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探析

2024-10-26

德育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探析(精选16篇)

1.德育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探析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探析尝试论文

摘要:纵观可知,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目的在于将基本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使之语文综合素养水平获得显著提升,自身德智美体实现全面发展。立足素质教育环境背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实施美育跟德育等教育工作,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活动深化开展,意义深远。在此,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与美育渗透教育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德育教育

在素质教育形势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教学工作实施应与时俱进,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德育与美育教育,不再死搬教条,应注重学生健康向上的品德及审美情趣的有效培养,使之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品德。

一、简要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策略

1.基于語文课堂的良好构建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能够通过主题式教学,将支离破碎且呈现分解状态的语文知识系统化有机整合在一起,保障知识人文内涵整体性,使之形成集块化模式,而后立足“由个及类”与“由类及理”等逻辑形式的合理运用,在个性以及公性基础上实现某个主题总体的有效组成。如此一来,当学生针对相同系列话题内容进行阅读时,能够通过多领域以及多空间、多角度就具体知识实现全面获取,若是处在相同语境中,则可以积极找到审美教育的相关引导点跟情感的实际熏陶点。就学生语文可研学习运用领域实施优化拓展时,应重视对现代化科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并强化培养使用跨学科知识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基于不同层面实现知识交叉学习,并在对应交叉点上全面延伸以及渗透并融合具体的知识,最终让自身视野获得深化拓展。此外,若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做到显著强化,在教学中还需重点培养学生的日常实践能力,使之学习效率得以充分确保,而后,有机整合语文教材详细内容,完善构建主题式课堂教学框架,确保语文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全面渗透美育以及德育教育。譬如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我国古代诗人杜甫的《春晚》这首诗展开讲解时,其在针对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进行表达时,能够有效链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相关内容,有机整合这两首诗,通过一系列比对,促使学生倍感强烈震撼,在诗中找到诗人的情感思路,强化渗透课堂中的美育与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显著提高。

2.通过教学情景的合理创设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纵览小学语文主要教材内容,其中很多均是针对我国名山大川以及名胜古迹进行细化描写的游记以及散文、古诗等,就此类型课文展开课堂教学工作的时候,建议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候就教学环节中相关的视频以及导语、结束语、图片等进行精心设计,旨在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全面激发出来。譬如说,教师进行《桂林山水》这一课程的讲授时,能够在为学生展示跟桂林山水相关的景色图片时,向其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奇山秀水、旅游胜地众多的国家。在我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国内外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水相连、景色奇特,令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它就是以山水清秀而闻名世界的桂林。今天,我们就随陈森先生一起到桂林一游。”如此一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促使之迫切希望深入了解我国伟大祖国神奇景观,引导其立刻拿起语文课本,情绪高昂且热情地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认真且积极,而后,教师指导学生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时,鼓励其勇敢发言,学生由于受到前期熏陶,纷纷发言,为祖国美景而深感自豪,爱国热情全面获得深化,基于此,教师可进行相关结束语的设计,比如,“伟大祖国拥有很多神奇山水,富饶的大兴安岭和广阔的内蒙古草原、巍峨的黄山和陡峭的华山、雄伟的泰山,我们为之骄傲的黄河与长江等,作为其中的有一份子,我们真为自己的祖国倍感自豪”,在教学中,正是因为老师慷慨激昂的.结束话语,使得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渐入高潮,起到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这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跟美育的全面体现。

3.利用人格魅力的充分展现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就日常开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活来说,跟小学语文教师接触最多的东西则为情感以及道德、任性以及伦理、性格等,在课堂中,教师良好的人格是无可替代的,对于学生而言,其人格可谓是学生的灿烂阳光,如沐春风之所感。教师授课中,需注重整洁大方的着装,通过庄重且自然的着装突显时代气息,彰显蓬勃精神;作为教师基本功之一的板书,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为此,教师需重视板书的美感,美好的板书可以让学生身心愉悦,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使之情操被陶冶,心境被调节,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提前构思好板书,条理清晰且结构整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展现同样重要,其表情以及手势、眼神等能够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譬如说,讲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文时,教师能够带感情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跟主人公一样的思亲愁死,深深感受独处异乡的无助感觉。除此之外,教师需将热情饱满的情绪引入课堂中,善于挖掘学生个性特征,不打骂,通过自身魅力在语文中渗透美育与德育,推动高效课堂的完善构建。

二、结语

综上可知,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强化渗透开展美育及德育教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新课标理念要求的全面贯彻实施,促使学生知识储备有效增加,思想获得净化熏陶。

2.德育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探析 篇二

技校受学历和招生范围的影响, 技校学生大多是处于懵懂青春期的十六七岁青年, 从心理学角度讲正处于人生第二次“断乳期”, 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处于即将成型的初级阶段。何况, 技校生源大多来源于那些初中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 他们游离于教师、学校甚至家长和社会的重点关注之外, 致使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极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自卑、或自暴自弃, 加之经常受到“好学生”或社会舆论的“歧视”, 生理成熟的躁动, 让技校学生极易处于某种叛逆或极端状态。针对此种现状, 就要求我们的技校老师们不仅需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 更要在教育知识的同时辅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德育引导, 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 每一位技校语文教师在教好书的同时, 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工作中进行德育渗透, 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技校学生来说, 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从而为学生创建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德育渗透对技校语文教学作用

语文学科是具有极强的社会性的, 语文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性又决定了语文教学对于“育人”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就说明, 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 也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和思想情感特点来培养学生文化品味、道德素养, 从而引导学生在利用自身情感思考、思索、解读课程知识的同时,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 良好的德育素质更能够理解课本中蕴含的情感、经验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文字的传递, 也是价值观、情感、人生经验的传承。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教材是传承的载体, 它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 具有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 而这种情感素材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但是, 语文教材中蕴含的这种价值观、情感素材、人生经验并不是直接的, 它们大多是借助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或是作家的心灵世界, 隐晦的情感表述在潜移默化间给人以心灵的洗礼。所以, 只有具有良好的德育素质、人文素养才能更好的体会那文字间寄寓描述的故事情节、人物情感, 把形象性的文学内容在脑海之中形成鲜明的影像, 从而深刻理解文章所揭示的客观事实、人生经历。从这个角度而言, 语文教学应该缘文释道, 因道解文, 以文悟道。这样, 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德育素养的同时, 他们的思想才会受到教育, 情感受到熏陶, 心灵得到净化。

技校的语文课程是不同于其他普通的中小学的, 技校没有升学成绩的压力, 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技校学生的成绩不需要攀比, 会就是会, 不会就是不会。听起来技校学生似乎挺轻松, 但其实不是这样, 技校学生在毕业后需要面临自主择业, 他们将直接面对社会这个大舞台, 技校学生没有其他普通中小学成绩压力, 但会与不会却将直接决定技校学生毕业后生存的大问题。中小学学士缺乏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 处于学校这个单纯的小舞台并不会受到多少影响, 但技校学生却完全不同, 如果他们在经历技校教育的短暂过程中尚不能形成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他面临技校毕业时, 不能适应社会这个复杂多变的大舞台, 将直接影响他的一生。所以, 能够使受教学生通其情、达其理的德育教育, 在技校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因此, 技校语文老师不用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知识的传授与训练上, 而可以抽出相对多的时间来对学生的人文的熏陶, 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2. 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科研满足技校教育管理的需要

多数技校学生都经历过中考失利, 具有严重的自卑心理, 加之处于刚刚成熟的生理青春期, 网络世界海量信息的侵扰, 让他们渴望被关注、被尊重的心理得不到满足。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使他们无法采取理性的表现、表达方式。于是, 各种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破坏公物此起彼伏, 让技校基本成为了杂乱差的代表。由于这种错误的情感宣泄方式, 思想、心理上的偏差出现过激行为而锒铛入狱, 给技校的教育管理增添了更大难度和更多压力。实践证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恰到好处地渗透德育因素,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使学生重新定位、明确目的、端正态度、勤奋学习, 有效减轻技校教育管理的压力

摘要:技校学生是一类特殊的学生阶层, 多数技校学生都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 极少部分高中文化学生也属于成绩差的差生。他们普遍具有语文基础差、心理脆弱、价值观不完善等特点, 加上综合素质不高, 社会、家庭舆论等多种负面因素影响, 使大多技校学生具有自暴自弃、放荡不羁。所以, 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能够有效的扭转技校学生这种因心理落差较大造成的盲目情感宣泄, 从而为学生树立新目标、新理念, 完善其不成熟的价值观。

关键词:德育渗透,技校语文,重要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明海, 陈秀春著.语文教育文化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2]张卫香.德育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 (01)

[3]牛新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 (下) .2011 (04)

[4]赵一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6.10

3.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三

关键词:语文 教育 德育 渗透

【分类号】G633.3

近年来,我国已经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而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除了让学生娴熟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学科教学中,语文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改革也将德育教育的渗透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对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进行阐述。

一、 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语文教学不仅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还应根据语文的特点,把德育教育与语文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美文,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都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素材。教师在钻研课文时,应找准德育教育的着眼点,探求主线,发掘激情点,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德育因素,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淳朴、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等优良品质。

例如《斑羚飞渡》一文中,一群斑羚为了保证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的斑羚获得新生。通过这篇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从而在教学中渗透了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再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的好文章。《祭十二郎文》“字字是血、字字是泪”,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及作者的亲情观念和人伦观念。韩愈以满腔悲情,悲老成,悲兄嫂,悲整个韩氏家族,因侄儿之死十分悲痛,所以他在文中悲叹“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然而作者想到今后的责任,即使如此悲痛欲绝,即使感到对人世没有什么留恋,但韩愈还是坚强地面对生活,承担起抚养并教育十二郎子女的责任。“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作品中真挚的情感,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认识到个人在家庭、亲人、朋友中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生命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理解生命的宝贵价值。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如朗读感悟、小组探讨、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等都是有效的手段,关键是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 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德育教育空间

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工作的有效方法,而寓德育教育于课外活动之外,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进一步延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些美丽的思想,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实现学生才能与品格的全面发展。

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如演讲比赛、课外阅读、观看影视片、举办手抄报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提升。如在教师节举行尊师重教的演讲,可以弘扬尊师重教的精神;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影视剧,表现爱情、亲情、励志奋斗、战争等题材的都可以,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于无形中渗透了德育教育。在组织学生观看后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个人见解,这样更能带给学生心灵与情感上的震撼,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还可以适当组织学生爬山游水,让学生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另外,在母亲节让学生学会感恩,重阳节让学生懂得要孝敬老人,这些过程都能使学生进行思想的洗礼,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 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教学资源。语文教师的德育素养,除与其他学科教师有共同之外,更有它特殊的内涵,包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崇高思想境界追求的激情,以及对教学内容中人生真谛的切身体验等。教师只有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他的教学才会处处热情洋溢,时时感染学生。罗曼·羅兰曾说:“要播撒阳光到学生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只有被书中情节所打动、所激发,才能产生真情实意,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他们对真理追求的炽热感情,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

总之,“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语文处处有德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充分利用学科优势,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积极探索与实践,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把德育教育贯穿到整个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发展健康人格,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任海芬 德育教育渗透初探 [J]吉林教育2010(1)

[2]牛新全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 2011(4)

[3]李素敏.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J].学科教学探索,2009(03)

.

[4]周立群. 语文德育新理念 [J].教坛纵横,2010.16

4.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四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工具,而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科也越来越显得重要。信息技术虽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但也离不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育者应尽责,正确引导小学生使用电脑,培养他们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应用道德,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1、如:在讲解信息技术发展经历的五次革命内容时,穿插提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可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或通过《五星红旗》作图,学会剪切、复制、粘贴操作的同时,对他们进行认识国旗和国旗构成的教育。

2、节约和环保教育。如:讲授“让幻灯片飞起来”内容时,我以“保护家园”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到保护环境的意义。通过学习垃圾分类、垃圾的可回收性等,培养保护环境 的责任感,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用所学知识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

3.严谨态度教育。如:文件夹的使用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讲解“电脑小书包”内容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超市来比喻说明文件夹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不仅对个人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且也是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为了让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制订了具体的计算机使用情况登记册——《今天我做到了⋯⋯》,让学生在填写过程中养成一种使用计算机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主要是通过日常的教学常规和机房管理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课后自觉整理好椅子、鼠标、键盘、耳机等机房设备,自觉维护机房环境卫生、从一点一滴做起,通过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进而培养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

三、教育学生做好事从身边做起,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在计算机教学管理中,鞋套管理一直是一个难点。常有些学生上课不带鞋套,随便找一个塑料袋套上就进机房。教师为

了不影响学生上课,总是网开一面让他先进。有的同学下课后塑料袋就扔在教室里,严重破坏了机房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机会,用事实来教育学生。有一次上课,我发现座位下又有一只塑料袋,就抓住这个机会,当着全班同学展示了这只塑料袋,问:“同学们,你们是否愿意在飘满了塑料袋的机房里上课”?同学们都摇摇头,有的同学马上环视自己座位周围,那些未穿鞋套的同学都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时我再问:“同学们,每次上课,我们的机房总是很洁净,你们从来没有打扫过一次机房,有没有同学想知道是谁在为你们服务?”很多同学都点点头。这时我把四年级二班同学利用每周五下午帮助打扫所有机房卫生的事告诉学生,并进一步启发:“我们班有的同学利用周六到外面学雷锋做好事,其实,有很多好人好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还有没有理由不爱惜机房环境,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呢”?从这件事以后,不穿鞋套的同学少了,既时偶尔真的忘带鞋套,也会主动留下打扫卫生,用行动来改正错误。使得道德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四、正确引导学习,上机操作过程中注重健康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抱有浓厚兴趣的,但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多小学生会不辨是非,把计算机当做简单的玩具,并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在现代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和资源参杂其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大多数反映出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很会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之中,危害显而易见:占用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身体、等等,最终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甚至放弃了学习。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学习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就成了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工作重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针对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会造成的严重后果给大家做了认真分析和引导,告诉同学们,爱玩是人的天性,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游戏当做信息技术应用的全部,沉迷于电脑游戏只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同时网络上的许多游戏不适合小学生玩,许多游戏实际上不是为小学生开发的,长期沉迷不但会对视觉、听觉造成损害,并且列举了国内外一些青少年因沉迷电脑游戏不能自拔,有的甚至做出错误行为、违法犯罪以致危害生命安全的事例,让他们认识到沉迷于游戏的危害性。从而达

到引导学生正确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端正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

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容量巨大而又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消极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既要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又要能够区分有益和不良的信息,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

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未成年人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小学生看的内容,并给学生讲解上网安全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

五、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公共道德意识

在计算机教学中,有的学生总爱在文章中、幻灯制作中输入一些“某某某是大猪头,某某某是大白痴”等不严肃的内容或把其它同学保存的文件或文件夹删除,以此为乐。为此,一方面,我在教师机上建立每个班的文件夹,让学生把自己的文件传到教师机上,切实有效地保护学生的文档。另一方面,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讨论,问大家:“你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你们做了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影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另一方面,对别人也是一种伤害,在座的每一位是否都希望别人也这样对待自己呢?”通过这件事,让每一位同学都懂得不尊重别人也就是不尊重自己,要求别人不删自己文件,首先自己要做到不删除别人的文件。增强上机公共道德意识,培养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

5.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五

内容提要: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课堂中,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制定各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开创学校德育教育新局面。关键词: 德育现状 渗透点 渗透方法 渗透度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在古代教育中,礼(德育)是“六艺”之首。在当代,“以德治国”是我国的大政方针之一。学校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道德教育的先行者,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对塑造学生美好人格,培养优秀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我们要树立“实实在在,时时刻刻”不走形式、不作秀的德育教育理念。

一、认真研究德育现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通过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大量研究发现,当代少年儿童身上具有很多优良品质,如:乐于接受新事物;法 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较强的公民意识;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环保意识;相信事实;做事认真;兴趣爱好广泛等。但在重智轻德的人才观、文化产品审美错位,互联网繁杂信息充斥生活的每个角落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未成年人的道德状况令人担忧:功利思想明显,价值取向扭曲;缺少公德意识,生活行为失范;缺乏进取精神,贪图享乐;沉迷于网络,生活虚幻„„

二、分析教材,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

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知识的分析中。千万不能脱离教材,随意发挥,如果不能将德育内容和教材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就会给人牵强附会的感觉,就会让学生觉得有强加的意味。我们的学生不但聪明,而且“反侦察能力”特别强,这样很可能会牵动他们的“逆反神经”,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要充分驾驭教材,探寻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即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做到“润物细无声”。

德育的特点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以在找到合适的渗透点后,还要注意渗透的方法、形式和时机等,才能创造最佳的渗透范围,达到最佳的渗透效果。虽然我们时刻都要保持德育教育理念,但并不是每门学科每节课都必须有德育教育的内容。没有突破口,联系德育现状比较困难,不具备渗透时机的就不要牵强,只要与学生一起上好课,学好知识即可。我是一名电工专业的老师,在几年的教学生涯里,我觉得电工专业中的德育内容隐形的多,显性的少,因此就需 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形成一系列德育渗透要点,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其思想品德,团队合作意识,良好道德习惯等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从事一项职业所必需的从业能力,它应该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方法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价工作结果的方式等。社会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协商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学生学会”做人”比让他们学会“做事”更为重要,所以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我们就要适时地把德育培养目标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例如在《电工基本技能与训练》的授课中,通过章节内容的整合、实训技能的强化,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式学习,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特别是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分组活动中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团队意识、责任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比如在照明线路安装中:让学生自由结合,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让他们相 互配合,体验了分工协作的高效性,在布线阶段,让他们知道节约的重要性,在最后的试验阶段,则可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所以德育内容要及时捕捉,及时融入教学中,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融入教学,掌握“渗透度”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卓有成效地落实道德教育,如何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一项重大的课题。

“一切事物都是特定质和量的统一,都有自己的度。一旦超过这个度,事物就会发生质变”,事与愿违也就不难理解了。从我个人亲身体验来看,在教学中有效地灌输德育教育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渗透度,俗话说:“世界上最难掌控的是人心,最难拿捏的是分寸”。要想把事情做得完美,就必须要在最难掌控的事物之上,做好最恰当的拿捏。所以在教学中,要恰当地处理专业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给人自然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千万不能为了加强德育教育喧宾夺主,这样就会显得矫揉造作而使学生厌恶。安全用电是电工专业中比较容易融入德育的一门课程,例如:在触电原因的讲述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他们讲述在生活中遇到的或了解的触电事故,并总结触电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安全用电的意识并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建立严格遵守制度杜绝事故发生的理念。但不能每次课都面面俱到,一定要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有机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情操陶冶与一体,真正寓德于教中。

四、及时总结,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我觉得教师绝对不是一桶水这么简单,而应该是一条有源头的溪流。我认为,教师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拥有的知识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涌出,而不只是可怜的“一桶水”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家庭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使网络遍及了人类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一定要成为学习型的教师,我们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只有掌握好计算机技能,熟悉了网络,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资源,才能有效地管理学校、班级的网络设备,才能有条件去了解学生的网络意识和心理。才能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动态。

我们和学生交流的话题不仅仅是这个电路图怎么画,这个线路怎么连接,电路中出现了什么故障,我们还可以谈论最新的游戏,谈论谁的空间里感人的日志,谁的微博更新了什么新内容,要让学生看到我们不仅有严谨的作风、得体的穿着、文雅的举止,更有渊博的学识,以及和他们沟通的能力,时刻彰显为人师表的力量。让他们想要和我们沟通,学会倾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未来的学习目标。有了学习目标,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有了人生前行的方向。所以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及时总结成功经验,经常浏 览德育教育网站,借鉴最新教育理念,坚持不懈地把德育的精髓贯彻教学始终。

6.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六

皖颍上县六十铺中心学校王田祥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这个共和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现就小学语文教导进行德育教育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刚入学就学习古诗《锄禾》又继续学习了《英雄黄继光》、《刘胡兰》、《我不能忘掉祖国》、白杨》、《长征》、《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

我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让儿童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学艺的群鸟,创造性地加上了学艺的小燕子给没学到艺的那几只鸟说几句安慰的话的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教育开导这些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外,就一定能学到真本领。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语,在班里表扬。然而对于犯有一点错误的学生,一般他们也总不想失面子,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处理这类问题十分慎重。一次考试后,我让同学们把语文卷子重新做一遍,结果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给自己复写了一遍。当时,我看了卷子真生气,真想在班里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可我想到了他的心理特点,就保留了他的面子,过后和他交谈,晓之以理,使他流出了悔改的眼泪。我在同学面前,不但不批评他,还表扬了他,后来进步了。这样,更坚定了他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后来,他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还主动担任全校的厕所卫生员,被评为文明学生。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就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教育工作的整体阶段,即根据学生中带普遍的、倾向性的问题,有侧重点地突出一个重点,解决某一个问题;另一层是教育内容的分段进行,即:低、中、高年级的教育内容就不一样,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突出德育教育的各段重点,在教低年级爱莫能助教育时,我十分注意从懂得入手,让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等,懂得少先队的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教高年级语文时,我十分注重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性质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

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必须使每个学生明白,而学生守则的落实必须靠广大学生自己,这样就是说要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在这方面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语文教材《邱少云》、《张海迪》等教材的教学,我都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学习要求,纪律要求、卫生要求、艰苦朴素要求等。结合单元教材写作文重点。记人就记本班学生、写事就写本班事情。这样班级里模范同学生先进事迹就得到了彰扬,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班级的样样工作都走在了前面。学生个人的集体荣誉感、自尊、自强感也增强了。个别学生的讲吃、讲穿、随便花零钱,逃学、进游戏厅等不良行为得到了彻底改变。

四、德育教育要体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的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间说教,不但激起其兴趣,而且会使小学生厌倦,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八十年代的新雷锋》一课时,我在引导了学生学习朱伯儒和雷锋的事迹后,就组织学生寻找班级小雷锋的足迹,同学们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烈,列举了许多雷锋做好事的例子。大家纷纷表示要向朱伯儒、雷锋叔叔学习,争当活雷锋,课后同学们自觉地组织了学雷锋小组,主动为集体做好事,助人为乐,例如:我班同学赵杰得了病住进医院,她在家是和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就有两个学雷锋小组到家里帮助干家务和到医院帮助她学习,同学们把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凑起来共48元,送给了赵杰。社会上有一种说法:“雷锋三月来,四月走”。而我所教的班中,雷锋小组的同学不论刮风下雨都定时去敬老院、车站等处整理环境卫生、送茶水。

7.探析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七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人们的受到环境的影响,心理上开始变得浮躁,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道德开始慢慢沦丧、行为失范的现象频频发生,在新闻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关于道德丧失发生的恶性案件,这也给我们敲响了应该注重德育培养的警钟,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夫子曾经说过:“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这句话告诫我们一个人的良好品行培养主要阶段就在于幼儿时期,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应该注重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让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塑造优良的品行和个性,让孩子从小懂得感恩、懂得尊重,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懂礼貌、讲文明、有品德的人,这样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能打下一个良好的品德基础。

三字经中有这样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来到这个世界本源是好的,也犹如一张白纸,后天的养成对人的道德非常重要,然而幼儿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塑造、道德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启迪作用,学前品德教育不仅依靠校园的教育还需要家长的教育和熏陶,再加上孩子自身的努力,方能取得有效的品德教育成果。

二、学前德育教育有效的渗透途径

1.营造一个良好培养德育品质的环境。周围的环境能影响一个人,环境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创造一个有效的环境,是学前教育中能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条件,有一个和谐的德育教育环境,更能使德育教育体现出来。

2.课堂学习中进行渗透,生活中养成德育习惯。在课堂学习中渗透德育,就是在知识的学习中把教材当中的内容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把德育教育和知识学习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能提高渗透和吸收的效率。

3.让德育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延伸。学前德育教育不光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在学校和家庭双重努力下,能有效的促进孩子的德育教育的成功,老师应该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让孩子帮助家长完成一项家务,使得孩子能够有热爱劳动的思想品德和独立完成的良好习惯。

4.让孩子多锻炼,丰富孩子的德育教育内容。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比如在特殊的节日,设计一个关于这个节日的主题进行一项德育活动,就拿六一儿童节来说,可以组织孩子到贫困的地区和当地的孩子互帮互助,进行学习上的交流,这样能够培养孩子关系和帮助的品质,或者在重阳节组织孩子动手制作一些礼物送给一些敬老院的爷爷奶奶,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的尊老敬老的品德,通过这些活动,以有趣的形式开展德育教育,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当中就能够学习和开展品德教育。

(2)可以组织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通过帮助别人懂得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能够有成就感,又能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

(3)也可以借助我国固有的文化氛围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熏陶,学习我国的国学对幼儿的成长和品德教育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通过学习国学也可以提高幼儿对品德教育的认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栋梁之才

(4)模拟社会环境,让孩子学会遵循行为规范,在各种活动中老师也应该对孩子的活动特点有所了解,及时的进行指导和教育,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幼儿学会怎样融入集体,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和懂得分享、交流、团结、合作,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社交,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理解、宽容、替别人考虑的品行。

(5)树立榜样,以这种方式激励孩子,给孩子提供一个优秀的榜样,这样能让孩子不会盲目的学习,会去模仿,老师在这个时候适当的渗透德育认知,较容易的达到成效,

结束语

言而总之,在幼儿教育中学前德育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让孩子在幼儿时期就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行,这对我国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和重要的意义,所以,把德育教育充分的渗透到教学当中和怎样有效的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让幼儿能够有兴趣去学习这是幼儿园应该考虑的,与此同时,家长也应该知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也是家长应该考虑的,两者相结合才能达到德育教育渗透到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目的,把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德育教育融合起来,使得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自己进行道德上的约束,接收良好的品德熏陶,这样才能达到让学前德育渗透到学习和生活当中的目的。

摘要:现如今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德”排在了首位说明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有效的培养学生德育的建立和发展成为了教育系统中热议的话题。现如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过多的注重孩子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忽略了孩子的德育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走进了教育的误区,现在的幼儿大多数都不懂礼貌、固执、顽皮、心里承受能力差、还有逆反心里,这些情况反映出现代教育下儿童品德的缺失,这使幼儿教育的方向严重偏离中心点,现代教学都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以家长不应该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科学知识的培养上,也应该注重孩子的德育培养,下文主要讲解了关于学前儿童的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德育教育在学前教育中有效的渗透途径。

关键词:探析,学前教育,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符秀娟.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13期.

8.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言传身教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022

我国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相应的语文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并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思想的引导下,规范自身行为,以教师的榜样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做出正确的指引,促使高中语文教学德育功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下面本文就结合教学案例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教师人格魅力,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高中语文德育教学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借鉴。

一、“其身正,不令而行”,发挥教师在教育引导中的人格魅力

(一)尊重学生个性特征,获得学生的认同

在德育工作中,尊重学生个性是一项重点的内容,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为学生营造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才能够让学生在增强学习信心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进而能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虚心学习,以教师为榜样,规范自身行为,为语文教学德育成效的获取奠定基础。在具体操作方面,教师应该事先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且表现出对不同个性学生的平等对待。如对于性格直爽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相对直接的方式对其进行表扬或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对于性格坚毅但相对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该采用赏识教育的方式,并以其为榜样在班级树立良好的学风;对于自信不足的学生,则应该适当地挖掘其闪光点,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唯有如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完全地认同,在生活中以教师为榜样,自觉学习和模仿教师的行为。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教师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道德素养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而这对学生全面发展也会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

(二)培养教师的人格师表,真正在高中教育中做到学高身正铸师魂

教师人格魅力的形成需要以高尚的品格、优秀的综合素质以及敬业奉献的态度为基础,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对学生实施德育,还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地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并以无私的敬业精神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在为学生提供高质量语文教育服务的同时,让学生对教师职业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使学生在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下,自觉接受德育教育。

如在对鲁迅的小说《药》进行讲解后,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华家的愚昧无知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且由此延伸让学生分析当前社会上的愚昧现象,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和辨别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结合课文的主体思想适当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以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参与行为对学生实施正确的教育引导,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在维护社会核心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实际行动向学生诠释“师魂”的真正内涵。

二、借助语文学科优势,渗透德育思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国家对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视,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也进行了适当的革新,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涵盖了大部分与思想道德教育、理想情操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内容,在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借助学科优势,适当地渗透德育思想,切实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后,教师应该结合课文内容中所具有的德育思想,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的精神内涵,进而结合德育的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对待各项事务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谨慎言行,并在对自身言行进行逐步的反思和优化过程中培养思想道德意识,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9.德育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探析 篇九

如 何 在 初 中 物 理 教 学 中 渗 透 德 育 教

学 2012。

09。20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江西上高田心中学:

赵邓明

内容摘要: 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阵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教育,要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一个风格高尚的、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教学与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做到德育渗透合情合理而又避免生硬教条,使德育看似“无意”却又“有意”。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三个切入点。

一、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本身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结合课程的特点,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注意将哲学思想运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

1、挖掘知识点中隐含的德育内容

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本身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在备课与教学中注意挖掘,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使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完美的统一。例如,在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也可以渗透“对立统一规律”;在学习“摩擦”时,物体的摩擦有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之分,可渗透“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观点;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可以渗透“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2、抓住奇妙的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质运动的形态都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说明“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在物理学及其发展中得到验证。因此,教师可以以实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渗透。以“做功和内能的改变”这一节为例,学生在观察“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的实验时,对棉花不点火就燃烧的现象的反应先是惊奇,后是困惑不解,甚至怀疑有“神灵”来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抓住时机,带领学生亲自实验,并通过讲授知识使学生明白棉花不点自燃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从而使棉花燃烧的缘故,并非“老天爷”显灵。这样不仅对破除学生们的迷信思想大有裨益,还可以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师通过这些实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真理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物理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自然科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时刻注意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二、渗透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

1、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其客观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实验让学生亲自去做,结果不一定能成功,经过几次失败之后最终成功,让学生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意识到许多事情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成功,要脚踏实地地去做实验,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2、利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翻开几千年的科学史不难看出,整个物理发展史包含着对前人物理研究成果的批判和继承。例如,伽利略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批判,焦耳对热质说的批判,科学家对自己思维结果的反思批判,等等,都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

三、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的思想品质

1、结合中国古代物理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物理科技发展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与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世界发达国家比起来仍有相当的距离。一些学生由于不了解中国的物理学成就,产生了盲目的崇洋媚外的心理。针对这种思想实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成就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的小故事。

我国古代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和科学家的爱国行为,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学习中国古代物理学和科技发展史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2、结合当前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与实际国情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等意识。

四、利用课外活动渗透德育

教师除了注重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外,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渗透德育。在物理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相应的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体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10.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

渑池县城关镇xx学校

xxx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特点是: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既有内容广泛的政治、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又有严格的节奏、听音、视唱、发声、演奏等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最佳途径。正如列宁指出:“音乐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

一、在教学准备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的准备关键在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的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我们多么幸福》、《国旗国旗我爱你》、《爱我中华》等。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作好教具、课件等其他的教学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红旗颂》欣赏教学中,我就准备了一面五星红旗放在新课的引入阶段进行展示,此外我还查找了三代领导人近十张关于开国大典的照片,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看照片,同学们既有听觉又有视觉的感受,对他们更深切理解歌曲的情绪给予很好的帮助。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一节优质课中,教学过程是精粹,在此环节中体现德育教育最忌空洞说教,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作为教师就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把情感做为主线来贯穿整节课。同时音乐教师还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音乐学习习惯。

三、在音乐感受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音乐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

四、在学习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以往音乐课的学习评价中,教师往往让几个学生组成一组选唱一首歌曲,打上一个等级草草了事。这样不仅没有起到综合评价作用,更重要的是严重淡化了学习评价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都是我们评价应包含的内容或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对美的追求。例如:我在一次期末考核中,加入了父母评价一栏,让学生把《自己的事自己做》回家唱给父母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创编歌词,表演给家长看,家长给出简要的评价。第二天看到家长们的评价时,让我大感意外。“她长大了,懂事了!”“我的宝贝儿子也会做事了!”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不正是我们德育教育的最好结果吗?

五、在教学手段中渗透德育教育

将音乐与文化融合起来,把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音乐与历史、地理、体育的关系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来讲,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中低年级同学的喜爱。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和表现”。学生在自由表现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了自信与勇气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新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养成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六、在“三结合”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德育工作必须密切和家庭、社会的联系,积极推进“三结合”教育,广开渠道,努力营造“大德育”氛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经常把“学者型局长”———教育局高局长作词,曲家乾校长、崔雪作曲的享誉辽宁的《我爱我家》、《父母心声》、《受伤的小鸟》、《隔辈亲》等歌曲在音乐课中让学生学唱,进行感恩教育。

11.初中计算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教学;德育渗透

日前,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一齐发力,这对处于结构转型期的我国来说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迎来发展的黄金阶段,这对我们的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也将产生催化剂的作用。人才作为世界竞争的推动力之一,如何培养出信念坚定、能力突出、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德育教育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初中计算机教学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计算机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以其特有的学科特点给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我们中小学目前的学科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因此开展好计算机学科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方法,发展技术应用可谓是大势所趋。在各个中小学开展计算机教学课程,是我们在现代化改革攻坚时期所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和任务,想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就要精通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念,在初中全面普及计算机教育已经成为了很多一线计算机教师工作者的共识。但值得注意的是,初中时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一些学生并不能很好的辨别诸如计算机这种新鲜事物的好坏优劣,容易受到一些网络上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如何解决这一可能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问题,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开展德育教学迫在眉睫。

二、初中计算机教学中渗透德育所遭遇的瓶颈

1、学生自身。很多初中生心理层面尚未处在完全成熟时期,笔者通过教学发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当作是一种本来应该有的意识形态,而是恰恰把上课学习,课后完成作业等当作是一件应付老师和完成家长布置的任务来做,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像计算机这种课程属于课外知识,简单的应付下作业就可以了,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探索,而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语文、数学等主要课程上。对于有此种想法的学生来说,其对学习的本质并没有完全理解,其实当今开设的课程并不说需要学生单纯的来掌握书本上所传承的知识,而是要透过知识来看清本质,比如如何做人处事,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德育教育。此外,一些学生在计算机上机实验时,对机房的设备爱护不到位,个别学校也会出现恶意破坏计算机设备的现象,也间接的说明,初中生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做的不到位。

2、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成绩、素质的高低与授课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好的教师总是能够教人发现真理,而一个差的教师则只会奉送真理”,教师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素质的高低,特别是对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能力极强,可能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这些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有的老师确觉得计算机虽然不是应试教育中的主门课程,但是确对孩子的未来有巨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就十分注重计算机授课过程中所进行的德育教育,尽可能的把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到课程中,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我国教师队伍素质的参差不齐。

3、计算机教材的局限性。我们都知道,现代中学生所用的教材大多数都是国家统一编著的,既适用于城市中学,也适用于农村中学,这就难免会出现教材上现有的内容与实际需要柑障,难以達到计算机上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特别是在笔者所在的农村中学,农村孩子本身和城市孩子在小学甚至幼儿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就有所不同,使用现有的计算机统一教材很难满足农村孩子对德育教育的需要,缺乏可操作性,往往达不到想要的教学效果。

三、计算机课程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那么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如何渗透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之中,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理解教材的内涵,以学生为主体。所谓德育,就是要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所以初中教师应该结合计算机这门学科的特点,对中学生实施不同的德育教育,有的学校从上到下,整齐划一的喊着德育的口号,却没有从根本上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学生自身也感觉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即使成绩再高,分数再理想,也没有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更不要提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了。而在教材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材的应用和学生特点理解等方面下一番功夫,针对基础好一点的班级,除了满足教材的要求,还应该发挥学生的潜能,给不同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特长,这可以使得初中生的德育教育达到最优化。相信随着教材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也同样有助于解决德育问题。

2.言传身教,树立榜样。相信很多教育工作者和我一样,都同意如下观点,那就是如今的学生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越来越多,不光是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就连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也充斥着各种负能量。解决基于这样一种共识,就更应该以初中计算机课程为载体,用良好的、积极的授课方式来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这说明作为新时代的一线计算机教师不仅应该充分理解教材上面所要传达的教育知识,还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习如何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因为在德育教育中,仅有的教材知识肯定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在教材的框架外引导学生处理一些社会上常见的问题,引导学生关心热点事件以后背后蕴含的哲理,教会他们为人处事的能力。相信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到素质教育的新层面,无疑对每一个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完美的契合,也是每一个教师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1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十二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熏陶感染,增强德育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机械地紧跟“形势”,过于空泛,不能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中学生成长的需求,使教育内容严重滞后。而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都迫切要求课程内容多色彩、大容量。新的语文教材应该说已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几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记叙他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的名篇;《中国石拱桥》中桥梁专家茅以升以无比自豪的口吻介绍了中国石拱桥这一令人赞叹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宫博物院》则可以看作一篇游览故宫这一世界建筑史上最大的保存最完美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的解说词。这些又都是激发学生美好情感的极好教材,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能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

二、运用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德育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其他学科的老师,他在课堂上可以不涉及现实、世俗的问题,可以心安理得地“为科学而科学”。而语文教师则不行,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你都无法避开现实,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总在其中。可见,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即“以文载道”,渗透道德思想修养的教育,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一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人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它应该是“学生生命经历中的一段情感体验,丰富着自身的道德修养内涵”。就好似“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产生的心灵效应。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个性的情感体验去诠释课文,赏析文章的内涵,再以自我的情感和风采去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的语文课堂——情感丰富的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得到生命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得到思想道德修养的升华。

三、运用新教育理念拓展延伸、提升德育

在教育形式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教育形式的单调和封闭,也是影响中学德育效果的原因之一。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语文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神圣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想意识总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框架之内。中学生是生活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与社会各方面进行着广泛的接触,思想观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德育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势必难以适应中学生多角度的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因此,在教育形式上应认真研究中学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方式。一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想开放。教师应该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观点,即便是错误的,也允许其充分地暴露出来,然后再加以肯定或者引导,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又有利于体现教育的针对性。二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在语文课堂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进一步得到体验,得到升华。如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

1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论文 篇十三

摘要: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已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学科教学则是德育主渠道。教育学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作为教师我们因意识到德育不只是班主任和文科教师的任务,也是各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而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不言而喻理应承担德育的任务。身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刻认识到数学教学和其他所有学科一样,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应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重视这一点,并在数学教学中切实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是通过以下途径来渗透德育:教师亲身示范;通过挖掘教科书中的德育素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德育渗透及不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德等。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途径 引言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目标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要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每一数学教师应积极开展在数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如何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德育的有利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现将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谈谈肤浅的认识。自己加标题吧

2.1 充分发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中 首先,教师自身的言行和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直接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充分说明教师的个人素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常常是严于律己,希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表达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整齐,书写规范,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也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此外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对每位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以及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这些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人的教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2.2 充分挖掘教材教参,从中发现德育教育的素材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作为一名教师,只具备基本素质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自己所任教的科目有着深入并且广泛的认识,同时,还要具备挖掘其中德育内容的能力!数学学科,不比其它的科目,它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所以蕴含在其中的德育素材都是“隐藏”起来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能力将其挖掘出来,进而

展现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教

实例一:在教学时分秒时我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一秒钟能做什么,一分钟能做什么,感受时间的短暂和宝贵,从而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实例二:我在讲解多位数的读法时,搜集了很多的我国改个开放以来和重庆近几年的财政收入数据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祖国和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祖国古代数学的辉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诸如这样的数学史教育,我就经常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实例三: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告诉学生圆周女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事迹,这样学生在体会着数学知识的历史悠久同时,又赞叹着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坚韧的品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由此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我们的教材中,还有许多像“你知道吗?”这样的知识栏,既可以让学生增长许多知识,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果我们善于利用就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2.3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对于数学学困生,教师应细心指导,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简单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并随后给予鼓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恢复他们的自信。而对于学优生,则有意识地选择时机指出他们的不足,以消除他们的骄傲自满的心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禁的特点,使得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对于不少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畏难情绪,教师应该让其认识到只要花费一点力气和时间,数学其实并不难学。数学课程由于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又稍显枯燥,多数学生普遍感到数学不好学,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甚至失去学习信心,考试成绩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不应去批评学生做得不好,而是尽可能地肯定他们已取

得的成绩,挖掘他们在学习中的“闪光点”,表扬其与以往相比有进步的地方,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再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2.4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德

数学由于具有极强的严密性,因而教人诚实和正直。克菜因所说“在最广泛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获得知识的最完善的内涵”。

诚实、求是,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的情形,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数学家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数学中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让人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坚持原则,忠于真理,个性和谐,心胸坦荡,充满自尊、自信、自爱和独立的人格。

勤奋、自强,是对数学真理追求的永无止境的探索活动的人格特征。数学不像音乐、文学那样容易让人入迷,数学学习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数学并不是既有知识的汇集,数学发现,发明过程中需要数学家大胆的猜想、探索、不懈的努力,凝聚了数学家的创造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培养了人们的探索、求实的精神品质。

严谨、朴实,是数学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数学中不允许有半点马虎和轻率

行为,一点粗心也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养成缜密,有条理思维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

理智、自律,是科学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征。数学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数学中的定理、规则是进行数学证明的法规,这样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行为,遵守社会公德及法律法规等。3 结语

14.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四

1.明确任务,德、智并重。德育是基础,是前提,单纯重视智育,就会忽略课文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使高中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得不到正常发展,最终导致语文能力的降低。所以,我们不能置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于不顾,单纯强调智育,应智育德育并重,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2.感知诵读,深入人物。通过诵读,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融入其中。如讲读《荷花淀》时,教师先范读,使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再点明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段落,揣摩主人公水生嫂、水生的心情,进而感受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课下让学生搜集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作品进一步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感受中华民族的力量,还可以编写剧本,深入理解人物心理,把握作者意图。再如学习古文《登泰山记》时,配以泰山的一些图画,师生共同反复朗读,并熟读成诵。许多学生被泰山的壮美景致所吸引,为其磅礴气势所折服,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3.复述讲解,以情动人。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即在原文基础上适当整理加工,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喜欢这种方法,争相发言,大部分同学在复述过程中提高了说的能力。如讲《祭十二郎文》这篇古文时,在放过一遍录音,全体同学自读一遍后,我找了几名同学复述文中讲述内容。学生复述语言十分生动,抓住了故事的要点,有的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被韩愈的深深思念打动了,眼中含满了泪水。这样在复述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使他们想到了自己的亲人,想到了亲人对自己的期望,使整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事例论证,以事明理。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比重加大,要求学生学习古文的同时联系实际,进行社会调查,探究道理。讲学《劝学》时,文中作者用自己蚯蚓与蟹相对比说明学习要勤

奋、专一的道理。教师可布置学生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并结合希望工程和学校组织的贫困助学活动,谈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和想法,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5.品味经典,体会深意。小说时我举《药》与电影《泰坦尼克号》为例,如何欣赏?在学生颇费思考的争论后我总结如下。鲁迅写《药》,设计华家、夏家、华夏一家的深意是指中国,华家治病之药出自夏家,意为还得“自己”救“自己”。华小栓与夏瑜同为年青人,一个因病而终,一个为国而牺牲,前者竟以后者鲜血为“药”以求生而未能!两人死后坟墓也在一条路两边,坟上光景也不同,一长草,一长“花”,鲁迅先生正是以他良苦用心在告诉我们:人生意义是死后坟上长“草”还是长“花”,同时也在告诉人们要寻找到拯救中国的良方。学生明白了就中国落后的原因,增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泰坦尼克号》多数学生也看过,都说好看,问及什么好看,却又半天不知从何说起,说什么好,我便与他们一同讨论:影片拍摄规模宏大,画面极具观感是一看点;男女主人爱情的悲欢离合是又一看点;人生爱情观、价值观是第三看点;而最大看点还在于展示了一种人性力量:面对死亡,生存权首先给妇女儿童,那些丑恶的诸如用钱贿赂船员、男扮女装等与美国的乐队坚守到最后一刻的对比。这样一分析一对比,学生感受很多,震动很大。于是我又布置作业:选择一例生活事件加以剖析,有位学生写《晨报》上一则感人故事——父亲卖眼为圆儿子大学梦,一句朴素的话“我老了,一只眼睛足够了”,打动了他的心,令他想起了初中教材中老舍笔下的那只麻雀,这是“弱者”强有力的搏击。

6.利用课文设置关于“家情”的问题。“代沟”自出现至今,非但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反而因社会发展快而加剧,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不处于定型期的前提下,学生接受新生事物快,也易被一些“时髦(俗)”影响,言谈举止穿着思维等均与父母多有矛盾之处。再加上独生子女易被娇宠,导致了他们眼中只有自己,诸如只知道自己的生日却不知是母亲的受难日,父母为什么总是与自己过不去等。针对此,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我引进朱自清的《背影》,比较分析了两文饱含深情的细节和生活场面以后,布置作业:周末回家有父母不觉察的情况下观察他们半个小时,注意一些细节和言语,写一片段文字,结果学生我能用一些看似平淡的语句寄托真挚情感。这时再趁热打铁,设置争鸣题:焦母真的可恨吗?假如你与父母有了矛盾怎么办?有了前面的分析和观察作基础,学生多能认识到焦母的做法也是一种爱,只不过是荒唐、愚昧错误的爱。但这是她自身不能认识的,根源在于那个社会的观念对她的影响。在谈到自己与父母时,许多学生表示先从父母的角度想一想,再想想自己,要理解父母,不能敌视,更不能有一些伤感情甚至不理智的做法。“工具性”与“人为性”并重,“文道统一”,语文教学必须以这一本质特点为依据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讲空洞的理论,不能只做号召性、表面化的肤浅文章,必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文与道的统一赋予身边细微的事件之中,使学生不仅有理性认识,还要有感性的体会。要用与时俱进的态度,坚持把文与道的统一符合时代发展,特别是要用正面的、高尚的、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好人好事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历史不断进步,“道”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更新,因此要坚持文与道貌岸然的统一,就必须保持高度政治敏感性和历史责任感,特别是广大教师,要自觉摈弃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影响,要用科学的、民族和、大众的、社会主义的“道”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生正处于人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缺乏自制力遇事好冲动。这一阶段中,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形,极易发生动摇,甚至歪曲。同时,学生到青春期已开始反感教师的硬性约束,教师这也限制、那也限制,往往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个时期的学生总想与成人平起平坐,他们不愿意听别人的指责,而愿意自己思考、自己分析,教育的心理基础。此时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产生逆反心理,因为德育教育没有强迫性,更易于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前提是有一定的道德标准,教师在语文教学

15.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 篇十五

一、在课堂上积极渗透

在教学中, 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 在读中受到“涧物细无声”的教育。有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 还需教师范读, 使学生人情入境。

(一) 体会故事美, 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凡为文以意为主”。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是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如《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丰碑》、《再见了, 亲人》学习这些课文时, 教师应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 让学生细心品词赏句, 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在故事情节中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

学习课文时, 通过查阅资料,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 加上教师点拨, 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领悟人物高尚情操, 从中汲取力量, 受到感染。

(二) 体会语言美, 热爱祖国的秀美河山。

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水, 名胜古籍的文章, 他们优美动人的语言似甘醇的美酒沁人心脾。如“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四季如画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兴国安邦的《林海》这些文章里的德育因素, 可陶冶学生情操, 激发其爱国激情。教学时, 让学生反复朗读, 创设情境拨动学生心弦, 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 体会意境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认为:“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领会着作者的意境, 想象中的眼界就扩大了, 并且思想这意境多美, 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中看出一幅画来, 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要让学生感悟作品的意境, 教师就要创设情境, 可以用诗一样的语言来创设情境, 如王崧舟老师上得《长相思》。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图片放映到屏幕上, 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把诗句与图画结合起来讲, 画面中那苍黄的背景、孤独的亭子、二人对饮的场景, 完全把学生带入了诗的氛围之中。

二、在课外阅读中渗透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 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 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 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 列出书目, 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教给他们读书方法, 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 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三、在语文活动中渗透

要充分利用作文、随笔、演讲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随笔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 学生可以在随笔和作文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 挥洒自己的才情, 教师则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习作, 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的几节课是不能提高的, 必须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 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学期举办的演讲比赛, 不仅可拓宽学生求知的视野, 还可在演讲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总之, 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 开辟各种渠道,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渗透到课外活动中, 也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 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 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 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做到:一、在课堂上积极渗透;二、在课外阅读中渗透;三、在语文活动中渗透;四、通过教师自身的影响渗透。

16.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十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表明,语文学科除了“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外,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任务。实际上,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材料是丰富而生动的。语文教材中的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这个特点,利用课堂这个教育主阵地,将德育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品质。

一、品析名句,探究名言内在的教育因素

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佳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重点分析和讲解。比如我在教学《岳阳楼记》时,不仅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也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教学鲁迅小说《故乡》时,不仅分析主人公闰土的艺术形象,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课文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教学《生命的意义》时,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也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小说主人公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最集中地体现和概括了他为全人类利益而生存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不仅影响了几代人,而且会永久地流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由于作品中格言式的句子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二、紧扣主题,揭示文章的教育意义

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这是文章所要表现或阐述的中心意思,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去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使学生受到启发教育。我利用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导学生: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巨大的困难了。利用流沙河的《理想》教导学生:理想是美好的,但理想的实现是要历经千辛万苦的。利用《荒岛余生》,鲁滨孙一个人在荒岛上,面对生活困境时,他很好地进行了自我心理调整,在有了生存的愿望后,想办法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地生存下去的材料教导学生:要使自己生存下去,除了物质,还需要个人的知识、智慧,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活下去的勇气,有渴求生存的意识;要学会面对困境,学会生存,珍爱生命。利用《再塑生命》教导学生:海伦有如此成功的人生,得益于她有一颗健康向上、自由乐观、不屈命运的心。告诫学生切勿让灰尘落在你的心灵上,打开心灵的枷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向命运挑战。利用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教育学生在了解紫藤萝的生长历程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不屈、向上、永恒,进而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等等。

三、精析形象,探究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成功塑造了不少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如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领袖人物;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普通群众等。这些先进人物的言行,都体现了他们崇高的思想情感,这些情感所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能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在思想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比如《热爱生命》一文,淘金人在前进时,恐惧与危险时刻存在,但他用自己的意志支撑着身体挣扎着前进,到后来漫长的人与狼的对峙,在半昏迷中与狼进行殊死搏斗,充分体现了主人公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坚韧顽强、不惧险阻的性格,这样,通过对淘金人精神性格的分析和把握,让学生认识到人活着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搏斗,而且只有勇于去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在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把愚公这个人物形象当作重点分析,通过与智叟的对比,来体现愚公造福后代子孙的宏大抱负,对人的力量怀有坚定的信念。这种不怕艰难险阻、蔑视一切困难、相信自己的品格,不正是青少年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所具备的吗?因此,对这样一些典型形象的分析和挖掘,能使学生受到具体而深刻的感染和教育。

四、创设情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抒情写景的佳作,读后能长时间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录音机、多媒体,通过声音或画面在课堂上创设作品美的境界,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其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乡愁》以回环往复、抑扬顿挫的诗句营造了一种淡淡的思乡意境,我在课堂上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欣赏同题歌曲,把学生带进这种忧愁而美的境界。《饮湖上初晴后雨》《钱塘湖春行》《乡色酒》等描绘了美丽的杭州西湖风光,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我指导学生对这些篇章进行对比阅读,体会诗歌和散文不同的艺术手法所营造的画面美、情感美。学习朱自清的《春》,我引导学生欣赏那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深刻领会春景的美妙,激起学生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阅读这些文学佳作,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美的感悟,从而激起学生追求美的欲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说的就是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语文课程标准所确立的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标。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我们语文教师,更应坚持不懈地把德育渗透到自己的课堂上,使学生在精美的语言中、在深刻的内涵中、在典型的形象中、在优美的意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

作者①:济南中学

上一篇:法理学讲义法的本体下一篇:高中生入团800字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