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精选11篇)
1.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篇一
通识教育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传统工具理性主义课程论的弊端,通识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本文以此为背景,以高校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构想。
一、高校通识教育改革背景
现代高等教育是启蒙思想的产物,然而随着工具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获全胜,大学精神在技术理性、功利主义的侵蚀下慢慢退化,高等教育逐渐演变成技术教育,大学教育在发展中被不断地“实用化”和“外在化”。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理念也日益丧失其地位,学生的人文素养降低,丧失本土文化认同感,缺乏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文化批判精神。因此如果大学教育还仅仅停留在专业教育,势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的自我追求及教育自身富含的丰富意义。为此,摒弃工具理性主义的课程理念,大力发展通识教育已经成为理论界、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共识。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在这种理念基础之上,采取相应的方法以通识课程为载体,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是从人自身出发,促进人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它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趋势,为学习型社会和岗位的变迁奠定基础。虽然众多教育家们对通识教育的具体内容或许存在争议,却难掩其相同的本质追求,即强调受教育者作为人本身的和谐发展,反对过分专业化的、异化的、工具化的人。
二、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状况,笔者在陕西省选择了1所985、211工程院校、1所一本院校、1所二本院校和所民办高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在调研中发现,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得到了较高程度的重视、已经开始了具体的教学改革、师资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还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课程目标设置模糊。虽然各高校提交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文件中都明确写明了体育课程的设置目标,但这些目标明显带有模糊性、缺乏针对性。而且尽管各高校的实际情况都有所差异,他们的课程设置目标却呈现出较大的雷同性。从这几所高校提供的教学文件来看,他们并没有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现有的高校体育类课程除了学生的必修课大学体育以外,还包括了一些选修课程,如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篮球等。但这些课程的开设,缺乏整体性和逻辑性。各高校采取的普遍做法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教师能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有一些选修课甚至和大学体育中的内容重复。另外,目前高校开设的体育类课程大多以运动项目类为主,缺乏体育文化类、体育传播类、体育社会学和体育伦理等方面的课程。
3.体育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1)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由于体育课程的效益是长期的,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体育课程在高校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因为他们从中得到的回报和激励较少,总认为自己的学科属于边缘学科。有些教师甚至认为上课就是带着学生玩,从来不备课,上交的教案都是从其他老师处拷贝的,或者从网上下载的。这对于提高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是十分不利的。(2)教学方法囿于常规。博耶曾强调说:“最好的大学教育意味着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训练有素的探究,使学生具有推理、思考能力,高质量的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所有教师都应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最理想的大学是一个以智慧为支撑、以传授知识为己任的机构、一个通过创造性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场所。”钱伟长在谈教育创新时提到:教师的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应交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而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很少使用启发式教学等新方法,这是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背离的。
三、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构想
高校通识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造就敏于探索、善于批判、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发展的新人。通过通识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并非只是开设五花八门的课程供学生修读,不能仅仅停留在传递各种知识的层面,而应当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即发现各门知识、各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大局观”、“整体观”。此外,通识教育还应当坚持“非功利化”,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全人”。为此,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应当坚持正确理念,坚持其相对独立的价值观,为人的全面发展做准备。1.明确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制约着课程的设置,规定了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同时课程目标也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我国学者勒玉乐认为课程目标具有四种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中介功能、评价功能。根据课程目标在不同环节中的影响,它可以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它的核心功能首先是导向与标准功能。它负载着特定时期的教育价值观,通过特定教育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达到所要求的目标,对教育过程中的理念、教学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同时它也为评价工作提供了具体依据。为此,各高校应当依据本校和本学科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明确的体育类课程的教学目标。2.优化课程建设。高校必须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减少体育类必修课,扩充体育类选修课,强化基础课,开设辅修课,加强体育文化素养修养课、体育生活常识课与体育生活方式教育等。在加强课程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把通识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使其更贴近社会生活,更贴近时代,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其个性发展、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3.改善体育课程教学。首先,学校应当加大对体育类教师的培养力度,投入大量经费用于体育教师发展提升业务水平,如,参加国内外高级研修班、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教学改革等。以增强他们的教学改革积极性,为教学改革提供方法论指导。其次,应当采取项目教学法、案例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骆少明,刘淼.2009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报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哈佛委员会著.李曼丽译.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勒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57-159
2.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篇二
1 当前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面临的困惑
1.1 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不适应的困惑
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因为文化成绩差强人意, 又不愿意放弃读大学的机会, 而被迫选择了体育专业。他们大多是在高二或高三年级才突击训练专业考试项目, 缺乏系统全面的基础训练。入学后, 他们对专业没有认同感, 学习兴趣不高, 真正原意投身中学体育教学, 从农村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大学生寥寥无几。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学生的专业基础较差, 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分析和掌握上很难较快接受, 这也给本专业的各门术科学习带来困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不快。
目前, 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沿用母体学院体育专业相同的模式, 即通过公共基础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完成对学科内知识的教育;通过毕业论文、教育实习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 体育专业必修课学时比例逐渐减少, 选修课学时比例增大, 术科课学时比例减少, 人文学科学时比例加大, 开设课程门数增加。这样的课程改革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情况、技术特长等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 为他们提供自修或跨专业选修的平台, 而目前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条件达不到本专业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如何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来进行课程改革?这使得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陷入了困惑。
1.2 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实际需求脱节的困惑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使“健康第一”、“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成为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主旋律。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与新课改相适应的中学体育教学师资的重要环节。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目前就业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学生去往了县镇级的中学任教。由于独立学院缺乏适合教育对象实际特点的专门体育教材, 绝大多数都是沿用举办高校普通本科体育教学大纲, 因此, 在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等与举办高校没有较大区别, 教学内容未有针对性, 教学过程无差异性, 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大大影响了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学生就业。如何根据地区特点, 构建彰显独立学院特色, 针对三本学生的优势和劣势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并遵循基础体育课程改革建设规律的课程体系是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的又一困惑。
2 独立学院应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2.1 强化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技能, 提高学生从师任教的综合素质
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基本能力主要有:口语表达技能、专业运动技能、书面表达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竞赛训练能力及裁判工作能力、体育科学研究能力、教材分析能力和个体教育技能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教师职业技能, 将专业技能和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
第一、教育实习应采取集中实习、顶岗实习、分散自主实习等多种方式, 并适应延长教育实习时间, 独立学院体育系和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实习工作的辅导和督查力度, 把握好实习工作方向, 确保教育实践取得实效和健康发展。
第二、要在学生入校后, 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逐步增强学生对中学体育教学的认识, 及时了解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独立学院可以定期分批组织学生到当地中学观摩优秀体育教师公开课, 也可以将优秀的中学体育教师邀请来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并请他们将公开课的舞台搬到校内来, 让学生在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践之间初步建立起一种功能性联系,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转化能力。
2.2 优化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 构建实用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关键。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针对目前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 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资源特征等, 合理地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突出办学特点, 提高办学质量。
第一、精选整合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基本理论, 实现就业需求的保证。但随着必修课程时数被挤压、减少, 独立学院应该把必修课中相近课程进行整合简化。如:将“体育教学设计”和“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合并为“中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与教材教法”等。使专业必修课程成为内容精、覆盖面广的基础课程, 这样即遵从了课程的整体结构, 又优化了课程的组合,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得学习效率。
第二、面对着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倍增的就业压力等复杂环境, 独立学院要根据地域特点, 针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从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及岗位特点出发, 归纳出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使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始终在教育改革的前列,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才能贴近实际, 贴近职业。
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改革还处于不断摸索的初级阶段, 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素养、课程体系、教育观念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等都存在着不同层次的脱节。独立学院要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优化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强化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技能, 培养基本功扎实、运动技能水平全面, 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 从而为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打下扎实的基础, 适应国家、社会以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摘要:对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目前所面临的困惑进行分析, 提出强化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技能;优化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 构建实用的课程体系等建议, 以期能为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实现“无缝或小缝”对接提供参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S].2001.
[2]季浏.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6) :799-801.
[3]关北光.《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对接的策略[J]体育学刊, 2013, 20, (3) 1-3.
3.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体育教育课程改革 ; 目的 ; 方向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68-0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高新技术科技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每个人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对人才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也必然要从单纯的追求体质发展和技术传习向新的健康观转变[1]。
一、体育教育的目标和体育课程的基本内涵
学校体育主要由进行健体知识和运动技能知识传授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构成,而课外体育活动是巩固课堂体育教学内容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练习及活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2]。因而,体育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其体育情趣,锻炼其坚强意志,塑造学生优良的社会情感,并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3]。具体来说,可分成以下四个目标:1.良好的身体及心理发展;2.正确、合理的运动技能;3.科学的運动健康知识;4.健康的社会情感。
体育课程基本内涵的理解应是多角度的,具体来说,其应包含以下方面[4]:1.应有体育课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2.体育课程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说教,而应包括动态的学习过程;3.体育课程应包括其他与之相应的活动;4.体育课程还应有内容的安排、进程、时限等。体育课程应包括体育课程目标、内容、体育课时限、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余训练等,它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服务的课程。
二、体育教学现状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体育教学在创新中逐步完善,取得了一些进步,如终身体育思想进入教学。然而,在体育教学及课程设置中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5],影响着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如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成绩评定不太科学;体育教学在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终身锻炼习惯及提高终身体育能力等方面,缺乏很好的措施与办法,体育在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方面还只流于形式与口号;有效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比例小,不能较好的影响学生思想,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尤其缺乏健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6]。
三、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
体育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学理念与策略、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使学生能快乐、健康、幸福地生活,充分感受人的生命活力,体验情感,增强意志力[7]。
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8]:1.倡导和谐、全面的发展,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2.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内容过多的现状,满足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差异性需求;3.课程内容体现现代化,关注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4.改变课程强调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勇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5.正确的评价,改变评价过分强调运动成绩,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四、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为满足教育发展对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应把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作为课程改革的总目标[9]。
1.从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角度,把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定位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上。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在空间上,应从单纯追求外在技能、技术水平转向全面追求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上;在时间上,首先要完成学生在学校期间生成发育技能的培养、知识传授的任务,同时培养对体育爱好的兴趣、习惯、能力,为其终身体育能力打下基础。
2.以人为本,确立终身体育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体育观念的转变是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和先导,由学科结构向学习结构,由仅仅重视技术、技能、体质向重视技能、技术、体质、能力、个性协调发展的终身体育思想转变正是人本主义课程观在体育教育课程中的体现。
3.立足课程目标及学生需要重构课程内容。体育教育课程内容应服从于课程目标,并充分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要考虑体育运动对生理改造方面的价值,又要注重体育文化价值和养育价值,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道德的形成。
4.增大体育教育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结构要多元化,不搞整齐划一,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主张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多边互动,真正发挥体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和教师对这种学习行为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力生.以终身体育为主导深化大学体育改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增刊)
[2]王则刚.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人民出版社.2006
[4]钟玉明.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体育的培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
[5]程毅撰写 《论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观念变革》2007.9
[6]新课程教育网《转变观念加强体育教学改革》2005.10
[7]吴锦毅、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
[8]金钦昌主编.学校体育学.人民教育出版,1986.7
4.体育教育专业描述介绍课程就业 篇四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竞赛工作规律和特点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具有专科学历的体育教师。
二、培养规格
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能胜任初级中等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能组织与指导其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及竞赛工作。
三、课程设置
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田径、体操、篮球、武术、排球、足球、游泳、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统计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科研方法等。
四、就业方向
中小学的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业余体育运动学校的教练员。
五、学制
5.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篇五
论文关键词 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课程评价 改革
论文摘要 针对目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脱离了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落后于职业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就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探讨。
据调查,我国教育内部结构有了大幅度调整,有些地方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人数比逐步接近1:1,职业教育逐渐占据着重要位置。而体育健康教育仍停留在普通教育的模式,不能反映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且与专业实际相脱节,难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逼迫着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学的改革,使其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有所创新,更加适应择业、就业的需要,最终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学目标的更新
(一)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学具有特殊性
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因培养目标的特殊,故有着自身的特点:
1.教学时数少
因专业、学历层次不同,故学制一至三年不等,并常有实习穿插其间,教学时数少,连续性差。
2.对身体素质要求高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直接参与生产劳动的最基层的工人、技术人员,对身体素质要求高。
3.有专业要求
各专业不仅仅对身体各部位力量、柔韧、抗疲劳等指标要求不同,并且对学生组织、管理、表达等方面能力的要求不同。因此,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体育教学目标也大大不同。
4.理论教学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专业要求,还需要介绍卫生知识、救护知识、健康保健知识等。
(二)职业学校体育效益观的更新
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学不应仅把视野局限于职业教育的内部、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而应把视野扩展到职业教育的大系统中去,扩展到社会宏观系统中去。在进一步提高短期效益的同时,重视长远效益,为学生从业与终身发展着想。
(三)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学目标应从单纯强调体质向兴趣化、习惯化、终身化方面转变。
学生是否积极、自觉、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锻炼,应作为学生是否受到良好体育健康教育的标志。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健康的教育已成迫切之任务:即“提高锻炼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锻炼技能,使之毕业后继续坚持体育锻炼。使学校体育功能进一步延伸”,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二、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
(一)结合专业精选教材,实用为本
因为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时数的限制,需精选教材,突出实用性,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教材体系。要以“少、精、活”为原则,应包括娱乐、健身、竞技体育等多项内容。譬如:增加健美操等新型项目,适应学生求新的心理,也为毕业后独立健身提供方法与手段。
(二)根据专业选择教材,因材施教,预防职业病
学生参加工作后,其动作轨迹多为固定持续的,易产生职业病,结合专业特点,选择教材,编排不同性质的徒手操,有针对地加强不同肌群肌力的训练。如:对长期伏案工作的电脑、财经、会计等专业学生,应加强肩带肌力,训练指腕灵活性,大脑反应速度等;而对机械类专业学生,则应加强上、下肢肌力与腰部力量的训练。
(三)扩展理论教学的广度,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救护知识
职业中学多数不开设生理卫生、健康教育等课程,而与此联系最紧密的莫过于体育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系统地向学生介绍这些方面的知识。补充书本上没有的健身知识,要利用讲座、板报等多种形式,讲授保健知识(如家用推拿术);普及救护知识(如心肺复苏等);讲解运动创伤的预防与处理等。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化。
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的更新
(一)在组织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健康分组、能力分组等多种因材施教的形式。对于不同层次需要的应有不同的措施与方法,不能以简单的自然分组贯穿教学的始终。
(二)设计课的结构不应拘囿于单调的“三段式”,应根据课的任务、要求不同而不拘一格。
(三)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突出专业特点,重视能力培养,注重心理与个性发展。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编操、带操,并给予讲评与评分。从编操中,发展想象力;从带操中,锻炼了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四、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评价的更新
原有的体育教学评价,基本上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乏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同一年级不同体型及体质状态的学生,均采用划一性的标准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原有基础及经过努力提高的幅度,在评价中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体育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构建的多元价值判断过程。因而,主体取向强调参与者、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相互驱动,强调评价是一种多元化的过程。评价标准多元化。现代体育教学提倡学生“全面+个性”的共同发展,尊重和鼓励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坚持个性发展和教育共性要求的统一,这就要求评价必须兼顾个性和共性两个方面,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要从对学生的认识评价扩展为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由被动等待评价向主动参与评价发展。学生评价从关注结果向重视过程发展。在评价方法上,从仅强调测验分数向评价方法的立体、综合、多层次、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6.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篇六
251100山东省齐河县晏北街道焦斌中学王其林
摘要: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就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体育课程教学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都能积极地去完成,而在进行思想道德、文化艺术、劳动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则不够重视。实施素质教育就应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受到思想、道德、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做到寓教育于体育教学活动中,做到教书育人合二为一。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相互帮助,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困难同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
(二)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言行,培养他们正确的礼貌礼节;培养他们尊师爱幼,平等待人,做事公正,与人为善,言行一致等诸多品德;培养他们爱护公物的公德意识。这些做法对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很有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良好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理解只有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更有凝聚力、战斗力,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学生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良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四)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乡镇中学,室外体育课的教学条件较差,特别是夏、冬两季,室外环境更差,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的精神品质。教学中就要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中学体育课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不但要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和健康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和健康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校现有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大胆创新,把体育课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游戏的主人。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三)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
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四)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二)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五、劳动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二)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敬业教育。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
7.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篇七
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演变与发展
建国64年间, 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经历的较大的演变与发展, 以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为时间界限, 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196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的17年) 。这一阶段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主要经历了3次大的改革。3次改革的代表分别是195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 (草案) 、1956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1961年教育部重新制定的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材。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颁布和实施,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也是走得越来越稳。
第二阶段:从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10年) 。这一阶段, 由于政治原因, 体育课被严重的扭曲, 不仅仅是体育课, 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性质定位和发展走向都做了严重错误的判断, 导致该时期的体育课程的基础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这一阶段的体育被“军训”替代, 体育课则被“劳动课”所替代, 我国的基础体育课程教学处于名实存亡的境地。
第三阶段:从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30多年)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 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有了显著改观,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当然也不示弱, 在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多突破和完善, 但是, 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教学的总体实施情况还不是特别的乐观, 总体水平还不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已经不能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 与社会发展步调不相一致。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为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 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发[1999]9号) 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1]21号) 两大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性文件,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
1. 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不断创新
体育教学理念是指人们在进行体育教学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 对其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 也是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态度、观念和信念。教学指导思想正确, 即是指学校或学院能依据体育学科的性质、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从实际出发, 正确贯彻《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的精神, 促进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健康深入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 人们对体育教学理念的理解, 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 由“学科中心论”向“素质教育”理念方向转化;第二, 由“教学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素质教育为主、以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为主、健康第一”;第三, 由“专制”走向“民主”, 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专家”走向“教师”, 由“关注学科”走向“关注学生”。
其中, 第一种观点主要是指体育教学理念由单方面的以学科为中心向素质教育理念的靠拢,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 而不是“尖子教育”;第二种观点则直接将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准了学生;第三种观点则更加注重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理和融合, 倡导的体育学习方式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凸显其民主、自主和开放的特点。正确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对于进行有效的体育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能真正使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 不断进步, 不断提高。
2.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是指体育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锻炼身心的效果, 是进行一切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且操作性强, 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进行检查和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多时, 人们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仍有分歧:第一, 通过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演变和历史经验的总结, 得出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发展、学科建设和社会需要保持一致;第二, 汪晓赞博士于2007年针对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认识的问题, 进行了大范围的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主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占93.8%) 。毛振明老师在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总结中得出: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体育工作者经常混淆“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和“体育课程学习目标”的概念, 且将教学目标一定写在教学内容之前和每节课都要写全五个领域目标等等看成是大家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误解和错论。
在美国中小学课程中, 体育课程是颇受欢迎的课程之一。通过对比美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发展身体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 与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教学目标基本一致, 教学目标的大方向都是为了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适应社会。
3.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逐渐改进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是指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学和教的过程中, 传递的主要信息和内容, 简单讲即体育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体育知识。教学内容的选择, 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 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 且教材处理得当, 主要教材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的因素。
与其它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相比, 中国香港地区则更加关注学生的体验、从育人的角度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 且更加注重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美国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年龄结构, 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设定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内容, 如小学 (1-5年级) 的体育课程内容主要是基本技能的学习, 中学 (6-8年级) 则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运动策略和学习各种体育知识, 高中 (9-12年级) 则将体育课程的内容更加细化, 一些现代化的元素逐渐走进学生的课堂。目前我国关于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正在逐渐改进, 且改革主要趋势是:本土化、多样化和基础化, 主要表现在内容结构设计应本土化;内容安排选择应多样化;内容功能表达应基础化。
4.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趋于完善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体育教学思想或体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中心阶段, 包括传输教学内容、指导、干预和管理课堂等等。针对究竟如何设计体育教学模式, 如何实施体育教学这一问题, 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给了我们一些解释, 即教学设计科学, 教学分段合理, 教学组织严密, 教学方法有效, 教学步骤清晰;教学负荷适宜, 对各项的练习的时间、次数及强度能做出科学具体的安排;场地、器材、教具及现代技术手段的利用经济、实用、有效, 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目前关于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别:第一种是以新西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日本、加拿大、中国台湾省等五个国家或地区为代表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模式;第二种是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英国为代表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课程分设的模式;第三种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体育与生命安全基础两门课程分设的模式。三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在各自的区域特点内都有自己的优势。其实, 有时我们基础体育教学也可以参考一下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如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三 (四) 自主”体育教学模式;以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为代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福建师大为代表的“主附项兼修”模式;还有以深圳大学为代表的“俱乐部”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与之前相比都有很大的进展和改善。如深圳大学在尝试进行“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改革时, 实施过程是先由普通体育课到选择制教学, 再到选修课的改革, 最后转化到体育俱乐部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确定是一种需要不断探寻的过程, 不过我们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在此条路上正在逐渐完善。
三、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
解毅飞教授曾指出:当前学校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体育地位的问题、体育条件的问题、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课余体育活动的问题和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五大部分。汪晓赞和季浏等老师在对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中, 针对“影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因素”问题, 得出的结论是:缺乏教学条件 (占72.1%) 、经费保障 (73.4%) 、领导不理解新的做法 (占61.1%) 等。还有部分体育教师对此问题的观点是:主要困难在于缺乏培训机会 (占40.4%) 、缺乏交流机会 (占48.2%) 、缺乏指导 (占37.1%) 、缺乏政策保障 (占36.3%) 等等。针对该问题查阅相关资料, 得知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有以下几点:
1. 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理解频出误解
误解一: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
根据“三维健康观”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和体育学科的特点, 并参照国外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重新构建了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体系, 拓宽了课程的学习范围, 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五个学习领域, 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每一个领域都不可偏废。但社会上流传一些说法, 如“应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 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也不会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和“运动技术教学不用正规”等等, 这些都是对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错误理解和说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窄、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目标强调了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体育技术如站立式起跑的技术动作, 我们小学在学, 中学继续学, 到了大学的田径课仍有站立式起跑的教学, 这种枯燥且基本的运动技能可以稍作改变, 但是不能对所有运动技能的教学都淡化。
误解二:否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指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且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地位, 但是有关否定教师作用的错误思想与说法也有很多, 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上帝, 教师是辅助者”和“给学生一只篮球, 给他一片场地, 难道学生会束手无策地看着篮球发愣吗?不要说是篮球, 就是再换上一种学生完全陌生的体育用品, 如壁球、板球等, 学生照样会去玩, 只不过此时学生的技术是不熟练。”等等, 这些把体育教师的地位进行了严重的否定, 这些对体育教学理念和体育教学目标的理解是很可怕的。
2.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选择缺乏基础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学内容部分的改革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窄、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毛振明老师指出在对不同体育课程管理思想的指导下, 应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与之相匹配。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很多体育教师由于过于强调课堂的创新性和娱乐性, 设置的教学内容幼稚且不能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一致, 破坏了原本体育课的教育性意义。窥视很多广场中活动的年轻人或者老年人, 大家都有很强烈的活动欲望, 但却苦于活动内容的缺乏, 这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应坚决抵制诸如幼稚的游戏、表演性内容、棋牌类内容和多米诺骨牌等进入体育课堂。
3.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忽视教育性与健身性的统一
教学组织不严密 (如跳箱分腿腾越) , 教学方法无效 (蹲腾跃的分解教学) , 教学步骤过粗 (如缺乏身体练习的体操) 和过细的课 (如农村小学的投掷) 都不是好课, 因为这些体育课程没有把握好体育课程的教育性与健身性的原则。每一堂合格的体育课程, 都是教育性与健身性的和谐统一, 两者不可偏废。季浏老师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体育教学模式, 毛振明老师主张体育课要上得有实效, 即必须使学生先听懂、学会, 然后乐在其中地进行练习和不断巩固学习。两者说法不一, 但都是对体育课程教育性和健身性意义的表达。总之, 在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决不能忽视其教育性和健身性和谐统一的特性。
回顾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走过的路程, 体育实践者在体育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作了很多的努力, 虽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 但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还在探索中, 相信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精神的引导下, 一定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李忠堂, 阎智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体育学刊, 2010, 17 (12) .
[2]曲宗湖, 顾渊彦.体育课程热点探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3]李忠堂, 阎智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体育学刊, 2010, 17 (12) .
[4]于军, 徐元君.试论体育课程观念的更新与体育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25 (4) .
[5]吴健, 常生.30年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演变及其历史经验.体育文化导刊, 2012, 8 (8) :92.
8.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刍议 篇八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育改革
一、引言
新中国高校体育教育已经走过了50余年的历史,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作为高校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职体育,其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如何转变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高职体育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其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突出特点是实用性。2010年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纲要》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纲要》的出台就更进一步证明了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高职体育教育存在问题
我国高职教学改革一直是优化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体育教学改革一直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头。 纵观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发现仍存在以下问题:
1.体育教育观念较落后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仍然存在较重视专业性学习.忽略身体素质的锻炼的现状。不但体育教学课时安排占学生在校学习总课时的比例较低,而且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简单的遵循传统教学观念,以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终身运动习惯及良好运动行为的培养。
2.体育教师整体水平和素质偏低
当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体育教师学历水平偏低,教学技能较单一,无论是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从学生健身教育方面,都缺乏系统的学习和了解,这是无法满足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的。
3.体育设施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受到自身经济条件制约,虽然已形成一定规模体育活动场所,但仍然无法满足现时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需求,往往会出现运动器材等教学设施陈旧、不能即时更新;体育场馆服务设施项目单一,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多元化需求等现象。
4.课程评价体系不合理
现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往往是以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为主,这种考核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个体特点,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原本身体素质好的同学可以非常轻松地在现行体育课程中拿到高分,即便在课程学习中并没有认真学习,而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可能即便非常努力也才仅仅达到及格标准。这种单一死板的评价体系,会严重挫伤部分同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通过某一门考试,而是要培养大家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大家可持续的锻炼习惯。
三、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对策
1.以职业特点为基础,教授学生职业实用性锻炼方法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教育不同,其教学目的更倾向职业化教育,旨在培养实用性、应用型、技术性人才即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体育教学工作,一方面要结合自身教学特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体育教学改革,摒弃僵硬沿袭教学大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真正正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设计出“专业贴合化”的体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及习惯;第三要注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又在学生工作以后便于进行的运动项目,切切实实实以终身体育锻炼为培养目的;第四,最好能选择对学生工作后易患职业病有预防作用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更切合学生们的实际需要。
2.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优化教学质量
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是切实实施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根本保证。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高校要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师资培训机会、提供更大的继续教育平台,通过各种渠道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以更好更快地适应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3.以学生为本,增加体育教育投资
为了更好适应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伐,高校应注重对体育教育的投资。这就需要一方面,拓宽筹资渠道;另一方面,加大开发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力度,以契合学生多样化体育锻炼兴趣需求,同时也能促使开发与培养学生更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还可以在充分保障体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实施校企合作,院校合作,把现有体育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与分配,实现优势互补。
4.以教学模式创新为契机,建立科学课程评价体系
一方面,要摒弃与普通高校雷同的体育教学内容,在原有传统运动项目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们学习体育,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客观、完善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要以有利于促进其体质、心理、生理、技能等全面发展为准则,针对学生的个体体质、日常表现、技能掌握程度、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做到结合个体绝对成绩和相对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贺宝华、杨子民.高职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教育,2012(2)
[2]肖健.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考[J].体育时空,2013(5)
作者简介:
9.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篇九
一、《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的原则
1.坚持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2.坚持《课程标准》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指令性文件的思想 3.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实验稿)》
二、对《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内容修订的说明
(3)除对四个方面的内容作进一步充实之外,在“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方面也作了较大调整:一是取消按学习内容进行分类陈述,改为按水平学段进行分类描述;二是在每一个具体的内容目标之后,都提出了相应的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和评价。
(4)在对“体能”的评价中,特别注意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衔接。
(5)考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身体健康”部分适当地增加了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一部分 前 言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
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内容标准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三)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和可观测的学习目标
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具体的、可观察的学习目标。特别注意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设置成为便于观测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更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
(四)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
(五)根据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1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 2培养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和锻炼; 3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 4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5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二、课程分目标
(一)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本课程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方法,在小学阶段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功,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1.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2.体验成功与运动乐趣。
(二)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本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课程分目标的主要途径。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各种基本动作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初中阶段,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安全从事运动的能力以及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体育项目。
1.学习运动知识;
2.掌握运动技能;
3.增强安全意识。
(三)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与营养状况、行为习惯和体育锻炼密切相关。本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和行为习惯、安全与避险等对身体发育及健康的影响,发展体能;初中阶段应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生殖健康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能水平,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1.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2.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 3.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4.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本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及合作精神、公平竞争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和与人交往的方法。体育教师要结合运动技术的教学和体能练习,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小学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初中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
1.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2.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3.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4.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水平四
一、运动参与
1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学习目标:初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表现出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如有简单的体育锻炼计划,并付诸实施。评价要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过去一周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次数和时间,并进行自我评价。2体验成功与运动乐趣
学习目标: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体验运动乐趣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如认识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重要意义,对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上好体育课。评价要点: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意义及价值的理解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意义和价值,并相互评价上课和课外锻炼时的表现。
二、运动技能 1学习运动知识
学习目标1:简要分析体育运动中的现象与问题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简要分析现代体育与奥运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与问题。如简要分析2008北京奥运会、兴奋剂、球场暴力、乒乓外交等事件与问题。
评价要点:对现代体育与奥运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与问题的认识。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写出关于北京奥运会意义的小文章。学习目标2: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比较全面地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比较全面地掌握运动强度和密度、靶心率、运动处方、心率测定和运动量控制等基本知识和方法。评价要点:对科学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自我测定心率,并说出心率与运动强度和密度的关系。
△提高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与锻炼的能力。如根据体育学习或锻炼要求以及实际情况设置个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等。
评价要点:发现和解决体育学习过程中有关问题的能力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找出自制的锻炼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修改。2掌握运动技能
学习目标: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远、跳高、投实心球等项目的技术。
评价要点:完成所学技术动作的准确性以及速度、远度或高度等。评价方法举例:测评学生掌握并运用定向越野技术的情况。
△基本掌握并运用球类运动的技术和简单战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毽球、珍珠球和三门球等球类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评价要点:完成所学技术和战术的规范性和运用的熟练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考核性排球比赛中发球、上手传球、垫球技术的运用以及场上站位补位的意识等。
△基本掌握并运用体操类运动的技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器械体操、技巧、健美操、街舞、啦啦操、校园集体舞、民族舞等项目的技术动作与组合动作等。
评价要点:完成所学动作的节奏感、协调性、柔韧性、力量、身体姿态和表现力等。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完成大众健美操、分腿腾跃、以单腿摆越成骑撑和后摆转体90度下为主的单杠组合动作、以分腿骑坐和支撑后摆挺身下为主的双杠组合动作等的质量。△基本掌握并运用游泳运动或冰雪类运动的技术。如在掌握蛙泳和滑冰、滑雪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其他泳姿或有一定难度的滑冰、滑雪技术等。
评价要点:对于所学不同泳姿或有一定难度的滑冰、滑雪技术的掌握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完成所学自由泳或者滑冰技术动作的质量。
△基本掌握并运用武术类运动的技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8-10个动作组成的武术套路和防身术等。
评价要点:完成所学武术套路的连贯性、力量及其运用能力等。
评价方法举例:由教师或者体育骨干作为进攻方,观察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防身术的情况。△基本掌握并运用较复杂的其他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的技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跳竹竿、抖空竹、花样跳绳、踢花毽等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技术,以及各种有一定难度的具有锻炼价值的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等。
评价要点:完成所学动作的正确性、协调性、数量及运用情况。评价方法举例:学生相互评价经常运用踢花毽技术进行课外锻炼的情况。3增强安全意识
学习目标1:提高安全运动的能力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提高安全运动的意识。如比较全面地掌握安全运动要领、保护他人和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及常见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方法等。
评价要点: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安全以及帮助他人安全运动的行为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互相保护和帮助他人处理运动损伤的表现。学习目标2:将安全运动的意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安全行动的意识和能力。如在日常生活中走路、骑车以及特殊气候等条件下注意安全,懂得自然灾害(如地震等)发生时主动规避危险的知识和方法等。评价要点: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的行为表现。
三、身体健康
1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学习目标:了解良好的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了解合理饮食和体育锻炼对控制体重的作用。如知道合理饮食、正常体重和超重的概念,合理饮食与控制体重的关系,体育锻炼与控制体重的关系等。评价要点:对合理饮食和体育锻炼有助于控制体重知识的了解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说明合理饮食与控制体重、体育锻炼与控制体重的关系。
△了解合理安排作息对身体健康的益处。如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以及了解合理作息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等。
评价要点:对有关生活作息与身体健康关系的了解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分析自己的作息习惯并提出改进意见。
△了解生活恶习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并自觉抵制。如认识网络成瘾、吸烟、酗酒和吸毒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并劝告他人坚决抵制生活恶习的诱惑。评价要点:对有关生活恶习影响身体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举例说明吸烟、酗酒和吸毒等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了解常见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如了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结核病、病毒性肝炎、伤寒与菌痢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等。评价要点:对常见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的了解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或写出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了解艾滋病和血吸虫病对人体的危害和预防方法。如了解艾滋病和血吸虫病的病理、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等。
评价要点:对艾滋病和血吸虫病知识的了解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写出有关艾滋病和血吸虫病对人体的危害、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的学习心得。
2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学习目标:在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灵敏性、力量、速度和心肺耐力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多种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灵敏性。如在球类运动中提高灵敏性等。评价要点:运动项目练习中的灵敏性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篮球运球突破时的灵敏性。
△在多种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力量水平。如在体操类运动中提高力量水平等。评价要点:运动项目练习中的力量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完成单杠或双杠动作过程中所表现的力量水平。
△在多种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速度水平。如在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中提高速度水平等。评价要点:运动项目练习中的速度水平。
30秒快速跳绳的次数。
△在多种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心肺耐力。如在田径类运动中提高心肺耐力等。评价要点:运动项目练习中的心肺耐力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测试学生800米(女)、1000米(男)跑的成绩。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1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学习目标:具有坚决果断的决策能力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并果断做出决策。如在篮球比赛中,根据场上的形势变化果断做出决策行为等。
评价要点:在体育活动中果断做出决策行为的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举出自己在体育活动中果断决策的事例。2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学习目标:积极应对挫折和失败并保持稳定情绪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分析体育学习和锻炼中挫折和失败的原因,并保持稳定和积极的情绪。如正确认识挫折的原因,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评价要点:应对挫折或失败的情绪和行为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举例分析自己在乒乓球比赛失利时的情绪变化和调控情绪的方法。3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学习目标:树立集体荣誉感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共同努力实现目标。如在比赛中为了集体的最终胜利,愿意为同伴创造更好的进攻时机等。
评价要点:在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举例谈谈个人目标服从集体目标的重要性。4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体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如表现出公平、诚实、友爱、礼貌、尊重等行为。
评价要点:平时在体育活动中的道德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讨论和分析体育学习与锻炼中发生的较典型的不道德行为,并相互评价体育活动中的道德表现。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附录四:名词解释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国家课程标准是指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对个体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学习方面的要求。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仅仅是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规定。
学习目标:本标准提出“学习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过程。学习目标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其设立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设立并力求达成的预期学习结果。
健康:指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身体健康:指个体处于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标准》要求学生主要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能力。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标准》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信,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和被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较强。《标准》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运动参与: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对运动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要求学生形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应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技术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10.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篇十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分配以及选择必须要以国际的体育发展以及国内的体育人才需求为基准,同时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作适当的调整。对于必修课程的学科选择,不仅要开设基础体育课程,还要选择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课程。至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尽可能多扩大选修课程的知识范围和种类,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2加强与体育相关的课程研究,扩大专业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基础教育教学,由于就业面窄、竞争激烈导致专业学生就业率不高。而美国的体教专业课程设置在就业方面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开发与体育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国内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可以增加其相关的课程,比如市场营销、娱乐等方面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从而解决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3.3加强适合中小学的实用课程设置,重视教材的开发
高校目前所培养的体育人才目标主要是向中小学提供更多的基础体育教师。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必须要与中小学的课程设置相对应,才能培养出更符合我国教学要求的教师。所以,课程必须要根据现存的教学需求来设立。比方说,日本的课程设置上有一门关于体育与卫生的基础课程,而目前国内的高校大多数并没有开设此课程,而中小学有这一门课程。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与现实偏离,我们应当根据中小学的课程计划和需求来规划其课程,明确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
4结语
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基础教育教学,由于就业面窄、竞争激烈,导致专业就业率不高。同时在其课程设置上出现了忽视人文、自然科学的学科、课程安排上理论课与实践课脱离等问题,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课程设置对比,提出了优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加强与体育相关的课程开发、加强适合中小学实用课程的设置以及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学等策略,从而改进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贺.内蒙古地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2]安宏.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启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6,33(2):143-146.
11.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篇十一
一.高校体育教育现状
目前,虽然我国各大高校都开设了体育课程,但是很多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仅仅是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教育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方面关注较少,教学理念十分陈旧,学生在学习中倍感枯燥乏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项目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过于简单的教学内容也阻碍了体育活动在高校的广泛普及,导致体育教学的作用难以得到切实发挥。
同时,很多高校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十分欠缺,体育教师数量较少,专业的体育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很多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获得成就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另外,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已经为体育课程配备了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但是设备的应用程度较低。一部分体育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足以操作教学设备,另一部分体育教师则认为现代化教学设备操作复杂,不愿在教学中予以应用,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阻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价值的充分发挥。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一)促进体育教育知识更新
创新是当前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满足新时期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都需要不断更新。体育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了生物、数学等方面知识,而不同学科知识的更新也能够促进体育教育知识的更新和教育内容、方式等的创新。现代教育技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科资源和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教师不仅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教学资料,同时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与各地体育工作者进行交流学习,加快了体育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对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中教育理念、知识的更新有重要作用。
(二)实现远程继续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补充、更新自身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才能切实满足高校体育教学要求。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时空限制,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技术随时随地补充自身专业知识,与学生进行沟通,并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实现了体育教育中教学方式的改革。例如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向教师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是从教师处获得相关的参考资料,教师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观看远程教学课程,及时更新调整自身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一)在体育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中的应用
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十分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为体育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学习健美操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播放健美操的视频,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注意力会被视频吸引,能够主动关注视频中的健美操技术要点。同时,在学习分解动作时,教师也可以运用这一技术向学生展现分解动作动态图,使学生细致了解每一动作,并在反复观看中巩固记忆,消除教师亲身示范在时间和学生理解方面的限制。
(二)在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中的应用
传统的体育教育中,往往需要教师自行记录学生动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学生很难根据教师的描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即使经过教师指导也难以立即纠正错误。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学习羽毛球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学生实战对练的实况录制下来,并在训练结束后,要求学生一同观看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更正。
(三)在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中包含相关的教育管理系统等。学生能够通过管理系统自主选择需要的课程项目、上课时间等,教师也能够运用这一技术对学生平常课上表现情况、测试结果等进行记录、总结,并将学生成绩评价上传到网上,供学生查阅。同时,学生也可以运用这一系统对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级性评价,为学校考评教师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结论:
在教育事业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也亟待改革。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撑力量,具有更新教育知识、实现远程教育等功能,学校应充分运用这一技术,实现体育教育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推荐阅读:
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感想10-16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08-09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09-0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复习题10-01
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心得体会10-18
基础教育改革 面向全体 重视发展09-04
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11-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卷三及答案08-25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09-11
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培训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