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2024-07-17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精选13篇)

1.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篇一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以“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课文借助古诗描绘了李白创作此诗的过程,诗文对照,情景同现,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感受二人亦师亦友的关系,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体会两位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而此情此感距离学生比较远,因此揣摩“饮酒话别”“目送吟诗”的情感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是教学的重难点。

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如下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共鸣:

一、歌曲导入,营造情境

本打算课前播放一首《送别》,让学生边听边感受离愁别绪,营造送别的基调。然后引出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送别的经历,说说送别时的所想所感,再进一步引出自己所了解的送别诗,达到创设情境的目的。但实际操作中,由于音响没有调试好,音乐无法播放,临时换成以“黄鹤楼”及黄鹤楼的传说来导入,虽然可以直接导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却没有营造出送别的基调,引入送别诗也显得突兀和不协调。

二、烟花三月的美景却无心欣赏的对比

出示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景图,一方面体会“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意思,一方面引出“这么迷人的美景,李孟二人是否也为其沉醉呢?”,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抓住“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藏”“有意不去触动”来体会二人不忍离别、不愿言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在实际操作中,时间安排不当,学生没有充分阐述,引导不够到位,“李白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的想象练说也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导致学生进不去,匆匆而过。

三、抓住关键词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课文第三自然段二人“饮酒话别”是理解的重点,让学生抓住“孟夫子”“兄长和老师”以及六个“您”来体会李白对孟浩然“人品”和“诗篇”的敬仰。让学生通过搜集到的资料和自己对李孟二人的了解加以体会。课前看了学生的预习导航,大部分学生搜集的都是二人的生平简介,对孟浩然的诗词和人品了解不多,于是上课时改为自己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但没有深入考虑学情,所引的材料高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导致浮于表面,学生只是知道了一些类似“品格高洁”的词语,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孟浩然的人品以及李白把他成为兄长和老师的原因。不如把点化小,引导学生自己一步一步说出孟浩然的人品和诗歌特点效果好。

四、循环诵读,体会“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悠远意境 对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景交融,意境悠远,饱含着李白的不舍、思念和祝福。我设计了“友人登上了船,你看到李白——”“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了,你看到李白——”“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了,你看到李白——”反复诵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真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引读。让学生反复吟诵,反复体会其中的情感,通过指导朗读得缓慢、悠扬,升华情感。

诗歌和“文包诗”的文本理解和教学是我的弱项,有时重点还抓不准确,有时想得到却很难实现,还是没有做到以孩子的视角去看文本和教学,还需要多学习和磨练。

来自大家语文网

2.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篇二

在与其他教师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笔者产生了许多感触, 下面笔者特精选课堂的一个片段作深刻的探讨与反思。

师: (学生对诗歌意思已基本了解, 课文也读得较熟后) 同学们, 从你们的朗读中, 老师感觉到了一种浓浓的情意, 那么你们从字里行间读到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意呢?

生:依依惜别。 (板书:依依惜别)

师:文中哪些地方向我们传递了这种依依惜别之情呢?请同学们自由阅读, 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写一写。

学生自由发言、自由感悟、自由交流、感情朗读。他们有的说了李白、孟浩然的对话, 有的谈了课文第二自然段、第四自然段的“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 凝视着远方, 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整个过程, 学生讲得热烈、读得深切、感情投入。根据学生的交流, 笔者及时总结, 引出通过“语言”和“动作” (板书:语言、动作) 的描写方法表达了两位大诗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意。笔者瞧着意犹未尽的学生, 随即问了一句。

师:同学们, 还有想补充的吗?请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觉得第一自然段“暮春三月……饯行”这句话也能表现两位诗人的离别之情, 因为这里的景色这么美, 而两位大诗人却要在这里分别, 又多了几分离别的愁绪。

生2:我知道, 越是在美的地方、繁华的地方离别, 心里就越难过。

师:说得真好,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反衬的写法, 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老师, 后面的“岸边杨柳依依, 江上沙鸥点点”, 也是景色描写, 也能反映出诗人的离别之情吗?

师:你不仅会读书, 还善于发现问题, 有人能说一说吗?

生1:老师, 我看了书上的图, 沙鸥并不是成群结伴而行, 而是单独飞行, 好像在呼朋引伴, 舍不得对方飞走。

生2:老师, 我知道古人在写离别诗时, 经常会写到柳树, 如“渭城朝雨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老师, 这是为什么呢?

师: (一副吃惊状) 你的积累真丰富。“柳”同“留”是谐音, 古代人送别都有折柳的习惯, 看来连柳树都舍不得他们离别呀。这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内容, 同学们都能发现, 真不简单, 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 (相机板书:借景抒情)

……

【教学反思】

此教学片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借助具体的文字材料, 去感受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笔者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 充分考虑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自由读悟为本、以学生独特的体验为本, 整个教学环节, 笔者只用一个问题“文中哪些地方向我们传递了这种依依惜别之情呢”作为引领, 让学生自由阅读、自由体悟、自由交流, 引导学生与文本自由对话, 进行思维碰撞, 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和自由展示的空间。整个过程, 笔者只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 只是一位激励者、点评者。

教学需要预设, 但教学不能只有预设。在本课教学中, 笔者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意外而精彩的资源, 既拓展了课文的外延,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点出了借景抒情这种写作方法, 将读书与写作方法的指导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使课堂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平台。

摘要:阅读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和生命的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语文阅读课堂应是自然轻松的、自由的、灵动的、不必过多预设的, 这样的语文课, 才能生成精彩。

3.《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1.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课文描写了哪几个送别场景?

2.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依依惜别)

【意图:“看景藏情”“举杯话别”“目送吟诗”三个场景组成送别的全过程,展现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依依惜别之情”是文本的基调。扣住这个文眼,学生就能不断深入感受离别之情,让“依依惜别之情”在孩子的心田荡漾。】

二、互动探究,研读三个送别场景

1.合作探究:让我们深入品读这三个送别场景,走进李白和孟浩然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之间真挚的感情和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5自然段,找出关键的词语反复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友情提示: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会;还可以设身处地去感受,把自己当作李白,也可以把自己当作孟浩然,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

【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里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

三、品味语言,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一)品读“看景藏情”,感受别情缠绵之美

1.同学们轻声读看景藏情的场景,想想哪个词最关键,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他们藏的是什么?怎样藏的?为什么要藏?

3.指导朗读。

【意图:找到“藏”字很容易,但紧扣“藏”字感受别情缠绵之美就比较困难了。通过“藏的是什么?怎样藏的?为什么要藏?”层层铺垫,学生应该能够透过字面看到文字后面的含蓄、缠绵之美。】

(二)品读“举杯话别”,感受别情炽热之美

1.离别的时刻并不因两人的不舍而停止前来,所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个分别的时刻必然地到来了。同学们轻声读举杯话别的场景,抓住“满”这个字,谈谈你的感受。

2.从“满饮此杯”中的“满”字感受到什么?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

3.从“誉满天下”中的“满”字感受到什么?李白和孟浩然具有什么样的诗品和人品?

4.从“满怀豪情”中的“满”字感受到什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句,你能理解它的用意吗?

【意图:别情的缠绵到豪放,就是由“满”字体现出来的。“满饮此杯”饮出了浓浓深情;“誉满天下”需要拓展文本,适当介绍孟浩然生平以及李白写的另一首诗《赠孟浩然》,让学生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而孟浩然的“满怀豪情”就要深入地理解他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的意思了。】

(三)品读“目送吟诗”,感受别情无尽之美

1.践行的酒喝下去了,友人该登船离岸了,就要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了。同学们轻声读目送吟诗的场景,抓住“凝视”这个词,谈谈你的感受。

2.“凝视”是什么意思?李白凝视什么?

3.李白先看人,再看船,人、船都看不见了,就看滚滚江水。李白凝视的目光中有些什么?

4.李白舍不得友人离去,一直站在江边为孟浩然送行。李白对孟浩然的情就在默默凝视的目光中。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伫立岸边,望着渐渐远去的朋友,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大家拿起笔,把心里想的话写下来。

【意图:从关键词语“凝视”入手,凝视时看什么?从小船离岸一直“凝视”到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凝视”的目光中有些什么?把不尽的思念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经过“藏情”、“豪情”,依依惜别之情已开始泛起涟漪。到了最后关头,把以前的朝朝暮暮重现一遍,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友人,在深情的言说中“依依惜别之情”已然翻涌起来。写话是迁移练笔,不仅内化了文本语言,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吟诵诗句,回味再现离情别景

1.滔滔江水,载走了友人,也带走了李白满腔的思念。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课文是诗的扩展和阐述,诗是课文的浓缩和提炼,课文中三个送别场景所体现的真挚的友情全部隐含在诗歌当中,再次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如果你有机会到黄鹤楼上去,面对着浩荡的江水、飞翔的沙鸥,这一刻,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诗。

【意图: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指导的重点放在古诗的诵读上,通过特定导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那份真挚的依依惜别之情直抵学生心灵。】

五、迁移仿写,离别之情诉诸笔端

1.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知道的送别诗。

2.学习课文诗文对照、借景抒情的方法将你喜欢的一首送别诗改写成一篇文章。

【意图:背诵送别诗是为了引导学生指向课后的阅读积累。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据此安排的课后作业是迁移仿写。】

4.《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反思 篇四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所以,课文第三自然段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需要引领学生重点精读。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通过对李白动作的描写,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李白藏在心底的不舍之情。教学中,我读课文,让学生做动作,体会了李白的心情。既然写了李白的依依不舍,那么光有动作是没有说服力的。自然过渡到下一段的学习中。

李白高举酒杯,端给孟浩然,意味深长地说了一番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这段话主要包含了李白的两种感情,一是对孟浩然的尊敬和仰慕,而是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教学中,先让学生读这段话,找出文章中所包含的感情,再说说自己从哪些词语读到的。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读书感悟,可能是由于学生知识面的狭窄,“夫子”的意思没有解读出来,不知道这是李白对孟浩然的尊称,对此,我及时进行了点拨。品析孟浩然的话,要引导学生理解王勃诗句的意思,说出孟浩然用这个诗句宽慰李白的原因,体会孟浩然的.良苦用心。

在预设教学过程时,我主要选择了两个小练笔的内容。一是课文第四自然段的省略号处,“李白送走了孟浩然,站在江边,他的心里想……”二是课后的第五题,“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必须在这两个小练笔之间做出合理的取舍。经过再三读课文,我忽然明白,学生生活的年代和李白生活的唐代差别很大,以学生的心里其实无法准确地揣摩李白的想法。所以第一个小练笔的内容是不适合学生学情的。于是,课文精读完毕,我让学生合上课本,出示了练笔内容——“联系课文内容,写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果不其然,当我布置了人物,学生立刻埋头沙沙地写起来了。

5.《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 篇五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

作者/何国成 朱瑞芳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文写了一个美好的故事,里面还包含着一首诗,谁能猜出是哪篇课文呢?

(生答)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新课文。(板书课题)看来大家对这课较熟,老师还没教,自己就先看了。真好!能把课题读好吗?

(生齐读课题)

师:像这种样式的课文,你们以前还读过哪些?

(学生议论纷纷,如数家珍般地列出了:《英英学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母亲的恩情》《李广射虎》等)

[赏析]该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超前阅读,引导他们温故知新。

师: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该完成哪些任务呢?

生:把课文读好。

生:领悟课文里的意思。

生:能熟练背诵古诗。

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随机板书:读 悟解 背)

师:太好了,同学们,这既是要完成的任务,也是我们读懂课文的方法。下面,同学们就认真读书,把生字读准。老师看看大家能读明白哪些问题。

[赏析]让学生自定目标,自找学习方法,这不正是尊重学生的主人意识,还给学生自主学习权力的体现吗?

(生自由朗读课文后交流)

生:我知道了课文讲的是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谊。

师:你一下子就找到了文中两个主要的人物。

生: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走的时候,心里很舍不得,我是从“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句话里体会出来的。

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就叫“依依惜别”。

生:我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不但是很好的朋友,而且还是真正的朋友。

师:你的体会是听了谁的话后联想到的?

生:是听了女女同学(指第一位发言的同学)的回答后想到的。

师:是啊,学会听,而且会联想,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赏析]教师适时点拨,不露痕迹地教给学习的方法,能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生: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联想到了一句格言――真正的朋友,是永远不会变心的。

师:你的联想很有道理。()那么,你能从文中找到一些话来证明他们是真正的朋友吗?

生:孟浩然的话里有这么一句:“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即使远在天涯海角,彼此之间的距离仍似邻居。

师:你的理解能力真出色!

生:从李白的话中,我知道了他们的友谊不是建立在吃喝玩乐上的:“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师:老师课前查过资料,李白比孟浩然小12岁,把他当做兄长是自然的,可他为什么又特别尊敬孟浩煞,尊称他为“夫子”,称呼都是“您”呢?

[赏析]此处何国成老师故布“疑阵”,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关键处。看来,深人钻研教材仅靠教材和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倘若教者胸无“丘壑”,课上又怎能指点迷津?

生:因为他非常敬重孟浩然的人品,钦佩他的学识,所以特别尊敬他。

师:噢,原来是这样,大家一齐把这几句话读好。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板书句中两个你认为关键的词儿。

(两生板书,一生写“人品诗篇”,一生写“令人敬仰 誉满天下”。其中,“篇”字学生写完后觉得不够好看,擦了重写。师随即给予肯定。)

师:板书是给大家看的,把字写好,能体现出你对别人的尊重。这两位同学都懂得这一点。他们的关键词也找得不错。

师:同学们的悟性真好,通过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读懂了文中的人、文中的情。还有要说的吗?

生:我读懂了诗题的意思: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扬州。

师:你怎么知道孟浩然去的地方广陵就是扬州?

生:诗句中就有啊,“烟花三月下扬州”。

生:文中李白说的话里也有:“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生:我知道李白的老朋友孟浩然是向西边辞别了黄鹤楼,去了扬州。

师:“向西边辞别黄鹤楼”,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从“西辞”这个词能看出来。

师:是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曾经跟爸爸去过黄鹤楼,在那儿,导游阿姨还说起这首诗,记得当时她说黄鹤楼和扬州都在长江边上,因为黄鹤楼位于扬州的西面,因此才是“西辞”。

生:我留心了文中的插图,图中也把黄鹤楼画在了西边,李白伫立在那儿, 目送江上东去的孤帆。

[赏析]何老师不向学生灌输知识,即使学生答错了,也不发表看法,只是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一步步地引导,让学生自己感悟、纠正,把正确答案找出来。

师:送别的诗有很多。同学们读过哪些,分别是送谁,怎样送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我读过《赠汪伦》(背诗),汪伦是“踏歌”送李白,歌颂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生:我想起音乐课上刘老师教唱的一首歌《送别》。

师:愿意唱给大家听吗?

(何老师随着同学们的歌声轻声哼唱)

师:谢谢你们给老师带来这美好的感受。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方式可以不同,但朋友间的真情是共同存在的。课后,同学们可以再去找些送别的诗、歌,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近代的、当代的,大家一起交流。

[赏析]何老师有意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形成了送别诗的知识组块,课虽尽,而“学无涯”。

师:本课的学习任务你们自己读书完成了。你认为还该做点什么笔头作业吗?

生:抄写本课的生字。

师:有必要,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一点也不能马虎,相信你们有能力自学好生字词。

生:把这首诗的意思写下来,书后思考题中有要求。

师:你有学习方法,知道抓住书后思考题来把握课文,也懂得及时整理重要的学习内容。诗意不要被诗句“框住”,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生独立作业,生字抄写正确率100%,诗意正确率98%。写诗意时学生不拘泥于诗句的直译,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能写出诗意境的占85%。)

[赏析]让学生自己决定作业的内容及形式,使得作业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感受。学生时时处处都在自主学习。

听课后记:

课后,跟学生们聊起这堂课时,他们七嘴八舌,争相作答:“很简单,一学就懂。”“都不感觉是在上课,好像就是在跟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聊天。”“我觉得今天自己特别聪明,有些问题不假思索就能举手回答了”……是啊,这是一堂简单的语文课!说它简单,因为它的问题简单;说它简单,因为它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所谓的“创新”的花样,有的只是简简单单的教学流程,让你一看就懂;说它简单,因为它所折射出的教学理念简单: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一堂好课,说它好,是因为课上大部分的时间是学生自己在读书、在感悟、在交流、在合作;说它好,是因为它让每一位学生时时都在老师恰到好处的赏识评价中体验成功,如沐春风;说它好,是因为它悄悄为学生架起了自主学习的桥。透过这简单的好课,我又深感其中的“不简单”,这是学问,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细心揣摩,大胆实践。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6.《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篇六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3.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二.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2.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三.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收集李白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到送别,总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尤其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今日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在分别之时,往往都情难自已,把满腔离情别绪,都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读送别名言佳句)昨天,我们就学习了其中的一首—— 呈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读古诗。

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二、学文悟情

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心情的词语。

(一)你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的心情?

你理解这个词吗?

依依惜别

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呢?读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再把你找到的词句细细品一品。

(二)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话别前,什么场面打动了你?(出示这一句)为什么打动了你? 抓住“藏”字来理解。他们是怎么“藏”的?

一会儿„„一会儿„„

有意(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这么美的景色,观赏的人心情该会多么愉快呀!是这样吗?他们真的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3)哦,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暴露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那他们是在干什么? 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伤感。(4)如果是平时,他们会在黄鹤楼上做什么?在这相聚的最后时刻,他们谁也不愿提起分别的话题,都把依依惜别之情深藏心底。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2、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过渡:然而,不忍别,终须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控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出示句子,齐读)你读懂了什么?(2)交流

A、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a.李白的话中用了几个“您”?除此之外,李白对孟浩然还有哪些称呼?

从6个“您”、“夫子”——古时候对学者的尊称、“兄长”、“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b.如果我们对孟浩然的生平有更多的了解的话,一定能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这段话。

孟浩然的资料,孟浩然,唐代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与王维齐名,史称“王孟”。他有许多诗歌流传至今,其中《春晓》家喻户晓。他曾经做过官,后来因朝廷日益腐败,他不愿意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所以辞官,归隐田园。引读——孟浩然一生洁身自好,不愿随波逐流、趋炎附势,所以说——您的人品令人敬仰。

孟浩然一共写了260多首诗,有很多还流传至今,比如说《春晓》,所以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孟浩然当时40岁左右,已经是名扬天下的大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为——兄长和老师。

B、李白的依依惜别。

同学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还读出了什么?

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出心中的不舍。

(3)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敬仰、依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白的这段话。

3、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收下了友谊、收下了祝福,请大家读读孟浩然的话(出示句子)。

(2)孟浩然的话语中引用了王勃的一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说明什么呢?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天底下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即使他远在天边,也像是靠在一起 的邻居。

A.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话,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受到丝毫的影响。

B.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

C.孟浩然把他与李白的情谊比作长江水,时间会流逝,但情谊永不变,分别只是暂时的。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D.他要李白乐观起来,因为没有今天的分别就没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再见。E.他因为年长,在这时候劝慰李白。

(3)孟浩然真不愧是兄长和老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兄长一样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读。

4、一个满怀敬仰,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谊深长,从话别中,我们读出了一份浓浓的友情,一份深深的离情。下面,我们同座位分角色来朗读这段对话。

5、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6、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人有情,景也通情,只见岸边——(引读)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A、借景抒情。岸边杨柳依依,好像——在与孟浩然挥手告别,江上沙鸥点点,仿佛——也不忍离去,此处是借景来抒发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啊!这真是人有情,景通情啊。

B、理解“伫立”、“凝视”、省略号。

友人登船时,李白依然——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依然——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仍然——只见一江春水流向天边,李白还是——

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呢?

(2)让我们站在李白的身边,感受他的心情,谁来读读这段话。(真好,读出了李白无边的惆怅,不尽的思念。)

(3)齐读。配乐

三、学诗解意

满腔离情,万千愁绪,此时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首千古名作一咏而出——

1、出示古诗,生齐读。

2、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诗句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请同学们读读诗句,再回过头去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3、指导读诗。(千言万语,尽在诗中,谁来读读这首诗?配乐)

4、齐读,背诵。(齐背,送给孟浩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四、积累拓展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为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课前让 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老师再送你们几句送别诗。呈现名句,生齐读。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叔同——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3、渗透经典诵读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五、诵读古诗:

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逝,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段千古绝唱,吸引着无数游人登楼远眺,浮想联翩。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着浩荡的江税,飞翔的沙鸥,那一刻,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两个人——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诗——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

六、作业布置

1、搜集描写黄鹤楼的古诗。

2、搜集送别诗,并仿照课文编写故事诗。

7.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篇七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什么意思?出示学习要求:读课文1-3小节内容,用“——”画出与诗意相对应的语句。

2.师生交流:

(1)“故人”就是老朋友,指盂浩然。

(2)质疑:为什么说“下扬州”?(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相机出示方位图理解。

(3)“烟花三月”所描述的美景就在文中,画出来读一读。(暮春三月……繁花似锦。)看插图想象说说这美丽的春景。小结:利用书中插图,也是理解内容的好方法。

3.连起来说说两行诗的意思——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西面的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4.过渡:如果我们身临其境,也会被这迷人的春景所陶醉,可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心情如何呢?读读第二小节,圈画出你关注的词句。

5.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

(1)一个“藏”字藏的是什么?怎么“藏”的?这说明他们俩人的感情怎样?

(藏得越深就愈表明感情深啊!)

(2)词语辨析。依依惜别岸边杨柳依依:①树枝柔弱,随风摇摆。②形容留恋,不忍分别。

(3)让我们读出埋藏在两人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4)面对分别,一对友人眼前美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里藏!(板书:赏景藏情)

二、读文品诗,体会惜别之情

(一)[以酒送别]

1.这埋藏在心底的感情再也控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孟夫子……满饮此杯吧!齐读。

2.从李白的话中你读出了哪些情感?文字有温度,把你有所感受的词画下来,好好体会体会。交流感悟(敬仰、不舍)。

(1)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A.称呼。

6个“您”——足以表现出孟浩然在李白心中的位置。(读书就该这样,从逐字逐句中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受。)

“夫子”——古时候对学者的尊称。

“兄长”“老师”——李白当年28岁,初出茅庐。孟浩然当时40岁,已经是名扬天下的大人物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给了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眼里的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老师。

B.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什么呢?

“诗篇誉满天下”

《春晓》一诗家喻户晓,指名背。还有《宿建德江》《过故人庄》等名篇。他一共写了260多首诗,难怪李白夸赞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敬仰人品”

李白更敬仰孟浩然的人品,曾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四句。(出示资料)

我从心里钟爱孟浩然先生,他为人高尚,风流潇洒,闻名天下。少年时就不爱官冕车马,抛弃功名,高龄时远离官场,在青松白云间隐居。

师读诗句,指名读诗意。

小结:适当地从课外收集一些资料,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李白自己也是不羡权贵之人,所以他和孟浩然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谁来做一做李白,向孟浩然道一道真心。指名读李白的话。

(2)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

读到“满饮此杯”,你想这杯中盛着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还盛着什么?(祝福、敬仰、不舍等)

一切的一切,尽在这酒中,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李白这段话。

3.其实,孟浩然的心里又何尝不是情深似海呢?引读孟浩然的话。

(1)第一句话孟浩然引用了王勃的诗。

A.说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B.孟浩然是想告诉李白什么呢?—他要让李白知道,真正的友谊,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不会受到丝毫的影响。这么说是在安慰李白。

(2)第二句孟浩然把他们的情谊比作什么?告诉李白,分别是暂时的,而他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3)孟浩然真不愧是兄长和老师,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李白?指名读。

4.就这样,他们一边饮酒一边述说知心话,久久不愿分别。(板书:饮酒叙情)

5.分角色朗读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

(二)[目送吟诗]

1.找出文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出示: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流向天边。

2.理解“伫立”“凝视”。推敲词语:伫立——站立,凝视——眺望(伫立:直直的,长时间地站立;凝视:长时间看一个地方。)

集体起立,陪着李白伫立江边深情地目送孟浩然。引读:当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依然——;帆影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了,李白依然——。

3.质疑“孤”:长江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江面上必定是白帆片片,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千帆过尽皆不见,心中唯有孟浩然。“孤”字用得特别妙,它就像诗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李白的内心世界。

4.借景抒情。人有情,景也通情,岸边杨柳依依,好像——(在与孟浩然挥手告别),江上沙鸥点点,仿佛——(也不忍离去)。此处是借景来抒情,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我们用深情的朗读再现这感人的场面。配乐齐读。

6.此时,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诵出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出示整首诗。(板书:吟诗抒情)

7.这首诗流传千年,可见它的魅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8.《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题。

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

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吗?

2、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 我们看书上怎么写的。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   自读古诗。

⑵   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㈠ 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图片。

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 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㈡ 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出示句子2。 学生自由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 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⑵  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 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⑷ 马上我们要请同学上台来表演这一段内容,现在我们要招聘演员了,谁想演李白?大家先练一练台词。

a、 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 评价

*  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  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⑸ 齐读这一部分。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2、出示句子3:  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 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⑵ 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⑶ 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

那请你读一下孟浩然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

(学生读)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㈠ 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接下去齐读    ……    (生接读)。

2、重点理解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 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 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3、齐读第四节。

㈡ 第五自然段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⑴ 什么叫“脍炙人口”?

⑵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为什么能脍炙人口。

出示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⑶ 现在,你能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同桌交流一下,再全班交流。)(结合“西辞”,板书图)

板书:

⑷ 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这首诗中景色美:烟花三月,碧空,长江天际流……)

(反衬写法:景色美,却无心欣赏,因为与好朋友分离)

9.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专题 篇九

一、创设情境,揭示古诗

1、欣赏《烟花三月》歌曲以及美景。

2、师:这首歌叫《烟花三月》,就是根据黄鹤楼送别这段千古美谈创作的,歌曲唱出了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牵挂与不舍。板书:李白 孟浩然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齐读课题

3、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讲清楚。

4、朗读诗歌.(指名朗读)

5、读诗就要慢一点,缓一点,读出味道。(齐读)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先自由地说说,再指名说。

[设计理念:这篇文章景美、情深,教者播放《烟花三月》视频歌曲,为学生创设优美情境,欣赏到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景,领略到了黄鹤楼飞檐凌空,长江水的绵延不绝,更增添了一份离别的愁绪伤感,为整首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二、诗话对照、情景同现

1、师: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说的意思在文中都可以隐隐约约找得到,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和这四句诗相对应的句子,用笔画下来。

2、学生默读、标画,教师行间巡视。

3、交流。

师:前两句诗相对应的句子,谁找到了?指名朗读。师:后两句诗相对应的句子谁找到了?指名朗读。

师:找得准,读得也好,声情并茂。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与课文相对应的诗句。

4、朗读体会。

师:我们分组来读一读好吗?女同学读文,男同学读相应的诗。女同学要读好,你们要把男同学带到诗境里面去。配上音乐。

5、师生同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通过让学生找到与诗句相对应的语句,然后反复对比诵读,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体会到整首诗表达的感情,感受到古诗词奇妙的句式结构以及母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变。]

三、理解对话、领悟诗情。

1、从大家朗读的声音里,从文字里,从诗里,我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感情,那么诗人和作者想要抒发一种什么感情呢?(朋友之间要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的感情.)

2、文中有一个成语表达了这种感情,哪个词?(板书:依依惜别)

3、这个词语在课文的哪一个段落?请你来读一读这句。出示屏幕。

4、同学们,注意到这个“藏”字了吗?他俩为什么要把依依惜别之情藏在心底?又是怎么藏的?

5、试想:在这样的大好春色里,如果孟浩然不去扬州,他会和李白干什么?(欣赏黄鹤楼的美景;把酒言欢;吟诗作对„„)

6、小结:是呀,可是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这一次的相约却是为了分手,这一次的饮酒却是为了话别,他们心中充满无限的感伤。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最后,李白终于举起了酒杯,说——引读。(第3自然段前一句话)

[设计理念: “依依惜别”是课文的文眼,教者紧扣这一词,引导学生走进文字中去咀嚼品味,潜心感悟两位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真情,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如对“藏”字的两个问题的追问:“为什么藏?”“怎样藏?”,层层深入,让学生透过字面看到文字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

7、从李白的这段深情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不舍之情)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不舍得?(指名回答)

8、从这段话里还能体会到李白的什么?(敬仰之情)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的敬仰之情?(指名回答)

“誉满天下”是什么意思?(美名传天下)把这个词语响亮地读。有哪些诗篇誉满天下呢?谁来背诵?(齐背《春晓》)

师:就是这个满腹诗篇的孟浩然,有着高尚的人格,年轻的时候不愿意与贪官污吏为伍,宁愿和青松和白云相伴到老,李白还有一首诗,就是这样赞美孟浩然的。大家一起来读。出示: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师:这样一位有着崇高人格的孟浩然,有着誉满天下的诗篇的孟浩然,怎么能让李白不敬仰呢?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李白那种深深的敬仰和不舍之情吧。(齐读)

师:知心的孟浩然宽慰他:引读——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9、分角色朗读。

(1)我们自由地练习一下这段对话,待一会儿找一对最好的朋友、知己来表演一下这番对话。(学生练习朗读。)

(2)表演:谁能作李白?在咱们班你最好的朋友是谁?就请你们二人来表演一下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二生表演朗读)

[设计理念: 一篇优美的文章,总有那么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教者把“李白说的话”作为切入点,展开深层次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之情。其次通过对拓展材料的探究,了解孟浩然“风流天下闻”的才华和“白首卧松云”的高尚人格。尤其是让学生回忆背诵每个人都熟悉的古诗《春晓》,从而真正理解了“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的意思,拉近了孟浩然与学生的距离,人物形象也变得鲜活起来。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也就呼之欲出,充分调动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为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了铺垫。]

四、送别吟诗,感受深情

1、师:多好的一对朋友,多么感人的画面啊!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连岸边的花也黯然落泪了。

你们看到江边的柳树了吗?杨柳依依,仿佛想怎么样?(挽留孟浩然离去的脚步)

沙鸥点点,仿佛在说些什么?(和孟浩然道别)

2、师:不忍离别但是终须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也跟随李白到江边送送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吧。全体起立,读:“友人登上了船„„流向天边”

3、引读体会

师:“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

生读:“李白依然„„流向天边”

师:“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生读:“依然„„流向天边”

4、师:滚滚的江水带着故人流向远方,但李白却久久地站在这里(这就叫伫立),神情专注地看着远方(这就叫凝视),不忍离去,李白此时在想些什么呢?(板书:伫立、凝视)

5、师:这份思念,这份牵挂,就像是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这样的深情厚意,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写得淋漓尽致,生读: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指名读,齐读)[设计理念: “一切景语皆情语”。教者赋予了杨柳、沙鸥人的情感,面对老朋友的离别,杨柳似乎想挽留老朋友的脚步,沙鸥也希望老朋友能慢点走,这样的想象补白,让学生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境。而通过“李白此时在想些什么?”的想象说话训练,进一步深入大诗人李白的内心世界,再配上一次又一次的感情朗读,课堂达到了高潮,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也牢牢地扎根于每个学生的心中。]

五、总结课堂,升华诗情

1、师:每当我们吟诵起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春日的江边

(生读“暮春三月,长江边„„飞檐凌空”)

2、师:透过诗中的每一句,我们仿佛还能看到(生读“友人登上了船„„流向天边”)

3、师小结:此情此景,都将像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一样,永远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这段千古佳话也将永远在中国人的心中传诵。

4、推荐阅读两首诗。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潇潇斑马鸣。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我,从来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设计理念: 再次通过深情并茂地朗读让学生重温诗句意思,记住这段千古美谈,感受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通过推荐阅读李白的两首送别诗,让学生多阅读多记忆,丰富学生的诗词积淀,丰盈他们的情感积累。] 板书: 黄鹤楼送别

李白 伫立 凝视 依依惜别

10.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篇十

[教学目标]

一、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诗文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实践性活动。]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一课件的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课件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贯彻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11.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3、初步感受中华诗文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朋友即将远离,人海茫茫,再次相遇不知何年何月。请再读课题。(生有感情地读课题)

2、师:从课文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板书“饯行”),他们二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板书“依依惜别”)

3、师:好!让我们打开书齐读课文的1、2自然段,再次用心去感受那份藏在心底的深情。(生读)

二、朗读感悟

1、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指名接读)(点击课件,出示李白的话)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李白说的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你有体会的地方做上标记。(生自读)

2、交流体会:从李白说的话中体会到了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体会到了那份依依惜别之情。

3、从哪些词看出李白很敬仰孟浩然?(“您”、“夫子”、“兄长”、“老师”、“令人敬仰”、“誉满天下”……)师相机画出。

这段话中一连用了几个“您”?数一数。(六个)只有怎样的人才会被称为“夫子”?(生答)当时的孟浩然42岁,比李白大了12岁,所以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可我们知道,李白号称“诗仙“啊,这孟浩然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值得李白把他当作老师,如此尊敬呢?

4、理解“诗篇誉满天下”时,请学生背诵他的古诗。(《宿建德江》、《春晓》……)再读“誉满天下”一词两遍。

就是这个满腹诗篇的孟浩然,不愿意与贪官污吏为伍,不想做官,李白还有一首诗,就是这样赞美孟浩然的。大家一起来读。(出示《赠孟浩然》)

师:孟浩然年轻的时候,他不愿意为官,他宁愿和青松白云相伴到老,他的人品怎能不--生读“令人敬仰”,再读一遍。

指名学生读李白的话,读出那份敬仰之情。

5、师:从哪里又体会到了依依惜别之情?(生答:“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满饮此杯吧”)交流体会。师:不知何日才能见面,未曾分手,已经盼着再次的相见。从这里,足见他对孟浩然的难舍难分。请学生把李白的话再读一次,大家听一听这份难舍之情。

6、师:在我们班谁是你的知己孟浩然呢?请接着读孟浩然的话。你知道什么叫知己吗?(友谊深厚的朋友,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师:好的。你是他的知己,他是你的故人,相信你们一定心心相印,能够感受到话中那份难舍之情,一起读一遍,我们大家再听一听孟浩然的话。

7、师:(画出此句)王勃的这首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呢?(生答)

师:虽然我们会分手,但是我们的心却永远在一起。请同学读孟浩然的话,评价。

女同学你们来做一回李白,男同学做一回孟浩然,我们一起合作一下,再现一下那个话别的场面。师引,读白,女生读,男生读。

8、师:多么感人的话别呀!(板书:话别)不忍别,终需别。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点击出示第4自然段)

友人登上了船。--(生读: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生读: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生读: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9、师:这儿有一句话,写得比较精练,它能代替文章中的原句吗?读一读,比较一下。(点击对比的两句)师:谁来读读看?(生读)能替换吗?

师:不能,为什么?(生答)

师:你能将自己的理解融会在你的朗读中吗?配上音乐。(指名一个一个读)

师:(想象说话)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乐场面一幕幕又在眼前闪现,一种淡淡的离愁在心间弥漫着……白帆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此时此刻,李白会想些什么呢?(指名说)

来,伴着音乐一齐读一读。

10、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白目送友人孟浩然登船远去(板书:目送),触景生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点击出示古诗)

考考学生是否知道“之广陵”、“故人”、“西辞”等词语的意思。找出文中与诗句相对应的解释。试背古诗。

三、积累拓展

将课前布置搜集的送别诗拿出来大家交流,把写有送别诗的书签送给好友。

12.黄鹤楼送别 篇十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探索学习课文的过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引导、合作、探究,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古诗的意思和意境,感受话别的的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引导、探究,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古诗的意思和意境,感受话别的的情景。

教学难点: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1、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2、古筝曲《高山流水》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认定目标

师:送别是一轮弯弯的月亮,洒满思念的清辉。是一艘远航的客轮,回望离别的码头。此时此刻,相信大家已经通过预习,通过阅读,走进文中去了。那么你能说说从文中读出哪些情感,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1、小组交流学案相关习题。

2、课件出示:学案中“学习目标”。

师: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亲身去感受诗人之间的离情别意。板书课题

25、黄鹤楼送别

二、精讲点拨,感悟别情。

(一)、以景惜别,感悟藏情

1、多媒体播放一段黄鹤楼自然景观的视频,同时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

2、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与视频画面对应的语句进行品读。

3、指名朗读课文1、2自然段。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此地此景,他们心情如何?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情。(板书:依依惜别)。

4、你知道“依依惜别”的意思吗?你能从这个词中体会出什么吗?

5、诗人的离别如此伤感,你能读出这种离情别意吗?

6、品读“藏”

师:藏的是什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

师:从哪个词知道?

师: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在欣赏风景,只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情。一藏字包含了多少深厚的心意啊。谁来读这段话。

(二)、以酒话别,感悟别情

1、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离别之言,情真意切。自由读李白的话,你能读出哪些情感?

⑵、小组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课件出示古诗《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赠孟浩然》)

⑸、指导学生读诗悟情。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孟浩然的话语吧!

2、课件出示“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此时的酒杯中,盛满的仅仅是酒吗?还有什么?

⑷、这样的孟浩然怎么不令李白敬仰?其实,李白何尝不是令孟浩然敬仰。假如你就是李白,送别你的兄长老师知己,请读出你的敬仰之情吧。(配乐朗读)

(三)、以目送别,借景抒情

1、师:不忍别时终须别,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随即课件出示“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学生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3、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4、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诗人的目光里面是什么呢?

(四)、理解古诗,感悟别情

1、师:是呀,烟花含情,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吟出这一首名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读一读这脍炙人口的诗,你能结合课文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

3、江上不可能只有一只船,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小组讨论、交流)

4、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孤帆”饱含了诗人对孟浩然的深情。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5、“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透过这首诗,你分明可以看到什么?

三、学习总结,评价反思

1、送别,是一首诗,一首值得一生回味的诗;送别,更是一段情,一段值得用一生深藏的情。通过现在的学习,你昨天预习过程的困难都能解决吗?请同学们拿出学案,订正一下。

2、你现在还有困难吗?请你提出来!老师同学都愿意帮助你!

四、自主合作,巩固练习。

1、完成巩固案

2、小组集体校对批改,组长打分。

3、针对作业中的问题,全班再次交流,共同研究。

五、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把酒话别

李白

孟浩然

依依惜别

吟诗作别

自 学 导 航

(学 案)

学习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试着背诵。

2.结合课文中的描述,说说你对古诗的理解。

3.通过阅读感悟,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学法指导: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词;同学间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学习过程: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一课,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想考考你,看你能不能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呢?

一、学前考考你

1、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字词的理解

之:

故人:

西辞:

烟花三月:

下:

孤帆:

尽:

唯: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1)

(2)

(3)

(4)

3.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4.我从

这句话中感受到。

我还从

这句话中感受到。

5.初读课文后,你产生了什么样的疑问呢?准备怎么样解决呢?

二、互动探究、品读感悟

㈠探究方法:读,思,画相关词句,或做批注。

㈡探究问题

1、下面三个词语都有“看”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说说他们的差别。你还能再写几个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吗?(仰望

远眺

凝视)

2、你看:“一切景语皆情语”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你觉得李白和孟浩然是在赏景吗 ?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情?

3、你听:“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孟夫子„„永世不绝。从诗人的深情离别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你想:“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李白伫立在江边„„流向天边„„”好一个“依然、伫立...”“此时,如果你是李白、孟浩然你有什么话对友人说呢” 请拿出笔来写一写吧!

5、你读:读了课文以后,你一定有千般语、万般情激荡心头,那就让你的情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千古名诗中飞扬吧!

巩 固 内 化

(巩 固 案)

1.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摘录两首你喜欢的,制成资料卡片。

2.搜集李白和孟浩然的其它诗作各一首。

1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篇十三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镇江市丹徒区高桥中心小学 孔令权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题。

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

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吗?

2、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我们看书上怎么写的。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⑴ 自读古诗。

⑵ 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㈠ 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图片。

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 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㈡ 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出示句子2。学生自由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 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 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⑷ 马上我们要请同学上台来表演这一段内容,现在我们要招聘演员了,谁想演李白?大家先练一练台词。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b、评价

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⑸ 齐读这一部分。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2、出示句子3:

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 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⑵ 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⑶ 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

那请你读一下孟浩然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开始表演。(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㈠ 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接下去齐读 „„(生接读)。

2、重点理解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 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 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3、齐读第四节。㈡ 第五自然段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⑴ 什么叫“脍炙人口”?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为什么能脍炙人口。

出示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⑶ 现在,你能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同桌交流一下,再全班交流。)(结合“西辞”,板书图)

板书:

⑷ 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这首诗中景色美:烟花三月,碧空,长江天际流„„)(反衬写法:景色美,却无心欣赏,因为与好朋友分离)(用词好:孤帆远影,写出了李白在江边目送了好久好久„„)

(两次写到黄鹤楼,黄鹤楼有神仙飞天的传说,祝愿孟浩然到扬州能像神仙一样过得逍遥自在)⑸ 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四、扩展阅读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留别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学生汇报

3、推荐古诗,出示:《送朱大入秦》《别董大》

学生自由诵读。

上一篇:采购员总结的六大黄金下一篇: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