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阅读答案(精选10篇)
1.诫子书阅读答案 篇一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①君子之行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④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蹂⑦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咸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①夫:发语词。②行:指操守、品德。③澹(dàn)泊:同“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④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⑤淫慢:指过度的享乐。淫,过度。慢,怠惰。⑥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⑦险躁:这里指暴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⑧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周公诫子》阅读答案(共) 篇二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以卑者,贵。贵:地位显要 B、守之以恭者,恭:肃敬,谦逊有礼.C、由此德也。由:由于 D、聪明睿智 睿智:聪慧,明智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方虚骄而恃气/子无以鲁国骄士 B.又相天子/伯乐相马
C.德行宽裕/由此德也 D.守之以恭者,荣/清荣峻茂
8、下列对课文内容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从全文看,周公是要告诫儿子伯禽:贵为君王者,更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乃至精神内敛,重才不露,大智若愚。
B 首句成王封伯禽于鲁,交代周公诫子的目的,突显诫子之必要性、重要性。
C 不谦桀、纣是也是从反面阐说。说明了谦德的重要性。
D 末尾句以反问呼应首句,加强肯定语气。起到了总结问题的作用,突出了中心句。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语文网
6.C 7.C 8.B 9.(8分)
(1)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4分
蒲松龄之妻(3分)
五十余犹不忘进取①。孺人②止之日: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③矣。山林目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松龄善其言。顾儿孙入闱⑤,褊心⑥不能无望,往往情见乎词,而孺人漠置之。或媚以先兆,亦若罔闻。松龄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答曰:我无他长,但知止足。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自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⑨耶?
(选自清.蒲松龄《述刘氏行实》)
[注释]①进取: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第。②孺(r)人:妻子。③台阁:宰相。④以肉鼓吹:犹言一呼百诺。⑤入闱:参加科举考试。⑥褊(biǎn)心:私心。⑦穆如者:端庄的人。此指妻子。⑧夫人:此指贵夫人。⑨觖(ju)望:不满意。
[文言知识]
说显。显是个多义词。
一、指明显、显著。成语有显而易见。
二、指高贵。上文倘命应通显,意为如果命运中应该通达显贵。所谓显宦,即是显贵的高官。
三、指显出、表现。如大显身手。
四、旧时对先人的美称。如显考(已死去的父亲)、显妣(已死去的母亲)。
83.翻译:①君勿须复尔;②松龄善其言;③往往情见乎词
参考答案:语文网
83.①你不必再这样干了;②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
3.《诫子书》2课时 篇三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译读——品读——背读”作为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疑中治学。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品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掌握字词,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教学难点:
赏析精彩妙点,理解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体会作者情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品读法 教学设想:
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所以我决定一改以往的传统讲法,从引导学生熟练的诵读课文入手,要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的疏通课文和理解文意;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共同解决;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本设计以“朗读——译读——品读——背读”作为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疑中治学,学以致用。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 6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诗句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明确加点字的注音和课文朗读停顿。夫:fú 淡泊:dàn bó 淫慢:yín 险躁:zào 遂(suì)穷庐:l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温馨提示:A、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4、掌握重要字词
诫:告诫,劝勉。书:书信。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以:用来。修身:修养身心。养德:陶冶德行。
无以:没办法。致远:达到远大目标。广:扩大。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淫慢:放纵懈怠。..险躁:轻薄。治性:修养 年与时驰:年华
...
/ 6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遂成枯落:就;枯败;凋零。多不接世:多数人。.....
5、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追求过度享乐的放纵和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时光飞驰而去,意志随时光流逝而消沉,最后就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附: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的放纵和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飞驰而去,意志随时光流逝而消沉,最后就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
2、熟读全文并背诵
/ 6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的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明确:A、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3、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明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明确: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5、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贪污腐败现象、“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
二、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2、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 6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谚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三、课堂小结:
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愿这些经典的语句伴随我们大家行走一生。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3、完成练习册的练习附补充材料: 为本文补充论据 事实论据:
立志:1.毛泽东:从小立有远大志向——立志救国、献身革命,最终缔造了新中国。2.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令世人敬仰的人。3.张海迪:身残志坚,胸怀理想,她说:“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她发愤努力,学会了多门外语,成为当时青年人的楷模。 宁静:居里夫人淡泊名利,追求宁静,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精心研究,最终发现了镭,获得诺贝尔奖。
居里夫妇的居室里简单到只有两把椅子,他们自己刚好每人一把。因为担心来访的客
/ 6 人在舒服的座位上逗留过久会占用她宝贵的研究时间。这就是“静”的最高境界。
居里夫人把英国皇家学会颁给她的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做玩具,她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著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这是因为居里夫人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所以她能在科学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治学:苦学例子
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
惜时: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爱迪生珍惜时间的故事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五、板书设计:
4.诫子书课堂实录 篇四
执教者 : 王正玲
(课前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诸葛亮的《诫子书》。(屏显:题目、作者)哪位同学能看着题目,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1:诸葛亮告诫儿子好好学习。师:从题目中就能看出好好学习吗?
生1:应该是警戒儿子要心静,不能烦躁。师:哪位同学能直接解释一下题目?
生2:我认为本文的题目就是警戒自己的孩子作为例子。师:诫子就是警戒、告诫自己的孩子,书是什么意思? 众生:信。
师:对,我们学过《答谢中书书》,“家书抵万金”。师:这篇文章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古代名人是喜欢写信来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是古代家长教育的方式,我们知道的《傅雷家书》,大家课下可以读一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起去了解一位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位年过半百的老父亲会对他八岁的儿子说些什么呢?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课文。(屏显:《诫子书》全文)生3:(朗读全文)
师:哪位同学能更正一下?
生4:他第一个字就读错了,把夫(fú)君子之行读成了夫(fū)君子之行,遂(suì)成枯落读成了 遂(zhú)成枯落。把淫慢则不能励精读成了精励。师:遂(suì)成枯落,遂是什么意思? 众生:终于。
师面向生3:希望你一定要记住。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生5:(朗读全文)师:订正一下。
生6:夫(fú)不是夫(fū),遂(suì)不是遂(suí)。
师:第一个字这两个音都有,做句首发语词时我们要读二声夫(fú),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生7::(朗读全文)
师:读得很好,请同学们小组内比赛,比一比,看谁读得好,互相更正一下。生读
师:读完就停下,我们齐读一遍。众生齐读
师:文言文的翻译是一项很扎实的基本功,请同学们小组或同桌合作翻译课文,结合课文注解,圈画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讨论。(学生组内合作翻译,师巡视指导。)
师: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是不好翻译。同学们在翻译讨论时,你觉得有哪些不好翻译的地方?
生8:非淡泊无以明志
师:有哪个同学帮忙解决一下? 生9:我认为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在对待功名利禄时要有一颗淡泊的心。师: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在翻译时最好保持原来的句式,怎么翻译最好,哪个同学帮下忙?
生10:恬静寡欲才能表明自己的崇高的志向。师:这是双重否定句吗? 生:不是。
生11:如果不是恬静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崇高志向。师:请同学们记录下来。
师:还有疑问吗?如果没有,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全文。
生12: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如果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师:请坐,翻译的非常好,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众生:没有
师:都明白了,那老师问一问大家,请看学案重点词语解释,抢答比赛。生13:夫是语气助词,君子是有道德修养的人,静以修身的以是凭借。师:请坐,有问题吗? 生:没有。师:继续
生14:明志是表明志向,淫慢是放纵怠慢,险躁是冒险急躁。生15:接世是对社会有益。
师:很好,这里是意动用法,类似于我们之前学过的“渔人甚异之”中的“异”。继续。
生15:穷庐是简陋的房子,这里指狭小天地,将复何及是怎么还来得及呢。师:文言文朗读是重点,要读出一些味道来,必须把自己沉进去,把握好语气和感情,大家看学案三:你认为本文寄托了作者对儿子怎样的情感?请分别设想站在父亲和儿子的角度体会本文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16:我认为作者对儿子有一种望子成龙的情感,如果让我站在父亲角度来读的话,我就会用一种比较沉重,谆谆教诲的语气读。
师:谆谆教诲,意味深长,沉重,期盼的语气,请你给大家读一下。生16:(读文)
师:读的有没有意味深长? 众生:有。
师: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生鼓掌)
师:你认为哪些句子语气最沉重或是作者会重点强调哪些句子。生1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师:为什么?
生17:因为他主要想告诉儿子要学会集中自己的精神,并且要稳重。师:这是从意思上说,那从句式上它是什么? 生:双重否定句式
师:双重否定,加强语气。(师范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读的意味深长。还有没有双重否定句? 生齐读: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师:对双重否定,加强语气。你认为还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重点强调。生18: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师:你的理由?
生18:之前叙述那么多,最后结尾了要教育自己的儿子。
师:最后结尾了要教育自己的儿子,要珍惜时间,而且用了什么标点? 生:感叹号。
师:请同学们读出感叹。生齐读
师:将复何及:!怎么来的及呢,孩子啊,抓紧时间,珍惜时间吧!还有没有? 生19: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师:你的理由?
生19:是从身心上教育儿子。
师:不能贪图享乐,不能懒惰懈怠,反面教育,(强调)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师:我们师生合作一下,请同学们在老师的提示下朗读。师: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个早熟的人才,从小聪明伶俐,诸葛亮清醒地认识到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隐患,他在给哥哥的一封信中写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为什么他会清醒地认识到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隐患? 生:他太容易骄傲了。
师:太容易骄傲了,所以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应该是语重心长,谆谆教诲,请大家读出来。(全班齐读)
师:蜀国后期,国势衰颓,后继无人。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是多么盼望儿子能快些长大,成为国之栋梁,请同学们齐读,读出一位慈父的殷殷期盼。(全班齐读)
师:有了殷殷期盼的味道。那么长大后的诸葛瞻是否能如父所愿呢?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诸葛瞻多才多艺,擅长书画,十七岁时即被后主刘禅招为驸马,是备受蜀国人民爱戴的英雄。他三十七岁时便和儿子一起战死沙场,可谓国之栋梁,诸葛亮对他的早期教育起到了重大影响,可以说《诫子书》一路伴他成长,他时时诵读,心领神会。请大家以诸葛瞻的语气心领神会地再读一遍。(全班齐读)
师:这是诸葛亮五十四岁时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信,正是这一年的八月,发动第五次北伐的诸葛亮终于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 雄泪满襟”,身为儿子,更应该牢记父亲最后的教诲,身心感念父亲的一片苦心,请大家读出慈父的良苦用心。读!(全班齐读)
师:这封家书虽然只有八十六个字,但问世之后却天下闻名,广为传颂,人们被诸葛亮的智慧所深深地折服,听说着这字字珠玑,句句哲理。请大家用一种赞赏的感叹的语气再读。(全班齐读)
师:这封家书写得太好了,这封家书既是对儿子的谆谆告诫,也是诸葛亮自己学习修养的实践总结。可以说诸葛亮自己也颇为自得,根据你们对诸葛亮的了解,结合诸葛亮的人生经历和人格品行,你觉得诸葛亮本人最喜欢的可能是其中的哪两句?为什么?或者用我从文中_______句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的诸葛亮。两种方式都行,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开始?
生20:我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读出诸葛亮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人生目标的人。
师:怎样读出来的?说说你的理解。
生20:从致远二字中读出诸葛亮有伟大的志向。师:哪位同学给补充一下。
生21:我也很欣赏这一句,我从这句读出了诸葛亮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非常的沉着冷静,用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一切的困难。师:你有没有事实能证明诸葛亮是这样做的?
生21:在草船借箭中,别人都很慌张,而他却坐在其中饮酒作乐,不怕所射来的剑鞘,最终与他预想的一样。
师:从容镇静,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但我觉的更像是险躁则不能治性,你觉得呢?
生22:诸葛亮在魏国大军来的时候,还能唱空城计,也能体现。
师: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的重要章节,同学们应该都有印象,但大家应该知道空城计是杜撰的,不是真实的,通过这个杜撰的故事我们能看出诸葛亮的从容镇静,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还有吗?
生23:我认为他喜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通过这一句他想告诉儿子珍惜时间,尤其最后一句“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师:那从中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23:诸葛亮是一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
师:非常珍惜时间,不能荒废时间,来学习读书,所以诸葛亮才能博览群书,大家传说中的政治军事无所不通,天文地理无所不晓。还有吗?
生2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一句写出了诸葛亮是一个非常热爱学习的人,并且鼓励儿子像自己一样活到老,学到老,而且要博览群书。师:那么他成才的原因,课本中总结的是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成才必须有志向,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他自己有远大的志向,隐居时就被人成为卧龙先生。还有吗?
生2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句话其实是诸葛亮自身的写照。从淫慢则不能励精,可以看出诸葛亮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师:对,诸葛亮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懈怠,很勤奋。生:他还做了非常多伟大的事情,为国家效力很多。
师:他受任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奔走驱驰,为了国事,为了蜀地。南征北战,殚精竭虑,他曾五次北伐,为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积劳成疾,病死于战场。可见他一生都实践了淫慢则不能励精。大家要记住勤奋勤勉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还有吗?
生2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是诸葛亮告诫儿子在做人方面的道理,而且从这一句我们看出诸葛亮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他可以用宁静来修身,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宁静,很节俭的人。师:很宁静,很节俭的人,是你猜出来的吗?有证据吗? 生26:他在遗嘱中告诉后人他的丧事要一切从简。
师:说得很好。大家可以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表达很简洁,道理很深刻。听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里的人生理想,其中修身是前提。那么诸葛亮的修身经验是静以修身,他在帮助刘备之前,一直隐居隆中读书苦行,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俭以养德,大家刚才说的太好了,他一生非常勤俭,在平定南中叛乱中深入不毛,非常节俭,他曾经向后主刘禅主动申报自己的家产,说自己“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他在病危时立下遗嘱说““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山上挖一个能够放进棺材的墓穴,下葬时穿上平时穿的衣服,不要放什么随葬品。他一生实践了他的俭以养德,希望大家能记清楚。还有吗? 生沉默
师:其实诸葛亮最欣赏的是挂在书房里的一副对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一生无意于功名利禄,不受外界的任何诱惑,我希望大家也能做到这一点,成长路上坚守自己内心的平静。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句话。生读
师:这里说的宁静是内心的平静,不受外界的干扰。我们的班级誓词是? 生:宁静致远 师:这封家书是诸葛亮自己学习修养的基本点,如果你从中学习的一两句送给你在座的同学,你会送给谁?
生:我把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送给张扬,因为他贪玩,耽误了学习。师:那请同学们齐读一遍送给张扬。
生齐读: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张扬:我记住了,我以后一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生:我把“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一句送给赵泽阳,因为他在学习方面太懈怠,太懒散。
师:我们请赵泽阳同学真诚的背诵一遍。赵泽阳: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师:请赵泽阳同学以后一定要勤勉,不要懒散。
生:我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句送给季成云、王瑞、施维 佳。他们在学习中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师:你们记住了吗?请三位同学一起背诵一下。生背诵
生:我把“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送给自己,以提高自己的修养。生:我也要把“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送给自己,因为我有时一考不好,就精神颓废(众生笑),没有信心好好学习,这一句能激励我胜不骄,败不馁。
师:请同学们一背一下。众生背
5.《诫子书》教学反思 篇五
导语:《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下面是小编整理《诫子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采用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为了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读——生悟——生思”的模式来执教这节课,整个课堂中都以“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和收获是本节课的主要立足点。
前面几个部分进行较为顺利,学生课堂活动较为踊跃,而且基本每个同学都能完成学习目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导学案设置比较合理,逐层深入,从“基础”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1、“研读与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但由于“导”的不到位,部分同学不能动起来,不能“赏”出亮点,“赏”出水平,导致气氛不够活跃,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领悟不够到位。在这个环节,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解疑,相信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6.诫子书教案 篇六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积累名言警句。
3.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预习检查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三、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1. 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3. 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
4.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以:用来; 广才:使……广博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5. 理解重点句子:说说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四、问题探究
1.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2. 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3. 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
A.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4.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 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文章结构
本文如何提出论点,进行论证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 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 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 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 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2.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七、背诵
八、拓展延伸
1. 《又诫子书》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译文: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2.《诫外甥书》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除去埋怨和悔恨,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低微没有出息之辈。
3. 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九、达标检测
十、作业
7.诫子书翻译简短 篇七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词语注释
⑴诫:告诫,劝勉,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同“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致,达到。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振奋精神,尽心,专心。励,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一说通“冶”。
⑿与:跟随。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⒀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8.《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八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文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在讨论交流中做到文从字顺的翻译。3.联系实际,培养自己勤学立志,宁静修身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重点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尝试翻译课文。2.在情景朗读中,体会家书中饱含着的深厚感情。
三、学习难点
感悟文中蕴含的修身励志哲理在当今时代的积极意义。
四、学习过程
课前交流:培养学生热爱文言文的感情。
导入:结合自己所了解的,谈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师:诸葛亮不仅是忠诚和智慧的代表,还是善于用智慧教子的父亲。今天我们就来拜读他在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的一篇《诫子书》。
一、初读——把握节奏
读出韵味 1.正字音,读通读顺。
2.把握节奏,体会文章的韵律之美。3.感受句式特点,体会句式工整之美。
二、译读——疏通文意
读出意味
1.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小组合作,解决疑难。2.质疑问难,全班交流,理解文章的意思。3.出示不加标点的文章,学生尝试练习句读。
三、悟读——沉入文字
读出情味
结合背景,指导学生朗读。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诸葛亮的殷殷期望和这封家信对诸葛瞻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思读——自我修身
读出理味
1.从文中选几句话送给自己,说说原因。
2.结合诸葛亮的一生,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蕴含的哲理。
五、感悟升华
总结提升《诫子书》对学生及我们每个人在自我修身及勤学励志方面的积极意义。
结束语:我们对于《诫子书》的学习才刚刚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加,我们对它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愿同学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它,践行它!
9.1诫子书》教案设计 篇九
诫子书 诸葛亮
幻灯片2
诫子书 诸葛亮
幻灯片3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幻灯片4
诫子书 诸葛亮
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幻灯片5 典故、故事
称颂他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
三顾茅庐 隆中对策 草船借箭 舌战群儒 七擒孟获 挥泪斩马谡
代表作: 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澹泊无以明志”
幻灯片6
放声朗读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dàn 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幻灯片7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操守、品德。连词,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志趣。
幻灯片8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增长才干 成就 学业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振奋 精神 懈怠,懒惰
幻灯片9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意志 消失 于是
枯败 凋零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接触 世事 幻灯片10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幻灯片11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诫子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幻灯片12
3、根据提示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3)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子是什么?
(4)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什么? 幻灯片13 4.在谆谆告诫的过程中,作者诸葛亮是从 和 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修身 治学 幻灯片14 围绕学习
5、文本作者抓住一个“ 静 ”字,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
淡泊 立志 惜时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幻灯片15
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幻灯片16
7、诸葛亮告诫我们“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你能为本文的观点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
居里夫妇的居室里简单到只有两把椅子,他们自己刚好每人一把。因为担心来访的客人在舒服的座位上逗留过久会占用她宝贵的研究时间。这就是“静”的最高境界。
居里夫人把英国皇家学会颁给她的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做玩具,她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著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这是因为居里夫人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所以她能在科学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幻灯片17 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你热爱生命吗?那么你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幻灯片18
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幻灯片19
爱迪生珍惜时间的故事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幻灯片20
爱迪生珍惜时间的故事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幻灯片21
7、为本文补充论据
(一)道理论据
淡泊: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立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惜时: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谚语)
幻灯片22 惜时诗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幻灯片23
(二)事实论据:
立志:1.毛泽东:从小立有远大志向——立志救国、献身革命,最终缔造了新中国。 2.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令世人敬仰的人。 3.张海迪:身残志坚,胸怀理想,她说:“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她发愤努力,学会了多门外语,成为当时青年人的楷模。
宁静:居里夫人淡泊名利,追求宁静,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精心研究,最终发现了镭,获得诺贝尔奖。 治学:苦学例子
幻灯片24 诸葛亮几千前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幻灯片25 附:
幻灯片26 译文示例:
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静己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幻灯片27 高尚君子的行为,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幻灯片28
德才兼备的人的品行,要从宁静中修养身心,用简朴的行动来培养品德。不节俭,无从确立自己的志向;不宁静,难以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努力学习;没有刻苦的学习,就不能得到广博的才智;没有明确的志向,就不能学到要学的知识。沉溺散漫,就不能激励精神;轻佻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否则年龄随时间流逝,意志伴同光阴消失,终于一事无成,只落得既不能继承前人又不能有益后世的结局。到那时,在狭小的天地里悲伤、叹息,又有什么用呢?
幻灯片29
1、本文的名句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提出论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诸葛亮写信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须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4、从哪两方面论述:学习、做人 ;用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5、文中道出了哪几层关系?学与静、学与才、学与志 6诸葛亮的治学之道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7、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1)要淡泊宁静(2)要有志(3)要惜时
8、文中人物理想人才必备的三个条件是:志、学、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志是成才的前提基础,品德修养是成才的保障。
9、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10、道出志与学的关系:非志无以成学 11宁静才能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12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才悲叹浪费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的句子: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3、志当存高远的名句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成语是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幻灯片30 【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
“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幻灯片31
宁静与淡泊其实是同一种境界,宁静之态也是一种美,像林黛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行动时仍如弱柳扶风般温柔静雅,如何不美?当然心灵的宁静更是一种境界,宁静是一盏灯,只有在宁静中思索才能照亮和清除心灵的污秽。南北朝有个僧人叫神秀的主张人要时常清扫心灵,作诗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净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其实心灵如住室,想保持长久的洁净就要时时清扫。只有在宁静中,才能静下心来,反省、清理心灵的尘埃与污浊,而对诱惑、名利之累,如何让自己的心时时保持如水般清净?心灵宁静了,自然一切都和谐美好,海阔天空。
淡泊宁静不是弱者面对现实无能为力的逃避,更不是愤世嫉俗者的孤芳自赏, 而是一种成熟的、和谐的、积极的心态。浮华尘世中充斥着太多的欲望和诱惑,欲望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不妨偶尔为自己疲惫焦躁的心灵斟一杯清香的淡茶。天晴的时候到小园香径中去走走,体味一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然;或者在难得闲瑕时到山林中去看看,感受一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朗;或者干脆静寞于窗前,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幻灯片32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
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
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幻灯片33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
“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
10.16诫子书教案 篇十
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重点)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难点)
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重点)
一、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局2009年版)。《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晚年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信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特别是他在《诫子书》中对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重视,更值得我们今天对加强自身修养和后代教育的重视。
二、听课文朗读,疏通文意。
1、读准生字词。
夫(fú)
淡泊 dàn bó
淫慢 yín 遂 suì
穷庐lú
险躁 zào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静、集中精神,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地学习之中积累。不下苦功学习,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不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够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够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就会变成年老志衰,没有用处之人,(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之中,(那时知道要悔过)又怎么来得及!
3、古今异义
夫君子之行(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今义:丈夫)夫君子之行(古义:操守、品德
今义:行为,行动)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指环境安静)非学无以广才(古义:增长
今义:广泛;宽广)
险躁则不能治性(险,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惊险
治,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
年与时驰(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义:奔驰,奔跑)
4、一词多义
去:意与日去(消失)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离开)以:静以修身(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歌以咏志(介词,用)
可以为师矣(介词,凭借)
5、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非志无以成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文言句式 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二、课文解读
仔细阅读这句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思考: 1.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用意是什么? 明确:因为古代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学有所成的人,是一般人学习效仿的榜样。诸葛亮希望儿子也能成为一名君子。2.“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明确: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3、仔细阅读这句话“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思考:
作者认为“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明确: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果一个人“淫慢”“险躁”,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4、仔细阅读这句话“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思考: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者是从什么角度阐述的?
明确:这句话的含义是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必将碌碌无为,老大徒伤悲,到那时就悔之晚矣。作者从反面阐述,劝诫儿子。
三、深入探究
1.本文中作者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志、学、才。作者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2.阅读全文,由文中的一些警句你联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
四、结构梳理
诫子书——修身
治学
惜时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五、艺术特色
1.观点鲜明,层次清晰。
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再如,从“静”的重要性上看,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文章层次十分清晰。2.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六、课后作业
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说一说学习了这课之后有什么启发。
七、拓展迁移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姓名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不释手,形影不离。他这样做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八、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二)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确:1.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2.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净、集中精神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三)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志与学的关系:非志无以成学。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立“志”当先,为“学”要实,心无杂念、凝神安适,直至达到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四)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五)背诵全文。
【诫子书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诫子书答案12-09
《诫子书》 教案06-09
诫子书教案免费07-24
诫子书原文课件01-07
《诫子书》教学设计01-23
诫子书复习知识点06-16
诫子书读书心得500字07-29
诫子书读后感400字02-04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学反思07-01
七年级语文诫子书教学设计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