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测试(精选8篇)
1.推动高质量发展测试 篇一
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作者:赵昌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重要论断,至少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方向,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第二,我国还处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现在还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一定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加倍努力,攻坚克难。首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基本前提是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进一步地,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理解高质量发展。从宏观上看,高质量发展至少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不存在重大结构性失衡,正常的经济循环流转得以持续进行;二是产业技术前沿边界能够持续向前推进,经济增长的效率源泉来自于创新而不仅仅是规模扩张;三是由于资源在行业、地区之间的错配而带来的效率损失尽可能低。从中观上看,高质量发展就是保持一个动态均衡并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从微观上看,高质量发展就是创造一个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激励相容的营商环境,使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其次,实现高质量发展,生产力基础是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经济发展就是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升级。生产力视角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本质上就是要将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与经济增长或实体经济发展协同起来,通过每一种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配置结构的优化,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真正依靠科技进步、资本配置优化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当前,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缺乏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导致产能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贡献率。当前,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问题凸显,导致要素“脱实向虚”过度集聚于金融领域,侵蚀着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根基。金融需要坚持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着力消除金融与实体经济报酬结构失衡,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面临高水平人才短缺、人才培养机制不畅、配置结构不合理、工匠精神相对欠缺等问题的制约。需要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再平衡,抑制人才“脱实向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优化人才环境,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最后,实现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要完善产权制度,培育合格市场竞争主体,使竞争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推进要素市场化,使价格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制度创新,细化完善党政干部干事有为的容错纠错机制,培育激发企业家精神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保持足够的企业纵向流动性,形成让企业家心安、让科技人员心宽、让党政干部心热、让创业人员心动的体制机制。要健全市场基础设施,为政府有度且有效的宏观调控提供抓手。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特别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逐步展开,原有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或经济体制可能不再适应新的变化了的发展环境。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增强改革开放本领,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经济体制不断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力。《光明日报》(04月18日02版)2.推动高质量发展测试 篇二
关键词:质量,高校,内涵式发展
为解决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自1999年开始全国各大高校连续多年扩招,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快速迈进了大众化阶段。经过近十年的大扩招和大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 可以说是外延式发展最为辉煌的阶段。2005年高校在校生已经达到2300万, 高等教育大国非中国莫属。2007年,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发布, 强调将控制公办学校贷款规模, 适当控制大学招生增长幅度,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近十年的大规模扩张后, 将从以扩张规模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关注硬性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而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指明了方向。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 内涵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 即概念的内容;另一层是指内在的涵养。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 强调事物“质”的发展。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 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对于高校来说, 就是注重学校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质、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建设的工作思路。
一、提高师资质量, 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教师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重要资源。想要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就必须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规模适度, 能够满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那么, 如何建设这么一支队伍呢?首先需要把好“入门关”, 即是要引进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一名理想的教师要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和事业心、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乐观的精神、广博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 不仅能够传道授业解惑, 还能引导、促进和激励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其次是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没有教师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发展, 学校的发展也失去了有形的支撑, 成了空中楼阁。因此, 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和形式来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大胆选拔和使用青年教师来承担教学、科研任务, 让他们有机会脱颖而出。最后是要建立较为完善的科学管理体制, 建立定岗、评聘、考核、奖惩、培养等一系列制度, 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 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二、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学校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教学, 校内的一切活动或多或少都与教学相关。以我校为例, 我校已经连续几年在年初的《沈阳药科大学教学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加强教学工作内涵式发展。优秀的教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如今的学生可以从网络、电视等各种传媒媒介上获取到众多的信息, 教师的知识权威, 很容易受到学生的挑战。作为教师, 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而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变得尤为重要。优秀的教师要有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 能够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更新完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要把学生作为主人, 以学法决定教法, 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案, 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勤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上, 教师不能搞“一言堂”,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学校和各个学院都在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经验交流, 如教学名师示范课、教学基本功大赛、建立学生评教体系、设立教学督导专家组等, 都是为了促进我校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提高学生质量, 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大学之大, 不在校园之大, 其大首先在于精神之大;高校之高, 不在楼宇之高, 其高首先在于品位之高。以人才培养为核心,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切实提高学生质量, 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沈阳药科大学的毕业生历来是以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著称, 这是我校与其他药学院系的本质差别, 是我校的传统特色和最大优势。内涵式发展战略就是围绕这一优势, 建设我校独特的校园文化。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和选择教师的愿望和要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育活动的各个实践环节中,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其次要“让校园的每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 在实验室、图书馆、走廊中悬挂中外科学家的肖像。建设实验室积极健康、科学严谨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学校的文化底蕴。最后还要组织开展以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文化内涵为目的的多样化讲座、名家讲坛等活动, 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四、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为了加强对质量建设的宏观管理, 学校建立了目标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质量建设的核心目标与关键环节设置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质量建设观测点, 形成三类指标。第一类是任务指标, 即学校根据规划目标和上水平关键指标对各院系明确的目标任务;第二类是观测指标, 即校部行政机关对核心工作开展状况及成效的监控指标, 用于观测和评价各项工作的建设情况和现行政策的有效性;第三类为分析指标, 即学校综合部门对办学总体质量运行态势的监控, 用于观测和评价学校规划执行情况和宏观政策的有效性。观测指标和分析指标均为学校的内控指标。
五、探索管理模式, 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在管理手段上, 学校将由指标导向转为政策导向, 改变以往简单分解指标任务的粗放式管理方式, 着重研究和出台有利于质量提升的政策与机制;在项目推进上, 要由单项推进转为整体推进,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同和政策协调, 合力推进质量建设, 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发生;在动力机制方面, 要由任务驱动转为发展驱动, 形成合理的指标体系, 简化任务指标、强化观测指标、深化分析指标, 使得院系工作的内部驱动力由完成学校任务转为谋求自身发展, 充分调动院系的积极性, 形成合力, 共同加快学校的质量建设步伐。
提高办学质量是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 是一项需要持续推进的系统工程。我们要面向未来,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办学质量为核心, 加快推进内涵式发展转型, 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早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是教育的根本要求, 各个高校必将不断地总结、探索、实践出一条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个性鲜明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朝马, 等.浙江理工大学内涵式发展战略思考[J].高等教育学刊, 2008, (1) .
[2]冯瑞侠.试析高校内涵式发展中的学风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
[3]乔万敏, 邢亮.论大学内涵式发展[J].教育研究, 2009, (11) .
[4]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3.推动高质量发展测试 篇三
关键词:继续教育;教育培训;教学模式;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继续教育是一个有丰富内涵不断发展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组织都有不同的表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继续教育的概念也在深化和拓展,新时期,准确把握任职教育的培训对象、培养目标、培训特点和培训要求,着力突出教学体系建设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任职教育课堂教学应坚持的原则及特点
(一)岗位与目标鲜明
岗位任职培训注重以能力为本位,强调学用一致,教学目标指向性非常鲜明。应始终坚持以培养对象的岗位需求为牵引,以部队岗位对军官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目标,培养官兵的任职能力,注重教学目标与岗位需求的紧密结合,把握针对性,切实满足官兵的任职需求。
(二)强调实践应用
使官兵全面掌握专业基础理论,提高教育对象的理论素养的同时,更强调实践应用,突出培养官兵解决任职岗位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问题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方法,并利用实验、实作、岗位锻炼等形式组织教学。
(三)强调实用性
实用性是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的一大特点。任职教育偏重理论应用教学,强调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加之培训时间相对较短,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上下功夫,突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
(四)开放式教学方法
任职教育只有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部队和社会广阔天地,进行操作、演练、实验、实习、调查等,才能使官兵得到实践锻炼。要根据初级指挥员培养的特点,注重在训练过程中传授教学法,适应岗位任职带兵训练、带兵打仗的能力要求,实现与部队基层对接、与战场对接。
二、立足教育特点构筑崭新教学体系
(一)创新教学理念
牢固确立精品战略理念,打造名课、名师,推进“名作工程”;狠抓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工程”,通过发挥精品课程的样板和示范作用,牵引和带动了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牢固确立特色发展理念,立足教导机构自身专业优势和历史积淀,找准教学定位,明确教学目标,形成自身特色教学课目。牢固确立开放联合理念,搞好“内聚”和“外联”,整合教学力量优势互补,横向联系兄弟单位资源共享,共同解决重难点问题。牢固确立人才兴教理念,注重在教学实践中用课题、学术研讨等“载体”牵引和锻炼人才,广纳群贤,打造高层次教学队伍。
(二)以形势任务为牵引优化培训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必须与应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与解决部队建设中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相符合,与未来战场相连通。着眼首长机关任务需求,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教导机构具备教学资源丰富、人才储备充足、研究氛围浓厚的特点,在搞好教学、完成任务同时,要注重围绕首长决心意图和机关任务需求,积极拓展服务保障、研究攻关、人才储备等方面功能。在军事理论研究上,当好“先行者”。始终关注和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力求与首长机关同步思考、同频共振。对机关赋予的研究任务要勇于承担、大胆实践,对上级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要积极参与、合力攻关,对军事理论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要主动研究、超前思考,区分课题项目,成立研究小组,集中组织攻关。
(三)依据现代化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方法
1.树立“学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要求教员精讲、巧问,给官兵自主学习和课堂研讨时间,培养官兵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创建“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把教学过程作为启发、指导官兵自学的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官兵研究、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坚持因人施教,让每个官兵都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注重选用能体现官兵主体性、创新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广泛运用问题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官兵个体探究和个性发展。坚决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不仅要重视培养官兵岗位任职所必备的知识与能力,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官兵健康的岗位任职心理和良好品德,使他们能用终身化的学习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及未来的军事生涯。
2.开展信息化条件下教学组训研究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开展电化教学和网络化教学,建立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多种方法并用的电化教学模式;以教学支援系统为平台,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员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库获取所需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教学素材、视频资料、试题库等教学资源,结合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能够依靠系统支持完成网上考试、远程观摩等教学活动,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3.突出教学实践环节
将实践性教学重心前移,改变以往先理论后实践的“一线平推”为理论和实践“两线并进”,形成相互穿插、紧密衔接的教战体能适应性训练场。加强实践教学是以官兵能力培养为中心,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一是要加强场所建设,努力自建和联建教学训练靶场、规模化的模拟仿真训练中心;二是按照基本能力、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任职岗位创新能力三种能力模块,将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进行施训,三种能力可交叉融合训练,也可分割训练。
(四)拓宽教员培训的渠道,提升教员的综合素质
任职教育能否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就在于教员素质的高低。担任任职教育的教员应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超的“创新型”人才。
1.加强教员的继续教育培养力度
军队继续教育应在坚持和完善现有院校培训、函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提高教员干部继续教育的比例,在提高培训层次,解决教员学历问题的同时,鼓励教员在职攻读学位,提倡个人在职自学,组织参加社会自学考试,提高教员素质。在加强教导队教员和指挥军官换岗任职的基础上,建立教导队教员经常性培训的机制,不但创新了部队指挥军官的多层培养模式,并且为部队培养了大批的“后备教员”。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导队的整体军事研究和教学能力,为部队的人才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改善课程学习评价制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学习评价在一定意义上对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牵住这个“龙头”,可以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课程学习的评价,一是要改革考试方法。课程考试不仅考查官兵掌握课程学习内容状况,而且要考查官兵的认知能力、知识转化能力、思维能力、再学习和自学能力、创造能力。要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开放的、灵活的多种评价方法。如考查官兵调查能力、综合能力、归纳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等,可采用课程论文和学习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查官兵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可采用答辩和辩论的形式进行;考查官兵知识转化能力、应用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等,可采用全开卷、半开卷和论文的形式;考查官兵的基本理论、专业理论可采用闭卷的形式;考查官兵分析力、创造思维等可采用问题设置和现场能力测试的形式等。采取形式多样的课程评价方法,会大大激发官兵自学、思考、实践的热情,能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当前任职教育面临着很多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进行理论性研究和实践性探索。只有以提高任职需要的综合素质和增强解决任职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基点,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养、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加大教育训练模式改革和创新发展,才能为部队全面建设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4.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篇四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市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加快振兴崛起、决胜全面小康、奋力建设区域性增长极三大历史性任务作出了战略安排。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就是要运用科学方法推进新发展理念战略化、具体化、项目化,既作为行动指引一体贯彻,又作为工作任务一体实施,实实在在地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唱好“四三二一”发展歌,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
聚焦聚力“双强双兴”发展重点
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践行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黄冈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具体实际,咬定农业实力弱、工业底子薄、城镇规模小、文化创造性发展慢的市情难题,抓牢发展第一要务,保持“双强双兴”战略定力,明确新内涵新要求,彰显新活力新作为。
围绕“强工”,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主攻十亿级项目,建设百亿级企业和园区,打造千亿级产业,推动转型升级不断取得新突破。围绕“兴城”,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实行高
起点规划、特色化建设、精细式管理,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创新城市、生态城市、幸福城市,协调推进县城、重点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围绕“强农”,坚持“两转四用”思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推进“八大工程”,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取得新成果。围绕“兴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方程式,深入开展全域旅游创建,创建大别山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把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服务企业、创新创业“四大行动”作为实施“双强双兴”的战略抓手,高质量建设强基础、利长远、立支柱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产业,加快食品饮料、医药化工、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扶持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进大健康大文旅大金融大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突出产业招商、资本招商、专业招商,用好产业投资基金,建强招商专责机构和专业队伍,瞄准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上市公司,大力引进强链型、建链型、补链型项目。实行领导领衔项目计划,全力推进投资280亿元的黄冈晨鸣、135亿元的绿宇环保、202亿元的星晖新能源汽车、110亿元的中外新材产业基地等百亿工业项目尽早达产,既补强工业短板、提升产业能级,又培肥经
济土壤、倒逼思维更新。
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是新发展理念活的灵魂和重要方法论。践行新发展理念,摆在首位的就是要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黄冈集著名革命老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连片贫困地区于一体,在湖北战场肩负着特殊责任,打好三大攻坚战是重大政治检验、能力检验、作风检验。要把底线思维贯彻到三大攻坚战的方方面面,摸清底数、守住底线、加固底板,制定总体方案和专项方案,列出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一项一项抓落实,一步一步往前推。
要以严防严控之力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持党政主责、依法办事、果断出击、综合施策,坚决防控金融风险、政府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社会风险,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要以决战决胜之心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四级书记”抓扶贫,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人口,强化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兜底保障六大举措,夯实基层党建、精准管理、驻村帮扶、脱贫退出四个基础,确保真脱贫、脱真贫。聚焦产业扶贫这个重中之重,“五位一体”发展茶叶、中药材、板栗、蔬菜、油茶、花卉、乡村旅游等扶贫产业,探索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增收强志扶贫新路子,打造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步的黄冈样本。
要以雷霆万钧之势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做好标本兼治、长短结合的辩证法,答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必答卷。健全“七个一”机制,统筹推进长江大保护九大行动、“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雷霆行动”十大专项整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四级生态文明创建,建立以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站好河湖库长制岗位,建设白莲河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示范区,让青山绿水蓝天好空气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黄冈形象的发力点。
激发激活改革开放新动能
总书记指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践行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互促互动,更大力度推进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着力构建体制机制新高地、开放合作新高地、创新创业新高地。
要深化三大改革。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抓手,打好降成本组合拳,推进补短板“四大工程”,攻坚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把重点领域改革作为突破口,深化“互联网+”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树立黄冈楚商形象。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关键点,打通渠道,盘活资源,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建好现
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打造大别山茶谷、大别山药谷,发展一批健康养老、地标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建设一批临江四城、特色小镇、中国传统村落等特色村镇,做强一批蕲春蕲艾、麻城福白菊、英山云雾茶等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强市。
要扩大双向开放。坚持开放先导、交通先行,加快黄黄铁路、蕲太高速、安九客专黄梅段、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构建集公、铁、水、空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畅通发展“大动脉”,打造大别山核心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积极创建武汉城市圈融合发展示范区,合作共建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将黄冈打造成为武汉创新政策率先接轨地、武汉改革试点推广地、武汉高端产业协同发展地、武汉科创资源重点辐射地。依托长江经济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接湖北自贸区,谋划建设黄冈临空经济区,加快黄团浠区域统筹发展,建设口岸“大通关”体系和一类水运口岸。健全《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战略合作机制,唱响大江大山“大合唱”。坚持创新立区、产业兴区、人才强区、资本活区,完善“一区七园”运行体制,把黄冈国家高新区建成全国百强高新区。
要强化三项创新。按照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原则,以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人才创新为支柱,统筹实施市校合作、大别山金融工程、千企联百校、大别山英才计划等创新新政,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化科技体
制改革,打造重大创新平台,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扶持“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企业,广泛凝聚科技第一生产力。
兜牢兜实社会民生第一底线
总书记强调,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践行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深化公共服务改革,抓好惠民政策落实,在老百姓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的方面下功夫,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加强公共事业建设,让民生更充实。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擦亮教育、中医药、文化等城市品牌,优先发展和保障教育事业,提高就业创业质量,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食品药品供应和安全,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建设健康黄冈,努力使老区人民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要加强法治建设,让民生更有力。深入推进法治黄冈、平安黄冈建设,做实法治信访、阳光信访、责任信访,完善“互联网+社会治理”体系,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让人民群众的小事难事有处说有人理有法办,全面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要加强文化建设,让民生更多彩。坚定文化自信,开展文化小康建设三年行动,以全国文明城市引领群众性文明创建,运用市场化方式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强市,书写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富人的黄冈篇章。
5.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篇五
为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公立医院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补齐短板弱项,提升运营效能,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聚焦能力现代化、模式整合化、服务人文化、管理信息化,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推动公立医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每千人口公立医院(含中医类医院、妇幼保健院,下同)床位数达到5.9张(含医联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8人,每千人口药师数达到0.54人,确保到“十四五”末我市公立医院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常见病、多发病市域内就诊率达到90%,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三、统筹优化公立医院资源布局
(一)合理布局医疗卫生资源。
科学规划市域公立医院功能布局,加大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支持力度,形成特色鲜明、专业互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第一医院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管理优势的作用,打造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加强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市中医院等3家医院能力建设,切实提高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和感染性疾病等防治能力,逐步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内解决。加强市直医院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加大与市疾控中心的分工协作和业务融合,统筹负责辖区内居民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二)推进医联体提标扩能。
推进医联体规范发展,完善医联体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医联体指标监测,定期开展医联体绩效考核和效益评价,引导医联体为网格内居民提供围产期保健、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照料、安宁疗护等全方位健康服务。做实人财物统一管理,推动紧密型医联体实质性运作。支持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牵头组建专科联盟。推进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积极探索市直医院退休医师到基层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小病在基层解决。(三)建设市级临床重点专科。
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儿科、新生儿科等临床专科,探索精神卫生等临床专科发展,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提升。加快推进市级质控中心建设,加强质控管理。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开展中医经典病房试点工作,打造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医科室。(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依托市第二医院,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探索“一院多区”发展模式,实行一体化运营、同质化管理,发生重大疫情时迅速转换功能。持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管理,细化重点区域、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管控措施,提高重大疫情应对能力。四、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
(一)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以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为重点,推广门诊和住院多学科诊疗模式,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2022年1月底前,至少建设1个康复医疗中心。建立和完善基于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体系和院前院内信息共享网络,提供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大力推进院前急救网络建设,2022年1月底前完成市域内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推行日间手术,提升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鼓励公立医院开设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诊。探索实行临床药师院际会诊制度。(二)推进健康服务手段创新。
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市第一医院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分级达到4级,市第二医院、市中医院达到3级,市妇幼保健院达到2级。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为患者提供线上复诊、用药指导、随访和药品配送等医疗服务。至少建成1个互联网医院并有效提供服务,实现远程医疗网络覆盖。(三)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强化中西医协同,市第一医院应设置中医临床科室,设立中医门诊和中医病床,支持设立中医病区和中医综合治疗区,鼓励和支持市第二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依托市中医院,打造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五、切实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
(一)推动医院管理提质增效。
落实公立医院内部人事管理、中层干部聘任、人员招聘和人才引进、内部绩效考核与分配等经营管理自主权。推进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建设,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鼓励对党委书记、院长、总会计师实行年薪制,年薪由市财政全额负担。市第一医院落实总会计师制度,推动公立医院聘请法律顾问,指导提升核心业务供给效率和法治保障水平。强化对公立医院人力资源、设施设备、资产、预算、成本控制、风险防控等重点管理环节的监测评估。建立正向激励和倒逼机制,对管理中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医院感染问题的,在医院等级评审、医改考核中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理。(二)提升医院运营效率。
整合医疗业务系统和人、财、物等资源系统,建立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实行全口径、全过程、全员性、全方位管理,贯穿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控、调整、决算、分析、考核等各环节,强化预算约束,加强资金预算执行监测分析,对绩效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将评价结果、项目执行进度与预算安排挂钩。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业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要流程为重点,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强化成本消耗关键环节的流程管理,降低万元收入能耗支出,2022年底前,市第一医院万元收入能耗支出降至当全国中位值。(三)加强医院绩效考核评价。
坚持和强化公益性导向,全面组织开展二级、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持续强化公立医院医改考核,依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优化指标体系。注重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将考核结果与公立医院(医联体)财政补助资金投入、医保资金拨付、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医院等级评审、领导班子评价等挂钩。六、协同提升公立医院治理效能
(一)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统筹兼顾医疗发展需要和各方承受能力,建立灵敏有序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进行调价评估,达到启动条件的要稳妥有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理顺比价关系。支持公立医院优化收入结构,逐步提高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2022年底前,市第一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达到当全国中位值。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二)改革医保支付方式。
对市第一医院医联体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试点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DIP)付费工作。探索按床日付费、门诊按人头付费,科学制定付费标准。完善日间手术医保支付配套政策。常态化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严格落实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结余留用资金中60%至70%用于医务人员薪酬发放,30%至40%用于医疗机构发展。(三)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
严格落实公立医院人员编制、人员使用控制数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增加护士配备,逐步使公立医院医护比总体达到1:2左右。完善岗位管理制度,科学编制岗位责任书,实行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公立医院在保障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自主申报绩效工资总量,逐步提高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固定薪酬占比。适当提高低年资医生薪酬水平,实行中西医同机构、同学历、同职称、同待遇。2022年底前,市第一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重达到当全国中位值。(四)完善医学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健全公立医院引才、育才机制,加快培养引进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打造一批市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分层分类评价,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增加临床工作数量和质量指标,淡化论文数量要求。七、着力打造公立医院服务品质
(一)建设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
挖掘整理医院历史、文化特色和名医大家学术思想、高尚医德,提炼医院院训、愿景、使命,凝聚精神力量。大力弘扬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推进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二)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互联网复诊、慢病长处方等服务,开展诊间结算、床旁结算等多元化服务。针对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群体的现实需求,在推行非急诊预约诊疗的基础上,合理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查检验结果等人工服务窗口。支持公立医院开展特需服务,特需服务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三)纠正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
建立完善行风管理制度,制定医务人员廉洁从业相关管理规定。保持打击回扣行为高压态势,开展专项排查检查,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从严处理。完善回访制度、畅通举报途径、加强线索查办,持续整治术中加项、小病大治等行为。深入开展医保基金专项治理,打击欺诈骗保犯罪行为。(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坚守纯粹医者信念,尊重医学科学规律,遵守医学伦理道德,遵循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加强患者隐私保护,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推进公立医院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持续加强平安医院建设。八、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
(一)加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选优配强党政领导班子。党委书记和院长分设的,党委书记一般不兼任行政领导职务,院长是中共党员的同时担任党委副书记。实施医院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立健全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双培养”机制。(二)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责任。
建立健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市卫生健康局具体负责,市国资运营中心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公立医院党委承担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党员成员实行“一岗双责”。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党组织全面覆盖医院各内设机构及所属单位。全面开展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把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定、绩效考核和巡视巡察工作内容,作为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九、组织实施
(一)落实工作责任。
各有关部门要把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强化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统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体制机制改革。密切配合省统一部署的试点工作,同时按照稳妥有序、点面结合的原则,制定推进计划,2025年全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达到“十四五”预期目标。(二)落实投入责任。
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六项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用足用好地方政府债券政策,重点支持医疗卫生领域公益性项目建设,确保公立医院良性发展。(三)加强督导考核。
根据国家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属地原则对市域内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市卫生健康局要加强对改革推进情况的协调和督查,积极学习试点设区市先进经验,探索更多原创性、差异性改革,强化改革运行监测,适时通报改革进展。附件: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分工
附件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分工
序号
目标任务
任务描述
具体措施
责任部门
完成时限
(一)合理布局医疗卫生资源
均衡布局医疗卫生资源
出台辛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6月
设置1个三级公立综合医院。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设置1个二级公立综合医院、1个二级公立中医医院。市第二医院、市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职责
加强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加大与市疾控中心的分工协作和业务融合。2022年1月底前,市第一医院建立公共卫生科,2022年底前市直医院全部建立公共卫生科。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
统筹规划专科医院
设置1个标准化的公立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老年病科室建设,到2025年,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65%。加强市妇幼保健院建设,促进儿童保健与儿科临床高质量融合发展。市第一医院设置有病房的精神科和康复医学科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二)推进医联体提标扩能
推动医联体实质性运作
组建由市第一医院牵头,市第二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及乡镇卫生院等为成员的紧密型医联体。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
支持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牵头组建专科联盟。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加强医联体运行指标监测。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
推进医联体规范发展,做实人财物统一管理,完善医联体运行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医联体绩效考核和效益评价。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
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推进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探索公立医院退休医师到基层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加强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统筹管理,医联体内要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发挥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团队的技术支撑作用。
市卫生健康局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025年12月
(三)建设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
提高专科服务能力
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加强重点专科建设,重点发展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儿科、新生儿科、呼吸、消化、感染、麻醉、全科、影像、病理、检验等专科。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开展中医经典病房试点工作,打造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医科室。
市卫生健康局
市发展改革局
市财政局
2025年12月
(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构建传染病救治网络
依托市第二医院,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
市卫生健康局
市发展改革局
2024年6月
(五)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提升综合诊疗能力
以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为重点,推广门诊和住院多学科诊疗模式,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提供集医疗、治未病、康复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2022年1月底前,至少建设1个康复医疗中心。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月
建立和完善基于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体系和院前院内信息共享网络,提供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
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12月
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完善网络布局,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2022年1月底前完成市域内院前医疗急救点设置规划编制。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月
大力推行日间手术
推行日间手术,提升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
市卫生健康局
市医疗保障局
2023年12月
强化护理服务
做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强化基础护理,开展延续护理服务。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提供合理用药咨询
鼓励公立医院开设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诊,开展药物咨询、用药监护、家庭药箱管理、合理用药科普、药物治疗管理、精准用药服务和药品使用监测评价。
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12月
(六)推进健康服务手段创新
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鼓励医院通过5G智慧医疗应用助推远程超声、查房、陪护和手术示教的开展,探索可穿戴设备、大型医疗设备等物联网技术的临床应用。推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高端医疗设备和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发和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建立药品追溯制度,依托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探索公立医院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
市卫生健康局
市委网信办
市科技局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12月
推进智慧医院建设
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月
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
鼓励公立医院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延伸服务链条,为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提供线上复诊、用药指导、随访和药品配送等医疗服务。至少建成1个互联网医院,实现远程医疗网络覆盖。
市卫生健康局
市医疗保障局
市行政审批局
2022年1月
(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完善网络布局
市第一医院应设置中医临床科室,设立中医门诊和中医病床;市第二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
做优做强专科专病
加强妇幼健康领域工作,鼓励和支持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开展儿科中医药服务。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救治中的独特作用
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依托市中医院,打造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
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12月
(八)推动医院管理提质增效
规范医院管理
全面落实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推动公立医院聘请法律顾问。
市司法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4年12月
优化医院管理体系
推进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建设,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市第一医院落实总会计师制度,探索建立运营助理团队。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
鼓励对党委书记、院长、总会计师实行年薪制,年薪水平由卫生健康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单位和个人任期考核评价结果、个人履职情况、职工满意度以及公立医院医疗数量、服务质量、出诊量、医疗费用控制、医德医风、患者满意度等绩效考核情况核定,由市财政全额负担。
市卫生健康局
市财政局
2025年12月
(九)提升医院运营效率
健全运营管理体系
健全完善医院运营管理制度框架和组织架构,明确组织机构、职责权限、决策机制、业务规范、运营流程,覆盖运营活动各环节的人、财、物、技术,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整合医疗业务系统和人、财、物等资源系统,建立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定期组织开展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等运营效果分析评价。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以大数据方法建立病种组合标准体系,形成疾病严重程度与资源消耗在每一个病组的量化治疗标准、药品标准和耗材标准等,对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监测评价,引导医院回归功能定位,提高效率、节约费用,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以医院战略发展规划和计划目标为依据,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实行全口径、全过程、全员性、全方位预算管理,贯穿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控、调整、决算、分析、考核等各环节,从数量、质量、实效、成本、效益等方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强化预算约束。
市财政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公立医院应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按季对预算执行情况、医院总体收支、人员支出、管理费用、对外投资合作、长期债务、资产购置与处置、材料消耗等重大事项进行重点分析。
市财政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加强资金预算执行监测分析,对绩效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将评价结果、项目执行进度与预算安排挂钩。
市财政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公立医院要定期公开预决算及相关财务信息,重点公开公立医院收支情况、门诊次均医药费用及增幅、住院人均医药费用及增幅、主要病种例均费用等社会公众较为关心的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以业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要流程为重点,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强化内部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资产控制、会计控制、政府采购控制、信息公开控制等,防范财务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和廉政风险。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强化成本消耗关键环节的流程管理,降低万元收入能耗支出,2022年底前,市第一医院万元能耗支出降至当全国中位值。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
推广后勤智慧化“一站式”服务模式。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十)加强医院绩效考核评价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全面组织开展二级、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重点考核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医学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等。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持续强化公立医院医改考核,依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优化指标体系。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注重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将考核结果与公立医院(医联体)财政补助资金投入、医保资金拨付、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医院等级评审、领导班子评价等挂钩。
市卫生健康局
市财政局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医疗保障局
2025年12月
改革完善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办法,以聘用合同为依据,以岗位职责完成情况为重点,从工作量、医疗质量、行为规范、服务效率等方面全方位开展考核,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挂钩。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十一)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医疗机构充分参与、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灵敏有序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进行调价评估,达到启动条件的要稳妥有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理顺比价关系。
市医疗保障局
2025年12月
优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
逐步提高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2022年底前,市第一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达到当全国中位值。
市卫生健康局
市医疗保障局
2022年12月
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对有利于降低费用、诊疗效果明显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或遇紧急疫情等特殊情况的项目,开通审核绿色通道,对其他省份已经公布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主动纳入。
市医疗保障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十二)改革医保支付方式
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对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的紧密型医联体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
市医疗保障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
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试点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DIP)付费工作。完善日间手术医保支付配套政策。
市医疗保障局
2022年1月
探索对中医优势突出、临床路径明确、诊疗方案成熟、治疗费用稳定的中医病种实行按病种付费,一般中医药诊疗项目继续按项目付费。
市医疗保障局
2023年12月
规范医保协议管理
明确结算时限,细化结算规则,确保基金及时足额拨付。
市医疗保障局
2022年1月
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常态化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市医疗保障局
2025年12月
严格落实集中带量采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结余留用资金中60%至70%用于医务人员薪酬发放,30%至40%用于医疗机构发展。
市医疗保障局
2025年12月
(十三)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
创新人员编制管理
严格落实公立医院人员编制,人员使用控制数标准,进一步深化创新公立医院人员编制管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市委编办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12月
建立符合公立医院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
公立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在人员总量内合理设置岗位,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岗位设置体系及岗位分级评价标准。按照医、护、药、技、管、助理等不同类别,科学编制岗位责任书,明确各岗位的目标、任务、待遇标准。有条件的公立医院可设立专科护士岗位,开展专科护士门诊。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12月
建立适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
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要求,公立医院在保障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自主申报绩效工资总量,逐步提高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2022年底前,市第一医院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重达到当全国中位值。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
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公立医院可采取多种方式自主分配,可自主设置岗位津贴、科研津贴、夜班津贴、加班补贴等体现医疗行业特点、劳动特点和岗位价值的薪酬项目。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
改革以科室为单位的“收减支”分配办法,建立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实行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12月
适当提高低年资医生薪酬水平,实行中西医同机构、同学历、同职称、同待遇。充分考虑中医药医务人员收入情况,薪酬制度改革进一步向中医医院倾斜。公立医院的薪酬水平对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医院予以适当倾斜。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落实“两个同等对待”
面向社会招收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培训对象培训合格当年在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在招聘、派遣、落户等方面,按当年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对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十四)完善医学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坚持分层分类评价
合理确定公立医院不同类别、不同专业岗位人才评价重点,增加临床工作数量和质量指标,差异化制定评价体系。将医务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现实表现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022年12月
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不把论文、科研项目、获奖情况等作为申报的必要条件。推动由岗位设置合理、人事管理完善、具有自主评审意愿的三级公立医院自主开展卫生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工作。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关心关爱医务人员
完善促进卫生健康事业投入保障机制,推动医疗卫生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医务人员工作和休息条件,加强职业暴露的防护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公立医院要结合岗位特点和工作强度,合理配备医务人员,科学安排诊疗护理班次。按照规定为医务人员安排带薪休假,在休假期间享受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鼓励公立医院通过设立青年学习基金等多种方式,关心年轻医务人员成长。健全职工关爱帮扶制度,积极开展“职工互助一日捐”活动。建立医务人员职业荣誉制度。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十五)建设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
推进医院文化建设
挖掘整理医院历史、文化特色和名医大家学术思想、高尚医德,提炼医院院训、愿景、使命。大力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推进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十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
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互联网复诊、慢病长处方等服务,开展诊间结算、床旁结算等多元化服务。
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12月
开展志愿服务
开展公益慈善和社工、志愿者服务,公立医院可设立医务社工岗位,为特殊群体患者提供志愿者服务。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十七)纠正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
完善行风管理
制定医务人员廉洁从业相关管理规定。开展回扣问题专项排查检查,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从严处理。完善回访制度,畅通举报途径,加强线索查办,持续整治收受“红包”、术中加项、“持刀加价”、小病大治等医疗乱象等行为。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月
打击欺诈骗保
深入开展医保基金专项治理,打击欺诈骗保犯罪行为,切实推进对欺诈骗保责任人的多重查处。
市医疗保障局
市公安局
2025年12月
(十八)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加强健康宣教
加大健康教育和宣传力度,做好医患沟通交流,增进理解与信任。
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12月
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
将解决医疗纠纷纳入法治轨道,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公立医院参加医疗责任保险。
市卫生健康局
市司法局
2022年1月
加强平安医院建设
加强医院安全防范,强化安保队伍建设,完善安防设施设备。巩固多部门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医闹、暴力伤医等涉医违法犯罪行为。
市卫生健康局
市公安局
2025年12月
(十九)加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公立医院院级党组织,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凡属重大问题应当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集体讨论决定。
市委组织部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健全完善医院党组织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制度,明确各自决策范围、事项和程序,建立并实行书记、院长定期沟通和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执行情况报告制度,着力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月
在公立医院章程中明确党建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党组织研究决定医院重大问题的机制。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月
选优配强医院领导班子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政治强、促改革、懂业务、善管理、敢担当、作风正的标准,选优配强医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和院长。
市委组织部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实行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院长分设,党组织书记一般不兼任行政领导职务,院长是中共党员的同时担任党组织副书记。
市委组织部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6月
做好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医院党组织要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制定实施公立医院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选拔任用具体办法。
市卫生健康局
市委组织部
2022年1月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管理办法,建立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探索建立以医德、能力、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
市卫生健康局
市委组织部
2022年1月
(二十)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责任
提升党组织建设
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党组织全面覆盖医院各内设机构及所属单位,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
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12月
建立医院内设机构党支部参与人才引进、队伍建设、职称职级晋升、绩效考核、薪酬分配、评奖评优等重大事项讨论决策的制度机制。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月
提高党员队伍建设质量
实施医院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立健全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落实公立医院党建责任
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卫生健康部门具体负责,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
市委组织部
市卫生健康局
市财政局
2025年12月
公立医院党组织承担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是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党政领导班子其他党员成员实行“一岗双责”。
市委组织部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全面开展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把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定、绩效考核和巡视巡察工作内容,作为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市委组织部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二十一)落实工作责任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
2023年前全面铺开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
市卫生健康局
6.教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篇六
发展要更高质量,我们当更高素质。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到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再到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xxx讲话中多次提到一个概念——“新发展”。可见,当前政策优化不断提速,想要紧跟党中央不断更新的决策部署,基层干部一定要不断学懂弄通党中央的最新理论,提升综合素质,方能保障中央指示精神落实到位。同时更要不断更新为民服务的本领,“新发展”本质上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发展”下,为民服务绝对不是老的“三板斧”,而应是与时俱进的,要让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参与新发展部署,要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
发展要更有效率,我们当更有干劲。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想让“新发展”保质提速,离不开每位干部的干劲十足。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相应“新发展”效率要求也水涨船高。要想在“新发展”中提高干劲与效率,基层干部一是要不忘初心使命,点燃工作激情,把中国梦作为奋斗目标。二是根据发展大规划,做好自身小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知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制定改进规划。要掌握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在新发展下的新局面,才能“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三是全身投入百舸争流的工作氛围,只有切身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集体之中,将国家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上,方能在新征程中迸发无穷的力量。
发展要更加公平,我们当更加清正。新发展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要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可见,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开了,意味着产生的利益会更多,如何避免发展中产生利益勾结,保证干部清正无疑为一良方。百代兴盛依清正,就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新发展”要做到公平,要真正将好处落在群众上,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划出干部不可触碰的底线,落实廉政教育,让公平公正成为干部的自觉行为。
发展要更可持续,我们当更有远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再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见更可持续的发展将是“十四五”的重要任务。其一是靠保护环境,二是着力创新,两者大部分都不是短期能出巨大收益的工程,尤其是基础科研,前期资金投入大,收效延迟高。但是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曾经中国目光短视,输掉了海洋。今天中国不能在诸如环保、航空、量子等未来潜在价值巨大的领域再输一次。这就更需要干部具备耐心与远见。尤其是基层视野的局限性会导致干部难以像中央一样高瞻远瞩,会对一些政策产生不解。诸如“蓝天保卫战”“研发投入保障”等,很多项目短期是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且不会带来直接经济收益的,但却是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每一小步,这更需要基层干部向远看,重落实。
7.推动高质量发展测试 篇七
1 现状
近些年来, 张掖市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发展, 已处在历史最好时期。截至2008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188.6万k W, 拖拉机82 369台 (大中型拖拉机6 747台, 小型拖拉机75 622台) , 各类配套农机具15.2万台 (套) 。甘肃省农机系统质量投诉组织机构健全, 省、市都设有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站, 各县也于2008年5月前建立了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站, 但投诉工作却存在很多问题, 影响了张掖市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工作的开展。
(1) 劣质产品鱼目混珠, 生产厂家良莠不齐。由于张掖市整体经济发展滞后, 农民人均收入增幅缓慢, 加之区域间自然条件的差异, 使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处于粗放、自由、无序状态, 什么挣钱发展什么, 什么便宜发展什么的情况比较普遍。在农机化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 部分生产厂家为了自身利益, 将不合格的农机产品卖给农民, 导致产品质量纠纷, 供需矛盾不断增多。
(2) 农民素质普遍偏低, 从众心理严重。农业机械需要专业的操作技能, 而农民普遍文化素质偏低, 多数只具备初中、高中文化程度, 对一些新型农机具缺乏基本操作知识, 购置新机具后, 一些机手在既不参加专业培训, 又搞不清机械原理的情况下投入生产, 导致机具故障发生, 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安全事故。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农民的从众心理, 很容易使他们选择与周围农户一样型号的农机产品。因此, 一个地区的投诉往往集中在同类产品的同一个问题, 影响很大。购机农民在努力维权未果的情况下, 出现了集体上访, 从消费行为演变成了社会问题, 应引起高度重视。
(3) 基层农机站 (所) 不健全, 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虽然张掖市各县都设了农机推广站、产品质量投诉站, 但乡镇站所体制不健全, 人员不齐, 部分乡站有名无实, 只挂牌子, 没有具体工作人员, 有些乡站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 缺乏专业知识, 不能很好地指导农民购机、用机, 加之缺乏工作经费, 多数处于“有钱养兵, 无钱打仗”的现状, 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而县一级产品质量投诉站于2008年才先后成立, 挂靠在县区农机推广站, 普遍缺乏工作基本设施, 电脑、电话和交通工具与单位混用, 工作得不到保障, 工作人员少, 宣传也跟不上, 使农民有了质量问题, 不知该怎么办。大的质量问题找经销商多数得不到解决, 小的质量问题找了也白找, 只能吃亏, 知道或到质量投诉站投诉的农民极少。2008年, 张掖市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站全年才受理投诉案件7起, 涉案金额就达到59.90万元, 其中当年调处 (调节处理, 下同) 结案6件, 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7.05万元。其他县区受理投诉更少。
(4) 投诉调节处理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法律、业务常识, 无法胜任接受投诉工作。张掖市现有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站7个, 但并没有很好地开展工作, 有些基层站得不到推广站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配备的工作人员素质低, 既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又不具备调处必备的农业机械专业知识, 也不送到省级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培训, 遇到因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售后服务引起的争议, 缺乏沟通和协调能力, 对调处工作难以胜任。
(5) 监管体制不健全, 导致缺乏农机产品质量相关法律支撑。除《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国家6部委《农机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等外, 涉及农机产品质量的法律、法规并不多 (如不合格产品召回制、产品质量造成损失理赔标准等) , 导致农机有了问题, 生产厂家和经销商推诿扯皮, 得不到有效处理, 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影响了农民正常生产、生活。
2 建议
(1) 加强引导, 推进农机化协调发展。面对存在的问题, 需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去引导、解决。 (1) 灵活运用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在经充分考虑的情况下, 对于发展、不发展什么, 什么快速、适度发展, 哪些产品质量好、售后服务好都做到心中有数。需要快速发展的就加大补贴力度, 提高补贴比例, 不需要发展的或限制发展的, 就不要列入补贴范围, 通过控制补贴的产品品种和比例达到存优去劣的目的。打击不法厂商, 让农民买到合格产品。 (2) 运用市场手段引导。通过建立农机产品质量信息网站, 定期发布对市场各类农业机械使用质量的调查结果, 引导用户选择好的, 抛弃差的, 以此达到扶持质优价廉的产品占有市场份额。在农机总量不断增加的前提下, 通过有效调控平衡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和发展速度, 达到数量和需求的一致、质量和速度的一致, 形成科学合理的构成比例和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2) 推行服务理念, 促进农机化快速发展。近几年, 农机系统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会议和文件基本上都是强调加强管理, 把管理当作权力, 把管理视为最主要的工作任务。所以, 由管理向服务转型, 通过服务推动农机化发展, 是今后发展的必要途径。 (1) 农机系统人员需要牢固树立为农服务的观念, 把服务“三农”作为工作的主要方向, 要创新服务方法, 创新服务途径。 (2) 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包括研究、推广、生产、供应、维修、技术培训、售后服务、农田作业服务和信息咨询, 最大限度地把服务送到基层、送到农户、送到田间地头, 让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农机化服务所带来的好处, 提高运用农机具的技能和水平, 以此减少因使用不当导致的农机产品质量纠纷。
(3) 依法受理农民投诉, 切实维护农民合法利益。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 法律知识缺乏, 法制意识淡薄, 如何让农民知法、懂法、守法, 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是农机投诉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此, 张掖市各级农机投诉站应依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国家6部委《农机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等法律、法规, 开展质量投诉工作。在维护广大农机产品用户的合法权益的同时, 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投诉站工作人员在受理投诉调处纠纷中, 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做工作, 力争不激化矛盾, 先沟通感情, 后统一思想, 再达成调处协议。对受理的投诉案例要进行综合分析, 一方面及时向生产厂家反馈农机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 促其改进, 并对购机者造成的损失进行及时理赔。另一方面, 针对农机户使用不当的情况进行适当、必要地操作技能培训, 可以协调厂商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讲解, 提高购机者操作技能, 减少同类产品质量纠纷的再次发生。
(4) 搞好宣传工作,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许多农民的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知识几乎为零, 发生质量问题后, 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 各级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站应加大宣传力度, 可以借助电视、广播和信息网站及时向农机户公布投诉电话和地址, 面向社会积极提供咨询、投诉等服务, 使农机户发生问题后可以就近进行投诉,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 借助“3.15”、送科技下乡、现场会、阳光培训工程以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开展的机会, 深入乡村、集市和田间地头进行广泛宣传, 开展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咨询现场服务等活动。
(5) 用长效机制保证投诉工作健康发展。农机质量投诉和调处是一项政策性、法制性很强的工作, 它面对的是广大农民消费者、农机生产者和销售者, 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而且关系到农机作用的发挥以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问题, 而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农村和社会的稳定。因此, 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来加以保证。 (1) 法律、政策保障机制。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基础上, 努力争取以各级政府名义出台地方法律、法规, 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层面上, 保证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工作的正常开展。 (2) 建立有效的农机产品质量安全调查、投拆监督机制, 加强农机产品质量安全监督, 严防假冒伪劣农机产品进入市场。 (3) 人才队伍的培育机制。加大农机专业人才的培育力度, 一是把现有年富力强, 有培养前途的在职工作人员、操作人员送大专院校培训学习。二是创造条件, 有计划地吸纳一批大中专毕业的农机专业人才, 进入农机系统的行政管理、科研和推广等部门, 从人才队伍上保证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工作高水平。
8.推动高质量发展测试 篇八
我们通过学习,领会到这一讲话对于指导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两层含义:即要紧紧地抓住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努力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要摈弃单纯追求高速度、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把发展的着力点真正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毋庸置疑,经济增长既是数量扩张过程,也是质量提高过程,健康的经济增长应当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数量扩张主要源于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质量提高则主要源于资源利用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自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8%的高速增长,作为一个大规模经济体的如此长期高速增长,在人类经济史上堪称奇迹。但也要看到,我国以往经济高速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支撑的,经济发展的粗放特征比较明显,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很大。
从“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开始呈现逐季放缓态势,在2012年5月以来采取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后,进入第四季度,经济回稳态势基本确立,2012年全年实现增长7.8%,但仍为1999年以来的最低增速。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正在发生阶段性变化。这种变化虽然有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外部需求收缩的大背景,但更重要的是原来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减弱。随着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值减少,储蓄率和投资率趋于下降,劳动力成本不可逆转的上升,潜在增长水平趋于下降,经济增长正在由过去两位数的高增长转向7%—8%的较高增长这一新常态。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变化,质量提高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按照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国的年经济增长达到7%左右即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这样的增速比前几年有所降低,其中就有我们主动控制速度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考虑。如果还像以往那样,要实现再快一点的增长速度,非不能也,但很难避免会重走以往的老路,故不为也。
【推动高质量发展测试】推荐阅读:
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06-09
推动科技创新发展09-13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成效06-20
推动院务公开促进医院发展07-01
强化红线意识推动安全发展09-13
创建和谐企业 推动企业发展10-02
地方志推动旅游发展10-12
“勇于担当作为、推动振兴发展”主题发言07-09
以发展和谐文化推动和谐阿坝建设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