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3-5教学案

2024-10-24

高中物理3-5教学案(精选10篇)

1.高中物理3-5教学案 篇一

第1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一、实验目的 1.明确探究物体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

2.探究一维碰撞中的不变量。

二、实验原理 在一维碰撞中,测出物体的质量m和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v、v′,找出碰撞前的动量p=m1v1+m2v2及碰撞后的动量p′=m1v1′+m2v2′,看碰撞前后动量是否守恒。

[实验方案一] 利用气垫导轨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实验器材] 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重物、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等。

图16-1-1 [实验步骤]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滑块质量。

2.安装:正确安装好气垫导轨。

3.实验:接通电源,利用配套的光电计时装置测出两滑块各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的速度(①改变滑块的质量。

②改变滑块的初速度大小和方向)。

4.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数据处理] 1.滑块速度的测量:v=Δx,式中Δx为滑块挡光片的宽度(仪器说明书上给出,也可Δt直接测量),Δt为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滑块(挡光片)经过光电门的时间。

2.验证的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实验方案二] 利用等长悬线悬挂等大小球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1 [实验器材] 带细线的摆球(两套)、铁架台、天平、量角器、坐标纸、胶布等。

[实验步骤]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m1、m2。

2.安装:把两个等大小球用等长悬线悬挂起来。

3.实验:一个小球静止,拉起另一个小球,放下时它们相碰。

图16-1-2 4.测速度:可以测量小球被拉起的角度,从而算出碰撞前对应小球的速度,测量碰撞后小球摆起的角度,算出碰撞后对应小球的速度。

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

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数据处理] 1.摆球速度的测量:v=2gh,式中h为小球释放时(或碰撞后摆起的)高度,h可用刻度尺测量(也可由量角器和摆长计算出)。

2.验证的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实验方案三] 在光滑桌面上两车碰撞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实验器材] 光滑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两个)、天平、撞针、橡皮泥。

图16-1-3 [实验步骤]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车的质量。

2.安装: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光滑长木板的一端,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的后面,在两小车的碰撞端分别装上撞针和橡皮泥。

3.实验:接通电源,让小车A运动,小车B静止,两车碰撞时撞针插入橡皮泥中,把两小车连接成一体运动。

4.测速度:通过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及时间由v=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

Δx算出速度。

Δt 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数据处理] 1.小车速度的测量:v=Δx,式中Δx是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可用刻度尺测量,ΔtΔt为小车经过Δx的时间,可由打点间隔算出。

2.验证的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实验方案四] 利用斜槽上滚下的小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两个)、天平、复写纸、白纸等。

图16-1-4 [实验步骤]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并选定质量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

2.安装:按照图16-1-4所示安装实验装置。

调整固定斜槽使斜槽底端水平。

3.铺纸:白纸在下,复写纸在上且在适当位置铺放好。

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

4.放球找点:不放被撞小球,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某固定高度处自由滚下,重复10次。

用圆规画尽量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

圆心P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5.碰撞找点:把被撞小球放在斜槽末端,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同一高度自由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重复实验10次。

用步骤4的方法,标出碰后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和被撞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

如图16-1-5所示。

图16-1-5 6.验证:连接ON,测量线段OP、OM、ON的长度。

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

最后代入m1·OP=m1·OM+m2·ON,看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成立。

7.结束:整理好实验器材放回原处。

[数据处理] 验证的表达式:m1·OP=m1·OM+m2·ON

三、注意事项 1.前提条件:碰撞的两物体应保证“水平”和“正碰”。

2.方案提醒 3(1)若利用气垫导轨进行验证,调整气垫导轨时,应注意利用水平仪确保导轨水平。

(2)若利用摆球进行验证,两摆球静止时球心应在同一水平线上,且刚好接触,摆线竖直,将摆球拉起后,两摆线应在同一竖直面内。

(3)若利用两小车相碰进行验证,要注意平衡摩擦力。

(4)若利用平抛运动规律进行验证,安装实验装置时,应注意调整斜槽,使斜槽末端水平,且选质量较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

四、误差分析 1.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装置本身是否符合要求。

(1)碰撞是否为一维。

(2)实验是否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如气垫导轨是否水平,两球是否等大,用长木板实验时是否平衡掉摩擦力。

2.偶然误差:主要来源于质量m和速度v的测量。

[例1] 利用如图16-1-6所示的实验装置,可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由于小球的下落高度是定值,所以,小球落在地面上的水平位移就代表了平抛运动时水平初速度的大小,这样碰前速度和碰后速度就可以用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来表示。

图16-1-6(1)(多选)为了尽量准确找到碰撞中的不变量,以下要求正确的是________。

A.入射小球的半径应该大于被碰小球的半径 B.入射小球的半径应该等于被碰小球的半径 C.入射小球每次应该从斜槽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 D.斜槽末端必须是水平的(2)(多选)关于小球的落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如果小球每次从斜槽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重复几次的落点一定是完全重合的 B.由于偶然因素存在,重复操作时小球的落点不会完全重合,但是落点应当比较密集 C.测定落点P的位置时,如果几次落点的位置分别为P1、P2、…Pn,则落点的平均OP1+OP2+…+OPn位置OP= nD.尽可能用最小的圆把各个落点圈住,这个圆的圆心位置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解析](1)只有两个小球的半径相等,才能保证碰后小球做平抛运动,所以A错误,B 4 正确;入射小球每次应该从斜槽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才能使得小球平抛运动的落点在同一位置,所以C正确;斜槽末端必须水平也是保证小球碰后做平抛运动的必要条件,所以D正确。

(2)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需要重复多次,找到小球平抛落地的平均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小偶然误差,因此B、D选项正确。

[答案](1)BCD(2)BD [例2] 如图16-1-7所示为气垫导轨上两个滑块A、B相互作用后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频闪的频率为10 Hz。

开始时两个滑块静止,它们之间有一根被压缩的轻弹簧,滑块用绳子连接,绳子烧断后,两个滑块向相反方向运动。

已知滑块A、B的质量分别为200 g、300 g,根据照片记录的信息,A、B离开弹簧后,A滑块做________运动,其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本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6-1-7 [思路点拨] [解析] 由题图可知,A、B离开弹簧后,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开始时vA=0,vB=0,A、B被弹开后,vA′=0.09 m/s,vB′=0.06 m/s,mAvA′=0.2×0.09 kg·m/s=0.018 kg·m/s mBvB′=0.3×0.06 kg·m/s=0.018 kg·m/s 由此可得:mAvA′=mBvB′,即0=mBvB′-mAvA′ 结论是:两滑块组成的系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质量与速度乘积的矢量和守恒。

[答案] 匀速直线 0.09 两滑块组成的系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质量与速度乘积的矢 5 量和守恒 [例3] 把两个大小相同、质量不等的金属球用细线连接起来,中间夹一被压缩的轻弹簧,置于摩擦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6-1-8所示。

现烧断细线,观察两球的运动情况,进行必要的测量,探究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的不变量。

图16-1-8 测量过程中:(1)还必须添加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需直接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需要验算的表达式如何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实验是在“探究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的不变量”时,为了确定物体速度的方法进行的迁移。

两球弹开后,分别以不同的速度离开桌面做平抛运动,两球做平抛运动的时间相等,均为t=2hg(h为桌面离地的高度)。

根据平抛运动规律,由两球落地点距抛出点的水平距离x=vt知,两球水平速度之比等于它们的射程之比,即v1∶v2=x1∶x2,所以本实验中只需测量x1、x2即可,测量x1、x2时需准确记下两球落地点的位置,故需要刻度2尺、白纸、复写纸、图钉、细线、铅锤、木板等。

若要探究m1x1=m2x2或者m1x1=m2x22或者x1x2=…是否成立,还需用天平测量两球的质量m1、m2。

m1m2[答案](1)刻度尺、白纸、复写纸、图钉、细线、铅锤、木板、天平(2)两球的质量m1、m2,两球碰后的水平射程x1、x2(3)m1x1=m2x2 1.(多选)在用打点计时器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时,下列哪些操作是正确的()A.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改变两车的质量 B.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碰撞后粘在一起 C.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 D.先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6 解析:选BC 车的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没有必要一个用钉子而另一个用橡皮泥配重。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碰撞后两车粘在一起有共同速度,选项B正确;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原则是先接通电源,C项正确。

2.(多选)在利用气垫导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哪些因素可导致实验误差()A.导轨安放不水平C.两小车质量不相等 B.小车上挡光板倾斜 D.两小车碰后连在一起 解析:选AB 导轨不水平,小车速度将会受重力影响,A项可导致实验误差;挡光板倾斜会导致挡光板宽度不等于挡光阶段小车通过的位移,导致速度计算出现误差,B项可导致实验误差。

3.(多选)在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时,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A.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的质量 B.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的半径 C.入射小球从静止释放时的起始高度 D.斜槽轨道的末端到地面的高度 E.不放被碰小球时,入射小球飞出的水平射程 F.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碰撞后飞出的水平射程 解析:选AEF 从同一高度做平抛运动,飞行时间t相同,所以需要测出的量有:未碰时入射小球的水平射程,碰后入射小球的水平射程,碰后被碰小球的水平射程,及两球质量的大小。

4.如图16-1-9所示,某同学利用两个半径相同的小球及斜槽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主要步骤如下: 图16-1-9(1)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m1=32.6 g、m2=20.9 g。

记下斜槽末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O。

(2)不放置被碰小球,让入射小球m1从某位置由静止释放,记下m1的落地点P。

(3)把被碰小球m2置于斜槽末端,如图所示,让小球m1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记下小球m1、m2的落地点M、N。

7(4)把被碰小球m2的左面粘上一小块胶布,然后重复步骤(3)。

(5)测量各自的水平射程,记录在下表中。

不粘胶布时 粘胶布时 关于碰撞中的不变量,该同学有以下猜想 A.v1=v1′+v2′ B.m1v1=m1v1′+m2v2′ 11212C.m1v21=m1v1′+m2v2′ 222其中v1指不放置m2时入射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1′、v2′指放置被碰小球时m1、m2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由实验数据经计算分析,判断哪一种猜想正确________(填选项前的序号)。

解析:根据题中所给两小球的质量和题表中的数据,经过计算可知m1v1=m1v1′+m2v2′,选项B正确。

答案:B 5.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探究碰撞过程中不变量的实验:在小车甲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甲使之做匀速直线运动。

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乙相碰并粘合成一体,而后两车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图16-1-10所示。

在小车甲后连着纸带,打点计时器打点频率为50 Hz,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

OP 56.0 cm 56.0 cm OM 12.5 cm 20.4 cm ON 67.8 cm 55.3 cm 图16-1-10(1)若已得到打点纸带如图16-1-11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并标在图上,A为运动起始的第一点,则应选________段计算小车甲的碰前速度,应选________段来计算小车甲和乙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两空选填“AB”“BC”“CD”或“DE”)。

图16-1-11(2)已测得小车甲的质量m甲=0.40 kg,小车乙的质量m乙=0.20 kg,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前m甲v甲+m乙v乙=________________kg·m/s;碰后m甲v甲′+m乙v乙′=________kg·m/s。

8(3)通过计算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解析:(1)观察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点迹均匀的阶段BC应为小车甲与乙碰前的阶段,CD段点迹不均匀,故CD应为碰撞阶段,甲、乙碰撞后一起匀速直线运动,打出间距均匀的点,故应选DE段计算碰后共同的速度。

(2)v甲=BCDE=1.05 m/s,v′==0.695 m/s ΔtΔtm甲v甲+m乙v乙=0.420 kg·m/s 碰后m甲v甲′+m乙v乙′=(m甲+m乙)v′ =0.60×0.695 kg·m/s=0.417 kg·m/s。

(3)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碰撞前后两个小车的mv之和是相等的。

答案:(1)BC DE(2)0.420 0.417(3)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碰撞前后两个小车的mv之和是相等的 6.“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入射小球m1=15 g,原来静止的被碰小球m2=10 g,由实验测得它们在碰撞前后的x-t图像如图16-1-12所示,由图可知,入射小球碰撞前的m1v1是________,入射小球碰撞后的m1v1′是__________,被碰小球碰撞后的m2v2′是________。

由此得出结论________。

图16-1-12 解析:由图可知碰撞前m1的速度大小v1=0.2 m/s=1 m/s,0.2故碰撞前的m1v1=0.015×1 kg·m/s=0.015 kg·m/s。

0.3-0.2碰撞后m1速度大小v1′= m/s=0.5 m/s,0.4-0.20.35-0.2m2的速度大小v2′= m/s=0.75 m/s,0.4-0.2故m1v1′=0.015×0.5 kg·m/s=0.007 5 kg·m/s,m2v2′=0.01×0.75 kg·m/s=0.007 5 kg·m/s,9 可知m1v1=m1v1′+m2v2′。

答案:0.015 kg·m/s 0.007 5 kg·m/s 0.007 5 kg·m/s 碰撞中mv的矢量和是守恒的量 7.如图16-1-13所示为用气垫导轨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装置,遮光片D在运动过程中的遮光时间Δt被光电计时器自动记录下来。

在某次实验中,滑块1和滑块2质量分别为m1=0.240 kg、m2=0.220 kg,滑块1运动起来,向着静止在导轨上的滑块2撞去,碰撞之前滑块1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光电计时器自动记录下来的时间Δt=110.7 ms。

碰撞之后,滑块1和滑块2粘连在一起,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Δt′=214.3 ms,已知两滑块上的挡光板的宽度都是Δx=3 cm,问: 图16-1-13(1)碰撞前后两滑块各自的质量与速度乘积之和相等吗,即m1v1+m2v2=m1v1′+m2v2′成立吗? 22(2)碰撞前后两滑块各自的质量与速度平方乘积之和相等吗,即m1v21+m2v2=m1v1′+m2v2′2成立吗? 解析:(1)因为滑块遮光片的宽度是Δx,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是Δt,所以滑块速度3×10-2ΔxΔx可用公式v=求出。

碰撞之前,滑块1的速度v1==m/s=0.271 m/s ΔtΔt110.7×10-3碰撞之前,滑块2静止,所以v2=0 碰撞之后,两滑块粘连在一起 3×10-2Δxv1′=v2′== m/s=0.140 m/s Δt′214.3×10-3m1v1+m2v2=0.240×0.271 kg·m/s=0.065 kg·m/s m1v1′+m2v2′=(0.240+0.220)×0.140 kg·m/s =0.064 kg·m/s 所以,在误差允许范围内,m1v1+m2v2=m1v1′+m2v2′成立。

(2)碰撞之前: 10 22m1v21+m2v2=0.240×0.271 J=0.018 J 碰撞之后: m1v1′2+m2v2′2=(0.240+0.220)×0.1402 J =0.009 J 222可见m1v21+m2v2>m1v1′+m2v2′。

答案:(1)成立(2)不成立 11。

2.高中物理3-5教学案 篇二

1. 预习模式的优化

为了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掌握知识, 必须要重视课前预习在整个课程内容中的重要地位。学生往往在传统的教案教学模式中都对课前预习不够重视, 往往都不会对课上知识的吸收产生实质的帮助。而采用现在新课改之后的学案教学可以很好的弥补课前预习不充足这个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问题。现在对课前预习的设置在学案教学是这样的:首先学生要通过老师的学案设计的要求梳理新课程的主体线路, 其次要掌握新课程各个章节大体概念, 最后学生要理解和熟悉各个章节中涉及到的相关规律、公式以及概念等知识通过完成课堂预习所布置的任务, 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之中, 学生就能够快速抓住重点, 并且就自己不熟悉和不理解的地方重点对待, 而不会盲目跟随老师节奏而不假思索的听完整节课。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 同时促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最终提高其课堂学习知识和理解知识的效率。

大量教学统计表明, 学生在实行了的物理学案教学的预习模式后往往能够更好的理解物理中的抽象概念和规律, 学生对于抽象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都普遍得到改善。学生通过完成老师之前设定好的预习方法,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后, 往往会将主要的精力花费在自己之前预习中出现的一些不熟悉和不了解的问题以及知识点上, 而不会选择全程跟着老师的节奏走马观花。通过进行课前预习, 学生在上课之后听讲眼神也由过去的迷茫、迷惑变为现在的机灵、有神, 由于学生对老师讲授的知识不会陌生, 因此课堂的氛围变得特别活跃, 效率大大提高。通过长期坚持, 相信学生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其物理学科的成绩, 也能够逐渐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并且对于其它学科成绩的提高也会有所帮助。

2. 课堂上学生当“演员”, 老师当“导演”

笔者在这么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中, 往往都认为大部分需要讲授的概念和知识点都是重点, 而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这些知识重点, 会在一整节课中都连续不断的讲授这些知识, 笔者在讲授完这些知识点之后会有很大的满足感, 但是每次物理测试的结果却经常不尽如人意。课堂上讲授的很多知识点, 实验步骤、公式以及规律在课堂上都已经讲述清楚, 并且让学生重点对待, 但是在考试中却往往还是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样的错误。

3. 巧妙设置问题, 促进学案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都是学生被动跟着老师的课堂节奏学习知识, 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由于整堂课都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时间, 因此对于老师讲述的知识点都没有深入的理解, 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这样的情形往往导致学生没有与老师的思想独立开, 对于其自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束缚。众所周知, 高中物理这门课程不仅仅需要学生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记忆工作,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将物理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相互混淆。而学案教学的模式则要求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独立并且主动的学习新的知识。作为一名高中物理课程老师, 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在实行了学案教学模式之后有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笔者在课堂之上将讲课和练习有机结合, 对于一些通俗和简单的问题则一笔带过, 对于难度较高和比较新奇的问题, 则通过合理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寻问题的答案, 而没有选择直接将答案整理好讲述给学生,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氛围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不再死气沉沉。

传统教学之后, 往往老师都是唯一的主角, 希望通过自己一个人的讲述将知识毫无损失的传授给学生, 以为学生成绩不好只是因为老师自身没有将问题讲述清楚, 但是最终的结果却一直不太让人满意。但是在实行学案教学之后, 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变化使得主角变为了学生, 而老师只是充当把控整体节奏的导演角色, 主要的表演舞台也从老师手中交给了学生, 学生可以利用这样的舞台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潜能进行知识的探寻和吸收。笔者在课程结束之后还会做一个摸底调查, 将课堂上学生讲述的问题进行一个了解, 确保学生最后真正的掌握了这些问题, 也能够进一步优化学案教学模式, 对存在的不足及时发现, 及时改善。

4. 结论

在新形势之下, 学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一方面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也很好的契合了时代发展对教学改革的要求。学生由于学案教学模式的出现, 在积极、主动、开心学习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培养起思维能力。笔者会切实不断努力, 切实通过学案教学模式更好的在今后的教学之后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黎锦志.高中物理学案教学的实践[J].广东教育 (综合版) , 2010, (11) .

[2]赵友华.高中物理学案的优化设计策略[J].教师, 2011, (6) .

[3]孙艳美, 王梅英.“三案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7) .

3.高中物理3-5教学案 篇三

关键词:教学案;问题;策略

课堂教学设计是对课堂的安排或策划,是一种预设。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从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各地导学案学习的引导下,本着推进有效教学的目的,我们学校2008级实行了“教学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四年的“教学案一体化”的实施中,我校的课堂都是以“教学案”为媒介进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由于理念和经验的限制,课堂中存在不少误区,学校推行的“六要点”教学法理念得不到充分实现。

一、目前,高中物理“教学案一体化”教学存在的不足

1.部分教师并未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存在新瓶装旧酒的现象

“教学案一体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更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师、学生课堂角色的转变。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有些教师被迫放弃了传统的“教师备课—课堂讲授—学生听课—课下练习”模式,但是并未完全接受“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而只是出于各方面考虑被迫采用了教学案教学方式。在课堂中仍然是新瓶装旧酒,学生活动流于形式,课堂仍然采用讲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在公开课、研究课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效果非常好,但平时的教学中就穿新鞋走老路。

而另有一部分教师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忽视了

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成了旁观者。学生上课进行预习、讨论,然后小组选派代表进行答案展示,整堂课教师没有板书,学生对这节课只能说出一些零零散散的知识点,根本上缺乏对教材内

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学生吃的都是夹生饭。

2.学案编写不到位,成为习题集或教辅书

教学案应该是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途径,而习题则是检

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因此,习题可以是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应该成为全部。但有些教师认为“教学案”就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所以,他们在设计“教学案”时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只是把教材以问题、习题、知识点等罗列在一起,认为这就是“教

学案”。

3.教学案的编写整齐划一,体现不出任何的层次感和个性化

教学案的编写应该根据不同的年级、班级和学情,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使用的学案,让优秀生感到挑战,中等生得到激励,后进生看到希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学有所得。但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通过集体备课后形成的教学案,同一学科同一年级所有的班级都是一模一样

的。缺少了教师的自主备课,用起来很不方便,另外,对学生的层次体现的不到位,导致优秀生感觉太简单出现吃不饱,而后进生却感到吃力,教学的进度就受到很大影响。

4.教学案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落实不到位

教学案教学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因此,学案中“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呈现。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合作学习几乎成了优秀生的阵地,他们的反应速度快,理解快,在学习中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其他同学丧失了自主思考的机会,并且造成了依赖。而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摆设,并没有实现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要求。

二、改进高中物理“教学案一体化”教学的策略

教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相关要求,但如果希望“教学案一体化”教学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主体,让教师成为

主导

“教学案一体化”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课前和课中对教师给予的学案的预习和思考提出相应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展开相应的讨论,通过讨论对新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深入了解,从而掌握知识。这个过程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教师而言更是如此,从教育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要求出发,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的参与和讨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进行启迪。在教学案教学中,教师在宏观上起着引导和指引的作用,通过教学案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学生对高中物理课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例如,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节中,通过杂技节目“水流星”引入新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水流星”表演中,杯子中的水没有溢出?是不是任何情况下水都不会溢出?达到什么条件水才能不溢出?水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既有情景的引入,又有一系列的问题的指引,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展开小组讨论,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突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2.科学设计教学案的结构和栏目,体现出层次性

一份好的教学案,必须要有好的结构和栏目。教学案是课堂的预设,要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很好的统一,教师必须根据本节要学习的内容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案栏目。发给学生的教学案,都是教师的教案,然后从教案出学案,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教学案栏目除了传统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知识回顾、知识结构等栏目外,还可添加与小组合作学习有关的栏目,像小组讨论、探究,教师点拨、教师(学生)反思等,给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合作学习留下充足的空间。在题目或问题的设计中,体现出层次性。

3.高度重视随堂检测,关注学困生

在使用“教学案一体化”过程中,每节课都要进行随堂检测,检测的内容可以是這节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一道习题,也可以是教学案中的一道例题,总之要能反应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堂的最后几分钟一定留给学生做当堂检测。随堂检测是指对全体学生当堂达标情况的全面检查,可采用口头测试、书面测试等形式,可以是快速问答、多媒体小检测、小组讨论等。可当堂给出答案,也可收取批改,要多关注及重点辅导存在问题的学生,并根据学生答题时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矫正,使其达标。

4.精心打造教学共同体

为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校提出了“六要点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时效、活力”,打造有效课堂。这其中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多了,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也多了,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在学习小组的构建中,注意小组内成员的搭配,设置合理的小组安排,无论是同质异构还是异质同构的成员搭配,都需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上课回答问题的规范,如何回答问题,如何进行小组展示,如何倾听,如何进行小组评价等等,所以,这些学习不但是学生的成长也是教师的成长,教师学会发挥主导作用,调控课堂。

综上所述,教学案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是通过教学实践引发

的一些思考,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刘俊敏.编写学案需要注意的三个关系[J].现代农村科技,2009(10):44.

[2]王步勇.对“教学案一体化”之浅见[J].教学与管理,2002(19):39.

[3]陆建源.“一体化教学案”的编写探究[J].教师论坛,2007(6):15-17.

4.高中物理3-5教学案 篇四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等第_________ 【教学目标】

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教学内容】

一、预习作业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电源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恒定电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恒定电流.3.电流的定义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只要导体两端存在______,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就在______力的作用下,从电势____

处向电势______处定向移动.移动的方向与导体中的电流方向________.

二、典型例题

1、关于电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导体中无电流,其内部的自由电荷就停止运动了 B.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就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 C.电流虽然有方向,但电流是个标量

D.电流的传导速率即为自由电荷定向移动速率

2、有一根横截面积为S的铜导线.流过其中的电流为I,设单位体积的导线内有n个自由 电子.电子的电荷量为q.此时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为v,在时间△t内,通过导线横截面的自由电子数目可表不为()

ItItA.nvSt

B.nvt

C.q

D.Sq

2、在电解液中,(1)若5s内沿相反方向通过面积为0.5m2的横截面的正负离子的电荷量均为5C,则电解液中的电流为多大?(2)若5s内到达阳极的负离子和到达阴极的正离子均为5C,则电流的大小为多大?

三、随堂练习

1、如图所示的电解槽中,如果在4s内各有8c的正、负电荷通过面积为0.8㎡的横截面AB,那么 ⑴在图中标出正、负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⑵电解槽中的电流方向如何?⑶4s内通过横截面AB的电量为多少? ⑷电解槽中的电流为多大?

3.已知电子的电荷量为e,质量为m.氢原子的电子在原子核的静电力吸引下做半径为r 的匀速圆周运动,电子运动形成的等效电流为多大?

四、课堂总结 【巩固练习】

1.下列叙述中,产生电流的条件是

()A.有自由电子

B.导体两端存在电势差 C.任何物体两端存在电压

D.导体两端有恒定电压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导体中电荷运动就形成了电流

B.电流强度的单位是安培

C.电流强度有方向,它是一个矢量

D.一切导体,只要其两端电势差为零,则电流强度就为零 3.对电流概念的正确理解是

()A.通过导体的横截面的电量越多,电流越大

B.导体的横截面越大,电流越大

C.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越大,电流越大

D.导体中的自由电荷越多,电流越大

4.下列关于电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金属导体中,电流的传播速率就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 B.温度升高时,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热运动加快,电流也就加大

C.电路接通后,电子就由电源出发,只要经过一个极短的时间就能达到用电器

D.通电的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运动是热运动和定向移动的合运动,电流的传播速率等于光速

5.通过一个导体电流是5A,经过4min通过该导体一个截面的电量是()A.20C B.50C C.1200C D.2000C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流的方向就是电荷移动的方向

B.在某一直流电源的外电路上,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C.电流都是由电子的移动形成的 D.电流是有方向的量,所以是矢量

7.某一探测器因射线照射,内部气体电离,在时间t内有n个二价正离子到达阴极,有2n个电子到达探测器的阳极,则探测器电路中的电流为().A.0 B.2ne/t C.3ne/t D.4ne/t

8.金属导体导电是

作定向移动,电解液导电是

作定向移动,气体导电是

都作定向移动。

5.高中物理3-5教学案 篇五

第十六章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学案

【考纲解读】

1.会用实验装置测速度或用其他物理量表示物体的速度大小.2.验证在系统不受外力的作用下,系统内物体相互作用时总动量守恒.

定高度处自由滚下,重复10次.用圆规画尽量小的圆把小球所有的落点都圈在里面.圆心P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5)把被撞小球放在斜槽末端,让入射小球从斜槽同一高度自由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重复实验10次.用步骤(4)的方法,标出碰后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和被撞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如实验原理图乙所示.

(6)连接ON,测量线段OP、OM、ON的长度.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最后代入m1OP=m1OM+m2ON,看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成立.

(7)整理好实验器材放回原处.

(8)实验结论: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碰撞系统的动量守恒. 【基本实验要求】

1. 实验原理

在一维碰撞中,测出物体的质量m和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v、v′,找出碰撞前的动量p=m1v1+m2v2及碰撞后的动量p′=m1v1′+m2v2′,看碰撞前后动量是否守恒. 2. 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两个)、天平、复写纸、白纸等. 3.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并选定质量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

(2)按照实验原理图甲安装实验装置.调整、固定斜槽使斜槽底端水平.

【规律方法总结】

1. 数据处理

验证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2. 注意事项(1)前提条件

保证碰撞是一维的,即保证两物体在碰

撞之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之后还沿这条直线运动.

(2)利用斜槽进行实验,入射球质量要大于被碰球质量,即m1>m2,防止碰后m1被反弹.(3)白纸在下,复写纸在上且在适当位置铺放好.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4)不放被撞小球,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某固

第十六章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学案

第 1 页

【考点一】 对实验步骤及实验误差分析的考查

1.某同学利用打点计时器和气垫导轨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气垫导轨装置如图1甲所示,所用的气垫导轨装置由导轨、滑块、弹射架等组成.在空腔导轨的两个工作面上均匀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小孔,向导轨空腔内不断通入压缩空气,压缩空气会从小孔中喷出,使滑块稳定地漂浮在导轨上,这样就大大减小了因滑块和导轨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误差.

带一起运动;

⑦取下纸带,重复步骤④⑤⑥,选出较理想的纸带如图乙所示;

⑧测得滑块1(包括撞针)的质量为310 g,滑块2(包括橡皮泥)的质量为205 g;试着完善实验步骤⑥的内容.

(2)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打一个点,计算可知,两滑块相互作用前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之和为________ kg·m/s;两滑块相互作用以后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之和为______ kg·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试说明(2)问中两结果不完全相等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 对实验数据处理的考查

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电磁打点计时器验证动

图1(1)下面是实验的主要步骤:

①安装好气垫导轨,调节气垫导轨的调节旋钮,使导轨水平;

②向气垫导轨通入压缩空气;

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紧靠气垫导轨左端弹射架的外侧,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和弹射架并固定在滑块1的左端,调节打点计时器的高度,直至滑块拖着纸带移动时,纸带始终在水平方向;

④使滑块1挤压导轨左端弹射架上的橡皮绳; ⑤把滑块2放在气垫导轨的中间;

⑥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让滑块带动纸

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在小车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使之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他设计的装置如图2甲所示.在小车A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50 Hz,长木板下垫着薄木片以平衡摩擦力.

第十六章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学案

第 2 页

图2(1)若已测得打点纸带如图乙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已标在图上).A为运动的起点,则应选________段来计算A碰前的速度.应选________段来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两空选填“AB”或“BC”或“CD”或“DE”).

(2)已测得小车A的质量m1=0.4 kg,小车B的质量为m2=0.2 kg,则碰前两小车的总动量为________ kg·m/s,碰后两小车的总动量为________ kg·m/s.A、B运动时间的计时器开始工作.当A、B滑块分别碰撞C、D挡板时停止计时,记下A、B分别到达C、D的运动时间t1和t2.(1)实验中还应测量的物理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利用上述测量的物理量,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

(3)利用上述物理量写出被压缩弹簧的弹性势能大小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

【考点针对练习】

4.在利用悬线悬挂等大小球进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悬挂两球的线长度要适当,且等长 B.由静止释放小球以便较准确地计算小球碰前的速度

C.两小球必须都是刚性球,且质量相同 D.两小球碰后可以粘合在一起共同运动 5.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实验中,入射小球在斜槽上释放点的高低对实验影响的说法中正

【考点三】创新实验设计

3.气垫导轨是常用的一种实验仪器,它是利用气泵使带孔的导轨与滑块之间形成气垫,使滑块悬浮在导轨上,滑块在导轨上的运动可视为没有摩擦.我们可以用带竖直挡板C和D的气垫导轨和滑块A和B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弹簧的长度忽略不计),采用的实验步骤如下:

图3 a.用天平分别测出滑块A、B的质量mA、mB; b.调整气垫导轨,使导轨处于水平状态; c.在A和B间放入一个被压缩的轻弹簧,用电动卡锁锁定,静止放置在气垫导轨上; d.用刻度尺测出A的左端至C板的距离L1; e.按下电钮放开卡锁,同时使分别记录滑块

确的是()

图4

A.释放点越低,小球所受阻力越小,入射小球速度越小,误差越小

第十六章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学案

第 3 页

B.释放点越低,两球碰后水平位移越小,水平位移测量的相对误差越小,两球速度的测量越准确

C.释放点越高,两球相碰时,相互作用的内力越大,碰撞前后动量之差越小,误差越小

D.释放点越高,入射小球对被碰小球的作用力越大,轨道对被碰小球的阻力越小 6.如图5(a)所示,在水平光滑轨道上停着甲、乙两辆实验小车,甲车系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当甲车受到水平向右的冲量时,随即启动打点计时器.甲车运动一段距离后,与静止的(乙)车发生正碰并粘在一起运动.

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均为b.气垫导轨正常工作后,接通两个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并让两滑块以不同的速度相向运动,两滑块相碰后粘在一起继续运动.图8为某次实验打出的、点迹清晰的纸带的一部分,在纸带上以相同间距的6个连续点为一段划分纸带,用刻度尺分别量出其长度s1、s2和s3.若题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均为国际单位,那么,碰撞前两滑块的动量大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两滑块的总动量大小为____________;碰撞后两滑块的总动量大小为________.重复上述实验,多做几次.若碰撞前、后两滑块的总动量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则动量守恒定律得到验证.

图5 纸带记录下碰撞前甲车和碰撞后两车运动情况如图(b)所示,电源频率为50 Hz,则碰撞前甲车运动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甲、乙两车的质量比m甲∶m乙

图6

=________.图8

7.气垫导轨(如图6)工作时,空气从导轨表面的小孔喷出,在导轨表面和滑块内表面之间形成一层薄薄的空气层,使滑块不与导轨表面直接接触,大大减小了滑块运动时的阻力.为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放置两个质量均为a的滑块,每个滑块的一端分别与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两个打

第十六章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学案

6.高中物理3-5教学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会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打 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纸带。2.会用描点法作出 v-t 图象。

3.能从 v-t 图象分析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4.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精神。【自主学习】

1.打点计时器结构如何?

2.用打点计时器测小车的速度所需哪些实验器材、实验步骤? 3.本实验特别要注意哪些事项? 4.怎样分析和选取纸带上的点? 5.如何计算出所取点的速度?

6.由处理出来的数据判断物体作什么运动?

7.如何根据速度—时间图象(v—t图象)求小车的加速度?

1.如图所示,你的左手拿一块表,右手拿一支彩色画笔你的同伴牵动一条宽约1cm的长纸带,使纸带在你的笔下沿着直线向前移动每隔1s你用画笔在纸带上点一个点你还可以练习在1s内均匀地点上两个点这样,就做成了一台简单的打点计时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纸带的速度越快,相同距离上打的点会越多

B. 牵动纸带速度不恒定,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也会不稳定

C. 若每隔1s变为每隔0.5s打一个点,增大速度,纸带上的两点间距离会变大 D. 若每隔1s变为每隔0.5s打一个点,同样的速度,纸带上的两点间距离会变小 【答案】 D 【解析】

【点睛】

人为模拟打点计时器可以帮助了解打点计时器原理.2.如图是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得到的纸带,纸带上依次打下了0、1、2、3、4、5六个点,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时间间隔均为T,则两计数点1、4之间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A. B.

C.

【答案】 B 【解析】 【详解】 D.

依据平均速度的公式故选:B.,则物体在1、4之间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故B正确,ACD错误.3.图是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纸带上面每打一点的时间间隔是记数点间还有四个计时点已知记数点的速度等于,,,且每两个,则第三个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详解】

因为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所以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根据运动学公式得:第三个记数点的速度,A正确.

4.在用打点计时器获取重物下落的运动信息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B. 打出短线是由于打点针压得过紧 C. 电磁打点计时器需要有6V低压直流电源 D. 实验中不需要秒表、天平【答案】 C 【解析】

5.下列关于打点计时器的说法正确的是()A. 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直流电源 B. 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交流电源

C. 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相邻的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s D. 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01 s 【答案】 C 【解析】 【详解】

AB、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应使用220V的交流电源,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交流电源,故A、B错误; CD、电源频率是50Hz,相邻计时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点睛】

电火花计时器应使用220V的交流电源,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交流电源,电源频率是50Hz,相邻计时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6.在实验中,利用纸带上的数据和第一章的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后,以速度v为纵轴,以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某次实验中某同学描出的点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上一共描出了10个点。下列思考有道理的是()

①这10个点无论如何也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小车运动的v-t图象不可能为一条直线,而应为一条光滑的曲线

②这10个点中有8个点虽然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它们紧挨在一条直线附近,只有F和B两点离这条直线太远

③在8个点当中只有4个点能画在一条直线上(A、D、G、I),有六个点不在该直线上,这条直线肯定不能表示小车运动的规律

④与直线偏差较小的点(C、E、H、J)可能是实验误差造成的,而与直线偏离较大的点(B、F)则可能是实验中出现错误造成的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 B

7.如下图所示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舍去前面比较密集的点,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0、1、2、3、4、5、6,量得s1=1.30 cm,s2=3.10 cm,s3=5.38 cm,s4=8.16 cm,s5=11.45 cm,s6=15.26 cm,(1)计算打下1、2、3、4、5五个计数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要求保留3位有效数字)(2)将1、2、3、4、5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标在如下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并画出小车的瞬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

【答案】(1)0.155;0.204;0.253;0.304;0.355(2)

7.谈谈关于高中物理学案的研究 篇七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案;研究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学案。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在当今这个时代,各种物理资料汗牛充栋,但是它们往往是根据课程标准或者某个地区的学生进行编写的,而各个地方的学生基础各不相同,这就导致针对性不强,白白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做无用功。因此针对自己所在学校或者地区的学生编写适合的学案势在必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经验对高中物理学案作一些探讨。

第一,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有前瞻性,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在设计学案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步工作做好了,学案才会有质量。就拿我教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物理学习还用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一套,尤其是女同学居多。针对这一特点,我专门设计了关于数学知识的一个学案,在学案中有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弦余弦函数的题目,帮助他们打好数学基础。

第二,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体现引导性。实验向来是学习难点,我们可以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如何做实验,突破這一难点。比如我设计的描绘一个平抛运动的轨迹实验学案,所设计问题依次为 ①如何保证物体的运动是平抛运动,即初速度水平?②如何得到轨迹线?③每次只能记录小球做平抛运动经过的一个位置即描一个点,而要得到轨迹需要多个点,怎么办?④怎样保证水平初速度大小不变?⑤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O就是槽口的端点吗?应该在哪里?⑥在坐标纸上画出轨迹图,并以O点为原点建立XY轴。⑦怎样计算出所描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第三,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体现阶梯性。学案上的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练习的习题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一定的梯度,一方面让学生们通过做题,逐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做的题,增强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我在圆周运动的新课学案里设计这样一道题,下列四组物理量中,都是矢量的一组是:A.线速度、转速 B.角速度、角度C.时间、路程 D.线速度、位移。而在学案课后作业里我布置下面这道题,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来说,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A.周期 B.转速C.角速度 D.线速度 。再比如下面这两道题:如图1所示,皮带转动装置转动时,分析皮带上A、B点及轮上C点的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主动轮O1上两轮的半径分别为3r和r,从动轮O2的半径为2r,A、B、C分别为轮缘上的三点,设皮带不打滑,求:⑴ A、B、C三点的角速度之比ωA∶ωB∶ωC⑵ A、B、C三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v A∶vB∶vC

前一道题通过我引导学生分析得到结论,因为有这道题搭台阶,生自然有思路可循,所以后一道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我再适当点拨。由此可见,设计阶梯性的题目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第四,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考虑阶段性和系统性的统一。任何事物都存在系统和部分两个方面,系统的好坏不仅依赖各部分的存在,而且依赖于各部分之间的相关性。比如加速度的学习,第一阶段的学案设计重点是比值定义式学习,通过直线运动来体会矢量性;第二阶段是在学习完平行四边形定则及三角形定则后学习初末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的加速度该阶段的学案应该重点从画图角度确定速度变化量设计;第三阶段就是必修2的平抛运动,该阶段应该把比值定义式和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起来设计关于加速度的题目;第四阶段就是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学习,此时完全可以用引导学生分析的学案设计做到学以致用。以上分析是在建立在系统研究教材基础上总结出的,把系统性贯穿到每一个阶段,对于学生形成好的思维品质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五,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学案上选择每一道习题都要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每道题具体用到哪一个知识点,考察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都要按照每节课教学目标来确定,要体现出题目的针对性。针对不同阶段应该设计不同类型的学案。常用的有以下这几种:新课型学案,侧重引导性以及和新课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章节检测学案,选题侧重综合应用知识这一类;知识方法总结学案,侧重知识系统性让学生能高屋建瓴学习知识;高考对接学案,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高考题,让学生从高一就能摸准高考脉搏找到合适的奋斗目标,激发他们奋斗的动力。

当然不是每个学案都要全部按照以上特性编写,而应该有所侧重。而且在起步阶段,应该发挥集体的力量,每人负责一部分,然后集体研究,以真正落实学案。编写应该尽量避免东拼西凑不加选择。最好学会改编题目以满足要求,能与高考进行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 高中物理教科书.百度百科.

8.高中物理3-5教学案 篇八

互动课堂

疏导引导

1.理解振幅、周期和频率的物理意义

(1)定义:振幅是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单位:m;周期是振动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单位:s;频率是单位时间完成全振动的次数,单位:Hz.(2)作用:振幅是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周期和频率是描述振动快慢的物理量,与振幅无关.(3)振幅、周期和频率是描述振动或其他周期性运动的特征量.2.振动的振幅与振动的位移

(1)振幅是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位移是物体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置变化.(2)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在同一简谐运动中振幅是不变的,但位移却时刻变化.(3)振幅是标量,位移是矢量.(4)振幅在数值上等于最大位移的绝对值.3.振幅与路程的关系

(1)振动物体在一个周期内的路程一定为四个振幅.(2)振动物体在半个周期内的路程一定为两个振幅.1T内的路程可能等于一个振幅,可能大于一个振幅,还可能小于一个振411幅.只有当T的初时刻,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或最大位移处,T内的路程才等于一个振44(3)振动物体在幅.计算路程的方法是:先判断所求的时间内有几个周期,再依据上述规律求路程.4.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和周期性

做简谐运动的物体,运动过程中各物理量关于平衡位置对称.以水平弹簧振子为例,振子通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点,加速度、速度大小相等,动能相等,势能相等.对称性还表现在过程量的相等上,如从某点到达最大位移位置和从最大位移位置再回到该点所需要的时间相等.简谐运动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周期性的运动,按其周期性可做如下判断:(1)若t1-t2=nT,则t1、t2两时刻振动物体在同一位置,运动情况相同;(2)若t2-t1=nT+向相反.(3)若t2-t1=nT+1T,则t1、t2两时刻,描述运动的物理量(x、F、a、v)均大小相等,方213T或t2-t1=nT+T,则当t1时刻物体到达最大位移处时,t2时刻物体44到达平衡位置;当t1时刻物体在平衡位置时,t2时刻到达最大位移处;若t1时刻物体在其他位置,t2时刻物体到达何处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5.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做简谐运动的物体位移x随时间t变化的表达式: x=Asin(ωt+φ).说明:(1)式中x表示振动质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2)式中A表示简谐运动的振幅.(3)式中ω叫做简谐运动的圆频率,它也表示简谐运动的快慢,与周期T及频率f的关系 是:ω=2=2πf T2t+φ)或x=Asin(2πft+φ)T 所以表达式也可写成:x=Asin(因此,已知x随t变化的表达式可直接找出简谐运动的周期或频率.(4)式中φ表示t=0时简谐运动质点所处的状态,称为初相位,或初相;(ωt+φ)代表了做简谐运动的质点在t时刻处在一个运动周期中的哪个状态,所以代表简谐运动的相位.(5)相位差:即某一时刻的相位之差.两个具有相同圆频率(ω)的简谐运动,设其初相分别为φ1和φ2,当φ2>φ1时,其相位差Δφ=(ωt+φ2)-(ωt+φ1)=φ2-φ

1此时我们常说2的相位比1超前Δφ,或者说1的相位比2的相位落后Δφ.活学巧用

1.如图11-2-1所示,弹簧振子在AA′间做简谐运动,测得AA′相距8 cm,从第1次通过平衡位置开始计时,第15次通过平衡位置时停止计时,共用了14 s,则

图11-2-1(1)振幅为__________;(2)周期为__________;

(3)振子完成4次全振动所经过的总路程为__________.思路解析:(1)振幅是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由题意可知振幅A=4 cm.(2)振子每连续两次通过平衡位置的时间为一个周期,故周期T=2 s.(3)振子完成一次全振动的路程为4A,4次全振动路程为s=16A=64 cm.答案:(1)4 cm(2)2 s(3)64 cm 2.一质点做简谐运动,振幅是4 cm、频率是2.5 Hz,该质点从平衡位置起向正方向运动,经2.5 s质点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选初始运动方向为正方向)()

A.4 cm,24 cm B.-4 cm,100 cm C.零,100 cm D.4 cm,100 cm 思路解析:周期T=

111 s=0.4 s,t=2.5 s=6T,质点在2.5 s后将到达正的最大

4f2.5位移处,故位移为4 cm;路程为6×4A+A=25A=100 cm.答案:D 3.如图11-2-2所示,弹簧振子在BC间振动.O为平衡位置,BO=CO=5 cm,若振子从B到C的运动时间为1 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1-2-2 A.振子从B经O到C完成一次全振动 B.振动周期为1 s,振幅为10 cm C.经过两次全振动,振子通过的路程为20 cm D.从B开始经过3 s,振子通过的路程是30 cm

思路解析:振子从B→O→C仅完成了半次全振动,所以周期T=2×1 s=2 s,振幅A=BO=5 cm.振子在一次全振动中通过的路程为4A=20 cm,所以两次全振动中通过的路程为40 cm,3 s 的时间为1.5T,所以振子通过的路程为30 cm.故正确选项为D.答案:D 4.一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周期为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t时刻和(t+Δt)时刻振子运动位移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则Δt一定等于T的整数倍

B.若t时刻和(t+Δt)时刻振子运动速度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Δt一定等于数倍

C.若Δt=T,则在t时刻和(t+Δt)时刻振子运动的加速度一定相等 D.若Δt=

T的整2T,则在t时刻和(t+Δt)时刻弹簧的长度一定相等 2

图11-2-3

思路解析:对选项A,只能说明这两个时刻振子处于同一位置,设为P,如图11-2-3所示,并未说明这两个时刻振子的运动方向是否相同,Δt可以是振子由P向B再回到P的时间,故认为Δt一定等于T的整数倍是错误的.对选项B,振子两次到P位置时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并不能肯定Δt等于

9.高中物理3-5教学案 篇九

第一节 力

学习目标:

1.初步知道什么是力

2.通过实例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学习过程: 一.力是什么

1.阅读课本78页图5-1表现力的实例并思考:

(1)这几个力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谈谈你是怎样分析得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的?

2.阅读课本79页最上面的两段内容并思考:

(1)力是。用字母 表示。

(2)一个力的产生要有 物体。其中,施加力的物体叫,受到力的物体叫。

(3)在推土机用力推走泥土的实例中,推力的受力物体是,施力物体是。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做一做:用手拍桌子,手给桌子一个力,你的手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2.阅读课本79页图5-2,完成里面的填空,利用身边的条件体验体验。

3.通过1和2的体验、分析,你认为物体间力的作用具有什么特点?写在下面。

三.力的作用效果

1.阅读课本80页图5-3.请你再列举几个与图5-3相似的实例。

上述几个实例说明:。

2.阅读课本80页图5-4.请你再列举几个与图5-4相似的实例。

上述几个实例说明:。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指。3.总结1和2可得:力的作用效果有 和 两个方面。四 学习小结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写在下面。

2.本节你还有哪些疑问?写在下面。

【自我检测】

1.指出下列各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人推车时,给车一个向前的推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2)用力提水桶时,水桶对手的拉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C.只有接触的物体才有可能有力的作用 D.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汽车在下列运动中,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从静止开始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B在平直的公路上加速行驶

C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 D在公路上转弯

4.体育课上,只见小明用力将铅球沿斜上方推了出去,在空中运动了一段弧线后落到地面,地面被砸了一个坑。在这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

(1)铅球受到小明的推力作用后,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 变为 ;

(2)铅球脱离手后,不沿斜向直线运动,轨道向下弯曲,这是因为 ;(3)铅球以某个速度砸向地面,最后处于静止,这是因为 ;铅球落地时,地面被砸了一个凹陷的坑,这是因为。

5.在日常生活中,你有过下面的经验吗?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填空解释这些现象。(1)要让小船离开岸边,可以让岸上的人推一下小船,此时小船受到 对船的,船由静止变为运动了,也可以将竹篙用力撑岸边,此时 对岸有力的作用,那么 对 也有力的作用,船因此受到力的作用而运动。(2)人如果要从地面上跳起来,必须用脚蹬地,此时,对地有力的作用; 同时,对 也有力的作用,如果该力大于人的重,人就跳起来了。(3)小高用力去推一块大石块,大石块纹丝未动,而小高的脚向后滑。小高向后滑的原因是。

10.初二物理教案温度的测量教学案 篇十

编者按:查字典物理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发布了初二物理教案温度的测量教学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教案温度的测量教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自界的物质以三种状态存在,以及他们的不同特征。

2、学会使用酒精灯。

3、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学会温度计的测量。

重点难点: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目标,导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学情况。

1、自然界的物质的三种状态为:、、2、物质处于固态时,有一定的 和;

处于液态时,有一定的

没有一定的;处于气态时,没有固定的和。

3、酒精灯使用:

(1)酒精灯的 温度最高,应该用 加热;

(2)绝对 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应该用 去点燃;

(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 盖灭,不能;

(4)万一洒出的酒精 在桌面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 扑盖。

4、物质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变的,那么物质处

于那种状态与 有关。

5、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测温液体 的 的性质 制成的。

6、温度计上的标度常采用 温标,该温标是由 国物理学家 首先规定,标度的单位是,符号是。7、0度的规定:。8、100度的规定:。

三、探究新知:

1、云、雨、雾、露、霜、雪都是水的化身,其中只含固态成分的有,只含液态成分的有,含固态、液态等多种成分的是。

2、一块冰的温度有-15℃升高到-5℃,其温度升高了,另一块冰原来的温度为-2℃,降低了10℃后,冰的温度变为。

3、物体的冷热程度用 表示,测量物体冷热程度的仪器是,它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

4、常用液体温度计的种类有:、、。

5、-20℃的正确读法是()

A、零下20度 B、零下摄氏20度 C、负20摄氏度 D、零下20摄氏度 6、0℃的冰河0℃的水,两者温度相比较()

A、0℃的水的温度低一些 B、相同 C、0℃的冰的温度低一些 D、两者状态不同,无法比较

7、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但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的示数分别是()

A、上升的示数一样,示数相等

B、内径细的升高的多,示数也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等

D、内径粗的升高的高,示数也大

8、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 热胀冷缩 来测量温度的;

(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 移动;(填左或右)(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 0C;

上一篇:优秀幼儿园教师师德演讲稿下一篇:高中寒假日记900字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