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0年继续教育个人学习总结

2024-10-12

2006-2010年继续教育个人学习总结(共8篇)

1.2006-2010年继续教育个人学习总结 篇一

沧 州 市 就 业 服 务 局 二〇〇六年至今就业培训工作总结

我市培训工作本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就业再就业这一中心工作,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使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训、创业培训等工作更好地贴近和服务社会。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开拓思路,积极与相关部门、科室进行联动,更好的促进了培训工作的开展。

一、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培训情况 06年至今,我市已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117390人。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把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有机的结合起来,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联合培训等多种形式,使下岗失业人员能够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始终坚持“四个灵活”:一是培训方式灵活。如有的采用讲座式、座谈式、现场实践;有的与企业联合,利用企业场地和师资力量进行实地讲授。二是专业设臵灵活。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以需定培,灵活设臵培训专业。从微机应用、电工、缝纫工、劳务人员外出前的培训,到农村的种植、养殖培训等共设臵培训专业30余个。三是培训内容灵活。如在劳动就业政策法规培训时,请劳动部门有关科室的人员讲解职工录用、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劳动仲裁、个人权益保护等方面的 内容。在创业培训时,请工商局的人员讲工商管理,讲如何申办营业执照。请税务部门的人员讲如何照章纳税,创办个体、私营企业时国家在税收政策上有哪些优惠。在种养殖培训时,请种养殖能手讲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并把课堂搬到大棚里,搬到养殖场。四是培训时间灵活。根据失业职工的个人情况和专业设臵,采取长短班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培训达到最佳效果。

培训中,我们通过对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方针的指导、再就业典型事例的介绍,激发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培训的热情,使其转变就业观念。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促进其尽快实现再就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训情况

我们本着农民工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技能培训原则,加强其职业培训,把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定向培训与转移输出相结合,送出去培训与引进来培训相结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农民工群体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日益加剧,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工群体的利益,我们又进一步提出了构筑我市劳务经济良性循环的两大举措,即“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和“有计划的引凤还巢”,将二者紧密结合,让更多的农民工走得出,回得来。通过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以更细致周到的服务、更有利的举措,使农民工不断更新理念、增长技能、提高收入。通 过有计划的实施“引凤还巢”,实现更多有技能的农民工回乡就业、返乡创业,最终服务于沧州市的经济发展,使我市劳务经济上层次、上水平。目前我市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42530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363000人。

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由原来的技能培训向农业科技培训方向转型,目前我们已完成了阳光工程基地的重新认定、目标分解工作,并会以积极的姿态面对转型,以创新的思路拓展培训,推动我市阳光工程培训工作正常有序、稳步有效地开展,确保圆满完成省阳光办下达我市的培训任务。

三、创业培训工作情况

为增强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的创业积极性,我市开展了“沧州市创业明星评选”活动,并在沧州春晚上对“十大创业明星”给予了表彰。同时,在沧州电视台、电台、沧州日报分别开展了“创业故事展播”、“空中创业讲堂”、“创业连着你和我征文”等一些列宣传创业典型、鼓励人们创业的专题活动,营造出“凭劳动赢得尊重,让知识成为财富,为人才搭建舞台,以创业促进和谐”的就业氛围,助推全民创业热潮。我们还向社会公开选聘了180余名包括政府官员、企业家、学者、法律工作者在内的权威人士,成立了“沧州市创业咨询指导专家委员会”,定期收集和发布创业项目,通过开设“企业诊室”、现场指导、面对面咨询等形式,解决人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还根据沧州实际,把经过创业 培训符合申办小额担保贷款的人纳入到小额担保贷款支持范围,为他们成功创业提供经验、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截至目前,我市共为11300余人提供创业培训,培养小老板4700余个,拉动就业2.3万余人。

二〇一〇年九月六日

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宁陕

——关于***扶持弱势群体保障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由于宁陕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社会保障脆弱等问题较为突出。做好弱势群体保障工作,努力提高困难人群的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县弱势群体保障工作开展情况

(一)弱势群体民政救助基本做到了全员覆盖、应保尽保、救助到人。

1、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县、乡镇、社区分别建立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困难群众生活安排方案”、“农村五保户供养实施办法”、“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优抚优待对象扶持方案”等弱势群体救助制度,底子清、情况明,各项工作措施到位,救助保障到人,做到了科学管理、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2、各项救助政策基本落实到位。困难群众平稳度过了冬令、春荒。去冬今春全县共下拨救济粮35。5万斤,慰问金6万元,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农村五保户1200/人·年生活费实现了社会化发放,五保户看病实现了全额救助;城 乡最低生活保障初步实现了动态施保,应保尽保,全县城镇居民低保户1007户2060人,占居民总数15%,月人均补差15元,全部实行了按月社会化发放;各项优抚优待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全县共有优抚优待131人,在乡老复员军人人月补助200元,带病回乡人月补助70元实行社会发放,伤残人员、三属、义务兵家属补助足额由民政局直接发放。积极开展了“扶优”工程,去年投入8。5万元,扶持10户建房780平方米,15户发展生产,对25名优抚对象实施了医疗救助。县级财政按有关规定足额拨付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供养、优抚优待配套资金。

3、救助工作呈现出三大亮点。一是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经验在全省推行。2006年全省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现场会和经验交流会在**县举办,**县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二是农村五保户供养创出了新路子。县民政局针对我县五保户居住环境差、居住分散现状,认真落实《五保户供养工作条例》,下大力气改善五保户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实践中总结出了“集中供养、居家帮扶供养和分散供养”三位一体新模式,2006年,全县新修建集中供养点17个,敬老院3个,安置五保户246户266人。其中**镇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建有集中供养安置点的目标,城关镇修建了省级示范农村敬老院。三是专项救助扎实有效。县民政局积极开展了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去年共发放医疗救助资金20。5万元,救助困难群众2800人,救助困难大学生10人,残疾儿童手术医疗救助25名,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28人。全县救助工作分别获省、市表彰奖励。

(二)下岗职工、困难职工等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以“扶贫工程”、“阳光工程”为契机,积极开展了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2006年至目前,免费职业技能培训1071人、就业前培训2342人,创业培训106人,兑现技能培训补贴10万余元,职业介绍补贴6万元。

2、大力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大力开展以“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送补贴”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援助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宣传再就业优惠政策,通过交友帮扶、小额担保贷款、劳务输出、开展微利项目、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等方式,热情为下岗职工、困难群众服务,2006年共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新安置城镇劳动力579人,再就业安置289人次,劳务输出11226人,小额贷款担保6人,减免下岗职工税费43637。55元,发放慰问金11200元,公益性补贴20380元。

3、努力推进社会保险扩面与征缴工作。2006年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到317人,征缴基金662。49万元,医疗保险扩面征缴基金369万元,工伤、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完成了任务。

4、弱势群体权益维护工作扎实有力。认真扎实开展了“劳动保障执法质量年”活动,严肃查处了劳动违法案件。去年受理举报投诉案件3件,仲裁案件17案、办结案17案,时效期结案率和案件优秀率均达100%,切实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了县内劳动市场秩序,县劳动保障工作受到了省市的表彰奖励。

二、**县弱势群体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群众要求、现有保障程度和实际效果看,现有弱势群体保障、扶助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保障水平离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全面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尚不完善,农村低保面窄、标准低,城镇居民医疗救助尚未开展,特困群众医疗救助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重道远。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医疗保险刚刚起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较窄,再就业优惠政策尚未完全贯彻落实。

2、弱势群体专项救助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精神病人医疗救助急待加强。宁陕县是精神病高发县,由于救助机制不健全,经费短缺,给全县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乏力。因无固定场所和经费保障,《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在**县尚未得到全面落实。城乡低保、五保户供养入口把关不够严,出口疏通不畅,存在好进不好出,非对象施保的现象。

3、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党和国家社会保障救助政策宣传方式、方法上不够灵活,政策的宣传普及缺乏深度和广度;对基层社会保障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不够;职业技能培训与绿色经济强县建设的结合点还不很密切。

三、做好弱势群体保障工作的几点建议

1、营造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大环境。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弱势群体保障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关爱弱势群体的氛围;要制定和落实弱势群体保障与救助政策,使他们充分享受党和政府的关爱。

2、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要科学调整保障标准。根据物价指数上涨、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等因素,认真论证,科学测算,实事求是地调整保障标准,做到既满足低保对象的生活需要,又要与当地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又能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自主创业。二要推行分类施保办法。针对不同保障对象确定相应的保障标准,对“三无”人员中的优抚对象、高度残疾人、高龄老年人,根据实际情况上浮一定的保障比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三要坚持实行动态管理,要将新出现的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家庭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并做到应保尽保。现有低保对象困难程度加重的,要提高保障标准;收入提高的,降低保障标准;收入已经稳定,不再符合低保条件的,要及时退出低保。

3、建立和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坚持“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充分发挥救助管理的社会功能。切实加快救助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合理布局,建立方便、快捷、安全的救助管理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大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力度,切实保护流浪儿童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对救助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救助管理工作规范化、社会化水平。

4、建立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科学制定救助方案,确定救助标准,制定救助制度,规范审批程序,公正合理地确定医疗救助对象。逐步加大医疗救助配套资金投入,扩大医疗救助基金规模,增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能力。要将医疗救助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等相关的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将五保户、特困户纳入救助范围,资助其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5、建立城乡特困学生教育救助制度。要认真落实城乡困难群众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免学杂费、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的规定,继续做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慈善捐助等专项救助工作,确保贫困群众子女上得起学,不失学、不辍学。要充分调动各企业、经济实体及个人捐助教育的积极性,支持、帮助贫困群众子女完成学业。要进一步实施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积极争取资助名额,切实帮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完成学业。

6、以促进就业为拉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弱势群体转化机制。救助是一种“输血式”扶贫,其功能在于缓解贫困,但不可能最终导致贫困的消除,要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还应有相应的“造血机制”,促进社会弱势群体自立、自强。发挥就业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转化功能。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帮助就业特殊困难群体实现就业。针对下岗职工中因年龄、文化、技能等原因而导致的就业困难群体,要采取就业援助政策,如用工补助、社会保险补贴、培训补助、税费减免等,帮助其实现就业;同时,实施有关补贴政策,鼓励各类企业积极招用社会弱势群体对象。二是加强就业培训。要通过培训,帮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都能找到工作岗位。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培训机构,提供基础性培训服务,同时,大力发展社会培训,鼓励和提高社会的培训力量;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就业困难群众积极参加就业培训;为外出务工人员免费开展一些基本的短期培训服务,使外出务工人员能顺利地找到就业机会。

7、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出路。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和信息保障;要加大对农民的劳动技能、生产技术的培训,引导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提高非农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8、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国债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的机遇,积极策划和组织实施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环境、道路、能源、教育、卫生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同时,要确保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用于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增长,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2006-2010年继续教育个人学习总结 篇二

屏风马右炮封车弃马曾是90年代初出现的防御战术,后来进入沉默的冬眠期,仅偶尔见之。在本届比赛中右炮封车终于在蛰伏多年后蓄势爆发。

1、炮二平五马8进72、马二进三车9平8

3、车一平二马2进34、马八进九卒7进1

5、炮八平七车1平26、车九平八炮2进4

过去流行的是炮8进4左炮封车,而本届比赛右炮封车在特级大师的带头演绎下,掀起一轮气势磅礴的争斗。

7、车二进四象7进58、兵九进一马7进6

9、马九进八卒7进1

先飞左象继而跳河口马后再冲卒逐车,这是关键的三步前奏曲。现在如误走马6进5?车八进三,马5进3,车八退一,红优。

10、车二平三炮2平511、仕六进五炮5退2

12、车三平四炮8平7

平炮弃马高瞻远瞩,过去曾因对此认识不足而受冷落。

13、车四进一车8进514、马八退九车2进9

15、马九退八士4进5(图1)

补士是新兴的战术改进。从表面看这步棋平淡无奇,而实则内蕴十分丰富。现如改走车8平2捉马,红则马八进九,车2进2,以下红有两种选择:(一)车四平五,车2平3,车五平三,车3平5,车三进二,车5平7,相七进五,卒3进1,马九进八,车7平8,双方不多一兵一卒,局势趋于平淡,这样结果黑棋应该满意了,那为什么不这样下呢?请看:(二)炮七进四,炮7进5,车四退一,红优。从某种意义上讲,红优的结果似乎是造成这一布局多年处于冬眠状态的主要原因。

在图1形势下,比赛中出现马八进九、相三进一和兵三进一三种变化。演示如下:

(一)马八进九

(刘殿中VS吕钦1999年11月8日之战)

16、马八进九车8平417、车四退二卒3进1

这是吕特大推出的重大战术改进。在1999年8月21日“西门控杯”大师赛黄海林VS金波之战中,黑走炮5平7,仕五进四,车4进2,马九进八,前炮进3,炮五平三,炮7进5,仕四进五,车4退2,马八进七!车4退2,相三进五,红优。

18、相三进一…………

飞边相可以保持平稳的小先手,如执先求胜则冒点风险。在1999年11月10日第四轮吕钦VS陶汉明之战中,红改走马三退一,马3进4,炮七平八,卒3进1,炮八进七,士5退4,炮八退六,车4平8,兵七进一,车8进3,帅五平六,炮7进7(笔者认为炮轰底相易引起激烈对杀,似应走士6进5静观其变,然后再视情况变化而决策),帅六进一,炮7退1,帅六进一!士6进5,各有顾忌。

18、…………车4进219、马三进五车4退1

20、炮五进三卒5进121、炮七平五马3进4

22、炮五进三车4平523、车四平五马4进5

(局势平稳终局和棋)

小结:黑方弃马、补士、挺卒是后手防御的精华。经特级大师们的检验,说明这一战术具有很高的实战价值。

(二)相三进一

(李来群VS许银川1999年11月12日第六轮之战)

16、相三进一车8平217、马八进九车2进2

18、马三进五炮5进319、相七进五车2平1

20、车四退一炮7平6

在1999年11月14日第九轮黄海林VS陶汉明之战中,陶特大对这步棋又作了修正:卒3进1,炮七平六,炮7平6,马五进三,象5进7,兵七进一,象3进5,兵七进一,车1平3,炮六进四,车3退3,炮六平一,象5退7,相一退三,炮6进2,炮一退一,炮6平9,马三进一,卒1进1,终局和棋。

21、相一退三车1退122、炮七进四车1平3

23、马五进七车3平724、兵一进一炮6平9

25、马七进八车7平4(红稍优终局和棋)

小结:黑方先弃后取是这一布局的主基调,当取回弃子之后总要留下小后手的后遗症,虽然和棋不很难,但是要求残局功夫要好一点,否则“和得很累”。

(三)兵三进一

(徐天红VS陶汉明1999年11月16日第10轮之战)

16、兵三进一…………

“弃兵保马”是徐特大在倒数第二轮关键战役中所做的重大改进。在11月9日第三轮江苏徐超VS广东林进春之战中,黑方飞的是右象,其余局势皆相同,红方也是走兵三进一,以下车8平7,马三退一,车7平1,炮七进四,车1进4,马八进九,象5进3,帅五平六,车1平3,帅六进一,车3平1,炮五进四,马3进5,车四平五,马5退4,炮七平三,车1退1,帅六退一,车1进1,帅六进一,炮7平1,车五平七,双方对杀各有顾忌。

16、…………车8平717、马三退一车7平4

18、车四退二炮7进319、炮七进四炮7平1

20、相七进九车4退221、炮七退二炮1进1

22、车四进一马3进2(图2)

黑先捉炮后,打车再跳马,弈得流畅有序,使红车不能平中兑炮。

23、马八进七炮1平224、马一进三马2进3

25、马三进五炮2平526、马七进五车4进3

27、炮五进三卒5进128、马五进三马3进1

29、仕五进六马1进330、帅五进一将5平4

31、帅五平四车4进1

(黑少子有攻势各有风险)

小结:弃兵保马是这一战术中最为激烈的变化之一。在现代棋战中要想求胜,风险系数增大是必然的。

11月15日晚9时许,于幼华得知第八轮他的对手是徐天红之后,来到笔者房间。我们把在赛场收集的前七轮徐特大布局战术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估计徐天红最有可能以五七炮布阵。当笔者演示赛场出现的最新反击五七炮战术后,于幼华似乎不很满意地轻轻摇摇头,并从沙发上站起来,仰卧在床上,一声不响地沉思约有一刻工夫。突然坐起来用南方味十足的普通话说道:“有招啦。”读者朋友:下面就请看看于幼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到底是什么招?!

1、炮二平五马8进72、马二进三车9平8

3、车一平二马2进34、马八进九卒7进1

5、炮八平七车1平26、车九平八炮2进4

7、车二进四炮8平98、车二平四车8进1

9、兵九进一车8平210、兵三进一卒7进1

11、车四平三马7进8(图3)

“跳外马”正是小于“眉头一皱”的杰作!而过去常见是跳里马。在同轮比赛另一盘,吕钦VS许文学是这样下的:马7进6,车八进一,象3进5,车八平四,马6进5,车三平四,士4进5,炮七平八,马5进7,前车进四,马7退5,后车平三,前车进3,炮八进三,车2进4,车三进八,红优。

图3形势下,比赛中有仕四进五和车三进五两种实战。演示如下:

(一)仕四进五

(徐天红VS于幼华1999年11月15日第八轮之战)

12、仕四进五…………

赛后徐特大与笔者在赛场谈棋时,有人问为什么不吃象?当时徐非常简明地回答:“黑有车2平8。”徐特大的意思是红如走车三进五吃象,黑则炮9平7,相三进一,前车平8,双方对攻各有顾忌,现在红补仕意在平稳。

12、…………象3进513、兵一进一炮9平7

14、兵五进一…………

挺中兵预防黑7路炮打马交换后,2路炮再打中兵。

14、…………前车进315、车八进一士4进5

16、车八平六前车平617、车六进三炮2平1

18、炮五平六车2进419、相三进五炮7平9

20、炮六进一…………

红一、五路兵均已挺起,在士象局中显得有点虚浮,现主动兑子鸣金收兵,乃明智之举。

20、…………炮1平421、车六退一车6平7

22、车三进一车2平723、马九进八卒3进1

24、马八进七车7进225、车六平三马8进7

26、兵五进一卒5进127、马七退五(终局和棋)

3.2006-2010年继续教育个人学习总结 篇三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力的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的决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人才发展重点专题规划》和人事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方案》,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把握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求,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推动专业技术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为重庆科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工作原则

(一)依法培训原则

按照中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及国家有关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要求和《重庆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依法保障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规范继续教育工作标准和各类培训活动,推进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二)创新发展原则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解决新时期继续教育发展的问题,在观念、体制、机制、内容、方式、评估等方面全面创新,不断提高继续教育工作水平,促进继续教育科学发展。

(三)联系实际原则

按照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要求,加强科技创新与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围绕科技创新、技术进步、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结合技术创新和事业发展实际需要,加强针对性、讲究科学性、注重实效性,增强主动性、激发创造性,大幅度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效益。

(四)以人为本原则

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关心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进步,重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设计,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建立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专业技术人员自觉学习的动能。

三、总体目标

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龙头,大力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建立适应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全面发展、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继续教育工作体系、服务体系与制度体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宏观调控、社会广泛参与、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管理体制。到2010年,全社会用于继续教育的投入达到职工工资总额的3%,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少于80学时,能够及时得到与科技进步、职位要求和个人发展相适应的培养与训练,思想政治素质、文化道德修养、改革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素质教育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政治理论教育,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定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加强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增强法制观念;加强国情、市情、历史和形势教育,增强凝聚力、责任感;加强职业操守教育,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二)加强能力建设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核心竞争力培养,不断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国际化、法制化、商业化的社会发展趋势。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要把注意力放在研究世界前沿科学技术,掌握本专业发展的新趋势上,不断提高领军攻关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中级专业技术人才要努力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跟踪本专业最新成果,不断提高独立解决复杂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初级专业技术人才要根据职位特点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增长实际工作才干,提高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

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能带动重庆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极具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承担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部门和单位应结合项目和工程的实施培养创新人才,把创新人才培养纳入项目评审、工程验收的重要考评指标;市里每年选派50名左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和优秀中青年专家人才赴国(境)外脱产培训,市人事行政主管部门每年举办一期高级专家理论培训班,举办一期示范性高级研修班;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应结合专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每年举办一期高级研修班。

(四)抓好重点领域培训

按照人事部部署,认真组织国家重大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的实施。建立由市人事局和相关部门、协会组成的“653工程”工作协调机制,在现代农业(农业、林业、水利)、现代制造、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网络安全)、能源技术(石化、电力、煤炭)、现代管理等5大领域10个行业,开展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专项继续教育活动,发挥龙头工程的示范作用。

结合重庆市“十一五”规划,抓好汽车摩托车、资源加工、高新技术、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旅游文化、房地产和建筑等8大重点、优势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大批适应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五)抓好公需科目培训

市人事行政主管部门结合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基本需要,开设相关的继续教育公共课程。每年选择1—2门人事部“653工程”公共课程或重庆市继续教育公共课程作为必修课。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应完成规定的公共课程学习。通过实施公需科目培训,使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拓展学识,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培养提高学习、实践和创新的整体能力。

(六)抓好专业科目培训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应结合本行业系统发展规划做好人才需求分析预测,编制继续教育行业规划,专业科目指南,制定考核办法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指导所属单位开展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培训,切实保障专业技术人员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习任务和学时。

(七)抓好人才转岗培训

继续教育施教机构应按照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事业发展需要,以全市人才结构调整分析和行业系统人才需求预测为基本依据,开设专业技术人员流动转岗适应性专业培训课程和急需紧缺人才培训课程。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人事部门定期发布的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相关行业系统发布的专业人才需求信息和用人单位的职位说明书,选择参加短期专业培训课程学习,提高从事新专业、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八)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结合工作实际培养锻炼工程技术人员;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加强继续教育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创新人才、高级专家到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中担任兼职教授、客座研究员,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进修。

(九)大力倡导创新学习

营造创新学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建构“以学为本、以创为魂”的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把创新的方法寓于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常规,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从而获得新发现、新发展、新创意、新突破,新结果,达到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的目的。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领导要做学习的模范、创新的表率,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人才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组织领导,依法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把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开发战略部署和安排。

(二)制定工作规范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应根据《重庆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全市人才发展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和全市继续教育规划,制定相应的继续教育行业规划和继续教育年度计划,制定符合法律要求,符合行业特点的继续教育教学规范和工作标准,编制继续教育科目指南和教材,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强化登记管理

强化继续教育登记制度,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证书管理,推广使用全市统一联网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施行继续教育网上登记、验证、统计分析和管理。

(四)打造服务体系

加强施教机构建设,发挥高等院校继续教育主渠道作用,重点扶持一批培训质量高、社会效益好、市场前景广、信誉度高,具有示范性的继续教育施教机构;鼓励业务相关的科研院所、学术团体和企业利用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和市场运作机制,面向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发挥重庆继续教育协会的作用,为继续教育供需双方搭建服务平台,建立继续

教育师资库、教材库,实现继续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共享;办好重庆继续教育网,搭建继续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运用网络、广播电视开展远程培训服务。

(五)保障经费投入

4.2006-2010年继续教育个人学习总结 篇四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务图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改革课堂教学与考试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范文之工作总结:继续教育工作总结。刚入学的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不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教学和进度做适当的调整,创设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具体需要出发组织教学。

新课程改变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快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各年级的学习仍应充分地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法的全过程。新课程提倡教是为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教师应提供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丰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课堂的学习过程。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让学生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活动素材,创设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并在活动加以指导。

5.2006-2010年继续教育个人学习总结 篇五

材料一:两极格局崩溃后,世界仍不太平,10多年间,美国到处插手别国事务,1998年8月,美国对苏丹和阿富汗实施代号为“无所不至”的导弹袭击;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了科索沃战争;2003年3月,美国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材料二:至今世界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它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如科索沃战争爆发后,由于俄罗斯、中国等国的共同干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被迫终止对“南联盟”的空袭。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到处插手别国事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如何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4分)

(3)根据材料和问题,你认为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3分)2.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1929 年 , 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 , 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 1933 年开始 , 政府 一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加强了国家干预 , 使经济在 1933 年夏和 1934 年春开始小幅度 回升 , 1936 年和 1937 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 , 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材料二: 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 年工业总产 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 , 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 , 虽历经几次改革 , 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 20 世纪 80 年代 , 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 出现了危机。

材料三: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 , 中国的经济体制基本采用苏联模式 , 经济建设取得过巨 大成就 , 但是后来社会经济却逐渐丧失了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 制改革 , 20 世纪 90 年代后 , 逐步形成了新的经济体制 ,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经济的复兴得益于什么改革 ?(2 分)

(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中国经济体制曾经共有的特征,(1 分)并说明这种体制特征在中国是怎样改变的。(3 分〉

(3)上述材料和问题能为调整经济体制提供哪些借鉴 ?(4 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为摆脱大萧条,在国际联盟的主导下,1933年6月,66个国家的代表聚在英国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通过协商来建立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但由于英美等主要大国矛盾重重,会议没有取得任何结果,最后不欢而散。

材料二: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促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在资源战日益激化的情况下,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日、意逐渐相互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垄断了国际市场、资源相对雄厚的英、法、美面临着法西斯国家的争夺,逐渐捐弃前嫌,于l936年秋分别签订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三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两种不同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分化对立和重新组合,为以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铺垫了道路。请回答:(1)伦敦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表明一战后帝国主义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无法解决当时面临的经济问题。这一“国际关系体系”指的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德日意三国、英法美三国在经济上重新组合的共同原因。(2分)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德日意三国、英法美三国最终演变为哪两大政治军事集团?(2分)这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给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分别是什么?(4分)4.学以致用,探究问题。(11分)

分析下面两则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五四运动不仅是一次爱国政治运动,还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一:当巴黎和会的消息终于传来的时候,我们都大为震惊。我们立刻醒觉到外国列强仍然是自私、崇尚军国主义,而且全都是大骗子……我们对政府无计可施……眼看着国民及可怜的无知群众,我们认为我们必须起来斗争!—五四运动期间北京大学学生的文章

材料二:(五四运动后)伴随着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各式各样的“主义”(包括机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改良主义等)蜂拥而来,各种研究新思潮的团体、介绍新思潮的刊物纷纷出现,各种改造社会的新方案、新主张不断提出。—王文泉、刘天路主编的《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找出五四运动期间青年学生对当时的局势有哪些认识。(4分)

(2)五四运动中,哪个阶级担当了主力角色?(1分)结合材料二并用史实说明,五四运动后思想解放对这个阶级的发展起到的作用。(2分)

(3)五四运动前后,推动思想解放的原因,除了上述材料和问题涉及的,你认为还有哪些?(4分).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以俄共为主的左翼政治派别仍然把列宁视为自己的领袖和精神象征。他们认为,列宁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劳动人民当家作了主人,是列宁把俄国从战争中拯救出来。列宁倡导人民政权,反对人剥削人的制度,这些对于今天和未来的俄罗斯来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俄罗斯右翼政治派别则对列宁、布尔什维克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持极端仇视态度。

材料二俄罗斯绝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列宁和“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也改变了世界,改变了资本主义本身。人们应该以历史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少数右翼学者认为,苏联历史中一切阴暗的东西都源于列宁,苏联的制度从一开始就错了。

材料三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列宁是穷苦人的救星,是公正的象征。在社会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的今天,普通百姓更加怀念社会主义时代的福利。

(1)材料一、二、三分别是俄罗斯哪三个群体对列宁的评价?(3分)(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作出评价的相同背景。(2分)

(3)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仍然认为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请用所学的中外史实加以说明。(4分)6.学以致用,探究问题。(12分)

上海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1)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上海当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助于陆士谔的幻想?(6分)

(2)如今,幻想已成现实。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4分)

6.2006-2010年继续教育个人学习总结 篇六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

(国办发〔2006〕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已经国务院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六年二月二十七日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

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的通知》(国发〔1998〕38号)、《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的通知》(国办发〔2001〕40号)精神,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疫情监测,积极推行行为干预措施,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等政策,逐步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初步遏制了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但是,艾滋病在全国仍呈现低流行态势,在部分重点地区出现高流行趋势,而且疫情逐步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防治工作形势还相当严峻。为巩固成效,进一步推动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特制定《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一、工作原则

(一)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三)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综合评估。

(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五)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加强监督。

二、目标和工作指标

(一)总目标。

进一步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控制和治疗措施,减少艾滋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危害。到2010年,把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150万人以内。

(二)具体目标和工作指标。

到2007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各省(区、市)、市(地)以及艾滋病和性病疫情严重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独立的艾滋病和性病预防控制科室,配备相应的设备和专职工作人员。建成覆盖县级以上的国家艾滋病监测体系和筛查实验室检测网络,实现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艾滋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建立分布合理的性病监测网络,为艾滋病和性病防治效果评价提供依据。在每个县(市)至少建立2-3个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开展免费艾滋病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

2.全国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7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65%以上,流动人口达到70%以上,校内青少年达到85%以上,校外青少年达到65%以上。人员流量较大的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地铁城铁车站、港口码头、出入境口岸等公共场所70%以上设置艾滋病防治大型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候机(车、船)室60%以上放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9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国家和省级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的宣讲覆盖90%以上的县(市)。

4.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80%以上、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人员50%以上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

5.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人员8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专业培训;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8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6.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当地7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登记在册吸毒者500人以上的县(市),建立药物维持治疗门诊,为40%以上符合条件的吸食阿片类毒品(主要指海洛因)成瘾者提供药物维持治疗。开展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地区为30%以上的静脉注射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各类高危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到70%以上,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的比例控制在30%以下。

7.建立和实施采供血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输血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上岗人员100%实行艾滋病和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临床用血90%以上来自自愿无偿献血。性病的年发病增长率低于10%。

8.建立农村以乡村为主、城市以社区和家庭为主的,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提供关怀和救助的社会支持机制。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5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7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县(市)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85%以上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艾滋病致孤儿童100%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到201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国家艾滋病参比实验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健全市级以上确证实验室网络。

2.全国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5%以上,流动人口达到80%以上,校内青少年达到95%以上,校外青少年达到75%以上。人员流量较大的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地铁城铁车站、港口码头、出入境口岸等公共场所90%以上设置艾滋病防治大型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候机(车、船)室80%以上放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100%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国家和省级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的宣讲覆盖95%以上的县(市)。

4.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人员90%以上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

5.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人员9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专业培训;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9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6.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当地9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登记在册吸毒者500人以上的县(市),建立药物维持治疗门诊,为70%以上符合条件的吸食阿片类毒品(主要指海洛因)成瘾者提供药物维持治疗。开展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地区为50%以上的静脉注射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各类高危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到90%以上,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的比例控制在20%以下。

7.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阻断艾滋病经采供血传播。每个县(市)建立一个性病规范诊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示范医疗卫生机构。

8.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8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9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县(市)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90%以上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三、防治策略和行动措施

(一)广泛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营造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和支持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1.加强大众媒体宣传教育。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广泛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等政策的宣传。中央、省和市级主要媒体积极刊播防治艾滋病、性病和宣传无偿献血知识的公益广告,其中广播电视媒体确保按一定比例播出。各重点新闻网站要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栏目,定期更新栏目内容。

2.加强公共场所和社区宣传教育。大中城市、县(市)的主要路段、街头、广场、公园、商业区和旅游景区,要设立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的户外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地铁城铁车站、港口码头、出入境口岸及公共交通工具,要放置艾滋病防治及其相关知识宣传材料。宾馆饭店应做好相应的艾滋病防范和宣传工作。招待所和旅店登记服务台,要备有供顾客自取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材料。影剧院、青少年宫、文化馆等文化、科普场所,要按照有关规定在节目开始前播放艾滋病防治科普宣传片或公益广告,并结合日常工作每年至少开展1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

乡镇、街道及居委会、村委会,要设立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宣传栏、墙报、黑板报、墙体标语等,定期更新宣传内容;每个村至少有5条艾滋病防治知识固定标语或公益广告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至少开展2次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

有关部门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积极利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农贸集市、节假日活动场所等群众集中的地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要编制适合农村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加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在农业科技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培训中,安排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内容。

3.加强工作场所和校园宣传教育。各级各类机关、单位要在工作场所广泛普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开展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建筑、采矿等行业和大型工程建设单位,要将艾滋病防治政策及相关知识培训纳入职工岗位培训和行业安全教育,每年至少开展1次相关知识的专题教育。有关培训机构要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求职人员免费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

普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学校要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共青团等团体要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高等学校要发挥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作用,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

4.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广泛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要利用新婚学校、孕妇学校和产前检查、婚前咨询等,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宣传。要加强对出国劳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要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被监管人员的常规教育内容。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等团体工作网络优势,在继续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全家人”活动、“中国职工红丝带健康行动”和“青春红丝带”行动等专项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艾滋病知识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大力推广和实施有效干预措施。

1.积极开展针对性传播艾滋病的预防干预工作,落实推广使用安全套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专业队伍,制订干预工作方案并建立干预工作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深入有关公共场所和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开展深入细致的预防干预工作;利用同伴教育宣传员在社区开展刑释解教人员预防艾滋病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鼓励高危人群接受艾滋病抗体检测和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要在有关公共场所以及高危人群中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套,在公共场所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在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增设安全套销售点,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

2.提高阿片类毒品成瘾者药物维持治疗覆盖率,扩大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吸食阿片类毒品问题严重的地区,要加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建设,同时开展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心理矫治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工作,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未开设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地区,要扩大清洁针具交换试点,降低吸毒传播艾滋病的危害。

3.落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发挥三级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及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作用,建立符合各地实际,有效、可行、便捷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服务模式。医疗卫生机构要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免费提供相关咨询和检测、产前指导、阻断、随访、营养指导等服务,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提供免费抗逆转录病毒药品;积极倡导并指导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

(三)加强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的管理。

1.坚决取缔、打击非法采供血液或原料血浆活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举报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打击非法采供血液(血浆)、组织他人出卖血液(血浆)或者制售血液制品的活动;严禁高危人群献血液(血浆)。要加强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临床使用和使用后处理的监督管理;打击非法制造、回收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的行为。

2.完善血站、单采血浆站、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和血液及其制品的质量监督和控制体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血站、单采血浆站设置规划、规范化管理和质量监督;逐步实施血液集中检测;对所有临床用血进行艾滋病检测。要积极推进单采血浆站GMP(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工作,新开设的单采血浆站必须符合GMP标准。要继续实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总量控制,建立原料血浆采集、血液制品生产审核报告制度,加强对原料血浆的采集、收购和血液制品生产的监管。要加强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艾滋病诊断试剂的质量控制,逐步建立原料血浆投料前“检疫期”制度;血液制品生产必须采取有效的病毒去除或灭活措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3.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卫生机构要将科学用血纳入医师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内容,建立、完善临床科学用血评价体系和监督处罚制度,严肃查处医疗卫生机构非法自采和自供临床用血。

(四)提高艾滋病医疗服务质量,全面落实艾滋病治疗措施,开展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的关怀救助。

1.规范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高可及性。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应按照有关要求,认真执行艾滋病诊疗技术规范、制定药品管理和治疗信息管理规范,统筹安排卫生技术人员、经费和设备资源,开展医疗服务工作;按规定对相关人员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支持开展中医治疗艾滋病临床服务。设区的市要设立定点医院负责艾滋病医疗救治工作,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应有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负责门诊和家庭病床的医疗救治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治疗、随访、督导服药、心理支持、转诊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管理。要保证流动人口和被监管人员的治疗需求。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完善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就医管理、费用支付办法,切实保障合理医疗需求,控制费用支出。

2.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实验室检测和耐药监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开展对接受抗病毒治疗人员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等相关检测。要建立艾滋病病毒耐药性监测网络,开展新发感染人群耐药艾滋病病毒毒株的监测,为科学指导治疗和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制订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3.加强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积极开展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防治工作。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各类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病人的医疗救治政策,积极开展有效预防和治疗工作,对农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适当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要建立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的合作机制,开展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监测,对所有已知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进行结核病筛查,提高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诊断水平,加强预防、转诊、治疗和关怀工作;对发现的结核病病人,要纳入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及时治疗。

4.开展艾滋病致孤儿童和孤老的救助安置工作。各地区要建立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未成年子女和老人登记、上报和随访制度,落实孤儿安置和免费入学的政策措施。要将生活困难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和孤老、孤儿纳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按规定予以救助和妥善安置。

5.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艾滋病预防、救助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发挥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个人的作用,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开展生产自救,参加艾滋病关怀护理和救助工作,并对参加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单位和人员提供培训和支持。

(五)健全艾滋病检测监测体系,完善艾滋病检测监测网络。

1.建立适宜的服务模式,开展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各地区要充分利用现有服务网络开展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强调自愿和保密原则,提高自愿咨询检测的可及性。要建立和完善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承担国家免费自愿咨询检测任务。开展艾滋病检测服务的机构,要提供检测前后咨询、相关健康教育信息和转诊服务;不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可开展自愿咨询服务,并通过转诊服务由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提供艾滋病检测。

2.完善艾滋病监测网络,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低流行地区要建立高危人群综合监测网络,中、高流行地区要建立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相结合的综合监测网络,根据有关规定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对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艾滋病流行严重地区要遵循知情同意和保密的原则,根据有关规定为新婚人群和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抗体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有艾滋病检测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对手术病人、性病病人等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对应征入伍青年免费实施艾滋病抗体检测;将公共场所服务人员艾滋病抗体检测纳入从业人员常规健康检查内容,并依法告知检测结果。

3.合理规划和建设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不具备建立筛查实验室的要设立检测点,开展快速检测。艾滋病检测和筛查任务较重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艾滋病确证实验室;抗病毒治疗任务较重的县(市)应具备辅助性T淋巴细胞检测能力,逐步开展艾滋病病毒载量检测。

4.健全实验室质量控制、检测能力验证和质量考核体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对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进行配置,并建立健全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制度;健全质量控制责任制,实行分级管理和考核;建立艾滋病确证实验室能力验证电子化回报系统。在省属检验检疫局确证中心实验室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5.建立部门间信息合作与共享机制,加强信息的整合和利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多部门间的艾滋病监测检测信息合作与共享机制,定期汇总分析艾滋病疫情监测信息,并建立监测结果发布制度,定期向公众公布艾滋病疫情。

(六)加强性病防治管理。

1.建立健全性病监测网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国家疾病监测点和艾滋病监测网络的分布,合理设置性病监测点,加强性病疫情监测和性病患病率等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要加强性病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开展耐药监测,指导临床用药。

2.规范性病诊疗服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性病诊疗市场整顿力度,规范性病诊疗和咨询服务。开展性病诊疗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健康教育,将推广安全套作为性病门诊规范化服务内容,配合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

(七)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应用性研究与国际合作。

1.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提高监测、预警和干预能力;加强艾滋病检测试剂科研攻关,提高艾滋病检测技术水平。要开展艾滋病临床救治研究,总结中医诊治规律,完善艾滋病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要加快艾滋病治疗药物及艾滋病疫苗研发,力争研制出一批有效的防治药品;加快抗病毒药物剂型、固定剂量组合、新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引进。要建设艾滋病研究的技术平台和示范区,加快艾滋病防治技术研究和成果的推广应用。要注重艾滋病预防控制战略和策略的研究,提高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效果。

2.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友好国家和相关机构的合作,拓宽国际合作渠道。要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密切与各成员国的合作,降低艾滋病防治药品价格,保证药品供给。要通过与相邻国家的双边合作,共同加强边境地区的预防干预工作。要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对外宣传,营造有利于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国际舆论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健全管理机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艾滋病防治规划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具体的艾滋病防治目标,明确责任和任务,实施目标考核管理。各省(区、市)和疫情严重的市(地)及县级人民政府要成立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或相应的协调机构,并设立办公室,配置专职工作人员。疫情严重的地区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要实行政府“一把手”负责制。下级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每季度要向上级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报告工作情况。对领导不力、措施不当、“四免一关怀”政策不落实的,要严肃问责;对隐瞒疫情、玩忽职守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健全政策和法制保障,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制定或完善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措施,依法按政策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打击毒品犯罪、卖淫嫖娼等违法活动。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消毒、临床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器官移植等医疗活动的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严防艾滋病医源性传播。

(三)加强机构和能力建设。

各省(区、市)、市(地)、县(市)要建立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和跨部门、多学科的艾滋病专家咨询组织,居委会、村委会要确定预防艾滋病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参与防治干预工作。要努力改善边境和基层艾滋病防治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鼓励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和各省(区、市)要组织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将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策略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团校的培训课程,加强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宣传、培训和教育。各有关部门要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有关政策与评价方法的培训,提高政策制定与评价水平。要在医疗卫生行业及有关行业组织开展全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对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等方面的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专业培训,对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员进行艾滋病自我防护培训和上岗考核;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医学院校教育的继续教育内容。要探索建立输血风险和艾滋病职业意外感染保险机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预防艾滋病医源性感染。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要求,加强对本地区、本系统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切实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加强考试考核,保证培训效果。

(四)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管理和使用。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担、多渠道筹资的经费投入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艾滋病防治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中央财政对经济困难地区和疫情严重地区给予适当补助。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统筹使用,发挥最大效用。

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艾滋病防治工作。国家对企业和个人向艾滋病防治事业的捐赠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具体办法由财政部、税务总局另行制定。

五、督导与评估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制定《行动计划》的检查评估指标和方案并组织实施。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行政区域的检查评估指标和方案,逐年进行检查评估,并将检查评估结果作为政府目标管理责任考核的内容,同时向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提交总结报告。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组织对各地区防治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2008年初、2010年底进行《行动计划》的中期、终期评估。

7.2006-2010年继续教育个人学习总结 篇七

一、“十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回顾

1、理论建设不断深入,干部群众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

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学习宣传科学发展观,结合中央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部署,认真开展形势和政策教育,不断掀起理论学习的新高潮。坚持理论学习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机结合,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坚持理论学习与促进改革发展有机结合,全面推进和谐某建设。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努力打造“理论湘军”品牌,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社科人才不断涌现,理论创新不断加强,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学习、理论宣传、理论应用和理论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广大干部群众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全省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更加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显著增强。

2、道德教育日益深化,公民素质明显增强。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逐步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组织抓好大学生“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全社会开展“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五种精神”(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认真组织“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反对邪教,崇尚文明”等大型展览活动;积极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改陋习、树新风”和“共铸诚信,打造诚信某”等主题活动。积极开展“双助工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和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和实施《文明市民公约》、《文明村民公约》和行业道德规范,公民文明素质大大提高,逐步培育和形成了蓬勃向上的时代风尚和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全省涌现出了一批有特色的道德实践活动品牌。广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大青少年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大大增强。普及民主法制教育,在全社会逐步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围绕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任弼时和罗荣桓诞辰100周年,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主题教育。建设和完善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革命纪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3、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致力“文化兴湘”战略,深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艺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发展活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牢牢掌握舆论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舆论引领水平进一步提高。新闻出版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初步形成运行机制高效、监管体系健全的新闻出版产业体系。广播影视大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涌现一批全国驰名的名牌栏目,形成了颇具影响的“电视湘军”阵营。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集镇文化、墟场文化、村落文化,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迅速,群众文化活动活跃、健康。文化市场有序发展,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演出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开展专项治理工作,规范娱乐市场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健康、文明的文化消费和娱乐形式,扶持和发展富有湖湘特色、雅俗共赏的“歌厅文化”,娱乐产业整体层次提升,娱乐市场日益繁荣。音像市场逐步规范,网吧营业场所得到治理,电影业改革不断深入,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文艺创作活跃,水平提高,推出了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工程建设上了新台阶。强化文物保护,博物馆工作成果突出。教育事业欣欣向荣,科学技术事业蒸蒸日上。对外文化交流、对外宣传健康发展,宣传渠道不断巩固和拓宽。

4、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城市,从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楼栋、文明家庭抓起,使创建活动逐步覆盖到街道、社区、小区,进楼入户到人;在村镇,以开展“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为基础,以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为重点,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行业,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着力抓好窗口行业的行风建设。涌现出一大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具有示范作用的先进典型,全省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变化,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始终围绕时代要求,紧跟发展主题,立足某实际,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创建渠道,丰

富活动内容,群众参与热情越来越高,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活动效果越来越明显。

5、注重总结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有新的体验。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注重及时总结和提炼经验:一是必须把握导向。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扬主旋律。二是必须服务大局。始终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这个奋斗目标,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三是必须以人为本。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四是必须突出特色。始终突出地方特色,挖掘湖湘文化精华,注重形式和内容创新,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打造具有湖湘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创建品牌。五是必须形成合力。始终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尤其抓住基层创建这个重点,调动广大基层群众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创建的强大合力。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也要看到全省工作发展不平衡,还存在薄弱环节。城乡环境需大力改善,公民素质有待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有待健全。所有这些,与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各地各部门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勇于创新,迎接挑战,扎实工作,推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十一五”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任务、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6、社会环境仍然复杂,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发展,我省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广泛深入。一方面为我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还要面对西方敌对势力价值观的渗透,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从省内来看,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生活方式、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给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带来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充分说明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价值观念的激荡和碰撞仍然错综复杂,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7、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为此,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全省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使精神文明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8、全省“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我省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全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全省“三化”进程稳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以小康某、平安某、生态某、诚信某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某建设逐步实施,科教兴湘、文化强省战略初放光彩,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突出主题、把握导向,立足某、打造特色,以人为本、服务经济,丰富载体、充实内容,创新形式、提高效率,面向群众、讲求实效,重在建设、扩大影响,形成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新成绩。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某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9、“十一五”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和全省工作大局,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发掘、传承和光大湖湘文化的精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努力形成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和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全面实现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设和谐某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10、“十一五”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奋斗目标是: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某为重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继续加大理论学习、研究和运用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政治理论水平,推动学习型社会创建。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努力生产一批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深受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新建一批有较高档次的精神文明标志性工程。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队伍,造就有一定实力和影响的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湘军,巩固和提升我省出版、影视、戏剧在全国的地位。从严治党、依法治省,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现党风、社会风气、行业风气和社会治安的明显好转。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创建,努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1、加强理论学习教育。继续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更加深入人心。继续抓好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确立“一把手”抓学习的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带动作用。加强学风建设,坚持理论学习与改造主观世界、促进改革发展有机结合,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理论学习的集中研讨、学习交流、宣传、考核制度建设,使干部理论学习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新闻媒体和理论刊物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普及的力度。

12、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充分发挥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的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研究和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深入研究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推出一批理论研究成果。

13、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继续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教育活动,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机关、学校、单位、社区、家庭为主阵地,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宣传教育,形成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的良好风尚。认真组织实施“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

14、不断创新思想道德建设的载体。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运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所创造的崇高道德资源,丰富思想道德建设内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典型的宣传力度,发挥大众传媒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注意发现和总结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亮点,鞭挞不道德行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推动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发展。积极运用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兴传媒手段,不断拓展思想道德建设阵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15、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韶山“一号工程”为重点,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把青少年爱国主义基地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各级政府要把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某“电视湘军”的优势,着力办好某电视台金鹰卡通频道。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专项治理,严格规范网络文化市场,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努力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以课程改革为重点,抓好中小学校德育整体建设工程。紧紧抓住学校这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教育。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着力建立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组织好大学生参与“五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深入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

16、加大科学普及和普法教育力度。以科普设施、大众传媒、科普组织和科普队伍为主要依托,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努力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加大普法工作力度,推进依法治省和依法行政,以领导干部、青少年和流动人口为重点,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形成全体公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风气。

四、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17、繁荣社会文化事业。积极推动文艺创作多出精品力作,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充分发挥湖湘文化资源优势,创作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体现某特色的优秀作品,促进小说、戏剧、舞蹈、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曲艺、杂技等艺术门类的创新与发展,用健康文明的艺术产品占领城乡文化阵地。继续深化各级艺术表演团体改革,逐步建立完善国家、集体、演职员之间责权利明确的艺术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艺生产的导向机制和奖励机制,规范“田汉奖”、“芙蓉奖”的评选,逐步形成符合艺术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的文艺创作激励机制。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区)”活动,建成4至6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等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进一步健全“政府买单,群众看戏”机制。大力推动“五下乡”活动的广泛开展,探索实施城市医务人员定期到农村基层服务制度、城市文艺团体每年三分之一时间下农村演出制度、城市科研部门和单位定点进行科技对口扶贫制度。加强农村图书发行网络建设,逐步解决农民买书难的问题。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加快建设长沙简牍博物馆、龙山里耶秦简博物馆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的建设。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建立省、市(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继续实施“万村报栏工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二期工程”、“湘西地区乡镇文化扶贫工程”,推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完成省群众艺术馆新馆、某图书馆扩建等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

18、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娱乐演艺、体育服务4大主导产业,提升品牌影响力。精心培育“金鹰节”、某卫视等媒体产业链。壮大某广播影视集团、某出版集团、某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实力,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体育机构发展成为产业集团,通过资本经营、品牌经营,培育1-2家进入全国十强、5-6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报纸、刊物。积极调整图书出版产品结构,巩固中小学教育、教辅和科普、少儿、古籍、音体美等领域的品牌优势。制定“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推进《世界馆藏中华艺术瑰宝》、《湖湘文库》等大型文化出版工程。推动动漫产业、网络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加快电子出版物和网络新闻、网络出版服务,积极开发新型出版媒体。提高图书、音像制品发行现代化、网络化水平,着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网上书店,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农村、小城镇市场。加快发展电视广播业,完善有线广播电视网建设,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和人口覆盖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全面启动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全省高速宽带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某卫视逐步实行制播分离,节目年生产量在现在9000小时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8000小时。在广播方面,节目生产量由现在25000小时提高到30000小时。网站、短信进入良性运行,经营收入不少于3000万元。力争“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到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过600亿元,占GDP7%左右。

19、提高新闻宣传质量和舆论导向水平。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政治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全党工作大局服务,为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新闻工作的新途径,改进宣传报道方法,提高宣传报道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舆论环境。继续完善突发事件报道规定、报刊违纪违规警告制度、政法宣传报道意见、媒体道歉制度、“十条规定”等新闻工作规章制度建设。搞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典型报道和大型战役报道,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20、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共某省委、某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精神。按照优化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突出对策研究的原则,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推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做到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形成一批具有某特色、走在学科前沿、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学科及学科群。紧紧围绕某“三化”战略目标,以我省“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推出一批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服务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成果。加强社科规划和管理工作,力争“十一五”期间我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达到200项,完善省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招标工作,加强社科研究人才队伍特别是“百人工程”专家的培育工作,加大对省社科研究重点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

21、进一步搞好对外宣传工作。加强外宣阵地建设,继续办好红网、某在线、金鹰网、星辰在线等重点新闻网站,开办红网英语频道,进一步强化红网的外宣功能,使红网成为境外了解某的权威窗口;充分发挥某卫视和某人民广播电台海外覆盖的作用,继续办好香港《文汇报》“看某”、美国《侨胞》和法国《欧洲时报》“今日某”专版。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大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充分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团体的作用;积极创办国际性和国家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努力在国外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主题艺术节活动。抓好外宣品制作、陈列和发送,完成全省外宣品的基本配置,形成主要包括《中国某》电视形象宣传片、手册、多媒体光盘等产品的系列外宣精品。逐步在机场、车站、码头、涉外酒店和旅游景点设立对外宣传电子屏和外宣品陈列架,做好外宣品发送工作。

五、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2、坚持不懈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继续实施环境创新工程和交通畅通工程,力争在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两个方面有明显改观。继续开展“讲文明、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及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婚育新风进万家、帮困助学、“社区是我家、卫生靠大家”、“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等群众参与面广、效果好的主题活动。坚持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活动,重点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23、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进一步加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力度,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和完善城市整体功能。大力兴办各类文明市民学校,强化行为规范和市民教育,加大公民基本常识和社会公德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市民文化道德素质。夯实基础,大力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楼栋、文明家庭活动,促进城市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到“十一五”期末,全省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小区)创建覆盖面力争达到90%左右。3-5个城市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省30%以上的大中城市、省辖市城区、县级市和县城建成省级文明城市、文明城区和文明县城。

24、大力推进小康生态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全面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水平。抓好小城镇的小康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把这项活动与小城镇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地级市的示范辐射作用、县级市和县城的中心带动作用、小城镇的纽带桥梁作用和文明单位的帮扶作用,广泛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共建活动,积极探索城乡精神文明共建的多种实现形式,继续开展“湘西生态民俗文明走廊”和“湘东革命老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片”等连片创建和城乡结对共建活动。到“十一五”期末,全省小康生态文明村镇和文明户的创建覆盖面力争达到70%,建设一批规划科学、管理有序、整洁美观、风气良好的小康生态文明村镇。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科技示范户”等多种形式文明创建活动,着力解决封建迷信、打牌赌博、人情风盛行等陈规陋习,加大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力度,逐步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5、抓好创建文明行业活动。要重点抓好与群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窗口行业、执法部门和党政机关,并注意向其它行业扩展。着力抓好基层示范点工作,公安、交通、卫生、通讯、气象、工商、建设、电力、贸易、民政、司法、水利、供销、税务、医药、旅游、铁路、民航、金融等行业要制定规划,扎扎实实地开展优质规范服务活动、政务公开活动,继续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和公示制。根据新的形势,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探索开展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覆盖面。到“十一五”期末,全省各行业参与文明行业创建活动的覆盖面力争达到80%,建成省级文明行业8-10个,全国文明单位80-120个,省级文明单位800-1000个。

六、实现“十一五”工作目标的主要措施

26、加强组织领导。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纳入到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目标管理考核之中,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7、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在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上下功夫。真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要注重把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转化为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促进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健康、稳步、持续发展。

28、坚持齐抓共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地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围绕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发挥各自优势,实行齐抓共管。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按照分工协作的要求,落实“守土有责”的要求,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各部门尤其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主动担负起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职责。各级文明办要在党委、政府和文明委的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29、抓好队伍建设。广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探索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特点、新途径和新办法。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加强业务学习,强化实践锻炼,努力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本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切实在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上下功夫。

8.2006-2010年继续教育个人学习总结 篇八

第一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17号文件精神,围绕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按照“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县、工业兴县、旅游兴县、林果富民”的发展道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到工程建设、移民安臵与生态保护并重。继续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完善扶持方式,加大扶持力度,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促进库区经济发展、水库移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使水库移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库区和移民安臵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确定扶持方式和扶持项目,要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并听取移民所在村组(自然村)群众意见。

2、坚持解决温饱问题优先。区别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使用资金和安排项目,把解决移民温饱放在首位,兼顾解决移民生产生活突出问题,逐步提高移民生活水平。

3、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在国家的帮助和扶持下,动员移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加收入,解决温饱,摆脱贫困。

4、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既要考虑加快发展生产,又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移民安臵区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改善。

5、坚持维护移民安臵区社会稳定。在切实维护移民群众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和处理好相关群众的问题,促进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的顺利实施和移民安臵区的社会稳定。

第二节 规划依据

1、《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臵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

2、《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

3、《财政部关于印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征收使用暂行管理办法〉》(财综[2006]29号)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办公厅印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有关配套文件的通知》(发农经[2006]1249号)

5、《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切实做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6]2500号)

6、经批准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实施方案及其配套文件。包括《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使用管理办法》;《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移民核定办法》;《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方式确定办法》。

7、调查资料:⑴移民村(组)移民群众的意愿和移民村(组)的意见;⑵移民村组的社会经济情况;⑶存在的主要问题。

8、其他有关移民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资料

⑴《江西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江西省水利工程预算定额》、《江西省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宜春市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宜春市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站编);

⑵《靖安县“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靖安县新农村建设规划》; ⑶靖安县《关于推进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⑷《2005年靖安统计年鉴》。

第三节

一、规划范围

后期扶持范围为户籍在靖安县的大中型水库的农村移民。其中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的水库移民为现状人口,省对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的罗湾水库移民现状人口一次核定,不再调整。已列为扶持对象的移民在2006年7月1日以后死亡,转为非农业户口、繁衍人口中嫁出和入赘到非移民户的移民人口不再列入扶持范围。核减的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留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解决移民的突出问题。

本次规划范围为:资金直接发放的范围不能超出扶持人口;项目扶持的范围限于移民村(组)。

二、规划目标 ㈠规划水平年

1、现状水平年:2006年。规划范围和目标 指导思想

2、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10年,中长期为2026年。

㈡规划目标

1、近期目标: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移民的温饱问题,重点解决移民的口粮、危房、饮水等生计问题,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移民人均收入达到当地群众平均水平的60%以上。

2、中长期目标:到2026年,妥善处理移民遗留问题,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拓宽增收渠道,形成特色产业,基本做到“居有房,耕有田,生产有技能,致富多门路”,移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达到当地农村平均水平,移民安臵区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

3、具体指标

⑴2010年、2026年移民人均纯收入水平: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32元,移民人均纯收入为1195元,移民人均纯收入为当地群众平均水平的42%。规划到2010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64元,年均增长3.5%;2010年移民人均纯收入为1699元,年均增长7.3%;移民人纯收入为当地群众的60%。规划到2026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33元,年均增长3.5%;2026年移民人均纯收入5246元,年均增长7.3%;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地群众平均水平的90%。

⑵2010年、2026年项目扶持村组生产资源及基础设施规划指标:2006年规划现状年指标为人均耕地0.8亩,人均居住面积(危房除外)16.6平方米,道路通达率39%,自来水供水率22%,供电到户率91%,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47%,学龄儿童入学率96%。2010年规划水平年达到人均耕地0.9亩,人均居住面积(危房除外)20.5平方米,道路通达率50%,自来水供水率31%,供电到户率93.2%,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57%,学龄儿童入学率98%。2026年规划水平率达到人均耕地1.20亩,人均居住面积(危房除外)28.1平方米,道路通达率83%,自来水供水率59%,供电到户率99.8%,广播电视覆盖率86%,学龄儿童入学率99.9%。

第二章

第一节 核定办法的主要内容

一、核定办法制定与批准

2006年6月省直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和要求,分别制定《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以及《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核定登记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发改农经[2006]1485号)同意,在全省范围内执行。靖安县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试点前期工作情况制定了移民核定补充细则。

二、核定办法的具体内容

人口核定登记工作必须将中央核定给我省的移民后期扶持人数落实到具体村组(自然村)、移民户。能够核定到人的,一定要核定到人;实行直补到人的,必须核定到人。

核定登记的依据:本省水库根据水库设计文件和移民安臵规划核定原迁移民身份;外省水库迁赣移民根据搬迁时迁出地政府的有关文件、安臵地接收安臵移民的原始文件,或户口迁移证明等资料核定原迁移民身份。在此基础上,以2006年6月30日户籍为依据,核定农村现状移民人数。

核定登记对象:2006年6月30日户籍在我省的原迁农村移民及繁衍人口(含依法收养的人口)、娶入和入赘到移民户的非移民人口、嫁出和入赘到非移民户的原迁移民本人,以及上述人员中参军、入学的现役义务兵、接受国民教育的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均可列入扶持范围。

核定登记程序:移民人口登记采取由移民本人申请,经审核登记、张榜公示、移民个人与移民部门签章认可等程序。对拟列入扶持对象的移民,要以户为单位建档立卡,建立统一的登记表。登记内容包括人口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所属水库名称、搬迁时间等。移民户核定登记表要经移民户签章认可。无法核定到人的,要说明无法核定到人的原因,并以村组为单位登记造册,登记内容应包括村组名称、扶持人数、所属水库、搬迁时间等。移民村组核定登记表要经所在村组签章认可。核定登记成果由县级移民管理机构汇总造册,逐级上报,经省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列入扶持范围。

人口核定登记严格按照《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登记办法》进行操作。人口登记表必须附登记对象全部人员的户口复印件(含户别页)及原迁移民库区迁出地证明(由库区人民政府和县移民管理机构核印审定)。移民按户籍所在乡(镇)进行登记,不得跨乡(镇)登记,未上户口和非农户口坚决不予登记。罗湾、小湾、石马库区出县、出省移民到现户籍所在地乡(镇)村登记,外省迁赣移民到现户籍所在地乡(镇)村登记。登记表内容必须详实准确,不得涂改,已涂改表格一律作废,领表重填。原迁移民嫁出,在户籍所在乡(镇)单独予以登记,配偶和繁衍人口不予登记。移民户收养的子女,具有合法收养证明方可进行登记。过继到非移民户中的原迁移民,在户籍所在地仅对本人予以登记;繁衍人口过继至非移民户的不予以登记。

移民人口核定方法、结果 第二节 核定结果

一、核定的组织与实施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2006年7月3日成立了靖安县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抽调了相关部门技术人员财政安排了工作经费,制定了实施方案。7月6日县政府召开了全县移民工作会议,对核定登记工作进行了部署。各乡镇均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的乡(镇)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由县直和乡镇挑选了一批思想素质好、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组成移民核定登记工作组,深入库区和安臵区开展工作。7月中旬,县移民办组织对工作组及各乡镇移民管理机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每个乡镇制定了移民后期扶持具体实施方案和突发事件处理工作预案。7月15日起,试点登记工作全面铺开。

二、核定结果

经过核定,我县有27个库区的水库移民(未含三峡移民),即靖安县罗湾、小湾、石马库区,江西省柘林、水栏关、仰山、云山、盘溪、上游库区,浙江省两江、巧英、门溪库区,湖南省水府庙、白马、洋潭、桃林、柘溪、鱼形山、梓山村、克上冲、黄材、刘家坪、双板桥、杨家台库区,贵州省洪家渡库区、河南省鲇鱼山库区,安徽省花凉亭库区水库移民。

宜春市核定靖安县水库移民现状人口数为15413人(未含三峡移民),其中核定到人数为9427人,无法核定到人数为5986人。移民人口核定的结果详见移民花名册及表2.1。

第三章 水库以及移民安臵基本情况

第一节 ㈠罗湾水库

1、水库概况

江西省罗湾水力发电厂位于靖安县西北部,水库主要在罗湾乡境内,局部涉淹噪都镇,发电尾水影响高湖镇山口村岭下。厂部在高湖镇山口村岭下铁门堑脚下,距靖安县城25公里。附近有村名罗湾里,因以作厂名。1969年,由江西省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经原水利电力部批准动工兴建,中途一度停建,1981年全部工程竣工,交付罗湾水力发电厂(隶属江西省电力总公司)。罗湾水库拦河坝建于北河(北潦北支)罗湾峡谷入口处,控制流域面积162平方公里,坝顶长181.3米,坝高372.2米,为混凝土垂力式溢流坝结构。河床部份设有4孔溢洪道,由弧形闸门控制。水库面积达4.68平方公里,最低水位350米,最高水位360米,库容量为7700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5942万元。

2、工程效益

罗湾水力发电厂是潦河梯级开发中最上游的一级,系南北两河跨流域开发引水式发电厂,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效能。电厂原装机3台,每台为6000千瓦,总装机容量为180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5920万度,2001年经增容装机容量为21000千瓦,年发电量6500万度。变电站为户外式,装有两台升压变压器。高压输电线分两个回路,一回路为110千伏,送南昌梅岭变电站以供南昌市工农业生产用电;一回路为35千伏,备靖安县接入使用。电厂发电水尾可以改善或扩大灌溉靖安、安义两县10.8万亩农田。罗湾水库的建成,使下游的农田灌溉用水得到充分保证,大大减少了下游的灾害损失,对促进靖安经济的发展,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产生了显著效益。

㈡“两江”库区

1、水库概况

新安江、富春江水库移民简称“两江”移民,水库概况如下:

⑴新安江水电站位于钱塘江支流新安江上,浙江省建德县境内,是由中国自己设计、施工、自制设备,自行安装的第一座大型水电工程。由上海勘测设计院设计,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施工。工程于1957年4月开工,1960年4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978年最后一台机组投运。大坝为混凝土宽缝隙重力坝,最大坝高105米,坝顶长465.4米。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0480平方公里,水库正常蓄水位108米,正常水位下水库面积580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220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02.7亿立方米,死库容75.7亿立方米,防洪库容47.3亿立方米,为多年调节水库。电站最大水头84.3米,设计水头73米,最小水头57.8米。主要工程量为土石方开挖586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176万立方米。工程开工到第一台机组发电,工期仅3年。工程实际造价3.92亿元(静态),单位千瓦造价591.7元。

⑵富春江水电站位于浙江桐庐富春江上游,坝址在七里垅峡口故又称七里垅水电站.上距新安东水电站约606公里,下距杭州市110公里.水库为河道型水库,水深达16--18米,主坝坝形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47.7米,坝顶长度554.4米,坝基岩石为流纹斑岩,坝体工程量65万立方米,主要泄洪方式为坝顶溢流,河库式厂房,水库总库容9.2 水库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亿立方米。工程由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承建,1958年开工,1962年停工缓建,1965年10月复工,1968年12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977年建成。

2、工程效益

新安江、富春江两座电站的建成,大大缓解了华东电网的电力不足,提高了华东电网的供电保证率,“两江”下游的灌溉用水有了保证,杭州等大城市的防洪标准有了很大的提高,下游的航运条件有了明显改观,促进了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了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⑴新安江水库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电站装机容量66.25万千瓦,保证出力17.8万千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8.6亿度,以220KV和110KV高压输电线路各4回接入华东电网,是华东电力系统主要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电源。至1999年底,累计发电430.21亿度,总产值达27.05亿元,为电站总造价3.92亿元的6.9倍。工程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的遇洪水样核。遭遇二十年至千年一遇洪水的情况下,经水库调节可以削减洪峰流量22%~28%,免除或减轻下游建德、桐庐、富阳等城镇和30万亩农田的洪水灾害。1960~1988年已拦蓄大于10000立方米/秒的洪水11次,减轻直接经济损失1.1亿以上。水库上游形成110公里的深水航道,轮船可由大坝直航安徽歙县。下游增加枯水期流量,航道得到改善。水库形成“千岛之湖”成为驰名的旅游胜地。

⑵富春江水库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养殖、旅游等功能。电站控制流域面积313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000秒立米,设计洪水流量23100秒立米,增加灌溉面积6万亩,装机容量29.72万千瓦,保证出力4.4万千瓦,年发电量9.23亿度,富春江水电站提供电量输入华东电网,承担着华东电网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的重要任务。水库建成后,改善了航运条件,船舶通行能力为100至300吨级船舶,年过坝量80.5万吨。同时还能削弱洪峰,减轻下游淹没损失。该工程结合库区的地形特点,采用围堤防护,减少库区淹没及人口迁移,为解决水库移民问题,找到了一条可行措施。

㈢石马水库

水库概况

石马水库地处靖安县城西南香田乡石马村,以所在地片命名,水库距县城5KM,位于潦河支流石马水,流域位臵东经11516~11519北纬2852。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为18KM,水库总库容为1278万m,设计正常水位为93.27m,设计灌溉面积为1.14万亩。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

石马水库大坝于1958年9月开工,1960年4月竣工。设计为均质土地坝,坝顶高程为97.58m,坝顶长度为153.5m,顶宽5.9m,最大坝高为23m。石马水库建设正处国家大兴水利时期,动员了广大社员投工投劳,采取类似民兵组织的形式,最多上工劳力2800人,共计劳动日20万个,全部土石方14.5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24.56万元(当时价)。以后历年加固维修。1985年封堵输水涵管,同时新建输水隧洞一座,输水隧洞位于大坝右岸,长156.6m,进口底板高程为76.00m,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形式为圆形,直径1.8m;溢洪道一座,距大坝左岸660m,为开敞式,进口底板高程为93.27m,底宽25.5m。

㈣小湾水库

1、水库概况

小湾水库位于修水水系北潦北支,座落在靖安县宝峰镇境内,距宝峰集镇2公里,距靖安县城25公里。1987年由江西省计划委员会批准,1988年12月30日动工兴建,1994年12月工程全部竣工,交付小湾水电厂使用。小湾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34平方公里,坝顶长149.9米,坝高40.65米,为桨砌块石空腹臵拱填渣重力坝。溢流坝段有5孔溢洪道,由弧形闸门控制。水库面积达3.05平方公里,死水位102米,最高水位121.15米,库容量为4770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3060万元。

2、工程效益

小湾水库工程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工程。小湾电厂装机2台,每台为3000千瓦,总装机容量为60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959万度,电厂所发电能经一回35千伏线路送至靖安县变电站。电厂发电尾水可以改善或扩大灌溉靖安、安义、奉新三县5.94万亩农田。小湾水库的建成,使下游的农田灌溉用水得到充分保证,同时,汛期水库有58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可大大减轻下游的灾害损失,对促进靖安经济的发展,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产生了显著效益。

第二节 水库淹没和移民搬迁安臵基本情况 ㈠罗湾水库

1、水库淹没影响主要指标。为兴建罗湾水库,靖安县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特别是罗湾、噪都、高湖等乡镇遭受了重大经济损失。全县涉淹行政村7个,淹没耕地4216亩,淹设房屋3274间约57390平方米(当时计价131万元),淹没林区公路7条34公里,桥涵38座、水电站5座、各种线路360公里,搬迁移民806户2778人。同时,o/o/o/

23由于大坝截流和北水南调,使得罗湾水库电站大坝下游四个乡镇的5.94万亩水田严重脱水。

2、水库移民搬迁安臵实施情况。罗湾移民于1969年8月动迁,工程中途曾一度停工,第一批政府组织的统一移民于1978年11月结束,水库在1978年11月开始蓄水。罗湾水库移民为本县农业安臵方式,当时搬迁移民2778人,为安臵移民、安臵地人民政府先后征用水田1164.61亩、旱地250.09亩、经济林725亩;建设房屋25472平方米,大多数为干打垒的土坯房;修建道路18公里,架设供电线路2公里。

3、移民安臵补偿投资情况。当时政府制定了罗湾移民统一安臵规划,安臵移民806户2778人。罗湾水库移民人均补偿标准很低,人均移民费200元,户均补偿费200元(即灶头费200元),移民个人安臵资金共计71.68万元,交通供电设施投入15.12万元,移民搬迁安臵费总计86.8万元。

㈡“两江”库区

1、水库淹没影响主要指标。

为兴建新安江、富春江水库,淳安、建德等地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淹没了淳安、遂安两个古老县城等1443个村镇,淹没耕地344846亩,淹没的国营、公私合营、合作企业255家。仅安徽歙县淹没面积70平方公里,淹没耕地1.47,房屋2.84万间、78.07万平方米,公路和乡村大道171公里,桥梁81座,码头72座。

2、水库移民搬迁安臵实施情况。

新安江、富春江水库移民时期,我们国家遭受了严重的3年自然灾害,特别是受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严重干扰和影响。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重工程,轻移民”的错误倾向,在移民安臵中违反客观经济规律,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进行移民搬迁,有的甚至采取极端作法,移民搬迁安臵安臵简单粗糙,遗留问题较多。1957年至1960年,国家在建设新安江水库期间,动迁移民30.6万人,其中后靠安臵7.9万人,远迁安臵22.7万人(安臵在浙江省12万人、江西省10.7万人),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移民安臵措施,移民迁移后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原因,移民投新靠友,自找门路的二次搬迁人数量较多,移民甚至有多次搬迁的,耗尽了财力、物力。

富春江水库移民规划于1965年制订,1969年1月进行动迁,至当年年底基本完成移民外迁和就近靠安任务。建德县境内共有移民7207户41075人,其中迁移吴兴县农村安臵1127户5665人;长兴县农村安臵1562户8103人;迁江西省资溪、永修、武宁三县农村安臵2947户15438人;在建德县就近后靠安臵1514户11613人;投亲靠友57户256人。此外桐庐县境内就地安臵移民258户1570人,兰溪县境内就地安臵移民204户1112人。富春江水库共移民43757人。

1957年至1986年,有2690名两江移民迁入靖安落户,迁入的途径:一是1957年建库时直接从建德、淳安等县迁入;二是建库时安臵在浙江省吴兴县、长兴县等地再转迁靖安;三是建库时迁入武宁、修水、永修等县,由于当地赖以生存的环境较差再转迁入靖。

3、移民安臵补偿投资情况。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全国进入了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阶段。这个时期,全国加快了大江大河治理和水电开发的步伐,新安江、富春江等水库等大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相继上马建设。这是建国以来修建水利水电工程最多,移民数量最多的时期。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移民安臵规划。即使有规划也无法执行,把移民安臵只看成是简单地搬家而已。在移民安臵区,土地、山场等资源匮乏,安臵环境容量严重不足。当时给予移民的经济补偿普遍偏低,20世纪60年代农村移民人均补偿经费一般在300~500元。这个时期移民安臵和经济补偿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进行简单安臵,加之经济补偿低,环境容量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差等多项原因,不能满足移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给移民生产、生活遗留下很多问题。富春江水库移民迁移安臵标准人均只有500元,安臵移民的土地是通过划拨和调剂等手续段,基本上未进行土地补偿。

㈢石马水库

1、水库淹没和移民安臵基本情况。石马水库建库内淹没总土地1350亩,其中耕地798亩。淹没时迁移民总户132户542人,淹没房屋350余间,人均移民费65元,全部移民就近安臵和后靠安臵。

2、移民生产生产现状。多年来,在县乡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移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移民的生产条件也得到较大改善。但由于当地政府财力非常紧张,扶持资金有限,加上历史原因等多方面因素,目前石马水库移民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当地群众相比有较大差距,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从调查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移民生活贫困问题还很突出。大部分移民分布在偏僻山区,水库回水区,交通极为不便,生产资料短缺,各种基础设施不配套,增收渠道不畅。水库移民的人均收入不及当地群众的二分之一,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的移民占移民总数的70%,仍有200多移民生活的温饱线以下。二是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滞后。“四大难”问题在移民安臵区还普遍存在。

1、用水难。由于地势高,很多移民只能饮用不卫生的水库水、河水或山泉水,大部分移民生活用 水得不到保障,人畜饮水困难的占两库区移民的40%。

2、行路难。移民安臵区大多地处偏僻,目前仍有3个移民村组没有通机耕道,有的虽有简易公路,但路况极差。

3、就读难。移民安臵区教学点少,教学质量难保证,移民子女就读条件差,平均上学距离达4公里,适龄儿童失学有18人,失学率达6%。

4、就医难。移民安臵区医疗网点少,多个移民村没有建立村级卫生所,就医很不方便,移民患病要跑很远的山路才能就医。三是移民主要生产资料短缺。移民安臵时,所得耕地数量少,质量差,且多是山坡田,望天田和冷浆田,粮食自给水平低。由于生产资料的严重不足,再加上交通、通信等客观因素影响,移民安臵区的生产发展缺乏后劲。四是移民居住条件差。由于移民搬迁时补偿标准低,所建住房面积少,质量不高,许多移民“三代同堂”,人均住房面积只有13平方米,且经过多年的风蚀雨淋,目前已有部分成为危房。

㈣小湾水库

1、水库淹没影响主要指标。为兴建小湾水库,宝峰镇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遭受了重大经济损失。全镇涉淹行政村3个,淹没耕地758.6亩,淹没林地716.95亩,淹没房屋486间30057.1平方米,淹没林区公路1条2.15公里,桥涵2座、各种线路30公里,搬迁移民148户740人。

2、水库移民搬迁安臵实施情况。小湾移民于1989年初动迁,1992年5月移民搬迁全部结束,水库在1992年3月开始蓄水。小湾水库移民为本县就地拨高安臵方式,当时搬迁移民740人。当时受淹的3个村10个村民小组,只有4个村民小组有少量耕地,其余6个村民小组的移民无耕地。同时,安臵地人民政府先后安排林地60亩,用于移民建新房410间,大多数为砖木结构和干打垒的房屋;修建道路7.06公里,架设供电通讯线路16公里。县镇安排了23名移民在小湾电厂工作,移民安臵人多地少矛盾特别突出,2000年后移民多自谋出路从事旅游等第三产业。

3、移民安臵补偿投资情况。当时政府制定了小湾移民统一安臵规划,安臵移民148户740人。小湾水库移民人均补偿标准很低,人均移民费2155.1元,户均补偿费10775.6元,移民个人安臵资金共计82.49万元,交通供电通讯设施投入152.95万元,移民搬迁安臵费总计76.99万元。

第三节 移民工作历史回顾

1、搬迁后移民扶持资金投入情况。

㈠罗湾库区移民搬迁后,由于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从1988年开始,国家开始对我县罗湾库区移民遗留问题进行处理,安排维护基金。1990年开始安排移民生产建设资金。到2005年止,国家、地方和其他部门对罗湾移民安臵区共投入1546.04万元。按照先生存在后发展的原则重点扶持移民贫困村组,安排了基础设施及种养业和乡镇企业项目,缓解了部分移民急需解决的困难。㈡“两江”库区移民搬迁后,由于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从1991年开始,国家开始对我县两江库区移民进行扶持。到2005年止,国家对两江移民安臵区累计投放库区建设基金784.9万元,解决移民生产、生活上急需解决的遗留问题。由于移民分散居住、生活条件相结恶劣,扶持工作只能就问题的轻重缓急重点安排部分移民贫困村组的基础设施项目及少量的种养业和加工业等生产开发项目。㈢石马水库:石马水库是于1958年兴建,以灌溉为主的水库,当时移民补偿标准较低。因石马水库未列入中央直属水库,移民安臵以来国家未进行过后期扶持。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实行了“林果富民”发展战略,积极拓展靖安“中国椪柑之乡”品牌效应,广泛调动移民种植椪柑积极性,并在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方面,对移民给予大力扶助。同时,积极鼓励移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猪—沼—果”的生态模式。据统计,几年来县、乡两级财政仅补贴给移民建沼气池经费5.5万余元,培训移民达800人,还投入8.5万元打水井、修水渠,解决200多人移民饮水困难。投入资金100余万元,修建水泥道路3.2公里,桥涵3座。2003年,该库移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00多元。㈣小湾水库: 搬迁后,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十分恶劣,由于小湾水库未列入中央直属水库,国家未安排移民扶持建设资金。为妥善处理移民遗留问题,2005年止,地方和其他部门对小湾移民安臵区共投入318.52万元。按照先生存在后发展的原则重点扶持移民贫困村组,安排了基础设施及种养业和二、三产业项目,缓解了部分移民急需解决的困难。

2、移民扶持以来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效果。

㈠罗湾库区:

一、基础设施方面,主要解决移民五难:①安排人畜饮水45.9万元,21处项目,1651名移民受益;②地方交通199.8万元,38条路,17座桥涵,74.6公里;③生产、生活用电97.91万元,8个变电台区,14条输电线路,41.5公里;④农田水利101万元,山塘水库13座,提灌堰渠31处,增加灌溉面积1080亩;⑤校舍修建、危房处理60.96万元,3380平方米;⑥修建小湾水库一座,资金600万元,解决罗湾水库大坝下游5.94万亩农田严重脱水的问题。

二、生产开发方面:主要扶持移民调整产业结构和开发土地。①种植业投入257.2万元,开发粮食作物9810亩、经济作物182亩、用材林2850亩、果树1290亩。②养殖业投入93.75万元、扶持养鱼5700亩、畜禽8.3万头(羽)。

三、乡镇企业方面投资119.7万元,受益移民317人。通过多年的努力,移民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180元增加到1195元,人均耕地从0.3亩增到0.6亩,人均口粮从原来的316斤增到650斤。㈡“两江”库区:经过国家15年扶持,两江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生产、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部分移民安臵区“五大难”问题有所缓解,移民收入有了一定增加。

一、基础设施方面,主要解决移民五难: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解决了“五大难”问题。①安排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资金48.5万元,兴建饮水井、机井25处,受益移民1544人;②安排地方交通建设资金267.5万元,修建简易公路77条、152.2公里,桥涵151座,改善了部份安臵区的交通条件;③安排移民生产、生活用电建设资金32.2万元,安装变压器5台,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8条、25公里,受益移民达1060人;④安排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87.1万元,修建水库26座、水渠18.8公里,增加灌溉面积2220亩,提高了灌溉用水保证率,农业单产有了一定的增加;⑤安排文教卫生建设资金49万元,修建校舍42间、2239平方米,解决了部分移民上学难的问题。

二、生产开发方面:主要扶持移民调整产业结构和开发土地。①安排种植业生产扶持资金155.4万元、种植粮食作物150亩,经济作物3211亩,栽种和抚育果树2287亩,用材林38亩;②安排养殖业生产扶持资金32.9万元,养鱼150亩、大牲畜90头、家畜135头;③安排加工业生产扶持资金12.3万元,扶持兴办农副产品加工项目9个。这些项目的实施,为部分移民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㈢小湾库区:㈠基础设施方面,主要解决移民四难:①安排人畜饮水2万元,1处项目,216名移民受益;②地方交通135万元,1条路,1座桥涵,7.06公里;③生产、生活用电119.92万元,一是从1994年开始,小湾电厂按发电量(2厘/度)提取生产基金返还给库区移民,用于移民购买口粮;㈡是每年安排30万度按上网电价优惠给移民生产生活用电。④校舍修建、危房处理3 万元,1320平方米。

二、生产开发方面:主要扶持移民开发小湾水库水面。一是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客商承包小湾水库水面经营权,移民受益;二是扶持移民投股经营水库,进行综合养殖,增加移民收入。

三、二三产业方面投资58.6万元,受益移民697人。主要扶持移民搞旅游,地方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景区交通,通讯设施,鼓励库区移民投股或从事旅游业。通过多年的努力,移民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780元增加到1195元,人均口粮从原来的316斤增到650斤。

3、水库移民工作的经验教训。

27个库区移民人均补偿很低,移民损失巨大,元气大伤,重建家园的能力十分脆弱。移民后靠就地安臵比例较大,造成生产资料十分紧张。在人多地少突出地区,造成移民二次搬迁,甚至有的是多次搬迁,耗尽了移民的财力物力。由于安臵环境恶劣,生产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很多移民至今尚在温饱线上徘徊,移民区遗留问题较多。由于移民安臵中,未对调出土地的原信农民进行经济补偿,无偿挤占了原住农民的生存空间,影响了移民与原住农民的和谐相处。移民扶持标准偏低,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要。着重项目扶持,移民个人直接受益不够。项目实施管理不够健全、透明,项目实施质量参差不齐,项目产生的效益不够明显。移民文化科技水平较低,自我造血功能较差。扶持方式单一,科技文化就业技能培训力度不够,移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严重滞后。

第四章 水库移民生产、生活现状及后期扶持意愿调查

第一节

一、调查主体

乡镇人民政府是移民后期扶持的工作主体,同样也是水库移民生产、生活现状及后期扶持意愿调查的工作主体。

二、调查组织方式

各乡镇对每个移民村均成立调查小组,由乡、村抽调人员组成,各乡镇移民管理机构按照县移民调查培训班的培训内容对本乡镇调查小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调查指导协调。

三、调查方法

调查采取收集资料、实地访谈、问卷和样本调查方式进行。库区和安臵区以村为单位,水库受益区以涉及到的县、乡为单位收集资料,样本调查数量,按总数的5%抽取样本。

四、调查过程

调查计划为先成立调查小组、分级培训、收集资料、进村入组上户调查。

调查实施过程是分村成立调查小组,调查小组为蹲村的乡镇副科级领导任组长,乡镇村组干部为成员,组织调查小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收集统计、林权改革、农业土地承包等方面的资料,入户宣传解释调查。

五、调查成果整理

调查表格根据统计口径,林权改革分山到户情况及新一轮土地承包发证情况等进行调查填写,然后分组统计汇总上报,调查资料翔实准确,真实可靠,得到移民户的认可,能够反映移民区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移民的基本状况

一、移民现状人口及分布情况

通过本次移民人口核定登记工作,核定27个库区移民现状人口为15413人,其中核定到人数为9427人,无法 调查组织和调查方案 核定人数为5986人。移民分布在全县11个乡镇80个村(场)497个组(自然村)。

27个库区移民核定到人数为9427人,其中罗湾乡3681人,噪都镇495人,高湖镇1066人,双溪镇866人,雷公尖乡157人,仁首镇178人,宝峰镇712人,水口乡545人,香田乡1524人,中源乡34人,三爪仑乡169人。

27个库区移民无法核定到人数5986人,其中罗湾乡1504人,噪都镇628人,高湖镇297人,双溪镇688人,雷公尖乡472人,仁首镇45人,宝峰镇283人,水口乡489人,香田乡1038人,中源乡463人,三爪仑乡79人。

二、移民拥有的土地资源状况

库区移民耕地少、质量差,人均耕地只有0.8亩,比全县人均耕地少0.6亩。划拨给移民的耕地大多数是当地农民不愿种的冷浆田、深脚田、山垅田和当地农民不要的田,山地较为匮乏,少数移民甚至连墓地都没有。

三、移民安臵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靖安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雨量1653毫米,无霜期271天,森林覆盖率83%。罗湾移民93%分布在山区乡镇,移民安臵区山高水冷,影响农业生产的灾害性气候有春寒、洪涝、干旱、寒露风等,双季水稻无法栽种,农作物产量较低。靖安县为山区农业县,工矿企业不多,境内基本无“三废”污染。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移民户调查表统计的移民基本情况,可以看出:水库移民总量上不多,但分布区域分散,交通状况十分落实,扶持难度较大,移民要求解决行路难呼声很高。移民人均耕地数量少、质量差,农田水利设施十分薄弱,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现象严重,移民要求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愿望十分迫切。移民安臵区农业生产气候土壤条件不尽人意,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寻找适合山区特点种养,扩大移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各级组织面临的重大课题。水库移民基本状况见附表4.1 第三节 移民村组的社会经济、资源与基础设施状况

一、移民村组人口情况

水库移民分布在11个乡镇80个村(场)497个组,移民村组总人口为52457人,移民人口15413人,移民人口占移民村组总人口的29.38%。2005年移民村组人均纯收入为2832元,构成为工资性纯收入1335.1元,家庭经营纯收入1434.5元,财产性纯收入2.6元,转移性纯收入59.8元。移民人均纯收入为1195元,占移民村组收入水平的42%(罗湾乡为省定贫困乡)。

二、主要资源占有状况

根据移民村组情况调查,移民村组人均耕地0.8亩,人均山地2.3亩,移民村组山林耕地接近全县平均水平。山林耕地耕作是传统方式,粗放式管理,结构调整滞后,开发投入较少,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移民土地资源是所在村组平均水平的90%,需要加大开发投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靖安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小县。单一农耕作业使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低下,移民安臵区医疗卫生点、学校稀少。交通十分不便,基础设施薄弱,二、三产业严重落后,移民脱贫再返贫困问题突出。一是移民耕地少、质量差、产量低,今后要重点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改造中低产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作好山地开发文章,拓展移民生存发展空间。

二、移民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移民出行运输困难,道路通达数仅39%,且路况较差;饮水困难,多是担水,有的缺水,有的用毛竹接引山沟水,饮水卫生不达标;移民区学校稀少,且多为非完全小学,教学设施危旧残缺不全,不利于移民后代素质提高;就医点稀少,设施简陋,医务水平低下,无法满足移民就医就诊需求;山区移民大多居住干打垒的简陋土坯房(建材运输困难、成本高、只能就地取材),住房面积小,危房比例较高,抗灾能力差;移民区供电到户率仅91%,少数边远居民点尚未通电,近半数村组不通三相动力电,造成移民电力灌溉、机米、加工业等生产生活困难。当前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是行路难、饮水难、农业有效灌溉难、住房难问题,通过上级扶助、地方配套和移民自力更生,解决上述困难。

水库移民村组基本状况详见附表4.2 第四节 移民意愿和村组意愿分析

一、移民意愿分析

通过调查统计移民意愿较为统一,要求扶持资金直接发放的比例占61.16%。绝大多数移民认为移民的后期扶持资金是国家对移民及其后代做出牺牲的一种补偿,扶持资金是移民个人的钱,移民个人的钱应由自己做主使用,移民的事情由自己做主去做。移民意愿分析表详见附表4.3。

二、村组对解决移民突出问题的意见

移民村级组普遍认为新时期移民后期扶持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水库移民收入的惠农政策。但是同时认为,移民安臵区“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住房难”等问题客观存在,现金直补后这些问题更难解决,希望国家继续从其他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加大项目扶持力度,解决库区和移民安臵区“七难”问题和长远发展问题。

第五章 后期扶持方式的确定

第一节 后期扶持方式确定方法

一、工作主体

县级人民政府是移民工作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对本辖区的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负总责。乡镇人民政府是移民后期扶持的工作主体,即是移民后期扶持方式确定的工作主体。

二、征求意见的范围及方式

共征求497个移民村组移民意见及部分原住农民意见,征求意见方式为采取问卷调查、召开移民代表座谈会的形式,并作好座谈记录和移民签名。

三、确定的程序

通过张贴8月30日江西日报登载的《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黑板报、专栏等形式,在让移民全面了解、正确理解国家各项扶持政策的基础上,采取问卷调查、召开移民代表座谈会等形式,在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并听取移民村组群众意见后,以移民村组为单位确定扶持方式。乡镇人民政府对移民村组提出的扶持方式进行初步认定汇总后,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四、确定的原则和方式

确定的原则:坚持统一政策、分类指导;坚持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听取移民村群众意见;坚持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维护库区和移民安臵区的稳定。

确定的方式:采取扶持方式调查表填写,召开移民代表座谈会、移民村组群众座谈会,听取移民群众和原住农民意见,以村组为单元确定扶持方式,乡镇政府对扶持方式初步认定,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节 后期扶持确定的过程及结果

一、确定的过程

明确“一个尽、两个可以”的扶持原则,成立后期扶持方式确定小组,方式确定业务培训,移民村组扶持政策宣传、入户问卷调查,召开移民代表座谈会,召开原住农民座谈会,根据移民群众意见以村组为单位确定扶持方式,填报移民后期扶持方式确定表,乡镇人民政府对扶持方式初步认定汇总,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二、扶持方式确定的结果

27个库区移民核定到人数为9427人,扶持方式确定的结果为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直接发放给移民个人。27个库区水库移民无法核定到人人数为5986人,扶持方式确定的结果为项目扶持。移民分布在80个村(场)497个组,现金直补方式的有313个村小组,占移民村小组总数的63%,项目扶持方式的有19个村小组,占移民村小组总数的4%。现金直补与项目扶持方式相结合的有165个村民小组,占移民村小组总数的33%。

扶持方式确定的结果详见表5.1

三、采取的扶持方式对突出问题解决的相关分析

对9427名核定到人的移民采取直补发放到人的扶持方式,用于移民生产生活补助,可以使移民直接受益,并且减少了中间环节,达到帮助移民解决温饱问题,提高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的目的,从而促进移民家庭经济的发展。

对5986名无法核定到人的移民采取项目扶持的方式,可以统筹解决移民村组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移民和安臵区群众共同受益,从而促进了库区和移民安臵区的经济发展。

第三节 扶持方式确定的监督及保障

一、扶持方式确定的制度保障

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赣府发[2006]21号)等政策,在对移民扶持对象核定登记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方式确定办法》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全面分析当地移民安臵实际情况,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和听取移民村组群众意见,确定合适的后期扶持方式。

二、扶持方式确定的监督措施

抽查移民调查问卷,移民群众代表座谈会会议记录,按照5%的比例进村入户上门核对,以移民村组为单位确定扶持方式,填写扶持方式确定表,移民群众代表签名,村委会核章;县移民办审核盖章;县人民政府审批盖章。

第六章

第一节 资金直接发放的移民户的基本资料

一、移民户基本资料信息的建立

资金直接发放规划 根据移民人口核定登记成果,以移民村组为单位,列出扶持人数,扶持对象的个人信息资料。详见水库移民花名册。

二、资料信息的管理

移民人口核定登记完成后,县移民办协同有关部门以移民户为单位建立移民直补帐号。人口核定登记表以水库为单位,装订成册,并附移民身份证明,归档保存。同时将移民人口信息输入全省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管理系统。

已列为扶持对象的移民在2006年7月1日以后死亡、转为非农业户口、繁衍人口中嫁出和入赘到非移民户的人口不再列为扶持范围。核减的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留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解决移民的突出问题。县移民办及时更新移民资料信息。

第二节 资金发放依据与程序

一、依据

1、《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

2、《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府发[2006]21号);

3、《江西省财政厅关于下发〈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赣财企[2006]110号)

二、程序

1、省市按原迁移民人数核定水库移民现状人口指标数。

2、宣传发动、业务培训、移民申请、进村入户登记。

3、登记人口在登记的村民小组、行政村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4、各级核实认定登记扶持对象,编制资金直接发放规划,据省批准规划发放扶持资金。

二、发放时间、标准、方式

靖安县为江西省后期扶持政策试点县,9427名移民实行现金直补,规划在2007年2月前将第一批后期扶持资金发放到移民手中。发放标准为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自2006年7月1日起扶持20年。发放的方式是建立移民档案,设立帐户,及时足额发放后期扶持资金。

第三节 资金发放的效果及其相关影响的分析

一、对移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采取现金直补到人的方式,可以使移民直接受益,且中间操作环节少。资金发放用于移民生产生活补助,可以帮助移民解决温饱问题,提高移民生产生活水平,从而促进移民家庭经济的发展,移民十分满意。

二、其它相关影响分析

此种方式使得移民村组原住农民心中存在失落感,觉得自己做出了牺牲,未得到补偿和扶持。由于扶持资金直补到人,项目资金势必减少,库区和移民安臵区的基础设施现状较难得到改善。

第四节 发放的监督管理措施

一、发放管理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监督;

2、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财会人员;

3、建立移民档案,及时核对移民发放资金的帐册和帐户。

4、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严禁挤占、截留和挪用。

二、监督参与机构及监督制度

各级财政、审计和移民管理机构按职责分工,加强对后期扶持资金拨付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不定期对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拨付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审计,以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和合理使用。

对将资金直接发放给移民个人的,要按照《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和《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发放办法》的要求,为每个移民开设银行帐户,按照发放名册,每季度发放一次。

第七章 项目扶持规划

第一节 突出问题及移民对解决问题的意见

一、基础设施突出问题

基础设施突出问题体现“七难”上即行路难、灌溉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住房难。

二、移民对解决突出问题的意见

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仍比较困难,库区经济社会发展依然缓慢,移民安臵区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的“七难”问题。希望通过自力更生和政府加大后期项目扶持力度,逐步解决“七难”问题,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现状,改善移民生产 生活条件,促进水库移民增收,使水库移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早日达到当地农村平均生活水平。

三、村组对解决突出问题的意见

通过政府对移民安臵区项目扶持,可以统筹解决移民村组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移民和安臵区群众共同受益,可以消除移民村原住农民的攀比,可以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库区和移民安臵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确定扶持项目的原则和方法

一、确定扶持项目的原则

坚持尊重移民意愿的原则,坚持“先生存、后发展”的原则,坚持对大多数移民生产生活影响大的项目优先的原则,坚持规划项目移民直接受益的原则,坚持不安排经营性项目的原则。

二、项目确定方法

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征求移民和原住农民的意见,根据绝大多数移民的意愿,按“先生存,后发展”的原则,分轻重缓急具体列出本村组(自然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和对移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根据本村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划项目的安排。

第三节 项目规划

一、项目提出

按照扶持项目确定的原则和办法,以移民村组为单位提出扶持项目,公示后填写后期扶持项目确定表,移民村组移民、原住农民、村民小组、村委会签署意见,乡镇人民政府进行初步认定,县移民办审核认定。

二、项目可行性分析

村组提出的项目,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条件、主要工作量、投资估算、进度安排、效益分析、环境保护、风险评估、建设主体、运行管理等方面内容。投资规模超过50万的项目,必须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项目规划成果

本此规划共安排项目220个,规划投资1616.22万元,受益人口77049人次,其中受益移民18611人次。基础设施规划以村组为规划的基本单元,具体详见表7.1基础设施项目规划表。第四节 项目效果分析

一、基础设施改善的具体指标

1、农田水利:投入343.08万元,修建水库2座、堰坝堤闸6处、灌渠19.43千米,浆砌石河堤15064立方米、提灌3处,增加有效灌溉面积5856亩,保护粮田2792亩,受益移民3951人次。

2、人畜饮水:投入105.02万元,修建水池67只,铺设主管52510米,受益移民1209人次。

3、生产道路:投入975.8万元,硬化村组道路45.2千米,修建砂石村组道路39.1千米、桥涵12座,受益移民10049人次。

4、农村沼气:投入7.2万元,修建沼气72只,受益移民429人次。

5、生产供电:投入25.27万元,架设供电线路5.4千米,受益移民294人次。

6、医疗卫生:投入41万元,建卫生所4所,建筑面积790平方米,受益移民1450人次。

7、教育:投入118.55万元,建设学校4所,建筑面积2003.5平方米,受益移民1229人次.二、对移民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移民人畜饮水、农田水利、交通供电、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移民土地旱涝保收面积提高,基本解决了移民吃饭的问题,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人均耕地达0.9亩,人均居住面积(危房除外)20.5平方米,道路通达率50%,自来水供水率31%,供电到户率93.2%,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57%,学龄儿童入学率98%,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明显改观。

第五节 项目实施措施管理

一、项目实施管理制度

1、做好规划项目的前期工作,对每个项目进行工程初步设计,编制工程概算,做好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编制相应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制订相应的项目申报和审批制度。

2、加强计划管理,明确规定计划一经批准下达,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随意变更,并建立相应的制度。

3、加强项目实施管理,计划项目要落实项目承包人和项目法人责任制,签订项目责任书(或合同),健全项目档案管理制度。

4、严格执行《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项目扶持管理办法》,直接将扶持资金拨付到移民村组(自然村),由移民村组(自然村)组织项目实施。

5、充分发挥乡镇移民管理机构的作用,依靠乡镇人民政府检查、协调、监督、指导好移民扶持项目的实施。

6、严格项目验收制,确保项目能按时、按质、按量建成,确保移民真正受益。

二、监督管理措施

1、严格执行计划,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坚持项目跟着移民村组(自然村)走。

2、按照项目进度分批拨款,杜绝假项目套取专项资金事件发生。

3、建立严格的工程项目结算制度,组织好基础设施项目的财务结算,确保专款专用,杜绝挤占和挪用专项资金。

4、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对项目建设、资金运行定期巡视调度,督促指导,监督审计,确保项目资金正常运转,确保计划项目顺利完成。

第八章 投资规模以及资金平衡方案

一、资金规模

本次规划为限额规划

国家扶持投资规模:600元/人×15413人=924.78万元 规划投资总规模:投资规模×扶持年限4.5年=4161.51万元 各移民村组扶持资金规模详见表8.1

二、详见表8.2。

三、资金计划

第九章

第一节 制度保障措施

1、《靖安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细则》

2、《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核定登记办法》

3、《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方式确定办法》

4、《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发放办法》

5、《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项目扶持管理办法》

6、《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办法》 第二节 组织保障措施

1、移民工作实行属地管理。靖安县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是靖安县移民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具体负责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组织实施,靖安县老建移民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已经单列为正科级事业单位,解决了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纳入了同级财政预算。

2、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主要责任在县,县级人民政府是移民工作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负责移民后期扶持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对本辖内的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负总责。乡镇人民政府是移民后期扶持的工作主体,按照县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展工作。各级组织更加强对移民的科技培训,提高移民素质和致富本领。在国家扶持下,积极引导移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解决好生存与发展问题。

3、积极开展县、乡两级移民管理机构人员和移民村组干部的培训,每年定期培训4期,让移民干部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新时期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和工作方法。

第三节 稳定工作措施

1、保障稳定是检验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成败的关键。县级人民政府对全县稳定工作负总责,各乡镇人民政府对辖区内稳定直接负责。要始终注意好维护稳定的工作,并事先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仔细排查各种不稳定因素,及时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同时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移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移民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确保社会稳定。

2、做好库区和移民安臵区的稳定工作。一是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稳定工作,始终绷紧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这根弦,绝不能麻痹大意;二是在工作方式上注意走群众路线,严格按程序要求办事;三是在工作作风上要扎实细致,不怕麻烦,不能粗枝大叶;四是在工作措施上要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以防为主,对发生或可能发生

后期扶持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本规划为近期4.5年规划即2006年7月至2010年,各资金投入计划详见表8.3。资金平衡

4.5年规划期内直补到人资金数量为2545.29万元,项目扶持资金数量为1616.22万元。各移民村规划资金的移民群体性事件,要做到信息畅通、反应灵敏、处臵果断,避免其蔓延扩大,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3、非农户和小型水库移民及让地原住农民等未纳入扶持范围,难免产生攀比心理。各级组织要做好思想政治和政策解释工作,对符合条件的非农移民贫困家庭,优先纳入城镇低保范围;小型水库移民和让地原住农民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政府也要通过其他渠道给予适当帮扶。

第十章 后期扶持规划实施总体效果评价

第一节 经济效益

一、实现的经济指标

1、实现的经济指标(移民收入):规划预测到2010年移民人均收入为1699元,达当地群众人均水平的60%。

2、与规模目标对比分析。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32元,移民人均纯收入1195元,移民人均纯收入为当地群众平均水平的42%。规划到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64元,年均增长3。5%;2010年移民人均纯收入为1699元,年均增长7。3%。

3、实现现金直补的,中间操作环节少,移民直接受益,移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容易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

4、实现项目扶持的,前期对移民人均收入和当地经济发展影响不明显,随着项目逐步实施,生产生活设施不断改善,移民收入后期增长较快,影响逐渐显现,发展潜力巨大。

二、社会效益

规划实施后,现金直补移民直接受益,项目扶持移民和安臵区群众共同受益。库区和移民安臵区生产生活条件逐年改善,移民“行路难、灌溉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住房难”七大问题得到不同程度解决,有力地带动了库区和移民安臵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移民收入水平逐年得到提高,使移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国家后期扶持政策的实惠,确保了农村社会稳定,达到库区和移民安臵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效益

上一篇:寿光市教育城域网网站管理制度下一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