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精选9篇)
1.当前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 篇一
中央经济精神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组员:鲜欢欢、单丽敏、韩翔宇、周青、金玉媛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可以预见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台“政策紧缩信号”的预期已不存在,明年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无悬念,稳定仍将是大方向。
高盛银行中国经济学家乔虹预计官方政策立场不会发生变化。特别是预计中央经济工会议将重申“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他们希望传递出宏观政策仍将保持稳定的信号。我认为此次会议可能会保留调控通胀预期的内容,但不一定会明确地提及资产价格通胀风险。”乔虹说。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执行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明年的宏观政策要转弯但不要转急弯,财政政策仍要积极,但货币政策要慢慢转向中性,为结构的调整服务。
明年我国的经济工作重点应该是调结构,这里的结构不仅是产业结构,还是‘大结构’——除了产业结构外,还有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和经济结构。只有这个目标明确了,其他的政策选择就好办了。因此明年财政政策应该唱主角,财政制度本身、财政支出结构都要优化。
关于出口结构调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产业经济学系教授郁义鸿指出,到了规划调整的时候了,“虽然短期内很难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局面,但提高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例是大势所趋。”他认为,可考虑更好地发挥外汇储备的作用,“它应该为实体经济转型服务”,“应该花一些钱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地引进先进的技术”。
促内需的地位应更重要。在11月27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关于明年宏观政策的趋向,第一条就是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
“促内需的地位应该要重于调结构和保增长,从消费终端拉动经济的增长更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产业经济学系教授郁义鸿对本报记者说,“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个税起征点”。
但他认为,去年出台的汽车、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不是长久之计,“拿全民的税收去补贴一些群体和行业,不仅会导致不公平,还会扭曲资源配置,给调结构带来负面影响”。
股市不改振荡向上趋势。对股市影响方面,广州安惠投资总裁陈国华认为,这次经济会议召开后,有关未来流动性的政策是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的信息。即使会议防通胀政策超预期,那么在银行股带动下,股指短期也不会大幅下跌,股市长期振荡向上趋势不会改变。如果政策不超预期,那么在中小盘股和大盘股的风格转换过程中,股市就可能横盘振荡。具体板块方面,陈国华预计,新能源和低碳板块、消费等内需板块、金融板块可能从会议中受益。尤其是金融板块,它是受益政策微调最大的板块。
楼市明年下半年或调整。深圳社科院城市运营中心主任高海燕认为,民众对政策的依赖性不要过高。因为相较政策,市场调整更重要。不过,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张海清认为楼市价量暴涨源头是市场资金无出路,投资者对股市不稳定、投资实体亏损有目共睹,因此导致房地产在2008年调整之后遍地出现翻番现象。
她认为,短期内市场缺乏降价动力。
高海燕却认为市场存在调整机会。一是优惠政策的作用力有递减效果;二是市民购买力也有递减效力;三是2010年政策将适当收缩流动性;四是把资金投向楼市的中小企业主有可能因为在2010年要扩大经营生产而抽出资金,多种作用力的积累可能导致楼市走向调整。不过他认为2010年上半年市场可能仍未有大变化,调整可能出现在下半年。
理财建议调整资产构成。广州富垠黄金交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兵表示,民生问题将成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为此,包括房地产、消费、证券市场在内的诸多理财领域都可能面临着被重新梳理的前景,一些行业可能被进一步促进,一些行业则可能被遏制。
在此情况下,普通老百姓的资产构成就需要在会议后进行相应调整。比如说今年一年房地产价格飞涨,房地产价格可能会受到会议的高度关注,由此制定出抑制房价的对策,那么,想投资房地产的市民就得谨慎。又比如说证券市场,可能会受益于经济会议对于消费市场的进一步促进政策,也可能受累于银行货币紧缩政策,老百姓买股票基金做短线,还应慎重为佳。”这些可能改变的因素,共同构成了一种不确定性氛围,而黄金作为抵抗信用风险的最佳工具,向来适合在这种不确定氛围中发挥作用,则黄金的保值需求可能将增强,甚至有望取代部分原来的房地产投资需求。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侯惠民认为,在金价上涨的背景下,国内黄金市场未来看好,老百姓不妨提高黄金在家庭资产配置中的比例
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场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既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又要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情。
2.当前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 篇二
一、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周期性
(一) 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历史回顾
自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 我国已经经历五个经济周期:1977—1981, 1982—1986, 1987—1990, 1991—2001, 2002年至今。
1977—1981年为第一个经济周期。1976年经济增长率为负增长, 降低了1.6%, 1977年突然上升为7.6%, 1978年达11.7%。1979年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 直至1981年降至谷底, 经济增长率降为5.2%。这次周期历时5年, 上升2年下降3年, 波动幅度为6.5个百分点。
1982—1986年为第二个经济周期。1982, 1983年经济增长率为9.1%和10.9%, 1984年达15.2%, 1985年经济增长回落, 但仍然高达13.5%, 1986年经济增长率继续回落至8.8%。这一时期宏观经济的典型特征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 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这次周期历时5年, 上升3年下降2年, 波动幅度为6.4个百分点。
1987—1990为第三个经济周期。1987年, 中国经济继续过热, 经济增长率高达11.6%, 1988年为11.3%。1989年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至4.1%, 1990年继续下降至3.8%。这次周期历时4年, 上升1年下降3年, 波动幅度7.8个百分点。
1991—1999为第四个经济周期。1991年, 经济增长率回升到9.2%, 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1992年经济增长率达14.2%, 物价上升5.4%, 1993年经济增长率13.8%, 物价上升13%, 投资消费双膨胀, 煤电油运原材料供给紧张, 金融秩序混乱, 人民币黑市汇率贬值到1∶11。1993—1996年, 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回落1个百分点, 1996年为9.6%, 实现经济“软着陆”。1997—1999年经济增长率下滑, 为8.8%, 7.8%和7.1%, 1999年下滑至谷底。从1993年算起, 连续下滑7年, 前4年是主动调整, 后3年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内需不振的双重影响。这次经济周期长达9年, 波动幅度为7.1个百分点, 上升2年下降7年。
2000年以来, 至今为第五个经济周期。2000年经济增长率回升到8%, 2001年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又下降到7.3%。2002年, 经济增长率回升到9.1%, 2003年9.1%, 2004年9.5%。2005年经济继续高速增长, 达到10.4%, 2006年达到11.1%, 2007年继续增长到11.4%。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有所回落, 依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 中国经济增长与中国经济波动根源和动力的历史变迁
综观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增长, 我们发现:在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周期性体现出与政治周期和政治事件的高度相关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我国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周期性越来越受到国内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 以开放倒逼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导致了持续的开放与相对滞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矛盾已经突出地表现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运行中, 形成了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四大矛盾:外汇流动性过剩与人民币流动性过剩并存;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与人民币货币政策紧缩并存;人民币对外加速升值和对内持续贬值并存;持续的内需不振与国外需求急剧下降并存。四大矛盾使得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局面, 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潜在的巨大风险。
历史表明, 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动力和根源已经从政治变革所引发的制度变迁转化为国际国内经济因素的变化, 政治、经济制度的变迁更多地受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推动和制约。
从改革开放30年来5次经济周期看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周期明显延长, 波动幅度明显缩小。因此, 继续深化改革我国经济体制中旧有的计划经济成分, 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接轨的宏观调控体系仍然是未来改革的方向;但是,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必须时刻关注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 才能准确把握和确定改革的进程, 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
(一)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随着我国2009年1—5月主要经济数据的公布,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各种分析判断也纷纷出台, 但是各方面对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今后经济走向的预测存在很大的不同。比较乐观的机构和分析人士认为, 中国经济已经复苏, 整体经济走势已经向好。而也有不少专家和机构认为, 由短期的数据判断经济见底还为时尚早, 中国经济离复苏还有很远的距离。我们认为:
1. 中国经济目前已经企稳。
首先,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 2009年一季度GDP增长6.1%, 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 比上年全年下降2.9个百分点, 与2008年第四季度6.8%的速度相比, 下降了0.7个百分点。可见, 从GDP增长速度指标看, 我国经济目前虽处于下行过程中, 但下行的速度和压力有所放缓, 出现了企稳的迹象。
2. 中国经济实现复苏还存在很多困难。
在当前经济运行过程中, 虽然出现了一些企稳回暖迹象, 但许多困难因素并没有消失, 特别是一些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还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来加以推进。主要表现为: (1) 目前经济增长动力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拉动; (2) 消费虽有所启动但增长缓慢且基础不稳; (3) 外部需求需要较长时期才能恢复增长。
从30年来的经济增长来看, 上一个周期从1990年经济增长的谷底开始, 1992年达到顶峰, 1999年回到谷底。1990年经济增长处于谷底时, 增长率仅为3.8%, 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1991年, 经济增长率就跃升到9.2%, 1992年迅速达到这轮经济周期的峰值14.2%, 在逐步回落中保持了连续5年的两位数增长, 随后逐渐回落到1999年的7.6%。本轮经济周期从1999年经济增长的谷底开始, 经过2000至2002年的3年时间, 逐步过渡到2003至2007年连续5年的两位数的平稳快速增长。
从上述分析可知, 我国经济波动呈现出周期越来越长, 波动幅度越来越小的总体特点。上一轮周期经济增长率的谷值与峰值之间相差10多个百分点。本轮经济周期起步平缓, 运行相对更加平稳, 到目前为止, 经济增长率的谷值与峰值之间相差不到4个百分点。
从我国经济波动的总体特点来看, 本轮周期的后半期能够平稳回落到新的谷底, 谷底的经济增长率不会太低。2007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没有改变这一点。但是, 如前所述,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四大矛盾和风险, 要尽快出台措施深化改革。
(二) 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延续与总量失衡的加剧
1. 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收支增速远超过GDP增速。从2002年到2006年, 我国GDP年平均增长10.3%, 而同期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21.0%,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5.6%提高到18.4%, 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8.2%提高到19.2%。预算收支超GDP增长, 意味着有更高比例的国民收入, 由于分配格局的变化, 由低消费倾向转向了高消费倾向, 这无疑是扩张性的。
我国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远未完成, 三大差距继续扩大。在十七大提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下,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压力日益增大。因此, 我国财政支出的增长是一个长期趋势。
进入2008年以来, 1月份的南方雪灾、5月份的四川地震、8月份的奥运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就业压力, 都极大地增加了财政支出的压力。从短期来看, 财政支出的大幅度增长导致的扩张性效应, 将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深刻的影响。金融危机之后的4万亿投资计划, 对我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 根据公共支出的锯齿型增长理论, 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 即便金融危机过去, 依然会维持比以往更高的支出水平。
2. 货币政策。
2003年到2006年期间, 人民银行曾4次调高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 但由于利率提高幅度落后于物价上涨的幅度, 真实利率水平实际上是下降的。例如, 从2006年10月到2007年8月, 物价总水平同比上涨幅度从2.15%上升到4.55%, 上升了2.4个百分点, 而同期反映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人民币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只提高了1.08个百分点, 名义贷款基准利率也只是从5.31%提高到6.12%。在名义利率远远落后于物价上涨, 真实利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 货币政策显然是扩张性的。
2002年以来, 随着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 中央银行为冲销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大量超额基础货币造成的货币供应量过大, 给国内经济造成了越来越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成为物价上涨的基本制度成因。2008年以来,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外需求急剧下降, 为了解决就业问题, 持续下调名义利率, 这种扩张型货币政策的持续, 对推动物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9年下半年, 公众通货膨胀预期已经形成。
3. 汇率政策。
由于贸易结构、贸易对象国汇率以及物价变动等因素的影响, 从2002年到2005年, 人民币的真实有效汇率呈现出稳步下跌的趋势, 贬值19.1%。2005年3月以后, 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开始稳步回升, 到2007年9月, 升值了13.6%。但与2002年初相比, 真实有效汇率仍然降低的。
由于持续多年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等, 结构性调控手段失效, 物价水平出现“边调控, 边上涨”的局面, 经济总量失衡加剧, 突出地表现为宏观经济运行中四大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第一, 外汇流动性过剩与人民币流动性过剩并存的矛盾。在强制性售结汇制度下, 外汇流动性过剩与人民币流动性过剩互为表里, 在实际上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影响下, 货币过剩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第二, 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与人民币货币政策紧缩并存的矛盾。1978年以来, 为了吸引外资, 中央政府以及各地地方政府出台了一整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 从而形成了享受优惠政策的外资企业、享受各种保护和支持政策的国有企业与受到歧视性待遇的私人企业三者并存的利益格局。在人民币货币政策紧缩情况下, 受到冲击的主要是私人企业和中小银行。因为, 政府优惠政策对于外资企业形成了保护;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际上的扩张性更加有利于政府以及政府保护支持的企业。市场经济的本质在于市场主体地位的平等性, 而当前制度设计的不平等固化了不平等的利益格局。第三, 人民币对外加速升值和对内持续贬值并存的矛盾。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 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应该一致, 也就是说出现通货膨胀的国家, 本币对内价值下降, 对外价值也应该下降, 即该国货币对外应表现为贬值。然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人民币内外价值走向出现差异, 对外表现为升值, 对内表现为贬值。这种现象是国际通货膨胀与国内吸引外资政策以及现行外汇管理制度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简而言之, 国际通货膨胀使得我国外汇储备余额高速增长, 吸引外资的政策导致外资大量流入, 售结汇制度使得国际通货膨胀传递到国内, 引发国内通货膨胀。当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汇率政策实际上的扩张性, 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第四, 持续的内需不振与国外需求急剧下降并存。至今为止, 由于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层面的改革远未完成, 由此引起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宏观经济运行中最主要的问题。国外需求急剧下降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所造成的, 从长期来看, 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 这一点并没有发生改变,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 国外需求的回复只是时间问题。
从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宏观调控实践来看, 放松对于经济运行的管制, 促进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 是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的主要思路。因此,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 应当尽快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型;同时, 进一步深化改革, 化解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
三、加快宏观经济政策转型稳定宏观经济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经济周期中, 1991-1999第四个经济周期的初期, 曾经出现严重的经济过热。为了稳定物价和经济运行,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宏观调控。主要措施包括: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紧的政策。一方面, 运用行政手段来加强宏观调控, 如对在建项目进行审核排队、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等;另一方面, 发行国库券回笼货币资金, 严格控制货币发行和信贷规模。
2.着眼于加快改革步伐, 从新旧体制转换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1993年10月,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具体化, 并于年底推出财税、金融、外贸等重大体制改革措施等。
在当前我国经济企稳的情况下, 应当及时退出行政化的宏观调控方式。行政化的间接调控只能作为一种应急措施, 而不能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主导方式和未来的方向。只有进一步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 才能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矛盾:第一, 进一步改革我国的汇率制度。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例子并不只是在中国出现过, 在日本和德国都出现过, 但是因为对汇率制度的不同选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日本在广场协议后, 日元快速升值。为了缓解日元升值对经济和就业带来的紧缩效应, 日本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导致日本出现泡沫经济。而后又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导致泡沫的破灭。而德国则是采取浮动汇率制度, 从而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所以德国受到的损失相对较小。
从德国和日本的例子可以看出, 不要让货币政策沦为汇率政策的附庸。我国为了维护人民币的汇率稳定而牺牲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从而导致当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出现可以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这是经济体的自适应反应。只有根本改革汇率制度, 改革强制性售结汇制度, 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 才能改变当前中国基础货币投放以外汇占款为主导的现状。第二, 逐步减少或者取消对于外资的优惠政策, 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 实现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平等性。第三,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当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靠技术进步和效益提高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第四, 进一步推进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以真正有效地启动内需。第五, 在财政支出压力增大的基本形势下, 必须加强对公共支出的监督, 优化公共支出的结构。
从更为长期的角度来看,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以开放倒逼改革的基本思路。随着外贸依存度的提高, 我国经济运行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滞后, 必将放大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 使得中国经济波动加大, 稳定的增长不可持续。
摘要: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五次经济周期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经济波动, 得出以下经验: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动力和根源已经从政治变革所引发的制度变迁转化为国际国内经济因素的变化, 国内政治、经济制度的变迁更多地受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制约, 应当及时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型和进一步深化汇率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经济增长率,经济波动,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刘树成.中国经济周期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宋国青.走出经济周期[J].证券市场周刊, 2005.02.28
[3].国家统计局.1978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1
[5].贾康.当前我国宏观调控要点与财政结构优化的思路.经济研究参考, 2008 (5)
3.当前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 篇三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就业形势较好,消费品市场活跃,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企业利润较高,财政增收较多。但国民经济仍在高位运行,宏观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缓解,主要表现在:工业增长速度持续高位运行;固定资产投资及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财政税收高速增长;消费品价格上涨明显;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
(一)工业增长速度持续高位运行
今年以来,工业增长速度持续高位运行,显著高于去年。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比上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623亿元,同比增长37.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6.56,比去年同期提高21.57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及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今年1—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8953亿元,同比增长26.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38800亿元,增长16.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9192亿元,增长31.4%。从项目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8830亿元,同比增长13.8%;地方项目投资80123亿元,增长28.6%。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070亿元、39048亿元和488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9%、29.6%和24.7%。其中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30.7%,增速较2006年10月加快13.9个百分点,10月份当月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年内最高,且远高于9月份的24.8%,显示投资反弹压力巨大。
贸易顺差过大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问题,2004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只有320亿美元,而2005年和2006年分别达到1019亿美元和1775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18%和453%。今年1—10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75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5%,进出口规模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其中出口9858亿美元,增长26.5%;进口7734亿美元,增长19.8%。1—10月贸易顺差为2123亿美元,增长59%。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1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45.1%。贸易顺差过大,使贸易摩擦大量增加,资源环境更趋紧张,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财政税收高速增长
2006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39300亿元。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未扣减出口退税)累计完成37161亿元,已经接近2006年全年收入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0.8%;增收8741亿元,已接近1998年的全年收入额,增幅是1994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海关代征进口税等主要税种收入增幅在20%以上。证券交易印花税完成1436亿元,增长11.7倍。财政税收持续高速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物价水平较高等因素密切相关。预计今年全年财政增收将超过1万亿元,超收5000亿元以上。
(四)消费品价格上涨明显
今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价格呈现出较快上涨的趋势,前10个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8—10月份分别上涨了6.5%、6.2%和6.5%,其中食品类及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多。尽管当前我国的核心CPI(即CPI数据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部分)上涨并不高,7月和8月份均为0.8%,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恩格尔系数较高,比如2006年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3%,因此,近期物价的快速上涨对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众生活的影响较大。
(五)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
除了CPI之外,当前我国股市和楼市等资产市场价格也在高位上持续攀升。特别是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过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居民住房,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今年以来,包括近几年来,全国住房价格一直在呈现上升的态势,可以说今年以来又逐渐有所加快。1—3季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累计平均上涨6.7%,其中一季度上涨5.6%,二季度上涨6.3%,三季度上涨8.2%。三季度中7月份同比上涨7.5%,8月份同比上涨8.2%,9月份同比上涨达8.9%。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9.5%,达到了新高。在流动性过剩和负利率背景下,资金推动容易引发资产泡沫风险。去年以来股市、楼市价格涨幅双双增加,表明泡沫成分在加大,值得高度重视。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主要有: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投资反弹压力较大;消费品和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资源要素价格偏低,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收入分配及民生问题较为突出。
(一)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投资反弹压力较大
近几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一直比较快,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年前三季度达到11.5%,上升趋势进一步增强。预计今年全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前四年的水平。
从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看,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仍将延续投资主导型增长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相对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来说,除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一段时期之外,投资增长一直存在过快的问题。除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对投资的客观需要之外,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源,与我们现行的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密切相关。此外,目前宏观经济环境中还存在着一些使投资反弹成为可能的条件,主要表现在相对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投放较多,企业利润和自有资金较多,为投资反弹提供了宽裕的资金支持条件。
2008年是政府换届年,由于造成投资冲动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投资反弹的压力仍将很大。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长过快,给经济结构调整、能源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和环境保护都带来了许多困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产生不良贷款的体制机制因素尚未根本消除,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依然较大。
(二)消费品和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
今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价格呈现出加速上涨的趋势。受投资需求较高、国内流动性偏多、资源要素改革及国际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价格上涨还将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第一,投资需求较高的因素。2003年全社会投资增长率是27.7%;2004—2006年分别比2003年降低了1.1、1.7和3.7个百分点,虽然增长速度逐年有所降低,但仍在20%以上。今年1—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8953亿元,同比增长26.9%。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截止到10月底,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6704亿元,同比增长26.5%。由于造成投资冲动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投资反弹的压力仍较大,预计2008年投资增长仍然将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和消费增长速度。投资需求持续多年的高位运行将加大未来价格上涨的压力。
第二,国内流动性偏多的因素。在现有利率和汇率框架下,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难度在加大,流动性过多推高了消费品价格和资产价格。近几年,由于我国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及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阻碍了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今年以来,一方面我国劳动力的成本开始逐步有所上升,另一方面企业依靠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在下降。这两个因素将促使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一部分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在货币供应持续偏高、流动性持续偏多的条件下,消费品及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将加大。
第三,资源要素改革的因素。我国许多重要资源或者资源性产品价格低于市场价格,资源税税率偏低。资源价格偏低是我国经济内外失衡、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的诱因之一。理顺资源价格是扭转经济内外失衡、推进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但资源价格改革将加大短期内价格上行的压力。
第四,国际价格上涨的输入因素。其一,全球化所带来的工业快速增长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和大宗商品紧张,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价格持续上扬。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在波动中持续走高。当前,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将带动国内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其二,受全球气候因素等导致的产量下降和需求强劲的影响,近期国际粮食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并持续在高位运行。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也会波及到我国的粮食市场。近年来,我国粮食呈现出净进口格局,尽管今年全国粮食继续丰收,但某些品种受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仍然较为显著。国际市场粮价高企的持续,将使国内粮食价格处于相对的高价位。
除了CPI之外,当前我国股市和楼市等资产市场价格也在高位上持续攀升。自2006年初以来,我国股市持续繁荣,已经上涨了四倍多。我国目前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货币供给充沛,同时又在较长时期内维持低利率、负利率,使人们持有的货币贬值,加之民间投资渠道匮乏,民间资金进一步倾向于流入楼市和股市。这些预期,人为放大了房地产投资需求,推高了股市价格,加剧了资产价格的进一步膨胀。
消费品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一是通货膨胀使消费者实际购买力削弱,影响了实际消费。消费者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形成畸形的消费行为,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二是通货膨胀改变了原有的收入分配的比例和原有的财富占有比例。依靠固定收入的人群在整体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变小了。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当实际存款利率为负时,会损害存款人的利益。存款者实质在变相补贴贷款者,会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也不利于控制投资增速过快的问题。三是资产价格脱离基础因素的过快上升,会给实际经济发出错误的信号,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的错位,引起宏观经济波动。
(三)资源要素价格偏低,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十一五”规划中制定了单位产值能耗减少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两个约束性指标。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2007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78%,单位GDP电耗同比上升3.64%,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3.87%;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63.4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8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91.3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0.24%。
我国许多重要资源或者资源性产品价格仍然实行政府定价,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既不反映要素稀缺程度,也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税税率偏低而且征收不合理。在资源要素及环境成本低估的条件下,我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国内外市场需求被扭曲和放大,促使高耗能产业过度扩张,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四)收入分配及民生问题较为突出
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企业存款和政府存款增长较多,在总储蓄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相比而言,居民存款在总储蓄中的比例不断下降,反映出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不利于刺激居民消费和解决民生问题。
近几年,虽然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对“三农”和民生问题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保障了社会稳定。近几年来,为了支持农业、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财政支出额不断增加且幅度很大。但是,由于财政支出增幅更高,在这些民生领域的支出比重反而持续下降。
在农业投入方面,1996年用于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8%,2005年是7.2%。1991—2005年,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9.6%下降到6.6%。
在教育投入方面,财政教育支出绝对量逐年增加,但占GDP的比重一直未能超过3%。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1996年的21%下降到2005年的11.7%,不仅与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居民教育支出增加,影响了居民的其他消费。
在公共卫生投入方面,公共卫生总费用绝对量也在逐年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1996年为5.9%,2001年为4.2%,2005年下降为3%,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
三、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2008年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和改革的力度,采取组合性的政策,货币政策应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应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问题的支持力度。具体而言,要综合运用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严格控制消费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深化资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大财政政策对民生问题的支持力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降低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一)综合运用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
根据开放经济下政策选择问题的“三元悖论”,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按照“三元悖论”理论,在半开放的资本管理体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制约。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9月18日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由原来的5.25%降为4.75%,以应对次贷危机,这是美联储自2003年6月以来首次降息。美联储10月31日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再降0.25个百分点至4.50%,以应对信贷危机及可能产生的经济衰退后果。这是继9月份降息0.5个百分点后美联储再度降息。今后还可能进一步降息。美联储降息缩小了中美之间的利率差,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增加了我国国内宏观调控的难度。
2008年是政府换届年,为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针对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过多和流动性持续扩张的形势,应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产业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比如,应进一步提高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利率,逐步降低存贷款利差;逐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短期国际资本进出的监管等。
为了抑制某些行业过快增长,特别是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要控制新开工项目,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切实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建设项目的供地和贷款,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在市场准入方面,根据不同行业情况,要严格执行新建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把好新项目的市场准入关,项目开工建设必须符合“六项必要条件”:第一,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第二,按规定完成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或备案;第三,按规定开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依法完成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并领取土地使用证;第四,按规定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第五,按规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第六,符合信贷、安全管理、城乡规划等规定和要求。
(二)严格控制消费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
首先,要加强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银行利率,逐步缩小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利差,避免出现长期负利率的局面;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逐步发挥国债对冲作用,进一步收缩流动性。
其次,要加大对农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完善支农惠农政策,稳定粮食生产,增加肉禽、食用油供应。完善农产品预报机制,加大粮食市场监测力度;充分发挥国家储备调控功能,稳定农产品价格;完善粮食收购和进出口政策,稳定国内粮食供应;合理引导粮油加工业发展,改善农产品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稳定农产品生产;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提高粮食综合供给能力;丰富农产品期货品种,规避粮食价格风险。
再次,要努力加大中低价位住房的供给,研究实施物业税征管问题。各级政府应增加土地供给,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新建住房投入市场;使用政府掌握的资源,切实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足够的经济适应房和廉租房,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最后,应将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目标。对于货币政策是否应该调控资产价格,在理论界尚存在不同意见。实际上货币政策对CPI的调控,必然也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到资产价格。因此,当资产价格变化主要是因为资产组合调整或实际经济中其他非货币因素变化所引起的,货币政策就应该起到保障资产价格调整能够在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中进行;当资产价格波动主要是因为流动性和信贷膨胀所引起的,这时资产价格上涨会对通货膨胀推波助澜,货币政策就应该进行及时调整。当前抑制资产价格过高上涨是抑制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内容。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稳步发展股票市场,加快发展债券市场;要阻止内幕交易和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加强人民币防火墙措施,阻止国际热钱非法流入,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同时要通过股市扩容、增加股票供给、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收缩流动性、提高利率等多项措施,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
(三)深化资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针对节能减排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要积极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使其能够反映要素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反映资源能源使用的全部成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借助环境税、资源税等价格机制,改变企业成本结构,规范初次分配秩序,压缩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利润空间,引导企业主动进行节能减排。
一是规范地方政府的减免和税收优惠行为,避免初次分配领域中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过度倾斜。
二是增加企业能耗成本。改革现行资源、环境的税费体系,借助环境税、资源税等价格机制,将资源勘探、环境损失、安全生产等成本统一纳入到资源价格中。
三是增加企业排污成本。一方面要提高企业排污收费和罚没标准;另一方面还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环保部门的执法地位,同时加强对执法部门自身的监督,从制度上对执法不严情况进行防范。
四是增加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资金成本。银行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窗口指导的方式,引导商业银行实施有差别的信贷政策,对高能耗、高污染类企业适当提高贷款利息,增加其资金成本。
(四)加大财政政策对民生问题的支持力度
要抓住近几年财政状况比较好、增收较多的有利时机,调整改善财政支出结构,突出公共财政职能。要严格控制和节约一般性开支,控制基本建设支出,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的支持。加大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问题的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廉租住房等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教育、公共卫生等财政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以此扩大消费需求,调整投资结构。同时应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近几年,财政增收较多。如果财政增收的部分大都用于当年的财政开支,财政政策将显得过于宽松。财政超收部分应主要用于一次性、特殊性、欠账性的支出,比如逐步偿还历史欠账,弥补赤字和社会保障缺口,财政建设投资支出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GDP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不断上升,对此应高度重视。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降低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近几年来,中央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之比较高,中央政府的财权较大,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强。中央与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基层政府支出负担较重,但缺乏稳定的税源。特别是废除农业税以后,那些农业大省除了加快工业增长以外,难以摆脱财政困境。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县域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扭转落后面貌,在现行税制下千方百计上项目,扩大投资,从而造成整个宏观经济上投资规模的膨胀。由于中央和地方分税比例与事权划分的不对称,土地转让收入成为了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从而推高了土地和房地产价格。
中央政府应该适当提高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事权,加大对地方教育、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以便适当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当前,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存在鼓励规模扩大、忽视效益的缺陷,这种税制在客观上刺激了重化工业的发展。今后,要完善增值税制度,推进增值税转型,逐步建立起以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的税收制度,减弱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动力。
4.当前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 篇四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班级:信息09-2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 绩
破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难题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破解当前发展难题,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对此,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
一、为什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二、如何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为根本途径来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吗?
一、为什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为更好理解何为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就从经济发展谈起,它既要求生产要素投入变化,还要求经济持续增长,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它还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方面。它是有别于经济增长的。经济增长是一纯粹的经济概念,它仅仅是量,而经济发展还涉及非经济方面社会发展变化问题,它是质。弄清这关系后,紧接着我们探讨何为经济发展方式,它是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使经济既在量上变化,更在质上变化、在结构上变化;在产出上变化;它是技术进步、体制变革、结构调整、最终是社会层面的变化;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结构的协调性和社会的和谐等。总之经济发展实质就是实现科学发展方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几十年来,虽然我国在不断地探讨经济发展的问题,但是收效甚微,积累下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包括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能源的持续短缺,从而引发有关能源安全生产问题(如最近的山西3.28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太湖蓝藻爆发、250吨污油泥泄入黄河二级支流北洛河)。单这污染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价值,如果按支付意愿价值估计,约为540亿美元/年,而我国2009年的外汇收入仅为680亿。GDP为68000亿,再用人力资本价值估
计,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则为240亿美元。
加之09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凸显的问题更加严重,政府的下乡工程、振兴方案真能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吗?面对房子问题、低碳问题,我们真的不得不说声否。且不谈这是不是奥巴马蓄谋已久的贸易大战、汇率大战、成本大战,我们要的是抓住问题所在,才能更有效将其击破。如上所示,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经济发展不佳,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严重,消费、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失衡,分配不合理导致收入差距矛盾尖锐……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二、如何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针对上诉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三个基本思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最实质是质量—降耗减排改善环境,首先从节能减排开始,其动力为低碳;其次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方向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最后是协调推进关键改革,构筑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
进一步探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从制造业开始。而此,政府须给制造业提供了很好的营商环境,没有制造业的强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是09全球金融风暴给我们的警钟。从全球股市低迷唯我回暖再到现在我国的经济态势,我们只能说那是由于企业所面临的投资营商环境开始恶化。政府的各项政策包括宏观调控像提高利率跟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打击了我国企业的投资营商环境,因此大量的资金从制造业转到股市楼市造成泡沫现象。同样的问题到了2009年,投资环境在没有有效改善之外,加上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使得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恶劣。如果这个时候银行体系大量放松贷款,那企业能做什么?
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十分迫切。我们必须认识到,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找准定位,积极发挥作用,而制造业相关企业要配合政府,按照科学发展
观的要求,牢固树立新资源观,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推进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为主线,构筑具有一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制造产业体系,实现从“加工”向“制造”和“创造”的转变。
参考资料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
郎咸平搜狐博客
5.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 篇五
一、中央政策
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一、巩固和完善政策,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一是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中央项目的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实施地方“特岗计划”。二是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三是要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征集工作。这是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事情,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及早启动2010年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将国家和地方对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优惠政策及早传达到毕业班学生,力争高校毕业生参军人数比2009年有较大增长。四是各省级主管部门要积极探索出台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新政策。积极协调当地财政等部门加快制定地方性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资助办法。要统筹研究为农村基层输送大学生的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并尽快完善相关政策。五是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开辟新的基层就业领域,特别是充分考虑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作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发社会工作岗位,探索实施大学生社区就业计划。
二、加强创业教育,优化政策环境,力争实现2010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新政策。省级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并配合有关部门,力争出台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并在工商注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简化程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三是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新的支撑平台。各省级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资源,扶持大学生创业。各高等学校也要积极整合资源,特别注重依托大学科技园等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教育培训、配备创业导师,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特岗教师
一、政策规定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原人事部、中央编办下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特岗教师聘期3年。原则上安排在县以下农村初中,适当兼顾乡镇中心学校。
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范围、规模。特岗计划实施范围为中西部地区(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团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原“两基”攻坚县,包括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适当兼顾西部地区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2009年中央“特岗计划”项目计划安排5-7万个特设岗位,鼓励各地启动实施地方项目。
2006年实施特岗的时候中央要求先实行五年,以后是否还会继续实施还请关注中央通知。
二、报名条件
符合以下条件:
1.以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普通高校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可招聘年龄在30岁以下
(1979年7月1日后出生)的全日制往届本科毕业生;
3.取得教师资格或教师资格“两学”考试合格证,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从教经历的志愿者和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招聘;
4.报名者应同时符合教师资格条件要求和招聘岗位要求;
5.应聘者需通过学历认证后方可办理聘用手续。
三、考试安排
(一)笔试其他事项
笔试内容。笔试命题范围和内容为《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大纲》,笔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80分为报考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20分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
(二)面试。
笔试结束后,各州(市)以县(市、区)为单位,分岗位和学科按笔试成绩从高到低,按1:1.2的比例确定面试人员。面试考官由各州(市)、县(市、区)进行异地交流选派或临时派遣;面试考生实行代码制;面试考官对面试考生的组合顺序实行抽签。面试内容由组织面试的州(市)教育局参照当地现行教师面试办法自定,以分学科说课或讲课形式,重点考察应聘人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当场评分。面试满分为100分。面试分数加笔试分数等于总成绩。
四、期满后大多可转正
文山州2006年特岗教师聘期满转为正式在编教师情况公示。对经考核合格、自愿留在本地学校任教的特设岗位教师,经州(市)人事部门批准可纳入国家正式在编职工管理。现将各县上报的聘期届满考核合格且自愿留任的594名特岗教师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七天(2009年11月17日至23日)。招聘时间:2006年9月,聘期届满时间:2009年8月31日。
三、公务员考试
一、政策
据了解,2011年,允许应届毕业生参考的公务员岗位将控制在总数的20%,2012年将不允许应届生靠公务员。
二、笔试
(一)内容:2010年我省普通公务员岗位的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及《申论》,(二)2010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笔试相关加分政策如下:
(1)按照《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确定的革命烈士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下同)笔试成绩加5分;对因公牺牲的人民警察的子女,在报考人民警察的岗位时,笔试成绩加3分。
(2)对从2003年开始在我省服务的“全国计划的西部志愿者”,凡服务期满2年且考核合格的,笔试成绩加5分。
(3)对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云南省地方项目”服务期满2年并获金、银、铜奖的人员,笔试成绩分别加4分、3分、2分。
(4)对于我省招募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2年并经考核合格后,笔试成绩加4分。
(5)对在我省参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服务期满的教师(以下简
称“特岗教师”),笔试成绩加4分。
以上所有加分项目不重复累加,如有多项加分,只取其中最高一项予以加分。
2010年对少数民族的优惠照顾改为加大单设少数民族岗位的方式,不再进行加分照顾。我省2008年选聘的到村任职的大学毕业生,因在2010年公务员考试报名时服务期尚未满2年,不享受笔试加分或定向招录等优惠政策。报名人员的加分信息在资格复审时予以确认,届时如确认考生填报虚假信息,则处5年禁考的处罚。
三、面试
在最低控制分数线以上人员中,按每个岗位报考者的笔试总成绩(含笔试加分)从高到低的顺序和招考计划数2倍的比例确定每个岗位参加面试的人员名单。进入面试人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笔试总成绩(含笔试加分)在笔试最低控制分数线以上;二是按每个岗位报考者的笔试总成绩(含笔试加分)从高到低排列,排在招考计划数2倍的范围内。
四、西部计划
一、政策定义: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2003年开始,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共同组织实施西部计划,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鼓励扎根基层,或者自主择业和流动就业,并在升学、就业方面给予一定政策支持。
二、报名参加西部计划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答:西部计划面向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名单》中所列高校(可在xibu.youth.cn查询)的应届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招募。报名志愿者的学分总绩点排名在本院系同年级学生总数前70%之内,获得毕业证书,身体健康,具有志愿精神。
三、西部计划服务期有多长时间?
答:从2009年开始,西部计划服务期由1-2年调整为1-3年。西部计划志愿者首次签约期为1年或3年。签约1年的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可以于下一3月提出延期服务申请,经服务县项目办同意并报服务省项目办,全国项目办根据下一服务岗位计划和各专项行动岗位要求,确定延期志愿者名单。
四、参加西部计划专业上有限制吗?
答:西部计划包括支教、支医、支农、远程教育、基层青年工作、基层检察院、基层法律援助、基层法院、开发性金融、西部平安行动、灾后重建11个专项行动。基层检察院、基层法律援助、基层法院要求法律相关专业,开发性金融要求经济类专业,支医专项行动需要医学类专业,支农需要农业、林业相关专业,支教专项行动优先考虑师范类学生。其它专项行动没有特定的要求。
五、三支一扶
《云南省人事厅等八部门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 支农 支医和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今年我省将继续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简称“三支一扶”计划)。现将2009年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的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募数量、对象和条件
1、招募数量。我省今年计划招募10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其中:支农219名、支教369名、支医412名,各州市招募计划附后。服务岗位为乡镇以下
教育、农业、卫生基层一线。
2、招募对象。年龄30岁以下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和往届毕业生。鼓励省外应届高校毕业生到我省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服务工作。
二、招募方式和程序
统一考试、体检、择优招募、培训上岗、签订协议的程序进行。
笔试(6月27日)。由省“三支一扶”办公室统一命题,笔试科目为《公共基础知识》(不指定辅导用书)。各州、市“三支一扶”办公室负责组织考试,三、政策待遇和保障
1、从2009年起,“三支一扶”大学生每人每年补贴1.5万元,用于发放工作、生活补贴以及参加养老社会保险,购买医疗、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此外,每人发放一次性安置费2000元。
3、“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后,报考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其笔试成绩加4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省、州市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时,应明确录用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乡镇党政机关招考,按相关规定执行。
4、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后,自主创业的可按国家及我省鼓励创业的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优惠政策。
7、服务期满后报考省内高校研究生,初试成绩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已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的,学校为其保留学籍两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期满考核合格后可免试入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专科起点本科。
四、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
报考支教的考生须具有教师资格证。
六、村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文件,云组通【2009】34号:关于开展2009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通知
一、目标任务
2009年全省选聘10000名,各州市、县(市、区)选聘指标根据所辖村委会数一定比例确定下达。(见附表)
二、选聘对象和选聘条件
1、选聘对象。年龄30岁以下(1979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和往届毕业生。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本科以上学历、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人口较少民族毕业生以及自愿回原籍的高校毕业生优先选聘。
三、选聘方法和步骤
统一考试、组织考察、体检公示、择优聘用、签订合同、培训上岗的方法步骤进行。1、笔试加分规定。此次选聘以下几类人员在笔试成绩中予以加分:
(1)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笔试成绩加2分;
(2)曾受校级以上“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等表彰的人员,笔试成绩加3分;
(3)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等7个人口较少民族,笔试成绩加2分。
(三)统一考试(5月24日)。笔试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组织,时间为5月24日;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本次考试不指定辅导书)。
2、面试: 按每个(市、区)职位计划数确定进入组织考察的人员。考试费用参照我省报考公务员的收费标准收取,每人40元。
(五)组织考察(6月20日—7月15日)。由各县(市、区)选聘办负责组织考察。主要采取面谈、查阅档案、函调了解等方式,了解高校毕业生的思想认识、理想信念、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学习实践能力等综合情况。同等条件下,对本科以上学历、中共党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自愿回原籍的毕业生、人口较少民族毕业生优先选聘。
四、选聘人员政策待遇和保障
聘用人员享受以下政策待遇:
1、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按人均每年l.5万元的标准发放工作、生活补贴,以及参加养老社会保险,购买医疗、人生意外保险。此外,按每人2000元发放一次性安装费。
2.从主要用于任职满2年以上且考核合格的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县(市、区)乡(镇)所属事业单位每年招考工作人员时,主要面向任职期满2年以上且考核合格的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
3.在村任职2适当放宽报名条件等限制以外,任职满2年且考核合格的笔试成绩加3分,满三年及以上的加5分,其中,受聘到我省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及边境县,任职满2年并经考核合格的笔试成绩加5分,满3年及以上的加10分;被评为县级先进个人的另加3分,州市级先进的另加6分,省部级以上先进的另加9分,多次评为先进的按最高分值计算;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4.从2010年起,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任职满3年并考核合格的,初试总分加2年并考核合格的初试成绩加5分,满3年及以上的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5.在任职2年后,被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正式录用(聘用)的,直接转正定级,在村任职工作时间计算工龄及社会保险缴费年限,按同条件人员确定工资。留任村党委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仍然纳入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名额,可以继续享受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工作生活补贴。
6.聘用人员聘用期满,未续聘用且未被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招录用的,内继续享受第2、3、4、5条政策。
7.受聘到我省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及边境县聘期考核合格的,享受云办发【2006】11号文件(《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规定的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七、高校毕业生入伍
一、要求
1、身体条件要求?
应征入伍的公民要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其中,有几项基本条件:身高:男性162cm以上,女性160cm以上。体重:男性:不超过标准体重的+20%、-10%。女性:不超过标准体重的±15%。标准体重=(身高-110)kg。个别体格条件较为优秀的应征男青年,体重可放宽至不超过标准体重的25%,不低于标准体重的15%。视力:路勤岗位视力标准,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入伍,右眼裸眼视力放宽至4.6,左眼裸眼视力放宽至4.5。内科: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呈阴性,等等。
2、年龄条件有何要求?
高职(专科)毕业生当年为18-23周岁,本科以上学历的可以放宽到当年24周岁。
二、优惠政策
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除享有优先报名应征、优先体检政审、优先审批定兵及其他优待安置政策外,还享受优先选拔使用、考学升学就业优惠、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
同等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士兵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具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的士兵,表现优秀、符合总政治部有关规定的可以直接选拔为军官。
6.当前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 篇六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如果我们必须讨论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08年的经济危机,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的问题。因此,讨论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就不可避免地要从次贷危机开始谈起。
次贷即“次级subprime 按揭贷款”(mortgage loan),“次”的意思是指: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
次级按揭贷款是国外住房按揭的一种类型,贷给没多少收入或个人信用记录较低的人。之所以贷款给这些人,是因为贷款机构能收取比良好信用等级按揭更高的按揭利息。在房价高涨的时候,由于抵押品价值充足,贷款不会产生问题;但房价下跌时,抵押品价值不再充足,按揭人收入又不高,面临着贷款违约、房子被银行收回的处境,进而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坏帐增加,按揭提供方的倒闭案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增加。
当这种风险增加到一个无法控制的时候,再加上人为地炒作,次贷危机便爆发开来,而从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便可以看出世界早已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当超级大国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时候,与美国经济联系紧密的中国便首当其冲地受到了波及。在此我们并不议论次贷危机对美国和对世界的影响,就从中只抓住对中国的影响,而这,便影响了当前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第一,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便是基于出口疲敝而变的越来越紧迫。
其次,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这两年来,民生关注的就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资本缩水生产力下降,便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
最后,次贷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08年之前中国是买股票买疯了,而在之后是走着进去抬着出来,许多人被套死在股市里至今仍然未能走脱出来。
问题来了,自然有解决问题的措施,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便立马登台救场,四万亿重拳出击,再加上我国强有力的行政管理能力与调控能力,使得我国很快从经济危机的困境中走了出来。而随着09年的发展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复苏,但一些问题在09年与10年越来越凸现出来,比如说房价,比如说通货膨胀。
国家统计局于2010年07月15日发布的新闻发布会上做了以下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72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
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6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8583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73643亿元,增长9.6%。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基本上得到复苏,而在投资,消费,出口方面人民日报指出:今年消费需求仍将保持平稳增长,人们担心的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特别是欧洲债务危机对出口的影响,以及楼市调控对投资的影响。
当前,美欧日经济复苏乏力,消费不稳,失业率趋于上升。然而,由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有所增强,世贸组织等国际协调机制有助于减少贸易战的发生,发达国家以新能源、绿色革命为主导的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有望形成新的增长点,亚太地区经济体复苏势头良好等因素,世界经济二次探底、急剧恶化的可能性较小,像2008年那样的恶劣局面不大可能在今年重演。
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至少有三重影响,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对欧出口占全部出口的1/6,欧债危机带来的欧洲市场需求不振和欧元贬值、人民币升值都将影响我对欧出口;与此同时,欧元贬值、美元升值会影响美国出口甚至其经济,对中国的需求也可能相应减少。
不过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有限,今年出口增幅仍有望达到10%—15%。这一预计甚至比我们年初的判断更加乐观。虽然人民币对欧元升值,但我对欧出口的主要竞争对手——中国周边国家的货币升值更快,因而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依然很强。“中国出口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是日常生活必需品,需求比较刚性。此外,技术含量较高的制成品比重也越来越大。所以,‘中国制造’的生命力很强。
而在楼市调控对投资需求影响方面,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18%以上,因此楼市调控可能会影响投资增速,但这种影响不大。
虽然楼市成交量大幅下挫,但似乎并未伤及房地产投资的“元气”。数据显示,5月份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仍高达43.5%,环比增长19.4%。“由于开发商资金充裕、保障性住房投资扩大,房地产投资仍将保持合理的增长态势。看投资需求的后劲,主要看新开工项目投资这一指标。今年1至4月,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长31.3%,只低于超常增长的2009年,与2005年的26.2%、2006年的32.2%、2007年的18%等正常年份增幅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投资需求仍将保持强劲增长。”
“今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增速有所回调还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依旧充满变量,我们应当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适时灵活地调整政策的力度、节奏、重点,防止恶化人们的预期、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而在这方面政府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 为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政府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在调控经济增长幅度。至于结果如何,还得看它具体成效。
总之我国当前经济形式良好,在宏观调控政策大体符合的基础下,我国经济形势有望再创辉煌。
4.资本市场可能扩容。针对当前市场流动性充足,通胀及资产价格泡沫压力依然较大的局面,且从吸纳流动性方式的安全性、积极性和建设性来看,在对募集资金严加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引导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不仅有利于疏导吸纳过剩的流动性,避免其进入农产品和房地产投机投资领域,降低通货膨胀压力,还有利于促进资本的形成,进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未来证券市场扩容的步伐将可能加快。
5.清理规范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节奏和力度将微调。全国性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还本付息高峰期将于2012左右来临,届时地方平台所诱发的财政金融风险可能加大。预计国家有关部门会抓住高峰年来临之前的缓冲期,加快进行规范清理和风险排查。同时,为避免引发融资需求萎缩和宏观紧缩效应,预计国家将进一步区别政策对象、细化分类处理,并适度调整清理工作和力度和节奏。此间如果调控失度或出现严重的风险暴露,中央很可能通过再次放松流动性以实现风险展期,避免大规模融资紧缩对经济的破坏。
6.房地产市场调控将长期持续,并逐步调整侧重。本次调控是国家具有综合性、长远考虑的战略举措。如果不出现经济明显下滑,国家将继续保持政策压力相对稳定。预计短期将重点贯彻执行好已出台各项政策,不会继续密集出台相关抑价措施,中长期针对购房群体和商业银行的部分限购措施则将逐步退出,对房地产的调控侧重点将从直接针对购买行为转向增加供给并改善供给结构,从权宜性的调控手段向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制度建设切换。
一是房产税改革试点可能逐步推开,通过引导对中长期房价的预期抑制市场投机活动。二是将大力构建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体系,重点加强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鉴于全国大范围推开房地产
税制改革尚需时日,短期内难以发挥较大作用。因此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是今后一段时间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手段。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还将为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有利条件,在不影响住房总供给的条件下,兼得改善民生与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两利。
此外,针对近期房地产调控和加息政策背景下开发贷款环比增速和房地产新开工项目数急速下滑态势,国家可能加大对中小开发商资金筹措难等问题的关注,采取相关措施,防止因大面积出现开发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引发新一轮商品房供给不足。
7.当前财政经济形势与体制改革探讨 篇七
一、我国当前的财政经济形势
(一) 中小企业陷入困局
目前, 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筹资、运营等方面的困难,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我国抽紧银根的货币政策以及外部国际环境的影响。但同时, 这些困境也逼迫着中小企业在产品的换代升级上苦下功夫, 对我国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起到了一些积极的正面效应, 正所谓苦练内功从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就是凭借着市场竞争的力量将其中那些产能落后或者过剩的企业淘汰掉。政府在这中间就要把握好“优胜劣汰”的尺度, 不能将压力施加得过大, 造成大量中小企业的倒闭, 这样就极容易激化社会失业的矛盾, 从而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大局。
(二) 民生问题存在紧迫性和复杂性
民生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核心问题, 对民生问题的改善工作一直是国务院和党中央关心的重点问题。但在实际的运行管理工作中, 民生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 当前城市居民最为关心的住房问题, 虽然各地已经出台了双轨框架政策, 即“商品房总经理管, 保障房总理管”的模式, 但要真正地切实做好保障房的建设工作还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挑战。同时, 民生问题大多数是当前人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 它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 这也同样给政府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三) 资源品比价关系以及价格机制问题不容回避
我国的电力行业和能源行业一直存在着煤电比价关系理不顺的问题, 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现的“电荒”问题, 都是受到了我国长期以来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对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明确的批示和解决的影响, 使得我国的能源品在其比价关系以及价格形成机制方面无法达成一致, 从而造成各类社会经济矛盾的不断激化, 甚至出现像“集体静坐”这样的大规模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如若不能及时、正确地得到合理解决, 势必影响和威胁到我国未来财政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进而导致国内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因此, 国家必须对这一方面的工作加以重视, 将改革决心、思路、时机把握、方案设计等方面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及早转变成确定性因素, 从而稳定国内的资源市场。
(四) 多种因素造成当前物价的持续上涨, 其趋势仍不明朗
近几年来, 我国的经济市场物价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例如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 进口的原材料和大宗商品在价格上不受我国约束,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等, 这些都造成国内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同时, 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依存程度较高, 因此在结汇方面的压力也较大, 在用存准率、央票手段对已经投放的基础货币进行流动性的对冲时, 常常无法冲“干净”, 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市场物价的不断上涨。但是, 我们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 当前市场物价的飙高并不代表着它在未来依然走高, 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必将出现回调。
二、我国当前的财政体制改革
(一) 总量控制
在财政经济的总量上, 政府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措施来稳定当前的规模, 以确保宏观税赋不会受到来自负面因素的影响。同时, 考虑到我国目前财政赤字水平依旧较低, 且它对利率的影响作用较小, 国家可以在财政赤字上下功夫, 并在经济波动严重阶段, 科学正确地利用财政赤字来分担政府在应对经济衰退时所面临的压力和负担。
(二) 积极进行支出结构的调整
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积极的调整其目的就在于确保多重目标下财政经济体制的平衡。在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调整期间, 要加大在失业保险上的投入, 以确保经济形势的稳定。同时, 还要对其中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行完善和调整, 大幅度地提高在财政支出中以城乡低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投入。
(三) 加强收入结构的调整
在十二五期间, 国家要加大对收入结构的调整, 以便调节收入分配, 并对经济波动和环境污染问题进行预防和治理。国家要不断加强对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在征收制度上的完善, 提高它们在政府收入结构中的比重。同时, 还要提高宏观经济的调控水平, 提高碳产品在税收上的税率, 降低增值税在总税收中的比重, 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等污染物质的排放。
(四) 国家要减少转移支付的规模, 转变其在财政体制中的职能角色
在十二五期间, 我国各级政府要对彼此之间的财政关系进行优化和调整, 充分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真正发挥支出、税收等工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同时, 还要建立一个国内统一的财政管理机制, 由中央财政直接对社会救助制度、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负责, 使中央财政从原来的政策制定者逐步转变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三、结语
“十二五”期间, 财政体系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 需要考虑预防和治理经济波动、改善收入分配以及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等, 财政体制改革需要在多目标之下进行权衡。
摘要:十二五规划以来, 我国的财政经济形势和体制改革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就当前财政经济形势进行分析, 并就如何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从而不断推动和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平稳、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财政,经济形势,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郑新业.“十二五”财政体制改革建议[J].经济展望, 2012, (01)
[2]胡月英.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探讨[J].改革与战略, 2010, (10)
8.当前中国的经济减速与治理思路 篇八
經濟的減速在中國到底是一個什麼現象?是不是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減速的週期或者或減速的區間?經濟減速是需求的原因導致的呢?還是由於供給方面的原因?我覺得這些問題,對我們政策制定的方向,治理的方向都非常地重要。
首先我想大概描述一下現在經濟減速的基本情況跟態勢。第二,我想對經濟減速的解釋做一點評論,特別是對現有的看待經濟減速的一些看法,做一點簡單的評論。然後我想問自己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中國經濟減速時代有沒有到來?然後我來做一些關於經濟減速現象原因的討論,最後我想對中央政府的政策做一點建議或者批評。
三种解释
2007年之後中國GDP增長率有明顯的減速現象。2012年中國經濟的年度目標增長率是7.5%,現有的估計值為7.8%-8.4%。往前看的話,增長減速現象至少在2007年甚至之前就可以觀察到,理由是通貨膨脹壓力和預期的持續存在。通貨膨脹壓力制約了增長的空間。從2010年開始,政府將抑制通貨膨脹作為首要任務。
國際上對中國經濟的預測也是如此,無論是世界銀行、IMF還是聯合國,大家認為中國經濟2012年會比較差,實際是有個減速的趨勢。2013年會好一點,因為估計2013年歐債危機情況會好轉,美國經濟會好一點,但是有不確定性。
現有的經濟增長減速的現象,很多人都看到了,只是對於原因,大家的看法不一樣。第一種看法認為這是很正常的自然現象。中國經濟跟發達國家的差距在縮小,總量上已經是超過日本。按照這個速率,我曾經做過一個比較保守的預測,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應該可以跟美國持平,人均GDP是美國的1/4。現在我們在跟發達國家,即所謂“前沿國家”的差距在縮小。經濟學有一個說法是“收斂理論”,越靠近這個牆速度越慢,離這個牆越遠可以跑得更快。發展中國家有一個空間可以追趕。這種解釋認為減速很正常,中國經濟的“分母”已經很大了,不可能跑那麼快,減速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第二種比較流行的看法是歸因於外部震盪。中國的減速是因為外部原因引起的,全球現在經濟都不好,中國經濟有一塊是出口(當然我一直做研究認為,出口的功能被誇大了,中國經濟出口總量很大,大概占GDP的40%,但是附加值只有12%。我們做了很多的研究。實際上其影響不大,大概影響三、四百萬人的就業,對GDP的影響不是那麼大。)這種說法認為,外部的需求在下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中國經濟因為一直是靠外部需求,所謂的“三駕馬車”拉不動了,所以經濟自然就減速了。
第三種解釋的邏輯是一樣的,只是把重心轉移到了國內,認為是貨幣政策導致的。實行貨幣緊縮,就不能放貸,就抑制了國內的需求,無論是投資還是消費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受到抑制。很多人認為,政府現在放開,中國經濟減速的趨勢就會停止。但我還是要說,即使貨幣政策放開,通脹的壓力馬上又會起來,背後減速的原因還是沒解決。
减速时代是否到来?
那麼,中國經濟減速時代有沒有到來?中國是一個大國經濟,中國經濟最大的亮點是“尺寸”特別大。當然我們說“尺寸”大,是經濟很重要的特點,人均水準相對就比較小。所有進行經濟增長預測的理論,都是用人均水準來預測的。現在有很多討論說,中國經濟減速是不是已經到來?因為中國經濟分母已經很大,已經到了世界第二的水準了。哈佛大學教授珀金斯(Dwight Perkins)2010年發表了一篇論文,他認為,所有人均收入達到1萬-1.6萬美元(指按照2000年的購買力平價)的國家,其增長速度都必然下降到5%或者更低。按照他的估計,中國現在的人均GDP大約是7000-8000美元,這意味著中國還將再有10年的高增長期。亞洲開發銀行也有類似的預測,認為考慮到目前實際的收入水準,中國從現在到2030年的GDP增長率的下限為5.5%。
預測增長減速的理論是“收斂假說”:根據“收斂假說”,一個低收入國家的潛在增長率不是依據其人均收入的絕對水準來推算,而是由它與高收入國家的人均收入的差距來決定的。換句話說,重要的不是高低,而是距離,低收入國家收斂於“前沿國家”的速度是它與前沿面之間的“距離”的函數。而度量這個距離的最簡單的方法是對照這個低收入國家與“前沿國家”(一般以美國為代表)人均GDP的相對差距。
按照購買力平價估計,中國目前的人均收入是美國的1/4。歷史上看,那些人均收入與美國相差1/4的經濟體之後都曾經能保持多快的收斂速率呢?為了找到這一經驗值,蘇布拉馬尼亞(Subramanian)2011年以人均GDP相當於美國的1/4或者30%為準則,從“佩恩表”(PWT)的資料庫中發現有25個經濟體符合這一標準。其中有8個經濟體(日本、香港、韓國、臺灣、葡萄牙、西班牙、希臘和德國)在20年的跨度裏實現了人均GDP較快的(高於5.5%)的增長率。
研究還發現,在那些人均GDP達到美國的1/4之後,其人均GDP增長率不低於(快于或接近於)之前20-30年的平均水準的經濟體在6個資料齊備的國家和地區(巴西、韓國、臺灣、馬來西亞、羅馬尼亞和秘魯)中有4個,只有巴西下降了2.6個百分點。
最近有三位加州大學的經濟學家Barry Eichengreen, Donghyun Park 和Kwanho Shin發表了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叫《什麼時候快速增長的經濟體開始減速》(When Fast Growing Economies Slow Down)。 論文中準確地給出高速增長的經濟在什麼時候出現減速的參數。文章定義了減速的含義並使用“佩恩表”(Penn World Tables)的資料庫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一個高速增長的經濟體減速的最大可能性發生在人均GDP為美國的58%的時候(2005年的不變國際價格),之後增長率平均會減少2個百分點。
“佩恩表”的資料表明,2007年,中國的人均GDP是8511美元,還只有美國人均GDP的19.8%,離增長減速尚有很長的距離。如果中國可以一直保持下去9%的增長速度,而美國人均GDP的增長率維持在1.9%,那麼中國經濟開始減速的時間就會是在2023年,因為那時中美兩國的人均GDP之比正好為58%,中國減速的概率是75%。那麼,中國未來10年可以維持9%的增長率嗎?大多數人認為不可能,減速會大大提前,而我認為未來十年維持高速增長(8-9%)的可能性很大。
原因何在?
中國跟發達國家人均資本存量的差距非常巨大,所以趕超空間非常巨大。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在過去五年裏中國經濟已經開始減速了?我們需要重新考慮,減速在中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中國總量大了,開始出現收斂的現象嗎?我認為不是。
我認為主要不是總需求的原因,因為不然的話,刺激總需求的政策不會引起通貨膨脹;主要原因在供給方面,簡單地說是勞動生產率的減速引起的。
我的看法是,中國每年有巨大的固定資產投資,為什麼過去五年經濟在減速?我想只有一個原因可以解釋,就是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在下降。因為投入多了,而經濟在減速,所以一定不是因為投入的原因,一定是因為生產率下降了。
總量勞動生產率的變化是兩部分的變化合成的:資本-勞動比(勞均資本)的變化和全要素生產率(TFP)的變化。這些年,資本勞動比在持續上升,所以,全要素生產率的減速一定是主要原因。
這些年來,為什麼總量的全要素生產率(TFP)出現減速?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一般由兩個原因引起:第一,長期的技術進步;第二,要素的跨部門流動。我的觀察是:要素的跨部門流動受阻是這些年來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減速的主要原因。
中國在過去30年當中,全要素生產增長還是不錯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別的,是因為我們要素可以相對自由地從低生產率部門流向高生產率的部門。比如我們的農民,大量從農業部門出來了,出來了3億多人,中國的農業投入是減少的,但是農業的生產率是提高的,農業的收成沒有下降。中國過去30年作為一個發展中快速增長的經濟,投入雖然在增加,但是在投入過程當中由於同樣的投入水準,由於生產要素可以在不同生產力部門之間相對自由地流動,包括跨地區的、跨行業的流動,所以中國可以維持生產率相對比較快的增長。全要素生產率還是非常不錯,比“東亞四小龍”平均對GDP的貢獻都高。什麼原因?不是因為中國的教育比他們做得好,不是因為中國的科技比他們發達,而是因為要素可以在行業地區之間相對自由地流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增長率的源泉。
為什麼這些年來要素的跨部門流動受阻了呢?我個人的解釋是:在1999年國有經濟的戰略性重組之後,國有部門和大企業逐步壟斷了高生產率的行業,使得非公有部門和中小企業集中在競爭性行業。當競爭性行業的勞動工資在2004年之後開始持續上升之後,非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贏利能力開始惡化;由於難以向高生產率行業流動和進入,結果,競爭性行業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難以為繼,形成非常困難的局面。
所以,當前中國經濟的減速不是長期現象,是2004年以來競爭性行業的工資持續上升帶來的供給減速的結果。這個結果與2000年前後形成的供給過剩現象正好相反:那個時候,由於競爭性行業的工資下降,生產率增長迅速,中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的現象。
今天的經濟減速,總供給的下降是主要原因,刺激需求沒有用,刺激需求通貨膨脹會上去,供給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對大量的競爭性行業來講,一方面,大量企業的成本在持續上升,這是它們是所不能控制的;另外一方面,向高生產率行業移動或者流動的障礙越來越高,它們進不去了。
什麼原因?國有經濟退出競爭性行業以後,大部分集中到了高附加值的壟斷行業,財大氣粗。競爭性行業越發達,利潤越轉移到上游,被國有企業壟斷。國有企業進行托拉斯化的戰略,不僅做主業還做輔業,不再留下任何非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可以進入這種空間。從1999年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戰略重組以後,這種格局就已經埋下了。經過過去十年的發展,非競爭性行業越來越掙錢,它的錢是競爭性行業的資金轉移上來的,是壟斷造成的。非競爭性行業之所以掙錢,是因為競爭性行業在虧錢。在這種情況下,要素在行業之間,低生產率跟高生產率行業之間的流動,這個管道基本沒有了。
這就回答了,為什麼這麼多年來,即使我們不斷刺激需求,經濟還在減速,為什麼會產生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怎麼產生的?因為你不斷地刺激需求,貨幣投放越來越大,但實體經濟不能吸納,因為實體經濟在微縮。這些錢最後都進入了國有行業,他們拿這個錢可以做房地產,做金融,所以資產泡沫就越來越嚴重。這一現象提醒我們,特別是2004年以後,大量的競爭性行業工資在持續上升的時候,又不能夠很容易地在行業之間和地區之間進行跨行業的流動,生產率只能是減速,不可能增長。這在我看來是經濟減速的一個主要原因。
政策思路
在這種情況下,怎麼來思考經濟政策呢?首先要理解經濟減速現象發生的原因。現在的政策導向背後的邏輯還是認為這是需求原因導致的——國際形勢不好,國內的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但如上所述,中國經濟減速主要是競爭性行業的勞動生產率增長減速造成的現象,因此要糾正增長減速,就必須確保競爭性行業的生產率的可持續增長。要維護競爭性行業的生產率的可持續增長,就要求競爭性行業的非國有部門和中小企業能夠實現跨行業的資本流動,將生產要素流向生產率更高的部門與行業,實現持續的結構性轉型。為此,把治理減速的政策框架從總需求方面調整到總供給方面是非常必要的。
大家知道美國總統雷根在上世紀80年代接管美國政府以後,美國通貨膨脹嚴重,經濟問題很嚴重,雷根沒有用總需求管理的政策,換了一個思路,有人建議他用別的政策。這個政策後來被發現創造了美國的經濟奇跡,所謂的“雷根奇跡”,被總結為“供應學派”的革命,就是更多地把政策放在供給上。這一政策對我們有啟發,“供應學派”的政策思路是值得我們的政策制定者現在關注和考慮的。
我們應該促進企業要素跨行業流動和生產率持續增長的政策框架:放鬆政府對上游和高生產率行業的保護與管制;鼓勵壟斷行業的邊界競爭和市場准入;實行大規模的企業減稅和減負;放鬆對銀行的管制,鼓勵競爭;在上游和壟斷性行業更多鼓勵和發展混合所有制以及非政府控股的企業形式等。
中國經濟過去30年的平均增長速度是9.3%, 如果我們能很好解決阻礙生產要素(特別是民間資本)跨行業流動的結構性障礙,中國未來10年的GDP增長率應該可以保持在8%-9%的範圍。這樣推算是因為:第一,追趕空間巨大:即使在2020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它的人均收入也還只有美國的1/4,還是中等收入的國家,仍有容納經濟趕超的巨大空間;第二,東亞經濟的高速增長經驗。
以2010年年底的數字來看,中國的資本存量總值大約是93.3萬億元,相當於13.8萬億美元,而美國在2010年年底的資本存量是44.7萬億美元,兩者至少相差3倍。而按人均計算差距則更大。中國的人均資本存量大約1萬美元,不到美國的10%,大約為韓國的25%。即使整體上中國進入了上中等收入的階段,中國內部的地區之間依然有巨大的追趕空間。東部與中西部地區、沿海和內地的人均資本存量與人均收入差距非常大。以2009年的資料為例,沿海11個省市的人均GDP和人均資本存量比內陸20個省市幾乎要高一倍,以目前的這種發展模式來推算,內地至少需要20年才有望收斂于沿海的水準。
中國經濟的結構現代化尚需時日:我推算,經濟結構變動推動中國的生產率增長的勢頭將持續至少20年。原因有兩點。第一,農業和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至今依然偏大,向製造業和服務業轉移的空間依然巨大。以過去30年平均每年1%的速度來降低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中國也需要20年才能使其就業結構的分配比重變得接近大多數中高收入國家的均值。第二,中國的城市化率去年剛達到51%,未來要達到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準,還需要提高20個百分點,這還需要20年。所以,中國經濟進入長期的減速階段應該尚需時日。
9.当前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 篇九
要承认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也要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更不能被阵痛遮蔽结构转型的大视野。——题记
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和调控政策正处于一个颇为微妙的关键时刻,何去何从,众目所瞩。如同为温家宝总理“最困难的一年”的判断作注脚,中国经济的总体环境正在不断趋于恶化,经济基本面的悲观气氛日益浓郁。去年以来国际金融无休止的动荡引致外需放缓,国内信贷紧缩,能源及其他投入品的成本不断攀高。至今年,这些不利因素非但丝毫不减,还增加了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企业利润回落、股市深度回调、房地产不景气以及近来“大量企业破产”的传言,更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气氛,使人难免忧心忡忡,备感压抑。
或许是由于多时以来人们听到的几乎都是“坏消息”,因而对“好消息”的期待便愈加强烈。外生变量不可改,内部我们如何积极应对?
从绝对数值看,上半年是10.4%的GDP增长率,7.9%的CPI增幅。但GDP增速的确在逐步下行:今年一季度增长10.6%,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今年二季度增长10.1%,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
在当前的形势下,怎么办?
——一种看法是,既然经济已经没有“过热”风险,而且美国经济衰退、全球经济滑落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国内CPI也已经从高位不断回落到6月的7.1%,为什么还要继续紧缩?
——另一种看法是,经济适度减速本是宏观调控的目标;目前反弹的因素还在,不能因为经济有所放缓就放松紧缩,否则将前功尽弃。
毫无疑问,经济放缓是宏观调控的一个自然结果,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所说,“整个宏观经济正向着调控政策的方向发展。”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7月17日在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时亦称,“经济增速回落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但问题在于,经济放慢只是适度放慢,还是会出现可怕的大“滑坡”?
对这个问题的判断,直接决定下半年国家的经济政策取向。近几月中央银行和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委,已陆续组织了多批次人员到各地考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王岐山以及各相关部委的负责人7月分赴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调研,以掌握可作决策依据的一手资料。
7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总结前半年经济工作,并研究下半年经济工作安排和宏观调控政策。会议的基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此前强调严控通胀是首要任务,但此次强调后半年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同时也要保持控制通胀的政策力度。任务的优先序,已经悄然改变。事实上,温家宝7月5日在江苏考察时即已释放了这个信息。
不但如此,有消息称由于上半年贸易顺差下降,升值压力有所缓解,同时出口企业形势恶化,下半年人民币升值进程将会放缓。更有传言称,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将有所上调。
然而,维持信心仍然是形势判断的主基调和决策依据。专家普遍主张,下半年的经济政策或有微调,但“不会大变”。原因在于“综合中央多次到各地共上百家企业调查的结果,既要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更应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
一、如何看GDP增速,10%是否底线?
经济增长放缓已成事实,但是否仅仅是开始?10%左右是底线,还是说仍相当高? 当前对经济形势的担心,并不在于二季度10.1%的增长速度是高是低,而在于其进一步下滑的风险。上证综指从6000多点一路跌至2000点以下,投资者仍然担心股市继续下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经济进一步减速、企业利润空间继续受压。
工业生产增速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减缓势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16.4%,二季度增长15.9%。
企业利润亦在持续回落。今年前五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944亿元,同比增长20.9%,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21.2个百分点。
企业认为影响其利润的因素,第一位是原材料涨价,第二位是劳动成本上升,第三位是融资成本上升。也有些企业把人民币升值因素排在第三位。
在这种情况下,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分析,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年内难以明显回升,此趋势延续,使得明年可能出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但其中的不确定因素尚有很多。
经济学家们对形势判断的分歧在加大,渐渐分为两个意见阵营。由于严重看空外需,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王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任若恩等人对中国经济的前景甚为悲观,并认为政策必须放松。另一些专家认为紧缩仍为必要。的确,由于次贷危机不断发展和扩大,外需放缓甚至大幅下滑,已成现实。美国最近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和金融海啸显示重大危机,其经济衰退的风险进一步增加。欧元区经济的前景堪忧。新兴市场传来的信号也不乐观。
中金公司最近发布报告称,中国对东南亚国家以及俄罗斯等主要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速将开始放缓;随着美国经济放缓逐渐传导到其他国家,中国对那些国家的出口也将逐渐放缓。
6月出口继续下滑,与之相对应的是6月采购经理指数(PMI)的出口订单指数也下滑3.2个百分点至50.2%;低于50%,则意味着出口将陷入衰退。
鉴于中国长期以来出口带动增长,出口下滑会否使中国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如低于10%,政府能否接受这一增长率?
一种看法认为必须守住10%,否则中国经济会出更大问题。其依据,引自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李在上半年数据发布当日所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过去30年平均9.8%的速度,这一速度被部分分析家解释为政策底线。
但还有不少学者对此持异议。他们认为,中国其实可以接受更低的GDP增长率——如果改变当前增长模式的话。当前模式下,过高的增速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不利,有专家指出,“投入品价格过于便宜,而且根本不需要支付环境成本,必然导致过度投资特别是许多原本不具有经济效益的投资,其结果是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过度破坏。全国人民都为此付出成本。”使得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一再推迟。
但我们还是要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转换间找到平衡,避免经济过渡下滑。
二、如何看企业困境:“饿死”还是“撑死”
过去几年来企业增长过快,一旦遭遇信贷控制,不免面临资金难局,人们担心的是,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会不堪重负,中国的企业会不会因为经济放缓和信贷问题而大量破产,进而拖动经济剧烈下滑?
事实上,现在已经有许多关于沿海中小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大量倒闭并殃及当地金融体系的传闻。由于浙江的中小企业贷款多采取互相担保的方式,一家企业倒闭会累及其他企业,导致资金链连环断裂。更有说法称,浙江企业的大量贷款来自民间金融,链条既长且广,企业倒闭会牵一发动全身,整个浙江民间金融已遭受重创。
现在的情况有这么严重吗?
今年浙江企业的确面临许多困难:年初雪灾影响了八九个省市;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3 浙江的外贸拉动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2%)不能正常结汇;人民币升值;能源价格上涨;国内资金紧张,今年信贷又缩水470亿元。总括这些负面因素,对企业影响到底有多大?
浙江省工商联向中央提交报告,总结今年民营经济的基本情况:总量增加,发展速度趋缓;出口规模保持较快速度,但效益大幅度下滑;企业资金链紧张,财务成本大幅增加。广东中小企业局报告的结论与此类似。
其实,比起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年均25%-30%的倒闭比率,浙江、广东中小企业的生生死死并不更加剧烈。
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办公室主任蔡章生告诉《财经》记者,关于中小企业破产,现在还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出台,所谓过多的企业破产,大多属于传言。“2005年经济环境最好的时候,也每天有240家生,160家死。”蔡章生说。
广东鞋业商会秘书长吴航也证实,所谓广东过半数鞋业企业倒闭的传言,肯定言过其实,“就算有企业倒闭,也是竞争力比较弱的;虽然到处有报道说现在出口受影响,但海关统计的数据,上半年出口还是增长的。”
浙江省温州市经贸委对26个工业重镇2347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目前处于停工、半停工的中小企业有1486家,占6.3%,其中乐清和平阳的部分工业强镇停工、半停工企业达10%左右。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温州、湖州两市确实有一些中小企业倒闭,但涉及面并不很大。这些地方的行业,如纺织、服装、鞋帽、打火机等生产方式许多本身是“前店后厂”的作坊式,每年关门注销的企业很多。今年更多的情况为暂时停业,实属一种常态。特别是那些早年已经购买土地、兴建厂房的企业,有订单就生产,没有订单就大门紧锁。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乡镇的企业,工厂停工后,员工很快也转到其他企业或部门。
在紧缩货币政策下,数量型的控制和窗口管理,使大型商业银行更加倾向于向大型企业和政府立项项目贷款,这进一步挤压了中小企业的贷款空间。“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严重”,浙江从上到下,各地普遍反映出这一问题。
其中原因,或可归于过去几年来企业的过快增长。根据中央银行的数据,浙江省在2003到2007年的五年间,其信贷以平均每年22%的速度增长,远高于16%的全国平均值。由于其基数很大,在信贷控制的背景下,同比难免要下降,企业也因此面临资金难局。
所以,浙江红蜻蜓集团副总裁方宣平说,“许多企业不是饿死的,而是撑死的。”许多企业在形势好时投资过快、过杂,一旦紧缩就立刻遭遇现金流危机。
企业处境变得更加艰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到底有多难,是否必须调整紧缩政策,8月份政府曾为难,现在已做调整,但并不是大幅调整。
不少专家在完成对沿海多地企业的详细调查之后说,“大国如烹小鲜。当务之急并不是继续宽松货币,而是理顺要素价格。”
三、如何看生产要素价格——不能再承受的扭曲
中国当前的要素价格扭曲程度之深,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这导致了许许多多看起来“很不合理”的经济现象。
——由于电煤价格受到控制,要么出现电煤短缺,要么电厂按照合同得到低价煤后,转手直接卖掉,因为这样所得比发电还要多,即“发电不如卖煤”。
——工业用电价格低,实际上是对国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补贴。比如说钢铁的出口,国内钢厂以不菲的国际价格进口铁矿石等原材料,用低廉的电价冶炼加工之后出口,这部分的电价价差,其实转移到了海外。电解铝等其他产品的出口情况,与此如出一辙。
——原油出口和成品油走私的现象在增加。由于成品油价格受控制远低于国际价格,一方面,厂商宁愿出口原油而不愿意亏本生产成品油;另一方面,国内外价差吸引有人铤而走险从事成品油走私。
——在运输价格受管制的情况下,山西的煤矸石(类似煤但热值很低的燃料)通过大秦铁路,远涉数千公里,运到广东沿海。如果运输价格理顺的话,如此长途跋涉运送的一定是最好的煤,但事实却是最差的燃料也跑遍了半个中国。
在今天的中国经济环境下,绝大多数人都是根据价格信号作出自己的经济行动。诸多所谓“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其实都是在扭曲的价格下人们的理性选择。从中国内地舍煤炉取电炉的普通市民,到远道而来中国淘金的跨国公司,甚至万里之外看似不相关的外国普通消费者,都在参与着针对扭曲价格的套利活动。
此外,中国的环境价格也被大大低估,因为治理环境的费用并没有内化为企业的成本。在这些成本被人为压低的情况下,原来大量并没有效益可言的企业也能生存发展;结果一方面是较高的GDP增速甚至经济过热,另一方面是大量滥竽充数的企业和深度的环境恶化,许多资质原本不错的企业也缺乏产业升级的动力。
与人为压低的汇率一样,扭曲的要素价格不但导致众多出口产品在不同程度上补贴了国外的消费者,而且成为中国整体经济过热和粗放式发展模式得以维持的主要原因,更是当前通货膨胀的重要源头。
所以,当务之急是理顺要素价格。其实,调整资源和环保价格,提高工资,等价于人民币升值。如果前者价格调得多点,人民币升值就可以少点;如果调节得不够,币值就得多升,因为基本目的就是减顺差。所谓放开价格,并不是要一步到位,而应该是有序放开,让价格相对稳定,这个过程其实是成本的正常化过程,也是物价不断提高,与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接轨的过程。
四、如何看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目前全世界2/3的人都在面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之困。
原因何在?从国际上说,我们知道,全球流动性过剩成为2007年的突出现象。自2002年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类型资产(股票、房地产、贵金属、艺术品和石油、铜、铝等各类商品)的价格都在暴涨。在历史上,资产泡沫一般只出现在个别类型的资产上。所有资产的价格集体暴涨的事情是史无前例的。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更本原因在于美国的超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由于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中心,以美元为最主要储备货币,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开动印钞机。美国货币当局滥印美钞,导致资产价格的暴涨,资产价格的暴涨又推动通货膨胀。
同时,在过去十几年中,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中印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有效抑制了成本推起型通货膨胀的发展,世界经济得以在低通货膨胀的条件下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伴随全球化的进程,全球范围内的收入分配都出现了不利于劳动而有利于资本的变化。例如,1999年到2005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发达国家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增长速度缓慢,日本制造业工人工资下降了7.3%,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工人的工资增长速度也比较缓慢。但是,目前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全球范围可能会出现工资增长的趋势。中国劳动成本的上升和人民币的升值,有可能会使全球国民收入分配出现向着有利于劳动而不利于资本方向的趋势。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物价水平上涨的速度可能加快。低通胀时期要结束。
从中国来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即是中国产品成本正常化的一个结果,又是中国特殊的汇率制度的结果。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过量的货币发行会导致高通胀,而不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正 5 是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源头。在现有的结汇制度下,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每增加1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央银行就必须投放将近7元的基础货币。为了对冲新增的基础货币,央行不得不屡次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今年以来已经提高了六次,准备金率高达17.5%),并发行大量的央行票据。只是央行票据本身具备流动性,其对冲效果打了相当大的折扣,提高准备金率更是已经接近极限。
在汇率不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控制通胀只能靠控制信贷。
从历史和其他国家的经验看,高通胀一直为各国决策者的心腹大患。中国最近的一次高通胀虽然已经是20年前的事情了,但当时引发的抢购、囤积甚至国民经济的动荡,人们记忆犹新。正是这种危机意识,使得中央银行在本轮高通胀出现苗头之际,便当机立断实行紧缩。
此外,毫无疑问,成本正常化在短期也必然会导致总体物价的上升,但既然成本正常化必须做,而且可以起到减少顺差之效,则长远看是有助于抑制通胀。
有专家指出,当务之急是消除价格扭曲,为此货币政策可以尽力配合,在放开价格的同 6 时控制货币总量。而管住货币总量,意味着管住总体价格水平。放开要素价格,短期内难免对总体价格水平产生冲击,加大通胀的压力。但另一方面,更高的价格会抑制需求,反过来抑制总体价格水平,其结果是某些商品价格上升,某些价格则会下降。
近两个月以来,市场上一直盛传加息的消息。许多经济学家亦建议,现有的紧缩政策应该换一种思路,比如说在加息的同时放宽信贷控制,这样可以更好地甄别那些可以承受更高融资成本的好企业。但央行似乎并不倾向于采取加息的措施,原因有如下几点:
——加息会导致更多的“热钱”流入。
——加息会增加融资成本,加重企业负担。
——加息会导致住房贷款利息增加,加重民众负担。
基于上述原因,在此“最困难的一年”中,加息对央行来说显然不是优先选择。
五、如何看结构转型:依旧还是突破
今天,在各要素成本如此大幅度地人为压低的情况下,许多中国企业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彰显现有产业结构的脆弱性。
值得庆幸的是,面临困境,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抱怨,更多的人选择了反思和面对。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办公室主任蔡章生在年初调查时就发现情况不妙,但当时很少有企业意识到潜在的危机。在过去资金充裕的环境下,企业的选择是增加投资、扩张规模,而不是提高管理、改善结构、加强成本和风险控制。“优胜劣汰,有些企业的破产反而是好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转产,或者关闭一家企业、开另外一家企业都是值得鼓励的。”蔡章生告诉《财经》记者。
早在几年前,浙江和广东等省就已经倡言民营企业需要“第二次创业”,其主要内容是民营企业主动调整,适应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需要。只是,外需疲弱和国内成本攀升已经不容企业扭扭捏捏。
现在,许多有眼光的企业家也已经意识到,人民币升值、要素成本正常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因循原有的发展模式必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出路只能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有的企业家甚至希望紧缩政策持续的时间更长一点,把一些靠低成本和低价格“扰乱”市场的小企业淘汰出局。
许多企业一方面抱怨说,他们投资的生产线、招募的工人都是很难调整的;另一方面,不管多么不情愿,却已经开始采取行动进行调整,比如产品由纯外贸转内销,尝试用现有的产能生产其他产品,甚至向产业链的其他方向延伸,诞生了一批诸如“制造服务业”等新概念。
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内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商家都开始讨论出口市场转移,从受次贷危机影响较大的地区,向俄罗斯、韩国、中东以及欧盟部分受次贷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转移。小商品市场内还有语言培训项目,近一年来新开设了阿拉伯语课程。
义乌诸多中小企业从纯外贸转向外贸内销并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现有的外贸风险。义乌有不少原来本是纯外贸企业,因为近几年大力拓展国内市场,在这次经济紧张形势下就明显更加从容。
绍兴的一些企业家直称,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而较为初级的制造业产品的议价能力不足,很难将高成本转嫁给下游企业。一些企业开始降低出口比重,转而关注国内市场。也有一些企业在人民币升值方面动脑筋,做进口产品的生意,从人民币升值中获益。
目前真正困难的企业是产品比较单
一、且主要集中于下游产品的中小企业。而产业链较长的企业则有可能“下游不亮上游亮”,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强。当然,一些民营企业也感叹,如果真正的上游行业如能源等也能向民营企业开放,民营企业就会更加无惧调整,生存空间就会更加广阔。
也有企业家认为,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制造业需要向贸易争利润。据估计,如果制造业的利润是1,贸易领域的利润大约是6,而制造业向贸易领域扩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营出口”。
为了因应纺织业的转型,绍兴县政府最近提出了雄心勃勃的“611”计划,把工厂搬进写字楼,即要在未来六年中建造100座写字楼和100幢高层住宅。有企业家估计,按照目前绍兴县1.5万户纺织企业来计算,如果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实现转型,就有可能填满计划中的写字楼和住宅。
不可否认,产业升级的调整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在同质化严重的低端加工制造业,转变更非一日之功。许多企业预计,中小企业的转型“阵痛期”将至少持续到2009年。
六、如何看中央政策方向
2008年03月22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8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中国2020:发展目标和政策取向”。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发言中就中国经济形势以及中国政府宏观调控要采取的对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为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国家需从宏观政策上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个是控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势头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是扩大内需与保持外需的合理增长之间的关系;
三是保持实体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与虚拟经济的健康稳定之间的关系,在控制通胀与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当中求得平衡。
短期政策来看,第一个方面是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合理增长。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调整理顺务工和务农收入的比价关系,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防止 9 务工收入的过快上涨,导致价格与工资的螺旋式上升,降低劳动力成本所推动的通胀压力。
第三方面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的进口,严格控制农产品出口,建立健全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产品的供给。
第四方面是积极开展多边贸易,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保持出口的较快增长和进出口的基本平衡。
第五方面就是着力稳定股市和楼市,促进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从长期政策来看,主要就是要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自主创新,提高我们国家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他讲话之后,形势又发生了变化,国家短期政策又作了调整;但长期政策依然。
【当前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推荐阅读:
当前经济形势07-07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08-23
浅析我国当前的宏宏观经济形势及调控政策07-05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11-07
农村经济管理在新形势下应如何做好当前工作09-08
浅谈当前台海形势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07-29
当前教育形势分析10-08
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08-03
当前国际形势论文推荐07-08
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