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5则范文

2024-08-09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5则范文(精选4篇)

1.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5则范文 篇一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摘要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为此,应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帮助孩子们学会分享,可以健全幼儿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 幼儿 分享意识 分享行为

小班幼儿正处在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候,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他们涉世不深,想法单纯、美好。此时,对他们进行分享意识和行为的教育,可以健全他们的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激励幼儿对分享行为的学习。

1、帮助幼儿树立分享意识

要让幼儿学会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而要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并非教师言语说教就可以做到的。社会领域的教育本身就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玩滚动游戏中,多名幼儿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皮球,只有轮流推动皮球,游戏才能得以继续;在画画时,一组幼儿使用同一盒中的一种油画棒;餐前,还可以让几名幼儿合作分发小勺子;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穿脱衣服、鞋子等。同时,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认识我们的物品、玩具”活动,让孩子了解班上的各种物品、玩具,要让幼儿知道这些物品、玩具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的权利。通过这些方式,幼儿会意识到这些东西我可以玩,大家都可以玩。学会怎样与他人分享,懂得只有和大家一起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2、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

优秀的榜样会在孩子心目中产生很高的威信。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和细节为幼儿做好行为、语言示范。如在教学活动前分发图书时,我有意识地将图书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发放;当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我会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他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做出类似的行为。同伴也可以成为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班级中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或者是老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也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教儿童,比成人教儿童效果更大,更能教学相长,为儿童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在游戏中,幼儿会不自觉地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当我们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时,也是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二、创造机会,鼓励幼儿进行分享

1、在日常活动中,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引导他们与同伴分享

《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我是好宝宝”中,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从家里带来了小时候的衣物和相片等。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分享,孩子们互相介绍小时候的衣物,让同伴试穿、互相讲着小时候的故事、互相体验,高兴之情洋溢脸上,这时,没有“你的、我的”,没有争抢,处处洋溢着互帮互助的欢声笑语,充分体验到了分享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平时,我们还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去面对矛盾,解决问题。如:有一次,我新添了一个“小猫钓鱼”的玩具,班上很多同学都想玩,但鱼杆只有四个,所以小朋友们都围住玩具,都争着要先玩。这时,我就请小朋友县起来,大家一起想办法,最后大家决定把小朋友分成四组,按组来玩,而且各组比赛,看谁先把鱼钓完。通过引导幼儿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不但使孩子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乐趣,而且也提高了幼儿的分享技能。

2、抓住时机,移情推动分享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都进入了自己喜欢的区角。很多孩子在科学区玩,刘千瑜小朋友带来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电动轨道火车,小朋友见了十分羡慕,都想玩玩,而刘千瑜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孩子们都挺失望,我一看,见正是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迎上前去,对他说:“这个火车真神奇呀,可以接老师玩一下吗?”他点了点头。我拿过电动火车,对刘千瑜说:“如果这个电动火车是我的,那你想玩,该怎么办?”“问你借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可是,我不借给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想啊?”我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他想了想说:“好像有点难过。”“那你们大家呢?”“我也有点难过!”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刘千瑜,你看,小朋友现在心里都和你一样难过,你知道为什么吗?”刘千瑜不说话了,他拿过电动火车塞到小朋友手中,示意大家一起来拼出轨道,大伙儿高兴地和他一起玩了起来。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了两种角色,体验到了羡慕时的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从而拜摆脱了自我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识地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因此,我们应善于抓住幼儿情感状态,以此培养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三、正面强化,稳定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个新型玩具,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以后不跟你好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我就抓住这一教育时机进行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出现后,如果我们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逐渐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因此,当他们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应该及时鼓励、赞许、奖励,不管是物质还是情感,都可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使他们愉快和满足。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种及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的。”新《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耳朵合作伙伴。”为此,我们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本“家中的好宝宝”记事本,请家长们将孩子在家的表现记录下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育。老师有意在班中表扬在家表现出色的幼儿,树立榜样作用。同时,还要求家长也要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当买了好吃的东西,家中老、少一起品尝,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其乐融融的感觉。当家中来了客人,家长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给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给小客人玩等。如此,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也不例外,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所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和尝试,不断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从而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自觉分享,最终形成稳定的分享品质,为其一生良好社会性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2.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5则范文 篇二

[关键词]幼儿;分享;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要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由此可见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非常重要。小班幼儿刚入园,离开家庭进入集体生活,他们需要与同伴相处,共同生活。然而,小班幼儿自我意识较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很强的独占意识,不愿意与人分享,而小班幼儿正处于分享行为养成的关键期,这将阻碍孩子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十分必要,它有利于促 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今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可由于幼儿自身因素和外部的一些环境因素导致了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产生了阻碍。家长的过度呵护溺爱,使孩子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通常表现出不会与人合作,缺乏分享精神等。在代小班幼儿时,我经常会发现幼儿流露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他们“霸道”地认为:“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 我几乎看到大多数的幼儿喜欢别人的东西时就顺手“拿”过来;别人拿了自己的东西时也是顺 手就“抢”过来。有的幼儿想玩但没有达到目的就抓人咬人,有时孩子还会为了争抢同一个东西而“大打出手”。这让我们老师非常头疼,也充分表明幼儿缺乏分享的意识和行为。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呢?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学习和努力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培养:

一、激发幼儿分享的意识和愿望

建立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各个活动中,我们总会以理解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我们经常会说:“我有件高兴的事,好想告诉大家,让大家与我一起分享快乐!”“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就说出来吧!让我们一起想个好办法!”“我这里有一本好书,我们一齐看吧!”教师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能使孩子受到极大的鼓舞,激发分享的愿望,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的行为。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分享行为时,教师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二、让幼儿在分享中感受快乐

在进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时,我们可以有意识的为幼儿提供能进行分享的环境。 我们班小朋友从小班开始他们就喜欢在幼儿园过生日,于是,我在小班开始就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分享的行为,让他们自己把蛋糕送给同伴、送给隔壁班老师及幼儿园的其他工作人员,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食物,唱生日歌。每次“小寿星”为大家分生日蛋糕,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大家分享食物,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除了孩子们的生日会,我和同班老师在一些其他的教学活动中,有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孩子们也会带来一些食物,那我们也会利用这种机会给予孩子们主动分享的机会,利用同伴间的交往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从中体会着快乐和友谊。

三、抓住契机,适时引导,注重日常活动中的随机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合作分享的机会是很多的,如区角活动、角色游戏、自由活动、散步时等。我们还可以抓住日常生活现象进行情境教学。如:幼儿园新到了一批玩具,但数量有限,不能人手一份,这时,我们就可以把问题抛给孩子:这么多人都想玩这个新玩具该怎么办?孩子们通过讨论后想出了许多方法,如:“我们先商量好谁先玩”“我们可以两个人一起玩”。”在以后类似的活动中,孩子们多次实践,渐渐地,许多幼儿掌握了正确而恰当的分享方法。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分享技能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提高。

四、利用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幼儿进行分享认知的培养

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文学作品中的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例如: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与小动物们共享她的漂亮得金色房子时,她又得到了朋友。这个形象好象就是幼儿身边得同伴或者说是就是幼儿自己,所以大家十分喜欢她。为了让幼儿能充分理解小姑娘的 内心变化,对小姑娘自私后的孤独感及与人分享时的满足、快乐感能产生公民共鸣。如看图讲述《大家一起玩》、故事《孔融让梨》、儿歌《分果果》等,都是很好的教学内容,通过边看边讲边表演,发展幼儿的移情能力,促进幼儿自觉稳定分享行为的发展。让幼儿懂得分享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儿歌或故事中的人物学习,通过情感体验,让幼儿感受进行分享的快乐。

五、家园合作共育,促进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

家园合作对幼儿教育很重要,影响幼儿分享品质的养成不只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家庭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不刻不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只有家园携手、目标一致,才能进一步促进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我们无法将“忍耐”的美德教给三岁的幼儿,但是靠幼儿本身在现实环境中体会却是可能的。分享亦是如此。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我们要将分享活动贯穿于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幼儿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在主观上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

3.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篇三

分享行为是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是一种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可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把这些“小太阳”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精心呵护,舍不得让孩子受到丁点儿的委屈,看到好吃的、好玩的,只要经济允许,即使价格再高,也会毫不吝啬地买回家,看到孩子吃得高兴,玩得开心,家长比捡了金元宝还要高兴。长此以往,孩子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往往变得唯我自尊,不顾别人的感受。从小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群体里,表现为:东西争着吃,玩具抢着玩,我先拿到的,谁也别想拿去;自己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不愿与别人分享事物。因此,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幼儿学会分享,显得尤为重要。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的。

一、为幼儿树立合作与分享的榜样,萌发分享意识

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首先,我们要给幼儿做出榜样,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配合默契,幼儿会看到,会感受到,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其次,我们有了高兴的事情也会和幼儿一起分享,引导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如:“小朋友,我今天看到很多架飞机,他们飞得很低,你们看到了没有?”有的孩子说“我看到8架飞机。”另一个孩子说:“我看到上面的五角星了,是军用飞机。”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到处洋溢着快乐的气氛。再次,利用孩子对老师的喜爱之情,创造机会,让幼儿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如:幼儿在玩玩具,我对洋洋说:“让我和你一起玩好吗?”洋洋很高兴地同意了。我问他:“喜欢和老师

一起玩吗?”“喜欢。”“如果小朋友要和你一起玩,你会怎么做?”“和他一块玩。”我趁机表扬了洋洋。洋洋在和别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很高兴地说起和老师一起玩玩具的事情。洋洋在和老师、小朋友玩玩具时,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并和别的幼儿一起体验分享的快乐,从而产生了分享的愿望,初步萌发了分享的意识。

二、创造分享的机会,体验分享的快乐

在日常生活中,随机或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体验分享的情绪、情感,从而逐渐形成分享的行为。晨间活动、加餐、户外活动等,我想办法为幼儿创设、提供分享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会分享。如:晨间活动时,我为每组幼儿提供一筐不同品种的积木,如果每个孩子分几块,根本搭不出成型的东西来,因此,他们之间必须学会协商、合作,共同享用积木来搭建物体,体验合作与分享带来的愉快情感。

在教育活动中,我以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故事《小铃铛》诗歌《大家一起玩》游戏《二人三足》等。故事《小铃铛》中的小花猫,因为自私,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小铃铛,而失去了好朋友,当它遇到危险,好朋友却不计前嫌地帮助它,使它很惭愧,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和朋友快乐地玩在了一起。这个故事很简单,道理很浅显,也是经常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针对这个故事,我用重点提问的方式:

1、小花猫戴着心爱的小铃铛高兴吗?

2、当好朋友要戴一下的时候,它是怎么做的?

3、当它失足落水后,好朋友是怎样做的?

4、小花猫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以后是怎样做的?它高兴吗?而后,组织幼儿讨论:如果你是小花猫,你有了心爱的东西,你会怎么做?最后,组织幼儿表演故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进一步体验小花猫学会分

享后的愉快心情,强化幼儿对分享行为的体验。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自我会随着角色产生迁移,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加的活动,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是一条重要途径。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创造性游戏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或同伴的共同生活,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共处、合作中学会分享。如:《娃娃家》游戏中,客人到娃娃家做客,我趁机启发幼儿将家中的水果、点心之类的和客人一起分享;如果有小朋友去,拿玩具给小朋友玩;如果是老年人,不仅要拿点心水果,还要和老人一起聊天,让老人和我们一起快乐等。结构游戏中,我及时对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闪光点”给予表扬,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的快乐转化为主动形成的分享行为。

三、组织特殊的分享活动

1、设立“分享日”:幼儿将自己喜爱的图书、玩具、宠物带来与别人分享,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把自己喜欢的动植物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照顾;把爸爸妈妈从外地带回来的特产带到幼儿园,与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品尝;将去外地旅游带回来的纪念品和在旅游区拍摄的名胜古迹照片带到幼儿园与大家一起欣赏;将自己成功的经验和近期完成的作品向其他人展示等。幼儿在展示和讲述过程中,既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又会产生一种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还可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快乐”分享:就是每天为幼儿提供短暂的几分钟专门开展分享活动。幼儿尽可能地把自己拿手的歌曲、舞蹈、诗歌、谜语、故事、笑话等分享给其他幼儿。这样的分享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

幼儿的分享行为,同时也有助与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及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3、创设种植“分享角”:我们在幼儿园开辟出了种植园,教师和幼儿一起种植了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等,一起播种、施肥、浇水、拔草、捉虫等,到了收获的季节,幼儿很兴奋,个个摩拳擦掌,都想把果实快点收回家,当孩子们从地里拔出沉甸甸的花生果、掰下黄澄澄的玉米、摘下一个个大豆角,捧出白白的棉花时,孩子们的笑声和欢呼声响成了一片,大家奔走相告,互相分享着丰收的喜悦。接着,我们将收获的花生、玉米和豆角和孩子们一起洗干净,煮熟,一起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孩子们那种兴奋的心情不言而喻。

与别人分享成功、分享快乐是件让人高兴的事,但在幼儿的生活中也时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这就需要另一种情感,即:为同伴分担忧愁。如:乐乐小朋友因为生病没来幼儿园,通过我的讲述,让幼儿体验乐乐小朋友在家一定很难受、很孤独,我们应该帮助他做些什么?幼儿提出:“去他家里和他一起玩,给他带点好吃的,”“给他打个电话”等,最后大家决定选出一个代表给乐乐打电话,“电话”传达了全班小朋友对他的问候,乐乐很高兴,表示身体康复后马上回幼儿园,孩子们听后高兴得跳了起来。他们为自己给别人带来了快乐而感到自豪。

4.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5则范文 篇四

[摘要]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必须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不许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活动,教师要作表率,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另外家园还要密切配合。

[关键词] 幼儿行为,习惯配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其实质就是学前教育不应当把重点放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而应当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三字经》开门见山就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之言,这里的“习”可以认为是最初的学习。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可见,幼儿期是培养幼儿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幼儿教育而言,关键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德育的任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把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转化为幼儿道德品质的过程。可见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刻不容缓。

那么现在的幼儿还有哪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呢?通过在幼儿园的这两个月的实习,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很差,有的幼儿甚至尚未形成用餐、入厕、倾听、玩玩具等方面的基本行为习惯。而导致这个问题的产生的重要原因无非是现在的小孩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太过宠爱,尽量满足了幼儿心中的一切要求,在家中他们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同时我还发现不少幼儿在表演节目时还很自信,但一旦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一件简单任务时,就显得不知所措。若是集体完成一件任务,又不能很好的配合,团体协作能力太差。如果任由这一情况发展下去,幼儿行为方面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幼儿的不良发展将不可避免,对今后的一生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实习中,我所面对的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大多

3~4岁,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

共3页

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小班是幼儿从成人呵护中逐步走向独立生活的重要阶段。小班幼儿的许多行为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很大,因此,小班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更重要意义。

下面我就小班幼儿不能好好地就餐,有严重的浪费行为甚至挑食现象进行简要分析说明。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幼儿园、家庭、学校,孩子对于新鲜的饭菜、零食,只要觉得不可口,随意就扔掉、倒掉。也许孩子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孩子或者你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虽然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我国已经基本进入了小康社会,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吃穿用度已经不再成为难题,然而我们国家真的是富裕到了可以糟蹋、浪费粮食的地步了吗?——“节约”一词在人们的心里已日渐忽视和淡忘了。对于从小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们,他们耳濡目染大人的一言一行,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及习惯,如果他们把浪费粮食当作理所应当的事情,这样的下去,孩子们还知道如何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吗?孩子们还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吗?孩子们还拥有我们前辈们艰苦朴素,勤劳勇敢的精神吗?

那么就如何抓好小班幼儿好好就餐这样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提出了如下几点看法:

一、有效结合教学活动

教育对于3—4岁的幼儿来讲,他们的自控能力差,知道该怎么去做,但往往搞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或好的行为习惯得不到巩固的现象。如果一位单纯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常常要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活动,去教育孩子要懂得珍惜粮食。

播放关于《悯农》的动画,让孩子去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农民伯伯的不易。感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同时播放中国贫困山区的视频,那些跟他们同龄的孩子的生活状况,告诉孩子们虽然现在生活的改善,但是在很多山区,仍然有人吃不起饭,而且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很少,所以我们在浪费粮食的同时,却有很多同龄的小朋友连温饱都不能解决。现在,孩子们还能去浪费粮食么?

二、充分利用游戏活动,幼儿期可塑性大,学习的波动性也很大。往往一些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更不是一两次活动就可以巩固的。因此,行为习惯教育需要长期坚持,不断为幼儿创设重复的练习的机会,方可生效。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为此,我认为应该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如《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共3页

组织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扮演,使幼儿在游戏的模仿实践中养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品质。

三、寓养成教育的内容于一日生活之中而养成教育的培养有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要长期细致反复地进行。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经验的重组和改造。”在杜威看来,儿童从未成年状态发展到成年状态,他们的智慧与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儿童的习惯与道德也是在生活与适应环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育者要利用各种条件去促进儿童的习惯与品性的形成,而不能阻碍其生长。可见不能将幼儿的生活和教育活动分离,要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渗透性是儿童养成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如吃饭就餐前,提醒孩子们再想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再如要孩子们看看食堂里醒目的大字,教师可以读给幼儿听“一餐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如此反复,强化孩子的思想意识,浪费现象会有所改观。

四、教师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感染小班幼儿

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任务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因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儿童有重要影响。教师和幼儿朝夕相处,是幼儿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给幼儿以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教室的潜移默化长期熏陶下,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并以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儿童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都是这样的。教师在食堂就餐时也应该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切不可也存在倒剩饭的现象,这些都看似微不足道却十分重要的教师表率行为会直接作用于幼儿。

五、家庭密切合作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乃至终生性的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这个问题上,作为家长的,首先要有节约粮食的意识,并且在生活中注意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对于孩子浪费粮食的行为,我们应当严格制止及提出要求,不能任由孩子胡来。只有在现实生活中,给孩子正确的示范,孩子们才会有一个好的学习榜样,我们虽然不能再让孩子们再过以前的苦日子,但是我们完全有能力及义务让孩子明白:“浪费粮食可耻,爱惜粮食光荣”,让孩子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在学校中老师的提点,在家庭中长辈的教育,双管齐下,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开展科研活动

我深刻认识到要以科研活动带动教育教学。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专长,对养成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探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

共3页

教学水平,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师应多与幼儿互动交流,偏食挑食是不喜欢吃还是身体原因不能吃。教师应该十分关注,进而开展以此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注意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探究,提高科研活动的质量,并在实际养成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对孩子不喜欢的吃的蔬菜等告诉他们我们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性,否则就像缺乏营养的小树苗,不能茁壮成长;对于一些孩子由于过敏不能吃的食物,就应当给予改善。

总言而之,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的事,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必须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必须贯彻落实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活动,教师要作表率,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另外家庭还要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11.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加)马克斯·范兰梅.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宋广文,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美)艾里克·J·马施,大卫·A·沃尔夫.儿童异常心理学.孟宪章,等,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室内设计网络培训班下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