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学误区教学反思(共20篇)
1.八年级历史教学误区教学反思 篇一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
备课时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依据教材而不是依赖教材的教学新理念,对本课课标和教材内容作了整合和取舍。我从本课课题“改革开放”入手,把本课分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方面学习。为此,把第三目“国有企业的改革”放在第一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面来学习,理由是这两个问题都属于“对内改革”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学习起来围绕一个主题,分析比较,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
本节课感到满意之处是:
播放视频安徽凤阳小岗村的30年变迁,使学生从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体会国家惠农措施带给农民的实实在在的实惠,体会党和政府实行这项政策的最终出发点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不足之处:
1、在学习对外开放时,如果能使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动态显示经济特区等对外开放地区,不仅会节省讲解时间,而且能帮助学生构建时空概念,使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直观地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2、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得不到位。
通过反思,我发现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会通过学习他人的长处或者和同学科老师的探讨,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以后的教学中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进一步优化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2
首先,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导入的主要目的是:既复习了学生熟悉的旧知识,又便于教师点明本节课在本章中的地位,体现模块教学的专题性。本节课我用的是学生熟悉的抗日战争的知识来导入,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抗日战争时期进入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在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这一专题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抗日战争,下启人民解放战争
然后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解决基本知识点后组内交流,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增强了小组间的合作互助意识。在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阅读课本,提出合作探究的问题。老师针对学生质疑的情况作补充,提出拓展性问题。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图表等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交流展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体现了生命化课堂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基本要求。比如说重庆谈判的背景,我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历史照片分析出蒋介石和毛泽东各自的目的。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当时毛泽东等中共代表冒着生命危险前去重庆谈判的超凡勇气和心系百姓的真挚诚意。这样不仅解放了自己,更解放了学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由于《内战峰火》这节课涉及到很多的地理位置和抽象难懂的战略部署,所以我用课件作为辅助手段,课件设计的原则是简洁、实用。把它作为教材的辅助工具,目标是把原来晦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比如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既是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让学生观察地图,在地图中找出大别山的位置。学生从图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大别山是三省交界处,而这里恰恰是国民党统治既敏感又薄弱的地区。在大别山开辟根据地,东可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西可威胁到湖北重镇武汉,并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可以把将战争由解放区引向国统区。这样就很容易的解决了“为什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一问题。在学生分析完的基础上,我又用一个动态的示意图把毛泽东的这一战略部署形象的显示出来,并作相关的补充,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重难点问题得以突破和解决。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有教学设计与教学理念上的不足,对教材挖掘的深度不够。比如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是一场非正义性的战争,而战争的性质则决定了国民党注定失败的的结局。对于这一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分析出来,那么课堂内容就会更加的饱满、有深度。还有对用于课堂的掌控和驾驭能力都有待提高,比如在学生最后谈完本节课的收获之后,对学生作爱党爱国的情感教育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感受,适时地找到恰如其分的切入点来升华最后的情感教育,这样就避免显得呆板、老套。对于以上的问题及不足,自己还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进、完善。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3
本周二上午第3节在八年级一班上了一节学案教学验收课。课题为《血肉筑长城》。
我是这样设计的:针对本节课内容含量大的特点,我重点划分为三部分处理。第一,三次战役即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我想通过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内合作,加强记忆其各自发生的时间、地点、部队、意义。掌握基础知识,学生感觉容易,老师需要注意的是指导学生理清三次战役的特点,分清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战例,初步了解抗战胜利的原因:中国军民共同抗战的道理。第二部分为中共七大的召开,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处理方法为让学生以小记者的采访形式介绍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等,老师只是辅助介绍中共在抗战胜利前夕,高瞻远瞩,为抗战胜利及胜利后中国走何道路的问题做了准备。第三部分是处理抗战胜利的原因,利用一段材料猜谜语的形式,分析日本投降的原因。我让学生分五个组理解“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然后分析其主要原因:全民组抗战。之后点拨理解抗战胜利的意义。
教法上,尽量让学生多动口、动脑、动手,积极准备,多参与活动,小组活动等等。
本节课学生给我的惊喜是比平常上课学习更进入状态,调皮的学生不在惹事,省了强调纪律的环节。学生赵雅洁大方,得体的课前检查有模有样,令人刮目相看。赵美玲同学的收获谈得很有道理。学生的这些亮点平常课被我忽视,以后要学会赏析学生。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4
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准备多媒体,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目标明确。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
注重习惯培养
在最近听课中,我发现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窗子的一点点响动,立刻会有学生东张西望,在学生展示中,有时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中的审题→析题→答题习惯,一切都以规范为出发点和归宿。习惯的培养讲究的是持之以恒,好习惯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有力保障。
当然,说和做,相去甚远,只有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每每让学生感到这事马上要做,才会有细致周到的考虑,才会有到位的指导。要让指导、设计与想法在现实中着陆,只有一个办法,带着学生去“做”。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5
学法指导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的教学古训,激励了许多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为此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供我们借鉴。
但教学的时代性特征,决定了不能照搬古人,我们只能在继承和发展上下功夫。
笔者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一些探索性的做法作一介绍。
一、课前备课兼顾学法
备课就是对教学各环节的策划,也是教学中的起始环节,它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为使学法指导既具针对性,又具实效性,必须在备课中兼顾学法指导,并对此作精心设计,这是搞好学法指导的先决条件。
(一)揭示知识体系
布鲁纳说:务必教给学生以基本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必须对教材的知识点加以组织或重组,使历史知识结构化,并最大限度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可以把庞杂、散乱的历史现象变得简化、序化、网络化,使之构成一个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是学生宏观上把握历史规律及时代特征的前提条件。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探求历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为提高历史认识创造前提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根据典型材料改进教学设计,加强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这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之一。例如,《鸦片战争》的备课中,传统的教学设计是:
1.战争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
2.鸦片的输入及危害。
3.中国的禁烟运动。
4.第一次鸦片战争。
5.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这样的组织虽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就是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果改为这样的设计:
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原理?(传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何称之为民族英雄?(传授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理论。)
3.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群众为何会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斗争和以后的抗英斗争?
(传授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的原理。)
4.是否可以认为没有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传授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关系的观点。)
5.是否认同“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是必然的”观点?(传授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观点。)
6.“落后应该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定论。)通过这样的“政史结合”,既加强了方法的指导和理论的传授,又为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对教中的非重点内容当然也不能忽视,因为随着问题分析角度的转换,重点与非重点也将随之发生变换,备课中要加强知识点的概括、归纳、综合等,以理顺知识线索,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注重学法指导的整体性和形式的多样化历史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因而学法指导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内容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导。学法指导必须渗透于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使已掌握的方法得以强化,使未知的方法得以学习,这就是所谓的整体性。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也不是只有一种途径,这就需要在学法指导中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选辑典型史料以供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提供历史定论要求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定能使学生的历史观得以加强,使历史学习的方法得以掌握和应用。
(四)以典型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动力是能否学好历史的根本问题,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有关材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学科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备课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具体可以从四方面着手:1.利用直观手段(如实地参观、图像资料等),以生动传神的课堂描述、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合适的乡土材料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情感教育。2.利用著名历史人物的优秀业绩、高贵品质、治学态度等----进行意志品格教育。3.史论结合,传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进行方法论教育。4.利用典型材料,培养学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学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表现出崇高的责任感,学习知识、钻研学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自觉性。
二、课堂教学渗透学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诸多环节的中心环节,它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与反愧情感交流和行为相互作用的主阵地,备课中的教学设计需要通
三、课外辅导点拨、强化学法
一方面课外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另一方面学生对课堂教学中教授的学法,去实践或自我探求学法一般也要在课外进行,因此,课外辅导中点拨和强化学法是学法指导中的又一重要步骤和手段。
(一)提供实践材料
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传授的有关学法,向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提供精选的历史材料或有关学法指导的参考书籍等。
(二)教师设疑与学生质疑相统一
教师的设疑主要指把教材中的重要和关键部分提炼成有一定深度,但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准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去争论,同时向学生示范切入问题的角度。学生的质疑是指鼓励并指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要求做到质疑要注重前提,解决要注重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做到“学思结合”。
(三)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知识、理论,同样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需要训练和指导。
首先是审题能力的指导。通过指导来提高学生对与习惯表达不一致的已知条件的等效转换能力,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的挖掘加工能力;排除无效信息,提炼有效信息的扬弃能力等。
其次是深刻理解题意的指导。通过指导使学生对问题外露的能分清题型、要求、限制等,对问题内藏的能找准切入角度、分析层次及所用的知识点、理论或历史规律等。
再次是指导学生养成反思答题过程的习惯。主要是反思答题是否正确、全面,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辩证性和创造性。
当然,学法指导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有些步骤或做法在具体的操作中并无课前课后之分,只不过是各有侧重而已,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自主学习,使之对知识的掌握更具广度,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深度,对知识的应用更具创造性。笔者坚信,学法指导贵在坚持,重在方法,如果大家共同来重视这方面的探索,定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6
1、初二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但也有抽象思维的要求,知识面狭窄,个性突出,要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予以肯定,巧妙引导,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本课教学主要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学习习惯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力图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3、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学结构。以孙中山为主线,贯穿全课,突出孙中山的任务形象,同时又使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功绩更加清晰。尊重历史,求真求善。合理使用课程资源,注重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重视师生互动,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国庆阅兵式片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探究式学习提供契机;在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时,学生在小组间交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归纳;在对三民主义的分析中,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中,通过材料教会学生分结合资料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团队意识,以达到互相启迪,相互帮助的目的,同时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5、在课堂的延伸中,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以及启示的认识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具体史实有较深层次的认识。通过谈课后收获,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过去,而可以为我所用,从而树立为民族强大,为祖国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但是,在教学设计中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的问题设置不一定恰当,引导方式也有待改进,学生参与的空间不够大,教师讲的过多。另外,本课内容头绪众多,一节课内既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培养能力,又要实现教学目标显得有些仓促,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7
本单元叙述人类从产生到公元15这一时段区域文明发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分为上古、中古两个阶段,涉及了大河流域出现的四大文明古国和地中海区域出现的希腊、罗马文明等有趣内容。因此,通过图片及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希波战争和亚历山大东征等历史事实,增添课堂的生动性。通过学生和老师搜集相关资料,学生领略到世界文明的文学艺术的精华,明白三大宗教对世界文明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搜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本单元涉及雅典民主政治等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动释疑突破本单元重难点,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8
“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此刻,学校电化教学手段比较齐全,就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象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能够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过去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向持续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此刻就应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明白,“读史能够明志,学史能够鉴身”此刻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理解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构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理解教育影响,从而到达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三、在教学中反思存在的不足
1、透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就应具有敏锐的观察潜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2、透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透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善的地方。
4、透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
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四、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潜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潜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9
本课没有采用过多的形式,主要用了集体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拓展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历史的能力。而且在活动中特别关注合作的效果,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学生活动的情况看,他们还是很投入的,有些想法也比较有个性。
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参与活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但是由于大班教学,学生在活动中常常突破教师预先设计的限度。这样,在内容的安排和时间的分配上就出现了不均衡。有时,该完成的教学由于学生的活动而未能完成,有时教师又难于掌控局面,造成了低效。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守的规则,使课堂高效而又充满活力。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0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所授课程的一种补充。好的课后反思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之作用,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都会留下这样、那样的缺憾。如何进行课后反思,课后反思要反思什么?从近两年的教学反思中,归纳了几点:
一、内容的反思
教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授课的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如何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后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有益的课后反思,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二、人的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的过程,是对活的活动,是师生通过课堂对活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方式的反思
授课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应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或是课堂氛围)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怎么样才能创造既有舒适感又有生活情调的高雅活动场所,同时,内容怎样处理,顺序如何调查,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课堂结构如何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怎样构建等。
历史学科的特点确定了历史教学有创于其他学科,长期有效地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做好及时有效地反思。反思可以是课后,还可以是课前。如教学设计完成后,可以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课堂效率是否高,学生会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师生交流是否会顺畅,授课的进度,内容与时间分配在实施过程中会不会产生不协调。同时,学生的反思也是课后反思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自己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缺憾,如何使自己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又有个性。
经过了三个反思,加之完善、优美的教学设计,使师生的教学活动产生一种“谐振”,课堂教学就会达到最佳效果,教师的业务成长“百尺竿斗,更进一步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1
1、各个环节完整,尤其突出“善习”(15分钟课前习,10分钟课中习)和“善学”(自主阅读5分钟,交流讨论5分钟)二环节;
2、点拨到位(通过老科学家的信件内容和批示内容认识实施863计划的必要性);
3、学生参与课堂积极,充分体现了主体性(自学、交流10分钟,发言人数15人次以上);
4、时间安排恰当,“收口”用时2分,正好下课;
5、注重课堂管理,育人第一(如语言鼓励、掌声表扬、不断纠正学生站姿、声音、表情等)。
但经过教后反思和集体评课,发现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并不似表面那么完美。问题主要有:
1、课前”习旧知”——“三次科技革命”没有达到最佳预期目的,学生的“兴奋”未充分激发出来,这里可以再设计几张对比照片。
2、“善学“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后“质疑”只有一个学生有一个问题不会,是否存在其他同学不懂装懂现象?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这里可以增加一个“学生展示”,展示“基础知识”的掌握,侧重提问中下等学生。
3、开发的课程资源——863计划成就,只是八页图片一闪而过,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好奇“发问”的能力,说明教师的引导依然不到位,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没有充分释放出来。这里可以播放的慢一点,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发问,也可老师设问,以调动学生的思维。
4、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认识科技重要性,也没有让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缺乏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认识和自我感悟。若能在图片放映后设计一个思考题:面对863计划所取得的成就你有何感悟?就好了。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2
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用情感化的教学语言,准确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评价,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动。准确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可使学生及时从老师那里了解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及时检查并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学习方式,继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老师在评价、教育学生时,要以理服人,切忌讽刺挖苦;要简练深刻,切忌唠叨;要有感情,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真情,切忌大说空话大话。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树立反思意识。在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老师应给予结论性评价,让学生明确真理到底是什么。
老师必须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从而实现民主化教学。
我还需要完善自己,继续努力,加油!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整个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二千多年,其影响十分深远。
客观进步作用十分明显,如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加快和科技文化进步;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证。消极作用亦很突出,如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4
今天,我在组内出了一堂公开课《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复习课》,以下是主要教学过程:
一、试题评析部分
(一)、选择题部分:
1、学生阅读试卷进行自我分析。
2、提出较难题的题号,以便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二)、组合列举部分:由班级后三分之一学生完成。(为避免错字,学生到前面板书)
(三)、材料解析题部分:
1、小组讨论
(学生四人小组继续活动,完成材料解析题的讨论,讨论内容主要为近代化到现代化探索感悟等)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四人小组中一人汇报,其余同学可作必要补充。
教师指导答题方法。(题号15、17)
(四)、综合探究题部分:师生共同完成。
二、分析归总部分
学生归纳全卷知识点并与教材相结合。
三、布置作业
学生个人整理卷中错题,并改在错题本上(如有疑问可继续与教师、同学交流)。
课后教研组教师提出了宝贵意见尤其是孟主任,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1.选择题部分,学生查找错误原因,进行自我分析并探讨共性问题,效果较好。组合列举部分:为避免错字,学生到前面板书,并由班级后三分之一学生完成,关注了学困生。
2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体现了合作意识。
学生基础知识把握较好。
3初三毕业班小组互助时间分配上把控问题,还需多思,四十五分钟,时间有限。如何提高复习效率?进行怎样的复习学生能力才能提高?面对开卷考试,学生的记忆知识还要不要?这一切都需要去摸索、去分析、去尝试。
4、在教学手段上,要注重学生参与。因为是复习,所以学生应该能将学过的知识回忆出来,老师只要呈现、引导。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5、在教学步骤上,分析材料是本堂课的难点,教师不仅让学生知道答案是什么,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答?答题思路和技巧是什么?如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这些都是教学中攻克的主要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单元的复习流程调整如下:
1、课前考查知识点。采取方式:竞赛、口答等。
2、出示学习目标,老师指出本单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基础训练:通过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再进行小组合作答疑,巩固考点知识。通过老师点拨,自己解决疑问,并用考点知识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4、学法指导和激发信心。
5、提高训练:针对中考,做一些难度稍大的练习,加深对考点的理解。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5
课堂实效性的提高决定于课堂上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如何激发课堂活力打造魅力课堂,我认为教师对教材资源的挖掘、学生资源的挖掘、教学方法的选择、多媒体的利用等至关重要。教师应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因而恰当处理教材。这节课在利用教学资源有以下特色:
一、以主题立意的方法组合好图片
能呈现图片不算开发资源,乱摆放图片就象是农业的粗放经营,效率低下,所以本课以立意为线索,组合好图片。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突出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实行专制统治,恢复封建传统秩序,在选择图片时,首先以对比的形式,把孙中山的理想,临时约法的精神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作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其次,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用“跪”的图片作为专制的象征,以迫害妇女的“裹脚”作为愚弄百姓的象征,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视频、音频的适当剪裁和适当运用
视频音频资源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选择这些资料时要注意清晰度和实用性,避免时间过长。在选好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剪辑和补充适当的文字介绍,本课《兰花草》一曲是脍炙人口的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我并没有直接把歌词放出来,而是在播放歌曲的时候,把胡适的白话诗打出来让学生欣赏,同时把有关咏兰的古诗的文字摆在一起,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思考和歌曲相关的白话文革命的问题。
三、以表格的配图片的形式突出课本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时间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重点知识。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在图片的强力对比下再配以表格,学生不但掌握文字内容而且对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的记忆比单纯的机械记忆更加牢固更有效率。
四、穿插活泼的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本课穿插了两个课堂活动,一是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封建文化的卫道士和新文化的先锋,学生必然需要体会和揣摩这两个角色的特点,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就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另外一个课堂活动就是复活历史过程,参与历史过程,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进入到当时的场景中,我总共分了三个情景,有《新青年》编辑部、记者寓所等等,通过具体的场景设置,学生如身临其境,多了一份责任感也多了一份神圣感。
2.八年级历史教学误区教学反思 篇二
一、学生中最常见的问题
(1) 审题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严谨, 不按要求解答;不能有效分析题目信息抓住关键。
(2) 理解能力差: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肤浅, 答题时仅凭感觉和印象。
(3) 实验能力差:仪器使用规则不熟悉, 特别是实验设计能力不足, 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4) 学科结合差:不能用其他学科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简单数学运算错误频出。
(5) 表述能力差:逻辑思维混乱, 语意表达不清, 计算式来历不明, 代入数据错误, 单位“鱼龙混杂”;书写不规范, 作图不严谨。
这些问题的出现, 我们教师一定要警醒、反思、重视, 否则学生中就会出现“一学就知, 一用就错, 一放就忘”的现象。
二、对教学的反思
(1) 反思教学目标。首先, 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把握教材和教学大纲, 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实现三维一体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解要到位, 分析要透彻, 要让学生融会贯通。其次, 教学的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所选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 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要非常明确。最后, 对一些基本知识, 我们应随时获得学生反馈的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让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
(2) 反思教学方法。第一, 要面向全班学生, 同时兼顾“两头”。对学习欲望强烈的学生, 要增加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做好个别辅导。第二, 注重学法指导。第三, 教学方式要多样化。教师自身要提高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第四, 应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反思教学技能。其一, 物理学是一门有着严密科学性的学科, 要保证讲授正确, 推导流畅, 过渡自然;语言要简练规范, 充满激情, 富有感染力。其二, 板书工整精致, 体系主次分明;基本功扎实, 会画直线、圆、小人物等简笔画。其三, 教具的使用、实验的操作要熟练、规范。
三、提高教学成绩的策略
(1) 改善教法。要充分利用实验的教学功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取感性知识;要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动手实践, 分组讨论, 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激活课堂气氛。
(2) 注重双基。课堂教学中, 除了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基础知识外, 还要使其掌握获得知识的基本技能。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自己的结论, 让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要领的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 要讲清适用条件、范围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进行比较区别, 消除学生对概念规律的模糊认识;在习题讲析中, 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挖掘隐含条件, 抽象物理情境, 找出规律列式求解, 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 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 分析、推理严密。
例如, 光学作图教学时, 我就讲清了注意事项: (1) 要借助工具作图, 作图一定要规范; (2) 实际光线画实线, 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 光线要带箭头, 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 不要断开; (4) 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 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 (虚线) , 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这样, 学生作图就比较规范了。
(3) 尝试诊测。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特点与教学要求来提供诊测材料, 组织诊断性测试, 学生要根据课内初步掌握的知识进行尝试性解答。诊测题主要侧重于新课的概念以及识记类基础性认知目标的考察。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电化教学和信息技术等方法, 例如:可将幻灯片分发给学生当答卷纸, 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答案, 放在投影仪上, 当着全体学生的面, 现场批改矫正, 使全体学生及时了解自己诊测达标结果, 形成认知上的初次反馈。这种有目的、有反馈的有效学习, 能使学生积累顿悟的经验, 增强个体的认知能力, 调整自身的学习策略。尝试诊测的成功实施, 必将帮助教师检查学生认知上存在的缺陷, 帮助教师在后续教学中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 重视课外。课外实践活动, 主要是以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 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教师要恰当引导, 不让他们过多地碰壁而灰心丧气, 但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在碰壁中产生兴趣, 在挫折中收获成功。
3.八年级历史教学误区教学反思 篇三
一、有特色导入的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时利用班班通展示我国各大地形区和河流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这首歌。激昂的旋律,壮丽的景色,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更加了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
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图形,展示我国各种地形的图片,让学生在看图的同时,首先可以快速掌握我国地形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地形類型,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照图片记忆山脉名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读图、识图,发现和总结规律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因此,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北纬36°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学生在黑板上画示意图,通过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从中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在学习地势特点的同时,认真分析课本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让学生掌握阶梯分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总之,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填图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剖面图的分析,直观性强,使得学生很容易掌握地理知识。不足之处:课堂设计还有待完善。如,分析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时,还可以增加一些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4.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四
对于历史的学习而实际就是分析历史事件,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了解过程和对当时的社会乃至于后世有什么影响和好处去学习和借鉴。
而我们的课本每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十分清晰,所以能够以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去理解。再现历史事件,加深对该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5.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篇五
本课没有采用过多的形式,主要用了集体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拓展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历史的能力。而且在活动中特别关注合作的效果,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学生活动的情况看,他们还是很投入的,有些想法也比较有个性。
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参与活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但是由于大班教学,学生在活动中常常突破教师预先设计的限度。这样,在内容的安排和时间的分配上就出现了不均衡。有时,该完成的教学由于学生的活动而未能完成,有时教师又难于掌控局面,造成了低效。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守的规则,使课堂高效而又充满活力。
6.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教学反思 篇六
教师:尹传圣时间:2012年1月10日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7.历史教学的“误区” 篇七
误区之一:对教材和历史的知识点结构逻辑认识不清
初中历史教育是基础教育, 又是普及性的国民教育, 因此初中课程以普及基础历史为主, 许多教师注重扎根教材, 紧随其后。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进行历史知识点的整合。但许多教师往往认识不到教材的知识点结构逻辑和历史的原本逻辑有明显区别。
教材的知识点结构逻辑是编制者根据其个人理解对历史的再编制。历史的知识点结构逻辑则是把握历史的进程、阶段、背景、原因、经过、结果等。
如以《秦王扫六合》为例, 根据教材的知识点结构, 许多教师对此写了如下知识点结构
七上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事实上, 如果教师仔细解读教材, 他们会发现这节课其实都围绕一个关键词“统一”展开, 故根据历史的知识点结构, 我设计如下结构:
对教材重新进行整合, 并没有过多的增加新的知识点, 但呈献给学生的是一个条理清晰, 结构完整, 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误区之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增强
现在的历史教学都强调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不少教师误解了这一观点。历史课堂由原本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学生的“主场”, 整节课变成由学生从头讲到尾。学生讲故事、分析人物、事件、讨论问题、进行辩论等, 一切全部由学生包揽。
的确, 以往的教师的一言堂容易使学生思维狭隘。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的确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增强课堂活跃气氛, 但学生的“过度发挥”有时也会钻牛角尖或者偏离课堂教学主题。如在一节观摩课中学生大讲特讲他所了解的秦始皇事迹, 除了了解到的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教材中的知识点外, 还大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让学生继续讲解下去, 恐怕一节课的时间都不够用, 因此, 教师在这时不要过多追求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而是要这时及时引导学生刹车。又比如在课堂中针对某一问题学生进行争辩, 更是需要在旁边做“高人”指点, 切切不能袖手旁观, 听由学生发表自己的谬论, 相互争的面红耳赤, 或敷衍了事轻轻带过, 使双方都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 容易走向极端化, 甚至引发个人矛盾。
误区之三:教学中对教材的脱离
随着新课程改革, 中考历史对于新型材料的运用越来越常见, “材料在教材外, 答案在教材中”。因此教师利用新史料, 营造新的情境, 培养学生灵活分析, 归纳史料的能力就变成当前的任务。许多教师也相应产生了误区, 淡化了对教材的使用, 多使用课外资料, 结果造成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陌生, 基本能力不过关的困境。
如: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 也是世界人民的普遍追求。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提问:漫画展示的近代欧洲“民主与专制”斗争的主题,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中, 欧洲资产阶级最终取得的胜利成果是什么?
标准答案:推翻了封建制度, 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推动世界历史进程。 (任答3点)
但学生的答案大多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 实现了自由民主平等。建立了资产阶级比较民主的政体等。
由此可见, 此题的出题目的“材料在教材外, 答案在教材中”, 但由学生回答答案的话, 则失误较多, 大多从材料中得出答案, 而不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因此, 片面的多使用课外材料, 而忽视对教材的使用, 学生会明显进入误区。
误区之四:片面追求历史教学与社会热点的结合
本人在前几年听了一节观摩课《收复新疆》, 课标要求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按照传统的思路来说, 应让学生了解新疆问题的由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等。但上课的教师为了讲求新意, 从08年的新疆动乱引入, 花了整整十分钟利用图片讲解此次动乱的的基本情况和女首领的介绍。诚然, 这节课开头与历史现实结合在一起, 可以说是个亮点, 但大篇幅的介绍不觉得明显偏离了主题吗?再把新疆以往的史实加入, 新意是有了, 但课标所要求的的到下课时间还没涉及到, 最终这节课只能以失败告终。
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的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能让学生让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结合在一起, 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如本人在讲授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时, 如何让学生理解现在暂时的一超多强, 将来的多极化趋势时, 利用美国总统奥巴马现当政时对全球事物关注地区的转移如钓鱼岛事件中美国的态度, 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美国的霸权主义。
8.音乐教学误区之反思 篇八
随着音乐课程改革试验逐步向前推进,音乐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体会有了新的变化,音乐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但是,在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一些音乐教师不注意音乐课程自身的特点,片面追求个性教学风格和热闹的课堂气氛,忽略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感悟能力,在某些方面甚至进入了误区。以下是我近几年来通
过听课和自己的反思,发现的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注重了兴趣爱好,忽视了音乐本体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如何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呢?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就想到了安排一些与歌曲内容有关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出现了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和音乐的关系越来越远了。
如在人音版教材第13册《青春舞曲》的教学中,从课堂导入开始,教师就设计的花样繁多,自己充当“导游”带领学生到新疆旅游,真正做到了以情感入手,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但接下来的教学却让人觉得开始变味了,教师让学生一会儿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新疆知识、一会儿学做新疆舞的一些基本动作(翻腕、动脖子等)、一会儿学说几句新疆话、一会儿模仿手鼓的演奏、一会儿学习骑马动作……真是热闹极了,学生玩得很开心。然而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准确、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青春舞曲》,可一堂课下来,真正学会正确演唱歌曲的人却寥寥无几。过分地追求音乐的趣味性、娱乐性、把次要的东西当作正餐,学生长期在这样的教学下,谈什么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了学生主体,忽视了教师主导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的教师却矫枉过正,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追求以学生为主体,结果使课堂陷入了混乱的境地。
如在《荧屏乐声》中,为了加深学生的感受,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要求学生用手中的打击乐器为一小段动画片配音乐。顿时,教室里如同炸开了锅般乱作一团,有的上讲台抢乐器;有的兴奋地、使劲地敲打着手中的打击乐器;还有的在大声喊叫……老师好半天才恢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这样的课堂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对音乐与画面的关系了解不是很多,在学生还不太熟悉如何正确使用打击乐器的情况下,就贸然让学生进行所谓的“配乐创编”,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教学效果。真正好的教学,并不是两种孤立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主导性教学与主体性教学二者有机的、完美的结合,是教师为了营造合适的氛围而恰当运用各种方法的教学,教师的主导一定要适时、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注重了审美素质,忽视了知识技能
实施新课程后,很多教师却片面地认为双基的学习不重要了,以至于在课堂上不敢涉及音乐知识,连最基本的识谱、节奏、听觉练习等也被舍弃了。
如在《七子之歌》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很多的教学环节,先由教师深情朗读诗歌导入新课,然后和学生交流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再和学生交流澳门的一些相关知识,因课前下的功夫大,每位学生表现都很投入。教师也就没有安排专门的学唱,只是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聆听,但每次教师都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聆听要求。课堂容量倒是大了,但整个授课过程没有解决歌曲中弱起小节及六度大跳这些基本的双基知识点,更不用说从歌曲的重、难点入手,体会歌曲的意境美、思想美。在强化审美的同时却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工具性;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又舍弃了知识与能力,其实质是对音乐课程改革新理念认识的偏离。
四、注重了学科综合,忽视了音乐特色
现代音乐教学改革中,强调音乐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人文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体现。因此教学中音乐与相关学科的综合发展、渗透、互补是十分必要的。但这种综合一定要慎重,稍不注意就会产生喧宾夺主的现象,成为生硬和机械的学科内容叠加的“杂科”。
如在《春之声》一课的教学中,某教师的教学安排如下环节:(1)自由讨论春天在哪里?(2)朗诵诗词《春晓》,并用自己的语言赞美心中的春天。(3)欣赏美术作品《春》、《春色》、《放风筝》等。(4)画自己心中的春天。(5)介绍风筝的制作。(6)最后齐唱《春之歌》。
9.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教学反思 篇九
回顾一学期以来的教学情况,总的感觉是匆匆忙忙。每天的脚步都是来去匆匆,每天的身影都是忙忙碌碌。虽匆匆,但无悔,虽忙碌,但实在。从这学期开始,我校全部实施教学改革,有了新的课程理念和精神以及评价方式。作为老教师,我很荣幸地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这一班车。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在内容、形式上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是我平时思考最多的问题。为此,我首先从新的教学方法入手进行了改进。
回忆起我在高中学习时期的历史课堂,那是一个在旧课程下老师的“一言堂”,学生记记笔记,背背要点1、2、3条。我的脑海里,学生没有思考问题的过程,只有在老师讲解完整的知识结构下,按照细致的板书识记历史知识的过程。我当时的认识是:历史=死记硬背。并且,背得还不好,就是记不住。今天想来,似乎没留下多大的印象,就像我们开的玩笑说法“一点不留的还给了老师”。相比之下,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动口。尽管,一开始,有些费时、费力,但是,坚持下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无论从语言表达,问题归纳,思考,与人交流、合作都有了提高,这不就是我们常常提及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吗?
10.八年级历史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
我们经常说教给学生有生命力的历史,让历史活起来,学生才会喜欢上历史,今天徐老师这节课让我找到了答案。历史本身是一部丰富的情感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是目标之一。如何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语言感染力。对于近代历史是一部屈辱史,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同历史融合在一起,带着感情学习,以往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很失败有时讲述屈辱的历史,学生们一点不感触,有的学生还在笑,让我很伤脑筋,今天徐老师的课我很受启发,让学生动情,老师必须讲出感情来,以情动人,加上配乐画和史料,锦上添花,特别是英雄人物名字图片滚动展示,配上徐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读,感人至深,达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由此我又想到大家都喜欢的百家讲坛,纪连海老师,不也是以情打动了观众,记得当他讲一段鲜为人知的普通百姓自发抗争的“江阴八十一日”这段历史时,很多听众当听到全城九万多百姓抱定必死的决心与几十万清军作战最后仅存五十人时都哭了。讲历史人物时,很投入,感觉自己就是其人,委屈无奈时万箭穿心、泪洒全场。
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上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今天我找到了答案,以后好好借鉴。
11.让历史课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篇十一
采用多媒体教学,其目的是为教学目标服务,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鉴于此,首要的是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其次选取多媒体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做到两者有机融合;再次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选择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过于深奥和冷僻的材料的使用,反而会造成反效果;最后要做到主次分明,不可使多媒体喧宾夺主,而有悖于初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的关系,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以便较好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二、多媒体使用既不能动摇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历史教学,不是任凭多媒体牵着学生走。教师要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创设一些情景引导自学、思考,使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体地位,多媒体的采用必须以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原则,应努力实现“教师-媒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如讲“二战”时,“绥靖政策”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多媒体课件列举“绥靖政策”的事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绥靖政策”的概念,进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多媒体的展示探究这些大国奉行该政策的目的,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三、认真备课,做好设计,使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运用与历史学科实现整合
作为一节单元复习课,甚至是整个阶段的复习课的时候,最好是利用多媒体呈现,而且最好是一版完成,如中国现代史复习新中国外交可设计以下表格:
同样的道理,利用多媒体还可以比较中国近代列强发动的几次侵华战争、世界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三次科技革命等,效果都很好。
还有,在设计时还要注意展示知识的整体框架。历史课与其他课程一点最大的区别就是知识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包括知识的前后联系、总体走向以及同类知识的联系和延伸,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该掌握的。
四、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的黑板相结合,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多媒体的兴起,传统的教学伙伴——黑板,已经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局面,留之不用,去之不可;实际上我们的教学仍然离不开这个老伙伴,黑板仍然保留着它特有的优势。
优势一:板书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班级的学习情况灵活设计和调整,从而更加充分地为教学服务。
优势二:部分课堂练习上黑板非常必要。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动手板书除了能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又能根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板书内容,甚至改变讲解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认知效果。青少年善于模仿,教师的一手好字不仅能使他们有赏心悦目的感觉,也有利于他们养成好的习惯。
优势三:由于屏幕的限制,本来在黑板上可以整体体现的知识结构,多媒体只能局部呈现,这就影响了知识的整体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同时由于课件的画面要经常变动,用课件呈现的知识结构也就具有短暂性,而这些不足我们传统的黑板都能克服。再者,多媒体课件是提前制作好的,而各班学生的水平有很大差异,教师要在课堂上临时改变思路是很难的,而黑板教学的灵活性和应变性就优于多媒体,教师可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表达方式。
鉴于多媒体和黑板都有自身的优缺点,所以在教学中要将二者结合使用,利用多媒体可创设情境环境、讲解知识点、突破难点,巩固新知,建议根据各班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课件可适当设计ABC几个版本,我们什么时候都要记着“因材施教”,另外,显示课题与小标题之间关系时或显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时,应该使用黑板效果更好一些。侧黑板和后黑板应该是学生练习的主要场所。
在教学中,只有让多媒体和黑板适当结合,扬长避短,相得益彰,都为教学服务,我们才能引导学生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也才能使学生学习具有新鲜感,轻松感,愉悦感,自信感,成就感,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制作课件时要“精选”图片
一堂好课在使用多媒体时,展示的图片既不能盲目求多,也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又要符合学生知识水平,也要能体现时代特点,因此要“精选”图片,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功能强大,我们正确使用它来“辅助”教学,不仅能为课堂添光增彩,而且往往会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12.反思语文对话教学的误区 篇十二
误区之一:对话前提的丧失
在语文对话教学中, 存在着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等多重对话关系。然而,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教师让学生读书还没有几分钟, 就急于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感悟;有的教师根本没有引导学生充分的阅读文本, 就一味地“让学生大胆言说”。在课堂一派热闹的表象背后, 实质上却正是整个教学的南辕北辙, 误入歧途。
误区之二:对话目标的迷失
语文对话教学具有不可预测和动态生成的特征, "它反对按照预设的模式的既定的步骤去操作。但不能"因此就迷失了教学的目标。目前一些老师的课堂教学"中, 为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需求多样化, 过分"地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非预设性, 认为对话应随课堂生""成, 教师只需凭自己的机智和应变就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和碰撞。这造成了教师缺乏必要的对教学重点的"预计以及对课堂教学进程的引导调控。当然, 具体到"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则应在特定的对话教学情"景中, 由教师根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纬度目标的理念, 联系“学段"目标”和“单元要求”, 紧扣文本自身的内容和特点, 结""合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后的理解、感悟及质疑, 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
误区之三:对话主体的缺失
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和习惯力量的影响, 有不少教师将对话演变成了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单纯的师生问答, 这样的“问答”课上, 所有要探讨的问题都是教师单方面事先设计好的。教师是“对话”情境的制造者、“对话”话题的发起者、“对话”过程的控制者、“对话”结果的裁定者。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 学生只是课堂的陪衬, 很多情况下只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仍然没有得到体现。
误区之四:对话“首席”的消失
在语文对话教学中, 尽管强调“师生平等对话”, 但是教师的角色显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学生。不然, 教学过程会由传统教学片面的“教师中心”完全沦变为片面的“学生中心”, 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多元化理解”的美的谎言下, 教师抛弃了自己应该担负的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重要职责, 教师的角色已经退化成教学中无原则的吹捧者或“潇洒”的不负责的看客。显然, 这样的语文“对话”教学已经大大地变味了, 甚至不成其为教学了, 更何谈教学的价值或教学的效果?"""""""""""
13.八年级历史教学误区教学反思 篇十三
本周二上午第3节在八年级一班上了一节学案教学验收课。课题为《血肉筑长城》。
我是这样设计的:针对本节课内容含量大的特点,我重点划分为三部分处理。第一,三次战役即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我想通过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内合作,加强记忆其各自发生的时间、地点、部队、意义。掌握基础知识,学生感觉容易,老师需要注意的是指导学生理清三次战役的特点,分清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战例,初步了解抗战胜利的原因:中国军民共同抗战的道理。第二部分为中共七大的召开,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处理方法为让学生以小记者的采访形式介绍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等,老师只是辅助介绍中共在抗战胜利前夕,高瞻远瞩,为抗战胜利及胜利后中国走何道路的`问题做了准备。第三部分是处理抗战胜利的原因,利用一段材料猜谜语的形式,分析日本投降的原因。我让学生分五个组理解“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然后分析其主要原因:全民组抗战。之后点拨理解抗战胜利的意义。
教法上,尽量让学生多动口、动脑、动手,积极准备,多参与活动,小组活动等等。
14.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十课教学反思 篇十四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设计描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蓝图的过程,以及在构想和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过程。
本课分为两目内容:第一目“改革开放的总设计是邓小平”,介绍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到党的十三大,邓小平构想和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设计规划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第二目“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认”,介绍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到党的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过程。
二、课堂设计
导入新课:以“我爱记歌词”进行导入,然后由学生唱一唱。对歌词“站起来”、“改革开放”分别涉及的人是谁? 大家知道“领路人”、“新时代”、“旗帜”指的是什么吗。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请翻开书本第十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讲授新课:
1、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是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但由此同时也会是外国的糟粕流入中国,这糟粕是指什么?学生作答。多媒体显示资本主义自由化的实质引导学生说说它的危害,从而引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向学生说说“四个现代化”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2、我们今天的课题是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什么时候第一次提出?引出十二大,对在学习外国的教训稍微提提。
3、那么怎么建设呢?引出十三大,对基本路线和三步走讲解,并指出现阶段是出于第三步的开始时期。
4、从以上所学,请用一句话评价邓小平同志—邓小平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为什么呢,学生归纳几次会议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
5、伟大的改革开放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过程中遇了到哪些问题?党是如何克服这些问题的,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学生说说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从而引出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并对怎么判断姓“资”姓“社”的解决办法是“三个有利于”及说说1992年讲话的影响,显示图片及模仿伟人讲话。
6、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风格,每个集体有每个集体特色,同样邓小平同志在建设中国也有一套理论成为邓小平理论,什么是邓小平理论?他是如何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引出十四大。
7、学生说说十四大的基本内容,十四大只是高度评价邓小平理论,那么什么时候成为指导思想呢---十五大。
8、学生讲解十五大内容,党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取得哪些成就?
9、以表格形式总结本课及本单元的基本内容。
9、在时间的的允许范围下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0、布置作业:学生下课后合作探究“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11、以“春天的的故事”作为结尾,并同时说“中国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和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祖国的发展欣欣向荣,同时也再此祝愿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三、反思
觉得讲公开课,大家都会用《春天的故事》作为来头,于是就用“我爱记歌词”这游戏来进行新课,只是没想到学生们说没听过,不知道,开头来了个小冷场,于是自己给学生唱了一遍。
讲解本课的思路是以教材顺序讲解,学生也好接受、理解,可以帮学生理顺学习思路。以表格形式总结本课及本单元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加深本单元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了一个好的效果。
15.八年级历史教学误区教学反思 篇十五
问题一:从思想深处轻视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 忽视其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学习的教学常规。现在有些师生在应试教育下都非常现实, 你考什么我就学习什么, 你多考我就多学, 你少考我就少学, 你不考我就不学。既然中考历史只有50分, 那我只以50分的态度对待你。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对初中历史教学持较普遍的轻视态度, 有些同学抱着“副科”的错误认识, 对于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各个基本环节严重缺失。课前不预习, 上课不听讲, 课后练习很多同学都是直接抄答案, 把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放在考场上, 临时抱佛脚, 严重影响了历史课教学工作地开展。
对策:把初中历史当作一门正常的课程来对待, 学校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常规检查考核等方面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不歧视、不忽视;历史教师应该“自重”, 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 所谓“主科”教师, 要尊重初中历史的教学时间, 不挤占、不挪用;至于学生, 应以学习知识为目的, 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中考分数为现实利益诉求, 搞好历史学习的各环节, 不放弃、不懈怠。
问题二:开卷考试时对课本或资料严重依赖。对于考试, 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所有答案都可以在书上直接翻到, 缺少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凡到开卷考试科目时, 会见到很多同学或抱或提, 把大量的资料带入考场, 连平时的试卷也不放过。考试伊始, 有些同学连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也要翻书, 手忙脚乱, 耽误了大量的考试时间。由于缺少平时知识的积累, 答题错误百出, 很多答案只是课本文字的拼凑。也因为缺少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忙乱之间有些知识点似是而非, 张冠李戴, 很难做出高质量的答案。考试结果可想而知, 考试分数在个位数的大有人在。
对策:教师应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管理,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力争把重要知识点让学生消化在4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应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 注重平时点滴知识的积累。要记住, 各种资料在开卷考试中其实质作用只是参考, 而不是抄袭!
问题三:轻视开卷考试的难度。好的开卷考试题目既能减少学生的记忆量,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又能考查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各项能力的提高情况。我省每年的中考历史试题难度基本固定, 即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分值的比值约为5∶3∶2。可以看到其中难题也占了20%, 加上中等难度题, 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占到了一半。这些题目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 较深刻的理解和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平时没有认真学习的同学是做不好这些题目的。事实上, 每年中考历史分数在40分以上的优秀考生比例还是不算大的。而且我认为, 在初中历史多年开卷开试之后, 其命题思路明显的表现出与高考迎合的趋势, 对学生相关能力考查要求有逐步提高的态势, 说白了:开卷考试题并不容易, 这就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策:在观念上走出轻视开卷考试难度误区的同时, 结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 以历年中考真题为蓝本, 做到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对知识的讲、练、测三结合, 有复习、有模拟, 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问题四:重“开”轻“闭”, 忽视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即因为是开卷考试而在学习中人为的违背了学习知识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只知道“开”眼翻书, 不愿意“闭”眼“关”书, 什么也不装入大脑, 忽视重要知识点的记忆。“闭”上眼, “关”上书, 茫然、一无所知。开卷考试的初衷是减少学生对死记硬背知识的依赖,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有同学认为, 反正考试可以翻书, 所以什么也不用记。恰恰相反,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初中历史的学习很多知识点还是离不开记忆的, 否则考试时翻起一大堆书来犹如大海捞针、盲人摸象, 乱翻一气, 毫无所获。
对策:首先, 我们应明确面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应记忆什么知识点。 (1) 常识性的知识点要记, 如重要的历史时间、人名、地名, 重大的历史事件等; (2) 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脉络、基本规律和阶段性特征; (3) 历史演进中转折性的重要拐点知识; (4) 课本上能反映历史知识学科特点的重要文字表述和观点; (5) 教师讲课中提炼归纳出的带总结性的知识点;等等。其次, 以点带线带面, 通过以上重要的知识点的记忆建立起历史学科的知识框架体系。有了这样一个体系, 以目前中考的考试难度很多知识点是不用翻书的, 就是考试翻起书来也会迅速得多, 准确得多, 将大大提高答题效率。
问题五:学习历史重“过去”而轻“时事”。这里的“过去”即历史课本知识, “时事”即当今的“家事、国事、天下事”。2012年江西中考历史命题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时代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试题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相联系。这一原则给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应试要求, 也是我们平时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观念和能力要求。
对策: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注意把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当今的时事政治有意识地进行联系拓展, 用历史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现代一些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来龙去脉、产生根源和发展方向, 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脉搏,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把相关的历史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相联系, 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结合他们可能有的生活体验, 把握历史知识讲解的深度、广度和难度, 学以致用。
问题六:重“知识”而轻“创造”。2012年中考命题要求贯彻创造性原则。在这一原则的要求下, 今年中考历史试题开放性问题达5分之多, 占总分的10%。而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一般侧重于课本知识的讲解掌握, 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做得不足, 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显得力不从心, 回答时要么无的放矢、漫无边际, 要么头痛医脚张冠李戴。显然, 学生要解决开放性问题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显得至为关键了。
对策:要求教师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打造开放性课堂,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从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多角度思考问题。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认识, 抛砖引玉, 聊以讨论。
摘要:近几年有些学生、个别教师甚至学校管理者在中考实行开卷考试的形势下, 对初中历史教学有着诸多认识上的误区, 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
16.八年级历史教学误区教学反思 篇十六
[关键词]中学历史史料教学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101
翻开现在的高考试卷,单纯考查知识点识记的题型已日渐减少,甚至消失。以江苏省为例,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选择题被材料型选择题一统了江山,非选择题也连续几年出现了根据材料写小论文的题型。这种题型的变化与考查,使得史料教学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史料教学实际中,中学历史教师容易出现几个常见的误区。本文试着对此作探讨。
误区一:贪多求全,以论代史,影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为引导学生说出自己预设的观点,往往采取多个材料说明同一个问题,甚至直接给学生论点,让史料解析变成了论点概括。
马克垚在《星际信使》一书中描绘的月亮形象
例如,在一节公开课上,教师讲述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在屏幕上呈现右图和下面这段文字:
1609年,伽利略亲自制作了一台能把远处物体放大近千倍,把距离缩短到三十分之一的天文望远镜,由此发现了大量以往不为人知的太空奥秘。他……发现月球的表面像地球表面一样坑坑洼洼,远不像以往哲学家所断定的那样平滑无痕……他还发现太阳上有黑子。
投影之后,教师借助图片和文字提问学生伽利略通过天文望远镜发现了什么,由此总结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的重要意义。其实在这里只要呈现图就够了,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自己得出月球表面并不是平滑无痕的事实,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图片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误区二:断章取义,形式单一,丧失史料教学的基本功能。
史料呈现方式单一,解析史料不遵循史料的本来意思,而是为了让观点符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断章取义。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这一课时,为突出林则徐因历史功绩而受人尊敬这一史实,有位教师引用英国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林则徐蜡像,并解说成不仅中国人而且英国人也非常尊敬林则徐,以致英国人帮助其树立蜡像。但这个事情的真相是什么?据王韬《漫游随录》记载,林则徐蜡像没有与那些君主、太子、公主放在一起,也不在“良臣名宦”之列,而是“侍立门侧,若司阍然”。试问一下,把林则徐的蜡像放在门口,类似于今天的保安,是对林则徐的尊敬吗?在英国何伯英编著、张关林翻译的《旧日影像:西方早期摄影与明信片上的中国》这本资料的记载中,英国关于林则徐的明信片上赫然写着“他和他的小脚老婆”等极尽嘲笑的字眼,你能说这是对林则徐的尊敬吗?
显然,教师在解析这样的史料时有断章取义之嫌。其实可以用这些史料引导学生思考“东西方对林则徐评价差异及其原因”,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到不同的阶级立场、时空环境,对同一历史事件、人物会有不同的评价。
误区三:主观臆断,指向不明,打击学生探究历史的热情。
在课堂上,教师还经常呈现一些史料,然后给出现有的结论。但其实单从史料上看未必甚至根本得不出这样的结论。
例如,在教学《解放战争》这一课时,为了突出广大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说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战争的不得人心,某教师运用了右边这幅图作史料。通过这幅图教师向学生说明,抗战胜利后各地群众忙着拆毁碉堡,以期和平。但其实这则史料的选择具有很强的主观臆断性。第一,从图上我们根本无法看出是发生在抗战胜利后的事情。第二,即便是抗战胜利后的雕堡拆除,也难以通过这幅图看出老百姓力图民主与和平。也有一种可能是,日伪统治时期该碉堡曾经严重威胁过当地的人民群众,因此人民自发将之拆除。第三,有没有一种可能,群众是被组织去拆除的?第四,如果说这幅图是抗战期间敌后战场的破袭战的图片,可不可以?对这样一幅图片的解释可以有很多种,而教师在上课时选择其中一种可能作为引导,无疑走进了主观臆断的误区之中。如果学生经常从史料中得不到合理的推断,长此以往,学生还有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吗?
史料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头戏,但是史料的选择、解析都彰显教师的史学功底、教学态度。史料运用得好事半功倍,运用不好则会适得其反。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的史料教学中要精益求精,反复推敲,避免走进教学误区,误人子弟。
17.八年级历史教学误区教学反思 篇十七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系列问题、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时代代入感,加深他们对于一百年前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渗透了关于本课的情感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出行方便了,交往密切了,生活丰富了等。
同时也要学生明确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变化是有限的。但最终要让学生知道尽管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并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18.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反思 篇十八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评价,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动。准确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可使学生及时从老师那里了解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及时检查并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学习方式,继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老师在评价、教育学生时,要以理服人,切忌讽刺挖苦;要简练深刻,切忌唠叨;要有感情,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真情,切忌大说空话大话。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树立反思意识。在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老师应给予结论性评价,让学生明确真理到底是什么
老师必须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从而实现民主化教学。
19.八年级历史教学误区教学反思 篇十九
多媒体辅助教学误区首推使用多媒体是否就意味着教学理念先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应该使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基础。现代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功能, 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服务于教学理念的, 是来贯彻先进的教育理念的, 并不是因为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就可以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笔者遗憾地发现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 教育思想便与时俱进了。有的教师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 进行的却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 接受的知识除了改变了一种教学手段之外, 并无其他的收获, 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 教师只是换了一种工具继续自己的灌输填鸭式教学。满堂灌、一言堂如何能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呢?这是多媒体教学中最为让人遗憾的地方。
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二个认识误区是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要用多媒体, 尤其一些年轻教师认为讲好课必须得用多媒体, 甚至发展到了没有多媒体就无法上课的局面。这个状况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更为痛心的是一些学校甚至一些教育部门, 如果举行公开课或者优质课评比, 标准之一就是是否使用多媒体。不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 是否展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只要没有用多媒体就不能称之为优秀的课程。不得不承认, 有时候课件不过就是简单的图片加文字, 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 功能是一样的, 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现在我们过于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实质, 更追求与众不同, 也不管到底是否真正需要。
这种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的做法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更不利于年轻教师的长远发展。笔者发现现在资源共享之下, 一些年轻教师从网上下载了其他的优秀课件, 稍作修改就拿到了自己的课堂上使用。这个课件的精髓、对教材进行钻研、课件是否适合自己, 这些都不在考虑之内,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糊里糊涂地学习了一个学期, 并没有系统地学习到什么知识。教师借助它山之石完成了教学但是却没有得到进步, 不过是一个课件的宣讲者。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得到发展, 尤其是教师。以往三年能培养一个骨干教师, 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下, 基本功扎实的教师越来越少, 怎不令人痛心?
第三个误区是对于多媒体作用的认识。多媒体是服务于教师还是服务于学生?很多教师肯定会直接回答:当然是服务于教师教学的。当教师如此回答时, 恰恰说明了关于多媒体的作用存在认识的误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 绝大多数的教师把多媒体当作了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 这样体现了多媒体服务于教学的作用。但是教师使用多媒体最主要是为了完成什么, 很多教师并没有清醒的认识。现代教学工具应该是服务现代教学理念的,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注重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培养, 使用现代教育工具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重建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过程,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将知识融会贯通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换句话说,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 而不能简单成为教师上课的工具, 更应该成为学生发现社会、认识社会、了解新知识的工具, 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是学生学习的手段, 而不是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相较于前两个误区而言, 这个误区存在最为普遍, 也最难彻底改变。
关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第四个误区依然在教师的认识方面。很多教师喜欢制作课件, 尤其课件完成之后会有成就感, 并且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 教师会花费很多的精力, 必须有足够的资料来完善自己的课件。笔者发现现在很多教师直接把制作课件当作了备课, 上课之前更多的时间都花费在了制作课件上。备课是一个寻找、探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用心来挑选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案。备课备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体策划和总体设计, 既要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备课应该是多种因素的结合体。但是制作课件不过是教师教学过程的一个呈现, 并不能完全代替备课。所以现在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制作课件上, 忽视了备课的实质。课件能够让学生喜欢, 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 但是由于备教材、备学生不够, 所以往往会让学生有脱离自己情况之感,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也会有脱离教材之感。
关于多媒体教学的最后一个误区, 笔者认为很多教师很清楚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但是过于夸大了这个优势, 反而忽视了实质所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为一体, 很好地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 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一些教师就利用多媒体这个吸引学生的优势来完成自己的课件制作。有的教师经常把自己的课件制作得花里胡哨的, 课堂之上集中了大量的声音图像等信息, 并且这些信息占据了课堂的主要时间。有的学生戏称上课为电影课, 这种说法值得深思。过犹不及, 多媒体声音图像的使用确实可以吸引学生, 但是如果使用过度, 就会丧失了课堂教学的实质, 也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想法, 忽视了学习的本质。这也是年轻教师容易走入的误区。笔者曾经和学生沟通, 学生纷纷表示喜欢看视频、喜欢看新鲜的图片, 但是他们也承认, 有时课堂上这些内容过多, 光看热闹了, 课后感觉没有学到知识。学生都有如此感觉, 教师怎能不深思呢?
20.八年级历史教学误区教学反思 篇二十
【关键词】初中历史 ; 小组合作 ; 误区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129-01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被历史老师引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小组合作是现阶段教育领域最时髦的学习方法之一,合理使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但仔细思考在一些历史课堂上,在合作背景下,热闹、自主的背后,却存在很多值得深思的误区:
一、小组划分不够科学合理。
教师划分小组时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对小组划分没有全局意识和统筹意识,没有意识到小组各成员不同职务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合作学习一开始班里就热闹起来,表面似乎都在“合作学习”,事实效果很差。仔细观察会发现小组中往往是成绩好的同学在“一手遮天”,其他的学生在一旁保持沉默,插不进“舞台”,有的同学甚至还趁机聊天,交头接耳说些题外话。
二、合作学习合而无效。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他的出现使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得到充分展现,可以促进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但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老师把合作学习当搞形式、走过场,要么一节课中一有问题就让学生合作解决,呈现合作次数频繁,要么讨论如蜻蜓点水,没有实质内容,有的只是对一下答案,有的是小组长把答案读一遍后,问一声有不会的吗,无人应声,即讨论完成了,有的只浮于表层,并没进入实质性问题的探究和合作,有的学生甚至不思不想,等别人讨论出结果,坐享其成。因而课堂表面上热闹的合作多了,但静静思考的少了,合作学习的目的没有达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三、合作过程操控无度。
一是合作内容操控无度。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开拓了,这对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策略的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课前虽然做了一定的准备,设计出了留给学生讨论的问题,而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准,往往与老师的预设不一,有的问题一出,学生立马就能回答,不值得交流。二是时间把握无度。有时教师留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不充足,出现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中断了学生的讨论,搞成了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刚刚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便被时间中断了。三是组织交流把握无度。有的教师在课堂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接着是前排的同学立即转向后排,四个或六个同学七嘴八舌,热闹非凡,教师若无其事地在教室里踱来走去,而不实际对小组加以指导。
四、合作学习评价方式不当。
历史教师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历史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而在实际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一捶定音“你说得真好!”、“你错了,应该……”。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和小组之间缺少应有的评价,学生想的是:我的回答老师满意吗?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偏重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少生生之间的自我评价。显然造成这些现象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教师的引导和不科学的评价观造成的。
怎样才能走出这些误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呢?我经过两年的实践,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
第一,教师要结合实际,科学分组。
在小组编排的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实现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即在组合学习小组时,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性别差异、心理状况等, 尽量保证小组内的每个学生各具特色,尽量缩小每个小组之间的差距, 做到求大同而存小异。我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比较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 从而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做到有的放矢, 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习小组的优化组合, 达到小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帮教的目的。
第二,教师要精心准备,设计问题。
合作學习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它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历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设置合作学习的问题、环节。要考虑这个环节中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一定要通过合作学习才能最佳达成,千万不要因搞形式而合作。
第三,教师要有效调控,适时指导。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现代的历史教师在课前大多能按课标的要求,借助教参、网络资源,把一节教材内容的流程设计的相当完备。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总有些预料不到的情况。比如,设计的讨论交流问题的难易情况、问题讨论的时间长短情况、教师深入组内的指导情况等,教师要依据课堂实际进行调整。遇到难题,讨论小组冷清时,要适时点拨引导;合作学习的时间要给充足,不能因为为了自己的计划而中断学生正在热烈进行的交流。
第四,教师要有效评价,激励学生。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情景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因为合作学习讲究的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合作精神,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初中历史教师要用敏锐的职业眼光捕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各种现象,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加以改进,使合作学习的方式更有实效。
【八年级历史教学误区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11-08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06-16
初中历史八年级教学工作计划06-24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随笔08-06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08-25
八年级历史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12-11
八年级历史秋季学期教学工作总结12-11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学反思11-14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