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24-09-17

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3篇)

1.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一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农村环境污染与治理措施

姓名:吴泽永

学号:20081509

学院:文史学院

专业:新闻学

2011年2月15日

农村环境污染与治理措施

前言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电视媒体也曾报道过“垃圾围村”的现象。以前人们只重视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处于边缘位置的农村地区的环境破坏问题往往被忽视。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村容村貌的整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得到普遍的重视。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和在农村生活多年的经验并加以深入思考,理论结合实际精心撰写了本文。简要论述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背景原因、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及其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其言论无论多么精妙都只是高阁之谈,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

本文以湖南省靖州县新厂镇营寨村为例,分析了造成该村环境污染的原因,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意见措施,笔者认为或多或少有其合理之处。

一、营寨村简述

新厂镇营寨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地处靖州县边陲,与通道县县溪镇接壤。全村共六个自然团,2000名多村民。营寨村是典型的山地村,交通极为不便,境内没有大河和水路航道,目前全村也还没有一条正式的公路,通往镇政府驻地的公路正在铺筑当中,工程竣工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多年以来当地村民都是经过泥泞的盘山公路去往通道县县溪镇,而很少再到新厂镇赶集。该村的落后与闭塞全县闻名,虽然如此,由于当地村民勤劳能干,坐山吃山也是温饱有余,这些年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这得益于当地的香菌种植产业。该村相当一部分的村民都从事香菌种植,尤其是上营寨和下营寨更胜一筹。香菌种植给该村带来的财富一时间还难以统计到具体的数字,但是,自从种植香菌以来村内面貌的改变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时显著的。

与此同时,香菌种植业给该村的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生态环境遭到了空前的破坏。极不符合“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十六字方针的“村容整洁”一条。

二、营寨村环境恶化的现象、特征及危害

(一)营寨村环境污染现象简述

营寨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都存在,但近些年尤为突出。笔者便有深刻的体会。从前的青山绿水被糟蹋得遍体鳞伤满目疮痍不堪入目。

该村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沿溪流区域呈带状分布,而又以有居民带更胜。营寨村各个自然团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小溪,或穿团寨而过,或绕团外而流,这些水量并不丰富的溪流是当地主要的水源,不仅灌溉农田,还为当地居民提供涤衣洗菜之便。营寨虽处于闭塞之地,但山水田园风光清秀无比,民养自给有余。但是现在已经俨然不是那般模样,小溪里沉积了厚厚的淤泥,烂橘子烂菌包破塑料袋将溪水堵得水泄不通,部分流段出现断流现象,如厕后使用过的卫生纸等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并统统倾泻于小溪当中,不但有碍观瞻,时间一长臭味熏天。

处于这样的生活环境之下当地村民却不以为然,得过且过,放任自流。还在门前溪流中喂养家禽家畜,排放物如鸭粪直接排放到溪流中,而人们还在这样的水质中洗衣物甚至洗菜,根据食物链的原理,最后伤及当地居民在所难免。

(二)营寨村环境污染的特征

1、污染来源单一。污染源主要是当地农业生产所产生的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如烂菌包。烂塑料袋、如烂水果、洗衣污水等。

2、主要表现为水源污染。几乎所有的垃圾都排泄到小溪里,远远超过了溪水的自净能力。

3、污染区域集中于居民区及河湾处。很多居民为图方便就近倾倒垃圾,所以很多门前的溪水流段都堆积了很多垃圾废物。溪水拐弯处则沉积了大量的垃圾。

4、污染时间的全年性。以前每逢夏季溪水涨水的时候,由于水量增大流速加快,溪水会把沉积下来的垃圾冲走,但是最近这些年由于河道淤塞严重,垃圾数量剧增等原因溪水已经无力带走沉积多年的垃圾,因而污染的时间由原来的季节性污染转变为全年的污染。

5、治理的艰难性。环境破坏了需要治理,但是农村环境的治理起码受到一下两个因素的制约:

(1)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环保意识薄弱,对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对公共卫生的维护还缺乏认识。

(2)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奇缺。污染起来是举手之劳,而要治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大规模的治理、清除和保护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持是不现实的。

(三)营寨村环境污染的危害

这样的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的严重性和广泛性事毋庸置疑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当地生态平衡。被污染的小溪内鱼虾几乎灭绝。

2、不利于饲养家禽家畜的健康。容易引起瘟疫的流行。

3、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人是环境污染的最终和最大的受害者。因为人所食用的是在污染的环境下成长的家禽家畜,是污水洗涤后的蔬菜;人们所呼吸的是恶臭难闻的被污染后的空气。

4、间接危害到城市区域。当地被污染的农产品可能流向城市,而间接危害到城市的居民。

5、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以环境换取的繁荣一定是不持久的。总有一天人们将面临无水可用的局面。它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时代的一个不和谐音符。

6、对当地形象影响不好。环境的破坏时人们素质低下的表现。

总而言之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时百害而无一利,应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重视,抓紧治理。

三、营寨村环境污染的治理

纵然是困难重重,总不能因噎废食。权衡利弊,人们还是支付不起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它所带来的危害不只影响一个人,而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它所危害的也不只是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今后的子子孙孙„„

治理环境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既然是要治理那么就要有一套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方法。在提出具体方案之前笔者认为还需要花一些篇幅来论述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我们制行动方案时有宗法可循。

笔者认为有关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措施的制定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因地制宜。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条件的措施,这样才具有可行性。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方法。例如营寨村是一个贫困山区在财力上无法安排专门的环卫车辆就不要做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应当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解决类似问题。

(二)依靠广大群众。“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脱离了群众,一切都是空谈,毫无价值。

(三)从根本入手,标本兼治。这个根本就是要通过环保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发扬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河山的精神,杜绝不良卫生习惯,积极爱护公共环境。人的觉悟提高了,自然就不会再做有害生态环境的事,环境治理好了,也就能保护好。

(四)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这是我国在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根据上述几点原则方针,结合营寨村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一)加强环保教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从分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宣传教育工作应该由村委会安排人员专人专办,这项工作应该长期坚持不容放松。

(二)制定本村的环境保护日程表,具体规划每一个时段季节的环保目标。第一步是在汛期来临之前全面疏通河道;第二步应该在汛期来领之时借助水力将河道清理干净,将沉积多年的垃圾冲走;第三步应该巩固成果,积极防范,杜绝再次污染。

(三)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全体村名共同协商制定后严格执行。

(四)责任到户,责任到人。每户居民负责自家门前路段流域的环境卫生。

(五)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设卫生监督员巡视本村卫生。污染公共环境者应给予一定的罚款。

(六)探索新的运作模式。一个村可以成立一个环保合作组织,每个组设分理处。每个自然团应该选择合适场所作为垃圾处理场,垃圾焚烧场应远离居民区。实行“户、团、村”模式,户分类,组回收、村收购。也就是说每户居民事先将

垃圾分类,将可回收的废弃物分离出来以适当价格卖给环保合作组织,然后每个组派专人定期回收可循环利用的废弃物储存,最后由村统一再能行二次回收并转运出售,所得款项将用于本村环境保护的日常开支。

(七)开展卫生评比工作。在本村辖区范围内的各个小组或自然团之间进行卫生评比工作,定期评比一次,评比的内容主要是看该团(组)的公共卫生情况和村容村貌是否整洁,评比出最佳卫生团寨和最差卫生团寨通报全村,表扬先进批评落后。

(八)严禁在上游河段饲养或放养家禽家畜,以免动物粪便造成水质污染。以上八点只是一个框架性的建议,仅供参考,不足之处可在具体实践中补充或修改。

四、结语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们并不希望生活早污浊不堪的环境当中,我们呼唤青山绿水,那就要从我们每一个做起,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做起。有时候文明只是举手之劳,营寨村相较于其他村而言经济较落后,但我们必须让环保先行,保护好这原本美好的青山绿水,这或许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所谓“留的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只有这样才能为我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恒久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比别人先建成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二

关键词:城市郊区,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重要的发展领域, 是一个幼儿从一个生物人, 掌握必要的社会生活技能, 实践与内化社会道德行为规范, 从而逐渐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并独立适应社会的过程。 幼儿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 这一时期, 幼儿逐渐掌握所处情景中所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 并形成与同伴交往、与他人相处必要的各种态度、习惯和能力, 为以后适应更复杂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 长期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应试教育实践及科学早期教育理念的缺失, 使得幼儿社会性发展被严重忽视。 笔者在湖北省襄阳市郊区建制镇中心幼儿园开展一定范围内的调查走访, 以期在了解掌握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基础上, 提出促进其发展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 抽取襄阳市襄州区东津镇中心幼儿园和襄阳市樊城区牛首镇中心幼儿园共计741名4-6 岁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 共发放问卷741份, 回收711份, 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673份, 其中男性儿童351人, 女性儿童322人。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陈会昌 《4岁—7岁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为主要调查工具, 该问卷制定有全国常模,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较好。 问卷调查15个因素由60个小项目构成, 并且全部为正向题, 适合一定规模的调查。 具体的调查过程为, 通过幼儿园集中将问卷发给幼儿家长, 列有较详细的填写要求和注意事项, 再由幼儿园集中回收, 同时, 配合指导家长回答问卷的需要, 并辅之以走访等方式。

(三) 数据整理与分析

以年龄、性别、是否因留守等情况作一定分层处理, 在SPSS19.0进行数据录入,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 样本一般情况

) ) ) ) ) ) ) ) ) ) ) ) 从+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看, 在673份统计数据中, 其中男性2.3456789:9%;9%<=%;>%:>%3511人5 20 85 16 17 72 14 16 91 15 18 76 15 20 85 17 17 74/, 占52%, 女性322人, 占48%, 留守幼儿占29.7%。?) @A

14.332.531.515.432B (0C二) 受调查215幼儿社会性发2展30现状

将本研究对象在量表15 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与常模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 调查对象社会性发展总分的平均分为201.14, 标准差为26.12, 与常模比较, 数据显示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较好级别的比例最高, 占35.2%, 其次为中等, 占30.1%。 与常模比较, 受调查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整体分值较低, 但基本符合常模一般分布。

具体而言, 在意志、同伴关系、独立性和好胜心这四个维度上, 达到较好的比例分别为42.1%、41.9%、47.3%和42.1%, 而在生活习惯、 情绪稳定性和自尊心这三个维度上较差的比例较高, 分别占20.2%、15.2%和12%。 这表明在这三个维度上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较差。

(三) 受调查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性别差异与分析

数据显示, 农村男性幼儿和女性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总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A, ?但.是在A?遵.守@社B会?规.则维?.度@和B无?侵.犯性C维D度E上F, :男孩和女孩存在显著差异, 显示女孩- 0更. 7遵84守社会规34则, 5男6孩反之, 有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及在遵守- 0社. 8会51规范维度;上<得=分较低。 但是在自我概念维度和好胜-心0. 维97度5上, 男孩与女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且男孩发展更好于女孩。

(四) 留守与非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差异与分析

数据显示, 在遵守情绪稳定性维度、自我概念维度、好胜心维度上, 非留守幼儿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幼儿, 其他维度上则没有明显差异。

四、结语

1.本次研究样本为城市郊区建制镇幼儿园幼儿, 留守幼儿约占三分之一, 反映中部城市承接东部产业专业转移, 农民工能够在家乡附近就业, 郊区农村幼儿留守现象有所缓解。 但是数据显示, 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整体水平偏低, 家庭、幼儿园、教师及社会应当积极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女性幼儿在遵守社会规则维度和无侵犯性维度上, 显著差异优于男性幼儿。 这一特点符合一般的调查结论。

3.调查显示, 在自我概念维度和好胜心维度上, 男孩发展要优于女孩, 这与一般结论有所差异。 在访谈过程中要注意到, 一般家长在教养过程中会更注重男孩的观点和意见, 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存在类似的情况, 因此男孩相对于女孩有着更多的自我意识发展锻炼的实践机会。 对此家长和幼儿园应当更新教育观念, 切实关注女孩自我意识的发展。

4.留守幼儿在情绪稳定性、自我概念、好胜心等维度上急需幼儿园、教师及家长的关注与干预。

参考文献

[1]李颖, 李敏.预防“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异常的几点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06:16-18.

[2]张莅颖, 孙敬.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及其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2:37-40.

3.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农村土地整理;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2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2-0307-03

收稿日期:2014-04-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17311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KYZ201131);江苏省国土资源科技计划(编号:201303);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编号:1310307030x)。

作者简介:夏敏(1971—),女,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评价和土地信息系统的研究。E-mail:xm@njau.edu.cn。社会环境影响(SEIA)正式被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1986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坎特教授正式出版了第1本论述SEIA的专著《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此后屡次在国际环境影响评价会议上都有大量有关SEIA的论述内容发表。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新领域,在国外已经引起了足够重视,而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1-4]。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于2006年12月22日启动了“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社会因素”应急课题。我国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于2011年对其进行了第1次修订,此次修订增加了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并于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 2.1—2011),适用于所有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土地整理涉及到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社会问题,特别是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而土地整理的顺利完成又需要农民的支持,因此进行土地整理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現实意义。我国学者们对土地整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大量研究[5-8],但大都侧重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研究,对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较少,而且土地整理工作在全国范围开展,其对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影响的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 2.1—2011),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咨询与实地调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欠发达地区甘肃省靖远县和发达地区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其社会环境影响,并分析区域差异,为我国土地整理工作高效全面开展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南京市江宁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南部。全区辖10个街道,200个社区,总面积1 563 km2,2012年耕地面积 585 km2,总人口94.59万人,农村人口48.31万人。江宁区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创新基地,国家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和空港枢纽,2012年人均GDP超过3.7万元,主要经济指标进入江苏省106个区(县、市)前10强。

靖远县位于甘肃省中东部、白银市腹地。全县辖18个乡镇、175个村,总面积5 809 km2,2012年耕地面积 773 km2,总人口48.11万人,农村人口42.62万人;位于西部内陆干旱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甘肃省后列,是1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

1.2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为反映两地土地整理情况,通过向专家、两地区国土局工作人员咨询及预调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土地整理项目作为样本。其中,南京市江宁区选取淳化街道、横溪街道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甘肃省靖远县选取刘川乡涝坝湾村土地整理项目、东湾镇三合村土地整理项目。于2013年7—9月在样本地区进行了农户调查,采用面对面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共回收有效问卷226份,其中江宁区116份,靖远县110份,并从当地国土局、国土所获取了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及验收资料。

1.3研究方法

1.3.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借鉴已有土地整理环境影响、社会影响等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9-12],遵循以人为本、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预调查情况,从土地整理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环境的主体——农民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稳定、社会可接受度4方面共13项指标。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3.2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对评价资料作“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评价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通常要根据人们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确定[13]。本研究通过查阅众多与土地整理评价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实地调研,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对两地土地整理社会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利用数据统计结果及所见所闻评价区域差异。

1.3.3定量评价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量评价,用定量的数据直观表述两地土地整理项目的社会环境影响。层次分析法(AHP)是把人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并用数学为分析、决策、预报或控制提供定量的依据[14],是1种被广泛应用的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具体步骤为:(1)建立层次结构体系;(2)构造判断矩阵;(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模糊综合评判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方法[14]。具体评价步骤为:(1)建立评价因素集和因子集;(2)确定评价集;(3)确定权重集,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4)建立单因素模糊矩阵;(5)进行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nlc202309040045

2结果与分析

2.1定性评价对比分析

2.1.1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土地整理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农用地的平整使耕作机械能够直接进入农田作业。修建或改造农田水利设施;新建田间水泥路、砂石路代替原来的土路;新建生产路,并进行防护林的建设,使得农业生产的条件大大提高,缩短了农作时间,提升了农业劳作的效率,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南京市江宁区调查样点平均耕地增长率达3611%,农户调查问卷显示,土地整理后农业生产条件有较为明显的改善,64%的农户认为水利设施条件有改善,87%的农户感受到了新建的田间道路带来的益处,土地平整后使用农业机械作业的水平也明显有所提高。甘肃省靖远县调查样点平均耕地增长率为4.11%,远低于南京市江宁区,主要在于欠发达地区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沟渠、田坎等面积的减少,对于村庄无大力度的整理;而农民对农田基础设施改善的评价好于发达地区,认为水利设施条件、田间道路有改善的分别占到了90%、87%,原因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更加依赖土地,并且在土地整理之前水利设施和田间道路条件极为落后,土地整理健全农田基础设施后,农民感到有更为明显的改善。

2.1.2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农民是土地整理的直接受益者。土地整理后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健全农田基础设施提高了农田生产能力,并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提高了农民收入,对村庄的整理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精神生活水平,整洁的道路也为人们出行带来了便利。江宁区调查问卷显示91%的农户家庭收入有所提高,靖远县农户家庭收入提高的比率也占到88%,而收入提高在1万元以上的户数低于发达地区。江宁区农户生活环境明显好于靖远县,呈现出一派新农村的景象,村庄整洁,具有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体系,每个村都修建了休闲广场和户外健身设施,新建医疗站并增添医疗设施,新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综合卫生中心,在工作、购物和出行等方面的便捷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有78%的农户认为出行较以前方便。靖远县农村面貌较以前相比也有所改善,农户认为居住环境、生活服务设施、出行方便程度有提高的分别占到86%、62%、71%,只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2.1.3促进社会稳定土地整理通过明晰权属界限减少了土地利用过程中引发的各种纠纷;改变了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促进了城镇化发展;减少了耕地上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投入量,把部分农民从世代耕耘的土地上解放出来,很多农民自愿把耕地承包给种田大户,使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在发达地区江宁区表现明显,81%的农户认为明晰权属界限后土地纠纷情况有了很大改善,主要从事农业的人数比率由原来的53%降为14%,大部分农户选择外出打工,87%的农户认为扶贫情况有所改善,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欠发达地区靖远县认为土地纠纷有很大改善的占到45%,主要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由原来的61%降为27%,外出打工的人数由原来的19%增长为44%,进行个体经营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根据《甘肃省发展年鉴》,2011年靖远县贫困人口由10万人下降到5.75万人,扶贫效果明显。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打工在促进城镇化、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大部分农民工无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尤其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民工,由于未接受或不能接受足夠的教育,劳动力素质低下,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这部分人的生活水平[15],造成社会不稳定。

2.1.4社会可接受度有待提高提高农民对土地整理的接受度是促进土地整理协调、高效开展的前提。本研究主要从公众参与度、社会支持率、公众满意度3个指标来评价社会可接受度。2个地区农民对土地整理的参与度都不高,江宁区仅有一半的农户充分参与到土地整理过程中,靖远县更低,只有29%,大多数农民只是土地整理的被动参与者,缺少“话语权”,只是按照要求配合项目开展,即使感觉权益受到损害也无力反抗。两地农民都支持土地整理,农民相信土地整理会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只是希望相关领导将相关资金全部用于为农民谋福利的土地整理工作中,施工单位不要偷工减料,从中获取不正当利润。两地对土地整理的结果满意程度都有待提高,尤其在发达地区。江宁区农民认为非常满意的仅有33%,满意的有20%,认为一般的占31%,仍有16%农民对土地整理结果不满意;靖远县认为非常满意的仅有48%,满意的有8%,认为一般的占到18%,还有26%的农户对土地整理结果不满意。土地整理旨在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农民作为土地整理的直接受益者,农民满意度直接反映了土地整理的绩效,对于投资巨大的土地整理工程只有真正使农民满意才能促进我国土地整理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2定量评价对比分析

2.2.1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咨询专家并结合实地调研中农民的意见构造判断矩阵,求解土地整理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具体权重见表1。

2.2.2建立评价集基于土地整理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需要,将评判标准分为5个等级,即V={V1,V2,V3,V4,V5}={很好,好,一般,无变化,有所恶化}。综合考虑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情况及带来的影响,为各指标的每个等级制定标准。

2.2.3模糊综合评价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建立模糊矩阵并进行模糊运算,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南京市江宁区综合评价结果为[0.152 90.451 80.268 80.098 20.028 3],“好”的隶属度最高。甘肃省靖远县综合评价结果为[0.134 30.268 90.482 70.071 80.042 3],“一般”的隶属度最高。从综合评价结果(表3)来看,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社会环境影响好于欠发达地区。从准则层分析,在B1生产环境、B3社会稳定方面,江宁区好于靖远县;在B2生活环境方面,两地评价结果接近,最大隶属度均为“好”;而在B4社会可接受度方面,靖远县好于江宁区,可见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对土地整理的实施效果更容易满足,更能够接受土地整理,期望早日通过土地整理带领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nlc202309040045

3结论与讨论

通过农户调查让土地整理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到评价中来,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土地整理项目社会环境影响,对比分析区域差异,综合评价发现发达地区土地整理社会环境影响好于欠发达地区,但对水利设施建设、田间道路建设及农民满意度指标的评价上不如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土地整理要参考、借鉴发达地区的工作经验,增加对农田基础设施的维护,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增强对居民点整理的力度,增加耕地面积并保证耕地质量;完善居民点配套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明确土地权属并鼓励农民将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流转进行规模经营,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关注。两地都应加强土地整理过程监督及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建议由农民来监理土地整理项目,对项目各个环节进行全程、全天候、不间断式巡回监督,把守住“第一道关卡”,发达地区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公开,全程让农民参与并了解 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土地整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对土地整理的认知,了解农民对土地整理的期望,提高农民满意度。

土地整理项目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确定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 目前学界内对土地整理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

较少,本研究从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稳定、社会可接受度4个方面构建了土地整理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其科学性和适用性仍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慧钧,王华东. 论社会环境影响评价[J]. 环境科学进展,1996,4(4):1-20.

[2]劉佳燕. 社会影响评价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 国外城市规划,2006,21(4):77-81.

[3]Frank V. Principles for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A critica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and US documents[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6,26:3-14.

[4]Becker D R,Harris C C,Mclaughlin W J,et al. 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to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the interactive community forum[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s,2003,23:367-382.

[5]王军,李正,白中科,等.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增刊1):340-345.

[6]申晓强,刘志斌,朱志宇. 基于物元分析模型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7):173-180.

[7]荀文会,刘友兆. 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22(4):10-14.

[8]王姗姗. 基于熵值物元可拓模型的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武汉市江夏区某项目为例[D].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1.

[9]雷广海.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10]张正峰,陈百明. 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03,19(2):210-213.

[11]梁敏. 农村土地整治社会效益评价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12]信桂新,杨庆媛,杨华均,等.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影响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1):312-317.

[13]汤青慧. 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2004.

[14]杜栋,庞庆华.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5]张勤,常仲智. 新农村建设区域比较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69-272.王志国,尚士友,闫秀芳. 典型草原植被盖度计算与试验插值对比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2):310-313.

4.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四

学院:

专业:

学号:

农村教育与经济建设发展的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一、调查数据

概况:

本村共有2814人,土地面积4106亩。本村的农作物主要以

土豆、玉米为主,绿色蔬菜为辅,另有烤烟以及石材产业的发展。

二、下乡感悟

(一)我看农村教育与建设

随着农村改革和中国加入WTO以来,农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初中毕业就辍学打工和外出打工的人群陆续回到家乡,在党组织的号召和带领下,实行承包责任

制,科学带动农民的积极性,发家治富。

以前,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是“失学率高”、“教育

状况落后”等短语一言概之。然而,经过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

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让我们来看一组调查结果,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其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能上大学。甚至还有好多家庭不惜花费重金把孩子送到城市去上学,以便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曾记得有个老大爷这样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

由此,一个地方是否重视教育应该看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农村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能都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靠山村的乡亲们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当你听到老大爷说“砸锅卖铁也得上”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吗?

教育,是个沉重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离发达地区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且经济发展阻碍了教育发展的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于经济,但最终还得抓住“教育是基础,经济是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拉起了自己的院子。但直到目前为止,村里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没有好的交通,经济发展将受到限制。因此,村党支部书和村长积极主动的带头捐款带动村民的改革意识做到以“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在后村铺上了一条石子路。就是这条石子路带动了靠山村的发展,同时也方便了乡亲们。现在呀!靠山村在党的领导下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原有的石子路的基础上又兴建了一条柏油马路,村里的乡亲们,有的买上了大型收割机、汽车,今明两年,还准备使村与村之间道路相通,走上发财致富的新阶段……

由于前几年天成村的经济落后,村教学楼多年漏雨,一直没有修补,现在呀!生活条件好了,领导进行教室的维护修理,在原有的基础上又盖起了一幢3层的教学楼,便于全体师生能够更

好的学习,尽最大的努力使全村的儿童尽早的脱离。

(二)我为乡亲献计策

在与乡亲们的接触中,我体会到乡亲们的淳朴,也感受到了农村劳动人民对知识的渴求,对富裕的渴望。面对乡亲们的情谊,我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父老乡亲们做点事。然而今天只能为他们宣传一些成功的经验的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议。

在村庄规划上,做到公路通到家家户户大门口,极大地方便了村民;路旁栽种柳树,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为村民增加了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经济发展方面,农业往立体结构方向发展。抓好经济作物和加大力度发展高效田的同时保持粮食产量。经济文明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村里面还有好几家石材产业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金也可以获得更大利润,更好的促进除农业为主以外的产业发展的其他产业。

现在,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是靠农作物和高效田。,并负责回收种子,村民只需出土地和劳力)。通过这条路致富,村民是辛苦些,但相比之下,这是最有保障的致富之路。

(三)意义

5.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五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电视媒体也曾报道过“垃圾围村”的现象。以前人们只重视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处于边缘位置的农村地区的环境破坏问题往往被忽视。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村容村貌的整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得到普遍的重视。

我通过实地考察和在农村生活对农村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和了解,简要论述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背景原因、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及其解决方案。

本文以余姚市康山村为例,分析了造成该村环境污染的原因,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意见措施。

一、余姚市康山村简介

康山村地处余姚市区北首,距市中心2公里,区域面积3。 5平方公里。东靠北郊村,南临丰山前村,西隔姚江与畈周村相望,北止旗山、新桥村。交通发达,梁周一级公路,余禾公路穿村而过,给我村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村土地总面积3026。6亩,其中耕地面积1384。6亩,山林1162亩,水面100亩。总人口2240人,下辖13个村民小组,农户849户,党员99名,社员代表39人,村民代表40人。20xx年村总收入45110。3万元,农业收入1935。3万元,工业收入390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589。84元元,村集体可用资金212。7万元。先后获得余姚市卫生村,余姚市计生工作先进单位,街道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村境属姚江以北平原,地形平坦,间有小山丘,属古泻湖地貌,多粉泥土、黄斑泥。气候温暖多雨,属亚热带季风区。

近十年来,康山村新建了多家公司企业、工厂和化工厂,也发展起了农禽业、畜牧业和养殖业,为村子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创造了条件。但在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为村子带来了污染。污水、废气的排放、大量垃圾的产生都使村子的河流、土地、大气有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针对这些情况,村委会也实施了各项措施,进行了治理。

二、康山村环境恶化的现象、特征及危害

(一)康山村环境污染现象简述

康山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都存在,但近些年尤为突出。该村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沿溪流区域部分,而又以有居民带更胜。康山村各个自然团都有小溪,这些水量并不丰富的溪流是当地主要的自然水源,不仅灌溉农田,有些当地居民和外地务工人员还经常用以涤衣洗菜和清洗器具。除此之外,在兴建了许多工厂之后,大量的污水排放到河流之中,虽然已及时处理过该问题,但也对环境造成了影响。曾经的河流还是相当清澈的,没有水藻,鱼虾也丰富,平时不仅用以洗米,还有许多人去游泳。但是现在已经俨然不是那般模样,小河里沉积了厚厚的淤泥,水藻、水葫芦遍布,湖水也发绿发臭,部分流段出现断流现象。

处于这样的生活环境之下当地村民虽不满这些情况,已很少使用河水,但也没有人会主动清理河流。有的居民还在门前溪流中喂养家禽家畜,排放物如鸭粪直接排放到溪流中,而人们还在这样的水质中洗衣物甚至洗菜,根据食物链的原理,最后伤及当地居民在所难免。

除了水污染,垃圾污染也是比较严重的。经常有村民在路边或者田里焚烧垃圾或农作物剩余。焚烧时产生的大量浓烟和焚烧后剩的垃圾灰不仅污染了大气,也影响了农田的质量。此外,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如城市居民,即使已经建造了一些公厕和大垃圾箱,但随地大小便、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

另外,在化肥、农药被推广之后,大量化肥和农药被用于田地中,并且随着水流进入河流之中,这不仅对土地有污染,对河流也造成了污染,更会间接影响到人和动物的身体健康。

(二)康山村环境污染的特征

1、污染来源多样。污染源有当地农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生活垃圾和工业生产排放的垃圾,如农作物垃圾、化肥农药、家禽家畜粪便、瓜果皮、塑料袋、污水等。

2、主要表现为水源污染、垃圾污染。水中产生的水藻过多过快,家禽家畜粪便排放,污染远远超过了溪水的自净能力;生活垃圾过多,垃圾随处乱扔。

3、污染区域集中于居民区、工农业生产区。很多居民为图方便就近倾倒垃

圾,所以很多门前和路口段都堆积了很多垃圾废物。

4、污染时间的全年性。

5、治理的艰难性。环境破坏了需要治理,但是农村环境的治理起码受到一下两个因素的制约:

(1)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环保意识薄弱,对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工厂不愿治理排放的污水废气,因为会影响他们的利益。人们对公共卫生的维护还缺乏认识。

(2)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奇缺。污染起来是举手之劳,而要治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大规模的治理、清除和保护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持是不现实的。

(三)康山村环境污染的危害

这样的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的严重性和广泛性事毋庸置疑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当地生态平衡。被污染的小溪内鱼虾大量减少,土质遭到破坏。

2、不利于饲养家禽家畜的健康。容易引起瘟疫的流行。

3、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人是环境污染的最终和最大的受害者。因为人所食用的是在污染的环境下成长的家禽家畜,是污水洗涤后的蔬菜;人们所呼吸的是恶臭难闻的被污染后的空气。

4、间接危害到城市区域。当地被污染的农产品可能流向城市,而间接危害到城市的居民。

5、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以环境换取的繁荣一定是不持久的。总有一天人们将面临无水可用的局面。它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时代的一个不和谐音符。

6、对当地形象影响不好。环境的破坏是人们素质低下的表现。

总而言之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时百害而无一利,应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重视,抓紧治理。

三、康山村环境污染的治理

纵然是困难重重,总不能因噎废食。权衡利弊,人们还是支付不起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它所带来的危害不只影响一个人,而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它所危害的也不只是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今后的子子孙孙??

治理环境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措施的制定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因地制宜。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条件的措施,这样才具有可行性。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方法。

(二)依靠广大群众。“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脱离了群众,一切都是空谈,毫无价值。

(三)从根本入手,标本兼治。这个根本就是要通过环保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发扬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河山的精神,杜绝不良卫生习惯,积极爱护公共环境。人的觉悟提高了,自然就不会再做有害生态环境的事,环境治理好了,也就能保护好。

(四)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这是我国在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根据上述几点原则方针,我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一)加强环保教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从分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宣传教育工作应该由村委会安排人员专人专办,这项工作应该长期坚持不容放松。

(二)制定本村的环境保护工程表。比如先增加公用垃圾箱的数量,并每天增加清理次数;同时开展河流治理,定期打捞河流中的垃圾、清理水藻等。

(三)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全体共同协商制定后严格执行,必要时可使用强制措施。

(四)责任到户,责任到人。每户居民负责自家门前路段流域的环境卫生。

(五)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设卫生监督员巡视本村卫生。污染公共环境者应给予一定的罚款。

(六)探索新的运作模式。一个村可以成立一个环保合作组织,每个组设分理处。每个自然团应该选择合适场所作为垃圾处理场,垃圾焚烧场应远离居民区。将垃圾分类处理,并进行适当的回收利用。

(七)开展卫生评比工作。在本村辖区范围内的各个小组或自然团之间进行卫生评比工作,定期评比一次,评比出最佳卫生团队和最差卫生团寨通报全村,表扬先进批评落后。

(八)严禁在上游河段饲养或放养家禽家畜,以免动物粪便造成水质污染。

(九)要控制农村工业污染。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禁止淘汰的、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污染严重的技术、产品向农村转移。加强对企业进站废水检测,防止超标排放废水进入管网。继续抓好化工产业的整治,最好能建立污水处理站,并与城市污水管网相连接。对农村的企业实行分类治理,关停淘汰一批非法小加工点,搬迁整合一批基本符合条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确保水质提升。结合行业实际,提出准入条件和排放要求,通过治理来整合提升一批,淘汰取缔一批,促进该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

(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新改扩建的规模畜禽养殖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已投产的规模养殖场,按要求建设污染处理设施并进行限期达标排放。争取在三年内完成80%畜禽养殖户污染治理,20%农户的生活污水得到处理,全村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置。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加大投入,争取出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补助政策,因地制宜利用管网接入集中处理和厌氧动力、生化处理和人工湿地处理等办法,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度。推广大岚镇有机垃圾太阳能处理的模式。

四、结语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们并不希望生活早污浊不堪的环境当中,我们呼唤青山绿水,那就要从我们每一个做起,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做起,有时候文明只是举手之劳。

关于全市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情况的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市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因此,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提高环境质量,建设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市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在对新郑市几个乡镇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村庄养殖户的养殖设施简单,除少数村庄外,大多数村都没有对畜禽粪便进行综合利用处理,如养殖户聚集的新郑市八千乡南部的几个村庄,多数养殖户都是在自己的家里进行饲养。少则几千只,多则上万只,空气质量十分恶劣。并由此滋生了大量的苍蝇,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活环境。

(二)生产生活污水和生产生活垃圾大部分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在我们调查的几个乡镇中,池塘边、小河旁、村边地头多数成为了农村的生活垃圾场;乡镇企业较发达的乡镇,都没有污水处理厂,企业的生产废水、废渣和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入河流或渗入地下。特别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一些乡村,个体企业较多,产生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无人管理,环境监管失控。造成农村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使农村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到目前为止,流经新郑的双洎河水质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村水环境的恶化不仅危及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农产品的食品安全。

(三)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这是多年来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使农田土壤层有害元素含量超标、板结硬化,水源污染等问题突出,同时也使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突出,降低了农产品质量。农产品残留通过“米袋子”、“菜篮子”最终也将影响到城乡居民的食品安全。

(四)能源利用方式落后,清洁能源利用率底。目前,我市农村的主要能源依然是薪材和煤炭,液化气、沼气等清洁能源利用率不高。这样既浪费了木材、破坏了植被,又污染了大气环境。有些农村燃烧秸秆现象仍时有发生,产生的烟尘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五)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包括当地农民在内都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治理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尚未引起高度重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依然存在。同时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工程,更多的是体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这就造成治理资金投入上有一定困难和不足,制约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

二、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我市应尽快依法制定和实施一批地方性农村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标准。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坚持综合利用,实现有效治理。一是要通过综合规划和设计配套,使畜禽粪便资源化,尽量实现零排放,解决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的难题。二是对新、改、扩建规模化养殖项目,在项目立项、

选址、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严格把关,引导鼓励企业走综合利用的路子,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三是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牧、鱼牧、果牧相结合的牧—沼—果、牧—沼—鱼、牧—沼—菜等种养模式,实现对有机营养物质进行多层次的利用,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新郑市新村镇的文士湾村农民发展猪-沼-果种养模式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这种模式不仅使农民一年四季不用买煤,也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同时也使饮用水安全得到了保障。

(三)加快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步伐。各地要结合文明村建设,协同农办、水利等有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步伐。在这项工作中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可提供的资金和农民的承受能力来制定方案,避免操之过急,造成新的不安定因素。

(四)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程度。各级政府应采取一些扶持政策,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予以重点补助。可以先选择基础条件好的乡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其他乡镇以后逐步建设。建制镇要单独或联合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场),提高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

(五)积极推行生态村镇建设,大力推广和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村镇对农村环境建设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可以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色和产业特色探索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村镇建设。

(六)加大对乡镇企业环境监管力度,确保生产废水、废气、废渣的达标排放。一是要加大对乡镇企业环境监管力度,建设一套完善的环

境监管制度,确保乡镇企业生产符合环境管理要求;二是要对污染严重的企业予以关停;三是严格控制村庄新办企业,并逐步引导村办企业进入乡镇工业园区,便于集中管理,确保达标排放。

(七)广泛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及时报道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揭露和批评违法行为,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维护农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尊重农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农村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应定期向农民群众公布,对涉及农民群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听取当地农民群众的意见。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

题目:农村环境污染与治理措施

姓名:吴泽永

学号:20xx1509

学院:文史学院

专业:新闻学

20xx年2月15日

农村环境污染与治理措施

前言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电视媒体也曾报道过“垃圾围村”的现象。以前人们只重视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处于边缘位置的农村地区的环境破坏问题往往被忽视。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村容村貌的整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得到普遍的重视。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和在农村生活多年的经验并加以深入思考,理论结合实际精心撰写了本文。简要论述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背景原因、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及其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其言论无论多么精妙都只是高阁之谈,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

本文以湖南省靖州县新厂镇营寨村为例,分析了造成该村环境污染的原因,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意见措施,笔者认为或多或少有其合理之处。

一、营寨村简述

新厂镇营寨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地处靖州县边陲,与通道县县溪镇接壤。全村共六个自然团,20xx名多村民。营寨村是典型的山地村,交通极为不便,境内没有大河和水路航道,目前全村也还没有一条正式的公路,通往镇政府驻地的公路正在铺筑当中,工程竣工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多年以来当地村民都是经过泥泞的盘山公路去往通道县县溪镇,而很少再到新厂镇赶集。 该村的落后与闭塞全县闻名,虽然如此,由于当地村民勤劳能干,坐山吃山也是温饱有余,这些年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这得益于当地的香菌种植产业。该村相当一部分的村民都从事香菌

(四)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程度。各级政府应采取一些扶持政策,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予以重点补助。可以先选择基础条件好的乡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其他乡镇以后逐步建设。建制镇要单独或联合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场),提高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

(五)积极推行生态村镇建设,大力推广和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村镇对农村环境建设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可以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色和产业特色探索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村镇建设。

(六)加大对乡镇企业环境监管力度,确保生产废水、废气、废渣的达标排放。一是要加大对乡镇企业环境监管力度,建设一套完善的环

境监管制度,确保乡镇企业生产符合环境管理要求;二是要对污染严重的企业予以关停;三是严格控制村庄新办企业,并逐步引导村办企业进入乡镇工业园区,便于集中管理,确保达标排放。

6.关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实践调查报告 篇六

姓名:李娟 学院:人文学院 班级:汉语言091班 学号:5000209081 中文摘要: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人是生态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一方面,人类活动增大了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速度和规模,加剧了自然生态失衡,带来了一系列灾害。另一方面,人类本身也因自然规律的反馈作用,而遭到“报复”。因此,环境问题已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有民意测验表明,环境污染的危胁相当于第三次世界大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都已成为制约经挤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导言: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国,我国农村地域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是较高的,农村地域辽阔广大,搞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幅员辽阔广大的农村乃至受其牵连或影响的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占总人口70%以上的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生态型、园林式、国际性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城市发展定位,坚持环保优先、城乡统筹发展,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把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环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各类危害人民群众生活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促进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目标。

正文:经过调查,农村生态环境存在很大问题:

第一,耕地资源质量下降。有相当部分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和粉尘的污染。其次,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由于耕地的粗放型耕种导致土地结构变得脆弱,容易造成流失。

第二,水资源质量下降呈现严重趋势。农村生活污水绝大部分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然后洗衣服的使用的化学物品直接进入水体中也造成了污染,直接影响了村民的生活。

第三,农药、化肥等污染严重。长期过量使用农用化学品,使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不但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土壤中的残留物还会通过雨水的冲刷,进入地下水和江河中,对水质造成污染。地膜等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也严重影响耕地环境质量。有机肥的投入不足,导致土地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失调,地力减退。

第四,乡镇企业污染呈加重趋势。乡镇企业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环境保护,往往是在“富”了一方人的同时,也“脏”了一方人。大多数乡镇企业都缺乏环保处理设施,废水、废渣和废气随意排放,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关于以上的几大问题,我们必须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以防止问题继续严重发展下去。以下是我提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首先,应该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生态保护意识。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尽最大的程度让人们都了解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做出实际行动来维护我们的生存家园。同时让人们都了解相关的环保法规,自觉学习这些知识,加强自己的责任心,互相监督互相提醒。

其次,农村生活污水实现集中处理。要采取多种合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的问题。城市周边镇,加快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和截污并网,将污水并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其余镇要建设独立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的镇,要把脱氮除磷技术使用作为生活污水处理的基本条件。采取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确保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关于农药化肥的使用问题,尽量少使用农药确保无公害,同时多使用有机肥,以此来代替那些化肥,不仅对产品有好处,同时也对耕地结构有很大的好处。

然后,逐步调整农村土地的结构。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适应新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形势,由以粮为主的自给自足型农业向以林牧业为主的生态型农业转变,以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为调整的重点。要在保护和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等多种经营,培养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开拓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以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推进农村经济向产业化、专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最后,关于农村工业的调整也需要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对待。由于工业的污染导致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所以在这方面农村工业需要优化结构,在不污染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维护生态的同时也增加人们的收益。明确赏罚制度,对那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厂家进行惩罚措施。

7.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调查与建议 篇七

晋城市现辖6个县 (市、区) , 84个乡 (镇、办事处) , 2 214个行政村, 1 456个自然村, 54.89万户, 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 037元。晋城市人居环境调查情况如下。

1.1 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村

晋城市完成村级规划编制的村有1 660个, 占全市建制村的75%。

1.2 可以建成美丽乡村的村

晋城市可以建成美丽乡村的村有350个, 占全市建制村的15.8%。其中, 城区20个村, 泽州县75个村, 高平市46个村, 阳城县104个村, 陵川县31个村, 沁水县74个村。

1.3 传统村落与历史文化名村

晋城市有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41个, 占全市建制村的1.85%。其中, 有纳入2012年山西省传统村落普查的村91个, 占全市建制村的4.1%;有编制保护与发展规划的村27个, 占全市建制村的1.2%;有国家命名的历史文化名村28个, 占全市建制村的1.2%。

1.4 镇政府所在地村

晋城市有镇政府所在地村112个, 占全市建制村的5%。其中, 城区2个村, 泽州县42个村, 高平市16个村, 阳城县28个村, 陵川县10个村, 沁水县14个村。

1.5 需要集中整治环境的村

晋城市需要集中整治环境的村有1295个, 占全市建制村的58.5%。其中, 城区40个村, 泽州县425个村, 高平市273个村, 阳城县263个村, 陵川县216个村, 沁水县78个村。

1.6 需要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村

晋城市需要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村有279个, 占全市建制村的12.6%。其中, 城区1个村, 泽州县78个村, 高平市75个村, 阳城县63个村, 陵川县24个村, 沁水县38个村。

1.7 需要移民搬迁的村

晋城市需要移民搬迁的村有290个, 占全市建制村的13%。其中, 扶贫移民需搬迁的村186个, 生态移民需搬迁的村10个, 重点工程项目实施需搬迁的村19个, 自然因素引发自然灾害需搬迁的村31个, 压煤需搬迁的村44个。

2 晋城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有利条件

2.1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创造了条件

晋城市新农村建设基础好、起点高, 早在20世纪90年代, 农村小康建设在山西省乃至全国就产生过较大影响, 山西省曾3次在晋城市召开农村小康建设现场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 市委、市政府立足晋城市实际, 制定了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出台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截止到2012年底, 全面完成了规划建设的71个试点村和936个省级重点推进村, 涌现出皇城、东四义、兴王庄、洞头等一批不同模式、享誉全国的新农村建设典型。

2.2 晋城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视, 城乡发展即将进入一体化新阶段

2013年, 晋城市委和市政府要求全市突出抓好“十镇百村”特色城镇化建设。市农委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形成郊城镇化带动型、工矿企业支撑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型、农旅一体乡村旅游型等4种适合不同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的新农村建设类型, 探索实施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百村”建设工程, 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入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新阶段。

2.3 实施农村两轮“五个全覆盖”, 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奠定了基础

通过实施农村两轮“五个全覆盖”工程, 共铺设水泥路和沥青路1 052 km, 完成512个贫困偏远山区农村卫生所和219个卫生所空白村建设, 为546个自然村架通广播电视信号, 对445所学校的138.4×104m2校舍进行新建或加固, 兴建各类饮水安全工程691处, 完成8 620 km农村街巷路面硬化项目。建成535个便民连锁店、1 188个农家书屋、981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1 115个农民体育健身场所。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新农保参保人数达99万人。

2.4 深入实施“扶贫攻坚”战略, 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提供了借鉴

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新农村建设思路, 晋城市深入推进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 出台了财政扶持、企业帮建、村村结对、社会帮扶、机关帮扶和贫困村自主发展六大激励机制, 强力推进了“破穷障、改穷业、挪穷窝、挖穷根”的综合性扶贫开发。将移民搬迁作为最直接、最根本的扶贫措施, 累积搬迁贫困人口2万人以上, 基本解决了510个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上学难、吃水难、看病难、出行难、增收难等突出问题。

3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薄弱环节

3.1 规划编制有待加强

由于一些村庄没有编制建设规划或建设规划不够系统全面、科学合理, 导致项目实施后, 有的布局不合理, 影响村庄整体美观;有的与其他重点建设工程相冲突, 不得不改建、重建, 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3.2 保障措施有待完善

推进机制上, 由于不统一、不明确, 导致职能部门各自为政, 难以形成整体合力;推进措施上, 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基础条件千差万别、经济实力各不相同的具体情况。

3.3 投入力度有待加大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煤炭资源统一整合、“五小企业”陆续关闭、农村集体收入严重萎缩, 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大多是公益性质, 融资渠道十分有限, 资金不足仍然是影响工作推进的最大短板和主要瓶颈。

3.4 长效机制有待健全

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深入, 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由于后期管护没有跟上, 导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损毁现象严重, 影响了其使用寿命。

4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议

4.1 加强规划编制, 科学改善农村环境

建设新农村, 规划是前提。政府规划调控引导机制的工作重点是通过县域村庄整治选点、科学预测农村人口变化和村庄发展趋势, 确定未来10~20年内的村庄布局, 科学确定县域村庄整治选点。通过县域村庄整治选点规划, 将拟保留下来的、规模较大的、村民整治意见比较一致的村庄作为支持开展整治的候选对象。政府应根据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目标, 结合公共财政实力, 制定村庄整治指导性目录。科学确定村庄整治的帮扶对象和具体的帮扶内容, 把握村庄整治的方向, 调控村庄整治的力度和范围。要统筹考虑土地集约利用、文化传承保护、村容村貌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等内容, 结合实施重大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 增强规划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4.2 完善保障措施, 确保基本设施到位

改善公共设施。按照喝上干净水、住上安全房、走上平坦路的目标, 对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方面不完善或存在困难的村, 要坚持“查漏补缺、全面覆盖”的原则, 积极倾斜政策、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使所有农村具备满足农民基本生产生活的条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农技推广点、远程教育系统、文化科技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 使农民上学就医、健身娱乐、培训就业、信息交流、购物出行等基本服务需求得到充分保障, 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政策倾斜, 加大投入。要建立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的协调机制, 共同建立审批立项绿色通道, 按照规划蓝图集成政策和整合资源, 形成强大推进合力。各级财政要改变以往重城轻村的投入取向, 切实担负起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责任, 逐年加大投入比重, 确保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所需资金。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 深化“以奖促治”政策, 充分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通过民办公助方式,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此外, 要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社会资金,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 鼓励企业和个人回乡参与建设。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出资出智, 努力把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和农民自主投入紧密结合, 切实形成“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4.3 扶持主导产业, 推动农村产业良性发展

壮大主导产业、繁荣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力支撑。

对于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村, 要着眼于发展壮大已有主导产业, 进一步提升产业档次, 扩大产业规模, 延长产业链条, 争创优势品牌, 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产业发展方面的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对于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村, 要立足自身现有基础, 以发展“一村一品”为抓手, 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要加快农家乐、观光农业等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真正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

对于贫困村与欠发达村, 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增强农民科技水平, 优先发展生态种植等投资小、见效快的产业;要结合劳动力多、土地使用成本低的特点, 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4.4 建立长效机制, 确保村庄环境持续改善

村庄整治不仅要立足于改变当前村庄的落后面貌, 更重要的是通过新农村建设, 建立起一套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长效机制: (1) 健全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机制与体制。 (2) 建立以农民为主的村庄公共设施运行与维护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一系列道路、供水排水、垃圾等管护维护制度。通过市场机制, 培育一批专业化管理维护队伍, 多措并举、足额筹措各项运行管护经费, 切实做到管护有制度、有资金、有人员, 确保各项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事业不仅能建得早、建得快、建得全, 而且能管得到位、护得及时、用得长久。

4.5 坚持农民主体, 完善农民为主的参与机制

8.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八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乡镇。本文将通过以我国东南部福建漳州芗城区芝山镇为例,探讨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

1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1.1 乡镇企业发展过快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全国各地乡镇企业发展很快。以福建漳州芗城区芝山镇为例,2013年芝山镇预计实现规模工业产值214亿元;三产增加值69120万元,比增20%;财政收入78638万元(旧口径),比增6%;固定资产投资31.5亿元,比增12.5%;社会消费零售总额8.6亿元,比增33.89%;注册合同外资1792. 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資2552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15元,比增17.2%[2]。可见,乡镇企业对农民脱贫致富和地方财政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乡镇企业正逐步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如何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一个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1.2 发展农业经济带来的环境污染

当前,农业经济仍是广大农村地区的支持产业,然而发展农业经济带来的化肥及畜禽养殖等污染也不容忽视的。据了解,福建九龙江流域两侧的发展农业经济带来的污染,已给下游城市人民饮水安全带来了一定安全隐患[3]。

2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解决问题

农村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是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升农村的生产方式,增加农民收入[4]。

2.1 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经济

“十二五”将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央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广大乡镇政府部门应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农业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全程防控,减少污染。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基地化和标准化现代农业要求,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教育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扩大生产基地,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强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因地制宜,积极推广“粮-经-饲、牧-沼-果”等立体种养模式,配套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粪便堆场、储液池、沼气池、厌氧池、好氧池容积及土地消纳面积,做到废弃物综合利用或废水综合治理达标排放,逐步减少无序化生猪规模化养殖,减轻农村环境污染压力,形成养殖—粪便处理—种植业利用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6]。

2.2 发展循环型乡镇企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推进循环经济,加快推进乡镇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鼓励发展静脉产业;以清洁生产为重点,推动企业内部循环;以产业链建设为重点,推进园区内部循环;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好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2.3 发展循环型现代服务业

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倡导环境友好消费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和加快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全面开展生态旅游示范创建活动,带动第三产业整体向现代化转型,向生态化转型。通过不断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此外,乡镇政府主管部门应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发展生态友好型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要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企业发展工作的领导,调整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布局,对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和从业人员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法制的宣传教育,强化环境意识;乡镇环境保护部门对本乡镇企业进行检查监督,及时制止乡镇企业非法占用和毁坏耕地,乱砍滥伐森林,任意污染生态的行为,对不服从监督,明知故犯,造成环境破坏的企业和个人,必须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环境法规进行严肃认真处理。

这些在发展农村经济同时对加强乡镇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徐静、王干梅.发展乡镇企业必须注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 2013年度福建漳州芗城区芝山镇领导班子述职报告.

[3] 《福建省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九龙江流域水环境问题通报的函》(闽流域办【2013】7号)

9.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九

2关于XX镇农村环境治理调查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环境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为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农村整体面貌,近期,我们深入乔司镇12个行政村1个社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重点是对农村村道治理、生产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处理、河道水体污染、农贸市场周边环境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镇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方面狠抓村域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服装加工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围绕改善村容村貌,优化人居环境,狠抓基层基础设施改造,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据统计,2006年全镇共整修硬化村级道路13300平方米,清理修筑河道4800米,改造开放式垃圾箱22处,向杭州锦江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清运生活垃圾30154吨。2006年区镇、村两级卫生投入236.11万元,其中村级投入150.5万元,村级投入85.61万元,区补助16.27万元,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总体来说我镇的农村环境治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治理的问题日益凸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道两侧乱搭建、乱堆放、乱倾倒的情况比较严重

以乔井路沿线五星村和葛家车村为例,部分沿街农户挤占村道随意搭建简易棚用于出租获利;部分建房户占用村道,随意堆放建筑,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同时,农户建房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缺乏统一的消纳场地,随意将建筑垃圾倾倒在河岸和路边,不仅影响到村容村貌的改观,同时也加大了政府对道路基础设施的反复投入。

2.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环境卫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脏、乱、差”

三角村、胜稼村和五星村是我镇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密集区域,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出租房往往是人口居住密度大、空间小,人员环保意识淡薄,受传统生活陋习影响深,加上原有垃圾箱等基础设施的滞后,专职保洁员和清运设备的不足,众多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出租房周边的“脏、乱、差”,直接制约了出租房周边环境卫生治理成效的提升。

3、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部分基础设施不到位的区块,部分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被随意倾倒,在北沙河、和睦港和月牙河等河道、池塘的垃圾成堆,工业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了河道淤泥和水体污染。比较典型的象五星村,位于五星村的华东家禽交易市场,一方面给当地的家禽加工和生猪养殖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大量的动物内脏和粪水混合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八字港,加大了河道治理工作的难度。

4、农贸市场周边基础设施薄弱,垃圾箱设置不科学

在对五星村、良熟村和乔司镇三处农贸市场的调查中发现,农贸市场天天都会产生大量的腐烂菜叶和白色垃圾,但是市场周边配套的垃圾箱数量严重不足,基本维持在2~4个,位置分布也不科学,加上天天垃圾清运的滞后直接造成市场经营环境差。

二、原因分析

1.思想熟悉不到位,资金投入缺口大

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中小企业主对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熟悉不足,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依然存在,对环境治理工作缺乏长效治理。同时,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又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经济效益的相对较低和奖励机制的欠缺,直接造成治理资金投入的不足,制约了治理工作的开展。如去年整修乔井路村道的投入就达30余万元,资金缺口比较大。

2.基层组织实力不强,农村环境治理普遍存在人员、设备、资金、制度的欠缺,治理工作走上“边治理边污染”的恶性循环

目前除集镇范围由镇政府投资治理外,12个行政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按照“以各村自主投入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模式,在基层组织经济实力不强的情况下,农村环境治理中人员、设备、资金、制度不到位的情况比较普遍。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镇12个行政村中配有5名专职保洁员的仅有5个村,配有4辆以上保洁车的仅有3个村,有长期保洁队伍且制定卫生保洁治理考核制度的仅永和村一个村(长期保洁员11人)。据调查,全镇环境治理投入没有向社会或村民收取一分卫生费,全部由镇、村两级财政全额投入。与此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上的严重,专职保洁员队伍和长效治理难以落实到位,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治理后又出现反弹,部分村道和居民生活区“脏、乱、差”的情况再次出现。

3.部分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

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极大的冲击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和传统陋习的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特点,由过去单一的生活垃圾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转变。

三、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1.加强领导,建立长效保洁队伍,营造农村环境保护浓厚氛围

一方面,各村要高度环境治理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长效保洁队伍,确保村道、河道清理保洁日常化、制度化。由专职保洁队员加强村道、河道巡查,及时清理路面垃圾和打捞河道漂浮物;另一方面,推行推行基层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基层领导环保责任意识。

2.坚持发展,加大投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针对目前农村基层组织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现状,要始终坚持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一方面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环境保护治理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努力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在全体村民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加快农居点体育、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引导农民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

式。

3.健全制度,落实长效,不断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10.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篇十

班级9国经济与贸易1班姓名胡伟学号2009040341

31关于此次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调查报告,主要着手点在于农村近几年在种植,水产,养殖,畜牧,务工及各种副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进行调研。通过近几年的收入比例的对比边可得出以下结论,而且找出导致这种收入比例的原因,并对于这一些列的情况采取适当可行的措施来进行最有效的调节,从而引导农村经济朝着一个更科学、合理、健康、协调,的方向进行发展,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农名群众。实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

以下便是我村在2006年-——2011年期间的各项数据(按收入构成比例划分)

1.作物种植的比例随着年数的不断后延呈现一种不断下降的趋势,由最初的85%下降到40%,降了将近一半的比例。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所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而导致农村种植业劳动力的不断减少,以至于引起农村劳动力的缺乏,自然作物的种植面积就会相应减少。再这些涌入城市的民工心里有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想法。那就是在外面挣钱总比在家里种庄稼生钱快得多而且还要划算的多。出门务工所需的成本要比在家种植东西所需要的成本要少,而且务工的好处就是劳动与收益的直接挂钩。所以导致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自然种植主产收入在总收入的比例中就会持续走低。

2.畜牧和水产的收入比例一直都比较稳定。这是由于畜牧和水产一直以来都不是我们村的主导产业,而且我们村的土地和山林并不适合大量放牧,缺少牧草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无市场可言。若是大力发展水产则会更困难,据

调查得知我们村可以进行小量鱼类养殖的池塘和河流不多,大多数面临打捞难度大的问题。综合以上原因我们可以得知畜牧和水产的收入比例不大就可以理解了。

3.由此数据我们又可以看出大棚种植所带来的收入比例确实不断地走高。大棚种植虽属于种植,但为了说明这一新兴种植在乡村说如的比例越来越高,所以单独提出来进行比较。简要的分析一下导致其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大家都知道最近几年的物价是不断涨高,看到这样的契机,集中的小型种菜未尝不是一种增收的好方法。(2)由于劳工的大量出现会相应的导致一些闲置土地的出现,这样便为集中的大棚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3)科学技术的推广及运用一直是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在这里也不会例外。新技术的利用不仅仅让大棚种植变得更加方便同时也使其产量大幅增加,间接性的实现了创收目的。

4.最后一个重点要指出的则是“其他收入”这一项。从数据对比中也可以看出是不断增长的趋势。而我所说的其他收入就包括了务工的收入,由于作物种植的收入比例的减少自然务工收入便会相应的增长。作物种植行业的劳动力流入劳工行业,必然导致务工人数增长,人数增长则会带动收入增长。而这部分收入则归于其他收入这一块,所以自然其他收入就会持续走高。若是继续按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其他收入这项的收入百分比预测还会继续增长,直到劳动力市场出现饱和。

11.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循环经济 环境友好社会 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靠粗放式的外延扩张,以“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低效益”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也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日趋短缺。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我国面临的环境生态和资源形势将更为严峻。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在发展基础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最严格的环境管理、最经济的环境保护手段、最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最广泛的社会参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转型,而循环经济是发展环境友好社会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优化相和谐,就是要解决资源结构性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循环经济的提出,就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

一、构建环境友好社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条件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在不影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

而环境友好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社会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决策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保护环境,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笔者拟就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的意义、措施以及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循环经济的和谐发展做出了分析。

环境问题表面上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副产品, 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结果, 进一步为人与人环境利益及其背后的经济利益冲突所左右,是工业化发展道路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不恰当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模式与制度的产物。因此,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和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多因素、非线性的复杂问题,是自然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也是文化观念问题,更是一个可以从区域性、局部性向全球性, 从单一性、分散性向整体性和复杂性扩展的综合性问题。

二、循环经济与环境友好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这种发展模式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即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就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节约使用资源,尽可能提高资源生产率。为此,要加快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和支持企业使用清洁材料和原材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突出加强节能节水,全面推广节能、节水产品,扩大中水回用,限制高耗能、高耗水行业的发展;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冶金、石化、建材等废弃物产生量大的重点行业监管,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造纸、钢铁、建材等行业的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机电、轻纺、汽车及包装等行业产品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三、实现我国循环经济与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发展的几个重要举措

1.倡导循环经济的理念。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各方面包括政府、企业、公众转变观念,这是循环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

2.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制和实施规划对实现宏观战略目标,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由于循环经济发展首先一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即是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公益效益为目标。因此,没有政府和立法机构的强力干预,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能有效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4.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处于政府推动阶段,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仍然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政府可以通过发放补贴、减免税或价格政策等措施,使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实现内外部效益的统一。

5.拥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创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若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很高,则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

6.建立资源和环境的评价体系。

总之,环境友好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环境友好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晶莹: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科学发展观.2006:62~67

[2]罗莉:循环经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众说.2007(2):11~12

[3]鱼凤玲: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思考.资源与环境.2006(7):35~36

[4]牛勤:关于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几点理性思考.达州新论.2006(3):28~31

12.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十二

1 环境概况

大石桥市位于辽东半岛南部, 营口市的东北部, 辽河下游左岸, 总面积1640.61km2。大石桥市西临老边区, 西北与大洼县隔河相望, 南与盖州市相接壤, 东与海城市、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相毗邻。土地总面积239.5万亩, 其中耕地面积78.3万亩, 林、牧地面积83.5万亩, 荒山荒地面积20万亩;有自然水域23万亩, 天然和人工河流30条左右, 较大的河流有辽河、大清河、劳动河。有大小型水库14座, 总容水量为5, 004×104m3;大石桥市已探明的矿藏有27种, 其中非金属矿石有菱镁石、滑石、硼石、石灰石、硅石等21种;贵重金属和稀有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钴、铀、铁6种。

2 监测和评价

2.1 环境质量监测情况

按照监测技术规范我们分别对黄丫口村、前汤池村和平村的环境空气、地下水饮用水源、土壤环境质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地表水和自然生态状况进行了环境质量监测。

2.1.1 监测结果

三个村庄人居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所属级别均为二级, 空气质量所属类别为良, 达标率为100%, 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所监测的23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Ⅲ类水质标准, 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质量级别为良好。采集的15个土壤样品所监测的5项无机污染指标镉、汞、砷、铅和铬均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二级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为Ⅰ级, 无污染。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口各项监测指标均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二级标准。地表水监测结果表明:大清河板长峪断面的24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Ⅱ类水质标准, 虎头山断面的24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Ⅲ类水质标准, 两个断面水质均达标, 达标率为100%。

2.1.2 评价结果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日平均值评价得出空气质量级别。三个村庄人居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所属级别均为二级, 环境空气指数为80;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环境指数为60;土壤环境质量指数为80;地表水水质指数为80。

综上按照农村环境状况指数评价指标权重进行评价, 大石桥地区农村环境质量状况指数为76。

3 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得出, 营口市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65.39。级别为一般 (50≤RQI<70) , 农村环境质量综合状况为轻度污染, 生态环境一般。较适合生活和生产。

4 污染状况分析

评价结果表明, 大石桥地区的林地面积为541.03km2, 草地面积为8.28km2, 植被覆盖率为33.4%, 生物丰度指数偏低。大石桥地区为内陆地区, 水资源量为3.2×108m3, 河流长度564.57 km, 湖库面积49.82 km2, 水网密度指数偏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人类干扰指数偏高, 因此大石桥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5 问题和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5.1.1 垃圾污染问题。

一是生产垃圾污染。田间地头存在堆放白色垃圾 (地膜) 、丢弃的农药瓶等现象。二是生活垃圾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无序和露天堆放, 占用了农村土地资源。三是垃圾处理造成再污染。很多村组偏僻街边散堆小垃圾场, 有的村口因修路导致垃圾暂时无法运出, 路人纷纷绕行, 甚至将垃圾集中露天焚烧, 污染了环境。

5.1.2.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一是畜禽粪便污染。分散的农户养殖禽畜粪便污染成为重要的污染源。二是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加剧环境污染。不少村在种植蔬菜和其他农作物时使用地膜, 不少废弃地膜半埋在泥土里。施用农药不科学, 造成药剂浪费、肥料损失、地力下降, 有害生物天敌的数量和种类剧减, 对土壤和水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6 建议

6.1 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做好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作, 严格控制基本农田的污水灌溉。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实行综合治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用途。积极推广生态农业, 加大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环境监管力度。加强灌溉水源、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监督管理。加强基本农田的大气、水、土壤的环境质量监测。

6.2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利、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 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 保护天然植被。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外来有害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 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 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摘要:本文通过对营口市大石桥地区2013年农村环境质量状况的调查和监测, 评价该地区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等级, 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也为今后该地区农村建设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价

参考文献

[1]2014年辽宁省农村环境质量实施方案.

13.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 篇十三

关键词:新农村;发展;问题;建议

序言

调查意义: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顶梁柱。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社会主义,了解新中国的各种政策,是大学生完善自己、回馈祖国、回馈社会的前提。

调查目的:了解建党九十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的代表“新农村”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人们的思想的变化,并了解中国农村的发展及可持续化。

主要内容:一.整体了解国家的新农村政策。二.新农村的整体风貌。三.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四.人们思想的变换。五.新农村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六.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调查方式:走访交流

调查地点: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温泉新农村

通渭温泉新农村的发展概况:

(一)经济发展:在公元前该村仅靠农业生产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所有农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开始改变,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使家庭收入提高;其次,该村实施经济转型,利用当地的温泉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由此出现了“通渭温泉度假村”。这一系列都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二)物质生活:如今走在新农村的道路上,谁也不会想到前的这里,是被泥泞充斥着的土地,人们时拖着一身疲惫行走在小道上。如今,轻便自行车、摩托车,是每家必备的出行工具,甚者,有那么几天自己买了小轿车。过去,人们住在昏暗的土房子里,如今,一个有特色的钢筋水泥砖房的四合院出现在人们眼前,屋顶上安放着太阳能。走进屋里,很多都是平板电视,DVD、洗衣机、电冰箱等电气设备几乎在每一家都能够看到,手机,几乎人手一部。新农村建设不愧突出一个“新”字。

(三)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电热、天燃气、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煤。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

(四)文化思想教育:此次调查,其中一个十分显眼的东西就是“农家书屋”。在社会新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是一个重点,如今的该村,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宗教迷信活动大为减少,农家书屋的出现,反映了新时代的农民在精神上的追求,他们对建党九十周年送上自己淳朴的祝福,并一再强调党的好政策让他们生活的如此安逸。

(五)生活保障:近几年来,农村各家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农民们在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还有,该村自初紧随国家步伐,实行养老保险制度,这是继农村医疗保险后国家对于农村发展的又一项政策,该政策让农村人生活的更加安逸、舒适、放心。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对于新农村中家庭稍有困难者,当地民政部门落实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

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体会小康社会新生活,感受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以来的成就,我们于8月13日,和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海南大学的几位学子奔赴我市最具典型的新农村代表——通渭温泉新农村深入调查,了解农民的生活面貌、精神面貌。

本次调查中,我们首先以走访的形式对群众家庭进行访问参观,之后我们和新农村主要负责人进行交流,并对新农村假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之后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负责人还对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阐述,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对新农村建设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报告。

一、建设新农村的意义

“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小康社会“新农村”的范畴。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息息相关。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中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有利于推动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

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农村建设与发展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面貌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有效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符合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1.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没有农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农村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在今后一段时期,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赋予了农村发展新的内涵,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有利于创新农村工作机制,解决过去农村部门力量分散、资源浪费的现象;体现了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科学内涵,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是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探索,是综合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举措。

1.3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到新的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

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果农民的问题得不到实质性解决,那么使今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处于不利地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所以从长远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在眉睫。

1.4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城市经济稳定增长的有力保障

农村是城市的基础,在我国,以前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现在在逐渐转型成为工业大国,而在此过程中,不能完全摒弃农业,因为那是人民生存之本,而城市的发展也与农村息息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现在所需要的,只有农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城市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那么新农村的建设也就成为了城市经济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点了。

1.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实质性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也是我国长远发展的大计

我国农民众多,解决农民的衣、食、住、行,那就是解决了中国比三分之二还多的人口的问题,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那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想和地解决这些问题,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二、通渭温泉新农村的发展现状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结合榜罗镇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温泉城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已挂牌经营的温泉“农家乐”建设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温泉新农村建设。

通渭如今欠发达的县情是从全国的大态势来看,已进入了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而通渭的城市和工业发展知识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无力反哺和支持农业,农业仍然是弱势产业,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领导班子通过通渭欠发达的县情,认识到了建设新农村的特殊性,因此,对于温泉新农村的建设,既未抱残守缺,无所作为,也不急功近利,盲目攀比,更不照抄照搬别人的模式,他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来着力构建新农村制定了三条主要路线:

一、走“四条路子”,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二、实施“三清五改两普及”工程,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即清淤泥、清垃圾、清路障,改水、改道、改宅、改侧、改圈,普及沼气池和太阳能、太阳灶为主的“三清五改两普及”工程。

三、搞好“一会一带一联一创新”,实现管理民主。“一会”即成立“两委班子领导下的村民理事会,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集中民智,办好农民自己的事情。“一带”即政府扶植能人,让能人带领群众致富。“一联”即农村小组内3-10户家庭为一联,解决劳务输出后留守劳动力短缺问题。“一创”即鼓励和支持返乡能人进行二次创业,领办产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加快劳动力就地转移,活跃城乡经济。

其次,在乡村新风和文明建设中,温泉新农村以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为目标,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医疗卫生、民主法制“三进村”活动和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创建和评选活动,不断提高村民道德水平。以来,温泉新农村全面开工建设,1个农家书屋建设项目已经投入正常运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全部完成入户。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示范基地、示范性婚育学校、村级人口文化大院等,如今已打造出了“点、线、面”为一体的宣传教育平台;不断完善利益导向机制,筹资了18万元为18户新农村二女户家庭实施奖励。

在村容整洁中,以整村推进、农村沼气等建设项目为载体,大力实施“三清五改两普及”工程。如今该村所有用户都已成为沼气使用户。另外,加大了对于该村贫困家庭住房的保障力度,让其也能随新农村发展的步伐稳步前进。

在基层组织民主管理中,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设立了一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人民广场,在全村实行民主选举,选出了人民满意的村书记。

在此基础上,该村以市场为导向,开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劳动技能培训工作,加大该村剩余劳动力的输转力度,使其向北京、天津等地输转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以整村推进为主要模式,进一步加强了梯田建设,集雨节灌、人饮工程建设、村级办公场所建设、贫困户改造等扶贫项目开发工作,为农民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和改变农村原先面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重要的一点是依靠当地资源,开发旅游业,让农民在经济转型的潮流中紧跟时代步伐,实现真正的富裕。

三、温泉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一些成就

3.1村容村貌彻底变化

通过“三清五改两普及”工程,完全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逐步健全,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3.2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

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工作,他们教导广大农民,及时纠正他们的思想,宣传党,使农民思想有了新的转变。

3.3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

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施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改变。

3.4人们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过去,该村人相信着自己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所谓的“命”,如今,他们也加入经济转型的行列,大力发展旅游业及农副产品的买卖。另外,人们表示,对于党的认识一步步深化,他们对中国共产党表示深深的感谢,并在这建党就是周年之际送上自己忠心的祝福。思想的解放让人们生活的安逸轻松,闲暇时分,大家聚在一起扭扭秧歌,健健身。

3.5人们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村容村貌的改变反映了人们追求高层次的生活,反映了环保意识的改变。

四、温泉新农村在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4.1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就此次的调查对象而言,村中尽管有温泉度假村,但开发的收入多数归政府所有,因而致使农村人没有一处真生意义上的集体经济。农民自己的增收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缺少统一的指导,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农民收入低,增收慢。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逐年增高,但对作为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农村来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民经济收入的渠道有限,农民增收速度仍然很慢。

4.2长效机制难建立

村庄整治建设层面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公共设施如何管理维护、村容村貌如何保持等问题,也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来管理。虽然我县在实践中摸索建立了一些机制,但还是初步的,不够完善,还必须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深入推进的长效机制。

4.3耕地及环境问题

开发温泉度假村占用了原本的大多数农民耕地,当时也因此引起较大纠纷。有一部分耕地并没有用于经济的开发上,因此存在一定的浪费;其次,新农村绿化缺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4.4.饮水问题

对于处于西部的这样一个小县城来说,干旱几乎是最常见的。我们看了新农村的饮水问题,虽然饮用着自来水,但据调查,自来水经常出现断供情况,所以自家只能引用窖水(天上下雨时落到储水池里的死水),该水未经净化,不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况且,一旦水池里的水用尽,人畜将面临着严峻的吃水问题。

4.5宣传不够

通渭温泉有自己极为独特的开发优势,虽说如今已大为开发,但从宣传角度来看,此地仍处于信息不畅通的阶段,宣传不利,致使农民的外来收入受到限制。

4.6发展资金问题

通渭温泉新农村目前正在开发成为温泉度假村,可是资金来源局限,赞助有限,因而长期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4.7教育问题

高等教育发展不够,人才培养方式欠缺,发展后劲不足。人才是国家的基础,新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教育还是存在缺陷,如,幼儿园发展不充分,小学学生上学得到城里,因为当地孩子太少,所以没有学校。

4.8 农村整体素质问题

农民的思想素质较为低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了全村的75%,还有一大部分文盲、半文盲,新的思想接收慢,新的技术应用推广慢,导致全民创业意识不高,经济落后。

4.9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全村40多名党员中,60岁以上党员占了绝大多数,文化程度普遍低下,65%以是初中、小学、半文盲水平,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强。

4.10部分政策落实困难,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有群众反映他们的低保有时发放缓慢,救济物品发放不全。

五、针对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

党的大会报告中明确要求,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对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

坚持项目建设和资本运作一齐抓,着力在扩大投资规模、夯实发展后劲上求突破;坚持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抓,着力在发展旱作农业、壮大优势产业上求突破;坚持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互动抓,着力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求突破;坚持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衔接抓,着力在改善基础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上求突破;坚持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统筹抓,着力在协调发展、构建和谐上求突破;坚持党委各项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抓,着力在优化环境、强化保障上求突破。

2、对于人民备受关注的土地问题:

在土地承包的经济体制框架内,根据群众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做好耕地的保护,在土地征用中,让失地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要严格保护耕地,建立完善的基本农田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档案管理,不断更新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合同,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切实防止以新农村建设为名,占用耕地甚至占用基本农田大拆大建。要节约集约用地。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等建设用地,进行房屋和基础设施改造,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3、饮水问题:

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计划定额供水,要整合现有资源,启用应急备用水源,要加大开源力度,提高自来水供水保证率,要加大水质检测力度,保证饮水安全,要广泛发动群众,进行节水教育,全面开展抗旱自救。

4、对于教育问题:

要鼓励教育发展,培养人才,奖励大学生,同时帮助解决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上学问题,鼓励大学生回乡发展,改变村内党员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促进家乡发展。

5、加大通渭温泉的宣传工作。温泉旅游的开发不仅增加地方影响力,而且将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

6、加大外界的投资工作,全面开展温泉新农村的建设。

另外,十分重要的一个思考是: 新农村建设需要从“下乡”模式转向“自主发展”模式。 新农村建设应当走以农村为本位、以农民为主体的“自主发展”模式,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外部援助与自主发展、要素引进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只有这样了,新农村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迈向更加繁荣和谐的明天。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通渭县新农村的发展也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对于一个大学生生而言,懂得实践是一种基本的素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

上一篇:毕业班班主任家长会讲话稿下一篇:“十佳社团”称号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