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案

2024-09-03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案(精选8篇)

1.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案 篇一

[键入文字]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改革财税体制”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对我国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突出强调了财税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2014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把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作为重点推进的三项改革之一。

满洲里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直辖的县级市,中国最大的陆运口岸城市。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全市财政总收入从1994年的851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28.2亿元,增长32倍,而财政总支出从1994年的890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37亿元,增长40倍。这一时期满洲里市公共财政职能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促进了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中央统一规范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在2006年和2012年两次对各盟市财税体制进行了调整完善。其中,2006年财税体制改革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资源税作为自治区与盟市共享税种,实行渐进式改革;2012年,自治区进一步调整了财政体制,在维持原体制共享五税范围不变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自治区与盟市的分享比例,自治区因完善体制新增加的大部分收入再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支持困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以保障其基本生活。20年来的财税体制改革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也要看到,现行的财税体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现行财税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与财力增长不同步。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满洲里市财政收入虽然实现较快增长,但可用财力增长相对迟缓。财政收入的增量中,增值税的增长占较大比重,但上划中央两税返还比例却在逐年降低。满洲里市税收返还收入占上划两税收入的比重由1994年的83%下降到2013年的18%,地方得到的返还收入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

自治区财政体制的调整减少了地方可用财力。自治区调整与盟市的财政管理体制后,减少了地方的可用财力。尽管通过分税制财政体制集中的地方财力自治区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再大部分返还给地方,但资金一般也会更多地倾向于发展程度较低的贫困,处于如满洲里市一样发展水平的地区得到的转移支付资金无法弥补因体制调整的财力。另外,中央和自治区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需要通过申报项目等多种方式才能得到,在资金的争取过程中,地方政府要付出大量精力,增加很多运行成本。

事权和责任划分不清加重了财政支出负担。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要求,接收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加大。满洲里市从2004年开始陆续接收扎煤公司剥离出来的中小学校、公安人员以及铁路剥离出学校和医院职工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压力。按照2013年数据统计,接收华能集团扎煤公司以及铁路系统剥离的社会职能地方财政每年要增加支出3亿元,这进一步加重了地方财政支出的负担。

国家口岸的建设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作为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门户,满洲里口岸承担着中俄贸易7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口岸过货量、贸易额、上缴关税代征税各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项指标均居沿边口岸前列,为国家和自治区外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满洲里市地方政府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也随之逐年加大,因之产生的困难和压力也在不断增多。

各级财权和事权的划分不够明确。一是各级财权的划分不明确,存在财源交叉、税源范围不清和事权错位的问题。例如,各区间招商引资企业交叉进驻园区,税收入库问题争议比较大。二是事权界定不清晰,市、区存在交叉错位现象。例如,满洲里市承担扎赉诺尔区社会职能问题,为该区内的中学、医院、公安局及交警队等社会职能支出近2亿元,这部分支出虽然保障了该区各项事业的正常运转,减轻了该区财政的压力,但也增大了市级财政支出负担。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方案》指出,在保持中央和地方收入格局大体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权力和责任、办事和花钱相统一,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具体来讲,满洲里市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提升财政职能作用,增强服务发展能力。一是积极探索财政在市场培育和市场弥补等方面的有效途径。在竞争性领域探索实行“拨改投”,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探索解决竞争性领域财政无偿投入使用效益低的问题,放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二是强化资金整合。对部门之间重复交叉、方向类同的专项资金实施跨部门整合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三是严肃财经纪律,着力盘活资金存量,加强资金监管。压缩“三公”经费支出,规范公务支出标准体系。四是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完善财税体制,优化市场环境。一是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完善财税体制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各项政策措施要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扩大税基,增加财政收入。二是要主动对接并落实税制改革各项政策,认真做好营改增、房地产税等项改革工作,通过依法组织财政收入促进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改进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三是科学合理分配各级财力和事权,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积极研究财税政策,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建设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二是研究中央和自治区关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扶持政策,围绕满洲里口岸自身特点,充分发挥放试验区和自由贸易园区的政策优势,积极争取上级的政策、财力支持。三是加强对金融政策的研究,加强与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协调,进一步发挥金融业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深化财政各项改革,增强财政体制机制活力。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增强支出预算的约束力。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细化公开内容。二是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的范围,大

力推行公务卡改革,降低公务消费现金支出比例;继续深化政府采购,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三是规范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激活存量资金、盘活闲置资金,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四是合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加强债务资金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债务资金使用效益。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2.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案 篇二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县乡政府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目标, 逐步提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水平, 实现县级政府财力与保障责任相匹配;进一步改善县级财力均衡度,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加强县级财政管理, 在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规模、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原则。首先, 明确责任主体。按照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 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 省以下财政体制主要由省级政府确定, 实施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责任主体为省级政府。其次, 动态调整保障水平。实施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既要确保县乡政府履行职责的基本财力需求, 又要充分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 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 动态调整保障范围和标准, 逐步提高困难地区县级财力保障水平。三是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对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予以表彰和奖励, 对工作滞后的地区予以批评和处罚。

基本思路。财政部统一制定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国家保障范围和标准, 要逐步加大奖补资金支持力度,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引导和督促地方政府切实加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工作。省级政府要逐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 加大财力调节力度, 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强化县级财政预算监督和支出绩效评价, 确保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资金稳定增长。县级政府要加强县域经济发展, 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强化预算管理, 按照财政部、省级政府规定范围和标准落实保障责任, 切实履行基层政府职能。

一是明确责任,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根据《预算法》和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 省以下财政体制主要由省级政府确定, 实施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责任主体为省级政府, 强化属地管理责任。二是健全机制,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通过提高保障标准、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构建县级财政良性运行的制度保障, 优化财力分布格局。三是强化管理, 推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引导县级政府改进预算管理, 合理安排预算, 优化支出结构, 按照规定范围和标准全面落实保障责任, 切实履行基层政府职能;依法实施收入征管, 清理财税优惠政策, 提高财政收入质量, 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四是注重绩效,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绩效评价体系, 重点考核县级财力保障水平、县级财力均衡度和县级财政管理水平, 对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予以表彰和奖励, 对工作滞后的地区予以批评和处罚。五是推进改革, 努力实现县级政府财力和事权相匹配。中央财政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合理划分政府间支出责任, 理顺收入划分关系,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为根本解决县级财政困难问题创造条件。六是保障民生, 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动态调整保障范围, 提高保障标准, 增强困难地区的财政保障能力, 落实国家统一制定的重大民生政策, 把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群众的关心落到实处。

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相关思考 篇三

【关键词】财税体系改革;改革意义;问题;目标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来,我国财税体系不断的改革发展,公共财政的体系建设有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财税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不适应的问题,所以要进一步促进财税体制的改革,为推动科学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提供更好的保障。

二、深化财税体制的改革的意义

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总体部署,1994年我国正式实施了政府财税制度的改革,确立了以分税制作为主要的政府间的财政体制与以所得税和流转税为主题的新的税制。这是建国以来,对政府财政关系处理的一次调整力度最为强、影响力最为深、范围最为广的重大的制度创新,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财税机制迈出的极其重要的一步。税收制度的改革是我国税制朝着简明、统一、公平的目标发展的体现,基本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下的税制到市场经济下税制的转变。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可以看出,1994年实行的财税体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现行的财税体制和现在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各级政府的希望,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政府之间事权与支出的范围划分不清晰

(1)政府之间的财政体制还保留着相对较重的行政化色彩,税收返还和原体系补助等很多做法会致使市县的财政体系更复杂,透明度较低。

(2)政府财政分配的决策权大多向上集中。政府之间的财力和事权相互矛盾突出,所以贫困市县的财政收支缺口就越来越大,并且高度的依赖上级的补助转移。部分地方政府则通过投资融资等平台向企业、银行等借款,或者是拖欠工程款等做法来融资,这就形成了大量政府债务,突出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

2.财税体制规范化的任务较艰难

(1)财税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和法制化还不够。在财政的运行之中,市场与政府的界限很难划分,提供混合的公共产品的主体较难确定,甚至部分地方人大对于预决算的监督和审批权都会流于形式,所以会让财政资金的支出缺乏相对的效益。(2)省级以下的各级政府间资金划分的规范和比例等问题还没有界定清楚。这导致一些地方可能形成“吃饭财政”,部分欠发达的地区财政负债很严重。

3.政府的收入管理不科学

政府更好的参与国民的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财政收入,它的基本职能就是调节企业与人民的收入分配,筹集好国家建设所需的资金。科学的财政收入的管理应该是:收入规模不大不小,正好适中;收入功能相对健全,在为政府筹集资金的同时调节企业与人民的收入分配;收入结构相对合理,确保主为税收收入,辅为非税收收入;收入法治相对完善,依法来征税,依法来管理,还要把政府收入都纳入预算中,定期接受人大的监督与审查。但是现在的政府收入管理状况和以上的科学管理方法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4.现行的税制体系还不够规范

(1)主体的税种不突出,所以合理的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分配问题的需求较难满足,这就发挥不了税收调节作用了。(2)生产型的增值税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对一些机器设备等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不给予抵扣,就会导致再一次征税,税收的负担增加,阻碍了经济的增长。(3)社会保障费的收缴制度发展止步不前,没有吧社会保障的资金划入正常的預算管理之内,致使我国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缓慢。

四、深化财税体系改革的目标

1.形成相对科学公共财政的理念

尽快理清楚市场与政府边界,这就要下较大的力气去解决部分地方政府喜欢介入经营性和竞争性的领域却导致政府需承担职责的空缺问题。可以通过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确保只要市场可以解决,就让政府尽快退出,充分发挥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只要属于公共事务领域,市场暂时无法解决或者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就要出来承担应有的责任;在处于两者之间的时候政府就要发挥好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地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同时要进一步调整政府之间的支出结构,明确政府和公共产品,市场、私人产品之间的责任界限。

2.完善事权的划分,深化省级之下的改革

(1)遵循法定的原则。事权的划分应是人大代表经过充分的讨论和辩论后来立法确定的,除此之外任何的一级政府都没有权利擅自进行新体制的安排,这能提高财税体系安排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同时,对各级政府的财政行为进行共同约束可以形成稳定的支出和收入预期。(2)分清中央与地方的职能。要结合政府职能的转变,确定中央政府主要提供的全国性服务和事权范围,分清省级政府主要负责的区域提供和事权范围。对于社会保障、教育和环境保护、河流污染治理等具有外溢性公共产品,要明确各级政府间的经费负担比率,承担的份额要由法律规定。(3)减少财政的级次。要加快县乡级的财政体制的改革,积极的推动财政“省直管县”与“乡财县管”的改革,尽量减少预算级次。

3.科学的管理我国政府的收入水平和规模

可以通过正税消费来努力提高我国税收收入在政府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减少非税收收入,特别是各种政府性的基金和收费在政府收入中所占比重。要着重调整国民的收入分配,增加国民收入,政府和企业就要相对减少部分资金的分配。

4.深度优化税制的结构并完善税收的体系

(1)改革增值税与营业税。要加大增值税的使用范围,将建筑安装业、交通运输业等部分行业由营业税变成增值税。(2)改革个人所得税,加强居民调节功能。实行综合与分类管理互相结合的征收模式,相对减少中低收入者的税收压力。(3)优化房产交易税,努力抑制那些投机行为。稳妥并积极的推进房地产行业税收支付的改革,归并房屋开发等领域的多种税费项目,完善房产税征收制度,发挥好房地产税收的积极调节作用。(4)加大政府性非税收收入的清理力度。将一些能改为税收的消费改为税收,不规范的部分则要严格取消。(5)完善地方税制体系,赋予地方政府部分税制的管理权。(6)要完善消费税,把那些高的消耗和污染的高档的消费品与奢侈品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适当提高消费税的征收税率,把从量定额的征收变成从价定率的征收。

五、总结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重要发展时期,这段时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时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士的转变与经济结构的调整的关键时期,深化财税体制的改革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圆满实现。因此,深化财税体制的改革,建立一个完善的财政与税收体制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强.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01:4-10+22.

[2]郑建新.关于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考[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05:5-14.

[3]陈世杰.推进我区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考[J]. 北方经济,2014,11:20-21.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篇四

我市是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第一批试点地区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2009年6月要基本上完成改革试点工作。为确保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取得实效,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岛和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目标,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打造“文化三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改革的总体目标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一)全面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三项内部制度改革,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增强服务功能;

(二)实行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两分开”,提高新闻舆论引导能力,壮大新闻事业发展实力。

(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实行公司制改造,处理好分流人员,安置好下岗人员;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壮大发展实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加大政府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改革的任务和措施

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全面铺开”的工作方针,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和《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琼发〔2006〕19号)、《海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海南省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琼府〔2007〕25号)的规定,根据《三亚市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总体方案》的要求,结合各文化单位的性质、职能和工作实际,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和措施,增强文化事业单位活力,提高文化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改革,进一步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一)改革文化管理体制

1、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市委宣传部负责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等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抓好宏观管理,支持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进一步增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地位。

2、切实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要转变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直属单位向管全社会转变,由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管理转变,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管宏观、定政策、做规划、抓监管上来,转到依法行政上来。整合相关业务机构,调整人员编制,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

3、探索改革文化事业单位投入方式和拨款制度,实行不同的经费核拨方式,逐步由拨款改为借、贷、投,由对文化事业的一般投入转变为对文化项目的投入,实现由“养人”到“养事”的转变。

(二)转换文化事业单位运行机制

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动、改善服务”原则,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含新闻媒体)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三项内部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建立和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坚持面向市场不断激发自身活力,努力形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优良、引导有力的文化事业主体。

改革的方式和内容是:

第一、建立和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制度,明确设岗范围、职能、职责,划分各岗位工作任务,确定岗位系列和档次。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的要求,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

第二、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度,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指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下属单位)由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公开选聘,中层以下干部实行竞争上岗。

第三、调整人员编制,发展壮大文化事业队伍。根据工作需要,重新调整文化事业、新闻媒体单位人员编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第四、改革现行分配制度。建立“以岗定酬,绩酬挂钩,按岗取酬”的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性。根据上级有关规定,明确岗位绩酬,突出绩效,拉开差距,实行二次分配。

第五、继续实行工资统发制度。文化事业单位(不含新闻媒体单位)在编人员的工资由单位工资报账员每个月根据单位绩效考核结果报下个月工资,仍通过财政统发至个人工资帐户。

第六、新闻媒体单位实行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做大做强新闻事业,拓展搞活经营产业。在编人员的工资由财政全额拨付。逐步实施广播电视非时政类节目制播分离,广告、发行、印刷等部门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改为经营单位,实行公司化运作,经营收入主要用于新闻媒体单位事业发展,不足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的原在编在职人员保留事业身份,退休按档案工资办理,新录用的人员按企业办理。

第七、截止2008年12月31日,文化事业单位(含新闻媒体单位)在编人员凡工作年限满30年或工作年限满20年且年龄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界定为“老人”。在规定的时间内,经本人申请,主管部门批准,市组织人事部门审核确定,可以办理提前离岗。离岗期间的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不变,单位和个人按事业单位的办法计算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按事业身份办理退休手续;已办理提前离岗的人员不占单位人员编制;三亚晨报社、三亚广播电视台办理提前离岗的人员至法定退休前的工资福利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及住房

导资金的管理细则由市委宣传部和市财政局联合制定。

(五)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的路子。把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三下乡”等公益文化项目纳入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体系,进行市场运作,发展适合当地群众文化需求的健康向上的特色文化娱乐项目。

(六)发挥基层文化站的组织指导作用,推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各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的领导,配备专业人员,安排专项经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目标,把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作为培育文化市场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加强管理,创新机制,激活经营,增强实力,推进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多元化”,文化队伍建设“社会化”,文化娱乐发展“市场化”和文化市场管理“制度化”,丰富活跃农村基层文化生活,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

五、组织领导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搞好协调,形成合力,确保改革与发展取得实效。

(一)调整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充实“三亚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 萍(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常务副组长:李柏青(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徐国良(市人大常委、市文旅委副主任)

宁光荣(市委副秘书长)

林贻秀(市政府副秘书长)

成员:钟 声(市委政策研究室负责人)

刘关山(市政府研究室主任)

王永敏(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事劳动保障局局长)

黄淑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三亚晨报社总编)

莫英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廖民生(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局长)

周 雄(三亚广播电视台负责人)

潘国华(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周高明(市财政局局长)

邓 忠(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关进敏(市国资委主任)

李洪海(市住房保障与房产管理局局长)

温孝廉(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局长)

刘洪良(市地方税务社会保险费征稽局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莫英俊同志兼任。工作人员从市宣传文化系统等单位抽调组成。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三亚晨报社、三亚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要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二)加强政策研究,建立政策体系。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做好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确保改革工作有序进行,取得成效。

(三)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思想工作。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要加强改革政策宣传,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和改革单位干部职工正确认识改革的形势和任务,正确认识改革的政策措施,为保证改革任务的落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切实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解难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要及时处理和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让广大职工享受改革成果,维护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六、组织实施,确保成效

5.山东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 篇五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鲁发[2004]15号),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山东实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原则要求。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导权。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鼓励多种形式的探索和试验。三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四是坚持把发展作为改革的立足点,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以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职工权益,充分调动干部职工支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六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二、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紧紧围绕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宏观文化管理体制等主要任务,努力在试点工作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文化单位活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日益强劲,文化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创造更多更好适应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切实提高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

落实这一目标任务,确定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播电视总台、山东出版集团、省博物馆、省艺术馆及省直艺术院团为省直改革试点单位,济南、青岛、莱芜、临沂、滨州为改革综合试点市。各综合试点市和试点单位全面推开改革试点工作,其他市和省直其他文化单位根据实际,积极进行改革探索。有关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的统一部署进行。重点推进六个方面的改革工作。

(一)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按照中央关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界定和划分,积极稳妥、科学规范地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省直一般艺术院团。按照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以大型演艺项目为平台,组建山东演艺集团。政府通过项目委托、招标采购、奖励补助等方式进行重点扶持,推动集团发展壮大。山东演艺集团运用市场手段,整合现有省直艺术院团及演出场所等资源,采用部分剥离、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推动省直一般艺术院团转企改制。

山东出版集团。除山东人民出版社等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保留事业体制外,其他图书出版社、电子音像出版社、期刊社,逐步转制为企业。转制为企业的出版单位,坚持国有独资。

·1·

大众报业集团。所属媒体中的经营业务部分,已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转制为企业的,坚持国有绝对控股,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吸收社会资本,明确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资产经营责任制,加强企业监管。山东广播电视总台。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整体转企改制,由总台独资或绝对控股,组建山东影视剧制作发行有限公司。整合《山东广播电视报》、《时代影视》、《视周刊》、《音乐大观》等平面媒体,组建山东广电报刊出版发行有限公司。电台、电视台的文艺、科技、体育类节目,可有选择地逐步探索实行制播分离,引入市场机制,实行节目招标采购。

(二)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对政府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科技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政府投入为主,以项目投入为手段,采用政府招标、集中采购等方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这类单位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任何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的用途。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重点新闻网站和时政类报刊,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任务的出版单位,重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实行事业体制,由国家重点扶持。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是转换内部机制。深化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核算,降低运行成本。制定服务规范,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省博物馆,以齐鲁文博中心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实行全新机制。规划、设计和建设按照“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标准,实行国际招标、政府采购、项目管理。运行管理实行现代管理模式,突出公益性、开放性和科技性,拓展服务空间,创新服务手段,深化服务内涵,不断提高文博中心的综合使用效率。

省艺术馆,重点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以省艺术馆为龙头,带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服务对象社会化、文化设施规范化、活动设备现代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指导中心和示范基地。

(三)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省文化厅,理顺与省直艺术院团、省演出公司等单位的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省广播电视局,逐步建立完善山东广播电视总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全省有线电视网络,组建全省性广播电视总台。省新闻出版局与泰山出版社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泰山出版社转制为企业。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采取下放、取消、合并、转移等措施,依法核减行政审批权限,改进审批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

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全面加强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发挥相关部门的行政管理优势,建立健全全社会、全行业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发布统计资料。同时,相关部门要结合发展数字广播电视业等十大文化产业,建立专项统计制度。

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综合试点市,按照中央《关于在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意见》(中办发[2004]24号),调整归并市、县(市、区)原有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以及“扫黄打非”等相关行政执法队伍,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实行属地管理,统一执法。

探索建立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国有文化资产暂由财政部门负责管理,宣传部门负责重大资产变动的前置性审批。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要求,研究制定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

(四)培育发展文化市场主体

壮大文化产业集团。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联合重组,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

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支持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播电视总台、山东出版集团等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共同投资、相互参股,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等方式,形成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鼓励支持济南日报、青岛日报、烟台日报、临沂日报等集团化建设。

创办新兴文化企业。组建山东文化产业集团,用市场手段运作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开发经营文化娱乐、影视放映、旅游休闲、艺术产品及广告策划等产业项目。组建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推动资本向演艺、娱乐、影视、动漫、创意、会展、旅游、票务、道具租赁等领域流动,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文化企业群。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鼓励非国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培植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支持有一定发展基础、有资金实力的民营企业整合市场资源,参与文化市场竞争,增强实力、扩大规模。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鼓励民营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联合开发等形式,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改革。

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鼓励文化产品出口,加强海外文化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建设,支持与管理规范、技术先进、资信可靠的国外知名文化企业合作,大打孔子牌和齐鲁文化名牌,培育一批有资金实力、社会影响力、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着力将我省的文化产品推向海外市场。

(五)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完善现代流通体制。以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为重点,建立辐射全省城乡的图书报刊、影视产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艺术品、演出剧目的营销网络,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对省新华书店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山东省新华书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山东出版集团绝对控股的子公司。尽快完成对省、市、县三级新华书店经营主体的资产、经营、管理关系的重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建设山东出版物流中心、信息中心,用1年左右时间实现全省连锁经营和统一物流配送。以城乡电影院线建设推动电影发行放映改革,在全省创建1至2条适合中低收入人群的低票价电影院线。在邹平魏桥棉纺集团、龙口南山集团、淄博万杰集团等大型企业驻地,以及工商企业相对发达、人口密集的城乡结合部,建设一批高档次、多厅、多功能综合电影院和电影城。推动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发展农村数字电影院线。采取“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花钱买服务”的办法,在全省农村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

繁荣发展文化市场。重点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扶持济南古玩书画市场,济南、青岛演艺市场,淄博陶瓷琉璃市场,潍坊民间工艺品市场等特色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文化资本、产权、信息、管理、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市场。培育和规范网上阅读、在线娱乐、互动游戏、手机短信、数字广播电视、流媒体等新兴文化市场。

推进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建设。成立山东省文化产业联合会,制定行业规范,依法履行市场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责,发挥连接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展和完善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机构,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

(六)调整优化文化领域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制定我省“十一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和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报刊和广播电视资源,解决国有文化资源结构失衡、效益不高和重复建设等问题。报纸期刊重点是优化存量资源,调整报刊结构,推进报刊业由数量型向规模型、特色型、品牌型、效益型转变。广播电视重点是加快网络整合步伐,提高网络运营的规模和水平。优化区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以鲁文化、齐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滨海文化、运河文化为核心,规划建设东、中、西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带。

优化行业结构。发展数字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影视剧创作业、印刷发行业、演艺业、动漫产业、旅游产业、体育产业、广告会展业、古玩书画与工艺品产业等十大文化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方式,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拓展服务内容。大力发展文化博览、创意策划、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文化产业。把文化创新产业纳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新集聚区。

优化产品结构。利用我省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精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加强品牌经营,以原创作品为龙头,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并形成品牌链,扩大我省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齐鲁文化的知名度。图书出版重点是优化结构、创新品牌,提高一般书在图书总量中的比重,品牌书在一般书中的比重,鲁版书在全国图书市场中的比重,改变过分依赖教材教辅的局面。广播电视重点是打造一批名牌频道、名牌栏目及影响广泛、效益明显的精品电视剧。演出娱乐重点是整合市场资源,实施品牌战略,创作一批特色剧目和名牌剧目,策划编排能够代表山东形象的原创性大型歌舞,增强市场竞争力。

优化所有制结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完善文化企业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综合实力强、社会效益高的领域集中,保证国有文化资本在总量上占明显优势,质量上有显著提高。编制发布《山东省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放宽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限制,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鼓励和扶持庄户剧团、文化大院、个体电影放映队等,探索“公司+业户”等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企业。

三、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一)成立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山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参照中央的做法,领导小组组长由王敏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张昭福、姜铁军同志担任,成员由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省委宣传部,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试点市和试点单位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二)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研究制定支持和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具体办法,建立健全政府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地同期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立农村文化专项补助资金,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在过渡期内,原有财政拨款保持不变,为培育市场,政府可给予一定补贴。引导社会力量以民建公管,冠名权出让,政府出地、企业出资,结对共建等多种方式投资兴办公益文化事业,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建文化事业的格局。

(三)以发展促进改革。把改革、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先修渠,后放水”,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改革过程中的人员分流、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等实际问题。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重点搞好齐鲁文博中心、山东书城和山东广电中心等省城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孔子文化产业研发基地”、“海疆文化产业研发基地”、“动漫产业研发基地”、“工艺品产业研发基地”等,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每两年举办一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打造大型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平台,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

(四)落实相关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3]105号)的有关政策规定,适用于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的地区和单位。继续执行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配套政策,切实解决好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制定文化人才政策,多层次、多渠道引进、激励、培养优秀文化人才。

各综合试点市和省直试点单位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认真开展调研,抓紧提出改革工作方案,报省文化体制

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批准后组织实施。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对外公布和宣传改革工作情况。严肃工作纪律,重大问题及时请示报告。

6.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 篇六

太白县医院太白县中医医院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各科室: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陕政发医发【2012】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一年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公益性原则,实行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建立与全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城乡居民医疗卫生需求相适应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认真研究本级财政负担能力,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确定较长周期的政府投入规划。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正确处理政府、公立医院、医药企业、医务人员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既突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又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公立医院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和监管

机制,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社会满

意度、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费用,促进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 “医

务人员受鼓舞、监管人员易掌握、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2011年完

成我县公立医院改革工作,2012年巩固、完善、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配置医院资源

把县医院办成符合二级甲等医院标准的区域医疗中心;把中医院建成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坚持中医特色,向中西医结合、中医医疗、保健、康

复、老年病诊治和老年护理等方向发展。分类规划建设乡镇卫生院,乡镇

卫生院在全力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同时积极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坚持

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并重,满足城区居民、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

和基本医疗需求。

(二)改革医院管理体制

对我院运营中的重大问题、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

使用等“三重一大”事项报经上级卫生主管部门进行监管。全面推行全员

聘用制、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内部分配绩效工资制。实行卫生局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院长拥有医院的经营管理和人事管理权限。院长根据有关规定提出医

院业务机构和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意见,报经卫生、人事部门同意,根据岗

位设置聘用人员。在工资总额内,确定内部薪酬分配办法。在核定的经费

支出总额内决定非资产性的经费支出。院长按维护公益性的要求行使职

权,确保医院严格执行国家医疗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和标

准,承担社会责任。

(三)改革医院运行机制

1、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医院成本核算,实行院务公开、财务公开,强化医院风险经营意识。按照医院财务有关规定,加强医院财

务监管,严格预算和收支管理。落实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内部和外部审

计制度。按规定提取住房公积金等。

2、深化医院人事制度改革。

(1)实行岗位分类管理。我们根据岗位设置及任职条件,提出意见,经卫生局审核后报人劳局审查,办理工资、医保、档案等手续。要打破人

员身份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按需设岗,按岗聘人,人员执业资

格与岗位需要相符,不随意超编进人、用人,不随意串岗。实现全院卫生

人员按岗位聘用,工作按岗位职责考核,工资福利待遇按岗位兑现的管理

机制。

(2)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医院的中层管理人员由院长择优聘用,报

卫生局按岗位设置条件审查备案。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实行评聘分开,竞

争上岗,择优聘用。其他人员参照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办法执行。

3、完善医院分配制度。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为核心的分配机制。

医务人员绩效工资的发放要按照量化考核、按劳取酬、效率优先、兼顾公

平的原则进行。并且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要向技术骨干、拔尖人才、学

科带头人倾斜,向重点岗位和弱势岗位倾斜。坚决取消开单提成、按医疗

服务金额提成和下达经济任务指标等做法,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数量为核

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以专业技术能力和医德医风等为主要评价

标准的绩效考核体系。拉开分配档次,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

性。

4、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我院始终将“科技兴院,人才强院”

作为医院建设的根本宗旨,立足实际,依靠市中医医院常驻专家组临床带

教,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以培养利用现有人才和本地人才为

主,逐步建立了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技术硬的卫生人才队伍。采取三项

措施狠抓医疗质量管理。一是树立爱岗敬业,立足本职求发展的理念。鼓

励医务人员总结经验多写论文,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二是依靠市中

医医院专家组指导,建立并完善“三基”查房制度及危重患者会诊制度。

三是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增强人才自身内在“造血功能”。四是采取

“送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工作方针。大力提升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狠

抓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

(四)改革医院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

预付等支付方式,建立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和约束机

制。逐步扩大医疗保障范围,提高支付比例,合理控制医院医药总费用、均次费用,落实大病医疗救助。

(五)加强医院内部管理

1、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持续改

进的考核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医疗服务的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确保

合理诊断、合理用药、合理检查。严肃处理违规检查、违规用药等问题。

坚持把深化改革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维护医疗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进一步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纠正医疗行业不正之风。

加强重点专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推广适宜技术和

基本药物。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全面改善医疗服务,大力推广方法多样、渠道灵活的惠民措施。对生活确有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制定出具体的帮

扶办法,予以适当的费用减免。争取和省、市三甲以上医院建立长期的协

作关系,建立技术支持、远程会诊、人才培养、实地会诊手术等机制,方

便患者就诊。

2、有效控制医药费用。全面推行一日清单、收费项目公示和费用查

询等制度,按时向社会发布医疗服务价格信息,在患者的缴费票据和一日

清单上明确体现国家的收费标准、医院的减免比例、患者的受益金额,提

高收费透明度。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医院医药总费用、均次费用

稳步下降。

3、提高医疗信息化水平。以医院管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建立覆盖全县人口的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医院之间、医院与其他医疗卫生

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与医保经办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人口健康信息的全过程、全方位联系与共享。

(六)完善基本药物购销体系

进一步推进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工作,建立健全基本药物供应保

障体系。结合国家基本用药目录,不断完善全县基本药品目录,建立基本

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实行动态的基本药物管理和采购制度,根

据临床需求,适时调整基本药品目录,做好基本药物应急储备。全面推进

“规范药房”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国庆(县医院、县中医医院院长)

副组长:李小军(县医院党委书记)、王瑛德(县医院副院长)、张兆祥(县医院副院长)

成员:韩涛、秦小雄、杜娟、李彩霞、谢会琴、齐晓丽、林

建平、张晖、魏琴芳、申顺利、李春娥、苟兰英、胡正艳、张林平、魏

晓芸、赵勇、李商贵、付军峰

(二)工作职责:

1、在本级政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

导下,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2、根据国家医改工作的法规、方针、政策、指示,结合本地实际提出

贯彻实施的意见、建议供政府、医改领导小组决策。

3、负责与上级医改办、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部门,本级医改领导小组

各成员部门,下级医改领导小组、医改办进行医改工作的协调联系。

4、负责本级医改领导小组文件的起草和会议的组织工作。

5、负责对本级医改工作进行调研、督办、检查、指导、推进。

6、负责组织本级医改业务培训工作。

7、负责本级医改工作的对外宣传、信息发布工作。

8、负责承办上级医改部门及本级医改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加强舆论引导。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宣传,妥善处理好改革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为医院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抄送:太白县卫生局

太白县医院太白县中医医院2012年3月25日

7.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案 篇七

该《行动计划》提出了加快建立新型标准体系的主要行动。一是在强制性标准改革方面,要研究制定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对现行强制性标准及制修订计划开展全面清理、评估。各部门、各地区不再下达新的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计划。二是在推荐性标准改革方面,开展对现行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集中复审和修订。优化推荐性标准制定程序,缩短制定周期,提高标准质量和制定效率。进一步改进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备案管理,加强标准信息交换和共享。三是在推进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改革试点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商学协会先行先试,加快制定团体标准发展指导意见和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深化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建立完善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要修订《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改进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加强标准实施与监督,加大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展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行动计划》还要求,要不断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积极拓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领域范围,逐步提升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比例,不断提高国际国内标准水平一致性程度。研究制定中国标准走出去工作方案和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加大与主要贸易国标准互认力度,推动铁路、电力、钢铁、航天、核等重点领域标准走出去。

此外,《行动计划》还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工作。要统筹规划建设统一、规范的全国标准信息网站,为社会提供服务。要加强标准化重大政策和重点工作的普及性宣传,加大重要标准宣传贯彻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加大投入。要加强标准化法治和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化法修订,实现立法与改革决策的有效衔接。

那么,《行动计划》是如何让我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具体落地的呢?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人。

《行动计划》明确:深化改革的细化分工

国家标准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贯彻落实好今年年初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特别是第一阶段(2015-2016年)需要推进的工作安排,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组织起草了《行动计划》,并征求了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总装备部、中国科协等58个单位的意见,经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后,由国务院批准同意,并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这是贯彻落实《改革方案》精神的一个具体行动,也是今明两年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具体工作安排。

《行动计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改革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对强制性标准改革、推荐性标准改革、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改革试点、标准国际化和统筹协调机制建设等重大改革举措都提出了具体实施要求。二是明确了各项改革任务的责任分工,标准化工作改革需要各部门、各地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这次《行动计划》在责任分工方面进行了明确。比如:团体标准涉及到学协会今后如何在标准制定中更好发挥作用,《行动计划》就明确了由国家标准委、民政部和中国科协3家来牵头予以具体推进。三是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部署要求。在起草制定《行动计划》过程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具体工作安排上也予以了贯彻落实。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制造2025、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在《行动计划》中就提出了研究制定中国标准“走出去”工作方案和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的要求;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就提出了推进科技类学术团体开展标准制定、鼓励团体标准先行先试的措施;在推进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行动计划》提出了开展企业标准改革试点、鼓励企业进行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等措施安排。

《行动计划》突出:强制性标准改革是重中之重

强制性标准的改革目标是将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一级,这是对现行标准体系的重大改革。按照《行动计划》,强制性标准改革是标准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行动计划》对推进强制性标准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研究制定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二是对现行强制性标准及计划开展全面清理、评估;三是在工业领域先行开展整合修订试点;四是各部门、各地区不再下达新的制修订计划;五是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应该说对强制性标准改革的要求十分具体和明确。

据介绍,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在前期10个行业的清理试点工作基础上,已经起草了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目前已经完成征求意见过程,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中。下一步将会同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区,共同做好强制性标准的改革工作,同时也加快相关管理规定的制定修订,在制度上予以保障。

《行动计划》安排: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改革

团体标准是为满足市场、科技快速变化及多样性需求,由具有法人资格、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学协会、商会、联合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制定的标准。

从国外看,团体标准发展十分成熟。美、英、德等国均有大量制定标准的专业性社会团体,团体标准不仅是这些国家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活跃、最贴近市场需求的一类标准。

从国内看,近年来国内一些新兴产业领域也开展了团体标准的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因此,我国在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方面,主要坚持3个原则,一是不设许可,不搞准入;二是市场驱动,自主制定;三是自愿采用,优胜劣汰。2014年,国家标准委会同中国科协开展了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初步探索了团体标准的工作机制;2015年6月份,国家标准委正式在39个单位启动了团体标准试点工作,涵盖了商学协会和产业技术联盟各个方面。目前,正在按照《行动计划》要求,加快制定指导意见和良好行为规范,更好引导和规范团体标准发展。

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初实施以来,在消灭无标生产、加强质量监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标准备案后才能组织生产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因此,目前推进企业标准管理改革,由事前备案改为事中事后监管,给企业松了绑,落实了企业主体责任,同时也符合国务院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要求。

2014年底,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制定工作方案,加强法规建设,建设公开平台、完善机制程序,在上海、浙江等7省区市启动了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工作,现在又扩大到12个省区市。2015年1月1日,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www.cpbz.gov.cn试点)开始运行,截至目前,12个省市共有8,831家企业开展了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试点工作,公开执行产品标准25,387项,涵盖产品45,356种,累计访问量突破百万。制度试点以来,成效明显,企业原来办理企业标准备案平均需要14天,现在只要2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公开。

《行动计划》瞄准: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

国标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进入了“快车道”,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地位和影响显著提升。从2002年至今,由我国承担的ISO/IEC技术机构的主席从4个增加到50个,增长了近13倍;秘书处从6个增长到73个,增长了12倍;由我国提出并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从18项增长到189项,增长了10倍。2008年、2011年我国先后成为ISO和IEC的常任理事国,2013年我国又实现成为ISO技术管理局的常任成员,担任了IEC的副主席,首次成功当选ISO的主席。应该说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形势要求下,不断提高我国标准的国际化水平、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成为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必然抉择。

该负责人表示,为了推进这项工作,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在推进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目前已经制定发布《加快中国标准“走出去”、助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工作方案》,正在研究制定《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二是完善相关工作程序,已经修订发布了新的《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活动管理办法》,新制定印发《标准互认工作程序(试行)》,规范相关工作要求;三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在铁路、电力、航天等领域,推动一批我国优势技术成为国际标准;四是不断深化国际标准化多、双边合作,加强中外标准互认工作,扩大我国参与国际和区域标准化活动的影响力。此外,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还在全力筹备一届重要的国际标准化盛会(即2016年9月将在北京举行的ISO大会),全面展示和推进我国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8.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案 篇八

财政新定位: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亮点之一,是对财政进行了全新的定位,第一次将财政的地位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良好的国家治理离不开财政,科学的财税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府离开了财力支持和财力保障,很难想象能够存活下去,更不用说有什么大的作为。没有健全的财政配合的国家治理,轻则影响政府公信力,重则导致国家衰亡。财税体制改革不但涉及政府和企业以及民众的分配关系,也涉及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财权配置,还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透明政府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财税体制改革是打破中国诸多影响发展和稳定痼疾的很好的突破口,也是政治改革一个好的切入点。

改革新目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新名词:现代财政制度,这是对我国公共财政制度改革提出的新目标。现代财政制度什么样?全会给出了三方面基本要求:

要求一:完善立法,透明预算。无论从公众期望还是现实情况看,我国的财政离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还有较大距离,突出表现为公共财政透明度差,财税相关立法严重滞后,预算管理程序不合理,预算立法、执法严肃性不足,国家财政的功能被“碎片化”。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首要的就要完善财政立法,建立“科学规范、完善透明”的预算管理体制,使各种利益摆在台面上、阳光下,使政府行为接受社会监督,使政府职能转变得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要求二:改革税制,稳定税负。“稳定税负”是区别于以往“结构性减税”的新提法。税制需要完善,必须加快改革进程,但改革税制必须在税负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税负的确定必须考虑国际税收竞争背景。按国际可比口径计算,2012年我国的宏观税负已占GDP的35%左右,远超出世界银行确定的上中等收入国家23%的最佳宏观税负水平。但考虑到养老、医疗、教育等多种公共服务的支出压力,我国税负不可能大幅度下降。但是,税负下调的空间仍然存在。税率下调,税基可能扩大,税收收入增加,这样,减税仍然可以成为未来的政策选择项。

要求三:明确事权,提高效率。目前,我国中央、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一些应由中央负责的事务交给了地方,一些适宜地方负责的事务,中央承担了较多支出责任,中央和地方职责交叉重叠、共同管理事项较多。这种格局造成目前中央财政本级支出只占全国总支出的15%,地方实际支出占到85%。中央通过大量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地方,客观上会不同程度干预地方事权,地方也无动力做好本不适于地方承担的事务。因此,改革的方向就是在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基础上,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减少委托事务,中央和地方按规定分担支出责任。同时,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上下级政府、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补足地方政府履行事权存在的财力缺口,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

新一轮财税改革路线图:建立和完善三大制度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一是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预算编制和审查的重点由现在的收支平衡状态更多向支出预算和政策转变,这意味着税收预算从约束性任务转向预期性,将更多强调依法征税,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二是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这意味着在涉及农业、教育、文化、科技、社保等7大类重点支出的安排方面,地方政府能够因地制宜,更具灵活性。三是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抓紧研究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强化其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性,增强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财政的可持续性。四是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

完善税收制度。一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稅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二是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目前正在推进的一项重大改革是营改增,通过对增值税的转型和扩围,建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清除重复征税问题。三是推进消费税改革,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进一步发挥消费税对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的调节力度。四是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房产税改革方向是减少房产建设和交易环节税费,增加保有环节税收,配套推进清费立税。五是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六是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同时,严格禁止各种越权税收减免。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决定》明确厘清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而对于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是否会改变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分配格局问题,《决定》也明确提出,将“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上一篇:行政人员下一篇:我终于战胜了拖拉的坏习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