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教育管理

2024-10-26

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精选14篇)

1.农村党员教育管理 篇一

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论文:怎样做好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工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是重要的基础性教育教学,管理好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对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教学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而重大的课题。怎样做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是一名教育管理者经常研究和探讨的主题。

一、建立高效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农村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农村学校要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关系和谐的教育网络,形成高效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建立党政机关负责的导向机制。

1.各级党政机关要树立“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思想,把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和职责,保证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尊师重教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2.各级党政机关要建立政策导向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学习和宣传党和国家制定的教育“一纲四法”,保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二)建立教育行政机关负责的保障机制

1.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教育工作必须以科学严格的管理作为保障。教育主管部门要促使各校建立党建行政管理、教育思想管理、教学工作管理、财务后勤管理、德育工作管理等细化的管理制度,学校党政工团队学生会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形成各方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运行机制,促使学校各方面工作协调运行。同时还要不定期组织人员检查督导。

2.进一步健全教研机构。形成县、学区、学校、教研组四级教研网络,进一步加强教研人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坚持定期交流推广工作。

(三)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民主管理机制。1.明确学校行政和党支部的关系,学校要实行由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的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要定期向教代会、党组织报告工作并接受审议。而党组织要支持校长履行职责,对学校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教代会要对学校的重大事情进行讨论并作出处理,教代会的决议应作为校长决策的重要依据。

2.要建立以学校为主,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管理网络。成立社会教育机构,如“关心青少年儿童教育小组”、“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民主评议委员会”、“行风监督委员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学校假期活动站”等组织。建立多种多样的学校——家长联系制度,如成立“家长教育委员会”等。

二、建立合理的教师管理机制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教师队伍的素质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决定着教育的兴衰荣辱,只有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作为根本大计来抓。

(一)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机制。

1.打破教师职称终身制,实行全员聘用制。将教师的工作情况同聘任挂钩,实行优者上、劣者下的合理竞争机制。在职称评定上采用按能力评聘,高能高聘、低能低聘、低的有机会升、高的可以降,让人居安思危,形成人人向上,个个思进的持续竞争局面。

2.工资与工作挂钩。现在我国实行的是工资与职称、工龄挂钩的制度,这种制度并不是很合理,职称只是表示学术职位的高低,工龄只意味着工作时间的长短,学历只是学习的历史,这些虽与工作有关并不意味着博士勤劳、学士懒惰、讲师不比副教授工作努力。因此工资与工作脱节是本末倒置。当一个专科学历的人的工资永远赶不上一个大本的工资时,这个人就不是去想怎样教好书而是怎样搞到一个大本学历。

(二)建立和完善教师奖励机制

即完善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的评选奖励制度;制定和公正实施“名师工程”方案;完善教师“两评四考”方案。

(三)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1.建立学历提高培训制度。对学历不达标的采用函授、自考、离职进修等方式进行培训。

2.建立岗位培训制度。对青年教师实行一年转正合格培训、三年出徒提高能力培训、五年优化培养骨干培训。

(四)建立和完善学校教科研机制

1.树立“科研兴校”的思想,抓好常规教研,从教学业务水平,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提高教师素质。

2.加大“科研兴师”的力度,抓好专题研究,从各年级各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组织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水平。

(五)建立和完善教师常规管理机制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教育,对教师进行爱教育事业、爱学校、爱学生的三爱教育,在教师队伍中倡导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

2.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要求教师按时上下班,开足开齐各科课程,教学各环节明确具体,按时并认真参加会议和各项活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奖优罚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三、建立优质的教学管理机制

(一)树立差异性教学观念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且又是有区别的,都有共性和个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重视学生认知发展,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按照统一标准要求学生可能会埋没了学生天赋才能和兴趣爱好。

(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是师生实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是教法和学法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统一的部分组成的。教法改革应从教学组织、讲授、导入、结课、启发、提问、语言、体态、板书等方面入手。

(三)强化学生管理

1.加强德育,切实有效地贯彻执行《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使学生逐步达到守则和规范的要求。

2.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通过“一日小纠察”活动,让学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3.开展多种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通过班、团、对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书法、美术、手工制作、文艺演唱会、故事会等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五爱”教育。4.加强法规和安全教育,对学生进行水、电、煤气、食品卫生、防毒等教育。

2.农村党员教育管理 篇二

一、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透视与分析西部农村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有助于推动西部农村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与前进。西部农村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中最大的难题是师资短缺、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效益不高和教育质量不高。事实上, 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制约农村学校的发展外, 校园管理的滞后也是阻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 教育政策上的问题。

国家、省、市、县对农村学校投入严重不足, 在农村不少地方, 可以看到学校的教室极其简陋, 课桌椅破旧不堪, 教学条件极其落后, 经费的短缺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目前, 特别在西部贫困地区, 县、乡级财政非常困难, 无力为农村中小学拨付教育经费, 就使得这些学校的发展停滞不前, 实行校本管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等美好期盼都是很难实现的。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按学校学生人数拨给, 所拨经费仅能维持学校的基本开支, 对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学校场地和器材条件的改善, 则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条件的要求。造成了学校在环境设施条件不足的条件下, 学生多, 班额大, 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费力, 管理难度大, 教学效果不佳。

(二) 校长的责任和权力不明确, 工作中信心不足, 办学没有自主性。

近年来, 农村中小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和新课改, 虚的多、实的少。从社会角度看, 学校教育涉及千家万户, 教育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和亮点。但是, 从当前的实际看, 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长长期处于被动管理的地位, 学校基本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更没有制订较为长远的发展规划。校长在实际工作中只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角色。这种善不仅严重抑制了校长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而且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 造成了惰性心理。已经不习惯对教育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对关乎国计民生的教育事业缺乏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农村教师数量不足, 质量低下。

由于西部农村中小学大多处于交通闭塞, 生存条件较差的地方, 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 加之受当地方言、宗教的影响, 使得农村教师的起点不高。师资队伍不稳定, 教师责任心差。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差, 生活比较艰苦, 很多教师难以安心工作而外流。如此频繁的教师流动使农村教师队伍非常不稳定。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配备不齐、学校规模小, 最终导致农村学校的教科研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还有一些农村教师既没有图书资料, 又没有现代网络, 有的只是自己在学校读书时所掌握的一些知识和在工作岗位上自己摸索出的一些教育教学技能, 而外出学习、参加培训的机会非常少。在农村中小学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科学教育也就一直是与人文精神分离的。在如此孤立的科学教育环境中, 学生自然就没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这些都使得农村学校整体上师资缺乏、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 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 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对广大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 扩大知识面, 完善知识结构, 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 改变过去的教师课堂专业生活方式。并且, 还特别提出, 中小学教师要不断地从实践中学习, 在教学反思中进步, 从而有效地提高专业化水平。在西部农村中小学由于贫困地区教师观念陈旧、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教师积极性不高, 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学校经费紧张, 教学设施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尽管教师也参加过各种新课程培训, 但面对新教材, 如何实施新课程新课标, 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办?相关课程没有开设, 没有走出自己的路, 改革效果微乎其微。许多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形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 对所学的知识不求甚解, 一离开书本便一片茫然, 无所适从。再加上学校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总是以考分、升学的人数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和学校管理的业绩, 并未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学生和肯定学生。

(五) 校风、学风存在的问题。

一些学校的少数教师存在一种极不负责任的现象, 如与某位学生要好, 所以即使该生没有参加考试或不及格, 都能取得好成绩, 或者, 为了不想出补考卷而让班上所有同学全部通过。一些学校的一些科目的教师奇缺, 加之教师待遇低, 导致心理失衡, 教师难以集中精力在教学上。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职业培训和学历的提高。教师的不安定影响了学生的不安定。由于好的学生流失留下的绝大多数是多少有些问题的学生, 没有一部分好的学生带动这些问题学生, 全靠教师教育, 真的太难了。厌学的学生不断增加, 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课堂上有睡觉、聊天现象, 自习的效率不高, 临考突击。这势必影响校风, 学生自学能力差, 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靠惯性学习, 围绕考试学习, 课余时间利用率不高。学习价值观念不正确, 表现学习态度不端正,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心情浮躁, 动力不足, 不少学生根本不在乎成绩的好坏, 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 根本没有把心思用在学习上面, 个别班级不团结, 搞小团体, 班风、寝风不正。经常打架, 出风头, 打烂门窗, 甚至殴打教师等现象时时发生, 这种现象严重地败坏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

二、改善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 国家和省加大对西部农村学校的财政支持。

要想切实推进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发展, 提高西部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政策就必须向西部农村学校倾斜, 给落后地区适当的照顾, 加大教育专项资金的数额, 这样才可能逐步缩小地区教育投入差距, 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农村中小学的症结。

(二) 校长要明确职责, 超越自我。

校长首先要明确自身职责, 端正办学思想, 顺应时势, 与时俱进, 承担起更新教育理念, 改革课程结构, 推进教育发展的历史任务。校长必须针对当前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的实际情况, 寻找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坚持用创新精神和创新办法解决学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校长的思想是否领先, 观念是否超前, 方法是否先进, 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行为, 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大事。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长应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果敢地占领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 引导教育新理念, 实践教育新思想, 探索教育新方法, 总结教育新经验。主动站在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 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 办出学校特色。

(三) 善待教师, 稳定教师队伍。

教育行政机关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教师待遇, 制定出合理的办学评价方式,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从教学内部来看, 教学效率取决于师生互动的实际效果, 要达到这个目的, 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素质。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贯彻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由于贫困地区不仅引进教师困难, 而且现有教师的外流严重, 造成教师严重缺失, 且教师合格率较低。这是发展贫困地区教育的一大障碍, 必须加以解决。所以, 当地行政机关对教师的调节应该有一个宏观调控, 应以有利于学校发展为前提。要以一种再穷也不能穷了教师的精神稳定教师队伍。教师的流失应该得到有效的控制, 避免学校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发挥继续教育在教研工作中的作用,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只有上下同心, 才能解决贫困地区面临的困难,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有关部门也应以特殊的政策搞好贫困地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四) 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对策探讨 篇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制约因素;教育管理

1 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1.1 情感沟通严重缺失

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常常伴有孤僻和自卑的心理。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平时的交流只有通过无线电传播的几个声音,孩子们很难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导致其心理健康失衡。

留守儿童与同伴交流内心烦恼的比例远低于非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半数住校,他们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长,生活联系更紧密,但关系却更松散。

1.2 厌学现象居高不下

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多数有厌学倾向。由于身边却缺少家长在学业上的辅导,临时的监管人有的文化知识有限承担不了学习辅导之职,有的忙于事务无暇辅导,有的缺乏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心,没有进入孩子的内心中去了解他的兴趣和需要,帮助孩子解决困惑和犹豫,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家庭作业完成普遍较差,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旷课、逃学、流浪社会鬼混。

1.3 违纪行为先抑后扬

因为远离父母身边,开始也会产生孤独感、压抑感,遇事小心谨慎,不敢张扬。父母忙于生计,无暇和子女进行亲子互动,致使亲子关系疏远,甚至对立。长期这样,受父母的少爱、祖辈的溺爱、代养人的无奈,加之被一些具有不良品行人的诱引,他们难以忍耐,非常容易将一些负面因素发泄自己、张扬个性。表现出贪婪自私、固执倔强、不尊长辈、不胜进取、好逸恶劳、随心所欲、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行,导致自控能力较差、道德水平较低、集体荣誉荡然无存,违纪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常有发生。

1.4 安全隐患强势攀升

相当多的委托监护人只是有时会注意并采取措施预防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加之留守儿童遇到突发性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比如,由于监护不力,被拐卖的儿童中留守儿童居第二位。

2 制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主要因素

2.1 家庭经济的不稳定性和知识的匮乏性

许多家庭为了脱贫致富外出务工,而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有时候为了更换工作而东漂西荡,没有稳定性,城镇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又普遍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管理和教育,只好将子女留在原地读书。

还有些父母由于自身知识的匮乏,导致教育方法不得当,普遍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外出打工农民对子女的关爱大多停留在表层,给零花钱、买新玩具……但对他们心灵上的需要关心得很少,导致出现了“道德真空”。

2.2 学校管理的不系统性和教育的片面性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一般学校除了学科教师之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短缺,加之教师也大多是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所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往往缺乏针对性,忽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更谈不上留守儿童的系统教育。

2.3 社会网络的不协调性和反映的冷漠性

留守儿童的教育难度,决定了社会教育力量的协调性。然而,无论是乡镇基层的共青团组织、妇女儿童联合会、农村社区组织,由于地方财政困窘,限制了留守儿童工作介入。没有专门的留守儿童管理机构,即使开展一些相关活动,也具有附带性、突击性和临时性色彩。显然,光有农村学校单枪匹马孤军作战,没有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协调配合,难以落实国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政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伴随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而产生,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不知道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而留给我们广大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又不知有多少?由此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不知有多少?既是这样,一些部门和一些人员对这一严峻问题却不甚敏感、反映淡漠,缺乏战略性思考和应有的关注。今天的留守儿童教育不当和管理不力,将给明天带来的潜在危机是显而易见的。

3 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主要对策

3.1 强化政府管理职能

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因此,政府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不仅体现了教育公平,还是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举措。

第一,将留守儿童管理当作学校系统工程来抓。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临时性缺位而造成了生活、学习、心理问题上的困境,社会工作有必要发挥其专业优势,帮助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疏导上进行自我调适,协调各种支持性资源,包括家长、学校、监护人、村干部,以助于他们同非留守儿童享有同样快乐、健康的生活,维护好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做一些实务性的工作。

第二,留守儿童教育资源配置上要综合协调安排,统筹城乡发展。要建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接收农民工子女公办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寄宿学习需求。在核实教师编制和核拨教育经费时,要对接收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给予倾斜。要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结合县上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农村中的非农产业,尽量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留在本地务工兼顾孩子教育。相关行政执法部门要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网吧经营场所的管理,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三,保障留守儿童不失学,政府应该有一个复合的政策,以宽容为本。政府要在为所有人服务的基础上,扶植弱势群体。政府不应该让地方经济发展的差距体现在国家统一的义务教育上;政府还应该统一政策,使得全国的义务教育水平不因地区经济差异而有太大差距;努力扭转义务教育水平“大城市高,小城市低,农村更落后”的局面,保证让所有的孩子得到最基本的教育,这样孩子在哪个地方上学也就无所谓了。

3.2 完善学校管理机制

一是成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帮助隔代抚养家长和临时代家长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让他们通过了解留守儿童内心的需要而改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方法,让他们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并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照顾从表层的深入到里层,让他们明白留守儿童管理上的缺陷带来的危害性从而对孩子们更多的爱和约束。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由教职工担任代理家长,对每位留守学生,从进校时就为其建立档案,开始跟踪关注。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定期做专业心理测试,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培养他们对压力和失败的承受能力,积极引导他们的逆反心理,疏解他们的困惑和焦虑。

三是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帮助留守儿童改善生活,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习成绩,改变辍学倾向,培养道德情感和提高社交技能。

3.3 丰富留守儿童文化生活

一是,学校多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使留守儿童对班集体产生归宿感。班集体里有他们同龄同伴,相似的年龄往往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孩子们可以在同伴之间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因此,学校应该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集体生活,这样既可以转移他们思念家长的注意力,又可以让他们在集体的合力的督促下成长进步,学习与他人合作与交往,利于养成健康的心理。

二是,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大阅览室和图书馆建设力度,增加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活动,引导“留守儿童”阅读书籍,感知文化,参与活动,接受熏陶,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找到他们灵魂的依傍,弥补他们内心缺失的爱。

三是,创办心理咨询室,配置心理咨询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要强化师资培训工作,在师资培训的内容中增加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技能,要求实施教育和管理的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使他们增加对“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了解,从而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运用专业技巧从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们更多的关爱;要注意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尽量凸现人文关怀,让留守孩子感受到集体的关爱与温暖。

3.4 构建教育监护体系

学校、社会和家庭形成合力,把留守儿童的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动员和整合全社会力量,加强对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和培养。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合理地处理好打工挣钱与教育子女的关系,“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社区(村委会)发挥协调和帮抚作用,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网上电子学校。教育、妇联、团委、工会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应积极探索并建立以传统教育(农村寄宿学校)为主、网上教育(电子小学)为主要补充的综合教育模式,并在网上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电子阅览室、留守儿童档案库、在线教育辅导、托管中心等,用教育信息化成果填补留守儿童教育的空白。

参考文獻

[1]董建勤.唤醒关爱 把心留下[DB/OL].青少年思想道德网,2005-04-01.

4.农村无职党员管理方案 篇四

为全面加强新时期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形成保持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乡党委决定在全乡农村党支部中广泛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一、设岗对象

设岗定责的对象为身体状况良好、热心于公益事业、有能力正常履行党员权利和义务且不担任村干部的农村无职党员。岗位类型设置要以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为依据,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力争能覆盖本村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党员都有发挥一技之长的可选岗位。

二、岗位设置及职责(原则上设四大类14个岗位)。

1、经济发展:科技示范岗、流通服务岗、外出党员帮带致富岗(在岗党员有一技之长,率先致富或市场经济意识强、信息灵等,外出党员不忘家乡建设,为家乡建设服务意识强)。

2、村务监督:村务监督岗、计划生育监督岗(在岗党员能坚持原则,有一定村务知识,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公道正派)。

3、公共事务:社会治安维护岗、民事纠纷调解岗、森林、水利设施维护岗、环境卫生巡护岗、安全生产监督岗(在岗党员有一定法律知识,办事公道,大局意识强,能热心为群众服务)。

4、思想政治:政策宣传岗、文明新风岗、社情民意收集岗、关心下一代岗(在岗党员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政治理论水平,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相对丰富,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

三、定岗程序和方法

1、在设岗定责过程中,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2、采取党员自愿申报和民主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党员上岗。

3、方法:一是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将岗位名称、职数、工作职责向全体党员公布,党员自愿申报岗位,或全体党员民主推荐上岗党员初步人选。二是村党支部结合党员特长、身体状况等,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择优选配,确保每个岗位的申报人数达到岗位设置数量要求。

4、按本村工作实际确定岗位党员数量,可以一岗多人,也可以一人多岗。

四、几点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搞好设岗定责工作,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好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各村要高度重视,狠抓落实,确保收到实效。

2、严格上岗程序。各村在结合本地实际设置好党员先锋岗位,及时做好无职党员认领岗位工作,上岗党员实行定期情况交流、结合农村党员管理分类积分量化考评实施细则。各支部要求在去年7月底前全部完成。

3、认真履行职责。无职党员认领岗位后,切实履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承诺,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在认领岗位中发挥表率作用。

5.农村党员教育管理 篇五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电教和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与管理,促进电教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运行,增强党员电教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效果,参照《河北省村集体财务管理条例》、《河北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唐山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全县农村实际,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全县镇(乡)、村党员电教设备的使用与管理。

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党员电教设备,是指用于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教育培训的电教设备和资料,具体包括电视机、VCD机、DVD机、远程教育机顶盒、调置解调器、录像机、电教光盘等,其来源包括集体购置、上级下发、单位或个人的无偿捐赠等。

第四条 县委组织部是全县党员电教和远程教育工作的管理部门,负责全县党员电教和远程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和检查,负责电教设备统筹管理和技术培训。

第五条 各乡镇党委是各乡镇电教工作的主管部门,要成立党员电教站和电教领导小组,指导和监督各电教点开展播放收看活动。对农村各电教点的设备要底数清楚,统一备案,坚持经常管理。各乡镇电教设备使用管理责任人为党委组织委员。

第六条 各村级党组织是党员电教活动的组织实施部门,要成立党员电教点和村电教领导小组,负责电教播放收看活

动的开展、电教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党员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反馈等工作。各村电教设备使用管理责任人为党组织负责人。

第七条 各乡镇电教站、村电教点要签订《玉田县农村党员电化(远程)教育设备使用管理责任书》一式三份,内容包括电教(远教)设备登记表、各级电教部门责任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由县、乡、村三级电教部门存档备案。

第八条 村电教点电教设备管理责任人员变动时,应在乡镇电教责任人监督下,根据《玉田县农村党员电化(远程)教育设备使用管理责任书》办理设备清点、移交手续,设备如有损坏或遗失,要追究原责任人责任。

第九条 乡镇、村电教责任人发生变动,以及电教设备减少时,都要及时重新签订《玉田县农村党员电化(远程)教育设备使用管理责任书》一式三份,并于人员或设备发生变动后十五日内报县委组织部备案。

第十条 各村电教设备一般不得变卖,如设备确已报废,应由村两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议研究通过,向乡镇电教站申请,申请通过的可以变卖,变卖所得收入应按照规定记入会计账簿。

第十一条 各电教点党员电教设备原则上不准外借。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外借的,须经村两委会人员讨论同意后方可外借,必要时派专人随机指导。

第十二条 电教音像资料应及时分类、登记、编号、入柜。如有借阅,需办理借阅登记手续后方可借出,每人每次最多借阅3盘,借阅时间不得超过10天。

第十三条 党员电教设备必须明确专人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要求对设备、器材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如因正常使用造成损坏的,应及时进行修理。如因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设备损坏,应视情况予以赔偿。严禁非专业人员或外单位人员操作设备。

第十四条 党员电教设备要实行专柜存放,做好“五防”,即防火、防尘、防潮、防磁、防盗。

第十五条 使用设备时如出现异常现象,应立即停机处理。如遇较大故障,应请专业技术人员修理,不得擅自拆修。

第十六条 要按照党员电教(远程教育)播放收看工作有关要求开展播放看活动。严禁利用电教设备制作、转录、播放不健康的内容。

第十七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挪用、私分、损坏党员电教设备。对有违反者,情节轻微的,责令限期改正;造成经济损失的,责令予以赔偿;违反有关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 由于党员电教设备管理责任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造成电教设备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十九条 违反本制度规定的,依照《河北省村集体财务管理条例》、《河北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唐山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等有关条款,追究相关责任。

6.农村党员星级化管理评比办法 篇六

为扎实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结合我镇村干部“星级”化管理模式,依据农村党员岗位职责的设定和城关镇农村“五个好”党员争创标准,从2006年开始我们本着以创新为载体、提高党支部战斗力,强化党员队伍素质,进一步保持先进性教育的原则,在全镇农村党员中开展争创“五星级”党员活动。

一、五星级党员考评标准为:

(一)、履行义务好(20分)

1、自觉学习村民自治章程,带头履行村民义务,执行村“两委”会议决定的事项。

2、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廉正办事,不拉帮结派。

3、主动做好群众工作,及时发现、排除、化解群众内部矛盾。

4、带头维护稳定,不参与群体性上访,敢于同不良行为和歪风邪气作斗争。

(二)、带头致富好(20分)

1、带头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农村实用知识。

2、在增收致富奔小康中走在群众前面,本户人均纯收入高于本村人均纯收入20以上(未达标准扣2分)。

3、勤劳本份,思想进步,富于创新性。

4、掌握农村1-2门农村实用技术(无实用技术不得分)。

(三)、文明守法好(20分)

1、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带头遵纪守法,不做违纪违法的事。

2、自觉维护社会公德,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邻里融洽,家庭和睦。

4、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参加任何宗教组织和违法活动。

(四)、政治素质好(20分)

1、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强。

2、积极宣传带头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

3、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和党支部号召的各项活动。

4、坚决服从支部领导,按时保质完成支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一次未完成任务扣2分)

(五)、群众反映好(20分)

1、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念,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带头维护群众利益,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3、为群众服务热情、周到,自觉帮助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

二、评选办法

1、“五星级”党员评选工作在镇党委领导下,有各村党支部具体组织实施,在半年初评基础上,每年评选一次。

2、评选“五星级”党员要求和每年年底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结合起来,由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部分群众代表,按照“五个好”党员标准,实行百分值考核,每20分为一星,由村党支部依据打分结果评出本“五星级”党员,报镇党委审批。

7.浅谈农村小学网络化教育管理 篇七

一、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教学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农村经济发展程度比较低,教师的发展空间比较小,大部分拥有专业水平的教师都不愿意在农村教学,使得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力量比较薄弱。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经常会见到教师身兼数职的情况,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成为制约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

2. 教学设施、设备配置不齐全

教学设施和设备配置不齐全成为影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化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所有城市学校都实现了网络化教育教学。而农村小学由于缺乏足够的教育经费,难以配置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对于实现农村小学网络化教育管理形成了不利影响,不利于农村小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小学网络化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农村小学加强网络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办学水平。实现网络化与农村小学教育管理有效结合,可以营造出良好的网络化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配置相应的硬件设备,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工具的重要作用,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小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注意力,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拓展教学内容,使小学生可以从网络化环境中获取更多教材书本中没有涉及的知识,拓展小学生的视野,对提高小学生学习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教育管理中充分发挥网络化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网络化管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评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管理水平,对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当前农村小学建设工作中,应该加强网络化建设,实现网络化教育管理的重要目标。

三、农村小学网络化教育管理的有效措施

1. 提高对农村小学网络化教育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农村小学网络化教育管理目标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充足的教育经费,难以配备相应的硬件设备,不利于构建网络化环境。因此,加强农村小学网络化建设工作,应该提高教育部门对农村小学网络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帮助农村小学建设网络化环境,不断提高农村小学办学水平,实现农村小学网络化教育管理的重要目标。例如,加强农村小学校园网建设,实现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网络化,为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创造条件,在校园网络平台中及时更新学生信息,促使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动态,增加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制订出科学的教学规划,逐步提高农村小学教学水平。

2.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网络素养

农村小学教学与教育管理中,教师尚未意识到网络化的重要作用。主要是因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在教学中习惯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管理模式,对新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模式认识程度不高。因此,农村小学网络化教育管理,应该着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网络素养,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化的优势,弥补“粉笔+黑板”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使小学生可以从网络化环境中获取更多教材中没有涉及的知识,拓展小学生的视野。总之,农村小学网络化环境下,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网络素养要求比较高,教师必须会正确使用网络化教学手段和教育管理模式,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网络素养。

四、总结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学水平,实现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网络化是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快农村小学网络化建设,实现农村小学网络化教育管理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功婵.新课程下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读与写(上,下旬),2015,(9):317.

8.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幼儿教育;班级管理;方法探究;创新意识;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23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146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幼儿教育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起。在我们当地的农村,每个乡镇都有一所设施完善、修建全新的幼儿园,每个中心小学都附设自己的幼儿园。当然,在农村,学前班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为广大农村幼儿提供了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为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农村儿童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村儿童常见的“一股鼻涕,一副黑脸,一双黑手,满嘴脏话,全无礼貌”的现象没有了,我们看到更多的儿童的身体、智力、文明礼貌、卫生、学习兴趣及习惯都得到了早期的发展,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也比较到位,早晚及时接送,或者在乡镇所在地租住房屋,专人负责幼儿的接送任务。

然而在我们广大的农村学前教育中,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组织形式,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弊端。首先是教育活动单调,除早操外,就是上课,每堂课都是教师讲的多,幼儿活动的少,教师讲完,课就上完,没有游戏,没有寓教其中的多项活动,这种状况与小学无多少差别。很多小学设立的学前班也是按照小学模式开展教育管理活动的。其次是在广大农村,学前教育大多是小学附属的学前班,上下课与小学生同步,有的学校怕影响小学生上课,甚至把幼儿关在教室里,没有玩具,也没有活动可操作的资料,只是打打闹闹,还有不注重幼儿活动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过于追求早期的知识教育,套用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模仿小学统一的考试方法。这些小学化现象,妨害了幼儿的大脑发展,限制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幼儿个性的形成。

其实,在很多农村地区,幼儿的“小学化”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为了使广大农村学前班儿童有一个健康发展的幼年,作为一名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改变如此现状,提高学前班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笔者认为要改变上述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遵循幼儿教育规律,转变教育观念

要改变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就必须转变教师、幼儿教育管理者、家长的一些陈旧观念。基本的办法是通过培训班、家长会、宣传栏等形式宣传幼儿教育的原则和目的,让学校领导、幼儿家长认识到学前班的性质属幼儿教育,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学校领导要改变小学的管理方法,要让学生家长正确理解学前班虽然是进入小学前的教育,但应是一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准备教育,而不仅是对读写、计算的提早训练及准备。只有得到领导的支持和家长的理解,幼儿教师才能更好地关心幼儿认识力的发展,注重幼儿良好的行为品德、习惯、性格的形和学习兴趣及求知欲的培养,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开展游戏活动,推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在学前班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牢牢掌握游戏是幼儿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这一原则,并在每项活动中加以体现,从而使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愉快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学前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充分利用游戏手段,尽可能地把所教的内容融入到有趣的游戏之中,并根据农村的季节性特征和幼儿的实际,因地制宜地设计并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比如“春种秋收”“娃娃家”“小老师”等。

三、利用大自然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视野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说过:“幼儿园的课程应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并强调“要充分利用和为幼儿提供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在农村,大自然为幼儿认识大山、认识绚丽多姿的植物、动物提供了极好的资源环境。学前班教师可经常带幼儿到农家宅院观察家禽、牲畜,到田野看牛耕地犁田,观察青蛙捕食、昆虫鸣叫,带他们到大山里找四季,到农村收集种植、饲养的经验等,这些都比把幼儿关在教室里听教师抽象的讲述强得多。

四、为幼儿设计和制作教育活动的器具

农村的幼儿教师不能因为没有现成的教具、学具而枯燥地开展教学活动,要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为幼儿创造和制作与幼儿活动相适应的教具,调动幼儿的多种器官积极参与。例如,用细长的高粱秆制作成小棒,再用线串起来就成了计算器,让幻儿用来数数,比多、比少,学习数的分解与组合等;也可以利用高粱秆的粗、细,长、短进行排序,还可以用高粱杆摆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在体育课堂上,有稻草编的草垫、草绳、草球等,有土布缝的袋鼠跳袋,有废弃的树根、树干做成的桩子、独木桥,有野竹或野藤做的花环、藤圈等,有了这些幼儿玩得开心,学得丰富,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五、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创新的机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天然材料指导幼儿做做、玩玩,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比如,利用瓜果蔬菜的天然形状、颜色、纹理图案等特点,让幼儿仔细观察,自由探索,启发思维,扩展想象,巧妙构思,得出结论,制作出生动可爱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又如,在指导幻儿做娃娃玩具时,教师可启发幼儿用苹果做脸,用黑豆做眼睛,枸祀做嘴巴,花生仁做耳朵,再用青椒做身体,把这些材料用牙签连起来就成了可爱的玩具娃娃了。

总之,农村的幼教工作者只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幼儿观、质量观,充分挖掘农村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勤于思考,精心组织,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就一定能克服“小学化”的教育现象,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9.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篇九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深化教育内部机制改革,规范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按照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兴化市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是指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及其他渠道筹措的经费。

第四条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市和乡(镇)政府应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和逐年增长。市政府负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教师国标工资、省标补贴、地方津贴、考核奖,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年终生活补助及定额公用经费,乡(镇)政府继续负担除市政府负担的工资性支出及定额公用经费以外的其他教育支出。

第五条 规范农村中小学及市属学校教育经费管理,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市财政局在财政结算中心增设教育经费结算办公室,负责市属及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集中支付,市教育局委派专人参与教育经费的结算管理。对教育经费实行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财政管理机构三位一体的监督、审核制度。

第六条 市财政、教育等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筹措和使用的检查监督,依法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的畅通和经费的合理使用。

第七条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勤俭办学,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接受教育、财政和审计等部门以及学校所在乡(镇)政府的检查监督。

第二章 资金来源

第八条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市和乡(镇)政府预算安排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上级部门的专项补助和社会捐赠等其他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

第九条 市和乡(镇)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苏发〔2005〕15号)和泰州市委《关于建设教育强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的有关规定(泰发[2005]17号)执行。

第十条 乡(镇)政府应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自愿捐资助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捐资助学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不得与招生、入学和考试成绩挂钩。

第三章 预算管理

第十一条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是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是政府预算的组成部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

第十二条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收入预算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勤工俭学收入和其他收入;支出预算包括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基本支出是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正常运转和完成其日常工作任务所必需的支出,具体包括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和对个人及家庭补助支出。项目支出是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所需的支出,主要包括校舍购建费、校舍维修改造费等。

第十三条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的编制应当遵循真实性、完整性、重点性、科学性、透明性、绩效性的原则。

第十四条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实行“以县为主、分级负担”的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应由市政府负担的支出,由市财政、教育行政部门按照部门预算编制的规定,编制预算草案,依照法定程序,列入市级财政预算;应由乡(镇)政府负担的支出,由乡镇财政编制预算草案,列入乡(镇)级财政预算。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通知》(财教[2006]3号)要求,市财政部门应“确保县、乡(镇)两级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落到实处”,督促乡(镇)财政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第四章 收入管理

第十五条 免收学杂费政策实施后,学校只能按“一费制”规定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两项代收费项目和寄宿学生住宿费等服务性收费。学校和教职工不得再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学校代学生购买课本、作业本,应据实结算。如有违反,将追究乡镇分管教育的领导和学校校长的行政责任。

第十六条 农村学校收取的寄宿生住宿费等服务性收费,由学校会计人员填制收入专用缴款书,直接在农村合作银行乡镇支行缴入市财政“中小学公用经费专户”。

第十七条 农村学校代收的课本费、作业本费属学生所有,纳入市财政往来户管理,由学校会计人员填制往来专用缴款书,直接在农村合作银行乡镇支行缴入市财政“农村中小学往来”专户。学校可申请用于购买课本、作业本,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

第十八条 农村学校要加强捐资助学资金管理,规范捐资助学行为。捐资助学要遵循自愿的原则,严禁与学生上学挂钩,严禁借“捐资助学”为名,向学生家长硬性摊派,搞变相集资。接受的捐资助学资金须统一开具省财政厅监制的《江苏省捐赠专用收据》,并全额缴入乡镇财政结算分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确保专款专用。

第十九条 农村学校应加强收费票据的管理。要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票据管理的规定,不得擅自转让、借用、代开和买卖财政票据。收费票据由乡镇中心小学总账会计负责保管,出纳会计领用。要明确职责,建立票据领用台账,做好票据领用、保管、结报和核销等工作。

第五章 资金使用

第二十条 为加快资金拨付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农村中小学所需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市财政安排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和上级部门专项补助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具体操作规程由市财政局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有关政策文件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教师国标工资、省标补贴、地方津贴、考核奖,离退休教师离退休金、年终生活补助实行市财政统一发放,具体做法是由各乡镇学校按规定考核后上报工资清册,教育行政部门初审、机构编制部门核准人员编制、人事部门核定人员和工资、财政部门审定拨付经费、代发银行将工资转入个人工资卡。

第二十二条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并结合学校实际,合理制定学校公用经费开支计划,同时,要制定学校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建立易损易耗物品和大宗物品、固定资产的登记管理台账,建立健全物品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及重要物品核销制度,明确责任,严格管理,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

教师培训费按照不低于学校公用经费支出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购置仪器设备、教学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等,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必须实行政府采购。易损易耗物品由学校根据公用经费预算额度自行采购,大宗物品可由市教育部门统一组织采购。市教育部门向学校提供物品时,须同时向学校提供物品清单,包括物品的种类、数量、型号、单价、供货单位等内容。

市财政、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的管理,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校公用经费的使用向教学业务与管理倾斜,提高教学业务与管理经费支出占公用经费的比重,优化公用经费支出结构。

第二十三条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教科书费、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的管理,按中央、省、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经费,由教育行政部门在年初提出使用初步方案,商同级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同意,并会同同级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安排下达专项资金拨款计划。学校根据专项资金拨款计划提出具体项目用款计划、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根据批准的专项资金预算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具体项目用款计划,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规定,对专项经费支出实行按进度支付。

第二十五条 市财政、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财政部《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6]6号)精神,建立校舍安全预警体系,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十六条 乡镇政府安排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由农村中小学校向所在乡镇财政所办理申请拨付手续,按年初预算规定的用途使用。

第二十七条 依法筹措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有关部门和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必须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克扣、侵占、挪用、贪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市财政、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调整教育支出结构力度,确保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落实到位。

第二十九条 市政府委托市财政、教育部门定期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包括免学杂费政策实施情况和各学校公用经费)安排情况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并向社会和学校公布,接受人大常委会和社会的监督。

第三十条 市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严格管理,建立督查制度,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包括免收学杂费政策和学校公用经费)安排情况的监督检查。要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拨付、使用、管理等情况进行专项审计,确保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的落实到位。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将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一条 根据现行财务管理实际,乡镇中心小学要继续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日常财务管理和监督检查,第七章 附 则

10.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研究 篇十

提纲

现状: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管理体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政府统筹,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以下简称“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实行“分级管理”的体制后,大力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现行的“分级管理”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已显现出诸多弊端,愈来愈不适应当前教育特别是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

问题:1,“分级管理”体制,统得过死,极易使党政主要领导滋生腐败。

2,“分级管理”体制使学校由普九的主力军变成了教育失误的“替罪羊”。

3,“分级管理”体制严重阻碍着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解决办法:

1,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可试行国家办学,教育协调,学校自主(以下简称“自主管理”)的管理体制。

2,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备类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进行宏观指导。3,随着中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体制的也要随之改进。

总结及发展前景:

1,教育部门要对中小学校管理和统筹,初步形成以权责利相结合、人财物相统一为两翼。

11.农村党员教育管理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学校 学校管理 均衡发展

一、加强农村学校硬件建设,实施网络化管理

先进的硬件设施是学校的品位、档次的重要体现,也是农村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备条件,更是农村学校教育得到发展的标志,因此要加强学校硬件建设。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如果学校的硬件设备落后,那么就会制约农村孩子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计算机、多媒体、班班通等重要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已走入农村学校,但仍然落后与城里学校。这也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把学校资金尽量投入到学校的硬件建设,建立专门的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实验仪器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从而促进农村学校的均衡发展。但农村学校资金紧张,作为学习的管理者应尽量减少学校不必要的开支,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学校的硬件建设中去,并且要向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争取更多的拨款资金,也可以积极动员企业家、校友和爱心人士进行捐款。

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首先,建立教师奖惩机制,对考核成绩突出者,评选为“优秀工作者”和“教坛星星”的教师给以物资和精神的双重奖励,对工作不认真违规违纪的老师进行批评和处罚。

其次,实行“青蓝1+1”工程,开展结对帮带活动,骨干教师向年轻教师传授教育教学经验,青年教师向老教师传授新的教学理念,使他们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再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每学期组织部分老师到城里一些名校听课取经。回来后要求他們写一篇听课感言,并上一节公开课。“请出去”就是每学期组织部分教师到城里一些名校结成联谊单位,邀请一部分名师来学校上观摩课,并邀请城里学校的一些教师来校听课指点。

最后,校本研修要落到实处。集体备课的组织、教学计划制定、课堂教育质量考核、师资培训、教学科研等各个环节均建立相应督查考核制度。

三、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提高办学成绩

首先,将强德育教育。健全学校德育管理职责,明确责任分工,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以学科为载体渗透爱国教育,并在学校建立宣传栏、文化墙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进行教育。

其次,切 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作业负担不仅损坏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开开心心的学习,健健康康的成长。因此农村中小学可以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享用先进资源,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加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一个好的身体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学校应该科学安排学生的生活、学习和锻炼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每天至少坚持锻炼一小时,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四,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教育是公平的,学校不办实验班,重点班,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不搞有偿家教,不乱费。学校账目公开,音体美科开足,并以教学“十不准”“师德六条”等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四、加强学校安全管理

学校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我们所面对是防御能力弱,法律意识淡薄的群体,因此要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同样学校的安全也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加强教育安全管理。

第一,学校应实行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当地派出所建立共建方法,确保校园周边环境健康安全。并建立领导值班制,全天候加强巡逻检查。

第二,加强对接送学生上学放学车辆的监管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安全实践演练活动。

第三,抓好食堂安全,强化后勤服务意识,确保学生安全的在校学习。

第四,每学期学校检查各个岗位安全管理职责的落实情况,开展安全管理考核评估总结工作,及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12.农村党员教育管理 篇十二

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 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呢?以下途径是我校几年来探索的成果。

一、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摸清留守状况, 让教育有的放矢

学期伊始, 要求班主任对本班留守学生进行摸底调查, 对留守学生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登记和归档, 实行动态化管理。逐一将“留守学生”的家庭、家长、其他监护人、学生个人等基本情况登记备案, 全面掌握他们现状和动态发展情况, 并将留守孩子的性格特点、学习态度、思想状况逐一登记, 建立健全详实的成长档案。每学期, 对原来就读的留守儿童通过教育后发生了变化的信息进行重新登记, 并进行跟踪调查。这样, 就为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工作提供详实的资料,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管理依据。

二、让班级成为留守儿童生活之家, 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暖

班级一方面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另一方面积极为留守儿童营造出“家”的氛围。以班级成为学生生活之家, 在这里, 不仅为留守儿童提供大量文化、体育、娱乐等方面的器材和设备, 开通家长热线电话, 学校还要设立留守学生心理咨询处。我校专门安排了工作热情的心理辅导老师负责接待咨询的留守学生, 随时随地倾听他们的心声, 有针对地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引导, 用真情开启他们幼小的心门, 解开他们的心结, 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学生研究是最有力的支撑。这样, 不仅对留守儿童进行了个别心理疏导, 而且还为那些遇事拿不定主意的留守儿童出谋划策。另外, 我们根据留守生的特殊性, 开展了充满关怀的集体活动。优秀留守学生评选活动;给在外务工的父母写一封信活动;留守学生庆六一文艺汇演, 留守学生过生日等。通过这些活动, 把留守学生融入班级, 学校生活中, 留守学生在参与式、互动式活动中, 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增强了学习、生活的信心, 促进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加强教师教育管理方法学习, 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实践

为了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学校组织课题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培训。主要采用了理论学习、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方式, 让课题组成员从各个层面吸收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优秀的、有价值、可借鉴、可学习的东西。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不断尝试, 不断反思, 不断总结, 不断创新网络环境下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作用。课题组成员经常组织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的经验交流, 在活动中让教师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交流的内容包括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方法、经验、体会、感悟等多方面的内容, 使每位教师深受启发, 同时也做到了全校范围内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经验资源的共享。

四、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 促进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

为了探讨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途径, 我们认真分析了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后, 进行因材施教, 并积极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教育活动。一方面, 把行为良好的学生与行为较差的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结对帮扶。通过相互监督、制约、帮扶和潜移默化使留守儿童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 还为学习能力差、监护人教育能力弱的留守儿童担任代理家长。代理家长关心留守儿童生活起居, 辅导学习, 平时或周末还把留守儿童带回家中, 不仅代理家长的教育职责, 而且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其中, 我们课题组成员都担任了班上的六七个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 通过半年来的悉心关爱, 使他们不仅养成了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每个留守儿童都有专人负责, 教育的对象更加明确, 教育的时间更加充足, 教育的效果也有了保障。重要的是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人间真情的温暖, 并在老师和优秀同学的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3.农村党员教育管理 篇十三

党员教育管理规定

为了切实配合组织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适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提高农村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政策法规水平和实用技术的撑握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根据国家三部委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方案》精神,制定本规定。

一、目标任务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利用国家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所提供的三种技术配置模式,配合农村党组织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服务,使农村中小学成为基层党员学习教育的阵地。

1.逐步实现党员观念的转变。充分利用项目设备和教育资源,配合农村党组织,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章、法律、法规学习,先进模范人物、事迹学习,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政治觉悟;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农村党员自身素质的现状,大力开展党员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自觉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全体农村党员都能够直接享受不同层次信息技术教育和科学技术,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使大多数农村党员至少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利用已掌握的科技信息开展实践活动,并且取得一定成效。

3.带动农村工作全面发展。在认真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模范共产党员的典型事迹开展教育,使全体党员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实践者,成为整个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技致富的排头兵,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4.形成长效工作机制。配合农村基层党组织,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优势,发挥各乡镇党委、村组党支部的组织、管理职能,积极探索利用“三种模式”的党建资源,开展农村党员教育的组织、管理、实施、评价新体系,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二、工作要求

1.模式三学校。要利用计算机教室和网络资源,在当地党委的统一安排下,对当地的农村党员开展党的知识教育、科技教育和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培训。

2.模式二学校。要充分利用卫星地面接收站的功能,按照当地党委的总体安排,积极配合开展节目收视、节目录制和信息传输。

3.模式一学校。要按照村支部的党员教育计划要求,认真做好光盘和节目的播放,并及时听取党员需求,不断更新学习内容。

4.教育部门。各级教育部门要本着为农服务的宗旨,主动与组织部门沟通,在组织部门的指导下,为农村党员提供必要的软件信息资源,承担农村党员教育服务任务。要及时了解情况,克服困难,协调各学校最大限度地保证基层农村党员教育工作。

5.组织部门。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农村党员教育的任务、计划、内容和日程安排等及时通知学校,便于学校安排。要坚持“分层管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对有网上学习能力的党员和只能收看电视、光盘节目能力的党员,要分别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文化程度和学习能力较低的党员,要通过指定帮培对象、开展手拉手等活动进行教育培训;对党员所急需的教育,要突破常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教育的整个过程要注重质量和效益。

三、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农村党员教育工作,并列入到学校的教育计划之中。要密切配合当地党组织,按照党组织的党员教育工作计划和安排,开展党员教育活动。要加强组织协调,指定专人,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要求,保证党员教育顺利开展。

2.建立党员教育的有关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建立党员远程教育的规章制度,诸如设备使用和管理制度、设备维修和运行经费保障制度,配合党组织建立党员远程教育播放收视制度、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并形成“一册三薄”(党员签到册、播放登记薄、讨论登记薄、信息反馈薄),确保党员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充分保证党员教育的时间。在保证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党员远程教育可利用学校节假日和晚上进行,也可利用农闲时间和产品供销的关键时节,适时合理地开展学习培训活动。

14.管理视域下农村乡镇成人教育论文 篇十四

我国的农村乡镇成人教育仍然存在管理方面的问题,如缺乏深刻的认识、管理机构薄弱、学校管理水平偏低等都影响了农村乡镇成人教育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出路包括提高认识、理顺管理关系、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同时,应多方面提高管理水平。

一、当前农村乡镇成人教育管理面临的困境1缺乏深刻的认识

从当前的教育管理实践看,农村乡镇成人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育管理部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维持成人教育的现有规模上。教育部门缺乏对学校现状的有效了解,实际工作中浮于表面,更为看重数字,对于学校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和教学质量的好坏,只是依靠下级学校的报告,导致与实际存在严重的脱离。

[1]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十几年一贯制,缺乏主动的改变,对于管理的政策不做效果调研,导致管理不能深入到所有学校,引起成人教育学校的抵触情绪。

2管理机构薄弱

农村乡镇成人教育机构科室和人员配置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人员的数量和业务素质都满足不了需求。对于成人教育的学校缺乏长远的规划,导致学校各行其是。对于成人教育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工作也存在着应付现象,很难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源。有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把握不住工作的要点,付出大量的精力,却收效甚微。

[2]乡镇级的管理机构缺乏独立自主性,很难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不同地区的成人教育均有着自身的特点。如果不加以适应性的改变,会导致管理方法无法落实、政策不到位。[3]

3学校管理水平偏低

客观上,相对于普通学校,农民地区的成人教育管理难度大,问题多,生源起点低,非常考验学校的管理水平。需要学校的管理者具有耐心和信心,具有高超的教学管理水平,能够了解农村地区的实际现状,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然而,现在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而是凭着热情来到学校,在遇到困难后逐渐安于现状。

现实中的种种困难导致部分主管校长和任课教师出现畏难情绪,加上得不到强有力的上级支持,导致工作责任心不强,日常工作存在着敷衍了事的情况。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学校和教师倾向于照本宣科,缺乏为农民服务的主动意识,教育观念守旧,没有意识到农村地区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和意义,课下与农民交流少,不了解农民的教育需求,并没有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导致教与学的偏差,没有将成人教育的目的落到实处。[4]在课本的选择、课程的安排、课后的辅导方面都差强人意。对于农民学生提出的改进意见,或者置若罔闻,或者简单答复。

教学管理人员由于工作得不到肯定,普遍缺乏进取心,容易出现懈怠的情绪。管理方法简单,灵活性不足,无法与农村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学管理中无法调动农民的兴趣,导致学校生源逐渐减少,影响力削弱。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只是按照上级的要求,将知识单方面地传授给农民,没有获得应有的教育成效。

没有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农村乡镇成人教育的教师社会地位低,待遇不高,即使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也无法得到应有的奖励,严重挫伤了教师的上进心,导致对职业前途迷茫。

二、解决农村乡镇成人教育管理水平的出路1提高对于成人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

提高农村乡镇成人教育的管理水平首先应从充分认识到成人教育对于农村地区的重要意义入手。作为主管农村地区成人教育的领导,应首先认识到提高农村地区成人教育管理水平可以提高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农村成人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农村地区的文化知识水平,为农民提供所需要的职业技能知识。

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开展和完善农村地区成人教育管理的途径。通过学习、技能培训、意义宣传,让教育管理部门和成人教育机构的教师员工都充分认识到农村乡镇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及身上肩负的历史责任,更新原有的管理理念,树立为农村地区教育服务的意识,把握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于农民日益成长的要求,用实际行动保障农村成人教育的稳定发展。

制订管理方法前,对当地成人教育的实际做充分的调研,听取一线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和农民学生的意见。

市、县、镇、乡都应制订明确的农村地区成人教育发展计划,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农村成人教育管理列入到工作的日程当中,明确办学的发展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对于已经取得的工作成绩表示充分的肯定,同时明确承认农村乡镇成人教育颁发的学历,提高农村成人教育和学校的地位。

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农村乡镇的成人教育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农村乡镇成人教育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成人教育的教学评估量化,规范教学实践,实施教学质量问责制,保证成人教育的教学效果。保障成人教育经费的充足,解决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后顾之忧。完善教学经费的管理,杜绝肆意的浪费,最大化地发挥投入到农村成人教育资金的作用。

2理顺管理关系

理顺教育部门与成人教育学校之间的管理关系,实现政令畅通,沟通及时,使所有部门和人员都能全力地投入到农村成人教育的工作当中。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查缺补漏。适当下放权力,从制度上明确教育管理部门和成人学校的职责范围。

健全成人教育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和工作中的核心任务,保证教育工作准确到位。涉及到重大决定,实行民主集中制,保证决定的准确性,注意决议的效果,建立反馈机制。要虚心听取下面学校的想法,以邮件、电话、面谈等形式交换想法,定期举办专门的交流会,充分听取成人教育学校的反映。

鼓励任课教师、学生,学者都参与到决策中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要把短期的发展目标和长期的发展目标统一到农村成人教育管理实践当中,用实际行动保持成人学校教学任务的实现。实事求是,采取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手段,将调查中的想法和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和书面材料,得出科学的结论,作为制定计划和指导工作的依据。调查研究是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的工作方法,应始终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3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和人员

建立一个市县乡级的高效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合理设置专门负责农村乡镇成人教育管理的机构和人员。所有的人员都竞聘上岗,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公布工作考核成绩,优化管理人员队伍,保证人员学历结构的合理性,组成老中青三代的管理人员队伍。

对于成人教育学校,当地的教育部门实现垂直管理,保证对所在地区成人教育机构的有效掌控。各地教育部门应加强师资力量和培训,充实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课本,调整课程内容,便于农民理解吸收。

充分调研,听取呼声,结合专家的.经验,达成共识。选择具有多年丰富成人教学经验又精通管理的教师。对于能力有欠缺的人员,采取传帮带和短期培训的方式,快速提高其管理水平。成人教育管理机构既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又要能很好地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

学校的领导和教务管理部门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作为成人学校的校长,要保持与上级领导的信息沟通,自动接受上级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全方位监督,虚心听取批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建立考评绩优制度,实行按劳分配,按成绩分配,规范学校教职人员的奖励工资发放,激发教师的爱岗敬业、勇于贡献的工作激情。及时做好总结整理工作,举办教学管理座谈会,所有参会人员都可畅谈对于学校管理工作的认识。学校的职能部门应明确职责目标,各司其职,保证管理的公证性和平衡性,确保教学经费、教学用品的合理分配。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前做好学校发展的整体布局,兼顾现实和未来的需求,把成人学校建设成为农村地区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场所。

4多方面提高成人教育学校的管理水平

教育部门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成人教育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然后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调整。严肃管理纪律,所有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条例要求。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由教育主管领导牵头,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

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学校的教学实践,一经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对于办事不力、工作不认真的人员采取重新学习、调岗甚至调离学校的措施,确保学校形成严谨治学、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教学风气。明确建立奖惩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单位,应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提倡各个学校向优秀学校和个人学习,形成勇于争先的良好风气。给予教育经费充分的保障,解决后顾之忧。

加强管理经验交流,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可以邀请专家和优秀分子上课,宣讲他们工作中的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思路、收获的心得。对于学校的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实行考核机制,将任课成绩、课时、实际效果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所有教职人员的积极性。对于工作成绩出色的个人,提供培训、晋升的机会,使之感受到社会的认可,增强自信心。

编制理论指导、总结,以学习材料的形式发放到学校中,将实际管理经验理论化、体系化。邀请专家和学者,将先进的管理知识融入农村成人教育管理当中,制订完整的教育管理人员和学校教务人员的培训方案,借鉴国内外农村成人教育取得的成果,并进行本地化的改造,以适应不同地区成人教育的实际现状。

上一篇:伟大战士董存瑞下一篇:优秀团员入党个人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