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

2024-09-24

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8篇)

1.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 篇一

一、单选题

1“在生活中,一个人是为了他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出自()。A、《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B、《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C、《经济分析史》 D、《经济学与公共目标》 我的答案:B 2关于明治维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推翻了德川幕府 B、它使大政归还天皇 C、它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D、它是一场政治、经济、文化革命 我的答案:D 3经理人员,甚至包括高级雇员拥有的权利是()。A、所有权 B、支配权 C、经营权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C 4亚当斯密认为()是唯一和谐的体制,只有它能够使国家富裕起来。A、商品贸易 B、市场经济 C、计划经济 D、社会经济 我的答案:B 5()是最早研究企业的,研究原始意义上的企业。A、凡勃伦 B、钱德勒 C、伯利和米恩斯 D、李斯特 我的答案:A 6李斯特认为西班牙、葡萄牙等工业、权力的奔溃是与()的丧失共同发生的。A、民主 B、自由 C、独立 D、创新 我的答案:B 7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里假设每个人都是()。A、自私自利 B、理性的经济的 C、大公无私 D、注重集体 我的答案:B 8现代股份公司的优点是()。A、聚集资本 B、分散风险 C、管理的专门化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9李斯特认为一国的最大部分的消耗应用于()。A、当代生产力的促进 B、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 C、当代生产力的创新 D、未来生产力的创新 我的答案:B 10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于()出版。A、1867年 B、1876年 C、1869年 D、1872年 我的答案:A 11根据加里·贝克尔的婚姻经济学理论,()的婚姻较稳定。A、知识分子 B、富人 C、穷人 D、农民 我的答案:B 12()认为市场经济能够促进财富的极大增长。A、恩格斯 B、马克思 C、亚当斯密 D、刘易斯 我的答案:C 13“交易费用”的概念是由()提出的。A、凡勃伦 B、钱德勒 C、科斯 D、李斯特 我的答案:C 14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不包括()。A、马克思主义哲学 B、社会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我的答案:B 15钱德勒关于企业管理提出了()概念。A、管理成本和市场费用 B、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 C、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 D、内部成本和教义费用 我的答案:C 16李斯特认为()是落后国家获得与发达国家统一地位的唯一方法。A、培养人才 B、自由贸易 C、保护制度 D、开放市场 我的答案:C 17凡勃伦认为企业家的功能在于把握企业前进的方向,包括()。A、创新性工作发展的方向 B、组合资源 C、激励具有盈利功能的创新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18“起飞理论”认为,起飞时期的特点是()。A、首次诞生高增长率的关键性产业部门 B、带来新的生产函数 C、对经济规模产生根本的扩散效应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19李斯特认为()比财富本身更重要。A、财富的价值 B、财富的来源 C、财富的生产力 D、财富的使用 我的答案:C 20在企业制度的历史上,按照企业发展的进程,先有()。A、自然人企业 B、法人企业 C、股份制企业 D、私人企业 我的答案:A 21凯恩斯对经济危机所开出的药方是()。A、货币政策 B、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C、降低通货膨胀 D、刺激内需 我的答案:B 22李斯特理论中的“生产力”是()。A、静态的 B、动态的 C、狭义的 D、特定的 我的答案:B 23马克思认为()的更新是资本主义走出危机的契机。A、劳动力 B、社会制度 C、固定资本 D、生产方式 我的答案:C 24()是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人。A、哈耶克 B、萨缪尔森 C、费尔巴哈 D、黑格尔 我的答案:B 25马克思将()称为亚细亚社会国家。A、中国、日本、韩国 B、中国、朝鲜、俄罗斯 C、中国、韩国、俄罗斯 D、中国、印度、俄罗斯 我的答案:D 26现代工商企业诞生的标志是()的结合。A、股份制和私有制 B、大型股份公司和董事会 C、大型股份公司和职业经理人 D、职业经理人和私有制 我的答案:C 27“最好的政策,还是听任事物自然发展,既不给于津贴,也不对货物课税。”的观点出自()。A、《国富论》 B、《道德情操论》 C、《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 D、《国家竞争优势》 我的答案:C 28通常认为,()对企业拥有更长期的行为。A、投资者 B、股东 C、总经理 D、员工 我的答案:C 29信息化、网络化战争发生于()。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 D、第四次工业革命 我的答案:C 30钱德勒认为企业联合可以降低(),提高效率。A、生产材料成本 B、人力成本 C、交际费用 D、经营成本 我的答案:C 31下列关于马克思及《资本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犹太人家庭 B、《资本论》共四卷 C、马克思把《资本论》第一卷叫做历史部分 D、马克思把市场经济叫做商品经济 我的答案:C 3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西方经济学发生条件的是()。A、资产阶级革命 B、工业革命 C、文艺复习D、土地革命 我的答案:D 33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罗纳德·哈里·科斯教授创立了()。A、社会经济学 B、法律经济学 C、市场经济学 D、国际经济学 我的答案:B 34《经济学与公共目标》的作者是()。A、列宁 B、康芒斯 C、克拉克 D、加尔布雷斯 我的答案:D 35中国经济体制现在的状况是()。A、政府投资 B、支持垄断 C、低层次的重复建设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36产生大型企业的要求是()。A、技术的创新 B、投资规模庞大 C、管理专门化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37西方经济学形成于工业革命的后期,时间大概是()。A、十九世纪初 B、十八世纪末 C、十八世纪初 D、十九世纪末 我的答案:A 38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程度总要受()的限制。A、交换能力大小 B、社会经济制度 C、劳动力大小 D、生产要素多少 我的答案:A 39企业通过内部管理来协调生产和流通,比靠市场机制的协调更能带来()。A、更大的生产力 B、较低的成本 C、较高的利润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40股民的财产取决于()。A、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国家状况 B、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社会认同状况 C、社会认同状况和股民认同状况 D、社会认同状况和国家状况 我的答案:C 41阿玛蒂亚·森认为()国家基本上没有发生过饥荒。A、农业 B、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 D、民主 我的答案:D 42()曾经成功预测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A、凯恩斯 B、费里德曼 C、克鲁格曼 D、斯蒂格利茨 我的答案:C 43“《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这句话出自()。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亚当斯密 我的答案:B 44凡勃伦认为企业是基于()原则的结果。A、所有权 B、盈利 C、剩余价值 D、集体化 我的答案:A 45下列关于熊彼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他是美籍奥地利人 B、他是美国第一任经济学会会长 C、他著有《经济发展理论》 D、他著有《经济增长理论》 我的答案:D 46()是率先研究股份制度的。A、凡勃伦 B、钱德勒 C、伯利和米恩斯 D、李斯特 我的答案:C 47熊彼特认为创新的内容是()。A、新产品和新技术 B、新市场和新制度 C、新材料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48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A、资本主义制度出现问题 B、生产力不足 C、购买力不足 D、有效需求不足 我的答案:D 49李斯特的保护贸易观点认为()。A、先自由贸易,后保护贸易 B、完全拒绝自由贸易 C、先保护贸易,后自由贸易 D、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一起进行 我的答案:C 50亚当斯密认为当交易的盈利高于通常情况时,()就会变成一个普遍性的错误。A、通货膨胀 B、过度交易 C、欺瞒消费 D、不公平交易 我的答案:B

二、判断题

1《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的作者是亚当斯密。()我的答案: ×

2李斯特认为家庭是典型的私有产权的产物。()我的答案: √

3凡勃伦认为资本在工业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我的答案: ×

4舒尔茨认为农业劳动人力成本的提高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条件。()我的答案: ×

5中国进行股份制改造,是将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支配权相分离。()我的答案: ×

6凯恩斯主义负面效应的理论研究有货币主义和滞涨主义。()我的答案: ×

7费里德曼认为凯恩斯主义的互换前提错误,因为大家有理性预期。()我的答案: √

8熊彼特认为创新应当靠直觉。()我的答案: √

9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是人对人、人对物的依附,是人的依赖关系。()我的答案: ×

10凡勃伦认为企业在法律上的原则是契约精神。()我的答案: √

11横向联合要想成功,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高效组织。()我的答案: √ 12里根执政期间采用了“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我的答案: √

13美国凡勃伦的企业理论是最早研究企业问题的。()我的答案: √

14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中的二元分别是传统农业和市场经济。()我的答案: ×

15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是人类唯一可以和谐致富的康庄大道。()我的答案: √

16在加里·贝克尔认为,一个人只有在通过配偶关系获得的预期收益超过预期婚姻成本时才结婚。()我的答案: √

17哈耶克、熊彼特、庞巴维克都是奥地利经济学家。()我的答案: √

18一个地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在于体制,而不在于资源的多少。()我的答案: √

19凯恩斯认为如果持续不断地发国债,时间长了会使人们丧失对未来的信心。()我的答案: √

20边际消费倾向理论认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他们的钱更多是用来消费的。()我的答案: ×

21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在一个平坦的世界里,一个理想的国家是没有任何资源的。()我的答案: √

22凯恩斯主义的依赖症是指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依赖。()我的答案: √

23熊彼特强调发展不是从外部强加的,是内在自行发生的变化。()我的答案: √

24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的基本框架来自于亚当斯密。()我的答案: √

25丹尼尔·贝尔认为所谓的“后工业社会”是一个注重知识经济的信息社会。()我的答案: √

26刘易斯认为冒险精神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相当重要。()我的答案: √

27迈克尔•波特认为现代社会是初级的、静态资源的比较优势。()我的答案: ×

28《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的作者是加里·贝克尔。()我的答案: √

29现代经济学本身是研究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因此发生在西方。()我的答案: √

30中国是典型的重商主义国家。()我的答案: √

31“起飞理论”认为,起飞对社会经济的要求决定了起飞要相当长的时间。()我的答案: √

32费里德曼和凯恩斯观点一致,他主张个人自由高于经济政策。()我的答案: ×

33凡勃伦是美国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我的答案: √

34《国家竞争优势》一书的作者是迈克尔•波特。()我的答案: √

35阿玛蒂亚·森认为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我的答案: √

36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威廉配第、马克思当年都是研究劳动价值论的。()我的答案: √

37所谓的“纵向联合、横向联合”实际就是现实生活中企业之间的兼并和重组。()我的答案: √

38迈克尔·波特认为断言哪个国家、地区创新难,断言哪个企业创新较容易。()我的答案: ×

39李斯特强调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对个体生产力的影响。()我的答案: √

40亚当斯密所说的“固定资本”和现代人力资本的概念差不多。()我的答案: √

41李斯特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我的答案: √

42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我的答案: √

43在李斯特的学说中,他所强调的“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内容一致。()我的答案: ×

44在西方经济调节下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会发生滞涨。()我的答案: √

45企业家的创新需要社会的支持,包括舆论、社会环境等。()我的答案: √

46《反杜林论》的作者是马克思。我的答案: ×

47刘易斯认为欠发达的国家不能太自由。()我的答案: √

48企业发展史上,大型企业首先产生在铁路系统。()我的答案: √

49发展经济学对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适用。()我的答案: ×

50加尔布雷斯认为经济学应当注重对人的关怀和公共目标的追求。()我的答案: √

2.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 篇二

一、企业非流动资产的期末计量

1、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包括的内容:

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包括①对于子公司及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②投资性房地产、⑨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④生产性生物资产、⑤无形资产、⑥商誉等。

2、非流动资产的期末计价的相关规定:

非流动资产的期末计量主要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如果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 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 应当按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金额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这两种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 都应当至少于每年年终进行减值测试, 如果经减值测试表明已发生减值, 则需要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企业在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 原则上以单项资产为基础, 如果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 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 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较高者确定。

3、非流动资产减值损失的核算

(1)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 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 企业应当将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减记的金额确认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2) 无形资产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二者的相同点是都要计提减值准备, 二者的区别是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要计提摊销, 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计提摊销, 但每年不管存不存在减值迹象, 都要经过减值测试, 表明已经减值的, 需要确认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3) 长期股权投资, 分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营联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前者应将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 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比较的差额, 后者应当将资产负债表日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4) 按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按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减值迹象的, 经减值测试后, 确定发生的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5) 商誉, 商誉因不计提摊销, 所以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表明已经发生减值的, 应当将商誉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在建工程, 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与以上非流动资产相同, 不再赘述。

4、非流动资产减值损失的特点: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但是遇到资产处置、出售、对外投资、以非货币资产交易方式换出, 在债务重组中抵偿债务等情况, 同时符合资产终止确认条件的, 企业应当将相关资产减值准备予以转销。

二、企业流动资产及相关金融资产的期末计价。

1、企业的流动及金融资产包括的内容:

企业的流动资产及金融资产包括: (1) 存货 (2) 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 (3) 应收款项 (4) 持有至到期投资 (5) 贷款等。

2、期末计价及账务处理。

(1) 存货:

在资产负债表日,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的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 企业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计入当期损益。当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 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 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 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

价值恢复转回时:

(2) 应收款项:

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应收款项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 有客观证据表明应收款项发生价减值的, 应当将该应收款项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减记的金额确认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冲减多提的坏账准备时分录相反。已确认并转销的坏账以后又收回时, 应当按照实际收回金额增加坏账准备的账面余额。

计提坏账准备时,

冲减多提的坏账准备时,

已确认并转销的坏账以后又收回时,

(3) 持有至到期投资。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 应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检查, 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减值时, 应将其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减记的金额确认减值损失, 记入当期损益。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持有至到期投资价值已恢复, 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 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

计提减值准备时,

计提的减值准备转回时,

(4) 贷款: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 应对贷款以摊余成本进行后继计量, 其发生减值时, 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贷款价值已恢复, 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

计提贷款减值准备时,

转回贷款减值损失时,

(5) 外币金融资产。

外币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先按外币确定, 在计量减值时再按资产负债表日期折成为记账本位币反映的金额, 该项金额小于相关外币金额资产以记账本位币反映的账面价值的部分确认为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

3、流动资产与有关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核算的特点:

与非流动资产减值损失核算相比, 流动资产与金融资产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后, 当有客观证据表明其资产价值已经恢复, 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 原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都能予以转回, 计入当期损益。

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的期末计价。

1、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包括的内容: (1) 交易性金融资产 (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3) 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4)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5) 生物资产及油气资产等。这些资产虽然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但在核算上有区别, 有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有的则计入所有者权益。

(1) 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 在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取得金融资产时计入成本

资产负债表日, 其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

资产负债表日, 其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相反分录

直接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相同。

(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 在该可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其核算如下:

①、取得时:

②、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

③、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

④、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 按应减计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 并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贷记资本公积, 按其差额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继计量的, 不计提折旧或摊销, 企业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①资产负债表日, 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

②资产负债表日, 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 做相反记录。

3、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期末计量的特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的期末计价分为两种, 一是对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 一般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不存在减值损失的核算。二是少数资产, 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损益作为资本公积, 以其变动金额调整权益, 但当该类资产的公允价值持续下降时, 应确认减值损失。

3.期末考试大变脸 篇三

传统的期末考试容易造成孩子惧怕考试,进而导致对学习有巨大压力,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行,文中的几所学校,采取了新颖的方式考察,让学生从快乐的期末考试中爱上学习。

今年9月开始,二期课改全面推行,申城小学一、二年级不作书面考试,口试、游戏、家长参与等各种“个性化”考查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传达信息:生活中考查

“19日上午语文口试,20日上午数学以游戏的方式考查。三天下午都放假。”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向学生口头宣布期末考查的日程安排和考查内容,学生是否能够向家长传达准确的信息也成为这次考查的项目之一。

“以往我们都让学生带一份《告家长书》,希望家长作好配合等内容。今年小学一年级不作书面考试,我们就在实际生活中考查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沈校长说。

在这场特殊的考查中,学生要准确地把老师口头宣布的信息记录下来,回家告诉父母,并让父母把孩子复述的信息写到回执上,老师就从回执上的内容判断孩子接受、传达信息的综合能力。

欢乐游园会:激发学习兴趣

文学遐想园、数字游戏宫、英语角、自然探秘区……新黄浦实验学校的学生一提起学校的快乐考查就兴奋,人手一张通行证、人头一顶“皇冠帽”。通行证上是游园记录,通过就盖个红印章,没通过就盖个蓝印章,每个章还能挂在“皇冠帽”上。

在众多游戏中,四年级女生王毅君觉得“精彩24”最刺激。两个小选手相对而坐,学生主考官一声令下,左边选手看着牌口中念念有词,右边那个胖男孩目不转睛盯着牌在心算。“啪”的一声,胖胖的小男孩赢了,大头男孩耷拉着脑袋,胖男孩走上前去安慰他:“下次你能行。”

该校黄蓓芬老师说: “我们把这次能力考查命名为‘卡通宝贝畅游智慧乐园’,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攻关’,锻炼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分层考试、多种评价:给学生自信

在曹杨二中附属学校,即使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也不惧怕期末考试。该校朱同学说:“我学习底子较差,选择基础类试卷考试不仅能提高我的学习积极性,顺便还可以体会一把‘成功的感觉’。”该校期末考实行分层考试,每门功课的试卷分4个等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相应的试卷。而对自己考试结果不满意的同学,在考试后可以向老师继续提出第二次考试的申请。

此外,学校对低年级学生的历史、地理、生物等全部“免考”,成绩看平时的学习态度、作业表现。作业大多是自主完成的小论文。

课外阅读、口试进入小学考试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考试,口试也列入其中,老师通过口试题考察每位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面。

4.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 篇四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

A、土地储备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地登记制度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

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B、人均粮食占有量

C、土地的利用率

D、人均耕地占有量

5、首次系统地论证了土地位置与地租的关系的科学家是:()

A、屠能

B、马克思

C、詹姆斯.安得森

D、萨伊

6、不属于土地价格的特点的是:()

A、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

B、土地价格不是土地的权益价格

C、土地价格呈上升趋势

D、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7、在我国

可以抵押的房地产有:()

A、行政机构所有的房地产

B、权属有争议的房地产

C、政府代管的房地产

D、依法获得的期房所有权

8、评价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的各类方法中 属于动态分析方法的是:()

A、贴现系数法

B、投资回收期法

C、投资收益增长率法

D、投资产品增长率法

9、关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说法错误的是:()

A、该规律的本质应是“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

B、“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针对人类生产的历史过程而言的

C、“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与生产关系无关

D、“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人们找出资源的最佳组合和投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10、不属于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点的是:()

A、地区性

B、唯一性

C、层次性

D、适应性

五、多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

属于土地自然特性的有:()

A、土地功能的永久性

B、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C、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D、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E、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2、下列关于区位理论的各种说法中 正确的有:()

A、从经济实质上看

屠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

B、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运输、劳动力以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与计算

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C、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是从中心居民点的物品供应、行政管理、交通运输等主要职能的角度 论述了城镇居民点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

D、空间结构理论是涉及到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区位的综合区位论

E、区位理论是关于自然物质及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3、建立土地市场的必要条件有:()

A、市场经济环境

B、土地产权明晰

C、发达的土地金融市场

D、必要的土地法规

E、区域性的市场中介机构

4、土地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A、先调查、评价、规划 后开发利用

B、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C、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 统筹安排用地比例

D、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E、三效益(经济、社会、生态)最大化

5、下列关于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的说法中 正确的有:()

A、当APP(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时 TPP(总产量)也达到最大值

B、当MPP(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时 TPP也达到最大值

C、MPP曲线与APP曲线总是相交于APP曲线的最高点

D、EPP(生产弹性)表示报酬的强弱及变化方向

E、理性的生产者

总是在生产的第二阶段进行投入

6、土地价格评估应遵循的原则有:()

A、公平原则

B、收益最大化原则

代原则

D、预期收益原则

E、供需原则

7、国有企业改革中

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可采取的土地资产处置方式包括:()

A、出让

B、保留行政划拨

作价入股

D、授权经营

E、租赁

C、替

C、8、下列关于城市土地利用特性的各种说法 正确的有:()

A、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很重要

B、土地利用途径的多样性

C、面积对于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

D、很难改变用途

E、交通运输对土地利用不重要

9、下列关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各种说法中 正确的有:()

A、所谓总量 是指耕地数量的总和

B、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长远性

C、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区域性

D、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考虑环境的适应性

E、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一定时期耕地的质量和数量的总和不变

10、下列关于土地出让市场的各种说法 正确的有:()

A、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地块、用途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

B、我国境内外的一切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 都可以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C、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年限

一般根据不同行业和经营项目的实际需要确定 如综合用地的最高年限为40年

D、土地使用权出让

可以采取协议、招标、拍卖三种方式 但经营性用地 只能采取招标和拍卖

E、地下的各类自然资源、矿藏以及埋藏物等 不在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之列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10、我国现行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包含哪些内容?

七、论述题

1、为什么要强调土地的计划利用?

2、如何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3、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价格的?

4、论述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及原因

5、请以你熟悉的城市为例谈谈如何运用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有关理论来指导该市的城市规划?

6、谈谈如何运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来对我国现行土地产权制度进行完善?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 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 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

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

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

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 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

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 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 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 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 降低经营成本 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

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 做出统筹安排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 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15、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

16、土地可持续利用: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

17、土地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下

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8、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即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对土地的占有形式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

19、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 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

2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 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2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

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

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被最终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是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级差地租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绝对地租来源是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原因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土地报酬是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 也就是在一定技术条件和投入水平下 一定面积土地上所获得的收入

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是土地的自然属性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土地市场运行模式是由土地制度所决定的一种土地市场结构 在不同模式下 土地按不同形式交易

土地市场运行机制是指促使土地权属及其收益按一定轨道和方式进行流动的力量

其核心是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决定机制

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蕴藏在土地市场模式中 并由其决定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是由土地肥力或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的差异带来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Ⅱ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两者实质一致

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

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 从历史上看

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 从一定时期的运动看

级差地租Ⅰ也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

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 因此

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错误

两者是有关系的

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 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 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正确 在某一土地市场 当土地价格持续上升 土地供给量增加 需求减少

一部分土地卖不出去

土地价格就会下降;当土地价格持续下降 土地需求增加 供给减少 出现短缺 土地价格就会上升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 收益减少

错误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收益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 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错误

土地利用规模和土地规模利用不是相同的概念 前者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的数量的大小 而后者则主要是偏重对土地的使用 即尽可能地使土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增的阶段 至少应该处于报酬不变的阶段 以获得最佳的土地规模效益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错误

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合理布局提高区位地租和经营收益 不同的区位

其土地利用类型和集约化程度也不同 运费是影响农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却不是唯一因素;工业区位论是通过对运费、劳动费、集聚因素的综合分析 来寻求工业最优区位

以减少产品生产成本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错误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并不等同于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

前者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

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其出让的主体只能是国家;而后者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

包括出售、交换与赠与 其转让主体无限制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A)

A、功能的永久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C)

A、土地储备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地登记制度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

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D)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B)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B、人均粮食占有量

C、土地的利用率

D、人均耕地占有量

5、首次系统地论证了土地位置与地租的关系的科学家是:(A)

A、屠能

B、马克思

C、詹姆斯.安得森

D、萨伊

6、不属于土地价格的特点的是:(B)

A、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

B、土地价格不是土地的权益价格

C、土地价格呈上升趋势

D、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7、在我国

可以抵押的房地产有:(D)

A、行政机构所有的房地产

B、权属有争议的房地产

C、政府代管的房地产

D、依法获得的期房所有权

8、评价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的各类方法中 属于动态分析方法的是:(A)

A、贴现系数法

B、投资回收期法

C、投资收益增长率法

D、投资产品增长率法

9、关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说法错误的是:(B)

A、该规律的本质应是“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

B、“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针对人类生产的历史过程而言的

C、“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与生产关系无关

D、“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人们找出资源的最佳组合和投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10、不属于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点的是:(B)

A、地区性

B、唯一性

C、层次性

D、适应性

五、多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

属于土地自然特性的有:(ABD)

A、土地功能的永久性

B、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C、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D、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E、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2、下列关于区位理论的各种说法中 正确的有:(ABCDE)

A、从经济实质上看

屠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

B、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运输、劳动力以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与计算

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C、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是从中心居民点的物品供应、行政管理、交通运输等主要职能的角度 论述了城镇居民点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

D、空间结构理论是涉及到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区位的综合区位论

E、区位理论是关于自然物质及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3、建立土地市场的必要条件有:(ABCDE)

A、市场经济环境

B、土地产权明晰

C、发达的土地金融市场

D、必要的土地法规

E、区域性的市场中介机构

4、土地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

A、先调查、评价、规划 后开发利用

B、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 C、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 统筹安排用地比例

D、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E、三效益(经济、社会、生态)最大化

5、下列关于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的说法中 正确的有:(CD)

A、当APP(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时 TPP(总产量)也达到最大值

B、当MPP(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时 TPP也达到最大值

C、MPP曲线与APP曲线总是相交于APP曲线的最高点

D、EPP(生产弹性)表示报酬的强弱及变化方向

E、理性的生产者

总是在生产的第二阶段进行投入

6、土地价格评估应遵循的原则有:(ACDE)

A、公平原则

B、收益最大化原则

C、替代原则

D、预期收益原则

E、供需原则

7、国有企业改革中

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可采取的土地资产处置方式包括:(ABCDE)

A、出让

B、保留行政划拨

C、作价入股

D、授权经营

E、租赁

8、下列关于城市土地利用特性的各种说法 正确的有:(ABD)

A、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很重要

B、土地利用途径的多样性

C、面积对于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

D、很难改变用途

E、交通运输对土地利用不重要

9、下列关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各种说法中 正确的有:(BCD)

A、所谓总量 是指耕地数量的总和

B、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长远性

C、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区域性

D、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考虑环境的适应性

E、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一定时期耕地的质量和数量的总和不变

10、下列关于土地出让市场的各种说法 正确的有:(BDE)

A、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地块、用途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

B、我国境内外的一切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 都可以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C、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年限

一般根据不同行业和经营项目的实际需要确定 如综合用地的最高年限为40年

D、土地使用权出让

可以采取协议、招标、拍卖三种方式 但经营性用地 只能采取招标和拍卖

E、地下的各类自然资源、矿藏以及埋藏物等 不在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之列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 就需要土地作为生存场所 需要土地提供粮食、衣料等 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外两大类 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 人口增长

自然就要求增加食物

进而要求增加农业用地;建房、修路及各种设施用地也会大量增加 总之

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 而土地总量却在一直在减少 所以我们要提高土地利用率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很多

其中基本的因素有: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社会需求;产品价格;土地利用计划;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1)市场决策由微观经济主体做出 多考虑局部、当前利益

容易忽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

(2)市场不能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外部不解决性问题;

(3)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4)对于不按市场机制运作的部门 市场配置无能为力;

(5)土地在中国农村还带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就是促使土地权属及其收益按某种轨道、某种方式进行流动的力量 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

(1)在自由市场经济中

经济的运行全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 这就是市场机制 土地市场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 地价完全由市场的供给、需求来决定 同时

价格又通过自身的变动 来灵活地调节土地的供求关系 使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在这种市场中 政府不做任何干预

(2)所谓计划机制

是国家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 通过各种计划方式

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进行规范、调节和控制 这种机制以国家的宏观目标为依据 从而克服了市场机制的盲目性 但缺乏市场机制所有的灵敏性 在市场中

计划机制主要是保证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协调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1)农业土地的集约利用

①增加复种指数 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

②增加单产 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

③改良土壤 培肥地力

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

④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 进行立体开发

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

(2)非农用土地的集约利用就是力争获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最大经济效益

①应适当控制大城市 适度发展中小城市 城镇适当集中

建立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 充分发挥城市规模效益 节省城市建设用地;

②在城市内部 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 进行综合利用

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保证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

城市土地利用要向地上空间发展 实行立体作用

在保持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适当提高建筑密度和高度

③城市土地利用还应向地下发展

修筑地下铁道、地下隧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土地上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 以获得土地的最佳报酬 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

目的是力争获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经济效益 应着重于:

(1)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城市规模的大小有关 城市规模过大或过小

都不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正常发挥 因此要建立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结构 城市规模效益 节省城市建设用地

(2)在城市内部 也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 进行综合利用;其次 要向地上空间发展 适当提高建筑密度和高度

(3)向地下发展

修筑地下铁道、地下隧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所谓集聚经济是指

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其表现为:

(1)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 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2)更多的公共服务 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3)企业和人口的集聚 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益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农业区位理论的核心是农业土地的区位地租

这一理论对于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约束较大;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 围绕每一个城市或城市体系

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农业生产结构体系 按照农业区位理论进行农业布局 可以获取最大的区位地租 使农业经济总体效益最大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所谓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它包括:

(1)土地所有权

即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其具有完全性、排他性、恒久性、归一性、社会性的属性

(2)土地使用权

依法对一定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3)土地租赁权

是指土地所有权人或土地使用权人通过契约将土地占有权、狭义的土地使用权和部分收益权转让给他人

(4)土地抵押权

土地收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转移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

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拍卖价款作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

(5)地役权

是在土地所有权上设定的一种他项权利

包括建筑支持权、采光权、取水权、眺望权、道路通行权等

(6)土地继承权、地上权、土地发展权等

10、我国现行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包含哪些内容?

我国现行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在不改变城市土地国有的条件下

采取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有偿、有期限地出让给土地使用者;

(2)土地使用者的土地使用权在使用年限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或者用于其他经济活动 其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

(3)需要继续使用的 经批准 期限可以延长

同时按当时市场情况补交地价

七、论述题

1、为什么要强调土地的计划利用?

土地计划利用是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 其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 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

(1)市场自身的局限性---市场失灵

由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以及信息不完全的存在 市场配置具有其局限性 因此有必要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2)土地自身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土地的自然属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土地位置固定和质量差异的特性

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 决定了土地必须实行计划利用

土地的经济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以确定数量有限的、适合某种用途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土地不同用途之间的非合理性转变往往产生巨大的浪费和损失

(3)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要求土地必须计划利用

2、如何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来看(1)应该使土地权属具体化 即要将现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形式

具体落实到每块土地上;(2)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或代表 作者认为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

原则上应由独立核算的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来充当;(3)土地的集体所有者组织除应拥有比较完整的土地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外 还应拥有比较完整的土地处分权 即出卖、出租、出包、入股、抵押等权能

以便使集体所有制的土地所有权权能能够比较充分地实现 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地集体所有制

从而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及顺畅地流动和集中

从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方面看(1)应该明确承包经营权的性质 既不能否认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要求

也要使承包经营权变成真正的使用权;(2)完善承包经营权的权能结构

应将承包经营权应有的买卖、转让、入股、转租、抵押等各项权利完全赋予承包经营权的内涵 使之成为一完整的土地使用权 以利于土地使用权权利的充分实现(3)土地承包期长期化

制定一个较长期限是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土地使用权的根本保证(4)使承包经营权债权物权化(5)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能够发挥土地市场的作用 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价格的?

影响土地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 凡是影响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或影响地租收益和土地还原利率的一切因素都是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

我们把这些因素分为一般因素、区域因素和个别因素三类

(1)一般因素

指影响土地价格的一般的、普遍的、共同的因素 它对土地价格的总体水平产生影响 它包括:

①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决定土地市场的形态、土地供给及利用方式等 因而决定地价

②城市规划

土地因其用途和利用程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收益能力 即地租水平

而决定土地用途和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城市规划 同一宗土地 规划为商业用途

其地价水平一般高于居住用途

③城市性质与宏观区位

城市性质不同 土地价格的总体水平也不同

其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向和形式 决定了土地的总需求 从而影响地价总水平同时

土地所处的宏观区位不同 其价格总水平也不同

如处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其城市地价总水平就不同

④ 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利用计划影响土地的供给 进而影响地价

⑤土地相关政策

主要有房地产开发政策、地价政策、与土地相关的税收政策等 这些政策的单一或综合实施 对地价影响较大

⑥人口状态

主要包括人口素质、人口密度和家庭人口结构等几方面 人口密度越大 家庭越小型化 土地需求就越大 地价水平就越高 人口素质好 地价就高

⑦经济发展状况

主要指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收支状况、储蓄投资水平、居民消费能力等 经济发展越快 一般地价水平越高

⑧社会安定状况

主要指国内政治局面、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国际环境状况、社会治安状况等 一般情况下

国内政局稳定、国际上和平与发展在为主流 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地价水平就上涨

(2)区域因素

区域因素是指对区域地价有总体影响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它包括:

①位置

区域位置指该区域在市场中所处的经济区位 它用时间和空间来衡量 一般地讲

与正效应因素(如商业中心)距离越近地价就越高 反之则越低

②基础设施条件

主要指对外交通、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用事业服务设施的好坏和设备程度

③规划限制

城市规划对地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区域的土地利用性质、用地结构、用地限制条件等方面

④环境质量

主要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因素 包括地质、地势、水文、风向、社会治安、居民素质、人地比例、景观等

(3)个别因素

个别因素是宗地本身的条件和特征对宗地地价有影响的因素 如宗地面积、位置、形状、临街宽度、宗地开发程度、土地利用状况及规划条件、土壤肥力和地质条件等 土地用途不同

各因素对地价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如宗地位置和临街宽度对商业用途特别重要 而地质条件和土地规划限制则对居住用地影响很大

4、论述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及原因

(1)级差地租:

①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 但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 仅是形成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 因为它是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自然基础

②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正是由于这种有限的优越自然条件被部分经营者垄断 因而能获得持久而稳定的超额利润 而当土地所有权存在的条件下 这部分超额利润就要转化为级差地租 归土地所有者占有

③级差地租因为形成条件的差异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土地肥力的差异和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差异是形成级差地租Ⅰ的条件

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即为级差地租Ⅱ

(2)绝对地租:

①绝对地租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由于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成为其他部门向农业转移资本的一个障碍 如果不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绝对地租 资本就不能转向农业部门 即使最劣等的土地也是这样

②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是农业中能够形成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实体)的条件

③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是使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并使之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

(3)垄断地租:

①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某些土地具有特殊的自然条件

能够生产某些特别名贵又非常稀缺的产品 这些产品就可以按照不仅大大超过生产价格 而且也超过其价值的垄断价格出售

②这种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

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这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地所有权 因而转化为垄断地租 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

5、请以你熟悉的城市为例谈谈如何运用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有关理论来指导该市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土地利用中 存在着明显的功能分区 如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

各功能区的形成是城市土地区位利用的结果 可以为进一步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提供指导 因此

城市土地功能分区是指导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

(1)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布局设想

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理论

即圈层说和级差地租理论认为:距市中心越近的圈层土地面积越小 级差地租越高;而不同行业支付地租的能力不同 根据城市内各种不同功能单位支付地租的能力曲线 可以划分出其各自的合理分布范围

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5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

a、圈层布局设想

b、三维布局设想

c、扇形布局设想

d、多核心布局设想

e、多中心布局设想

(2)以成都市的城市规划为例

2004年成都市正式启动了新一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修编 完成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基本确定了成都市空间发展的总体格局和战略方向.a、范围:

在此次总体规划修编中

城市的规划范围将由以往的三个层次简化为两个层次 即为成都市区(市区)和成都市除市区以外的市域

其中成都市区面积将由以往的598平方公里扩大到3681平方公里 整整扩大6倍,包括中心城区、新都、青白江、龙泉驿、双流、温江、郫县

b、布局:

“一核”变“三核”:变“圈层式”为“扇叶式” 新总体规划制定并积极实施向东、向南发展的战略决策 着力建设城东和城南两个副中心 将原有的一个“核”变成三个“核” 城市结构将由现在的密集“圈层式”向疏密结合的“扇叶式”、单一中心向城乡一体化转变 根据修编后的城市总体规划

全市被划分为三个圈层:五城区及高新区为中心城;新都、青白江、龙泉驿、华阳、双流、温江、郫县等7个城市组团为近郊区 并与中心城共同构成成都的主城区;远郊区则包括都江堰、邛崃、彭州、崇州、金堂、大邑、蒲江、新津四市四县

c、结果:修编工作完成后 成都市将按最新总体规划发展生产 一方面着力打造6个城市片区中心 拉开城市结构

重点发展南、东、北三个新城;另一方面 今后的旧城区(主要是中心城)将以CBD功能为主 发展写字楼、商务楼等

而原来旧城区的一些行政机关、居住区域将往周边区域拓展 以疏解城市功能 带动新区发展 另外

目前的120多个工业开发区将逐步外迁

并通过整合、合并等形式整合为20多个工业基地

总之

通过新一轮修编成都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将日趋完善 城市结构更加优化

从而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6、谈谈如何运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来对我国现行土地产权制度进行完善?

(1)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

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 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① 级差地租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被最终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级差地租包括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距离市场远近而形成)和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形成)

② 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是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其来源是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原因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③ 垄断地租

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用转化成的地租 其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所有者拥有对这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地所有权 尤其是

随着城市土地的日益稀缺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性不断增强 垄断地租成为建筑地段地租的主体部分

(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地租

① 社会主义级差地租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形成级差地租的客观物质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仍然存在着 由于其形成

有各种不同因素在起作用 因此在分配时要统筹兼顾 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

一、在提及所有制条件下

级差地租Ⅰ主要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级差地租Ⅱ主要由承包农户所得;由于国家进行了投资和建设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一部分应归国家所有

二、在土地国有制条件下

级差地租Ⅰ因全部归国家所有;级差地租Ⅱ主要归土地使用者所有 国家也应得到一部分

② 社会主义绝对地租

社会主义制度下 绝对地租是客观存在的

原因:农业的有机构成大大低于工业;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并要求在经济上加以实现;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3)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在我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中的运用

① 地租范围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 由于地租的存在

即土地所有权要在经济上得到体现 因此土地必须实行有偿使用

大力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或挂牌

金融、商业、房地产、娱乐、旅游等经营性、盈利性用地或其他有竞价条件的用地

都必须采取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

② 要体现土地的级差地租 实现土地产权主体的合法利益 必须使土地产权明晰化 尤其是农村集体土地

5.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 篇五

商业伦理的三个原则不包括()。(1.0分)

1.0 分

 A、自利不损人

 B、企业必须盈利

 C、企业必须长期盈利

 D、企业可以有短期亏损

我的答案:D 2

货币作为一种天生的平等派,为()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1.0 分

 A、少数人

 B、商品需求者

 C、每一个人

 D、产品供给者

我的答案:C

1.0分)3

产品市场的风险包括()。(1.0分)

1.0 分

 A、道德风险

 B、品质风险

 C、伦理风险

 D、以上均是

我的答案:D 4

经济基础往往是通过()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变化的。(1.0 分

 A、文化结构

 B、制度结构

 C、社会结构

 D、经济结构

我的答案:C 5

“卖粮打白条”的情况最初发生在()年。(1.0分)1.0分)

1.0 分

 A、1954

 B、1967

 C、1984

 D、1990

我的答案:D 6

后工业文明的消费方式、审美态度是通过()进入了中国的社会结构。(1.0分)

1.0 分

 A、高科技与信息化

 B、信息化与国际化

 C、商品货币交往和国际化

 D、商品货币交往

我的答案:C 7

据石磊教授的观点,中国处于一种“三元社会”的状态中,其中不包括()。(1.0分)

1.0 分

 A、农村-城镇

 B、农业-工商业

 C、服务业-信息业

 D、劳动力-资本

我的答案:C 8

劳动力的单向流动会导致()。(1.0分)

1.0 分

 A、城乡结构不平衡

 B、三大产业不平衡

 C、地区发展不平衡

 D、以上均是

我的答案:D 9

皮亚杰是一位()心理学家。(1.0分)

1.0 分

 A、人格

 B、行为

 C、认知

 D、精神

我的答案:C 10

关于全民所有制,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 A、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具体理性模式

 B、是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 C、它的产权具有可分性

 D、现阶段其具体实现形式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全民财产产权

我的答案:C 11

关于宏观经济学的认识,错误的是()。(1.0分)

1.0 分

 A、国家没有宏观调控

 B、假定利率是可以调整的

 C、假定税率是可以调整的

 D、假定汇率是可以变动的

我的答案:A 12

最早对资源配置理论作出比较深刻讨论的是()。(1.0分)

1.0 分

 A、马克思

 B、恩格斯

 C、亚当•斯密

 D、威廉•配第

我的答案:C 13

中国将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处于什么样的经济增长率?()(1.0分)

1.0 分

 A、比较高

 B、比较低

 C、不高不低

 D、以上均不是 我的答案:A 14

“商品社会是一种普遍交往的社会 ”出自()。(1.0分)

1.0 分

 A、恩格斯

 B、马克思

 C、威廉•配第

 D、亚当•斯密

我的答案:B 15

关于“非流通股”解释不当的是()。(1.0分)

1.0 分

 A、上市公司中不能在交易市场上自由买卖的股票

 B、除了流通权与流通股不一样外,其它权利和义务都是完全一样的

 C、不可以通过拍卖或协议转让的方式来进行流通

 D、包括国家股、国有法人股、内资等

我的答案:C 16

关于“威廉佩蒂”的说话解读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 A、土地是财富之父

 B、劳动是财富之母

 C、劳动和土地结合才能产生财富

 D、劳动和土地结合不能产生财富

我的答案:C 17

()企业的破产被视为“国企破产第一案”。(1.0分)

1.0 分

 A、汉阳钢厂

 B、辽宁水泥厂

 C、沈阳防爆厂

 D、鞍山钢铁

我的答案:C 18

交易均衡得以形成的制度条件是()。(1.0分)1.0 分

 A、专业分工明确

 B、权利界限清晰

 C、组织内部关系和谐

 D、商业规则明确

我的答案:B 19

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上,落脚点应该放在()。(1.0分)

1.0 分

 A、民生

 B、货币

 C、政策

 D、市场

我的答案:A 20

逆选择在经济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1.0分)

1.0 分

 A、文化现象

 B、意识现象

 C、制度现象

 D、行为现象

我的答案:C 21

1985年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期间存在着多少种资源短缺?()(1.0 分

 A、1

 B、2

 C、3

 D、4

我的答案:D 22

关于经济学的解释,不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 A、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

 B、1.0分)可以作为一种知识体系

 C、可以作为一种哲学体系

 D、可以作为一种话语体系

我的答案:C 23

基本民生问题不包括以下哪一项?()(1.0分)

1.0 分

 A、公共服务

 B、基本公共设施

 C、居民奢侈品消费

 D、基本消费品

我的答案:C 24

恩格斯认为如果俄国的土地公有制能跳过商品经济直接走向未来,需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1.0分)

1.0 分

 A、俄国人必须完整地排斥资本主义

 B、现有的土地公有制必须与未来有密切联系  C、欧洲必须发生一场推翻土地公有制的战争

 D、俄国人必须能完整地吸收资本主义

我的答案:D 25

经济学上定义一个国家是不是市场经济国际,取决于()。(1.0 分

 A、两层次市场

 B、两类产品

 C、配置的差异

 D、以上均是

我的答案:D 26

界定财产权利,可以()。(1.0分)

1.0 分

 A、便于交易谈判

 B、财产的所有权容易识别

 C、使交易规则更加明确

1.0分)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27

与资源的自然配置和计划者配置相比,市场配置资源可以()。(1.0分)

1.0 分

 A、使资源短缺和闲置并存

 B、可以时时、事事进行配置

 C、重复配置

 D、在初次配置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我的答案:C 28

“十二年一大饥,六年一小饥”这个说法出自()。(1.0 分

 A、《战国策》

 B、《史记》

 C、《左传》

 D、《论语》

1.0分)我的答案:B 29

关于机会成本,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 A、可称为替代性成本

 B、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付出的代价

 C、可称为双选性成本

 D、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而丧失的潜在利益

我的答案:C 30

短缺经济的一种表现是:不管自己有多少,都感觉不够。这种叫()。(1.0分)

1.0 分

 A、绝对短缺

 B、相对短缺

 C、主观短缺

 D、客观短缺

我的答案:B 31 下列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 A、马克思在1857经济学手稿中认为俄国不是非要走商品社会

 B、马克思一直都认为商品社会必须充分发展

 C、恩格斯与马克思对土地公有制的态度始终一致

 D、恩格斯对俄国土地公有制直接走向未来社会的可能持否定态度

我的答案:D 32

关于传统集权计划经济体系下的资源配置,分析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 A、母爱主义配置资源的方式导致短缺程度减弱

 B、母爱主义导致闲置量越大,短缺程度越弱。

 C、父爱主义配置资源的方式导致短缺程度减弱

 D、“短缺”根源来自国家与企业存在着“父(母)子”关系

我的答案:D 33

“未富先老”是()一个派生出来的现象。(1.0分)

1.0 分  A、农业文明

 B、工业文明

 C、后现代文明

 D、后工业文明

我的答案:D 34

中国进行二次改革的原因不包括()。(1.0分)

1.0 分

 A、农村存在着生产方面的公社制导致了逆选择

 B、资源配置领域中有严格的绩效考核

 C、农村民不聊生,基本生存线有危机

 D、资源配置领域当中的国家托拉斯体制

我的答案:B 35

人民公社时期做的一系列发展基础建设的活动不包括以下哪一项?()(1.0 分

 A、团结治水

1.0分) B、团结修路

 C、发展农田基础设施

 D、团结建房

我的答案:D 36

对“民生是当前最大的政治问题”解读有误的是()。(1.0分)

1.0 分

 A、把穷人量降到最低

 B、中等收入人群比率提高

 C、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

 D、形成“正方形”型社会

我的答案:D 37

关于佩蒂-克拉克定理,说法错误的是()。(1.0分)

1.0 分

 A、一定量的劳动得自农业的收入要少于得自工业的收入

 B、得自工业的收入少于得自商业服务业的收入  C、把产业分成三个层次

 D、等量的要素在不同产业当中获得的报酬相差不大

我的答案:D 38

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引发因素很多,其中更多的来源于()。(1.0 分

 A、经济社会结构变动中制度的改变

 B、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

 C、经济社会结构变动中观念的差异

 D、现代社会各阶层间的矛盾

我的答案:C 39

所谓的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包括()。(1.0分)

1.0 分

 A、投资需求

 B、消费需求

 C、收入需求

1.0分) D、出口贸易

我的答案:C 40

自由是一种权利与权利之间的()关系。(1.0分)

1.0 分

 A、利用

 B、交换

 C、转嫁

 D、契约

我的答案:D 41

1978年——1981年中国整体上经济增长总量特征是()。(1.0 分

 A、缓慢上升

 B、持续下降

 C、波动不均

 D、基本不变

1.0分)我的答案:C 42

国家软实力的发展,用来做参照系的不能是下列哪一个?()(1.0分)

1.0 分

 A、制度方面

 B、文化层面

 C、世俗眼光

 D、对外开放程度

我的答案:C 43

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是指()基础。(1.0 分

 A、事业结构

 B、家庭

 C、民众

 D、企业

我的答案:C 44

1.0分)下列不属于“要素市场”的是()。(1.0分)

1.0 分

 A、房地产市场

 B、商品市场

 C、产权市场

 D、劳动力市场

我的答案:B 45

下列不属于生产要素的是()。(1.0分)

1.0 分

 A、产权

 B、土地

 C、股票

 D、品德

我的答案:D 46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年国有企业改革时提出的。(1.0 分

1.0分) A、1992

 B、1983

 C、1979

 D、1976

我的答案:C 47

中国第一次转型中被称为“过渡期”的是()。(1.0 分

 A、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

 B、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时期

 C、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

 D、辛亥革命期间

我的答案:C 48

总量在经济学中是由()来完成。(1.0分)

1.0 分

 A、微观经济学

1.0分) B、政治经济学

 C、宏观经济学

 D、社会经济学

我的答案:C 49

影响人们快乐与否的因素不包括()。(1.0分)

1.0 分

 A、时间问题

 B、价格变动指数

 C、供给的多少

 D、待遇的增减

我的答案:C 50

母(父)爱主义配置资源的方式导致结构性的问题是()。(1.0 分

 A、闲置量越大,短缺程度越弱

 B、短缺与闲置现象交替发生

1.0分) C、短缺和闲置并存

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C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不同人群对于同一类的公共品需求强度是一样的,使用方式也是不一样的。()(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2

市场经济下派生出来的个人可能是追求最大化利润的。()(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3

“滞涨”现象实际上是指失业及通货膨胀的同时经济依旧持续发展的现象。()(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

健康权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人权的组成部分。()(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5

公共品的配置可以通过定价机制的办法来解决。()(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6

等量劳动和等量资本的输出不一定换来等量的回报。()(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7

发展必然是以增长为物质基础,任何意义上的增长都体现为发展。()(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8

中国除了存在东部和中、西部发展差异以外,实际上还存在南北发展差异。()(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9

中国要实现市场经济,必须改变传统的公有制。()(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10

“国企破产第一案”催生了一部影响全国的法律。()(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11

农业在经济学意义上是一个部门经济。()(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12

制度是政府为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提供的必要的公共品。()(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13

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14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精髓。()(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15

与财产权利相关的法理有民法、物权法。()(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16

公共部门的保险赔付以公共资源为基础是有度的。()(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17 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设施都属于民生的范畴。()(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18

“商品经济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会议上提出的。()(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19

提高利率是紧缩的货币政策。()(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20

中国已经真正建立起市场化运行所需要的商业伦理体系。()(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21

人有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两种生产力。()(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22

在中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比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更重要。()(1.0 分 我的答案: × 23

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方式。()(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24

竞争能够促进效率的改进。()(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25

以母爱主义的方式配置资源可能会导致资源错配。()(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26

1.0分)在经济结构问题上,最基本问题是基本公共品的处置上。()(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27

羊群效应即“从众效应”。()(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28

均等的分享指的是基本公共品的使用权涉及到基本人权。()(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29

“马太效应”运用在经济学上,实际意味着资源配置的能力下降。()(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30

每个人都会做到最大限度的完备信息。()(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31

市场配置资源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被动出清市场。()(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32

软预算约束是指政府预算无法对政府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33

所谓的“自然禀赋条件”不均衡分布跟气候条件没有关系。()(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34

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促使了制造业呈迅猛的态势发展。()(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35

用民生现象不可以用来解决发展与增长的问题。()(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6

增长与经济之间的冲突集中体现为环境和增长的冲突。()(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37

对农民来说,政府补贴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农民自身的产量增收。()(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38

国家该如何治理,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议论和建构的重大的问题。()(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39

90年代初的“两权分离”改革中“两权”是所有权和经营权。()(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0

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亏损时国家全额补贴。()(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1

各个国家基本公共品的配置不是都由政府来主导的。()(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2

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转型,其整个的核心价值体系是集体主义。()(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3

黄河入海口改道发生在咸丰元年。()(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4

最初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只涉及所有权,不涉及经营权。()(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5

《百人逐兔》的故事出自《春秋左传》。()(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6

商品市场中的买卖关系可以通过价格调节机制来解决。()(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7

中国的第一次社会转型是救亡多于启蒙,建构多于解构的转型。()(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8

国家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之一不包括改善民生。()(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9

国民分配初次收入当中,劳动所得远远超出资本所得。()(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50

1919年列宁倡导在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1.0分)

6.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 篇六

一、名词解释(5、6题)

1.具体劳动22:也叫有用劳动,是指人们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具体劳动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同自然界发生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23: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凝结在不同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只有量上的不同,而没有质上的差别。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3.简单劳动27: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4.复杂劳动27:是指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胜任的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交换。

5.名义工资78: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额,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也叫货币工资。名义工走很难客观地反映工人收入的实际情况,因为工人的实际工资收入除了由货币工资的数量决定外,很多其他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如社会生活的消费水平。

6.实际工资78:是指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生活资料和各种服务的数量。实际工资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工人的实际生活状况,因为实际工资是在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减去赋税等工资的扣除部分之后再加上工人所得到的社会福利等间接收入的最终的实际收入。

7.不变资本(C)60: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也不发生任何价值增值。厂房、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价值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原料、燃料等生产资料的价值则是一次性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

8.可变资本(V)60: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劳动力价值不是被转移,而是产生了价值增值,这部分增值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9.固定资本108: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这部分生产资本的价值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部分一部分收回,它的物质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来的形态。

10.流动资本108:是指以原料、辅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作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生产资本的价值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它的物质要素在每次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费掉,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

11.级差地租1184:是指在肥沃程度较好或地理位置较好的土地上生产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它是并列地投入不同地块的各个资本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的结果。造成这种结果的条件,一是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二是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

12.级差地租2186:是由于连续追投资于同一块土地,而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所生产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形成级差地租2不同劳动生产率的条件是连续追加投资形成不同劳动生产率高于劣等地原有的生产率。

13.借贷资本163:是货币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

14.商业资本150:是指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挥作用的商品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式。

15.资本积累90:是指个别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即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16.资本集中90:是指把原来分散的若干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既可以通过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把社会上分散的中小资本联合成较大的资本。

17.资本积累87:

18.固定资本折旧110:

19.剩余价值率61:

20.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1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1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

二、简答题(5题)

1.产业资本循环的特点102及其具备的条件104。

条件: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具有并存性,在时间上具有继起性。

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139

一、剩余价值率,预付总资本和资本有机构成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成正比。

二、资本有机构成,它与利润率成反方向变动。

三、资本周转速度,速度越快利润率越高。

四、不变资本的节省,不变资本越节省利润率越高。

五、不变资本要素价格的变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会对利润率的高低产生重大影响。

3.加快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影响。113

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4.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商品经济侧重指的是一种经济形态,反映的是人们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产品交换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市场经济侧重指的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③出现的时间不同。商品经济出现在前,市场经济出现在后,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形成市场经济。

(2)联系:①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5.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6个公式)

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Ⅱc。这个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即I(c+v+m)=Ic+Ⅱc。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即Ⅱ(c+v+m)=I(v+m)十Ⅱ(v+m)。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实现条件:I(I(v+△v+m/x)=II(c+△c),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在积累和生产规模上是互相依赖制约的,I部类生产决定着II部类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II部类生产也制约着I部类的积累规模。

I(c+v+m)=I(c+△c)+II(c+△c),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I部类的生产资料不仅能补偿两大部类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而且还要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资本的需求。

II(c+v+m)=I(v+△v+m/x)+II(v+△v+m/x)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I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同两大部类原有的工人,追加的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保持平衡。

6.马克思平均利润及生产价格理论的作用和历史意义。145

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阐明了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内在关系,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关系。

7.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87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8.商品二因素的关系。21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具有统一性,另一方当面又是相互矛盾的。

三、论述题(2题,30分)

1.如何让理解剩余价值不再流通中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

532.如何理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8

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63

答:基本经济规律是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的原因是:

①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殖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工人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实质上是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消费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必要条件。

③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总要设法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正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剥削,从而不断激化和深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为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4.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7

2四、计算题

7.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 篇七

1. 用材料生产的产成品没有发生减值的情况下,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必然高于其成本。

假设两者之间的差为X,则:产成品可变现净值=产成品估计售价-估计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产成品成本+X(公式①);材料可变现净值=产成品估计售价-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产成品成本+X-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材料成本+X(公式②)。

叶文通过对公式①、公式②的推导判断,材料可变现净值恒大于材料成本,所以根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材料应按成本计量。笔者认为上述推导过程是不严谨的,公式②最后一步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公式③成立的基础上的:产成品成本-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材料成本(公式③)。

事实上公式③是不一定成立的。年末的产成品成本和材料成本是确定的,而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公式③并不是恒成立。再者,由公式②不难发现,X既是产成品可变现净值与其成本之间的差额,又是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与其成本之间的差额,而在实务中这种情况并不具有必然性。叶文中所举的例子具有一定的巧合性,差额均为10万元。若其他条件不变,将例题中的“用C材料生产的D型机器的市场价格由150万元下降为135万元”改为“市场价格上升至160万元”,“将C材料加工成D型机器尚需投入80万元”改为“尚需投入100万元”,则C材料可变现净值=160-100-5=55(万元)。按照叶文的推理结论:C材料可变现净值45万元低于其成本60万元,则C材料的期末价值应为45万元。但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如果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预计高于其成本,则该材料仍然应当按照成本计量。此时,D型机器的可变现净值155万元(160-5)高于其成本140万元,故C材料的期末价值应为60万元。由此得出,叶文中不考虑产成品的价值而直接运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的结论是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悖的。

2. 用材料生产的产成品发生减值的情况下,产成品的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

同理,该种情况下也较容易推出叶文结论的疏漏之处。公式推导不再赘述,现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将例题中的“将C材料加工成D型机器尚需投入80万元”改为“尚需投入60万元”,则C材料可变现净值=135-60-5=70(万元)。按照叶文的推理结论:C材料可变现净值70万元高于其成本60万元,则C材料的期末价值应为60万元。但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时,材料应按可变现净值计量。此时,D型机器的可变现净值130万元是低于其成本140万元的,故C材料的期末价值应为可变现净值70万元。同样得出,叶文中不考虑产成品的价值而直接运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是不科学的。

8.期末考试背黑锅 篇八

同学们都说,要是这次期末考试考得好,过年的时候拿的压岁钱就会很多,所以我们都想考个好成绩。

苏老师说:“期末数学考试很简单的,你们一定能很快做完。那我们就要比一比,哪个同学是班上最认真的,只有最认真的同学才能得满分,大家做完考卷都要认真检查呀。”

下午数学考试开始了,进来的是一个男老师,手里还拿着像接力赛跑用的棍子那样的考卷。许多同学都不认识这个老师,只有我同桌张陶陶认识,他说这个老师是他哥哥班上的李老师。

李老师先介绍自己,他是来代隔壁二(2)班的张老师监考的。张陶陶就说这叫作“张冠李戴”,我听了觉得很有趣。

数学考卷果然很简单,我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做完了。我正在认真检查,偶尔一转头,吓了一跳,我发现张陶陶一直盯着我的考卷呢。

我很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要一直偷看我的考卷?”

张陶陶理直气壮地说:“苏老师说了,做完考卷了不能呆着没事干,还要认真检查考卷,我就是在帮你认真检查啊。”

我听了觉得挺有道理的,忍不住也去看他的考卷,发现他把好几道计算题都做错了。有的是把加法和乘法弄混了,有的是把数字看错了。

我正要把错的地方指给他看,李老师发现了,警告说:“那边的女生请坐端正。”我吓了一跳,不敢说话了。

考试结束的时候,我找到李老师想解释一下,可是我还没张嘴,李老师就说:“没关系,我原谅你了。”然后他就走了。

上一篇:矿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治理办法下一篇:在庆祝建党87周年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