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植树节主题活动

2024-08-25

二年级植树节主题活动(共12篇)

1.二年级植树节主题活动 篇一

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们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去附近的山区植树。我和最好的朋友xx和xx分到了一组。

我们要种一棵樱花树。我们先把树坑里的小石子拣了出来,然后把土好好地用工具弄松散,然后再压平,然后把树栽到了树坑里。xx馨扶着树,我拿铁锹往里面填土,填好了土,我和xx还在树的周围挖了一个小水圈,我们给小树浇了好多的水。一棵樱花树栽好了,就像战士一样笔直的站在那里。看着我们亲手种下的樱花树,我开心地笑了,我希望它能健康的成长,开出许多漂亮的樱花!

我们要多种一些树,只有多种树,我们的环境才会变得更加美丽,所以我们需要多参加种树活动。

2.二年级植树节主题活动 篇二

“高等职业本科教育”(“高职本”)是教育部为了适应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紧缺的国情,结合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提出的一个新的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训练并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有直接上岗工作能力,在就业市场更具竞争力。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作为学校下设教学学院之一,专门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生。2011年学院设立建筑学系,同年进行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招生,2014年新增风景园林专业。

“高职本”院校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有明显的职业性的特征,既要考虑专业理论知识,更要考虑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要求,基础理论知识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要求学生了解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1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定位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既是专业教学的起点,也是专业教学成果的综合体现。本课程要求学生,既应理解与其相关课程的开设意义,又应将相关课程中的专业知识运用于设计实践中,最终通过语言阐述、模型制作、图纸绘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能对课程设计成果进行综合表达。建筑设计课程自身的性质及特点与“高职本”院校的办学理念及模式具有极高的契合度。本系的建筑学专业为高职本科,与国内其他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相比,本专业更偏向于动手能力和设计技能的训练,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质。在有限的时间内,缩减理论教学的内容,增加设计实践的训练,并且密切关注设计市场的发展状况,有的放矢,使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建筑设计(方法入门)为本系二年级专业主干课程。经过一年级建筑设计基础训练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一定建筑设计表达技能,对建筑空间具有初步认知。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筑设计(方法入门)课程的设置,开始建筑设计的初始学习,使学生正确地认知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与工作内容及培养相应的设计能力,发展学生设计思维、建立建构逻辑,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

2.1师资结构设计

基于城市学院“高职本”教育特点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加之本系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二年级专业教学教师团队构成具有其特殊性和多样性。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师团队按照每名教师指导12人教学小组的师生配比,一般需要11至13位教师,主要构成分为系部内教工和外聘教师两部分。其中系部内教工组成,既包括2到3名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重点培养对象,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同时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又包括1到2名已经具备职业职称和宽厚职业素养的“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外聘教师组成,包括其他院校建筑学专业优秀教师和从企业中聘请具备职业资格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双师型”教师和外聘建筑师和工程师比例占二年级专业教学教师团队比例的60%以上。

通过“双师型”教师带动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完成必要理论教学的前提下,更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对建筑学专业相对应的行业动态有所掌握,并能将目前行业中的应用性技能传授给学生,使本系建筑学专业教学具备较强的职业化特征。

2.2教学设计

本系建筑设计二年级教学实行“教学小组集体备课,大班授课,小组教学,个别辅导,集体评图”的方式,配合“专题设计”的教学模式,面向学生开放评图的公共平台,要求课题多样化和个性化。

(1)轮换制授课模式。每个课题学生在不同的教师指导下完成,从而学习不同的研究方法,训练和不同人群的合作与互助的能力。

(2)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设计理论课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每个课题都应安排学生进行广泛的课题调研并做实例分析,以增强其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能力。

(3)课程设置加大实践环节比重,加强技能培养。每个课题设计前期都要求学生进行相关建筑类型的实地调研并提交成果。增加模型制作课程和模型成果评分比重,充分运用手工模型、实体制作、徒手草图、计算机软件等各种媒质进行建筑辅助设计。

2.3课程评价设计

建筑设计(方法入门)课程评价是多阶段和多方位的,评定成绩时既要考虑每个阶段相应的成绩,同时明确调研和实体模型成果的评分比重,体现对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课程设计过程阶段性成果计入总成绩,使学生能够按计划来完成阶段任务,杜绝了交图时通宵突击、拖图的现象,提高了作业的整体质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设计过程的重要性。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对未按时提交设计成果的学生一律不接收迟交补交成果。

课程成绩以百分制办法评定,设计成果由教学小组统一进行评定打分,确保成绩的公平公正,克服了教师个人评分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3课题内容

3.1设计条件

在昆明地区拟建一个社区活动中心,建设用地自选,要求用地面积4000~5000m2,应位于昆明地区的居住社区(村落),拟建社区活动中心主要服务本社区居民(村民)。用地不能位于城市主要道路交叉口,不能位于城市主干道边。用地所处居住社区应属于城区内的成熟社区,或城乡结合部居住社区,亦或社区内待改造旧厂房及其基址。要求绘制所选用地形图1:500,包括周边建筑和环境。

3.2设计内容

要求学生在确定自选用地类型和绘制地形图的基础上,充分分析该地区的地理、气象等自然条件,以及调研所选地形周边社区状况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拟建社区活动中心要求建筑面积为2400m2至2500m2,层数2至4层,结构类型以砖混、框架结构为主。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绘制草图和制作工作模型进行方案推敲定案。学生可依据用地特征和相关调研的实际情况,对所设计社区活动中心各功能拟定、房间及其面积分配,进行调整、增减,甚至重新设定,确定适合自己的、专用的房间构成和面积。对室外场地的道路、广场、绿地、小品等进行设计。

4结语

高等职业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如何体现其自身办学模式特点,仍存在一些争论和疑虑,但无论如何,“高职本”建筑设计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内容和注重职业素质培养是具有一定共识的。改革所引发的关于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多思考和尝试对于“高职本”建筑学专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冬.由“地方社区生活”导向“基础建筑”——二年级“社区活动中心设计”教学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1).

[2]崔轶.培养理性思维过程的教学方法——关于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实验性实践[J].华中建筑,2011(10).

3.二年级植树节主题活动 篇三

部长们一下车,便直奔植树地点,挥锹铲土,扶苗浇水,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极为细致认真,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短短半天时间,就栽下了2800多株油松、银杏、白蜡、千头椿等树木,为首都再增添一片新绿。

“共和国部长义务植树活动”由全国绿化委员会、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绿化委员会、中央国家机关绿化委员会、首都绿化委员会共同组织开展。自2002年开展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10次,先后有1713人次部级领导参加义务植树,共栽种树木20340余株,建成共和国部长纪念林10处。

4.植树节二年级作文 篇四

公园里的天空碧蓝碧蓝的,上面还有一朵朵白云呢!那白云像一只只绵羊在“天空农场”里悠闲地散步,可贪吃的丁丁一口咬定那白云就是棉花糖,小丁和小明无奈地看着他,拉着他走了。

公园里人真多啊!人和人之间连根针都插不进去。公园里的景色也异常美丽。听!小鸟叽叽喳喳,树叶沙沙作响。看!公园里到处都有小草、花儿,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呢!闻到花香了吗?没错,那不仅仅是花香,还是春天的味道。

丁丁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块空地,开始植树了。小丁先挖了一个树坑,丁丁小心地把树苗移入树坑,这是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丁挥揪填土,丁丁在一旁把树苗扶正,小明则跑去打水。不一会儿,他就成功地让树苗喝上了水。此时,他们三人已经满头大汗,就像刚洗过澡一样。

5.植树节二年级作文 篇五

星期天的早餐,我和姐姐一起去植树.我扛铁愀,拿着树苗,姐姐拿着水桶一起来到目的地山脚下.这里真清静,到处开满五颜六色的野花,远处的群山被树林装扮得千姿百态.

我们选好一个地方,开始种树.我先挖一个深坑,说着容易做着难,等我把坑挖好时,累得汗流夹背;接着把树苗轻轻的放入坑里;然后姐姐扶着树苗,我往坑里填些土,踩实;再往坑里浇些水;最后把坑填满,一颗小树种好了。

两只小鸟飞来了,围着小树叽叽喳喳的叫,好象在说“小树小树,快快长大,长大后我们来你这儿安家”。

6.二年级关于植树节日记 篇六

在树林里的湖边,我精心挑选了一块自认为肥沃的土地。拿来铲子,挖了一个深一点的坑。正准备把树苗在进去,不料…

“等等!”舅舅大声地说。

“为什么??”我和姐姐异口同声地说。

“土是红的,不适合种树,适合种庄稼。”

舅舅重新选了一片土地,让姐姐来挖坑,姐姐笨手笨脚,挖好之后,向前走了几步就不小心被石头绊倒,摔了个“嘴啃泥”。

我连忙抢先一步把树苗栽进去,姐姐顾不上哭,转过身来去拿水,小树喝饱了,伸了个懒腰,要睡觉。我们不想打扰它,就悄悄地走了。

春风轻轻地抚摸着大地,看见近几年来湖边的小树越来越多,心中忍不住窃喜。

7.二年级植树节主题活动 篇七

今年春季, 是我省全面推进生态兴省战略的第一个春天;今年春季, 也是我省大力推进碳汇林业发展的第一个造林季节。今天, 省政府在这里举行全省军民义务植树和碳汇造林活动, 就是要大力弘扬寿阳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践行低碳理念的时代精神;就是要认真学习晋中市敢于超越过去、积极备战全省造林绿化现场会的坚强决心!

寿阳是晋中生态兴市的一个缩影, 晋中是全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一大亮点。刚才, 大家置身于环城绿化施工现场, 亲耳聆听、亲眼目睹了寿阳县实施造林绿化工程的大思路、大手笔:

一个县一年投资造林绿化3个亿, 一个县一次捐资碳汇造林1000万, 一个县一季实施环城绿化工程近万亩, 确实令人鼓舞, 令人振奋。我们刚才看到的环城25 km的绿化工程, 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实施, 科学布局9区8园12景, 还要建设集文化、体育、科技于一体的各类休闲活动区域, 这仅仅是寿阳县今年实施的四大造林绿化工程其中之一。

此情此景, 此时此地, 可以说, 我们每一个代表, 都感同身受, 从心灵深处受到极大震撼。我们深信, 再过几年, 这里将绿色大增、景色大变、生态大美;我们深信, 按照这样的思路、这样的力度、这样的效果, 在不远的将来, 一个绿色寿阳、生态寿阳、低碳寿阳将崛起于三晋大地。

寿阳的思路和做法, 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生态兴省战略决策的无比正确, 体现了广大群众提高生态品味的热切期盼, 体现了山西人民践行低碳理念的决心和气魄。寿阳的实践证明, 去年长治、晋城承办全国造林绿化现场会创造的成功经验, 在其他地方一定会发扬光大, 而且会更具地方特色、更富建设成效!现在, 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说, 山西的造林绿化工作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我们有理由相信, 全省造林绿化晋中现场会的召开, 一定会展示出创建林业生态县的可喜成就, 一定会开创出林业生态兴省的生动局面!

我们这次活动的另一个切入点就是碳汇造林。碳汇造林是时代课题、是政治课题、是生态课题、是发展课题。这个课题在我省刚刚开始破题, 就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自中国绿色碳基金山西专项成立以来, 我省各级领导、社会组织和广大企业捐资碳汇造林的热情十分高涨, 截至今年4月6日, 全省碳汇造林捐资3700多万元, 安排碳汇造林基地33处0.3×104 hm2, 今天寿阳县又捐资1000万元。绿色碳资金属于公益性资金, 捐资碳汇林业, 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境界, 承担的是一种社会责任, 展示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服务的是社会的科学发展。为此, 省直各部门和各市县要加大宣传力度, 让全社会都来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 积极参与碳补偿, 努力消除碳足迹, 为实施生态兴省战略负一份责任, 尽一份义务!

8.二年级·植树节演讲稿 篇八

大家早上好!

草长莺飞,春回大地,在春风吹拂的阳春三月里,我们即将迎来植树节——3月12日,这个营造绿色环境,期待绿水青山,呼唤人们爱护环境的特别日子,这个人们纷纷走向田野山岗,履行公民的植树义务的日子。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植树?因为有了树,才有清爽、新鲜的空气,才能让我们自由的呼吸;有了树,才会有和谐美丽的大自然,才有爽朗清晰的蓝天白云;有了树,才会有生机勃勃的绿色地球,才能有祖国的美好明天。

我们也许并不能阻止人们砍伐树木,但我们可以劝导我们的父母与亲朋,我们可以约束自己不践踏小草,不刻画树木,我们也可以管束身边的同学不破坏环境,不随地丢弃垃圾„„,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小事可以去做。古语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做绿化、美化环境的有心人。

9.二年级植树节主题活动 篇九

作者简介:蔡绪光,高级教师。先后获宁波市小学体育学科骨干教师、宁波市教坛新秀、宁波市优秀教师、宁波市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浙江省第一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首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各级奖项多次;多次承担区级、市级、省级的课堂教学展示。

点评:本节课教学对象是水平一的学生,教师以游戏的方式贯穿课的始终。同样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够巧妙构思,定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就本节课来说,为解决直线运球的问题,教师设计了“沿线运球”的游戏,学生有着非常直观且具体的感受,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沿着直线去运球,可能练不了几次,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此节课,教师将直线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拓展,学生的兴趣在不断发生改变,同时也在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可见,善于动脑筋的教师更有创新意识,选用一个简单的游戏进行教学,被教师拓展变通,让学生累得满头大汗还意犹未尽,这不正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吗?

就本节课而言,个人认为游戏1“如影随形”的效果可能并不好,对待水平一的学生,选用简单的游戏,效果可能更好,这个游戏在练习的过程中可能会被学生理解为比赛,追求“快”,这样不仅不能达到教学效果,反而会阻碍直线运球这个内容的学习,如果直接分组进行边线的运球,接着再开始游戏2,个人认为效果可能更好,整个课很流畅,学习的效果更加明显。游戏3“运球达人”也可稍作改进,如,让学生听到音乐必须在场内的各种直线上进行运球练习,然后听到音乐再停下来原地运球。这样既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又能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是否效果更好,有待实践操作。

点评人:安徽省安庆市石化第三小学李莉

点评:本课的亮点是采用游戏进行教学,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游戏“沿线运球”,巧用直线引导学生进行“人在线上、球在线外”,“人在线外、球在线上”及“人球都在线两侧”的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巧妙适时,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达成了目标,也提高了学练质量。由于行进间直线运球需要在熟练掌握原地运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运用一课时来学习原地运球,学生按拍球的部位和手控制球的能力是否能够牢固掌握,可否多安排2课时原地运球技术的学习,变换多种形式让学生左右手反复体验,以提高学生原地运球的能力。本课教学设计流程分为三个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准备部分之前的热身时间为2分钟,学生不能充分热身,如能通过游戏调动学生兴趣,进行充分热身后,再安排一些熟悉球性的练习,这样就为基本部分的教学及重难点的解决充分作好了铺垫。在选择游戏时,如能针对行进间运球技术进行游戏或比赛,就显得充实多了,另外低年级学生的教学采用探究式学习,探什么、探到什么程度、是否适合等还值得商榷。

10.二年级植树节主题活动 篇十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使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意识到, 解决国际金融危机问题, 需要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参与。1999年9月, 西方七国财政部长与中央银行行长发表声明, 同意建立由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就改革国际金融问题进行磋商。同年12月16日, 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与中央银行行长在德国柏林举行了二十国集团创始会议。会议明确强调:二十国集团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框架内的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新机制, 旨在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以寻求合作并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成立之初, 二十国集团以非正式部长级会议的形式运行, 没有常设秘书处, 主席采取轮换制。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每年举行一次。2005年10月, 中国作为主席国, 举办了第七届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

2008年11月15日, 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日益严重的背景下, 二十国集团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首届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 讨论全球金融与经济问题。从这次峰会开始, 二十国集团结束了成立最初几年的松散、非正式国际组织的状况, 在协调各国政策、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开始发挥真正的实质性作用。2009年4月1日,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英国伦敦举行了第二次金融峰会, 重点讨论了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

如果说, 二十国集团及其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协调机制, 成立于世界经济尚未完全走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的“多事之秋”, 那么,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协调与磋商机制, 则是受命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的“危难之际”。是国际金融危机为核心的诸多全球性经济难题, 催生了二十国集团这一包括主要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多边经济协调机制, 是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衰退形势, 促使着二十国集团峰会这一新的世界经济协调框架的形成与强化。

一、二十国集团活动的积极成果概述

就成员构成而言, 二十国集团, 既包括八国集团 (Group 8) 的全部成员, 也包括“金砖四国” (BRICs) 的全部成员, 既包括主要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等成员, 也包括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二十国集团与八国集团、“金砖四国”、欧盟相比, 自然就更具代表性。就成员在世界经济体系当中的影响和作用而言, 二十国集团人口占世界的3/2, 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90%以上, 对外贸易额占世界的80%。就经济能力而言, 二十国集团自然能够发挥出重要的国际经济协调作用。这也是二十国集团活动能够产生积极成果的基础之所在。

首先, 作为国际经济多边协调机制, 二十国集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发展。

20世纪以来, 在世界经济体系当中, 特别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益格局方面,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处于支配地位, 拥有绝对话语权, 发挥着主导作用, 而发展中国家则长期处于从属地位, 难以通过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维护和增进自身的经济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 全球化经济利益分配方面, 各国之间互利共赢的正和博弈效应更加明显。与此同时, 随着主要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 它们在世界经济体系当中的影响不断扩大, 其增强自身话语权、改变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呼声越来越高。更多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秩序方面的对话与协调, 参与全球经济运行规则的制定, 增进全球经济运行规则方面的相对公平性, 确保世界经济运行当中的经济利益关系的相对平衡, 自然就成为国际经济多边协调机制构建, 乃至国际经济秩序建设的基本取向。

当前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继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建立健全国际经济多边协调机制, 更是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处理国际金融危机问题、解决世界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各种矛盾问题, 尤其需要国际社会, 特别是需要世界经济体系当中主要经济体的协调与合作。建立二十国集团多边协调机制, 无疑就成了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与经济困境的明智选择:二十国集团具有相对广泛的代表性,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此建立起平等磋商与交流的平台;二十国集团成员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集团成员协调各自立场, 达成共识, 以至采取联合行动, 有利于维护世界经济健康运行。

其次, 作为旨在破解全球性经济难题的对话与协商机制, 二十国集团活动的针对性比较强, 有利于增进集团乃至全球经济利益。

无论是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 还是领导人峰会, 二十国集团每次会议的议题都直指诸多严重的、突出的、迫切需要处理和解决的全球性经济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健全的国际金融体系是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成立二十国集团的最初目的, 就在于围绕国际金融改革问题进行磋商。国际金融改革因此就成为二十国集团会议选择议题的基本切入点:从1999年12月, 二十国集团创始会议上强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框架内展开非正式对话、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到2005年10月, 第七届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发表《关于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的联合声明》、《关于全球发展问题的联合声明》以及《二十国集团2005年改革议程》;从2006年11月, 第八届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关注全球经济、能源资源安全、全球人口变化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部体制改革, 到2007年南非会议意识到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呼吁各国采取相应对策;从2008年11月华盛顿首届领导人峰会集中讨论全球金融和经济问题, 到2009年4月伦敦第二届领导人峰会提出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达成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协议, 二十国集团的历次会议都把各国加强合作、努力推动经济增长、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系作为议题的关键词和着力点。归根到底, 二十国集团会议所关注和探讨的中心目标, 就在于解决世界经济运行当中的突出矛盾问题, 尤其是国际金融体系方面存在的矛盾问题, 谋求解决类似矛盾问题, 既维护了集团经济利益, 也维护了全球经济利益。

再次, 作为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平等磋商与交流的平台, 二十国集团体现出当前世界经济体系当中主要经济体实力对比的变化, 其多边经济协调就更有实际效果。

世界经济体系当中, 特别是应对全球性经济矛盾问题方面, 经济体的实力及其影响力之间密切相关, 经济体的作为与其国际经济地位之间关联密切。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迅速崛起。进入21世纪, 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更使发达国家经济“雪上加霜”。如此一来, 世界经济体系当中的力量对比逐渐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扩大, 在世界经济体系当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发达国家主持金融危机形势下的世界经济危局, 已经明显力不从心;国际社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更是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多边协调机制, 既说明发达国家接受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当中的实力与影响力上升的现实, 也说明发展中国家基于自身实力和影响力的作为, 有望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 产生更直接的效果。

最后, 作为新兴的国际经济多边协调机制, 二十国集团具有相对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领国际经济协调乃至全球治理的发展方向。

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推动下的国际经济协调与合作, 今后依然是世界经济运行的基调。任何经济的繁荣, 都是建立在实体经济繁荣基础之上的。深化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国际经济秩序与推动世界经济的健康运行, 都是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的应有之义。真正成功的、有发展前途的国际经济多边协调机制, 必须有助于推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自身实体经济繁荣, 进而推动世界实体经济繁荣;必须有利于推动建立平等协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秩序与经济利益分配格局。二十国集团所强调的寻求合作并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宗旨, 体现出这样的原则。国际经济协调与合作的精神实质, 亦即如此。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世界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和民族国家综合实力较量, 更加呈现出相互渗透和彼此融合的特征。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其载体的发展水平与未来趋势方面的差异, 使得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与整合表现出复杂而多样的双边多边互动关系。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国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融合、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的透明度更高, 国际政治公开化和民主化倾向进一步增强。世界力量分化与整合过程, 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博弈、探讨加强全球治理的过程。概括而论, 加强全球治理的关键有三个方面:一是客观地分析形势与格局;二是科学地进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三是把握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二十国集团从世界经济体系主要力量的对比变化出发, 分析全球性经济矛盾问题的形势、积极探究解决办法, 顺应了形势的发展变化, 维护了利益关系的基本平衡, 明确了协调机制本身的发展目标与方向。

二、二十国集团活动的局限性分析

尽管二十国集团作为新兴的国际经济多边协调机制已经开始发挥出一系列调节作用, 尽管二十国集团成员有经济能力使政策措施产生直接效应, 尽管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二十国集团发展的前景广阔, 但是, 从二十国集团自身的组织框架、运行机制、发展规划等方面看, 其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二十国集团毕竟还是相对松散的、非正式的国际组织, 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一体化集团;二十国集团所提出的建议与主张, 大多是原则性的, 即便有相对具体的政策措施, 也没有确保政策措施得以落实的配套机制;二十国集团目前还没有明确自身作为国际经济多边协调机制的长远发展规划。

首先, 就组织框架而言, 二十国集团是以非正式的部长级会议为运行形式的国际经济论坛, 并非正式的国际组织, 会议讨论的议题与发表的声明, 难以成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政策原则或行为规范;发展中国家在二十国集团框架内, 能够有所作为, 但是改变不了现有国际金融框架与世界经济体系为发达国家所主导的根本。

从根本上说, 二十国集团国际经济论坛的性质, 是由其成立动机与成员的多元化特征决定的。成立二十国集团的初衷, 是主要发达国家面对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形势, 寻求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与合作, 其目的决不是从根本上变革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国际金融框架与世界经济体系, 而是尽量发挥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的积极作用, 最大限度地维护发达国家的既得利益。发达国家倡议成立二十国集团, 不是变革现有的国际金融体制与国际经济秩序, 更不是为了让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事务当中发挥更大作用, 其根本目的, 在于维护并增进自身的经济利益。二十国集团创始会议强调, 该集团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机制。既然被定位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框架内, 那么, 二十国集团本身, 就不大可能成为能够取代现有国际金融框架的协调体制;既然被明确了非正式对话的性质, 二十国集团会议讨论的议题与提出的主张, 就不具有强制力。为此, 借助二十国集团的组织框架, 发展中国家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 扩大自己在世界经济体系当中的话语权, 但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既有的国际金融框架与世界经济体系。

其次, 就运行机制而言, 尽管二十国集团能够就当前突出的全球性经济矛盾问题, 有针对性地展开对话与磋商, 为世界经济体系当中的有影响力的主要经济体表达利益诉求、阐述政策主张提供了相对平等的、宽松的交流平台, 但是, 运行规范、配套措施的不足, 容易导致成员“各说各理”、会议声明“说说而已”, 难以产生实际调节效果。

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 国际社会要求改革国际金融体制的呼声日高日上。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制, 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但是, 基于各自的利益要求,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对此有不同的认识与主张。二十国集团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发表意见提供了对话的平台, 但是, 集团并没有为成员提供对话与磋商之后, 特别是达成共识之后的相关配套措施。如此一来, 成员自然首先要强调各自的立场与利益要求;即便集团会议能够就若干问题达成共识, 是否落实有关主张, 各成员方也要视自身的利益而定。此外, 从利益关系上看, 二十国集团内部, 既有已经存在多年、在国际经济领域发挥过主导作用的八国集团, 也有近年来兴起、在世界经济体系当中特别强调扩大话语权的“金砖四国”;既有地区经济一体化集团欧盟及其主要成员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 也有相互之间存在政治军事同盟关系的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 还有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主要成员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既有国际市场上主要能源资源产品的供应者俄罗斯、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和巴西, 也有相关产品的主要需求者中国、印度。二十国集团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盘根错节、错综复杂, 各成员基于不同利益诉求的观点和主张, 很难达成共识、落实有关行动。

最后, 就发展方向而言, 二十国集团既有可能随着全球性经济矛盾问题的此起彼伏而继续发展, 担当更多的使命和任务, 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有可能伴随着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而逐渐淡出。

作为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应急之策, 二十国集团活动的成果与国际金融危机形势密切相关:危机形势严重, 有关协调活动的层次与力度相对提高;危机形势缓和, 有关对话与磋商对成员乃至国际社会的影响相对降低。毕竟, 无论是现有的多边协调机制八国集团, 还是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更不必说政治军事同盟者之间的特殊关系、新兴的“金砖四国”对话机制, 就对话与磋商、多边协调功能而言, 都能发挥比二十国集团直接的、更有效的作用。二十国集团存在的价值, 在于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应对严重的全球性经济矛盾问题, 在于成员构成方面相对广泛的代表性, 在于活动方面平等协商、互利共赢与利益关系平衡的多边协调, 二十国集团的活力与未来也在于此。目前, 二十国集团还没有就进一步发挥自身活力、拓展发展空间形成明确的规划, 尚未明确如何在二十国集团框架内, 形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突出全球性经济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明确如何在扩大集团规模的同时, 力求成员代表性与运行有效性的有机统一;尚未形成处理集团内部复杂利益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基于这样的形势, 二十国集团活动的长远发展状况, 尚难定论。

三、二十国集团活动的前景展望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 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 虽然还不能完全说是“唇齿相依”, 但是, “共荣共损”的特性越来越强。加强国际经济多边协调机制建设, 是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增进各国各地区经济利益的现实选择。发挥好二十国集团的协调作用, 处理好全球性经济矛盾问题, 协调好国际经济利益关系, 对集团成员有利, 也对国际社会有利;对于这一新的多边协调机制, 国际社会有必要以相对积极的态度, 开创其更加广阔的前景。

总体而论, 二十国集团活动的发展前景, 取决于如何扬长避短, 如何在活动当中发挥积极因素、克服局限性。

1、从发挥积极因素的角度分析

(1) 二十国集团是为应对全球性经济矛盾问题而出现的, 要突出强调其广泛代表性, 以顺应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共同破解全球性经济难题的要求。

应对全球性经济矛盾问题, 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协调与合作。国际社会加强协调与合作, 首先需要建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平等交流与协商对话机制。经济利益要求能够相对公开、直接、有效地表达出来, 既是主体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首要环节, 也是主体参与国际经济多边协调机制的基本立足点。国际社会不同主体的经济利益要求:既可能有共性, 也可能有个性;既可能有合理性, 也可能有不合理性, 但表达出来是关键的第一步。二十国集团的广泛代表性, 不仅取决于成员的多元化构成, 更取决于相对公开、公正、公平、包容的利益诉求表达平台。坚持相对公开、客观、全面地反应国际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状况, 为主体表达经济利益要求, 提供公开、直接、有效的表达机制, 就成为增强二十国集团广泛代表性、团结广大成员共度时艰的关键。

(2) 二十国集团强调平等对话、公开交流原则, 坚持非正式部长会议的运行形式, 强调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多极化格局的发展要求的同时, 要着力处理好全球化与多极化、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平等协商与共同行动之间的辨证关系。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 各国家各地区经济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诸多全球性经济矛盾问题, 都需要各方参与, 从推动世界经济健康运行和增进全局性经济利益的高度上认识和处理。同时, 随着多极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全球经济利益格局的板块状特征更为突出, 以若干主要国家或地区经济体为核心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 日益成为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当中, 主体经济利益诉求的重要载体。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多极化进程之间的矛盾, 集中体现于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对立统一之中。此外, 基于全局利益更为关注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更为关注当前利益的实际, 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矛盾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为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此背景下, 二十国集团必须在运行机制建设过程当中, 把全球化与多极化、全局与局部、现在与未来、民主与集中等诸多的矛盾关系有机结合起来, 力求做到统筹规划各种矛盾关系, 使之辨证统一于集团活动的全过程。

(3) 世界经济发展过程当中, 全球性经济难题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得以解决, 因为旧的问题刚解决了, 新的问题往往接踵而来;旨在破解全球性经济难题的二十国集团, 将会伴随着新的全球性经济难题的不断出现而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要拥有未来, 二十国集团就要着眼于长远, 提高对全球性经济难题的预见性, 增强多边协调机制的长效性。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衰退形势依然处在变化之中:危机并未见底, 衰退尚未结束。二十国集团要把握住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 在应对未来可能的矛盾问题时赢得更大主动, 就必须明确矛盾问题的根源与实质, 抓住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为此, 集团在认识和分析有关全球性经济难题的时候, 不但要强调增进自身的经济利益, 而且要尊重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注意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分析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国际金融体制改革问题如此, 世界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也如此。在分析、处理和解决全球性经济问题等方面表现出预见性和长效性, 是二十国集团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要选择。

2、从克服局限性的角度分析

二十国集团必须从增强自身协调功能的原则要求出发, 立足于首先解决集团框架内部的主要矛盾, 在活动当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切实增强集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拓创新, 推动不利因素向有利因素转化。

二十国集团的局限性集中表现在:框架结构松散、内部与外部利益关系复杂;运行机制方面, 各自为政的特征明显;针对有关议题的声明或主张缺乏约束力和有效性;长远规划不明朗, 发展前景难以定论。

结合上述形势, 二十国集团首先要在增强组织的开放性、加强内部利益关系协调方面下功夫, 进一步扩大成员代表的广泛性, 发挥内部既有多边协调机制或地区一体化经济集团的积极作用, 求同存异, 突出经济利益上的交叉点, 立足于发挥大智慧、增强大局感、把握大趋势、解决大问题。大的问题解决了, 主要矛盾化解了, 有助于消除大的、根本的经济利益冲突, 有助于成员协调立场与配合行动, 有助于协调机制的健康发展。

针对声明或主张缺乏权威性与有效性的问题, 二十国集团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运行机制。无论领导人峰会通过的宣言, 还是财政部长与中央银行行长非正式会议发布的声明, 集团都有必要采取一定的后续配套措施, 以维护会议宣言或声明的严肃性和实效性。

从发展规划方面看, 二十国集团必须未雨绸缪, 切实通过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不断增进组织框架的稳定性与吸引力, 在不断的积极作为当中, 开拓良好的发展前景。

摘要:作为新的国际经济多边协调机制, 二十国集团对世界经济运行, 特别是对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经济矛盾问题, 产生了诸多影响。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了二十国集团活动成果, 是加强其多边协调功能的必要选择。

关键词:二十国集团,活动成果,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庄起善:世界经济新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任湘怡: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学转向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8 (2) .

[3]陈玉刚:金融危机、美国衰落与国际关系格局扁平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9 (5) .

11.描写植树节的二年级作文 篇十一

老师准备把兰花种在朱栎带的红色花盆里。她先把花盆里枯萎的花草轻轻地拔掉,再把花盆倒扣,轻轻一抖,盆子里的土就轻而易举的倒在了报纸上。

接着谢老师又小心翼翼的把枯草的根清除掉,把土块捏碎,把泥土放回到花盆里。等到泥土放到花盆的一半左右时,谢老师用手挖了一个小窟窿,慢慢地把兰花的尾部对准了窟窿种了下去,仿佛种下一件非常珍贵的东西。接着,谢老师把剩下的泥土撒在了兰花的四周。

12.二年级植树节主题活动 篇十二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认为:学习是相遇与对话, 是与客观世界对话 (文化性实践) 、与他人对话 (社会性实践) 、与自我对话 (反思性实践) 的三位一体的活动。这也是本课设计的理念, 学生在练习与思考中与客观世界对话 (不断思考问题) , 破解疑惑, 提高自身水平。

在与同伴的合作学习中与他人对话, 定位自身在合作中的位置, 在小组中接受他人的帮助, 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或帮助他人实现整体的提高, 以及在小组的练习、在比赛中检验和比对, 实现与自我对话, 反思自身的问题与缺陷, 寻找解决的办法。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 肌肉力量和协调灵敏性也较强, 他们活泼好动, 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 对有一定难度的运动项目有较强的挑战欲望, 但面对单调的练习内容, 注意力差。因此, 在学练过程中, 他们一会儿扮演器材的角色, 一会儿又变成练习者, 并进行分组轮换练习, 每名学生在每1个时间段都有自己的练习任务, 不论是跨越障碍, 还是搭建障碍, 他们始终处于学习的进程中, 身心高度参与, 体现了真正的互相配合,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与运动负荷。

三、教材分析

障碍跑是在快速跑中运用跑过、跳过、跨过、绕过、爬过、钻过等合理的方式、方法越过多种障碍的运动项目。

通过练习, 不仅能够发展学生身体的各方面素质, 还能培养学生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坚强意志, 树立自信心, 通过合作与交流, 还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流程

游戏:找伙伴 (确定造型1、造型2、造型3动作) →学习障碍跑:跨过障碍 (学习造型1动作, 学习造型2动作, 学习造型3动作) →学练模式:体验、发现、练习、对比、突破、定位→组合练习:障碍跑接力放松练习 (韧带拉伸) →总结点评。

试教感受:

创设真情境追求真实效

一、亮点

1.重实践、重合作、重反思。本次课充分体现了指导思想中的3个对话, 对话所体现的就是实践, 通过跨越障碍的活动实现文化性实践, 通过合作实现社会性实践, 通过自我选择一定难度的障碍实现反思性实践,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教学过程重点突出, 层次分明, 梯度性强。教学自始至终紧紧围绕着跨越障碍进行, 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首先在准备部分的“找伙伴”游戏中, 找好了整节课的合作伙伴, 各种造型又为本次课的练习作好了辅垫。其次再通过跨越一定高度与宽度的障碍, 使学生明白跨与跳的区别, 最后通过障碍跑拉力, 使已学的动作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二、问题思考

1.学习的实效性。本节课的练习密度为45%左右, 但学生真正跨越障碍41次, 模仿跨越14次, 为什么跨越的次数不多呢?主要是由以下方面决定的, 首先看似练习密度不低, 但准备部分占了一半, 基本部分的练习密度只有20.8%;其次, 学生练习的时间虽接近19.5% (见下页表) , 但没有进行主要技术的学习, 而是在持棒做障碍。

如果将棒改为小体操垫, 通过横放 (宽度) 、竖放 (高度) , 将持棒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 那本次课跨越障碍的次数将明显增加, 学生练习的时间将达到25min左右, 练习密度达到60%左右。

2.合作的真效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合作不是简单的2名学生或者多名学生一起练习, 毛振明认为:“合作学习是2名学生以上的人群有意识地、善心善意地、为了能帮助对方而形成的交互学习行为, 这种合作学习的本意不是索取、不是被要求、不是无奈, 而是一种发自善意地互相帮助。”合作也有许多层次, 我们培养的是“给予别人方便和力量的合作”, 以及“只要有人需要帮助, 我就会伸出援手”的合作态度、精神与习惯。为此, 我们需要寻找具有深度的合作真情境, 真正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自发的给予他人帮助的行为习惯, 使合作成为一种常态。

3.组织的简便性。本次课实施后最大的感觉就是组织比较繁琐, 学生对棒的高低、宽度、稳定性比较难把握, 执教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和纠正学生持棒时出现的问题, 还有许多学生不明确如何持棒, 尤其是在最后一个游戏中。课中往往出现教师花很多时间讲解练习方法, 学生练习的时间却没有得到保证的现象。如果将棒改为小的体操垫将使组织更便捷, 安全隐患也大大降低。

4.安全的有效性。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只看到一句“注意安全, 交替练习”的提醒, 显得比较单调与空洞。

本次课的练习过程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如, 当学生在练习跨越时, 辅助学生随意地调整棒的高度 (课中就有学生出现) , 就会出现安全隐患。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 必须注明安全的具体措施, 如:拿棒的学生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棒的高度, 不能随意扩大棒的宽度, 不能随意移动棒的位置等,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安全, 又保护了教师自己的切身利益。

以上只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施后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有许多地方还没有真正理解王老师的设计意图, 有不当之处多多包涵。

“学体”名师团队专家库成员 曹强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点评:关注教法的多样性, 注重练习的趣味性

认真研读课时计划, 感受到王老师对体育教育教学理念理解的认识较深, 在教学设计中, 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较准确, 在教法上更具灵活性, 在学习体验上注重趣味性。

1.教学内容的递进性, 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在设计中, 可以明显感受到王老师在围绕跨越障碍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所呈现的智慧。其设计不是直入主题, 让学生直接认识障碍后再进行练习, 而是在循序渐进中通过小组合作, 一步步发现和攻克动作1、动作2、动作3的教学重点。最后在学生掌握越过一定高度和宽度的障碍后, 以游戏的形式, 进行障碍 (跑过、跳过、跨过、绕过、爬过、钻过等合理的方式、方法越过多种障碍) 接力比赛。教学内容的递进性, 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注意力时刻被教师握在手中,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教师不断提高的教学难度和所带来的挑战所激发。教师驾驭课堂则变得游刃有余, 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2.教法的多样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王老师在关注“教”的同时, 更关注到学生的“学”。小组合作中的探究和思考需要学生运用智慧去不断克服障碍的高度和难度;小组展示和比赛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师生间的评价则需要学生有不断观察、发现和归纳的能力。本课的教法不是生硬的, 而是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 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体验越过障碍的动作, 掌握动作的方法和技巧等, 对增强学生的体能,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方面都是有益的。

3.学习的趣味性, 确保课堂得以生成。本课可以从多个视角下发现趣味性的存在:一是学生在学习、体验、合作、比赛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挑战和内心的快乐;二是以学生和纸棒不断组合搭建成的障碍, 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运动体验和合作时积极的情感体验, 促使学生更深入地进行学习;三是不断提高和变化的纸棒高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旦学生自己战胜了自己, 学习快乐的源泉则会源源不断, 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 本节课王老师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习目标引领教学内容, 通过学生自主选择不同高度的“横杆”和不同障碍难度的接力跑中, 都可以让学习目标可操作和可观测。

从本课的设计流程来看, 本设计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从本教案中可以看到学生利用小体操垫进行落地时缓冲, 在大多数练习中, 体操垫是作为一个标志物 (起跳点或“横杆”) 出现的, 而不是作为保护设施用于教学。在实际教学中, 这样的器材摆放不仅起不到保护的作用, 反而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二是本课主要是下肢练习, 学生在长时间、高密度的练习下, 疲惫感较明显, 如果能在障碍跑接力中进行一些改变, 可能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保证学习过程的安全性;三是本课教与学的方法不明, 活动占据了主体, 王老师在教法的引领上缺乏具体的方法, 感觉稍有遗憾。

以上是本人根据王老师的课时计划而发表的个人见解, 难免有浅薄之处, 请王老师及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点评人:“学体”名师团队领衔专家申克才

上一篇:湖北高校腐败案件警示录下一篇:高效课堂教学的要素分析及实践(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