈疼爱他, 谁都欺负他)

师:噢, 你是从这句话感受到的!还有谁来读读?

(2) 学生谈感受

生1:我觉得丑小鸭很孤单。

生2:我觉得丑小鸭很伤心。

生2:我觉得丑小鸭很可怜。

师:那你是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看出来的? (欺负。师拿出词卡, 指名读。师生共同理解“欺负”的意思)

(3) 有感情地朗读第2句

师:只有鸭妈妈爱他, 其他的人都欺负他。丑小鸭真可怜! (指名读)

2. 学习第2句话

(1) 请大家默读第3自然段, 用▲标出哪些动物欺负他?

(2) 谁来说说有哪些动物欺负他?是怎么欺负他的?

(CAI出示句子:“哥哥、姐姐咬他, 公鸡啄他, 猫吓唬他。”)

(3) 创设情景

师:还有谁会欺负他?是怎么欺负他的?你也能这么说一说吗?

生:小狗咬他!

生:老牛顶他!

(4) 有感情地朗读第2句话

师:除了鸭妈妈疼爱他, 谁都欺负他。 (指名读并点评) 丑小鸭真不幸!请女生一起读读吧!

师 (过渡) :丑小鸭来到这个世界上, 除了鸭妈妈疼爱他, 谁都欺负他。

3. 学习第3句话

师:你还从哪里可以看出丑小鸭的可怜呢? (CAI出示第3自然段, 生读第3句话)

(CAI出示句子: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 就钻出篱笆, 伤心地离开了家)

师:噢, 你是从这个词感受到的吧———“孤单”。请你读!你再读……一个朋友没有, 就叫……?

生:孤单。 (指名读词)

师:当哥哥姐姐一块儿出去玩的时候, 丑小鸭却只能一个人远远地看着他们, 他感到非常孤单。 (指名读并点评)

师:咱们一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 再次走进可怜的丑小鸭吧! (师生齐读第3自然段)

四、拓展

师:丑小鸭离开家以后又会有哪些遭遇呢?如果你遇到了丑小鸭, 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交流并点评)

师 (小结) :有了你们的鼓励, 我们相信丑小鸭在以后的生活中, 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 也会树立信心, 战胜困难, 好好生活的。

五、识字, 指导写字

1.认识

师:老师相信, 同学们也是不怕困难的好孩子, 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本课生字) 先来认一认吧!请一位同学来认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再齐读。

2.记忆

师: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这几个字。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一记?

生:我会记“丑”字 (你是按笔顺来记的)

生:我会记“负”字。 (你是按结构来记的, 很好)

生:我会记“姐”字。 (你是按加一加来记的, 不错)

师:其实上课时我们就用编儿歌的方法记住了“丑”字, “单”字也可以这样记。请同学们边听边看:“倒八头, 日随后, 十字打底压中线。”

3.学写

师:今天我们以“蛋”字为例教大家学写上下结构的字, 先看老师是怎样写的 (边读儿歌边写) :“起笔横勾勾要短, 二笔竖也要短, 三笔左缩右要伸, 中间的撇捺舒展开, 罩住下面的虫字来。”这样我们就把“蛋”字稳稳地放到田字格中间了。如果撇捺写舒展了, 上面一竖和下面一竖都压竖中线, 蛋字就写好看了。

4.描红

师:请同学们继续拿出复印好的田字格, 描一个写两个。

5.评价

教师巡视, 表扬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 (恩, 他的背做得多直啊!他知道眼睛离书本一尺远呢!瞧, 他的握笔姿势多正确呀!)

6.展示

教师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强调作品中字的占位、结构和关键笔画的摆放。

教学反思

《丑小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根据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同名童话改编的。丑小鸭是一个面对艰难的成长环境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故事形象。故事写得十分感人, 贴近儿童生活, 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心理。下面谈谈我的教学感悟及教学反思。

1.创设自主课堂,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这节课遵循“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始终放在学生的“学”上,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首先通过猜童话, 引出课题, 然后读题谈发现, 整节课都是围绕“丑小鸭长什么样、为什么叫他丑小鸭”来展开,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2.开发生本课堂, 以学定教

本节课我在阅读教学上坚持“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学”的需求来实施“教”。例如:通过朗读反复体会第3自然段后, 我相机引导:读了这一段, 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我觉得丑小鸭很可怜!我顺势引导:你从这一段中的哪句话看出丑小鸭的可怜呢?这时就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地设置后面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读出第2句话, 那就顺势学习1、2句, 再学第3句;如果学生读出第3句话, 那就先学第3句, 再学1、2句, 彻底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翻转, 根据学生学习的方向来安排课堂程序。

3.构建语言表达的课堂, 让学生乐于说话

通过角色进行体验。经图片对比认识“丑小鸭”的“丑”之后进行角色转换:“丑小鸭, 丑小鸭, 别人都这样叫你, 你会怎么想?”让孩子们真情流露, 有话可说。这样, 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体会到丑小鸭的可怜。

通过创设情景补白进行拓展。首先理解“欺负”的意思, 然后相机引导学生发现大家是怎么欺负丑小鸭的,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大家都欺负他, 丑小鸭真可怜!”接着, 抓住语言训练点:“还有谁会怎么欺负他?”让学生模仿书上的句子说一说。这样, 孩子们在模仿过程中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 并深受触动, 情不自禁地便读出了丑小鸭伤心和孤单的感觉。

通过想象激发学生语言表达。“如果你遇到了丑小鸭, 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充满真情实感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有鼓励的, 有同情的, 有关心的, 也有明确表示愿意和他交朋友的。

我通过各种方式的引导, 让整堂课的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激发朗读感悟, 引导学生释放情感

本节课中我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 用心灵去拥抱语言, 和作者的心灵进行对话, 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碰撞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5.创造多元的识字方法, 增强识字的趣味性

16.一年级《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篇十六

“我的发现”这一项是引导学生发现按偏旁归类识字的方法。在引导发现时我将这几个汉字的偏旁和部件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写出来,让学生认读这些汉字,去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我会认”要求学生自主认识“饼、饮、饺”等三个“饣”旁的字和“猪、狼”等两个“犭”旁的字。部分学生在学前班有基础,能说出偏旁的名字 “我会填”启发学生发现用一个部件和几个部件组合,构成几个新字的识字方法。我先出示汉字“今”,让学生回忆在学过的生字中,哪个字里有“今”?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个字的偏旁;再给“田”加上偏旁,变成另外一个字等等方式。“读读记记”是让学生通过读积累句子,并巩固生字。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进行自我教育。我在教学时,先读一读句子,再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在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再记诵就比较容易了。

“我会写”是让学生积累反义词,巩固学过的生字。先读一读“冷、热”,再说它们两个字义的关系,接着说出其余5个字意思相反的字。最后书写这五个字。书写时,提醒学生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我会读”,内容是一篇小童话,讲述了富有爱心的小雨点和一群小朋友不让老爷爷淋雨的事。教学时,应设计多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感悟文章内容。可以先让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然后可以安排赏读,将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还可以进行配乐朗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17.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教学设计 篇十七

高要市小湘镇大白小学陈卓葵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有的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没有学好,计算时既慢又容易出错,以后继续学习口算和多位数笔算时就会遇到很大困难,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计算部分分为三节,即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这样编排,体现了学习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反复认识过程。并且,每节中内容丰富,比如“8、7、6加几”中含有18道加法题。丰富的教学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前两节例题的编排,大体分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观察,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实物,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编排,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动手操作、观察,依靠动作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不只一种,教材中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比如在“9加几”部分呈现有“点数”、“接着数”、“凑十”和“根据具体题目选择特殊方法”等;在“8、7、6加几”部分呈现有“拆小数,凑十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等。教材注意在具体情景下,让学生自己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且,以“你喜欢哪一种方法?”的形式表明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在多种计算方法中,像“点数”和“接着数”等,学生学习在10以内计算时已经掌握,因此,不用花很多时间专门进行教学。“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行教学。“凑十法”是计算进位加法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捷等特点。并且,在以后学习的计算方法中经常会用到。掌握好“凑十法”对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都有好处。“凑十法”本身也包括多种方法,如“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等。其中,“拆小数,凑大数”比较简单,因此,教材先教学这种方法。在掌握了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再教学其他的方法。这样编排,可以使学生看到,在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他们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喜欢或掌握得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的基础上,为了使计算达到熟练,教材中适当安排了练习题,并且注意变换练习形式,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本单元继续渗透一些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如开始讲9加几时的例2,渗透集合思想;练习十七第2题,练习十九第1题等渗透函数思想;练习二十一第4题,让学生初步接触统计表。教材中的“用数学”编排在计算当中,比如“9加几”中的例3与“8、7、6加几”中的例4均是“用数学”的内容。教材中“用数学”的呈现形式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情境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本单元“用数学”的内容比第六单元编排的“用数学”画面内容丰富,更注重事理情节。同时,增加了观察、收集信息的难度,并注意使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用数学”要求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得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对学生体会加、减运算的含义,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重要作用。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计算方法,培养计算意识。

计算不单单是一种技能或能力,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计算是不容忽视的教学内容。20以内加、减法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开始,我们应该由此起步,注意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计算意识。教学中,首先要把计算教学放置在各种活动情境中,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比如借助教材设计的运动会场景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9加几的计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讨计算方法。把9加几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活动情节的探索活动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计算中体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其次,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年龄特点,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方法。同时,由于知识的掌握有一个反复认识的过程,需要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所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有多次认识的机会。比如用“凑十法”算9加几的内容,先用“放进1盒凑成10”的活动揭示凑10的过程,再让学生人人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在此基础上先让学生不用实物,说出计算步骤,算出得数;再不出声想出计算步骤,算出得数。揭示──操作──说──想的系列学习活动,给学生以充分的观察探讨、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深入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比较好地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同时避免了死记硬背。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不仅可以实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的教学目的,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计算意识。

2.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根据《标准》要求,应该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计算能力要从一年级开始做起。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学生应练好的基本功之一。按《标准》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做到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做8~10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只是按照儿童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注意,逐步提高要求。开始只要求掌握计算方法,能够计算正确;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再要求计算迅速。从单项练习达到计算正确、迅速,逐步达到混合练习也能计算正确、迅速;从练习视算,逐步到练习听算,使学生不仅看着两个数相加能很快说出得数,而且听到两个数相加也能很快说出得数。

加强练习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教学实际,尽量选择效果好的练习形式。练习目的明确、省时间,每个学生都会有较多的练习机会,便于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又感兴趣的方式,都属于好的练习方式。例如,把式题编制成练习卡片,供学生做抽卡游戏,既可以经常进行练习,学生又有兴趣;让学生举数字卡片,和教师一起完成找“朋友”练习,既可以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又便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口算的情况。又如开火车、接力赛、对口令等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

(2)练习要讲实效。比较容易的题少练些,比较难的题要多练,练习有针对性。比如,20以内进位加法中,9+2、9+3、8+3等可以少练些,8+9、8+6、7+6等就要多练些。教学中要随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已熟练的式题,就适当减少练习的次数,避免盲目多练,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3)加强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获得成功。20以内进位加法比10以内加法的数目大,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并达到计算熟练,不是件容易的事。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有快、有慢,有先、有后。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些关爱和帮助。要注意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多给他们练习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尽快达到教学目标。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矛盾纠纷工作制度下一篇:高三文科学习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