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2024-12-08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12篇)

1.《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一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

2、能够正确理解“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祭祀、如许、先前、稀奇、无穷无尽”等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闰土是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

教学重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补写“我”的外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了解鲁迅吗?看过那些鲁迅写的作品和有关与他的故事。(生说……)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朋友。出示课题“少年闰土”本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二、启发定向,选择目标。

老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课题,想象课文中的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再根据课题、单元的主要目标和课后的习题,确定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

学生列举,老师归纳出主问题:A:课文写了少年闰土的那几件事,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B:课文是怎样写闰土的?C:根据单元目标,课文的几句难理解的句子,我们采用怎样的方法去理解,含义又是什么?D: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引语:鲁迅的文章中有许多我们不常见的字词,文章也比较长,读课文时,请同学们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例

三、整体感知,小组合作,自主释疑

1、选择几个问题读课文,利用字典,自学生字和新词。

2、选择自己最喜欢交流的小伙伴,讨论自己学不懂的生字和新词。

3、在老师发下的卡片上,选自己认为最难的生字和新词,说说那些地方需要注意,那些需要提醒同学们,逐一交流。

在黑板上重点交流一些不常见的字词(视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定):祭祀 忙月 秕谷 鹁鸪……

四、重点学习四件事,品读、感悟。

1、选择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交流。出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2、稀奇事在课文中是指那些事?闰土的什么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引入第四段的学习。

师引:快速读课文第四段,看看讲了几件事?交流板书(雪地捕鸟 瓜地刺猹 海滩拾贝 海边看鱼)

3、说说“稀奇”的意思,对我们来说,什么样的事是稀奇事?

4、说说你准备怎么学这几事?可以用什么方法学?(有感情地朗读,边画边读,角色扮演互相说……)(学生选择学习方法)

5、让学生按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学这四件事。用上学习记号,并选择自己最喜欢交流的伙伴进行交流。可以按课文的顺序来学,也可以先挑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先来学。(选择学习内容)弹性填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引导,集体评议:

A:雪地捕鸟(角色扮演)

师:闰土啊,你会捕鸟吗?能不能帮我捕鸟呀?

生:……

师:快教教我怎样捕鸟?

生:……

学生评价,评价标准:说清楚,有感情,能吸引人。有感情朗读

B: 用类似的方法学习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鱼

教师引导,朗读瓜地刺查时要读得轻一些,读出当时的情景,读其余两件事要有声有色。学生评价。

C: 说说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五、小结,作业

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生字、新词抄写的遍数。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件稀奇事,“我”对那件事印象最深,为什么?(是瓜地刺查,因为课文一开始就写,而且写了两处,写得最详细。)

二、自主背诵第一自然段

1、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试读。(启发引导:月夜下,少年闰土怎样去刺查?)

2、出示插图,仔细观察,划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插图的?

3、自由练读。

4、回忆背诵的方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背诵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第一段背下来。

5、指名背得最快的同学,介绍背诵的经验。

6、全体尝试背诵。

过渡语:闰土真是见多识广,那么,“我”和“我”的朋友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三、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出示句子:“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结合引导课堂争议:“课文中的‘我’与闰土相比,到底谁的知识更多?”

1、质疑问难,根据句子,你有那些问题?(他们指谁?……)

2、联系上下文,自由独立思考。

3、找自己在班级里最喜欢的同学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综合意见。(“四角天空”说明“我”和那些地主少爷们生活小,知识面狭窄。这些话表达了“我”对闰土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对现状的不满。)

得出结论:

“我”:书本知识丰富。

少年闰土:生活经历丰富,见多识广。

四、理解闰土的外貌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一想: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教师读:“他正在厨房里,一张圆脸,头戴一顶帽子……”让学生听,把老师漏读的字用铅笔轻轻划去,比较着读,仔细品味有何区别。

3、讨论交流(紫色说明闰土生活在大海边,身体十分健康;小毡帽说明闰土生活在农村;银项圈说明闰土的父亲十分疼爱他;)

4、师生小结:人物的外貌、打扮、穿着和生活环境、身份有密切的关系。

五、引导进行自主迁移。

过渡:“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闰土生活在大海边,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除了这一点,“我”与少年闰土之间还有那些区别?

师生讨论、小结,教师板书。(身份不同;穿着、打扮不同;外貌不同……)

1、引导迁移

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呢?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把“我”的外貌补写完整。

2、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展开讨论。

3、补写。

4、交流、修改。

5、教师出示下水文:“瞧!那不是地主家的小少爷吗?头戴瓜帽,长得又白又胖,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走起路来大摇大摆的。脖子上挂着一块小巧玲珑的玉佩,一双乌黑的眼睛,似乎提不起一点精神……”

6、说说为什么这样写?“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我”

出身 农家少年 地主少爷

外貌 紫色圆脸

戴小毡帽 ?

项戴银圈

生活经历 瓜地刺猹

海滩拾贝

雪地捕鸟 四角天空

海边看鱼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2.《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二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性彰显品德课堂的活力

本课教学中谈到的是经济话题, 受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影响, 学生与经济发展没有太多交集, 对经济生活关注也不多。为此, 教学一开始, 我想到学生对饮食比较感兴趣, 便以视频“身边的进口食品”入手, 引导学生随着镜头来到超市的世界食品区, 伴着清新的音乐, 学生看着琳琅满目的进口食品, 都情不自禁地聊起了自己吃过的进口食品, 一时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然后, 我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开展的生活调查, 学生不仅说了调查的物品, 还交流了选择这些外国商品的原因, 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外国商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也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接着, 又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手机为线索, 从苹果手机的利润分配到华为手机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不断加深学生对互通有无的认识。

二、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活动性焕发品德课堂的魅力

“走进新闻直播间”、“真假猜猜猜”、“知识大抢答”这是品德课堂中的三大活动, 或创设情境, 或提出话题,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进而与老师互动, 与同学互动, 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到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探究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但还不是制造强国, 领悟世界各国在互通有无中共同发展。新闻播报重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并在播报中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即是说, 活动中学生看新闻、听新闻, 自己播新闻、老师播新闻, 随着播报新闻, 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制造已经走出国门, 走向了世界, 一种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课程结束时, 我开展了“知识大抢答”的活动, 将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名称、过程及作用三方面进行渗透, 活动的形式充满竞争的意味, 而内容上既有书本的, 也有补充的, 既有较远的, 又有较近的, 弥补了教材中部分素材信息不新的不足。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开放性展现品德课堂的个性

(一) 用好教材资源

我对教科书上的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 在原始性的资源基础上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并依据新课标和本课教学目标对教材资源进行了整合和重组, 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重新确定了教学的结构和流程, 将《南非世界杯上的“中国制造”》、《外来词》、《世界贸易组织》等教材资源变成教学的有力支撑, 实现了“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

(二) 用好信息资源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如中国制造以及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数据、中国制造的优势与困境、我国为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互通有无的发展史, 等等。面对众多的信息, 40分钟的课堂该如何取舍显得非常关键。在课堂教学中, 我紧扣目标, 围绕重点和难点筛选资源, 如:在“真假猜猜猜”揭晓答案之前, 给学生提供了一份资料、一张漫画、一个数据, 促进学生更好地思辨, 使学生对中国制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认识到我国虽是制造大国, 却不是真正的制造强国, 我国需要掌握核心技术, 走“中国创造”之路, 由此领悟到自我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其次, 进行资源的转化, 将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用图文或录像的方式化不可见为可见, 化静为动。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思辨性凸显品德课堂的深度

在现在的社会中, 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为“中国制造”而自豪的层面, 认识不到“中国创造”的重要性, 认识不到中国在制造业上存在的不足, 显然是不够的。对此, 我设计了“真假猜猜猜”的游戏环节, 让学生在游戏中辨一辨“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更是一个制造强国”这句话的真假对错。答案不是我简单地告知, 而是出示相关资料:中国工厂生产苹果手机, 中国只获得了极少的利润。就此,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中国制造所获的利润这么低?从苹果手机的利润分配中你发现了什么?由此, 学生在猜测真假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受到碰撞, 由“真”到或“真”或“假”, 再到“假”的统一认识, 自主的思辨让学生的认知及情感不断得到深化。在随后阅读“2014年世界最佳品牌百强榜”资料时, 在看到中国企业身影时, 学生为国家、企业的发展倍感欣慰, 同时也在最新时事热点“中国制造2025”的引导下, 内心深处更是种下十年“制造强国梦”的种子。这一教学层层深入, 学生的思想情感的步步深华, 凸显出品德课堂的深度。

本课教学时突出了品德课堂的“四性”, 将生活资源、课程资源等引进课堂,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辨, 在思辨中深化自己的认知, 得到情感的体验,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从而更好地指导生活,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收获了品德课堂教学的一份精彩。

摘要:在品德课堂中, 要收获精彩就需要教师多思考如何去开展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品德课堂, 需要教师把握品德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本文主要就全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赛课一等奖课例《我们互通有无》的教学来对如何把握品德课堂的“四性”进行探讨。

3.《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三

[关键词]品读 精读 爱 美 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69

《夹竹桃》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随笔。文章通过质朴的文字描绘了在万紫千红的繁花中,外表普通沉静的夹竹桃所具有的可贵韧性,寄予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和高雅志趣。如何让学生透过季老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文字风格,品读言语形式呈现出来的文本之美,感悟其人文情深,这是教学的关键。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三读三悟的教学思路,带领学生三思三疑,使文本阅读达到了言意兼得。

一、初读情思悟情深,追问“爱”从何来

《夹竹桃》一开篇,便以朴实的文字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段话值得学生品读,原因有三:其一,这里用了两个否定式的句子——“不名贵”“不是最美丽的”;用了一个重点强调的肯定句式——“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两种句式上的转换,透露出作者对夹竹桃的深深情思。其二,这段话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品读的思路,铺设了一条探寻作者人文情怀的阅读之路。其三,这段话里有两个重点词语——“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我由此入手,带领学生展开追问:“文中哪里能表现夹竹桃的不名贵?你从哪里读出夹竹桃不是最美丽的?文中哪里表现出‘我’最留恋夹竹桃?‘我’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夹竹桃情深的句子,批注自己的感受。”

通过初读,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并找到了与之相呼应的结尾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由此理清了本文的思路:夹竹桃的韧性使“我”留恋和欣赏,夹竹桃的月色之美让“我”回忆和眷恋。这样一路追问,学生一路梳理,对课文就有了清晰的探寻。

二、再读韧性悟哲理,探究“美”在何方

《夹竹桃》写作风格独特,文质兼美,意涵丰富,在质朴的笔触中融合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在季老的眼中,夹竹桃的美并不在外表,而在它内在彰显出来的可贵韧性。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夹竹桃用什么触动了‘我’的心?细读课文,找出描写夹竹桃韧性的句子进行圈画并批注。”学生找出了两段精妙的对比:在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了院中繁花盛开的热闹,而到了第四自然段则描绘了夹竹桃沉静开花的淡雅。两相对照更加衬托出夹竹桃的与众不同。学生针对其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读:“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两个“又”字表现出夹竹桃花开不懈的蓬勃生命力,学生体验到这是美的接力,是生命的接力,在夹竹桃的世界里,没有衰败,只有灿烂。在对夹竹桃韧性描写的句子中,有一段引人注目的关联句式:“在……在……”“看不出……也看不出……”“无……不……”“从……从……无不……”。我让学生将这段话变成一首小诗进行赏析,并通过朗读的形式把握其情感意涵,然后进行深入思考:既然“无……不……”和“……无不……”都是表达夹竹桃天天盛开,从不衰败的含义,为什么还要反复使用呢?这种双重否定句式有什么作用?如果去掉这个句式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通过对夹竹桃韧性特征的再读品悟,学生从关联词的运用中认识到,这是作者强调情感的一种手法,也是对夹竹桃表达欣赏和赞美的一种言语形式。

三、精读文本悟想象,思考“真”为何物

在季羡林先生的笔下,看似平凡的夹竹桃不只具有可贵的韧性,更有着无尽的风姿,能够引发观者无限的遐想和思索。正是基于对夹竹桃的喜爱,他的文字从质朴立刻变得华丽起来,意蕴悠长。如在描写月影下的夹竹桃时,透过富有张力的文字表现,他让读者也跟随着文本一起浮想联翩:站在夹竹桃迷离的花影中,看那参差的叶影吹动,想它是地图,它就是地图;想它是亚洲,是非洲,它就是亚洲和非洲,在空白的地方还有大海;想它是水中的荇藻,就有池塘会出现在眼前。

在这段描述中,季羡林对夹竹桃的向往和留恋显露无遗。我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文本对话,进行自我解读和想象:“如果你就站在夹竹桃的月影之下,会想到什么?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幻想,感悟到季老写作的妙处:动静结合,让文本中静态的夹竹桃变得像一幅动态的画,活灵活现,亦真亦幻,由此我带领学生推己及人,根据自己手头搜集的资料,知人论世地去思考季羡林作品中的一个“真”字。著名作家宗璞评价季羡林先生为“夹竹桃知己”,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和情操,无一不是夹竹桃精神的写照。通过文本精读,学生借由作者的经历感悟季老人文精神中的“真”,而这也正是夹竹桃韧性精神的本质所在。

在对《夹竹桃》三读三悟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从感知夹竹桃的与众不同,到解读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的高雅品格,一步步深入挖掘文本言语,既得言又得意。

4.《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四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课题“出塞”。你为什么读sài,诗题中“塞”是什么意思?(边塞、关塞)

从诗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

(大漠、烽烟、黄沙、荒草……)

可见边塞自然环境恶劣,怪不得王维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昌龄写过“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这样的诗句。

(将士、血战、兵戈……)

战争是惨烈的,王昌龄曾写过“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王翰也曾写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

[评:人文性,不管怎样理解,说成是人类、文化、文明也罢,说成是人性、修养、情操也罢,总之,必须承认,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思想活动。它的物质基础仍然是语言。而且,语言本身就能给人以想象,给人以情感,给人以更多的人生感悟。学生对古代战争的苦了解并不深刻,因此要结合一些资料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

二、新授

1、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是怎样描写边塞生活的?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中“人”指的是――?(戍边的征人)

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塞远,离家时间长)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条件艰苦,战争残酷,离家的征人只有什么相伴?让我们从上一句诗中找答案。(明月,边关)

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你怎样理解呢?

学生回答。

为了理解这句诗,让我们先看一段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

看来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是: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一批又一批的征人依旧是万里长征久未还。

假如你是征人,仰望明月心中会想些什么?

是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征人们这一切一切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同来看一看,(出示)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眼泪;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泪水,稚嫩的心灵在呐喊;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评:通过想象,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征人的苦,以及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一种情感。让学生真正地走入到情境中去,感受到战争给广大的老百姓带来无尽的痛苦。]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古代的边塞诗,也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让我们齐读。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后两句讲了什么?

“龙城飞将”指的是谁?(汉朝李广将军)

秦汉至唐,将军无数,诗人为什么单单提到汉朝的李广将军的?

让我们看一段资料:汉朝李广将军以英勇善战闻名。西汉武帝时,封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听说后,称其为飞将军,一连好几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区。

结合资料,说一说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两句是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教师提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小结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一齐读全诗。

[评:在这节课中学生深深地体味到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国家的爱,这一切都是对和平的渴望。在人文性体验上,给学生一个正确地认识,从小树立对和平的热爱]

三、结课升华

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古诗,更结合了大量资料,读出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和平的渴望,这些诗文深处的内容。我还有一些资料可作为这首诗的补充。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师: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让我们感慨,让我们唏嘘,这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的可贵,我们呼唤和平。

5.《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五

作者:佚名 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489

《少年旅行队》教学设计(镇公开)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出发》《老师》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一名毕业班的学生了,作为一名六年级的学生,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呢?(生交流)

2、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你们真的长大了,少了些童年的挚嫩,多了分少年的沉稳!少了些童年的任性,多了分少年的责任!还记得咱们五年级学习的那首题为《少年》的诗歌吗?(师生齐诵诗歌《少年》)3、过渡:少年,一个意气风发的美好年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柯蓝先生笔下的少年旅行队,开始新学期的第一课吧!

3、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并观察思考,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往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分人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重点关注“簿”字(出示形近字比较:“薄”和“簿”),反馈:这篇课文里面含有一些小标题。(生述有哪些小标题,师相机板书)

3、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小标题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层次清晰,要点明确,并与开头构成了总分关系)4、师小结:同学们很善于观察,一会就发现了文章的结构特点。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诗,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小标题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少年旅行队去了不少地方,不管去哪儿,他们旅行的目的只有一个,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在生活中学习)

5: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书上有作明确的解释吗?

师相机板书:

“少年旅行队在生活的海洋里探索,在知识的海洋探索”

“所以我愿意当一个长久的忠实于生活的旅行者”

三、品读诗歌:

1、生齐读句子,师述:这两句话似乎写得很空洞,不易捉摸,但只要你静下心来品读课文,你定会对这两句话有更为具体、更为深刻的认识。默读全文,把你感触最深的句子勾画下来。

2、反馈交流《出发》部分:

师生交流(预设阅读点):

(1)、“明亮的阳光在喊他们……到生活里去”

生读句子,谈体会;

师:短短的一句话里竟然用到了三个“喊”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队员们出发前急切的心情)

指导朗读。

(2)、“都准备好了吗?没有忘记带昆虫网吗?没有忘记带标本箱吗?没有忘记带笔记本吗?”)

生读句子,谈体会;

师:总觉得这句话有些罗嗦?既然问“准备好了吗?”为什么还要问后面那一连串问题呢?(引导学生发现:前一句与后面三个问句构成了总分关系,这样些更能体现出少年旅行队的兴奋与急切的心情)

能试着把你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谁能试着说一组总分关系的问句(指导句子练习)

3、反馈交流《老师》(预设阅读点)

(1)“你能在这个地方,说出这一小块石头属于哪一类……我们都要知道”

仔细观察这组问句,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三个问句句式相同,也构成了一组排比句)

大自然还能带给我们哪些精彩,哪些知识?你能试着模仿这组问句说一说吗?(指名答,丰富文本)

师:瞧,大自然如此神奇,有太多太多的知识等待着我们去探寻,谁想来读读这句?(指导朗读)

(2)“最重要的是先让我们看到许多困难……得到快乐。”

少年旅行队员们把生活与成功、快乐联系起来,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生活不仅教会我们知识,也教给我们一种精神,一种品格,是什么?

指导朗读这一段。

4、小结

学习《小纸船》《标本》《旅行者之歌》

拓展阅读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文中还有三个部分,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个部分最吸引你,请你静下心来仔细默读,勾画出你感触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作上批注。

二、学习《小纸船》《标本》《旅行者之歌》

1、生自学、勾画;

2、反馈交流:

A、《小纸船》:

(1)、师出示自己课前折的小纸船:看,这就是盛满了五彩梦想的小纸船,看到这样的小纸船,你想对它说点什么呢?

(2)、相机出示句子“去吧!小纸船!你们各奔前程吧…(指名读)

(3)、思考: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引导学生体会“你们”,相机讲解“托物言志”)

(4)、让我们把自己最美好的期待融入文字中,读出来吧?(指导朗读)

B、《标本》:

(1)、出示句子:“我们的记忆也是一只箱子……不要让一些无用的东西占去了地方。”(生交流体会)

(2)、我们每个少年都有这个记忆的箱子,你已经把什么装了进去?还准备把什么装进去?

(3)、出示“所以我愿意当一个长久的忠实于生活的旅行者”,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C、《旅行者之歌》

(1)、生交流句子体会;

(2)、师:“大山它使我坚强……分送到每一个人的心里”

投入大山的怀抱,你有怎样的感受,它教给了你什么?

站在茫茫大海边,你的心情又会变得如何,会对自己说什么?

无论是山涧小溪,还是浩瀚长江,奔流不息又给你怎样的启迪?

学生结合生活畅所欲言,体会生活带给人的巨大力量,再读“所以我愿意当一个长久的忠实于生活的旅行者”,

3、回到刚才同学们感到空洞的两句话,生再次齐读。

三、总结拓展:

1、回顾课题,思考:“少年旅行队”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2、把喜欢的部分背一背----指名背诵

3、出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两个片段:

A、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B、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1)、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3)、生谈感受、齐读。

四、布置练习:

1、快乐三级跳:

阶梯一:生词抄两遍,背诵诗歌及《少年中国说》片段;

阶梯二:读文中这段话,想想第一个问句和后面三个问句之间的关系,再仿照着写一段话。

“都准备好了吗?没有忘记带昆虫网吗?没有忘记带标本箱吗?没有忘记带笔记本吗?”

阶梯三:模仿课文,以《出发》为题写一首小诗;

2、推荐阅读:柯蓝散文诗名篇《我的坚强》、《海的沉思》、萤火虫》、《真诚》

6.《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六

设计理念:因南宋朝代离现在久远,对当时的情况孩子们都不理解,所以,我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诵读和情感”两条线索展开,期间穿插时代背景,最终为“感自诵读来,情自心中发”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个目标的确立,注重了学习的梯度。第一目标的确立是理解诗的意思,是对古诗的初步解读;目标二是体会古诗之意味,是精细解读;目标三是挖掘古诗之意蕴,尝试习作,为深度解读。)

教学流程:

一、看图想象,引出课题。

1、多媒体出示“醉”的篆书体。

2、仔细观察,放飞思想,你想到了什么?

3、是呀,我为什么写“醉”呢?我们一块看大屏幕。(出示《题安林邸》范读)

(此环节是抓住古诗的要旨,通过对“醉”字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为初步解读古诗提出要求。)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可以进行交流。

A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B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指导熏、邸的书写)

过渡:通过读、交流就基本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但你们了解这首诗所描述的朝代背景吗?(请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2、了解宋朝历史。

3、指导朗读。(通过醉指导朗读)

(在初识古诗时,融入古诗写作背景,便于更好的理解。)

过渡:你们读得相当不错,使我想起了陆游在临终前所作的一首诗--《示儿》。

三、对比解读,了解诗境。

1、回顾《示儿》,深入理解。

A学生集体背诵,再指名朗诵,回顾意思。

过渡:北方百姓受尽折磨,盼望朝廷的军队早日收复失地,然而这些朝廷的达官贵人却做什么,林升是怎么回答的?--引导读诗。

2、讨论交流:朝廷、达官贵人到底在干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来暖风不仅指杭州的气候好,更重要是指达官贵人的吃喝玩乐之风。

②在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眼里,杭州还是杭州吗?怎么看出来的,说明达官贵人什么问题?(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

③诗的第二句是什么句,谁问谁?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A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B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C想到这里,我们义愤填膺,帮着诗人大喝一声:西湖歌舞马上休!(板书:休。)

(通过细致地分析,抓住醉、杭州与汴州、几时休等进行分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整体对照,感悟诗韵。

1、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透过“醉”你感觉那些达官贵人怎样的心态呢?

2、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3、是啊,作者是怎样将揭露权贵糜烂生活和饱含愤恨、不瞒的诗歌展现的呀?

4、现在你们明白我为什么一开始就书写“醉”了吗?(整合板书)

(通过“醉”“休”体会感情,形成一个感情的冲撞,使两种心态落差加大,突出矛盾,解决矛盾。)

五、感情升华,吐露真情。

1、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是对《题临安邸》的改写?(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2、教师感言:劝诫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江河破碎驻杭州。

卧薪尝胆兴国运,运筹帷幄复汴州。

(给孩子们一个表白自己的机会,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教师的感言透露出平等的课堂,也是一个延伸。)

7.《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七

《题临安邸》

【教学理念】

1、语文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与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最大程度的提升。

2、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应该实现最高程度的统一。预设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文本解读】

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又是不一样的。《题临安邸》表现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2、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策略】

对课文中的两首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诗歌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文中的两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

2、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正是从不同侧面反映那个时代的。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会对历史上曾经建都杭州的南宋王朝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自学诗意,感受诗境。

1、了解诗题。

2、根据注释,利用收集的资料,自学理解诗意。

四人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1)质疑,提出解释不清或不顺的词、句。

(2)交流,说说这两首诗的诗意。

(3)随机引入,展开想象。

关于《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1、你知道汴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吗?

2、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

师: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3、指名朗读《题临安邸》

4、“暖风熏得游人醉”,你能看到那游人中有哪些人吗?你能看到他们在干些什么吗?

学生想象说话。(游人--掌握国家命运的统治者们。想象他们穷奢极欲、沉迷酒色的无耻丑态)

5、自由练读。指名读。

关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抓住“遗民泪尽胡尘里”

1、什么是“胡尘”?

2、听录音,想象:金兵的铁蹄践踏在什么地方?

3、交流

4、诵读

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

1、充分地、饱含深情地朗读两首诗,想象:你在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

2、交流。

将两首诗所勾勒的画面相互交织起来,形成对比。教师随机点拨,将情感引向深入。

(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①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被南宋统治者们抛弃的人民)

②南宋王朝的当权贵族们在小小的临安城中住了一年又一年,年年月月西湖上游船不断、歌舞不绝;沦陷区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铁骑之下苦苦挣扎了一年又一年,分分秒秒几乎将眼泪流干。他们还挣扎着,是因为他们的心底还有一丝期盼,期盼有朝一日能望见南宋军队的旗帜在南边远远的地平线上出现。

③补充陆游《示儿》。

过渡: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④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

四、拓展学习,激情练笔。

1、“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2、练笔。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①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②交流。

3、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4、放歌曲《满江红》

8.《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八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上下5000多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文化上的,其中我们经常见到“古诗”就是这遗产宝库中一块无价之宝。

同学们:我们以前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学习过哪些古诗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回忆一下,现在请同学们背诵一下自己最喜爱的古诗。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记得,本学期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陆游的诗,《示儿》,谁来背一下, 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指名说一下,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陆游写给儿子的诗:揭示课题:《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课题)

2、简介陆游。指名读一下陆游的个人简历,在让大家一起读一下。

教师再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宽,讲一下陆游一生爱国,作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诗人。

3、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这里要引导学生根据“示”组词)譬如:指示、训示、表示、显示、示众等等,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说“示”的意思,进而说说诗题的意思)这里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体会。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

三、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再次范读,学生跟着读

2、布置自读要求:(指名读一下)

要求:(1)学生自己读这首古诗几遍,要求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词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

学生明确要求后自己认真的练习朗读。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要求富有感情的朗读,

检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等等。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作及时的评价指导。

四、学习理解

我们读好了这首诗,是否还想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呢?

1、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第一行,说说关键词并理解一下:如: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留多余的力。换句话说就是“用尽全部的力气”。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读书学习)是不遗留多余的力气的。或者古人学习总是竭尽全力的。十分的努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指名读第二行诗,说说关键词:少壮:年轻的时候;工夫:花了工夫 始:才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做到及时复习巩固。

2、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行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终:终究、到底、毕竟。(可以通过组词理解如;终于、终究等等,通过比较说出终究比较合适)

浅:肤浅、浅显。同样可以通过组词找出合适的答案。

指名读读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很肤浅的。

(2)理解第四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绝:表示程度深,知:知道了解(两者和起来就是“绝知”:理解得透彻、深入地理解)

此事: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

躬行:亲身去实践(“躬”也可以通过组词解决如:从“躬”字字型去理解,再通过查字典解决)

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理解三、四行诗句

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4)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思考:三、四行有什么关系?指名说说

师总结: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五、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读深入体会一下

2、读了这么几遍,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从中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写下下来。学生自己写几句话,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这首诗告诉我们:

(1)读书学习必须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2)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学问的人。

相机出示板书

六、指导背诵,默写。

七、板书设计:

书本知识

冬夜读书示子聿 真正的学者

实践经验

八、作业

1、完成补充教材上的练习。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9.鄂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毕业歌》 《明天的太阳更美丽》 《凤凰展翅》 《共同走向未来》 教学目标:

1、欣赏这首歌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准确的把握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2、以节奏练习的方式,准确解决歌曲中的几个难点问题。

3、通过欣赏该乐曲,使学生认识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笙。

4、通过学唱感受歌曲轻快流畅的旋律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教学重难点:

以节奏练习的方式,准确解决歌曲中的几个难点问题。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 教学时间安排:二学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听一听《毕业歌》《明天的太阳更美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授:听一听《毕业歌》

1、完整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及风格。

2、歌曲简介:

这首歌曲表现了一群健康活泼的小学生在即将告别小学升向初中时的快乐情景,作者在这里表达了新中国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爱国热情和长大以后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

3、节奏练习。(复习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休止符。)2/4 o x xx │x.x

xx │ x xx │x xx │x-‖ ①画出拍线.②分小组熟读节奏.③找出此条节奏在歌曲中的位置.并试着唱一唱旋律。

4、读读歌词节奏。

5、引导学生复听全曲,感受进行曲风格。

6、课后练习(创编上下行乐句)1=C 2/4 s’

f’

m’

r’ | d’

l | s

l t

r’ | d’

— || 注:也可自行创编,并唱一唱。

三、听一听《明天的太阳更美丽》

1、完整聆听全曲,感受歌曲情绪。

2、复听,说说你对音乐的感受

3、课后练习:改变旋律,比较不同。

①比较拍号的不同,说说两条旋律有何相同不同点。②引导学生说出只改变拍号和小节数。节奏、音高不变。

四、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听一听《凤凰展翅》

玩一玩《共同走向未来》。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听一听《凤凰展翅》

1、初听,感受歌曲旋律

2、介绍乐器——笙

笙,又称“芦笙”,由笙簧、笙苗和笙斗三部分组成,以笙片震动发音。是中国古老的民间吹奏乐器,是世界上先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笙的演奏技巧有各种吐音、打音、花舌音、颤音、滑音等,但是没有笛子那样灵活。演奏多声部音乐是笙的特点,笙具有管、簧混合的音色,高音清脆、透明;中、低音优美、丰满,容易与其他吹奏乐器音响混合一体,是民间吹打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3、再听:体会和了解由笙演奏的乐曲的音乐特征和音乐特点。笙的音色:甜美、柔润。巴乌的音色:丰满、厚实、柔美。

三、玩一玩《共同走向未来》

1、初听,回忆C大调音阶。

2、视唱歌曲旋律。

3、熟读歌词节奏。

4、自学歌曲。

5、全班齐唱。

四、小结、下课。第二单元浪漫的旋律

教学内容:《阿瓦日古丽》 《小狗圆舞曲》 《花之圆舞曲》 《溜冰圆舞曲》 教学目标: 《阿瓦日古丽》、引导学生准确的把握维吾尔族歌唱风格。2、通过学唱《阿瓦日古丽》,了解商调式结构特点。《小狗圆舞曲》、欣赏全曲,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乐曲表现的音乐形象。2、让学生初步了解肖邦的音乐。《花之圆舞曲》

欣赏和了解柴可夫斯基舞剧作品的音乐风格及特点。《溜冰圆舞曲》、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情绪。、引导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该乐曲所具有的典型的圆舞曲风格。3、学习划分乐段,并用不同德色彩表现出来。、在音乐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想象力。课时分配: 两课时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阿瓦日古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歌曲教学

1.播放维吾尔族民风民俗的音乐视频。

2.学生初听《阿瓦日古丽》的音乐,讨论听后感。

3.教师范唱,通过节奏练习引导学生体验三拍子的强弱规律。4.听音乐学唱歌曲。5.教唱重难点。三.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小狗圆舞曲》 《花之圆舞曲》 :《溜冰圆舞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歌曲处理 三.欣赏教学 《小狗圆舞曲》

小狗是人们喜爱的宠物,这是一首以狗命名的带有童话色彩的钢琴作品。乐曲表达的内容就是一只非常可爱的德国牧羊犬,它经常在阳光下嬉戏,并在身体快速转圈的同时追咬自己的尾巴。

《花之圆舞曲》

1.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地欣赏音乐,听唱主题,介绍舞剧《胡桃夹子》剧情。2.根据舞曲所表现的内容及情绪,自编自演,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质。

3.带领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表现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中美好的意境。《溜冰圆舞曲》

1.聆听音乐并启发学生随着音乐晃动身体,感受乐曲中圆舞曲的风格。2.为乐曲划分段落,分段欣赏,说说情绪是怎样,可以用什么样的动作表现。四.结束

第三单元闪亮的心

教学内容:《雨天等妈妈》 《我们的心愿》 《美丽的心灵》 《萤火虫》 教学目标: 《雨天等妈妈》

1.学唱歌曲,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有类似的体验。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并表演《雨天等妈妈》。《我们的心愿》

1.学唱歌曲《我们的心愿》,对比感受前后两个乐段音乐的效果。2.了解这首歌曲的创作方法,并能尝试运用模进手法进行创编。《美丽的心灵》

1.接触形式不同的单二部曲式结构,了解艺术与劳动者的关系。2.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意识。《萤火虫》

1.能自己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音乐综合能力。2.用分组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时分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雨天等妈妈》 《我们的心愿》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歌曲教学

1.导入教学,设计有关在家如何关心父母的问题导入。2.教师范唱,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

3.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歌词,并让学生评价,然后全体一起朗读。4.分男女组演唱歌曲。5.学生完整唱歌曲。三.欣赏《我们的心愿》

1.引导学生以聆听为主熟悉全曲,体验歌曲模进的过程。2.分段提炼难点节奏。3.指导学生完整听歌曲。四.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美丽的心灵》 《萤火虫》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教学 《美丽的心灵》

1.训练:讲解难点节奏。

2.采用击掌,分声部敲击节奏的方法跟唱旋律。

3.在学生对歌曲节奏有了初步认识以后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讲解和声小调的特点。《萤火虫》

1.课前让学生准备自制的打击乐器。

2.让学生先自学歌曲,在分组用打击乐器配乐。3.学生表演。三.结束

第四单元军营飞歌

教学内容:《军营男子汉》 《骑兵进行曲》 《真是乐死人》 《爱舰爱岛爱海洋》 教学目标:

《军营男子汉》《骑兵进行曲》《真是乐死人》

1.欣赏和了解同时代的军旅歌曲的特点,体会这些歌曲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

2.通过这些军乐曲,感受军乐曲雄壮威武的气势,增强学生保家卫国,为祖国奋斗的爱国情感。《爱舰爱岛爱海洋》

1.感受部队歌曲雄壮有力的进行曲风格。2.集体创编节奏。课时分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军营男子汉》 《骑兵进行曲》 《真是乐死人》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欣赏教学

1.这3首歌曲创作的年代相隔较远,具有不同的时代气息,表现了不同时代的军人风貌。在课堂教学时可以以时代风貌为主线,达到了解不同时代军旅歌曲的特点的目的,内容还可以扩展至其他军队有关的歌曲或乐曲。

2.整体欣赏,增强学生保家为国,为祖国努力奋斗的爱国情感。三. 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爱舰爱岛爱海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玩一玩

1.听歌曲,边听边踏步,感受进行曲的速度。

2.揭示课题,提问:表现部队生活的歌曲,适合用什么乐器演奏? 3.请学生自己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4.在熟悉歌曲后,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三.结束。

第五单元美丽的彩霞

教学内容:《彩霞告诉我》 《夕阳箫鼓》 《渔舟唱晚》 《飞越彩虹》 教学目标: 《彩霞告诉我》

1.学唱这首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清新、秀美的音乐主题以及欢快、跳跃的音乐情绪。

2.了解羽调式歌曲的情绪特点,掌握调式中主音属音的唱名,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构成要素等方面的概念。《夕阳箫鼓》

1.通过欣赏此曲,使学生对我们民族音乐的表现词汇有一个充分的认识。2.立足于此曲,让学生贵我国民族五声调式音阶及表现力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渔舟唱晚》

1.能够背出乐曲的主要旋律。

2.通过欣赏此曲,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飞越彩虹》

1.感受歌曲优美动人的旋律,能用亲切的语调、清晰的吐字、饱满的气息延长此歌。

2.为歌曲划分乐段,并用不同的色彩表现出来。3.拓展课堂知识进行音乐的积累。课时分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彩霞告诉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歌曲教学

1.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感受音乐旋律。

2.视唱教学,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逐步了解羽调性作用。3.歌曲教学时,运用奥尔夫节奏律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调性、曲式结构特点,帮助学生更便捷的把握歌曲的艺术形象。

4.歌曲的合唱教学中,可放慢速度,运用声部间音量对比的教法进行适应性的二声部视唱。

5.教唱歌谱,学唱歌曲。三.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夕阳箫鼓》 《渔舟唱晚》 《飞越彩虹》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欣赏教学 《夕阳箫鼓》

1.首先让学生描绘钟声、江上渔火的情景,再聆听音乐对这些情景的描绘,将两者进行对比,加深印象和感受。

2.说说乐曲表现的情景。《渔舟唱晚》

1.能够背出乐曲的主要旋律。

2.通过欣赏乐曲,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飞越彩虹》

1.感受歌曲动人的旋律,能用亲切的语调、清晰的吐字、饱满的气息演唱此歌曲。

2.为歌曲划分乐段,并用不同的色彩表现出来。3.拓展课堂知识。

第六单元小小故事会

教学内容:《小鸟的舞会》 《丑小鸭》 《海和辛巴德的船》 《国王的新衣》 教学目标: 《小鸟的舞会》

1.学唱歌曲,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感受歌曲风趣、明快的音乐形象。

2.进一步了解羽调式的歌曲情绪特点以及调式中主音、属音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调式构成要素方面的概念。《丑小鸭》

1.学唱歌曲,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描绘的欢快、逗趣的音乐形象。2.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了解天鹅小时候的体态体貌。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增强他们对音乐的表现力。《海和辛巴德的船》

1.通过聆听《天方夜谭》第一乐章,是学生感知传说故事中鲜活的音乐形象,体会独具民族特色的旋律,从而产生联想。

2.在聆听的过程中体会旋律及声音的变化。3.积累一定的交响乐知识。《国王的新衣》

1.故事歌曲欢快活泼、诙谐风趣的音乐情绪。2.学生自己创编音乐小品。

3.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及创造力。课时分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鸟的舞会》 《丑小鸭》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歌曲教学《小鸟的舞会》 1.听录音范唱。

2.学生采用视唱教学法学习歌曲。3.引导学生进入二声部合唱练习。4.熟练歌曲。三.《丑小鸭》

1.从朗诵歌词入手,逐步掌握歌曲的节奏。2.在学生学会歌曲后,分角色表演唱。3.播放丑小鸭成长的图片。

4.德育渗透,激励学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四.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海和辛巴德的船》 《国王的新衣》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欣赏教学《海和辛巴德的船》

1.播放有关大海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音乐对大海的描写。2.聆听全曲,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3.复听,引导学生听辩出音乐的主题,乐曲用不同的乐器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三.《国王的新衣》

1.初听,请学生谈谈歌曲中唱的与我们以前听到的故事也没用不一样的地方。2.组织学生参加音乐小品表演。四.结束

第七单元戏曲园地

教学内容:《对花》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风吹杨柳条条线》 《谁说女子享清闲》 教学目标: 《对花》

1.学唱戏曲《对花》,感受黄梅戏音乐的旋律特点。

2.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形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1.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2.通过聆听京剧唱段,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京剧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风吹杨柳条条线》

1.了解荆州花鼓戏的发展背景即唱腔特点。2.让学生跟音乐哼唱,体会荆州花鼓戏的独特韵味。《谁说女子享清闲》

1.感受这部戏曲铿锵有力的唱腔,了解豫剧的特点。2.尝试哼唱这首选段。课时分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对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唱歌曲《对花》

1.采用听唱法,让学生先欣赏歌曲,在随音乐哼唱。2.教师启发学生体会黄梅戏的韵味,教唱重难点。3.学生分组演唱 4.学生分角色演唱。三.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风吹杨柳条条线》 《谁说女子享清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教学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1.给学生讲解《空城计》的故事。

2.在多次聆听的基础上,请同学们随音乐哼唱。《风吹杨柳条条线》

1.介绍荆州花鼓戏。2.初步聆听,感受乐曲。

3.再听,让学生说说用了哪些乐器。《谁说女子享清闲》

1.给学生讲解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2.初步聆听,完成书中问题。3.学生随音乐哼唱。四.结束

第八单元

中国功夫

教学内容:《中国功夫》

《少林、少林》

教学目标:

1.通过申奥短片的播放,使学生了解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及在全世界的影响,它代表华夏子孙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

2.通过歌曲的学唱,懂得中华武术魂,懂得做人也是“外练:强身健体,内练:一身正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歌唱。

3.了解旋律的压缩在音乐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中国功夫》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的纪录片,定格在成龙表演功夫一幕。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运动项目吗?这是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的宣传片。为什么短短的几分钟内要用这么大的篇幅来表现武术呢?谁知道中国的武术都分什么门派,有什么招式,有什么武器啊?

师:其实武术不但有同学们说的那些,它还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武术魂。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中华武术的歌曲好吗?

二、歌曲新授

1、教师播放录音,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歌词。

师:刚才在播放录音的时候,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会唱这首歌曲。那么老师提问一个问题:这首歌曲分几段呢?有哪一段与众不同呢?

师:哦,第3段不是“唱”歌而是“说”歌,这就是一种新的演唱形式——说唱,我们一起来把第3段读一遍好吗?

2、教师与学生一起按节奏朗读第三段歌词,中间不停顿。

3、教师带领学生再次朗读歌词。

师:老师看到在歌曲中有两处歌词是一样的,同学们发现了吗?有什么不同呢?(速度不同,节奏也不一样。)

师:对,第1段速度较慢,它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呢?应该怎么演唱呢? 生:表现了英雄吸纳天地之气的气势。应该唱得有气势,要深吸气,气沉丹田。师:第2段速度较快,应该怎么演唱呢?

(表现英雄舞刀弄枪的飒爽英姿。应该唱得有力量,有活力。)

4、教师介绍歌曲节奏的变化与旋律的压缩使音乐的情绪发生变化。学生视唱两段不同的曲谱,打节奏。唱曲谱后再唱歌词。

师:最后一段中,“东方一条龙”指的是我们的伟大祖国;“儿女似英雄”说的是我们炎黄子孙都是英雄;“天高地远八面风”,说的是我们祖国幅员辽阔;“中华有神功”,说的便是我们祖国的武术了。大家再来完整地把歌曲演唱一次好吗?

5、学生演唱全曲。

三、感受与表现

1、师:老师听到大家唱得热血沸腾了,我想大家也想来表演一下吧?老师这有一部《中国功夫》的音乐电视,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几个喜欢的动作模仿。

师:哪个小组设计好了动作到前面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2、学生表演,找出好的一组全班模仿,并完整表演。

师:老师看到大家表演得都很好。但是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的动作和大家不一样,不知道你们从哪里学来的啊?

师:谁知道有关黄飞鸿的事呢?

3、学生简单向大家简单介绍黄飞鸿的故事。老师补充,并播放有关黄飞鸿的影音资料。

师:正值外寇侵华,国难深重之时,黄飞鸿奋起抵抗,号召中华儿女当自强!

4、教师播放《男儿当自强》音乐

师:听过音乐以后,有哪一句是你最不能忘的呢?为什么呢?

5、学生回答,师生交流。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林、少林》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复习歌曲《中国功夫》 三. 欣赏

1.初听全曲,指导学生从第五小节开始,强拍上的弱起节奏恰当的表现了一种蓄势待发,自信、神秘的情愫。

2.观看武术表演的视频。

10.鄂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十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说这种文体.了解作者通过细致刻画外貌及心理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方法.

3.感悟作者语言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前搜集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把握课文主旨.

2.通过反复读文,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

3.通过小组学习,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2.了解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930年老舍先生从英国回来,面对满疮痍的祖国,他的作品的格调开始变得沉重起来,《骆驼祥子》就是那个时期的作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对旧社会进行了接露和批判.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去看看《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买车的故事. 板书课题 13祥子买车

二,检查课文预习情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有哪些字词的读音或意思自己解决不了,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师生共同扫清字词障碍.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将学生的认读进行有效落实,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作者叙述了祥子从租车到下决心买车,经过努力工作而买到了属于自己的新车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预习,训练学生自学的能力,学会归纳总结作品主要的内容,为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打下基础.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出示中心话题:下面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说一说老舍笔下的祥子是个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中心话题让学生能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进一步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挖掘信息和潜能.

2.汇报交流结果,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学生:(祥子身材高大,身强力壮.从课文开头对祥子的外貌描写体会出来.) 教师板书:身体健壮

教师:正是祥子的身体健壮,有着拉车的良好身材基础,因此他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充满了希望.

学生:(祥子很淳朴,从“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可以看出来.祥子刚开始进入城市时,还保留着农民特有的纯朴. ) 板书:纯朴

(祥子淳朴,还可以从后来他租车拉车时的姿态可以看出来.跑得快,座儿舒服,安全.跟别的拉车的不一样.)

教师:祥子是从乡野的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身上仍保留着许多农民的纯朴特点.即使他穿着白布裤褂,站在同行里,也是彻里彻外的农民.他的所作所为,无论在性格上还是在德行上,都保持着那种由乡土生活所培养的一切.

学生:(祥子有心眼儿,有理想.当他有自己的打算时,不好向别人讲,不喜欢和别人讨论,还有买新车时和老板的讨价还价.)

(他想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创立新的生活.从“猛然一想,一天要是能剩一角的话,一百元就是一千天……但是,他下了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也好,他得买车!”)

板书 有新眼 有理想

教师:车是属于自己土地一样靠得住的东西.有了这个靠得住的东西,祥子的心里才踏实,才觉得生活有了着落.指导学生体会着读.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读,体会心理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学生:(祥子不怕吃苦.为了凑足一百块钱,他整整拉了三年车.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 板书 不怕吃苦

指导朗读最后自然段,体会祥子买车后的激动的心情.

教师总结:整篇课文里祥子没有多少语言,我们可以看出祥子是沉默寡言而内秀的青年,他凭借着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聪明,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他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升华感情,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拓展理解:

教师适当补充一些资料,了解祥子买车,失车三起三落的坎坷经历,以及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生活.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兴趣,拓展小说里的相关内容,了解祥子的形象,了解小说这种文体.

五,作业:

1.课外阅读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2.有条件的观看电影《骆驼祥子》.

六,板书设计:

祥子买车

身体健壮

淳朴

有心眼儿

有理想

11.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篇十一

一、填空: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平均距离地球(38.44万)千米,直径(3476)千米,体积相当于地球的(1/49).

2、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其中最大的环形山的直径达(235千米).观察发现,环形山的形状很像火山口和陨星坑。

3、月球表面高低起伏,较高的地方是(高原),较暗的地方是(广阔的平原)。

4、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分),昼夜温差大,白天的最高温度可达(127℃),夜间的最低温度可降到(-183℃),因此月球上没有(生命)的存在。

5、月球表面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引力的(1/6)。

6、根据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测定月球的年龄约有(50亿)年,比地球古老。

二、简答:

1、你认为月球上众多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答:可能是由小天体碰撞和火山爆炸形成的。

2、一个大力士在地球上所举起的重物,在月球上小学生也能将它举起,这是什么原因?

答:月球表面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的1/6。

3、月球上有像地球上的风雨雷电吗?

答:没有。因为地球上的各种天气现象是大气和水循环运动的结果,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分,所以不能产生各种天气现象。

4、月球上有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吗?

答:没有。因为月球上不具备生物生存需要的空气和水等条件。

5、月球上有什么?

答:月球上有高原、有广阔的平原、有星罗棋布的环形山。

第五课时 观察月球

一、填空:

1、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规律:

⑪同一天晚上的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自东向西)运动。但明亮部分的形状(没有)什么变化。

⑫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自西向东)移动。同时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和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2、月相变化与月球的运动规律:

⑪、月球(明亮和黑暗两部分的不断变化的状况)叫做月相,两次月圆之间大约相隔29.5天。 ⑫、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圈大约需要(27.3)个地球日,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圈大约需要(27.3)个地球日。

⑬、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

3、各时间段月相名称:

农历上半月时:农历初一初二,地球上看不到月亮叫(新月或朔月)。初三初四,月牙缺口(向东),圆弧(向西),是为(蛾眉月)。 初七初八明暗各半的月亮是为(上弦月)。 到了农历十五前后看到的圆月,为满月(或望月)。

进入农历下半月时,月亮出现的时间会每天变(晚),并且逐渐出现(缺口),缺口(向西)。在农历二十二左右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下弦月)。二十七、二十八时黎明前挂在(东方)天空的月牙称(残月)。

4、月球明亮部分的变化规律:

上半月在傍晚时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自西向东)移动,月亮的明亮部分(向西),随着日期的变化明亮部分逐渐(增多)。直至(满月)。

下半月在清晨时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自西向东)移动,月亮的明亮部分(向东),随着日期的变化明亮部分逐渐(变少)。直至(朔月)。

5、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与月相的变化都是(周期性)的,有(规律)的。

第六课时 月相的成因

一、填空: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

3、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停地围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

4、当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相是(新月),发生的时间是(农历初一)。

5、当地球处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相是(满月),发生的时间是(农历十五或十六)。

二、问答;

1、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

12.《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十二

1、学习课文8个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体会作者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资料导入新课,自学生字词。

1、简要介绍作者。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处理字词:

轩榭xiè 皴裂cūn 虬枝qiú 璀璨cuǐ càn

须髯rán 老妪yù 荫护yìn 瀛胜楼yíng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脉络

师生合作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晋祠。)

2、晋祠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3、照应这一特点的是哪些段落?(以板书形式归纳)

(2--5节)优美的自然风景

(6--11节)悠久的历史文物

三、研读文本2--5节

1、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主要表现在哪儿?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2、晋祠的山美在哪里?这里作者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来分析晋祠山美的特点,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山的特点是巍巍的,长长的,四季宜人。比喻、拟人,形象地说明了山的特点。)

3、精读第四段,讨论下面问题:

A、这段文字说明了晋祠树的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

(古老苍劲,造型奇特。先分说,后总说。语段最后一句总写了晋祠在古木荫蔽下给人的感受。)

B、文章用哪些词语,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周柏”的特点?

(“劲直”“皱裂”“疏枝”“偃卧”“盘屈”“柔”“如盖”“虬”“粗大”这些词语,从树干、树皮、树顶、枝条和姿态等方面来说明。)

C、写树的造型奇特主要以什么树为例?(左扭柏。)

D、文章用两个比喻句说明了“左扭柏”的什么特点?

(文章用了两个比喻句来说明“左扭柏”挺拔高大的形象和左扭的特点。)

E、文中“地下旋起的一股烟”改为“地下冒起的一股烟”行不行?

(在第一个比喻句中,“旋”不能改为“冒”。因为“冒”表示这股“烟”细小,而“旋”表示粗大,紧凑,并向一个方向转,突出其高大、左扭的特点。)

F、与这个“旋”字相呼应的有哪两个字?

(这个“旋”字又和“拧”“绳”呼应,形象而传神。)

4、精读第五段,讨论下面问题:

A、这段文字写晋祠的“水”的特点有哪些?哪个特点写得最详细,哪个特点几乎没有专门写出来,但又可以从其他特点的介绍中体会到?

(多清静柔。)

B、本段用了哪些语句,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晋祠水“多”的特点?

(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溪。石间细流脉脉……林中碧波闪闪……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

难老泉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姑娘,嫁给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她婆婆虐待她,一直不让她回娘家,每天叫她担水。水源离家很远,一天只能担一趟。婆婆又有一种脾气,只喝身前一桶的水,故意增加担水的困难,不许换肩,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担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个牵马的老人,要用她担的水饮马。老人满脸风尘,看样子是远路来的,柳氏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把最后一桶水递给了马。可是马仿佛渴极了,喝完后一桶水连前一桶水也喝了。这使柳氏很为难:再担一趟吧,看看天色将晚,往返已经来不及了;不担吧,挑着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骂、鞭挞。正在踌躇的时候,老人就给了柳氏一根马鞭,叫她带回家去,只要把马鞭在瓮里抽一下,水就会自然涌出,涨得满瓮。

转眼老人和马都不见了。

柳氏提心吊胆地回家,试试办法,果然应验。以后她就再也不担心了。婆婆见柳氏很久不担水,可是瓮里却总是满的,很奇怪。叫小姑去看,发现了抽鞭的秘密。又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允许柳氏回娘家,小姑拿马鞭在瓮里乱抽一阵,水就汹涌喷出,溢流不止。小姑慌了,立刻跑到金胜村找柳氏。柳氏正梳头,没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绺头发往嘴里一咬,一气跑回古唐村,什么话没说,一下就坐在瓮上。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流了千年万年,这就是“难老泉”。

C、在写“多”和“柔”着两个特点是,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D、引用李白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说明水的静。)

E、为什么说“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飘着的”?(说明水多。)

F、这段文字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你是怎样理解最后的“总”?

(作者借助修辞手法,运用优美的句式表写说明晋祠水的特征,然而最美的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

四、有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课文1-5节,再次感受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

二、研读学习文本6--11节

1、晋祠的自然风景很美,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咱们先来看三绝之首----圣母殿。

精读第七段,讨论下面问题:

A、本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圣母殿?

(建筑年代早,规模较大,结构独特,气势雄伟,巧夺天工。)

B、从这五个方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圣母殿的?

C、本段哪一句话具体表现圣母殿及42个侍女泥塑是我国现存泥塑中的珍品?(第7节最后一句。)

D、补充:晋祠圣母殿的彩塑是我国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她们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丝毫毕现。这组国内罕见的侍女群像,在艺术风格上,已经摆脱了南北朝以来宗教和神的束缚,而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刻画上,它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决不会是建筑主人的意图,而恰恰是雕塑艺人的深刻构思。从中,我们看到了北宋社会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真实人物,体会到她们之间的社会和由此产生的复杂心态和深刻个性。

侍女们生活的年代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是艺术却把她们真实、永远地再现给了后人。告诉我们,在10前,有这样一些人就是这样地生活着。不朽的艺术造就了不朽的形象,不朽的形象使我们充分感受到艺术的神奇,这就是晋祠宋塑带给我们的感悟和启迪。

2、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又有何特点呢?(生动,精巧。)

3、精读第九段,讨论:

A、“飞梁”指什么?哪句话可以解释?(十字形的桥。)

B、鱼沼飞梁的奇特体现在哪里?(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

(补充: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架虚为桥,若飞也。”故曰:“飞梁”。)

对于飞梁,古时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最初崛山多福寺创建时,因那里什么都好,就是没有水。山僧不得不求助于五台山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念其心诚,施一锦盒,再三叮嘱,不到崛山中不得打开。山僧一路艰辛,走到上兰村,耐不住性子,竟偷偷开一小缝看里面究竟装着什么,突然两条小龙腾空而去,一条就落到上兰村窦大夫遇难处,变成鱼沼。最后还是苦了崛山,没水。山僧气得将锦盒扔在施工现场,还算不错,锦盒掉到石缝中,居然变成一个浅浅水井。直到今天,山僧住持就以这一浅池为生活用水。

4、其他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5、圆中小品的特点是什么?说明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极具匠心。举例子。)

三、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

(总-分-总的逻辑顺序。介绍自然风景是按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的顺序;介绍历史文物是按由主到次,由点到面的顺序。)

2、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

(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生动活泼有趣,这就是文艺性说明文。说明文中,由于说明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如果从写作方法和表达形式上加以区分,说明文又可以分成两种基本样式:一种是平实性说明文,包括说明事物内容、历史、情状的介绍性说明文,解释事物存在和发展道理的阐释性说明文,简述事物、事理发展过程的叙述性说明文等,另一种是文艺性说明文,即运用形象化的文学手法所撰写的说明性文章,包括知识小品、科普读物、名胜古迹解说词等。《晋祠》就是一篇以实体事物为说明对象的文艺性说明文。)

3、小结:

“建筑是时代的纪念碑”是果戈里的一句名言。由于建筑在人类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丰富的形象,并能跨越若干时代成为历史的痕迹,而这些痕迹正是今天我们深入认识历史及社会发展规律的一条线索。“当歌唱与音乐沉默的时候,而建筑仍在说话。”

今天,我们欣赏了晋祠的悠久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你不能不为古人的匠心独具而赞叹。只有单纯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实在活力不大,而一切诗情画意寄情托性,还须观赏者审美心理的再创造。充分调动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条件,创造丰富的、流动的步移景异的画面,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浪漫的想象,情景交融才是晋祠之美的真正所在。

四、拓展阅读《苏州园林》等美文。

上一篇:粮食出入库管理细则下一篇:改革开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