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就业案例分析(精选12篇)
1.求职就业案例分析 篇一
案例分析1:
2015年7月,小君到郑州会展中心参加了一场大型招聘会,看到郑州用友云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用友”)正招聘会计,她便投了简历。小君说,该公司宣传单页上承诺的年薪十分诱人:3年内平均年薪5万~10万元,3年至5年平均年薪10万~20万元,享受国家各项保险福利待遇。
经过初试、复试,会计专业毕业的小君顺利进入郑州用友。不过,郑州用友并没有马上跟小君签订劳动合同,工作人员告诉小君,因为她没有工作经验,需培训3个月。培训结束后,不在本企业上班,而是推荐到客户企业工作,都是大企业,保证是会计岗,一线城市的月工资可达到4500元以上,在郑州工作可以达到3500元以上。但条件是要缴纳12765元的“培训费”。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小君犹豫了。这时候,郑州用友为他们提出了一个经济上的“解决方案”——贷款。
工作人员表示,考虑到她刚毕业,没有收入,前4个月的贷款由郑州用友还,之后每月由本人定期偿还。
“将来能拿到高薪,即便每个月还点钱也无所谓。”考虑到实训期满后月薪能达到3500元以上,小君犹豫最终还是同意了。随后,她与郑州用友签订了会计培训就业协议,并与该企业介绍的信贷公司签订了借款协议,共贷款12765元。
小君说,当时她所在的会计班有七八个人都贷了款。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后悔了。签字贷款后,钱从未打进他们的账户,公司此举也很可疑。但刚出校门的他们,觉得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不易,所以慢慢放低了戒心。在贷款手续办完后,他们陆续进行“培训”。两个多月后,郑州用友开始为他们推荐企业,参加面试。
小君面试的第一家企业是某知名公司,对方表示,试用期工资1800元,转正之后2300元,与之前郑州用友的承诺大相径庭。“要是没有贷款,我能接受,可一个月要还900元贷款,剩下的钱根本没法生活。”更让小君不能接受的是,到了企业后,她被安排的岗位不是会计,而是导表员。没过几天,小君便辞职了。
随后,小君给郑州用友打电话,要求再次推荐工作。第二次,公司为小君介绍了一份财务经理助理的工作,试用期每月2500元,转正后3000元,但面试之后,企业并未录取她。第三次,郑州用友又推荐小君到开封一家玻璃厂做会计,但小君说,对方以她没有经验为由拒绝了聘用她。
工作一直没安顿下来,小君却从2015年12月开始,走上了还贷的日子。“前5个月,一个月还200多元,后来一个月要还900元,没工作没收入,还得张口找家里要钱还贷。”小君委屈地说。
问题:请总结出该案例中有多少个求职的陷阱?案例学习一:
陷阱一:骗费
小编采访应届毕业生小刘同学时,他告诉小编,上个月他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于是高兴地到该公司参加面试。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并没有当时就向他收取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他。小刘十分高兴,想好好表现一下,争取能留在该公司工作。于是,他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结果却被告知:你干得不错,但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你进行培训,请先交300元费。当小刘对此进行质疑时,该公司却说,不交费可以走人,但此前工作一个月的薪水免谈,令小刘气愤不已。
陷阱二:高职诱惑
作为应届毕业生,需要把个人资料公开于各大网站上,以求得用人单位的赏识。未曾想,这却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制造陷阱的机会。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毕业生小薛同学说,她向小编述说了自己求职受骗的经历。一天,小薛接到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竟然被告知她已被该公司录取为“储备经理人”。小薛在兴奋之余不免纳闷,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简历过呀?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电话?但小薛还是兴冲冲地来到该公司,可去过方知,原来是该公司从某网站上的公开资料里“选”中了自己。而所谓的预先被录取的职位“储备经理人”则被换成了“理财专员”。经过一番后,小薛才知道,原来该公司把自己招来就是做保险业务员。小薛所学的专业是“网络编辑”,与保险业没有任何关系,而不善言谈的小薛竟然被业务经理夸成了“他见过的最适合做保险的毕业生,不做保险将是终身遗憾”。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据小薛称,此类情况她的同学也遇到不少。前不久,一家名为“华表服装”的公司给学校发来通知,营销助理若干名,很多同学都去了,结果就是招业务员,工作是销售服装„„
据了解,目前很多公司业务员都是到各网站搜集应届毕业生的资料,以高职加以诱惑。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实力,从基础做起,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轻信高职诱惑。
陷阱三:“皮包公司”
毕业生小李收到一个房地产公司的电子邮件,被通知去面试。由于小李并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他怕遭遇“皮包公司”,为安全起见,决定上网先查一下。让小李惊讶的是,当他用GOOGLE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一个电话、地址注册了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等不同领域。该公司提出的给求职毕业生的待遇异常优厚,而信息中对于学历的要求竟然是中专以上即可。该公司以低学历求职毕业生,却提出付相当高的工资,值得怀疑。经其向工商部门了解,该公司已不存在。该公司是以低标准将毕业生招进来为公司干活,而其承诺的高工资是不会兑现的。
对此,求职毕业生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放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该事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并上网搜索一下该公司的网站,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然后再去进行面试。女大学生遭遇皮包公司
案例学习二:
案例情况:
刚从学校毕业的小王日前通过中介介绍来到一家公司应聘。但令他奇怪的是,公司负责人对他的简历、学历并不太感兴趣,而只是让他支付230元的报名费,并承诺只要报名就可以上岗。然而,当小王付清费用之后,却被告知没有通过面试,这才感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解析:
以招聘名义收取报名费是招聘骗子最常用的欺骗手法。这些公司在招聘时候常常不查看任何学历证明,甚至不安排任何面试,而只是要求求职者支付诸如信息费、报名费、登记费、资料费、推荐费、注册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一些中介和用人单位甚至招聘一些子虚乌有的岗位,以吸引求职者前往。如果有应聘者前往,就不仅要在中介公司支付介绍费,到公司进行“面试”或者被“录用”时还要缴纳报名费、手续费等。而当用人单位和中介公司装满了自己的“钱袋”之后,就会找出个各种理由将应聘者“辞掉”。
建议:
如果你想通过中介机构求职,最好通过政府开办的职业介绍机构或者知名的营利性中介机构求职。如果是营利性的职业介绍机构,一定要同时具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职业介绍许可证》或《人才中介服务许可证》、《税务登记证》、《收费许可证》等证照。在面试之前,最好能了解到公司的资质和规模。如果发现其规模很小,就需要提高警惕。如果需要支付费用,一定要索要发票或者收据,并应当留意发票上财务专用章的单位名称和公司实际名称是否一致。
同时提醒,求职者在应聘时还需提防“暗箭伤人”。有些不法分子在报纸上刊登招聘信息,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目的不在于招聘人才,而是诱使应聘者地上个人资料,然后假冒他人身份到银行申办信用卡,最后拿着卡进行疯狂透支消费。因此,求职者千万不要心存“撒大网捞大鱼”的心理,要有目的、有针对地应聘,对自身资料要加强加密。如果遇到无证照或者证照不全的黑中介,应及时向相关的劳动保障部门、工商管理部门或公安部门反映,有感部门可以根据相应管理条例规定对其进行处罚,所收介绍费用可退还本人。
求职陷阱案例汇编
任务:熟读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求职陷阱,讨论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案例:小王是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她想通过网络求职,于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并将手机、寝室电话同时公布。一段时间后,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电话,称为了核实其大学生身份和家庭情况,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电话号码。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的真实情况也是正常的,于是将家庭电话告诉了对方。就在这段时间里,远在郑州家中的王父接到了一自称是武汉市某医院急救中心主任的电话,称胡女因交通事故在医院抢救,需汇款30000元到院方指定的账户,否则将影响抢救。胡父在与校方、女儿同室同学多方联系未果的情况下,救女心切,当日先后分三次共汇款25000元到指定账号。几个小时后,王父通过电话联系上女儿,才得知这一切竟是个骗局。
2、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
案例一: 大学毕业后,小吴在一家职业中介交了10元注册费,成为会员又交了150元的信息费后,中介将为他联系5个用人单位进行面试。没想到,小吴5次面试均碰壁,对方要么称“已招到人”,要么称“不合适”。小吴发现,其他在该中介注册的大学生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情况,他明白自己碰上了“黑职介”。
“黑职介”利用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信息费后提供虚假信息,找几家用人单位来回“忽悠”学生。甚至有些中介在收费后便人间蒸发,让学生投诉无门。
案例二:大学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通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开始工作。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别注明:如因个人原因辞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承担。上班后,小刘因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还服装费,被对方以签有协议为由拒绝。
3、以招聘之名诱人犯罪
案例:小林是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转眼就7月了还没有找到工作。7月28日他接到同班同学的电话,说在安徽蚌埠有个好工作,做质检员,工资高,待遇好。小林听了心动了,就赶了过去。到了蚌埠,那个朋友把他领到了一个很偏僻的宿舍,里面还住着男男女女十来个“同事”。其中几个同事特别热情冲小林招手“哎,帅哥辛苦了!辛苦了!怎么样?一路上怎么样?有没有吃过饭?„„”,当她们把小林东西放好之后,就问小林:“借你的手机玩一下嘛”,就这样,对方要走了小林的手机,然后直言不讳告诉他,新工作不是什么质检员,而是传销。产品是2800元一套,小林身上没有这么多钱,他们就要求小林以在这边学驾驶为名,从家里骗钱,或者骗同学或朋友过来。
4、粉饰职位信息骗取劳动力
案例一:24岁的小刘去年毕业于郑州某高校经贸管理系,当年7月,他在一家公司应聘“市场部经理”成功。第一天去上班时,公司老总让小刘这个“经理”去推销产品,美其名曰“了解市场”。
“我在那儿干了快一个月,天天出去推销。”小刘说,一名与他关系不错的员工偷偷告诉他,公司最初招聘时就是要招推销员,怕招不来人,故意说成是“市场部经理”,他这才发现上了当。
典型的“粉饰岗位”的招数。因担心招不来业务员、推销员、代理员等,招聘单位就把职位“美化” 成“市场部经理”、“事业部总监”等,以此来诱惑大学生。当应聘成功后,招聘单位便会以“先熟悉工 作”或“到一线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继续工作下去。
这类招聘信息一般比较简单,涉及细节方面的东西都未明确注明,比如没有岗位职责和应聘条件等。因此求职者应聘时要提前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认真考虑后再做打算。
案例二:小宋的女朋友在网上应聘到一家私立高中任教,签合同时,该校承诺月薪2000元,包食宿,如果学生期末成绩考的好,另有奖金。合同规定签约的教师最少要任教一年,一年之内解除劳动合同的,要赔偿学校损失九千元。她觉得没什么问题就签了合同。在她正式上班后,才发现这家学校食宿条件恶劣,工资也不按时发放,学校还以种种理由克扣她的工资。她有心辞职,但九千元的违约金也不是个小数目,让她左右为难。
5、假以考核之名盗取劳动成果
案例一: 林先生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自学成才成为一个手机铃声制作人。毕业以后,在南方找到了一个工资和福利都不错的公司,但这家公司要求林先生在正式上班之前,做一套他们指定的铃声做为最后考核。一套铃声9个格式,林先生在一天内就搞定,他很有把握地发了过去,但那家公司却以林先生的做的铃声不能令他们满意为由而拒绝了他。后来,林先生在另外一家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才知道有的做手机铃声的公司,用招聘的方法来骗取那些应聘者的作品。由于应聘者得到的测试曲目都是各不相同的,而其为了能进入公司,个个竭尽全力,所以一次下来,能顶公司员工一周的工作量,一些公司就这样骗取应聘者的劳动成果。
案例二: 某大学生刚毕业时,急于找到工作,就饥不择食地进了一家只有十几个人的没有名字的小工厂。这个小工厂是一个厂中之厂,在一家工厂三楼的一个角落里。那家工厂把他一叫进厂门就算招进去了,什么手续也没办,就要他马上参加生产。那家工厂的经理告诉他,工资制度是计件,多劳多得,做坏了产品要扣工资。当一个小领导来检查时,却说他做的产品不合格,要扣工资。问之产品不合格的原因,却是因为做的太快。对于如此荒谬理由,他辞职不干了。出厂门没几步,发现一个和他一起进厂的人也出厂了,是莫明其妙的被厂长辞退了。实际上,这家小厂经常招工,是一个经常骗人的厂。这个小工厂招工,从来是只打招工牌,不写自己的厂名,而且有活干就招工,没有几天就炒掉他。经常这样骗人白干活,不给钱。
6、利用求职心切心理侵害人身安全
案例: 安徽安庆一名电脑专业大学女毕业生,到安庆市一家人才交流市场找工作,一则招聘软件开发员工的启事吸引了她。该招聘单位一名自称姓黄的经理在简单询问后,表示刘梅比较适合这个岗位,如果她愿意第二天可直接到公司办公室进行面试。第二天面试时才发现这个位于新河小区的“软件开发公司”的办公条件格外简陋,办公室里除了一张大床外什么办公用品都没有。该公司经理见她进来后,猛地将她摁在床上欲行不轨。慌乱中,该女毕业生咬破了黄经理的嘴唇,夺门而逃。逃出来之后马上报警,警察在她的指引下找到该办公室时,所谓的黄经理已经逃跑,直至3月12日终将这名“色经理”擒获。经警方调查,黄某系无业游民,招聘启事中所讲的软件开发公司也是一个皮包公司。目前,黄某已被警方拘留。
7、不签订劳动合同
案例:应届毕业生王某与某私企达成工作意向,双方签订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1个月后,王某毕业,并顺利进入用人单位开始工作。但该企业始终不愿意与小王签订《劳动合同》,得到的答复是:双方在《就业协议书》中并没有明确要求何时签订劳动合同,更何况关于工资、劳动期限等条款在《就业协议书》中已有约定,双方没有必要为此再另行签订《劳动合同》。王某觉得双方确实没有约定什么时候签订劳动合同,而单位不签劳动合同似乎也有道理,就不再向单位提起此事。不料一日忽被裁员,公司一分赔偿金也没给。王某后悔莫及。
8、对工作待遇模糊,哑巴吃黄连
案例:小宋的女朋友在网上应聘到一家私立高中任教,签合同时,该校承诺月薪2000元,包食宿,如果学生期末成绩考的好,另有奖金。合同规定签约的教师最少要任教一年,一年之内解除劳动合同的,要赔偿学校损失九千元。她觉得没什么问题就签了合同。
在她正式上班时,才发现这家学校食宿条件恶劣,工资也不按时发放,学校还以种种理由克扣她的工资。她有心辞职,但九千元的违约金也不是个小数目,让她左右为难,她只好安慰自己,算了,做完今年就不做了。
9、盲目签约,不合理条款上当
案例: 王某,大学毕业生,由于急于找到工作,没来得及仔细推敲合同里的条款,结果不但失去了这份工作还付了一笔违约金。据其称,他与公司签合同时还未毕业,但公司要求其进入实习期。在4个月的实习期里他卖力地工作,却只能得到300多元钱的“实习工资”。实习结束后,他以为工作已经敲定,打算回学校修完剩下的一些课程,9月再回到公司正式上班。但当他向公司请假时,公司却以合同中“工作前两年不得连续请假一周以上”的条款为由,认定王某违约,索要违约金。王利只好交了2000元的违约金。
在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像王某这种情况的比较普遍,由于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了一些明显的不合理条款,如违约金、服务期等。对于毕业生来讲,虽然知道这些附加条款是显失公平的,但也不敢明确表示异议。现实生活中,在职场上把“试用期”当成“剥削期”已经成了一些无良老板逃避法定义务的惯用伎俩。
10、提高警惕,谨防落入传销陷阱
案例:2011年,我校有一名2007级学生被骗入传销组织,在东莞市受控制16天。2011年3月初,海科学院一位2007级学生接到在湖州某学院读书的高中同班同学的电话,称在广东东莞市有一家公司要招聘人员,待遇丰厚,要其前往应聘。2011年3月23日该高中同学又来电,通知其已经顺利通过该公司网上初试,希望其能近期到广东东莞参加面试。于是,该生3月24日离校,3月25日下午到达东莞,被高中同学和其他传销组织的人员带到一幢民宅的一个房间内控制起来,手机被收缴,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手机不能正常使用,只有在来短信或者电话的时候,保证按传销公司人员写的语句回复,才能拿到手机,手机使用后又立即收缴。每天都要写日计划,有“专家”给他上课(洗脑),一天到晚的日程排得满满的,读“励志书籍”、听如何做新时代的直销、如何两年变成百万富翁、如何赚大钱的讲课。4月3日,该同学用欺骗的方法要母亲汇去3800元,交了所谓的“瑞士手表费”,获得了他们“公司”的会员资格,有权利介绍家人和朋友加入这个“公司”。4月10日,该生母亲因一直无法与其正常联系、多次要他回来均不肯回,来到学校求助。在学院领导、家长和同班同学共同努力下,传销公司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压力,加之给该生洗脑未成功,最终答应放该生回校。该生于2011年4月12日返校。
这位同学被东莞市的传销组织骗去共损失4900余元,往返20天,其中被控制16天。该同学的家长、学院领导和老师、同学为此耗费了很多精力。该同学在那里吃不好睡不好,精神被受折磨,教训十分深刻。
二、求职中的安全应对策略
求职大潮风起浪涌,既蕴含着无数机遇,又隐藏着险滩暗礁,毕业生只有牢牢记好求职安全带,不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才能够做到一帆风顺。
(一)层层过滤,确保就业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学校就业信息网上发布的就业信息,都经过了严格核实,包括核实用人单位的工商许可证、营业执照等,基本上确保了就业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安全性。对于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就业信息,一定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核实。
(二)面试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安全的警惕性
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更应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擦亮眼睛,识别就业陷阱的迷惑。
1、当前往面试的第一天或职前训练的前几天,要留意该单位是否继续隐瞒工作性质及业务性质。
2、面试地点偏僻、隐密或是转换面试地点的状况,或是要求夜间面试者,皆应加倍小心。面谈地点不宜太隐密,过于隐密地点不要去。对于用人单位约您面试的地点,如果不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信息,是您从其它渠道获得的信息,用人单位约您到宾馆或其它非公开、非正式场合见面,绝对不能冒然前往。
3、面试时,要注意以下环节:一是应详记该单位及主试官的基本情况及特征;二是对方所提工作内容空泛不具体时,不要被夸大言辞所迷惑;三是身份证、毕业证书及印章等证件,不宜给对方;不可轻易出示银行账户号码及密码,以免不法之徒有机可乘;四是主试官说话轻浮,暧昧不清,眼神不正常等都是危险的前兆;五是如果有不安全、不对劲的感觉或不正常的状况,要以某种借口来迅速离开该单位为宜;六是拒绝不合理的邀约及要求;七是在面试时尽量不要随便喝饮料或吃东西。
4、进行面试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用人单位要您交保证金或其它培训费用(如报名费、训练费、材料费等)时,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要为了保住工作而盲目交费。
5、面试最好有同学陪同前往,并备有适当的防范器物。尤其是女性,要避免夜间到荒僻的地点面试。如果无法结伴而行,至少要将自己的行踪告知辅导员或同学,最好是让辅导员或同学知道面试的时间与地点。
6、面试前后随时与学校辅导员、同学、家长保持联系,并告知面试场所地址及电话号码。
7、要求提供亲友名单,身份证号码(复印件)均可能有诈财之患,要注意避免!
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为了预防“陷阱”,要做到:一忌贪心,看到“高薪”字眼首先要掂量一下自己,然后再摸清对方的背景;二忌急心,急于找工作的心理让一些人找到了借机骗财的机会,这些人以各种名义收取应聘者的费用后,便人去楼空;三忌糊涂心,求职者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脉络有个清楚的构想,只要仔细研究还是能识别招聘中的大多数欺骗的幌子。要时刻提醒自己,不缴不知用途的款,不购买自己不清楚的产品,不将证件及信用卡交给该公司保管,不随便签署文件,不为薪资待遇不合理的公司工作。
(三)求职后,要谨慎行事,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在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双方达成就业意向后,毕业生需要签订就业协议书。就业协议书的签订在形式上宣告了就业工作花开有果,尘埃落定。但近来,就业协议引发的纠纷屡有发生。有的毕业生正式到单位报到后,单位却一改初衷,擅自降低劳动报酬,变更原来双方约定的工作岗位,更有甚者以“试用期”(或见习期)为由不签订劳动合同,使得毕业生长期处于“试用期”,做最累的工作拿最低的报酬,从而利益受到侵害。所以,在签订就业协议以前,一定要反复斟酌,多方面考察,方可落笔。三思后行,面试后认真核查:
(1)上网或通过其他途径查看,该单位(特别是企业单位、公司)登载的营业项目、报上刊登的项目、面试现场所见三者是否相符。
(2)登陆有关部门的网站查看,或与亲友交谈,看看该公司是否被列入黑名单之中。
(3)问问自己,面试的职务内容是否与自己找工作时的初衷相符,并且所获得的待遇是否合乎期待值。(4)当面试当天或初进该单位的数天内,求职者即需要付给该单位一笔钱者,就要特别注意。
【温馨提示】在求职过程中要做到忌贪心、忌急心、忌糊涂心,希望同学们在求职路上平安、顺利!
2.求职就业案例分析 篇二
(一) 过剩的热门专业人才
随着前些年几个热门专业的出现, 如法学、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 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有许多人报考, 现在来说还是热门专业, 虽然就业市场需求量大, 但这些专业毕业的人更多, 就业市场已经超过饱和,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供应大于需求现象。
(二) 收入与希望值不符
很多本科毕业生, 特别是名校的毕业生, 刚刚毕业踏入社会, 天真地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没有认清现在的就业形势, 希望自己的薪水高一些, 从而不屑于相对较低薪水的一些企业。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对薪水的期望值往往高出社会现实水准,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 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三) 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 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明知大学生是公司将来的栋梁和骨干, 离开大学生的企业没有发展。但是, 由于应届大学生还没有什么工作经验, 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大学生, 如何获得工作经验, 这是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 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目前, 大学生的素质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对自己的专业课并不熟练;二是缺乏社会交往的经验, 这样沟通合作的能力就有问题;三是择业期望值偏高。期望值偏高是困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主要问题。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够完全认识自己, 他们的实际能力又偏低, 这是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同时, 大多数的毕业生都渴望“孔雀东南飞”, 希望到收入多的沿海城市淘金, 却缺乏到中西部工作的吃苦耐劳精神。有调查发现, 在理想择业地区的选择上有37.6%的毕业生首选沿海开放城市, 而愿到中西部边远和贫困地区的仅占7.3%;对月薪的要求上, 选择2000-4000元的毕业生就占58%。这都说明众多毕业生的眼光很高, 同时对自己的期望也很高。
(二) 高校方面的原因
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时有很大问题, 专业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在“高考指南”或是网络上都标明了“高考热门专业”。其中就包括了法学、工商管理、新闻传播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管理等。而按照相关专家的统计预测, 我国今后几年内急需的专业人才主要是: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律师人才等。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已在慢慢向市场需求靠拢, 甚至像社会工作这样的专业也已开始超前设置, 但由于市场的不确定因素, 不能保证每个专业都与社会需求相符。
(三) 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应过于需求”, 用人单位也逐步提高了就业的标准。与毕业于名牌院校的大学生相比, 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 在就业市场上就没有多少优势了。同时, 在求职过程中, 用人单位会优先录用国立院校的毕业生, 这让不少毕业于二级学院的毕业生吃了苦头。一位叫杨吉华的博士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说, “他虽然凭自己的努力最终获得了博士学位, 但因为没有显赫的第一学历, 不是重点大学出身, 求职时处处碰壁”。在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本科生数量急增的严峻形势下, 研究生也在扩招。不少用人单位招募员工动不动就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这使更多的本科生不得不投身于考研的洪流中。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策略探索
大学生就业之“坚冰”待破, 而“莫道今年春将尽, 明年春色倍还人”“取火莫若取燧, 汲水莫若凿井”“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在3月13日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 温家宝总理三次引用古诗文, 向处于金融危机阴霾中的中国释放融融暖意, 为高校毕业生点燃了新的希望。
(一) 深化体制改革,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 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就业
目前, 中小企业的发展, 急需大量的人才, 这是毕业生就业的很好渠道。另外, 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工作创造条件, 开辟新的就业渠道, 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 为毕业生到基层单位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 建立和完善求职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
准确、高效、全面地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信息, 实现双方供需的资源共享。在毕业生就业中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应抓紧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建立统一的需求信息库, 提高毕业生的信息化利用率和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二) 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 合理置换冗员
1. 要根据需要引进大学毕业生
用人单位要转变观念, 按需择人。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是高层次的人才, 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是中低层次的毕业生。只有恰当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 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做到量才适用, 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 要加强人才储备, 合理置换冗员
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阵地, 虽然许多企业面临着冗员的问题, 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 没有高层次人才, 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不强, 竞争力就低下。因此, 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 积极培养大学毕业生, 加强人才储备, 调整人才结构, 同时合理置换不能适应岗位的冗员, 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三) 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 深化教学改革, 使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要
高校管理者要密切关注发展变化的就业市场, 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科学地预测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的需求, 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 大力发展有社会需求的特色专业。
2. 加强就业指导, 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
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座谈等多种形式, 加强毕业生求职的择业指导, 帮助学生设计职业发展规划, 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 确定择业的合理目标。同时, 要广开渠道, 高校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努力做到既了解学生, 又熟悉用人单位, 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 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四) 发展大学生密集型产业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要进一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去、到部队去、到中小企业去、到中西部地区去。而要做到这一点, 除了要加强就业指导, 改变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外, 还必须继续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并使之长效化。姚玉舟代表认为, 政府要构建好扶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体系。比如制定出台更为优惠的人才政策, 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内地和基层就业;让免费创业培训走进高校;推行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 建立院地合作机制等等。民盟中央一份提案指出, 大学生“就业难”有一个深层原因, 即我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生密集型产业”——高端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我国仍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 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有限。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 必须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 最终还是要靠经济增长和教育改革。只有经济增长了, 才能给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只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了, 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能更加“适销对路”, 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五) 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 培养良好的自身素质
1. 注重综合技能的锻炼, 提高整体素质
在现在的就业形势下, 毕业生要想在就业的激烈竞争中取得成功, 必须主动地通过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 自主创业, 建立大学生创业载体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状况, 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 也可与企业联办大学生创业科技实体。在创业的锻炼中, 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总之, 就是让学生深入市场, 深入现场, 深入实际地去办实业、搞经营, 感受当代企业的创业氛围, 增强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3. 转变就业观念, 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
在今年两会上, 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就业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校长龚克认为:“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就业的主要部分,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极大, 经济水平还不高,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产业结构还不是很合理, 我国的就业问题一直就比较突出。再加上近期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冲击, 就业问题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严峻的挑战。”在现在的就业形势下, 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 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在高校毕业生“市场导向、政府控制、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引导下, 无论是大学生择业, 还是单位选人的自主性都增强了。由市场主导就业的事实实际上已经确立, 这种机制也突出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就更需要大学生调整观念, 找准就业定位。充分认识自我, 做好就业决策。努力学以致用, 在尽可能发挥自己专业优势的前提下, 注意培养自己的形象、气质、性格、表达能力等非专业特点。
就业观念必须转变, 只要大学生从专业、薪金、地域等一些无形的框框中解放出来, 就会发现大学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就业要着眼国家需求, 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自己能向企业索取什么, 而是自己能为企业做什么。让自己的就业预期适应国家发展的实际。
参考文献
[1]文东茅.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1) .[1]文东茅.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1) .
[2]杨宜勇.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 .[2]杨宜勇.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 .
[3]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 2007 (4) .[3]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 2007 (4) .
[4]张颖.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报, 2008 (2) .[4]张颖.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报, 2008 (2) .
3.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及就业指导 篇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6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三个原因将对今年的就业形势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提到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将对就业产生很大的压力。2016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2016年就业任务非常艰巨,从就业率来说,研究生高于本科、本科高于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高于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重点大学高于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虽然大学生就业观念趋于理性,但与现实仍有一定差距。
一是我国各省市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越发达地区就业机会相应更多,这就导致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东南部地区城市以及高收入行业就业;二是中小企业需要大量高校毕业生,但工资相对低、发展空间相对小,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有限;三是制度不健全,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就业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不匹配,就业政策不平等,就业机会不均衡。以上三大矛盾导致多数高校毕业生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生活,在大中城市就业,在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高校毕业生大部分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二、职业指导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职业指导也成了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做好职业规划的重要手段,对高校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对于高校毕业生
一是能促使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其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帮助高校毕业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了解就业途径和就业情况、社会需求,从而保持良好的求职心态,树立理性的择业观;二是能够促使高校毕业生掌握正确的就业方法,通过指导、培训和沟通联系,帮助高校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做出正确的抉择;三是能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指导作为大学生涯的一项重要课程,职业指导课程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起到全面发展的作用;四是能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职业指导,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在高校开设职业指导系列课程,毕业生通过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正确认识自己、规划自己的职业,提升自己的职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确定就业及发展方向,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2.对于用人单位
一是职业指导实现双向促进,合理匹配,促进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促进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人职匹配,帮助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帮助用人单位选择到需要的人才;二是促进职业信息的传递,使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形成紧密联系,避免双方沟通不畅,学校职业指导人员采集就业信息和岗位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发布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可以凭借就业信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招聘,大大加强了学校、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的联系,有效搭建了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桥梁;三是职业指导能够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解决毕业生失业问题,通过摸底调查等手段,确定就业困难的毕业生,逐一登记,建立动态信息库,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进行重点的帮扶,进而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指导、重点向用人单位推荐等帮扶措施,帮助其实现就业。
三、如何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
1.以就业为导向,丰富职业指导内容
目前,高校的主力群体多为90后,他们对就业创业有着不同的需求,往往个人意识强,心理期望高。
一是提升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服务能力。校内学习是学生的主阵地,也是职业指导的主阵地,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应大力加强对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服务,提高其政策水平,丰富和完善各大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内容,提高实用性,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纳入教学规划。
二是将职业指导送进校园。离校前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也是最需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的关键期,在深入了解高校毕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分析单位岗位需求,大力宣传就业创业相关政策,组织高校相关职业指导人员在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活动,为高校毕业生介绍求职技巧、模拟面试现场、进行职业规划等。
三是岗位进学校。校园招聘是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应多渠道采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招聘洽谈会,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合适的岗位信息。
四是选树典型。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高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坚持突出实践性,注重校本化,多以毕业生的成功范例为素材启发引导在校的学生。
五是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进校园。通过联合培训机构,将职业培训相关政策、信息送进校园,使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特长参加相应培训项目,提高职业技能,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发展快”的新型人才。
2.多方位开展职业指导,千方百计促就业
一是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社会适应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特色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吃苦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指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应聘能力和就业能力,指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就业市场需求,进行准确定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习和沟通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掌握面试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推销自我的能力。
三是高校应开辟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提前认识行业,提前接触就业岗位。高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提前感受就业岗位、接触就业岗位。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在企业建立学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四是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大就业帮扶力度,解决困难毕业生就业问题。做到底数清,登好记,情况明,进行主动服务,加强就业帮扶,使每一位有就业愿望的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
五是推进创业服务建设,响应双创号召,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联合相关部门为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平台,提供配套服务。
总之,为保证就业形势稳定,国家将继续实施大学生的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努力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工作。大学生要提高综合素质,调整好心态,提升就业技能和水平,同时高校也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改进培养人才的模式,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完善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能促使学生正确学习知识,正确认识自我,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更加“接地气”。
4.求职就业案例分析 篇四
就业岗位分析:什么行业就业前景好?
最理想的就业岗位是什么?什么行业就业前景好?为了帮助大家理清思路,从行业发展前景来看,设计产业、汽车制造业、电子商务行业、IT行业、电子行业等领域的前景和待遇都还是不错的。现以计算机专业学生求职经历谈谈2013热门行业IT行业的求职。
求职的你必须准备的有简历,一份好的简历,可以突破网申,让你获得面试机会,是成功的第一步。简历是改出来的,用力用心改改吧!不要告诉我你的简历没有问题,本人的简历从头到尾至少改过40遍,几乎没有一个废话,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才能在求职过程中信心大增。我现在从事的的是软件开发工作,按自己的专业进行择业比跨专业选择更有底气。随着世界产业转移的加速,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将大量的软件开发业务转移到中国、印度等国家。据统计,目前全球软件开发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我国软件开发产业总收入在未来三年将达260多亿美元,随之而来的是对软件开发人才的巨大需求,未来5年,国内软件产业人才需求量至少要达100万。目前软件开发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普遍高于一般软件开发人员,就业前景广阔。IT行业的发展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5.90后求职案例分析指导 篇五
引序陈经理的纠结
作为一家专门生产口服装的中型企业HR经理,陈洪军自认招聘,招人留人、管人自己很有一套。不敢说业内无敌,至少是行家能手了。可是最近他越来越发现,自己被新近招聘进来的一批90后年轻人折腾的没了脾气..陈洪军还记得招聘当时的情景:那天在汇安人才市场,一群刚从湖南某服装设计学校毕业的年轻男女共10人揣着简历四处游荡。这让陈鸿军不禁忆起当年自己大学刚毕业也曾这样忙碌奔波找工作过。类似的遭遇使他决定主动找这些年轻人过来聊聊,看看他们又没什么想法。一看简历,全是90或90后。一看简历,全无工作经验。再看他们的衣着,花里胡哨,简直就是一群时尚潮人,哪里像求职者。但是也许是看在他们都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交谈期间还挺有礼貌。陈破例爽快的让他们第二天来公司报到。
90后的无法无天让人头疼
第二天就是噩梦的开始了。第一天上班都不准时、上班时间嘻嘻哈哈,有一个居然还问可以在公司设计是专用电脑上登QQ吗。再就是不服从管理,无组织无纪律,上班时间每10分钟就去下洗手间,中午嫌公司大锅饭不好吃要求改善伙食„,还说要投诉公司每天上班超过8小时法定时间,加班没加班费。
HR经理陈洪军对公司总经理大吐苦水:这是我见过最难管,最挑剔、最顽劣的员工了。他们那是来工作啊,他们这是来这里做小皇帝来了。但是,由于公司目前服装设计人才奇缺,之前的几个老资格的设计师因故离职后,公司新品设计工作一度停滞。总经理的意思是培养新人做长久发展储备。如此,公司自然不敢轻易开除这些90后。现在是,留着麻烦不断,开除老总不让。作为HR的陈洪军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职场专家有高招
案例分析:
汇安人力策划部高级求职顾问张敏表示:类似这类案例很多。与“80后”、“70后”相比,“90后”员工除对物质要求高、更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外,特别需要自己得到理解和尊重,所以过去那种“家长式”、“高压式”的管理已时过境迁。企业要变家长式管理为人性化管理,变被动式管理为参与式管理,少训斥多尊重、少处罚多激励;企业管理者要学会与这
些年轻人沟通交流,跟他们交朋友,和他们打成一片,让“90后”员工参与管理,这样“90后”员工有被认同感和被需求感,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才能提高,对企业产生的归属感也就越强烈。
90后修炼内功很重要
对于90后自身而言,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做好步入社会后的职业发展规划。对于90后这类涉世不深的年轻人而言,规划比工作本身重要,锻炼比薪水多少重要。只有平心静气虚心学习才能尽快成长。第二 想成功,必须先练“内功”。“90后”求职者需要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不要好高骛远,要有耐心,做一行爱一行。有关人士指出“每个职位都浅尝辄止,永远学不到东西,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90后”应该把心静下来,踏实一点,不要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
例,我认识的一个1991年出生的女孩小杜,曾做过2年美容美发,月薪1000元,后来辞职在家“啃老”。原因是做美容美发每天工作时间较长,她完全被工作 “捆”住了,一点跟同学朋友交往的时间都没有。而另一个90后小余也称,她希望找一份月薪1500元以上,每天上8小时白班的工作,“我可不想为了工作,累垮了身体。” 第三 合理薪水要求才是王道。
汇安职场顾问告诉我们,初入职场就想找一份轻松、工资又高的工作,不是很现实。求职时切忌眼高手低,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从实际出发,从力所能及的工作做起,把工作经验挣到了比拿多高的工资都强。在积累了一定经验、提高自身的技能之后,再提高对岗位条件和薪酬水平的要求。
寄语90后
6.求职就业案例分析 篇六
现在医药行业不怎么景气,竞争越来约激烈,本科毕业要么去车间要么在外面跑销售,搞科研不几乎不可能,现在研究生那么多,我们班级的同学一半在读研究生,部分车间,剩下的在做销售。
现在医药行业不怎么景气,竞争越来约激烈,本科毕业要么去车间要么在外面跑销售,搞科研不几乎不可能,现在研究生那么多,我们班级的同学一半在读研究生,部分车间,剩下的在做销售。我是考上研究生没有读,原因就是对未来信心不足,要么去一所名牌大学,要么就别读,我们自己学校的研究生水平我们自己心理有数,所以没有读,做销售就是为了多赚点钱,可以拿到4000,我刚毕业不到半年就差不多3000了,过年后市场稳定了可以到5000左右。
制药工程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化学与制造类,其中化学与制造类共5个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在化学与制造类专业中排名第1,在整个工学大类中排名第32位。截止到 12月24日,319044位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5015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3549元,0-2年工资4254元,以上工资1000元,3-5年工资5340元,6-7年工资6817元,8-10年工资7700元。就业前景比较好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广州、杭州、苏州、南京、成都、石家庄、武汉、天津。
7.求职就业案例分析 篇七
一、影响女硕士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 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发展的影响
1. 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我国的宏观经济一直是在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每年对应届毕业生都有一定的需求。但受1999年以来研究生快速扩招以及研究生教育学制的缩短带来毕业生数量剧增, 以及原先研究生主要就业的行政事业单位精简人员等原因影响, 包括女硕士生在内的研究生群体内部出现了阶段性的岗位竞争激烈的局面。
2. 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矛盾。
由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需要在许多方面不相匹配,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硕士毕业生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3.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流向。
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发展对人才有较大的需求, 但是女硕士就业时, 仍首选沿海开放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 宁愿参与激烈的区域性就业岗位竞争, 也很少有人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建功立业, 这使得经济发达地区人才“吃不了”, 其他地区人才“吃不饱”。
(二) 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统计性歧视的影响
我国基本消灭了在教育上的性别歧视, 但在当毕业在社会上求职时,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文化导致女硕士生在求职中遭遇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 造成女硕士生就业难。
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统计性歧视, 即雇主在雇用女硕士生的时候, 除了对女硕士生的个人教育特征做出判断, 还把女性群体的一般工作特征强加给女硕士生, 这样形成了统计性歧视。劳动力市场认为女硕士生的生育和家庭责任会影响工作效率, 而女硕士生就业时, 恰恰处于女性结婚和生育的高峰年龄;劳动力市场还认为高学历女性不好管理, 其较高的教育背景和独立意识对团队合作有消极影响。因此, 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统计性歧视对女硕士生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排斥态度。
(三) 自身因素的影响
1. 个人竞争力不强。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 一些女硕士生自我定位不准确, 学习兴趣不大, 自觉性差, 对自己所研究的学科既没有宏观的把握, 更弄不清学科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所以当面对用人单位的考核时, 就显得底气不足。
2. 就业预期的不合理。
据调查, 许多女硕士生具有择业目标短期化、功利化倾向, 她们把目光盯在了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高等院校、政府机关、大型国企或外资企业成了她们较量的“三大战场”, 这种择业倾向, 不仅加剧了竞争, 人才高消费, 而且会日益加重当前国家人才地域性失衡的现象。
二、女硕士生就业促进的对策
(一) 发展经济, 同时要协调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的关系, 有效解决女硕士生的结构性就业问题
1、发展经济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
国家通过大力发展经济, 可以给整个社会提供更多的岗位, 整体就业形势得到缓解, 女硕士就业形势也会得到改善。
2、硕士研究生就业存在的结构性问
题反映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和就业结构存在不适应性。这就涉及到研究生教育怎样适应社会需求, 如何适应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专业设置要符合社会需求, 研究生培养单位应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 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 按照市场的需要和结合女性的特点设调整专业结构、招生人数, 男女生招生比例, 争取做到人才培养上的超前预测, 超前培养;第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的多样化是实现培养与需求相匹配的根本, 是解决女硕士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为适应第二第三产业的升级, 研究生教育应由培养学术型人才, 转向培养大量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 建构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
1. 制定相应法律法规, 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
我国已经制定的相关法律没有任何处罚责任人的规定, 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 规定惩罚措施, 严厉制裁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行为, 要求企业兼顾经济效率和社会性别公平, 从法律上为女硕士生就业公平给以切实保障。
2. 完善生育保险制度, 解除用人单位的后顾之忧。
国家要制定政策从经济上明确承认女性担负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价值, 并由社会建立职工生育社会保险基金。国家按企业人数 (不分性别) 和工资总额向企业征收生育保险基金, 作为社会保险金提供给生育的女职工, 为解决女性生育哺乳期间企业的负担问题。
(三) 加强女硕士生自身素质。
提高自身竞争力, 不仅要做好知识与技能的储备, 还要注意自己综合素质的修炼。女硕士生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 要广泛涉猎与自己相关的学科知识, 寻求各种机会学习先进的理念、研究方法, 争取一些实践机会, 同时要充分认识整个研究生群体“僧多粥少”的就业大环境和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既不宜悲观, 也不盲目乐观, 做出合理的就业预期。
参考文献
[1]、刘利舲, 郑子莹.理想与现实:浅析女研究生就业状况[J].理论界, 2006 (2) :104
[2]、许艳丽.透过性别的棱镜看女研究生就业问题[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7:19 (1) :26
8.求职就业案例分析 篇八
1.毕业生自身原因
一是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自我感觉自身就业条件优异,对职位的福利待遇过于理想化,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二是一部分学生是决定报考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的工作或是准备继续深造报考研究生;三是成绩不理想的毕业生,缺乏求职技巧、畏惧社会交际、求职信心不足、职业技能不强,一般的企业不愿去,好面子不愿吃苦,造成了就业困难;四是跟风现象严重,高校毕业生觉得公务员、事业编制、国企福利待遇好,一窝蜂地冲上去,而顺利得到岗位的人非常少。
2.高校原因
一是专业设置不合理,所学专业的知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大都无用武之地,或者是学习得的不够透彻,造成了似懂非懂,又或是报考了或者调剂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从而厌学、致使专业能力不足,而在毕业后正式投入工作中仍需较长的时间来学习或者需要专人教授;二是缺乏社会实践,在日常的招聘活动中不难看出,很多企事业单位都非常注重“从事某样工作X年工作经验”,但是高校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社会经验、工作经验几乎为零,许多单位也不愿意培养高校毕业生,认为在录用高校毕业生以后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培养锤炼高校毕业生,往往使其成长起来后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也是高校毕业生跳槽的时候。
3.社会因素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地区以及沿海城市经济发达,是主要劳动力聚集之地,也是高薪产业的聚集地,这里相对其他地区能够提供待遇较好的工作岗位,工资水平高,并且社会保障健全,社会福利也较高。这样的经济发展格局也就促使大批的毕业生云集于发达城市,甚至出现人才资源过剩现象;二是社会监管不足。由于信息和社会经验的缺乏,尤其是遇到黑公司、黑中介导致很多大学生刚毕业就工作时,容易上当受骗。对其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或利用招聘进行欺诈、损害毕业生权益。这些问题导致部分学生“恐职”心理的产生,不愿再去找工作。
二、如何开展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通过对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原因分析,我们相信:只有通过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系统详细的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开展免费职业介绍、政策咨询;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设计正确的职业生涯;提高求职和招聘用人技巧。可以促进一部分有就业需求的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道路披荆斩棘的作用。
1.坚持高校毕业生实施实名登记原则
政府的公共就业人才、职介服务机构所面对的主要对象是高校的毕业生,所以服务于高校毕业生的时候采取行实名登记,采取一人一档的方式。能够切实了解毕业生在踏入社会的最初就业服务需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机构和学校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合适的制定宣传政策。同时建立毕业生劳动力信息数据库。并组织专职人员定期跟踪回访不断更新他们的基础人员身份信息以及就业状态信息(如联系方式,是否就业,就业需求,培训需求、就业后的工作单位等等),并及时对信息数据库的人员信息及时变更,从而做到保证信息的实效性,为今后对其开展就业援助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
人才、职介服务机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与学校协商在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讲座。公共就业人才、职介服务机构应该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向高校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宣讲,从而帮助他们了解当地的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情况,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为他们树立或者转变正确的求职观念。同时应该利用多种形式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测评,在了解毕业生本身的特点、职业能力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确定适合自身的求职方向,再通过合理的就业指导,结合相关的模拟训练等从而帮助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
3.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
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机构应该根据每个毕业生的自身特点,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不断地收集并发布有效的岗位信息,可以通过劳动力数据库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还可利用短信平台、就业宣传栏、宣传彩页等,使未就业的毕业生在不同的公共平台上都能了解到实时的就业招聘信息。然后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分行业分专业的专场招聘活动,减少高校毕业生求职的盲目性。
4.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培训
很多高校毕业生有着很强的毕业培训的愿望,人才服务机构可以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组织他们进行相应的职业培训和中、高技能鉴定。根据当地的发展情况结合产业和市场的需求开发出适合培训的项目。从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他们提供就业的可能。并制定对其取得中、高级的职业鉴定证书后的奖励政策,如笔者所在的地区就对取得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的人才发放一次性就业奖励1000~3000的资金奖励,减轻了高校毕业生为取得职业资格鉴定上的资金压力,同时也促进高校毕业生向更高质量就业的能力和信心。
综上所述,就业是民生的基础工作。加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的稳定,加强社会和谐,有效地发挥高校毕业生对于社会的作用。面对现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人才、职介服务机构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效果,加强对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效地避免人才浪费现象的出现,从而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9.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篇九
数名 落入法网
沈某是江苏人,无业,一直在上海游荡。此前他曾因盗窃罪、诈骗罪先后被判处2年及2年6个月有期徒刑。去年,沈某结识了石某、吴某等人,预谋冒用他人身份进行信用卡诈骗。他们冒用上海置地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工业商务展览有限公司等数家公司的名义,向外发布虚假招聘广告,引得应聘人员投简历。然后又使用伪造的身份证及公司印章,冒用应聘人员的名字填写虚假的信用卡申请表,在本市多家银行申请个人信用卡。拿到信用卡后,他们又通过提现、透支消费等方式进行诈骗活动。9个月的时间里,共骗得22名应聘者的个人简历,申请了48张信用卡,诈骗金额累计达到47万余元。
去年年中,上海卢湾公安分局接到举报后,经调查发现,银行提供的办卡人员都不是真正的消费者,但他们都在近期投寄过求职简历,并在简历中提供了个人身份证复印件、户口本复印件等个人信息。警方断定:他们的个人信息极有可能被人盗用。经过侦察,民警抓获了4名嫌疑人,同时查获30余张信用卡和50余份完备的个人资料。经查,犯罪嫌疑人沈某等人假借某公司名义刊登招聘启事,要求求职人提供一系列应聘资料复印件。沈某等人根据这些资料伪造在职证明和收入证明,向多家银行办理贷记信用卡,然后恶意透支,从中牟利100余万元。
点评:上述这个诈骗案,已于今年初由卢湾法院开庭审理。法律专家提醒求职者,应聘时要严防自身信息泄露。“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获取他人资料的方式变得非常容易。”一位熟知招聘内幕的业内人士说,由于目前人才市场供大于求,一个招聘广告便可引来无数简历。针对自身信息容易泄露的情况,专家提醒求职者,四种证件须谨慎保管:
一、身份证。《身份证法》规定:“出租、出借、转让居民身份证,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200元以下罚款”、“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证或者使用骗领居民身份证的,由公安机关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处10天以下拘留”。
二、社会保障卡。社会保障卡作为身份的另一种识别证明,其使用范围正逐渐扩大,除了医疗还将包括就业服务、职业资格、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商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三、护照。护照也是一件重要的身份证件,目前其不仅可以在国外作为国籍身份的证明,在国内的使用也日益频繁。
10.求职就业案例分析 篇十
关于平等就业权,我国劳动法学界的学者们一般将其解读为禁止就业歧视,或平等的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相对狭隘。因为一方面,权利的平等应该体现于权利从生成到实现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平等又是一个含义十分宽泛的概念。因此,在进行理论研究前,应先对“平等就业权”这个基础性的概念进行界定。
(1)从平等的内涵来分析
1.就业形式上的平等:首先平等就业权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指公民不分其性别、种族、血统、年龄、宗教、信仰等,都能够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与其他相关的就业权利,包括平等的待遇、职业培训、晋升和工作条件的权利等。
2.就业实质上的平等:该项权利强调应消除先决条件的不平等因素对个人就业的不正常影响,为每个成员提供一种平等竞争的环境。强调不同情况应不同对待,允许对弱势群体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
(2)从平等的指涉领域——过程视角分析
1.就业起点的平等权:在劳动就业领域,起点平等则意味着每一个劳动者都有自由竞争某一个岗位的同等机会和权利,所有岗位都对所有劳动者平等开放。起点平等还体现在社会竞争的外部条件以及社会主体自身发展条件的获得上。
2.就业过程的平等权:在劳动就业领域,过程平等意味着有关就业的各种规则的制定要体现平等的理念和原则,其实施过程要平等。尤其是正式规则,即一定的法的体系要平等。因此就业正式规则的平等(不少学者称之为制度性就业平等行为)问题,是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就业平等问题。
3.就业结果的平等权:就业结果平等即指因就业而产生的利益在分配上的平等,主要指就业待遇的平等,包括薪酬的支付,就业条件或就业安全保护,以及公共机构提供的就业服务等。
二、《就业促进法》对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保障的进步之处
《就业促进法》以“倡导公平就业,反对就业歧视”为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立法对当前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的积极回应,为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障营造了大环境。
1.保护农民工形式上的平等就业权
纵观《就业促进法》不少条款,勾勒出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大轮廓,换句话说它将平等就业权作为一项原则固定下来。该法第一章第3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别、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第8条在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有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义务。第三章作为专章规定了“公平就业”,其中第26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2.保护农民工实质上的平等就业权
实质的平等权要求法律保护因“不合理因素”而导致就业地位处于弱势的劳动者。
《就业促进法》中不少条文针对农民工立项,如第31条:“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第33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政府的统筹安排可以避免农民工外出打工时的盲目流性,也有利于为其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就业环境。第50条专门提出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就业培训,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这为农民工转移创造了条件。
3.在就业起点平等权上保护农民工平等就业权
要实现平等就业权,首先要求起点的平等。起点的平等一方面要求所有职业和岗位都对所有劳动者平等开放,同时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求劳动者受教育培训的权利要平等。
《就业促进法》第20条规定:“国家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这项规定保障了农民工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制度,包括平等的就业起点,同时本身也体现了对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
为保障就业机会的平等,《就业促进法》作了特别规定,第31条:“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
三、《就业促进法》在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保障上的障碍分析
1.对于重要法律概念界定的欠缺,不利于法律保障
法律概念的准确、规范与表述的严谨程度是法律明确化和专业性程度的标志之一。就就业领域而言,对于平等就业以及相关概念的清晰界定也就成为《就业促进法》平等就业保障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之一。然而,在《就业促进法》中,对于“平等就业”的界定却存在着界定不清、范围狭小的缺陷。从《就业促进法》条文来看,所谓“平等就业”实际仅限于反就业歧视和对特殊群体的就业援助两个方面。然而,平等就业还应包含其他内容。如就业机会的平等、就业待遇的平等等内容。另外该法31条对农村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的保障界定为:与城镇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反对对农村劳动者就业设置歧视性障碍。同样,前文也探讨过,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是不止包括这两方面的。由此可见,《就业促进法》对于平等就业的理解比较狭隘。
2.在保障就业平等方面,操作性及实用性不强
明确的、具有操作性的规范就是实现法律对平等就业保障功能的必要条件。然而《就业促进法》有关平等就业的条文规定却存在着明显的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差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部分法律条文表述过于原则
《就业促进法》第25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再如第22条等,这些规定无疑是保障农民工平等就业的重要措施,但其内容因缺少具体制度的支撑而变成了一种宣示性的表述。在实践中所能发挥作用必将大打折扣。
其二:部分条款在操作性上明显不足
《就业促进法》第50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和引导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缺乏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详细规定。虽然《就业促进法》明确了政府在这方面的责任,并鼓励各类机构提供相关的培训.但需注意这仅仅是一种“鼓励”的态度,培训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类机构自愿性的援助。
其三:关于实施就业歧视的权利救济,实用性不强
《就业促进法》第62条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缺少有关就业歧视举证责任的特殊性规定。为了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各国有关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都对就业歧视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做了特殊规定。但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有关规定,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也就是说,根据《就业促进法》现有法律规定,如果劳动者提起就业歧视诉讼,他必须举证证明,否则他将会败诉。显然,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时很难找到相关证据,让他们承担的举证责任等于宣告他们败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效的法律救济。”
3.在保障平等就业上,部分法律责任缺位或处罚力度不足
为实现法律的规范作用,要求具备严密的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的逻辑结构。然而在《就业促进法》保障平等就业中,在规范主体的义务的同时,却没有对违反这种义务的法律后果予以明确,使法律规范自身的逻辑结构不完整。第25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实施就业歧视,第31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但是,对于实施了歧视行为的用人单位应该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在该法中并未明确规定。这种法律责任缺失的状态无疑将降低就业公平保障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不利于法律规范的实施。
11.影响我国就业因素分析 篇十一
2008年我国经济社会经受了历史罕见的考验, GDP依然保持9%以上平稳较快增长, 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2009年我国就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难以在短期内复苏;二是今年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三是国内消费需求乏力;四是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与市场预期不确定导致企业投资不足, 所以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本文参考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 利用近年我国统计数据结合一年多来国民经济的运行数据, 对我国就业人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寻找影响失业的主因。
2 变量假设
Y:全国城镇年末就业人数
X1:全国年底总人口数 (万人)
X2:国家财政决算支出
X3: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亿美元)
3 模型建立与分析
因为是从影响失业的宏观层面考虑, 本文从中经统计数据网上选取1989年至2008年的年度数据, 包括城镇年末从业人员数、年底总人口数、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国家财政决算支出、国家财政决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对这些指标数据, 利用SPSS相关性分析得出各变量与城镇年末从业人数的相关系数表1。
在系数矩阵中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城镇年末从业人数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509, 其他线性相关系数都接近于1, 即与城镇年末从业人数的相关性比较大, 从而客观得到影响我国城镇年末从业人数的因素为:年底总人口数、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水平 (现价) 、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进口总额、国家财政决算支出、出口总额、国家财政决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做回归分析建立模型, 选用逐步回归方法, 经过几次的变量剔除和回归后得到系数矩阵, 如表2和图1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Scatterplot
表2中t的值大于2或小于-2, 因此所选变量对方程有重要程度, 具有较好预测效果。Sig.为偏回归系数为0 (和常数项为0) 的假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值, 均小于0.05, 则拒绝系数为0的假设, 即此因素系数有效。对于Collinearity Statistic, 其Tolerance都不接近于0, 且VIF值均小于14, 所以可拒绝它们之间的共线性假设。且从残差散点图可看出大部分观测值随机地落在垂直围绕2和-2的范围内, 预测值与残差值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 所以回归方程满足线性与方差齐性的假设且拟合效果较好。从而得出影响失业人数的主要指标为:年底总人口数、国家财政决算支出、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且回归方程为:
Y=-0.607X1+0.12X2-4.890X3-53304.632
其中Y为城镇年末就业人数, X1为年底总人口数 (万人) , X2为国家财政决算支出, X3为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亿美元) 。
4 结论
结合表1、表2及图1, 可看出影响城镇年末从业人数的主要指标是:年底总人口数、国家财政决算支出、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年底总人数是影响城镇年末从业人数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庞大对就业造成了巨大压力, 尤其对于中国青年, 由于教育容量有限, 每年需要就业的新增劳动人口则在1000万至1600万之间。另一方面, 由于青年缺乏工作经验, 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 青年就业问题愈发突出, 表现为高于平均水平的失业率。
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对我国城镇年末从业率的影响也较大, 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是劳动要素充裕而资本要素稀缺, 导致劳动力剩余现象严重。如果外商投资企业与东道国企业有业务互补关系, 则有利于东道国扩大就业。外商直接投资以新建和扩建企业的形式在东道国投资, 一般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由于各方面原因, 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还是呈现正相关关系的。
国家财政决算支出也是影响城镇年末从业人数关键因素, 这是国家进出口与宏观政策等对就业的影响, 另外, 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国家财政决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 对城镇登记人数的影响也较大。
通过以上分析, 对提高我国城镇就业人口数提出以下建议:
(1) 控制国家总人口;
(2) 积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建立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内外资关系。进一步引进外资, 在扩大外商投资规模的同时, 考察其对经济产出、资源环境的影响, 兼顾其就业创造效应, 以及对国内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关联带动作用, 做大做强内资企业。限制外资进入市场己饱和、或与内资企业存在明显竞争关系的行业。鼓励外资进入我国市场空白领域, 开发出更大的消费市场;
(3) 合理运用中央财政和当地财政的决算支出, 正确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摘要:从影响失业的宏观层面考虑, 收集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方法, 最终得到影响就业人员数的主要指标, 并建立了就业人数与上述指标的线性回归模型。最后, 对提高我国城镇就业人口数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就业人数,相关性,回归
参考文献
[1]FORRESTERJ W, Industrial Dynamics[M].New York:The M.I.T.Press, 1961.
[2]ROBERTS E B.Managerial Applicationsof SystemDynamics[M].Cambridge, Mass:Productive Press, 1978.
[4]李杨.西方经济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 (8) .
12.求职就业案例分析 篇十二
近年来,室内设计行业发展迅速,室内设计师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职业,而被媒体誉为“金色灰领职业”之一.由于我国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面对高速发展的行业,人才供应出现较大缺口.
近年来,买房、装修,已经成为市民关心的热点、焦点.随着房地产经济的持续走旺和装饰行业的快速发展,室内设计人才需求量大,室内设计师就业前景看好.市场繁荣,人才需求自然旺盛.一些装饰公司甚至不愁没单,只愁没人.越来越多的人也看好室内装饰设计师良好的职业前景,纷纷加入到室内设计师的行列.
2、本专业人才需求发展趋势
WTO已经到来,全球建筑装饰行业正在飞速发展,中国的建筑装饰业正面临着世界同行业的竞争和冲击!是机遇也是挑战!十三亿人口的大市场,正急需大批的优秀室内设计师.
随着国家对装饰行业的规范化和不断完善,对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装修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相当大的社会需求量.从全国来看,装饰行业群体数量庞大但总体素质还需不断提高,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室内设计人才正好能适应装修从业人员专业化的行业发展要求,因此,室内设计专业,培养装修行业专门人才具有行业社会背景和较大的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
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1、在各装饰工程公司设计部门从事室内外设计、小区规划、展示设计方面的工作;
2、在市场部门从事宣传策划、设计、制作、施工等方面的工作;
3、在建筑部门从事室内设计管理或施工管理方面的工作;
4、从事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其他工作;
5、从事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方面的工作。以上室内设计技术室内设计技术由,可能不全面,仅供参考。
【求职就业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求职如何避免就业陷阱09-09
大学生的就业求职信10-05
大学生就业指导求职心得体会11-10
黑龙江财经学院大学生求职就业调查问卷07-18
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求职意向调查问卷10-13
中国就业形势分析07-02
药物分析就业方向07-19
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分析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