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成长

2024-10-05

在反思中成长(精选17篇)

1.在反思中成长 篇一

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陈金皊

在听取专家讲座中收获颇丰:眼界开阔了,观念更新了,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以人为本,关注教育细节。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教师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这就是教育工作之所以神圣的原因。学生不论学哪一门课程,都希望有一个好老师。学生的这种希望表明,老师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他们是不是能生活的有趣,是不是能学得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和欢乐,都跟老师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他们对老师都抱有很大的希望,每天都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美好的东西。在平常的教育工作中,我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把平淡工作做经典。我们要对学生负责。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二、不断反思,提升自己。

在听讲座过程中,明白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是什么,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哪里,我又如何通过学习来弥补和完善自己。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就会做到心中有数,也就避免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少走许多弯路。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就会在教育天地里大显身手,不耽误学生的前途和命运,这也许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开拓了我的视野,为我以后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通过聆听专家的专题讲座。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把国培中学到的先进教育理念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把握好这次学习的机会。

2.在反思中成长 篇二

一、反思应有的微笑

这学期, 校长让我准备一节语文课作为优质课, 经过左筛右选, 我选中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

经过近一个星期的准备工作, 我在班里试着讲了一次, 一堂课下来, 我感觉我的思路还算清晰, 课上也未出现什么错误, 感觉不错。但课下当我和学生交流时, 陈宇同学说的一句话很值得我反思, 他说:“老师, 你上课怎么那么严肃呢?吓得我都不敢回答问题了。”

的确, 课上老师的微笑很重要, 它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位教师能够面带微笑去上课, 学生会倍感亲切、自如, 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乐于或敢于回答, 这样不禁课堂气氛活跃, 而且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去思考问题, 获取知识。

相反, 如果一位教师板着面孔, 用一种生硬的语气给学生讲课, 学生的内心会有一种对老师的畏惧感, 就不能积极地去思考问题, 更谈不上课堂气氛的活跃。

也就是说, 教师的微笑很重要, 微笑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不吝微笑的走入课堂吧。

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 让我明白了课堂上的微笑很重要, 我也会面带微笑去上每一节课, 反思让我明白了微笑的重要性。

二、反思语文教学方法

我热爱教育事业, 尤其喜欢语文教学, 经过这几年的语文教学, 我发现一个问题:学生预习不到位, 是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学文上, 多数学生课前不读文, 不预习, 直到老师讲课才第一次接触课文。对课文的生疏, 对字词的不理解, 怎能更好的走进课文, 走近作者, 感悟文章的真谛, 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所以,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看得见、行之有效的语文预习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反思、尝试, 我试着让学生写预习笔记, 课上汇报、检查、梳理, 课后让学生对预习笔记进行梳理和完善。

讲读课文的预习笔记分以下几项:1.生字;2.新词;3.课文主要内容;4.课后题;5.读文体会;6.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7.质疑。

前几天, 我和学生一起完成预习笔记, 一步一步指导他们完成, 告诉他们要很好地完成每一个环节应做哪些准备。比如课文内容、课后题、读文体会、质疑这几个环节, 没有充分的读文是完成不好的, 从书写格式到完成方法, 每一个细节我都详细的进行指导, 不出一周学生的预习笔记初具模型, 对于完成较好的学生我加以鼓励, 并在全班展示, 从而也带动完成稍差的学生。

每节语文课, 我要求学生做好上语文课的准备, 书桌的左上角放预习笔记, 右上角放听写本, 中间放一本语文书。出示课题后, 我先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课文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接着我会找几个同学合作读文, 检查学生课前读文情况,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参看预习笔记。再进行本课生字、新词的听写, 最后让学生读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读不好的句子, 班级集体解决, 为第二课时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 即根据课后题学文, 交代写作方法, 指导写法, 最后一个环节, 我总是问:“同学们, 你的疑问解决了么?”这一环节也是我们班语文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 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把自己质疑的问题提出来, 而且还会努力地去帮助别人解疑答难, 学生都会放下问题轻松地走出课堂。课下他们不会马上走出教室, 而是完善预习笔记中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 填补预习笔记中没有的部分或需要积累的内容。

几年了, 我一直在实践并完善着让学生写预习笔记促语文教学的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但不累了, 反而兴趣更浓了。我的学生期待语文课, 期待着老师给他们展示的机会, 期待着自己优秀的表现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学生兴趣浓了, 我的语文教学变得轻松多了, 从备课的轻松到上课的自如, 我再也不担心学生不预习了。

通过对语文教学的反思, 让我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对我这些年的语文教学受益匪浅。

3.在课改中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 篇三

关键词:课改;反思;教师成长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众说纷纭的课改浪潮冲击下,我也曾迷惘过,彷徨过,甚至不知以后的路该如何走。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最困惑的时候,一次和学生的偶然对话,让我茅塞顿开,至今记忆犹新。

一天放学后,我将几名学生留了下来,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心中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在我的鼓励下,一个男生说道:“老师,我认为语文课应该是生龙活虎,尤其是讲解古诗的时候,不应该太沉闷!”“语文课应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语文课代表说道。“上课回答问题不应该只提问好学生,也应该给我们成绩一般甚至不好的学生表现的机会!”一个成绩平平的女生委屈地撅着嘴说道。“语文课是不是也应该搞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语文走进我们的生活?”一向沉稳的班长发了言。

听着学生这些美好的愿望,我的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真没想到他们的小脑瓜里有这么多合理的想法,有的问题甚至连我这个从教几年的教师都没有细想过。这次与学生的谈话使我深刻领悟到了教学相长的含义,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从这一刻起,我就立志每堂语文课都要让学生学有所得。经过几年的不断摸索、反思、尝试,我的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教学成绩也有了大幅提高。仔细回想,这一切都归功于以下四种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运用。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束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自由,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因此,我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新课程教学中的教师,应该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丢掉颐指气使的神情,注重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教师就必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自己。而在教师的人格魅力中,出众的才艺往往最容易折服学生。

一次,我上《寓言二则》一课,为了打破课堂的沉闷,我事先在白纸上画了两幅漫画——《矛与盾》和《鹬蚌相争》,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简述画面内容和漫画给自己的启示,从漫画中发现寓言故事的魅力,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一个个发言踊跃,各抒己见。下课了,许多学生围了过来:“老师,这是你画的?”眼神中满是佩服与惊讶。学生纷纷说:“老师,你真棒!”听着学生的溢美之辞,我不忘教育他们:“只要你们肯下苦功,以后画的肯定比老师好多了。”

还有一次,在订正《语文配套练习》时,有一首诗歌《白衣天使》,歌颂了克里米亚战争时期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白衣天使。我让学生试着朗读,可是他们对情感的把握始终不到位,于是我就给他们范读了一遍。听完我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不约而同地给我鼓起了掌,很热烈,也很持久。从那以后,班里掀起了一股朗读热。

这两堂课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如果教师多才多艺,学生一定会从心里佩服你,也一定会对你的话言听计从。因此,我把平时勤学苦练的基本功都运用到了教学中来:漂亮工整的板书, 感情充沛的朗读,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再加上亲切的微笑、适时的鼓励……我不断以我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而学生也逐渐爱上了语文课。

三、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比如: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不时鼓励学生“想读的,你就读吧”“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了”“听你的朗读简直是一种享受”“你听得真仔细,会听是会学习的一种表现”“别急,再想想”“同学们,咱们为他加把劲儿”等,这些鼓励语的使用,使学生有了自信心,推进了课堂教学的“开放”,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以及声情并茂地朗读。

四、让学生树立“我拼搏,我自信,我能行”的学习观

在课上,我反复告诉学生:“老师评价学生的标准,绝不是成绩的好坏,而是看你努力与否。如果你努力了,即使成绩不太理想,老师也会因你而骄傲!”在我的鼓励下,许多后进生摆脱了自卑的阴影,课堂上不再默默无语。

记得有一次讲完一篇散文《你,浪花里的一滴水》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续写。在检查学生续写时,我点到了一个平时沉默少言的男生,没想到他竟出口成章,语言相当流畅优美。我带头为他鼓起了掌,随后全班掌声齐鸣。这位男生充满感激的望着我,眼中似乎有一种亮晶晶的东西在闪动。这次发言给了他自信,此后他经常踊跃发言,成绩有了大幅提升。

4.在反思中成长 篇四

——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十里中学任燕

摘要:文章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课程的新课改过程中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及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对初中语文新课改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初中;新课改;反思;感悟

记得毕业后刚开始工作,一步入教室,面对着六十多位学生齐刷刷注视的目光,陡然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这时凭着一腔热情,也教出了不错的成绩,曾有一度真的是自信满满。然而不久,就迎来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这时冷静的回想,真的是盲目自信,心里顿时觉得前所未有的困惑。一段时间的工作还不能有一个好的总结,又面领着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理论,我将如何给自己定位?与此同时,我校的很多语文老师都有同感,尤其是一些资深前辈更是难以扭转观念,教研组活动上总是围绕这一话题人人感慨不已。就此我深深认识到,课改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变化的过程,而是对课程历史、课程文化课程技术以及教师潜能等诸多方面的一种深刻的反思与探究。此文我便尝试在回顾与前瞻中获得重构的启示,以期与更多同行切磋交流。

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号召下,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中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一、语文教改感悟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3.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

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

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

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

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

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

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 “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

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

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

是真正的“动”。

二、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1.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

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

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

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2.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

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3.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

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

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三、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1.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2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四、课堂教学建议

1.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

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

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2.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

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

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

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

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

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3.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5.在总结中进步 在反思中成长 篇五

转眼间,2016年-2017年第二学期的工作进入了尾声,在这一学期,我收获到了很多。也有遗憾与不足,但更多的是充实与感动。先把自己的点滴收获总结如下。

一、严格考勤。这一学期,一直令我自豪的是,我从没请过假,更没有耽误过学生一节课。做到率先示范的典范。

二、教学工作

本学年我担任的是二年级一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我认真备课,细心研究学生,不管是班级管理还是教学管理,我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工作策略,一直默默无闻的做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引导者,尽最大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尽管自己的年龄偏大,眼花耳聋,但是我仍然坚持书写常规材料,坚持写读书笔记一本,教学随笔14篇,每天坚持指导学生完成50道计算题,坚持每周3次数学作业的批改,坚持每单元检测,及时讲评,建立纠错集,指导学生工整书写,每天坚持指导学生坚持晨读和午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成习惯,学习成绩优异,在全镇数学质量检测中成绩显著,得到学校及家长的好评。

三、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收获多多。在秋季举行的全校班级队列队形比赛中荣获好成绩,在每周一的升旗活动中,我班总是第一个到指定地点,全班同学精神抖擞的穿戴整齐,校服、红领巾没有一个忘记的。班容班貌很好,得到大家的好评。

四、班级工作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总是第一个到教室,又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学习上比赶帮超,思想上鼓励和表扬先进,经常利用班会,晨检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心里装着学生,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所以学生都很尊敬我,爱戴我,班级工作一直很好,得到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关心爱护每个学生 用爱心转化后进生。做一位快乐成功、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是我不断努力的目标,我觉得做班主任首先要有一颗爱学生之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别是要善待班级中的后进生,恢复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热情。她们表现出来的基本上都是自卑、孤独、缺乏做人的自信、不合群,或刻意的捣乱。通常我会多跟他们接触、交谈,有空的时候常跟他们谈心,如谈谈他们的兴趣爱好;谈谈他们假期怎么过;谈谈他们父母、家庭的情况,当然也谈一些学习方法,这些有意无意的谈心,往往会增进师生的感情,使学生觉得老师很在乎他们、很看重他们,从而有一种心灵的归属感,特别是他们点滴进步,我都要在班内大肆宣传,使他们成为班级核心,让他们有自豪感,从而鼓起他们与人交往的勇气,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我始终坚信,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是最有效地班级管理办法。本学期,我始终爱字当头、以情动人。事实证明,我班学生无歧视他人现象,班风良好。

五、家校紧密联系

本学期,为了更好的与家长配合,我召开二次家长会,专门针对家长在孩子二年级这个转折阶段期间,如何协助学生学习和支持学校工作,并给家长提供了关于如何教育引导学生的方法,组织交流,交流中,很多有心得的家长讲述了自己的一些好方法,给其他家长提供了好的借鉴和启发.总之,这学期我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班级管理任务,由于自己时刻坚持班级无小事,处处有大事的原则,严格要求学生,坚持每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进行安全教育班会,在这学期我班同学零人次安全事故,我坚信:只要心态正,把学生当做朋友,自己的孩子,当做课堂的主人,一定会给每个孩子一个张扬个性,发展成长的舞台。

6.在比赛中发展 在反思中成长 篇六

高效课堂处处精——

在比赛中发展

在反思中成长

祁连山麓,春意盎然,伴随着梨花的清香四溢,古浪县高效课堂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如期在古浪六中顺利进行。四天的赛事,十七节课堂教学和观摩,接受了身心内外的洗礼,一次自我思想和灵魂的蜕变。这一切,促使我在比赛中锤炼、在反思中成长。

此次高效课堂赛课活动,有幸聆听了十六位教学同仁的语文课教学,这十六节课(《驿路梨花》、《最苦与最乐》)可谓特色鲜明,各具风采。各位参赛教师的教学,或铿锵有力、张弛有度;或绘声绘色,生动活泼;或娓娓道来、以情动人,或新颖深刻,富有创意;难以忘怀李文秀老师三尺讲台半生追逐的执着,深深钦佩于银年老师掌控课堂收发自如的从容;朱培军老师决胜千里的大将风范、崔晓菊老师温婉亲和运筹帷幄……教学现场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参赛的老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广博的知识储备,对教材、对教育的深度理解,以及对课堂良好的驾驭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带给我沁人心脾的荡涤和寓教于乐的欢愉。联系到以往的参赛经历,蓦然想到: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在追求课堂的高效和完善,总是紧紧扣住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瑕疵细加剖析、指经论纬,但总是对教学这项缺憾的艺术少了一些宽容和允让。给教育一些喘息的休憩,给广大教师一些在比赛中发展、在发展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的亲和和礼让。赛课活动的初衷,除了展示语文教学在深度广度的不断拓展和进步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集思广益,而寻找不足、求得进步也应当是首要任务之一。深深感慨,本次赛课的各位评委不以成败论英雄,不过分苛求上课教师的不足和失误,换言之,他们不是以完美的标准来评判教师的授课,而是以标准的完美来帮助授课教师成就完美!他们总是俯下身来静静聆听、细细评味、娓娓道来,对上课教师的不到之处耐心评点,使原本“战战兢兢”者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提振。容许失误和缺憾的存在,或者说让这些失误和缺憾成为又一次努力和尝试的开始,不是很好吗?从评委和上课教师身上,我慢慢体味到了一个词语的韵味——大语文。或者说,人文素养、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时代赋予全体教师的新使命。它既需要学校层面能够充分满足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还需要教师潜心研究,身体力行,从提升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做起,尤为需要整个评价体系从本源上的求真和务实。倍感欣慰的是,这个核心已然从我们县局组织赛课的出发点开始,从基础的评判标准开始,这对于我们的教育、广大教师和孩子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幸甚至哉的乐事?!土壤已经改良,何愁我们古浪教育的明天不会是“驿路梨花处处开”的灿烂景象?

7.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 篇七

一、在集体讨论中反思, 形成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它反映了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 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 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 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增强迁移能力, 使自己建构的知识接近数学知识的本质, 最终达到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引导学生讨论,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独创性的见解。

例如, 在辨析同类项的概念时, 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如果单项式52a4x-1与5x-1ax+2是同类项, 求x的值。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出现了三种答案: (1) 由x-1=2得x=3; (2) 由4x-1=x+2得x=1; (3) x=3或x=1,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辨析, 反思自己思维的缺陷, 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了同类项概念的含义是: (1) 字母相同; (2) 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3) 与系数无关。上述解法中, 只有 (2) 是正确的。

激烈的讨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而达到了牢固掌握同类项概念的目的。

二、在解题过程中反思, 掌握方法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 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 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 只是停留在为解题而解题, 因此导致解题质量不高, 效率低下。具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概括出普遍适用的条件化、策略化知识。所以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 确定解题关键, 回顾解题思路, 概括解题方法, 使解题的过程清晰, 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例如, 在学习垂径定理的应用时, 出示三道练习题:

练习1:一条排水管的截面如图1所示。排水管的半径OB=10, 水面宽AB=16, 求截面圆心O到水面的距离OC。

练习2:如图2, 在直径为100mm的圆铁片上切下一块高为20mm的弓形铁片, 求弓形的弦AB的长。

练习3:如图3, 圆O的弦AB=8cm, DC=2cm, 直径CE⊥AB于点D, 求半径的长。E

做完习题后, 启发学生对这几道习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进行类比性反思。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们发现了虽然每道题目所求的量不相同, 但是解题方法如出一辙:都要添辅助线, 构造以弦长的一半、弦的弦心距为直角边, 以的半径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 最后解方程得出答案。通过对这几道题解题后的反思, 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 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三、在知识归类过程中反思, 提炼思想

数学问题虽然浩如烟海, 但许多数学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 学会类比, 寻求通法通解。同时应要求学生在知识的归类过程中进行反思, 感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握问题的本质, 将技能和技巧规律化, 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 两摞相同规格的饭碗整齐叠放在桌面上, 请根据图4中给出的数据信息解答问题。 (1) 求整齐叠放在桌面上的饭碗的高度y (cm) 与饭碗数x (个) 之间的一次函数解析式; (2) 若桌面上有10个饭碗整齐叠放成一摞, 求出它的高度。

有些学生拿到此题会感到无从下手, 但只要从该类问题归属于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把原题的实质提炼为“已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经过点 (3, 9) 和 (6, 13.5) , 求它的函数解析式, 并求当x=10时, y的值”, 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四、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 体验优势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 而对自己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许多题目解题方法很多,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的优劣, 不要满足于一题一解, 而要积极寻求其他可能的解法, 优化解题过程, 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例如, 有一道复习题:已知x-1=姨3, 求代数式 (x+1) 2-4 (x+1) 2-4的值。这道题许多学生按照常规思路, 先化简代数式, 然后再代入求值;还有的学生直接代入求值, 这样做运算量较大, 而且容易出错。教师应启发学生再思考:仔细审题, 发现所求代数式是一个完全平方式, 可先分解因式, 再整体代入求值。解答过程为:

解:原式= (x+1-2) 2= (x-1) 2= (姨3) 2=3。

通过反思, 总结出代数式求值问题主要有三种解题思路:直接代入求值;先化简代数式后代入求值;先分解因式后代入求值。

五、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 享受成功

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 忽视对结论的反思, 满足于一知半解, 更有的一些学生把解题当成是给老师完成任务, 做完题目就万事大吉, 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 这也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因此解题后, 必须反思解题过程及结论是否合理正确, 并从不同角度思考、检查解题可能产生的错误及发生错误的原因。只要找出“病因”后及时注射“疫苗”, 错误就会在反思中消失。

错解:去分母, 得2 (2x-1) -3 (5x+1) ≤1,

去括号, 得4x-2-15x-3≤1,

移项, 合并同类项, 得-11x≤6,

这道题的两处错误都属于典型错误:第一处错误:去分母时粗心大意, 常数项1漏乘了6;第二处错误:没有掌握不等式性质三, 两边都除以-11时没有改变不等号的方向。解完题后, 教师只告诉学生错了, 让学生自己反思找出错误并改正错误。通过反思, 大部分学生享受到了“知错改错”成功的喜悦。这道题的正确解法为:

解:去分母, 得2 (2x-1) -3 (5x+1) ≤6,

去括号, 得4x-2-15x-3≤6,

移项, 合并同类项, 得-11x≤11,

两边都除以-11, 得x≥-1。

再如,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为3和4, 求第三边的长度。虽然此题做了很多遍, 但还是很多学生会漏解, 做成第三边的长度为5。这是由于审题不够认真仔细, 或是因为思维定式产生错误。此题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 但并未明确这两条边是直角边还是斜边, 求这个三角形的第三边必须分类讨论。只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反思, 大家基本上都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订正错误。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留给学生反思的时空, 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反思, 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让学生在反思中感悟, 在反思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先军.启发学生解题后反刍[J].初中数学教与学, 2010 (3) .

8.在反思中成长 篇八

在我国教育界,各位专家学者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对发生的事件进行全面、冷静、深入的思考和总结,积极探索、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具有决策的能力,那么教师的专业性就一定会提高。朱小曼(2001)认为反思性实践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进行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过程。反思对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有独特作用,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可以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观念等进行梳理,及时调整、改进,将经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后继的行为产生影响,从而提高教学技能,进而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

为了促进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中第一部分基本理念的“能力为重”中就明确提出“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在第二部分的专业能力中第十四条即为“反思与发展”,具体提出教师应“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可见,反思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幼儿教师会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地进行经验总结,这种经验总结其实就是存在于幼儿教师教学行为中最简单、最普遍的反思行为。

在优秀幼儿教师的访谈中,有的老师在谈到自己专业成长的经历中,就谈到:

教师A:“工作中,我会和家长聊一些孩子的情况,讲一些我们平常觉得哪些地方很好,孩子们会喜欢,还有就是其他老师和园领导有时也会说你哪些工作做得非常好。通过这个我就反思我在这方面做得好就要在今后做得更好一些,哪些地方不足我再实践的时候可能会有方式方法的思考、改进,这就应该叫带班的经验总结。”

从这位教师的反思行为中可以看到,她是在与家长、同伴、领导等交流、探讨中进行思考、反思,这种反思行为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被动性,因为教师反思的起因是教育教学工作中接触到的家长、同伴等对自己的评价,并非教师主动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但是这种反思内容涉及到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往往更多地关注一些细节问题。教师若能长期坚持这种反思,可以积累比较全面的工作经验。这种反思的成效,取决于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

还有一些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比较善于积极主动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同伴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观摩,在观摩中进行反思,还有一些教师会通过查阅学前教育的相关资料进行反思。

教师B在访谈中说:“刚工作时,我没有经验,也没人告诉我应该怎么组织孩子入厕、喝水啊,怎么放杯子啊——带班的时候当遇到领导对自己的批评、指责,还有班级混乱的时候,我也有过退缩。怎么才能走出这个困惑呢?后来还是觉得自己比较愿意学吧!就是本身自己想好,就是说有这份上进的心,也就主动地去看老教师怎么带班的。我自己不带班的时候就主动地去看比方说孙老师,我就去看看孙老师怎么带班的,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自己就知道了并在实践中慢慢摸索,遇到问题再去学,然后再回来改进,慢慢自己也就学会了。”

教师C在访谈中说:“我就更注重孩子,注重细节,注重对每个孩子的观察,然后我就在反思,我今天做得对不对。比如,今天这个孩子出现问题了,我今天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他,对他是不是一种伤害,回过头来,发现自己做得不对。所以每天我就来反思一下,也许是一段时间,也许是我这个班级带完以后,我这个班的孩子有没有获得全面的发展,我有没有做得不够的地方。我工作当中也经常去看书,在书中你能找到一些东西,然后对照自己的实践。自己个人去反思,去提升,我觉得这样才能进步。”

教师D在访谈中也认为:“优秀的教师要有不断反思自己行为的能力,就是有的时候不是说我是什么样了,我就做的什么都正确,而是应该对做的很多事情,我都要回头想一想,这个事情做的还有哪些问题存在,下面还可以怎么做?”

可见这几位教师在自身专业成长中都认为反思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因为教师的反思是主动的,有着比较明确的目的,而且能将反思的结果很快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甚至能就同一问题进行反复多次的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同时,教师在反思中借助于一些学前教育专业的书报杂志和网络进行学习,将自己的实践行为与幼儿教育的最新教育理念结合起来,有利于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不断改进、完善,乃至推陈出新。

这种反思具有较强的条理性,思考也更加深刻、全面,能促使幼儿教师不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同时也提升自己对教育理论的认识。

以上的几种反思行为都是个体针对自己的反思,其实在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中,教师在很多时候是借助集体的智慧进行反思,这也是现在幼儿园教师的常态反思行为。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一般都是结合幼教发展的趋势和最新动态,再结合本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困惑等来明确研讨的主题,并以观摩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比如教师C说:“这么多年我一直担任的是年级教研组长,每学期每月都有园长组织的大教研活动,教研组长可以带领大家把平时的一些小问题解决,可以开小教研会对平时的问题进行研讨,在这个过程中,不光自己成长了,也能带动一部分老师共同探讨。”还有我们平时教研活动中开展的“一课三研”也是典型的集体反思模式,如教师F谈到:“我们每学期都有教学观摩,通过教学大赛老师就成长了许多,因为同节课要不停地研究,上不同形式的课。”

另外,在本园教师参加区、市、省的教学评比活动过程中,幼儿园会围绕将要参赛的教学活动来组织大家进行研讨。如教师E在访谈中就说:“我一直很喜欢上公开课或者是参加一些大的活动,因为每参加一次自己就提升一次。因为你平时上课只能自己一个人想,但参加这些活动,大家集思广益,每个人都给你提建议,就会得到好多很好的意见,然后下次就能有很多的提高,我觉得这挺好的。”在这些教研活动中,教师围绕某个主题能就自己的认识和实践经验,各抒己见,深入探讨,并将研讨的结果落实到实践中,然后再反思、再研讨、再落实。

不论是何种方式的思考,幼儿教师都需要对自己经历的教学事件进行认真、全面、细致的回忆、梳理、思考和剖析,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来发现自己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提高,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

9.在反思中成长1 篇九

一.按教学时间进行反思:

1.课前反思,主要是对以往的经验进行反思,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我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练习内容。

2.课中反思,即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与表现,适时的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方法的应用,做到以一变应万变,也是对课前的反思进行调整。

3.课后反思,即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反思,同时也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对教学经验与不足进行剖析,更重要的是对课堂时效性进行反思。

二.按教学环节进行反思:

1.教学方法反思,即对在教学中各种教学方法使用的科学性、可行性、效果性进行反思。以便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教学过程反思,即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环节进行反思,具体到环节中的联系、练习、作用、时间分配、环节间的过渡等。

3.教学组织反思,即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组织进行反思,主要针对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实施效果、时间调配是否做到活而不乱、循序渐进、目的明确、实用有效进行反思。

4.教学评价反思,主要针对教学中,对每个学生的关注程度和作业布置情况进行反思,看是否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因材施教,反思每个学生是否有表现的机会。反思课中练习的选择是否有价值,作业是否分层次,有效果。

10.在反思中成长作文 篇十

记得那是一个万里无云的艳阳天,我和妈妈乘车去海边玩。我和其他小朋友一会儿玩水,一会儿玩沙子。就在不经意间,我看到了一个红衣小姑娘在海滩上卖贝壳,好奇的我便甩下其他的玩伴,独自朝那个小姑娘走去。走到红衣小姑娘面前,我学着妈妈买东西的样子,一边在背壳堆里挑挑拣拣,一边问:“一个贝壳多少钱?”“一个五角钱,很便宜的,小姐姐你要买吗?”她一脸期待的看着我。我经受不住这些精美贝壳的诱惑,便说:“那就给我把这四个贝壳装在袋子里吧。”我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了妈妈给的零花钱,一边将那个贝壳袋子接了过来。

在回去的路上,我将贝壳放在掌心,仔细打量着:他们一个个都有一枚小鹅卵石那么大,光滑得像新买的瓷砖,线条有规律地向外舒展开来,漂亮极了!我的目光就是落到了一枚暗红色的贝壳上——它的边缘居然有一个三角形的缺口!我十分生气,拔腿便朝红衣小姑娘那儿跑。

只见我站在他面前,拦住了正要离开的她,气势汹汹的说:“这枚贝壳是怎么回事?赶快给我换!果然,小商小贩都是这样,不诚信的糊弄顾客。”她吞吞吐吐的说:“不行呐,我的贝壳卖完了,刚才来了一位叔叔把贝壳全都买走了,请明天再来吧。”“明天?明天我可没办法来!”说完我便扬长而去,只留下小姑娘孤零零的站在原地。

在回去的路上,红衣小姑娘却是朝我跑了过来,把一个东西塞在我的手里,便离开了。我打开手一看,是枚闪着白光的贝壳,如此美丽,小姑娘将她的挚爱送给我,而我却那样对待她,真是不应该啊!而当我回过头去天边,,却只剩下一个奔跑着的小红点。。。。。。

11.在反思中成长 篇十一

作为一线教师,最想得到的就是对自己在工作中有用的东西,我认真的倾听,心潮随着他们的故事跌宕起伏。在这次的活动中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不断的读书给大家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家在读书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参赛的选手有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也有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大家用各种方式讲述这在读书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们在骄傲之余,更要想一想怎样做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做新时代的好教师。而读书是我们能够不断充电的最好方式。几年来,在县教育局及进修学校的组织下,我们阅读了好多有利于教学的好书,比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高校课堂导学案设计》还有我们刚刚读过的《教育名言》等。举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全县教师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在这次的演讲比赛中,大家都非常努力。而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一位老教师,他语言清晰,朴实。在他的讲述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一幕幕兢兢业业在自己工作岗位上默默工作。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讲述了他在读书的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语言中虽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也没有音乐的配合,但会场却是静静悄悄的。每一位在场的老师知道他所讲的都是自己工作中的真实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普普通通,但却真实的感动了我,我听的入了迷。在联系的自己的工作,真感到自愧不如,他们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还有一位青涩的老师,我记不住她的名字,长得单纯可爱,穿着白纱裙,紧张地站在台上,就像被刚刚摘下的青苹果,因为紧张激动,有时竟然说不出话来,台下的我们用一阵阵掌声鼓励着她,最后,那动听的歌到现在还想在耳畔。看到她,就想到曾经刚刚毕业的自己。第一天,走上讲台,紧张的说不出话来,也是老教师的鼓励,关心,才使我成长起来,走到今天。

12.在反思中成长 篇十二

近年来,巴蜀中学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教学、科研、竞赛等方面成果丰硕,尤其是一支支高水平特色运动队应运而生、捷报频传。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反思沉淀:具有巴蜀特色的体育队伍是怎样炼成的?

一、政策指引,硬件为先

自2008年重庆市大力倡导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实施以来,巴蜀中学积极响应政策,全面改善运动环境,完善硬件设备,先后开辟田径场3块(400米、300米、200米各一块);室内训练馆两个,包括4块篮球场、2块排球场、10块羽毛球场、1块网球场、200平方米健身房、50张室内乒乓球台、6条跑道、300平方米体操训练场地;室外乒乓球台20张、篮球场20块、路径健身器材50套。伴随基础设备的投入和使用,更大限度地保证了日常体育教学、运动队专项训练、组织体育比赛的需求。

在深入分析重庆市大环境下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及巴蜀运动队的历史的同时,结合学生喜爱的选项教学中反复斟酌商议,先后在2002年以来恢复组建田径队,2008年以来创建以女子为主的排球、篮球和足球项目。

二、师资引进,梯队培养

巴蜀中学不仅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足、配齐体育教师。自2002年起,专程配备编制,陆续引进并招录责任心强、凝聚力强、经验丰富的田径教练4名、排球教练2名、篮球教练2名、足球教练2名。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市教委给予的体育后备人才的优惠政策,给予教练在校内外广纳贤才的自主权力,并从小学高段建立梯队联系,在招生过程中,坚持“公开公正,择优录取”的原则,选好苗子、着眼未来、定向培养,系统训练具备实力、潜力的梯队苗子,现在各运动队各个项目均建有校级高中组、初中组、后备组,从而具备了一系列开展高水平运动队伍的先决条件。

三、顶层重视,经费保障

学校统管王国华校长和分管领导校长助理汪红霞经常深入实际,掌握体育训练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关注体育教师政治思想、工作生活问题,为其解决后顾之忧。

为确保训练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每年都将运动队伍训练经费纳入到学校教育事业经费预算中,包括场地器材建设经费、教练员和运动员训练补助、比赛获奖奖励经费、教练员学习培训经费、学校组织参加各类体育赛事的经费等,尊重并支持运动队的计划与决定,保证教练员、运动员“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激发教练及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

四、科学训练,严格管理

巴蜀中学运动队将长远规划及阶段目标相结合,每学期训练工作做到“五有、五固定”,即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有反思;计划固定、时间固定、场地固定、器材固定、人员固定。为保证训练常规、有序地进行,由体育教研室主任专人具体落实管理,现运动队每周平均下午课后及周日训练7次,每次120分钟,寒暑假集训酌情考虑休整。每天训练后运动员集中合理膳食,集中住读,由生活老师专人管理内务后勤,保证运动员的睡眠时间,使其养成良好的住读习惯,确保精力充沛。

巴蜀中学非常重视与市内外各运动项目试点学校的联系沟通、经验交流,教练员经常钻研视频、琢磨战术,并尝试走体教结合之路。针对个体运动员还专门请重庆市体工队专业教练指导训练,学习先进的训练理念、方法以及赛场队员状态调试的技巧等,并学以致用。

学校深知,运动队训练效果的提升不仅需要多方的协调保证,制度的强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制订了《运动员守则》、《运动员奖惩制度》等一系列考勤、奖罚制度,树立榜样,定期表彰,激励并督促运动员们潜心训练、奋力拼搏。教练员、班主任、家长三管齐下、齐抓共管,建立队员登记卡,将每个队员的身体形态、技术状况、文化学习和其他有关资料记录下来,进行追踪分析。若有违反学校规定的队员,学校将决不姑息。

近年来学校特别强调运动员专业发展与文化成绩并重发展,大力倡导文武双全,结合队员特点鼓励高端培养,学校已先后有三名学生走入北大、清华,数名学生被重点大学抢先录取。

五、矢志耕耘,硕果累累

只有执着于梦想与事业的人最终才能收获成功,巴蜀中学正是拥有了一支支敢想能做的教练员、运动员队伍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就。训练场上以巴蜀女排为代表的运动队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巴蜀运动队终于迎来了属于巴蜀体育人的春天。

13.在探索和反思中成长 篇十三

——2009——2010工作总结

贺宁翔

我于2009年秋季学期从熊家岩初中借调到恩施市小渡船中学工作,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至今已满一年。一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有了许多新的收获,取得了新的进步。同时也在工作中认识到了自己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与成为一个新教改下的优秀教师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班主任工作在尝试中不断进步

新的工作环境对我这样一个在农村任工作了9年的年轻教来讲是一种挑战,特别是班主任工作不能照搬照抄曾经的工作方式,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的同时,我也不断尝试一些新的教育方法:

(一)把家校联系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我认为城区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关注程度相对于农村学生的家长更强。而家长与配合教育程度高低是能不能有好的教育效果的关键。因此我把家校联系作为能让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的最佳途径。具体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两次家长会的召开,进一步增强了家长对学生的管理意识,也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有针对性的找到了教育的方法。

2、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家访。一年以来,我进行了近40余次的家访,对重点的对象还要反复进行家访,少数学生甚至经常性家访。

通过家访取得了家长的信任,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心,教育效果较为明显。

3、定期写《致家长信》,在初进初中的第一学期我每周都通过写《致家长信》的方式给学生家长介绍近期班级的情况和学生的在校表现。针对出现的普遍问题向家长提出教育意见,并请家长反馈意见,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4、设立《家校联系本》,这是一个日常的家校联系方式,每天通过《家校联系本》与家长互通学生在校和在家的情况表现。甚至记录学生的回家时间和睡觉时间,这样达到了便于管理学生的目的。

(二)把“问题学生”的转化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本班有极少数的“问题学生”,特别是从小学就被公认为头号“问题学生”的王牌同学。我对他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并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重新认识他,用真诚和信任来感化他。通过多次家访取得了家长的理解和信任,达到了配合管理的目的。从曾经的冥顽不化到现在懂得了感恩,基本能规范自己的言行。虽然还有待继续的改进。但教育效果是明显的。对其他学生的教育也就理具有说服力了。

(三)把抓学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作为班主任工作的关键。学成绩是衡量一个教师工作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从一开学我就把营造良好的学风作为班级工作的重点之一。又借助“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从第一学期班级第一名被挤到年级200名以外,到本学期期末调考4名同学进入年级前100名,且最好成绩排名年级17名的成绩。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让学

生、老师、家长有了更多的自信心。

(四)把班级凝聚力的建设作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有效捷径。一年以来,我利用集体活动、主题班会、早晚训话等多种方式不断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在较强的班级凝聚力下,班级有正气,有正义。一年来班级获得多项集体活动荣誉,如“团体操比赛三等奖”,“篮球比赛第一名”,“跳绳比赛第二名”,并保住了“流动红旗”。每一次集体荣誉的取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班级的热爱。

二、教学工作在学习中不断提高

1、阅读教育专著充实自己的教学理论知识,增强教学理论支撑。从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启发,找到不足。一年来我阅读了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王金战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等著作,并写了两万多字的读书笔记。

2、向优秀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能虚心的向其他教师学习请教,通过观课等形式,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具体班情,适当改造运用,效果颇好。并且在每周定期的教研组活动中,通过与其他老师的交流,思想一次又一次的得到新的启迪。

3、利用高效课堂建设提高教学水平。高效课堂的建设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提高业务能力的机会。虽然在尝试之初遇到不少困难,效果不明显。但通过学习对比我明显感到了差距。在经过一段摸索、学习之后,我也看到了我的学生和我自身的变化。思想更开放了,方式更灵活了,效果更明显了。

4、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明显。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借鉴了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方式灵活,学生比较喜欢我的课堂,学习的热情较高。因此教学效果较好,在两次期末调考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都位列年级前列。

三、存在的不足在探索中不断改进

尽管工作一年来的收获不少,但也存在许多待改进的地方,主要是:

1、对新教改的认识还不够深度,实践不够彻底,特别是在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仍然有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依赖思想,不敢大胆的尝试。

2、对班级管理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还没有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3、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没有摆脱“成绩决定一切”的传统思想,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待全面提高等等。

14.在反思中成长随笔作文 篇十四

接下来,就是期中考了,这次考试必须得好好准备,做好周到的复习,并每天做一次训练,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考试前尽量让自己达到最佳状态。并且平时也不要毛毛躁躁的,这样即学的不扎实,也会让我过于自大,更尤其是粗心,考试完了之后要静下心来,好好检查,不要让自己的毛躁造成不应该的失误,那样会追悔莫及。

现在的我需要的只是稳重,让心静下去,练成古井不波的心态,不会被外物所吸引,专心的去学习,将曾经的那些玩闹丢给回忆,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初三的生活不比以前,苦是不用说的,现在只有去适应,逃避是没用的,……

或许我的思想还没有一下子就转变过来,可是时间不等人,只能尽快去适应。留给我的时间已然不多,还有大半年就要面临中考了,现在的成绩不说名次,连一类上的都有些悬,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多,可我只能去适应,还能怎么做?

15.在反思中成长 篇十五

在每一次新授课时, 我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布置课前不同的预习作业。在这一方面上, 具体做法如下:首先, 生字词分层。一般的预习方法是把一节课的生字词摘抄到练习本上标注拼音, 并组一个词。在这基础上, 我会让基础好的学生多组几个词, 并用这些词试着造句。其次, 阅读分层。一般学生在预习时要求他们保证阅读次数为3遍, 对于个别能力较差、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读几遍。第三, 批注分层。首先, 把自己有体会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其次, 让一部分同学可以试着在句子的旁边标注一些简单的词, 表达自己的体会。能力强的同学可以直接标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体会。第四, 预设问题分层。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 只处理课文里的字词部分和阅读就可以。第五, 检查预习分层。检查基础部分由小组长或同桌完成, 如生字词和用横线标注等部分。其余的由教师来完成检查, 并粗略的进行分类统计, 有哪些学生选择较简单的预习方法, 有哪些学生选择有深度的学习方法, 根据每次预习统计的结果进行比较来发现学生在预习这方面的学习成果。

二、课堂教学分层, 目的在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张扬个性

在每次授课前都要认真钻研大纲、分析教材, 最后确定三维目标。我在分解教学目标时, 就特别注意“了解”“掌握”“欣赏”“理解”“拓展”等用语的不同水平, 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在每次授课前还要认真分析学生。在上课一开始的导入中, 出一些与本课知识相关的, 并且范围广易于回答的问题让学困生来答。这样的问题对于学困生来说回答起来是很容易的, 当他回答完这样的问题, 之后的课他就来了兴趣, 课堂中注意力和参与度都明显提升, 课堂知识的接受率大幅度提升。

从授课中要坚持面向中等, 兼顾优差生的原则。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将学生隐性的分为ABCD四个层次, 举一课教学事例说明。例如, 在教授《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 研读、探究“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一问题, 教师可以按照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层教学。这里提到的四人为一个单位的小组, 是课前教师根据四个同学学习能力的差异, 用ABCD四个字母指代小组内的四个成员, A同学学习能力相对较好, BCD则依次递减。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是从位置、作用、材料、结构、文化特征五方面介绍的, 根据五个方面的难易程度分别由位置D同学、作用C同学、材料B同学、结构C同学、文化特征A同学完成, 以表格的形式让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完成。这样的操作既关注到了学困生, 又兼顾到了优等生, 这样在课堂上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各抒己见, 既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又能让那些层次不好的学生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从而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三、课后辅导分层, 目的在于尊重差异, 发现个性

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体辅导主要是在课堂上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个别辅导主要是兼顾优等生和后进生, 在授课的过程中让优等生“吃得饱”的同时, 还能“吃得好”, 而让后进生能够“吃得消”。比如在授课单元中日积月累部分的内容时, 对优等生的要求是不仅能够记忆, 还可以做到理解意思;相反要求后进生仅仅是能够掌握内容即可。

课内辅导与课后辅导相结合。课内的辅导更多关注的是优等生和中等生, 而课后辅导更多关注的是后进生。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班级的“小练笔”作业的布置上, 对全班同学相同的要求是大家都进行小练笔, 但不同的是要求不同, 最后达到的效果也不同。

四、作业布置分层, 目的在于激发兴趣, 唤起热情

在作业分层方面也有自己的方法, 那就是遵循“两部四层”的原则。“两部”是指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四层”是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选择练习要具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知识的夯实练习;第二层次为简单综合题;第三层次为综合性课外阅读题为主;第四层次为小练笔、课外拓展学习。通过这样的分层, 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同时, 在作业批改时采用以下方法:1.生字词语、同步练习册全部批改;2.课内、课外阅读每班改四组, 挑有问题的集体讲解;3.小练笔和课外拓展, 优秀的两个班展出并学习。在这个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6.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篇十六

关键词:反思;教师;专业素养;教学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反映出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化学教学反思是指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化学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的思考,且在思考过程中,发现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积极的反思是完善化学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反思,可以不断地发现化学知识教学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困惑,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解决困惑,从而不断地提高,不断地走向成熟,让自己的化学教学不断完善并最终趋向于完美。

本文主要从课后反思的内容以及教学反思中的注意点两个方面来分析和研究。

一、课后反思的主要内容

1.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有无达成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进行课后反思时,要重点对化学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反思。

在反思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同时,我们更应深入反思目标达成与否的原因。这样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进行教学强化或补救、调整。

2.反思教学内容

(1)对教学内容广度的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印发,打破了化学教材单一的格局,鼓励各地方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师选用教材的余地进一步扩大。对选定的教材,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挖掘教材的教育内涵,或对教材的顺序作适当的调整。比如,沪教版第四章第一节,教材安排的顺序是: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防火与灭火。但是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在学完燃烧的条件之后,可以很自然地进入防火与灭火的学习中,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规律,因此安排的教学内容顺序为: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防火与灭火—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学科教学内容的内在组织逻辑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规律相适应,知识才能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建构。因此,我们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顺序进行反思。

(2)对教学内容深度的反思

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重难点是什么,怎样处理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等,都是需要我们不断反思的。例如,初三化学沪教版教材对离子这块内容的安排,要求学生知道离子是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而“核外电子排布”内容安排在“拓展视野”这一栏中,教师可以不讲解。可是我每讲到离子的内容时,学生会有很多疑惑:原子为什么会得失电子?怎样得失电子的?于是我在备课本上写上:该内容处理比较简单,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疑惑较多,为了解决学生的疑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把“核外电子排布”内容简单介绍一下,我认为这里为学生拓展一下视野,并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便于学生理解。从此以后,每年讲到这个内容时,我都会把“核外电子排布”内容简单地介绍给学生,发现学生的疑惑大大减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反思问题背后的原因。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问题设计相对应的教学内容,目的性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效率也就提高了。

二、教学反思应注意的问题

为使课后反思能够合理、深刻地进行,并有效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力求全面系统地进行反思

偶尔的反思并不困难,也是绝大多数教师能做到的,但持续不断的系统反思却不见得是每个人轻易都可以做到的。为了能做到反思的全面性,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行为按照时间顺序分成一定的阶段,按照阶段性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比如,从课堂行为到课后作业的反思,或者一个单元从开始到结束,对教材把握的反思,或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反思等。只有不断地在教学后全面而细微地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日益更进。

2.教后反思的及时性

一节课结束后要及时回忆、反思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思维闪光点,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灵感和感受,并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若不马上回忆、反思、记录,所得的灵感马上就会遗忘,也就不会有提高。我们每年使用教学案,明年的教学案可能会用到今年的内容,若今年使用教学案的时候发现了不足甚至错误,不及时更正,明年用到相同的内容时还会遇到相同的尴尬。又如,实验演示失败了,若不及时反思,以后还可能会失败,因此必须及时找出原因并记录下来,防止以后的实验再次失败。

参考文献:

李幼芹.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9(3).

17.《在反思中成长》读后感 篇十七

我翻开目录已及选读了几篇文章,大致先了解了此书的写作方向,发现书中呈现的案例都是活生生的真实事件,分为“走进孩子篇”“教师成长篇”和“家园同心篇”三大部分。

突然发现书中的这一个个案例深深的吸引了我,这些故事无论对于幼儿教师还是家长都有借鉴和启示作用,而且贴近生活,容易理解和效法。书中的内容都是以个人的方式描述、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定的教育情景、事件,以及其中相互作用的人际关系,并加以分析、思考,可以使自己个人经历的情景与职业产生联系,从而认识自己的行为和自身专业发展。我也很快的将此书用了3天的时间将它读完,其中一篇案例《我喜欢老师,老师喜欢我》,教师通过孩子的这句话,意识到老师的一颜一笑,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直接影响着孩子。因此,“任何表面的、口号的、形式的爱都不是我们的追求”,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当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努力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教师成长篇”这一章节的案例,主要是通过发生在班级里的事情,教师怎样去解决问题,使我学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孩子不见了”“面对家长的投诉———”等案例中,教师能以心静的状态与家长沟通,化解了双方的矛盾。教师幸幸苦苦的工作,谁都不想被家长投诉。但是我认为面对家长的不理解,抱怨、闹情绪都是教师不成熟的表现。此时,作为专业化的教师就应该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地想办法和家长沟通,解决问题,促进与家长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点也能反映教师成长的足迹。

读完此书,我也发现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培养思考问题的意识。多观察身边的小事,进行分析和反思,不断调整教育行为和改进教育实践,不断地成长。每天可以把自己印象和感受深刻的事情记录下来,这一点不能忘记,因为在文字的背后,是老师的耐心和智慧,我们可以在朴素、平凡的语言中体会到一些深刻的道理。

篇二:在反思中成长读后感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非常实在,俗话也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萌生一些好的想法,有时偶然的教育情境会激发出独特的教育教学策略。

有人曾经说过,经常反思的教师会放弃一些不太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接受最新教研成果。但自己在备课时或与同事聊下节课的时忽然出现一个好的方法,当听完之后却没有记下来,到过了一段时间后却又忘记了,恢复原来的教学方式。几次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也给了我不断奋斗的动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提高。以前曾听说过,灵光的闪现如果不及时记录和整理,稍纵即逝,教师智慧的结晶将被无情地埋没。当我们开始重视反思的时候,大家会发现,我们的理论水平慢慢提升了,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渐渐改善了。所以,我们应该养成“记下一句话”的习惯,当有好的构想闪现或是教学策略有效时,我会用一句或一段话来记录,等有空的时候,稍加整理,就是一篇随笔,日积月累,便成文章。

我认为每天应从以下几点反思,相信会有改变。

1、列举课堂中的三个优点,列举要改变的事情,以及如何改变。

2、关于教学内容的反思: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学生对什么内容学的比较好,什么内容学的不好,为什么;课堂的内容是否有趣,是否适合课堂教学。

3、关于授课课程的反思:我讲了多长时间;学生讲了多长时间;谁说得多,为什么;还有没有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的活动或方法。

4、如何使一名优秀的学生做到更专心听讲;如何使一名后进生做到认真听讲。

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努力提高教学反思的水平和能力。

篇三:在反思中成长读后感

《在反思中成长》是一本由幼儿园一线教师写的可读性较强的书。书中的一篇篇案例体现了作者的真心和细心,体现出一线教师在平凡的工作中发现的不平凡,融合了他们对教育现象的理解和对事件深层意义的思考。一个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给人以启发,让人产生共鸣。

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是幼儿园教师的第一要务

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去理解孩子,体会童心,是当好幼儿园教师的第一要务。书中有许多案例都说明了这一点。比如《让你再咬我!》这则案例中的孩子因为口腔溃疡,吃饺子时嘴巴疼而对饺子生气了,说这是饺子咬了她的嘴巴,这正是孩子幼稚可爱的想法。一般的人听到这句话可能会觉得很奇怪,甚至会觉得这是孩子不想吃饭故意捣乱,但是案例中的这位老师却非常细心,她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想到孩子这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

经过仔细观察,她发现了孩子口腔溃疡的真相,从而理解了孩子的行为,避免对孩子妄加批评,不仅使孩子的健康得到了保障,而且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没有使孩子受到委屈。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很多言行在大人看来可能是很怪异的,有时甚至会觉得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只要你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你就会明了一切。这需要教师有耐心,当发现孩子有异常行为时,教师第一反应不应该是生气和责备,而应该是冷静观察和分析。比如在《种子发芽了》这则案例中,孩子“拔苗助长”的行为在大人看来是非常荒唐的,但是这种貌似“荒唐”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孩子的好奇和探究的愿望。幸好案例中的老师能够巧妙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还帮助孩子认识到了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

书中还有许多短小精悍的案例反映出孩子们非常喜欢与老师亲密接触,但他们常常会为此发生争抢。如争拉老师的手,争站离老师最近的地方,争让老师梳头等。如果老师不理解,可能会埋怨孩子在故意捣乱或不听话。但老师如果能够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那就会是另外一种解决办法,比如在平时的活动中增加一些与孩子身体接触的动作,摸摸孩子的头,拉拉孩子的手,或者用眼神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感觉到老师是关注他的,老师是喜欢他的。老师时不时地向孩子传递老师爱他的信号,会使孩子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有利于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

二、孩子的背后有一个家庭生态系统,家园合作是寻求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孩子是生活在家庭这个生态系统之中的,孩子的行为会受到家庭生活的影响,比如孩子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举止会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孩子的情绪状态会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等。所以,不能孤立地看待孩子的某些行为问题。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广泛收集信息,深入查找背后的原因,尤其是要和家长沟通,家园合作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

《不愿认错的东东》中写道,东东异常调皮捣蛋,经常恶作剧吓唬别的小朋友,对老师的批评和要求从来都是满不在乎的,可以说这是一个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但是案例中的老师非常细心,她能够查找到孩子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深信每一个伤害别人的孩子都隐藏了一颗受过伤的心。于是,老师对东东伸出了爱心之手,通过家访了解到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家庭教养方式不一致。通过不断地与家长沟通,以及在幼儿园给予孩子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园所和家庭的教育形成了合力,双管齐下,这个孩子慢慢发生了改变。

教育实践中,有些孩子身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老师要做好家长工作,一起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家长工作做得细致了,家长就能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孩子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

上一篇:部队士官职责下一篇:管理部门员工自我评价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