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学阅读课心得

2024-10-26

大学文学阅读课心得(精选13篇)

1.大学文学阅读课心得 篇一

《冰心儿童文学全集》阅读指导课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阅读中概括《冰心儿童文学全集》的主要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想,给他们提供阅读材料和阅读实践机会,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交流,学会阅读。

2、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制作“读书笔记卡”,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

二、课前准备:学生的“读书笔记卡”;师生共读的一本书《冰心儿童文学全集》。

三、活动安排:

1、本学期共读三本书,分别是:《冰心儿童文学全集》、《泰戈尔诗选》、《爱的教育》。

2、每本书分别用六课时完成阅读指导,其中第一课时为介绍活动安排、进度等;第二课时为介绍阅读书目基本信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第三课时为学生读书,提取书中主要信息。第四课时为写一篇所读书目的读后感。第五课时为举行有关读书的交流会,如朗诵、小品展示等;第六课时学生再次回顾读书收获。

2.大学文学阅读课心得 篇二

所谓经典文学作品, 泛指一切超越时空局限的、具有持续震撼力的伟大著作。堪称经典的作品, 无论在语言、内容, 还是思想审美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一般性文本的深度和广度。经典作品内涵深厚, 不仅是作家个人审美情趣的反映, 还渗透着时代精神, 积淀着人类共同的审美意识, 具有内在的超越性。

具体来说, 经典文学作品具有语言文字优美、文化知识丰富、情感内涵充盈、文化思想深刻、精神品质优秀等特点。故而,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对于初中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注重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往往都比较重视。但教师辛勤耕耘后, 却未必获得秋的丰收。这不得不让教师们质疑教学的有效性, 也迫使教师们时不时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策略。诚然, 有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积累经典文学作品大有裨益的。但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 学生对文本的初步阅读及教学后的深入领悟, 都离不开课外的预习及消化吸收。

同时, 作为语文教师, 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指导学生研习几本教科书, 因为这远不能满足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 也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1]对阅读的评价要求是:“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 增加积累, 发展语感, 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 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2]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在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 不仅要着眼于课堂45分钟的高效利用, 更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方法探究

课外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是对课内的延伸, 是一种补充、完善, 因而课外的经典文学阅读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堂上老师方法的指导。课外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有效开展、持续进行, 也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关心, 乃至必要的活动组织。以下笔者来说说具体操作方法:

(一) 课外阅读内容的有效选择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书籍浩如烟海。让学生自由徜徉在书海中也能获得读书的乐趣。但笔者认为课内用于阅读的时间毕竟有限, 教师还是应对学生课外阅读作适当指导。

首先, 应将课堂马上要教学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学生课后必读内容, 要求他们精心阅读、认真思考。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 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但很多学生却不够重视, 有些教师也听之任之。长此以往, 势必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能力。福建师范大学宇文森教授指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其中第一条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他指出:“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 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 必须先学后教。”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 只有学生课前阅读了, 才能很好地展开课堂教学。

其次, 教师可结合目前教学的经典文学作品, 指导学生阅读。例如, 教学七年级上册《社戏》一文, 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小说集《呐喊》, 讲课时适当联系集子中其他篇目, 包括八年级下册要学的《孔乙己》及九年级上册的《故乡》, 教师均可适当涉及。还可就此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此外, 教师在接下来教学鲁迅作品时, 还可不断地去提及, 既可帮助学生回顾, 亦可促进学生阅读, 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有机结合。再如学习苏轼被贬密州时所作《江城子》, 教师就可指导学生阅读作者被贬黄州时所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也可推荐阅读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一文或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一文。当然对于那些想更全面了解苏轼的同学, 教师也可推荐阅读宋东波著的《苏轼任是洒脱也多情》等书。此外, 教师也可就所教学的作品, 推荐相近风格的文章, 抑或就所教学作品的作者, 推荐相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作品等等。

最后, 教师也应视学生课余时间的长短, 将推荐阅读经典作品的量作一定把握, 以便学生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二) 教师做好阅读鉴赏方法指导

阅读, 看似简单的行为, 如要出效率, 也必须讲求方法。所以教师在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教会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 “授之以渔”。

具体来说, 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对阅读的作品需进行圈点批注。优美的语句, 要用笔画线, 或进行摘抄;自己读来深有感受的部分, 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简单的批注;对于不理解的部分, 需要作标记, 回头查资料或请教他人。作品阅读之后, 视情况可写或长或短的评论、读后感, 以利于对作品的回顾、学习、思考。

此外, 还要指导学生将精读和泛读结合运用。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 对于教材中的古典文学作品, 我们往往采取精读的方式, 仔细鉴赏语言、分析人物、品读精神, 将文本研究得很透彻。但在学生的课外古典文学作品阅读中, 教师需指导学生学会泛读。比如学习《威尼斯商人》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课文中节选部分进行精读, 而对剩余部分采用泛读的方式, 包括学完后推荐阅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等作品, 学生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及重要情节可精读, 而其余部分可泛读。这样就不会出现读不下去而束之高阁的现象了。

当然, 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借鉴古往今来的学者、作家总结的读书方法。如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三步读书法”, 明代朱熹提出的“三到法”等阅读方法, 不一而足。教师可结合教学的文本尽心指导。

(三) 定期检测课外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情况

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阅读积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更好地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需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更多地关注。一般来讲, 作为语文教师可利用学生写周记的机会, 要求学生将所阅读的经典作品以梗概或读后感形式写入周记。这一方法意在培养学生形成阅读习惯。教师对学生周记的点评, 也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此外, 笔者认为教师适时地组织不同形式的比赛活动, 更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活动形式如下:

1.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交流会。

教师可就近阶段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 让他们谈谈阅读感受, 教师可对学生发表的看法等作适当点评, 形成一个正确的引导。通过师生、生生间的阅读交流, 可以增长学生的文学知识, 激发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同时也可让学生发现自身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2.故事大比拼、经典文学作品知识展示活动。

对于故事性较强的经典作品, 如《西游记》《水浒传》等, 就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教师可视学生阅读的程度, 采用任选人物故事或规定人物故事范围等不同形式进行比赛。把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组, 组内自行比试后, 各组推荐一名选手参加班级大比赛。此外, 教师也可就经典文学作品相关知识, 以抢答等比赛形式展开。这样一方面可以消解学生对于经典的畏惧心理, 另一方面也可激发起他们的荣誉感、求知欲。

3.经典作品朗诵比赛。

经典文学作品因其文质皆美, 往往很适合朗读, 但初中生的朗读激情似乎还不够。所以, 这一活动的设置, 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注重朗读。而好的朗读是建立在领悟词句韵味、把握作者情感基础上的。所以对经典作品的朗读, 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4.以谈话形式促进学生课外经典文学作品阅读。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注意个体的差异。对于阅读情况欠佳的学生, 多找他们了解情况, 帮助他们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多一点关心, 多一点点播, 让他们能及时融入班级阅读氛围中。

综上所述, 教师必须重视经典文学作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这一环节, 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 长期坚持不懈地实施。这样, 学生定会循序渐进, 并将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作为高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而实实在在地积累经典文学知识, 增强语文素养, 促进个体更好地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浅谈新课标下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篇三

镜头一:一位教师在执教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道士塔》。在学生匆匆浏览文章之后,老师就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假如你是一个主持正义的法官,来审判“敦煌文物流失”这一案件,你会审判哪些人?将怎样审判?接着就让学生分组研讨,并进行法庭模拟审判。整个课堂热闹非凡。

镜头二:一位教师正在执教柳永的词《雨霖铃》。只见他不停地展示着繁复漂亮的课件,一会是薄暮时分的长亭,一会是飘摇的扁舟,一会是残月当空,杨柳依依……并且伴随着阵阵凄凉的乐曲。花哨的图片,虽然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眼球,但整堂课全然没有教师和学生情感的投入、思想的碰撞。

镜头三:一位教师执教苏洵的《六国论》。上课伊始,老师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翻译全文。教师自己则悠哉悠哉地看文学杂志。30分钟后,教师让每组的小组长在黑板上写出本组成员不懂的问题,结果一个班的学生提出了几十个问题。

以上种种,远离了文本,远离了精妙的语言,远离了教师、文本、编者及学生之间富有思想、个性,并且平等的对话。在这些课堂中,教师打着“新课标的幌子”严重地误读异化了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已经失色变味,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本色,失去了语文课的味儿。

清代理论家王国维曾说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需经历三种境界,最后一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经过千百次的苦苦寻觅,在灯火冷落之处,见到了自己朝思暮想之人。其实被我们无意中忽略的东西,往往也是我们最终要追寻的目标。因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握住常常被我们忽略的语文的“根”,语文的“本色”。

一、注重对语言的品味

为避免“庖丁解牛,不见全牛”式的对文本的任意肢解和解剖,新课标强化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要求在教学中淡化偏重形式的分析性操作,发扬意会、感悟、涵咏等优良传统,引导学生从文本的整体感知出发,通过整体观照局部,进而领略整篇文章的情感内容和艺术技巧。于是在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对文本的语言要不一笔带过,要不根本忽略不谈,唯恐被戴上了“守旧落伍”的帽子。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不仅是文本的载体,同时还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的体现。因而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提倡“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比如在《祝福》一文中,四婶对祥林嫂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你放着罢,祥林嫂!”通过品味这几句看似差不多的句子,四婶对祥林嫂的“不满”和“警告”显露无疑。透过四婶对祥林嫂前后态度的变化,学生自然容易理解以前四婶对祥林嫂的喜欢、惦念,并不是完全出自于对其命运遭遇的关心、怜悯,更多的是因为祥林嫂的能干和乖顺,于她是一件划算而合用的“工具”。通过品味人物的语言,当时冷漠的社会,祥林嫂无路可逃的命运在学生的心中自然会形象清晰起来。而在古典诗词教学之中,对语言的品味感悟更是重要。诗词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语言的艺术”。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叶浴后更见丰腴,谓之“肥”;红花不禁骤雨,越显纤弱,谓之“瘦”。一个“肥”和“瘦”,最寻常不过的字眼,甚至寻常得有些俗,但和绿、红对举组织在一起,却倏地化出了一个崭新的意象,清新自然,既说出了谁都曾有过却又未曾说出的体验,又隐渗出一种多愁善感惜春伤春之情。“语文和思想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作家在语文方面既可以苟且敷衍,他对于思想感情的洗练安排也就一定苟且敷衍。”(朱光潜《文学与语文》)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语感”,而这一切如果脱离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和欣赏,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注重对想象能力的培养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给读者留下了大片想象的空间,激发了读者审美再创造的激情。文学最足以唤起人们的联想和想像,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以杜甫的《登高》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首联:风急、天高、猿啼、鸟飞……一系列的意象营造了一幅富有动态而感伤的长江秋日图。颔联则如同电影中的远镜头,将前面的画面拉远推大,转向滚滚东流的长江,两岸绵延不尽的落木。伴随着阵阵东流的江水,透些微黄的飘零的叶子,不停地落下,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看见了游子的漂泊。通过对意象的还原想像,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审美体验过程,从阔大、孤寂、苍凉的画面中,感受诗人凄凉、悲苦、孤独的情绪。可以说,离开学生对作品的艺术想像,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就会大打折扣。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朱光潜《诗论》)。不仅诗歌如此,其实一切文学作品都如此。语言文字有着丰富的意义和情味,不是全部都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对于这些情境,我们就只能借助于想象的翅膀。通过想象进入文章的意境;通过想象达成和文本、作者情感的共振,心灵的共鸣;通过想象挖掘文本无尽的意蕴;通过想象感受美,体验美……。可以说,想象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是文本和读者之间的桥梁。离开了丰富的想象,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的提升,也就只能是一纸空文,更无从去谈打好学生“精神的底子”。

三、有限度的个性化阅读

新课标提出“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语文是一门最富有开放性的课程,尤其是文学作品,其自身就具有开放的结构性、意蕴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如曹禺《雷雨》中的周朴园,既是一个专制暴君、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又是一个家庭中的严父、不乏深情的男人、命运的弃儿。我们不可能用简单的逻辑分析去确定一个理解的角度,得出一个抽象的标准答案。而与此同时,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也是因人而异的。这一切都决定了应该以多元的、个性的思维来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例如莫泊桑的《项链》,过去的教材对女主角玛蒂尔德的界定是“一个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而现代学生在读到玛蒂尔德的虚荣之余,还读到了她勇于偿还项链的责任,直面现实的勇敢、勤劳,对爱情的忠贞。对文本多元、个性的解读使语文教学充满了人文精神。鼓励提倡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使阅读成为了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个性化的欣赏活动,成为让学生感到亲切愉快的事。这相对于以往的“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是一个了不起的超越和突破。但在学习文学文本时,一些老师热衷于徘徊于文本之外,对一些思想观念进行讨论,如: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真爱?愚公移山到底愚不愚?甚至有些教师从《木兰辞》读出“女权主义”,从《挖荠菜》读出“绿色食品”,一味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不能走出以往教学的封闭圈,反而会使阅读教学更加误入歧途。多元解读不等于放任自流,也不等于不顾作品的基本意义随心所欲的阐释。

新课程到底需要怎样的阅读教学,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但我想韩军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一文中提出的“新语文教育”的“六个回归”可能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反思:一、回归语文教育的“人文”之真。二、回归语文教育的“生活”之本。三、回归语文教育的“积累”之本。四、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五、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化”之本。六、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字”之本。让语文教学回归根本!

4.管理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心得体会 篇四

随着学生升上了三年级,作文的教学也慢慢显得重要起来,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班里的一部分学生讨厌写作文,主要是因为生活体验不够,没材料好写,又或者是写的内容空洞无趣,激发不起写作的热情。我常常想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讨厌写作文,怎样才能使学生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经过一年的教学,现在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吧。

我们在工作或者做事的时候都常常会用到一些工具来协助,如除草我们会用剪刀、擦窗会用抹布……同样我认为写作也是需要“工具”来协助,而这个“工具”就是阅读。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从而达到自己吸收知识的目的,然后才能在写作中表达出自己的各种想法或感情。因此,我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怎样才能把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使学生爱写作文这一个目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当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有一定的程度时,思维理解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广阔,在写作时也会得心应手,显得十分的灵活。如在描写不同的情景细节时能恰当地选择准确的词语或语句来表达,从而把自己的想法、感情通过优美、生动、形象的话表达出来。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方法。对于词语,我会让学生采用摘抄、练习用词语说一句话等方法来达到对于词语的理解,进而积累这些好词。对于句子,作为三年级的学生,我更注重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句式,如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让学生根据要求多读多练,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如我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文中有中心句、比喻句、拟人句、疑问句,还有许多四字词语,这些都是学生需要积累的语言。在上课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并说出原因。然后让学生找到这几种不同句式的句子,通过讲解对比,达到让学生认识的初步止的,最后让学生根据要求通过练习达到积累的效果。二、在阅读中指导写作。那怎样才能有效地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在阅读教学中找到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片段。让学生用借鉴的方法,以这些片段作为新的起点来进行想象、装饰、创造,从而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这也就是指导写作的过程。同样是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中,学生在理解“五彩缤纷”一词的意思后,我作了进一步的指导,问: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呢?生: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生: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生: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生: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师:正因为这么多的颜色才让秋天变得如此得五彩缤纷,那么同学们回忆想象一下,你还知道那些颜色给了谁了吗?生:白色给了蒲公英,雪白的蒲公英像一个个降落伞,飞呀飞呀,飞到教室里来听同学们读课文呢!学生在学习此文段时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是因为有一个片段可作为借鉴的起点。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以后在写作时也会自然而然用上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借鉴方法,写起作文来也会有信心。

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把阅读的基础打好了,才能达到写作表达的目的。

5.初中语文阅读课心得 篇五

蓝洋中学马克玲

阅读是什么?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阅读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阅读伴随一个人的终身。《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担负起构筑学生“精神家园”,重塑学生“个体人格”,净化学生“灵魂世界”的重要使命。因此,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阅读课”的教学。以下是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阅读兴趣。一堂课的成败,导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导得好能诱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例如用一段音乐,一张图片,一个故事等形式导入。故事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阅读课文中来,图片直观形象,而音乐能使学生心情愉悦,更能渲染气氛,更能感染学生,激发阅读的兴趣。

2、注重各种“读”,诱发学生阅读兴趣。有了兴趣,可以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把“厌读”变为“愿读”,变“苦”读为“乐”读,把“浅”读变为“深”读。在平时的阅读课教学中,我十分注重用各种“读”来引导学生读书,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例如问读、赛读、范读、品读、赏读、分角色读,还有初读、精读、诵读等等。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地提高了。

3、读中感悟,巩固阅读

兴趣。“悟”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书,以读为本。学生通过多读、熟读、精读文本参与到各种“读”中,各种语言实践中,让学生在读中悟义、读中悟情、读中悟理、读中悟其深刻的内涵,实现由“感”到“悟”。例如我在进行《黄河颂》一文阅读教学中,首先播放《黄河颂》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本文教学重在朗读,安排学生齐读、领读、个别读、教师范读等。我在范读这一课文时,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抒情委婉,特别注重了重点词语的“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越读越激昂。把孕育了五千年古国文化,哺育了中华儿女的黄河伟大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人荡气回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豪情。激发起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出学生那种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使学生热血沸腾,唤发出壮怀激越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而通过这样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学生悟到了黄河的伟大坚强,黄河儿女——中华儿女的伟大坚强这个内涵。这堂课,学生从读中感悟课文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正如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所谈到的阅读教学时所说:“文字是一道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像契合”。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课文的表面文字,而是要通过课文作品的语言全面的审视和把握课文的显性意义,感悟文章的内在意蕴内涵,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二、阅读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我从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阅读的引导者,摒弃师道尊严,呈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走下讲台,全身心融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尊重学生的发言,以鼓励为主,不随便否定学生的发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一些学习内容上只提要求,不讲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学习。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一改过去由我去给学生分析文章,大部分由我讲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百草园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而三味书屋里老师教的是什么课?少年鲁迅在百草园里干了些什么?在三味书屋他又如何生活?”整堂课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氛很高涨,这堂课上得很成功。还有如我上《三峡》一课时,一些学生对我讲的一些内容提出来不同的看法,与我讲的观点不同,他们提出为什么山上的野生树木不砍掉种上农作物,而要保护野树呢?我一听很高兴,他们能主动提出与老师不同的看法,说明他们已经是学习的主人,于是,我就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干脆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去。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课堂上的讨论十分热烈。对学生的各种答案,我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让学生直接将几种答案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哪种答案更好,让学生自己说,最后我是这样总结的:森林是个天然的植物园、动物园,生长着各种类型的植物和动物,这是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是那些只有单一植物的环境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我们人类要保护好动、植物,保护森林资源,不能乱砍伐树木,这是保护生态环境,这是人类

理想的生存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同学们都赞同这一观点这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好,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阅读教学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阅读活动变成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这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表现自己的个性,感悟阅读方法。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他们的个体是不同的,有的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因为每个学生由于生长环境不同,造成每个学生的生活的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维方法的不同。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强迫所有学生按“统一”方法学习,而是让学生用自己以为最佳的方法方式学习,而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引领”方式。我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学生由于是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阅读课文,因此,他们学习变得主动、轻松、快乐,把学习当做了一种享受,也让课堂焕发了盎然生机。

一些新颖,多变的学习方式也是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主要途径:(1)小组合作:可同桌或前后桌学生组成小组,在小组里阅读,探讨问题。以小组形式学习,发挥了群体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个体学习。(2)自由组合小组: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合作伙伴,这样,学生很高兴地选择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同学进行交流。探讨时显得轻松、愉快。(3)学生当“老师”,老师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实践,组织一堂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这一切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展示学生的个

性。

三、重视课外阅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集合起来。课外阅读有其重要意义,有人把语文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比喻为“语文教学的两翼”是十分恰当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尤其是大量阅读经典名著,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汲取其精华,日积月累,才能构建自己丰富的知识体系,成为知识渊博的人。我深知课外阅读的重要。因此为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我做了以下工作:

1、提高阅读认识。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首先让学生了解到广泛阅读课外书的意义。他们可以从阅读中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懂得辨是非、丰富自己的人生,有助于完善自我,成为知识丰富的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能自主、主动地阅读课外书。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给学生介绍课外阅读书目,这课外读物要考虑到它的思想性和趣味性。以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指导。克服学生在阅读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计划要细致。老师要经常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让学生养成习惯。

3、指导阅读方法,做到读有所得,读有所悟。阅读时要求边读边圈点。还要养成摘录,写读后感的习惯。还要教会学生速读的本领。用尽可能少的时间阅读尽可能多的书籍。还教会学生做自制卡片,以便于查阅。还定期召开学生课外阅读研讨会,让学生谈读书的感悟和收获。这样把学生阅读时的随意性和消遣性提升到有品位性、研究性、积累性的阅读,让学生真正在课外阅读时学到知

6.大学文学阅读课心得 篇六

城关一小 王贵昌

我有幸参加了西南大学国家教师教育创新(西南)实验区示范基地及实习基地学校学科教师培训,我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不放过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或听关于教育教学理念的讲座,或走进重庆一中课堂听课,我都在努力学习,有许多收获。

此次学科教师培训安排很周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听教育界著名的专家,博士授课,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负责人刘坚教授的授课,对教育的前沿思考,精辟的理论、独创的见解,触及到我思想的深处,我明白了“落实规划纲要,深化课程改革”该怎么做的问题,做什么样的教师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怎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智范给我们授课,主讲“大班小班的弊利”,从他的身上,我学到的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他执著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的精神,香港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何文胜的授课,主要讲“两岸三地英语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拓展了教育视野,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我反思以前的工作,严肃地思考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认真思考未来的路如何去走,华东师大博士郑桂华授课很有实地经验,她做过中学英语教师,有过小学英语教学的实地经验,她主讲的小学英语教材编写设计分析,适合小学生成长的序列,很有见解。第一阶段的学习收获是,教师必须多读书,丰富自己知识,提高自己修养,关注时代发展,教育不断创新。

此次培训第二阶段是到重庆北碚区学习。上午,听重庆北碚区西南大学附小教师王海洋的课,他上的内容是复习字形,上课很有特色,用形近比较法,有吸引学生参与的热情,富有学生激发创造的激情,还有引起学生学习的魅力,下午由重庆一中教务主任陈永田介绍学校“一体四翼”的办学模式,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办教育,他们的办学很有特色,重奥赛、科技活动、艺体、国际教育,他们的教学评价也很完善,有教学日志、学情调查、问卷调查、教学业绩、业务档案等。这天到示范基地学校学习,我有许多心得,要当好一个老师必须要知彼知己,才会有的放矢,理念上需要博采众长,才会游刃有余,综合实践方面别开生面,才会兴趣浓浓,情感体验五彩缤纷,才会有活跃的思维。

此次培训第三阶段在西南大学文学院学习,有西南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白智宏授课,主讲“教学技术与艺术”,有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余立新授课,主讲“师范生英语教学评析”,有西南大学教授赵伶俐授课,主讲“小学英语课程跨学科开发”,更有西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黄大宏主持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实践探讨与经验交流”。我在这里学习、聆听、探讨,这里有专家的引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观念与观念的交锋,经验与经验的交流,我在这里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友谊。

7.大学文学阅读课心得 篇七

一、教学案例评析

这节公开课的选材是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4的Literature Spot“The Pearl”,选自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珍珠》。教师让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预习工作,按学习小组进行了合作学习,初步了解该篇作品的基本内容;另外让几位学生根据故事编写了小剧本,在课前排练一出课本剧。

1. Lead-in

教师以一张漆黑的图片开场,随着光线慢慢映入,一颗硕大无比的珍珠随着光影逐渐由暗慢慢变得光亮、耀眼直到璀璨无比地出现在画面中。导入非常简洁,教师所用的引人入胜的图片,加上运用电脑设计出的梦幻般的光影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短短的一分钟实际上是教师课前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心设计出来的,这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了基础。

2. Order the picture

教师在PPT上展现学生根据“The Pearl”的故事情节画出的十一幅图片集,让学生先阅读故事,然后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活动,把图片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出来并口述基本故事情节。最后完成的小组则要求派代表上讲台进行故事陈述。这堂公开课是在学校的报告厅进行的,场地很大,为的就是能让学生能按学习小组就座,能有足够的表演空间。各小组在进行小组活动时都非常活跃、投入,之后,授课教师请最后完成故事顺序串烧的小组代表上讲台复述故事。课堂在教师的任务驱动下形成了一个小高潮。

3. Act out the story

教师提前安排了一组同学改编课本故事,并进行表演。学生们表演得惟妙惟肖,全部师生都被他们精彩的演出打动,长时间地鼓掌称赞。首先表演的同学认真阅读了故事,完全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演起来感情非常投入、表达非常准确。其次他们使用了简易的道具,用乒乓球表示珍珠,用洋娃娃表示基诺的儿子,还带来了玩具枪等,这让表演更趋于情景真实化。再就是表演的学生口语很优秀,台词记得很准确、流利,整出戏一气呵成,让人动容。这就是学生对小说《珍珠》的情感体验,它是文本、作者和学生之间情感的纽带。建议教师也可以在剧中扮演一个角色,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剧本表演达到完美。(剧本展示略)

4. Analyze the character

学生表演完后,在大家还意犹未尽之时,教师提了三个问题:What kind of attitude did the doctor have before and after Kino found the pearl? What kind of person is the doctor? What about Kino and Juana?这三个问题属于细节问题,围绕故事的主题展开,把学生的兴趣点和主题结合起来,紧扣教学目标,非常和谐统一、有层次,是教师认真研究了教材、学生,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来分层次设计的。而学生在阅读、理解和观看完戏剧表演后能够很快、很准确、很漂亮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为解决下一个难度较大的环节奠定了基础。

5. Analyze the theme

学生弄清楚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教师又提出了两个问题:What actually kills Kinos baby? What is the moral(寓意) of this story?这是两个深层次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相互沟通,再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

6. Create a different ending(extra task if time permits)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故事内容,教师还设计了更进一步的拓展学习程序,让学生成为故事中的一员,一起去体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1)If Kino and Juana succeeded in selling the pearl, what would happen when they came back? 2)If you were Kino or Juana, what would you do with the pearl?这两个问题借助学生的想象力来激发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同时,又能跳出文本,建构丰富多彩的答案。

二、启示

1. 立足学情,因材施教。这节公开课赢得了所有听课教师的高度赞扬,课后好多学生都表示要去图书馆找原著来阅读。可见一节精彩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有规律地以泛读的教学形式开展英美文学作品阅读,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根植于课本,拓展文学知识和文学素养。许多高中英语教师对于教材的精读内容钻研很深、很精,对高考的考点也能倒背如流,但没有花时间在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钻研上,久而久之,真的成了机械乏味的教书匠了。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提升教学技巧、自身的人文素养,就必须不断用新的知识来充实、促进甚至是强迫自己。教师在对英美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能从经典作品中原汁原味的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的社会环境、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使自己的语言功底更加深厚,生活经验更加丰富,人文素养不断提高。

3. 广泛借助多媒体手段,拓展阅读教学资源。在课堂进行英美文学作品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为了使学生能从更多渠道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的魅力、文化的异同,教师要统筹安排,三年一盘棋,在学生入高一起就制定好课内外英美文学作品计划,大量收集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影视作品,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构建资料库,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周末和寒暑假时间让学生在充足的、精彩纷呈的文学世界里畅游。

三、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打破思维定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调动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扩大学生的文学背景知识储备,给学生广泛介绍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风土人情等知识,并鼓励学生学好现在的每一门课程,通过实践、讨论、合作等方式,促成英语学习质的飞跃。

2. 教师要仔细做好课前准备,合理分配课堂时间。要事先安排学生预习相关内容,熟悉故事的基本线索,准备好每个环节所需的教学资料,这样可避免课堂时间的浪费,增加学生讨论、互动的时间和内容,使文学作品的教学顺利进行。但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果,将教学任务和教学难点提前告知学生,这会失去课堂生成的真实性,有哗众取宠之嫌,脱离了教学的实际和教学的目的。

3. 教师应认真研究跨文化教学,努力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适应未来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要能够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完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

责任编辑 魏文琦

8.大学文学阅读课心得 篇八

心得体会

一、习作课

其一

学生喜欢玩游戏,说玩游戏肯定去。今有老师教习作,指导有方感兴趣。

其二

未学阅读把谜猜,姑娘病重想不开。看到豌豆受启发,编写童话教人乖。

其三

老师巧妙教写作,写作内容贴生活。激发学生写作欲,以免学生乱琢磨。

二、阅读课

其一

童话故事真正好,学生看了已不少。如今学习编童话,方式方法确实妙。

其二

寓言故事像童话,学生学习不会怕。引导学生明寓意,寓言说理作用大。

其三

9.整本书阅读课的心得体会 篇九

一、关注文本的细节,引导学生去感受整本书阅读。

通过书中的细节,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文章的事例,可以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细节;通过使用文本的核心细节,可以让学生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因为精彩的文学作品,是会隐藏细节的。引导学生品读这些细节,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

二、关注阅读目标的细分,促进学生去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阅读策略是为学生达成阅读目标服务的。阅读的目标分为学段阅读目标、学期阅读目标、单本阅读目标、阅读任务目标等。文本的阅读细分要有目标,否则文章就会显得无力。阅读目标要细分,要结合每个年龄阶段,进行具体安排,要想让学生的阅读技能呈现螺旋上升,就需要有一系列细分的目标。

三、慢慢地读,从中去建立推理策略。

曾老师建议老师们一个文本至少要读3遍,崔老师也提到讲《草房子》的老师读了20多遍。通过慢慢地读文本,教师才能够去关注到导语、情节、人物、主题、写作等阅读教学的策略。我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欠缺,许多书是多少年前读过的,仅凭记忆中的那个轮廓,是难以做到细读的。

假期,我自己慢慢地读《红楼梦》,结合《蒋勋说红楼梦》这个系列的书,帮助我对这本书才有了新的认识。慢慢地读,教师需要,孩子也是需要的。曾老师的讲座中,提到了阅读既是孩子灵光乍现,也是教师自身的感染成长。结合自己读书过程,我很认可这个观点,而且也陶醉在实践的路上。

通过观看这次讲座,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可以在复学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假期,我布置了学生阅读四大名著,孩子们选择《西游记》的最多,男孩子也有很多选择《三国演义》、《水浒传》,但是女生极少选择读《红楼梦》。

10.大学文学阅读课心得 篇十

本书适用于厦门大学814阅读及英美文学、语言学基础这门专业课。对于想要18年考研厦门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专业的考生,都是必不可少的复习全书。全书的主要内容有:

1.前言——新鲜有趣的备考精神食粮(1)院系介绍

(2)专业课资料使用建议(3)饮食、住宿、交通信息(4)考研寄语 2.专业课深度解析

(1)2003—2015年历年考点分布及题型结构(2)2013-2015试题分析及2017年命题预测(3)专业课复习建议、注意事项(4)高分学长分享考研初试经验 3.参考书核心考点解析

这部分是全书的精华,按考试科目的内容分为语言学、文学、翻译、写作及阅读共三篇。每篇包括的内容如下:

A:语言学

每个章节包括以下几块内容:

(1)知识框架

(2)复习提示

(3)知识详解考题预测

(4)考点分析(考点提炼、评估重要程度)

(5)考题预测

B:文学

(1)学科整体介绍及复习建议

(2)背景知识

(3)作家作品集锦

(4)名词解释集锦

(5)作品人物分析(英美两国作家各时期作品人物分析)

(6)问答题集锦

(7)诗歌鉴赏(诗歌实例分析讲解)

(8)习题及参考答案

C:阅读

(1)近年优秀考生和名师经验总结(2)阅读题型全攻略 4.专业课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1)2003—2015年历年真题原题

(2)2003—2015年参考答案及解题分析

11.大学排球课心得体会 篇十一

在上排球课之前,我对排球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电视屏幕上的小鹿纯子和中国女排的形象,至于规则等都没有主动去了解过。既然选择了排球课,就全身心上好,这是我的准则。班上有好几个都是上学期学过排球的,零起点的不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压力还是有的,因为想打得比学过的娃娃好。

印象最深的有两次课。第一次是大家围着大圈练习传球。看似非常简单的练习,却随着速度的加快而感觉到明显的效果。个人的反应速度、传接球两人之间的配合等都可以通过这个练习得到提高。传球的时候,考虑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抛球的姿势等,还应该站在接球人的角度去考虑怎么抛对方才更容易接好。换位思考,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再复杂、再难的事情都是由一个个最简单的动作开始。拿冠军的中国女排也一样是从这些东西开始学的,所以不需要对某些人某些事太过敬畏,再厉害的人也是普通人一个。

第二次是贴药膏游戏。听起来挺无趣,大家都会玩的游戏,却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考验个人的反应速度,还可以通过人与人直接的直接身体接触来增加感情,这是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增加感情的办法却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方法。

平时练习和真正考试是两码事,虽然久经沙场,可还是会小小紧张;虽然小小紧张不至于严重影响水平发挥,可结果还是不太理想。在确定垫球只考了60分的瞬间,心情跌落谷底。害怕因为体育课的绩点拉分而错过一等奖学金。但人生也正如这一次次考试,不可能每次都那么如意。尽管平时真的努力了,尽力去争取了,但在关键时候没有把握好的情况还是不断发生。学会接受是最好的办法,得失不要看得太重,毕竟自己在排球课的过程中是真的用心在学、在感受,这是分数无法衡量的东西。

12.大学团辅课心得 篇十二

在老师以及同学们的互相默契的配合下,我们欢声笑语的结束了本学期的团体辅导课。即学到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也从身心上获得了一些体验。这些体验不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所能感受得到的,因为这些特定的情境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可以收获的到。

经历这半学期的辅导课,首先最重要的体会就是对班级的同学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相比其他的课程,团体辅导课有它自身的特点:灵活、多变、开放性等,这些特点也正好符合我们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仅仅拉近同学们之间的联系,而且能够让曾经不熟悉的人有过交往的机会。其次是班级的凝聚力有了一定的增强,从刚刚进大学时一群稚嫩的孩子,到现在时刻有着集体荣誉感的班级分子,这正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在课程的学习中,我们都会以家族的形式进行讨论,而就是这样的小小家庭造就了我们有了强烈的集体感,我们会为自己的家庭献上自己的努力,并且积极地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但是这也并不是我们只会在自己家庭中谈论感受,我们还会进行全班的分享,以及全班同学的互动。

本学期总共进行了10多次的心理团辅课,每次的课程都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以我们同学们的身心发展为主题,比如:自我认知、自我发展等。这些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清自己,以及在班级中别人对自己看法。身处大三的我们,面临的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又是一个感伤的毕业季。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没能和班级的同学相处融洽,这是多么的可悲啊,正是这样的课程才可以达到。接着毕业之后

又会面对很多现实的问题,工作、婚姻、生子等,这些都是不可预测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面对这些问题之前要有一颗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在这我们的团辅课上都有所体现了,教会自己在遇到挫折时的应对措施以及受挫心理,这是考验我们以后走上人生的路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最为重要的就是这样的团体活动让我们自己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现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和自己还没有发现的优点,比仅仅是自我提升的重要措施,也为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正如我们小组带领大家做得团辅--------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这也是我们现代大学生实际所缺乏的,因此很有必要通过相应的活动方案来帮助同学们重新找回自信,树立自信,做一个不样的自己。

13.初三语文阅读课心得体会 篇十三

《倾城之恋》中第一个故事《第一炉香》女主角葛薇龙,先随家人来到香港读书,在家人要回上海时,因不想放弃快要完成的高中学业,就向居住在富人区的姑母求助。她费尽心思,最终留在香港继续读书。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姑母留下她只是为了利用这个容貌姣好、家世普通的女孩子。薇龙最初留下也只是为了完成学业而已。可是渐渐地,她的心态变了。美丽的华服、财务自由、彻夜的狂欢……让她迷恋不已。她尝试过逃离,在她被喜欢的人重重一击后,在她对着混乱的世界思考后,她买了船票,准备回上海。她感冒了,她在这治疗期间不断挣扎徘徊。她或许想起无意中听到的在香港读完高中还要读大学,大学毕业后,一个月薪金只有五六十元;或许想起那繁荣灿烂的美好“世界”;或许还在牵念着她的梦中情人;或许想到姑母,年纪轻轻嫁给一个老富商,成为他的可人儿,他死后,姑母得了一大笔钱,日子过得潇洒自在;或许买回上海的船票只是一时心血来潮……

她决定继续待在香港。姑母为了留住她,一手促成了她和她喜欢的人的婚事。后来啊,她成了她想要的模样,得到她想要的。她同时又很清醒,她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如这个片段:乔琪笑着说:‘那些醉泥鳅,把你当做什么人了?’薇龙道:‘本来嘛,我跟她们有什么分别?’乔琪一只手管住轮盘,一只手掩住她的嘴道:‘你再胡说――’薇龙笑着告饶道:‘好了好了!我承认我说错了话。怎么没有分别呢?她们是不得已的,我是自愿的!’

她清醒着沉沦。她的开心快乐仿佛只是一时的,她有些像被仙女装扮的灰姑娘,会担心身上华丽的礼服何时消失不见,她会担心这样美好的景象可以持续多久。

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她只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女孩子,突然接受来自上流社会的物质冲击,又有姑妈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在前。她无法战胜人性的缺点,她也无法接受爱恋的无疾而终。在短暂的自我对抗后,她放任自己的欲望,跟随自己的内心,尽管她也知道这并不是多么好的选择。

文中她的姑妈提到说:趁着她还年轻又有美貌,可以找个上流社会的人嫁了。她自己也有想过:找个既有钱年轻又和她心意的男人,难于上青天。尽管最后她忠于爱情,可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的女人,即便是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女人,依旧想凭借保质期很短的美丽容颜换取时间不长的安逸享受时间。

好像有能力与全世界为敌,打破既定传统观点的人真的不多,即便是小说人物。那段清末民国初期的日子,混乱不堪,人们肆意纵情如同末日狂欢一般。我无力指责她,因为我没有资格。

我觉得遗憾,遗憾一个女孩子如此轻易地坠入欲望的悬崖;我觉得恐怖,那个时代,仿佛人人都是吸血鬼,一举一动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我觉得糟糕,那个时代的人们陷入物质的怪圈。我们不禁要反思,在这个步伐匆匆,追名逐利的时代,我们是不是也陷入了那个物质的怪圈。既想获得美味的果实,又想不劳而获。

我等乃普通人,会有七情六欲,会有贪名逐利的心思。只希望自己能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可以找到一个港湾,停放迷茫疲倦的心灵。

上一篇:申论作答技巧总结版下一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的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