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精选12篇)
1.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 篇一
我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宁乡县黄材镇黄材中学:喻勇军)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但是对经济不发达、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的农村来说,在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着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实际问题。本文作者从本县的实际出发,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旨在更好地了解该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逐渐进入中小学校,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配套了相应的信息技术教材,人们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关系的探讨也越来越多。共同关注的话题是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巨大功效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针对信息技术这门课来说,它是没有地区差异的,但是不同地区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利用程度就有所不同了。由于我国农村山区与城市在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信息技术在农村教学中的运用就与城市有所不同。2005年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装配的机会对我县初中和中小进行了机房和资源的整合和充实,基本上初中都有了一个30个工作站的学生机房,安装了卫星接收系统,发放了一系列光盘资源,五年来这些资源到底利用情况如何呢?笔者作为农村中学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目睹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现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硬件不硬,有限资源仍存在闲臵和挪用
资源闲臵和挪用现象严重,远程教育天网系统基本上无专人负责使用,有的甚至转星工作都没做好,天网系统根本无法使用,光盘资源基本未打开过;受地域和经费限制,绝大多数学校只能是1-2M的ADSL宽带上网,都局限在办公区,根本无法进入教学区,更谈不上学生机房上网。绝大多数机房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少、绝大多数机房不能做到一人一机,配臵水平低、机器陈旧、性能不稳定、上一节课,老师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要用于维修,费时费力,且维修成本高,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
二、缺乏计算机专业教师、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成为当前紧迫要求
目前,在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业和电教专业的教师比较少,大部分学校计算机教师由年轻教师或对计算机稍感兴趣的老师担任,现任教师大都数为其他课程的的转岗 1
教师,并不是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因此其专业技能不高;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低、待遇低、工作重,信息技术课的分配只是作为平衡课务量的砝码,身兼数职。而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教师的进修机会不多,所以导致许多教师具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水平滞后,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譬如每年举行的的信息技术奥赛中有一程序应用选择C语言或P语言得分率相当低,主要是相关辅导老师没有学习过相关的计算机语言,上级也没有组织相应的辅导员培训,所以老师辅导也就无从谈起。
科任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素质较低。农村中小学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多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高,对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缺乏了解,难以发挥其引导作用。部分教师学计算机也是被逼无奈,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计算机证,应付职称晋升等。
师资短缺,信息技术教师配备不到位,往往由于人手不够,以及计算机淘汰、老化太快,使信息技术教师整天忙于检测和维修,不能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和推广的工作中来,严重制约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例如我校现有教师55人,没有专职专业计算机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整体很低,资源利用率不高,这也是制约着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重要
1提高广大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特别是边远山区师资溃泛的学校,这措施之一。”○
已成为教育发展的紧迫要求。
三、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虽然国家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去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他们关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质”,在他们看来,前途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甚至干脆改上其它课程,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时有发生。
1、领导不重视。由于信息的闭塞,大部分农村学校领导观念意识转变较慢,关注的只是升学率、不重视信息技术的投入,不重视教师在新理念、新技术掌握等方面的支持,学校购臵的设备仅仅是为了达标。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愿意也不想去改
变,对新技术和设备存在恐惧感,害怕用坏了赔偿。学生则把信息技术简单地认为是一门技术可学可不学,报着试试看、无所谓的态度。认识不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用有些校长的话来说就是“信息技术课中考不考,考查反正通通是合格,课上不上无所谓,尽量少上机,上几节理论课对付一下,不如利用起来上中考考试科目,更能收到实效。”
2、教师不关心。正由于思想重视不够,大部分信息课成了自由世界,学生可以来上课,也可以不来上课,上课也没有具体任务,学生可以上网玩,也可以玩游戏,正如有些老师说的“信息课最好上,多装游戏能上网,学生愿意怎样玩就怎样玩,只要老师守住电脑 别丢了就行。”
3、学生不认真。很多学生认为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学会计算机操作。上课不认真听课,作业不认真完成等现象时有发生,他们认为中考不考就无所谓。把信息技术课堂当作是玩的好地方。
4、家长不了解。很多的学生家长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很重要,学生应该把学习精力放在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主干课程上面。很片面地认为学习信息技术对孩子的学习没有什么帮助。
四、信息技术课程缺乏适用的教材,甚至有的学校年级根本没有教材
信息技术是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各地信息技术教材很不统一,很多教材内容的设臵不规范,倾向于知识技能的讲解。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的低水平制约了他们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很好地选用和利用。讲授的内容局限于简单的操作技能,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讲授知识——练习操作”的教学方式根本不能满足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失去了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获取、选择、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真正意义,把信息技术教育当成了计算机教育。
并且由于近年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出现了一些教学点,这些教学点设备落后,小学根本无法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进入初中后起点参差不齐,很难有一套适用的信息技术教材。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农村的信息技术教育才能得到健康发展,才能走出一条有农村特色的信息技术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试行)》
2.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 篇二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 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当我们把目光从城市转移到乡村, 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教育的时候, 就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反差。中国农村因为受其经济发展情况及对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的制约, 教育状况一直比较落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亟待改变。
1.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办学条件艰苦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 政府投资规模不够,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致使农村学校基础建设不配套、办学条件艰苦落后、教师待遇比较差、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过去地方政府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大多数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 为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体制改革, 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促进很大, 但是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各级政府之间的经费分担体制还不完善, 中央财政用于补助地方基础教育的经费主要是用于满足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愿望。由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的征收, 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又不能及时到位, 这对于农村小学无异于雪上加霜, 有的学校连最基本的活动经费都没有办法解决, 就更谈不上改善落后的办学条件、更新简陋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了。这种局面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的话, 在农村小学工作的教师们, 无疑成为了政策调整的牺牲品, 工作积极性受到沉重打击, 工作热情遭到严重挫伤。农村教师们过去那种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抓教学工作的局面不多见了, 教育教学质量呈现急剧下滑趋势。
2. 师资队伍建设不配套, 教师业务素质待提高。
由于广大农村小学所处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水平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 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有限, 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 农村小学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开展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 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 给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严重障碍;农村小学教师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长期保持在极低水平, 直接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情绪日趋严重, 部分家庭负担较重的乡村教师, 不得不依靠种土地或者下苦力以补贴家庭开支, 他们很多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考虑生存问题, 直接导致用于自身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大大降低, 这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加强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手段落后, 教学效率不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依赖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方法陈旧是难以提高教学水平的。在城市学校和重点中学, 教学设施现代化程度很高, 他们有校园网站、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图书馆、体育馆、科技大楼等完备的教育教学设施,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非常高, 因此城市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是不言而喻的。农村小学不仅仅是教学设施落后造成教学手段落后, 很多农村教师自身学历水平不高或是一些原来的民办教师, 接受新教学方法培训的机会少, 也是农村小学教育水平不高、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
农村小学教育走出困境的策略
2004年9月, 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 明确了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义、目的和任务, 同时也为农村义务教育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农村小学教育要想走出现在被动的局面, 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完善政府拨款体制, 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中央政府应该及时研究和落实相关政策, 出台规范性文件, 将农村教师工资发放做出统一规定, 尽量缩小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差距, 保证农村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地发放到教师手中, 建立贫困地区教师待遇的公正保障体系, 监督各级地方财政及时兑现广大农村教师的津补贴和提高福利待遇水平。建议国家出台标准, 由政府财政下拨学校公用经费, 保证专款专用, 服务教学, 从而进一步规范学校收费行为, 从根本上杜绝农村小学校乱收费的不良现象。同时, 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形成良好的教育风气, 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2. 改革人事制度,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要认真贯彻人事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要加强编制管理, 调整和优化农村小学教职工队伍结构, 解决好城镇学校超编、农村小学缺编问题, 注意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 保证这些学校教学编制的基本要求。要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农村小学任教。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 适当提高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津贴、补贴。在职务评聘上应适当提高农村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的比例, 在制度上保证农村小学校“政策留人”、“待遇留人”。要完善校长负责制, 实行教职工聘用制, 评聘分开, 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把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强队。
3.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农村小学点多面广, 地域分散, 应根据各地实际,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整合教育资源, 优化办学条件。根据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生源摸底调查, 我国大部分省份人口高峰期即将过去, 生源即将减少, 因此, 各地政府应集中财力、物力、人力, 建好标准的示范学校, 撤掉办学条件差、效益差的学校。对于边远的贫困山区, 建议国家采取扶贫倾斜政策, 帮助这些地区建好寄宿制学校, 合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
各级政府要统一规划、全面部署、结合实际, 尽一切努力增加投入、完善设施, 提高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 构建和完善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体系。农村小学一方面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采取各种措施, 狠抓中青年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培养, 在加强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提高的同时, 努力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 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充分发挥教科室、教研组的集体智慧, 针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开展深入广泛的教学研究, 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 狠抓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构建并形成具有农村教育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体系,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目标。
新时期对农村小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思想、道德风尚的传递者, 教师工作关系着国家的未来, 而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所以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工作可谓重于泰山。新时期给了农村小学教师新的机遇, 同时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 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已经远超过他们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影响。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 往往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师;对小学生而言, 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素质的教师, 往往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并使学生终身受益。其次,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通晓所教授的学科和专业, 而且必须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正确、合理地利用规律, 运用科学的方法实施教学, 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个性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 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实施有效的教育。最后, 新时期的优秀小学教师自身也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的急剧变化,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将使教师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教师难做、学生难教、难以保持良好心态已成为如今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教师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好坏。
3.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 篇三
关键词 教育扶贫 农村教育问题 农村教师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61-02
教育扶贫是指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当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 的一种扶贫方式。国家的教育扶贫方针里,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教育资源的投资,怎样才能在农村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呢?这与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至关重要。
一、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村教师年龄结构普遍偏大。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实现了历史的飞跃,都经过了专业化的训炼。但是,教师结构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截止2014年底,中国有17985113教职工,其中35岁以上教职工占比42.5%,而这42.5%中的绝大多数教职工集中在农村地区,这就造成我国农村地区教师年龄结构普遍偏大,随着年龄的变化,农村教师的学习能力和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的能力和作用越来越小。
2.教学资源薄弱。教学资源是为了教学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学资源也相对落后,在农村可以利用的资源相对较少,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对于日新月异的今天,存在不小的问题。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在老师的黑板、讲述和粉笔之间得不到满足,这就造成农村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化,学生学习的方式、思维方式得不到更好的支撑,只能通过传统模式获取知识,容易造成农村小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超前的思维能力。
3.农村教师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不高。由于农村老师年龄结构的老化,加之总认为教师只是个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已,对待工作得过且过,虽然很多农村教师工作多年,但无所用心,不去钻研业务知识,研究教法,不去想如何提高自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教师由于很多是民师转正、师范生及其他不同渠道进入教师队伍,造成学习能力不足,想学也不知道怎么学。种种原因的综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农村教育的现状分析
1.逐步有序推进教师年龄结构化改革。我国目前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招录具有高水平的年轻教师,但是在农村教师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少之又少。虽然少,但是,我们还是要不断加强这种比例建设,农村地区只有不断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充分运用年轻教师的知识、激情,再结合老教师的教学经验,让一个学校的教师年龄结构达到一个合理水平,只有一个学校老、中、轻三代达到一个合理的运行区间,才能促使一个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有良性的发展,才能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
2.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学资源。只有让农村地区享受良好的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为农村学生上好每一堂课。现在我们国家为了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统筹城乡的教学资源,在农村地区实行了“薄改”项目,为农村地区送去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但是,普及面还远远不够,许多偏远的山区还处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阶段,课余时间可以利用的资源少之又少,这让许多偏远农村的孩子不能更好的享受国家的优质资源,让很多农村教师空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国家及教育部门虽然加大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同时,我们农村地区也要充分利用好相应的优质资源,建立好相应的配套设施,让更多农村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享受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带给我们的好处。
3.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争取赶上国家教育改革大潮流的发展。虽然处于农村地区,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应该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踏踏实实为学生服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对得起社会给我们的这个称号,保持一颗不断学习,勇往直前的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年轻教师更要虚心求教。在教法上下功夫,让学生能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的方法,让自己有一颗不断进取的心。
4.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 篇四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摘 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10-0182-01 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我的感触是:信息的闭塞,继续教育难以适应快节奏的改革,业务能力再提高的机会少,学生的视野狭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有较大的革新,仍然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也只能在口号声中缓慢前行,信息技术教育也一直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等现象是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现状。就这些现状和问题我谈几点自己的感想和意见: 1.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还不高,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还不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有部分教师思想僵化,总是认为计算机是计算机教师用,老是以备课、教学忙为由不积极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其实一切教学活动是不应该离开计算机和网络的,要是离开了那就是闭关自守,那就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2.农村计算机网络与课程整合资源的结合有待改进。计算机网络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能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个性化的优质学习。至于在农村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时间等支持,也很难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即使开发出来也仅仅是网络与课程资源的低级组合,而非整合。 3.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有限。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然而,在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软件研制开发僵化、单一,大多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翻版。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计算机教学的.新专制化,如同传统的教师专制化一样,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教”与“学”应把握以下几条主要途径: 1.力求实现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面向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不仅仅要求学习知识,更是要他们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学习观念的转变,以及交互学习意识的形成。 2.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工具作用。广大教师要普遍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优势。 3.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学校首先将信息技术教育课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进行调整和剪裁,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强调受培训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4.改变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学校建立以下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感氛围或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自主利用课本或教师或网络提供的资源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式学习,加深对学科文本的理解和认识;抓住重点,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合作研究问题;汇总信息,师生共同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形成共识或提出更多深层次的问题。这就要求农村学校在计算机的硬件建设上下点功夫。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中极富活力的一个板块,学校以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为重点,将各部分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课程体系。从学期初开始就让各班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本学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师生合作写出课题实施方案,然后划分小组进行调查、研究,用电脑做出课题报告。动感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丰富的文字,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孩子们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许多有关校园、国家和世界的新闻。 专家们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者所持的几种观点解读下: 1.技术混合化。信息技术混合观,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萌芽整合观。这一观念在学术界有广泛的讨论,它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掌握与利用网络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当前发展的建构主义的理论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信息技术课程化。专家们说持信息技术课程观的人认为,信息技术是学科,培养信息技术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在信息技术配套教材中,据专家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内容与计算机学科知识有关,向学生传授使用计算机、网络解决其学习问题的方法与理念,在领导层,甚至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术层,存在着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的观念,它直接引导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走向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方向。其实信息技术不等于计算机技术,同样信息技术教育也不等于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是包括卫星通信、交互式电视等众多技术的综合技术,它导致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相当广泛。 要发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就应加大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先要落实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配置;后要加大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的培训工作。
5.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和分析 篇五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约占据9亿人,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然而,通过我们的研究调查发现,中国农村的教育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当中还存在这诸多问题。
一、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原因
(一)农村中小学规模逐年萎缩,许多学生离开学校
虽然,在我国,义务教育已经进展了十多年,但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教育并不像城镇这样普及,这也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留守儿童也是造成此局面的一个原因。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另外,日益增长的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难以接受教育。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二)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学校条件差
中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就是教育负担不公平。城市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费用基本上由政府承担,而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费用绝大部分由农民自己承担。教育部提供的数据,中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高达500多亿元,债务形式主要是施工队垫款、银行贷款以及向教师和社会借款等。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自然不会太好。许多小学不要说现代化设备,就连基本教学手段都难以满足,甚至维持正常教育运转的资金都奇缺。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状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资源分配不公平史一个主要的原因: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而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另外,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城市教师的超编和农村教师的缺编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在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三)农村教师素质偏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是农村中小学十分突出的问题。教师专业素质直接关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教师专业能力更新速度,系统性都是一位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
农村教师总体素质不高,他们的师德必然引起社会担忧,比如08年出现的教师师德问题范跑跑”事件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人权问题之间的关系成为论述焦点,道德的底线在哪里?如何提倡教师师德的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关注。
二、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立国之本。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农村教育状况的改善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为此,我组就改善农村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继续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目前,在享有九年义务教育这一权利方面,农村孩子的“待遇”远远低于城市的孩子。义务教育是一个公共品,并不是说家庭可以掏钱就不搞。比如在美国,美国一个初中生、高中生,一年的学费和其他的费用加起来不到一百美金,美国这么富有为什么搞义务教育呢?所有的家庭都可以掏得起,义务教育是最基本的公共品,不但个人可以收益、家庭可以收益,而且整个国家、民族可以收益,所以我组认为中国在今后五年之内应该完全有可能实行九年制的免费义务教育。
(二)教育经费重点抓
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问题是这些有限的教育投
资,大部分还被锦上添花地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这对急需雪中送炭的农村来讲是多么的不公平。因此,要把经费问题作为重点,还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可以放宽私人办学,来弥补农村教育投资的不足。
(三)教育资源要均衡分配
目前,我国招生公平性是个大问题。省市之间分数的差距,名人降分录取,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招生丑闻事件都反映了这个问题;其次,提高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东中部教育水平高,西部教育水平低。西部教育水平低主要反映在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另外,贫困生的教育也是要重点专注的问题。近年来与贫困生有关的话题越来越多,由贫困生带来的一系列扶贫措施,教育和心理问题爱到广泛关注。大学每学年都有很多贫困生,学生欠学校的学费有的达上千万元之多,学校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生,但相对于贫困生的庞大数量实在是太微弱了。由此可见,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尤为重要。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县城小学把全县绝大部分的优秀教师都吸纳到了县城小学,教育投资也都到了县城,从而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差距越来越大!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相当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6.农村教育现状分析报告 篇六
一、经费十分困难,扼制农村教育发展
在乡镇农村学校中,大多数学校经费十分困难,在今年区纪委对各学校经费检查时,98%的学校都存在着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经费困难所造成,其经费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府不堪教育重荷,普九欠帐学校遭殃。
在14个乡镇中,很多个乡镇都还存在着拖欠教育经费现象,经济好的乡镇拖欠少一些,经济困难的乡镇拖欠多一些,这是前期体制所造成。以黄舣政府为例,无一支柱企业,每年连基本的税收任务都无法完成,财政经费十分困难。但在“普九”期间,即要完成“两基”硬件建设的任务,又要负担全镇100多名教师的工资,根本无力承担教育经费,因此只好欠帐贷款,普九期间修建学校共计贷款170多万元,每年担着沉重的利息负担。在教师工资方面,由于财政经费不足,在乡财政负责教师工资期间每月都拨不齐教师工资,学校为了完成两基检查指标,稳定教师情绪,只好用学校经费垫发教师工资,长年累月的拖欠,拖欠金额越来越大,至今全镇共拖欠教师工资104万,周永福实验校中学部和小学部合计已达62万多元。如此巨大的垫支,使学校已是寅吃卯粮,上期使用下期经费,学校本期开支大多是欠帐,在下期收费时再还。在“普九”之前,学校还可以招收几百个幼儿学前班学生,每期有数万元收入。普九后,由于政府欠帐太深,学前幼儿班统一收到镇教办管理,经费多数作为普九欠帐利息。这对于学校来讲,无疑是断绝了唯一的一条经费来源之路,因此可以说“普九欠帐,学校遭殃”。
(二)学校经费负担沉重,开支日益增多
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来讲,无经费来源,但所要支付的开支却日益增多,以我校为例,每期要承担的经费开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工资自筹
我校有81名教师,每人每月学校要自筹79.50元(自筹津补贴57元/人月,其它补贴22.5元/人月),每月6439.50元,一期要38637元,退休教师30人,每人每月自筹津补贴42.5元,每月1275元,一期要7650元,全校自筹津贴一期共需46287元。
2、单位对三项保险的匹配和公积金的匹配
①医疗保险按月总工资的1%;②养老保险也按月总工资的1%;③失业保险按月总工资的1%;④公积金按月总工资的1%,全校月总工资97487元,每月匹配4%,即7798元,半年需46788元。
3、公业务费的开支
随着教师继续教育的加强,我校公业务开支日益加大,由于离泸州远,各种教研培训多,每月需旅差费2500元,全期共12500元,其它必需的开支,办公费1元,水电费18000元,业务费12000元,房舍和各种设备维修15000元,报刊杂志6000元,各种实验、体育器材添制7000元,教研活动费及教师培训费26000元,绩效工资匹配40000元,共计162000元。
以上三项开支共需255075元,开支这样大,学校的收入情况怎样呢。按规定,我校每期只能收取杂费:中学部每生58元,小学部每生48元,中学部学生658人,计38164元,小学部学生1282人,应收61536元,共计收费99700余元,加上教育局拨下生均公用经费19400元,总收入只有119100元,不到12万元的`收入,却要开支25万多的支出,资金缺口13多万元。学校不是企业,不是工厂,没产品销售没有经济来源,由此只好用学生结余代管费垫支,造成整个江阳区、全省及全国的学校结余代管费没有退给学生的局面,这是为什么乱收费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今年国家把治理中,小学乱收费作为重点,但在检查乱收费行为的同时,应该仔细研究为什么会大面积乱收费,读了这份报告是不难找到原因的。
二、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学校除了经费困难之外 ,师资力量薄弱也是一个很大的困难。由于农村学校大多处于偏辟的地区,经济条件落后,教师福利待遇太低,教师都不原在农村学校任教,越是边远的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越薄弱。以周永福第一实验学校小学部为例,中心校在职教师26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只有8人,在35岁以上教师中,大多教师身体很弱,其中病残1人,常期患病不能正常上课的2人,大专学历的教师仅7人,占教师的25%。而城区学校大专学历教师多数在90以上,就连同属一个镇的镇所在地黄舣中心校大专学历教师也有17人,占65%,大多是青年教师。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悬殊的师资力量,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地区之间教师福利待遇的差别太大,乡村学校,大中专生不愿意来,即使来了也留不住。学校连正常的开支都应付不过来,又能有多少钱增加教师福利。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我校为了庆祝教师节,往年只能给每位教师发慰问费30元,今年为庆祝两校合并,狠下心给每位教师发50元。而仅隔四公里路的区属十中学校给每位教师发慰问费是300元。城区学校多有上千元。如此大的差别,有多少教师不想往外跑呢。近年来,周永福实验学校每年都有多名教师调到其它学校,有的教师冒着不要工作的危险也要外出,今年我校有一名教师在本校竞岗后,听说其它学校需要人,不顾领导劝阻,一走了之。教师要调动,有好的前途,学校又无法给他好的待遇,强留下来工作也不安心,只能勉强同意。学校成了锻炼教师的基地,刚培养出一个优秀的教师又调走了,这样进不来、留不住,恶性循环,师资力量又怎能不弱呢,于是教师只好带病上课,包班教学。教学质量差家长意见大,我校小学96级毕业班由于由长期带病的教师包班上课,教学成绩极差,学生各科平均成绩都不及格,家长纷纷要求降班。学校无奈将该班整体降班,创造了农村学校教学的一个奇迹,这个班降班后由我担任班主任,亲眼目睹了这一悲催的现象。多数班级教师换动频繁,学生家长意见很大。因此,师资力量薄弱是农村学校的又一个现实困难。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面临着经费和师资这两个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是非常困难的,我从基层工作者的角度向上级领导提出几点建议供作参考:
一、解决体制遗留问题,争取转移支付
上面讲到,自身很贫困的乡镇无法承担沉重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担,这是一个体制问题,产生的债务如果由政府来还可以说是不可能的。长此拖欠下去,学校怎样运转,要解决这样的困难,只能靠国家帮助。因此,逐级反应这一现实情况是应该的,只有靠有偿还能力的国家财政还清普九欠帐,学校债务才能还清,否则困难无法解决。
二、减轻教育负担,降低农村学校经费开支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没有门面出租,也没有代培费收取,靠收取学生杂费和学生公用经费是不能解决过重的经费负担的,因此要在如何减轻农村学校教育负担方面下功夫。比如在订报刊杂志方面,是否可以减少对农村学校的滩派,近年来一直在强调教育不准乱收费,但各种报刊资料的分配任务有增无减,这又是给农村学校经费雪上加霜。还有就是教师工资的匹配,教师保险的匹配,学校又不是工厂,哪里有这样多的经费来自筹教师工资,经费从哪里来,因此上对教育单位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学校的承受能力,切实减轻教育负担,乱收费行为方能有效制止。
三、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教师经济福利待遇悬殊太大,因此我觉得要要建设一支稳定的过硬的农村教师队伍,除了加强农村教师政治思想工作以外,还得想办法提高教师待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对工作在偏辟地区的农村教师给以实质性的地区补贴,偏辟的地区教师编制很紧,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为了让他们安心工作,应该给这一部分教师以经济上的补贴,我校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稳定村校教师队伍,从20秋期起给在村校的教师,每人每月发给30元的补贴,竭尽全力稳定村校教师。如果在政策上给予乡镇农村小学教师扶持,缩小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之间的待遇差距,农村教师千方百计跑调动的情况可以得到缓解。一方面稳定了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减轻了学校的工作压力。
2、对农村学校教师编制要适当放宽,现行的教师编制我觉得有进一步调整的必要,农村学校教师工作条件差,报酬低,但工作量却很大。今年镇教办给我校81个教师编制,由于借调三人到十中,实际上只有78人,原计划从中心校抽调人员到村校,但中心校人员,已是老弱病残,(由于人少,男57岁,女52岁人员全部站岗,退不下来,师资十分薄弱,无法再调兵到村。)只好请代课教师3人站岗。今年江阳区中学成绩全市排名第四,表明处于大面积的乡镇学校有成绩滑坡现像,已经出现问题。从提高乡镇农村教师待遇角度出发,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应大于城区学校教师编制,可以按地区分类,根据类别,越是艰苦的地方,教师编制应越宽,让老教师退下去,充实青年教师。农村教师工作负荷减轻了,待遇又提高了,乐意在乡镇是工作的教师就会越来越多,乡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可以有效提高。
四、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估方案
为了提高农村学校的工作积极性,在建立对学校的考核评估方案时应该进一步合理化,黄鳝鱼鳅不一般长,同是一个乡镇的两所学校,师资力量都有很大差别,要根据各校实情制定出科学的评估方案,就像老师对待优生和差生承认差别一样,让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通过努力都能得到好的评价,否则无论怎样努力,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永远都处于落后地位,教师的积极性就要受到挫伤。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更实事求是的评估方案是有必要的。
五、应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
农村学校一方面要承担普九带来的巨大转移债务,另一方面又要担负着超负荷的必须开支,资金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从大局上讲,国家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严格讲义务教育阶段是不应该向学生收取费用,是应该由国家拨足必需的教育经费。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加大对农村教育费的投入,但没有具体落实。这个问题靠镇、区财政都是力不从心的,只有国家才能有财力真正解决好普九必需的经费。因此如何切实落实加大农村教育费的投入是值得各级领导认真思考的问题。
通过几年来的工作,我真正体会到当校长难,当农村薄弱学校的校长更难,当我看到开学不久就有两名教师累倒在病床上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失职内疚,早就应该把农村教育现状写下来,向各级领导汇报。尽管前进的道路有千难万险,但我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农村教育改革之路会越走越宽畅。
路,就在前方!
泸州市周永福第一实验学校王一丁
年10月6日
7.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 篇七
陕西省北部X县属于贫困地区,调查发现,学生厌学情况较严重,原因复杂,主要原因是学习成绩差,底子薄,上课容易分心,下课作业不会做,或者是因为某些事情受过老师的批评而产生厌学思想,上课扰乱纪律,分散同学注意力,大多数学生不求上进,生活懒散,作业抄袭,不讲究卫生,污言秽语,拉帮结派,敌视说教。这些现象导致了现代农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许多困惑,导致了目前农村教育质量不容乐观的状况。现做一赘述。
1 农村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X县属于贫困地区,整个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和大多数教育落后地区一样,存在着严重的教育硬件不足,教育环境条件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辍学率不断升高的情况,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1.1 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
大部分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动机问题,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不想学习,不愿学习,认为学习又苦又累又无聊,没有了学习目的,自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好思想: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打架,与学校外边闲杂人交往,在社会污浊的环境影响下必然会导致失学的结果,走向社会以后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2 学习方法不掌握,知识接受能力差
同一个教室,同一片蓝天,同样的教师,同样的课本,可是学习效果就是不一样,一旦考试,上至满分,下到零分,两极分化比较严重。许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每一天都有目的的预习,复习,课外涉猎有关内容,而许多考试成绩差的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不按时交,有空就去玩耍,说闲话,甚至静坐。
1.3 迟到旷课屡禁不止,扰乱纪律经常发生
由于现代教育目的的不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对学生只能是教育,教育再教育,不能体罚学生,或者变相体罚学生,一部分游手好闲的学生就是钻纪律的空子,常常迟到,早退,扰乱纪律,甚至上课时候和老师发生冲突,批评重一点,学生可能跑出教室,如果出现不安全事件谁来负责?因此特别难管理的学生,一旦受到老师的批评,便会导致学生成群结队殴打老师,因此使得课堂教学出现松散状况。
1.4 不善思考不动手,作业抄袭很严重
按照新教材新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可是山区学校的学生生源差,个别差异性大,知识面狭窄,组织能力差,合作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总结能力差,上课不善于思考,不动手,不动脑,许多问题的解决,采取“等、靠、要”的思想,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导致上课听课不认真,下课作业不能按时交,必然去各处寻求答案。
1.5 社会环境恶劣,道德滑坡严重
胡锦涛同志提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成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尽管校园周围的环境不断整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但是各种腐败现象,各种网吧,各种娱乐场所,各种危害中学生健康的违法乱纪现象在学校周围经常发生,尤其在现代网络技术的传播下,许多青少年受不良环境的影响,道德观念淡漠,思想品质不良,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使部分学生产生了极端主义思想,直接导致青少年个性畸形发展。
1.6 考试制度不改变,辍学率不断升高
新教材实施这么多年,素质教育也喊了这么多年,减负更是减了许多年,到头来,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不变,各级各类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对老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都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论英雄,过去是学校县局、市局凭借成绩论优劣,现在发展到省上也凭成绩论优劣,学校教育依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囚笼式的管理,学生课业负担重,成绩提不高,产生厌学,逃学,最后辍学。考试结果是:踏踏实实学习的学生成绩优异,学生自信,家长高兴,老师欣慰,考试成绩差的,学生自卑,家长无奈,老师无趣。
2 农村学生学习现状产生的原因
2.1 理想教育淡化
江泽民同志曾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统一工程不断的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同时还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取得成效,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和开展工作。”[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加强理想教育。在“四有”教育中“有理想”占首要地位,因为现代农村学生理想淡化、产生的学习动力削弱,从而导致其它不良因素的诱发。
2.2 国家政策的乏力
虽然国家的法律法规中有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当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学校无能为力,当学生违犯了校纪校规时,教师更是无能为力,因为不准打骂学生不准体罚学生,长期以往,滋长了一部分学生的各种劣迹。
2.3 升学无望上技校
农村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相当一部分学习不用功、不吃苦、对学习不感兴趣,我行我素,不是一门心思地想升高中、考大学,究其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考大学没钱上何必那么用功,二是出去打工也能混口饭吃,社会的进步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为不好好读书的学生找到了诸多理由。
2.4 家庭教育跟不上
大部分有厌学思想的学生,容易发生各种违背学校教育的事情,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又比较相似:一是家庭富有者,这些学生依仗父母有钱有权、吃的好、穿的好,对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比较厌倦;二是家庭贫苦者,这类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贫苦,甚至敌视社会,于是趁早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三是家庭父母不和者或是单亲家庭,这些学生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往往拉帮结派,听信他人,意志薄弱,动不动就旷课逃学,长时间发展,会结交不利于自己成长的校外人员,甚至出现早恋现象。
2.5 自立意识不强
由于初中生的性格、气质可塑性很大,言行的可变性、模仿性很强,对他们的教育本身是一种行为的矫正,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从教育过程看反复性很大,而且学校的五天教育往往不如社会的双休日教育,学生在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之前,往往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自制力差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行为思想表现不稳定,波动大,最易受感染、最易偏离思想品德的标准,往往会被“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所影响而不能独立自主的学习与思考。
3 改变农村学生学习现状的途径
3.1 加大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力度
我国教育方针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其目的是培养祖国的接班人,我们必须贯彻这个方针,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青少年的养成教育。随着改革深化的浪潮,人的生活、工作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改革开放中的污泥浊水也影响了人们,也吞噬了我们的青少年。腐朽落后丑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端正思想、以德育为首将青少年养成教育要摆在首位。学校要大力发展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工作,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
3.2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是社会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克服学生学习为自己、为父母、为老师的错误认识,而是要学生知道自己是社会的人将来要为社会服务,从现在起要教育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帮助他人、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等思想教育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好基础。
3.3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对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现在大多数农村家庭最多两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娇惯,放纵,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缺乏学习的兴趣,一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经常以其他孩子为榜样训斥自己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样样不如人,有些父母忙于挣钱,对孩子疏于管理,有些父母思想修养本身就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想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父母自身应加强思想修养,父母应经常与孩子谈论学习,谈论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倾听孩子在学校遇到的问题,经常与孩子沟通,倾听他讲述学校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成长,这对培养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3.4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教育是开发人的潜力,提高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和适应未来的能力,通过创造性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看似明明白白的事物产生疑问从而拓宽和加深他们对该事物的认识。创造教育可以是全体学生针对一个共同的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修正,集思广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造教育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主见:鼓励学生幻想,异想天开,提出尽可能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人人在成功中获得自信,主动不断的争取新的成功。
3.5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型的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1)教师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特定权利和尊严,要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2)教师要树立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能力。现在的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一直为人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资源。优化师生感情关系,重建温煦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体做到:(1)真情对待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果的喜悦,(2)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3.6 改变对学生、教师的评价体系
目前农村中学对学生教师的评价依然是不管过程只管结果,不管形式只管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不能很好的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忽视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付出和投入,把教师教育能力的大小仅仅定格在学生的某次考试成绩上,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失去了教育的本来目的,因此,学校和上级各部门只有彻底改变对学生教师的评价体系,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祖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评价体系的改变,要求做到: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考试只是评价学生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的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育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摘要:作者带着“陕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研究”课题,对目前学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造成部分学生厌学的原因来之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掌握等;解决的途径:加大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力度;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对学生、教师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现状分析,产生原因,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亚娟.关于潼关县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1(17).
[2]人民日报[N].2000-07-20,(9).
8.对农村学前教育现状的探讨及分析 篇八
关键词 学前教育 现状 农村
自上世纪末以来,受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节省开支。先后将本地乡镇的公办、集体办幼儿园撒手推向社会,使得一度便于管理而且比较规范的公办幼儿园一夜之间消失于无形,取而代之的是个体、民办、社会力量办园。不可否认,社会力量为近几年的学前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综观近年来的社会力量办园现状,存在着许多不足,不能不令人担忧。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学前教育管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一、存在问题
(一)办园缺乏应有的规范
近年来,一些社会力量办园目的偏重于谋利,真正重视学前教育、为幼儿成长提供优越育人环境的为数不多。许多个体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差,租用一些民房或陈旧的闲置房,不具备应有的安全通道包暖、采光、通风均很难保障幼儿学习的需要,而且设备陈旧简陋,数量有限,向幼儿收取的费用很少用于改善办园条件,收费标准逐年在提高,但幼儿的学习生活环境没有多大变化。农村幼儿园教师实行一人包班制,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每班幼师、保育员的定额,而且大班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幼儿园一个幼师要管带40—50名幼儿,为教师管理造成许多不安全隐患。
社会力量办园大多是家庭式办园,为管理监督带来诸多不便。他们缺乏足够的运动器械和图书、玩具;缺乏饮水、消毒等基本保育生活设施,缺乏消防安全设施,给幼儿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二) 学前教育存在小学化现象
农村学前教育受基础教育和义务普及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迎合这些家长的心理要求,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且普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内容小学化,许多幼儿园都随意把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二是教学形式小学化,按照小学班级授课的形式给幼儿讲课,教育活动中符合学前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游戏活动较少,不能贯彻以游戏为主的教学理念,并且大多数教师素质偏低,教学不规范。使幼儿养成了一些到小学很难改掉的不良习惯;三是管理模式小学化,部分园长和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按照小学的管理模式对教师和幼儿提出要求,缺少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有效探讨。
二、对策分析
(一)明确责任,提高认识,增加投入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环节,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发展学前教育。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为指导,采取政府投入办园为主,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为辅;深化办园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以政府和教育部门办园为骨干,社会力量办园为辅助的发展格局。在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同时向0~3岁托幼一体化教育延伸。
(二)大力支持,正确引导,改革学前教育管理机制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的“学前教育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的方针”,本着“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原则,鼓励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园,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办园体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强主管意识,真正把学前教育纳入教育的范畴,统筹规划管理。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制定0~6岁儿童早期教育的发展规划、目标和措施。并落实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规定和措施。
强化社区责任,建立以社区为依托,政府领导统筹,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区内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形成以实验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中心,联系社区内多种早期教育形式的管理机制。
(三)加强整改,规范各种办园行为
坚持和提高办园准入制度,坚持和完善托幼园所登记注册年检制度。未经登记注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举办幼儿园、托儿所。农村园所的举办、停办应由所在乡镇政府、乡镇中心学校负责登记注册并报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三、结论与讨论
深化教育改革,首先要从幼儿阶段抓起,所有幼儿园所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学习、生活、和活动的环境场所。大力深化园内改革,全面提升办园水平,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保障幼儿的伙食标准和饮食卫生。服从地方卫生监督部门的管理,建立食品卫生责任追究制,和幼儿食品24小时留样制度;建立幼儿食品采购发票、及采购人登记制度,确保幼儿的饮食卫生。定期添置和更新幼教设施和设备,以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儿童全面、和谐发展。
要继续深入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积极开展幼儿园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提倡积极参与和开展各种教科研活动,积极探索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运用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和专业素质。为明天的学前教育创造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1]玛拉·克瑞克维斯基编,李季湄,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的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蒋俊华,袁爱玲.刍议当前我国幼教课程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幼儿教育,2004,(8):32—34.
9.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思考 篇九
[摘要]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个家庭都努力为儿童的成长提供自己最大的努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个儿童健康成长的保障。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其教育问题常常被忽略。本文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法,有助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 问题 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生活在农村,父母一方或双亲都在外务工,由祖辈照顾或托付给亲戚、朋友照顾的未成年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这个环境下对未成年孩子的教育。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代理监护人普遍存在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的情况,具体表现为:
1.亲子教育结构发生变化。一般正常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主要教育者,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无法接受完整的家庭教育。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导致家庭教育的缺位。
2.代理监护人教育意识淡薄。现在的留守儿童大多在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留守儿童父母由于生活所迫外出务工,把孩子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看护。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年龄较大,文化层次低,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孩子指导,有的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且家务繁多,影响孩子学习。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
留守儿童家庭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偏差,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有的是隔代教育,有的是寄养教育,有的是单亲教育,他们多数都不能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要么过于严厉,要么过于溺爱,容易采取极端的教育方式,不利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
(三)教育内容存在不平衡现象
教育内容是除去教育者和教育方式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没有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则整个家庭教育也是不合理的。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教育内容常常出现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
1.重视“智教”,忽视“德教”。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使得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易形成完善的人格,极易走向道德败坏的深渊。
2.重视孩子“物质文明”,忽视孩子“精神文明”。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代理监护人一味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要,然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却缺乏了解,不能及时对孩子的精神需要给予关怀,导致留守儿童精神空虚,感到孤独,没有安全感。
(四)留守儿童自身问题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不可避免涉及留守儿童自身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生理方面。留守儿童处于生理发展阶段,没有父母的照顾,普遍存在身体素质差,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青春期叛逆等问题。
2.心理方面。留守儿童多数心理上存在内向孤僻的特点,与人交往异常敏感,做事也非常消极,容易走向抑郁和自我封闭的极端,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教育对策分析
根据留守儿童突出的教育问题,通过分析,结合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尽可能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家庭方面
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方面的问题,需要对症下药,不仅要解决教育者自身问题,还要对教育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从整体上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首先,增长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知识见识,经常开展社区教育,聘请专家或专业教师进行讲课,让留守儿童监护人不断学习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其次,改变以往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不仅要单向教育孩子,而且要多从孩子角度了解沟通,与他们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最后,改进教育内容,不仅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也要重视道德素养的教育,多为留守儿童准备一些适合他们的心灵刊物,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是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主导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关心和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和内心世界是一个优秀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教师应该增强对留守学生关怀的责任意识,给予每一位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重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与他们的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定期进行家访,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毫?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是社会的一分子,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必然离不开社会的影响。社会、学校和家庭有效结合,对于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效的。社会这个大环境必须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我们可以通过以村为单位,建立帮助留守儿童的相关组织,对村里的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并提供帮助,定期组织开展有关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召开监护人交流会,及时反映问题;采取结对帮扶措施,如与大学生及社会人士建立关系。我们要真心实意地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驱除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追求。
三、小结
10.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 篇十
农村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基本上以幼儿班(园)的办学模式展开的,其教育质量关系着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关系着儿童身心的发展以及我国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宛城区作为南阳市经济并不落后的区域,(2007学年)城区已注册的学前幼儿班(园)有30所,在班(园)儿童约为6200人,农村注册的幼儿班(园)为55所,在班(园)儿童约为5000人,农村在班(园)儿童占全区在班(园)儿童的44.6%,由此可见,农村学前儿童所占比例并不小。我先后于2007年9月、12月对宛城区乡镇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调查中发现本区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前进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希望引起社会各界人士来共同关注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南阳市宛城区部分村镇的20所幼儿班(园)的在职教师和儿童为研究对象。被调查的幼儿园分别为:瓦店镇的光武幼儿园、瓦官路口幼儿园、金阳光幼儿园、双语幼儿园、前进幼儿园;红泥湾镇的启航幼儿园、红太阳幼儿园、星星幼儿园、蓝天幼儿园、成才幼儿园;白河镇的白河幼儿园、智多星幼儿园、慧聪幼儿园、晨光幼儿园、康乐幼儿园;新店镇的七彩幼儿园、小小幼儿园、小能人幼儿园、新星幼儿园、阶梯幼儿园。
(二)调查方法。
1、抽样法、问卷调查法:对上述20所幼儿班(园)的音乐教师(大部分兼职)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回收率为80%。问卷涉及:音乐教学设备、音乐教师基本情况、音乐课内容、音乐课时设置及音乐课开设情况等。
2、访谈法:对所调查学校的部分教师进行访谈,对访谈结果做定性分析。
3、统计法、分析法: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定量的材料进行统计,用分析法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二.目前宛城区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一)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音乐教学设施是制约音乐教育成败的关键之一。本区农村幼儿班(园)主要办班(园)方式是由乡镇、村小学主导开办的,私人个体开办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调查发现出这样几个问题:
1、幼儿班(园)的音乐活动经费被严重挤占。
学校在幼儿班(园)的经费支出上常常是“精打细算”,公办的幼儿班(园)往往把每学期的结余用于补充学校办公经费的不足和发放教师福利等。按规定,幼儿班(园)的经费应该用于幼儿园办园条件的改善和教师工资的提高,可是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该开支的少开支或不开支,尽量少聘教师等,使幼儿班(园)教师工作量重、一人多岗现象普遍。这样的状况更会影响到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资金投入,制约了其发展。
2、学前儿童音乐活动的空间有限。
本区大部分幼儿班(园)都不是专门再建的,而是利用空闲房屋改造而成的,门窗大小尺寸混乱,室内布局不合理,光线强弱不分明,远远底于学前儿童活动场所规定的采光标准。另外一些幼儿班的室内高度不足3米,缺少必要的音乐学习空间。而且室内面积有限,人均
占地面积也只有一平方米,直接导致室内的空气流通性不好以及局限了儿童正常的学习活动空间,阻碍了儿童学习音乐时不受拘束的自由感。更有一些班(园)儿童学习的外围场地比较狭窄,人均占地面积不足1.5平方米。
3、各幼儿班(园)内部配备参差不齐。
多数农村幼儿班(园)的桌椅板凳是由农村家庭自己筹借的,高低长短不一,极不适应学前儿童学唱音乐时要求的正确姿势。更严重的是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没有琴房,甚至没有一件乐器、一件音像资料及一套音响设备等。
(二)教师素质较差。
1、文化素质:
(1)学历情况:经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40位教师中,小学、初中学历老师为8人,约占20%;高中及幼师学历老师为26人,约占65%;大专学历老师6人,约占15%。40名教师当中没有一位是本科学历的。这个简单的数据表明,农村幼儿班(园)教师的整体学历明显偏低。
(2)专业技能:所调查的40位教师当中只有三四个是幼师音乐专业毕业的,而她们也只是懂一些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在音乐技能方面都只懂个皮毛,仅仅是会唱几首歌,会弹一些即兴伴奏,会一两个简单的幼儿舞蹈。还有些幼师毕业的,音乐教育并不是她们的主修专业。幼儿园却硬是“赶鸭子上架”让她们教音乐课。而且有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甚至园长都不会弹琴也不会舞蹈,根本没有受过系统的音乐教学培训。所以音乐教学的能力相对较弱。
2、职业素质品德:
在乡镇、村级幼儿班(园)的教师中,多数都是年轻教师,工作经验严重不足,而她们的待遇也普遍偏低,年收入在5000—8000元之间,且工作环境艰苦。这些因素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再加上儿童音乐教育在这些地区本就不重视,遇上这种情况反而是雪上加霜。一致于调查中发现儿童家长对老师们也颇有意见,认为教师在教学当中并没有尽职尽责。
(三)音乐教育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课时安排岑差不齐。
1、歌舞表演活动成为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在本区幼儿班(园)中比较自由的音乐活动通常是孩子们随音乐表演舞蹈、唱歌;而教师组织的音乐活动基本上是以教一首歌、一个舞蹈或律动为主。其他的音乐活动内容如:打击乐活动|音乐欣赏或音乐游戏却很少见,即使有的教师组织了打击乐活动和音乐欣赏活动,也只能是“听一听、看一看”,教师成了主角,孩子们一直两手空空地坐着,成了名副其实的“观众”。一些教师认为歌舞表演活动好组织,又能直接出效果,可以参考的资料又多,所以组织的相对多一些,而其他活动不好组织、较难把握,所需配备又少,教师们都尽量不组织。
2、音乐课时的安排有待解决。
由于音乐课不被重视的原因,各班(园)在课时安排上不尽相同:有的班(园)每周只安排一节课时,有的两节课时,而且课时安排时间点过于僵硬、固定,并没有遵循着学前儿童们所具有的自由的孩子天性,而适时的改变音乐课的进行。课时进行的过程过于简单化,缺少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音乐课经常被其他活动或老师私事所占用,甚至部分时段音乐课改上语文、数学等“主课”。这样就很难保质保量完成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
(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较大问题。
本区教师在音乐活动中教的意识较强。拿到一首歌曲总想着快点把它交回给孩子们,总
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传授,很少考虑运用学前儿童们的成长思维,使音乐课堂几乎等同于大齐唱。无论是说话、唱歌、打节奏、舞蹈等,都是不断地练习、练习、再练习,机械地进行着训练,一味的让孩子们来模仿。虽然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能使学前儿童牢固地掌握知识,但这些牢固的思维模式很难被学前儿童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五)音乐教育中缺少创造性的能力培养。
音乐教学过程需要创新,创新的主题必然是学前儿童们,但在本区的学前儿童音乐教学中,教师依然是“教书匠”,学生们依然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们限于自身素质的制约,不能通过创造性地教去引导学前儿童创造性地学,不能够想方设法地来充分发展儿童创造性的活动。在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下,大家怎么教,怎么唱,那么这就是对的,应该加以利用,没有人会想到去改变它。这些固定的音乐教育模式禁锢了老师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忽略了学前儿童自身所具有的音乐天性,阻碍了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挥。
三.针对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有以下对策:
(一)着力提高各幼儿班(园)对教学设施的投入。
1、加大政府监督力度。
受地域的影响,宛城区农村地区的音乐教育活动与城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针对前面提到的一些问题,本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目前这一现象足够重视起来。
(1)加强对农村幼儿班(园)建设的指导和监督。依据《纲要》的实施,制定具体的政策文件,规范办班(园)的相关手续、证件及办班(园)条件,保证办班(园)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督促其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和引导,设立一定量的音乐教育专项经费。并且促使各班(园)法人代表添置儿童学习音乐时必要的音乐器材,努力改善音乐教育条件,保障音乐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对暂时没有能力改善或拒绝执行的个体情况,可以限期整改或依法进行取缔,严格把关各幼儿班(园)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其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上来。
2、加强设施建设、提高教师待遇。
作为办班(园)者,一定要做好三点:
(1)要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落后观念,不能只为获得最大利润而忽视了最利于学前儿童成长的音乐教育的投入。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塑造儿童人格的重要性,其发展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幼儿班(园)教育的发展水平。
(2)合理利用现有教室环境,就地取材,布置和修善学前儿童音乐活动的空间环境,合理分配每个班级的人数,最大限度的开辟儿童开展音乐活动的空间。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教室,办班(园)者要重新进行修建、完善,直至合乎标准。并且修建音乐专用教室,配置钢琴或者电子琴,儿童的音乐教室要设计的富有艺术性,在室内墙壁上可以挂置关于音乐的图片或者音乐家画像;有条理、有动感的布置一些五线谱、音符等,拓宽渠道聘用专职音乐教师。另外农村地区有广阔的天地,要充分加以利用,为学前儿童开辟一个足够开展音乐游戏的活动场所,在空间上使儿童更加的自由,让他们能过在轻松愉快的艺术氛围中进行音乐活动的学习和创造。
(3)办班(园)者不能一味追求利润而侵犯学前儿童教师的合法权益,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农村幼儿班(园)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努力提高工资待遇。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原来600—800元工资的基础上,可适当上提至800—1000元,尽量缩小与本地公办教师工资(1000—1500)的差距。这样才能招聘到高素质的儿童教师,而且还能够增强教师的上进心和积极性,是她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当中。
(二)抓好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青年教师业务素质、思想觉悟、事业心、责任感如何,将直接影响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质量,关系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是教师教育中的一件大事。
1、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农村幼儿班(园)音乐教师的学历一般不高,教学理念、业务能力与城区儿童音乐教师有一定的差距。各幼儿班(园)负责人应定期组织他们到市区幼师学校或中心示范班(园)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音乐理论修养和琴法歌唱技能等,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加快加紧培训兼职音乐教师:
(1)可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函授办班进行短期的专业培训。
(2)教育部门有组织的挑选乡村幼儿班(园)骨干的音乐教师,轮流训练或组织巡回教学。
(3)可利用当地文化馆或音乐中心,定期举办音乐欣赏会,广泛地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增加知识面,提高音乐专业水平。使那些生活学习在条件简陋的农村幼儿班(园)的学前儿童们,早日回到鸟语花香、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中去。
2、加强内在的素养。(1)责任心。
作为一名儿童教师,在对待儿童、对待自己的工作时,拥有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很重要,也就是责任心。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前儿童的教学任务及工作的完成才有保证。由于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基本上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没有升学的压力,考级的任务,更没有显性的考试制度,所以对教师的教法、工作态度及工作质量的监督难度比较大。人们常说:“做老师凭的是个良心活”。这就是说,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一般的幼儿班(园)里的教师都比较年轻,有的是刚毕业的学生,和年长的教师相比,他们的能力并不差,但所教的幼儿班质量却并不高,成绩当然也不理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是因为他们的责任心不强,如果是有责任心的人,在工作的时候就会有动力,有自觉性,对任何事情都抱有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他们要以这种态度才能使教学事业取得成功,使学前儿童在音乐活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2)事业心。
作为学前儿童的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所教的孩子们才是搞好学前儿童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学前儿童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一项严肃的人才培养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基础工程。一直以来,教师都被比作“燃烧的蜡烛”,形象的说明儿童教育这项事业是需要用生命去照亮的,同时她也照亮了自己的生命。身为教师要充分重视教育事业和孩子们。要刻苦钻研业务及教学方法,注重实践与规律的关系,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牢固树立时刻学习及时吸取新观念的态度。“蜡烛成灰”的时代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除了勤勤恳恳的奉献精神之外,教师更应该做的就是要时刻为自己充电,结合新时期的教学思路和教改方案,在认识上更上一层楼,努力更新陈旧观念,提高自我完善的动力。其次,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必须具备真挚的情感以及良好的师德来关注和发展每个学前儿童,以最大的事业心使他们能通过接收良好的音乐教育,而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质的提高。当教师看到自己的教育成果时,一定会增加自己的责任感与事业心的,并不断对自己提出下阶段的目标,不会再满足于现状而是以更高的热情投身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事业上来。
(3)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教育的技巧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最大的爱心来关注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所以教师于儿童的沟通和互助很重要,儿童的心理往往比较脆弱,教师的爱能够使儿童们感到安全和满足。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由于儿童的个体差异,并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够很好的感受和理解音乐的魅力,其对音乐活动的认知、情感与态度的能力有限,如果能力较差的儿童感受不到教师对他们正确而又理智的爱心和鼓励的话,他们往往会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信心不够,兴趣很低,甚至讨厌上音乐课,进而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师每天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微笑的方式面对每一个孩子,即使在音乐课堂中孩子做得不对也不能很大声的纠正、甚至训斥,应该用温和亲切的语气引导他们,尽可能地从侧面激发他们,让他们找到没有做好的原因。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顾及到每个儿童的内心感受,特别是对音乐表现能力差的儿童要不断的鼓励、赞许,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确是真诚的在于他们交流的。这样才能使儿童能充分感受到音乐教师的爱心和享受音乐教师的爱所带来的快乐。这样的话,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才能够真正平衡每个孩子的心灵,是自己的爱心让孩子们真正成长起来,并插上音乐的翅膀自由飞翔。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科学安排课时教育。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应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综合性。《纲要》明确指出,“提供自有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这里强调了音乐活动的多种艺术形式以及教师对儿童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表明学前儿童音乐教学不应该拘泥于单一的歌唱或舞蹈的形式,而是将歌唱、动作、表演、即兴创作等5个领域相结合,给儿童的创造获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的机会。面临着21世纪的挑战,学前教育将有过去的偏重智育、记忆传授转向促进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和情感发展。单一的教育形式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变迁的需要,新世纪的人才需要更加广阔的视野,有整体的弹性力、有创意的思考力,面对着复杂多变的事物的应变能力,所有这些均非任何单一领域可以承担的。如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就要求儿童在歌唱时,将音乐游戏和动作等结合在一起,并注重发展儿童社会性能力的培养。从调查中发现,越是年龄小的儿童越是喜欢综合性的音乐活动形式,在他们感到真正愉快的时候,必定是又唱又跳、手舞足蹈的。所以应该将知识性、趣味性和活动性有机地结合,是音乐教育活动活泼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这也充分说明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综合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合理安排音乐课时及其内容。
新课程标准中的《音乐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那么作为音乐教育者就应当充分重视音乐在所有课程中的重要性。首先在音乐课时间的安排上要遵循规律,不应拘泥于教学思维的模式化,把进行音乐课的时间点安排的过于集中和固定。一星期五个课时日,可根据学前儿童灵活好动、不受约束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儿童情绪的兴奋与低落,适时调整教学科目,随机插入音乐学习活动,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儿童们的兴奋性,往往此时儿童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接受程度是最强的,也有利于音乐教学的积极开展。教师不能随便占用或取消儿童们的音乐课活动,要充分尊重学前儿童学习音乐的权利。其次还要合理安排每节课时所要进行的内容。儿童由于年龄小,自我认知能力较差,师生对话,交流感情是他们学习音乐的前提,接下来用儿歌和音乐进行课堂组织。音乐课堂学习中重要的环节就是学唱歌曲,可以分步骤进行学习:跟录音完整听唱;熟悉歌曲节奏,朗读歌词;分句跟琴模仿;教师范唱学生跟唱;;歌曲交叉接唱;听录音轻声默唱。在儿童基本能歌唱时,老师要引导儿童分析歌曲的风格,一起讨论自编动作,表现
歌曲的内容等。最后用优美的舞蹈动作与教师说再见。
(四)教学方法的改变。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大多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音乐课堂几乎等同于大齐唱。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进行歌曲的示范,然后一句一句教给学生,虽然符合学前儿童的认知规律,但是这种“比葫芦画瓢”的方式如果一直沿用下去,儿童的思维模式很容易僵化,遏制了个性的发展。现代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考虑的是为了儿童的学而教,采用积极的方法,努力做到通过教而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不再通过单纯的重复去掌握知识,而是通过解决各种各样有趣的、有意义的课题来掌握知识。目前国际上有许多音乐教学方法,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其中的奥尔夫教学方法是一种先进而独特的音乐教方法,而且对学前儿童比较有针对性。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其音乐教育体系有五大特点:
1.融歌、舞、说、奏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2.突出音乐要素——节奏的训练。3.“奥尔夫乐器”演奏或伴奏。4.即兴性教学。5.发展创造性。
其中艺术教育的综合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最主要、最容易儿童学习的就是其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学前儿童教育活动的综合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奥尔夫要求儿童在歌唱时将音乐游戏和动作等结合在一起,并注重强调儿童的整体合作能力。奥尔夫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给学前儿童教学课程的制定和教学目标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考。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比较天真、活泼、喜欢无拘无束的音乐活动形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时时营造又唱又跳、手舞足蹈的音乐氛围,从语言和音乐的律动因素中,将知识性、趣味性、情境性和活动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音乐教学活动活泼起来。总的来说“音乐有法亦无法,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去创造,跪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去妙用”,让学前儿童以更大的热情与兴趣和音乐教学活动互动起来,以丰富他们的个性空间。
(五)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作力实际上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开掘这种能力,教学中应该结合各种音乐要素,启发、鼓励儿童创作经验”——柯达伊。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认为,创造力实际上是人与生俱来的潜力,在拥有合适的环境和方法下,这种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开发。
1、要营造音乐活动所需的最佳环境。
为了能顺利的发挥创作能力,学前儿童在从事音乐活动时要有合适的环境,儿童的活动室要设计的富有艺术性,在室内墙壁上可以挂置关于音乐的图片或者音乐家画像;有条理、有动感的布置一些五线谱、音符等,除了音乐学习时间,还可以在休息、吃法、课外活动等合适的时间播放适合学前儿童欣赏的歌曲或音乐电影,并为学前儿童提供高水准的儿童音像制品以及所需的合适空间等。同时音乐教师还要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淡化性别较色,鼓励个人特色和思维独立,欣赏、认可学前儿童的创造性。
2、课堂学习活动要有创造性。
学前儿童获得音乐知识和情感的方式往往是从课堂音乐活动中获得的,要培养学前儿童的创新能,那么就得开展各种创造性课堂活动。音乐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时,一定要让儿童“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自己唱、跳、奏、想,自己设计创作和编写一些简单的音阶和歌词,并为常见的儿童歌曲创作新的歌词和新的歌舞表演动作等。在活动中儿童接
触的音乐材料要适合他们的年龄阶段,能够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接受,这样的创造性活动才能更有利于激发学前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和进步。
结语:
我区农村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之路任重道远,一些突出问题短时间内是无法得到根本改善的。而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实施程度,直接关系到儿童身心发展和求知探索的欲望,我们要继续加大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投入和开展,巩固和提高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育事业的认识,使音乐能真正成为开启儿童智力、增强儿童道德观念、提高创新能力的启迪良友,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打好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N].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2] 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1日.[3] 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1月1日.[4] 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三版,2002年4月.[5] 吕宝翠.角色互融—谈音乐新课标下师生角色的转变[J].北京,中国音乐家协会 2007年12期
[6] 卡尔·奥尔夫.为儿童的音乐·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M].德国,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2月
致谢
本文从拟定题目到定稿,历时数月。而今论文完成打印之时,我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忆我在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学习的四年中,最令我难忘的恩师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牛春雨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平易近人,在我学习期间不仅传授了做学问的秘诀,还传授了做人的准则。感谢您这段时间的辛勤工作。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您那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精益求精的要求,让我的论文最终定稿并且受益非浅。
同时还要感谢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领导、老师们四年来对我的精心栽培。
11.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美术;师资;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农村落后的经济基础,使教学资源受到限制
较过去而言,农村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和城市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农村主要缺乏公共文化设施。调查中的几所农村小学非常简陋,校外是一望无垠的田野,再没有其他与美术教学相关的设施。农村经济本身就落后,地方政府也无法大力投资教育事业,这就限制了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学资源。美术不能和其他文化课相提并论,它需要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如图书、教学器材等,但对于那些落后的农村来讲是不可实现的。
(二)学校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第一,我国的农村学校数量极多,大部分学校因其地理位置、交通环境、经济等因素不能吸引美术教育人才。一些在城市生活长大的毕业生不愿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地区,有的甚至认为到农村工作是大材小用。第二,农村学校资金有限,办学规模较小,学校聘不起专职的美术教师。为了能让美术课正常开展起来,学校就会给其他学科教师安排课时,而这些教师对美术教学根本不懂,有的学校甚至让美术课程来填充课表,不能保证有效的美术教学。第三,农村学校得不到其他额外收入,教师的待遇只能停留在某一水平线上,因此拖欠工资也就成了常有之事。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工作琐碎繁多,除了要按时完成学校规定的美术课程教学外,还要开设第二课堂,比如为学校制作橱窗展示、黑板报、布置教室、美化环境等。此外,晚上加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看似并不起眼的工作都是没有劳酬的。在考试科目中,美术课不属于统考科目,因此美术教师在评优、晋级时的成绩不便计算,最终的工作得不到学校的认可。诸多因素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能安心工作,教师队伍就逐渐流失。
(三)学生缺乏美术学习的兴趣
首先,受到农村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买到好的美术用品,如绘画材料、美术图册等,而且有的家庭条件也不允许学生把钱浪费在美术用品上,此外学生的升学压力也很大,无法把较多的时间投入到绘画中,这就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其次,教师传统的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资源不充足,教学内容仅限于课本教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少,知识面不够宽泛。教学过程中没有吸引学生眼球的实物和亮点,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不高,那么学习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使教学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
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本能很好的施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村的经济状况、地理条件和师资力量所导致的,学校缺乏基本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审美观也就受到了限制,怎样让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健康发展,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联系农村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农村虽比城市落后,但其自然景观非常丰富,对美术教学是很好的题材,这是城市学校无法比拟的。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外出写生,农村大自然的河流、田野、树木、农舍都各有特点,让学生领会自然之美,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还提高了学生捕捉素材的技能。此外,农村蕴含着当地特有的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在乡间文化的缩影,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有用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美术调研,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因此,联系农村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让学生就地取材体验身边的美,这才是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最有效的方法。
(二)完善美术教师的制度,提高待遇
首先,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制定规范的教育制度,重视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并将其纳入教育部的发展规划之中。其次,对美术等艺术教育的考评方法也要进一步改进,制定明确、公正、可量化的考核指标,纳入教育考核的体系,美术教师开设的第二课堂指导活动要计算工作量,另计劳酬。第三,相关单位或部门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设备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一定的美术教学经费,使美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第四,真正提高美术教师的地位,美术教师在评优、晋级等方面同其他任课教师享有同样的待遇。
(三)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教师首先要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更多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很快地融入到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入课题,如游戏法、猜谜法激趣法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体验美术学习。此外,美术教学中的多媒体也是不可缺少的,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存的特点辅助课堂教学,不但使美术教学显得更直观,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最后,利用其他学科的优势带动美术教学。比如在美术课堂中引入音乐的元素,在学生绘画时播放合适的音乐,可以净化心灵,增加创作灵感。
三、结语
12.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 篇十二
关键词:留守儿童,进城就读,初中,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5月,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 此后,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研究和干预急剧升温, 取得不少的成果。笔者查阅了众多相关研究文献, 并结合实践观察与经历, 发现: (1) 对留守儿童认识有种先入为主的假设和偏见, 基础教育的实践和管理者尤甚, 即基于“问题”的视角[1], 认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业成绩不良、道德品行低下、心理疾患丛生、行为习惯偏差等问题。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群体, 整体被“污名化”。[2] (2) 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 开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现实性不强的药方, 如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联系, 关心其思想道德, 矫正其行为习惯,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甚至提出所谓的根本解决路径与策略:消解城乡二元结构, 打破现行政策壁垒, 发展地方第二、第三产业, 提高留守儿童父母素质等。 (3) 研究大都局限于对留守儿童现状的描述, 对实践的体察不够深入。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 我们要破解纯“问题”视角, 一分为二地全面调查分析, 在此基础上, 针对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存在的不同的特殊问题, 探讨切实、可操作的解决策略。为此, 本文把研究对象定位于到户籍地所属的县市城区就读的农村留守儿童, 研究的思路是:对此类儿童做深入的田野考察, 然后依据实际经历总结探讨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二、进城就读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义务教育格局的演进, 优质教育资源的城市集聚现象日益明显, 进城读书热也随之兴起。由于户籍制度和初中升学制度的限制, 想让孩子接受好的城市教育而又不能带到务工城市就学的外出务工农民, 便选择了户籍所属的县市城市, 因而出现了本文所指的“进城就读初中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其监护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 学校寄宿
这类学生家庭大多有2个及2个以上孩子, 在进城就读的儿童家庭中相对较贫困。他们住在学校集体宿舍, 吃大食堂或买流动餐饮, 自己洗衣叠被, 自我管理课余学习和生活。夜晚宿舍熄灯后, 有的高谈阔论, 有的酣然入梦, 有的则默默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二) 隔代陪读
父母外出之前, 在就读学校附近租房, 将孩子的爷爷或奶奶接到城里陪护孩子。此类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相对优越。上学在校, 放学回家, 饮食较好, 生活有规律, 部分享受着家庭的温情。但是存在亲子阻隔较大、生活学习监护不力和“隔代宠”等问题。
(三) 独自租房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前, 在未经改造的城区, 为孩子租间位于院落里的房间, 安放一张床和一张书桌, 给孩子配备一部手机, 置办一张银行卡, 拜托房东盯着点, 然后外出打工。此类孩子大多为男孩, 有的较自律, 能利用独立的空间安静地思考学习, 但大多因不良干扰刺激而变得生活无序、行为散乱、厌学逃学甚至辍学。
(四) 亲戚监护
孩子进城后, 寄宿在亲朋好友、叔婶姑舅家。由于并非亲生, 监护人顾忌会破坏亲戚关系而不敢严加约束和管教。此类儿童中, 有的性格倔犟、冲动、任性、伦理道德认知存在偏差, 易跟监护人撒谎顶撞。有的拘谨内向, 总是比较亲戚对待他们的孩子跟对待自己的不同, 于是常常产生不平衡和寄人篱下的心理, 从而变得郁郁寡欢、孤僻少言、怨恨冲动。
(五) 中心托管
随着进城读书热的兴起, 托管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 于是一部分家长也就选择了这种方式来安置孩子。笔者调研发现, 这些托管中心多为乡下教师或部分城区教师主办 (随着进城读书热的兴起, 乡下许多初中教师也闲赋了) 。托管中心学生较多, 分宿舍住宿;米饭食用不限, 荤菜限量配给;提供烧水与洗衣服务;晚间按年级分班自习, 有老师看管。托管中心类似学校住宿生管理服务的社会化机构, 但学校却无权干涉。托管中心以经济利益为驱动, 运用制度规范管人, 缺乏家庭式温馨自由, 不时出现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
三、进城就读初中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一) 积极因素分析
到户籍地所属的县市城区就读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 经济相对来说是比较富裕的, 父母也非常重视教育, 希望借助城区的优质教育, 使孩子各方面获得更大的提升和拓展, 在升学竞争中胜出。城区间相对便捷的交通, 也有利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必要时回到孩子身边, 或节假日时孩子回到父母身旁。这群孩子天性淳朴、体格结实、心灵纯洁、思想自由, 来到城区, 满怀新鲜好奇, 并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锻炼了意志力、自制力、独立性, 在和周围环境的交流碰撞中强化了自我认知, 拓宽了视野, 丰富和发展了社会性。
(二) 问题因素分析
进城就读初中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其特有的问题。
1. 认识和行为上
城市美丽的公园、喧嚣的车流、阔大的超市、摩天的高楼、触手可及的网吧、殷实别致的生活, 让部分学生倍感新鲜好奇, 内心的宁静和原有的节奏被打破, 有的因刺激诱惑而变得迷失方向, 沉醉于猎奇和新鲜的体验, 讲究穿着打扮, 沉迷网络;有的面对喧嚣的城市生活和城市里疏离的人际关系显得紧张害怕, 茫然失措, 离群索居, 甚至变得自卑自闭, 抑郁孤僻。
笔者在心理咨询服务及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 发现有的孩子认为:父母外出为了挣钱, 为了生存, 自己成了父母的负担和累赘, 金钱大于亲情, 亲人分离尚且如此简单, 人生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呢?
2. 思想和心理上
进城就读的农村留守儿童对自己的身份处境比较敏感。例如, 笔者为了了解班级学生情况, 请租房单住、隔代陪读或寄宿亲戚家的学生举手, 只有2个学生举手, 事后得知, 类似情况全班实有15名之多, 反映了他们面对城市同学时的自卑敏感心理。人是社会性动物, 惧怕孤单、寂寞和压抑, 故有交往乐群的需要, 于是他们要么寻找同为留守的儿童, 要么寻找其他伙伴, 相互倾诉交流, 共同玩乐, 释放压抑, 排遣寂寞。但是由于同辈群体思想尚不成熟, 行为缺乏规范, 加之缺少点拨与辨析, 所以容易滋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 如戏谑老师、崇尚帮派与武力、有钱就是爷、贪恋玩乐、热衷早恋等。[3]还有部分内向的学生容易滋生极端、冲动、暴躁的心理。
父母对进城就读的孩子有种用钱来刺激和补偿的心理, 故而给孩子较多的零花钱, 而孩子们大多不善支配使用, 加之一些不良影响, 于是买零食、泡网吧、参加同学生日派对、结伴东游西逛, 因此学习上渐渐消极起来。在这种情况下, 部分孩子慢慢滋生了一种自由放松的感觉, 反而认为跟父母在一起是一种束缚和限制, 于是对父母在电话中的叮嘱虚言应付, 编造事由或夸大事实以向父母索要更多的钱, 原本纯善的亲子关系变异了。
3. 生活安全上
租房单住、寄宿于学校和托管中心的留守儿童, 经常买快餐或移动摊贩烧炒的加有刺激性佐料的盒饭面食, 饮食结构不合理, 甚至以零食代替正餐。他们饮食起居不正常,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 蒙头狂睡到中午。由于年幼、认识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低下, 不能很好地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 卫生保洁上也不尽人意。与此同时, 他们在交通、用电、饮食、交友、玩乐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他们对城区环境不熟悉, 容易出现交通事故;他们来自农村, 与城市生活有阻隔, 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引诱和侵犯;他们年幼, 辨识和自控力低, 饮食、玩乐、休闲上容易发生差错甚至受到伤害, 等等。
4. 学习成绩上
有权威研究认为, 父母外出对孩子学业成绩并无多大影响。[4]但笔者通过实践观察认为, 孩子学习进步是多方协调、多种良好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进城就读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离开熟悉的故土和既有生活方式, 内心充满着紧张自卑、躁动不安;由于饮食休息不科学, 导致健康和精神状态不佳;由于缺乏亲情熏染濡化, 导致茫然迷乱、激情失却, 这些无不对学习起着负面的作用。
另外, 城区学业竞争激烈, 学习资源丰富, 进城就读的农村留守儿童在竞争和整合资源上处于劣势。虽然城区家长学校开办得较好, 但由于留守儿童家长缺位, 这部分孩子也就失去了富于正确先进教育理念的家长监护的可能。当学校老师为孩子制订弥补差缺或强化提高的计划时, 也因缺乏家长的支持配合而落空。
四、进城就读初中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一) 积极肯定的策略
根据笔者调研, 进城就读的农村留守儿童除了父母重视教育外, 他们自身对未来也充满着憧憬和期待, 伴随着新鲜、兴奋、好奇, 初始时在学习上普遍表现得情绪高昂, 在活动中积极主动, 在生活上也独立自理, 在同学中互助友善。此时, 学校老师和家长应善于发现他们各方面的良好表现, 给予表扬肯定。例如班主任在班级里做积极的宣传肯定, 学校在全校树立留守儿童积极上进的榜样, 并不失时机地号召大家向他们的长处学习, 在振奋他们精神的同时, 也消除其他同学的偏见和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 使留守儿童产生融入感和归属感。
(二) 家校联动的策略
学校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和了解进城就读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各种状况, 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在跟外出务工家长沟通的过程中, 既要反映问题, 也要汇报成绩, 更要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交流。学校要充分利用节假日, 召开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会议, 向他们做相关报告, 帮助他们了解留守儿童的问题并掌握化解策略;以社团和兴趣小组为依托, 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科技、文艺、体育、书法等小组活动, 让他们体验成功与归属感, 同时避免因寂寞空虚和不良诱惑而走上放任自流、沉迷网络的歪路;由工会和团委牵头组织“留守儿童关爱中心”, 聘请学识、品行俱佳的老师为中心成员, 实施“一帮一”或“一帮多”制度, 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品行、心理等进行亲情式的观察、指导、帮助、咨询、监控和记录, 根据发展变化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教育策略。
(三) “代管家长”的策略
有研究表明,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和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认识上没有显著差异, 父母外出与否和孩子学习成绩并没有很大相关性[5], 原因是留守儿童家长无力对孩子学习进行辅导。[6]由此可见, 将进城读书的农村留守儿童以5人左右进行分组, 选择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作为代理家长,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安排。
进城就读初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下出现的一个新群体, 也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盲点。我们要密切关注他们身上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 积极探讨实施切实有效的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2]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 2011 (1) .
[3]左鹏, 史金玲.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障碍与社会支持系统构建——来自四川W县的调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
[4][6]朱科蓉, 李春景, 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教育科学, 2002 (4) .
【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推荐阅读: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12-09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2-20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10-11
柞水县农村劳动力现状调研分析11-06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08-09
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08-20
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11-30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12-25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07-18
湛江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现状及其分析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