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

2024-11-08

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共12篇)

1.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 篇一

处理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张丽君

县区:天水市麦积区

单位:麦积区元龙中学

电话:***

[摘要] 教学不仅需要和谐,更需要有效。在教学中,通过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重新认识现代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性,注重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建立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师生关系和谐有效

处理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师生关系,它是教师在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建立起来的一种友谊。这种友谊的好坏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怎样建立师生关系,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包括教师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美德。本文试从现代教学理念出发,通过对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反思,论述在现代教学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一、对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反思

传统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教学,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间缺乏广泛的、全面的、深入的情感交流和精神、道德、人格等方面的交流,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权威,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围绕完成自己的职责,教材、教学方法等的选择只考虑教师怎样上好课,不考虑学生的学,教师只想改造、塑造学生,充当“园丁”角色,把学生当作“花朵”修修剪剪;把学生当作“泥巴”随意捏弄;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不断地灌输。教学时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的答案。学生在教学中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这些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师生关系模式对师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同时也被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所认同。在这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听话服从,毫无个性,缺乏创造性的人,当然也只能是片面发展的人。

通过以上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反省,我们认识到,以前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点,片面地强调学生对社会的顺应,而恰恰忘记了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改造社会的主体,弊端是显然易见的。

二、现代教学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意义。

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不合理性,正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难以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基础,特别是对素质教育而言,在教学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亲其师,信其道”,此乃中国教坛上的一句古训。亲者,亲近、喜爱之意也。只有亲近、喜爱老师,才能接受他所讲授的知识和道理,潜心钻研。"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先施爱于学生,学生才能亲师,尊师。在平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一个亲切的微笑,幽默风趣的动作,热情爱抚的目光,都给学生以鼓励,勇气。“信其道”是教师孜孜以求的教育效果之一,“信其道”的前提是“亲其师”,实现“亲其师”的理念前提是教师尊重平等的学生观。

教育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没有人与人即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所谓教育。换言之,教育是通过师生关系借助其他物质条件和手段,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的活动。另外,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过程决定了它必须依托良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素质教育以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己任,不单纯的传授知识。这是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人的潜能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去发现。潜能的发挥要教师引导,也要学生配合。所以,整个教育过程都要有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而不是照本宣科、强塞硬灌就可以完成的。由此,师和生都不能忽视其作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方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第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发展的机会,并依据其个性特点最大可能实现自我价值。既然面向全体学生,就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如不健全,这自然难以做到。可见,素质教育不能离开良性的师生关系。否则,教育的目标任务尚且不能完成,素质教育只能成为一句空话。综上所述,良性的师生关系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化为强大的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的手段提供条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现代课堂教学应建立民主平等,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实现知识的生成与生长,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保证。民主平等,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

对教师而言,首先就是在教学中要以人为,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理解,彼此信任,共同合作。倡导和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在与教师、与同伴的平等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其次是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社会化程度等方面的特征及其差异性,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要激活知识,激发学生活力,充分运用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魅力和力量,创造出常教常新的课堂教学情境。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观念方面,要彻底改变以往单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观念。

对学生而言,首先是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定位的认识。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种永恒的资源,那就是学生自己。从知识信息的角度而言,今天的学生知识信息获取的渠道,已不再只是学校、课堂、书本和教师。学生从学校以外的广大传播媒体中不断地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并将它们带入学科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是一个知识源;从生命的意义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选择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并且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与发展的潜能,这本身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活力的可交互和共享的资源。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在课堂教学的信息互动的情境中,实现着民主平等的参与和合作。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和学生在交往中,相互认识、交流、影响而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运用教师的语言艺术,搭建沟通的桥梁,消除和学生的隔膜。教师语言精炼、准确,恰到好处,创造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配合以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设法引导学生坦诚相待,消除师生之间产生的冲突、误会、隔阂。学生会在教师有艺术的语言中体会到教师的爱心,教师的语言艺术成了师生间融洽的催化剂。充满情感的语言确实能打开学生紧紧关闭的心扉,使师生紧张关系“解冻”,慢慢变得融洽;同时,教师的语言艺术决定教师的教育效果。

2、放下教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平等地相处。

3、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如: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教材,制定学习计划,一起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一起商定教学方法,共同商量每天的作业及作业量,4、尊重学生的人格,关爱每一位学生,热心地帮助学生解决生

5、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树立良好的形象,博得学生的崇拜和喜爱。教师要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做事公正,言而有信,获得学生的信任;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培养广泛的兴趣,收集与教材有关的课外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知识,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自己的特长引得学生的欣赏,如能写一手好字,能画一幅好画,能打一趟拳,能唱一首歌等。

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种资源,学生也是一种资源。虽然他们的内涵不同,但他们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共同处于双向互动的流变状态之中。在这种流变状态中,他们实现着来自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渠道的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互动。这里面的信息,不只是学科知识,还包括兴趣、情感等要素。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转变观念,不断创新,要充分认识到在现代教学中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再不能执着于以往的“师道尊严”,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及时转换角色,在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对待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教学相长,建立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

2.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 篇二

1.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处于中心信息源地位,控制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随着网络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许多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甚至互联网上获取大量信息,在某些方面学生了解的知识比教师还多,出现了学生在学校感觉不到乐趣,甚至排斥和逃避上课等现象。

素质教育要求班级管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在班级管理中必须依靠学生,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善于把党和国家的要求、学校和家庭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动;善于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提高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如在制定班规、班约时,我改变以往利用教条式的规章制度来管、卡、压学生,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依据学校工作安排,围绕优秀班集体的建立,发扬民主,献计献策,定目标、提要求,动员每一位学生都来参与班级管理,最后由班委会成员根据同学们的建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有体现班级特色的规章制度和奋斗目标,形成强大的集体舆论,以此来约束每一位学生,使他们由自觉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活动和行为,逐步发展到自律和行为自控。

2.师生相互理解与尊重是基础

学生个性、兴趣、知识水平千差万别,但对班主任来讲,他们都是教育对象,都应受到尊重和信任。教育家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并善于进行“心理移位”,设身处地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处境,关心学生学习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地加

班主任在做好自身角色定位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与学生之间的适度距离,一个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不远不近,亦远亦近。近到事无巨细,学生都能很自然地形成反应:这件事情班主任教师会怎么想、怎么做,是支持还是反对。如果是一件有益、有意义的事,则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如果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无益甚至有害,则很自然地对他形成道以引导、表扬、鼓励,使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教师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就能唤起他们的自尊心、自强心,激励他们发奋学习,战胜困难,使其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信任学生,不尊重学生,尤其在公共场合,哪怕是无意识地用羞辱的语言去刺激学生,教师在学生面前,也会失去教育的基础。

善于做学生朋友的教师,有哪个学生不喜欢呢?当然,朋友关系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建立起民主、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能有偏见,要一视同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育过程中,要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严而不凶,宽而不松,严在当严处,宽在当宽处,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而不是敬而远之。

另外,班主任要承认学生在身体、智能、运动、情感等方面所存在的个体差异,要有容纳与自己不同的行为表现、有关的观点和意见的广阔胸怀。倾听学生意见和建议是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的重要一环,有利于师生双方认识自我,相互理解,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加深师生感情。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之间缺乏理解,就可能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师生所处位置不同,学生对教师的一个手势、眼神及说话的语调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做出不同的反应。

3.教师素质提高是关键

教师是教育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的贴心人。教师不能处处以长者、智者自居,居高临下,动辄训斥、警告、处罚学生,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班主任在开展各项工作时接触学生面较广,很自然地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即自身形象(仪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不仅表现班主任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起着感染熏陶作用。教师在知识方面学识渊博,在思想品德方面光明磊落,对待学生亲热友好的态度,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都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尊敬,因此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从言谈到举止、从思想到行为都力求成为学生的表率,这是新形势下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4.合理运用教育手段是保证

在班级建设过程中,班级课外活动特别是班级课外体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其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早操、户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游戏等,它不仅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缓解工作学习带来的精神紧张和疲劳,达到强身健体、满足身心发展需要,而且也是增强师生相互了解,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班级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在集体条件下进行的身体活动,在身体活动中,人与人接触频繁,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对学生心理、思想等方面的影响比其他学科更积极、更全面、更为直接。

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关心、尊重学生,在班级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

德的约束力而防患于未然。远则远在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能自觉地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主动地去探求未知的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地接受填鸭式的教育。

班主任工作纷繁复杂,怎样做好很难一概而论,但是,只要能有一颗平常心,不为功利所诱惑;有一颗责任心,对教育事业负责;有一颗爱心,为了学生的将来,就能把这份工作做好。

军事软实力理论研究综述

范斌

(南京政治学院进修系,江苏南京

摘要:本文以我军学者对军事软实力概念的认识为视角,结合军事软实力的特征,对专家学者运用军事软实力理论、研究有关我军建设问题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军事软实力理论研究综述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提出,引起了我国学者和专家的高度关注,对软实力的研究经过了一个由早期主要集中在对软实力的翻译及奈软实力学说的评价上转移到近年来对中国自身软实力及与软实力相关问题领域。近一两年来,关于软实力在军事领域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我军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专家学者就军事软实力这一理论的评述和分析文章不断涌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拓展。他们对军事软实力概念是如何认识的?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军事软实力哪些特征?运用军事软实力理论,研究了哪些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哪些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这些都是本文要着重讨论的。

一、对军事软实力概念的认识

概念界定是理论分析的前提,对军事软实力的概念进行科学分析是探讨军事软实力的基本步骤。鉴于目前军事软实力还处于探索阶段,学术界对其概念的理解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存在着各自不同的表述。但基本倾向是一致的,即把军事软实力与军事硬实力联系起来,在非物质形态的属性中规定军事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种。

1. 列举法。

由于人们一时难以对军事软实力准确定义,学者们便倾向于用列举的方法来表达他们对于军事软实力的理解。如有学者指出军事软实力“是指将物质与人力资源转化为有效战斗力的能力,是用非强制手段影响与塑造别国的能力,是间接形成威慑与打击能力的实力。分为凝聚力、吸纳力、创新力、整合力以及辐射力五个方面”。[1]“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军队基于自身性质、军事思想、军事文化传统、自身形象等所产生的一种战略能力。在战略应用上,软实力常常表现为用非强制手段影响和塑造他方、达到军事战略目标的能力。对己方主要体现为一种凝聚力和集成力,对敌方主要体现为一种威慑力和瓦解力,而渗透于这一切中的是一支军队的军事创新能力”。[2]“是指军事文化传统、军事理论、组织机制、战斗精神、战略战术、军队形象等无形的东西,即将人与武器粘合为有效战斗力的政治因素、精神因素、机制因素等。主要体现为军队内部和军地之间的凝聚力、精神和气势的威慑力、形象的感召力、军事创造力”。[3]“包括战斗精神、军事作风、谋略力、组织力、文化力和外交力”。[4]从总体上讲,这类定义对于理解军事软实力有一定的实用性,它简洁明了、生动形象,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从这种列举中看到军事软实力类别的丰富性和

个性特征等,以便对学生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教育。如对那些身体素质较差、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在练习时所表现的点滴进步若能用信任和赞许的目光加以肯定,就能增加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又如当学生完成一个漂亮动作时我高兴地喊一声“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活动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思想表现,坚持以正面教育和表扬为主,对表现较好的学生及时鼓励,对个别学生的批评教育采用以理服人、尊重人格,体现出教师的诚心、热心和耐心。这种良好的活动情境促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心理交往,增加了

周涛

发展性。但这类定义包罗万象,不具备语句精炼、结构严谨、表义准确的特点,而且抽象性不强,理论色彩不浓厚,因而不够准确和深刻。

2. 抽象法。

为了克服和避免列举法的弊端,新近也有人试图用抽象的方法和更精炼的语言来描述他们对军事软实力概念的理解。如有学者认为军事软实力“是用非强制手段达到军事战略目标的能力。从根本上讲,是一支军队的军事文化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军事领域内的延伸”。[5]“是指借以完成军事任务的精神文化要素”。[6]“是指国家通过柔性方式运用全部军事资源所获得的一种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7]类似这样的定义用抽象语言界定了军事软实力的涵义。这种抽象化的定义,比列举法更为有效、简洁地解释了军事软实力的本质,同时也把军事软实力的范畴充分扩大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军事软实力概念的理解至少需要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军事软实力的资源、作用方式,以及效用性。由此推及,军事软实力是指军队通过非强制手段,利用在军事实践中创造和逐步形成的非物质资源来塑造和影响目标对象,从而达到国家和军事战略目的的各种力量的总和。

二、军事软实力的特征

军事软实力虽然是军事实力的另一张面孔,但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军事硬实力相比更有它独特的特征。我军有的专家学者在对军事软实力概念研究的同时,还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军事软实力的某些特征,现综述如下:

1. 军事软实力具有政治性。

最先提出这个观点的是王幸生、吴志忠,他们认为,军事从来都是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的。军事软实力作为军队理想信念、价值观、军事文化等的集中体现,更鲜明、直接地体现军队性质和政治本质。政治性是软实力的灵魂,离开了主体政治目标的软实力既无意义也不存在。软实力的政治性,在其现实性上主要体现为一定历史时期的国家利益。[2]

2. 军事软实力具有传承性。

不同国家、民族和军队的软实力是有差异和差距的;同一国家、民族和军队的软实力在不同时期并非一成不变,也是有差异和区别的。在一支军队中,其军事软实力也必然受到其所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民族精神在军事领域里的呈现和升华,是军队传统的积淀与弘扬。如在5000多年的生生不息中,中华民族形成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80余年的战斗历程中,人民军队形成的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这些都是我军军事软实力的显著特征。[8]

3. 军事软实力具有非强制性。

“兵形象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军事软实力的建设与运用非常符合中国军事文化的柔武思想。如果说军事硬实力主要体现为一种直接诉诸武力的能力,军事软实力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和平运用

彼此相互了解的机会,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实现了师生双方积极性的最佳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方式远比一般简单的空洞“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它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3.处理好师生矛盾 篇三

一、批评要以人为本

批评教育是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式,特别是班主任。但是在批评学生时,教师也要讲究地点、对象和方法。

学生可以分成很多类:第一类是既成绩优异又遵守纪律的学生;第二类是成绩好但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第三类是成绩平平但遵守纪律的学生;第四类是成绩平平但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第五类是成绩不好但遵守纪律的学生;第六类是成绩不好又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批评一名学生时,首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使批评有的放矢。如成绩不好但屡教不改的学生一旦被批评惯了,就会变得玩世不恭,任凭教师再怎么白费口舌也无济于事。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的批评效果最多持续几天,之后他又会原形毕露。对此类学生,笔者往往采用“攻心”的方法,慢慢地感化学生,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即使成绩好又遵守纪律的学生偶尔也会犯些小错误,教师不应该当面指责和批评他们,因为这类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好面子,教师只需旁敲侧击,就能达到促使学生改进的教育目的。

当然,教师不应该在全班学生的面前批评某个学生,因为大多数中学生都有逆反心理,而且他们都以成年人自居。这种做法会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最终吃亏的还是教师。如果教师过分地批评学生,必定会引起公愤,毕竟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楷模和榜样。

二、家访要换位思考

现代社会通信设备发达,家访的形式往往由原来的走访转变为电话访问。在父母心中,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所以教师在与家长沟通和交流时,一定要站在家长的角度来考虑,才能找到更好的形式和方法。虽然一名学生的成绩很差,但他肯定也有自己的优点,教师的责任就是找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

笔者曾对一位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过一次家访,当孩子的家长问笔者孩子在校的表现时。开始,笔者诉说了这位学生的一些优点,如聪明、懂事、爱劳动等;之后,笔者说只要这个学生用功,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最后,笔者道出了此次家访的目的:学生在学校顶撞了任课教师。家长一再表示回家之后会好好教育孩子,并找孩子谈心,以后绝对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事后,笔者反思:如果在刚开始谈话时就告诉家长,孩子顶撞了教师,家长肯定会护着自己的孩子,不仅不会真心教导孩子,反而会误解笔者家访的目的。

三、有冲突要以礼服人

当教师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教师永远站在有理的一边,但是学生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所以当学生的评判标准与教师的标准不一致时,师生冲突便产生了。

其实,即使是父母与子女也有走上法庭,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是父母错了吗?是子女不孝吗?有时候这一切往往来自于误会。同样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误会。教师一味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抱着“我都是为你好”“扰乱课堂胡乱回答”“不交作业还有理了”……这样的态度。固然,教师是为了学生好,为了学生的成长着想,但教师所做的一切能否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呢?那倒未必。

曾经,有一名学生没交作业,笔者当场责骂了他。后来,他以写周记的形式向笔者道歉,并说明了没交作业的原因——他的父亲去世了,根本没心情写作业。知道这一情况后,笔者立刻向他道歉。事后,笔者还反思,如果当时能耐心地问一问原因,也不至于跟他产生这样的误会。因此,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不是在学生犯错的时候责骂他们,而是要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并及时引导他们改正错误。

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但只要教师拥有一颗宽容的心,进行换位思考,一切矛盾便都能迎刃而解。

4.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篇四

很多同学上课效率低,不喜欢学习,是因为处理不好与老师的关系,进而出现心理上的障碍和厌倦情绪。事实上,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都是主角,师生的双向互动正是高效课堂所追求的最优关系;在学习上,教与学的关系贯穿着整个学习过程,所以说,师生关系是一个学生在学习阶段时刻都会面临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对关系,学校生活就会变得愉快和轻松,你会体验到来自老师的帮助与关怀,你的学习也会因此减少阻碍,富于效率,变得充满乐趣。

在我们着手改善师生关系之前,你必须首先明白以下几个警示:教师既不是蜡烛,也不是春蚕,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这个平凡的人对于你的意义非同一般,他会深刻地影响到你的学习和成长。一位好老师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你必须妥善处理和老师的关系,这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一、在处理师生关系的问题上,有哪些可以遵循的准则呢?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人格尊严是平等的,即使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是这样。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必须遵循以下三大准则:

第一,平等。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师年龄比你大,学科专业知识比你丰富,社会阅历比你深,又是你的引路人,管理你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和你的关系就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和老师交往的时候,重要的是心态上要平等。平等意味着两个层面,一方面你完全没有必要去畏惧自己的老师,另一方面你也不能轻视老师付出的劳动。平等的原则适用于任何人际关系的交往,在步入社会以后,面对领导、同事,和他们交往的时候,也必须先有一个前提: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第二,尊敬。古时候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所以我们必须尊敬老师,一方面是由于他所从事的这种职业的高尚性;另一方面,尊敬他人、尊敬长辈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在心智上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是一种道德行为。都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确是这样,当我们还懵懵懂懂的时候,老师是那个给予我们知识、品德,牵着我们的手帮助我们走向成人的引路者。很多人在年过花甲之后回忆起往事时,常常会满怀深情地谈起以前的老师,老师所给予我们的东西是我们一生都在享用的财富,也往往是等到我们成年之后才能体悟到。

第三,理解。老师也会犯错误,在课堂上讲错了题,批评过于严厉,对学生有偏心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很容易出现的错误。当老师犯错误时,你最好换个角度看问题,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去想一想。想想老师为什么会生气,想想你如果是老师会怎样处理这个问题。这样,你就能理解老师的许多做法,原谅他所犯的错误。在或者你也可以去找老师谈心,和他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听听他怎么说。当然,也有一些极个别的老师出现的错误是原则性的,甚至已经触犯了法律,这时你就应该向其他老师、学校领导或者是家长寻求保护。

二、上课时,后面的同学说话,我回头提醒他们认真听讲,可老师看见了我,认定我不遵守课堂秩序狠狠批评了我,我觉得自己很委屈。当我被老师错怪的时候,我该怎么办呢?

师生之间,类似的误会实在是太多了。老师错怪了学生,极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如果学生这种反感的情绪不加克制,则会导致师生之间的冲突,使师生关系恶化。当一个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时,怎样处理才算得当,以下是给你的几点建议:

第一,冷静。当老师错怪自己后,一定要冷静、要克制,根据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可以解释的则进行解释,一时不便于解释的可暂时放下,留待以后找机会再解释,这样可防止形势进一步恶化。

第二,解释。老师批评你其实出于误会,一旦误解消除,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你可以在课后或其他你能够与老师独处的时候,向老师做解释,你的态度要诚恳;如果这件事你觉得不方便自己来解释,也可以请同学或班干部代自己向老师解释,以消除老师在一时一事认识上的偏差。

第三,体谅。当老师错怪自己时,一定要懂得谅解他。因为老师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繁重工作难免会使人心烦意乱,有时会有不冷静情况。尤其老师错怪仅仅是出于误会,完全没有恶意。

第四,忘记。如果是因为一些小事老师错怪了你,并且老师并没有因此而对你产生不良的印象,那么这种小事不如就让它过去吧。这样的遗忘对于你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好的帮助,即便是一些很严重的事情在你向老师澄清之后,也不必始终耿耿于怀,随着时间流逝,任何事情都会烟消云散。

三、我和老师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不只是误会那么简单,我对老师产生了敌对倾向,所以我根本没办法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种情况吗?

敌对是个体遭受挫折引起强烈不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仇视、对抗、不相容的消极情绪状态。如果某位学生对他的老师产生了敌对的倾向,就会对这位老师持不友好的态度。老师不能给他提意见,即便对他的赞扬他也认为是挖苦,甚至会做出报复、破坏的举动来。要解决这种状况,就要搞清楚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首先,这可能是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引起的。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学生们都知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一个学生能不能成材,只有分数说了算。因此,很多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承受的压力非常大,常用敌对态度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他们不仅对老师、家长有敌对倾向,甚至常常对着无生命的东西宣泄不满,如摔书本、损坏公物等。其次,这可能是由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有些学生常觉得自己在老师那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自尊心受到伤害,心里充满着怨恨而无处发泄,便以消极的敌对方式来宣泄不满。第三,青春期发育的矛盾也可能是引起师生敌对情绪的原因。中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身体发育很快,自我意识增强,具有很强的独立感,认为自己是大人了,不愿再像小学时期那样很多事情听从老师。老师的管教往往被视为一种束缚,因此容易产生反感或逆反心理,事事和老师对着干。

实际上,学生对老师产生敌对倾向,受害最大的却是自己。具有敌对倾向的学生虽然看似对老师毫不在乎,实际上内心却是痛苦和不安的。学生如果把自己摆在与老师对立的位置上,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更重要的是,这种敌对情绪的存在会影响你的学习效果,耽误你的青春。所以,如果你已经对某位老师产生了敌对情绪,现在就是尽快消除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敌对往往是因为不了解而引起的。你可以采取主动的姿态,多与老师沟通,让老师多了解自己,也对老师增添一些了解。这样就可以化解误会,你会发现,老师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充满了恶意和偏见。‚如果的确是老师伤害了你,对你不公平,你也应当采取积极的姿态来保护自己,那就是寻求其他老师和学校的帮助,而不是消极的对抗。最后,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有些敌对情绪是由自卑情绪引起的,如果你正是这种情况,那么你就需要提升自己自信心。要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或许你的学习成绩并不好,但你能歌善舞、能写绘画、体育能力出众,只要尽情发挥,这也是成功。总之,你要切记,敌对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你应该用积极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享受快乐的青春。

四、我希望被老师重视,有什么方法能够让老师喜欢我呢?

让老师喜欢自己,和拍老师的马屁是完全不同的,实际上这是积极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老师总是说,我热爱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可实际上,一个班五六十人,即使老师主观上想一视同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客观上也不可能做到,这就像爸妈对自己双胞胎儿女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一样。最优秀的老师也是如此,虽然他深刻地知道,公平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他依然会有自己的个人偏好。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老师喜欢的都是成绩好的学生。的确,成绩优秀的学生,如果他同时修养好、品德好,没有老师会不喜欢的。但是,对大多数老师而言,他绝不会以成绩作为评判一个学生的唯一依据,那么,老师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

第一,真诚坦率,不撒谎; 第二,开朗乐观,有童心;

第三,遇事能够为别人着想,不自私;

第四,有错就痛痛快快地说:我错了。不狡辩,不抵赖; 第五,对事物有爱心,热爱天地间的一切生命; 第六,喜欢主动接近老师,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第七,能真诚地理解老师的甘苦,关心老师,体贴老师。

从上能看到,主要集中在是自身修养。如果照着上面所说,切切实实地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你一定会让所有老师喜欢你,将来在社会上也会让周围都喜欢你。

5.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 篇五

来实习学校的这些日子,不管是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还是在办公室中常听老师们说起的都少不了师生关系这个问题。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日常情绪,继而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与教学威信。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令我们身心愉快,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我们的教学效果。通过向老师们讨教以及结合我自身经验,谈谈本人对于师生关系几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意味着要真正把学生当人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他们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思维方式和个性。但同时,生活经验不足的他们想法上又有许多缺陷,这个时候,他们的心理特别迷茫、脆弱,他们对老师的眼光,老师的评价尤其敏感,如果老师无视这一切,依然高高在上,视他们为小学生,辄呼斥喝,那么学生就会尝试抗争。赢了,他便暗自得意,输了呢?也从此埋下抗拒的种子,于日后侍机再爆发,所以,我们要掌握学生的这种心理,学生犯错,尽量私下处理,下了课找个机会象好朋友一样找他谈心教导,让他有发言的机会,讲出他犯错的原因,冷静下来审视自己,这样才直达他的内心,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许多学生都会感激老师给他的这点面子,这点尊重,也是知道自己做错了的,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进。

其次,是巩固自己的实力,老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的优劣亦是影响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的,重要因素,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个人魅力问题,教师的知识广博与否,本专业基本功扎实与否,谈吐、风度优秀与否等等都形成你独特的风格,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高中生正是需要偶像崇拜,需要良师益友的时候,如果你行,他们会服你、敬你,进而听你的,这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元素。

最后,我还想谈谈与学生的距离问题。虽说历来人们都提议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但是我认为与学生相处时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距离才能产生,适当的距离使学生对你保持敬畏感,以后才便于开展工作。因为师生之间毕竟是不同层次的两种人,如果老师与学生太亲近、太随便,学生就会太放肆,不便于进行教育,老师还是要保持自己的身份,坚守自己的原则为好。

6.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 篇六

亲其师而信其道,没有爱的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教育。如果处理不好师生之间的亲合关系,也会落入几个误区。

误区一:亲密无间型。有的老师对工作满腔热情,却忽略了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完全融入到学生之间。时间一长,发现学生不是那么听话了,等忍不住了就发脾气,闹得师生间很冷淡、很尴尬。

误区二:唯我独尊型。心里总有一个念头──我是老师,就是来管你的,学生提意见,老师就气势汹汹,结果,非但管不好,而且管不了。

误区三:香三臭四型。没有公平、公正,就没有信服与和谐。有时,老师带着偏见看待学生,偏爱“好”学生,疏远“差”学生,这对差生构成了一种伤害,对进步生的身心发展也产生影响,从而使学生慢慢地远离我们。

那我们怎么来防止陷入这些误区呢?

策略一:把握好距离。距离产生美。近中远则疏;远中近则密。我们应该让学生逐渐认同我们是他教师身份的朋友,而不应先是和学生打成一片而后再去让学生接受我们是他的朋友身份的老师──高雅的交往方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具有感染作用的。

策略二:树立起服务意识。班主任的职能就是服务。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更好地服务———到这一点,我们一定会获得最广泛的认可与尊重。

策略三:把阳光撒向每一个角落。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职业道德准则。只要我们真正做到这点,就一定会赢得所有学生的掌声。如果有时很难把一碗水端平的话,那我们就把微笑、鼓励与掌声多留给那些学习不好的、纪律差的、邋里邋遢、笨手笨脚的孩子吧,其实他们内心很孤独、很失落、很自卑,与其他孩子比,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同情弱者也会让我们赢得强者的尊重。

二、班级管理把握自由度

班级管理,最忌讳的是分工不明,人浮于事。有的老师对班内事务每每事必躬亲,无微不至,结果,学生那里没事干,甚至不买老师的账。这种老师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人”字。学生没有了独立的人格和行为自由,他们从心理上游离于集体之外,感觉不到作为集体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唤起人实现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给学生以信任、以尊重,是教育主体性原则的体现。自由不是散漫,不是放任、更不是放纵。班主任要学会“用人,不管事”。聪明的老师,首先要学会权利下放,在班里建立起完整有效的民主管理机制,把决策权和组织管理权交给学生。如果有谁想在班级中开展什么活动,可直接把提议交给班委会讨论。经过班委会论证,认为该活动对集体有益、不影响教学,并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即可实施。这样的班级往往都能表现出高度的自主自律和集体荣誉感。和老师的包办代替相比,学生依靠自身努力取得荣誉,哪怕一点都是沉甸甸的。

其次,自由应该是让每个人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一些聪明而又纪律散漫的学生,不好管理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失败的教育往往把天才或大才当作另类来约束,而使他们沦落成没有创造力的庸才或成为走到集体对立面的叛逆。成功的教育则是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为他们搭建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平台,让他们更多地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组织,学生们会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开始慢慢融入集体,并且充分认识到集体对个人发展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制力。

教育的目的不打造神,而是培养人。只要学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在集体活动中有所收获,老师千万不要苛求结果。事必躬亲,不是好事,我们不要让学生做藏在翅膀下的小鸟,要做空中飞翔的雏鹰。

三、处理问题学生把握灵活度

过去有人把老师“治”学生的“招”,总结为一拧、二按、三罚站;四抄、五写、六采砖,第七总把家长传,不来孩子跟着太阳转。随着社会文明的程度越来越高,法制越来越健全,这些都已成为城南旧事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学生享受着比过去好多少倍的教育,但他们的心灵却依然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厌学化倾向,甚至走到了老师和学校的对立面,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整治和征服的观念在一些老师心里根深蒂固,其教育方法依然简单粗暴。我们应该在真正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务实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自然冷却法。学生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对此有的老师采用自然冷却的方法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师对他们说,你们如果相信我,就各写一份详细的说明,明天我一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材料顶多写着:“老师,我错了”几个字。人就是这样,气头上眼里只是别人的不是,事后冷静下来,他会认识自己的不足的。我们应该学会等待,学会给学生自我反省的时间。

真情感染法。问题家庭的问题孩子,是目前班级管理中最让人头疼的。他们致差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缺乏爱的关怀;二是家庭教育的简单粗暴。对这样的学生,爱是医治他们心理疾病的良药。老师要真诚的面对这些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交给学校、交给家长或推向社会。有两个离异家庭的学生帮助社会上游荡青年勒索低年级学生,老师发现后,并没有嫌弃他们,而是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并和家长一起帮他们退赔了索要的钱物。为了让他们不再受到威胁,老师与学校、家长、村队,对他们进行全程监护。最终,老师爱的关怀,使他们的行为和精神品质得到了彻底的转变。可见,老师真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

唤醒信念法。早恋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但确实需要慎重对待。视而不见和棒打鸳鸯都不是好事。我们要敢于面对,要有充分的耐心。要坚持和他们谈,谈读书与交友,谈知识与命运,谈追求与价值。如果当面谈不妥,还可以写信,或是创设情境讨论。老师冷静、慎重、真诚的表达自己的心声,起码能够树立起学生的责任感。曾经有两个学生,爱得死去活来了,虽然老师最终也没有说服他们,但老师对它的影响毕竟发挥了作用。许多年后他们来看老师,还特别感谢老师让他懂得了责任。他们一直记着当初老师说的一句话──人可以没有太多的成就,但不可以没有最起码的责任。

自我反省法。人非圣贤,老师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心中的“我”膨胀起来。我们因好心未得好报而感到委屈时,是否考虑到实施过程出现了问题或偏离了初衷;我们因自尊受到伤害而感到震怒时,是否考虑到事先不经意的言行伤害了学生而削弱了老师的威信。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检讨,才能更好的要求别人。自省是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智慧。自省能让我们勇敢地面对问题,不断地提高育人能力。

四、评价学生把握赏识度

鲜花因赞赏而美丽,学生因赏识而奋进。人的生命中存在着自信与自卑两种角色。肯定和表扬可以激发生命奋进的勇气和力量,而否定、嘲讽则会浇灭希望的火花。人生挫折十之八九,不要让批评把学生埋没。面对学生的失败,如果我们看中结果,而漠视了他曾为此付出的努力,那么哪怕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他也会因自卑而裹足不前。请你在学生失败之时对他说:失败是成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失败的越多,你就会离成功越近。在集体活动中学会赏识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让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与期待。有位老师接手每一届新生,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学生一个座右铭———行守谦勤,志存高远。让他们知道老师希望他们成为一个谦虚勤奋志趣高远的人,踏踏实实的学习,踏踏实实的工作,等到有一天机遇忽然降临到身边,他们会自信的说:我有以待。他还告诉学生:“我将和你们一起创建一个团结、和谐、上进的班集体,这个集体会因你的努力而精彩,我的生命会因你们的成就而精彩。”这样,老师让学生从自己的眼睛里读出了关切、期盼和信任。在学生遇到挫折时,老师说得最多的是:你能行──站直了别趴下——失败给了你目标──爱拼才会赢。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话,却是此时孩子们心中的暖流啊,它能消除恐惧感,激发求知欲,唤起孩子对生命的自信与热爱。

其次,赏识学生不要一味等待奇迹的出现,要给学生设计适当的门槛。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努力。如果目标过高,就会使学生失去自信;而如果目标过低,他们则会不感兴趣。要为学生设置恰当且分解为阶段性的目标,并建立一套保障机制,使学生每实现一个目标,就能得到一次进步。让学生持续地保持获得成功的自信力,他们会因成功而努力,因努力而更加成功。

再次,把握赞赏与批评的“度”。赏识是赏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学生的缺点和弱点。我们赞扬学生可以力争充分,但不能言过其实,不切实际的表扬是会“捧杀”学生的。批评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客观的分析和中肯的建议是最容易让问题学生接受的。相反,吹毛求疵,以偏概全是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的心理。

7.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 篇七

关键词:存在主义教育,师生关系,处理方法

作为职业学校机电系的一名班主任老师, 往往最大的压力不是考试成绩, 而是如何教育和管理好学生, 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达到教育的目的。由于职校学生的大多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行为习惯和自律性等方面相对较差, 往往会导致很多问题, 老师在处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会导致紧张的师生关系, 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人之初, 性本善。”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 只有不得法的教育。对于学生, 我们不能一味的去责备和歧视他们, 而应该多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运用恰当的方法, 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及其规律, 对症下药, 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感化影响他们, 最终达到教育和引导的目的。作为一线的班主任老师, 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案例, 从存在主义教育的师生观出发, 谈谈处理师生关系的几点建议。

存在主义, 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 它以研究人的哲学为标榜。它企图通过强调个人的存在来否认社会与外力对人的制约, 追寻自我, 反对“异化”。因而, 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影响不仅仅限于哲学领域, 还扩展到文学、艺术、伦理、宗教、教育等意识形态领域, 存在主义教育观就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上提出的。存在主义者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 认为教师是人生哲学家, 是人生的解放者;教师要爱学生;要有独立的见解和追求;要忠于自己的事业;要维护学生的主体性。同时, 存在主义者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的, 并倡导一种独特的学生观:学生是独立的个体, 其个性应得到尊重;学生有自由选择权, 并要有意识地果断选择;学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基于存在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 教师和学生都是有主观性的个人, 师生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存在主义关于人和他人的关系的观点。存在主义者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我与你”而不是“我与它”的关系。“我与你”的关系真诚地表现了两个具有主体性的人的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和相互信任, 相互尊重的, 并且具有一种民主的气氛。提倡积极的师生关系, 只有建立这种关系, 师生才能站在同一各平台上对话, 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 师生之间要有信任, 相互之间的信任是师生之间对话的基础。存在主义者认为, 教师只有完全信任学生, 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积极地去生活;也才能使恐惧、失望的学生豁然开朗地领悟到人生的真理、人存在的真谛。当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时, 学生对于接受教育就不会反感。只有在师生互相信任的情况下, 才可能有真正的对话。信任学生, 特别是那些犯过错误的学生,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帮助他们消除隔膜, 化解对立情绪, 给他们多一些理解与宽容, 就可以化消极为积极。如我班有一位经常不做作业的同学在交作业时说“作业忘在家里了”, 同学们都说他没做作业还说谎。这时, 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 而是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 告知同学们, 在没有知道事实之前不能胡说, 先给那位同学坚强的后盾, 同时了解其原因, 通过经常接触、交流, 鼓励学生, 才能激活学生的心灵。我们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 与学生加强双向交流, 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 以心交心, 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建立彼止的默契。

其次, 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存在主义者认为对话是存在主义最理想的教育形式, 师生的对话核心是师生作为两个独立主体之间的平等会晤, 是言语、知识、思想、经验和情感等多方面的交流。在对话中, 师生并不是具有依附性和被动性的对象, 而是作为完整的人而随时进行的“面对面”与“心对心”的沟通, 是一种平等、双向、全面的对话关系。例如我班学生小李, 在寒假结束后顶着一头紫色卷发到学校报到, 这个发型可是绝对需要好好整改的, 不然班级形象就要受损, 因为是开学第一天, 学生脸上个个还洋溢着新年的喜庆, 为了不大煞风景, 作为班主任, 我只是先提醒他作为班级的体育委员, 他的这个发型要在正式上课前恢复原样, 染回黑色并且要拉直, 最晚也要在学校仪容仪表大检查之前整改好。可是第二天正式上课了, 我看到的还是那紫色的头发, 找他谈, 他说没被督察老师扣分, 没有影响到班级的荣誉。但我强调必须要及时整改。这次, 他又答应我了。说实话心理没底, 但我还是选择相信他。因为小李本身是一个讲礼貌的学生, 虽然学习兴趣不浓厚, 但班级荣誉感较强, 再加上他没有其他违纪违规的行为, 态度端正, 答应老师要整改头发, 因此我从班级角度出发, 站在平等的角度, 即保护他的自尊心, 又尊重他的审美, 肯定他的帅气, 用平等关心的方式态度对待他, 经过多次谈话沟通, 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经过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因势利导, 使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尊重和期待, 最终接受了我的建议按要求恢复了发型。

第三, 关注学生的心理, 讲究策略, 对症下药。在处理问题时时应多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规律, 从学生出发, 注重个体差异,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好坏, 能体现出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师德, 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成绩。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我们当前教育的关键,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职能, 提高学生的成绩。从存在主义教育的师生观出发, 强调师生之间平等和民主, 相互信任, 相互尊重,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活动, 提倡对话, 有利于建立积极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娄立志:《存在主义教育的师生观及其当代启示》, 《集美大学学报》, 2002年第03期。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二版。

8.在体育教学中应协调好师生关系 篇八

一、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良好情绪的人容易让人接近,也有利于倾心交谈。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母亲”般的爱去关怀他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全国优秀体育教师裴顺安平时关心和热爱每个学生,从不鄙视那些生理上有缺陷和体育差的学生,经常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用科学的手段训练他们。他所培养的学生赵学恩获得残疾人奥运会跳高冠军,并保持世界纪录。只有象裴老师那样关心和爱护学生,师生之间才能够建立起信任,师生之间才会有共同的语言,才能在一种感情融洽、团结友爱的气氛中密切合作,形成和谐环境,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现代学生个个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精力旺盛,他们大都喜欢运动,喜欢上体育课。对于体育明星、体育健将有着强烈的崇拜感,喜欢模仿体育明星的形象,渴望得到体育教师的正确指导。因此,体育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素质。体育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时,不能仅拘泥于教材,应适当引进一些鲜活的资料,传递一些新科技信息,增加体育教学的“磁性”以吸引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吸取本学科的新鲜血液,多积累一些资料,以便在教学中不断推出新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位品德高尚、事业心强、正直公道、平易近人、言行举止文明的教师,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和敬佩,是效仿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统一思想,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淳淳善诱,晓之以理,使学生真心佩服。这样就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交朋友,并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三、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协调师生关系。 体育课多数在室外进行,学生与教师接触多。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且还要练,若教师能身体力行,主动参与学生的练习、活动、游戏,无形中就缩短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堂室内理论课后,一旦走进体育课堂,就会象出笼的鸟一样感到无比的兴奋,跃跃欲试。教师若能安排好体育课的活动量和活动密度,掌握好分寸,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调整,师生的感情得以交流,学生各得其乐,师生关系就更为和谐、融洽。如果学生前一堂是理解性较强的课,那么接下来的体育课就应在准备活动部分适当地安排些游戏活动,放松一下学生神经。如果学生前一堂课是音乐课或实验课,体育教师就应在接下来的体育课中首先安排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此外,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灵活、合理、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很多体育差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淡薄,解决他们的认识问题,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9.处理好脱贫攻坚十大关系 篇九

2015年12月14日来源:北京日报作者:刘奇

核心观点

●只有克服歧视性贫困,才能真正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脱贫,必须微观,精准到户到人,致富,只可宏观,针对大环境,搭建好有利于致富的市场平台

●既要注重多少人脱了贫这个“数字面子”,更应紧盯始终让所有穷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实惠里子”

●当务之急,应从挖地开山的“大开挖”转向无形资源的“大开发”,如发展乡村旅游、深化农产品加工、活化传统技艺

●乡村旅游是中国农民的第三次创业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刚刚发出的动员令。数字化生存把人类带入“精准时代”,扶贫开发进入攻城拔寨阶段,为打赢这场攻坚战,扶贫工作的任务、方法、路径等都需要重新审视,做出调整,其中尤其要处理好一些涉及重大问题的诸种关系。

一是脱贫与致富的关系。脱贫与致富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脱贫是生存问题,致富是发展问题;脱贫是公平问题,致富是效率问题;脱贫是政府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职责,致富是市场规律、能力角逐的结果;脱贫必须采取特惠性政策应保尽保,致富只能运用普惠性制度公平竞争;脱贫,政府必须全面兜底,确保生存权,致富,政府只能创造软硬环境,提供发展条件,不可全部包揽;脱贫,必须微观,精准到户到人,致富,只可宏观,针对大环境,搭建好有利于致富的市场平台;脱贫的责任主体应是以县为单位的“块块”,致富的责任主体应是从上到下各涉农部门的“条条”及社会各方力量。在脱贫问题上应重点抓好四件事:一是基本生活保障,二是基本住房保障,三是基本教育保障,四是基本医疗保障。在致富问题上应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改善条件,二是提高能力,三是创造机会。

二是穷人经济学与经济学家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家想通过市场降价减少生产,而穷人只能生产某种商品,降价反而会让他们为保收入而生产更多产品。本来养五头猪的收入需要养十头才能保住。生产没减少,反而大幅增加了。经济学家都通过提价节约资源,但富人不在乎那点小钱,照样消费,而穷人面对生活必需品的涨价,只能减少其他开支维持生计,不仅没能节约,而且降低了生活水平,更严重的是拖累了市场。经济学家想通过统一标准提高质量,但标准一高成本就高,穷人买不起,只好消费更差的产品。

扶贫开发必须真正弄懂“穷人经济学”。懂得穷人经济学,不仅要懂得穷人经济学的特殊性,更要懂得穷人之为穷人的根源。如果还把穷人视为可怜可悲、低等下贱的形象,仍旧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俯瞰他们,以一种怜悯的姿态恩赐他们,而不从本质上去探讨贫困的根源,那么再高深的理论都谈不上懂得穷人经济学。只有克服歧视性贫困,才能真正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是传统穷人与现代穷人的关系。传统穷人解决基本生存可以自食其力,现代穷人则必须支付必要的生活成本。煮饭,传统穷人可以自己捡柴,今天贫困者到城市只能买煤买电;喝水,传统穷人可以自己挖井,今天贫困者只能买自来水、矿泉水;走路,传统穷人可以多花时间步行,今天贫困者必须花钱乘车;信息采集,传统穷人口口相传,今天信息社会要花钱买电视、收音机、订报刊。现代社会制度设计本质上就不允许存在穷人,但由于各种社会保障的不完善,现代穷人又实实在在存在于现实社会之中,有些人“苟活于生存线之上、生活线之下”,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农民吃不上饭的时候很多,但喝不上水的事从来没有过,但今天农民工在城里没钱别想喝水。因此必须为现代穷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应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保障救助一批。

四是温饱与环保的关系。在“温饱”已基本不成问题,“环保”却成了问题的今天,必须按照总书记“两座山”的思想,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决不让“环保”成为“温饱”之后的“瘟疫”。“温饱”问题好解决,解决“瘟疫”问题可就难了。一是该堵的堵。如果引进来项目影响水绿山青,即使是金山银山也应拒之门外。二是该罚的罚。实行“反向激励”,严格落实责任终身追究制,避免“公地悲剧”成“公共悲剧”。三是该补的补。政府应拿出真金白银,尽快补齐环保设施和监管能力欠缺的短板。四是该给的给。政府应从环境的外部性去考量,借鉴国际上“碳交易”的做法,要求发达地区给生态保护地区合理补偿,而不是象征性地搞一点施舍。

五是口袋与脑袋的关系。“读书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已成为社会流行语。口袋装满了,脑袋空着,口袋照样会瘪下去,只有先让脑袋不断充实起来,才能让口袋持续膨胀起来。首先,引导舆论重视知识,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让读书人有钱,让有钱人读书”的氛围,把我们的社会改造成“知识人社会”。决不能让“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现象重演。其次,从制度上规正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凭什么会种田会养鸡会养猪是低素质,会弹琴会唱歌会跳舞是高素质。再次,从体制机制上确保人们对知识的获取,强化基础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强化职业教育,让农民学以致用;强化农村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第四,改精英教育模式为生存教育模式。贵州实施15年义务教育应予推广。

六是面子与里子的关系。中国的扶贫成就世界赞誉,但按世界银行2美元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多贫困人口。即使2美元也只够买一个盒饭(2008年之前,世行提出的极端贫困标准是一天一美元,2008年之后,修改为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国家一天1.25美元,发展中或转型中的经济体则一天2美元)。在扶贫开发问题上,应直面扶贫开发是一个国家永恒的课题这个社会现实,既要注重多少人脱了贫这个“数字面子”,更应紧盯始终让所有穷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实惠里子”。物理学上有能量守恒定律,在一定历史阶段,财富也是守恒的,而财富的分配则是不均衡的,有人富就有人穷,有人穷就得扶,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一种动态现象。因此,应从法律、政策及理论架构方面建立扶贫开发的支撑体系。

七是对上与对下的关系。对上负责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上面的要求与下面的实际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对下负责就是要瞄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区域的实际需求去雪中送炭,让“顶层”的温暖真正传导到“基层”的百姓。扶贫开发的目标是基层贫困群体,我们党的宗旨就是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只有对下负责才是最好的对上负责,不能对下负责,就是对上失职。

八是死钱与活钱的关系。要克服贫困地区存贷比高达70-80%的恶性循环现象。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必须的,但要想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还应推进政策性金融批量长入贫困地区,并大力发展互助合作式民间金融,把小钱变大钱,把死钱变活钱,让农民在世界货币战争的“正规战”中学会“游击战”,让九亿人口的中国农村不再成为金融创新的盲区。

九是大开发与大开挖的关系。地下挖煤、劈山开矿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方式,但大开发并非只是简单的挖掘地上地下资源,它可以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可以是新兴产业的开发;可以是无中生有的再造,也可以是传统技艺的继承。当务之急,应从挖地开山的“大开挖”转向无形资源的“大开发”,如发展乡村旅游、深化农产品加工、活化传统技艺。乡村旅游是中国农民的第三次创业。第一次创业是发展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是进城打工。开发乡村旅游的第三次创业将使中国农村发生“五千年未有之变局”。应从注重物的改造转向人的改造,通过“人”的发展,解决“口”的问题。

10.处理好维稳与维权关系 篇十

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交流全省各地依法化解基层矛盾的经验做法,提高化解社会矛盾、引领社会转型升级的法治能力和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供法治保障。省委书记、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强调要切实以法为纲化解社会矛盾,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汪洋指出,依法化解基层矛盾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石。近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紧紧把握社会转型的新形势新要求,从建设法治广东的根本出发,不断转变维稳观念,整合法治资源,宣扬法治文化,引导广大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呈现出运用法治化解基层矛盾的良好趋势。

突出表现为:一是开始从被动抓维稳逐步转向主动依法化解基层矛盾;二是从注重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逐步转向注重用法治手段化解基层矛盾;三是从法治资源单独、分散使用逐步转向综合运用法治资源化解基层矛盾;四是从单纯依靠政府管治逐步转向政府、社会共治;五是从简单的法律条文宣传教育逐步转向法治文化建设。

汪洋强调,依法化解基层矛盾,必须有效发挥法律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调解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功能作用,正确处理好四大关系。一要处理好维稳与维权的关系。维护宪法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以保障权利促进相对的利益均衡,以利益的均衡求得社会的稳定。二要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以当事人的利益关系为主线,以法律为准绳,通过调解等方式,寻求法、理、情的有机统一,既不能简单、机械执法,更不能以情代法。三要处理好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的关系。在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情理等手段的同时,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社会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四要处理好信访与法治的关系。坚持依法信访、阳光信访,努力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对法律的尊重和敬畏,依法表达和解决利益诉求,共同维护良好的信访秩序。

汪洋指出,我省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暴露得比内地省份更早、更充分,加强法治建设,有效化解基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着很强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抓好四项工作:一是立足于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切实依法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凡是事关民生的重大决策和重点项目,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评估,避免出现“政策一出台,矛盾跟着来”的被动局面。二是立足于依法维护群众权益,努力健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机制。开展“在本行政区域按法治框架解决信访问题”的试点工作,探索运用法治手段解决基层矛盾的路子,依法健全畅通有序的民意表达机制。三是立足做好群众工作,善于发挥群众在依法化解基层矛盾中的主体作用。让群众学会运用法律调处利益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力求“群众的问题首先由群众协商、群众的矛盾首先由群众化解”。四是立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探索良法善治。要抓紧研究矛盾纠纷大调解立法工作,对调解的事权范围、职责、程序及诉调、检调、公调等调解方式予以明确,为依法化解社会矛盾提供法制保障。

汪洋强调,依法化解基层矛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要加强组织,落实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依法化解基层矛盾工作放在幸福广东建设的大局中统筹安排,真抓实干。对因工作失职、决策失误、处置失当等原因造成矛盾激化、影响恶劣的,实行“一票否决”。要加强培训,增强能力。健全领导干部法治培训长效机制,特别要加强对 新任领导干部的法治知识培训,要重视培养基层干部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把提高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培训作为基层干部一门必修课和常修课。要健全机构,完善保障。

11.艺术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技巧 篇十一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权威人士,是知识的讲授者,师生是上与下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学生不管在学习上,还是精神上都是非常被动的。教师漠视学生的独特性、自主性和作为一个人所存在的情感,把自己的观点、思想强加给学生,师生之间既没有沟通、交流和平等的对话,更没有精神、情感和生命发展上的相融相通。在艺术教学中,师生关系缺乏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关系始终缺乏一种人文性和艺术性的理解。艺术充盈着生命的激情,生命的感受力,那么艺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更为深刻,相互之间的交流方式应该更为丰富,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应该更为直白与和谐。

一、艺术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特殊性

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艺术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在艺术家园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具备艺术的特色,将艺术的审美本质、艺术精神、人文精神融入师生关系当中,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在仪式中创造出来的,是一种精神性的内涵,经典的艺术作品能够以它所蕴藏的精神和美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打动人的情感。艺术精神可以是人内心深处所蕴藏的观念意识、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可以是释放情感和展示内心观念和意识时所追求的一些理念。比如:情感的流露和释放要求是自由的、完全的、纯真的、纯粹的、本质的等等,在通过艺术交流审美情感时,要求是完全平等的、和谐的、发自内心的生命和灵魂的交流。人文精神在本质上以人文为本,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完善。他倡导民主、张扬个性、注重情感,反映在教学中则表现为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重视伦理、道德、审美情操的培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艺术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

艺术化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的对话关系;是一种着眼于彼此的内心,注重对人的整体精神和生命的深切关怀;是一种在彼此间的精神体验之中,共同体验心灵感悟的升华,生命力量的展示,情感世界的融合的关系。艺术的师生关系主要归纳为:

一是艺术化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平等的对话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信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爱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这是一种你认为是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学生的愿望。哪里有这种爱,哪里的教师本人就是吸引集体和每个学生的巨大力量。”艺术教师要有平等意识,善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施教者以共同参与学习的姿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使双方在情感上形成共鸣,共同获得审美的愉悦。在教学中形成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师生互动关系。在对话关系中,师生在相遇的世界里沟通、交流,教师不是以教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完整的人格出现。这种对话是双向的,是积极的,这种对话不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不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种对话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性,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是一种相互欣赏的平等的对话。

二是艺术化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彼此投入的、深切的情感关系。艺术的本质和生命的本质从来就不是静止的、孤立的、机械的,艺术从来就是充满感性的、充满温暖的、充满人情味的。在艺术教学中,如果没有形成融入了情感的心灵相通、相互理解,就不能真正实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理解和相互作用。师生之间应当将对方融入自己的生命意识中,实现情感上的交流。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的过程,更应该是激情和生命的涌动过程,是一种情感融入和态度形成的过程,是一种张扬和创造展示的过程;教学活动关注的应该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以及人的内部的情感和灵性是如何充分地形成和展示;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只有在根植于情意的基础时,才能发挥最好最大的作用。情感上的共鸣是创造教学过程愉悦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学过程具有愉悦性的标志之一,依托师生共鸣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主动积极地、轻松愉快并富有创造性地参与艺术活动。学生在这种情感交流之下,水到渠成地进入最佳的审美情境,轻松自由地学习,在美好的心境下,不由自主地走向艺术的天堂。

三是艺术化师生关系是一种渗透人文、艺术精神的灵魂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学生和老师知情意的全身心地投入,是彼此生命的全部展开。艺术是生命的展示,是生命的不断超越,是生命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从生命本身去理解艺术,从艺术的追求去理解生命的升华,同时从艺术的本质和生命的特征去理解艺术教学,去寻求艺术化的师生关系。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强调艺术是人的内在世界和人自身的纯真的表现。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艺术是人的内部生命的表现,也是人的本能。因为有艺术,有这种充盈着直白的灵魂展示和浓郁的美的艺术品为师生共同话题,艺术教学在师生关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艺术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艺术处理

艺术教学中,是以艺术作品、老师、学生三者的灵魂的彼此不断地对白和交流为基础的,这三者之间是彼此相互对流,也是三者之间灵魂的融会贯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到浓厚处是情感的关系,发展到深处则是人彼此间的融合,是灵魂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存在让这种关系更容易实现。在艺术教学中,当共处艺术精神家园时,艺术在本质上要求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关系,同时也为实现这种关系提供了条件和场所。

在艺术创造中,如果没有一种态度、没有一种追求、没有一种信念、没有一种执著、没有一种原则,艺术也就不可能是充满一种艺术的精神。艺术精神可以是人内心深处所蕴藏的观念意识、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可以是释放情感和展示内心观念和意识时所追求的一些理念:比如:情感的流露和释放要求是自由的、完全的、纯真的、纯粹的、本质的等,在通过艺术审美情感时,要求是完全平等的、和谐的、发自内心的生命和灵魂的交流。

艺术化的师生关系,不管是追求对话的关系、情感的关系还是灵魂的关系,都应该遵循艺术原则,只有这样师生关系的艺术化才能深化和彻底。“艺术的生命就在于真实,”黑格尔说:“艺术的特性就在于把客观存在所显现的作为真实的东西来了解和表现”,那么我们要求师生的关系是真实的,师生之间流露出来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虚假的,更不是一种被动的彼此敷衍;另外,审美是脱离现实功利的、纯粹的观照,同时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自由的解放的状态。康德也认为美学意义上的美是一种不受功利、概念、目的束缚的美,是一种用最纯真的眼光来看世界所发现的美,而审美也不是用日常的目光对事物进行美与丑的判断和褒贬,而是用最纯粹的眼光洞察事物本身。那么我们也要求师生关系是纯粹的,师生交流是自由的、是开放的、是纯真的、是脱离现实功利的心灵上的一种观照。这样艺术教学中师生关系才在艺术本质和艺术原则上真正艺术化,这样的关系才是一种彻底的、完全的、真正具备艺术性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终生存在、

长盛不衰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

[2] 茅原.音乐审美问题研究序言.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

[3] 杨恩寰.美学引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4] 刘萍.建构21世纪大学新型师生关系.交通高教研究,2004(7).

12.语文课改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篇十二

一、在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方面, 要坚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不能强调了工具性就忽略了人文性, 或者强调了人文性就忽略了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文学科的这一基本特点的把握应该是整体的互为依托的, 通过工具性的教学, 滋养学生的人文性, 通过人文性的感悟, 更好地凸显工具性。因此,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 是共生共长的。有教师教学苏轼《赤壁赋》、龚自珍《病梅馆记》等文章, 不是立足文本让学生从语言入手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背景、经历和文章意蕴的大谈特谈上。固然课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历史知识, 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但阅读是理解的前提, 基础性的工作必须做实。作者是以语言呈现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学生接触的首先是语言, 审美必须由语言开始。文言文的教学在诵读和疏通译解上多花功夫是应该的, 重视了文言文知识和阅读技能的教学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维天地。问题的另一方面是, 有的语文课在强化读写训练的时候, 带有更多功利色彩, 考什么教什么, 将教材“为考所用”, 课文丰厚的人文资源被忽略了, 学生接触的是被肢解了的语言材料, 失去了对文章整体美的把握。

二、教学策略上, 要处理好学生阅读和教师讲解的关系

从课堂实际看, 讲风太盛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教师不讲不放心, 教师不把自己知道的都讲出来不甘心。语文学习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 总是教师的讲牵着学生走, 久而久之, 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目标”强调学生的“感受、鉴赏、思考、领悟”, 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 让人最着急的就是教师包讲天下, 那么优美的文章教师就是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和感悟, 短短的一篇文章一节课下来竟然一次完整的朗读都没有。教学《囚绿记》时有的教师劈头就讲“托物言志”, 课文第12小节才交代抗战背景, 没有熟悉全文的基础, 学生怎么接受?其实要从学生学习的立场去思考教, 教未必就是教师讲;引导学生去阅读, 通过阅读学生自己也可以讲。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 在相互切磋中, 加强领悟, 共同提高”。教师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地方给予点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我就觉得“一九七四年春分之夜”的写作背景很重要, 安东尼奥尼事件和当年的海峡两岸形势学生不了解 (年轻的教师也未必了解) , 要查阅资料稍作介绍, 这是“听”懂那“冷雨”的必要准备。

三、教学内容上, 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成, 说法比较新, 其实即使传统的课堂上, 教师也要妥善面对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新情况。教案上没有的东西, 学生有疑问提出来了, 只要不是胡搅蛮缠、不着边际, 教师就必须接招。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不让学生思考, 不让学生讨论, 这是为教而教, 不是为学而教, 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冲突所在。我在这里谈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主要是强调教学预案的准备。没有充分的备课是不可能上出好课的。现在有的课堂教学教师处于两难境地, 按教学步骤推进怕被说成理念不新, 让课堂放开又怕教学预案内容完不成。课堂实施最明显的一种调和办法就是四人一组讨论, 一节课来那么三四次, 教师问题一出, 前后学生一组合, 叽叽喳喳讨论几句, 教师马上叫停, 实际上学生并没有时间认真阅读交流, 还是教师一问学生即答, 透过热闹的表面实质还是教师牵着走,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真正的备课除了备教材重要的是要备学生,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 新学课文从哪里入手好, 学生可能最关心的是什么, 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在哪里, 用什么方法教学, 如何达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目标等。“预则立, 不预则废”, “不打无准备之仗”, 备课越充分, 课堂教学的目标就越明确, 课堂所呈现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越有张力, 教学效率也就会越高。

上一篇:《秋雨》优秀作文300字下一篇:项目整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