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 观潮教学设计(共14篇)(共14篇)
1.沪教版 观潮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聂守信对音乐的热爱,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以第八节为切入点,进行写作练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聂守信对音乐的热爱。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写作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写作练习。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课文。(3分钟)
1. 听,笛声又响起来了!(背景音乐:荫中鸟)谁来试着用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背诵文中有关笛声的句子。
2. 本文以笛声为课题,并且用笛声贯穿全文。透过笛声,所表现的是聂守信怎样的情感?(对音乐的热爱。板书:热爱音乐)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聂守信对音乐的热爱?(共7分钟)
默读课文思考
三、深读课文,拓展延伸。
1、老木匠的笛声深深地吸引着聂守信,并激发出他内心对音乐强烈的热爱与渴望。
2、可是,这一天,他却没有等到老木匠的笛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指名朗读课文7、8小节。
3、在惟一一次没有听到笛声的傍晚,在老木匠为了一个大件忙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对音乐的热爱之情也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推动着聂守信迈出踏上音乐之路的关键一步——当他把工具一件一件递给老木匠,这两个年龄相差几乎半个世纪的邻居,在他们的共同的劳动之中,成了莫逆之交。
理解:莫逆之交。(忘年交)
4、老师将第7、8小节进行了改写,请男女生分节读。
老木匠和聂守信,因为对音乐的热爱,由陌生到相知,他们之间一定有一段特别的对话。
请你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这天工作结束后,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出示要求)
5、写段。
夜色渐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小的作坊里又传来了悠扬的笛声,窗外树梢上的一弯明月正咧着嘴微笑呢!(10)
6、学生书写,师巡视。
7、交流,点评。(5分钟)
二、感情朗读,深华情感。(5分钟)
1、合作朗读:又见红霞飞上西天,聂守信却没有等来老木匠的笛声。他茫然若有所失,急急来到木工间。原来老师傅正忙着赶制一个大件。孩子没有作声,看见老师傅忙得满头大汗,就把工具一件一件递给他……这两个年龄相差几乎半个世纪的邻居成了莫逆之交。不久,聂守信从老木匠那里学会吹笛子,简直可以跟师傅的笛声比美。
2、音乐是沟通人心灵与心灵的桥梁,音乐能点燃人对生活的激情。以做木工为生的老木匠也许从未想到他这一“无心插柳”的举动,使年幼的聂守信得到启蒙,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聂守信的这一切成就都来源于他内心对音乐的热爱、无限的兴趣。所以,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板书:得到启蒙、成为音乐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47 笛声
老木匠
热爱音乐——莫逆之交——得到启蒙——成为音乐家
聂守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沪教版 观潮教学设计 篇二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法, 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 将复杂多样的自然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概括和综合比较的方法。马克思也说过:“极为相似的事情, 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 然后再把他们加以比较, 我们就会很容易的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比较法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法, 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全面、深刻的理解现象, 发现和揭示规律, 建构知识体系。
对于历史比较法而言, 历史的发展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 虽然历史不会重复, 但会惊人的相似, 对于历史的学习, 就应当在不断认识发展的不同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二、课堂案例
在历史教学中, 对于历史现象的比较, 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 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对于沪教版七年级历史第4课《西学东渐》的备课中, 将此课的教学方法着重以比较法为主。共采取了以下几个比较过程:
1、租界地图
由于本校位于杨浦区, 因而在本课中采用了杨浦区杨树浦水厂相关内容作为导入部分, 从学生的身边历史建筑入手。并设置了问题:“英国人因何跑到上海来建造一座水厂?”因此, 在这一环节中, 呈现19世纪末上海租界扩张示意图, 让学生对比当时租界的区域和今日上海市区级行政划分, 大致了解当年租界大概所在的位置和范围。通过比较, 学生很容易第一个结论, 就是杨浦区有一部地区当年曾经是租界的所在范围内。解决了导入问题的一部分。在此环节, 了解上海历史发展的昨天和今天。
2、生活方式
在关于租界是一个中西方交流的窗口这一环节上, 设置了中西方主流生活方式的对比, 从生活中的水、电、炊等方面来让学生进行一个比较, 从中感知时代的前行。在当时西方的主流社会社会生活方式, 照明以电、生活用水以自来水、做饭以煤气, 对比当时清朝照明以蜡、生活用水以河水、做饭以灶台木材为主。由于东西方生活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在租界中建立发电厂、自来水厂、煤气公司等。从中也让当时的国人体验到了西方生活方式的便捷, 并影响整个中国生活方式的转变, 同时回到了导入部分问题的后一部分。
3、传统学校与同文馆
在同文馆这一目中, 重点放于这类新式学校“新”在何处, 对于此问题, 与之与当时清朝传统主流学校相比较, 从教育内容、师资力量、招生条件等几方面进行一个对比。传统主流学校的这些特点, 需要学生回忆在第一学期所学的相关内容, 包括孔子时期、明清科举考试制度等相关内容, 对这一问题进行纵向对比。以此来突出同文馆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其所教授的内容更符合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到那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状况, 了解时代的特点。
4、留洋前后人物外貌
关于出洋留学中断这一历史史实, 其原因也由图片来让学生从中寻找答案。一幅图片是出国留洋后留学生的合照, 另一幅图片是在运动后留学生的合影。通过这两幅图片, 以及教师提醒清朝入关后关于“留头不留发, 留发不留头”的政策, , 通过这两段时期的比较, 学生会很自然的发现, 留学生的发式发生了变化, 这对清政府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辫子代表着对清朝的臣服, 如今留学生的这种入乡随俗的行为激怒了清朝的顽固派, 导致出洋留学被迫中断。
5、今日留洋现状与趋势
列举一组数据2012年《2012中国教育在线出国留学趋势调查报告》由中国教育在线与留学监理服务网联合发布2012年出国留学人数将近40万, 其中公派留学16000人, 自费出国人数约在38万人, 比2011年分别增长了3000人和大约6万人。通过这组数据与清朝时期出洋留学所受到的冷遇,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科技、教育等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也能从历史中走出来, 走进当代的社会发展现状。
三、比较法适用原则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建议中第五点提到:“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根据以上的教学建议, 本课是一堂非常典型的适用比较法的课目, 在以上5个比较过程中, 就具有不同的比较种类, 1、3、5属于纵向比较, 2、4则属于横向比较。在历史教学中这2种比较方法是最为常用的, 纵向比较:即古今对比, 即主要从时间角度出发, 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横向比较:即主要从空间角度出发, 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还有概念比较、宏观与微观的比较、承上启下式的比较等等各种方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时代的变革, 王朝的更迭, 新旧时期的不同, 是特别适合比较法的应用的。比如在沪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材中, 《秦帝国的兴亡》、《清末民初的社会与经济》、《国民党统治的危机》等课, 在教学过程中就以比较法为主。
但并非所有课都适用比较法, 在比较法的应用过程中, 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要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比较主体, 在上面课例中, 5个比较都具有比较的主题, 还有比如在八年级有一经典的比较, 即德国、俄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点。其次比较的主体要有可比性, 不能不同时期不同方面之间, 否则得出的结论必然有失偏颇。第三、比较需要全面, 从主体角度来说, 主体之间的比较虽能窥历史一貌, 但必未能全面, 在一历史时期中, 比较项目需尽量详实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3.沪教版 观潮教学设计 篇三
一、沪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作业设计主要呈现三种类型
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选录32篇文言文,笔者对这些篇目的课后作业进行系统分析后,发现其作业设计主要呈现三种类型:
1.基础型作业——文言知识
沪教版语文教材非常注重对文言文字词的积累,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基础知识的考察和整理。例如:“请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列实词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各组句中词类活用的特点”“请比较下列句子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学习到的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有关知识,在文章中找出例句,加以归类”“说明‘为‘之在以下各句中的用法和意义”……。从实词的意义到虚词的用法,从特殊句式到词类活用,覆盖全面,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重视。
2.方法型作业——学习方法
沪教版文言文作业体系的建构非常重视贯彻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理念,具体表现就是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例如“文本比较法”,在比较不同文本异同时,加深对所学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发现所学文本在思想、手法、文体上的独特之处。《兰亭集序》课后作业有“阅读《兰亭诗》,与本文比较,看看两篇作品在写景和叙事方面有哪些一致地方,并结合诗和序言相对应的句子,谈谈两篇作品在抒发感情方面有什么不同?”《病梅馆记》课后作业有“有人评价本片和柳宗元的《种》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相通之处在哪里?请简要分析。”此外许多鉴赏类题目中都会出现“查阅背景资料”“划分层次”“概括段落大意”“梳理文章脉络”等学习方法,在《促织》课后作业中还指导学生“请用线状图标出成名命运的起伏变化”,多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从而提高了语文作业的效率和科学性。
3.能力型作业——文本鉴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作业系统,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内容、观点和情感的领悟,几乎每篇都有思想内容情感的问题。作业问题设计中关注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特质。例如:《过秦论》课后作业提到“赋是一种铺陈辞藻,描绘事物的文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阿房宫有哪些特点?说说你体会到赋的华美”;《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的作业提到“疏,这一文体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有人说“思”为本篇之骨,为什么?”其次,大多数篇目的课后作业中都有关于写作手法的赏析,尤其强调了对文言文语言的品味,例如《前赤壁赋》课后作业“结合全文,具体说说本文整散结合的语言特点”;《陈情表》课后作业“本文以四字为主,而又穿插运用各种排比,谈谈这在表达情感方面所起作用”。问题设置回归到语言的赏析,才能真正做到“文言合一”,有效提高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综合上述,沪教版文言文作业体系整体的特点是从易到难,从基础积累到能力迁移,每篇文言文后布置的题目一般为2—3题,其中,每篇都有基础型作业,对字词或者句式的检测,侧重练习;也有能力型作业,对文言文内容、观点情感把握的题目或者是对写作手法以及语言风格的赏析,侧重思考。这些作业设计方面既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也把握住了文言文学习的关键,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益于教亦益于学: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这样的作业设计对帮助教师把握文章重难点,有针对性地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从学生自学来看,这样的作业设计对帮助学生主动夯实基础,积极进行高层次的文本分析和鉴赏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二、沪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作业设计未能构成单元系统,形式单一,疏远生活
众所周知,新课改提倡按单元(模块)来建构教材体系。沪教版文言选文题材极为广泛,包括国家、亲情、自然、社会人生、艺术文化等多个方面。除少数按文章体裁编辑成单元外,大多数都是按素材类型或人文主题来编辑单元,笔者归类如下:
1.高一上册第五单元树木花卉篇目:《种树郭橐驼传》《病梅馆记》。第六单元古代小说篇目:《促织》。
2.高一下册第五单元亭台楼阁篇目:《阿房宫赋》《黄州快哉亭记》《项脊轩志》。
3.高二上册第五单元山水情思篇目:《诸子喻山水》《秋水》《前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4.高二下册第五单元传统美德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谏太宗十思疏》《新序二则》《训俭示康》。第六单元古代散文篇目:(《过秦论》《师说》《石钟山记》《劝学》。
5.高三上册第五单元家园亲情篇目:《归去来兮辞》《陈情表》。第六单元史传作品篇目:《秦晋殽之战》《鸿门宴》《苏武传》《伶官传序》。
6.高三下册第五单元浩然正气篇目:《论语七则》《孟子二章》(《指南录后序》《左忠毅公逸事》。第六单元人生与艺术篇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兰亭集序》《秋声赋》《文论十则》。
按道理,教材的文言文编排,单元主题如此清晰,那么它对应的作业系统也应当呈现“单元”性,应当贯彻单元的“主题”。但很遗憾,其作业的设计只有“单篇独立”的特点,没有形成系统,特别是没有形成基于单元主题的作业系统。这点在基础型作业设计中最明显——大多作业是从所学文本中选几个重点的句子,要求学生对几个重点的字词进行解释,完全没有考虑单元系统内基础知识的关联与层进。
为什么教材编写者在极力搭建“主题单元”的同时,不能相应建立单元化的作业体系呢?这固然与人们在过去完全没有积累这方面的经验有关,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所有文言文单元基本上都是基于相同素材或话题搭建的,没有统一的人文主题,更没有统一的单元学习目标,所以,教材编写者在作业设计时不知不觉就“去单元化”了。
与此同时,基于单篇文本的作业设计在类型上往往缺乏多元创意,形式单一,应用性不强。沪教版中三十二篇文言文的作业基本就是“问题形式”,虽然,“问题形式”的作业确实可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但思维要求的雷同和单一,最容易消磨学生的阅读兴趣。更糟糕的是,仅仅给出一般性的思维问题,不提供思维方法,不想方设法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和真实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在三十二篇文言文中,只有《师说》和《侍坐》两篇的作业相当笼统地让学生联系现实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文言文学习最终就变成了陌生语言的学习。当前,相当多的学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越来越疏远文言文,原因也许在这里。
三、当前沪教版高中文言文作业系统存在的问题给我的启示
当前沪教版高中文言文作业系统存在的问题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局限所致,我们不能对开创者求全责备。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剖析这些问题,从中获得“完善、发展作业系统”的新思路。
1.我们可能很难建立真正的主题单元的作业系统,但是我们应当可以基于单元特征,根据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来策划一些知识系统。比如,可以根据每篇文言文字词的内容,再结合高考考纲要求学生掌握的18个虚词、5种句式,每篇巩固一个知识点,最终积少成多,个个击破。例如《病梅馆记》里出现了大量“以”字的用法,《游褒禅山记》中出现大量“其”字用法,《种树郭橐驼传》《秋水》《前赤壁赋》有典型的宾语前置的句型、《劝学》有定语后置的句型,以文本为依据,再从学生学过的篇目中进行相应的补充,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意义和用法。
2.积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创造性地搭建多元的文言文学习活动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做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故事或历史故事出发,剖析陌生的历史现象,参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行文思路。笔者在上完《阿房宫赋》后,安排学生观看《圆明园》的纪录片,要求学生思考圆明园被毁的原因,模仿《阿房宫赋》的行文思路,写一篇观后感,让学生理解《阿房宫赋》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不仅仅是因为其华丽的辞藻,更重要的是杜牧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动荡的时局有“以古论今”的勇气,有“知黑守白”的精神。作为当下的学生,未来的社会中坚,也应有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的思维方式。
(2)创设生动的活动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言文中的人物。笔者在教学传记类文言文时,比较喜欢创设“改编型作业”,比如可以请学生把《鸿门宴》改编成剧本,学生通过完成这项作业,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根据文本教学的目标要求,在课后创建“反思型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元认知反思,从而巩固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此,笔者设计了“学后记”这一作业形式,所谓“学后记”是指学生对课堂内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内容的个性化记录。在“学后记”作业中,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例如:“这堂课上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堂课上你收获了什么新的知识?”“这堂课上还未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遗漏之处,比起学生统一回答一个标准化问题,这样的作业形式给予了学生一定弹性和自主选择空间。
(4)教材文言文选篇都是历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其写作技法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所以,我主张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善于通过创建各种仿写作业,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以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为范本,写一篇《谏***人**思疏》,要求学生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提出合适的建议,注意语言的委婉、论证的充分、陈述的逻辑。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个作业很感兴趣,有学生写《谏学校食堂三思疏》、有学生写《谏**老师十思疏》、有同学鉴于当时文广电台禁播“美国生活大爆炸”节目而写了《谏文广局三思疏》,通过仿写,学生对原文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构思缜密的论证思路、充分有理的论据引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古为今用”。
此外,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应该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这里面其实就包括了诸多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和品德。这是以理性和开放性为核心的理智美德和思维能力的结合,是一种谨慎公正的分析、构造和发展的过程。笔者在上完《廉颇蔺相如列传》后,请学生从逻辑推理的角度重新审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整个行为过程,写一篇《论蔺相如是勇士还是冒险主义者》的论文,打开学生阅读文本的视野和角度,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意识。
总之,通过浅析沪教版高中文言文作业系统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中文言文作业的设计已经不是单一、机械的背诵和抄写,而是转向探究型的问题思考。而要让高中文言文作业真正焕发迷人的魅力,还需要更多个性化、多元化、生活化的作业设计,尤其是把古文放在当代的视野中来审视,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精神,也能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4.沪教版《悄悄话》教学反思 篇四
悄悄话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兔子到狮子那儿告状,说老鼠告诉它猫在背后说他的坏话。狮子并没有直接处理这件事,而是让小动物们做了一个“传悄悄话”的游戏,巧妙地使兔子明白了不要轻信传言的道理。
一、新课导入:
在新课的导入前,我先请全班学生分小组来玩“传悄悄话”的游戏,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传悄悄话”,此时将课题“悄悄话”板书在黑板上。接着教学生字“悄”,要求学生读准三拼音,分析字形并书空。通过游戏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生字教学:
生字教学时,我遵循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识字原则。如揭示课题时,学习
“悄”;教学课文时,集中学习“晨、集、围、戏、此”,穿插学习“裂、耳、昨”。
教学我也是有侧重点的`。如“晨”是形声字,可以利用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帮助学生识记;在读音上提醒学生注意“昨、此”是平舌音;在字形上,可以将“此”与以前学过的“比、北”放在一起进行辨析;着重指导书空“耳”的笔顺。然后通过复习巩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
三、阅读教学:
在揭示课题后,我出示一道填空题:
一天早晨,兔子急匆匆地去找狮子 。狮子召集动物们围成一圈,做了一个 的游戏。从此,兔子 。
读题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填空。
学生交流后完成填空:
一天早晨,兔子急匆匆地去找狮子告状。狮子召集动物们围成一圈,做了一个“传悄悄话”的游戏。从此,兔子再也不相信那些“亲耳听到”的话了。
然后让学生齐读填空。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兔子去找狮子告状,它为什么要告状呢?引读课文第一节。重点指导朗读兔子说的话,读出兔子生气的样子。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并划出游戏时,动物们传的话。初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
读读划划的习惯。根据学生的交流,我分别出示了句子。动物传的几句话都是由相同的若干字组成的,如果草草读过,不能发现语句上的差别,更难以理解意思上的不同之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要学生认认真真地读读这几句话,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再启发学生想一想读了这几句话后有什么发现,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这几句话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话传来传去后,与原话的意思已经完全不同了。
最后,话又传到了兔子那里,兔子听了大吃一惊。通过让学生做一做“大吃
一惊”的表情,帮助学生理解“大吃一惊”这个词语。“大吃一惊”的兔子明白了什么道理?读全文的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感悟寓意。如:不能轻易相信听来的话。我们千万不能道听途说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重在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
5.沪教版 观潮教学设计 篇五
总第 课时
1、拾 贝 壳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 拾 贝 壳 彩 腰 扇 逗 帕 摸”9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正确认读。能说出“特意”的近义词。能在田字格里正确描写“贝 壳 彩 腰 摸”。
2、能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积累几句描写贝壳的句子,并能用几句话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
3、通过学习激发向往大海,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你去过海边吗?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话,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说话的完整性。2 小作者在海边看到了什么呢? 媒体出示 :课文1、2节 退潮了!退潮了!
我们一大群孩子喊着,笑着,跑着,跳着,来到海边。指名朗读1、2节。
3、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吗? 媒体出示课题: 1、拾贝壳 学习生字“壳”:比较字形: 壳 ——壶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圈生字,划词语,标小节号。
2、自学检查:
(1)媒体出示一组提手旁的字:拾、摸、挤、拣
说说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点?(2)学习词语: 喇叭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词语?做吹喇叭的动作。(3)同桌学习:逗、帕
分析字形(形声字),在同桌手心上写“逗、帕”
3、复习生字(1)抽读生字(2)叫号游戏 媒体出示生字
1、拾
2、贝
3、壳
4、彩
5、腰
6、扇
7、逗
8、帕
9、摸
三、研读课文
1、重点学习第3—5小节:(1)朗读3—5小节,感受贝壳的美丽:形状各异、五颜六色。(2)出示句子:看,一个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折扇,真漂亮!说不定是海妈妈特意留下来,给我们扇风用的呢!观察扇贝的壳的图片。2 自由读好句子。句子中的“特意”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请用上“特意”说一句话。男女生比赛读句。
(3)读句子:瞧,一个细长的螺蛳壳,像一个张着嘴的小喇叭,真逗人喜爱!这一定是海妈妈留给我们吹号用的!
媒体出示:螺蛳壳图片。
观察图片,你能用书中的句子来介绍螺蛳壳吗? 出示填空:螺蛳壳像()。(4)师生分节朗读课文。
2、媒体出示 6—7节
我们拾啊,拣啊,口袋装满了,手帕盛满了,还是舍不得离开。我回到家,把贝壳都摆在桌子上,让没去过大海边的小朋友们看。大家摸着五彩的贝壳,听我讲海滩上美丽的故事。
(1)轻声读6、7小节,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口袋装满了,手帕盛满了,还是舍不得离开?
(2)(出示贝壳图片)说话练习:回到家,我会如何向大家介 2 绍这些美丽的贝壳呢?
3、有感情地读朗读全文。
四、复习巩固
1、开火车读生字。
拾 贝 壳 彩 腰 扇 逗 帕 摸
2、读生字组词。
3、抄写词语:贝壳、五彩、手帕。
五、拓展作业 出示媒体:
1、选词填空:
拾 摆 挤 摸
(1)我们把贝壳都()在桌上,大家用手(贝壳。
(2)贝壳()在一起晒太阳。(3)我们在海边()贝壳。
2、说一说:
用几句话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贝壳。
[板书设计]
6.沪教版溪水和池水教学反思 篇六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把让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热情”列入教学目标。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因此,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教学的《溪水和池水》,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池水因贪图安逸,最后变成一潭死水,而溪水不知疲倦地向前流,永远保持鲜活。从而懂得“永不满足,不断向前,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的道理。
拿到课文以后,我想:兴趣是影响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能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从中明白深刻的道理呢?于是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低年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识字,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在语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教学中老师如能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并通过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就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平常我们所用的识字法一般包括顺口溜、换部首、分析结构法,因此,在出示课题时,我板书了课题,在写 “溪”字时,我编了这样一个顺口溜“三点水,爪子头,扭来扭去碰石头,溪水流到大海里”,写完后,回过头,发现小朋友的脸上大多笑嘻嘻的,非常有兴趣的样子,我想,学生通过这个教学环节一定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字,果然,在后来的反馈中,学生熟记了这个字。
游戏形式一直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喜闻乐见的形式,最后的字词复习,我设计了一个“接受溪水的考验闯关去大海”的游戏,第一关“波浪滚滚读词语”,第二关“词语对对碰”。学生在快乐的参与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了字词的再巩固,以溪水的口吻邀请学生去大海游玩,学生读字词闯关,既结合课文,非常自然,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二、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他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只有当学生有兴趣时,才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本课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大声诵读写溪水和池水变化的句子,做到不唱读,不顿读,朗读溪水和池水的对话,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对话的语气。
因此,整堂课我力求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朗读上下工夫,课的一开始,让学生说说课文中溪水和池水有何不同,我出示了两句话,让学生分别读一读,并问学生,看到清清溪水时,你有什么反应,看到又黑又臭的池水时,你又会怎样,学生马上领会了,朗读时不仅读出了不同语气,还读出了不同表情。初读课文后的指名读,采用“打擂台”的形式,遇到课文读得不熟练者,采用这一招,其他学生很踊跃,希望自己能把课文读好。一到四小节的朗读,采用分角色朗读。第一次我不做指导,读完让学生评议,谁读得好,为什么。有部分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马上指出,溪水的话应读得热情一些,而池水的 话应读得懒洋洋一些,就更能反映出二者的不同了。第二批学生在读时注意了,效果果然不错,学生抢着来演一演,兴趣始终高涨。
让学生整堂课自始至终充满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往往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7.沪教版 观潮教学设计 篇七
一、关于催化剂概念的表述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37页关于催化剂的概念, 第五行“这种在化学反应中能增大反应速率”中的“增大”, 我认为表述为“改变”更为妥当。因为催化剂包括正催化剂和负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同样称为催化剂。湘教版教材上册114页和人教版教材上册38页对催化剂的表述均较严谨。
二、关于二氧化碳状态变化的叙述
固体二氧化碳就是我们常说的“干冰”, 在常压下, 温度高于-78℃时, 雪花状的固体二氧化碳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显然, 这种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上称为“升华”。而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41页二氧化碳状态变化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干冰在气化时要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中的“气化”应改为“升华”更为妥当。因为“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物理现象。原句的表述虽然使用了“气化”而非“汽化”, 但对学生是一种误导。湘教版教材上册39页和人教版教材上册115页对此内容的表述均无疑义。
三、关于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的记述
20℃时, 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如出一辙地转载、复制和沿用。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下册第258页附录四也毫无例外。笔者认为对碳酸的挥发性有待推敲、商榷。据调查和分析, 挥发性酸是指逸出溶液后还保留酸分子形式的酸, 挥发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而碳酸逸出溶液的气体是CO2而不是H2CO3, 它发生了化学变化。因此, 笔者认为严格说来, H2CO3是不稳定性酸并不是挥发性酸。
四、关于氯化钠的形成的微观图示的描述
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 (Na+) , 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氯离子 (Cl-) , 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构成了氯化钠。但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69页图3-16对此过程的微观描述显示:构成氯化钠的钠离子明显比钠原子小。这是对的, 因为根据原子、离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知:电子层数越多, 粒子的半径越大。而构成氯化钠的氯离子应大于氯原子, 这是因为当粒子的电子层数、核电荷数相同, 核外电子数不同时, 核外电子数越多, 粒子的半径就越大。因为在电子层数、核电荷数相同的前提下, 核外电子数越多, 电子与电子间的斥力逐渐增大, 结果导致粒子半径不断增大。因此, 氯离子应大于氯原子。但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69页图3-16对此过程的微观描述显示:氯原子与氯离子大小相等。这一点运用化学原理是无法解释的。笔者建议将此微观图示加以修正。
五、关于原子的客观存在的描述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66页图3-12, 据本教材介绍, 这是国际上借助扫描隧道技术在铜的表面上镶嵌48个铁原子, 并将其排列成一个圆形图像。教材中取用该图像是借以说明原子的客观存在及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历程。笔者所不解的是, 为什么要在铜的表面上镶嵌48个铁原子而不是铜原子呢?而湘教版教材上册61页图3-11恰恰取用了同样的这个图像, 却注释为“STM观察到的48个铜原子的图像”, 这个注释与本人的想法一致。但这究竟是两幅图还是一幅图?该图像中到底是铁原子还是铜原子?这些似乎与运用该图像的用意无关紧要, 但基于科学的求真、求实的严谨性, 归属于一个确凿的注释显得很有必要。
六、关于元素周期表示例的阐述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149页附录四和下册259页附录五出现了两次元素周期表。表中以氧为例, 说明了每小格代表的元素、元素符号及相关数字的含义。但示例中表格的背景颜色出现了差错。示例中表格的背景颜色与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所在的表格背景不一致。示例中表格的背景颜色所标识的是金属元素的颜色, 而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因此, 应将示例中表格的背景颜色由深蓝色改为淡蓝色为宜。
七、关于中和反应中的“中和”的表述
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也就是说, 中和反应的反应物要求是一酸一碱。但沪教版教材有两处在运用“中和”这一化学术语时稍显随意, 忽略了对中和反应概念的顾及而缺乏学科术语的严谨性。第一处是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146页附录二最后一段倒数第三行:“如不慎将较多量的酸 (或碱) 液泼在实验台上, 应立即用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 (或稀醋酸) 中和……”中的“中和”笔者认为欠妥。因为, 酸和碳酸氢钠发生反应是酸和盐发生反应, 因此不是中和反应。第二处是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下册第204页练习与实践栏目中的第5题:“蒸馒头、炸油条常要用小苏打 (NaHCO3) 或纯碱, 它既可中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 又能起发泡作用。怎样用化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本题中也使用了“中和”这一化学术语。同样, 题目中所涉及的“小苏打 (NaHCO3) ”和“纯碱”均属于盐, 它们和酸反应不能断定为中和反应。因此笔者认为上述两处“中和”术语的运用均有待推敲商讨。
八、关于物质或溶液颜色的图示描述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下册第154页图6-3中的第二支试管内盛装的是硫酸铜溶液。教材中所显示的颜色为绿色, 这与硫酸铜溶液的实际颜色为蓝色不一致。该图的用意在于介绍三种带有特殊颜色的溶液。因此, 颜色的真实、匹配很重要。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60页图3-3a中第三个烧杯颜色改为红色更为客观。
九、关于铁生锈数据的统计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126页第一行“据统计, 全世界每年被腐蚀损耗的钢铁材料, 约占全年钢铁产量的十分之一。”一句中的“十分之一”与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18页最后一段第三至第五行所述的“现在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不相吻合。而九年级化学湘教版教材下册第50页第一自然段第一至第二行对此内容的叙述则为25%~40%。如果上述三个数据都是可靠的话, 那么原因应该在于数据统计的时间不同。因此, 笔者查阅并考证了上述三本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时间, 分别为人教版2006年出版, 湘教版2008年出版, 沪教版2008年4月修订出版。基于此, 沪教版的“十分之一”仍有待考究。
8.沪教版 观潮教学设计 篇八
一、化学教材二次开发的含义与方法
1.化学教材二次开发的含义
化学教材的二次开发,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教材中几个章节进行增删、调整与加工的一种形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能够对其中的材料进行科学有效的选择,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2.化学教材二次开发的方法
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开发的主体是广大的教师与学生,其依据为两册教科书,在进行开发时需要注意开发的方法:第一,需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创造的、灵活的、个性的开发和利用;第二,需要对其他的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选择、整合以及优化;第三,要积极地开发新的资源。
可以看出,对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的二次开发不仅要立足于教师现有的实践认知水平,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水平、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这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之中。因此,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的二次开发与一次开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3.化学教材二次开发的基本目标
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的二次开发,一方面服务于教师的教学,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诠释与理解;另一方面,对教材进行针对性的二次开发也能够保证教学内容更加符合育人的要求,也更加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这一层面来讲,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的二次开发与传统教材加工并不同,不仅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调整,更是基于新课程标准与教育情景变动的情景下的生成,能够获取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二次开发需要遵循的原则
1.重构性原则
沪教版化学教材是课程文本,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解释,才能够体现出教材的课程意义。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同一个文本会有不同的解释。因此,教师对化学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也是对课程进行二次加工的一个过程。
2.对话性原则
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实质上也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进行融合对话的一个过程。教师既需要了解编写者的观念与理论,也要对文本的预设目的、方法和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为此,就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合作。例如,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就可以采取合作式学习的模式,可以以4人为一个小组,一个学生设计方案、一个学生画装置图、一个学生陈述、一个学生控制时间,这样既可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境性原则
教材是初中化学的主体,但是无论其开发工作做得多完善,也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学生的学习、教材内容、教学情境是难以完全匹配的,因此,教师应该担任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提升教材对教学情境的适应性。
三、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二次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主体位置
在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时,教师必须要正确地看到教材的作用、价值与评价标准,客观地进行分析,从批判性的角度看教材,根据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需求增删教材内容,构建出不同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材的延伸
在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时,其中的关键就是内容的延伸,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开发时必须要从现有的教材出发,领悟教学思想与设计理念,了解教材的结构,揭示出其中的核心知识与规律,挖掘出教材中潜藏的内容,同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地调整与删减教材中的内容,改进学生实验,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3.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
教材的二次开发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对教材进行开发时,应该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进来,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提升教材的开发质量。
总之,对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进行开发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加强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合作,共同来完成对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的二次开发,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化学教学的效果。
9.沪教版 观潮教学设计 篇九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我在备课前研究了教材,教材在教学线段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我也可以这样引入吗?即使真的可以这样引入,在有老师来听课的情况下,会给人怎样的感觉呢?于是,我设计了让学生玩毛线,从玩引入,在玩中学。
在利用毛线引导学生认识线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然后让学生把毛线拉直,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我做到了。
我在剪毛线时故意剪得有长有短,让学生知道线段有长有短,我也做到了。
在学生拉毛线时,让他们观察别人拉的毛线方向有什么不同,如:斜拉,竖拉,横拉,让学生知道线段不一定就是横的,我也做到了。
通过让学生摸摸拉直的毛线的两头,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并通过板书和跟读来加深印象,我也做到了。
当然这节课也留下了很多遗憾的地方,最遗憾的是没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如我引导学生从实物毛线中抽象出线段,说说线段是什么样子的,竟然有学生说线段是毛茸茸的,真是哭笑不得。这个时候如果能用课件从毛线中抽象出线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概念。
再如,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的时候,学生局限于找教室中的线段,这时候如果能用多媒体辅助一下,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
还有在指导学生画线段时,老师只是在黑板上示范,下面的学生看不清楚,效果不好,最好是通过实物投影。
原来设计的拓展练习——当尺子断了,0刻度没有了的时候怎样画线段,由于时间的仓促,这个部分没有完成,只是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到课外去探讨完成。
10.沪教版 观潮教学设计 篇十
《观潮》这篇课文选自省编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举世文明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
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作者通过对江边远、近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这段,作者还通过“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来之时就更“奇”了。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情景。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个“奇”字。形这方面,从“白线”移来横贯江面,到“白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足见潮势之猛,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字。
二、设计意图: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三、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师述: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观赏“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板书:观潮)
2、提问。(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游客?)
3、这节课我们要重点领略钱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段落(第2、3自然段)。
2、大家打算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呢?(指名学生说说方法,如果学生不会说,就用提建议的方式提出要求,如果学生能说,就引导到用“读”的方法)我有一个建议,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把自已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再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理由,怎么样?
3、学生自学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指名读后,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机指导)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投影句子(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划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A、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两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
1、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鼎沸)
2、有风浪,水面很平静。(风平浪静)
3、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4、面与天际会合,指地平线。(水天相接)
5、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横贯)
6、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7、形容水势很大。(浩浩荡荡)
B、(用投影出示一段话)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联系整篇课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把它说完整,说清楚。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潮来时(浩浩荡荡),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前后讨论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这一段话连起来说一遍。
(四)质疑,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大自然。
(五)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题、第6题
五、板书:
从远处 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 水天相接
10、观潮 (潮来时) 再近些 白浪翻滚
越来越近 浩浩荡荡
11.沪教版 观潮教学设计 篇十一
1、通过品读文章语言,仔细体会、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抓文章关键词来梳理文章脉络的方法。
3、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成长体验进行思考及感悟,理解父母教育孩子的一片苦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从抓文章关键词切入,梳理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带动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从而完成最终的情感教育目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教学难点:由课文引发深入讨论--怎么理解现实生活中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做法。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秦文君的小说《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2、布置学生预习:朗读课文;抄写生词并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
3、制作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叫秦文君,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位作家呢?
众生踊跃,纷纷举手。
生1:我看过很多她写的书,如《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小鬼鲁智胜》……
师:原来大家都很熟悉这位作家啊,你们为什么都这么喜欢看她写的书呢?
生2:因为她写的都是我们小孩儿的事,有的发生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之间的故事;有的发生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之间的故事。
师: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课外阅读,对秦文君的了解比老师还要多。秦文君是位儿童文学作家,她的很多作品都是反映你们同龄人生活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35页上的课文《表哥驾到》。
(由学生熟悉并喜爱的作家作品导入这节课的教学。秦文君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容易引发学生共鸣,以此建设轻松愉悦的上课氛围。)
(二)、课题解读
师:“驾到”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1:古时候用在皇帝身上,意思是皇帝到来了。
师:文中到来的明明只是一位和“我”年纪相仿的表哥呀,为什么要用“驾到”二字呢?
生2:表哥很厉害,是个大人物。
生3:“我”是在调侃,不太服气,有夸张的语气在里面。
师:大家都回答得很好。课题中的“驾到”一词有夸张的语气在里面,说明表哥这个人非同寻常,他来我家这件事对“我”来说很重要。
(品读课文题目,强调“驾到”二字,提示学生关注并思考:文中的表哥对“我”来说是个非同寻常的人物。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此文的兴趣。)
(三)、抓关键词“呼风唤雨的咒语”,梳理“我”的心理活动变化过程(“提心吊胆” →“称兄道弟”)。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圈划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默读5分钟,并进行圈划。
师:在表哥驾到之前,“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1:第6节里有个词,“提心吊胆”。
师:“我”为什么会“提心吊胆”呢?不就是大姨家的表哥嘛!
生2:因为表哥成绩好,优点多,妈妈总是在“我”面前夸奖他,所以他的到来让“我”很
有压力。
(众生笑)
师:“很有压力”,这个词用的好。那么,在妈妈的眼里,表哥的优秀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2朗读第5节
师:看来这还真是位各方面都表现优秀的表哥啊。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把“我”拿他一比,还真是差一截呢!怪不得表哥的到来“我”会“提心吊胆”呢!
(板书“提心吊胆”)
师:大家还能找出表哥来“我”家后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吗?
生3:第12节:“我心里想着,有这样高档次的表哥真让人觉得自己矮了一截。”
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我”觉得自己矮了一截?
生3:一见面表哥就用流利的英语打招呼,“我”的英语没他好,只好改用中文打招呼。
师:表哥一开始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生3找得很好,还有其他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吗?
生4:第19节,“我在家,还从来没有受到过这种规格的鼓励。我现在仍想学会呼风唤雨的咒语,仍是想让老天刮暴风下暴雨。这样,今晚表哥一行无法回旅馆,得住在我家。”
师:很好,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意?
生4:不希望今晚表哥离开,希望他能留下来和“我”一起玩。
师:奇怪了--不是前面用英语打招呼的时候,“我”还“真扫兴”的吗,怎么一会儿工夫就希望表哥留下住宿了呢?
生5:因为我们比赛投篮,“我”比他投得好,我又有自信了。
师:你能不能朗读一下描写“投篮”比赛的那一段?
生5朗读第16节
师:看来,这个时候,他们两人的交情已经非同一般喽~~~文中有几个词语能够概括出此时两人的“友好程度”,大家找找看。
生6:第14节,“称兄道弟”。
生7:第21节,“勾肩搭背,亲如一人”
师:这几个词语都可以,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看来,人无完人啊--在英语方面,表哥赢了“我”,但在体育运动上,却是“我”胜表哥一筹。“投篮”比赛让“我”找回了自信,还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怪不得“我”暗自祈祷来场暴风雨好让表哥在我家留宿。
(板书“称兄道弟”)
师:“暴风雨”可不是说来就能来的哦,得学会念~~~~~~~~
生(齐):呼风唤雨的咒语!
师:很好,得学会念“呼风唤雨的咒语”才行呢。大家先把19节里的这个词语划出来。其实这个词语在文中不止一次出现哦,大家再找找看,“咒语”这个词语在文中的哪些地方还出现过?
(“呼风唤雨的咒语”一词是文章的线索,把握住了这条线索,其实就是把握住了“我”情感变化的脉络。教学时引导学生搜索文中的这个词语,并借此梳理人物情感变化的过程。)
生8:第1节,“我真想掌握一句呼风唤雨的咒语,假如现在念上一句,来场特大风暴,表哥一行就得改变来这儿做客的计划。”
师:这一句话中的“咒语”表达了“我”怎样的心理活动?
生8:这是一开始的时候,表哥带给“我”的压力太大了,“我”不希望他来“我”家作客,所以就幻想着能念“咒语”来呼风唤雨,阻止他来。
师:是啊,看来,虽然文章前半阶段出现过两次“呼风唤雨的咒语”,但这两次中蕴涵的情感还真不太一样呢。
板书: 咒语一 咒语二
“提心吊胆” →“称兄道弟”
(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前两个阶段的梳理相对比较简单。理清这两个阶段,为学习比较复杂生动的第三阶段做好准备。)
(四)、抓关键词“呼风唤雨的咒语”,继续梳理“我”的心理活动变化过程(“提心吊胆” →“称兄道弟” →“相见恨晚”)
师:“呼风唤雨的咒语”一词,大家已经找到两处了,还能再找到一处吗?
生1:第32节,“天突然暗得出奇,还闪电打雷。我敢对天发誓,这次可不是我念咒语呼来的。”
师:这句话中的“咒语”表达了“我”怎样的心理活动?
生1:没想到真的电闪雷鸣下雨了。“我”当时心情很极不平静,噼里啪啦的,就像电闪雷鸣的天空一样。
(众生笑)
师:呵呵,“噼里啪啦”这个词用得很好,当时“我”的心情的确是极不平静的--这样好吗?先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文章第34--44节,让我们跟着文章主人公一起来“噼里啪啦”一下。
生齐读34--44节
师:刚才生1说,“我”的心情极不平静,那么此时此刻,他都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2:“我”当时心里有点辛酸的味道。
师:“辛酸”…………“辛酸”什么呢?
生2:为什么妈妈们总是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好,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比不上人家……很伤心。
师:伤心,难过…………还有别的吗?
生3:我觉得应该是又悲又喜。“悲”的嘛,刚才生1已经说了,“喜”是因为无意间听到了大姨表扬“我”的那些话。
师:大姨表扬“我”什么啦?
生3:第39节,“你表弟,够你学一阵的!”
生4:还有第41节,全部都是称赞“我”的话语。(生4朗读全节)
师:很好。又悲又喜,悲喜交加,这样说比较准确。此时此刻,“我”的心里都会想什么呢?
生5:“我”当时恍然大悟。原来天底下的妈妈都一样啊,都是看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好。
生6:“我”觉得自己和表哥同病相怜、相见恨晚。原来不只是“我”可怜,表哥也很可怜,他已经那么优秀了,但私下里,他也要被妈妈批评的。
师:同病相怜、相见恨晚…这两个词语用得特别好。大家知道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请拿出昨天的回家作业看看你们查找的这两个词语的解释。
生7:同病相怜:比喻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相互同情。
生8:相见恨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只恨认识得太晚。
师:没想到,我们两人的妈妈都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好。相同的“遭遇”把我们两人的心紧紧联在了一起。我们“同病相怜、相见恨晚”,直到这时“我”才发觉和表哥是难兄难弟啊!
“呼风唤雨的咒语”
板书: 咒语一 咒语二 咒语三
“提心吊胆”→“称兄道弟”→“相见恨晚”
师:大家再一起朗读一下第44节,读出那种“相见恨晚”的“悲怆”感情来。
生齐读第44节。
(至此,通过品读文章,抓关键词“呼风唤雨的咒语”,引导学生梳理了人物心理变化的三个阶段,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做好了铺垫。)
(五)、通过分角色朗读训练,来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师:老师发现这篇课文里有几节对话描写很精彩,大家看23--31节,我们来分角色朗读。
众生踊跃举手
(挑选23-31节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是因为,这几节文字中,所有人物都在场,语言描写集中,并且能够通过人物语言的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生1读“我”,生2读表哥,生3读妈妈,生4读大姨,生5读旁白。
师:刚才这五位同学都读得很好。大家找找看这几节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生6:第27节,“我有点生气”
师:既然是“有点生气”,那生气时说的那句话(“我吃一块排骨够了,另一块你吃得了!”)你能否再朗读一下,读出那种“生气”的语气语调来?
生6朗读,读出了“生气”的感情。
师:“我”为什么“生气”?是因为妈妈表扬了表哥批评了“我”吗?
生7:不是的,是因为吃饭的时候“我”发觉盘子里的排骨一块都没有了,妈妈一直在给“我”和表哥还有大姨搛菜,搛到后面反而自己一块都没吃着,于是“我”就生气了。
师:没吃着就没吃着呗,“我”生什么气啊?
生7:其实“我”心里是很孝顺妈妈的,看到妈妈没吃着排骨,心里就不舒服,“我”是希望妈妈能吃上排骨。
师:好的,刚才这位同学说了,“我”其实是很孝顺妈妈的,那妈妈为什么听了“我”的话会“不高兴”呢?而且还说“我”“不识好歹”,说“我”“古怪”呢?
生8:因为“我”说话语气不好,说话气乎乎的。虽然是好意,可能妈妈听着也不太舒服。
师:原来是这样啊,那你能不能帮他纠正一下说话的口气呢?
生8朗读第27节的话语(“我吃一块排骨够了,另一块你吃得了!”)
师:还可以,语气听起来是不生气了,比较平静了,但似乎还感觉不到他内心对妈妈的孝顺。咱们请刚才读课文的生1再来试试看好吗?
生1再次朗读第27节的话语(“我吃一块排骨够了,另一块你吃得了!”),读出了孝顺的感觉。
(通过“纠正”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可以给学生一种暗示:为人子女,在家中的一言一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父母的尊重,这是两代人相互理解的基础。)
师:大家都读得很好。其实“我”是一个孝顺妈妈的好孩子,但可能有时说话语气不太好,造成了母子之间的误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与家人之间的矛盾很多都是因为自己说话语气欠妥造成的。如果同学们在和父母沟通时有语气语调比较生硬的现象,就得学会先从自身来改变。
(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课文内容的理解转入对自身成长经验的思考与感悟。为下面的情感教育做铺垫。)
(六)、由课文引发的思考。
师:文中的两位妈妈为什么总是说自己的孩子不好,是谦虚吗?
生1:不是谦虚,是因为父母希望孩子拥有所有的优点集一身。
生2:父母希望我们是完美的,一点缺点都没有。
生3:有句话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爸妈总希望我们是最优秀的那个。
师:对,的确是这样,中国妈妈一般不会向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但这不等于妈妈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妈妈并非不爱你们,只是希望你们更完美些,更优秀些。我想问问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和文章主人公类似的经历过?
生4:有的。我小学时候,班级里有个女同学,成绩很好,就和我住一个小区里,我妈妈总是拿我和她比,说她成绩比我好啊之类的,听得我都烦死了。
生5:我小学时候的同桌读书特别好,还是大队长。其实我也不是很差,我还是中队张呢……(众生笑)可每次开好家长会回来,妈妈总要数落我,说我不如我的同桌,说她钢琴8级,可我什么乐器都不会。
………………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有类似的经历。那你们希望家长用怎样的方式来对待你们?
生6:多给我些鼓励,多表扬我好的地方。
生7:如果我不好,不能只批评我,还得告诉我改进的方法。
生8:要用公平的眼光来看待。我这里不如他,说不定我别的地方要比他好。
生9:约法三章,可以批评我,但不能太过分;可以把我和别人比,但不能嫌弃我……
(众生笑)
师:对,不能嫌弃我,因为不管怎样,我都是你们的亲生孩子。
生10:目标要定的得当,就算把我和人家比,也要和水平差不多的同学去比,如果是水平比我高很多,那比了也是白比,对我没有任何激励作用。
…………
师(结束语):同学们刚才说出了很多好的方法。学完秦文君的这篇《表哥驾到》后,大家也似乎觉得和文中的“我”“同病相怜、相见恨晚”了。老师想说的是,同学们首先要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即使是拿你去和别的孩子比较,也是希望你能够改正缺点,变得更完美一些,更优秀一些。当然,爸爸妈妈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还可以改变得再温柔些,再艺术些,这样,同学们就更容易接受,就会进步得更快一些了。
(至此,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目标已完全达成,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成长体验进行思考及感悟,理解父母教育子女的一片苦心。)
(七)、作业布置:
1、把这篇文章回家读给你的父母听,并且和他们交流一下,把我们刚才讨论的一些好建议说给父母听听看。
2、以“我是一个好孩子”为主题,写写自己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委屈和困惑,写写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如:爱看书、不挑食、不乱花钱、爱劳动、孝顺长辈……给自己一些肯定,一些鼓励。
(下课,结束)
侯晓旭
12.沪教版 观潮教学设计 篇十二
我上了一节课《角》。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能驾驭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灵活的解决办法。2.在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争议的时候,教师能放能收,处理的到位,符合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3.在处理课堂练习时,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4.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5.我觉得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节课,若按老的教学路子,应先告诉学生什么叫做角,然后让学生把角的概念背下来,最后应用角的表示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在这点上,我处理的比较好。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角的形象,再让学生画出角,最后学生探究出角的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非常透彻。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新课的引入、练习题的设计,辅助我上好这节课。
第 1 页 我还设计了大量形象、直观的课件。例如角的动态定义的演示。
本节课不足之处
1.教学容量还应大一些,练习还不到位。
2.个别学生未能参与到课堂当中来,还应面向全体。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有待提高。3.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要从简单的角的计算开始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遇到问题如何下手,从何处下手。由浅入深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同样的问题要少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暴露问题,自己在从旁补充完善。然后再练习,达到会做的目的。3.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让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
4.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13.沪教版 观潮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导语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是22号,我讲课的题目是《九色鹿》。下面,开始上课。
二、导入
同学们,下午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珍珠鸟这个小动物,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请同学们认真看黑板(板书:九色鹿)。是什么啊?恩,对,九色鹿,那你们见过九色鹿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没见过啊,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课本中的鹿是什么样子的?仔细瞧一瞧,恩,这位同学看的很仔细,对,它的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称它为九色鹿。同学们,你们喜欢九色鹿吗?喜欢啊,那就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有关九色鹿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同学们,课下都预习好了吗?同学们学习真认真。那我们一起检查一下吧: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生字词,挣.扎.誓(zheng.zha.shi),你们是这样读的吗?嗯,同学们真棒,这样读誓对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的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谁来回答?好,这位同学回答一下。嗯,请坐。回答的很好,对,我们的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调达发誓永远不要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调达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惩罚的故事。
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九色鹿和调达分别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请各小组交流一下,然后小组派出代表,把你们的交流情况写在黑板上(板书:九色鹿,调达)。同学们的速度真快。好,我们先来看一下九色鹿,第一小组来说一下吧(板书:漂亮.舍己救人.不图回报)。我们再来看一下调达,第三小组吧,(板书: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看来同学们对故事中的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九色鹿》的故事,进一步了解故事的人物形象,感受故事带给我们的启发。
四、精读课文
1、九色鹿的漂亮。
刚才,我们已经欣赏到了九色鹿的漂亮,下面,请同学们把描写九色鹿漂亮的句子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好,你来读一下吧,把九色鹿的漂亮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好,请坐,读的很好。
2、九色鹿的舍己救人、不图回报
九色鹿不仅有漂亮的外表,更有纯洁美好的心灵。我们先来看一下九色鹿的舍己救人,对,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对,尤其是“立即”这个词,可以看出当时九色鹿毫不犹豫,这就是九色鹿的舍己救人的表现。我们再来看一下九色鹿的不图回报的表现。老师读一下,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我救你并不是让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有关九色鹿的不图回报的表现。
3、调达的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
同学们,当调达得救后它是怎样做的呢?对,就是:调达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口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由此看出,这是调达对九色鹿的感激,除了感激之情外,还有什么呢?对,调达郑重起誓,绝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的走了。那么,结果呢,它真的做到了吗?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对,调达没有做到,就是这个又叩头、又感激、又起誓的调达,在金钱的诱惑下,进宫告了密。这就是见利忘义、背信弃的表现,我们再来看它恩将仇报的表现,进宫告密之后,国王立即调集军队去捕捉九色鹿,是由调达带的路。
4、九色鹿的沉着与镇定
这时候九色鹿,它在干吗呢?我们继续往下看。山林之中,阳光明媚,九色鹿正在铺满鲜花的草地上睡的正香,突然,被飞来的乌鸦叫醒了,但是,当它惊醒之后已经处在刀枪箭负斧的包围之中,无法脱身。再一看,调达正在国王身边,九色鹿一切都明白了。从这里,同学们你们可以看出什么呢?对,我们可以看出九色鹿的沉着与镇定。
九色鹿真被国王带走了吗 ?对,没有。通过九色鹿的一番话,使国王认识到了调达的丑行,并重重惩罚了他,九色鹿得到了保护。同学们,这样的结局你们满意吗?你们高兴吗?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段。同学们读的非常好老师通过你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你们对这样的结尾非常满意,老师也非常高兴。
五、小结
如果九色鹿、调达、国王、王妃就在你们的身边,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位,把想说的话告诉他们。
六、今天的作业就是:回去后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好,同学们,下课!
我的讲课到此结束,谢谢!
教师教育学院
11级初等中文2班
王秀菊
14.沪教版 观潮教学设计 篇十四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沪教版数学《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沪教版数学《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上海版新教材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P51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图中情境所提供的数学信息编简单的乘法、除法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2、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的体验,理解乘除的互逆关系。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提出乘除法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互逆的关系。[教学准备] 媒体,卡纸,学具 [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
节日里,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到公园去玩,公园里景色真美啊!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玩得真开心,你们想和他们一起玩吗? 让我们和这些小朋友一起过一个快乐的节日。(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收集信息,编数学问题。
第 1 页 师:小朋友们玩得真高兴,他们有的在跳绳,有的在划船,你们能根据图中的一个情境图,收集相关的数学信息,编出乘法或除法数学问题吗?(出示课题:编乘除法数学问题)(将学生所说得情境图进行放大)(请一个学生编数学问题,并且让学生说说怎样解决。)师:刚才小朋友通过一个情境图编出了一个数学问题,这幅图中还能找到数学信息,编出乘除法数学问题吗?你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请同桌两个小朋友自己找一找图中的数学信息编乘法或除法的数学问题。
(同桌交流,教师参与其中几组的交流并巡视指导)(学生反馈所编的数学问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编了那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都会解决吗?
老师挑了一些小朋友们编出的数学问题来请小朋友们解决。出示数学问题:
有27个西瓜,平均分装在3节车厢上,每节车厢上装了几个西瓜?
有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有2个气球,他们一共有几个气球?
一棵果树上有8个苹果,2棵树上有几个苹果?
有8个小朋友,每4个小朋友坐一个凳子,有几个凳子?(前2题口答,后2题全班练习)
第 2 页 小结过渡:刚才小朋友们都选择了相关的数学信息编出了乘除法的数学问题,还能解决这些问题,你们真棒,小熊猫乐乐也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了,它也编了几个数学问题,你们想看一看吗?
沟通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出示小熊猫乐乐编的数学问题:
每只船上有3个小朋友,2只船上有几个小朋友? 每只船上有3个小朋友,6个小朋友要几只船?
有6个小朋友,平均坐在2只船上,每只船上有几个小朋友? 师:你们看熊猫乐乐可了不起了,它用划船的一幅图编出了3个数学问题?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吗?(同桌说一说)◆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沪教版数学《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沪教版数学《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学生汇报解决方法)32=6(个)63=2(只)62=3(个)
师:刚才我们帮熊猫乐乐解决了三个数学问题,这三个数学问题之间藏着什么小秘密呢?(四人小组讨论)(学生交流,反馈)
第 3 页 师:刚才的乘法数学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交换了一下,就能编成两道除法数学问题。熊猫乐乐也想请大家像他一样用一幅图,编出一道乘法数学问题和两道除法数学问题。你愿意接受挑战吗? 出示蛋糕图
师:四人小组互相交流用这幅图编一道乘法数学问题和两道除法数学问题,看哪组编得最快。(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反馈)
小结:乘法和除法师互逆的,只要将乘法数学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互相换一换,就成了一道除法的数学问题。一道乘法数学问题可以编出两道除法数学问题。探究与提高
过渡:小朋友们真棒,会收集数学信息编数学问题了,下面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公园的信息栏,这些信息在你们的信封里。请小朋友看一看有哪些信息。选两个信息,编出数学问题吗?
出示信息栏的内容: 小卖部里有10包薯片。每辆休闲自行车能坐3人。每包薯片5元。有6个小朋友去划船。
第 4 页 有18个小朋友去骑休闲自行车。小卖部里话梅的包数是薯片的2倍。
四人小组合作,选出合适的信息,编数学问题。(在投影仪上反馈)
小结:我们要从那么多信息中选择合适的信息,排除多余的信息,根据信息和信息之间的联系,提出数学问题。
三、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学会了根据数学信息编数学问题了,你们真棒,生活中也有很多信息可以让我们编数学问题,老师现在就看到了一个,(师当场举例)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问题就在生活中,只要大家善于观察,认真思考,你一定能成为爱动脑筋的小问号的。课后,大家可以找找我们教室里的数学信息,编成数学问题,让你的好朋友来解答,好吗?
【沪教版 观潮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观潮》教学片断09-14
教学设计 观潮第2课08-09
四年级上《观潮》的教学反思08-02
《促织》教学设计 (沪教版高一上册)09-25
《数射线》沪教版一上教学反思08-01
说课——观潮07-03
《观潮》鉴赏08-18
茉莉花 教案教学设计(沪教版三年级上册)10-27
观潮优秀作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