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铸军魂的事迹

2024-08-30

铁血铸军魂的事迹

1.铁血铸军魂的事迹 篇一

上午10时, 北京天安门广场。举世瞩目的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 装备方队中20辆来自陕汽, 运载着东风5B核导弹、指挥信息系统装备方队、后勤保障方队、装备保障分队等方阵装备的军车, 在万众瞩目下, 威武雄壮中渐次驶过观礼台。“零故障、零抛锚”, 胜利完成任务。作为行业内唯一连续四次参加阅兵仪式的重型军车生产企业, 陕汽军车见证了祖国的日益繁荣和强盛。

中国重型军用越野汽车的摇篮

时光的年轮回溯到上世纪60年代。60年代初, 中国的汽车工业刚刚起步, 国产车品种少, 炮兵部队所需的牵引车更少, 重型越野汽车更是一片空白。“有炮无车也白搭”, 这正是我军当时面临的一个严酷现实。当时, 火炮、雷达等已研制成功, 而与之相应的五吨级牵引军车缺口多达数千辆。为了彻底改变我国有炮无车的历史, 为此, 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建设一个能够自主研发生产重型越野汽车的基地。

1964年, 在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等老一辈中央领导的关心支持下, 国家计划委员会决定在西北地区建设重型越野汽车生产厂——陕西汽车制造厂。经过一番艰难的选址工作, 1968年4月11日, 陕汽的厂址定在了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曹家乡麦李西沟。在五丈原脚下, 来自祖国各地的陕汽第一代创业者, 在1700年前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的古战场, 开始了第一次创业。陕汽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在生活条件极差的情况下, 极力排除“文革”的干扰, 建设起我国第一座重型军用越野汽车生产基地。

1970年12月26日, 在毛泽东主席77岁寿辰那天, 陕汽厂生产出了第一辆重型越野汽车。经过四轮试制和改进后, 1974年12月27日, 国家车辆定型委员会以 (74) 车定字03号文批准五吨越野汽车设计定型投产, 并正式命名为“延安牌250型越野汽车”。延安250的定型填补了国内空白。以“延安250型越野汽车”为代表的国产重型军车应运而生, 彻底结束了我军有炮无车的历史。从那时起, 陕汽的军车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其产品开始广泛用于牵引、运载各军兵种重型武器装备, 以及通讯指挥和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

1975年6月17日下午, 陕汽厂试制生产的两辆延安250型越野汽车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进北京中南海, 接受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入中南海的第一款重型军用越野汽车, 汽车检阅后, 李先念副总理题字“有炮无车也白搭, 我们缺少这样的越野车”。陕汽改写了我国不能生产重型军用越野车的历史, 解决了我军“有炮无车”的难题。1978年延安250军车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20世纪80年代, 为了适应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陕汽在引进、消化、吸收斯太尔技术的基础上, 成功研制出第二代军车SX2190型7吨军用越野汽车, SX2190是我国第二代军车的代表车型, 荣获陕西名牌产品称号和国家优质产品称号。与此同时, 陕汽利用斯太尔技术对延安250型军用越野汽车全面升级, 从而研制出延安250型军用越野汽车的改进型SX2150K, 该车被评为军内科技进步二等奖, 荣获国家优质产品称号。

1996年到2003年, 陕汽经过两轮研制, 成功开发出SX2300型十五吨级8×8重型军用越野汽车。该车在斯太尔技术平台上进一步采用当时世界上高水平康明斯电喷柴油发动机、液力机械变速箱以及双回路动力转向系统, 双前转向驱动桥, 各项性能指标已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适应国防事业发展需要, 陕汽借鉴第一代延安250和第二代SX2190系列军用越野汽车开发的成功经验, 吸收国内外军用车辆先进技术, 通过不断自主创新, 正在自行研制开发第三代军车——高机动性越野汽车。陕汽军车不断向高机动性、高生存性、高信息化、高可靠性、高使用性、高安全性、高环境适应性的方向迈进。

从1968年三线建厂起, 陕汽一直为部队研制生产用于牵引和运载重型武器装备的越野汽车, 拥有各军兵种大吨位军用越野车市场最先进的技术平台。已研制生产了3.5吨、5吨、7~8吨、15吨、25/40吨和60吨共6个载重级别系列的车型, 共482个品种型号。陕汽研制开发的军车已累计装备部队5万余辆, 占全军同类型车辆90%以上。

自2009年以来, 陕汽军车研发全面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 以“立足实战需要, 开发创新产品”为理念, 以正向研发加反向试验验证为手段, 建立了生产一代, 研发一代, 储备一代的完善的3G研发体系。

以市场需求和标准法规提升为牵引, 统筹国内外优势资源, 陕汽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 高校、科研机构、专业设计公司、供应商、产业技术联盟、海外研发机构、政府等多方协同的生态化研发体系, 陕汽从单一产品到整体产业链创新, 已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产品与技术战略、应用型技术研究、产品平台建设与应用工程”四维科技创新体制。

如今, 陕汽拥有5个整车研发中心, 10多个专用车及零部件研究机构。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技术中心、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依托这些高端平台, 陕汽自主研发突破了整车轻量化、高效节油等行业壁垒, 逐步担当起引领行业标准的责任。近几年, 所承担科技项目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余项, 获国家授权专利485项, 主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7项。

为了更好发展和全面布局, 上世纪90年代陕汽将总部迁建至古城西安,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民用重型汽车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陕汽深化企业改革, 不断通过技术引进、自主研发和对外合资合作, 充分利用军车技术的深厚功底, 相继开发出了奥龙、德龙系列等多种民用重型卡车, 深受用户好评,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目前, 陕汽已从一个三线军工企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员工3.1万余人, 资产总额达300亿元的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已经形成年产重型商用车10万辆、康明斯发动机5万台、重型车桥18万根的生产能力, 综合实力位居中国机械500强第20位, 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制造型企业和唯一的新能源商用车生产企业。

铁骑军魂的荣耀

因军而生, 依军而强。陕汽控股董事长袁宏明在回顾陕汽一代军车研发时说:“陕汽为军车而建,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一代军车完全靠自主研发, 凝聚了老一代陕汽人的智慧。”作为我国重型军用越野汽车最为重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陕汽一直致力于对军用车辆需求的研究, 牢记国防使命, 不断强化军品意识, 紧跟装备发展和实战要求, 为部队提供优质服务和保障。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 陕汽军车奔赴疆场, 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在抗洪抢险;在汶川、玉树和雅安地震中;在东方之星沉船救灾中;共有3000多辆陕汽军车随救援部队抢险救灾, 陕汽应急服务队不顾个人安危, 迅速赶赴灾区现场, 为部队及参加救灾的地方车辆提供免费服务保障。在国家历次重大演习比武、阅兵等活动中, 陕汽军车都承担着重要角色。

1984年国庆35周年, 陕汽军车以32辆车组成两个方队:一个方队是以SX250为牵引车的加农炮方队;另一个方队是以SX250为底盘的122火箭炮方队, 威武雄壮地通过天安门广场, 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受到中央军委的表彰和嘉奖。

1999年国庆50周年, 陕汽64辆军车以四个方队的强大阵容, 分别牵引和运载着防空导弹、加榴炮、火箭炮和高射炮, 威风凛凛地通过天安门广场, 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受到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

2009年国庆60周年, 凭借着坚实的技术、优良的传统, 陕汽军车第三次隆重登场, 陕汽SX2190军车在后勤装备方队雄赳赳气昂昂地通过天安门广场, 将“陕汽制造”的品牌传扬四方。

至此, 陕汽军车已经连续3次参加了国庆大阅兵, 见证了祖国的日益繁荣和强盛。

在今年“9·3”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盛典中, 陕汽军车运载着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 第四次参加阅兵, 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人民的检阅。

多年来陕汽敢挑重任, 勇于承担, 在满足部队装备军事训练、战备执勤和执行多样化任务的同时, 努力提升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服务保障能力。军品服务保障由职能化向流程化转变, 陕汽从民品成熟的全国1200多家服务站中, 结合用车部队、军品改装厂的分布状况, 按照择优就近的原则选取优秀服务站从事军品服务保障, 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目前, 已建成了服务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专业服务网络, 提高军品客户满意度, 满足军品服务需求。

陕汽军品服务人员通过积极主动走访部队, 加强基层部队沟通, 收集整理部队需求, 协调企业相关资源, 开发适合部队需求的产品, 提供“产品+增值服务”的一整套解决方案, 通过增值服务, 努力满足客户需求, 并对已投放部队的产品做好产品升级和服务保障, 提高了部队满意度。目前, 陕汽军品服务已全面建立起部队立体化服务平台及军企一体化服务保障体系。

陕汽董事长袁宏明说, 国家历次举行阅兵式, 陕汽人的关注度都比一般人高。无论公司领导、中层管理干部, 还是普通员工, 日常议论的话题有很多都是阅兵, 他们也会及时地向身边的亲朋好友传递有关阅兵的信息。每当说到阅兵式中有陕汽的军车时, 他们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陕汽人都有一个不解的军车情结, 当每一次阅兵式中, 陕汽军车在天安门前威武而过时, 是陕汽人最为自豪的时候”, 面对媒体袁宏明表示。作为商用车领域最大军车企业, 陕汽的发展离不开军车的发展, 陕汽人对军品的重视,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动摇, 陕汽人造军车的情怀可以说是铁骑军魂, 矢志不渝。

过硬品质托起大国重器

陕汽接到军车要参加9月3日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大典”活动后非常激动, 这是祖国和人民对陕汽的信任。陕汽人深知此项目的重要性, 要求严、时间紧、任务重, 迅速策划并组织成立了以董事长袁宏明为组长的阅兵项目领导小组 (即“1509”项目领导小组) , 全面开展工作。2015农历年收假的第一天, 陕汽特种车事业部试制一车间。“1509项目”车前人头攒动, 来自军方、军研所、军品部的工作人员正围绕下线的车辆开展静态评审, 这批车是陕汽特种车事业部提早开工, 利用春节假期加班装配出来的。特种车事业部试制车间、调试车间100余人严格执行“1509项目”质量控制要求利用3天时间完成了4辆份重点车的装配下线、4辆份的完善及2辆份的交验, 并检查检修了12辆现役车辆。

军车标准究竟有多高?据介绍, 对车桥的试验国家标准是80万次, 陕汽军车可以达到131.8万次, 50多厘米高的垂直路面, 军车轻而易举就能上去。军车要能通过60%的坡度, 还能在水深1.5米、弹坑、几十米长的大块卵石路面等各种战地行驶。此外, 军车要能适应高寒、湿热等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而这次阅兵的要求更严格, 当听说受阅车速要控制在2公里/小时以下, 并最好是1公里/小时的时候, 陕汽军车研究所四室主任聂文福吃了一惊, 一般的军车最低稳定车速5公里/小时, 发动机怠速再低的话容易熄火。面对此问题聂文福和他的团队展开了技术攻关, 重新匹配设计了动力传动系统, 重新设计匹配制动逻辑, 在奋战20多天后解决了问题, 实现了受阅车既能满足低速行驶, 也能用手制动控制车辆走得整整齐齐, 满足军方标齐的要求, 圆满完成任务。

“部队从‘管用、耐用、好用’三方面综合考虑, 最终选择了陕汽军车, 使我们倍感自豪的同时深感责任重大。”聂文福说。据介绍,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庆典选用的陕汽军用越野车型为军车二代改进型, 集成了像电控高压共轨喷射、CAN总线、CTIS系列等大量三代预研军车新技术, 并经过严格的地形试验和部队实用试验考核, 性能可靠, 完全能够满足部队的使用需求, 代表了陕汽作为军车生产基地应有的技术水平。

如何高品质圆满完成第四次的阅兵车任务, “自接到任务以来, 陕汽从生产技术准备到路试对受阅的军车实行了全过程管控。”陕汽特种车事业部生产制造部部长赵明如是说。元月份接到了任务, 3月份交付部队, 要求严、时间紧、任务重。为保证任务顺利完成, 陕汽成立了“1509项目组”, 制定了车辆生产网络计划, 要求各单位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1509项目”质量控制要求, 从自检、专检、互检百分百控制, 专人专职、定人、定工作场地、定生产设备, 确保车辆保质、按期完成装配、改制和入库。成立生产计划与过程管控小组, 从生产计划下发开始生产进度全过程管控, 动态跟踪, 并要求各负责部门在车辆开始装配后做好对装配车间服务工作, 及时协调解决生产过程中零部件质量问题、设计问题、工艺问题和工装、工具保障事宜, 确保装调顺畅。

为保证9月3日当天陕汽受阅车辆能以最可靠的状态完成此次阅兵任务, 为了保证部队正常训练, 陕汽组建了一支由5名政治合格、技术精湛的专业人员组成的服务保障小分队, 于5月、6月陆续进驻阅兵村, 开始了车辆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军方要求受阅车辆在前进时, 平行距离误差不超过10厘米, 因此, 他们对所有陕汽军车进行了精确地调试和改装, 确保受阅车辆整齐通过天安门。3个多月的工作中, 陕汽服务保障队员严格按照阅兵工作要求, 对车辆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和保养, 做到排除隐患不过夜, 全程保障陕汽20辆受阅军车的日常训练、合练活动, 并积极参加军方组织的各项竞赛和评优活动。不但确保了陕汽受阅车辆在历次演练中保持良好状态, 而且表现出了陕汽人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在全军树立了陕汽人的良好口碑。

正是由于陕汽人具有的军人气质, 敢打硬仗, 无私奉献, 坚持不懈, 从组织生产到服务保障每一个环节都做得严细合缝, 滴水不漏, 最终陕汽军车圆满完成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受阅的光荣任务, 陕汽人也再一次见证了祖国的日益繁荣与强盛。陕汽军车堪称完美的表现再次印证了企业打造“精品工程”取得的辉煌业绩, “零故障、零抛锚”目标的顺利完成也展现了陕汽一流的服务保障水平, 陕汽服务团队突出的保障能力受到阅兵方队领导的高度赞扬, 一举荣获阅兵联合指挥部颁发的阅兵保障突出贡献奖等多项殊荣。

陕汽在享受荣誉的同时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正如袁宏明董事长阅兵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的感叹:“装备方队在天安门广场通过时, 可能只有几分钟时间, 但对作为载具和装具的军车来说, 展现的却是几十年的积淀。”是啊, 陕汽47年的发展历程, 也体现着我国重型军用越野汽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积淀。历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 发展的每一次递进都伴随着改革的艰辛, 成功的喜悦背后从来不缺乏竞争的残酷和危机的磨砺。总结历史, 我们深刻体会到, 企业不仅要对瞬息万变的发展形势做出反应, 而且要高瞻远瞩, 审时度势, 把握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 以取得长期生存与发展。正如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的“新常态”, 经济形势不可谓不严峻, 各种问题错综复杂, 诸多矛盾相互叠加, 既有社会发展不平衡对行业带来的冲击, 也有自身短板与发展瓶颈造成的内部压力。要充分认识到, 前进的道路不会轻轻松松、顺顺当当, 企业越发展壮大, 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 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如果说, 面对新常态需要一次大觉醒的话, 那么, 今天陕汽第四次受阅天安门, 在绽放光荣与梦想的庄严时刻, 企业新的目标当逢其时。

上一篇:五年级班务计划(200下一篇:镇2011年关于开展向村级组织收费专项清理整顿活动的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