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理想的现代人(12篇)
1.做有理想的现代人 篇一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随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读书班的进行,我对加强党性修养以及坚定理想信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现有以下心得体会与同志们交流。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共产党员的党性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民优良品质和中华民族美德的体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修养。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本质的改造,是触及灵魂、洗心革面的自我斗争,必须坚持党的利益、人民利益至上,必须遵守公共道德、践行职业道德、恪守家庭美德,要求公民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提倡公民做的,要以身作则带头去做。要在理论学习中涵养党性、增强修养。通过学习把握思想理论脉络,明晰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增强理论学习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多吸收“理论之氧”,常补充“精神之钙”,涵养正气、升华境界,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
坚定理想信念,就是必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努力学习、融汇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守党的底线,时时刻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定理想信念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在做好本职工作时,要身心合一。首先从思想上不断的充实理想信念,不断努力学习多元化知识,强化能力,真正在自己的工作上作出“有为”,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客观的判断,去干好本职工作。我要在平凡的工作中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将工作落到实处,真正让党员干部的服务宗旨和理想信念在群众工作中得以体现。二是待人要诚实。无论对群众还是同事,都一视同仁、坦诚相待。坚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讲政治,树立远大目标,忠于其常。三是树立公道正派的模范以及清正廉洁的形象。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筑牢思想根基,使在政治上的忠诚成为一种自觉行动,成为一种永远的政治品格与境界。
党员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也只有这样,党才能始终朝气蓬勃,无往而不胜。古往今来,凡举大业而成功者,大都在素质方面有着过人之处。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综合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识人用人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等。在知识爆炸、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要不断学习、补充、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并且在此基础上去不断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只有掌握的知识多了,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不断创新工作。个人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发挥榜样作用,才能以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来书写对党的忠诚。
在党的十九大上,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我们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2.做有理想的现代人 篇二
使人成为人:现代学校管理的目的观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全赖乎于此。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人的问题是教育的中心问题,决定了人是教育最基本的着眼点。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鹄的”(扈中平语)。不论是社会教育的目的还是学校教育的目的都在于人,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在于使人发展为合格的人、真正的人。显然,现代学校管理同样要服务于这一目的。所以,理想现代学校管理的目的应该是“使人成为人”,应该是能够促使育人功能更好实现的管理。而要“使人成为人”,现代学校管理就应该将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内容。
尽管我们不能因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就不关注与学校教育相关的经济等问题,可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脱离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即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步增强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教学问题、学生发展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可是,从现代学校管理的相关讨论看,围绕的大都是体制改革、法人地位、产权明晰等问题。正如褚宏启教授所评论的,按照某些学者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推理似乎“市场化的制度就是‘现代’的;能帮助政府减负,能舒缓甚至解决教育投入问题的制度就是现代学校制度”。有人甚至认为,“现代学校制度的设计和实践是在教育活动的基本约束下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全面借鉴。这种借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基于组织对效率目标的共同追求”。再从近年来学校管理实践领域推行的改革看,我们的学校改革似乎总是不断地移植企业改革的方式,国企“市场”了,学校也“产业”了;国企“承包”了,学校也“转制”了;国企“私有”了,学校也“卖掉”了;国企“现代”了,学校也“产权”了……,改来改去的结果是背离了学校管理的应有之义,学校这个本应该充满人文意蕴的地方,却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企业化”了。
事实上,所谓的产权明晰、法人地位、股份制改革等等都是影响学校发展的外在条件,教育教学等直接关系学生发展的因素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内容,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能以及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学校管理究竟应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服务,学校管理究竟应如何变革以适应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等,无论是现代学校管理的理论探讨还是实践探索都未能给予充分地解答。既然教育是“成人”的教育,学校管理是“成人”的管理,那么,现代学校管理就要以教育教学活动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如此才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才能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合格的人、真正的人”。
将人当作人:现代学校管理的人性观
教育的实施者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还是人。那么,学校管理就应遵循人的规律,尊重人的特性,真正把人当作人来对待。人的特性何在?人又究竟是什么?正如高清海先生所言,“人之特殊就‘特’在,人虽来自于物,却能超越于一切物之上,人是生命存在,却又超越了生命的局限。人就是这样一种仿佛来自两个世界、生活在两个天地,既近于禽兽而又类于天使,身上充满了‘二律背反’式矛盾,既‘是其所是’而同时又‘是其所不是’的那样存在。”现代学校管理应遵循人的特性,以人的“二律背反”性为基础。学校管理者应将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看作能动、自主的生命有机体,在使受教育者获得“如何生存”的技能基础上,更应使其获得“为何生存”的感知,因为人的超越性决定了人不仅是一种生物性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性存在。然而,现实呈现给我们的往往是“应然”的反面。如同朱永新教授指出的,教育失误在于不把“人”当“人”,现实中的学校管理也是如此,学校管理的企业化倾向就是证明。
学校管理企业化倾向对企业管理的痴迷是“经济帝国主义”在学校管理领域的一种反映。“经济帝国主义”使学校教育模式化和工艺化,使人的培养具有计划性、批量性和统一性,以工业的生产方式来规范受教育者的培养模式,导致人的发展走向标准化、批量化、一律化。个体间的差异被忽略,人被当作被动且有待加工的客体,被当成工具、物,而不是当作人看待。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卡拉汉在《教育与效率崇拜》一书中就生动地描述了美国学校管理人员如何采用商业、企业界的经验和做法,强调效率,降低单位成本,严格运用统一的标准工作程序,一分钟一分钟地利用每一天时间的例证。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学校管理着重追求的是人之“如何生存”的技能,却将人之更为重要的精神性追求淡化,其所见的只是人的“物性”,而非完整的“人性”,导致学校教育的异化,教育活动被当作经济活动来进行。因为学校管理是针对“人”的管理,是为了人发展的管理,所以学校管理活动就应尊重人、尊重人性,这不但是开展学校管理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足点,也应该成为现代学校管理的逻辑起点。
公正:现代学校管理的价值观
公正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基本价值,正如约翰·罗尔斯所指出的那样,“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正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所以,没有教育公正做支撑,社会公正的实现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就应体现公正的原则,现代学校管理也应成为一种公正的管理。
一定程度上,学校掌握着为受教育者提供何种教育的权力。那么,学校管理所体现的价值观,就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能否公正地享有受教育权。依据外因性标准来分配受教育权的学校管理,通过金钱、权力、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来决定是否接纳受教育者。特别是在“优质”学校,这种现象越演越烈,“择权教育”“论价施教”不断出现,“现实使我们发现,拥有优势资源的学校近年来的一些微妙变化,即对财源的关注已逐渐取代了对生源的关注;对社会关系的关注已逐渐取代了对教学关系的关注”。(上官子木语)既没有金钱又没有权力的普通家庭子女则被排除在外,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尽管中央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出台了多项政策,而且将其作为城市免费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解决,可是很多城市优质公立学校并不能给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待遇。许多重点学校不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招收范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身份大多被界定为借读;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单独编班;不单独编班就单独编组:在排座位、评奖、评优、考试竞赛、文体活动、入队入团等方面存在歧视。这种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是以某些人或者某部分人的利益为起点,将学校教育所应追求的公平、正义等价值抛弃,不但使教育公正无法实现,而且也使社会不公进一步加剧。择校问题、校际均衡问题始终备受诟病的原因也在于此。
公正不仅是现代社会追求的基本价值,也是学校教育至为重要的功能和价值追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社会使命,学校管理作为实现教育公正进而实现社会公正的现实基础,应该是公正的,这是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
包容:现代学校管理的品格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教育管理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境遇,也面临着课程改革、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信息技术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挑战。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如果采取逃避、封锁的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封闭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惨痛的,所以,教育管理理念与方式就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要以“包容”的心态开放自己,同时积极地吸收、引进其他领域的优秀成果。同样,现代学校管理只有是“包容”的,才能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进而变“挑战”为“机遇”。学校管理的包容性表现在:
其一,参与性。学校不仅是校长的学校,更是教师、学生的学校,它是一个“共同体”,学校功能的实现,学校使命的完成都必须建立在全体相关成员共同合作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学校理解为学习共同体、同辈的共同体、关怀的共同体、全纳的共同体、探究的共同体等。学习共同体中,学生和学校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负担着思维、成长和探究的义务;全纳的共同体中,各方面的差异被调和成一个相互之间有共同特定关系的相应的整体……,不论是哪种共同体都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至为关键。因为教育活动的进行,如果没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共同努力,即使一方“竭尽全力”,效果也肯定不会是最好的。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实施对象,教师是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及其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如果学校管理缺乏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就无法顺利地进行。只有学校管理是包容性的,将学生、教师容纳其中,学校才能成为一个共同体,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其二,开放性。学校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分子不可能存在在真空当中,必须以社会的支持为前提条件。家长、社区组织是学校服务的对象和教育者的一部分,他们不仅直接感受着学校的教育活动,而且也直接参与到教育活动之中,倾听他们的声音对学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再者,学校管理只有容纳家长、社区组织,才能使学校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才能被社会认同。另外,教育资源的缺乏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巨大障碍,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自他国的竞争也势不可挡,学校之间只有打破各自为战的格局,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才能提高教学的品质,提高我国学校教育的整体竞争力。
其三,吸收性。由于现代学校管理尚处于探索之中,而且中国特有的国情背景也增加了学校发展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因此,中国现代学校管理对其他领域的借鉴就在所难免。尤其是学校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借鉴仍然很重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管理不可能完全抛弃企业管理模式。以工业管理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仍然会对我们的教育管理研究产生巨大影响。此外,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使教育教学活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教学资源大大丰富,还使学校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学校管理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自主:现代学校管理的个性
学校是教育活动的直接载体,对民族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另外,学校教育还肩负着维护社会正义,实现社会公平等重要的社会责任,不管是为民族素质的提高奠基,还是社会正义等社会责任的实现,都要以高标准的学校管理为基础。首先要求学校要变被动为主动,由“绝对服从”式的学校管理变为“自主”的学校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受制于政府,学校管理是一种“等”的管理,学校的招生计划、课程安排、教材的使用、教学及学校发展等种种事务都是由政府亲自操办,学校完全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学校与政府之间更像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虽然此种管理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因为既没有权力可用又没有责任可担,学校既无动力又无能力,所以导致了学校效能的低下。再者,学校被动接受式的运行模式,不仅造成教育主体“惟命是从”的依附性格,丧失了教育的专业自主精神,而且还造成了教育成本不断提高而教育质量却不断下降的反差。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使学校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学校管理的自主。
实现学校管理的自主,就要给予学校充分的办学权力。学校应该能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合理地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自主地面向社会,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政府则可以根据自身的角色特征,从宏观的政策、规划、资助、督导等方面对学校实行“影子控制”,以确保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近年来,教育权力分散化改革为学校管理自主性的增强提供了契机,尽管越来越多的“校本”造成了负面效应的出现,可是保障学校充分的办学权,实现学校管理的“自主”却是不可缺少的。
柔性:现代学校管理的气质
诚如上文所述,人是教育的核心,学校管理的重心是人而不是物。虽然企业管理也有向“人”的管理发展的趋势,但是最终目标仍然要回归到物的管理之上,物的管理仍然是其根本之所在,否则企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实际意义。因为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对利润的追求,而物的管理是实现企业利润的前提条件。正是学校与企业之管理对象的差异,造成了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方式上的不同,学校管理更应该是柔性的。
“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精神沟通,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产品是精神产品,而且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精神世界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相互作用的过程”,硬性的规范、“规则对人的精神活动是无能为力的,因为精神活动是内隐的,他人无法把握、无法评价”(褚宏启语)。再者,就像罗伯特·J·斯塔拉特所指出的,学校“在很大程度上……规模太小,不适合用管理或组织中谈论的那些权力方面的抽象词汇。譬如,我们不会说家庭首席执行官 (CEO) ,也不会担心控制幅度问题或实际的生产率。此类术语在一个家庭环境中听起来显得矫情做作。学校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感情和着眼点上更接近于家庭而不是大型企业。”因此,硬性的管理在学校管理中是难以奏效的,学校应该实施柔性的管理。实施柔性管理不仅是出于学校组织及其管理的特殊性,而且也是出于柔性管理自身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学校文化建设之所以受到推崇也在于此,“建筑物建立起来之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横梁与钢筋,但是少了它们,建筑物就会倒塌。文化对于学校教育质量来说就是这样”(杨全印语)。托马斯·J·萨乔万尼认为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应当是领导实践的首要基础,与技术—理性权威、心理权威、科层权威相比,道德权威更能“在充分的广度和足够的深度上开启人的能力和意愿”,“它能唤起家长、教师、学生那种得到激励和受到鼓舞的回应,而这种回应将使学校工作有效,使学生成为有作为的人”。总之,柔性管理不仅更适合于学校组织的特殊性,而且柔性管理对学校发展来说也是一种更有效、更重要的管理。
3.做有理想的现代人 篇三
校长要管理发展好一所学校,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一、确立卓越的发展理念,致力于谋划学校的高水平发展
校长是学校的掌舵人,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名优秀的校长,不仅要有引导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规划,更要有打造学校品牌的策略与思路,这样才能出色完成任期的目标与任务,把学校办出水平。
卓越的发展理念,是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教育理念。卓越是一种价值追求,卓越是一种工作目标,确立卓越发展的理念,就是学校质量立校、品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以笔者所主持创办的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为例,2007年学校创建伊始,就坚持“高视野、高标准、高速度、高质量”的理念发展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秉承本区域开放、圆融的理念,提出了“共享国际化背景下的教育智慧”的办学策略。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完整的学校发展目标、队伍建设目标、学校文化建设目标。如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创建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共性与个性相融的和谐校园;崇尚文化与开拓创新,自主发展与个性张扬的活力校园;面向世界、高品质、现代化、精品化、人文化的魅力校园。”再如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努力培养追求卓越的园区人;充满睿智的现代人;放眼世界的国际人。”
正是在卓越的发展理念和学校发展总体策略的引领下,我们致力于推进“以人为本”的学校内涵建设,推进个性教育理念引领下的特色建设,推进和谐发展理念下的品牌建设,学校办学短短几年时间就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力于推进学校的内涵建设
学校长远发展策略的核心,是追求内涵发展,走文化强校之路。作为一名有管理智慧的校长,其学校管理的着力点,应在于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内涵建设的效应。
内涵发展,是校长管理智慧的重心。在学校内涵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校长充分利用学校内在的资源,努力挖掘和形成学校内部发展潜力及发展机制,增强内部凝聚力,使学校内部迸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是校长管理智慧的精髓。构建一个和谐的集体是校长管理智慧的具体体现。校长在管理的过程中,其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职能的实施,要以清醒运用组织赋予的领导权力和充分体现管理者的管理智慧为基础,所有这些决定着职能发挥作用的程度和效度,甚至可以产生出神入化的内涵动力与内部发展效应。
知人用人,是校长管理智慧的核心。古人云:“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而“得人”的前提是“知人”。知人,就是了解人、认识人。只有知人,才能让每个教师人尽其才,各尽其能。“欲知其才,问其言;欲审其德,观其行。”校长要了解每个教师的个性、能力、特点,尊重每个教师的情趣与诉求,这样才能以己之心,换人之心,做到与教师心贴心,心气相通,成为教师的知己。知人,更在于善于用人。“没有无用的人才,只有无能的管理”。作为一个智慧的校长,必须善于用人,使每个教师能安心耕耘,各得其所,各随其志,各尽其能,各展其才,各献其功。
我坚定不移地认为:以人为本,师为其本。学校发展要以师之本,学生发展要以师为魂。在一所高起点高品位的学校,高素养高效能的教师队伍,更是学校办学之基础和关键!
仍以星湾学校为例。我把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增强师资队伍的凝聚力、内涵力、战斗力放在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首位。依托本区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制定形式多样、切实可行的师资发展规划,落实从教师的考核到教育教学的奖励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基本功培训和提升,从与时俱进的师德教育到高屋建瓴的专业培训,从素质教育的理论实践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指导,走近名家,聆听报告,同伴互助,分享探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实践与探索中,我们构建了“低起点、快节奏、大容量、多层次、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特色,将“师生激情投入、学生训练有素、课堂讲练结合、教学和谐民主”视为优质课堂的标准。校内教研氛围浓,经常开设名教师示范课、骨干教师研讨课、新教师入门课、爬坡课等,在浓浓的教研氛围中,课堂研究不断推向深入,教学质量持续攀升。
作为校长,还要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以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愿景鼓舞教师,以教师个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来激励教师,以浓厚的团队凝聚力来吸引教师,以真诚的态度、热情的关怀来感动教师。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学校的忠诚,是这个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校长不一定伟大,但必须富有管理智慧,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育智慧,让更多的教师伟大,给教师更多的创造机会。
三、确立个性教育的理念,致力于把学校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
校长的管理智慧,还体现在校长超前的发展意识,清晰的创新意识,卓越的品牌意识。一个真正有智慧的校长,要敢为人先,敢于挑战,积极谋求学校主动发展、卓越发展、超越发展。在教育条件、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塑造个性教育,打造办学特色,形成学校品牌,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学校站在教育高地,扩大办学影响的重要法宝,也是体现校长教育智慧的最高平台。
品牌建设,是教育现代化向优质教育资源方向前行的唯一选择。站在这一背景下的学校校长,要用智慧推进学校品牌建设,在学校办学特色上动脑筋,善于在“找准位置立校、彰显个性拓展、闪亮特色发展”上做文章,努力做到在创新上谋求发展,在特点上大做文章,在特色上与众不同。
品牌建设,说到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集中体现。内涵发展的根本,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作为有智慧的校长,要敢于在公众面前亮出特色,炫出品牌,其实质就是向公众承诺教育质量,承诺育人水平。
还以星湾学校为例,我们以教育科研为品牌建设的基础,把学校品牌建设的方向初步确立为:“开放圆融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交融教育研究”,所研究的课题与学校管理和发展紧密联系,与学校特色建设和品牌创立相关。本着“让每个孩子带着微笑走进校园,带着自信走向成功”的教育理想,注重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参与国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各种平台,创造各种机会。以“朋辈辅导”为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成为星湾闪亮的心理品牌、德育亮点。
我们注重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校园双语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风筝节等,让学生人人登台表演,各有机会参与。按照上级部门“一校一品”品牌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羽毛球活动,创建市体教结合羽毛球特色学校,不断挖掘羽毛球运动的文化内涵。在浓浓的艺术体育氛围中,学生提高了艺体素养。
我们改革评价标准,建立多元评价的机制,设置了“爱心少年”、“智慧少年”、“诚信少年”、“阳光少年”等单项评选。星湾“十佳阳光少年”的评选,更是让学生在荣誉中提高自信,在激励中茁壮成长。我们制定和完善了学校特色建设方案,明确各学段的目标和考核细则,致力于让每个学生掌握一口流利的、纯正的英语,具备较好的艺体素养。我们与世界多个国家的学校建立友好关系,组织学生赴加拿大、新加坡、英国、美国等地修学。通过学校交流、师生互访、学生入住等形式,更好地推进了学校的国际交流,使学子进一步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增长才干。如今阳光大气、蓬勃向上的星湾学子正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然,作为一名有智慧的校长,还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没有学习,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个人发展如此,一所学校的发展也如此。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更是一种需要。作为校长,要不断学习现代学校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不断丰富管理经验,提高管理艺术和水平,把握教育方向。要经常阅读教育期刊,了解最新讯息,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管理的需要。多年来,我注意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形成了星湾学校精细管理、品质管理的管理模式和独特的“追求卓越、追求完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行事文化。
卓越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能产生强大的学校凝聚力,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地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校长)
4.做有理想的现代人 篇四
参考答案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的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青年一代,身处在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前景光明,挑战严峻。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我们青年一代,推动着时代发展的齿轮,号角已经吹响,奋勇拼搏的接力棒已经传递。我们将完整经历实现新时代目标的伟大进程,既是实现目标的生力军,也将是目标实现的受益者。
新时代,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时代。而我们是否已经具备了挑起担子的勇气与实力,做新时代“三有”青年?
新青年要有理想。理想指引事业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投身实践的动力源泉。当回忆起党走过的100年,中华民族从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会更加坚定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当展望美好蓝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会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用理论武装头脑,激励我们不断奋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不断增强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当
代青年应该牢固树立的人生信念,新青年的理想志愿只有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相结合才能散发光芒。
新青年要有本领。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联想到最近学习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梁家河,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学习和钻研,治沟打坝、大办沼气、深挖水井、缝纫社、代销店、铁艺社,每一项都红红火火,从实际出发,为人民办实事。而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青年审计干部也要不断学思悟践,静下心来想问题,扑下身子干实事,从学习中、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顺势而为,精准发力,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精通审计业务,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成长为审计队伍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新青年要有担当。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抗在肩上,早在百余年前,革命先驱李大钊曾激励青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有担当才会有作为,做任何事有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才能支撑起党的事业,所作所为才能经得起考验。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投身审计事业,经历大事、要事、急事、难事的锻炼,增长才干,砥砺品行。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展现青年的朝气、青年的锐气、青年的活力、青年的创新力,用行动回应来祖国的期盼。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愿我们审计青年都是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不让青春染暮气。愿我们审计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进,不负青春韶华,不辱使命担当,在新的历史起点扬帆远航。
参考答案2: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一定要认真学习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精神融入血脉、融入灵魂,做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青年,为了国家的美好前途,民族的美好希望,砥砺奋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青年一代要树立远大理想
理想是希望之光。如果人生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会有所作为。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和雄心壮志,正是在理想的牵引下,周恩来才会从少年、青年到晚年,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再到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始终坚忍不拔。并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路过关斩将,披荆斩棘,为革命事业、为新中国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如果没有鸿鹄之志,周恩来不可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就要像周恩来那样,胸怀理想,立大志、创大业、立奇功,为党、国家和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青年一代要练就过硬本领
本领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硬核”。没有本领就不会做事,更不会干事儿,更干不成大事儿,那么在工作岗位上,就很难发挥作用和效能。所以,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想要干出一番大业,独当一面,开疆拓土,一定要练就过硬的本领。如何练就过硬的本领?那么,就要依靠不断地学习。
首先要向书本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多动脑,勤思考。只有不断学习,才会在大是大非面前不会偏离政治方向。方向决定成败,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功,之所以夺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那是因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只有不断学习,才会提升理论素养,增强政治本领。
其次要向实践学习。“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就要在实践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总结新经验,研究新方法。只有学习了新技术、掌握了新技能、总结了新经验,研究了新方法,才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才会在新时代洪流中滚滚向前。
再次要向人民学习。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这就是我的志愿。”因此,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就要以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先锋,没有人民的创造,就不会有时代的进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就要向广大人民学习他们的伟大智慧、伟大创造、伟大发明;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敢为人先,流血流汗的干劲儿和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只有向人民学习,我们才会在实践工作中,更好地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奔涌向前。
青年一代要承载勇于担当精神
新时代中国青年,一定要有担当精神。如果没有担当精神,遇事就会推诿塞责,干事儿就会畏手畏脚,瞻前顾后,不思进取,停滞不前。担当是一种情怀,他会在关键时刻,迎难而上,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但凡勇于担当者,皆富有敢于亮剑、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从黄继光舍身堵枪眼、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王进喜舍身入泥浆到在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的“最美逆行者”,他们正是以一种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担当精神,为大家,舍小家,不顾自身安危,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钢铁长城,成为中流砥柱,国之栋梁。因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一定要向革命先辈和敢于迎难而上的“最美逆行者”那样,多一些担当,少一些推诿,舍小家、顾大家、勇担当,立时代之鳌头,发时代之先声,用一腔热血,为祖国,为人民奋斗终生。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就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所指出的那样,要“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参考答案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就需要激情和理想,就要有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只有树立远大理想,青春的航船才能在理想风帆的导引下破浪远航,到达圆梦的彼岸。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然面临无数风险挑战,要靠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续奋斗才能实现。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新时代的生力军,当代青年将全程参与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当代青年既需要远大理想的指引——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又需要伟大思想的导航——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不断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广大青年要以新思想为引领,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向着远大理想奋进。
青年们在芳华岁月,唯有真学真练成长成才,才能不负韶华;唯有敢于担当,才能肩负历史使命,抓住时代的机遇,将理想变为现实。革命先驱李大钊曾言:“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新时代为青春的力量搭起了广阔的舞台,当代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5.做有理想的现代人 篇五
本文试图从科学学派的.类型、模型、特征和功能等方面来弱化国人对科学学派的神秘感,以唤起人们的学派意识,为创建世界一流科研集体、世界一流大学和培养世界一流科学家提供一个参照系,为“诺贝尔奖情结”和高校改革提供一个可资讨论的兴奋点。
作 者:李伦 孙广华 作者单位:李伦(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 长沙 410081)
孙广华(湖南中医学院社会科学部 长沙 410007)
刊 名:科学学研究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年,卷(期):2000 18(1) 分类号:C91 关键词:学派 研究学派 思想学派 科研集体 诺贝尔奖
6.做有理想的现代人 篇六
1908年,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写道:“递文事式微,则种人之运命亦尽,群生辍响,荣华收光。” 面对腐朽衰残之中国,鲁迅呼唤恶魔一样的摩罗诗人,奋起建立新秩序。20世纪上半叶,“摩罗”诗人相继出现,他们揭露社会丑恶,深情抒写他们的国家和民族想象,祈望一个理想的中国,这些诗人对理想中国的书写与想象颇值得关注和分析。
一、线性时间叙述模式与未来中国预言
现代诗歌中的理想中国书写多伴随着对现实中国的挞伐,形成现实中国与理想中国两种叙述并置之势。乍看来,并置意在由现实引出理想,然而,诗人借由并置建构出一种含蕴深沉思想、坚定信念的线性时间叙述。在这种叙述中,中国、中华指称一个种族、一个国家、一方土地等意涵皆发生了退居,它被诠释为处于过去、现在、未来时间流中的生命主体,苦难的现实中国是“现时”的中国,理想中国是它的“未来”。
郭沫若曾经为“五四”思潮振奋,把“五四”之后的中国想象成“年青的女郎”(《炉中煤》)。如果说像五四思潮这样的国家事件有让诗人憧憬未来的现实基础,那么内忧外患的国家状况则完全不具备构想理想中国的土壤。然而,仍然有一些诗人抒写理想的中国,并坚定地把它放在“未来”时间点上。臧克家的《不久有那么一天》作于1931年。当时本已破败的中国又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可是诗人热情抒写理想的中国:“不要管现在是怎样,等着看,不久有那么一天,宇宙扪一下脸,来一个奇特的变!天空耀着一片白光,黑暗吓得没处躲藏,人,长上了翅膀,带着梦飞,赛过白鸽翻着清风,到处响着浑圆的和平。”在诗人的叙述中,黑暗是“现在”的中国,不久后的中国光明和平,这种叙述暗示由黑暗到光明和平是中国的一个时间旅程。
力扬《我们为什么不歌唱》创作于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当时许多人对国家的前途感到迷茫失望,诗人却提议大家应该为理想的中国歌唱,诗人写道:“当黑夜将要退却,而黎明已在遥远的天边/唱起红色的凯歌――我们为什么不歌唱!当严冬将要完尽,而人类的想往的春天/被封锁在冰霜的下面――我们为什么不歌唱!”诗中把现实中国比作黑夜、严冬,把理想中国比作黎明、春天,黑夜退却将是黎明,严冬过后必然是春天,这两组意象强调了黑暗、严酷的现实中国的“现时”性,预言未来中国是如春天般的理想国度。
在看不到希望、即便是憧憬未来都会被嘲笑痴傻、当作疯子的历史情境中,强调现实中国的“现时”性,把理想中国定位在未来,这种线性时间叙述隐含着对“中国”的坚定持守,同时,时间叙述弱化了理想中国想象缺乏现实基础的弊端,因为“现时”虽然是已然的存在,但也是必定完结的存在;“未来”虽然尚未存在,但必然存在,什么人、什么事件都无法阻止时间向前,中国必然会由现时走向未来,而那未来在诗人的预言中是理想化的未来。必须指出的是,“现时”与“未来”在线性时间流中表现为前后相继的连续关系。“未来”是现时之后的存在,也是持存的“现时”,生命主体在“现时”阶段的特性特质会在“未来”中保持或部分地保持,所以,对生命主体而言,由现时到未来其特性特质不会如两个时间点转换那样干净利落。现代诗歌对理想中国的预言悬置了这一点,它用时间分割出处在根本相反意义域的中国,这在当时有其积极意义,然而,这种思维若延续到已经成为“现时”的“未来”则不免堕入流于主观意愿的叙事。
二、隐喻书写与未来的理想中国
未来的理想中国是怎样的模样?现代诗歌运用大量隐喻呈现出一个个极富体验性、有着浓郁诗意规定性的理想中国形象。
郑振铎的《我是少年》诗中,活泼进取的少年热情昂扬地奔向“光明的所在”;徐玉诺《在黑暗里》期望走进“光的范围”;沈玄庐《海边游泳》描绘的理想所在是分不出天与海“只是光明”的地方。除了用光明的所在隐喻理想中国,现代诗歌中频频用黎明、白日、太阳、春日等为理想中国命名。高长虹《黎明》描述现时世界:太阳被“几乎望不见的苍茫”遮蔽,一切都是苍茫,一切都是灰白色分不出明暗。即将到来的理想世界不同于现时世界的苍茫昏暗,它不是暗夜而是黎明开启的光明的白日。艾青《黎明的通知》用“经过一个冬季的春日的黎明”喻说新世界的到来。在对新世界的书写中,艾青不惜笔墨书写“太阳”:太阳发出“新鲜、温柔、明洁的光辉”,“把窗纸敷上浅黄如花粉的颜色”,太阳带来光明,带来温暖,带来欢乐,让一切生命在光明中飞翔。现代诗歌中还有其他一些美丽、生机勃勃的隐喻理想中国的感性意象,如周立波《可是我的中华》中理想中华是“山茶花下的金色的年头”,苏金伞《地层下》未来中国是“彩色的节季”、“音响的世界”。
隐喻有审美和认知两个维度。隐喻促成的认知,是通过想象的方式把一事物等同于另一事物从而将彼事物的特性施加给此事物,这种替代式的认知注定了与事物的距离。现代诗歌运用隐喻书写未来的理想中国,通过一系列感性意象为理想中国命名定性,将其图像化、实体化,注重个体对理想中国的美好体验,诗意浓郁,但同时也使其理想中国想象审美大于认知。
三、理想中国想象与理想城市
一般认为五四时期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城市型国家。现代诗歌中的理想中国构想偶尔表现出城市与国家同体的思维:理想中国的具象化是理想的城市,城市的理想化转变代表着理想中国的到来。
沈玄庐《爱》想象的将来世界就是城市的场景:“忽然来到一处、只见两扇大门、一方匾额、上面写着‘将来世界’。左边两字‘工场’、右边两字‘学校’、更见空气中间/涌现一个极大的字、‘爱’”;“工人一对对、学生一对对;一式衣衫、十分歌吹。更不见有那个颜色上带些儿憔悴”。处于将来世界的“我”回望来时的门外,“烟尘里、哭声中、隐隐如山的骷髅堆”。凄惨、可怖的现实中国城市性征不明显,但是理想中国的具象化是有工厂、有学校、工人学生相互友爱、健康幸福的城市。戴望舒《我们的小母亲》预言理想中国的到来,写道:“机械将完全地改变了,在未来的日子――不是那可怖的汗和血的榨床,不是那趋向贫和死的恶魔的大车,它将成为可爱的,温柔的,而且仁慈的,我们的小母亲,一个爱着自己的多数的孩子的,用有力的,热爱的手臂,紧抱着我们,抚爱着我们的,我们这一类人的小母亲。” “榨床”与“大车”隐喻的现时中国指向建筑着工厂的城市,在诗人的描述中,现时中国向未来理想中国的转变,是充斥辛劳血汗的工业型城市向爱的城市的转变。何其芳《成都:让我把你摇醒》叙述视野中国家与城市也表现出同体关联,国家遭受欺凌具体表现为无数城市被践踏蹂躏,国家走向光明要将城市唤醒,诗中写道,当“我像盲人的眼睛终于睁开,从黑暗的深处看见光明”,看到那巨大的光明“向我走来,向我的国家走来”的时候,“我”面对沉湎于享乐、懒惰风气中的成都,决议将其摇醒:“让我打开你的窗子,你的门,成都,让我把你摇醒。在这阳光灿烈的早晨”蒋光赤《过年》中称现实世界是“黑暗的囚城”,祝福颓唐悲哀的中国在重兴复振的一日变成“万花异锦的春城”,虽然其表达法修辞意味浓厚,但是国与城的同体思维在其中可见一斑。
书写理想中国在现代诗歌中虽然篇章不多,但是延传了半个世纪。这些篇章以真挚深沉的情感、具有感召力的关于未来理想中国的想象,给置身于苦难、易滋生颓废失望乃至绝望情绪的人们以激励与希望,堪称现代诗歌中的一道美丽风景。诗歌对未来理想中国的想象,尽管审美大于认知,然而,观照个体体验以及作为个体生存空间的城市的性质与样貌,至今仍具有意义。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
7.现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原因 篇七
一、学校教育方面
在教育方面, 学校存在着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和教育主体四个方面的缺失。 (1) 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片面性, 过分强调社会需求和社会价值, 从而忽略了大学生的个人价值, 不符合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展能力并且过于空洞, 使得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理想信念的距离感, 从而造成理想信念的缺失; (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快速传播的信息使得文化冲突、观念碰撞、思想渗透、价值取向等许多方面出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 在这种环境下, 使得思想不成熟的大学生产生混乱和迷茫的心态, 而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方面存在滞后性, 从而造成理想信念的缺失; (3)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 整个的发展形势是重经济、轻精神, 从而在风气、治安和文化等许多方面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进而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4)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思想呈现多元性, 择业观念和岗位选择方面存在多样化, 这些变化使得大学生成为思想观念空前复杂多变的群体。
二、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基础性以及导向性的作用。目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 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 由于过分的溺爱, 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有些父母生怕孩子遭受一丁点的委屈, 事事为孩子着想, 使他们丧失了最基本的生活能力, 自然没有什么理想信念。另外,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 有些父母为了物质利益, 过分地投入到做生意赚钱上面, 忽视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们在不缺吃不缺穿的环境中没有接受到正向的教育, 从而形成很多陋习, 造成理想信念的严重缺失。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
现如今, 子女都是父母的骄傲, 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是父母的期盼。首先, 目前大学生多是家庭的中心, 事事都有父母为其着想, 生活衣食无忧, 有很强的优越感, 他们从小生活在人为的“理想”环境之中, 一切以个人利益得失为衡量标准;其次,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已属于成年人, 但是他们的思想并不是很成熟, 基本上都是一路在学堂生活着的, 缺乏社会实践, 考虑问题比较片面, 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造成理想信念不坚定;最后, 中国的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 这样以后才有出路。因此, 大学生基本都属于苦心学习的孩子, 而书本上所教的知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所偏差, 对自身理想的确立缺乏理性和长远考虑。
四、信息化时代
随着现代科学科技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以通讯、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 社会结构和运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信息化社会的形成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 也带来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挑战。首先,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信息化的压力挤压高校人文教育, 影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其次, 网络信息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难以监控性深刻冲击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和持续影响力。再次, 网络信息的诱惑容易造成大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的丧失, 削弱传统教育模式的吸引力。丰富的信息资源使人们获取知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也趋于多元化。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社会、大学生个人及信息技术等方面。针对这些原因, 如何采取措施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行教育, 是全社会各种正义力量、各种正能量传递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且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是可持续性的, 要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技术、与时俱进的思想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袁洪群.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2]杜英.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4)
8.《做有智慧的老师》 篇八
7月24日我到日照师范参加了市教科所组织的小微课题的培训学习,会上徐所长就如何《做有智慧的老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阐释。在昨天上午的报告中相信各位老师也领略了徐所长的那份教育智慧。有智慧的人说话不靠体态语言或激情的渲染,也不倚仗光幻陆离的现代媒体色彩装点。教授的讲座即如此,是一种吐气如兰,一种波澜不惊,但却深入骨髓,却能发人深省,不禁汗颜自己的底蕴起来。如徐所长所言,他的报告是用智慧碰撞智慧,用体验激活体验,用真实感悟真实。我静静地倾听着,思考着,也零星地记下了自己的感受。下面我就结合徐所长的报告谈自己的几点反思,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反思一::如何提升自己作为教师的幸福感
首先我们要具备积极的心态,也就是要接受现实。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无法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心态。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能够改变的。
2悦纳自我(人活在不断的追求中”这句话真对,是的,我们都活在不断追求完善自我中,不断进步之中。这种感觉真好!)
3.心存感激、(也就是要让我们时时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
4.追求卓越(卓越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种境界。它不是优秀,它是优秀中的最优。卓越是一种追求,它在于将自身的优势、能力,以及所能使用的资源,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状态。)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解决策略上下功夫,每位教师对如何上课都应有自己的认识、观念、理念,要应该经常问自己:我凭什么教书?是凭自己的经验、传统、权威,还是凭自己的认识、观念、理念?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用心做教育,做一个愿教、乐教、会教的智慧型教师。那么我们就要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反思二:智慧型教师的知识从哪里来呢?确切地说应该从学习、实践、反思、写作中来。如果说书本是甜蜜的,那么读书的人无疑是幸福的,而读书最好的好处就是:读书能改变人生(因为通过读书才能真正明白人生的真谛),读书能改变课堂(同样通过读书才能真正明白课堂的价值)。那么读书的关键就是要明白我们读什么书?怎样读?我们应该择其需者而读,择其适者而读,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读教学需要的书,读修身养性的书。(智慧型教师的知识除了从读书中获得还要从实践与反思中来,实践与反思是相辅相成的,为实践而反思,对实践的反思,在反思中实践。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把一群蚂蚁放在一个圆盘的周围,使它们头尾相接,围绕圆盘排成一个圆形。于是这群蚂蚁开始前进了,它们一个紧跟着一个,像一支长长的游行队伍。法布尔在蚂蚁队伍旁边放置了一些食物。这些蚂蚁要想得到食物,就必须要离开原来的队伍,不能再绕原来的圈子前进。法布尔预料,蚂蚁会很快厌倦这种无始无终、毫无目的的前进,而选择分散队伍,寻找食物。可蚂蚁并没有这样做,处于纯粹的本能,它们只是沿着自己或自己族类留下的化学信号前进。它们沿着圆盘的周围,一直以同样的速度走了七天七夜,一直走到它们累死、饿死为止。
试想一下,我们的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很多时候我们用着相同的教学方法,写着相同的教学设计,教着同样年龄的学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循环圈”。在这个循环圈中,老师们身安心寂,不思改变,乐此不疲,伴随着的只是教龄的增长,教学经验的所谓丰富。而时下的新教材、新课程、新理念,似乎成了蚂蚁循环圈外的食物,那么好的东西却失去了应有的诱惑,得不到应有的眷顾!这绝非老师们的本意,但慵懒、畏惧的心理,自卑、滞进的心态足以使这一循环圈不断循环着,当然没有“累死”、“饿死”的可怕下场,但如此庸碌的教学生涯我们愿意吗?千万别让我们的教学形成那可怕的循环圈,让我们摆脱经验的束缚,摆脱自我的压力和牵制,努力积极地接受新的事物,新的理念,不要满足于现状,积极寻求改变才是教学乃至人生进步的真正力量。让我们不断摸索,不断创造,一起拥有自己精彩的教学人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常反思自己教育理念是否适应当前发展的要求;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科学,教学方法是否适应教学的要求;教学技能是否娴熟;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是否合适等等,最好能探寻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看看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学生传递过来思维火花是否科学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每一位教师都要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教师的写作既是教师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种基本能力,又是教师履行角色职能的一种辅助方式,还是教师释放自身潜能的一种重要载体。正因为如此,教师的写作既是对自己学习体会的整理,又是对自己实践经验的总结,还是对自己反思成果的提炼,它体现着教师的智慧。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应该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反思)是它的灵魂。智慧型教师就是在不断学习、实践中成熟的,教学是在培训、反思中日臻完善的,专业素养是在教研、写作中日渐提高的。
9.做有准备的教师 篇九
——读《做卓越的教师》有感闲暇之余,阅读了彭兴顺的《做卓越的教师》,虽然是薄薄的一本书,但是却涵盖了教师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班级管理、课堂教学、论文写作、研修组织和家庭教育等八个主题,并辅以形象生动的例子和简练的语言,使我在阅读中得到很多启发。
虽然说我距离一名卓越的教师还很远,但看完这本书后,提醒了我在成为合格甚至是卓越的教师之前,要首先做有准备的教师。
第一是在成长的积累上。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可见积累的重要。在我们所教的学科的领域里,教给学生的书本知识只是科学知识中的沧海一粟。还需要思维方式的提升,知识面的拓宽,语言和行为上的完善等,这就需要博览群书、以书为友。“阅读可能改变不了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可能改变不了人生的起点,却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说的很对,在书中,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智慧和真理。
当然在阅读完或者是实践完后,必要的反思也是很重要的。由于刚开始工作,所以工作的节奏没有完全适应,也不能马上进行每天的反思,现在想来觉得很遗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哪怕是再优秀的教育者,也会有失误的地方,关键是在于如何对待自己的失误之处。虽然我不怕失误,因为现在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但是我缺乏把一些失误的地方记录下来的积累的过程。可能这一次我改正了,但不知道我下一次是否还记得,这是需要在日后的工作中加强的。
第二是在心态方面。
作为一名知识和道德的传播者,我认为阳光的心态很重要。就像在黑夜中,不要只注意到周围的黑暗,要抬头看看月亮的光芒。学习上的后进生总会存在的,关键是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可能很有创造力,可能语言天赋很强,或者是很会吃苦。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我相信只要用积极、正面的心态去看待他们,他们同样可以得到进步。再者,由于现在教的初中学生,保持一颗童心也很重要。童心是走进学生的桥梁,只有童心才能唤醒爱心,只有爱心才能滋润童心。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如果只是搬出大人的架子的话,教育的效果只是事倍功半;相反,如果可以和学生很亲密的交谈,那么老师就很快被认可,教学效果也就很明显了。
10.做有理想的现代人 篇十
艺术的现代性开始于19世纪晚期历经了整个20世纪的发展、繁荣并延伸到了今天。“先锋艺术”的表现特征呈现的是一种反叛传统文化的特征, 他追求的是一种刻意去打破或违反人们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和欣赏习惯的艺术效果。坚持艺术至上, 在形式和风格上追求新奇、特立独行, 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的变化。作品往往是注重挖掘人物内心思想, 注重刻画描绘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甚至梦境, 广泛采用隐喻、暗示、象征、联想、知觉化等技巧手段, 更有甚者会将诸多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 普通观众比较难以理解!然而我们并不能否认艺术现代性的“特定性”, 因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相对的古代和现代, 有先锋有传统, 传统审美理想也就必然与现代艺术, 尤其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先锋艺术”发生激烈冲突。“先锋艺术”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艺术逐渐由冲突走向融合, 也标志着“先锋艺术”对传统审美理想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 审美思维方式方面的冲突, 中国传统审美思维方式追求静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们心灵的自由。自古以来, 中国一直传承着自己独有的, 自成体系的一套审美体系, 他传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凝结了无数华夏儿女的审美理想。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从思维方式角度出发, 体现的是注重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和感性的心理体验的特点, 这种审美思维方式是一种宏观的、整体的方式, 是人与世界融合, 在追求心灵的物化的同时, 亦追求万物的情话, 追求意境、传神, 达到心物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正如老子所云:“塞其兑, 闭其门”, 净化清洁心灵的尘埃, 使内心达世界到最大虚空、静寂, 从而更直观地来体会和感悟世间的万事万物, “和其光, 同起尘”达到“玄同”的艺术理想。图画者所以, 怡悦情性, 若非穷玄妙于意表, 安能合神变乎天机?《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 我国传统审美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这种充满着虚空灵动, 蕴含着虚清、神韵、飘逸的意境审美思维方式。所以在传统中国绘画中讲求“气”“韵”。晋代顾恺之的关于绘画“传神论”, 南朝谢赫在通读魏晋以来各种鉴赏评论基础上所总结并提出了“六法论”, 而“六法”首推“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是绘画表现的目的, 绘画要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妙在能会、神在能离”中国传统审美思想追求是一种清高的格调。“先锋艺术”的审美思维方式是受西方文艺复兴主义思潮影响, 提倡的是以人为中心, 提倡人权、反对神权, 即人神对抗的思维倾向。虽然“先锋艺术”和中国传统审美思维方式二者从表象上看都是以“人”为中心, 但他们在审美思维方向上却存在着巨大差异。现代“先锋艺术”在艺术思维上力求展现的是以一种人对自然的征服力和控制力, 强调重点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一定的时期“先锋艺术”所表现的是“人神对抗”, 追求人类在意识形态上的觉醒和进步, 相对于传统审美思维方式显得缺乏一定的宏观整体性, 思维方式类似解构主义, 缺乏主体内心的自省, 通过肢解、分割使主体思维独立单一。艺术更强调追求审美性与现实性, 不再以“模仿”为核心, 更强调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内心生活之间的关系。如塞尚强调结构和色彩关系, 凡·高更追求狂热的艺术激情, 马蒂斯重视创作的自由发挥, 高更强调神秘性、追求近乎游戏式充满原始稚气的画面效果, 毕加索则希望在平面上画出物体六个面的不同形状;“先锋艺术”藐视一切“模仿”的形式, 歌颂一切“创造性”的形式。像或不像不再艺是术的评判标准, 人的内心主观世界的主导作用被“先锋艺术”进一步强化, 正式出于这种原因, 客观物象在“先锋艺术”艺术家笔下展现出的可能是一些严重的扭曲与变形的形象。
其次, 审美价值取向的冲突, 在传统的审美价值观中, 国人素以天地与人生为一体, 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为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 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就是一种最大的美, 在这种心理基础之下, 人们的审美行为主要以强调自我反思、自我体验和自我证悟的方式存在, 审美主体状态强调的是与外界自然规则的统一, 《周易》认为, 宇宙是一个动态过程, 由阴, 阳两种元素交集而成。“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庄子提出, 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扬光大, 发展成一个哲学思想体系, 并逐渐演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主体。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提出“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的观念, 认为人是天地之心、万物之灵。天地万物是一个统一的生命体系, “天人合一”也就是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内在机制的宇宙一体化, 天理先于人和万物, 却又寓于人和万物之中, 天理即内在的超越。天人合一, 天是道、理、本体, 天人合一之境, 是与道合一、与理合一、与本体合一。天下之物, 莫不有理, 理未有穷, 知有不尽。中国古人正是本着这种对大自然的特殊情感来完成他们对美的理想追求。中国传统画家讲究以借物寓意方式, 常常“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至身在名山大川之中, 在大自然中感受人生, 在诸如“虫草顽石”、“枯藤老树”等世间无情之物身上付诸以情感, 使之变成有情之物。于泼墨挥毫之间, 画中的顽石呈现出“雪尽身还瘦, 云生势不孤”的气概、画中的山林一显“春山澹治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的美好意境。“先锋艺术”的审美取向强调的则是主体对人生的悲观消极的态度或是对社会厌恶不满发泄, “先锋艺术”的价值取向倾向于个人自我价值、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分离, 常常通过用激化自身内部的方式, 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话语形式, 来展现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上所面临的困惑。
再次, 艺术表现形式的冲突, 首先, 中国传统绘画可谓中国文化之精华, 以毛笔与水墨为材料, 注重笔墨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墨从笔出, 笔以墨显, 笔取其气, 墨取其韵”, 简洁而单纯的黑白墨色充分展现出画家心声, 于笔墨之间汇聚了画家精神追求和实践经验, 创作和运用各种造型符号来表现作品, 在作品蕴含着儒释道的哲理, 将人生、艺术、哲理通过作品的表现力传递给大众。其次,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重意忘形, 讲究“形散而神聚”, 着重强调的是世间万物的内在气韵姿态、生命神采, “形似备而无气韵, 虽似而死。” (《圣朝名画评》宋刘道醇) 。纵观在整个中国美术发展史, 抛开八大山人、石涛、白石老人等写意大家的画作姑且不论, 即便是传统的工笔画, 虽然经过作者悉心勾勒、精心渲染, 但画中表现出的山水、人物、花鸟等也均不会是单纯的模拟, 刻意追求形似, 而是追求以气韵求其画, 则形似在其间。 (《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 。西方传统绘画的艺术形式则着重写实、求逼真, 强调科学的、准确的刻画事物。西方现代艺术则不同于西方传统艺术, 印象派的出现是西方现代艺术的里程碑, 印象派否定了西方传统绘画单一的、写实的表现形式, 放弃那些严谨的造型。自此西方美术开始涌现出诸多流派, 涌现出各种各样艺术表现形式。“欧洲现代派艺术之父”塞尚提出“形式而非内容才是艺术最基本的表达元素”, 他摒弃了西方传统观念的创作法则, 完全依靠自己特有的观察方式进行创作, 并有意识地去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 通过概括和取舍, 从结构的观点来描绘对象, 从零开始作画, 把结构视为表现一切物体的根本。塞尚提倡的这种创作中的主观性成为后现代艺术的基础。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着意再现于实的情感, 表现的主体对事物的感受, 而非眼睛里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作品强调自我表现, 表现形式上更为随心所欲的运用色彩, 甚至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采用了变形的方式, 以此来表现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从印象派到野兽派、从表现主义到超现实主义……各种现代美术流派的涌现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 成为现代艺术的“先锋”, 赋予人类崭新的艺术震撼, 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今世界艺术多元化发展, 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广泛, 一些中国现代先锋艺术家打着复兴中国艺术的旗号, 盲从于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的绘画方式, 牵强附会、将摹习西方现代艺术视为中国当代“先锋艺术”。东西方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艺术发展轨迹, 一味地仿照西方现代艺术表现形式那是在毁灭中国艺术之灵魂和生命。
最后, 当代中国传统艺术与“先锋艺术”的冲突及调和,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要求艺术所体现出的不仅形式和内容的美, 还要表现出积极地社会教育作用。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说“画者, 成教化, 助人伦, 穷神变, 测幽微。”“中国古代美学强调审美的他律性, 这种思想对中国艺术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艺术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先锋艺术”总是用来特指在艺术前言比较另类、边缘、激进的艺术探索现象, 并且包含了对主流艺术的反叛。”人们更注重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体验, 而不再拘泥于某些抽象、空洞的理论或者信念, 如果这些理念不能让人们信服和接受, 就必然会受到大众的怀疑和摈弃。艺术的本质也就是最具存在意义的生命表现形式在于表现和张扬精神。“先锋艺术”正是具备了艺术这种本质特征, 才使得人类的意志和人类的本质力量在人性和认知的极限上得到最大限度和最深刻的表现。人类发展表明:当人类过分精神化时, 往往需要世俗生活加以调和, 当“世俗化”到达一定程度时, 理想主义的声音又会重现;当人类的理想太过高调发展成极端主义时, 又必需要回到现实之中。中国当代艺术既不能完全被所谓的“先锋艺术”“前卫艺术”所摆布, 又要自觉地从“说教者”的位置走下来建立起新的审美理想。当“先锋艺术”出现过度“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情况, 艺术家们就必需要重举审美理想的旗帜, 通过凝结着思想和智慧的艺术创造, 继承传统审美理想, 传承传统文化精华, 把审美观念物体现在艺术作品之上, 使人们欣赏艺术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又能陶冶性情、启迪思想、提升精神。
中国的传统审美理想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强调的是天人合一, 坚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随着当代社会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的主观个性越来越被强调, 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趋向也应该适应这一趋势, 更多地去关注作为个体的人。伴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飞速发展, 艺术功能与文化形态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级, 必需要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文化, 充分挥发人类的自由情感, 才是艺术最本质的精神原则, 人类社会才会在精神层面上找到出路。在当代中国, 传统审美理想与“先锋艺术”的冲突给予的启示是:艺术的精神要跟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是包容了时代精神与生活气息的艺术。同时, 中国的艺术还必须坚持走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之路, 既要倡导精神自由和形式自由的现代“先锋艺术”追求, 又要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气质完美的演绎。
参考文献
[1]周贞园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蕴[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9, 24 (3) .
[2]甘露中原民间美术的审美意涵和发展策略[J].美与时代 (上半月) , 2008 (4) .
[3]游江观念的流变与艺术史中国艺术批评家网专稿.
[4]汤艳艳刍议民间剪纸的审美特征[J].西北美术, 2006 (3) .
[5]弗朗西斯.哈斯克尔.李本正英国艺术史的成长和它从欧洲获得的益处[J].新美术, 2004, 25 (1) .
[6]郭志炜传统美术图像在大众审美中的疏离[J].美术观察, 2007 (10) .
11.做有教学智慧的教师 篇十一
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其特点是“术业有专攻”,对学术、专业有专门的研究,不仅有学问,而且充满智慧。这样,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会经常地、时不时地冒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
教学智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主要表现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两个方面。
一、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1.深刻地钻研、分析,把握教材内涵
能够独立钻研、分析教材,从而挖掘出教材的内涵,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得深,道理就透彻,讲起课来就简单明了,讲在点子上,能一语破的,一语启智。这是一种境界,更是—种智慧。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运用智慧深入地研究、分析教材,首先自己透彻地理解了,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
2.独到地理解教材,平凡中觅新奇
独到就是独具慧眼,对教材常常有真知灼见。从心理学角度说,这实际上是一种创新性思维,它具有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教学智慧往往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
3.博览群书,拥有广博的学识
拥有教学智慧的教师不仅是某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是一个“杂家”。古今中外,都应有所涉猎。这样,讲起课来就会左右逢源,妙趣横生,令学生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质疑布惑,启发学生思考
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进行内化提升,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与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教学智慧是教师善于质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使学生自己发现、自主建构,产生感悟,启迪心灵智慧。
2.运用教学机智,处理“非预期性”问题
教学智慧在教学方法上也表现为一种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人与人系统,任凭事先如何周密地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问题,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对抗。面对偶然性问题和突发的意外情况,富有教学智慧的教师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从而机动灵活地加以处理。
3.提高自身基本功,练就一些绝招
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常常身怀绝招,其绝招就是教学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精益求精、干锤百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12.做有学问的教师作文 篇十二
教师有无学问,似乎不是个问题,哪有教师没有学问的?没学问的也能吃教师饭?若这样考虑问题,本文就没啥可说的了。本文标题并未论及现在的数学教师有无学问,这类能惹人上火的问题我不沾,我也不会定义“学问”二字,原因有二,一是没那水平;二是没那必要。你就当没有前提的闲句(比闲话用的字少,故称“闲句”)一样看,又不是命题,无所谓真假。因没有定义“学问”一词,故什么是有学问的教师就不好说了。通常,对于某人是否有学问,大部分人是通过点头或不点头来表达看法的,只表意而不言明。
当年的胡适,都说他有学问,这不是用现成定义套的,而是被当时的人们所公认的,无论是对他有意见的,还是对他没有意见的。听有学问的人讲课,效果就是不一样。
有位吴健雄女士,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参加制造首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两百多年历史上录用的第一位女教授,是使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的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理论推断的实验证实人。吴健雄曾给胡适写过一封信,信上说:“……你的演讲最动人,最有力量。……譬如说,我听到了你那次在苏州女中的演讲,受到的影响很深。后来的升学和出洋,都是从那一点出发的。”对此胡适写到:“我一生到处撒花种子,即使绝大多数都撒在石头上了,其中有一粒种子撒在膏腴的土地上,长出了一个吴健雄,我也可以百分快慰,……将来我见到圣陶(当时在苏州一中做教师),我一定告诉他这个故事,好替我自己吐口气。”这段不很详尽的情节透出了若干信息。
首先,三十年代,被当时人们所公认的大学问家胡适到苏州女中作了一次讲座。
其次,这个讲座不过一次,却是一名世界顶尖的女物理学家曾经的出发点,可见该讲座的影响力之大。
最后,一个与此例不很相关的事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曾当过中学教师,他的学问也是为当时人们所公认的。
我国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吴文俊亦曾有过当中学教师的经历。另外,他本人走上数学这条道,据他说,与他上中学时的一个数学老师的一节几何课开头的影响有关。胡适的讲座讲什么了?吴健雄没细说!为吴文俊院士所念及的那位中学数学教师讲什么了?吴院士未详说!只知道演讲者、讲课者,是有学问的人。“抗日战争时期”,一位今天的科学家谈到他读中学时的一位地理老师时说:“我的地理老师头天晚上听英国伦敦的英文新闻广播,第二天结合欧洲战况讲欧洲地理。”有这样水平的地理老师,不知今天的中学里能有多少?
我就职的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有一些老教授,他们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曾在北京四中等学校当数学老师,且一般都毕业于清华或北大。当然,后来他们又成了大学教授。笔者无意褒扬解放前的中学师资水平,但客观事实是,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消化能力较低,使得中学或小学能有机会聘到一些精英人才任教。那时中小学生亲身接触或听取名人、学术大师教诲的机会大于现在的中小学生。这种情况有助于解释这样一种现象:五十年代有一批中国人,他们在世界尖端领域上处于顶级水平,如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陈省身等,这个名单可以写得很长,其中也包括我国长期隐姓埋名的两弹元勋们,如邓稼先等。数量之多,令人惊叹。他们基本上都是三十和四十年代在中国读的中小学,以中国当时基础教育的规模来看,其产出杰出人才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况且时逢解放前这个战争和**时期,办学环境和条件很差,按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回忆,甚至可以说是极其恶劣。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中小学校不乏有学问的教师。今天有学问的教师的标准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名师”或“特级教师”的评定上,有学问的教师往往是指从事教研、教学和在应试上有很高能力的教师,但这还远不是有学问的教师的标准。尽管“有学问的教师”是没有标准来衡量的,但在人们的心里,还是有认同标准的。例如,六十年代,我那时就读的一所质量很一般的中学,就有一位语文教师参与了吴晗主持的历史小丛书的编写工作,写出了《欧阳修》这本小册子。还有位数学教师,据说,名牌大学建筑系的教材中的图要请他画。他们都没教过我,我也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这些事迹常被各年级的学生传颂,让我忘不了。最近,我与两位大学校长偶然谈到他们就读过的北京三中(并非当时北京顶尖的学校),他们今天还记得1964年高中一年级时听的.两堂生物课。第一堂是生物起始课,那位施浒教师布置全班学生放学后到学校对面的西城区图书馆查阅有关生物学的随便什么资料,看看能提出什么问题。到第二堂生物课,施老师让学生随便向他提问题,记录了满满一黑板的问题。令全班学生佩服的是,没有一个问题能难住施老师。两位今天的大学校长依稀记得当时有本《生物学分类词典》是这位施浒老师编的。不知现在的中学教师有多少有这等水平?
我以为:有学问的教师的学问体现在书读得比一般的人或一般的教师都要多,对事物的认识比一般的人或一般的教师都要透。没有什么事物能使他盲目相信,对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独立或独到的看法。因其有学问而具有某种独特的气质或行为,并且能为绝大多数学生和同事所认同。
现在的教师能不能做一个有学问的教师呢?难!难在哪呢?难在相当多的教师读大学或中师时就往往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热爱并主动学好课程的不是很多,往往是通过被动式的应考而取得了毕业证书。毕业后到教师岗位上,多年靠教材、靠教参、靠教案集、靠教学指导书进行教学,多年读这类书籍。而有关部门所规定的教师进修用书往往少有具备真才实学的精品,摘抄汇集的多,原创的、精品的少。甚至那等靠占了好地方而非有好学问的编书者编的书,也常常被权威部门推荐来让教师们必读,其效果可想而知。如此从教,经过若干年,也有可能成为名师,成为特级教师,但难说是有学问的教师。因此,不读书当为做有学问的教师的最大障碍。读好书、常读书,才能使自己的课更有学问、更有深度;使自己的学生获得更大的收益。
【做有理想的现代人】推荐阅读:
理想现代抒情诗歌07-25
我的理想——关于理想的作文09-27
理想的故事09-14
我的理想演讲稿高中与我的理想职业演讲稿08-27
教师的职业理想07-25
我理想的校风08-02
我的理想作文08-15
理想的风筝原文09-13
理想的伴侣作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