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2024-08-05

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精选13篇)

1.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篇一

透视小学科学课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内容摘要】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由于科学学科本身就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要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勤动脑,在实践中训练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同时还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内外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素养,兴趣,探究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少年儿童正处在智力发展的过程中,求知欲望强,充满好奇心,这一时期是培养儿童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但是还缺乏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能力,如果得不到正确教育引导,将会泯灭孩子心中的求知欲望,失去激发孩子潜能的最佳时机。由于科学学科本身就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就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一、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兴趣时最好的老师,教师在科学课教学时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

1.激发探究欲望。学生年龄小,他们好动、好奇,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易于直接或间接地被客观事物或其它自然现象的新奇性所吸引,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注意形象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如在学习“浮力”这节课时,我让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新鲜的鸡蛋先放入一杯水中,鸡蛋沉到了杯底,然后把这个鸡蛋放入一杯浓盐水中,结果鸡蛋漂浮到液面上。同样一个鸡蛋为什么在水中下沉而在盐水中漂浮呢?于是学生的头脑中充满了疑问和探究的欲望,急于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气氛中,我们开始了对浮力的进一步探究。

2.创设探究氛围。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学习环境,都为学生探究活动的进行和深入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保证。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转变角色,创设适合于学生自行探究、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研究活动活动之中。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还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认真“想一想”,互相“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教学“串联和并联”一课,上课时,先给学生准备好一块电池,两个小灯泡,若干导线,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有几种连接方法?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了探究之后设计出许多不同的连接方法,我又乘机提出问题:两种连接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两种连接方法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带着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一次次地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3.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在科学课教学中,探究性活动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引导和鼓励无疑为学生深入地探究注入了活力。如对学生探究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以保护学生的上进心和探索精神。另外,还允许学生的在探究活动出现失败。因为探究是一种探索性活动,由于探究方法不同,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不一定得出正确的结论,对此,教师首先要肯定其探究精神,然后与学生一起找一找失败的原因,再鼓励学生尝试进行新的探索。如在学习“滑轮”时,我让学生自己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否省力,学生进行探究后,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定滑轮费力,使用动滑轮有的不省力,有的省力,但不是省一半的力。这样的结论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正确的,因为学生实验时有滑轮的摩擦力和滑轮本身重量的影响,我首先肯定了学生们实验的准确性,然后点出实验时要排除或忽略滑轮的摩擦力和动滑轮的重量的影响,再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学生由此也学到了一种探究的方法: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影响。

二、在实践中训练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

学生学习科学课,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让他们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科学课所特有的学科特点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深的认识。

1.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是进行探究的基础。从具体的认识活动来说,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等三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如在观察方面,训练学生观察各种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观察方法,包括明确观察目的,把握观察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等等。在思考方面,训练学生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综合等基本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先思后说”、“先想后做”等良好的思考习惯。在实验方面,训练学生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的仪器,学习初步的设计实验的方法,会做一些基本的分组实验,包括训练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测定性实验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从基本的认识过程来说,教给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做”字上下功夫,对学生进行科学认识程序的训练。如面对某一具体的认识对象,采用什么方法去认识;如果用实验的方法,则应该怎样设计实验,如何在实验中找出有用的事实材料;面对大量的事实材料,如何进行整理,又如何找出事实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等等。如学习“摩擦力”时,我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们展开了讨论,有的说与接触面积的光滑程度有关,有的说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有的说与物体的重力有关,有的说与对接触面的压力有关,有的说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我总结了所有的假设后,对提出假设的同学及时表扬,然后说,我们做出了这么一些假设,我们怎样能知道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又与哪些因素无关呢?学生回答是进行实验验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实验验证呢?学生们又展开了讨论„„,考虑好了实验计划后,开始了实验探究,最后总结实验结果,得出了结论。这样,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得出结论,不但掌握了学习的内容,同时也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创造乃至发明打下了基础。

2.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进行探究学习的保证。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典型的教学材料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从趣味性、基础性、实践性原则出发,同时要尽量排除无关的干扰因素,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使他们能发现问题形成合理的假设,明确研究活动的目的,确定研究活动的程序。例如:教学《磁铁的两极》一课时,在探究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条形、棒形、圆柱形、环形、马蹄形和棱形(指南针)等形状各不相同的磁铁,同时为他们提供水槽、泡沫塑料板、磁铁座、小车等器材。学生经过多次探究,发现两块或多块磁铁相互靠近时,总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从材料的结构性出发,学生就会紧扣学习主题,对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途径和桥梁。

3.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关键。当学生有了足够的观察材料,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观察、操作,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获取知识。在科学课上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使学生能控制认识对象,有目的地去探索,真正成为探索的主人。“自己想办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不给或少给提示、暗示。教师的操作过程越“放手”,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越高,因而教师要做的只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是培养学生自我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引导学生想办法的过程是启发创造精神、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能力的过程。但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不同内容的课应有不同的要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相同内容也要有不同的标准。如在低年级教学是可采用“想一想”、“试一试”的方法,在中年级可采用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到高年级阶段可先由学生设计实验,然后根据所设计的实验选择有关材料。这样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逐步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

三、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内外科技活动。

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

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1.利用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面。如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利用网络资源,广播录像等,进行科技知识、科技信息的传播,利用兴趣小组阵地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与技能训练等等。这些课外活动都有效地开阔了学生在科学方面的视野,使学生感受到科技的无穷魅力和科技进步对人类的文明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如学习“环境保护”时,我让学生课外上网或查阅资料搜集有关环境保护的材料,让学生开一个环境保护动员会,孩子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搜集到了许多材料,并进行了交流,由此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从课本以外搜集资料的科学习惯。

2.利用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在课外,学生接触的自然事物和现象更广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自己拟定的方案去从事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或测量太阳高度,或自制“小孔照相机”,或设计一个小发明等等。有时,还可以按教师的布置,在课外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实验,作好有关记录,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索研究其中的一些规律。有时由于学校实验仪器不足,可以让学生从身边就地取材,用其他替代材料在课外动手实验。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他们的科学素质得到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我们要在科学教学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同时还需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并提供探究的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不断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

2.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篇二

一、合理运用图片,激发幼儿讲述兴趣

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图片既是教具,又是具体形象化的教材,更是幼儿讲述的依据。因此教师选择、制作合适的图片对活动的顺利开展是一种基础,而合理地运用这些图片是活动精彩的一种保证。

1.选择内容丰富的图片,激发幼儿的讲述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幼儿有积极发言的兴趣,丰富的图片内容甚为重要,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的阅读图片应是形式多样的。 从图片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平面的、立体的、单页单幅、单页多幅及教师绘制的图片、大图书等,还可以突破传统,利用电脑制作和放映幻灯片;从图片类型上看可以分为:照片、海报、广告、明信片、实物等;从色彩上看,中班幼儿大多数喜欢颜色鲜艳的图片, 所以我选择图片时大多选用彩色的, 但是黑白图片也会有意料之外的效果,如孩子的作品、老师即时的简笔速写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阅读的形式来展现。

2.根据图意的主要思路和讲述要求按需出示图片

幼儿的思维大多是具体形象的,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强, 因此在出示图片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情节朴实时:对于一些画面内容比较朴实、情节无多大曲折、图与图之间不存在太多悬念,这样的图片可以一次出示,让幼儿对画面内容有一个概括的印象,然后再让他们逐幅图仔细观察。(2)情节扣人心弦时:情节是精彩故事的组成,情节的转折往往是每次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更是如此。老师在处理扣人心弦的故事时图片的出示一定要精心的预设,从而引起对故事悬念的不断理解。比如《龟兔赛跑》围绕故事情节,准备了兔子和乌龟想比赛跑、兔子跑在前面、兔子在睡觉、乌龟追上小兔等多幅图片,老师根据故事情节,穿插出示故事的人物、背景等,在依次出示中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理解图意,从而对整个故事有了全面的了解。

二、精心设计提问,帮助幼儿拓展思维

1.设计描述性、判断性的问题

在出示图片时帮助幼儿初步理解画面内容,可以根据画面内在的内容设计一些描述性的问题,如,“画面上有谁? 在干什么? 是什么样的?”等,让幼儿对画面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结合判断性的问题,如“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 发生了什么事? ”等,帮助幼儿对画面进行分解,综合判断,进一步理解图片内容。

2.设计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

在讲述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围绕画面的主题,抓住画面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想象,拓展幼儿的讲述空间。这种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答案,它需要幼儿摆脱画面的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 合理想象,多角度回答问题。

三、灵活运用方法,支持幼儿自主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幼儿的语言正在飞速发展,词汇量的积累,观察画面的有意性、阅读图片的持久性逐步提高。传统的看图讲述活动是以集体授课为主,集体看图,提问回答,这种方式虽便于集中指导,但幼儿发言的机会有限,难以让全体幼儿有充分讲述的机会, 因此我尝试灵活运用方法,为每个幼儿提供讲述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发展。

1.集体与个别相结合

分组的优势是化大为小,自由、灵活,幼儿参与的机会多,讲述的顾虑少,容易调动幼儿想和说的积极性,另外增加了师幼互动的频率,便于老师观察指导。 如,在《生气的爸爸妈妈》的活动中先集体欣赏故事的开头,然后分组扮演角色,想象爸爸妈妈生气的样子, 接着集中交流、经验分享,提出新的要求“想象创编爸爸妈妈之间的对话”。 接下来幼儿又开始了另一轮的分组和集中。 在交叉运用分组和集中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幼儿学得也更投入、 更积极了, 他们在相互的交流和讨论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很好地提高了讲述的水平。

2.大图与小图相结合

大图能集中幼儿的注意,便于教师集中指导,适合面向全体幼儿使用。小图可以人手一份,幼儿面对小图,必然会主动地去看、去想、去说,这样可以做到全体幼儿都主动参与。 如,在阅读活动《爷爷一定有办法》中准备了一张大图:妈妈想把爷爷缝制的旧毯扔掉, 小约瑟坚持认为爷爷一定有办法,此时我给予幼儿想象的时间,鼓励幼儿自主合作,提供对应的小图,让幼儿在小图片中寻找“答案”。

总之,这些方法的运用跳出了传统教学的模式,既解放了教师的手脚,又拓展了幼儿的思维。 故事的结局不再是整齐划一的,只要合乎情理,我们都给予支持和鼓励,这样,幼儿对看图讲述活动的热情就更高涨了,阅读能力也提高了。

摘要: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运用图片激发其兴趣;精心设问题拓展其思维,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自主发展。

3.巧方法,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 篇三

初中二年级的孩子弹琴总是抓不准节奏,他妈妈问我:“这孩子的乐感要怎么培养?”我觉得这再简单不过,多听听音乐就是了,他妈妈说孩子不爱听音乐。我笑问:“你不会专给他听贝多芬、莫扎特吧?”他妈妈正经说:“何止?还有肖邦呢!特别是肖邦钢琴曲,他一坐我的车,我就放给他听。去上学的路上,我都会给他放一两个小时。”我问孩子妈妈:“他从来不听流行歌曲吗?”他妈妈瞬间变了脸色:“流行歌曲哪能听?都是些情情爱爱的,教坏了孩子。”

和以上两位家长的想法类似的家长恐怕不在少数,我们想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提升他们的乐感,所以拼命给他们听我们认为“优质”的音乐。我们越是刻意为之,他们越是强烈反感。

看到很多家长拿肖邦、贝多芬、莫扎特当英语课文一样往孩子耳朵里灌,那样硬灌进去能有多少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还有很多小朋友,除了老师教的儿歌,就只知道这世上有肖邦、莫扎特了,至于曲子的创作背景,表现的深意,别说是这帮孩子了,家长都未必了解。其实就算是古典音乐也未必都适合孩子们去听,有些曲子含义过为凝重,还有些现代作品表現过为抽象,都不适合孩子去欣赏。家长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轻快的作品,曲目短小精炼为好,每天听一到两次,每次十几、二十分钟就足够了。一方面过分灌输音乐对孩子的耳朵有影响,其实耳朵和眼睛一样是需要好好保护的,过度利用耳朵也会伤害听力。另一方面,家长让孩子长时间沉浸在音乐状态中,孩子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烦躁,影响注意力的集中。

对于流行歌曲,很多家长视它为洪水猛兽,觉得会让孩子“变坏”。其实你不让他听,班里多的是孩子在听在议论。完全不知道流行歌曲,孩子跟班里同学的交往会受到限制,少了很多话语权。而且人都是有好奇心的,你越是阻拦,孩子越是好奇那里面到底藏了什么。家长倒不如挑选一些优质的流行歌曲引导孩子去欣赏,很多流行歌曲里的歌词写得都非常美,未必都与男女情爱挂钩。

培养孩子音乐素养的好办法

挑选孩子喜欢的音乐 只有喜欢的,他才会爱听,也只有喜欢的,他才会听进心里去。

带他去听音乐会 去听音乐会的好处不仅欣赏了音乐,更能全方位地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直观认识各种乐器。在音乐会的气氛、礼仪中,孩子更容易沉静下来模仿、学习。

用视频欣赏音乐 音乐不是光用耳朵听的,也可以用眼睛看的。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更容易吸引孩子注意力,特别是对学习乐器的孩子,用视频欣赏音乐更利于提高他的音乐素养。

4.培养科学素养的化学教育论文 篇四

一、国家《化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素养的要求

《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出:“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从标准中已经可以看出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受到了重视。

二、如何在初三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注重“双基”,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夯实基础

近几年来各地的新课改都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在许多的中考试题都在围绕提高叙事的科学素养,注重了以“双基”为载体,通过态度、观点、方法、情感及现实生活中重大化学问题进行“包装”,重点考查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自学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搞好“双基”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种可行的途径。通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复习中要让学生牢牢撑握“双基”,特别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并重视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探究和理解书中的理论。

2.利用好试题,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和方法

中考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掺杂着许多的习题训练与评讲。因此教师利用好了习题,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能培养他们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这个习题的讲解过程中,一则学生通过主动的思考,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二则巩固了对比探究的科学实验方法,三则在讨论和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由此可见习题的讲解并不是枯燥的对答案阐释,而是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一个很好的承载体。

3.重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5.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科学素养1 篇五

叙永县赤水中心校:罗小兰

论文摘要: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本文主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一些经验交流,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论述: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树立学生的科学素养;以课堂为主要阵地,让学生认真学科学,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学会用科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科学的魅力。

关键词:

科学素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享受科学

什么是科学素养呢?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和民族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细心地引导、耐心地培养。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得出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树立学生的科学素养。

激发农村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尤

为重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在学校生活中,我们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定期创办科普小板报和手抄报,内容包括天文、地理、科技、军事„„还可以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展示科技成果,给予及时的奖励。农村小学还可以根据学生家长多数是农民这个特点依托家长的帮助,让学生对果树嫁接,让“多果树”不再是幻想,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中提升科学意识、培养了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以课堂为主要阵地,让学生认真学科学,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农村学校具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资源,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的,完全不能满足小学生浓浓的求知欲望,农村小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科学课堂无疑是最好的阵地。这给上科学课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学科的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在课堂中的辅导作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观察实验现象,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科间的整合与渗透,充分发挥科学课的优势,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三、以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学会用科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发挥农村优势,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农村学校就因地制宜充分运用大自然给予的天然条件,开展相关的科技制作活动。如农村的学生每天都以花草树木为友,对于蝴蝶、蜻蜓、鲜花、小草和树叶都亲密无间,所以学校可以开展制作动植物标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等实践活动,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注重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科学实践活动。

农村学校一般都是学生少、班型小,在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时要结合农村学校的特点,把着眼点都放在农村、农业、养殖业上。

如我校所在的叙永县赤水镇是一个水果大镇,每个学生家里都有水果,我们学校高年级组开展了“制作水果电池”的科技实践活动,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相关的科学现象,收集有关电池的种类、危害、应用和制作方面的知识,将不同的水果作为实验对象,在家长的辅导下测量电压,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明白水果是可以作为电池的,还让学生记录和观察各种水果的生长情况并作好分析和建议。

我们学校的不远处有一条可流——赤水河,它原本是一条清澈的小河,里面有很多小鱼,可是近年来由于人为的污染、电鱼、捕鱼现象非常严重,所以我们学校开展了“保护母亲河”系列实践活动。开展沿赤水河两岸调查走访活动,活动走访了赤水河两岸5个村庄,走访了村干部和七旬以上老人,向他们请教赤水两岸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所积累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号召全镇的人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积极参与保护赤水河的行动。

农村学校虽然硬件设施少,但是有很多科学活动室可以用简单的工具完成的。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虽然探测仪器和卫星技术彩能够帮助科学家准确地观测天气,我们农村的小学生也能用简单的工具来发现天气变化的信息。

通过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动手动脑的科学实践能力,从而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青少年科技创新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尤为重要。

(1)提高认识,为开展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明灯,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我们在校园内张贴科学家的挂象,成立科技兴趣小组,充分利用每年的科普周开展科技教育专题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留心生活,挖掘创新的源泉。

科学技术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事事有科学,处处可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个善于观察的细心人,如:2009年湖南踩踏事件后,学校大力强调楼道安全问题,很多学校的教学楼都存在踩踏的安全隐患,特别是有人逆向行走的时候更危险,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学校有个同学就用“科幻画”的形式发明了“防踩踏楼梯”的大胆设想。又如我镇是地理面积比较大,镇内海拔高度差距大,5、6

月份当镇上的温度达到20多度的时候,中沙村的温度还在10度以内,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夏天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和调查海拔高度与气温的关系。

2008年5月12日那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谁也不会忘记,我们学校虽然离震中很远,但是那种摇曳的感觉和地震的破坏性我们已经深深地感觉到了,我们学校就有1同学设计了相关的科学幻想画,他把每个家庭设计成了一把可以飞翔的大伞,当地震来临的时候,伞自动收紧,像热气球缓缓上升便躲过了地震的侵蚀。

(3)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比赛,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升华。

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 “我爱科学”演讲比赛,“科技创造未来”科幻征文,“读一本科普好书”读后感,科技小论文、我的科技小制作等科技活动。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科学的魅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探索的乐趣,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教师的赞扬等都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对于学生在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应及时、充分的给予正面的评价。老师的一句表扬的话,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肯定的举动往往在学生的心中会荡起层层涟漪,使学生产生暖意,觉得老师时时刻刻在关心注意他,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吝啬对学生的正面评价,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感受到创新的愉悦,对于培养科学

素养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也并不是简单的一节课和一次活动就能做到的,需要我们新时期的教师从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享受科学等几方面着手,孜孜不倦辛勤的耕耘才能见到成效。

附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人民教育

2、《科学课》 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会刊

6.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篇六

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的实验报告

21世纪是高科技的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新时代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是具有创造性,高素质的人,高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幼儿抓起。通过“田野课程”资源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有效提高了幼儿的观察,想象探究的兴趣与能力,为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何开发“田野课程”资源培养幼儿科学素养教育,他的教育目标,内容是什么,以什么方式方法进行,这是幼教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作为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实验园对开发“田野课程”资源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活动进行了实验研究。

一、实验时间与对象

1、实验时间:2004年10月—2005年8月。

2、实验对象:xx县第一幼儿园。

二、实验内容

1、通过开放的身边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2、利用农村特有的教育环境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思考的习惯。

3、引入“田野课程”理念,研究培养农村幼儿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三、实验过程(分四步进行)

1、实验前后我对幼儿及家长进行了测试,其内容为:

(1)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主动性好奇心。

(2)幼儿家长的科学教育意识及科学教育能力.(3)不同年龄的幼儿实验前后的能力对比。

测试题及标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统一制定分头进行。

2、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家长培训

实验前进行了家长培训培训主要内容如下:

(1)讲解开发“田野课程”资源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的意义。

(2)培训实验内容

(3)指导家庭进行实验教育

我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深入到幼儿家中指导家长进行科学活动。同时定期让家长到幼儿园来与教师幼儿一起进行科学活动,从而达到培训家长的目的。

3、实验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3-4周岁幼儿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带领幼儿探索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在这个阶段我设计了主题班会《我是环保小卫士》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通过来自与幼儿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和师生共同参与设计的主体探索能极大程度的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事物的有益兴趣养成幼儿好奇好问等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习惯。

第二阶段4-5周岁幼儿期,以观察研究自然科学现象,观察动植物培养幼儿探索自然的素养。我设计了《霜花》《冰雪系列游戏》等活动注重环境资源对幼儿活动的影响和支持。通过对教育资源的广泛调查和综合开发,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资源利用的实效性,突出体现“田野”活动所倡导的真实自然开放的教育情境在幼儿活动中的教育价值。

第三阶段5-6周岁幼儿期,了解关于力、电、磁等简单的物理现象及简单的化学现象。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习惯。使幼儿的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设计了活动课《神奇的水注》《你能把它们分开吗?》《飞翔》《有趣的转动》等重视幼儿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半结构(富有弹性的)的课程设计,以幼儿的需要为活动的发展线索,同时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能力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实验,总结出培养农村幼儿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4、总结成果阶段

三年来开发“田野课程”资源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已经深入人心受到家长幼儿社会的认可。我也得到了锻炼发表了多篇论文。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我们在实验前后对幼儿家长,幼儿进行了测试其结果如下:

1、对幼儿家长的测试结果

表1幼儿家长实验前后科技教育状况的比较

具有科技教育意识

具备科技教育能力

实验前

10%

45%

实验后

45%

70%

由表1可以看出,由于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幼儿家长的科学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说明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仅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科学意识及教育能力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对幼儿的测试结果

表2小班幼儿实验前后心理诸因素变化的比较(n=1240)

观察力

想象力

主动性

好奇心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X

8.53

11.6

6.67

9.53

7.55

11.22

7.54

8.97

S

4.87

3.21

4.5

4.32

2.6

4.07

2.35

1.89

Z

12.36**

15.03**

15.86**

17.87**

p

0.01

0.01

0.01

0.01

注:n为样本数量,X为平均测试分数,S为样本分数的相对平均分数的标准误差,Z为检验计算结果(按照显著水平0.01或者0.05计算),p<0.01表示实验对照显著性的可靠程度为99%。

表3中班幼儿实验前后心理诸因素变化的比较(n=1240)

观察力

想象力

主动性

好奇心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X

13.9

10.9

12.4

8.87

10.9

9.49

12.6

S

4.13

5.65

5.75

6.12

3.76

6.48

4.99

7.35

Z

9.5**

5**

8.12**

3.7**

p

0.01

0.01

0.01

0.01

表4大班幼儿实验前后心理诸因素变化的比较(n=1240)

7.试论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七

一、地理科学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学生由学习、训练、实践而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意识、情感等智能要素的综合反映。地理素养包括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部分。地理科学素养是地理素养的最重要的构件, 所谓地理科学素养是学生由学习、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以及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有机要素的综合反映。大致可以概括为地理知识和技能、地理方法和过程、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1) 地理知识和技能。地理知识是基础, 比如地理概念、现象、分布、过程以及成因、特征、规律等内容。地理技能是关键, 包括提出问题、收集问题、整理问题、分析问题及回答问题等技能。地理能力是在地理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 (2) 地理方法和过程。主要是指能够发现地理问题, 设计探究方法, 开展调查研究, 得到解决方案, 运用适当的方法表达见解、交流体会、反思成效的过程。这些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激发他们积极去探究自然环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起到奠基作用。 (3) 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认识上体会地理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步体会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逐步感受地理学的自然美。在情感上, 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并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 关心周围环境和地域变化, 做到时刻关注人地关系。用科学的态度看待资源、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不迷信权威, 尊重自然。对所处地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责任感, 成为具有地理科学素养的、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影响培养地理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

(1) 教育主体。在影响培养地理科学素养诸多因素中, 教育主体因素是最重要的。比如教师的知识广博程度、理论水平、教学艺术以及敬业程度, 学生的性别、年龄、认知水平、学习经验以及意志情感等因素。 (2) 教学方法。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有时忽视了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 影响了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依据新课程标准, 要改变教学方法, 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改变评价与管理模式。 (3) 学习方式。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学生由原来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对地理知识、规律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转变成为积极思考、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关键。 (4) 评价方式。地理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点, 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目标多元化和手段多样化, 既关心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又侧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学生成为地理评价中的主体, 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 (5) 课程资源。地理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充分利用地图、资料、信息技术手段来丰富地理教学资源, 完善地理教学。

三、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策略

(1) 教师的讲授是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的基础。地理教学是让学生懂得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 和其他的动物、植物共同享用自然环境。学生尊重自然发展规律, 自然环境就会和人类和谐共同发展;倘若人类不遵守自然的发展规律, 良好和谐的自然环境就会消失, 自然灾害就会接踵而至。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剖析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等环境与发展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2) “活动”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教材中的“活动”内容, 要结合实际, 紧扣“本地”具体情况, 将学生身边的“地理”融入教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在学习城市的规划时, 可让学生讨论本地工厂企业的布局是否合理, 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技能, 又拓展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视野”, 使学生研究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责任意识得到提高。 (3) 运用丰富多样的课堂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地理“课堂”要扩大化, 校园、野外、社会、家庭、网络都可作为地理课堂。在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下, 教学活动不再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师生平等互动、生生互助合作, 学生从以往的个体为主转向个体与小组相结合。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 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意识和愉悦情怀。 (4) 开展第二课堂, 促进科学素养的养成。实践证明, 学生应参加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 比如生产布局、环境污染等社会调查, 这对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束语

总之, 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 要用科学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意识,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出发, 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地理思考能力和地理科学意识, 努力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向东, 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2) .

8.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篇八

关键词:培养学习习惯观察探究反思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學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一)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四)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受水型水钟》的观察,要将漏斗、水筒、浮标、齿轮、刻度盘、刻度尺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五)观察的选择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9.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篇九

(课前五分钟)摘 要: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阐述了教师从化学用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几方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科学素养;学习兴趣;提高;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初中生在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时,往往学习兴趣很浓厚,对化学这门学科也充满好奇,可是不少学生化学成绩却很不理想,学习兴趣也明显很弱,根本原因在于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没有形成,不会应用本学科知识去解决学科内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尤为重要,下面就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重视化学用语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用语的学习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保障,许多学生往往就在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方面学习不得法,致使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兴趣减弱。,可是在学习酸碱的性质一节时,发现学生的化学用语掌握很不理想,经常会有化学式写错,化学方程式不会写,一节课写不出几个化学方程式的情况。所以首先从元素符号、化合价入手,让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再根据化学式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准确写出化学式,并让学生明确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和方法,特别注意化学式前面及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含义,加强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得到了明显提高。化学用语掌握好了,学生学习成绩也就提高了,学习兴趣浓厚了,科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化学用语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化学成绩非常关键。

二、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形成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教材中的实验尽量让学生动手去完成,并且再补充一些拓展性和探究性实验。如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以后,再让学生学习氢气的制取及性质,氢气的爆炸性实验。化学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实验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合作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补充一些趣味性的实验,如学习了燃烧与灭火这节内容时,给学生设计一个“水中生火”实验。就是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热水中,并往热水中通氧气,发现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了,学生脸上写满了好奇,经过短时间的思索后,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心情也豁然开朗了。这样的实验,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比起空洞的说教和夸夸其谈会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化学实验,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也逐渐形成。

三、小组合作,小组竞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机

在目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近来,在课堂上实行了“小组合作,小组竞赛”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课堂上,各小组成员在组长带动下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学习气氛浓厚了,学生脸上表情也丰富了。课堂检测各小组展开竞赛,各组之间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改变了过去课堂沉闷的现象,学生说得多了,做得多了,老师讲得少了,只起点拨作用,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课堂观念转变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合作探究,思维表达能力也不断提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科学素养也不断得到提升。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在实践中体味化学

化学离不开生活,化学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参加不同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化学。如学习了黄泥水的净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镇上的水净化厂,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水的净化的认识,同时也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学习了酸碱的性质以后,让学生回家用厨房中的原料自制一瓶汽水,并带到学校来相互品尝,比一比谁做的汽水好喝。学习了化学与环境,鼓励学生调查水的污染和净化,观看污水处理厂污水的处理过程和净化原理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了化学,体味化学,加深了对化学的认识与理解,并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学以致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见识,提高了科学素养。

心得体会

10.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篇十

[论文摘 要]教师群体的学科素养能够反映出学科共同体的专业特征、学科文化底蕴及学科发展前景等。具备良好学科素养的教师对学科共同体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会激励和督促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创新,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和维护学科共同体的声望。

[论文关键词]科学范式 学科信仰 学科人格 学科通观 培养

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科恩(Thomas,s,Kuhn)最先提出“范式”的概念。它是指由科学共同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概念体系、主导性学术风气、学科文化、理论倾向等,它也可以被看成是科学共同体的行动纲领。

从科学范式的角度看,教师的学科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信仰、学科人格、学科通观能力。教师群体的学科素养能够反映出学科共同体的专业特征、学科文化底蕴及学科发展前景等。具备良好学科素养的教师对学科共同体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会激励和督促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创新,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和维护学科共同体的声望。

一、教师的学科素养

1、学科信仰。

学科信仰是指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共同体的目标、文化从心理上认同并且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学科责任感和学科荣誉感。教师一旦树立起学科信仰就能够不畏艰难困苦坚持不懈地向着学科目标奋斗,遵守学科道德和行为规范,维护学科声誉,为学科发展尽职尽责。

2、学科人格。

学科人格是指教师长期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潜移默化地受其中的文化影响,在思维方式和人格特征方面都染上了某一学科的特色,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学科人格特征和思维模式,真正做到了“化知识为人格,化知识为方法,化知识为智慧”。

3、学科通观能力。

它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研究和反思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学科知识的一种直觉判断和整体通观的能力,是教师学科素养的升华和集中体现。例如,数学中的习题一般都有一个非常规范、非常完美的整体映象,符合数学的思维特征,反映了数学内在的规律和人类的心理需求,如果你在数学学习中时常能够感受到这一点,那么当你完整地读完一道题后,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个非常完整、非常完美的“题模”,你凭直觉判断就应该朝这个方向去思考,而不是“误人歧途”,自找麻烦。这是一种学科直觉判断能力;

学科通观能力是指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还原能力。现代教学观强调对知识内在意蕴以及对其中所包含的思维过程的充分展现,教学不仅要反映知识的结果,而且还要反映这些知识的形成、发展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维活动过程。为此,教师不仅要从整体上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结构、核心概念体系、定律、公式等,而且能够在头脑中将每一个知识点进一步分解、还原,追溯到知识的源头和逻辑起点;分析每一点知识在整个知识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能够根据知识进化的内在规律和社会历史原因对其演化方向进行初步的推想;了解知识的启蒙原型,知识产生和发展的个体原因、思想渊源、科学范式和社会原因,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理解学校所传递知识的选择标准和背后的文化缘由;通过对知识内涵的多元分析,充分展现其中所蕴含的绝对价值、相对价值和方法价值;体验科学家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曲折艰辛与宁静幸福,理解知识所蕴含的理性精神和启蒙意义;还要善于发现问题,从事科学研究,甄别正、更新知识,推动知识的进化、完善和发展。

二、学科共同体成员榜样对教师学科素养的影响

教师的学科素养与个体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实践有关,也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学科学科共同体成员的映像有关。这里重点谈谈学科共同体成员的榜样作用。学科共同体往往由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成员组成。教师个体头脑中有关学科共同体成员的映像对其职业定向和个体实践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我的初中英语老师张老师是一位具备优良学科素养的教师。他在刚开始教我们英语时,就将英语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课堂教学中。记得第一次英语课,老师教我们英语字母的发音,每当老师张大嘴发出英语字母的音时,同学们就轰堂大笑,但英语老师并没有指责我们,也没有停止讲课,而是继续专心致志地教我们每个字母的发音,过了几分钟,同学们就不知不觉地跟老师朗读了起来,并且声音越来越宏亮,发音越来越标准,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反映了英语文化中的师生平等与尊重的关系。

张老师在一开始就非常注意从英语的基本音标、构词法做起,让我们初步掌握英语基本的发音规则和构词规则,最后做到只要听到一个单词的发音就能准确无误地拼写下来。这一点对我以后的学习和教学帮助很大。当时张老师让我们每天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以外,都要抄写书本后面词汇表中的以某个字母开头的所有单词。每当学完一册书就从书本附录的单词表的ABC开始一直写到XYZ,即使是非常简单的单词也不放过,因为从中可以发现英语单词之间连续性的规律。那时写单词几乎成了我们的业余爱好,有时在教室里聊天时,就顺手打开书本的词汇表开始不停地用草书连笔画写着单词,那些单词于是就像波浪,像云朵,像山峦,也仿佛有诗歌和音乐在心中低唱,让人感觉无比美好和自由洒脱。

作为英语启蒙教师,张老师非常注意培养我们的英语能力,让我们养成用英语写日记和信件的习惯,有时也写一些短文或者诗歌,尝试着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由于有了大量的背诵基础,所以我们用英语表达起来也不太费力,几乎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各种各样的词汇和语句就在唇边自然流淌着。因此我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一旦有了表达的.欲望就先记下来暂时的思想和情感火花,等有了时间和心情再充分地表达和反复地修改,最后形成一篇篇比较完整的东西。有一次雨过天睛,我看到几个女孩正在门口的水湾里玩纸船,玩得很专心,我一下子有了灵感,于是就跑回家写了一首小诗。 LonglastingrainingnowstopDed/Asmallriverhasformed/Alovelygirlmadea ship/Gentlyputtinginthestream

Theshipfloatingfaraway/Togetherwithherhappydream/Wriggling,wrigglingthelittleship/Takingmydadcomingback

这不但帮助我巩固了英语单词,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英语思维习惯,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我的英语老师良好的学科素养不仅深深影响着我的学习,激发了我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使我在英语方面成绩卓越,而且对我后来的教学工作也起到了直观的榜样作用。我在教学中时常回想起老师上课时的情景,如身临其境,惟妙惟肖,非常自然地就运用到了自己的教学中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激励着我对英语学科进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为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教师学科素养的培养

不同学科的教师其学科素养的提升侧重点是不同的,培养途径也是不一样的。但一般说来,教师学科素养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I、教师要注重学科发展史的学习,将学科文化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和日常行为中去。教师学习学科发展史不仅要学习本学科的知识进化过程,掌握本学科知识的核心概念体系,而且还要认真感受那些为本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课程研究专家以及优秀教师的思维方式、探索历程、人格特征及生动案例,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并且将其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和学科研究中去。

2、教师头脑中要保持一个学科的“警戒点”,善于从所教学科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从自己的学科视角,洞察现实,发现问题,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3、教师要加强科学美学和科学哲学的学习。科学中无不包含着美的规律。例如,物理学中的和谐美、简单美、对称美和新奇美;数学中的对称、和谐、简洁、奇异、统一等美的规律,往往可以使我们在对美感的追求中产生顿悟,这不仅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而且对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很有帮助。对科学美的感受不是光靠肉眼来辨析,更要靠心智去体验。这要求科学教师从素质具有像科学家那样敏锐的辨析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需要在各个时代的“大智慧家”的引领,他们会引领这门科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造福于人类。科学的发展需要引领,需要那些“大彻大悟”的伟大科学家的引领。一个学科的发展前景如何,贡献有多大主要不是看这个学科群体中有多少追随者,不是看它表面的繁荣景象,而主要是看有没有气度非凡、未卜先知的“大智慧家”的引领。

4、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反思和概括能力,不断地使学科知识系统化,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概念、命题的概括能力训练;教师还要善于对模式和方法进行概括,从现实问题中概括出具体的数学模型,还要注意概括一个问题的多种解题模式;教师还要善于建构知识网络,发现知识内在的进化规律等。

5、教师要加强与学科共同体的交流,了解学科发展的基本动向、“范式”的转换,加深与共同体的情感联系,坚定自己的学科信念,从而使自己在与共同体成员的互动中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科的发展和学科声望的维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资料

[1][英]卡尔波普尔著,《客观知识》[M]

11.注重科学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篇十一

1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

教师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目标的达成,往往忽略了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无非是灌输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教出来的学生不是具有一定的“模具性”,就是过于“理论化”,不会与生活实践衔接.绝大部分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探究课教学的时候,经常是简单讲一遍,即使做实验探究也是简简单单地自己做,学生看.这种“演示教学”造成了学生缺乏主动性,对物理实验探究没有兴趣,对于物理教学中的知识没有激情去钻研,致使课堂的效率低下.即使在讲到具体知识的时候,也没有与实践紧密相连,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进行提前计划与知识整合,这都是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注重科学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2.1加强实验探究的开放式,发挥学生主体探究作用

开放式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超越,积极参与实验教学,养成独立探索、研究的习惯.

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教科书中安排了许多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旁观者,如同看影视节目一样,观察教师把这些实验按照严格的步骤和要求,演示一遍,只看个热闹场面,对于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缺乏主动的探索.所以在开放式探究教学中把一些现象明显,不利于大多数学生观察的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例如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由演示改为分组,把学生5~6人分成一组,共同设计步骤,亲自参与,分工协作,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究,既观察到了清晰的现象,又锻炼了操作能力,达到了探究实验预期的效果.

加强分组实验的探究性.分组实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在兴奋的状态中进行实验探究,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让探究向纵深发展.例如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他们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及规律的总结,认为实验已经结束的时候,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凸透镜残缺不全,还能得到完整的像吗?你如何进行实验?学生的思维顿时又被调动起来,他们积极的讨论,最后想出了方法,用一张白纸挡住凸透镜的一部分来观察现象,他们惊喜地看到了完整的像,只是像的亮度变暗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高度.这种开放式的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既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又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2生活化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生活化的实验探究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是探究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了动力.所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是改革中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在教学中多融入生活化元素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这是因为物理知识枯燥乏味,有些知识很难理解和掌握,而把物理知识生活化,让原本枯燥的内容贴近于生活,学生们能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他们不仅学会了知识,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知识,找到自信的同时也找到了快乐.物理探究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进行探究,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检验物理知识.这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也提高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开展实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探究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在做演示实验时,教师先给学生看,后讲结论给学生听,而学生实验则是先给定现成器材,学生按制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学生被动且茫然无措,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体现出来,学生也不可能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获得,首先可以给学生建立信心和胆量;其次是多进行操作,学会实验观察和归纳;再次是给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权,学生亲身设计实验,作为教学的补充,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提出一些没有现成答案或不是唯一答案的发散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突破教材寻找答案.例如怎样测量一导体的电阻?请你设计出几种方案,这样既起到复习知识并将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的作用,又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过程,我们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起点,在教学中有计划,系统地安排好思维训练,自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4开展物理小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理小实验能够培养初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探究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凸显初中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了杠杆平衡条件后,教师可以布置实验任务给学生:独立制作小杆秤,并且评选谁做得最好、最准确.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杆秤,能使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运用更加深刻.通过评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们会思考究竟如何做才能在制作中胜出,这些别出心裁的小设计都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在物理小实验中,教师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以及进行实验等,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以这样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5重视实验探究教学评价中的创新意识

学生做完实验后,教师应该对学生完成的具体情况给出鼓励性评价.在以往的教学中,评价学生常常是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衡量,但是在创新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的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应只看到学生在实验时操作的熟练度和准确度.特别是在实际的操作时更要向学生传递这种意识,对学生的创新表现给与积极的赞美.总的来说,创新教育的实施为物理实验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实验探究,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12.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思考与实践 篇十二

一、激发学习兴趣, 鼓励幼儿大胆质疑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重在兴趣的激发, 重在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其对蕴含科学原理的问题感兴趣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感官, 通过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 鼓励其采用多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如, 在组织幼儿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沉与浮”的过程中, 当幼儿对怎样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 如何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这一问题争论不休时, 我为他们提供了硬币、石块、泡沫、纸船等多种材料, 在幼儿自由选择实验材料的基础上, 让他们自己确定实验方法、步骤, 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大胆实践,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让幼儿带着疑问, 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丰富了幼儿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 教师要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教育内容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 并积极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他们参与观察活动, 逐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如, 在认识空气的活动中, 我先让幼儿观察蜡烛熄灭的实验, 并提问:“蜡烛为什么会熄灭?”以此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而后鼓励他们用自己带的塑料袋去进行收集空气的活动, 并给气球打气, 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大胆探索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 幼儿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兴趣, 能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 进而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鼓励动手操作, 提高幼儿实践能力

皮亚杰认为, 儿童是在活动中建立和完善认知结构的。当儿童操作物品时, 其通过推、拉、拍等操作, 能够在潜移默化间建构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观察如何放置物品的过程中, 获得了物理知识;在对物品进行比较、分类, 形成概念时, 获得了逻辑数学知识。由此可见, 科学探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操作、探索是幼儿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科学结论, 印象最为深刻, 其在探索的同时也能获得丰富的科学体验, 产生新的想法, 从而更乐于动手、动脑。因此,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 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多种操作材料, 为他们创造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 支持、鼓励幼儿动手操作, 大胆探索。引导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这有利于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学习, 在活动中发展。如, 为幼儿呈现一幅《小羊过河图》, 让幼儿想一想用什么办法使小羊过河。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通过动手操作, 能得出各种各样的答案, 这使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13.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篇十三

依据国际上科学教育界的普遍观点,公众科学素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 二是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 三是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是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可以有效地培养公众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思维方法,从而促进国家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进行了第五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20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 98% , 而欧共体国家在1992年为5% ,美国在1995年达到12%。大学生群体不仅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且还承担着向其他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对我国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确切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状况,探索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我们进行了大学生科学素养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科学素养问卷设计与调查

大学生科学素养问卷为结构型调查问卷。在编制此问卷的过程中参阅了部分科学教育评价问卷、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及相关的科普类期刊。问卷内容分为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对科学技术的评价、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解三个部分,共20个大题,分别用于测试学生的科学信息来源、科学知识水平、对科技利弊的认识、对高新科技领域的了解、对科技的兴趣态度、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了解等。

对于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我们界定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现代高科技知识。为此,问卷设计了科学基础知识检测题,共包括14个小题,其中包括物理、数学、化学、地理、生物学等学科基础知识的检测题。为检测学生对高新科技领域的了解,问卷设计了1道关于高新科技知识的检测题,共包括11个小题。对于科学技术的评价和科学方法的了解,我们也设计了相应检测题目。大学生科学素养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分别在某高校理科的两个本科班和两个专科班进行,发放问卷118份,实收有效问卷112份,其中男性81人,女性31人。

二、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的统计分析

1.大学生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自己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次是: 报刊杂志( 71% )、广播电视( 54% )、专业和其他书籍( 53% )、网络( 46% )、与别人交流( 30% )。有55%的大学生每周都去图书馆阅读书刊, 85%的大学生每个月都到图书馆借书,没有大学生不去图书馆借书的。大学生阅读的最多的书刊主要有: 文学类( 54% )、科普类( 30% )、时尚类( 24% )、专业类( 21% )、英语类( 19% )。

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 98%的学生接触过互联网,每周上网时间为: 1个小时以下( 46% )、1到3个小时( 26% )、3个小时以上( 26% ) , 84%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EM IL。大学生上网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不象我们预计的那样主要是玩游戏) ,主要是查资料( 54% )、读新闻( 38% )、聊天( 36% )、收发电子邮件( 24% )、玩游戏( 16%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已经不是大学生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和唯一来源,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途径。

2.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具有比较广泛的科学兴趣。有89%的大学生表示对于科学技术的话题“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 , 11%的大学生表示“不太感兴趣”。高于对其他话题感兴趣的选择比例,如对教育话题感兴趣的大学生为75% ,对政治新闻感兴趣的大学生为67% ,对经济信息感兴趣的大学生为58%。

3.对于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在关于科技基础知识的14道判断题中,学生回答的正确率为82% ,特别是对一些常用的科技知识和科技观点,回答准确率较高。如,“千百年来我们生活的大陆一直在缓慢的漂移”的答对率为96% , “抛一枚硬币得到国徽面的机会是一半”的答对率是96%。但是,大学生对于现代科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不能令人满意。例如,只有66%的大学生正确回答“人类呼吸的氧气来自植物” , 62%的大学生正确回答“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 , 79%的大学生认为“抗菌素能杀死病毒” , 79%的大学生认为“被辐射过的牛奶经过高温加热后,可以安全饮用”。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相对较好,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了解还处于一种比较低的水平,对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新的科学研究领域的了解很少。如对于新发明新技术的应用、新的医学发现表示了解的比率分别为34%、21%。

4.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评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客观的认识科学技术给社会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有89%的.大学生认为科学研究利大于弊, 8%的大学生认为科学研究利弊差不多。

高达93%的大学生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对国家繁荣昌盛起决定性作用, 81%的大学生认为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水平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62%的大学认为科学技术对公众健康起积极作用。大学生对科学技术对世界和平的一些分歧明显: 36%的大学生认为科学技术对世界和平起“积极影响” ,47%的认为“积极和消极影响差不多”。这表明大学生能够比较客观认真的考察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调查显示,对于广告大肆宣传的某些科技新产品的态度,大学生能够进行理智的选择: 65%的大学生“观察别人使用的结果再作决定” ,有28%的学生表示“不予理会” ,只有2%的学生相信广告“马上购买使用”。大学生认为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是: 科技经费不足( 56% )、科学教育与科学发展脱节( 54% )、科研管理体制不合理( 37% )、科技研究与经济建设脱节( 34% )。

调查显示,对于测字相面、电脑算命、占星术等迷信活动,只有37%的大学生表示“绝对不信” ,有40%的大学生表示“可信可不信” , 22%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有50%的学生“从未”读过关于算命占卜的书籍, 50%的大学生“偶尔”读关于算命占卜的书籍。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还缺乏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表现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缺失。

5.关于科学方法的基本理解。调查显示,对于科学研究方法,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了解” ,有26%的大学生表示“比较了解” ,而高达65%的大学生表示“不太了解” ,有7%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处理比较简单的日常问题,但对于科学方法的本质缺少有效的理解和掌握。

三、调查分析初步结论

当代大学生对科学技术具有比较广泛的兴趣,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具备良好的科学技术基础知识;能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对科技发展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和科技强国的信念;对高新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发展史了解较少,科学实践能力较差,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不足,对伪科学及封建迷信活动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强。

四、加强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措施

1.重视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的传授。

通过科学教育,使大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原理和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讲授经典科学内容的同时,应该增加科学教育的容量,不断充实科学教育内容,把最新的科学发展动态、科学研究成果、科技应用等及时地介绍给学生;同时应加快课程和教材建设步伐,适应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

2.拓展充实科学教育教学内容,沟通文理教学。

就大学专业教育而言,其专业教学内容与现代科技发展相比,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够及时反映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渗透也非常广泛,这些新的进展和渗透之处也应该成为大学科学教育的必备内容。鉴于此,我们应立足于专业教学,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和背景,对课堂教学做出必要的调整,拓展和充实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科技知识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实行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方式。教师必须意识到,培养科学素养不仅仅是科学教育(理科教育)的任务,文科教学也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通过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基础课来进行。具体措施如:

( 1)就理科专业而言,应该考虑提高理科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拓宽教学内容;开设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选修课。

( 2)对于文科专业,可以开设一些科学类选修课程,如现代科技概论,科学史等课程,以培养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

( 3)开设一些跨学科文理渗透的综合课程供学生学习,如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课程。

( 4)邀请校内外各专业的专家学者举办面向全校学生的学术知识讲座,开设系列人文讲座、科普讲座,举办科技节,进行科技竞赛,构建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科学教育环境。通过文理渗透,可以让文科学生尽可能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让理工科的学生尽可能接受人文学科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本专业的深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3.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大学生的科学方法教育应结合专业学习进行,掌握科学方法中的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具体方法一般适用于各专业的研究工作,而哲学方法则渗透在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之中。大学生应该重点掌握通用的一般方法,如自然科学中常用的常规方法(如观察与实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理想化等)与非常规方法 (如直觉与灵感、科学美学思想等)。通过科学方法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常用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掌握具体的科学方法,并进行必要的科学思维训练(包括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和非理性、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科技实践活动。

科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首先,就课堂教学而言,可以尽量增加演示实验的数量,尽可能地将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给学生以实验的场所和时间保证;对于学生实验,应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研究性和探索性实验。其次,在课外举办各种科技实践活动,可以在实验室、工厂或者校外进行;可以结合专业学习建立各种科技兴趣活动小组,举办系列科普讲座,进行科技制作比赛。第三,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学位论文写作等环节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第四,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较为全面的科学实践训练。通过参与各种科技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更好的领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5.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

首先,我们要营造生动活泼、勤奋学习、崇尚科学、学术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优良的学风和校风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系列科普讲座和人文讲坛,建立积极活动的科技协会,创办科技小刊物,举办校园科技节、体育节、文化节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活跃校园科学文化氛围。其次,要着力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科学教育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积极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批判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的建立需要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社会力量的全力参与和支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可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立体的科学教育体系。

上一篇:让文化引领海洋强国建设下一篇:社区党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