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班主任工作计划

2024-08-11

工学结合班主任工作计划(精选13篇)

1.工学结合班主任工作计划 篇一

世行职教发展项目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一、项目建设概述

2009年7月23日,广东省政府与世界银行签定了关于广东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项目的协议。协议规定:世界银行提供2000万美元贷款,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实施,选择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简称省轻工,下同)、广东省城市建设高级技工学校(简称省城建,下同)、阳江高技(简称阳江高技,下同)三所学校,从2009年8月开始,用5年时间,重点实施学校校企合作、学校管理、课程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为更多学校的改革和政策开发提供经验指导。

经过五年的建设,省城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五年中,学校的校企合作贯穿了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等建设任务的整条主线,紧紧围绕世行项目活动逻辑框架图和工作计划开展工作,探索并实践了基于校企合作的“任务驱动、二元合一、三阶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建信息平台、项目研发与技术培训服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校企双制合作培养和引企入校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活动,圆满完成建设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二、项目情况总结

(一)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长效机制。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才能真正全方位、全过程地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学校在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方面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一是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两年建设期内学校先后出台和完善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工作指南》、《校企合作考核办法》、《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校企合作协议范本》等17项管

理制度,形成《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汇编》,同时,还聘请法律顾问指导校企合作工作,为校企合作工作规范安全、科学高效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中,由省城建牵头制定,三校讨论认可的《校企合作工作指南》、《校企合作工作方案》、《校企合作章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校企合作合同范本》在三校使用,《校企合作合同范本》被广东省人社厅推广在全省“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大会使用。二是建立了校企合作工作机构。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作,校长亲自分管校企合作与就业指导中心,把校企合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校企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和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同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单独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配备办公室60m2、专职工作人员5人,成立校企合作项目审核领导小组、专业系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并设立系校企合作专职管理员。三是集团化办学成效显著。2014年3月,在省人社厅的指导下,由学校牵头,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成立“广东省城市建设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共有3家行业协会、33家企业、5家院校入盟,会上,与海信、中兴、家商城、粤能工程、中天建设、吕氏国际、美霖装饰、松下万宝、思哲、创维等企业合作的10个校企双制班同时成立,至此,学校共有14个校企双制班。同时,学校还加入了广州市萝岗区校际联盟、产教联盟和政校企三方联盟等职教集团,职教集团有效搭建了资源共享平台、信息交流平台、企业用工平台、项目研发和技术攻关平台,集团运行正常,机制完善,推动了职业教育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四是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考核评价。学校根据《校企合作考核办法》和《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考核和奖励办法》,每年对校内各教学系各部门进行考核,奖优惩劣,表彰校企合作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同时,对合作企业进行评估考核,评出校企合作优秀合作单位;此外,对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从职业素养、工作技能等7个维度进行等级考核评定,并给与相应的奖励。

通过建立机构、完善制度、组建校企联盟和开展考核评价等一系列举措,促使校企合作多元共生共赢,着力打造成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产学研联合体,校企合作工作有协议、有计划、有总结、有考核 2

及有经费保障,从而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5年来,学校校企合作办积极推动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目前共有签订校企合作企业102家,开展了共建“校中厂”和“厂中校”等合作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目前在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1个,共建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55个。如,室内装饰设计在在校内广州九筑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邓泰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引入广东省装饰总公司入校共建模拟室内装饰设计公司,在校外与广东省装饰行业协会、广州川上装饰设计有限公司、香港马斯其尼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广州美霖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汉逸精思文化空间设计传播机构、广州孝尊组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浩瀚图腾环境艺术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建立校外学生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初步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又如,建筑施工管理专业与广州吉华岩土有限公司、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开展综合轮岗实训。再如,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与佳远钴业控股有限公司、立白集团、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所等8家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组织了本专业学生到食品所和省农业院等进行企业综合实训。项目建设期间,多次组织学生到中兴、海信、立白等企业顶岗实习实训,实习学生赢得企业的好评,学生实习满意率达99%。

(三)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平台和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系统近两年来,学校依托省人社厅搭建的“百校千企”和“校园对接产业园”等校企合作平台,乘势而上,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首先,学校牵头组建“广东省城市建设校企合作发展联盟”。有效地搭建了“四个平台”。第二,还参加了广东省建材行业协会等各妆也行业协会,掌握最新行业信息和动态。第三,学校也通过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等机构,并每年定期开展年会和专业建设研讨会,听企业专家对学校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意见,掌握第一手信息和资料,调整优化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第四,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作信息化水平,通过建立 3

信息平台服务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项目,项目的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外部资源、畅通内部信息、实现项目策划及分析,为校内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流程化的服务。校企合作信息平台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促进学生实训,实习工作的开展,促进毕业生就业,帮助企业寻求到合适的合作学校,扩展学校寻找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的渠道,加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各类职业教育的力度,为企业寻求甚至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铺平道路。目前校企合作信息平台上有134家企业注册,校企合作企业注册率达100%,,并与三家院校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拥有477位学生会员,招聘职业多达143类,招聘岗位共有1460个,并且有6个合作项目。2014年的毕业生招聘会采取现场招聘和校企合作平台网络招聘同步进行,共吸引了包括海尔集团、中兴通讯、海信集团、中天建设、万科集团、中国电信、华润水泥、益海嘉里、菱王电梯等世界、中国500强企业和高科技新型企业在内的近170家用人单位。企业向1934名毕业生提供5900多个实习、就业岗位,求人倍率达3.01。校企合作信息平台有效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同时搭建了企业与毕业生双向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和企业沟通供需双方信息,也加深了校企双方合作。

学校依托世行项目开发了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系统,该系统的开发目标在于满足学校、企业、毕业生三方有效沟通,实现信息化管理,构建毕业就业跟踪服务长效机制。自上线运行以来,到目前为止,共有120位教师注册使用,1200多名学生注册使用,注册企业达102家,开展网上招聘会一场,企业提供招聘岗位共有988个,通过系统向毕业生发送电子邮件问卷调查8次,为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渠道,同时搭建了企业与毕业生双向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和企业沟通供需双方信息,也加深了校企双方合作。目前正着手系统的二期开发和优化部署,预计12月底完工。

(四)开展企业项目研发与技术培训服务

为了促进校企融合,主动服务企业,三个重点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革与工艺改进项目,面向企业,通过举办技术培训讲座、4

深入企业授课等形式,积极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项目共28项。如,室内装设计设计专业与广东省装饰总公司、富力集团设计院等12家企业共建“广东省室内装饰设计职业研发基地”,着力于室内装饰设计职业的技术研发、培训与推广,目前已修改审定《室内装饰设计职业标准》,开发室内装设计师(三级、一级)实操和理论题,新开发室内装饰设计员(室内配饰方向)职业;同时以校内外实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所为依托,室内装饰设计专业21名教师先后为874人提供了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服务,为学校带来经济效益 25.7万元,培训内容包括室内装饰设计中级工、装饰美工高级工等。室内装饰设计专业邓泰、朱锦辉等教师还与参与广东省装饰总公司设计南方花园2期样板房等室内装修设计项目9个。又如,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教师为广东真正工程检测公司测定砂中氯离子含量技术服务项目,该项目为企业提供了砂中氯离子含量准确而方便操作的实验方法,确保了建筑用砂的质量安全。与汇科公司共同建立“汇科精细化工”等技术研发中心3个,开展食品添加剂等项目研发,校企共同申报获得国家专利3项。为佳远钴业控股有限公司和云浮亨达利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200多名员工开展分析工、建材物理检验工等职业工种的在岗职工培训鉴定,大力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再如,建筑施工管理专业古娟妮、张海霞等教师参与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的软土岩溶地区板梁式双排桩与止水帷幕复合支护施工技术项目,施工技术成功应用于荔湾区西湾路改造工程项目。类似的技改项目有5个。同时,建筑施工管理专业还为广东泽宝变形监测研究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训施工员、测量员等工种培训127人次,为优化企业人力资源有效配臵起到积极作用。

(五)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

2012年,我校室内装设计专业申报筹建的 “邓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国家人社部批准并得到国家和省级财政30万元的资金支持,我校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工作室的发展,大师工作室积极按申报项目开展工作。工作室积极探索新颖的人才培养模,传统学徒模式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工作室初步形成了老师“推荐— 5

—考核——培训——入选”的招徒模式。邓泰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一是校企合作,传技授艺。2012届有三十位弟子入选“邓泰大师工作室”。工作室还多次组织学生参加企业、行业的活动:2012年8月工作室成员参观天河区弁师傅红木家具制作过程;2012年10月工作室成员参加了在广州美林国际软装论坛; 2012年10月工作室部分成员参观了“广州方纬装饰有限公司”等。大师工作室与广州市集美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技能人才培养。二是项目设计,产学结合。大师工作室利用工作室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企业合作将装饰工程项目引进大师工作室,由师生共同完成的设计项目有:2012年8-10月完成《茂名交通高级技工学校规范设计项目》;2012年10-11月完成实验项目《沿海地区传统乡村别墅设计》;2013年12-11月完成实验项目《湖南现代乡村别墅设计》等。三是指导竞赛,技能成才。工作室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项设计技能大赛,在“2012年广东省第一届家具设计技能大赛”和“2012年广东省岭南杯室内装饰设计技能大赛”中,工作室弟子获得了五个一等奖,九个二等奖,六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家具设计技能大赛还获得学生“团体第一名”和“特别贡献奖”。此外,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与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共建吴惠勤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同建设了产学研创新工作室机制带领专业教师、学生合作共同开设了综合课程教学、新检验技术研究等教学与项目工作。

(六)开展“校企双制”合作培养

“校企双制”订单培养模式即企业根据用工需求向学校提出培养数量和规格,委托学校进行培养;学校按企业的要求招生和安排教学计划,双方以签约形式确定各自的权利义务,毕业生一般由委培单位安排就业。一般由企业确定委培人数和规模,企业考核学生职业技能并根据考核结果和生产需要确定录用与否。目前全校与企业合作共办有“校企双制”班14个,聘请78名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教学,培养750名校企双制班学生。各重点专业积极与企业共同开办冠名班、校企双制班,开展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实施校企“八个共同”教学。如建筑施工管理专业与广州市吉华岩土检测有限公司共建“吉华岩土”校 6

企双制班、粤能工程校企双制班,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与佳远钴业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佳远钴业”校企双制班,室内装饰设计专业与广州孝尊组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合作设立“孝尊组”冠名班,企业参与了制定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课程体系开发、组建师资队伍、实施教育教学和学生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这充分说明了企业深度参与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

(七)引企入校,产学研用一体

一是建立“家商城”产学研实训基地。从2013年以来,学校与“家商城”电商公司通过多次互访、调研、沟通达成共识,双方共建“家商城产学园”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采取引企入校,建立“校中企”的战略合作模式,把电子商务整套业务流程引入实训基地内,设臵产品摄影、产品编辑、美工设计、网站客服、网络营销、采购助理、SEO专员、仓储物流、质检专员、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网店运营等12个实战工作岗位,通过这种真实的工作岗位、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流程,使得工学紧密对接产业、企业,校企双方联合建立“职业感知——职业体验——职业实践”的“二元合一、任务驱动、三阶递进”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校企共建时尚智造产业园实训基地。学校与广州雅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和鹰机电集团、思纳可时尚设计机构、广州光影摄影设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长福校区共建 “时尚智造产业园”。校企将以共同培育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致力打造时尚服饰产业设计专业化、应用信息化、制造自动化、资讯网络化为目标的产教深度融合模式。“时尚智造产业园”目前已形成四大板块的功能用途。工业板块:“时尚工业数字智造平台”引进工业制造的全生产过程的先进数字设备,涵盖拉布、切割、裁片传送、缝制各生产环节的数字设备;信息板块:“时尚信息科技应用平台”提供行业专业的CAD(电脑辅助设计)、PAD(产品辅助设计)、PDM(产品数据管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等信息化应用技术;产品板块:“时尚产品设计展示平台”通过引进设计机构与设计名师搭建“时尚设计名师坊”实现设计市场 7

化、产品化;传播板块:“时尚传播电子媒介平台”拥有专业的时尚产品摄影影棚及后期处理制作机构,为产业提供相应服务。

世行项目建设期间学校的校企合作和校企双制办学案例多次被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易、搜狐和广东职业技能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由于校企合作工作出色,学校连续两年在全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督查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被省人社厅批准为首批“校企双制”示范创建院校。

2.工学结合班主任工作计划 篇二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它充分利用了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环境, 交替安排理论课学习和顶岗实习工作, 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双向介入, 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 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2005年底,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要求各地大力推动和支持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根据国务院的要求, 为顺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经学校领导批准, 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在2007级学生中全面进行“工学结合”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系部和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广州启新针织有限公司、佛山华丰纺织有限公司及佛山市樵利化纤织造有限公司四家企业密切合作, 让学生在校学习两年专业知识和必修的文化课后, 从大三开始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由具有丰富的企业生产管理经验的实习指导教艰苦奋斗的精神, 使他们更主动地去研究和把握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要, 树立就业信心。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推动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

1. 通过开展各类社团文化活动, 培养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所要求的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进取精神和诚信精神。

2. 通过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活动, 帮助学

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职业道德教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 不定期聘请企业及用人单位的专家及管理人士来

校作专题报告或讲座, 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用人单位对员工职业道德的实际要求, 使学生自觉地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4. 定期组织参与各类职业规划及创业设计大赛, 使

学生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摆正就业观念, 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

(四)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注重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教育优势。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既要树立全新的服务育人观,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又要不断完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使其更加适应学生职业道师进行现场教学并带领学生实习。

然而, 学校和企业在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时候, 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上, 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此, 如何进行学生管理, 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如何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是摆在辅导员和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

1.学生的思想波动较大。

“工学结合”模式下, 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 这将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不适应。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脱离单纯的校园环境, 处于社会环境中, 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等都会使学生产生许多想法, 甚至产生思想矛盾。此外, 由于学校和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理解不完全相同, 在课程开发方面还没有形成合力, 导致学生到企业后很快发现企业只是把他们看成是最低一级的员工, 没有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制定的实习任务与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存在很大距离, 以致学生对自已所学专业知识产生怀疑, 从而出现思想波动。

德教育的需要, 用严谨的师风、教风和人格力量,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 建立与“二加一”教学模式相配套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目前, 高职院校大多数采取的是“二加一”的教学模式, 即学生有一年的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 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实习的管理力度, 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反馈评价及学生的综合表现, 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把企业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评价纳入实践考核内容中, 这样既符合职业道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 是客观评价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又有助于学生真正感悟职业道德、体会职业道德, 提高职业道德教学的效度。

总之, 在市场竞争的趋势下强化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当前高职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是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 不但能深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使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帮助他们以后更顺利地走向成才和社会建设之路, 而且能提高社会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使整个社会职业活动中的矛盾得到有效调节, 促进社会关系的融洽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 学生的日常管理较为薄弱。

“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 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在学生进入企业前期, 校企双方领导都高度重视, 在师资培训、组织保障等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协商和准备, 并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安排实习指导教师进驻企业, 与学生同吃同住, 且聘请具有相关经验的企业师傅担任兼职教师,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因此, 前期大部分学生思想还是比较稳定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渐渐熟悉了企业的环境, 不守纪律、放松学习的情况有所上升。而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由于本身工作比较忙, 且缺乏学生管理工作经验, 致使在学生的日常管理方面显得较为薄弱。

3. 学生的人生定位和价值取向模糊。

高职学生离开清静的校园, 进入喧嚣的企业, 不断接触真实岗位的学习和实践, 很容易就会发现, 原来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是最基础的, 他们的报酬是企业中最低的, 他们的工作相对单一且枯燥无味。因此, 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感, 对理想目标产生怀疑, 进而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产生怀疑。理想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 迫使他们不断思考着自已的人生定位和价值取向, 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时, 感到苦恼、困惑、迷茫, 或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挫折时, 一味把原因归咎于客观环境、客观条件。

4. 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缺少载体。

环境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个整体, 企业的环境和学校的环境有很大的区别, 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有很大不同。丰富、活跃、创新的校园环境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而企业单一重复忙碌的环境给学生则是另一种影响。如何在“工学结合”企业构建丰富活跃、创新的文化氛围值得深思。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

针对“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生在思想上和管理上出现的这些问题, 我们进行了认真分析, 并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加强岗前培训, 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新员工的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是实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对于即将到企业参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顶岗实习前期, 校企双方通过召开“工学结合”动员大会对学生进行岗前教育, 校方告诉学生“工学结合”的目的和意义、时间与形式、内容与要求等;企业方告诉学生企业的规章制度、岗位要求、企业文化, 以及发展情况;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帮助学生熟悉工作防护设施, 避免学生在实习生产过程中受到身心伤害, 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 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顶岗实习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目的性更加明确, 帮助其迅速适应岗位的要求, 实现角色的转变。

在“工学结合”动员大会后, 高职学校应组织学生很好地领会校企双方领导的谆谆教诲, 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 从加强自身竞争力等方面认识到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尽快调整心态, 适应从校园到企业的各种变化, 在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2.加强管理教育, 提高管理水平。

“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是为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和培养今后职业发展的潜能。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后, 对学校来说, 原有的教育对象和环境发生了变化, 很多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无法开展, 为此要根据学生在不同企业的具体实习情况, 采取灵活、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首先, 加强与企业方面的沟通协调, 由校企双方派人联合管理;其次, 组织系部负责实训的老师共同成立实习学生管理小组, 定期指派小组成员深入企业巡回管理, 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再次, 系部党总支书记和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前往企业实地查看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多接触学生, 多了解学生, 做学生的知情人、知心人, 同时做好思想难点攻坚工作, 强调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必要性及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对于部分学生提出的伙食或住宿条件较差的问题, 一方面实地调查协商解决, 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用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 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引导学生坚信只要抱着积极、乐观、主动的态度, 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

3.将企业文化学习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广大员工认可、接受的基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企业文化用一种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 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鼓舞员工的士气, 培育员工的技能, 凝聚企业的精神, 塑造企业的形象, 具有导向、激励、教育、感化、约束、凝聚等多种功能, 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让“工学结合”学生好好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 有助于他们科学客观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 学校要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及创业敬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核心理念中去,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主动地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 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学生教育的整体规划中, 使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要。

4.选拔培训好班干, 指导开展各种活动, 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和主心骨, 是同学们思想教育、文化学习和课余生活等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因此要充分发挥好班干部在班级管理和班团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班主任、实习指导老师一起进行深入分析, 慎重选择一些思想好、品行好、乐于为同学们服务, 具有一定组织管理才能, 又有一定威信的同学担任班干部。

高职院校应召开班干培训动员大会, 教育引导班干部要协调好班级同学的整体团结, 理顺班级与企业及老师的关系;善于及时发现同学们思想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加以引导;积极组织同学们充分利用下班休息时间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班团活动, 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 拉近同学们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感情, 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质, 展示大学生乐观开朗、团结协作、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是发展内涵建设。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为此, 创新“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并不断加以完善。我们相信, 只要科学管理, 积极探索, 就一定能使“工学结

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赠书活动的思考

包文亚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江苏江阴

摘要:接受赠书, 是图书馆获得珍贵书刊, 丰富、补充馆藏的重要渠道之一。每个图书馆或多或少都接受过赠书, 所以图书馆应该建立赠书制度, 积极开展赠书活动, 大力宣传赠书事迹, 把接受赠书作为图书馆的一项日常业务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赠书活动

为迎接江苏省新一轮人才培养水平工作的评估, 我院对评估新方案的指导思想、实施细则、评估指标体系认真学习, 并对照评估指标一项一项制定计划并落实。由于图书馆经费一直比较紧张, 要达到生均图书拥有量60册这个硬指标比较困难, 于是我院发动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赠书活动。通过此次活动, 图书馆共获得赠书23781册,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的矛盾。通过此次活动图书馆获得了大量珍贵、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同时也唤起了全校师生对图书馆建设的关注。

其实接受赠书是图书馆界悠久的历史传统, 每个图书馆或多或少都接受过赠书, 但重视接受赠书的图书馆在高职院校中并不多。我随机到30家高职院校图书馆网页上查看, 发现仅一家图书馆网页上有相关的赠书方法, 一家网页上有两名捐赠人的赠书目录, 一家网页上有份捐书倡议书。接受赠书, 是图书馆获得珍贵书刊, 丰富、补充馆藏的重要渠道之一, 为什么未引起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注意呢, 在与其它院校同仁交流中发现:一般作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及藏书家赠书都会赠予比较著名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 对于高职院校的赠书相对较少。通过我院的赠书活动, 我觉得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化被动为主动, 制定赠书制度, 大力宣传赠书事迹, 把赠书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把接受赠书作为图书馆的一项日常业务工作。

1.开展赠书活动的必要性

1.1高职院校历史需求。

据了解, 我国部分普通高职院校是由成人学校或中专合并升格而成的, 合并升格前各中专办学层次低、规模小, 受中专办学性质所限, 图书馆在藏书建设中目标定位较低, 藏书质量相对也较低。中专学校合并升格成高职院校后, 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的层次结构、教学的模式和要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也就是说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企业和家长的认可与支持。

务内容和读者需求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图书馆藏书也要按办学要求重新配置。部分高职院校又为新建高校, 是在国家政策的拉动下, 全国各地刚刚建设起来的。这两种情况使得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然而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教学仪器、设施缺口很大, 急需大量资金投入, 学校资金极为紧缺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书刊资料价格飞涨, 图书馆经费问题一直困扰着高职院校图书馆, 把接受赠书作为图书馆的一项日常业务工作, 多多少少可以解决一点实际问题。

1.2教师、学生的需要。

我院开展赠书活动时, 我曾跟一些教师、学生交流过, 虽个别人有一点牢骚, 但大多数人对这个活动还是支持的。许多教师家中书柜里有少至几十, 多至上千的图书, 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图书能发挥作用。许多教师的藏书学术性强、使用价值非常高, 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和使用价值。一些即将退休的教授表现得大公无私, 他们希望自己所有的书刊资料, 在退休后, 都赠予图书馆。许多大学生则表示毕业时将陪伴了自己几年的书籍卖掉, 心里很不是滋味。可不卖掉又实在没有地方储存, 而且携带不方便, 而图书馆开展赠书活动则正好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2.如何开展赠书活动

2.1做好赠书活动的宣传工作。

图书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要通过多种方式, 利用各种机会开展赠书意识的宣传。对赠书和赠书者的宣传, 不但有利于读者对赠书的利用, 体现图书馆对赠书者的尊重, 对赠书意识也是很好的宣传。图书馆可以利用校报、校刊、馆刊、广播等种媒介, 进行赠书的宣传和报导;也可编制赠书目录资料进行发放;或通过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宣传推新到的赠书;或开展网上赠书照片展览;图书馆还可以抓住像校庆、馆庆这样的机会, 举办“捐赠书展览会”, 以扩大捐赠图书的影响, 拓宽捐赠图书的来源;还可以对赠书进行文献开发、写书评或读者反馈信息来宣传赠书。图书馆每年主动开展一次赠书活动, 时间可选在4—6月, 因为“4.23”是世界读书日, 许多学校都会开展各种活动, 赠书可作为其中的一项子活动。

2.2做好赠书活动组织工作。

2.2.1制定相应的捐赠规章办法。随着赠书成为藏

参考文献

[1]李宏.“工学结合”模式下创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 .

[2]叶俊.工学结合改革中辅导员工作的探索和实践[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 (5) .

[3]姜宇国.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9, (6) .

3.工学结合班主任工作计划 篇三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思想工作;浅析

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我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能运用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会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立足本市、面向全省的建筑行业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完成培养目标,加强了实习教学环节。建立了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增加了工学结合实习教学的时间,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但是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工作,却暴露出了很多。这些问题主要有:学生刚开始到单位,对工作环境不熟悉、不适应;对工作岗位不满意、不积极、不认真;不善于与同事和上级沟通。下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习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议。

一、对工作环境不熟悉、不适应的问题分析

根据学习性质,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工学结合实习环节,通常放在建筑企业单位和施工工地,学生大多是初次离开校园,走进施工企业。刚开始很多学生比较有新鲜感,但工作一段时间后,面对施工工地艰苦的环境和严格的管理,就会感觉一些美好的愿望逐渐破灭,适应不了工作环境。究其原因:一是环境发生了变化。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从原来一个相对狭小封闭的“小圈子”进入开放的社会,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旦现实与预想有差距,就会觉得不适应;二是身份发生了变化。从学生变成了准职业人或社会人,由于对角色的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身在企业,心为学生,自己的角色没有转换过来。三是时空发生了变化。学校生活丰富多彩,个人的自由度相对较高,弹性空间也较大。到了企业或用人单位,学生的生活或工作的规律性强,受到诸多约束或限制,个人的空间相对缩小,难以忍受。如果不能正视这些变化,不适应工作环境就在所难免了。

针对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心理疏导教育非常重要,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从原来一个相对封闭的学校进入开放的社会,容易把问题想得简单、天真、美好。一旦遇到挫折,又以偏概全走“极端”。 按照我校的经验,心理疏导教育工作可以落实到指导老师身上,因为每个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只有几名,实习期间他们是和学生联系最多最密切的,对学生的情况也最了解,指导教师不但应指导学生的学习,更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对工作岗位不满意、不积极、不认真的问题分析

学生在学校学了这么多年,终于踏上施工岗位,很多学生都想大展身手,期待做出一些表现,受大学生精英时代的观念影响,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很高,有些大学生高人一等的感觉仍然存在,因此一旦分配的岗位不如其所想,特别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往往工作环境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心里落差,感觉无处发挥才能,甚至有怀才不遇的感觉。应该说近几年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学校老师对大学生定位的教育,这种学生有所减少,但还是有的,这个问题仍然是应该重视的。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对学生进行工作上的引导。学校虽然有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但主要以学为主,企业则以真做为主,还有质和量的要求,学习的目的和重点、学习的形式和条件都发生了变化;更何况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工作中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能把它一古脑推给校外指导教师,这也需要校内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实践水平,能够对理论和实际的转化,以及工作中的难题作出解答。对学生进行生活方面的关心与引导很重要。由于学生校外实习的施工现场的条件与学校相比,要差很多,比如健身器材、健身场地、食堂条件等。有些实习单位路途比较远,交通不便,学生感觉比较辛苦,体力也会有些透支。这些教育平时会在学校就应进行,当实习过程中困难来临时,更要帮助他们积极的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现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成长过程中父母又事事包办。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知如何处理,有的甚至退缩、放弃,缺乏知难而进的精神。

三、不善于与同事沟通的问题分析

这个问题的原因也是因为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有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就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经验,在学校又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呵护,一旦离开了学校和父母,缺乏与人沟通的主动性,不善于与人交往共事,从而产生思想问题。与学校简单的人际关系相比,进入企业学生会感觉到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很难相处。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是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从小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开放的空间,学校也要多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结束语

4.工学结合总结 篇四

进入金诗丹里面感受到在公司里面的工作氛围,发现学校里面所学的东西是非常的肤浅还有就是一般上来说自己没有亲身去实践过,无法去理解其中的内涵,就像上次在金瓯大酒店里,周老师关于陈列方面的知识,或许对经销商和代理商来说那些知识相当的重要而对我们这些门外汉来说,现在才意思到自己真的好肤浅,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不光要学好现有的知识还需要学习其它,让自己的阅历更加丰富。使我感到荣幸的是作为实习的我们正好赶上公司的订货会,或许没有帮的上什么重要的忙但是对我们来说收获正的很多,以前我们也上过一些过于礼仪方面的书但是实际操作起来真的是太难了,还好有娟姐和柯娟姐手把手的教我们。

当进去的时候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去仓库盘点,刚开始的时候有点单调因为每天都重复同样的工作。后面渐渐地发现其实仓库是一个公司的核心部分如果仓库里的数据不准确,会导致后面的营销工作无法进行,同时也学会了怎么样去盘点衣服。

至于后面的时候我们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销售衣服,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跟着丹姐在公司里卖衣服,刚开始的时候还比较腼腆不敢大声的去说招揽客户但是时间长了,到公司里来的一些大姐们经常来渐渐地认识之后,自己的胆子也打起来会主动的跟被别人去交流帮助他们选到一件适合的衣服,慢慢的发现其实作为一名销售人员一定要有自信才能将自己的产品让消费者更加喜欢。有点遗憾的是因为实习时间的关系,最后我们没有坚持到下来。

5.工学结合管理办法 篇五

工学交替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是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专业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做好工学交替工作也是建设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规范我校的工学交替实践教学工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本办法所称工学交替,主要是指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参加的实践教学活动。

第二条学生参加工学交替,须经过所在系部根据专业对口的原则审定同意后办理完审批手续,由学校招生就业培训处统一安排方可离校参加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活动。

第三条工学交替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工作学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劳动环境。

一、细则

第一条组织领导

工学交替工作,由学校教学校长总负责,并组成由学工处、教务处、各系、招生就业处等部门组成的工学交替管理领导小组。工学交替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学生所在各系和企业共同承担。

第二条工学交替安排

1、工学交替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程,一般第6学期开始安排。

2、工学交替的内容要求:专业对口、分项目实训,具备专业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条工学交替学生的管理

1、安排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由所在系和实习单位共同管理。各系和实习单位在学生参加工学交替期间,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2、要建立健全工学交替管理体系。学校成立工学交替领导小组;各系成立工作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工学交替工作,要加强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学生工学交替实习管理档案,定期巡回检查工学交替实习情况,加强工学交替实习指导和管理,处理实习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确保工学交替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3、建立学校、工学交替合作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制度,定期进行沟通联系。学生到达实习单位前,各系、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应当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第四条 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职责

(一)职责

1、应当加强工学交替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工学交替管理制度,加强工学交替工作的监督检查,要明确对学生工学交替期间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认真进行考核。协调有关部门和实习单位,共同做好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保证实习安全、有序开展。

2、在安排工学交替时,要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专业实施方案,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

教育,定期帮助学生总结工学交替学习成果,做好工学交替成绩的评定工作。

3、要主动加强与工学交替单位和学生的联系,要建立专业指导教师联系学生制度,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工学状态,解决工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切实指导好学生的工学活动。

4、要与学生工学交替学习所在单位协商,允许工期间学生集中一段时间返校或在工学单位,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

(二)工学交替实习学生职责

1、工学交替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学生都必须按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按时参加工学交替活动。对于集中安排的工学交替,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者,不能获得相应课程的学习成绩。

2、对于正常安排的工学交替学习,学生应当严格遵守学校和所到单位的规章制度,服从管理;

3、学生工学交替学习期未满,不得擅离或调换工学交替学习单位。个别学生确因特殊情况,中途调换单位的,须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报系工学交替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学生未经批准擅离、调换实习单位的,实习成绩以零分记,其间发生的一切问题由学生本人负责。

4、工学交替学生在单位应遵守单位纪律,尊重企业指导老师,服从工作分配,认真工作,遵守所在单位的保密制度。若遇到问题,应及时与指导老师或系联系,由系与单位协商解决。若因学生的原因给单位或学校造成不良影响或损失的,学校将根据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理。

5、工学交替学习期间,学生应积极主动与学校、专业指导老师、工学交替学习单位指导老师保持紧密联系,完成工学交替学习任务。

(三)指导老师职责

指导教师由二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系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指定本系相应专业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二是由单位指定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是工学交替的学习指导者,又是工作的组织者。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职责,指导学生完成工学交替任务。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应加强联系。

学校指导教师职责:

1、熟悉专业工学交替方案和专业实习计划,按要求参加工学交替学习动员大会,做好学生参加工学交替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负责将工学交替学生送到企业,并保持与学生的联系。

2、学校指导老师要加强与单位的联系,积极配合单位开展工作,及时解决工学交替学习中的问题,争取单位的支持和帮助,搞好单位与学校的关系。

3、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掌握及检查学生完成工学交替学习的情况,指导学生撰写工学交替学习总结等;

4、负责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工作。

企业指导教师职责:

1、企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一定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数最多不超过10人。

2、指导教师要按要求指导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检查工作进度和质量。在业务指导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

神,并详细作好指导记录。

3、指导教师在学生工学交替结束后要指导学生撰写总结材料,保证学生的工学交替的学习质量。

4、在工学交替即将结束时,代表单位做好对实习生的鉴定与成绩评定工作。

第五条 成绩考核与评价

(一)考核原则

学生在工学交替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校企双方要加强对学生的工作过程控制、指导和考核,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双方共同填写“学生工学交替学习工作鉴定表”。

(二)成绩考核评定

1、工学交替一次做单独一门课程成绩计。考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是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

工学交替学习在统一指导教师指导下,可以在同一单位的同一岗位进行,也可以在同一单位的不同岗位进行,企业要对学生在每一部门或岗位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对学生的表现、工作质量做出客观评价。填写“工学交替学习工作鉴定

(一)”表。

3、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

学生要写出工作报告,学校指导老师要对学生工作报告及时进行批阅、结合日常检查中学生的表现,评定成绩。填写“工学交替学习工作

鉴定

(二)”表。

第六条其它

6.机电专业工学结合活动总结 篇六

根据国家教育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我校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而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我校的重点专业,在这次改革的浪潮中解放了思想,大胆探索,尝试实施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不仅使学校增强了办学活力,教学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也使得机电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但是,从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指示精神的需要看,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工学结合、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此我们也深刻反思,把这两年来在“工学结合”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启发总结如下:

一、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将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安排,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

1、理论的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教育部也对工学交替作了明确指示,这些政策规定,给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与保障。

2、实践的依据:职业学校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对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就需要职业学校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1、促进了学校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实现了资源互补。实施这种模式,企业成为了“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又能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设备资源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既解决了学校专业设备条件不足的矛盾,又解决了学生的专业实习问题.还使学生能掌握过硬的专业岗位技能,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提高了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2.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减轻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这种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非常有帮助。学生入学经过一段时间知识学习后,通过参加企业的实习,学生了解和熟悉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特别是对生产的过程及技术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明确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加强有关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能提高学生专业实践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起基础;有利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要的“零距离”对接。采用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又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适应企业生产岗位的能力,为日后学生的就业发展和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企业实习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能够解决学生的部分学费问题,再加上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实施,大大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减少因家庭贫困学生的流失现象。这对扩大职业学校招生和办学规模有着重要促进作用。是企业、学生、学校和社会“多赢”的好事。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情况

我校机电专业学生在2015到郑州尧鑫机械公司和海尔集团实习。尽管事先反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告诉他们工学结合的意义、作用、时间安排和学生管理等。但是对质量要求、安全观念和考核制度教育不够。部分学生难以适宜紧张的工作,出现中途退岗现象。给企业造成了损失,学校的声誉也受到了损害。

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发现其中的工作时间长、报酬不满意以及水土不服、想家等诸多问题反映较为突出。为此学校高度重视,多次召开有关会议,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纪律、责任、安全等方面的教育。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教学见习纪律和实习工厂的规章制度,认真体会“从学生到员工、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抽调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带队,处理实习期间发生的一切问题。

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所涉及的政策性较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为使这项工作能得以正常开展,我们必须注意处理解决好有关的问题,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1、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

开展这项工作,我们要积极争取政府重视与支持,在实践的基础上,要为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提出符合实际的具体办法,以吸引更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学校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2、要选择好合作的企业

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模式,必须选择好有关的合作企业,得到一个需求稳定、实力雄厚的企业支持,才能确保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从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中表明,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该考虑: ⑴是与学校专业设置有关的企业;⑵是安全度高、劳动强度不大的企业;⑶是效益较好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大的企业;(4)是诚实守信的企业。除寻求相关企业的支持外,我们还可利用国家对职业教育支持的政策,开展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起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基地,如果学校能结合专业与企业联合,在校内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或生产的实体,定期请企业技术人员指导,更有利于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将会更好。

3、要认真研究制定并落实好工学结合的教学计划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校要和企业共同讨论,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要保证学生接受理论与实践学习的总课时得到保证与落实。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按照“文化知识够用,专业知识实用”和“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中心”的原则。分配好有关课程的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时间。并且要认真处理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习与企业岗位课程学习的关系;学生基础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专业技能训练与行业岗位技能培养的关系。在制定工学结合的教学计划时,还要根据企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分段的方法安排好教学和实习的时间,完成好教学的任务。要有利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需求结合,使职业学校实施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得以进一步创新和落实。

4、要建立相关的制度,加强管理工作

7.工学结合班主任工作计划 篇七

《办公室工作实务》是秘书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 也是全国秘书资格考试和秘书人员等级考试的必考重点,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该课程在本校开设于2006年, 于2009年建设为校级精品课, 至2008年起与实训基地湖北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上海昊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研究,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及具体教学方法方面有一定积累和突破。课程体系的重构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研究使教学更加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办公室事务处理能力, 同时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提升有明显促进作用。

2 本课程开发的设计思路

2.1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定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岗位能力

本课程是本专业与实训基地———湖北光谷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上海昊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一门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办公室事务操作技能及从事办公室工作的综合素质。

本课程以文秘岗位核心能力———事务处理能力为主线构建了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紧密围绕移文秘岗位能力需求, 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全程不断线、层次递进的特点。每个模块的具体课程内容设置安排均对应专业核心能力的获得, 课程内容均围绕文秘岗位能力所需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进行重组和整合。

2.2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 设计“课证融通"课程内容

“课证融通”的本质是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把岗位职业资格所要求的应知内容和应会技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

本课程涉及的证书主要有办公自动化高级证书、秘书职业资格证 (中级以上) 、剑桥秘书证等, 其中, 核心证书为秘书职业资格证书。

本课程内容的确定根据《秘书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 结合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秘书类工作的实践, 立足秘书人员日常事务处理能力的获得与训练。在内容选择上, 包括秘书类日常工作:办公室环境管理、日常事务处理 (印信、邮件收发、值班工作、办公用品管理) 、时间管理、接待工作四大类, 同时增加了企业工作中开展较多的商务活动筹备事务, 以及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信息处理工作内容。在课程内容涵盖面上进行了适当拓宽和延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办公环境的维护和美化、能够熟练处理办公室日常事务性工作, 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境的需要制定完备的工作方案, 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予以顺利实施, 能根据不同实际情况作出恰当合理的接待安排, 能够精心策划相关商务活动方案并予以实施, 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不同信息资料并予以整合。

2.3 以技能训练为主线, 构建校内校外两级实训实践体系

在实训实践环节, 本课程在校内配备有办公电脑实训室、秘书礼仪形体训练室、相关学校处室办公室等实训场所, 院系办公室配备的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办公室常用的办公设备, 基本可以满足办公室实务课程相关教学内容的实操训练。校外实训主要通过四个实训基地完成, 它们分别为:湖北光谷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武汉思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昊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武汉互信互通有限公司。主要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 同时协助本课程开展相关专题调研。

3“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注重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总体原则, 根据课程特点和内容选择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法, 积极探索情境教学、实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课堂讲授中, 结合职业情境, 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通过“情境模拟式”教学, 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分角色完成指定的任务, 在完成的过程中, 针对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处理事务的相关技巧进行详细讲解, 使学生能够结合理论指导完成实际工作场景设计题。同时, 通过角色扮演也锻炼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使学生对秘书职业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对职业岗位产生认同化。因此, 本课程设计的“工作情境———学生演示———知识点讲解———综合实训———教学反馈”于一体的教学方法模式,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分组综合实训过程中表现尤其积极踊跃, 通过小组团结协作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之余, 我们还将教学场所转移到课堂之外, 在实际工作生活中锻炼学生的事务处理能力, 如在办公环境布置和美化实训中, 一方面通过课堂讲解, 展示实际图片等形式使学生掌握办公环境布置的基本技能, 另外一方面, 采取“任务驱动”的形式, 将学生分成办公环境考察小组, 完成相关任务, 在对相关办公室的考察过程中, 既能看到其优点和不足, 同时还能通过实际动手布置帮助教师们整理和美化办公室。

在组织学生省博之行的活动中, 通过布置“出行方案拟写”的任务让学生懂得收集信息和资料以及事前充分筹备的重要性, 在带领学生办理相关审批流程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印信的实际用途和作用, 以及在活动筹备的过程中与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人员沟通协调的重要性。

这些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尤其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结合, 都使学生在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之余, 能够感受到职业的魅力, 体会到工作过程中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并重的重要性, 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明显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学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3343”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9) .

[2]郑晓梅.论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8) .

8.工学结合班主任工作计划 篇八

关健词:高等职业教育 图书馆 工学结合 服务工作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一种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作为信息汇集和扩散中心的图书馆,如何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对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做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图书馆服务工作,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图书馆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院校教育已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转向基于工作过程的以技能为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群)的结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学校与企人力资源的结合,教育资源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结合。工学结合的内涵就是基于生产的学习和基于学习的生产。其本质是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环境及资源,有计划地使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教学场所从学校课堂延伸至企业工场,使书本学习与有计划有指导有检验的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

高职院校图书馆素有“学院的心脏”之称,是学院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高职图书馆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主动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图书馆服务工作。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仍然是以图书馆(物理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为中心,而不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大部分图书馆往往满足的还是常规性的管理工作。如何突破现有的人们对图书馆的传统认识,真正从用户及其需求出发,遵循用户新的需求,适应用户的行为变化,将图书馆的服务融入用户学习、科研、生产的一线,向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图书馆服务是新形势对高职图书馆提出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要及时调整方向,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把创新意识融入图书馆事业中。主动抛弃一切不适的观念和行为,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作用,拓展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统领和指导图书馆实践工作。从而更好地发挥图书馆资源作用,提高高职图书馆的服务效率。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新特点

(一)文献信息内容的转变

随着高职院校加快办学模式的改革,学院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都发生变化。学院注重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导向,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变化调整更新学习内容,并合理设置实习的课题和进行技能的训练,以适应企业的生产实际的需要。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根据学院办学模式的变化和读者需求的变化,加强图书馆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中心,以职业道德为核心,调整和充实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思路,主动适应学院教学改革的需要,尽可能提供读者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学生到企业学习或实习所需的新内容。

(二)读者利用文献资源方式从集中借阅转向分散借阅

在传统的文献资源借阅服务中,读者一般只是到学院所在地的图书馆借阅资料。在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读者有部分的时间分散在异地的企事业各个学习地所进行学习或实习,文献资源借阅服务的对象必然扩大到整个社会各地,只要有计算机终端联网或信件能到达的地方,学生所到学习或实习各个地方的用户都是图书馆服务对象,都能接收到图书馆信息资源。读者从集中到馆借阅到分散各地借阅。

(三)读者对文献资源需求向广泛性和及时性转变

过去,读者文献资源需求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本馆所有收藏的馆藏文献资料上,在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由于信息技术、因特网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用户提供了寻求广泛信息和及时性的信息带来了条件,要求图书馆提供的文献资源不仅是馆内藏有的文献资源,还包括馆藏以外的文献资源;也不局限于纸质文献信息资源,还有电子文献信息资源,读者不仅需要查阅专业文献信息资料,更多地查阅与自己本专业以外的文献信息资料,包括最新的网上信息资源,而这些文献资源已经渗透到社会和网上各个文化和科学研究领域,因此,读者对文献资源需求的广泛性和时效性构成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新特点之一。

(四)服务手段由传统方法向依托现代技术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服务已满足不了网络环境下读者的需求,高职图书馆需要利用远程检索系统及校园网将网络信息资源和馆藏信息资源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联机检索技术、光盘检索技术、Internet网络技术,使学院师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都可查阅本馆的文献资料,打破了图书馆的围墙,并可在网上办理预约、续借手续,还可以推荐优秀书目、最新书讯。特别是通过因特网、校园网、发E-mail传送文献信息等,读者可以不受任何时间、地域限制提出咨询问题,图书馆可利用常见问题解答数据库(FAQ)、电子邮件(E-mail)、电子公告板、在线交流、共同浏览(Co-browsing)等形式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案,实现图书馆与师生的双向交流。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图书馆服务工作探索

(一)转变观念

图书馆自身的存在并不能表现其价值,其价值只反映在满足读者需求的程度上,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牢固地树立起“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才能更好地为全院师生员服务。长期以来,我国高职图书馆在计划经济模式铸就了落后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图书馆处于守着图书馆内座等读者上门被动服务。在图书馆工作人员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以藏为主”的传统观念。在研究和开展工作时,往往对图书的收藏和保护考虑得较多,而对充分发挥图书的作用问题考虑得较少,致使图书馆中有相当一部分图书资料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些图书资料一直未被人借过等。更新图书馆的服务观念,首先,要树立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已从收藏图书、报刊等印刷出版物扩大到收藏各种形式的知识载体。打破图书馆收藏的单一性,扩大图书资料情报的收藏范围。其次,要树立现代大图书馆的理念,改变“小而全”的封闭状态,在馆际之间开展合理分工,相互协作,资源共享,特别是与学生所到企事业图书馆(室)进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发挥群体效益的作用。这样不仅能提高各图书馆的藏书质量,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而且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更有利于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再次,要树立以人为本、主动为读者服务的理念,改革封闭被动的服务方式,采取积极主动的开放措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图书馆的知识资源。想方设法增加文献借阅开馆时间,尽可能实行开架借阅,加强对读者的阅读辅导、参考咨询、情报服务等。

(二)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技能人才。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应以基础知识教育和技能性用书为重点,依据学校的定位与培养目標形成自身的馆藏特色和规模,突出本校重点专业的特色资源和馆藏文献的实用性,制定文献资源建设的原则和方案,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采集文献。首先,是注重实验、实训方面的信息资源建设,注重实验、实训、实习方面的信息资源的配置,对专业资料要注重“新”,补充内容新、信息新、最新出版的能够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专业资料;基础类资料可以选择一些如针对课堂教材的辅导书籍,比如案例集、方法介绍等类型的信息资源,来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应用类的信息资源应该是我们采访的重点,除了注重收集各个专业领域内的应用类信息资源,还应收集交叉学科互相应用的信息资源。其次,是重视与企业、行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信息资源建设,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建设,要利用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探索与企业技术部门的合作,建立校企互借的资源共享体系。再次,是在使企业在分享学校信息资源优势的同时,把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教材,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收集到图书馆,供学生学习参考,为学生将来走向企业打好基础。最后,是加大职业技能鉴定方面的信息资源建设,针对学院专业和各个行业的技能鉴定的信息资源应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要求,注重如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等技能型文献资料的收藏。

(三)建立新的服务工作机制

图书馆的管理主要还是放在了对“物”的管理上,并以此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思潮的影响,图书馆领域逐步接受了“读者用户第一”“方便读者第一”等口号,但,这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并没落到实处。高职图书馆要适应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开展服务工作,不能够停留于过去的服务工作机制上。在实现常规性的建设的前提下,可以尝试着走出去,到教学一线,到企业中去,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对各类信息资源的需求。以突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特色,全面收集教学所需图书、期刊论文及各类数字资源,同时全面收集各类教学成果及实训操作各载体资料(课件、学生作品、成果、实训资料、操作手册、教学视频等),并就专业建设所需到企业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保证教学资料的完整性。最终以专业特色全文数据库或其他的形式展示出来,以此来促进相关专业的建设。

另外,还要以读者为重心的业务流程应当时刻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工作的出发点;配备专业人员,专门研究读者需求,包括整体需求,个体需求,远期需求,近期需求,可实现需求,近期不可实现及如何实现的措施等等;分析基础上落实满足读者需求的途径;建立科学的业务流程和业务布局;畅通的反馈渠道,每个员工都能及时主动地反馈读者需求并能提出切实的改进措施。全馆各部门、各岗位应当给予以服务部门和服务人员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内部业务关系上的紧密互动的关系。全馆都要为最终的服务效果负责,为服务能力的提升负责。

(四)转变服务方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读者需求的肯定不只是书本上的东西,他们更需要动手能力的培养,更需要行业信息,更需要与企业的亲密接触。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员走出图书馆,来到用户当中来,围绕教师、学生、合作企业三方的需求,收集建设个性化的各类资源信息应当是其行为的主要内容,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智慧,到读者那里去开辟新的服务阵地和服务空间,去展现图书馆员的作为,去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工学结合办学模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要解决如何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文献传递服务。这是传统馆际互借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和拓展,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为满足读者的实时需求,提高服务效率而采取的服务方式,主要是指由文献信息提供者将储存信息的实体(不论任何形式)传递给使用者的活动,高职图书馆通过邮寄或互联网向院落内外的读者提供各种原始文献服务,包括馆收藏的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数据库文献资源传递等。在通过邮寄或互联网向院落内外的读者提供各种原始文献服务为读者提供体现人文关怀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包括推送服务和以读者为中心的智能化系统(HCIS)。个性化服务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理念的具体体现。它代表了图书馆界为改善图书馆服务所作的不懈努力。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满足个人需求的框架与工具,在这个框架内,读者可以自由地支配屬于自己的资源与工具。高职图书馆特别要关注通过信息挖掘、知识发现、智能代理等技术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过滤。得到读者所需要的个性化的信息精品,然后利用电子邮件、频道推送或建立用户个人网页等方式传送给用户。另外创造条件为用户提供实现自我服务的自助服务方式,并逐步扩大自助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开架借阅、网络查询、网络续借、网上预借。有条件开设自助复印、自助外借、自助还书、网上互借等高级形式,带有很大的开放性和自主性。随着用户信息素质水平的提高和用户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图书馆应逐步扩大自助服务的内容,使之上升为高层次的服务形式。

另外,要加大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通过技术的手段提高服务的效率。同时,完善服务机制,努力达到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一个响应及时、服务标准、流程简单的服务。其中,个性化设置,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用户的操作流程,提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效率,节省了用户查找信息的时间。注意研究如何吸引读者,加深与读者的互动,最终达到读者是以主动而非被动的姿态共享图书馆的资源收集、报道和传播、使用的过程,成为图书馆建设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这将是最佳的服务效果。

(五)加强馆员素质提高

要想提供高水准的服务,必须提高馆员的自身素质。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以及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尊重用户的需求,是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的前提。这其中,对用户的尊重是最基本的要求,基本的礼仪能够让用户产生信任感,提升感观愉悦,并且带来一种依赖和归属感。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一方面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提倡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操作与应用。这样就能更好地在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体现高职图书馆服务工作主导作用,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馆藏资料和网络信息,把图书馆真正办成学院的教育信息服务中心,使图书馆在学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服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高职院校图书馆要真正适应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新形势的发展,必须转换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和办馆理念,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现代化管理,以人为本,服务至上,这样才能真正适应学院的发展,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0).

[2]汪斌,等.高职图书馆主动适应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之我见[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3]王红玲,张齐增.党校图书馆主动服务的探索与创新[J].桂海论丛,2006,(3).

9.工学结合表彰大会发言稿 篇九

在烟台富士康的工学结合实习已经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由于学生是第一次体验工厂生活,因而觉得很新奇,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计算机零部件的加工。对于我们带队老师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通过两个月的带队顶岗实习,感触颇多,现总结如下:

一、共同克服困难

刚开始的半个月是最艰难的,同学们面临着许多困难:短暂的培训之后,每个同学都被分配到了不同的生产线上,远离父母,周围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不同的饮食与气候,部分夜班同学的作息时间颠倒,再加上每天七八个小时的劳累,所有这些,对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孩子们都是一个个巨大的考验。更难的是,干不好时,还要被线长训斥,终于,这些在家从不受气的孩子们有些马上作出了反应:不干了,回家!老师们还没来得及适应陌生的环境,就马上投入到学生的稳定工作之中,倾听他们的哭诉和委屈、耐心地劝解和引导......老师们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和他们呆在一起,每天所有老师都进宿舍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实际存在的困难,积极与校企办协调解决学生们面临的问题。老师们经常会为了一个学生的岗位问题连续跑校企办七八次。例如计算机与艺术系12级网络维护3班的周明丹同学的工作问题,可贵的是在等待老师协调结果期间依然带病坚持工作,给其他同学做出了榜样,也令老师们感动。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师生相互理解 由于济南和烟台气候完全不同,大部分人一开始很难适应。每天去看学生,都提醒学生注意保暖多穿衣服,在工作将近一周时,好多学生的抵抗力都有所下降,感冒、过敏、拉肚子等疾病都乘虚而入,好多人都病倒了,还有很多学生工作强度过大,不适应等问题。然而厂方严格请假制度,使学生有点排斥心理,所有老师都积极做学生工作,也更积极的与厂方沟通。驻厂老师大都家中有老人孩子,驻厂期间也都无怨无悔的舍弃了自己的小家顾全大家,卢勃老师更是舍弃了不满一岁的孩子在烟台一待就是两个月。

老师体谅学生辛苦,学生也体谅老师不容易,使我们师生关系得到了更近一步的拉近,从同学们的眼睛里我们不难读出他们对我们的信任,他们也更能听进老师的话了,这也是我带队老师工作得已圆满完成的关键因素。12级计算机与艺术系三二连读一班张楠同学下了夜班,白天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老师跑前跑后办理所有工学结合学生的相关资料。周茂森同学也积极帮同学们,与线长、主管协调工作问题。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里我谨代表全体驻厂教师向各位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对老师工作的理解与配合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10.工学结合班主任工作计划 篇十

名词解释:工学结合是指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校企合作是指一种工学结合实现的方式,校企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把公司的生产流程、技术要求、管理方式等引进学校教育课程,作为学生实践操作与学习的一门主修课程。

2011年-2012年第二学期,我校正式与铜陵江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合同,正式成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这标志者我校继机械加工、计算机文秘后,又一次的把工厂直接引进校园的工学结合方式。

此次与江威电子合作,我校在实训大楼开辟了200平米的电子机电生产线厂房、引进了多组高端生产设备和工位,并有江威电子相关管理、技术人员协助指导生产,学生无需离开校园即可参加工学结合,提高技能。

2012年3月13日,我校专门成立了工学结合管理项目组,项目组组长由分管全校工作的张孝马副校长担任,金国宏副校长、办公室吴琼主任、总务处周述涛主任担任项目组副组长,各专业工学结合小组组长均由我校该专业优秀教师或工程师担任,在一线与企业委派人员一起,手把手辅导学生生产、实践和学习。我校超前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着非常重大意义。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以外,还能学习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含实验室都学不到的企业生产流程、技术指标要求、产品成型过程、公司内部技术等。学生除适应和体验企业的管理、锻炼实践能力外,还能历练学生服从管理、刻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提前体会工作的辛苦和乐趣、认识社会、认识父母工作的辛劳,懂得珍惜在校其间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体谅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酸,从而更加激发学生自身发奋学习的求学欲望,也为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培养人才、提高社会声誉等方面奠定了更加良好的基础。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我国中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认识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意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存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我校以及每个职业院校的共同课题。

每个学生都能在智通成人成才,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我们有信心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我校不断更进的教育体制中逐渐锻炼成长,将来走进社会,成为有职业素养、能适应社会、愿吃苦耐劳、怀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在校期间获得职业生涯的第一桶金。

11.工学结合班主任工作计划 篇十一

关键词:中职;室内设计;工作室

一、中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

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市场行情,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工作范畴,了解自己的专业与特长,从而明确自己的就业定位。无论是 CAD绘图员,还是3D绘图员,或者是设计助理,都对这些行业的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每一个领域的工作要求与职业特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对这些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有所掌握。

(二)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室内设计或是装饰施工都需要在一个整体的团队紧密协作下完成,室内设计行业比任何一个行业都更强调团队合作意识,从设计到施工是在不同职位上的纵向协作,或者是同一职位上的横向协作。项目的整个流程是环环相扣的,不是一个人就能实施完成的,它需要不同职位上的人员之间相互协作才能把设计方案实施出来。同样,要使学生能融洽到团队中,一起合作完成工作任务,较快适应工作要求。

(三)具备自我更新学习能力。

室内设计专业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材料上更新是非常快的,针对不同时期的项目,设计构思与当时的材料与工艺是直接联系的,同时设计软件的更新等方面,这些都是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提出要求。因此,学生应具有自学意识及自学能力,对新技术新知识敏感;能自主通过各种媒体、途径查找所需资料;能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从个案中寻求共性。

(四)具备一专多能的专业能力。

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是通过相应的专业课程来实现的。从事室内设计的各个工作领域都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例如设计方法、制作软件工具、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职业技能的掌握要全面深入,最好是一专多能。在各个项目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专业技能,由于在这过程中涉及的“面”很广,但学生可以从中把学习的“点”做得很深。就算是专于一个方面也能在职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二、由项目引领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构建

(一)工作室制的平台搭建。

“室内设计工作室”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基本框架,由项目引导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学习中充分体现出知识学习的开放性、互动性、融合性、可选择性的特征。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通过对工作的过程与就业岗位的分析,来搭建“室内设计工作室”制的课程教学体系,把室内设计课程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整合和规划,组织课程教学团队对教学手段与考核体系进行创新,实现一个室内设计专业、实际项目、工作室三者贯穿的网络状分布课程学习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

(二)结合工作室制的课程设置。

工作室的课程设置是以室内设计专业学科为依据,建立相应的不同方向的工作室,以二年级学生为主要构成人员,一年级学生为补充培养对象,三年级学生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形成梯队式结构,在学科基础上根据专业的方向,建立各个工作室(见下图工作室设置)。其中创意工作室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手绘工作室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思维能力和表达技巧;效果图工作室培养学生的三维制图能力(例如3Dmax、SketchUP等软件),能够利用电脑辅助工具将设计思想表达出来,对电脑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效果图工作室得到发挥;施工图工作室主要培养学生的CAD绘制施工图的绘图能力、施工工艺的掌握、对施工管理能力、以及简单的工程概预算;室内陈设工作室主要培养学生对空间尺度、设计风格、色彩材料搭配的掌握,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美感、艺术敏锐度与协调设计搭配能力。

(三)项目引领的工作室制教学运作。

(1)教学项目导入。由工作室导师或来自企业的专家下达项目任务,提出项目相关的要求和条件,通过真实的情景教学,使学生体验工作室与项目相关的职业情境,让学生明确自身完成课程项目任务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内容与技能要求。此阶段创意工作组的同学分组承接该设计项目,通过教师引导各组同学发挥自己想象空间。

(2)相关知识分析。通过欣赏各种风格流派的设计案例与学习相关案例来分析相关知识点,教师给学生引入与解决完成该项目有关的概念、历史背景、理论知识和方法原理等,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寻找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阶段创意工作组的同学组织手绘工作室的同学通过案例的分析逐步把设计方案手绘成简单的设计创意图。

(3)项目方案制定。要求学生借助各种形式手段收集所引入项目信息,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小组分工与个人岗位责任。在项目方案制定过程中,设计项目小组根据设计主题提出设计概念方案,获得导师与企业代表的认可后进入方案深化设计阶段,项目组负责人召集团队人员分配工作任务与设计进度规划,完成设计方案的绘制。此阶段进入到三维效果图的制作,效果图工作室的同学根据前面两个工作室组所设想的构思图转换成仿真场景的三维效果图,以方便教师与客户直观地了解我们的设计意图,通过手绘效果图细化设计方案,使中期检查时得到企业代表与指导教师的认可,保证项目任务的顺利实施与完成。

(4)项目任务实施。设计团队配合企业或客户为设计方案选择施工单位参加工程招标会,作为设计顾问解答设计与施工的技术问题。在此环节中,施工图组的同学根据已设计的效果图绘制成施工图,并能参与施工配合该阶段的与施工单位技术交底和现场督导。甚至还可要求学生做简单的工程概算,或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和任务书,完成现场设计更改、现场验收、所有设计与施工文件汇编等工作。

(5)项目评价总结。是项目设计工作室在课程项目最后阶段的重要环节,项目评价不是追求学习成果的正确性,而是教师针对学生项目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共性问题和重点难题要予以深入分析和有效突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评价解决问题方案的标准并不是“对”或“错”,而是“好”或“更好”。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行业专家与社会评价的方式进行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从项目的方案制定、实施过程、设计文化定位、理念与主题、规范与标准以及进度与工作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并给出合理建议与改进意见,对于在社会产生影响与效益的优秀方案由工作队与企业对其团队给予适当的激励。

工作室项目教学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强调以设计工作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构建。教师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角色要进行重新定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四)工作室的管理模式。

首先,工作室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管理。

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是以开放式展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打乱原有的教学秩序,例如,削弱了基础教育,或者为迎合市场需求而降低教学目标,更严重的会影响到教学大纲的规范。但是开放式的教学既可提高设计教学水平,又可通过与社会实践联系,使学生直接深入了解现实市场,从市场营销、消费心理、购买力、区域文化、风土人情、国策、国情、观念等方面,了解企业发展规模、生产状况、产品生产决策过程、生产工艺流程、经营理念以及直至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到:其一,充分保障基础教学课时;其二,选择合符教学要求的项目;其三,在教学大纲制定时,要详细明确地制定目标方向、教学的内容、时数等留有可调节的余地。

其次,工作室的实践与教学环境管理。

工作室的教学环境中包括了软、硬二环境。软环境指:管理体制、师资水平、学风建设;硬环境指:教学硬件设施,如,电脑室、施工材料室、专业图书室、绘图板、实物投影仪、展示橱窗等。工作室的实践环境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提高,工作室的建设与完善可以通过:(1)国家的政策经济扶持,自行创办教师工作室对外承接项目工学结合展开教学;(2)通过校外企业把公司或分公司建在学校,学校提供场地给予优惠政策,企业投入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3)挂靠有资质的企业校办仿真公司,学校与专业教师共建工作室。利用校内企业公司、校办仿真公司、教师工作室对外承接工程项目,对内负责项目实践教学,实行企业化管理及运作机制,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利用好实践环境去辅助完善教学环境,促使教学环境的多元化,扩大学校知名度,立足社会,促进中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

(五)工作室的师资培养。

师资的配置水平是决定设计教育的成败及水平高低的关键,学科需求的知识结构会直接决定了师资的配置,合理的师资配置能使教育、教学正常健康发展。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学生不要“闭门造车”而是多了解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自己的知识价值,工作室的一切课题均源于社会,结合合理的师资配置能有效增强学生在社会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组织工作室的学科教师群主要是根据学科的发展方向来组织,对工作室教师的学识、教学方法、专业能力、师资素质等提出要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师资:(1)教师可以将每个工作室作为特色教学试验田,小范围开展的特色教学和非常规的教学手段,这有利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工作室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意见,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2)教师通过直接参与企业项目,拓展了专业前沿技术,积累了实践经验,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培养了学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3)提高师资素质,例如:培养骨干教师;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培训;国内院校学术交流;聘请企业高级人才讲座;也可以考虑校际间联合起来办设计专业师资班,联合聘请外国、国内专家到师资班讲学,培养一些高水平的教师。

(作者单位: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旭阳.项目教学的开发原则和教学流程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

[2]傅祎.以专题研究为导向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初探[D].第三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优秀论文集,2008.

[3]余克全,彭泽立,李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专业+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12.工学结合班主任工作计划 篇十二

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领域里深层次问题的研究, 其意义就在于能够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向具体微观的层面发展。其特色是具有一定的实验性。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中工作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 将高职教育理论体系贯穿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中的实践性教学中, 以实践应用中的流程式开发设计项目, 融入教学理论知识, 在设计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 科学设计、重点突出、理实结合。高职教学中, 注重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 不但要掌握过硬的理论基础知识, 更强化学生对实际工作的实践性操作, 高职教育是要培养高技能型技术性人才, 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

课程是展现教学内容的平台, 也是教学设计的精髓所在, 项目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同的课程, 体现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法、学法、项目来突出课程的特色。课程设计是一门艺术, 既融入教师的经验与智慧, 也要科学的规划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接受能力, 结合企业专家的现场经验, 共同设计出符合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项目上, 并且这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 需要不断的完善总结, 项目也是随社会需求的改变而改进的。

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方法、学会技能、灵活运用。高职教育的目的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应用。学生的素质教育、理论学识、实践应用都贯穿于课程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课程的开发, 不仅由教学一线教师参与, 也需要由学科相关的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开发。将教学知识要点与实践应用经验相融合。形在工学结合 (任务驱动) 课程开发的设计形势。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如何进行项目的设计?体现哪些知识要素?如何进行理实融合?都是需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深思的问题, 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 反复研讨的过程。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中工作任务设计问题研究与实践体现在不同的课程, 选用不同的教学项目, 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工作任务的选取, 要能体现课程教学的典型性、代表性, 能综合性的将理论要点与实践操作流程相融合。通过工作任务的设计, 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 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应用相应知识能够实践的操作过程, 掌握正确的操作顺序、方法, 也能体会到该方法运用到理论知识中的哪些要素, 这些知识要点, 体现在实践操作环节中的哪些流程中, 如何灵活运用, 对操作结果有哪些影响。

由些可见, 在课程项目的设计中, 选取怎样的项目?如何进行理实结合?设计效果的应用都是需要长期进行不断提炼、研讨的过程, 在实践中不断提升, 在教学中不断积累, 在设计中不断完善。课程的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艺术方式, 是教学智慧的结晶, 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展现,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中工作任务设计问题研究与实践, 是体现课程体系的综合设计展示。课程的项目, 决定了教学的方式, 体现了教学内容的选取。

摘要:课程是培养人的总体方案, 是项目教学应用的体现形式。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在工学结合 (任务驱动) 课程的开发中, 虚拟的或真实的工作任务是课程教学的载体,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作任务设计的适当与否, 直接影响着课程开发的整体质量。高职教学中, 注重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 不但要掌握过硬的理论基础知识, 更强化学生对实际工作的实践性操作, 高职教育是要培养高技能型技术性人才, 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课程是展现教学内容的平台, 也是教学设计的精髓所在, 项目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任务设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杨燕燕.论教育实践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 2011年

13.对中职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初探 篇十三

对中职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初探

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方 俊

摘 要:本文从分析合肥市的地域经济特点入手,提出了中职开展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基本思路,结合笔者所在单位推行工学结合的实际做法,重点剖析了进行专业改革的实际做法,介绍了围绕如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要点,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最后谈了工学结合的体会。

关键词:工学结合 实习改革

工学结合这种办学方式在国际上一直比较认同,它是一种特别适合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近几年来国家多次发文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加深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的模式。

顾名思义:“工学结合”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半工半读”是一部分时间做工,一部分时间读书。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教特色;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又是当今职教的亮点。

下面介绍我校在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体会,希望以此作为引子,和大家分享交流,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一、工学结合的立足点是专业建设与改革

我校地处安徽省合肥市双风工业区,合肥市是安徽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正在大力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及合、巢、六经济圈、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汽车及电器制造业发达,政策环境优越,企业每年需用大量的有技能的劳动力,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人才紧缺,我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植与区域块状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增强专业“进口”的吸引力,“出口”的满意度。学校以汽车专业为基础,进行专业建设,多方引进人才,及时增添了近百万的汽车及数控设备,开办了数控应用大类专业、机电、模具及焊接等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大量、反复的实践技能训练才能完成。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专业建设与改革势在必行,我校实行工学结合的主要做法是:

1.进行专业改革,突出实践教学

以前我校各专业的教学存在着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对实践重视不够,技能训练的时间较少,且安排不合理,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近几年我们在进行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技能水平,对我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相应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分析和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如数控应用专业定为熟练操作工,汽车专业为制造工及汽车维护工。

(2)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开发出校本课程。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变化,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例如,围绕与江淮股份公司合作自编及合编教材;综合各门专业课程,自编了数控等实习校本课程,真刀真枪实施项目教学法,取得了好的效果。

(3)加大技能训练课时量,理论与实习课的教学组织形式采取周倒或轮倒制。理论与实习课时比为1:1,专业课与技能训练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数控专业上已成功的开展,通用班实施“了项目教学法”和理实一体化,开办两年来,已有多名学生在安徽省乃至全国大赛上屡获佳绩

2.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工学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是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为此,我校在不断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工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建设。自筹资金建设了可编程控制器、数控编程、电工、电子技术、机电控制等实验室;申请到了国家汽车维修示范基地项目,汽车维修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拥有的一个中级汽修厂的条件,近两万平方的实训车间,一个标准化的驾训场地。

(2)挖掘潜力、提高实习设备利用率。一方面,调整实习教学的组织形式。对校内实习教学的班次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每天一班制改成两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星期天,安排学生实习,避免了实习设备闲置,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设备的效能,提高了学生技能训练的有效作业时间。

(3)加大实习产品与实际产品的结合力度。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仅有通常的实习课题还不行,我们安排学生进行简单零件的加工生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适应企业生产的能力,同时还增加了经济效益。

3.建立一双支师型的队伍是工学结合的有力推手,我校通过外部引进优秀人才和内部按照老师的专业特长定向培养来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老师笔者认为其基本内涵有二点:一是认为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二是认为教师既能教学,著书立说,也能参与工程实践,解决一线生产中所提出的技术问题。也就是说他既可以是教师又可以是专业技术人员。“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胜任本专业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合理使用信息资源,及时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传递给学生,使教学设计和实施具有超前性。“双师型”教师必须同时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包括一定的工艺能力、设计能力、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能力,特别强调其必须掌握高超的生产操作能力,教师能以自己准确、熟练的示范操作进行演示,并能根据学生不同的操作实际给予明确、有效的指导。

二、工学结合的突破口是校企合作

1.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

我们在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努力开发实习产品、不断改善实习条件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了一批用工需求大、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作为我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不仅满足了强化学生技能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这些企业主要有:江淮集团、奇瑞汽车、合力叉车、星马汽车等。在校企合作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与企业签订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为使学生到企业实习更加顺利,也为防止工作中分工不清甚至出现推诿现象,我校与有关企业都签订有协议书,明确了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责任: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承担学生入厂后的一切生产、教育、培训活动。其中包括挑选思想、业务技能素质好的工人师傅来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和我校带队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训任务;对实习学生进行厂纪厂规教育和安全生产教育;按照我校校外实习计划的要求,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组织现场教学和技能训练,并组织学生完成生产任务;这些措施的实施,既保证了学生的技能训练质量,又减轻了学生在学习、生活费用上的压力,同时还增加了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机会。

(2)校方的责任主要是:派出带队实习指导教师,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教育和实习指导;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培养目标要求,制定并实施生产实习计划;配合企业做好留厂就业实习学生的选拔工作。

三、工学结合几点体会

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建好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实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

1.学生在校内通过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后,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基本功,之后到校内生产车间或校外实习基地直接参加企业生产,不仅操作技能迅速提升,而且还增强了质量意识、工时观念和效益观念,从而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实习基地的教育功能。

2.实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校企联合育人,对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还具有导向功能。通过直接接触企业生产实际,使我们明确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各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从而指导我们的教学改革,使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3.有利于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我们的教师通过带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习,不仅可以做到对生产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心中有数,还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并弥补不足,从而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4.安排三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训练,腾出了学校的部分办学资源,相应的拓展了学校内部的办学空间,有利于扩大招生规模,从而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能力。

5.选择的大部分合作企业,既是实习基地,又是就业基地,因而具有就业功能。近几年由于我们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疏通了多种就业渠道,使我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到了100%,且对口就业率达90%以上。

6.结合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为企业提供了现实劳动力,充实了企业的生产力量,缓解了当前企业技术工人紧缺的状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赢”局面。

7.实行工学结合,能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能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

虽然我校在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也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和一定的成绩,但在工学结合的深度和校企合作的管理上还需要很多的工作要做,相信工学结合这一办学模式在中职教育中一定会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陈解放

2、《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推行工学结合创新中等职业教育模式》作者:梁乃锋

上一篇:对当前设计教育的几点认识论文下一篇:控流保学奖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