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炼字答案

2025-01-25

诗词鉴赏炼字答案(精选10篇)

1.诗词鉴赏炼字答案 篇一

诗歌鉴赏之炼字(第二课时)

授课人:朱鹏翔

教学目标:

1,总结炼字类高考题解题思路及答题步骤。2,介绍常见炼字类型并体会其内在规律。

3,学习选用恰当词汇及语句准确鉴赏诗歌关键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炼字类高考题答题方法及相关知识的构建。2,选用恰当词汇及语句准确鉴赏诗歌关键字。

教学难点:

1,解读诗歌情景并准确分析诗歌关键字的表达效果。

课前预习:

找出下列诗句的关键字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3,寺多红药烧人眼。4,春风又绿江南岸。

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6,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7,楂梨且缀碧,梅杏半传黄。

8,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9,教学过程:

1,分析前一课时两道高考题训练的答案并总结炼字类考题答题方法及步骤。

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总结 :

“诗眼”分别是“咽” “冷”。“咽”即“呜咽”“幽咽”,“冷”即“清冷”。(释词意)山中流泉在岩石间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青苍幽深的松林间,让人感觉分外清冷。(作具体解释)“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出山中幽僻寂静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岑寂的意境。(作用)

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总结 :

“闹”字用得好。“闹”有热闹、喧闹之意(释字义)。作者用一“闹”字,写出杏花仿佛闹哄哄争相斗艳热烈地绽放,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的景象(描景象)。把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规律总结之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及修辞手法。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2,讲解常见炼字关键字类型及规律,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用恰当词汇合理组织语句规范答题步骤鉴赏此类关键字。

①动词鉴赏举例

a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坼,裂开;浮,漂浮。(释义)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将吴楚两地在东南方向割裂开来,天地日日夜夜漂浮在动荡的水面上,(描述景象)写出洞庭湖浩渺无垠包容天地的磅礴气势,同时“坼”“浮”二字的动态感也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动荡不安的担忧及对自己漂泊无依的感慨。(作用)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运用拟人手法,(手法)羌笛吹奏出充满离愁别恨的《折杨柳》曲,似声声哀怨,(释义且具体解释)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写出了戍边战士不得还乡的怨情,悲壮苍凉。(作用)动词类炼字规律: 动词类关键字鉴赏,要注重对动词本身的动态性情状的描绘,更要注重对动词使用中为增加表现力而常常伴随的拟人等修辞的效果分析。②形容词鉴赏举例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显了枝叶的繁密。形容词类炼字规律:

形容词类关键字鉴赏,要注意选用合适词汇分析其从形、声、色等各方面描摹的事物的性状特点。③词类活用关键字鉴赏举例 a寺多红药烧人眼

“烧”字,夸张、通感手法的运用,(手法)突出了芍药花明艳似火给人以强烈视觉感受的特点。(效果及作用)b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字写出春回大地处处绿意盎然的景象,同时也写出春风渐渐吹绿江南两岸动态的过程。词类活用鉴赏规律:

• 以形容词使动用法为多见 • 易造成通感的效果

• 形容词动用有静态转化为动态的效果 ④虚词关键词鉴赏举例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空”“自”均可释为“空自”,(释义)“好音”“春色”足可悦人耳目,但昔人已往,功业长逝,让身处乱世希冀英雄济世的诗人徒生草木无色好音空鸣的悲叹,(具体解释)也表达出诗人对蜀相诸葛亮的深沉缅怀之情。(作用)

⑤数词关键词鉴赏举例

“一”字突出天地之浩大沙鸥之孤单渺小的对比,形象表达出诗人晚年流落江湖的孤单寂寞及漂泊无依。3,课堂练习:

找出下列诗句关键字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楂梨且缀碧,梅杏半传黄。(杜甫)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杜甫)学生回答,引导总结答案。答案要点:

“缀”突出楂梨青果累累下坠沉甸甸的感觉,“传”写出梅杏由青变黄的细微变化的动态感;“才”见秋水之清澈见底,“恰”写出小船承载恰好之稳重轻快。

4,课后作业:导学案题组一 附:

板书设计: 答题步骤:

释字义找手法——描述情景——点明作用 练字类型规律总结:

动词——动态性情状的描绘

形容词——形、声、色等性状特点 词类活用——通感、静态转化动态

2.诗词鉴赏炼字答案 篇二

一、炼字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的感受力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体的语言相比, 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语言的凝练性。一首古诗词往往需要通过有限的篇幅表达作者最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意蕴, 这就要求作者必须用最简练、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描景状物, 表情达意。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诗人往往都非常注重对字句的斟酌。例如唐代诗人卢廷让在写诗时就有“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的艰辛, 杜甫在写诗时正是有着“语不惊人死不休”态度, 才会有“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一个“溅”字, 一个“惊”字, 所包含的无限意蕴又岂是几句话能够说得完整的, 这需要读者反复地揣摩和品味, 才能体会到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正是因为诗人在创作时就赋予了每个字词丰富的内涵, 我们在鉴赏时就一定要对每个字词的意义进行深入的挖掘, 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也提出要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而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往往浅尝辄止, 以为字面意思弄懂了就读懂了诗, 却不知看似简单的字词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意蕴。清代诗人沈德潜曾说:“古人不废炼字法, 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这段话虽然主要是想阐释炼字和炼意的关系, 但同时也告诉我们诗词中的“平字”、“常字”、“陈字”、“朴字”有着特殊的表达效果。比如周邦彦的《苏幕遮》中“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一句历来为人称道, 王国维曾评价这句诗“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学生在学习这首词的时候, 觉得字面意思非常简单, 即池中的荷叶随风摆动, 若诗词的鉴赏在这一层面就结束, 那这样的鉴赏无疑是失败的, 更不用说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最为传神的字仔细品味, 比如“一一”、“举”, 让学生展开想象, 去感受字词所传达的特殊效果。“一一”写出荷叶的错落有致, 高低起伏、层层叠叠, “举”字代表着一种向上的力, 写出了荷叶枝干的修长挺拔, 这样的认识才算是感受到了这首诗歌描摹形象的高妙之处。我们只有像这样字斟句酌, 反复推敲, 才能领会道平常字词中的丰富意蕴和诗歌语言的特殊魅力, 并且反复训练, 才能提高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力。

二、炼字可以让诗词鉴赏从静态走向动态

在目前的课堂中, 教学的过程往往趋于静态, 即在一节课中, 教师通常是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分析诗词描写了什么景,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样空洞的说教不能很好地传达出诗词丰富的意蕴, 也不能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 因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文学修养。”在古诗词教学中, 只有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浓厚的兴趣, 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来, 学生对诗歌内涵的把握是通过自己的体会、想象感受到的, 而不是老师传达的。整个诗词鉴赏的过程是一个参与、想象、感知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被诗词的美所打动, 才会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来呢?炼字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

针对炼字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最常见的有替换法和填空法。比如《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自”和“空”字, 是理解全诗意蕴最为关键的两个字, 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 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能促使学生去思考“自”和“空”这两个看似平常的字在诗中的特殊意义, 和“尽”和“皆”有什么差别, 作者选取这两个字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学生认识到, “自”和“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碧草萋萋, 闻夜间数声黄鹂, 感叹昔人不再, 悲愤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 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不符合诗歌的意境。除了替换法以外, 填空法也非常有效, 如“云__月来花__影”, “清风__细柳, 淡月__梅花”, 让学生在空格处填上自己认为最为恰当的字, 并说出原因。学生在选择词语填空时, 必定会仔细思考不同词语之间含义的细微差别, 并选出最能体现诗句意境的字, 而这样的过程, 其实就是学生对诗词内涵和意境的一个主动感受和把握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练习, 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三、炼字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在写作教学时, 也常常要求学生要字斟句酌, 务必使语言能够准确、简练、生动、形象。但如今, 在网络用语泛滥的背景下, 学生在使用语言时往往随意甚至流于庸俗, 缺少对文字典雅和诗意的追求。好的诗歌都是用精炼的艺术语言写成的, 是语言运用的典范, 其中优美的语言和诗性的光辉, 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审美的体验, 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好的材料。学生通过对诗歌的鉴赏, 特别是对其中经典的字词反复揣摩, 感受不同字词传达的特殊的效果, 比较差别, 可以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知力, 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 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无疑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四、炼字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3.古诗词“炼字”题例解 篇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贾岛注重用字的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这类试题都直接限定我们对某个(些)词做出赏析。怎样回答这类题目?下面分两点来谈。

找准赏析的角度 鉴赏诗歌一般有两个维度,即内容与形式。

从内容方面看,炼字实际就是从境、意、情、味四方面追求最佳表达。下面即分述之。

一字活境。如2011年安徽卷所选杨万里诗《最爱东山晴后雪》中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一“涌”字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一字传情。即用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普遍,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一字显旨。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者的可耻嘴脸。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诗句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一字致趣。如福建2013年卷所选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句,一“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从形式方面看,则要学会抓住结构手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去揣摩。

结构手法,即探究某一个字在整首诗中是否统领全诗,前后是否呼应、照应。如2005年天津卷所选汪元量《湖州歌(其六)》“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中,一“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诗歌的表现手法十分丰富,从写景的角度看,主要是抓住动静、虚实等。有以动衬静的,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清幽。有化静为动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诗歌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八种。从炼字角度看,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双关。古诗人常常喜欢捕捉既能体现景物特点,又能彰显诗人主观情感的字眼,以便化虚为实,移情于景。如上文中的“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醉”,既写出了游人陶醉的神态,更揭示出他们麻醉自己的心态。

明确答题规范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分三步: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例如上文中所举湖北卷中那道题可这样回答:

①“藏”,隐藏,(解释字义)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描述画面)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概述效果)②“透”,穿过、穿透,(解释字义)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描述画面)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概述效果)

最后,我们来谈谈一谈变例题的解答。炼字类型的试题,有两个变例。

第一种: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这种类型常见的命题格式是: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或“关键词”)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解答这类题目第一步是要找出最有表现力的那个字眼。所以,学会找关键词就十分重要。一般而言,诗人锤炼更多的主要是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所以要迅速找出诗眼和关键词,就要先找出诗歌中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个别虚词;然后再结合上文已讲过的赏析角度,进行甄别,挑出一两个最有表现力的词语。

这里应强调一点的是,要注意古典诗歌中一些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用法的词,往往会产生特殊的美感。如李白诗云“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要理解这个“洗”字的妙处,首先就要弄清其用法。在用法上它有被动意义,亦即“流水洗客心”之意。“洗”字与“客心”搭配就充分表现出了音乐涤荡胸中世俗杂念的巨大感染力量,与“流水”搭配又暗取“高山流水”的典故,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与蜀僧的深情厚谊。又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作者先用“过”“到”“满”等,这些词语都是以极普通的用法表现极普通的意思,而改用一个带有使动用法的“绿”字来支配“江南岸”,不仅写出了江南大地由枯变绿的过程,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将江南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出来了。

第二种:比较鉴赏。

这种比较可能是同一首诗中两个词的比较,也可能是同一首诗的不同版本的比较,还可能是两首不同诗的比较。其常见的命题格式是: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解答这类题目,第一步是表态,即直接说明哪一个字用得最好,第二步是讲理由,也就是作赏析,最后一步是比较说明另一个字为什么没有所选的这个字表达效果好;当然也有把赏析和比较合在一起回答的。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探究性思维的考查进入考题,过去单一化选择性的解读,现在往往可以多角度解读,但务求言之成理。例如2004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4.诗词鉴赏炼字答案 篇四

执教:刘俊波

课前准备工作

1、收集古人锤炼语言的故事,如韩愈与贾岛、郑谷与齐己、苏东坡与苏小妹等。

2、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实录

师: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生笑)苏东坡认真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powerpoint1)

大家品味一下,说出二字的妙处

生1:东坡用“摇”“舞”二字,均显出风的强劲,与“轻风”不符,也不能体现“细柳”的轻盈.“轻风”徐徐,若有若无,只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生2:“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师:两位同学结合诗句,很好地品味出苏小妹所用二字的妙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powerpoint2)古代诗人为什么如此看重锤炼字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古人炼字的作用,以对我们准确地鉴赏诗歌有所帮助。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powerpoint3)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歌。(生推胡思涵,胡思涵配乐朗诵)好,同学们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个字写得最有感染力?请说出你的理由。

生3:诗歌第三联中,“递”和“窥”用得妙。“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着眼于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越发见于言外。

生4:“冻”“暖”二字用得妙。用万木经受不起寒气的侵袭,有力得反衬出梅花独自回复了生意。

生5:老师,我记得诗歌的第二联中不是“数枝开”,应是“一枝开”。师:说来听听。

生5:有个故事说,齐己拿这首诗向一个人请教,(师插话:那个人叫郑谷。)诗的第二联原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不算早,不如用“一枝”更好。齐己还因此称郑谷为“一字师”呢。

师:为什么用“一枝”更好呢?

生5:梅花在百花之前开放,可算是“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这枝梅不同寻常。

师:邓黎同学品出了诗人对梅花的姿色和风韵的描绘,李蓓同学则品出诗人手法上的高明,尤其难得的是,徐曼同学发现了老师的错误,大胆地指了出来,并能结合诗歌内容说出自己的理由,可贵,可赞。好,老师接受批评,改正错误。(powerpoint4“数枝开”改为“一枝开”)

刚才我们一起品评一首诗歌,下面我们再来赏析一副诗联: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powerpoint5)大家小组交流:从炼字的角度,你认为这一联诗句中,哪个字锤炼得好?

生2:“逾”“欲”二字,以碧衬白,以青衬红,两两相映生辉。“欲”在拟人化中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生6:我认为“燃”字写的妙。“燃”字写出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的一团旺火,景色显得非常灿烂。

师:是呀,两句诗以江、山、花、鸟四种景色,分别写碧绿、青翠、火红、洁白四种颜色,景色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尤以两位同学鉴赏的几字锤炼得绝妙。刚才我们对古代诗人在诗歌中的炼字有了初步了解,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品味几首诗,思考: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请说说理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powerpoint6)(生生交流)师:大家自由发言,发言时不必局限于诗句的顺序。

生4:我说第二首。作者用一个“闹”字,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7:我觉得第三首中关键词是“空”与“自”。反衬的方法用的妙。尽管阶前的春草十分碧绿、悦目,那藏身在森森的柏叶之中的黄鹂的歌唱十分好听悦耳,但此时的诗人却好像没有见到、没有听到,因为这时的杜甫无心赏玩,他心里正在怀念诸葛亮。诗人的意图,是把祠堂的春景写得十分美好,然后再用“自”、“空”二字将这美景一齐抹掉,更加突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生8:我说第一首。第一首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写得确实妙,依我看,如果不考虑押韵,“斜”字可用“倾倒”的“倾”代替,“倾”更能形容燕子在风中翻飞的动态。(生议论纷纷)

生1:既然是微风,燕子的动作不应该很大。我认为还是“斜”更能体现燕子的轻盈。如果要改,我觉得用轻盈的“轻”比用“倾”好。

生8:(沉思)

师:唐国武提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看法,贺晓丹也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提倡。当然,我们要注意唐国武的创意有个先决条件,大家注意到没有?

生:不考虑押韵。

师:当然,古代诗歌的鉴赏还是要考虑押韵的。好,还有一首诗没有赏析。

生9: “铺”字用得准确.诗名为《暮江吟》,所写的当是傍晚时分的景色,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

生10: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生6:我认为诗中“瑟瑟”二字用得好。诗人观察非常细致,江水在夕阳落照中,受光多的地方,现出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把傍晚江面细波粼粼、光色变化的景象写得非常形象。

师:几位同学结合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情感,都能品味出诗人炼字的妙处。那么,诗人炼字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大家思考、交流一下。

生11:有的字能把诗人的情感融注其中,像《蜀相》中的“空”和“自”。生1:有的字能把诗人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像《早梅》中的“一”字。

生7:有的诗人为了让后人记住他,特意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生大笑,师亦笑)

生12:有的字能够创设一种美妙的意境,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师:刚才几位同学的归纳很有概括性,王文川同学的看法也未尝没有道理。下面我们把几位同学的看法归纳一下:古代诗人锤炼语言,目的是要传达准确的诗意、描绘生动的形象、创设恰当的意境、抒发独特的情感(powerpoint7)当然,古人炼字,有时一字有一用,有时一字有多用,我们不能胶柱鼓瑟。师:给大家布置一个练习。我们来看秦观的《春日》,请在后两句中各加上一个字,使之符合诗歌意趣。

春 日 秦 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 春泪,无力蔷薇 晓枝。(powerpoint8)

下课。课后作业反馈

学生作业交上来后,老师整理如下: “有情芍药 春泪”句:盈、化、惜、酝、没、溢、迎、含、悔、怜、滴、拾、隐

5.诗词鉴赏炼字答案 篇五

Ⅰ 课前预习案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了解古人诗歌创作中“炼字”的相关知识

(2) 懂得炼字型鉴赏题目的答题方法

2、 能力目标: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目的解答方法

学习重、难点

1、“炼字”的相关知识

2、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方法

知识构建 (学生:自学《名师导学》第144页与炼字相关的内容。老师:简要讲解如下内容。)

1、 炼字:所谓炼字,是指写作时推敲用字,使得所用之字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古人在诗歌创作中,特别注意炼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炼动词--

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炼形容词--形象、富于表现力 、活用(使动)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直: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异景观,烽火台上的浓烟就格外醒目,“直”写出烟的坚毅挺拔之美。

圆:广阔的长河背景,更加衬托出落日之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合在一起,画面壮观。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

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

如: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正是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3)炼虚词 --

虚词的锤炼,可活跃情韵,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动。

由王勃的故事引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共”“与”二字,两句就显得极为板滞。

(4)炼叠音字--

叠字的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5)炼数量词 --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齐己的《早梅》)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富于表现力

常见题型

1、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问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何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3、从某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

的.感情来分析。

Ⅱ 课堂学习案

一、例题(师生共同完成,体会炼字题的基本答题方法和技巧)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师生合作完成)

二、练习题(学生自由选择做一个题)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郎咸臁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Ⅲ 课后巩固案

5、阅读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问题。(4分)

寄远(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句有何作用?

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我的收获和困难:

6.中国古诗词中炼字炼句的例子 篇六

又称“炼词”。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据说宋代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初作“到”,又改为“过”“入”“满”等十余字,最后才定稿。古人作诗,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古人对炼字炼词都很重视。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 甫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卢延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 岛

曹雪芹写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一.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二.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三.关于于“一字师”的典故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四.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五、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也叫通感。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即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7.诗词鉴赏答案 篇七

16.【解析】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说明:此诗选自唐代诗人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唐诗鉴赏词典》第645页)。可以说今年湖南卷的选材有些趋向多元化、平民化,如文言文选材不再是传记文,而为唐宋文人的散文,古诗不是唐宋名家,而为不很知名的诗人的诗歌。题目设置是在提供前三句鉴赏的基础上,要求考生对第四句进行鉴赏,从答题思路的贯性上可以仿而得之,又要针对第四句的内容与形式的特点进行仔细把玩才能真正答好。答案要点共分五点,关键词为想象、通感。

【2005】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分析:今年湖南卷古诗鉴赏沿用该省去年续写的题型,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比较阅读方式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拓展阅读面,使考生的视野更开阔一些,二是因命题已将其设置成一种对应格式,考生只要综合考虑原诗特点和答题处前面的内容就不难写出很不错的答案来。古诗鉴赏考查的能力属E级,是最高级。考查要点有二,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第一小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命题者先分析李诗“望”字之妙,进行示例,通过做题型的分析,发现它包含四个要点,即“望”字出现的位置、写法、结构上的作用和包含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第二小题考查诗歌形象——“意象”,先分析李诗“青山留人”之好处,包含三个要点:情感内涵——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表现手法——拟人、象征、情感的表达形式——“看似„„实则„„”。明确了这种示范赏析的要点、思路和表述形式,那么,续写也要“依样画葫芦”,作答是不难的。

【2006】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14.【解析】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2007】15.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示长安君

王安石

【解析】答: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2008年湖南卷】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析】答: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2009】14.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答案](1)秦诗之理趣_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2010】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好事近① 陆游

(1)【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赏析“蓑”“映”的妙处,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理解诗意,品味“白蘋、红蓼、新绿”的意象,二是唤起自己对“蓑”“映”的形象体验,二者结合,自能体会其用字之传神生动。作答时一般先结合对诗句的体验理解进行描述,然后评说其达到的效果。(2)【答案】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有沽酒处便为家”表现出陆游的洒脱和以酒为伴的特点;“菱芡四时足”表现出生活的简单、无求,“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表现出其随流东西,处处无家又处处是家的疏放旷达情怀。本题较为简单,作答其实就是对下阕的翻译理解,只是在翻译的基础上要正确理解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2011】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春暮西园 高启 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2012】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答案】(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解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第一次考专题考意境。【2013】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钓船归

(1)〖答案〗桃花流水鳜鱼肥。

(2)〖答案〗 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地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了词人内心的纯净。

(3)〖答案〗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201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桃夭(《诗经》)

【答案】(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2)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试题分析: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人们常说的“桃花运”,当源出于此诗。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阮 郎 归

8、【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

【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诗歌赏析】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新课标卷II)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含山店梦觉作

8、【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4题。(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21.答案:猿声来源学&科&网Z&X&X&K]

解析: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

22.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 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解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都是表现手法,阅读时注意比较。23.答案:择友

解析:这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观点,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如何交朋友,说的是孔子的“择友观”。24答案:

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以理解分析为主。答题时要紧扣材料,挖掘孔子评论的用意所在。

(重庆卷)12.商调·黄莺儿

(1)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2)【答案】(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8、【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14.①答案:C

解析: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②答案:BE

解析: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③答案: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双调·蟾宫曲

自乐 6【答案】

(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广东卷)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怨

【答案】

(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2)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鉴赏材料选自我国清代著名词曲家万树的《望江怨·送别》。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县)人。他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戏曲文学作家。万树少年时即遭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历在山西、陕西一带游历。清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58岁。

万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词曲家,词曲风创新,硕果累累,其新编的《词律》对中国词坛的贡献尤为巨大,影响深远。

万树送别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淡雅含蓄、情景交融。《望江怨•送别》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以景衬情、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更加明显。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但所描绘的景致,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得缠绵婉恻,韵味十足。分析题目:《望江怨·送别》顾名思义为一首送别词。以“送别”为主体的诗词,多为缠绵不舍之情。

分析词句:抓关键意象。词中“春江”“残照”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断送扁舟过”可见行人已远行;“愁云”“恨”可看出词人送别时的愁情别恨,最后一句“怪人催去早”,可以看出残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唤早点回去,又怎能不“怪”!怪者,埋怨、责备也。概括词义:(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眼前春水渺茫,一望绵远,不见端际。词人目送行舟,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此时,愁如云积,小舟渐行渐远,最后船已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这时刚好有人“催去早”,词人心中生恨,反倒责怪起催促者来,更感慨若非残照只余“一竿”高,怕还会与友人相叙一番吧。解答问题:

第一问: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这道题考的是分析概括场景。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分三步走:先总体概括,再进行细节分析,最后点明场景与氛围。

总体概括: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别送别友人。

细节分析:前方江水渺茫,(词人)看着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点明氛围:“愁云”一词点明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愁云惨淡”、“悲凉寂寥”。形成答案: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第二问: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这道题考的是结合语句,分析全文内容,概括思想情感。审读题干,抓住“怪”这个心理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注意题干“结合全词”,梳理出全文的情感脉络,分析词人为何“怪”?“怪”什么?“怪”的情感怎么一步步展开。答案:词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目送扁舟渐行渐远,第一次渲染了不舍之情;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愁云”再次渲染出此人的离愁;看这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者来,怪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怪”的反常心理,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深。

来源:Z|xx|k.Com]

(江苏卷)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1)【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解析】“九日驱驰”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是怅恼的,友人“诗思清人骨”是值得欣赏的。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情感的体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评点】关于情感变化的题型,江苏已经命制几次了,最为典型的是2009年命制的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的一题: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如此题型,应给予学生好好地训练。(2)【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解析】“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此句有点深)“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亦隐也。【评点】此题亦是好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信息的捕捉能力,如果连这点能力尚且缺乏,那就无甚言语了。(3)【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或者从作者角度作答亦可)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评点】此题亦好,不刁钻,应适合考生的口味。

【总评】两首小诗,比较出题,各有特点,既开拓考生视野,又检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当不错。

(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1)【答案】《论语》

【解析】舞雩,出自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的是生对课本的熟悉。考点:识记文常识.层级为识记A。

(2)【答案】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补充:①被酒——带醉,刚喝过酒。

②总角——形如今之小辫而短。

③口吹葱叶——吹葱是一种儿童游戏。

这三首诗作于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时苏轼六十四岁,已贬谪儋州(州治在今海南岛儋县)两年。他身为“罪人”,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幸得王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筑了五间泥房以居。他和当地人民有很深的感情。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就是他在当地的好友。

诗篇浅易如话,毫不雕琢,又写了最粗俗的东西,但读起来使人感受的不是“浅俗”而是雅,不是“粗丑”而是美。把朴素内容写得生动而富有风趣,于毫不经意间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活泼姿态,确是大家气格。

(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1.【答案】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学科,网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解析】本题属于诗词鉴赏中的“一字领全诗”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先总述诗中是“如何体现”的,也就是关键方法,然后结合诗句逐一分析即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8.9.(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山东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寻诗两绝句

(1)【试题答案】 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2)【试题答案】 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袖风 ” “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 “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 “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四川卷)

13、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秋暮吟望

【解析】

诗人简介:赵执信(1662~1744)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

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诗歌分析:此时当作于赵执信被革职之后。诗歌内容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色夕阳,首联自言愿意“栖老一枝”“不为秋悲”,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看似旷达,实显无奈。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全诗不脱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怀。

(1)【解析】此题延续四川高考爱出“炼字”题的风格。解答时理解词义,把握准情感,并结合诗句实据分析即可。难度不大。

【答案】

⑴“常”字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2)【解析】此题考查心境。属于“鉴赏诗歌的情感”考点,学生解答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是要会逐联分析;三要语言准确优美,表达出诗人的心境,鉴赏出诗歌的美感。难度较高。【答案】

⑵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汗衫、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暮春 [宋]黄庚

【答案】(1)体现在三月花凋谢,柳絮飘飞,东风吹和子规啼叫上。

(2)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②动静结合。

8.《春望》古诗词鉴赏答案 篇八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2分)诗歌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9.(2分)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答对一半得1分)

9.诗词鉴赏炼字答案 篇九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1、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曾使金,坚强不屈,几被杀。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其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又工词。著作颇富,存世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吴郡志》等。

2、赏析 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词情营造,匠心独运。“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已。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此可断言。“天也,你不识好歹何为天?地也,你错勘贤愚做地!”(《窦娥冤》曲辞)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匪夷所思。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现代黑色幽默庶几近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范成大之诗,如其著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花庵词选》)之古意。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草堂诗馀隽》),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为广大。故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从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佳话。

10.古诗词鉴赏的练习题及答案 篇十

辛弃疾①

夜深残月过山房。睡觉北窗凉。起绕中庭独步,一天星斗文章②。

朝来客话,山林锺鼎,那处难忘。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行藏。

【注】①作者写作本词时正闲居代湖。②星斗文章:天上的星斗焕发异彩。

⑴从时间和表达的角度看,这首词的上下片有何不同?请对此作简要说明。(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浅层次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答案:①从时间的角度看,上片写“夜深”所见;下片写“朝来”(白天)接待访客。②从表达的角度看,上片描绘幽静的山居生活场景;下片则围绕山居生活与客人对话。

解析:第一问,从上片的“夜”和下片的“朝”可以推知上片是写“夜深所见”,下片写“白天待客”。第二问,由上片的“残月”“凉”“星斗”可以推知上片写景,由“难忘”可以推知下片写情。 每点2分,结合词意说明,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解读关键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要注意诗句在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方法等。解题步骤是:解读诗句内涵―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涵着怎样的理趣。

⑵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行藏”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答案:(4分)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你要想知道我对“山林”和“钟鼎”的选择,只要问问白鸥即可知道。作者不直说,而是让客人去问白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淡看富贵功名、乐于过退隐山林的闲居生活的感情。

解析:“朝来客话,山林锺鼎,那处难忘”提出问题,“山林”“锺鼎”要选择哪一个,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人生态度。结合词意说明,意思对即可,4分。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赏析】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作者写作本词时正闲居代湖。词的上片写“夜深”所见,夜已深,一觉醒来,感觉有点凉,起来到屋外绕着中庭散步,看到天上的星斗焕发异彩,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居生活画面;下片写“朝来”(白天)接待访客,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你要想知道我对“山林”和“钟鼎”的选择,只要问问白鸥即可知道。作者不直说,而是让客人去问白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淡看富贵功名、乐于过退隐山林的闲居生活的感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唐)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作者在首联怎样描绘了山村景象?(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答案解析】答案: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诗人路过一个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次句为视觉描写,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

解析:“数里”就可以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村的“寂静”,而“水”又是“寒”的,可见环境的“冷落”。映在眼前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可见山村的“荒凉”。诗的首联从视觉与听觉点出了诗题“暮过山村”。

【思路点拨】考生解答本题时要从写景的角度来考虑,在此题中主要有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

(2)结合全文看,作者内心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D。

【答案解析】答案:诗的开局以“寒水”“少四邻”写起渲染荒凉景象,给人以寂静清冷之感;三四句以“怪禽啼叫”、“落日恐人”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给人以恐惧不安之感;五六句写初月高悬,烽火不过秦地,描绘了山区的寂静平安,给人以平静心安之感;七八句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第三点可不答)

解析: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地拉开。颈联转写夜景,然后诗人逐渐走近山庄。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

【思路点拨】诗人在暮过山村时历经了惊恐到欢欣喜悦的情绪变化。前三联写了夜幕渐黑,作者途径寂静清冷的荒凉山村时感到阴森惊恐,“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鸣叫,令人惊惶不安,“落日恐行人”,天色渐暗,孤单的行人更加感到不寒而栗。尾联写诗人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隐隐约约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拓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不禁感到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受。

【赏析】

贾岛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著称,这一首羁旅诗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

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数里闻寒水”。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首联点题,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

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怪禽”大概是鸱^一类的鸟。这种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这两句诗写声写色,声色均骇人听闻。诗的境界幽深险僻,自是贾岛本色。

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地拉开。颈联转写夜景:“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这时候诗人逐渐走近山庄。

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结句“烟火渐相亲”,写得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相当敏锐,体验深刻,又着意炼句,因此,诗里的心理刻画也显得细致入微而耐人寻味。

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

诗的形象写得险怪寒瘦,境界幽深奇异,在中唐诗歌中确实别具一格。明胡应麟推崇“浪仙之幽奇”为“五言独造”(《诗薮・内编》卷四)。从风格这一角度上看,这一评语也说得中肯。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①

[宋]

韩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顾藉②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②顾藉:顾念。

⑴请对首联中的“拥”字进行赏析。(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拥”字在句中是“拥抱”的意思,(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展示出一幅落叶纷纭紧贴台阶的画面,营造了冬日里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1分)(或:“拥”字在句中有“聚集、堆积”之意,(1分)与“深”字紧密配合,化静态为动态,(1分)描绘出落叶满阶、紧贴阶前的情景,营造了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1分))

解析:3分。字义1分,手法1分,效果1分。先确定“拥”的意思,“拥”有“拥有”“拥抱”的意思,这里“拥有”讲不通,所以应是“拥抱”的意思。确定是“拥抱”的意思,显然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再说说拟人的效果即可。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请结合全诗,分析“倦鹊”“飞鸿”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乌鹊在冬夜里绕枝翻飞,欲求栖息却无枝可依,呈现出疲倦、疲惫的情态;(1分)鸿雁掠过清冷的月亮,投下一声孤独悲切的哀鸣,(1分)诗歌借景抒情(1分),借“倦鹊”、“飞鸿”表现了诗人在贬谪中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困顿失意的心情。(1分)

解析:4分。两个意象解说各1分,手法1分,感情1分。先立足全诗理解这两个意象的具体含义,物象很简单是“乌鸦”“鸿雁”,关键是它们身上所寄托的诗人的情感。抓住“绕”“冻”“堕”“孤”等字,显然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悲凉的,寂寞的,凄苦的。

【思路点拨】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这时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分析时,逐句抓住景物形象进行概括,后结合意象整体感知意境即可。作用主要从借景抒情、衬托等方面思考。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和作。首联写冬日的气候物色。北风劲吹,日色黄昏,白昼多阴。日暮时分,北风刮落的黄叶拥满了阶前。这是一幅黯淡凄寒的冬暮图景,处处显得萧瑟残败。颔联续写冬夜倦鹊、飞鸿的活动。上句化用曹操《短歌行》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倦”字不但写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下句写飞鸿高翔,掠过清冷的月亮,发出一声哀鸣。“摩”“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的自高而下,而且传达出听者心惊神凄的感受。倦鹊与飞鸿象征着贬谪中的诗人孤苦无依的身世。颈联写诗人想要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故意来寻找自己一样,无法摆脱,而“老”也渐渐地来临了。尾联写了老来的心境,眷念微官是少年时的事,如今老病交加,已无此心。这里的老、病、愁都与寒冬暮景有内在的联系。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困顿失意的士人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的境遇与心情。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颔联寓情于景。(1分)诗人卧病在床,只能想象送别的情景: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友人远去,江边垂柳依依含情,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不能相送的遗憾和依依惜别之情。(3分)

解析:抓住诗中意象,“桥”“柳”,分析作者情感,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2)有版本将首联的“嗟”字作“闻”字,你认为好不好?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不好。一个“嗟”字,直抒胸臆,直贯篇末,饱含了复杂而强烈的感情。(1分)一写与知己离别的怅惘惜别之情。二为故人不得志而抒感伤之情。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写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闻”字则没有这样的效果。(每点1分,共3分)。

解析:解答这类题:①解释“嗟”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诗词赏析】

杜审言和宋之问均是初唐诗人,又都致力于律诗的创作。他们在文学上志同道合,在政治上也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公元6,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这首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较之宋之问的某些应制诗,算是别具一格的了。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当时,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正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有的本子误作“闻”字,则肤浅刻露,索然无味了。

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作者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这也体现了初期律诗创作中比较舒展自由的特色。

后四句接连用典。此诗用典,熨贴工稳,不伤晦涩,仍保持了全诗自然朴素的风格。第三联用的是孙楚和屈平的典故。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临的却是一种逆境,此番由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抚今思昔,能不感慨系之!“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结尾仍用典。《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末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宋之问在律诗的定型上有过重要贡献,但其创作并未完全摆脱六朝绮靡诗风的影响。这首诗音韵和谐,对仗匀称,而又朴素自然,不尚雕琢,可以说是宋之问律诗中的佳作之一,代表了作者在这一诗体上所取得的成就。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1)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知识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答案和解析】答案:一二两句站在访客(远客)的角度写,三四两句从主人(作者)的角度写;(2分)想象访客旅途的艰辛,(1分)暗含对远客的体贴以及对客人来访的感激。(1分,“体贴”或“感激”,答出一方面即可)

解析:此类题目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来进行分析思考。如关键词“访”“天涯”可以推断出写作角度是站在远客的角度来写的。“孤舟”“天涯”“万转云山”可以让人产生想象访客的中途艰辛,从而产生体贴和感激之情。组织答案时,可以围绕着“体贴”“感激”来组织语言。

【思路点拨】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作品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括: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指出语言所表达的具体意义;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互文、双关等)及其作用与效果;分析作品语言的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比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沉郁顿挫等)。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分析作品在选择材料、安排情节、刻画人物等方面的特色;鉴赏作者运用表达技巧的灵活性、创造性。高考常考查的表达技巧主要有:情景交融、反衬、烘托、运用典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象征等。

(2)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好客之情。(4分,“盼望”、“欣喜”和“好客”答出其中两方面得2分,结合内容简析2分)“青苔黄叶满贫家”,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2分,感情1分,简析1分)

解析:此类题目一定要找出含蓄却富有深意的关键词来推断,想象作者的情感。透过关键词“扫柴门”,“黄叶满贫家”去理解,然后通过想象可以体会出作者对访客的盼望和欣喜之情。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赏析】

诗题“酬李穆”的“酬”,表明这是一首唱和诗。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全唐诗》载其《寄妻父刘长卿》,全诗是:

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

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行自迟。

这就是刘长卿这首和诗的原唱。诗中李穆向刘长卿表示了要前来探访老丈人的信息。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李穆当时从桐江到新安江是逆水行舟。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势高低相差很大,多险滩,上水难行。所以李诗有“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行自迟”之句。

酬和诗非常注意格律上的一致,即以律诗和律诗,以绝句和绝句,而且对声律亦有严格的讲究。洪迈《容斋随笔》云:“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非若今人为次韵所局也。”说的是唐以前文人以古体唱和,重在内容的相同和情感的相通,而不被韵律所局限。刘长卿这首和诗,正是“答其来意”而不“为次韵所局”的,仅在诗体上以绝句酬和绝句,于声律上并不讲究相同,我们甚至可以将其作为回复李穆的诗函看待。

首句“孤舟相访至天涯”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逆江而行,带有一丝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远,旅途之艰。不说“自天涯”而说“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路者的角度上说的。体贴爱婿的心情,期盼与愉悦的情绪,尽在不言中。

次句“万转云山”,形容千折万转,白云绕着青山,每一转折,都会使人产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然而一打听,前面的路程总是出乎意料的远。“路更赊”,“赊”即远,这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妙语。这两句既是实写路程之遥,也含岳父对爱婿的怜惜之心。不过诗人并未就此把自己的心情作赤裸裸的表露,而是在诗句之中巧妙地隐括了李穆原唱的诗意,毫不着迹,运用入化。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两句则笔锋一转,进而写主人期盼客至的急切心情。这里仍未明言期盼、愉悦之意,而是展现门前青苔铺路、黄叶满地的景象,末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其含意极为丰富。“青苔黄叶满贫家”,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同时又相当于“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自谦,称“贫”之中流露出自甘寂寞的隐士风度。三四句用了倒装句法,按理是“青苔黄叶满贫家”,才“欲扫柴门迎远客”。亲自打扫门前“青苔黄叶”,迎客之举,透出翁婿情深。“欲扫柴门”句使人联想到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名句。可见此诗的“景”是“平常景”,“情”却非同一般,令人感到亲切、自然、温馨。读者从诗句的含咀中自能意会。

上一篇:2023年反腐倡廉培训体会下一篇:公共卫生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