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幸福的课堂十六字教学法心得体会(精选18篇)
1.让课堂成为幸福的课堂十六字教学法心得体会 篇一
轻松愉悦的课堂
——“十六字教学法”心得体会
以往的教学老师只是重视学生学到知识,老师清楚自己要教会学生什么,怎么教,而学生却不清楚自己学什么,怎么学。学生没有主动性,没有创造性。整堂课都是“灌输”式的教学,死记硬背的东西的太多,忽视了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就是死学知识,学死知识,不懂得灵活运用。为了考出好成绩,终日淹没在题海之中。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技能。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高分低能的人,不需要纸上谈兵的赵括。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需要创造力的培养。
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我们蠡县提出了“十六字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反馈。把学习的权利“下放”给了学生学习实践的空间。营造了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做到“放手”把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质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有分歧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出最佳答案。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就能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们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个个跃跃欲试。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其中,都有展示的机会,为了下一次表现的更好,他们就会课前下工夫,做好充分准备,深入文本,揣摩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比我们老师“牵着鼻子走”效果要好的多。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知道自己要学什么,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学。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对学习产生了感情。
课前做好了预习,是学习成功的关键。预习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我们提出的“十六字教学法”,实际上就是提倡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把需要掌握的知识,解答出来,有些疑难的问题,做好批注,课堂中,简单的问题,等于复习了一遍,疑难的地方解决了,就扫除了障碍,这样,每一篇文章都能“读通”“读透”。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是“背着走”或“抱着走”,学生离开了老师就寸步难行。实施蠡县的“十六字教学法”就得转变这种观点,在学习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起着“导”的作用,指导学习方法,引导、纠正学生错误的地方,总结学生表达的观点。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起着画龙点睛、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大部分的时间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只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培养了自学能力,从而为更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教学中,要转变课堂角色,变教师的“主体”为“主导”,要相信学生,放手交给学生,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有时候甚至比老师知道的还多,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更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在这样的教学中,还能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绘画、语言组织能力等等。我在教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一课中,我们才发现,我们班有一个绘画能手,他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画成画,在课堂上展示给同学们,画了飞机轰炸下的残垣断壁,画得是那样淋漓尽致,表现了战争的苦涩。很多同学以前不爱发言,回答问题颠三
倒四,没有逻辑,自从实施了“十六字教学法”他们都爱回答问题了,表达清楚了,变得爱说,会说了。以前让同学们在黑板上写字,他们写得东倒西歪,现在随便叫一个同学,可以说都能写一手漂亮字。
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就是一名听众,遇到难题,从不主动寻找答案,也没有集体意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刚开始的时候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经过几次学习之后,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无形中,对学困生有了很大的帮助,慢慢的他们也会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他们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在新知识的探讨中,往往没有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而学优生由于基础较好,反应快,为了小组得分,他们会照顾后进生,帮助他们学习,从而提高学困生的成绩。在分组讨论中,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的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潜能是巨大的,学生的自主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为核心,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知识不仅得以巩固,更会有能力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有能力进行自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定好,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技能方面,还是在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应试能力得到提升,其综合素质也能上新
台阶。
2.让课堂成为幸福的课堂十六字教学法心得体会 篇二
一、巧用方法吸引学生
枯燥、乏味曾是思想品德课的代名词, 但思想品德老师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让思想品德课走出山穷水尽, 达到柳暗花明的境地, 把思想品德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是需要用心用时的。所以, 我们若能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地结合实际进行创新, 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运用教学方法的技巧, 一定能打造出美好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若能设计出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头, 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增强参与热情, 唤起学习动机, 激活思维, 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导入, 是一节课的开始, 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 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 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导入得好与否, 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 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 在设计《与挫折同行》的导入, 我是用小游戏导入, 通过吃薯片比赛 (将薯片置于额头, 想办法吃到薯片, 用时最少者为胜利) , 引出生活中的小失败或困难, 激起学生探究新课的欲望, 从而导入新课。为使导课更加完整, 我进一步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战胜挫折?以做到目标、任务明确。
二、自主合作式的课堂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说到根本上, 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 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教学中教师要做到 (1) 转换角色, 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在此, 教师的引导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学生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发挥作用, 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例如:《与挫折同行》这一节课主要围绕“怎样战胜挫折”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为此我采用了《中国达人秀》刘伟的故事材料并分成三部分讲完, 每一部分又设计了针对性的问题: (1) 刘伟遭遇了哪些挫折? (2) 刘伟在挫折面前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如果向挫折屈服, 他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 (3) 刘伟又是怎样战胜挫折的呢?学生在一段一段故事、一个一个问题的引导下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 达到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升华, 从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充分发挥了引导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不能忽视知识点的及时生成和知识网络的构建, 以便使学习更加有效; (2) 丰富教学形式, 可采用自主式、讨论式、辩论式、记者采访、小品表演等形式, 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与挫折同行》中我选择了刘伟的故事材料使用, 如果整堂课都在看故事材料———讨论问题———得结论, 未免有些单一、枯燥,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了采用讨论式, 我还采用了小品表演、记者采访的活动形式, 使兴趣盎然, 乐在其中。
三、生活化情感化课堂
一节课的开始我们可以试着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微笑的表情去激励学生、感染学生, 使学生情感愉悦, 精神振奋。除了此种交流之外, 我还学到了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 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胆怯、畏缩时, 用目光去鼓励、支持;当学生犯错误时, 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当学生有所进步时, 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记得在学习《走近父母》一课时曾问到“你为你的爸爸妈妈做过什么”, 一女生回答此问题时有些难为情, 说不出口, 我及时地用真诚的、信任的目光去鼓励他, 结果他终于勇气十足地说出了心里话:“我觉得我为爸爸妈妈做得实在是太少了……”在说的同时还流下了眼泪, 他的举动感染了其他的同学。我从中也感悟到:把课堂看作情感交流的场所, 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 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 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思品课堂教学, 努力打造快乐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集思广益,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想只要我们教师遵从新课程理念, 认真钻研教材, 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 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加之我们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我相信我们的思品课一定会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幸福课堂。
摘要: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为其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 帮助他们以正确的姿态面对生活。因此,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情感, 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从激发兴趣、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生活化课堂、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实现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 从而搞好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幸福课堂。
3.如何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幸福课堂 篇三
关键词:学习兴趣;自主合作探究;生活化;情感化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思想品德课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摒弃旧的教育观念,让思品课堂脱掉枯燥、乏味、说教式的帽子,努力向最受学生欢迎的幸福课堂这一目标迈进。以下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巧用方法吸引学生
枯燥、乏味曾是思想品德课的代名词,但思想品德老师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让思想品德课走出山穷水尽,达到柳暗花明的境地,把思想品德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是需要用心用时的。所以,我们若能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地结合实际进行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运用教学方法的技巧,一定能打造出美好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若能设计出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激活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在设计《与挫折同行》的导入,我是用小游戏导入,通过吃薯片比赛(将薯片置于额头,想办法吃到薯片,用时最少者为胜利),引出生活中的小失败或困难,激起学生探究新课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为使导课更加完整,我进一步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战胜挫折?以做到目标、任务明确。
二、自主合作式的课堂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说到根本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教学中教师要做到(1)转换角色,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在此,教师的引导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学生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发挥作用,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例如:《与挫折同行》这一节课主要围绕“怎样战胜挫折”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为此我采用了《中国达人秀》刘伟的故事材料并分成三部分讲完,每一部分又设计了针对性的问题:①刘伟遭遇了哪些挫折?②刘伟在挫折面前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如果向挫折屈服,他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③刘伟又是怎样战胜挫折的呢?学生在一段一段故事、一个一个问题的引导下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达到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升华,从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充分发挥了引导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不能忽视知识点的及时生成和知识网络的构建,以便使学习更加有效;(2)丰富教学形式,可采用自主式、讨论式、辩论式、记者采访、小品表演等形式,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与挫折同行》中我选择了刘伟的故事材料使用,如果整堂课都在看故事材料——讨论问题——得结论,未免有些单一、枯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采用讨论式,我还采用了小品表演、记者采访的活动形式,使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三、生活化情感化课堂
一节课的开始我们可以试着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微笑的表情去激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除了此种交流之外,我还学到了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胆怯、畏缩时,用目光去鼓励、支持;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记得在学习《走近父母》一课时曾问到“你为你的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一女生回答此问题时有些难为情,说不出口,我及时地用真诚的、信任的目光去鼓励他,结果他终于勇气十足地说出了心里话:“我觉得我為爸爸妈妈做得实在是太少了……”在说的同时还流下了眼泪,他的举动感染了其他的同学。我从中也感悟到:把课堂看作情感交流的场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
4.让课堂成为幸福的课堂十六字教学法心得体会 篇四
——《乌塔》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变换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乌塔》是人教版第七册“成长故事”专题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本案例选取教学过程中三个小片段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效果,以探索如何让学生发挥其主体意识,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学生〗:喜欢!
〖教师〗:能说出你们的理由来吗?
〖学生〗:我喜欢旅游。旅游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感受各地不同的美丽风光。〖学生〗:旅游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更远,还能吃到各地美食。〖学生〗:我不喜欢旅游。我坐车会晕,这样太累人了。(大家都笑了起来)
〖教师〗:很好,你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喜欢旅游的同学,你们都会和哪些人出游呢? 〖学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 〖教师〗:假如让你一个人出去旅游你敢吗?
〖学生〗:外面太危险了,以我现在的能力还不能独自外出。〖学生〗:我不敢,要是遇到坏人,把我给拐去了怎么办?(又是一阵笑声)„„
〖教师〗:看来,让你们单独出游是不可能的了。
〖教师〗:可有一位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却独自一人漫游欧洲,你们相信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
(生自由读书,朗读、默读、轻声读等形式不一,大家都读得兴致勃勃。)片段二:(学生按教师所给的“边读边思考,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阅读要求再读课文后。)
〖教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什么看法呢? 〖学生〗:我非常佩服乌塔。我真希望自己能像她一样独立。〖学生〗:我觉得乌塔很成熟、很勇敢。
〖学生〗:我认为乌塔这么做不好。万一在旅游的过程中出事了怎么办?这样很没安全意识。(小淇是个思维很活跃的孩子,他这一发言,全班师生都愣了一下。短暂的停顿后,教师意识到必须马上转换角色,成为学生的引导者。)
〖教师〗:(带着欣赏的语气)同学们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敢于大胆说出来,很好。14岁的乌塔独自出行,到底好不好?大家分小组思考、讨论,谈谈自己的见解,一会儿各组选代表发言。
(学生纷纷展开热烈的讨论。他们的想法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观点:一是乌塔独自出行,不好;一是乌塔独自出行,好。对于这两种观点,教师没有急着做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到文中找出根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大胆发言,说出看法。)
〖学生〗:我觉得乌塔独自出行不好。她只有14岁,还只是个小孩子,一个人出行多不安全啊!〖学生〗:我觉得乌塔独自出行好。课文里说了,乌塔做了足够的准备功夫。她在家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学生〗:我觉得乌塔独自出行不好。一个人外出旅游,不是要花很多钱吗?乌塔还只是个小孩子,哪来那么多钱?她打工的钱够吗?应该要问父母拿很多钱吧?
〖学生〗:乌塔说了,她是自己挣旅费的。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市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不够的话,买东西时买价钱便宜的就好啦。所以我觉得独自出行好。
〖学生〗:我也觉得乌塔独自出行不好。虽然乌塔为旅游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我还是认为小孩子不应该独自出行。只有你一个,太不安全了。
„„(学生争相发言,课堂气氛热烈。)片段三(拓展):
〖教师〗:对于这位只有14岁却敢独自出游的德国女孩——乌塔,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乌塔,我们要向你学习,学习你独立自主的精神。〖学生〗:乌塔,你太厉害了。你真是一个有见解、独立自主的女孩!
〖学生〗:乌塔,欢迎你到我们中国来旅游,到那时,我希望能和你成为好朋友。〖学生〗:我觉得乌塔是一个成熟、勇敢的女孩。
〖教师〗:大家都对乌塔都充满了钦佩之情。现在,请大家结合我们的实际认真思考一下,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子独自出门旅行,应不应该呢?我们能不能像乌塔一样,独自背个背包去旅行?
〖学生〗:我觉得不应该。我们都还小,如果遇上什么意外,是无法应付的,那就再也回不来了。(很多学生连连点头)〖学生〗:我觉得或许也可以尝试一下,因为这样能锻炼我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学生各抒己见,各有各的道理。)
〖教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习乌塔独立自主的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这还是有一定危险的,而且我们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但我们要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案例反思
如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结合以上课堂小片段,笔者从下面三点略谈浅见。
1、在新课导入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各种感官包括大脑都会处于一种最活跃的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新课导入起就应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入主课堂,为充当主角作好心理准备。因此,新课的导入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快而有效地吸引学生”为立足点。课堂伊始,教师设计了生活中的问题,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不仅肯定了学生思想个性的展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勾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正因为有了这个好的开头,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促进了教学的流畅性、生动性和效率性。
2、善于接纳学生的感受和声音。
课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课堂上,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们的不同见解——以学定教。根据实际问题因势利导,巧妙点拨,不仅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对课堂上学生的“异口异声”,教师应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热情接纳,尊重学生、尊重学情,以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多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
自主合作探究,放手质疑。“只要教师给学生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索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赖自己的学生,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放手”并非意味着撒手不管,教师要在此之前给出探究的“范围”,如案例中的片段二里,面对学生两种不同的观点,教师没有做结论,而是让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到文中找出根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使学生的自由探究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在学生充分自探之后,采取汇报成果的方式谈自己的所获和所疑。合作学习、畅所欲言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加宽加深,每个学生都在讨论中展示自我,得到锻炼,共同提高。案例中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围绕思想中存在着的疑问展开辩论的过程正是学生充分发表阅读见解的学习过程。
5.让课堂成为幸福的课堂十六字教学法心得体会 篇五
在“新课程标准”推进过程中,其关注点逐渐从热热闹闹的形式回归到实实在在的本质时,再以冷静的眼光审视我们的课堂,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逐渐从丰富多彩的环节转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上来,细细想之,现在的新课堂存在着好多困惑。
一、不着边际,过于迁就学生的.趣味
【案例】“玩具世界”真奇妙?“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上课伊始,师:机灵狗的商店今天开业了,小朋友猜猜机灵狗会开什么店呢?霎时,小手如林,学生纷纷发言。肯德基店、水果店、玩具店、书店、水晶店……各式商店应有尽有。场面很是热闹,好不容易老师控制住了局面,随即出示画面――“机灵狗玩具店”,货架上摆满了标明单价的玩具。画面的下方是笑笑和淘气分别拿着60元、70元钱。师:机灵狗的玩具店开业了,看到这么多的玩具,你想说什么?顿时,教室里又像炸开了锅。“我最喜欢那只兔子,它比我家里的那只大。”“我喜欢机器猫和憨憨猪。”“这些玩具我都喜欢。”“一只甲壳虫要20元,是不是会变形的?”“遥控车我都玩腻了。”……不同答案五花八门。课始至此,15分钟过去了,小朋友们还陶醉在玩具世界里尽情地说着他们想说的…。。
【思考】表面看来这情境确实吸引了学生,人人都参与到情境中,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说得不肯罢休。可是我们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15分钟学生收获了什么?15分钟对一节数学课意味着什么?为什么15分钟过去了还不能切入主题学习?笔者以为这样的情境过于迁就学生的趣味,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并无实质性的作用,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繁荣”之中。
二、趣味有余,偏离数学的本质内涵
【案例】“倒着说”真有趣?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师生首先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做“倒着说”。教师说“1、2、3”,学生就说“3、2、1”;教师说“老师爱学生”,学生就说“学生爱老师”。接着教师又说数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比如“八分之三倒过来是三分之八”“二分之一倒过来就是一分之二”,然后让学生做“分数倒说”的游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几组分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倒数的意义,探讨求倒数的方法。
6.让课堂成为幸福的课堂十六字教学法心得体会 篇六
新的课程标准对物理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而更新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要确立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就把学生放在主人翁的地位,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中始终站在最前列,教师仅起幕后指导作用。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的激励下,积极地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从而把课堂当作自己学习的乐园。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现将我这些年来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第一,乐学?D?D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的共性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则会有无尽的精神力量去做它,轻松自如地把它做好。因此,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我在导入新课上花费精力,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设下悬念,激发兴趣。
第二,乐做?D?D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因此每个实验都必须做。对有些教材里的演示实验我要求学生分组做,有些还需要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进行尝试性实验或者进行发明创造。通过实验使学生在做中乐,在乐中学。比如在学习“电路”时,我就让学生带来家里常用的手电筒、电池、小灯泡、导线等,来“观察手电筒”并尝试探究“如何使小灯泡发光”以及“通路”、“断路”(千万不能接成短路),尝试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这样他们的记忆就比较深刻,更容易掌握。在课堂探究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回家自己找废旧的小电动机、音乐卡等,鼓励他们制作简易的小风扇、音乐门铃……并带到学校进行交流,做得好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再如在学习声音的特性、重力、生活中的透镜等知识后,可布置学生自制口哨、制作不倒翁、模型照相机等小制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并要鼓励学生们合作性地创造和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第三,乐用?D?D回归生活,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最终要回归生活实际。把所学的物理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物理科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每学完一些知识时,我都要引导他们研究生活中的一些与此有关的现象,并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做到活学活用,乐学乐用。
7.让课堂成为幸福的课堂十六字教学法心得体会 篇七
●当前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 我发现很多时候在课上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 在课前教师还会利用多媒体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但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仍未有明显提高, 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学中被动的管理方式。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把学生置于一种被动地位, 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其失去培养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机会。教师在备课时只注重熟悉教材内容, 力图做到因“材”施教。但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因素, 就等于忽视了教学研究的对象, 做不到因“才”施教。比如, 在制作PPT课件时, 我们很容易只注重课本上的内容, 而忽视了学生方面的因素, 如学生对要提出的问题是否感兴趣, 准备的图片和设计的活动是否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等。
英语教学的基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如果课堂活动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 缺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我们利用再先进的信息技术, 授课内容再新颖, 也不会是成功的一堂课。因此, 必须构建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构建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1.借助多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在新课导入方面最能发挥出自身的优势, 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 就像优美的乐章前奏一样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 唤起他们求知欲望。比如, 我在教授Carnival的时候,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各种节日的图片和音乐, 学生被这些奇怪的节日所吸引, 如印度的洒红节和西方的万圣节, 这些都是学生没听过或不甚了解的, 自然兴致倍增, 进而引出这堂课的主题, 整堂课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借助多媒体, 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堂课教师从头讲到尾, 既浪费了时间, 又容易导致学生懒于思考。因此,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尤为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实践, 激励学生的创造性, 让他们大胆、主动地设想、质疑,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有了强烈的追求欲望, 他们就会想去探索、挑战, 寻求新的起点高的目标。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提供各种让学生创造的机会,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比如, 我在处理traffic jam这一模块时, 先提出what are the causes of traffic jam?让学生独自通过网络搜集, 发现解决问题的信息, 课堂上我只需要把各大城市traffic jam现状通过图片的形式介绍给大家, 让同学们自己根据搜集的信息, 展开讨论, 追究根源并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3.借助多媒体, 突破教学重难点, 发挥主体性
运用投影、录像、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有利于反映事物变化的过程, 更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有效的途径。例如, 高中英语选修8增加了不少词汇, 因此词汇教学是本书的一个难点, 同时又是重点, 学生记单词的时间费了不少, 效果却不尽人意, 这时信息技术就派上了用场, 如在foreign food这模块, 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他们所熟悉的西方快餐肯德基、麦当劳的照片, 借此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列出和食物相关的单词, 在巩固阶段, 可以播放就餐的短片, 配以醒目的标志提醒同学们刚刚学过的单词。最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利用多媒体设计词汇配对, 首字母填词, 还有完形填空。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这些活动, 教师充当指导评价的角色。
4.借助多媒体, 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探索, 成为课堂主人
就英语教学来说, 学生想成为课堂主人, 就必然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因为国度不同, 学生欠缺这方面的知识, 因此除了课堂上用多媒体直观渗透英语文化, 还要多给学生们布置一些任务和作业, 让他们借助网络去了解并学会思考探索。比如, 在学Renaissance这模块的课文之前, 我提出问题:Do you think there is any meaning of renaissance?这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要求学生去网络上查找相关信息并结合实际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样做调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8.让有效教学成为高效课堂的推手 篇八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已成为共识,我们应当在尊重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在挖掘前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去努力探究,去大胆创新,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真正成为高效课堂的重要推手。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一)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二)扩大个人知识外延。《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自然是一个高效的课堂。相反,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
(三)做“一日三省吾身”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过程中,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其次,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方面来提高实效性。
(一)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
我觉得富有实效的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虽然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
1、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教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这样就需要教师课前深入的钻研教材,为一节成功的课做好铺垫。
2、要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预设。
(二)、高效的课堂必定注重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信息多变、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组织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思维火花生成时,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被培养出来。
最近,我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有学生提出“蜂争粉蕊蝶分香”诗句中,提到蜂、蝶采蜜传粉,无意中为花儿完成了传粉授精的任务,那么有没有别的昆虫也起到相同的作用呢?一时间,让我为难,但我没有置之不理,而是把这个问题让全班同学讨论,最后经过同学们的深入而广泛的合作探究,得出基本一致的意见,“苍蝇、鸟类以及喜欢吃花蜜的昆虫等。”
(三)、课堂教学有效性还应体现在科学合理的思维训练中。
科学合理的思维训练是学生学习语文,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新课程下的语文练习应成为一种生活,一种活动,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进一步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好的练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从而实现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熏陶,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得以培养,思维方法得以训练,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在学习完了《孔乙己》之后,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情形,便设计这样了一道练习题,“请发挥想象,孔乙己今后的生活……”学生思考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理解:“孔乙己悔悟过去的生活,找了一块地方,干起了抄书的生活,养活自己”,“ 孔乙己发愤读书,终于考中秀才,举人,做了官,别人再也不敢嘲笑他了”,“冬天到了,孔乙己由于没有吃的和穿的,活活冻死了”……作为教者的我,都一一给了他们肯定的评价。学生们个个都非常高兴,而且还有许多的话要说,最后我便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同学们课后充分思考,并且将思考所得用笔写下来。看谁想象丰富,写得合理,下一节课交流。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的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有效课堂的教学教师要用幽默风趣语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生学习的强烈兴趣,认知系统便开始运转。
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那些通过学生努力能探索求得问题答案的,应大胆地放手,放的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效的课堂需要有效的教学,而有效的教学非如此而不行。
9.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 篇九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学生对比长有较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学生精读理解时我运用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1.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蜘蛛》一文中有两节分别描写蜘蛛捉飞蛾和蜘蛛被细腰蜂捉住的内容,其中有两个动词用得令人叫绝:“一个飞蛾投到网里了。”在理解此句“投”字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把“投”换成“落”“掉”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这个“投”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飞蛾是无意中自投罗网的。还有一句话:“有一回,一只细腰蜂悄悄地飞来,振动着翅膀向网上撞。”这个“撞”字与“投”的含义则大相径庭,它生动贴切地写出了细腰蜂可不是无意地自讨苦吃,而是为了活捉蜘蛛故意设下的妙计。为了让学生能落理解到这层意思,我便让他们把“撞”换成“投”“碰”等词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兴趣盎然,并很快在比较中理解到了细腰蜂重撞蜘蛛网的良苦用心,改成其他词效果会差一大截。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时注意了这几个词的语气重音,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2.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 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我只要第三层》中建筑师说:“不造下面的两层,怎么造第三层呢?”我让学生把它改成陈述句,“不先造好下面的两层,不能造第三层。”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从建筑师反问的话语里感悟出前一句更能衬托出富翁的愚蠢。
二、如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小语课文类型不一,倘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大海》一文时,课前我就先录下了海水拍打礁岸的海浪声,海欧在海面上的叫声,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浩瀚无边的海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朗读“大海,大海,像只摇篮。”这句话时读得又轻又慢,就像小宝宝在摇篮里恬静地入睡了,而读“大海,大海,多大多宽!”这一句话时,把大海那种磅礴的气势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了出来。
三、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狼和小羊》一文中有两个角色:狼.小羊,在指导朗读时,我分为两步,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在返回到课文中和具体内容一一对应,这一层次的铺设,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什么性格的深刻烙印,然后便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根据狼和小羊的个性揣摩出读两者的话应用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好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四、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雨点》这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这句话时,我问:你有没有散过步,散步时是什么心情,全身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了:我散步时很高兴,散步时很舒服。有了这种基础,学生便很容易得出:这句话应该读得舒缓些。
五、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时,我布置了相关场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小青蛙在问啄木鸟、水牛、蜜蜂、青蛙妈妈的过程中,明白了为别人做自己能做的事最快乐,学生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的言行,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人人做演员,个个都参与,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朗读质量。
朗读训练要体现主体化意
阅读教学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老师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读书的效益。过去,繁琐分析耽误了语文教学;现在则是繁琐的一问一答式的热闹的“满堂
问”。把朗读训练落实到实处,是避免上述情况的好办法。怎么做? 这里,我有四点实践的体会。
一、挖掘真正的读书的兴趣,把它真正应用于朗读训练。
“始终庆祝每一个成功──就像任何取得成就的运动员那样。”学生读书的兴趣,不在于形式是否多样化,内容是否好玩有趣,而在于学生有没有从朗读训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在训练中,给学生以成功感,是最重要的。在平时的训练中,那些 能力强一点的学生,他们能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并不断地得到肯定,容易不断进步。但大多学生会在课堂上充当听众与培读生的角色,长期下去,就会越来越不愿在别人面前朗读,开口讲话。试想一个连讲话都害怕的学生,能把书读好吗?这就要想办法让他们参与锻炼,给他们展示的空间,时间,舞台。班里有个小女孩,成绩很好,表现很好,就是不愿意朗读,跟她谈原因在于她心里害怕。于是,在课堂外,提前让她练,课堂上有意识地请她在同学们面前大声朗读,三五回一练,又一个“赛杨琪”(班里有个小女孩,书读得很出色,叫杨琪)。对于差生,更是如此,让他们读,不求太高,只要能读得顺口,读得流利,就得到好评价。这么一来,哪个孩子不爱读书呢。有人说,学习的老师是兴趣,其实兴趣的源头是成功。
二、让学生在朗读中“过把瘾”。
学生是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步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听过一节课,《请你不要告诉她》,这是一首小诗,那位老师在指导读第6-10句很有办法。她让一个孩子上台来表演,悄悄地把一束鲜花插在老师的花瓶里,孩子的表演很成功,朗读更出色:“小红花,小红花,请你不要告诉她。”老师没讲一句怎么读的话,孩子们却个个读得像回事儿了。这是情境在起引导作用。我在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时,学生对于兄弟俩争论的几句话,始终读得欠火候,于是就请两同学上台来朗读表演。两个人“争论”上了,同学们都学会读了,味道一下子就出来了。给孩子一个舞台,孩子们自己能学会许多。
三、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产生新的思想。
朗读,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其实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要有创造。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这样朗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乐趣的源泉。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学生通过读最后一段,弄清了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此刻,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妈妈又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箱子的?这能说明什么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妈妈还是数了三十步,就找到了自己的箱子。说明什么呢?学生发现了,原来生活中也有不变的事物!你能在找到这些不变的东西吗?学生兴奋了,太多了。与前面的话,合起来怎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但也有些事物暂时没有发生变化──这可是哲学上动静原理啊,学生们却能发现它,多让人激动。
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朗读的热情更高。可以这样说,是发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所以,给学生一个方向,他会自己走路。
四、朗读的要求要提高,方式要变化,让它处在学生的主体意识前面。朗读训练本身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人而异,因文而异。而学生如果长年累月地一味地用一种方式来训练朗读,必定枯燥无味,怎么办?这就要求教者准确地把握朗读训练的目标,达到了再提高一点。从二年级转到三年级,能自己读顺了,再提速度,再要求边读边想;再学会快速地默读等。(这也是新大纲里十分明确的要求)。学生在朗读训练中领会到新要求,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训练自然会吸引人。朗读训练目标,就像是一盏灯,它会始终指引着学生进行自觉的训练,并努力引导他们走向一个更高的台阶。当我们的学习训练活动,充满了期望时,才是最有魅力的。朗读训练也是如此。
所以,语文朗读训练不仅要营造民主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还要有具体的操作手段才行,定位一个恰当的目标,创设一个展示的情境,给予成功的评价,产生成功的体验,朗读训练就会更有效率,学生就爱读书,想读书,肯读书,读好书,语文就会产生吸引力,就好教易学。
朗读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朗读教学日益重要。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一文中指出“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上应特别重视它。”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也明确规定:“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都在全面贯彻“以读为本”的方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从一年级级,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因此书声琅琅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并出现了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目的都是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朗读中轻松愉快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呢?我认为:在课堂上应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在朗读指导方法上应有创新思维,不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和兴趣,以达到提高朗读水平,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
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以下是我在朗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朗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个性。
在传统语文课上,教师常常为学生齐读不整齐而感到不满。我认为,这正是学生个性的表现。学生都读得很齐,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并没有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甚至读完了什么也不知道。这不大大阻碍了学生主体个性的发挥吗?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人云亦云,按老师的要求把学生训练成一个统一的朗读模式。朗读形式应以个别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个体独立性。默读、齐读、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理解读、欣赏读等多种方法都是语文日常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手段。为体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为深刻理解课文表达的感情服务,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读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通过保质保量,灵活多样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因此,在教学一篇课文前,教者要对课文做全面细致的分析。哪一部分适于哪种读法也要做好周密的考虑。教师可以采取以上朗读形式来进行朗读教学。自由读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理解读。这种形式不管从时间还是表达方式上都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指名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读等等,都是学生把创造出来的朗读效果配以表情,动作展现出来。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进行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可见朗读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个性,才能读出效果。比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去这样的总理吗?’”。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他们都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豪和对总理的敬佩心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将理解到的东西体现于朗读中。在请个别朗读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高声、全世界、这样的。” 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都能听见、看啊、每个夜晚都。”
二、由学生自己选择朗读内容。
《语文课程新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做到以读代讲,以读激情,以问带读,以读促思。传统的朗读教学中,一节课重点朗读哪几个句子,往往都是由教师所定。教师通常会说:“小朋友们,这几个句子很重要,让我们来读一读!”至于为什么重要?为什么要读?学生却一头水雾。这样做学生只是被动地跟老师读,不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把“要我读”转变成“我要读?呢?我认为应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读。教师可问学生“你最喜欢哪几句?”“你觉得哪几句写得最美?”“你最想读哪能几句,哪几段?”“你想怎么读?”然后让学生利用一些时间找出自己最想读的部分来练习,最后读给大家听,由其他学生一起来评评,再比比,谁能读得更好。那么这段时间是学生读书读得最认真、最带劲、最动情、最仔细的时候。他们或许会把整篇文章翻来覆去地读上好几遍,以找出待会儿最能展示自己朗读水平的片段来;也许会把七情六欲都用上,以期读得感人肺腑;也许会动用所有感官认真练习,企图征服全场观众。这时的场面对学生来说可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接下来,热炒热卖,赶紧拉开场子让胸有成竹的学生们都来比试一番吧!那么可想而知,孩子们肯定会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刚才准备好的那两下子统统表现出来。这个朗读的过程就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学生们在整个过程中自选、自练、自读、自悟,寓教于乐,融会贯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酣畅淋漓。这一读,体现了学生们的主体性、独立性,同时也让孩子们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如教《鸟的天堂》一文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并让学生把自己感觉描写得最美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结果有的学生把描写榕树美的段落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把描写鸟儿在榕树四周活动的段落读得眉飞色舞。这一读把朗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减少了教师繁琐的分析。这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水平,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
三、淡化朗读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朗读技巧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几乎成了朗读课文的统一标准。但怎样才叫做有感情,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纯粹靠朗读技巧读出来的感情只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这样硬生生的东西不能叫感情。朗读过程中过多强调哪儿重读,哪儿换气,哪儿抑扬顿挫等技巧,已无多大意义。如教学《瀑布》一文。朗读句子“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陈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教师如果按照朗读技巧,教学生“珍珠”要重读,“烟,雾,尘”轻读。教师费尽口舌,学生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珍珠”要重读,“烟,雾,尘”要轻读。只是机械地读,读出来并没有感情。这时不如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瀑布的美,自己去找感觉,自己读出对瀑布的喜爱之情,自然就会读出轻重,读出感情来。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经验。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不必去强求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只是让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自己觉得读起来很美,很舒服就可以了。如《在金色的海滩上》一课,先由学生读课题质疑:“在海滩上发生了什么事?”再让学生带疑入读,通过读,了解课文大意。在品析课文时,把讲解和朗读有机结合,做到讲中有读,读中有讲。碰上部分学生不理解,便启发学生边读边联系课文进行想象,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在读培养语感,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如教“画家惊讶地看看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这一句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反复地朗读,让他们自己去处理朗读技巧,结果每位学生都读得有滋有味,各有特色。并理解“画家为什么惊讶?为什么眼圈红了?”。在一节课的教学里,我引导学生重点部分精读,关键之处细读,特别之处品读,让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句句顺口,领其义,悟其理,四、借助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朗读
形象生动的东西是学生永远喜欢的。要让学生读出感情,首先要让他们入其境,才能体其味,表其情。例如,在朗读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若配上海底录像和各种海底动物的叫声,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被海底美景所吸引。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海底的美。那么,在读起句子时很容易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喜爱之情来。因此,朗读教学中要多运用多媒体技术,借助于图片、音乐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渲染课文情境,让学生有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抒发真情。
10.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十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只是我们的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及本校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出类型,拟定出教学方法,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下边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转变思想,转变角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目前,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往往由于教师的习惯,仍然不自觉地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在根本上没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相适应。因此,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另外,我们应该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知识。还注意以人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学生高尚的人格。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我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等多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这两个阶段:
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分组,这正是我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人的一种体现。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搜集、加工、整理材料的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地位最集中的体现。这一过程虽然是在课下进行的,但却是最有价值的。正如有的老师在课后点评时所说:“这节课真正的价值在课外。”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各小组同学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间有效的沟通。在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学生除了掌握知识以外,还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次,在课堂上学生仍然继续扮演着主人的角色。各小组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时都是由学生自己做主持,自己进行讲解。在整个汇报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之间配合默契,能高效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都得到了培养和熏陶。
二、在师生交流中尽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接受知识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每一课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生活化,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尝试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课堂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我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我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会学生提问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课文中的链接,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从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11.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课堂;主体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是穿越时空的社会学科,它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的社会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策略的探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舞台的主角。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在动机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多惠曾经说过,“如果仅仅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那么不管采取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如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管采取任何方法,都会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情境的创设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一是让学生产生表象认知;二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三是激发学生情感,实现知识的内化;四是从情感认知升华到智能拓展。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曲抗日红歌:“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墙铁壁,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土……”这首歌曲的节奏铿锵有力、庄严激越,使人听后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此时再导入新课,不但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积极提出疑问,自主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贵在善于思考。教师应主动利用知识设置疑问,让学生能积极针对小困惑展开思考,不断收获小进步,从而循环产生大疑问,并积极去思考探究,获得更大进步。只有不断提出疑问,才会有探究学习的目标。莎士比亚曾指出,适当程度的疑问,会点燃智慧的熊熊火炬。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针对教材重难点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并根据教材确定自主学习的目标。比如在学习“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在前后长达十年的内战中,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了数以万计的革命群众与共产党人,既然“西安事变”中共产党抓住了蒋介石,但为什么不把他杀掉呢?确定了这一个核心问题后,组织学生展开小组间的探究。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动脑思考,并展开热烈讨论,再加上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学生最终会对西安事变以和平方式解决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切实领悟共产党为挽救民族危亡,不计前嫌,以民族大义为先的广阔胸襟;周恩来在这一关键的历史时刻,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前往西安,最终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促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为我们整个民族的兴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生从中既学到了知识,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利用角色体验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只有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时,才能实现知识认知的最大化,才能完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这就要求社会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受到历史知识的熏陶,加强学生对当时历史情境的感悟。例如,在教学“虎门销烟”时,可以让学生扮演林则徐,切身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体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说,“我一定要与外国侵略者抗争到底”;有的说,“我要好好学习、报效国家”;还有的说,“我一定要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等等。通过切身体会,学生们充分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内心活动,也更加深刻地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从而提升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度。
四、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乐于学习、愿意学习,才能获取较大程度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①让学生自主探索识记知识点和基本概念的捷径,如:利用谐音记忆、歌谣记忆等方法;②让学生自主探索掌握知识内容的基本策略,如:對重大历史事件、历史背景、经过、影响等知识的方法;③让学生自主探索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结构的方法,如:指导学生整理和编写知识体系,将日常教学中所学的零散知识纳入知识整体中;④让学生自主探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加深他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够对历史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
综上所述,新课改目标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积极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模式,展现社会学科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在历史的天空下践行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张静,李晓风,姚岗等.历史学习方略[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让深度教学成为历史课堂的主轴 篇十二
一、以情激思
精彩的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情感, 促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物象, 从而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创设情境是利用情感体验移情原理, 让学生与历史物象产生共鸣, 促使学生在与历史物象交流的过程中感受美。课堂气氛也会在情景交流中得到激活。在深度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蕴藏在情景交融中, 没有“填鸭式”灌输, 有的只是情感共鸣和自然体验;没有“一言堂”教学, 有的只是张扬个性和倡导自由。
激发学生兴趣首先要创建适于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新课程标准中曾强调:学习是在教师的辅助引导下, 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过程。因此, 历史教学的核心就是问题教学。教师要通过各种资料, 帮助学生掌控、判断、理解历史问题并得出相关结论。学生在探究、分析问题过程中能得到解决问题时的喜悦, 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度掌握知识, 也能让学生情感价值和分析能力得到改善和发展。
历史物象是具体、形象且生动的, 因此情境性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创设表演式、故事性较强的情境, 让学生用戏剧表演、角色扮演等形式来模拟历史情境, 还原历史物象, 不仅能提高历史的趣味性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 激活学生内在的思维品质, 让学生置身于愉悦的学习环境中。
二、以能促学
历史教学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而非语言知识的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部分历史教师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的知识性教学, 忽视了对历史物象的分析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 教学要从以课本为本向以知识、技能传授为本转换。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相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新课改以后的历史教学更要注重知识传授, 给予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才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有力助手。
同时, 教师的教学功底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力度和深度, 教师的视野也影响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因此, 一名好的历史教师在专业知识充实的同时也要涉猎其他学科来丰富自身知识储备。从实际教学角度出发走出课堂, 引导学生从社会层面来寻找和发现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资源。教师教学有了一定深度,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教师在加强历史概念教学的同时, 也要注意对历史概念的表达。教师表达清晰准确, 学生掌握自然水到渠成, 因为历史是对现象和事实的抽象概括。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如何发现历史规律并完善其观察能力。例如, 一个历史时期、历史阶段, 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的历史特征规律和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等。
值得注意的是, 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应该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相结合。知识是辅助学生分析历史物象的基础和标准, 学习能力的形成是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的关键因素。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单纯讲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也不能因为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而忽视了知识的传授。而是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新知识。
三、以语激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说的就是学生在学习热情高涨之时, 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认同会有较强的主动性。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开心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历史。
“良好的课堂导入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不仅要简洁有效, 更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一个精彩的课前导入, 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求知的欲望。学生不仅会兴趣高涨更会带着问题先声夺人。这样, 课堂气氛愉悦了, 学生也会在最佳状态中获取知识, 课堂教学效率自然有所提升。
历史教学也需要教师的语言充满感染力, 这些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激情, 也能让学生走进历史物象, 并与历史事件产生共鸣。《百家讲坛》中纪连海老师和易中天老师的讲解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不仅语言生动睿智, 更在讲解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 能吊起观众的胃口。课堂教学也是一样, 只有吊学生的胃口才能让学生与历史事件完成心灵上的碰撞。同时, 学生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就是反思能力。学生学会反思, 才能及时纠正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 从而走向探索的境界。而教师反思应该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这些知识是传授的还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 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有哪些等等。只有不断反思课堂教学, 才能让历史教学更加有效。
13.让课堂成为师生的情感场 篇十三
让课堂成为师生的情感场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感情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授知识的刻板、枯燥的死胡同。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学生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学生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学习数学知识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同样充满着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使学生的情感在数学课堂上得到飞扬,焕发出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力。那么,应该怎样创设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良好而健康的个性品质与修养,意志坚定,情绪饱满,身心愉快,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呢?陶醉自己 感染学生教育工作是一种极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教师的丰富感情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和源泉。我相信血管里流淌的是血,泉眼里流淌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当面带微笑的教师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的学生拉回到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已经有了心灵沟通,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便是顺理成章的事。当然,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同样,教师也会有不顺心的时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烦恼抛在教室门外,有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的产生。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想一下: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清醒理智的人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感染学生首先得陶醉自己。学生的思维一旦和你协调,那么你讲上一句,他便知下一句了。理解学生 让师生的情感心灵相通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现在的小学生是很具时代特征的一群孩子,他们生下来接触的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加上做家长的注意了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使得我们的学生聪明活泼、见多识广、求知欲强、个性鲜明。在具备这些优点的同时,大部分孩子因为受到长辈们的宠爱,从小就有优越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多动、任性、怕吃苦、意志力不坚强等娇生惯养的特点。面对这些,教师要努力解读学生,理解学生的想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善待学生质疑,不可搪塞或冷处理,要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即使有幼稚观点,教师也不能嘲笑,而要耐心引导,肯定点滴见解,必要时,可参与学生间讨论。要坚信每个学生都会成才,用积极、期盼的情感和态度去感染学生。“走近”学生才能“走进”学生,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捕捉学生的各种想法,有时还要凭借“教学敏感”帮助学生把“口欲言而不能”的内容表达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表扬少批评,善于捕捉每位学生的“小小进步”,充分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形成良好的“情感场”,达到“情知协调”的理想境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局面,从而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 &nbs[1] [2] [3]
14.让课堂成为幸福的课堂十六字教学法心得体会 篇十四
“翻转课堂”源自美国两位化学老师很偶然的一次尝试。七年前,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找到一个软件,把上课时的讲解和PPT演示内容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网络,以帮助缺课的学生补课。渐渐地,化学课演变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主,课堂上不再是大段时间的讲解,而是拿出更多时间为有问题或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翻转课堂”改变了全球教育方式。今天,“翻转课堂”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最受追捧的课堂教学方式。
翻转课堂对于传统课堂而言是一场革命,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我们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一次大翻转。
“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翻转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传统教室里,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而学生是接受者,学生总体上是被动地学习。而在“翻转课堂”里,学生是主动自主学习,教师是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翻转课堂”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流程。过去是学生在课堂上齐步走,而“翻转课堂”则是课前自主学,课堂中教师因材施教,或开展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在课前学到的新知识。“翻转课堂”还翻转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事实上,目前教学中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而“翻转课堂”做到了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翻转课堂”教学有三大优势
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翻转课堂”是一种翻天覆地般的变化。通过一个学期的“翻转课堂”教改实验,魏盈最大的体会是,“翻转课堂”在三大方面呈现出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有的优势。
首先是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微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掌控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可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不必像在课堂上那样紧绷神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其次是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是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由于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展开深入的交流,解答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对每位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当教师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就有机会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发展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而不是将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
15.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篇十五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的确,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 他们努力为学生创造说和练的机会, 模拟各种情境, 力图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但苦恼的是:学生不参与!其实, 课堂情境仅仅靠模拟是不够的, 它毕竟是在课堂中, 所以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 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从心理上分析学生的愿望,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二、了解学生个体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 应仔细琢磨学生的个性, 有的善于口头表达, 有的善于书面表达;有的善于逻辑思维, 有的善于形象思维。在教学中, 教师就能因学生的差异做到有的放矢, 比如, 课堂提问时, 简单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同学回答, 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回答, 力争使全班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这样可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有成功的体验, 成功的快乐。课堂上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 要在课外多做文章, 平时给学生更多的关怀, 学生在心理上才能把教师作为朋友, 课堂上彼此才会沟通, 课堂气氛才会融洽, 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可见, 因材施教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
三、运用灵活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威尔金斯提出:“外语学习成功的标准不应是学生能背多少教过的句子、词组和生词, 或知道多少语法规则, 而是他们能用所学到的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多少。”这一番话精辟地道出了外语教学的目标, 同时也点出了英语教学的途径。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习得, 而不是学习。许多人把学习英语与学习其他课程等同起来, 认为只要记住教师讲的内容就可以了。语言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是习得的过程。交际能力不是学习获取知识 (learn knowledge) , 而是习得知识 (acquired knowledge) 。Acquire一词在《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解释为:gain for oneself by skill or ability, by one's own efforts or behavior (通过技术、能力或个人的努力而获得) 。由此可见, “习得”强调的是个体的主动行为、自身的努力汲取和对知识的消化过程,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16.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篇十六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是通过内外因相互作用,促使学生由潜在主体向现实主体转变,即塑造和构建学生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使“师”教和“生”学、“情”与“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使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认知系统迅速唤醒,学习热情高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营造民主氛围,启动学生思维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又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讨论问题和回答问题时,能由学生发言的,一定让学生发言;在强调重点和总结时,教师决不先讲,不要把数学的秘密轻易说出来。
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讲,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无顾虑无压力,思维也活跃了,态度表现积极了。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要注意给学生留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无从下手时,教师要给予启发,给出一些铺垫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或者通过学生你一句我一句互相补充,自然而然得到比较完整的结论。当学生能解决某个新问题时不要立足于表面,注意培养学生深化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回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懂得解完某个问题并不是目的,若就此了结,往往会失去更为宝贵的东西。引起学生的回味和思考,揭示问题的实质或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更有益的启迪,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提升课堂效率。
三、设计实践活动,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数学实践活动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有机结合,相对于其它一些学科而言,显得单调、枯燥。然而,数学本身蕴含着特殊的美,只不过没有被一些老师重视而未被发掘,数学实践活动能使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来自生活的情境生动有趣,美妙无穷,必然激起学生的兴趣。钟启泉教授指出:“在情境认识论中,认知带有极其具体的性质。它强调认识活动不是单纯地积累抽象的`逻辑操作与概念性知识,具体的情境是在该社会生活中活生生地进行活动的实践过程。”理论的阐述,进一步证明了实践活动与生活紧紧相连,能把学生带入现实社会之中,产生亲切感,使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想一想。找规律寻答案的实践活动都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全体学生的广泛参与,就已经实现了全员参与的主体性。
四、优化新知探求,增强学生自我意识
新知探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知方法的主要途径。为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创设数学思维的情景,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即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过程,法则、定理、性质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去。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善于在知识的生长点上设疑,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凭原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陷入了迷惑不解的困境时,这儿既是新旧知识发生矛盾的焦点,又是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教师在设计时,一要注意暴露学生学习过程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发现、解决。
2、要注意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赞扬、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见解,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17.让课堂成为幸福的课堂十六字教学法心得体会 篇十七
教育理应是个幸福的过程。
教育对象是灵魂的璞石,教育是雕琢精神的艺术。“琢”人胜于琢玉,亦慎于琢玉。
琢玉是艺术想象加上精心打磨,成品只是静态无生命的模型,美丑仅在雕琢者和欣赏者的品评。琢玉可以反复,“琢”人只有唯一,因为时光不可逆。
雕琢精神决无现成公式和既定规范,一切因人而异,结果如何,受教育者冷暖自知。言传身教,是感染和启迪,是精神的引领和道德的示范。
知识丰其肌肤,精神壮其筋骨。它不是施与受,它是灵魂的对话,精神的平视。决无俯仰之态,亦无尊卑之分。春雨润物,海纳百川。
美德不是精神樊篱圈养的兽,而是草原自由纵跳的羊,教育就是放牧者呼归的牧歌。
教育需因势利导,犹水之就下。教育源于爱,它是对灵魂的提纯和养护。“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教育不思回报,过程健康而纯洁,只为重塑健康的精神个体。
当另一个灵魂的双眸闪烁着感动的泪光,教育者成功的幸福感就会温暖周身。昔日,菩提树下佛祖讲经口如悬河,草地上柏拉图与诸生侃侃而谈,其幸福大概也就如此吧!
教育是有缺憾的艺术。因艺术而美,因缺憾而真。任何具体的教育行为,皆有诸多方式的选择,但只能选择其一。选择了某种方式,就必然有许多未选择的空白,每一选择又未必是最佳选择。
缺憾而不遗憾。遗憾是失误,缺憾是仅能选择一种的无奈,是追求完美教育者不懈的内省。缺憾之于完美,即过程之于结果。
完美教育的追求注定是缺憾的艺术。完美的教育永远是教育者梦中永恒的圣殿,而缺憾正是构架这圣殿的梁椽。
绘画艺术的留白,断臂维纳斯的至美正是缺憾美最佳的诠释。人生的幸福不在于完美收盘,而在于不懈追求梦想的过程。教育幸福的全部意义也就在于永恒的趋向完美极值的孜孜以求。
“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自己培养出来的人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者追求的恒久性和终极性价值。”只有教育的幸福,才有幸福的教育,才能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教育是灵魂的袒露,是自己全部生命体验和感悟的告白。它丰富了学生的识见,健全了其精神人格,促使他不断内省求真求善求美。
拥有是幸福,让别人拥有尤为幸福。教育者的全部生存意义莫过于以智启智,以德润德,为莘莘学子开启通向幸福的大门。幸福高尚而简单。
教育的幸福应当远离功利的喧嚣,回归对生命本真的探索,对人生幸福的孜孜以求。教育的幸福终于幸福的教育。薪尽火传,当许多生命延续着你对幸福内涵的诠释,血脉里流淌着你思想的因子时,你,是幸福的!
教育别人追求幸福的,本身注定是一群幸福的人。
作者:宣堡/孔维春
18.让板书成为课堂教学永远的亮点 篇十八
不可否认,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优势。多媒体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情境化, 拓展了教学内容, 发掘了学生的创造力,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耳目一新。然而, 丢弃了传统的“黑板板书”的课堂, 失去了动态的生成, 缺少了课堂应有的灵动和意蕴。教师频频活动于计算机主控台前, 以多媒体投影系统为展示平台, 使教学材料过于结构化, 操作上过于程式化, 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与身体语言的运用以及师生间丰富对话的开展。可见, 传统黑板板书与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屏幕板书各有优势和不足, 需要我们在扬长避短、巧妙整合后加以运用。传统的板书绝不能丢弃, 依然应得到其应有的重视。
首先, 板书是学生学习的活“字帖”。记得在笔者的学生时代, 哪位老师能写一手漂亮的字便格外受学生尊敬, 老师的字往往成了学生学习、模仿的“字帖”。而学生对老师的字的学习、模仿主要是通过日常教学中老师的板书进行的。当一个个漂亮的汉字在教师的粉笔尖流出时,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仅仅掌握了正确的笔画顺序和字形结构, 同时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熏陶。
其次, 板书更有利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现代化教学课件可以事先准备, 但教学过程不可能完全掌控于预先设计之中。课堂教学存在着不可预知的因素。多媒体课件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 是教师根据经验的“理所当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课堂上, 学生明明已经说出了正确答案, 可教师还在引导, 为的就是让学生说出自己预设的答案, 不然, 自己费时费力做的课件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如果在课堂上, 教师一边在黑板上板书, 一边就学生提出的教学设计之外的问题与学生深入讨论, 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更加亲切、更加人性化、更加反馈及时, 是预设教学课件所无法比拟的。
第三, 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一般课件演示速度较快, 又因为屏幕的限制, 课件内容容易被覆盖, 而有的问题又比较抽象, 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一些理解力较差的学生往往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在许多课堂上, 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 学生思维活跃, 课程进行得也很顺利;可是当课程告一段落,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时, 往往遭遇尴尬。而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一目了然,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巩固记忆。
笔者认为, 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我们面前最基本的教学工具—黑板, 设计好板书, 让板书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一、简洁明了, 一目了然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板书有必要注重简洁性和概括性。一堂课的板书, 如果能让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 根据教师所讲的内容和课本知识, 一眼就能明白、掌握好, 那么板书就达到目的了, 没有必要再增加多余的修饰。如笔者在讲“职场礼仪”时, 为了突出重点、加强记忆, 采用以下板书形式:
二、脉络清晰, 画龙点睛
好的板书无异于一份“微型教案”, 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它能够清晰地勾画出本节课内容的知识结构和要点, 呈现知识的脉络, 理清教学内容的思路, 将教学内容结构化, 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整体框架, 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如笔者在讲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六课第一框“增强规则意识”一课时, 设计的板书如下:
三、形象生动, 激发兴趣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 法律课相对抽象, 为了增加它的吸引力,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大胆创新, 在板书中加上一些特定、生动的形式, 增添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加深印象。例如在讲民法概念时, 可以通过简笔画, 使民法生动起来, 学生看了以后兴趣盎然, 印象深刻, 记忆和理解的效果比单纯讲授要好得多, 且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四、主辅相随, 紧密结合
系统性板书与辅助性板书应紧密结合。板书不是随机形成的, 写什么、怎样写、写在什么位置等都有讲究。
对黑板面积的安排, 笔者一般把大黑板分为三块, 简称A块、B块、C块。
A块是主纲块, 写这堂课的主要提纲, 内容概括、教学目的的体现均在该块表述。该部分的每一个字应预先设想好, 有自己的位置, 讲课结束留下的板书应有条理性、完整性, 甚至体现一定的构架美。
B块是提示块, 主要写非结构性和提纲性的要点、难点, 需巩固及记忆的内容。
C块是补充块, 主要写讲述过程中需要补充提示的内容, 以完善主讲部分的内容。
B、C两块必要时也可由学生上黑板演示, 用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等。
A、B、C三块一般按1/2、1/4、1/4的面积分配, 也可按备课内容作适当调整。
A、B两块又称保留块, 即在连续上课期间不擦掉, 以便结束时复述和留给学生课后回味。
C块可不断更新, 甚至在A块的主纲部分较多的情况下, 到最后一节课时也可合并给A块使用。
A、B、C三块一般可由以下两种形式安排。
【让课堂成为幸福的课堂十六字教学法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浅见07-11
用好案例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11-05
艺术的评价让课堂赢得精彩教学随笔01-01
完美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参与其中01-06
让错题成为教学12-25
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论文08-19
语文学科幸福课堂教学10-07
让课堂教学充满智慧01-09
课堂让教学活起来 教学让学生动起来12-08
有效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