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精选15篇)
1.教育技术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 篇一
关键词:英语教育史,跨学科,研究方法
英国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哲学家, 弗兰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在1653年发表的《培根随笔》一书中有篇重要的文章《论读书》曾经这样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Histories makes men wise) 可见历史的重要性。但国内国外在英语教育历史的研究似乎一直停留在史料的整理, 或者只是在为外语教学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没有真正从史学的角度来研究英语教育史, 更不清楚研究英语教育史的重要性。
1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在国外, 对英语教育研究最具影响的应该是爱丁堡大学语言学系高级讲师A.P.H豪厄特在1984年出版的英语语言教学史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中详细叙述了英语教学的整个发展过程, 该书从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开始, 一直讲到当代英语教学。A.P.H豪厄特站在客观的角度对英语语言教学史做客观的记叙式的描述, 并没有阐述英语教育兴起与当时政治的变化之间的联系。在书中作者还介绍了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学的起源, 语言翻译教学法、自然/直接教学法等的兴起。其实这些英语教学的发展都与复杂的欧洲政治变化有关。16世纪开始, 英语取代拉丁语在书面语和口语中担任领导地位与英帝国的兴起有着复杂而必然的联系。遗憾的是, A.P.H豪厄特的《英语语言教学史》一书并未能就此有任何论述。
在国内, 长春工业大学李旭明教授在她的讲座《国外现代英语教学的历史发展》中对国外现代外语教学法思想的演变进行了详细论述, 在李教授的讲座中提到了对外英语教学的发展, 比A.P.H豪厄特的研究更进一步提到了在英国、美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对外英语教学。她指出在19世纪末以前古典语法教学时期, 外语教学思想还只停留在解决为什么教外语的问题上, 在那个时期外语是一种文化素养, 其目的是学习外国文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进入了现代语言教学时期, 时代需要解决外语教学教什么的问题, 直接法因此而诞生;20世纪40-60年代, 面临的问题是怎么教, 当时盛行听说法;20世纪70年代以后, 现代语言教学进入深入时期, 主要代表有Noam Chomsky转换生成语法, J.B Carrol认知心理学, J.S Bruner认知学习理论。我们不难看出, 李教授的研究主要是想阐明英语教学法如何演进, 也没有说清楚英语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如何与复杂社会活动有机地结合。
2 英语教育史研究的不足与意义
教学时教育活动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 是对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的传授过程。既然教学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 那么研究英语教育史就不能只是研究其教学史, 这是不全面的, 而且还有以偏概全之嫌。诚然, 英语教学史是英语教育史的一部分, 它具体反映了英语教育的方法和经验的总结。但是什么是英语教育史呢?我们应该怎样来研究英语教育史?首先让我们来看什么是英语教育史。教育史 (History of Education) 是指具体反映人类教育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 是人类过去的活动。 (1) 那么我们研究英语教育史就应该建立在客观准确的英语教育史史料的基础上, 要确定可信的史料, 就必须进行考证。并且在此基础上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来解释其规律。如可以运用教育生态学的理论解19世纪中叶随着欧洲各国之间人们相互交往增多, 为各国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交际机会, 因而对口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多, 之前提倡语法翻译法重视书面理解, 较少考虑口语的表达, 所以这个时期口语教学代替了原来的语法翻译法教学。这样全新的视角来看整个英语教育史的发展过程,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英语教育史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3 英语教育史发展前景
3.1 英语教育史研究的方法
英语教育从古老的英吉利经过漫长的时空, 走向了全世界;而英语语言教育的发展及其推开政策制定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研究英语教育还必须研究教育政治学, 在公元1560年, 由于受天主教改革的影响, 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和法国的难民被迫流亡他国。他们以巨大的数量来到了英国。当时的伊丽莎白女王对这些“宗教难民”采取了欢迎的政策, 但是大量的难民涌入, 他们中大多数是有手艺的技工, 要在英国安身立业, 教会难民学习英语就是首位的。在1570年到1598年近三十年的时间, 法国的语言教师们为英语教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有三位很著名的法国教师, 他们用双语的小册子教法国难民英语。这对于没有明确语言和体系的英语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如果没有伊丽莎白女王宽松的政策, 没有外国难民, 尤其没有法国难民为适应生存环境学习英语的要求和愿望, 那么英语语言和英语教育的开始还要晚上很多年。由此可以,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环境对于语言教育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关系。
英语教育活动不是单一存在, 它是社会发展乃至自身和谐共处的实践活动。美国克雷明在他的教育生态学研究中就曾这么说过, “把各种教育机构与结构置于彼此联系中, 以及与维持它们并受它们影响的更广泛的社会之间的联系中来加以审视。” (2) 我们可以把英语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 英语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因子 (学校以及其他教育者) 之间都是有机联系的, 并且动态地呈现为一致与矛盾、平衡与不平衡。因此, 对学校而言, 既要与其他英语教育机构相约定 (engagement) 、关联 (linkage) , 又要有自己的日常工作事项 (agenda) , 在内外互动中保持学校自身的完整与平衡。克雷明指出, 生态学的方法与模式的要点在于指明教育情境的范围和复杂性。运用生态学的联系观、平衡观和动态观我们可以考察目前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这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抉择。
无论是通过教育生态学还是教育政治学的方法来研究英语教育史, 在结构上都是站在宏观的层面对英语教育史的研究, 而通过新文化史学的方法研究英语教育则是要求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对英语教育活动和过程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研究。新文化史又称为“社会文化史”, 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史学形态, 它的兴起拓宽了历史研究和文化史研究的范畴和领域, 使历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也推动了跨学科的历史研究的发展。新文化史域下的英语教育活动, 应该是研究英语教师教学的情况、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 通过细微的事件和平常的人物来重构英语教育史, 让人们体会英语教育史的脉搏, 看到普通大众如何参与英语教育活动, 推动英语教学的发展。简单地说, 就是通过新文化史的方法, 最大程度地还原英语教育史的真实发展过程。
3.2 英语教育史研究的对象
确定英语教育史的研究对象, 可以帮助我们划分这门学科属于哪种范畴。英语教育史研究出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样的英语为母语的国家, 还应该讨论非洲、亚洲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和香港等地区和国家英语教育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全部历史过程。英语教学已从某一国家对外文化活动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国际性的事业。英语教学理论层出不穷。各个教学流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对于英语教育史的研究, 不仅是记录下英语教育的历史, 更是从教育史的角度出发, 总结出其深层次的教育观点, 为我国从事英语教育的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并为以后英语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4 为未来英语从业教师树立信念和信心
最近北京教育局宣布将在2016年将英语高考分值由原来的150分调到100分, 山东教育局宣布将在明年取消英语听力考试, 各地关于英语的高考政策调整进入密集期, 引发社会热议。差不多在同一时期, 日本文部省决定在2020年正式将英语教育的开始时间从目前的小学五年级提前到小学三年级, 通过让学生更早接触英语, 培养国际化人才。笔者认为对待英语教育的不同态度让人多少会认为“日本小学强化英语教育”, 而“中国高考弱化英语地位”的感觉。英语之所以成为国际交流的媒介, 除了文化和历史的原因, 还有政治和经济的因素。了解英语教育的历史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无疑对其树立从业的信念和信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作为世界语言承载了大量先进的科学知识, 是透视西方文明的窗口。英语的重要性无论在今天或是今后都毋庸置疑。从国外的经验来看, 日本、土耳其等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中, 外语教育同样是国家与社会变迁的一种映射。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变化, 经常可以在其他国家看到形似的影子, 而其他国家发生的有关外语教育的旧例, 又经常如“幽灵”一般, 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参考文献
[1]杜成宪, 邓明言.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周采.外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过去、现在和未来 篇二
这里的“现在”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约1.5亿千米,光速为30万千米/秒,太阳发出的光需要约8分钟才能到达地球。这就是说,我们看到的第一束太阳光,是太阳在8分钟前发出的。我们的“现在”,已成为太阳的过去。如果还有人在金星和火星上与我们一样观日出,由于金星和火星距太阳分别约1.1亿和2.3亿千米,太阳光到达金星需6分钟,到达火星约12.7分钟,当地球人说“太阳现在出来了”时的“现在”,对金星上的观测者来说已是“过去”,而对火星上的观测者来说则还是“未来”。
人类正酝酿火星旅行。在火星上与地球通信,目前只能采用无线电波。无线电波与光波一样是一种电磁波,以30万千米/秒的速度传播,如果在火星与地球处在最近距离(7800万千米)时用无线电工具通信,电波在地球和火星之间的单程传播约需要260秒。如果火星上的航天员报告说:他“现在发现了……”我们必须理解,他所说的“现在”是4分多钟以前的事。如果将来能在土卫六上考察,由于土卫六与地球的最近距离达12.79亿千米,那里的航天员报告说他“现在要如何如何”,他那个“现在”其实已是1个多小时以前的事。
这里,我们看到了相对论的有限光速对时间观念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把似乎铁定的“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概念打得粉碎。但我们不能不接受这个事实,以往人类只粗略地把眼前看到的事叫“现在”,已看到但已过去的事叫“过去”,将要发生还未看到的事叫“未来”。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既要研究微观粒子,还要研究宏观宇宙,在这些方面,“现在”的概念有着巨大的时间间隔差距。在观察某些粒子衰变时所说的“现在”,指的可能是百万分之一秒的时刻,而在观测质子衰变和一些宇宙现象时所说的“现在”,可能是几年、几十年、几十亿年和更长的时间间隔,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相对的时间观念。
一些基本粒子的寿命只有百万分之一秒,一秒钟时间是这些基本粒子寿命的百万倍。如果人的寿命以100年计算,1秒钟对于这些基本粒子,相当于把人的寿命扩大到1亿年。因此,对这些基本粒子来说,无论如何不能把1秒钟说成是现在,正如对人来说,不能把1亿年说成现在一样。百万分之一秒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基本粒子来说,就在这百万分之一秒的寿命内,有着曲折的变化过程,最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是从基本粒子的分分合合中诞生的,如原子弹、氢弹爆炸,新星、超新星爆发,宇宙爆涨和物质形成等等。
但是,我们还可看到另一个极端,如我们观测距地球26.3光年的织女星,“现在”看到的,还是她26.3年前的情形。如果她也以人那样的速度衰老,我们“现在”看到的她若是花容月貌的30岁,而实际上的她已是近60岁的老妇了。如果宇宙中确有外星人的话,他们的“现在”就与我们的完全不同。我们看到某颗恒星现在是一颗主序星,在一些外星人看来可能还是一颗婴儿星,而在另一些外星人看来可能已是一颗白矮星或中子星和黑洞了。
对什么叫“现在”,只有每个人自己才知道它的准确概念,因为每个人都把自己感觉到的时刻叫做“现在”。对不同运动状态的人来说,有不同的现在。过去和未来是相对现在来说的,因而,对不同的人来说,必然会有不同的过去和未来。但实际上,宇宙的整个过去和未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在四维时空中,不会有什么“未来”发生和展开。
相对论有限光速带给时间的魔幻,正是它道出了时间的一个重要本质。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离的,没有没有时间的空间,也没有没有空间的时间。
3.过去现在未来作文 篇三
这都只记得大概,细节在不知不觉被岁月洗刷了。那时无忧无虑。
少年的我是骄傲的,叛逆的。那时爱作梦,梦想是做一名作家,可现在的文笔却一塌糊涂。那时蓝蓝的天,绿绿的水,和朋友抽同一支烟喝同一瓶水。可惜那些日子一去不复返,很难过,我们都长大了。
十四岁时可以说是我人生中的转折点,我以为我的人生会按照我的预想中一直走下去,上高中读大学,出社会找工作。谁知道会因为某些事改变了我的人生轨道,成绩还可以的我居然厌学了,堕落了……
也因如此我转学了,遇到了一个女孩。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喜欢她的,喜欢她什么,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喜欢她那一点。我只知道我一天不见到她,心里面就空空的,感到很失落。
回顾往昔,展望未来。
过去活得一塌糊涂,脾气不好,头脑容易发热,自制能力差,没恒心没毅力,有点天真有点愚昧,也不懂珍惜。做错了事也不知道去改,更不知道去反省。过去不堪回首。
而未来,对我说似乎太遥远了点,明天我都掌握不了,更何况未来。我也很想为自己的未来做点规划,但我不知道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
4.过去,现在,未来作文 篇四
过去,过去是什么样子的,过去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并且影响到我们现在的行为。我想,过去就像是开在春天里的花朵。你看那小小的一朵,却还是在努力的吐着芬芳,像极了我们当初稚嫩的样子。过去发生了很多,如今回忆,只剩下这样一句话笼统概括。没有人可以改变过去,但是他可以改变现在。
现在呢?现在又是什么?现在,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是离我们最近的。现在的我们可以看到过去自己的不足,可以构思自己的未来,现在是最好的。不仅是因为是我们最好的时光,而且是最好的时光里最好的我们。你是否对过去不满?是否想改变自己?曾经的我抱着的念头想,反正过去都这么糟糕了还有什么好改变的。遂放纵。
于是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我一天一天的放纵自我,看着镜子里越来越糟糕的自己,一瞬间的怔愣。可是,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大多数都珍惜他的生命,却很少有人珍惜他的时间。于是常咨嗟,我在浪费时间啊。生活总是自己的,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后退,转身,弯腰,鞠躬,告别过去的自己。我要做更好的自己了,再见。
做人难,难在难以摆脱过去的自己。你自己永远是你最大的对手。就像是下一盘围棋,你是要做求胜者?还是求道者?前者志在战胜他人,后者志在战胜自己。过去我想做求胜者,现在我想做求道者。海明威说,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他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如是而已。
本来是很虚无缥缈的`东西,他只有几抹虚幻的影子,看不见摸不着,充满神秘。私以为,现在是过去的铺垫,未来是现在的延伸。对未来来说,现在是过去,至于过去那是过去的过去,就像英语里的过去完成时。这也就是说,未来值得期待,但真正需要,只有现在,而且,就在当下。龙应台说,因为缘起缘灭,人走,茶凉,生命从不等候。
我们生活在这个平凡寥落的时代,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只有我们。我们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主动改变现在,而不是被动等待。
5.过去现在未来作文 篇五
一阵风吹过,来到了地球的现在,眼前的画面,似乎把行星们从天堂带入了地狱。水的清变浑浊了,森林的绿,被破坏了,动物之间的那种和谐气息被人类的战争硝烟取而代之了。行星们因为看不到像地球的过去那样的美丽的世界而悲伤,叹息。
灯一暗,地球展现了未来,这一幕,让行星们纷纷议论了起来,因为地球展现的未来是一片空白。这时,响起了地球的声音:“我的过去、是美丽的,和谐的,但,我的现在,却是一片混乱,我的心脏在一天一天的枯萎,我的未来,被屏蔽了,因为我在等待人类的觉悟。当他们觉悟了,用心去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用心爱护我,这道屏障就会被打开。”掌声响起。太阳对地球笑了笑:“孩子!希望他们能打开这道屏障,不然,真的是一片空白。”
6.权责发生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篇六
(一) 权责发生制的提出
威廉·佩顿 (William Paton) 在1922年出版的《会计理论》一书中最早论及的六个假设是:明确企业主体的存在;主体的持续性;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公式;货币假设;成本假设;收入确认假设。六个假设中没有论及权责发生制。1961年美国会计学会所属会计委员会提出:作为整个会计领域基础的一系列假设、原则和准则是:主体概念;企业持续经营概念;货币计量概念;成本基础与成本流转概念;实现 (确认) 概念;配比 (权责发生制或分期) 概念;客观性概念;一致性概念;重要性概念;充分揭示概念;稳健性概念。上述诸多概念分为两个基本层次, 即会计基本假设及修正性惯例。但权责发生制在美国也仅是属于原则一类的概念。而随后我国文献中对权责发生制的认识不断发展。
(二) 权责发生制是确认基础
1993年以前我国会计制度中, 都把权责发生制作为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基础。刘明辉教授 (1996) 认为, 人们把货币计价作为会计的本质特征, 在此基础上, 按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确认, 按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和按复式薄记进行会计记录, 并将此归纳为现代西方会计的三大基本支柱。美国会计学家艾哈迈德·里亚西—贝克奥伊 (钱逢胜等译, 2004) 也不认为权责发生制是一个会计假设, 认为仅是为了提供短期报告、划分会计期间才是应计制会计和现金制会计的最主要区别。换句话说, 从长期看应计制会计和现金制会计是无区别的, 是两个并列的会计制度。
(三) 权责发生制是会计原则
孙又奇等 (1993) 认为, 会计上存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记账基础。而权责发生制是公认会计原则。在1992年11月30日, 我国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并将其视为一项一般原则。沈含澧 (1987) 认为, 会计假设按照目前西方国家的资料进行归纳大致有十几项, 但比较成熟而为人们所公认的只有会计主体假设;继续营业的假设;会计分期的假设;货币计价并价值不变四项, 其余……, 不能成为会计假设。
(四) 权责发生制是会计假定
对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陈国辉 (2001) 认为, 二者在理论上各有利弊, 但现代会计一直采用权责发生制, 并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把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本假定, 而不是会计假设, 会计基本假定比会计假设中估计和假定的成分要大一些, 不是就整个会计工作, 而是就企业会计中有共性的业务处理所作出主观规定。
(五) 权责发生制是会计假设
《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一个假设, 规定:“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下, 交易和事项应在其发生时 (而不是收到或支付现金或其等价物时) 确认, 在会计记录中记录, 并在其相关期间的财务报表中报告。费用应以发生的成本和特定收益项目的收入之间的直接联系为基础在收益表中予以确认 (配比) ”。汤云为教授 (1997) 认为, 之所以将权责发生制列为会计假设, 而不作为会计原则, 主要原因是:第一, 配比、实现乃至其他确认原则都是在权责发生制这一前提下提出的。如果没有权责发生制这一前提, 现行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中的许多原则是不能成立的。第二, 无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在其概念框架结构体系中, 都假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所得出的企业收益方面信息, 比只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情况更为有用。但权责发生制假定并没有得到实际验证, 还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这样的反证。
二、现在:权责发生制假设地位的明确
(一) 权责发生制的原理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收付, 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 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国际会计标准将权责发生制同继续经营和一致性一起列为三个基本会计假定, 足见其重要。在权责发生制的假设中有一个隐含假设是, 存在完备的社会信用基础, 即所有的权利和义务都能得到与预期一致的实现或偿付。在这一前提下, 应收款项才可能体现为收回等量现金的权利, 而负债项目才代表着未来等量现金的流出。如果社会信用状况不佳, 那么应用权责发生制就存在很大风险。其运用原理如下:如将业务, 即交易的发生时间都确定为现在, 根据款项, 即价值收付时间同业务发生的时间关系看, 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款项先收付, 业务后发生;同时发生;业务先发生, 款项后收付, 见 (图1) 。当款项收付和业务同时发生时,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结果是相同的;而两者不是同时发生时, 选择款项收付为基础, 就是收付实现制, 选择业务发生为基础, 就是权责发生制。按权责发生制, 假设把业务的发生定为现在, 款项支付时间有两种情况, 见 (图2) 。在核算收入上, 无需单独设账户进行反映, 以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确认收入, 同收到款项的账户一样。但对于费用就需设账户单独进行核算。图中用实线连接的为一种情况, 是款项先支付, 业务后发生的为陆续分摊的费用。摊销期限1年以上的称为长期待摊费用。虚线连接的为另一种情况, 是业务发生在先, 款项支付在后, 称为预先提出的费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收入、费用通过权责发生制融为一体。
(二) 权责发生制在实务中的运用
随着高科技与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 使得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 企业经营风险也不断增加。在这种形势下, 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一些新的交易或事项而引起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化, 要求在财务报告中尽可能予以披露。除了提供历史信息之外, 还要求财务会计提供对决策有用的未来信息。面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新问题和信息使用者的更高要求, 权责发生制作了如下应对:
(1) 权责发生制依然在财务会计确认中占主导地位。财务会计确认的基础有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和现金流量制。前两个确认基础都是面向过去的;现金流量制是以企业现在或预期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的时间来确认会计要素的, 其时间确认基础可以包括未来, 现值的计量属性即是此基础, 在现值计量下, 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但要普遍使用现值计价尚有大量工作要做。现在乃至未来, 权责发生制依然在财务会计确认中占主导地位, 这是因为:第一, 权责发生制比收付实现制更有利于企业提供历史会计信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比较, 前者更有利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企业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的信息。权责发生制是按照会计上普遍承认的“收入费用观”, 来正确合理地界定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及企业经营成果的前提。收入的确认应当符合实现原则, 费用的确认应当符合配比原则。这两项原则都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假设基础之上的。而收付实现制也有局限性, 对于无现金流动的交易或事项, 如以物易物交易等, 无法进行确认也不能在财务报告中披露, 这使许多对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信息无法提供给信息使用者。再者, 收付实现制也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确认基础, 也是建立在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之上, 而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关注的企业未来现金流动的信息, 收付实现制会计同样不能提供。因此, 无论现在还是未来, 收付实现制不可能取代权责发生制而成为财务会计的主导确认基础。第二, 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计量属性下, 权责发生制仍有主导地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 会计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 确定会计要素的金额。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但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在现在和未来, 历史信息依然是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主要信息, 因为基于交易的企业历史信息是一个企业以前经营状况、规模和发展速度的反映 (夏冬林, 2006) , 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起点, 对于企业经营中的预测、控制和决策以及受托责任的报告都是相当重要的。所以, 权责发生制在取得历史信息上的优势决定了其依然是财务会计的主导确认基础。另一方面, 与权责发生制相辅相成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未来依然有较强的生命力, 虽然通货膨胀下历史成本受到诸多批评, 但历史成本所具有的可靠性、可验证性以及取得简便这些优点使其仍会在会计计量中处于重要地位。在历史成本依然重要的情况下, 权责发生制在财务会计确认基础中将仍占主导地位。
(2) 其它确认基础和会计原则对权责发生制进行辅助、补充和修正。这种辅助、补充和修正作用体现在:第一, 辅助——现金流量制对权责发生制的辅助。由于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经营风险不断加大的情况下, 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要求会计信息系统在提供历史信息的同时, 尽可能地提供一些反映未来变化和预测的信息, 严格的权责发生制很难达到这一目标。而现金流量制通过与现值或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相结合可以达到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第二, 补充——其它确认基础将会对权责发生制的补充。确认与计量是密切联系的, 权责发生制假设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是相互配合的。如果一个项目无法采用历史成本可靠地计量, 那么权责发生制也无法运用。在权责发生制难以运用的会计领域, 人们将采用其它确认基础, 特别是以收付实现制对其进行补充。例如, 对商誉的处理是只确认外购商誉, 不确认自创商誉。这是因为自创商誉缺乏可靠计量。但采用收付实现制可以在企业收购时确认外购商誉。外购商誉是通过某一时点的产权交易形成的, 并且有可以计量的现金流入或流出, 具有可验证性。在商誉等会计处理上用收付实现制对权责发生制进行补充, 可以解决权责发生制无法确认与可靠计量的交易与事项的会计处理, 使财务会计信息更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第三, 修正———其它会计原则与惯例将会对权责发生制会计进行修正。由于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经营活动的多样性, 受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因素的制约, 权责发生制不能在会计处理的各个方面严格运用, 或者运用时会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无论是现在或将来, 各国会计准则都要求在权责发生制假设与其它会计原则或惯例发生矛盾时, 倾向于其它会计原则和惯例, 即通过其它会计原则和惯例对权责发生制进行修正。
(三) 权责发生制的理论缺陷和面临的挑战
著名会计学家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 (1987) 认为, 费用应于何时陈报, 部分地取决于对收益 (明确的或暗含的) 的看法。把收益解释为价值的变动这一定义认为, 当价值有所减少, 或者日后耗用货品或劳务并不能取得明显的效益或价值时, 费用就应予以陈报。而那种强调现金流量的收益概念则导致这样的结论, 即陈报费用的时机应以合理的应计现金支出时间为依据。传统的应计会计有点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但又偏向于这样一种价值概念:投入 (成本) 价格应保留到以出手 (销售) 价格来替代而陈报其增加的价值。即费用应在确认有关收入的那一期间予以确认。这就是配比程序——收入陈报的时机出现在先, 然后有关费用才在同一期间进行陈报。只有在特殊情况下, 收入要递延到费用能予计量或确定的那一期间才予陈报。
(1) 权责发生制的理论缺陷。权责发生制也有其不足, 美国会计学者汉弗莱·H·纳什 (2001) 认为, 递延费用 (资本化资产) 不会增值, 它并不是一项真实存在的资产;一项预期费用 (约定负债) 可以赚得利息, 因为其可以像资产一样现实地存在。而费用是在不同时间的付出只会使财务报告变得虚假。其缺陷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 从盈利性来说, 权责发生制对一些未收到的收入予以确定。销售成立, 税收征收, 财政虚收, 分配超前。第二, 从流动性来说, 权责发生制将预付款项、应收账款、待摊费用列为流动资产。这些流动资产流动性差, 甚至根本无法流动, 使企业的流动性资产虚假成份加大。第三, 权责发生制反映的资金运动是理论上的, 与资金实际运动过程不尽相同。
(2) 新环境下权责发生制面临的挑战。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 企业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 投资与融资手段日益多样化, 新的经济业务层出不穷。而且,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增加, 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企业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 特别是有关企业预期现金流动方面的信息。所有这些新变化, 对权责发生制假设提出了挑战。第一, 权责发生制假设无法反映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权责发生制与历史成本是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的两大支柱。这一模式基本成型是在20世纪40至50年代, 与当时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基本经济环境是相吻合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社会经济一体化、证券化趋势的出现, 对现有财务会计模式的批评也日渐增多。以美国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为回应这一批评, 不断地改进现有财务会计模式, 增加了基于现金制的现金流量表, 以弥补基于权责发生制的利润表所可能存在的缺陷;对衍生金融工具等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和负债项目, 采用公允市价属性报告, 以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特别是以美国注册会计师为代表的职业组织在经过大范围的调查后, 得出财务报表信息相关性已逐渐降低的结论, 并为此提出若干改进财务报表的建议。第二, 权责发生制对某些会计确认程序无法得到全面运用。确认是进入会计系统的一个前提条件, 但不是唯一的条件。只有当会计要素有可计量的属性来可靠计量的情况下, 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记录和报告。权责发生制是与历史成本相辅相成的, 若一项交易或事项收入和费用不能有效地用历史成本加以计量, 那么权责发生制假设也就无法对其确认。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在某些方面, 权责发生制无法有效地运用, 比如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在理论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 而企业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确认增加的利息收入和发生的利息费用, 一般情况下, 只有在期末才予以确认。这说明权责发生制的运用是相对的, 是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产生的。另外, 企业出于回避风险的考虑, 对于不符合配比原则的利息费用也予以确认。再如存货计价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当可变现净值低于历史成本时, 须确认持有资产的跌价损失, 这种会计处理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假设, 但这样处理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由于权责发生制假设对一些事项不能运用或不能有效运用, 使用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基础是受一些条件制约的, 或者说需要修正权责发生制。第三, 权责发生制难以提供未来的会计信息。权责发生制是面向过去的会计确认基础, 只对已发生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 权责发生是指权利和责任已经发生, 不是将要发生, 这些均排除了对企业未来交易与事项的确认。而且, 与权责发生制相联系的历史成本原则也是面向过去的。在会计信息使用者日益关注未来现金流动信息的情况下, 权责发生制会计将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未来会计信息的需求。如对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 由于金融工具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 而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 也无法确定其历史成本, 权责发生制对此无法进行确认, 并加以会计处理和报告。第四, 对按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利润, 经济学家也对其不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 (John Richard Hicks) 对经济学收益下的定义为:“一个人的收益是他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同等富有程度的前提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从上述定义中, 可以认识到收益是期末资产减期初资产, 收益是资产的增加部分, 当然, 这个资产应该为不含负债的净资产, 并且是剔除通货膨胀后的资产增加。会计上, 因为定义了收入和费用, 由此计算的利润, 让人们难以理解, 美国两位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和佩顿在1940年曾提出, 会计准则是检验实务的标准和改良未来实务的指南, 是有序、系统、内在一致的, 应能与可观察的客观事物相吻合。如果不吻合, 肯定有一天经济学家会按照会计学家的办法来计算利润的, 只是时机尚不成熟罢了。
三、未来:权责发生制假设与原则之争
(一) 权责发生制的特征
权责发生制是财务会计的核心组成内容, 是会计走向成熟、科学的标志之一。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 权责发生制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批评, 实务界、特别是证券界认为现金流动信息更相关, 管理当局也无法操纵, 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所确定的盈利信息, 不仅相关性差, 且容易为管理当局所操纵。权责发生制的一个隐含假设是, 存在完备的社会信用基础, 即所有的权利和义务都能得到与预期一致的实现或偿付。在这一前提下, 应收款项才可能体现为收回等量现金的权利, 而负债项目才代表着未来等量现金的流出。如果一般的社会信用状况不佳, 那么应用权责发生制就存在很大的风险。虽然有实证研究的结果认为权责发生制并不比收付实现制在企业盈利预测及企业发展前景分析方面有明显的不足, 但权责发生制的运用的确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机会。沈生宏、刘锋 (1999) 认为, 传统的以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为特征的财务会计模式,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目前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基本成型于20世纪50年代的传统财务会计模式, 必须要作出相应变革, 以顺应反映日益创新的经济活动的需要。补充提供反映现金流量和公允价值的信息, 应当说是对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的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美国会计学者汉弗莱·H·纳什 (宋小明译, 2001) 认为, 没有权责发生制, 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就无法确认和核算, 净收益也就无法确定。由于收入和成本费用一般不是同时发生, 这种配比往往需要通过改变一些收入成本的确认时间才能得以实现。这样对已实现收入或未实现收入, 已估计或未估计成本, 都可以通过改变时间来满足确认或配比的要求。
(二) 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回归的原因
从权责发生制的局限性, 可以预见权责发生制假设与原则之争还将继续下去, 但对于会计学科来说, 企业会计只是其一个行业或者说一个主要行业, 最终不能“以偏概全”, 在会计上在将来, 权责发生制是必要再回归为会计原则, 其回归的原因: (1) 会计报表的变化。“范式”作为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的共同立场, 共同使用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是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和成熟标志。范式是指观察世界和实践科学的方法, 是某一科学共同体在特定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这些信念规定了该学科共同的基本假设、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会计的范式, 可以认为就是资金运动及其结果, 简单地讲就是会计报表。在企业会计的现金流量表中, 权责发生制不是其基础, 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是成立的。在《预算会计》中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也是成立的, 其主要反映货币的收付, 收付实现制是其基础;在《管理会计》中上面四个假设也成立, 而管理会计是以现金流量为对象的, 因此权责发生制也不是其基础。当一门学科的原有范式, 越来越难以对不断新生的社会实践问题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时, 会导致该学科的“范式危机”。随后可能会出现“范式的转变”, 即科学发生了革命。现金流量表的出现, 可以算作会计的一次大的变化, 会计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可以说, 权责发生制不适合于整个会计的基础, 不能作为基础性的假设。把权责发生制作为假设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我国会计重视利润表高于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因为, 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所反映的经济水平应是世界各国的平均经济水平下的会计情况, 把权责发生制作为假设没有考虑世界最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对会计的要求, 比如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更重视现金流量表的信息。 (2) 会计期间假设是权责发生制的基础。胡益芬 (1987) 认为, 计量问题是财务会计的核心问题。会计期间的假定, 对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发展, 均有着重大影响:第一, 由于人为地划分了会计期间, 就有必要对各种成本或费用 (如折旧、摊销, 销售成本等) 在各会计期间进行分配, 对营业收入的确认作出规定等。第二, 由于会计期间是人为地按相等长度进行划分的, 在一个会计期间内, 企业各项资产和权益的变动, 常与现金收入和支出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于是产生了两种处理经济业务的会计基础, 即“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3) 权责发生制仅对收入确认和费用的确认有作用。权责发生制的运用, 收入的确认、费用的确认、利润表的配比。权责发生制是指收入和费用的发生, 收入实现以权责为基础, 费用同收入相配比。由此可知, 权责发生制应用的原则是局部的。但就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一样, 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法律主体, 即法人, 也可以是法人内部的一个部门, 只要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规定会计主体就可以了,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会计主体成立的基础, 但不能把实质重于形式当成假设的假设一样。同时对于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先, 确定收入实现原则, 还是是以收入实现原则为先, 确定权责发生制, 这在学术界还是有争论的。 (4) 权责发生制同其他计量属性的非兼容。会计确认的金额取决于两个因素: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但在按现值和公允价值计价情况下, 权责发生制是无法运用的。特别是公允价值运用越来越广泛, 财务会计越来越基于价值的计量 (夏冬林, 2006) , 权责发生制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局限。
参考文献
[1]〔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著, 王澹如、陈今池译:《会计理论》, 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年版。[1]〔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著, 王澹如、陈今池译:《会计理论》, 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年版。
[2]〔美〕艾哈迈德·里亚西-贝克奥伊著, 钱逢胜等译:《会计理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美〕艾哈迈德·里亚西-贝克奥伊著, 钱逢胜等译:《会计理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陈毓圭:《论改进企业报告》,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4]陈毓圭:《论改进企业报告》,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5]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会计准则委员会) 译:《国际会计准则 (2002)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5]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会计准则委员会) 译:《国际会计准则 (2002)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6]〔美〕汉弗莱.H.纳什著, 宋小明译:《未来会计——一种规范的增值会计方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6]〔美〕汉弗莱.H.纳什著, 宋小明译:《未来会计——一种规范的增值会计方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7]胡益芬、董镛:《西方财务会计》, 西南财大出版社1987年版。[7]胡益芬、董镛:《西方财务会计》, 西南财大出版社1987年版。
[8]刘明辉:《走向21世纪的现代会计 (中)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8]刘明辉:《走向21世纪的现代会计 (中)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李孝林、孙芳城、邓腾江、孔庆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版。[9]李孝林、孙芳城、邓腾江、孔庆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版。
[10]沈生宏、刘锋:《权责发生制、公允市价和会计信息相关性》, 《会计研究》1999年第6期。[10]沈生宏、刘锋:《权责发生制、公允市价和会计信息相关性》, 《会计研究》1999年第6期。
[11]孙又奇等:《国际财务会计与会计准则》, 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年版。[11]孙又奇等:《国际财务会计与会计准则》, 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年版。
7.教育技术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 篇七
今年6月5日,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就互联网与电脑技术的新发展做了演讲。以下是其演讲摘要。
互联网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
盖茨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另一个崭新的阶段,即第三阶段将要来临。
在互联网发展的第一阶段,由于人们对这一高新技术认识的局限性,仅仅把电脑当作一种存在于现实中的物品,或者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下好奇心和虚荣心。那时,人们上网的目的仅仅为了查看一下每个拥有电脑的用户是否拥有网址等等,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和挖掘电脑的巨大功能。接下来,随着人们对电脑功能的进一步认识,电脑逐步成为各大小公司储存信息的工具并形成了各自的通信网络。
到互联网发展的第二阶段,人们对电脑功能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这时便进入到了对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处理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想方设法设立了各自的档案库和信息库,同时也已经能够顺利地进行各种各样的信息处理,并能共享。此时,人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电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盖茨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的发展便将进入第三个阶段了。在这一阶段,人们的注意力将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开展各项业务并获得相应的利润和经济效益。因此,如何进一步认识并挖掘电脑的巨大潜力,如何进一步做到真正地发挥电脑的巨大功能,使之在各种业务和商务活动中更为高效地运作,以获得更高的回报,是人们在这一阶段中所要努力达成的目标。
软件创新应用---未来电脑发展的关键
纵观互联网以往的发展历史,软件的开发与创新应用,可以说是互联网得以创新扩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性因素。成功的软件创新应用在以往铸造和扩展了较为成功的国际互联网络,而未来互联网络的成功拓展又必须依赖于更新、更成功的软件创新应用。在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中,我们需要启用新一代的应用软件使国际互联网的操作和应用更为简易方便,就像使用"傻瓜"照相机一样,一按按钮便可以照出美丽大方的照片。因此我们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应当是:"开发创新的软件,建设创新的互联网"。
在电脑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中,自然的键盘触摸技术和人体磁性技术(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开发)将被广泛地应用,并日趋重要。目前,信息的输入与传送还主要是通过键盘打字方式或扫描方式输入,通过手写或声音传送和诠释的还很少。而手写和声音传送技术可以说是电脑技术的又一项新突破,其速度快,形象和音像逼真,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推广应用。总之,未来的信息输入和传送应该是多元化的,而非单一的。
"网络塞车"将成为历史
从更长远来看,未来电脑业的发展目标应当是:使电脑和国际互联网实现全面自动化的高效运转。要达成此目标,关键仍然是软件的创新开发与应用。软件的创新开发应用不仅可使现有的电脑硬件设备充分地发挥出其潜能,反过来也将极大地推动各种硬件设备的研究与开发,以适应软件发展的步伐。可以预见,未来互联网的连通速度将大大加快;各种实用方便的软件将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应用并深入地渗透到各个消费者的家庭中;同时,无线数字化的互联网连接方式将取代以往的拨号连接方式,"网络塞车"将成为历史;而且,无线数字式电脑的传输应用将大大地超过电话等语音通信的传输应用。还有一项值得一提的新技术正在研制中,且其可行性已被论证,那就是:仅仅通过一些精美的卡片及其他生物特征(如血型等),您就能知道在网上和您交谈的人是谁了。这又将是互联网的又一大新突破。
PC将具备生命
盖茨认为,在不远的将来,PC个人电脑的运行速度、尺寸大小等,将会继续改善,其性能会越来越好,不仅具备数字式的判断能力,还将会成为一种"活的电脑",具备表达和陈述等功能。电脑处理器的运行速度将会十倍速地增加,磁盘存储容量也将十倍速地增长,成为人们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简易方便的工具。标准的麦克风将得到进一步的改进,成为即时即用的协作式的;照相机的附置和改进,将使人们可以在远距离进行信息共享并在网上见面及亲切友好地交谈。
未来大部分的电话机将逐渐被可视电话所取代。可视电话和PC个人电脑相比是两个不同的视觉世界。不过你可以通过安装一种光谱装置,或者是可以调节屏幕大小的装置,随意进行调节。
8.过去,未来与现在作文 篇八
镜子里有一个十岁多的男孩,大大的脑袋,浓眉黑眼,圆圆的鼻尖,还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这就是我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
小时候,我常常听妈妈讲岳飞、文天祥和荆轲的故事。我还是不是拿起妈妈给我买的“剑”舞来舞去,就像我是披着战袍、带着盔甲、跨着战马、驰骋在战场上,保家卫国的“英雄”。现在我正在不断地用知识充实我的大脑。我喜欢英语和音乐,还喜欢经常沉浸在我的琴声中,我的各门功课也很好,我一定要做一个学习中的“英雄”。十年后,我将成为名牌大学的一名学子;我将学到更多本领,拥有更多技能;我将尽我最大力量来为人们做有益的事。做一个人们心中的“英雄”。
这就是我,一个崇拜英雄并且想当英雄的人。如果大家也想当英雄的话,就跟我一起努力吧!
9.教育技术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 篇九
相信大家都看过赵本山和宋丹丹合作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小品中讲述的是黑土和白云两位老人共同走过的五十载岁月。小品中两位老人有对他们相识初恋到结婚后的甜蜜回忆,有对现在美好生活的满足,也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小品诙谐幽默,搞笑不断。小品在带给我们无限乐趣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无限沉思: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很多人沉湎过去无法自拔,有的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人则空想未来。我们应怎样处理好这些以便更好生活呢?
其实,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无法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逝去的留作记忆。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把握好每次演出,就是最好的珍惜。将生活点滴往事细细回味,伤心时的泪,开心时的醉,都会因追求而可贵。日落不是岁月的过,风起不是树林的错。在悠悠的岁月中,我们都是匆匆过客,所有的回忆往事或许有些惆怅,伤感,悲伤。无论人生这场梦是美梦成真还是黄粱一梦,我们都要面面对。想要成功,就得把过去看做跳板而不是沙发,我们应迎接明天。
迎接今天的最佳姿势是站立,用你的手拂去昨天的狂热与沉寂,用你的手把握今天的沉重与轻松,用你的手推开明天的迷雾与阴霾。人活着不是为了悲欢离合和生老病死,而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理想和追求以及价值。因此,不管多苦多累,我们都要勇敢地坚持下去,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努力就精彩,遇到任何事都要乐观对待,保持一颗平常心。只要谨记: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有奇迹。人生难免跌倒和等候,要勇敢地抬头,阳光总在风雨后,因为现在是美好的。同时,我们应对未来充满憧憬,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要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也要有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更要有毛泽东“为由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松下幸之助曾说过::青春不是肉体上的年轻,青春还应具有无穷的希望,不尽的理想,这些希望和理想不断地在沸腾,在轮转,在跳跃。我们要把这些希望和理想寄托在美好的未来,要相信我们定能创造一番新天地。
10.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 篇十
导演:贾樟柯
上映时间:2015年11月
时间荒野无涯,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我们失散于山水之间,却相逢在《山河故人》的时光之中。
时间和空间是上帝的两只手,这世间万事万物,芸芸众生,命运都被这双手巧妙地拨弄着。
《山河故人》也有两只手,山河为空间,故人为时间,剧中人的悲喜命运在银幕中相继上演。
在导演布置的宏大的时空坐标里,仿佛有陈子昂喊出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的大境界。这大境界里有大悲,日暮乡关何处是?苍茫浩瀚的宇宙之中,最初你以为没有了故乡的是张到乐,是张晋生,不过是地理的阻隔,到头来才发现,我们都是万里未归的孤独异乡人,在时间里流浪,如果不曾与他人相遇、相爱,生命便没有意义,灵魂没有归处。
这一次,贾樟柯关怀的目光不再延续《天注定》那样的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具体斗争上,而是重新回到了《站台》《小武》似的关于整个人类生存的悲剧上,只不过从人生命毫无意义地被时间无情消耗、浪费的关注中,转而投向在时间中生命的咸味,而获得了人生存在的意义。
纪德说,使他这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还不至于绝望地死去,是因为大地还有咸味。
我想这咸味,存在于人心,是人类的善良,是笑,是哭,是希望,是去掉金钱物质异化背后的本真,是爱与陪伴。
如果母不爱子,子不孝上,爱不忠诚,便失去了咸味。
如果没有咸味,时间只是时间,人只是人,一切都没有意义。
《山河故人》里便还有这咸味,时间让人们相逢,相爱,又别离,假使生命最终万古投荒,如片帆涉岸,斜阳系缆,蓦然回首也自有一番咸味在心头。
一、 过去已灭——昔在
往日的岁月不是远了、暗了的黄昏,它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笑:在小小的汾阳城里,沈涛在笑,梁子在笑,张晋生在笑,在凶猛生长的时光里,笑声里总伴有青春的疼痛。
这疼痛,是迷茫与选择,是梁子输给了淫威,是沈涛输给了金钱,是张晋生用权力征服了咸味。
张晋生爱沈涛吗?当轿车撞在黄河碑上的时候,他心疼汽车的目光出卖了他,对于沈涛,他征服的欲望,或者说与梁子竞争的欲望早已经超过了爱的欲望,对他而言,也许当感情都能通过金钱得到的时候,一切都已变得无足轻重,婚姻破灭,父子疏离,已埋下伏笔。
梁子是爱沈涛的,他的目光从来不曾离开沈涛,汽车相撞的时候,他比沈涛自己都关心沈涛的安全,他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买给她,这便是人世间至诚的感情,是最美的咸味。
沈涛能感受到这份咸味,沈涛的父亲也能感受到,但当张晋生给她买来叶倩文的专辑,当张晋生为了得到她扬言要杀了梁子的时候,权力和金钱冲昏了她的头脑,她也许以为这就是大地的咸味。
我们不都这样吗?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以为拥有了权力和金钱,就能获得幸福,心安理得地觉得那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
二、 现在不住——今在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返。
哭:时间终于摧毁了爱情,友情和亲情。
张晋生离开汾阳,去了上海,新娶了媳妇,带走了孩子。沈涛孑然一身,无意再嫁,如果不是梁子家那串钥匙,谁也想不到她其实一直在等梁子,这中间的后悔、酸涩、苦痛,便如同沈涛拍打在泥墙上的请柬,灰尘满面,却有苦难述。
梁子在异乡数十载,虎落平阳,载病返回汾阳的时候,联系他和沈涛的居然是金钱,讽刺的是,当年亦是金钱让他愤然离开了沈涛。也许钱本身并没有错,但钱终究也并不是万能的,就如同它不能消除梁子和沈涛之间的隔阂,这隔阂是梁子的妻子和孩子,是他当年为爱情受下的屈辱,从梁子对沈涛客气的问候中,不难察觉,他们早已不再是能在一个碗里吃饺子的人,他们已是熟悉的陌生的外人。就如同汾阳日新月异的变迁,他们早已不复从前,相见也许真的不如怀念,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沈爸终于熬不过岁月的侵蚀,驾鹤西去,到乐回汾阳奔丧,却和沈涛无比疏离,后妈对到乐来说比亲妈更亲,但沈涛仍决定放手让到乐去澳大利亚,她心安理得地以为这会是到乐命运最好的安排。纵然千般不舍,纵然心如刀割,她依旧放弃了遵从自己的本心,顺应了世俗的观念,出国才能让孩子有光明的前途。
三、 将来未至——永在
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希望:时间让人离散,终会让爱的人相逢。
在澳洲长大的到乐,因亲情的缺失,对生活失去了兴趣。他不想上大学,他想自由,满心的苦涩却因为语言的障碍让他和父亲无法交流,一切都朝着沈涛预期相反的方向发展,到乐不仅没有因为出国而前途光明,他甚至连基本的快乐都没办法得到。
在与老师Mia的相处中,到乐渐渐敞开心扉,叶倩文的老歌响起,勾起了他对母亲薄弱记忆的怀念,此时的到乐已经能感觉到七岁那年母爱的珍贵。
再与Mia的忘年恋中,一半是孤独,一半是对母爱的渴望。在Mia的鼓励下,到乐决定回去看望母亲,但是近乡情更怯,到乐犹豫了,这份犹豫有老屋古岸谁家在的担忧,也有对亲情极度不信任的担忧,也有对Mia身份介绍的担忧,这份犹豫五味杂陈。
澳洲这边到乐犹豫着,是否归去。
另一边,汾阳的沈涛,一身吊影包着饺子,等待着到乐回家。
不是什么都会被时间冲淡的,亲情是留着相同血液的人,这种关系是无法取代的,即使空间分离,即使山河破碎,时间会让他们重逢。
沈涛在片尾伴随着《go west》再次起舞,落寂与片头的热闹对比,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天地无情,江河不尽,一代人出生一代人离开,却仍不至于对世界心存绝望。沈涛脸上挂着笑容,因为她曾经爱过别人,也被别人爱过,虽然每个人都只能陪伴着走一段路,但她因爱而存在,昔在,今在,永在。她等待着,到乐有一天终会回家,吃她亲手包的饺子。爱,让无聊又无趣的生命获得了意义。尽管爱有时哭,有时乐,但它是这大地上的咸味,是我们永恒的故乡。
到乐在澳洲的海边兴奋地叫着涛的时候,他也重拾了生命的信心,他的灵魂已漂洋过海回到了母亲身边,心安是故乡,他将重获幸福。
11.教育技术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 篇十一
绘画自身的发展规律
人类的绘画,无论东方和西方,它的基本定义都是一样的,绘画就是一种手绘的图像、手工制作的平面性图形。它包括两个方面性质,一是图像性,二是手绘生产,这与一般学界认识不太相同。以往大家更多关注中西绘画的差异性,我则更愿把中西绘画看作一个整体性的事物,一种具有相当的共同性和可类比性的事物。现在谈中西绘画的种种表述,都在强调差异,而没有看到共同的东西,忽略了大量相似的方面,这使我们研究走向片面和孤立。人类早期艺术都具有两大因素:线造形和平面性。绘画作为一种事物,它有其自身共同的发展规律,而且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非常一致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周期性的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而且各文化之间不断都有交叉联系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彩陶,从造形到质地、文饰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在那时原始交通的条件下,各地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意味着,各地区的艺术在按照无形中的艺术共同发展规律发展,因而产生了这种相似性。所以要多注意共性,共性往往是最基本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把各种文化财富看成是我们人类自己的共有的文化财富,不要相互排斥。
整体框架下的西方绘画
第一个大的方面,要从它的文化内在指导思想或精神性内核来看;第二,要从外在的图像发展脉络来看;第三,要分阶段来看。由内在导致外在,最核心的是指导思想方面,中间层面是图像方面,然后是纵向的历史大段落。
西方绘画中的指导思想和内在精神的发展,首先是由宗教精神向科学精神的转化。由纯粹的宗教性内核到借宗教题材来表现人文主义的内容,在图像上越来越趋于写实,追求视觉上的真实。随后,这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又向个人精神转化。
我们往往对事物容易产生一些关于好坏的判断,这种判断基于某种特定的价值理念。但价值观也是不断在变的,以前我们认为好的,现在也许反而会觉得不好,甚至一文不值。为何会这样呢?比如在绘画中表现故事性、文学性,在西方绘画史中相当长的时间里被认为是好的,但莱辛却认为绘画和诗应该分开;比如在法国大革命时有很多人用绘画来表现政治,而现在认为绘画中不能表现任何纯绘画以外的东西,所以每一阶段的价值观念是不一样的。事物本身并无对错好坏,之所以产生对错好坏,是由于我们的价值判断。在绘画不同发展时期由于不同价值标准的变化,引起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魏晋的“秀骨清像”是一种美,唐代则“以肥为美”也是一种美。早期的宗教绘画出于那种非常虔诚的心态,所以形成了一种虔诚的中世纪画风。后来追求科学性,所以在画面上追求立体,追求视觉真实性的图像刻画,质地非常到位,刻画渐趋极致。但接下来绘画又走向它的对立面,强调主观性而排斥客观性,个人真实性而排斥在绘画中的那种虔诚的敬业之心,追求不同的语言风格,导致一种非常混杂的局面。而这种片面性的追求差异性到了一定程度,它们之间语言及画风的区别反而会缩小,变成了大同小异的一种东西。
当代西方绘画遇到的问题
他们的问题是价值标准多重混乱,用以前传统的价值标准来看西方当代艺术,当然是无法清晰判断的。尤其是在过度的个人化的后现代西方,多元的价值标准直接导致了艺术价值体系的崩溃——毕加索案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问题。
中国艺术的价值标准则是太稳定了,类似于过去中国稳定的封建社会形态。两千年来中国画价值标准变化是缓慢的,从入世的“成教化,助人伦”到出世的“聊写胸中逸气”等,长时间以来只是在缓慢地渐变。这是或许是因为中国画内在的哲学精神讲究“和”、讲究中庸、具有相对稳定的持续性的原因。我认为这也可以是中国传统绘画对当代艺术具有价值的观念“天人合一、主客观合一、道德叙述与个人表现的合一”,避免了较为偏激的倾向。任何事情都不要偏激、片面、走极端化,但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也就在这里:要么全盘西化、要么固守传统,丧失了中国艺术中最内核的东西,与西方的“二分”思维方式没什么两样。这种片面的价值理念,已经违反了中国文化的内核思想,所以我们还是要全面地、发展地、综合性地看问题,要坚持传统中庸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西方油画的发展脉络
从早期来看,与中国画早期一样,都是线造形和平面造形的艺术。作为三维空间来看,对于形与空间的关系、形与色彩的关系的探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多年以后,绘画语言多样化的探索,却最终导致语言解构。当前绝大多数画家都把语言的探索作为不断努力的目标,但语言符号的多样化却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这么讲,西方现代绘画的成功之处,即在于语言符号的多样化的探索;而西方绘画失去古典时代辉煌的最为失败之处,也在于对语言的过度探索,没有把握好探索的度,结果走向了反面。西方在绘画上现代、后现代的探索的成败是一分为二的,它最终的令人遗憾之处,在于绘画在那些多媒体、装置、行为等新艺术面前显得很苍白无力。对语言的过度探索,导致许多非绘画语言进入了绘画,使绘画丧失了它的纯洁性与纯粹性。当然,中国绘画也受到书法、篆刻和诗歌的影响,也不能说是纯粹的。
西方绘画发展第一阶段是“上帝的艺术”。在这个阶段,艺术中有一种虔敬、圣洁的精神性,这种东西后来就消失了;文艺复兴以后的艺术,逐渐从“上帝的艺术”转变为“地球人类的艺术”,这是西方艺术的第二阶段。这种艺术的性质,在于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对人的生命本身的肯定和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同时伴随科学精神的出现,绘画的最高追求目标转变为对视觉真实的极致追求,这种手艺和精神追求也同样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时期的绘画追求叙事性、追求戏剧性,这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但有区别。叙事性是表现故事,而戏剧性则是表现故事最富于戏剧性冲突的那一瞬间,戏剧性要比叙事性更加浓缩。另外,古典绘画中有很多建筑艺术的滋养,当代绘画其中许多为什么不耐看?就是其中不具有像建筑那样恒久的东西,随意性太强,缺乏一种视觉秩序和永恒性。
笔触与笔墨造就中西绘画重逢
笔触的产生,使“地球人类”艺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从绘画艺术内在的发展逻辑上讲,笔触应该是从形象和形体的塑造上生发出来,雕塑就是由形体塑造产生塑痕。但事实上,西方画家由于对形体和形象的表现价值产生了怀疑,用笔反而从印象派和点彩派的色彩表现中产生,从色彩上产生用笔,这有点有心栽花无心插柳的味道。因此,绘画应该重新回到形象与形体塑造的那条大路上去,从形象与形体的塑造中引发用笔,这才是美术史没有找到的绘画的真正出路,这才是绘画的一个最大的突破口。
提到笔触总会想到中国画的笔墨。笔墨是一种程式化,公共规定的规范化。笔墨是文化的体现,文化是一种公共意识形态,是使人遵循的东西,所以国画界经常用笔墨来评判人,有一个事先设定好的笔墨品评规范;笔触则是情感与个性的体现,从世界范围上讲,个人越来越趋于独立,人类越来越追求自由,这是必然的大趋势,因此在笔墨中应该更多的吸收笔触的成分和笔触的价值取向。在笔触与笔墨这一交叉点上,中西绘画又再度重逢。笔触的文化价值体现的是人在画画,尤其是不同的人在画画。绘画风格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个人的绘画语言这类符号性的东西上,但符号也容易被复制,而笔触则是表现画家特定时期的内在心情与精神,很难学到,也很难复制。笔触会成为探索个人语言风格的特别标志,笔触的组合,就是个人的风格符号,比如梵高的笔触是弯曲的线条,但组合之后就成为火焰般的符号。先追求的一种笔触,再使它转化为符号,所以笔触的重要性还体现在这里。所以,绘画并没有死亡,真正的道路才刚刚开始。1
西方绘画放弃了对于形体的建构,所以使得西方绘画开始走向解体。从色彩上引出用笔,肯定会导致画面的平面化,当时新鲜,但从历史上来看,又回到绘画原始的状态,这是丢掉形体塑造之后的结果。用笔可能导致平面化,但并不是绝对的,笔触也完全可以具有形体塑造的能力——而笔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形体的塑造。比如从罗丹的雕塑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笔触的东西,因此,首先不要低估笔触的表现力。另外,对于用笔的概念,也要重新确立价值标准,并没有好坏笔触之分,只有有无感情、是否表达了造形的笔触。如果准确的表达了形体,即使笔触弱一些也是好的;如果没有,即使剑拔弩张也是多余的。这样就奠定了笔触的个人化与多样性的可能性,因为人的精神是多样的,所以用笔也是千变万化的。
导致西方绘画迅速发展因素
二十世纪的种种“新艺术”形式的出现,往往会有许多截然不同的诠释和甚至相反的看法,这说明原有的解释系统已经出现混乱,话语开始失灵。不可否认,西方绘画正在变为另外一种事物,绘画正在走进它的半衰期,很多问题无法解释。我对这种无法尽知的“神秘艺术”,称之为“外星人的艺术”,这是西方艺术的第三阶段。毕加索的绘画在某一刻突然发生变化,还有许多他同时代的艺术家都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生了突然的变化,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首先,我认为现代、后现代绘画大多不具有经典性,都不耐看,而且不但一般观众看不懂,连他们艺术家自己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甚了了。用以往的价值标准无法解释,新创造的标准又很繁多,莫衷一是。首先,传统评论的解释方式是把问题谈清楚,而现代评论好像故意追求使人不知所云;第二,我觉得现代艺术花样繁多,为不同而不同,结果反而趋同;第三,每种主义和潮流的周期很短,很快就消逝,一走而过;第四,是这种艺术作品很难引起那种深刻精神共鸣与情感激动,效旲表面化,想法幼稚化。缺乏主题,仅仅是想法而已;最后一点,现代、后现代艺术流入制造工业化、表现荒诞化、操作商业化的怪圈。
西方在传统绘画解体后产生的这种现代绘画,其最大的病症或致命的缺陷,是没有在继承文艺复兴人文传统之后,再向更高的精神层面追求与提升;没有进一步肯定人的价值,而只是强调艺术家的自由性,将着眼点落实与艺术语言及方式的本体性变化上,忽视了艺术与人的一体性关系,造成对大多数人的精神持一种嘲弄嘲讽的态度;没有进一步肯定人的神性,在走技术革命的道路。印象主义之后的现代艺术在回应照相术的挑战时,它的艺术策略是失误的。技术与语言的革命固然是重要的,但应是在图像之上寻找新的超越图像的途径,但它是避开图像技术,这样使得丢掉图像性的同时也扔掉了绘画中最可贵最具价值的东西。毕加索在西方已经成为了传统,因为更新东西还在出来。
欧洲的古典绘画方式
欧洲的古典绘画是一种“仿像的”方式,它的学理基础是源于古希腊的“模仿说”。“模仿说”对于绘画的定义,就是眼睛在一个透视空间里注视物体,然后把物象从自然空间拷贝到平面上,使用透视、形体、明暗、光影,解剖、透视等等这些办法,来模仿客观对象的镜像。特别到了资本主义之后,这种绘画方式和资本主义对物质的占有方式的欲望连接在一起,如实地描绘这个事物,等于在虚拟中占有了这个事物。这种对于物质对象的占有与保有的欲望,可称之为“木乃伊情意结”。“木乃伊情意结”是法国人安德烈·巴赞的一种说法。巴赞追溯雕刻和绘画的起源,认为人类有永久性保存自己尸体的愿望,而手工艺制成的木乃伊,乃是人类的第一件雕塑作品,雕刻和绘画最初是作为人的替代品而产生的。从这一意义讲,西方古典绘画的历史,就是写实艺术发展的历史。由此产生的人类以绘画手段追求形似的写实模仿技术,以逼真的形象模仿现实对象,用直观的造形替代外部的视觉对象,成为绘画艺术的基本功能。
绘画的“木乃伊”功能不但被新的图像技术取代了,而且摄影术成为西方绘画的致命杀手,对西方油画冲击非常大。毕加索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这种在印象派时期就开始的恐惧,在毕加索那里改变了思路:如果仿像这种绘画方式已经不行了,那么就要寻找其它的方式来画画,并且这种方式是摄影无法完成的。所以,毕加索一生的风格多变,并不仅代表他具有探索精神,而是这种探索精神本身就反映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探索?为什么要创新?如果说物质领域的创新有可能是利益驱动,那么在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也必会存在深层的动因。
问题的实质是:西方绘画遇见的这个问题是致命问题。他们已经到了绝境,面临生存的问题,所以要不断地寻找出路。毕加索就是这种“寻找出路”的代表性人物,这就是毕加索的意义。毕加索一生都在寻找,他在艺术上并没有最终成功,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资本能量,他的商业模式成功了。毕加索把创新探索本身做成了一种价值观,一种产品、一种资本,但是探索本身不一定代表就是艺术上成功。毕加索一直都没有成功,因为他一直在探索一但是恰恰是在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下,把这种探索本身变成了一个有价值的、特别是有商业价值的艺术和文化行为,所以让人不能不佩服资本主义整个运作体系。
中国画的笔墨语言
与西方绘画相比较,我认为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中国绘画的性质不是图像的保有,中国画尤其是写意方式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一个事物的影像,而是为了保存个人生命在那一瞬间的过程。而这样的特征,是由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的性质所决定的。
文人中国画所使用的“笔墨”语言,在绘画语言基因的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呢?所有其它的绘画形式,无论油画、版画、水彩画等等,在画面造形的基础上,一般都使用着体块、线条、色彩、黑白、明暗、光影空间、透视等绘画语言。这些绘画语言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能够在自然物象中直接被找到,它们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事物的表象,画家可以直接将其转换到画面之中,画家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方式对其进行画面提取、改造与重组,自然为这些绘画样式提供了直接的样本和基本语汇。而文人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无法在自然物象中直接找到,物象中没有“笔”,也没有“墨”。在物象中只能找到笔墨大略对应的依据,若想使语言与物象重合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自《戎装普京》180×97cm纸本水墨毕建勋2006然中直接观看到并且直接提取笔墨语言也是不可能的。自然界中最纤细的一根线,都以体积的形式存在,自然界每一黑白变化,都受光的支配,自然中根本没有任何“笔”的存在,也根本不存在没有任何色彩倾向的“墨”。
于是,笔墨性质便有了三种意味:第一,文人中国画的笔墨绘画语言是一种“假设性”。第二,这种“假设性”与事物表象的相对应的指代关系是一门学问,文学中称这种学问为“推敲”。第三,由于这种“假设性”,使笔墨语言成为了一种形式规定,也就是笔墨的“程式”。
笔墨与笔触是一组可以参证的中西相对概念。当然油画在古典阶段是努力遮蔽笔触的,这与工笔画的“三矾九染”大体相似。后来西画的笔触逐渐明确,但是造形与色彩的强度并未因为笔触的出现而减弱,相反表现力却得以增强。可是笔墨与笔触不同,笔墨产生之后,丹青与造形却相继受到抑制。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造形是空间性的,笔墨是时间性的,造形是静态描绘的,笔墨是动作性的,二者的深刻矛盾,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必然发生。当笔墨成为了文人画的本体之后,强化了中国画是为了保存个人生命在那一瞬间的过程的特质。中国画是一个生命个体创作的痕迹、是手迹,它保存的不是事物的一个图像假象,保存的不是“木乃伊”,它保存的是生命本身、保存的是生命的“气”、保存的是生命的“心”、保存的是生命“情感”。手迹太珍贵了,因为一看到《祭侄文稿》,颜真卿就活了,一看到《上阳台帖》,李白就活了。所以中国画解决绘画方式的观念跟西方思路是不一样的,但是我相信毕加索不可能完全体会到这一点。
中国画在古代讲究“返观内视”、讲究“神视”、讲究“中得心源”,后来以临摹为主,这种观察方法失传了。西方文化里没有这种观察方法,只有往外注视的观察方法,视点不能动,只能固定在一处,而且还要拿着标尺测量一下,这是西画的科学性。这种观察方法没有认识到画画的人是一个有生命的人,把自己假设是一部观察的机器,而现在这个功能又恰好让照相机代替了。所以,毕加索和他的时代其实都是迷茫的,这个迷茫一直持续到今天。不同于西方的问题,近代中国画的问题是缺乏个人化、缺乏视觉化、缺乏真正地看世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剩下只是临摹。临摹前人已经存在的笔迹,传统画家在最初都是被临摹训练出来的,动作必须有规范性,这使得中国画的个人生命的意义实际上的丧失:因为中国画是人的笔迹,每个人的动作都是独特的,是人的生命意义的体现。
中国“写意”与西方“表现主义”的区别
中国画独特的笔迹意义只是相对表面的特点,而中国画更为具有潜质的长处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点,西方绘画有表现主义,相对应的,文人画也主张“写心”的绘画方式。但是,文人画的写心,并不是真正具有心学价值的写心,因为不经过修炼每个人的心都是凡心,不是“道心”,凡心的书写,与表现的意义是一样的。中国画特别是早期中国画中最有价值的绘画观念,在于以绘画的方式修心,通过修心以达到道心,“道心”是体道修心后“心与道合”的结果。有了“道心”,使得中国画真正意义的写意区别了西方的表现主义。
中国古代的文人阶层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们对于“道”的掌握,修心体道是一种迫切的现实需要。因此,士人们通过多种途径来修心体道,比如游历山水、“心斋”、“坐忘”等方式,当然也包括绘画。这里值得重视的是:在绘画中的内修方式,主要通过“澄怀味象”、“应物象形”的方式来达到,这在宗炳的《画山水序》中有很清晰的论述。由于中国画家以绘画的方式修得返璞归真之心,最后天人合一,道心合一。因此,画中国画的人,找出一个疯子很难。画家自杀了,精神分裂了,在中国绘画史上这样的范例非常少,像徐渭那样的画家只是极少数。所以,中国画这种绘画方式是有益于人的精神的,这也是中国画的“写意”和西方绘画“表现主义”最重要的区别。
第二点,这种绘画方式对身体也是有益的,因为它具有练气和养气的效用。画画是一种“气运生动”,每次绘画都是在动作、都是运气。古代画论关于使气的描述特别多,像符载所记录的《观张员外画松石序》中的张璪“箕坐鼓气”、“毫飞墨喷”,从中可窥见一斑。因为这种绘画“非画也,真道也。”讲求“气交冲漠,与神为徒。”不是气功的状态,出不来那样的东西,所以中国画里高寿的人比较多。
第三点,中国画的绘画方式又具有动作性。这个动作性跟西方绘画不一样,西方古典油画画画细部的时候,拿一根棍架着小笔,跟金银匠做手工似的;而中国画整个动作舒展起来。同时,动作性也打通了中国画与书法、舞蹈、音乐的关钮,使得画者在作画过程中得到一种综合的滋养。
如果中国画再强调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在强调重新接续对内心、本心、本性的内修,包括反观内视的观察方法,同时在强调个人个性化的动作,这样,中国画就很有可能具有人类性的新的绘画价值。西方把视觉性的艺术变成装置、行为,尤其是“安乐死”绘画而另起炉灶,不容易找到出路。因为艺术的“地皮“太贵了,已经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如果搞影像,电影、电视等着就在前方不远处等待;如果搞行为,戏剧与表演也在前面守候;玩观念,那哲学家在干什么呢?艺术家提出问题,质疑存在,究竟有没有思想质量?而搞装置,收垃圾的人在等着。所以,这种种探索方式,姑且算作艺术的新的方式,但毕竟不是传统绘画的出路,而我们现在谈毕加索现象意义,就在于此。
关于东西绘画面临的困境与思考
我用毕加索的《海边奔跑的女人》的构图原型,画了毕加索与张大千在海边共同奔跑的画面。体现了今天中西文化可能出现的太极融合关系,只有不同才具有吸引力,融合才会产生新的事物。关于中西绘画的思考,虽然并非完全因为此画而起,但也在此画中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来。
毕加索是西方绘画关于“探索”的一个文化符号,而张大千临摹了许多古代作品,所以他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张大千早期以临摹为主,在传统类型的中国画家中具有代表性,而后张大千又旅居海外,广泛接触西方文化,创泼墨泼彩画法;而毕加索也临摹过齐白石,因此两个人又是中西交融的符号。毕加索代表一种西方的迷茫与执着探索,张大千代表着由临摹转入个人创造的东方范型,这两个符号拉起手来,对于寻找人类绘画的未来,或许会有意义,当然也不一定就是这样。
这是我自己非常想画的的一件创作,而且早就起完稿,同时起完稿的还有另外一张《图像时代的寓言》,也是画毕加索的。这件作品我画的汹涌澎湃,同时也反映了我近期在艺术探索的思路上的进展,这种进展即是张岱年先生所说的“综合创新”。我为这幅画盖了两枚印章,其中一枚叫做“和实生物”。西方的思维是“二分法”,而中国人的思维推崇的是将事物的两个极端、不同性质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产生新事物。所以中国文化讲究不同事物之间的“中和”;第二枚印章是“中庸”。中国人的“中庸”辩证法,其精髓在于在事物对立两端的“时中”方法,叫做“执两用中”,这两枚印章反映了我对于东西绘画面临的困境与思考。
毕加索是西方绘画艺术中求生的代表,没有在那儿束手待毙。他不断地求生,探求艺术新的可能性道路,但是他追求的方法与思路并不复杂与深刻。中西文化是两种深厚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两张网。两张网都为人所用,同样在这个网里边,有的人是痛苦,有的人快乐,这个在于对事物的看法。人可能在许多时候不能够改变事物本身,但是能够改变对于事物的看法。自由地使用这两种文化资源是快乐的,而被这种资源束缚住就是痛苦的。
12.过去、现在、未来记叙文 篇十二
过去
岁月如歌,岁月是把无情的利剑,他划破了我原本幼稚无知的心,使成熟稳重的血液流淌出来,充盈在我身上的一切部位,还记得过去的我……
“起床了,儿子。”伴随着年年如是的呼喊声,我揉了揉蒙眬的双眼,慢慢吞吞地穿上衣服,起来洗漱。打开电脑,便发现日期定格在7月1日。
那一年,我只有9岁……
父亲驱车带着母亲和我来到了老家,夏日,温暖的阳光普照着大地,乡间田野的一切地方都充满了丝丝懒意。“啊~我的手指!”一声尖叫打破了原本寂静的`乡村,我的手指因为在搬弄桌椅时划出了一道很长的血痕,鲜血也渗出了,母亲看见我的眼眶里充溢着泪水,刚欲说话,我的泪水就似决堤的洪水涌出,母亲看见我哭了,她微笑着牵起我的手带我来到了庭院里,指着一株在水泥的裂缝中生长出的辣椒给我看:“前几年,我看见了这株正在生长的辣椒,心想这株辣椒必然会死去,曾为它感到不公,上天竟然让它生活在这水泥地的裂缝中,但是,我没想到,它到现在也没有死去,反而越来越茂盛。”我一片茫然,母亲停顿了一会又继续说:“上天给予了它必死的命运,但是它却用自己的坚强在这片水泥地上点缀了一颗红宝石,孩子,你要学会坚强。”我擦干泪水点了点头。
过去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坚强……
现在
人生如梦,的脚步匆匆离去,的钟声已经响起,随着2014的到来,我的年龄又往高处迈了一步。岁月是一张贴心的创可贴,它止住了我曾经懦弱的血液,愈合了我那颗薄弱的心,看看现在的自己……
“起床了,爸妈。”早晨是一天最珍贵的一个时段,我早早的便起床了,催出着父母也来享受这冬日早晨的温暖。打开电脑,便发现日期定格在1月4日。
今年,我15岁了
晚上,我与父母一起去吃饭。吃完饭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晚很晚了,今夜~没有月光。指引我们向前步行的只有那灿黄的路灯,这灿黄的光似乎为我们一家都披上了灿黄的毛皮大衣,使原本寒冷的夜晚,不再寒冷,留存的竟是一家人甜蜜交谈留下的温暖。也许是太不小心,也许是太忘我,我没有看见前方的路,只见我一脚踩到了一块很滑的泥土上,结果就滑到了,膝盖磕在了一块不大的石头上,但是也是很痛,父母看见后边埋怨边把我搀扶了起来,我听得见他们的埋怨里的是关切。不过我却笑着说:“没事没事,不痛不痛,磕了一下而已没事的,我又不是小孩了,这点小伤算什么?”
现在我学会了怎样坚强……
未来
白驹过隙,也许一转眼又会是6年,而六年后,我就21了。岁月将又会是一本笔记本记录我面对挫折的一次又一次的转变。未来只会把过去和现在尘封在那无尽的记忆里,人生终将继续,挫折也必将连绵不绝,面对挫折,我会笑着迎接,未来的我会在那无尽的挫折中成长,谋生,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我的坚强,我必然会在那水泥地般的人群中长出属于我的红宝石,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13.教育技术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 篇十三
每个人都有美好、温馨的回忆,也都向往着未来的生活,但现在的时光应该更加争取。现在的我们应该在现实中向前拼搏,回忆中反思不足,在未来的向往中增加自己的动力,为理想做好充足的准备。
过去
回忆,大多数是美好的,因为我们很难看到曾经的疏漏,现实的我们会将记忆美化,除去那一点点的瑕疵。因此,我们往往会忽略那一些错误,
对人生可能造成极大的影响。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要让我写自己的历史,我就写我的错误。”是啊,一个成功的人难道就只写自己成功获得的荣耀吗?
我们应该在过去中不断寻找错误,及时改正,不以恶小而为之,而纵容之,
不要让它发展为大错误。可又如何去寻找呢?有这样一句谚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把自己良心过意不去,而又无能为力的事记下来,过后再去翻阅它,去弥补它。可有些人会说,事情都过去了,弥补还有什么用呢?其实,你去把这件事情完善,是对你人格的一个提升,良心的一个宽解,让你有这样一个好品质,是对未来有很大帮助的。在以后,当你再去看它,你会发展你有不少的成长。可又怎样弥补呢?看到这里不少人会有这样的问题。其实,弥补的方法有很多,当你曾经伤害了某些人时,去说声对不起,送份小礼物,对方如果实在拒绝你,就不用再管了,至少对方知道你的心意,自己也有所放松。还有要是过去作业有所拖欠,即使老师没有检查到,自己也应该悄悄地做好,不能把它落下……
现在
14.教育技术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 篇十四
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苏军一共拥有各种军用直升机5000多架。苏联解体以后,这些直升机中的大部分被俄罗斯军队接收下来。由于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俄军很长时间未购置一架新型直升机,加上设备老化、零部件短缺等原因,导致俄军中的直升机数量大大减少。最少的时候,只有约1500架直升机在俄军中服役。其后虽然也有少量新型直升机列装部队,如卡-50军用直升机,但这只是名义上的,因为它们并没有被批量生产。长期以来,尽管俄军对新型直升机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经费不足,直升机更新的问题难以解决。没有办法,俄军只好继续使用这些老式直升机执行各项任务。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俄罗斯的直升机制造业由于缺乏资金导致生产力下降,每年的产量只有不到40架,而且其中军用直升机的比例非常小。至于对现役直升机的升级改造,更是几乎被遗忘。近年来,正是在俄军技术保障人员的辛勤努力下,才使得“步履蹒跚”的直升机部队能完成国家赋予的各项任务。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零部件缺乏,技术保障人员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一架架直升机因无法得到修理而退出现役,这使他们深感痛心。
在俄罗斯军队里,陆军航空兵拥有最多数量的直升机。在陆军的心目中,陆军航空兵的地位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名列陆军各兵种之首。后来,在俄军进行的军事改革中,陆军航空兵脱离了陆军的序列,改隶于新成立的空防军管辖。从此以后,陆军航空兵的状况更加恶化,部队建设陷入困境。这其中的原因实际上很简单:新加入空防军的陆军航空兵就像“后娘养的孩子”一样,根本无法与空军和防空军原先隶属的兵种相提并论,空防军首先注重的是自身原属兵种的建设(如防空导弹部队和固定翼机部队),陆军航空兵只有“靠边站”的份。
俄罗斯国防部想解决这个问题,决定将陆军航空兵划归各军区管辖,但是此举又引起军队各方更为激烈的争论。关于陆军航空兵究竟应该属于谁管辖,一时说不清楚(2010年,俄陆军航空兵转隶4个战役战略司令部/新军区管辖、等于事实上重回到了陆军。——编者注)。对各方来说,更迫在眉睫的是直升机的更新换代问题。
卡莫夫与米里:谁能够获胜?
由卡莫夫设计局研发的卡-50直升机于1982年6月中旬进行了首次试飞,当时编号为B-80直升机。过了不到半年的时间,由米里设计局研发的米-28直升机也首飞成功。事实上,这两个设计局之间的竞争早在1976年12月就开始了。当时,苏共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联合发出指示,要求军方研发一种新型军用直升机,以取代不久前才实现批量生产的米-24直升机。
在接到军方的订单后,苏联最有名的两个直升机设计局都全力以赴,在设计、研发、试验、首飞、定型等各个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赛,并最终推出了各自的产品——B-80/卡-50直升机和米-28直升机。
由于这两种直升机的技术性能都非常优越,军方很难做出取舍。1983年10月,苏联国防部与航空工业界的代表联合召开会议,主要议题就是对这两种直升机进行技术性能比较,并做出选择。当时,大多数与会者都看好B-80/卡-50直升机,因为不论是从性价比还是从飞行技术性能上看,它都要优于米-28直升机。为了得出更准确客观的结论,1984年还对这两种直升机进行了一系列比较测试。测试结果表明,B-80/卡-50直升机确实比米-28直升机略胜一筹。于是,1984年10月,苏联航空工业部部长签署命令,同意批量生产B-80/卡-50直升机。
但是让卡莫夫设计局的人员感到遗憾的是,这个命令并没有马上被执行,原因是为B-80/卡-50直升机配备的“旋风”反坦克导弹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产品,它的研发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航空工业部的意思是等导弹研制成功后再一起批量生产。就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米里设计局抓住了这个宝贵的时机,把米-28直升机的技术缺陷一一予以弥补,并于1988年推出了其改进型——米-28A直升机。
可惜的是,到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B-80/卡-50直升机和米-28A直升机都没有被批量生产。后来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陷入动荡之中,直升机制造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这两种直升机的生产计划自然也就被打入了“冷宫”。
值得庆幸的是,两个设计局的专家们并没有灰心和放弃,他们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仍然不断完善直升机的技术性能,并各自推出了后续研发的新产品,这就是卡-52直升机和米-28H直升机。目前,这两种直升机都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实际上,这两种直升机的用途并不一样:米-28H直升机主要装备陆军航空兵;卡-52直升机主要用于执行特种任务,将来还有可能被用作舰载机。军方之所以将两种直升机这样安排,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米-28H直升机是由米-24直升机发展而来的,具有很强的连续作战能力,除了装甲更厚以外,其他很多地方与米-24直升机的操作基本相同。这样一来,米-28H直升机的飞行员完全可以在现役的米-24直升机上进行培训,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约了费用,可谓一举两得。俄罗斯军事专家指出,米-28H直升机的这个优点对当前的陆军航空兵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至于卡-52直升机,不仅安装了现代化的机载设备,而且具有优越的飞行性能,飞行噪声也大为降低。
起初,俄罗斯军方决定采购200-300架米-28H直升机和100架卡-52直升机。2011年,俄罗斯与法国签署了购买及生产“西北风”级直升机航母的协议,并选定卡-52直升机作为该级航母的舰载直升机。于是,军方将卡-52直升机的采购数量增加到200架。
nlc202309040517
除了米-28H直升机和卡-52直升机之外,俄军还装备有米-24和米-35直升机,后者也是由米-24直升机改进而来。按照《2020年前国家武器装备计划》,至2020年底,俄罗斯军队将拥有500多架米-24和米-35直升机。
直升机的发展
说到这里,也许有些人会提出疑问:上面提到的那些设计于20世纪70年代的直升机也算得上“先进”吗?根据世界直升机研发的历史经验来看,这是可能的。例如,闻名世界的欧洲“虎”式直升机的研制工作始于1973年,原型机于1991年4月首飞,过了好几年以后才开始批量生产。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直升机研发领域,设计师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设法提高直升机的飞行速度,所有航空工业大国,特别是美国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要想提高直升机的飞行速度,就必须尽量减少机身的飞行阻力和改善直升机旋翼的技术性能。减少阻力可以通过改变机身的外形来实现,例如采用更先进更完美的气动外形、使用收放式起落架等。而改善直升机旋翼的技术性能则比较复杂,需要对旋翼的几何形状进行合理设计。国际上一些直升机设计师认为,直升机的飞行速度很快将达到400千米/小时。这必将大大促进直升机旋翼材料/工艺和制造技术的发展。最近10来专家们的兴趣已经逐渐转向研制喷气式旋翼,美国、德国和部分西欧国家已经制造出了试验样机,旋翼可在发动机气体喷流所产生的推力作用下进行旋转。
有这样一种设计方案:提高直升机的飞行速度和改善技术性能可以采用在水平飞行时让旋翼处于“静止”状态来实现。即,未来的先进直升机在起飞和降落时需要旋翼旋转,与现在的直升机一样;在水平飞行过程中可像固定翼机那样,旋翼固定,处于静止状态。一系列试验表明,直升机在飞行过程中,可由喷气式发动机产生推力,推动直升机以150?250千米/小时的速度向前飞行,此时的旋翼与机身呈水平静止状态。不过,这些试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旋翼处于静止状态时会出现倾覆力矩,这与旋翼桨叶的气动载荷不平衡有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的设计师们研制出了一种硬式刚性旋翼。该旋翼的叶片是空心的。这样的设计有四个好处:一是极大地提高了旋翼的刚度;二是增强了旋翼对气流的抵御能力;三是排除了倾覆力矩的影响;四是旋翼不用收拢,保持原状即可。英国设计师的这种旋翼设计方案表明:研发出经济实用、小噪声、可垂直起降、新型高速飞行器是完全可能的。
对设计师们来说,在提高直升机飞行速度与机动性的同时,必须提高直升机的操纵稳定性。为此,设计师们提出了另一种旋翼设计方案,那就是在直升机旋翼上安装辅助发动机,对旋翼产生额外的水平推力,加速其旋转。试验取得了成功,直升机达到了480千米/小时的创纪录的飞行速度。这充分说明,只要发动机的功率足够大,旋翼就能以很快的速度进行旋转,进而推动直升机高速飞行。
随着直升机军事需求的增长和直升机担负的任务日益增多,人们对直升机机载设备的技术要求也在提高。通过采用新的制造材料和工艺技术,使用越来越先进的仪器仪表、设备系统和零部件(如激光、雷达天线、导航设备等),使直升机机载设备的技术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1965年生产的导航设备重达125千克,而使用晶体管制造的新型导航设备只有17千克。目前,现代化的军用直升机电子设备的成本已占到整机成本的15%,但这个过程并没有就此结束,随着电子技术和电子工艺的发展,未来这个比例将达到40%。
另外,专家们进行的一系列试验表明:与双座直升机相比,单座直升机在作战性能和生存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现在还出现了无人运输直升机。使用这种直升机,可以不用担心飞行员的安全问题。无人运输直升机既可以执行危险的战场运输任务,还能协助地面部队完成快速反应作战。德国一些军事理论家提出建立一支具备强大机动能力的特种直升机作战部队,士兵可乘坐直升机迅速赶到作战区域并投入作战。这项建议的核心就是要把步兵由单一的地面部队变为“空中及地面机动部队”,也许这就是未来军事改革的发展方向。
民用直升机和舰载直升机
相对于军用直升机的更新,俄罗斯民用直升机队伍则面貌依旧。目前,俄国内的民用直升机主要是中型的米-8和重型的米-26。虽然没有增加新机型,但国家已决定对米-8和米-26直升机进行升级改造,重点是为其安装更先进的机载设备和新型发动机。这并不是国家资金不足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增加民用直升机的种类,主要是因为俄航空工业并没有类似的民用直升机研制计划。未来,俄罗斯有关部门计划购买大量的民用直升机,具体数目虽然不清楚,但根据某些资料可以预计,米-8直升机有可能采购500架左右,米-26直升机可能采购40架左右。
对于舰载直升机来说,在未来几年内,卡-27直升机及其各种改型机仍然是俄海军舰载直升机的主要机型。卡莫夫设计局总设计师谢尔盖·米赫耶夫在圣彼得堡举行的国际海军展览会上表示:“俄海军航空兵目前处于艰难的境地,它已经近20年没有得到用于购买新型直升机的军费拨款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们为海军航空兵提供了卡-27直升机及其多种改型机。随后,我们又生产了卡-27直升机的民用型——卡-32。依靠销售这种直升机获得的资金,我们才能够继续为海军航空兵生产零部件和提供后续的技术服务。如今,虽然国家增加了国防采购资金,但用于新科研项目的专项资金还没有到位。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这将导致我们无力进行新型直升机的研发,只能对现有的直升机进行现代化技术升级改造。”
不过,俄国内也有几种新型直升机,即用于训练、侦察和运输的轻型直升机,主要是卡莫夫设计局的卡-60/62和喀山设计局的“安萨特”直升机。据有关资料,俄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一共拥有200架左右的轻型直升机。
nlc202309040517
如果说俄罗斯航空工业完全没有研制中型运输直升机,那也不是事实。专家们正在对米-38新型直升机进行一系列试验。据介绍,这种直升机的技术性能与欧洲的EH-101“灰背隼”多用途直升机非常相似,具有广泛的军事用途。俄国防部表示,正在考虑购买米-38直升机的可能性,但要等米-38的试验测试完全结束之后才能够决定,预计这个时间不会早于2014年。当然,如果需要购买的话,至少也得数百架。
直升机的心脏——发动机
发动机是所有机动运输工具的“心脏”,因此,研发和生产航空发动机是直升机制造业最重要的任务。《2020年前国家武器装备计划》在其直升机项目中就明确规定了有关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内容。
到现在为止,俄罗斯直升机使用的涡轴发动机大部分是乌克兰西契发动机公司生产的。如果俄乌两国关系保持良好,这自然没有问题;但如果关系恶化,那就会对俄罗斯直升机产生严重的影响。另外,单纯依靠外国的设备,这对国防建设也是不利的。因此,俄罗斯政府在几年前就做出决议,要求航空工业部门研制国产的直升机发动机,并将生产航空涡轴发动机的任务交给了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制造公司。目前,虽然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生产涡轴发动机,但这项工作已经有了一些进展。例如,位于圣彼得堡的联合发动机制造公司下属的克里莫夫股份公司兴建了专门的发动机生产设计中心,可年产发动机450台。该中心在生产BK-2500和TB3-117(英文为TV3-117)两种涡轴发动机的同时,也在积极研发新型发动机。据说,为了尽快完成研发新型发动机的任务,联合发动机制造公司已经贷款50亿卢布,并在舒瓦洛夫建设了新型发动机生产基地。
计划能否实现
俄罗斯是否能够实现预定的直升机研发和改造计划,还需要过几年才能得出答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俄罗斯的航空工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2011年年初到当年9月,俄罗斯的直升机制造公司已生产出200架直升机,去年的计划是生产267架。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到2015年,俄罗斯的直升机年产量可达到400架。我们认为,要想完成《2020年前国家武器装备计划》中规定的直升机任务,取决于三个因素: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充足的财政拨款。如果一切都能按照计划顺利进行,到21世纪30年代初,俄直升机部队就可以全部配置新型直升机。
15.教育技术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 篇十五
Select three things to symbolize your past, present, and futureGood morning everyone, I’m very glad to have a presentation here.Today, I will select three things to introduce m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When I was a little boy, I lived in a very beautiful mountain village.There is a stream between the mountains.The water in the stream is so clear that you can see the oval stones at the bottom of the stream and the swimming fishes.At that time, I often went to swim in the stream.From then on, swimming has been one of my favorite sports.It made me become strong.Besides, I often went fishing along the stream.Fish is my one of my favorite food.It is very delicious.Meanwhile, I made many good friends that time, and we often played games along the stream.The stream brought me a lot of happy times.So, “stream” can symbolize my past.Now, I am studying for a doctor’s degree in Nankai University, majoring in analytical chemistry.As the saying goes, 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 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So I read many books in my college life, and I learn a lot of knowledge from the books.I know why the tang dynasty is so powerful from historical books.I know the law of value from economical books.I know why the sunshine has seven colores from physical books.I know why the vinegar is acerbic from chemical books.I know material determines consciousness from philosophical books.So, “book” can symbolize my present.In the future, I will graduate from Nankai University and get my doctor’s degree.After that, I will get married with a girl I love.Then, I will have my children and my own family.I will take my children to the beautiful stream in my hometown.I will
teach them how to swim, and how to catch the fish in the stream.Of course, I will cook the fish for them, and tell them my story along the steam.In addition, I will tell them the interesting knowledge I learned from the books, for example, why the tang dynasty is so powerful, the law of value, why the sunshine has seven colores, why the vinegar is acerbic, material determines consciousness, and so on.Therefore, I think “father” can symbolize my future.
【教育技术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推荐阅读:
数控技术未来发展趋势11-05
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12-18
生态猪养殖技术及未来发展论文10-16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2-01
电子白板在教育领域未来发展前景12-02
教育技术发展历程08-17
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发展情况调研报告08-05
[信息技术论文]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11-18
医疗器械企业,“技术创新,驾驭未来”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