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后记范文

2024-10-23

美术教学后记范文(共8篇)(共8篇)

1.美术教学后记范文 篇一

(一)我有意提前四五分钟进入教室。我知道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非来自对课程性质及其价值的认识,吸引他们的,是学习内容及其形式是否有趣。

我要吸引他们。

吸引学生的是我手中扬起的纸牌。我问谁愿意和我一起玩纸牌。玩什么?比大小,三局两胜。课间和老师一块玩牌──这谁不愿意!我拿出两组牌,分别是:红心10、7、6和黑桃9、6、3。上来的学生当然挑红心。他出红心10,我跟了张黑桃3;他出红心7,我压了张黑桃9;他出红心5,我又压了张黑桃6。眼看着自己手中的牌大,却让我净胜了两局,学生当然不服,再干。我让他先出牌,这回他不干了。下面的同学也吵着要我先出牌,我随手点了名学生,请他说说理由。学生说:“这样比法,谁先出牌,谁就输。”

“为什么?不是他拿的那组牌大吗?”“因为你占了先机!”另一个学生恍然大悟地叫了一声。

“对!战争中,比赛中,有时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关键看弱的那方能否占得先机。”我把话锋一转,“今天我们要学的《田忌赛马》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有兴趣吗?”

“有兴趣!”这一声齐喊,大有石破天惊之势。

玩牌这个活动本身使学生产生了兴趣。

教学需要的不是这“本身”,而是由它引起的相关的学习兴趣的迁移──转移到和玩牌一样有趣的一篇课文上来。不止《田忌赛马》,由直接兴趣转移到间接兴趣这种导入方式,不少课文的教学都能一试。

(二)对学习材料本身的兴趣,大多数小学生是难以长久保持的。这是由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要保持学习材料对学生的吸引力,有赖于教师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使教材、教师、学生之间产生一种情趣性活动。《田忌赛马》是一个思维性很强的故事。发挥它的趣味性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讲故事;把隐藏于故事内部的思维性表现出来的方法莫过于实践操作。于是,课前我画了两组马,每一组六匹,三匹是齐威王的上、中、下三个等级的马,另外三匹当然是田忌的。现在派用场了:“请大家认真读课文2-3节,读流利了还不算棒,要能将这个故事讲出来才好。”“正是记忆力黄金时段的学生,认真读几遍,讲起故事来还真不错。“讲故事难不倒大家。老师这儿有田忌和齐威王的马,会讲还不算有能耐,还要能边讲边演示。”

第一场赛马的故事讲好了,我让学生准备讲演第二场赛马,比一比,能否超过刚才讲演的同学。两次赛马就在这样的讲和演之中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事后我发觉:当学生走上讲台边讲边演,锻炼的还有他们的自信心和胆量──这超出了语文学习,融入了广阔的生活领域。我还发现,当语文课堂呈现出鲜活的生活化的情景时,学习就不再是孤立的、枯燥的。这,该是间接兴趣发生作用了吧。

(三)朗读是语文学习最经常最重要的事。但,朗读训练绝不能训练成小和尚有口无心地念。要让学生有兴趣地去读,在读中揣摩感悟,再把揣摩感悟到的情感心得作用于有声的朗读,每一回读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和提高。要训练学生朗读课文,首先要找准朗读的训练点。显然,4-12小节是《田忌赛马》一文中感情色彩最浓重的地方。最适合朗读训练。

“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注意一些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词。大家放声朗读,边读边把这样的词圈点出来。”

一遍之后,我请一个学生把刚才圈点的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要让听的同学能听出来。

这一遍朗读对他来说恐怕是最用心的了。读后请其他学生评,有的说要注意读出“胸有成竹”的语气;有的说读“孙膑摇摇头,说”时要加个动作──摇摇头;还有的说朗读时要注意提示语„„评后再让学生练读。就这样在朗读中学生抓住了重点词语,领会了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但,还不够,还要读,要把情感在朗读中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怎么读?比赛!

“请每组选三个同学,分别读田忌、孙膑和齐威王的话,其他同学读课文的叙述语言。好好练练,特别要提醒你们的是‘田忌、孙膑和齐威王’的话该怎么读,才像。”学生们离开自己的座位,聚在一起,有的大声朗读着,有的正与“田忌、孙膑、齐威王”交换意见,场面很热闹,很有趣;有趣了,朗读训练就好办了。

看来,兴趣还来自于形式。有趣的教学组织形式──比如比赛,比如离开座位聚在一起的学习,能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起来,有趣起来„„

(四)理想的语文学习是读写有效结合。

阅读教学要挤进写的训练,问题不在于教师不会把写的训练挤进课堂,问题往往是挤进课堂的写的训练不能引起学生倾吐的欲望,没有兴趣的写的训练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田忌赛马》该设计怎样的写的训练,才能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呢?我模仿着齐威王的语气,唉声叹气:“哎,明摆着是我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快,可怎么就我输了呢?我该怎么办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起手来,要发表他们的高见。欲进故退。我摆手制止他们:“你们真能帮齐威王找到原因,想出对策?”“能!”

“那咱们给齐威王写封信吧!把我们的看法一股脑儿跟他谈谈?行吗?”学生乐了──给齐威王写信。之后我又问学生准备以怎样的身份给齐威王写信,有的说是以朋友的身份,我应允了;有的说是以大臣的身份,我肯定了。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教后我重温此语,倍感亲切。◆

2.美术教学后记范文 篇二

关键词:教学中的体会,失误,困惑,再设计,智慧,见解

1 记教学中的体会

教师在上完每节课后, 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 这样就能够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的、引起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 日积月累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如:学生在学习“物质的量”概念及其意义、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的关系时, 普遍感到不易理解, 本人通过几次教学后记的总结, 找出了一个较好的方法, 即用学生所熟悉的物理量和生活例子来作比喻, 从而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物质的量”概念及其意义、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的关系。又如:在讲授“盐溶液的酸碱性”知识时, 通过几次教学后记的总结归纳, 我发现有些学生之所以不会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原因之一是:初中化学中有关的知识点不扎实, 如:不熟悉强酸、强碱、弱酸、弱碱等等;原因之二是:不重视各类盐溶液的分析过程、不记住各类盐溶液的特性。对此, 在以后该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我就围绕这几点, 详细、重点提醒学生, 从而较好地帮助学生学会了识别盐溶液酸碱性的正确方法。总之, 根据教学后记中的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 及时修订教学设计、教案, 以便使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2 记教学中的失误

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在所难免, 关键要看如何对待。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及时记录下来, 并拿出勇气去面对、去解决。要积极从主观上找原因, 请同行提建议, 采用多种形式取长补短,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如:第一次讲授“缓冲溶液”这一节时, 出于面面俱到的心理, 对每一种缓冲对类型的缓冲作用原理都作了分析讲述, 但效果并不好, 这是因为每个类型都要分析讲述, 教师讲述的速度快了, 而启发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了, 总结这个失误后, 我就改变了内容安排, 仅以一种缓冲对的缓冲作用原理为例, 但讲述分析中, 围绕重点而启发提问的时间多了,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的问题细化了, 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 结果不仅教学效果好了, 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 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 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 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想办法改进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把如何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课后记录下来, 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如:最初讲授化学键时, 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之后, 对识别离子键、共价键、对识别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仍有困惑。分析原因:这些学生不善于抓住离子键、共价键概念中的关键部分、不善于归纳比较离子键、共价键2个不同的概念。为此, 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注意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部分、注意重点引导学生对不同概念进行归纳比较、并以典型的例子让学生找出各自特征, 结果学生能较好、较快地识别出它们。可见, 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 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记教学再设计

高效的课堂取决于有效的备课, 有效的备课来自教师的主动学习和反思选择, 从而进行“教学再设计”。因此, 我在教学后记中, 为了防止思维落入固定的模式, 往往会尽力避免重复性的线性思考, 而进入不规则的“螺旋式”思维状态;会考虑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才会让学生最容易走近目标;会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调整教学变数才会让学生走出困境;会考虑联系什么实例更真实有趣;会考虑什么教学方式更有层次性、更循序渐进、更有多样性;不仅关注教材, 更会关注学生的实际。例如:我发现学生在用化学知识列出数学方程式后, 在解方程式或数学单位换算上遇到困难, 对此, 我在教学再设计中, 会安排一点时间, 先帮助学生复习相关数学知识点, 从而使自己预设的目标最接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区。总之, 通过记“教学再设计”, 可以使教师的知识诸备更能从容面对学生,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其它学科知识为化学知识的学习服务, 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 记教学中的智慧

教学智慧是良好教学的一种内在品质, 表现为教学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 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学境界。

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 教学智慧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加以体现的。例如:在学习了溶液混合计算后, 我给出了一个突出重点又具有一定难度的课堂练习, 让学生思考并在草稿上写出思路, 然后, 我通过观察和提问, 很快洞悉到一些学生由于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不够, 导致对题意的理解分析错误, 对此, 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帮助学生真正清楚题意, 然后, 再运用化学知识“溶液混合原则”, 进行列式计算。又如: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和几个平行班, 我会采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选用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不同的教学风格。总之, 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是教师教学智慧在教学实践中的主要表现。将这些直观感受到的智慧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记录下来, 就可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为确保高效的课堂教学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6 记教学中学生的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 通过学生自己切身的感受, 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有时学生的解法独具一格。所以, 在教学后记中, 我会注意将学生的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 有助于开阔教学思路、做到教学相长。

3.教学后记浅谈 篇三

写教学后记有如下好处:

一、它能帮助我们积累教学经验,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写教学日记,就是用随笔的形式把教后的得失记录下来,也就是说你的教学设想或计划,通过教学哪些达到了目的?哪些还未达到目的?为什么达不到?有哪些新的感受、体验?都把它记录下,以备后用,不断改进教学。如果不写教学后记,那么你的教后得失、新的感受很快就会遗忘;如果写教学后记,通过认真思考、总结,把这些得失、新的体验、感受记录下来,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才可做到心中有数,失误才可避免,这样才能积累教学经验,更好地驾驭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二、它能为我们搞好教学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会教书,还应搞好教学研究,成为教育专家。通过教研把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的东西,才会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主张写教学后记,是因为每个单元、每课时的教学设计不尽相同,学生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那么我们撰写的教学后记就会丰富多彩,这样鲜活的东西就为我们搞好教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原始资料;只要坚持不懈地认真写好教学后记,将某些教学后记加以整理上升到理论,将是一篇很好的教学论文。

三、写教学后记也是教师练笔的好机会

一个语文老师不会写文章,怎么指导学生作文呢?何况还提倡我们老师写“下水作文”呢!我们老师平时的教学任务比较重,整天忙于备课、改作业,对练笔之类往往无暇顾及,久而久之,文思枯竭,怎么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呢?所以我们要勤于练笔,而写教学后记正是老师练笔的一种好方式。

写教学后记是大有裨益的,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应当写。写教学后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即兴写。

每上完一节课,走出教室我们都有种种感受,或是成功的,或是失败的,或是一般的,都可以把它记录下来,写在备课本上或是专门的教学札记本上。教完一个单元,要整理前面零散的教学后记,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对整个单元的得失进行总结;一个学期结束后,还要整理各个单元小结,把整个学期的教学后记进行整理、总结、归纳,结合教学实践,形成经验性文章,又完成了教学论文的任务,岂不美哉!教学任务进行到下学期要重温后记,循环往复,这样才更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其间单元小结尤其不可忽视,它有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各节课得失的整理总结,又能为后面经验性文章的形成打下基础。例如上完第一册语文第二单元后,我这样小结:快速作文提高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在30分钟左右写500—600字左右的文章,但素材的积累还不够,学生阅读能力较差,老师应“授之以渔”,教给方法。为此第三单元后,我就在“源头活水”上下功夫:开放学校的图书馆,让学生读书写心得体会交流,欣赏优秀作品,讲成语故事,办手抄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古诗背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篮球比赛”等活动;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春天来了,开展“寻找春天的礼物”和春游李冰陵的活动;3月12日植树节组织学生上山植树,绿化我们的家园;秋天到了,组织学生爬山欣赏山村秋色;冬天到了,组织学生堆雪人、打雪仗,领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这些活动给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后快速作文,把体会、感悟写出来在班上交流,这样学生有生活体验的积累,怎能写不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新课程改革不是强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吗?可见经过不断反思的教学后记,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丰富教学经验。

其次要与听课相结合。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更要学习吸收别人的长处;既要向本校教师学习,还要向其他学校老师学习,更要聆听省、市一级组织的教师专家、特级教师的讲课。比如四川李镇西老师的现场作文教学,湖南作文教学和研究专家杨初春先生的“快速作文教学”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应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使之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指导自己的教学。杨初春先生的快速作文教学法很值得借鉴,通过借鉴实践,我班的学生由不会作文到会作文,由怕作文到喜欢作文,由没有写的到有写的,收获真不少。一句话,聆听他人的课,不仅丰富了教学后记,更提高了自己的教学。

最后要与理论学习相结合。

只有理论的武装才能指导实践,只有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丛书《教学技能》、《组织教学活动》必须学,现阶段的《新课堂怎么教》、《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等需认真钻研。语文学科应订阅全国中语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通迅》等,把握语文教学的新动态、新信息。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懂得新课程下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作业观的具体内涵要求,懂得新课程要求老师具备的语言艺术、练习设计和安排艺术及幽默教育艺术、愉快教育艺术、教育机智艺术等多种艺术。我们要明白要求、领会精神,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不就丰富了教学后记吗?不仅提升了理论水平,更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奠定了基础。

4.语文教学后记 篇四

吴忠中学 李敏

从第一天上讲台到现在,经过八个年头的摸索,实践,现在回首想来,也有了些许的感悟。今天,我想借此机会来说说。

对于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不管是内行还是外行好像都可以对它指手画脚,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说中国话。但无论怎么说,有一点是不变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母语的地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它不是科学,而是一门学科,它是学习任何知识的基础工具。是人们交际的必要手段。总而言之,学习语文并学好语文是我们每个人人都应该明白的。

而现在语文教学之所以被指斥,主要在于我们是在把它当作科学来教,太过理性。

在八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渐渐悟出一个道理:学语言就应该怀着一种感性,一份热情,一片如颠似狂的心去“悟”!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首先是感性的,自己首先热爱语文,热爱每一个文字,这才有可能感染学生。要知道“趣是最好的老师”!

光有热情,做不了好老师。所以还要说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以前的我直到现在,只要站到讲台上,总会陶醉其中,用百倍的热情去引领学生学习那些美丽的语言。可是,总觉得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总是不能成正比。为此我困惑过,请教过,甚至流过泪。慢慢的,在不断的反思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的投入量和学生的投入量 并不相当。不是学生学业负担重的问题,而是他们没有对语文产生与我一样的兴趣。他们是旁观者在看着我表演,而自己没有投入其中。换句话说,他们动脑,动笔,动口的机会太少。被动的学习,只能导致成绩不理想。

所以,苦恼之余,我急忙寻找补救的办法,对症下药。我总结出一条经验——老师多讲,多分析,不如学生多背、多读、多写。

我让学生准备了素材本,每天抄一页素材(故事)或者优美、精彩段落,每天安排组长检查,我不定时抽查。

每天请几位同学背诵他喜欢的精彩段落,数量由少到多,循序渐进。

札记互批,老师批改交错实行,并进行评讲。早读大声朗读文章,课内、课外不限。……

其实,积少成多很好实现,只要能坚持。我不断的告诉自己,一定要有始有终。只有在高一时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高

二、高三的学习才能驾轻就熟。

就语文教学,我从宏观上谈了谈自己的经验教训。下面,我想说说自己对语文版教材的处理。

其实,这个版本的教材编排有它的独到之处。其中选择的一些文章,充满了现代社会的味道,有些文章很有哲理。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毕淑敏的《不会变形的金刚》,老舍的《邻居们》,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等等。这几篇文章,在以前的语文书里是从来没有的。对 这些文章的处理我想应该是因文而异。例如,《不会变形的金刚》,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重点放在分析人物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并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来讨论小说的主题,同学们很感兴趣。

《邻居们》对人物的塑造颇有特色,还有一段对话锦上添花,我组织学生来分角色朗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一举两得。

由于教材所选篇目很多,若篇篇都讲,面面俱到,只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所以,我选择每篇文章的突出特色作为重点,主次分明,既加快了教学进度,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例如,教学《敬业与乐业》就抓住这篇文章的论证特色,教学《离骚》就力图明确屈原的“骚体”特色,教学诗词,就把重点法放在艺术表现上……

所谓教学相长,不管作为老师的资历是长还是短,都应抱着谦恭的态度,与时代同步,向老师学习,和学生交流,甚至可以听听所谓外行人的评价。只要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就一定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自己的教学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我想,当教师如果只是定位在为了吃饭穿衣,它也就没有任何乐趣可言,我希望自己在不断的努力中获得成就感,那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我会一直努力下去的!

5.必修一教学后记 篇五

导入新课:从同学们所在村的姓氏宗祠导入新课。

一、夏商:

同学们初中学过夏禹,讲到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大禹杀掉迟到的部落首领的故事以说明公共权力的产生。

商:以图示法画出商与各方国的关系是并立和臣服并存的关系,因此商是一个方国联盟,并指出由于商崇尚祖先神,所以特别有号召力,战斗力强。

二、分封制

从《封神榜》引入,如此强大的周王朝,如果你是周王,如何统治,如何分封?分给哪些人?学生自学并讨论共约十二三分钟,之后是同学表述自己的看法,都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能从《封神榜》的人物中找出哪些是功臣(如姜太公),哪些是自然神(如雷震子),能在地图中找到姜太公的封地,他们很兴奋。还有一个同学提出,象商朝时的了方、姜方、鬼方,西周是如何处置他们的,这一个问题很有见地。

三、宗法制

从做一回包青天引入新课,让同学判定一个遗产继承的案子,由此引出嫡长子继承制,辩明了什么叫“嫡”和“庶”;从看书中的那棵大宗小宗的“树”,说明了什么叫大宗小宗,并从礼乐制度说明了宗法制的等级性。

最后做了四个选题。

暂时上了11、12、8三个班,后面三个班有新的感想再继续写。

今天在7班上了一堂比较精彩的课:

引导学生们看书讨论“如果我是周王,该如何统治辽阔的国土?”,首先推选出第一讨论小组的小汪同学起来说:“进行分封,分封的目的是要巩固统治,不要让周王一个人管理那么大的国家,管不了的。”(看来有一点眉目了。)

接着第二组推举一个同学(站起来之前,四个人还商量了一番,最后他的同桌出主意:不要说得太全,只要说出自己的特色就好——真是高参啊!)生1:“如果我是周王,我首先要把兵力布置在我住的都城周围,有人进攻我的时候可以保卫我。我比较亲的亲属就封他在都城做大官,其他人就分到各地去做官” 师:其他人是哪些人?你还打算分给哪些人呢?

生1:就是不太亲的亲戚之类的,还有那些有功劳的人。

师:哦,你是打算分给亲戚和功臣,而且你是首先想到自己的安全,土地可以分下去,兵力要集中。但是,如果分下去的人分到边远的地方,不太听话,想叛乱怎么办? 生1:我就派兵去打他。

到这儿,马上就有人反驳了。

生2:你不是把兵力放到都城了吗?在边远叛乱,你怎么来的及? 生1辩:我可以快马加鞭啊!我可以飞鸽传书啊!(不知飞鸽如何平叛•#¥%„„—*)生3补充:可以要叛乱国周围的其他国先顶住几天。(大笑)生2:你不是没有兵力分给他们吗?

生4:可以先让周边国临时组织一些农民上阵啊。生2:这样有战斗力吗?

师:哦,要养兵千日才行,看来兵力不分下去还不行。

师:嗯,大家讨论出一些眉目了,要分给亲戚和功臣,要分土地,兵力也要分下去,也就是人口也要分下去。还有,原来商的遗民如何处理?商统治下的了方、土方、鬼方如何处理? 生:商的遗民在一起要作乱的,打他们分散开来。„„

(接下来老师进行了归纳)。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后记:

上完三个班以后,觉得效果不太好,主要是设问没有吸引力,现在很多老师都认识到课堂提问是上好课的关键。基于课本又不能照搬课本,太高和太低都不行,对于学生回答问题中的引导也是非常讲究艺术的。于是把这一课自学思考的题改了一下,设如下问题: v1)皇帝制度的特征有哪些?

v2)秦始皇设三公九卿的目的是什么?

v3)统一之后是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有不同的意见,主张分封制的代表哪些人的利益?主张郡县制的代表哪些人的利益?(参看 “解析与探究”)

v4)秦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哪些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v5)秦统一15后即灭亡了,请结合秦始皇在位时的各种措施,说说秦灭亡的原因?

这一节课上起来基本没有引起大的争鸣,一方面可能是内容比较简单明了,书中给的材料也比较有定论,我也没有举出有争议性的例子,由此看来授课选材上还要下功夫,另一方面可能是学生在初中对于秦朝的内容学得比较透彻。这一课感觉到与现实联系不紧密,有就史论史的味道,以后要改一改。在这一课内,我讲得比较多的是学法,说了说如何阅读——快速、有效,如何讨论等。最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评价秦始皇。

第3课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教学后记

本课重点讲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内容并不难。但教师若按传统的教学理念讲授,就会详细地叙述事件的过程,这样既不符合课标的要求,也不容易把握时间,容易造成拖堂,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本课中的刘邦巩固政权的措施,只须简要说明他分封同姓王的严重后果即可;“七国之乱”“安史之乱”不需要讲过程,可以一笔带过;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措施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则是本课的重点,需要讲清要点和意义影响。因本课的内容不难,所以探究的问题设计的不多,前面可讲快一些,留出时间可用来进行课后的合作探究题。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第1课时课后记:

今天上午一口气上了四个班,首先从《三国演义》的开头语讲到车臣分裂势力的人质事件,说明从秦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存在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反复斗争,由此而出现了分分合合的历史局面,在这一历史局面中,王朝的统一是人心所向,是大趋势,从现实指出分裂势力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以说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古代中国是一种进步的政治趋势,而维护统一也是民族正义之所在。指导学生看书,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列出汉、唐、宋、元、明、清几朝在加强中央集权和强化皇权上面分别采取了措施,并承诺下节课给他们讲卫青如何从奴隶到将军、为什么公孙贺当了宰相还要大哭跪在地上不肯起来、杨家将当中的杨继业为什么老受潘仁美的控制、《水浒》里面林冲和高逑的职位以及《雍正王朝》里军机处是如何工作的。

一节课下来,只要认真看书的同学都能把任务完成,但有的同学分不清哪些措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哪些措施是加强皇权的,把“三省”等同于今天的省份,列在地方政治制度一栏;对于宋代的“二府三司”不会归纳,只看了个“中书门下”,明清的加强皇权一段容易明了,比较复杂的集中在宋代。最近的学习中,有的同学就一些历史词语的理解提了问,如“局限性”“沿袭”“承袭”等,看来这语文功底还要加强,课后的古文似懂非懂的,也还能将就对付,但具体的不太会。这几天我要就这些内容好好恶补一下了。

第2课时课后记 这一课时基本以讲授为主,由于量太大,个别班级没有讲完。依据上节课自学的线索从汉到清地方政治制度与中央官制的变化串讲了一遍,中间举了相当多的人物例子,基本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这样一堂官职学习课,不能太枯燥,要不学起来就没有劲了。在授课中可以看出,学生们知道古代的人物基本以流行的电影、电视主角为多,如和坤、纪晓岚、施朗,还有以前课本里的魏征,四大古典小说很少有同学能看完,但主要人物略知一二。以朝代为线索串讲完之后,我分别归纳了地方机构的变化,说明宋到以后地方无力再威胁中央的原因;归纳了中央官职的变化,说明中央机构的不断完善,以及皇权的加强,理解宰相作为“大管家”被解职的原因和后果。在讲课过程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处理得还不错,例如在讲魏征时,从初中的认识即唐太宗是一个善于纳言的明君,进一步认识到宰相当时的地位很高,皇帝不得不听取他们的意见,在讲清军机大臣和坤时,在描绘和坤阿谀奉承的嘴脸时,也说明了,清的军机大臣地位不如宰相,只能听命不能决策,这一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和坤的表现。

在引导学生思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时,尤其是积极影响的总结学生的思维流畅,有如下对话:

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古代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生1:有利于统一

师:从统一又想到了什么? 生2:和平

师:好,从和平还能进一步想到什么?

生3:经济繁荣,社会发展

师:好,同学们已经把积极意义总结出来了,再想想看有何消极意义? 生4:分等级,下面的人没有权力

师:嗯,没有权力就没有责任感,就不容易出成绩,不容易出人才。所以龚自珍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喊„„„

之后对比了近代东西方发展的比较,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在古代是比较进步的制度,但到了近代,强调人的发展、人的创造性的时代,这种制度落后了,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课后记:

从开学到现在,觉得第5课上得最艰难,不是材料不够丰富,也不是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古代希腊的神话传说,考古挖掘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神秘而传奇的。

难度在于如何落实课标中“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岳麓版在编写教材时,这一部分是一个引子,岳麓版的编者反对过度强调地缘对政治的影响,指出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是多方面的结果,不能单从地理环境来作结论,这样我们在授课的时候就难以把握这一知识的深度了,我们甚至还会质疑“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制度的形成到底有多大的影响?”。第二个难度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政治制度形成的影响,我原来的设计是从第5课的知识链接跳到第8课,因为这两个部分是有联系的,但实际解决起来,大部分同学在地理环境一部分就已经卡住,只能理解支离破碎的地理环境不利于形成统一国家,海运方便的希腊吸纳了东西方文化,没有办法进一步深入到人多地少的希腊很难形成地缘中心,自然环境对农业的限制缺乏庞大组织的天然条件。在仔细阅读第8课后,我发现对古代政治制度异同的东西方比较难度更大,要让学生从有限的文字中感受到东西方神话传说的不同、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的差异实在太难了。

本课重点讲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在处理这一重点时既不能过于强调地理环境对希腊政治的影响,以免使学生形成“地理环境决定论”,但又不能忽视这一点,所以怎样把握好这个深度,难度较大。学生对城邦的概念理解较困难,老师在此处要多花些时间和气力讲解,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运用材料使学生理解古希腊城邦各种政体的特征,能较好地突破这一重点。效果较好。本节课在处理上要注意时间的把握,要突出重点,所以有关爱琴文明一目就不要占用太多时间。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课后记

一、关于阅读课本:自从实行新课标以来,我总是坚持一个原则——新课本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本。我每堂课里都会有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新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很丰富,让他们有目标地读,在阅读中品味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哲理性,实践也证明高中学生丰富知识、提高思辩能力的愿望非常强烈,每次让他们看书,他们都非常认真。在阅读过程中我指导阅读的方法,一是快速阅读,二是有效阅读。

一、逐步让学生主宰课堂

上第6课时,首先让学生看书,有的班分段看,有的班整体看,自学“从君主制到民主制”“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看书自己解决思考题,然后提问明朗主题内容。这一课线索清楚,这一步难度不大。然后我让科代表上台按照课件给大家讲“雅典农民帕帕迪的政治生活”,并提问,我在旁边做“旁白”,这样的方式最后都达到一个目的——学生兴趣盎然,但是各班课堂气氛大不相同。在11班和10班两个班,科代表把故事读得有声有色,尤其是其中的对话,到有问题的时候就让同学们回答,有举手的,也有点名的,亦有吱吱一遍的,当讲到审判苏格拉底时,我让科代表下去了,继续给学生讲苏格拉底之死。中间有如下对话:

科代表:„„这一次终于如愿地抽中了黄豆而不再是黑豆,„„

生1:真的是用豆子抽签?黄豆代表抽中了,要是有人作弊怎么办?自己带上黄豆? 生2:要是我一次抓上一把豆子怎么办? 生1:要是我抽了签再给别人,这算不算作弊?

师:看来大家对这些豆子很感兴趣。这些个作弊的办法也是挺容易做到的,那大家想想如何避免? 生3:要在豆子上作上特别的记号

生4:开一个很小的口,每个人拿了以后要当场检查,谁要作弊就永远取消资格。

生5:要象古代雅典开运动会一样,全是裸体,没办法作弊,反正没有女人在场(全班哗然,大笑。)生6:可能当时雅典根据就不产豆子,这些黑豆黄豆是从外国进口来的,非常珍贵,普通人根本弄不到„„看来,高中生感兴趣的还是一些细节的东西,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到了其他班如此讲法就效果不一了,有的班科代表没有威信,拖拖拉拉,问题没解决已经下课了,或者点名叫同学起来回答问题,要么答不出,要么曰太简单了。课后我都找了科代表谈话,表扬了他(她)的大胆、沉重和调控能力,说明以后要继续这样让同学们走上讲台。下课前,我向同学们宣布以后要努力实现“轮番而治”(同学大笑),推举下一位同学来讲罗马史,我准备资料,有的班报名踊跃,有的班则冷冷清清,最后交给科代表处理了。

对于学生走上讲台,结合这一次的经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1、设计的内容一定要有兴趣,这一次帕帕迪的故事还是很成功的。

2、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性,深浅适宜,这一次设计的题目还是太浅了,争鸣度不大。

3、如何把老师的备课与讲课学生的准备活动结合起来,让他有一定的主动性,课前准备的时间又不能太多,既能讲好,又是一种挑战,对其他同学又是一种示范,下次还继续有人愿意来讲。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课后记:

这一课上得很轻松,从“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开始引出罗马,请一位同学根据老师提供的内容来讲罗马史并组织同学讨论,最后由教师来讲罗马法。

最精彩和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学生来讲罗马史,由于各班选出的代表素质不同,有的是科代表,有的是自告奋勇上来讲的,效果也不一样,教师都提前一天把资料给了授课者,让他们作好准备。

这一课有如下体会:

1、由于各班授课学生素质不一,效果也大不相同,有的班因为授课者胆小,没有领导才能,课堂气氛沉闷,没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效果很不好,看来,以后类似的尝试还要更加慎重。

2、学生在引导下对大多数课本知识都能有所领悟和认识,例如他们能认识到《十二铜表法》对贵族和平民而言各有所得,能通过讨论认识到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因为平民团结和正义要求、对外战争和镇压奴隶的需要,贵族让步而平民胜利。但他们的课外知识贫乏,平时对国内外政治大事不太关心,尤其对世界史的知识更是只来自于影视皮毛,所以授课拓展比较困难,例如罗马政体与美国政体的比较,关于前三头同盟和后三头同盟等。

第8课 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课后记

在分析了教材之后,我觉得课本在没有介绍英国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就讲君主立宪制是如何确立的,不符合人的认知心理,于是,我把本课的授课思路确定为:是什么(人物、地点、时间)——为什么(原因,形成过程)——怎么样(意义、作用及做法),首先给学生介绍英国政治制度及机构的运作,如首相是如何选举产生的,一个重大议题需要经过哪些环节的批准,这中间就涉及了代议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等名词了。弄清楚“是什么”后,从练习中英国女王没有实权引出新问题:“英王是不是一开始就没有实权?”,引入课本,讲述君主立宪制政体形成的过程。自认为本课的成功之处:

1、重新处理课本后,学生对英国政体有了清晰的认识。

2、与时政相结合,引用了大量的时事材料,如温家宝访英、英议会通过对伊战争、贝利买得爵位等,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到教学为现实服务。

3、授课过程中比较恰当地插入了情感教育的成份,在讲到英国民主政治发展将近八百年历史,引导学生不要妄自菲薄,新中国才成立五十五周年,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国家与他国的差异,并努力去改善;在分析君主立宪制政体的进步性时,与君主专制进行比较,指出这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授课中也发现学生的课外知识非常贫乏,大部分学生认识英女王,但也不知道她称谓,很多学生不认识布莱尔,这一点学校教育也是有责任的,全寄宿制的学校没有日报看,没有新闻看。学生在学习知识“是什么”时比较有兴趣,但对主动探索“为什么”,即君主立宪制如何形成——的兴趣不大,这说明认知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高中生还停留在单一的线性思维是远远不够的。

不足之处:在于对西方政体中的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内阁制与总统制、单一制和复合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介绍得不够清楚,其实这几种分法是交叉的,按不同标准来划分,课本中第9课与第10课都有涉及,夹杂不清,在下节课应该开宗明义再明确一下。代议制的具体概念交待不清,这也是个重要失误。

第9课 美国——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课后记:

这一堂课基本是满堂灌了,让我难受了6节课,但学生的兴趣反应还好。

这一课就三个节点:总统制民主共和制、联邦制、两党制,第一个是国家政体,即政府权力组成形式,第二个是国家的结构形式,第三个是政党制度,三者相结合才成为有美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不足之处:

1、对于英美政体形成的历史背景强调不够,学生对于二者的不同选择仍然有些机械地记忆,而不是理解。一个国家政体的选择与其历史背景密不可分,英国国王自古以来就不是绝对的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和王权妥协的产物,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得到了王权的保护,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国没有历史渊源,十三个州的联合体组成邦联,各州权力较大,于是权力制衡容易实施。这个问题到法国的时候更明显,一定要注意结合历史背景。

2、对于各别专用名词学生理解不清,例如“多数党”一词在英国一课没有说解,到了英美比较时就更不明白了。

3、由于课本对两国政体的实施仍是不够具体,所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的时候困难大,权衡利弊时难有思想火花产生。在授课过程中还是感觉到先让学生认识“是什么”这一环节比较重要,有了这个基础才能进步历史的溯源和比较探究。

俺决定第11课让学生自己学,自己议,满堂灌太累了:)

第10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课后记:

这一课上得是十分艰难的,又一次觉得面对新教材诚惶诚恐。没有讲清楚法国大革命的来龙去脉,怎能理解法国共和制建立的艰难历程?不说清楚拿破仑上台的背景及大致情况,怎样评价拿破仑及其法典?拿一个枯燥的、与现行法国制度又不太吻合的1875年宪法,去与英国对比,而不结合英法两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又何来比较孰优孰劣?各个班上得大不相同,各种讲法都尝试了,结果是没有一个满意的设计。

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课后记:

上到讲台,首先问学生:大家对德国这个国家知道哪些东西?接下来的回答各班都差不太多——希特勒、法西斯、二次大战、宝马汽车„„基本上没有学生提到马克思、爱因斯坦、黑格尔或歌德的。看来这堂课要从希特勒开始讲了,这也符合课本的思路,且看我们的教材,从德意志的统一讲到希特勒上台。下面继续提问:大家还想知道德国哪些事情?这下就吱吱喳喳一大片了:“为什么希特勒要屠杀犹太人?”“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发动的?”“为什么德国的坦克那么厉害?”“德国的政治制度与英法美这些国家有何不同?”这些问题一摆出来实际上就直指本课的教学内容,德国的统一、德国的政体、德国的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传统等,于是一堂针对学生需求的课就开始了。学生的学习依据还是课本,首先让他们看书,依据课本的思路提了几个问题:“德国为什么要统一?”“统一后的德国是怎样的政体?与法国有何不同?”“书本中有哪些内容可以解决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最得意之处在于这节课设计了两个习题,一个是课本后面的,另一个是自己设计的,分别给几个班的同学做了,效果非常好,学生自己查资料,拓展了知识面,自己表达思想,有理有据。学生作业:解析与探究

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不仅有马克思、恩格斯,还有黑格尔、歌德、贝多芬、西门子等,他们的名字将永远留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中,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又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高度文明伴着极端凶残,构成了德意志对人类历史的双重影响。

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课后记:

提问让学生讨论:

1、拜上帝教是否科学?

2、假如洪秀全领导到太平天国胜利了,他会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他会用哪一个文件来治理国家?(这个问题最激烈,也最精彩,在争论中学生各种成熟不成熟的想法全暴露出来了,勿须老师多言,在讨论中他们自己得出了结论,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提问。)

3、太平天国是打击还是加强了清王朝的军事力量?(这个问题很有诱惑力,他们很想知道,但又找不出证据,感觉到论证无力,这样的讨论无法深入下去,正好促使他们课后加强课外学习。)

4、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5、列强为什么不帮助太平天国灭亡清王朝?

6、中国人民的救国救民道路应该如何走下去?

7、把希特勒与洪秀全相比,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行动有何异同?(这是一个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我提出来在全班讨论,有的同学认为二者不具可比性,总之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状态。)

第15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后记:

这一课中,对具体细节没有详讲,而是兴致勃勃地给学生讲了中日关系,提倡形成正确的 中日关系的态度,这一内容自然受到学生的追捧。阐述了以下观点:

1、民族仇恨是非常可怕的心理。举例车臣对俄罗斯人的仇恨,以巴关系等,中日关系最可怕的方向是象以巴关系那样。

2、要知道历史上三次日本侵华战争,以及最近以来的各种中日磨擦,不要忘记我们身边有一个“恶邻”,时刻提醒我们要奋发图强。

3、日本人比我们中国人要勤奋,要团结,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举例说明大和民族的优势,我们的对手是非常强大的,要增强自己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感。

平时很难有机会能够讲这样一些课内课外的话题,我总在想新课标下,我一定要过把瘾,把平时想干而没办法干的事来试一下,至于成绩,哪位带高三再去挣了。(补记,后来有时间给几个班看了历史纪录短片《走近日本》,并请同学写了《我看中日关系》的小论文。)

第16课 辛亥革命教学后记

比较成功的方面:

1.讨论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能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并且收到了较好效果。比如,关于“在1912年,处在孙中山的位置,如果是你,你会把革命党人苦心斗争得来的政权给袁世凯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袁世凯夺取权力的原因问题的讨论,成效突出。体现在:1)学生参与热情积极性高,发言人数多,思路基本得到拓展。2)基本完成关于原因的探究。在讨论过程中,师生交流比较流畅,注意到引导学生通过史论结合的方法,多角度地思考历史问题。

2.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比较得当,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整合过程中,能遵循有效性和简约的原则,围绕教学目标,使用恰当的录相和图片文字资料,多途径刺激学生思维,同时也不会造成视觉和听觉疲劳。3.关注到情感教育,比较充分地运用了资料认识革命党人的斗争精神及毅力和孙中山先生的高贵品质;关注到与乡土历史资源的结合,促使学生爱家乡情感的发展。在课后反馈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这样上课更有吸引力,也基本掌握基本知识点。

存在问题:

1.教学时间超时。在本节课,由于设置了三个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学生回答比较积极,思路比较广,但需要不断给予评价,所以,时间超过正常课时几分钟。这使我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效的讨论,实现教学目标。我认为解决途径:1)在问题设置的时候,注意到学生和课程要求的实际,不过分追求课堂上学生一定得最多时间的讨论,而是选择合适的数量和真正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进行讨论,向讨论要质量。不但学生能凭借所了解的知识积极参与,拓展思路,还应在讨论总结中注意方法的指导,深化情感。比如本节课可以去掉第一个问题的讨论,以相对传统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归纳。2)提高问题设置和掌控讨论过程的教学能力,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比如,现在讨论以鼓励为主,没有对重复的观点进行冷处理。以后,我认为应让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的观点与已发言的同学是否重复,回答中主要是阐述不同的看法,以节省讨论时间,提高讨论的效率。3)提高对整个模块教学的驾御能力,争取能够高瞻远瞩,将能力方法过程目标分解在不同的单元和章节,采用讨论等各种教学方法,以整体提高上课的效率,尽力避免重复劳动,或目标任务过多,课堂压力过大情况的出现。

2.落实基础知识存在一定的欠缺。因为本节课结构处理与课本不同,所以怎样在这样大段时间的讨论后更好地落实基础知识,成为听课老师和我自己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自己可以努力的是,在讨论后,注意对基础知识的总结和归纳,落实双基要求。通过提醒学生在课本上标注等方法在课本和课堂讨论问题间架起一个桥梁,尽力使学生认识到基础知识有所依托,在以后的回顾复习中能够自己解决基础知识问题。有必要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来总结编写知识结构进行交流。

第17课 五四爱国运动教学后记

20世纪初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枷锁下民族、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巴黎和会中国人争取国家主权的斗争失败后,终于以青年人为先锋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了,他们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嘹亮口号,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五四运动的爆发不仅是中国人争取主权的表现,更是中国人从沉睡中觉醒的表现,这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和宣传进步思想的运动,由此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崭新一页,而五四的精神也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讲完全课内容后,采取谈话法,师生共同梳理五四运动的主要知识点;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结: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在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五四运动后,他们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第18课 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教学后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前准备、课中讲授和课后评价,都是由授课者控制的,授课者成了教学活动主体的中心;而运用网络教学,充分发挥其集成性、层次性、在现回复功能等特点,使情境创设、学习交流、反馈练习融为一体,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自主性、探究性,更好的体现综合探究课研究、综合、探究的特点。它不仅强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有机地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综合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真正使学生体验到运用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极大地增加了教学密度和容量。

教师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结构,揭示知识内在联系,发现和总结历史规律的重要环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把通过感知、理解教材而获得的新知识、学科的基本概念,经过联系、归类、整理、综合、概括等,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加以巩固,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了学习,巩固了知识,升华了思维。

高一学生刚刚处于初高中的过渡阶段,长期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开放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搜寻处理资料的能力不够。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潜能。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将来发展的原则,去开发新课程,上好新课程,锻造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网络环境下进行综合探究课教学设计很有必要性,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有所明了,对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革的背景已有所体会,这对于自主探究本课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网络环境下进行综合探究课教学设计很有针对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尽量提供给学生适宜他们自我建构知识的探究材料(课本或课外资料),给学生营造探索机会,让学生“疑”由心生,产生对学习、探索的浓厚兴趣,思想与情感得到升华。

第19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方案一:引入历史→体验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竭力将趣味性、通俗性、知识性、教育性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通过历史这个学科的学习才能获得的体验和启迪,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读懂历史,提升独特的学科智慧的发现与欣赏能力;(适合于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集体)

方案二:教师用有感染力的语言简扼介绍一些背景性材料,然后请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进行思考,提出问题,最后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收获启示,既让学生有静思默想“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过程,又充分利用了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开展时效性教学;(适合于学习自觉,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集体。)

方案三:课前学生以研究小组为单位预习课本,产生疑问,自查资料,得出结论,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发现及学史心得,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一种探究与合作的课程文化;(适合于思维活跃,以城镇学生为主的学生集体)方案四:教师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搜寻资料,如数据、图片、录像、音乐等,然后引出思维→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通过让学生阅读生动、翔实的材料,接触不同观点的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探索契机,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提高历史辨析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适合于学习上较被动,但长于思考的学生集体)

第20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教学后记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使教学形式新颖、活泼、多样,激发出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增强互动、合作探究的能力。围绕着俄国十月革命这一中心内容,通过师生的互动教学,使学生基本上达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课堂气氛活跃。

从苏联的解体联系到苏联的成立,开始讲述俄国十月革命。这一课重点讲述的概念是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澄清这一重大历史概念对于今后的学习都是有好处的。

学生对诺大苏联一下子就解体了感到不可思议,很有兴趣了解,但由于受课堂限制也不可能一下子讲清楚,这堂课留下了遗憾。

第21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教学后记

这一课分三个课时来学。第一课时让学生自学,列大事年表,并尝试着划分历史阶段(新教材没有历史阶段之分)。第二课时的讲授主要是讲清新旧民主革命的概念、历史阶段的划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理论的初步学习。第三课时给学生介绍了陈独秀、蒋介石、汪精卫、周恩来、张学良这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鼓励学生在高中阶段看一本名人传记,指出对于中学生来说,历史的精彩之处在于细微——在于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最后指导他们做了习题,尤其是2001年上海高考题中的经典题,指出历史就是过去的政治,把历史学习与时事结合起来。学生兴趣很高,基本接受我的观点,纷纷表示要看人物传记。

这一课的难点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虽然教师用书中着重指出这一点,但是满眼看书本,没有任何结论可与这一命题相吻合的,所以授课起来也只能是无水之源,只好与俄国比较一下,指出中国的国情决定我们自己的道路必需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就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

本课设计的初衷在于打破传统教学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系列大事的细致入微的分析,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从宏观上进行把握,突破生硬的“革命”名字,在问题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必然,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及地位确立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同时在教学的宏观和微观处理中,探索“历史的精彩之外到底在于细节还是宏大的理论?”介绍了一系列近代历史人物,让学生自己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与时代的关系,从他们传奇般的经历中感受到历史的波澜壮阔与曲折见幽。

教学的实践证明,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历史细节的兴趣远大于那些已经“过时”的理论,可见历史教学没有细节作支撑将是无水之源。但在细节基础上,对学生理性认识的升华更是历史教学不可推卸而又任重道远的责任。

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堂设计为三个环节:一是在大屏幕上打出导学提纲,学生根据提纲自学;二是学生掌握教材基础知识;三是当堂测试。

本校是重点中学,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文科基础扎实。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历史、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经过半个学期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及教学模式已比较熟悉,因而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历史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这一课提出了几个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和作用前后有何变化?(这一问题是针对课本和习题而出,课本中几处谈到这个问题却又没有讲明白。)

2、什么是国体?什么是政体?(很多同学查字典知道了这一概念,看来学习的途径是多样的。)

3、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分别是什么?(查完字典后,这一个问题迎刃而解)

4、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权力?(这一问题主要是考查他们的归纳能力,书中列出了全国人大职权十四条,让学生分类归纳为四种权力,并为后面的比较做准备。)

5、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国家权力分配,说说人民代表大会制与民主共和制有何不同?(学生能看到表面,如中国集权,美国三权分立,但由于没有具体材料作分析,所以分不出本质区别,需老师作一定的引导和讲解,这个问题备课准备得也不太充分,材料提供得不够,留下了遗憾。)

第23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材避免了与初中内容的重复,但学生对“文革”往往只留有“**”的整体印象。为了方便学生下一步对“文革”教训的探究,在本课的课件设计中应把音像、图片以及其它资料进行分类展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学生为探究思维铺好路。

为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前准备一些研究性题目,让学生自己行动去挖掘一些素材,诸如制作问卷、走出去访谈、请进来座谈等,历史事件直观化会更有利于引起兴趣、激发思维。同时,也充实了老师的课件内容。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历程,在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同时经济、科技、文化、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实践证明:民主法制的政治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24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式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师生互动,共同享受学习成果;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高中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喜欢究根问底。但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具体到本课,学生们对“一国两制”,香港、澳门的回归和祖国大陆与台湾的分离状态都有所了解,但对于象“为什么香港、澳门能顺利回归?”、“台湾问题到底是怎么来的?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到底会是个什么样子?”等问题比较感兴趣,并急于得到答案。

第25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

1、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成败的关键,而联系生活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法宝。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低效率的课堂。

2、教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但是我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因此,因材施教还并未落到实处。

3、由于平时只顾历史兴趣的培养,所以对历史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和探索方面还显得不太够。可能是对学生迁就太多所致。

总结学生对课本重点和难点的掌握程度;学生在归纳“冷战”背景的两大因素中可能会出现偏差;两组学生能否很好地把他们所找到的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和归纳;设计课后思考问题,试图让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热点事件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和探讨,拓展学习空间。

第26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多而复杂,课堂极力避免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整体脉络可能不甚清晰,对不同阶段的外交特点、方针、政策,都有可能理解不到位,把握不了。及时注意了学生情况的反馈,采取补救办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他们学习的难点,以明确教学的改进方向。

本课需要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一、二、三目内容,第二课时完成四、五目内容和进行课堂总结。课程内容离现实生活较近,学生较感兴趣,同时资料比较容易收集。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利用了网上资源,最大限度地了拓展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极大地丰富历史教学的手段,增强了历史教学的效果,提高了历史教学的水平。

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成败的关键,而联系现实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法宝。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低效率的课堂。小结(巩固与深化)将本课主题和现实问题相联系的设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注意力集中,萌发了一股探究的热情。

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整体脉络可能不甚清晰,对不同阶段的外交特点、方针、政策,都有可能理解不到位,把握不了。老师应及时注意学生情况反馈,采取补救办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了解他们学习的难点,以明确教学的改进方向。

比较满意的地方是有比较多的地方让同学参与发表自己的想法与意见,体现了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比如如何理解“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关系,两种外交观点的争鸣,都体现了这一点。

不足:内容设计上略显偏多,课堂教学显得比较紧。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6.生态系统教学后记 篇六

对于前面的食物链,食物网,因为学生小学时已有学过相关的知识,但没有学到概念,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学生对食物链的连接比较感兴趣,可以以食物链为每个知识点的连接点,让每个知识点通过食物链来相联系。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什么叫生态平衡,可以通过一些动画来加深他们的印象。比如课件中可以设计某种捕食者增加后,被捕者会减少,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久发生,要让他们了解,最好有一个动态的动画。

教学反思:

对于知识点的衔接不够娴熟,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过渡过硬。要懂得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技巧,让课堂上得更系统。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后记:

对于生态系统的介绍这节课可以略讲,但关于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同学们还是很薄弱,在这方面多安排些事例,图片,让同学们的保护环境意识更加深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效果不错,因为想到只单纯地介绍各生态系统会比较沉闷,就把两个相似的生态系统作比较,从它们的不同点而说明它们的特点,课本又介绍到沼泽,很多同学对沼泽对我们人类有害为什么还要保护感到迷惑,这一生态系统的介绍我安排了同学作了一个短暂的表演,把掉进沼泽地的过程表演出来,既让学生清楚遇到沼泽地时要如何自救,也进一步加深了关于湿地生态系的认识。最后因为这一课时内容比较简单,也安排了一些关于我们和生态系统受到哪些伤害,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讨论,同学们反应激烈。

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反思: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在实验室上的第一节课,到实验室时要先跟学生强调实验室的纪律,让学生明白以后来实验室上课必须遵守实验室纪律,强调实验室的清洁工作,布置好值日生。安排学生观察的“e”玻片要使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强调光圈、反光镜和光线的关系时要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最好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使光线变亮,怎样使物像更清晰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这样更易使理解这些关系,做题的时候也可以想像做实验的过程,记忆更深刻

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实验,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其实这实验不难,但要注意的是最好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来看,因为本身洋葱细胞比较大,用低镜看更清晰,这实验我是安排他们用10*的目镜和10*物镜观察。但细胞的结构很多人不会画,最主要是把主要形态和主要结构画出。

观察动物细胞的结构

教学反思:

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植物细胞的实验,这一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要教育他们科学精神。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可以老师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讲台,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找到细胞,虽然有的书上写在实验中可以先染色后盖玻片,但对于这个实验来说,先盖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细胞的结构

教学反思:

细胞的结构讲起来比较单调,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好像我们吃的西瓜里流出来的汁液和甜味来自细胞中的液泡,细胞膜是控制物质进出的,让有用的物质进来,没用的物质挡在外面,细胞产生的废物也排出外面。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教学反思:

让学生根据探究课题而讨论时学生讨论激烈,但是会出现一些与本课堂无关的问题,必须引导学生进入本课题的讨论中,不要过多地关注其他问题,控制好课堂时间。因为这一课的内容比较难,课时比较紧张,但还是尽量让学生做关于本课题的练习,巩固知识,这样才能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上安排先学习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再学习细胞里面有什么物质,我觉得这样安排连贯性不大,学生也很难一下子理解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然后又一下子变成有机物,无机物,所以我先让学生认识细胞中的物质,从而归纳出物质可分为有机物,无机物,再把有机物、无机物总结起来它们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并且能够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节课的内容不多,但要想让学生对前面四个知识点能有一个深度的理解,这节课并不容易上,因为学生之前也有些关于DNA,基因的知识,但并不理解这几种物质的关系,所以我这节课并不按照书本的顺序安排课堂教学,而是先介绍细胞中贮存遗传物质的是细胞核,然后再介绍每种生物中都有不同数量的染色体,而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其中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基因是DNA上的片段。这样的顺序学生更易于理解遗传物质的关系。最后把前面的知识总结出:细胞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教学反思:

对于细胞的生长,学生易于理解,但对于细胞如何进行分裂,怎样由一个变成两个,学生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在这方面可以用课件把每个步骤分解,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对于细胞分裂的步骤有的学生还会弄混,应反复对这一问题进行复习、练习。对于染色体先加倍后再分裂这个概念,如果直接传授,学生虽然接受,但很不理解,对于这一问题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思考,分裂时人的染色体是不是由46条分裂成两个含有23条染色体的细胞,然后分裂成12.5条的染色体?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产生了疑问,觉得不应该是这样分裂的,对于如何分裂后还保持每个细胞46条染色体,学生想到可以先把染色体的数量加倍,再进行分裂,这样分裂后每个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就跟原来的一样了。用这个方法启示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出方法,这样学生学得快,也记得牢。对于这节课的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量地生长这个问题我没有详细讲,因为如果按照书本用篮球和乒乓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比的差异而得出细胞不能无限量地长大,这个问题学生很难理解,现在还没有想到更好的方法让他们理解为什么细胞不能无限量地生长,觉得很遗憾。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反思: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这类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学起来还相当困难。由细胞组成组织,由组织组成器官,由器官组成系统,由系统到整体,其顺序是一级级递进的。但细胞分化形成组织这是微观层面上的难点,各系统相互协调形成整体则是宏观上的难点。解决第一个难点时,从珠状的受精卵分裂为许多球状细胞开始,引起学生思考:构成人体的各部分的细胞是一样的吗?引出组成人体的各部分细胞是不相同的。这一部分的处理可以用先演示各种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由学生推论其相应的功能,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组织的概念。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反思:

1、准备得不够充分,没有充分的资料,如无花果是有花的,只是不在外面,而是在无花果的里面,还有竹子是有花的,这些知识点当学生提出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解释。

2、说完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具有六大器官时,应总结出只有绿色开花植物才有六大器官。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3、重复的练习题过多,可以相对精简点。

4、在使用课件的同时也得写上板书,因为没有了板书,一节课也算不够完美。板书的内容一般要写上这节课的课题,也最好写上这节课的主要思路,如一些总结性的知识。如这节课可写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教学反思:

对于显微镜的使用,之前的课堂上学生也有一定的了解,这节课除了是观察草履虫外,还是一节复习课,让学生更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在这节课上发现了有很多同学分辨不出哪个是高倍镜、低倍镜,所以观察时很容易出错。可能在介绍显微镜时没有强调好,发现了一个技巧,在讨论显微镜的物镜时最好让学生用黄色代表10*,蓝色代表40*,这样学生更易于理解应先用黄色,再从蓝色。还有草履虫的各部分的作用,我让学生全部都用两个字来概括,这样便于理解和记忆,但又怕以后的考试时学生不会写上书本上的完整答案。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让学生真正做上草履虫的实验,不是只是看装片,因为装片上并不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的运动纤毛。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回答老师的问题,从而增进他们的小组合作性为主。从生活中学生是否打过疫苗入手,学生较具有兴趣。而且学生虽然很多都打过疫苗,但并不知道疫苗就是一种病毒,这个知识点跟他们的已有知识发生矛盾,所以学生有兴趣听课。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让他们每个人溶入到课堂中去,因为问题比较简单,在书本上也能找出答案,所以学生较易进入课堂状态。而讲到病毒的种类时,以禽流感病毒和SARS为例,让学生判断是什么类型的病毒,学生兴致高,而且比较深刻。

对于小组中有的学生不能融入课堂中这个问题,我尝试让学生给自己小组起组名,让他们的集体观点更浓,利于小组合作的进行。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要求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种植物,并且了解这几种植物的作用,与我们人类的关系,使同学们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更深刻的认识。最后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地方现在看不到苔藓?看不到大片的蕨类植物森林?引起学生对我们生物圈环境反思。

种子植物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讲起来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种子植物的分类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他们并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最好是让他们通过实物来作对比,从而概括出两种植物的不同。但是现在又不是植物结果的时间,很难找到。我又想能否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清楚呢,比如用橙子来作例子,让他们说出它是被子植物还是裸子植物,但这里又牵涉到果肉,这么多的内容怕学生一时消化不来,所以讲得比较吃力,学生也比较难理解。所以,最后把这些内容作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很重要,让学生理顺这节课的思路,也可以通过练习题来作为巩固。

种子萌发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整理,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习。

植株的生长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沉闷,概念比较多,主要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抽象概念,学生很容易走神,所以这节课我把每个知识点都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形式展示,学生感兴趣的同时让他们也学到了知识,印象较深刻,这样课堂不觉沉闷,而且时间在看动画、影片中很容易渡过了。对于最后的科学技术社会介绍的无土栽培,这个知识点学生较感兴趣,因为他们对这个知识有点了解,但对于为什么无土也可以栽培不是很明白,对这个问题讲解完后可以就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让学生举行一次小小的辩论比赛,使他们更注意身边科学的变化。

开花和结果

教学反思:

7.《鸟的天堂》教学后记 篇七

巴金一生都是光明、自由和生命的歌者, 即使在这篇短小的散文之中, 我们也能从字里行间捕捉到作者那颗跳动着的滚烫的心。《鸟的天堂》并非纯客观的写景之作, 这是教学中务必要注意的。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 教师也应该联系热爱鸟类、保护环境这个大课题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为激发兴趣而设计开讲

《鸟的天堂》是一篇笔调清新流畅、优美动人的记叙文。反复诵读, 神驰南国, 漫游鸟儿的极乐世界, 令人心旷神怡。学生预习时也一定会产生一种新奇感。怎样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去阅读和体会, 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和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呢?我针对他们迫切想知道“‘鸟的天堂’在哪里”这个疑问, 设计好讲课方式。课前, 我安排学生自读了课文, 要求每位学生将自己的疑惑带进课堂。课堂上, 在学生理解了“天堂”之后, 我安排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首先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两个问题:“‘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榕树是一种怎样的树?”这两个问题可以在课文和字典里找答案。接着, 我又问:“课文里写的大榕树在什么地方?”学生默不作声, 我继续说:“广州以南两百多里的地方有个县城叫新会, 新会有条河, 河畔有棵大榕树, 浓荫蔽日, 树冠的覆盖面积达15亩, 这也就是说, 榕树的枝叶可以盖住200间教室。”学生们很惊讶。我继续往下说:“这是一株怎样的大树, 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呢?我们来认真地读课文。”

二、为训练语感而唤起想象

朗读是这堂课的主要活动。由检查性朗读、表情朗读到背诵的全过程, 我始终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优美的词句, 唤起他们的想象, 让他们如闻其声, 如见其色, 如临其境。课文中有这样几句话:

“太阳落下了山坡, 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河面很宽, 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儿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 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 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

“到处都是鸟声, 到处都是鸟影。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

在朗读时, 我注意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带点的词句, 让他们一边读, 一边想象灿烂的晚霞, 美丽的晨光, 白茫茫的水面, 百鸟飞翔的情境;让他们回到河畔, 倾听“哗———哗———”的桨声;让他们进入幽静的丛林, 聆听鸟儿清澈的歌声。通过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想象, 形成敏锐的语感,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三、为融入意境而导读课文

学生有了如身临其境的想象氛围, 我便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按照游览顺序来融入鸟的天堂的意境。

1. 点拨要领, 释疑剖析。

第一段, 作者简洁地交代了观赏“鸟的天堂”的时间、地点、人数以及“鸟的天堂”的环境、气氛和观赏者的心情。

第二段, 作者按观察的位置变化 (由远望及近观, 由平视趋于仰视) , 细致地描写了大榕树的形态,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的风姿跃然纸上。另外, 作者仿佛听见鸟儿扑翅声的想象, 形象地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表达了出来, 而且文章传神地写出了鸟儿在这“天堂”里恬静地栖息的情境。这是静态的美。

第三段, 与上一段相比有以下变化:时间有变, 前为黄昏, 后为早晨;景色有变, 前为静景, 后为动景;气氛有变, 前为寂静, 后为热烈;心境有变, 前为喜爱, 后为惊喜;写法有变, 前写榕树, 后写鸟儿。这是动态的美。

第四段, 作者由衷地写出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留恋和赞美之情。

2. 分清动静, 辅导深挖。

“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是课文的训练重点。首先是辅导学生对第二段和第三段的理解:时间、景色、气氛、心境、写法等都有变化。其次是辅导学生分清事物的动态和静态。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黄昏, 没有看到鸟, 只看到一株大榕树。作者写了榕树的“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 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 伸进泥土里”“那么多的绿叶,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不留一点儿缝隙”, 这是对榕树的静态描写。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 作者写道:“到处都是鸟声, 到处都是鸟影。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这是对鸟的动态描写。

四、为理解形象而精读重点

我借助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了大榕树的卧姿和它不计其数的枝干、不留缝隙的茂密枝叶, 这样帮助学生认识了大榕树的形象。另外我还借助于直观形象, 帮助学生理解下面的两个句子: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 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我上这堂课的时候, 正值夏初, 校园里生机勃勃。我讲述“展示”的含义后, 指着窗外翠绿的树冠, 让学生们观赏那嫩绿的叶片, 其中向着太阳光的叶片反射着耀眼的光芒。然后我再让学生回到课文上来, 让他们体会句子的情味。这样学生就自然地与作者因酷爱“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产生了共鸣。

五、为激发感情而神游“天堂”

作者将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寄寓在了美丽的大榕树中。在文中, 作者对榕树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融在了其中。讲读全文后, 我利用板书, 指导学生轻声朗读课文, 让其思考课文重点段落是怎样有条有理地描写大榕树的。接着, 我让学生自己讨论在预习时遇到的几个疑难问题:“‘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农民为什么不许人捉鸟?”“末尾一句两个‘鸟的天堂’的意思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 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深刻含义, 形成了“爱榕树美———爱南国美———爱祖国美”的清晰思路, 同时懂得了自己应当像农民保护“鸟的天堂”那样珍爱美, 创造美。

8.写好教学后记 提高教学水平 篇八

[关键词] 教学后记;写作内容;写作方式;写作原则

[中图分类号] G4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7)11-0073-04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为不知如何写教学后记而苦恼。其实我们上完一节课或几节课后,在教法学法等方面,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想法。只要把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并简明扼要地分析其成败原因,就是一篇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是完整教案不可或缺的内容,是记录教学得失的一种载体。写教后记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的一种方法,也是教师探讨教育教学理论和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途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下面结合我写“教学后记”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怎样写好教学后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伴随着科研兴校的春风,许多学校已把撰写教学后记作为教学常规的一部分,要求每位教师在每次课后把“教学后记”这一环节续写在教案后。其实许多名师早就自觉地在进行着这项工作,且收获颇丰。

首先,要写好教学后记,就要多思考。铃声响、课结束,但我们的思考不应该结束,要及时反观自己的教学实践。其次,要写好教学后记,就要多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阅读一些教育类书刊,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在写教学后记的时候,如果有教学理论的支撑,感觉心里有了底气,写起来也顺畅多了。

学写教学后记,如果你把它当成是领导布置的任务去完成,那它就是你工作的一种负担,就会以应付的态度去完成,将来它只能是你的一堆垃圾;如果你把它当成是一种工作的乐趣,那它就会是你工作的一种动力,就会以认真的态度来完成,将来它定会是你一笔巨大的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你再打开翻看的时候,它会让你回忆起许多往事,你会想起一个个精彩的画面,你会为自己出色的表现感到自豪,你会为自己一个富有灵感的创意而骄傲,你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参考,你会发现一些教育的规律。它将成为记录你教师生涯的一本画册,伴随着你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教学后记的内容

1.记成功之举

作为教师,每上一节课总有自己觉得最满意的地方,如:新颖精彩的导语,形象贴切的比喻,教学难点的巧妙突破,教学设计的奇思妙想,直观教具的合理使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画龙点睛的小结,留有悬念的结束语等。有些做法实际上是自己在教学上的“得意”之作,将它们详细及时记录下来,供以后借鉴与参考,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有让自己感动的东西,令自己具有瞬间的自豪和成就感。如:教学达到了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了师生的共鸣;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课后将这些课上发生的点滴花絮记录下来,留下自己成功的印记,以后翻看自己的记录时,又有了再一次的感动。

2.记失败之处

再精彩的教学设计也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是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手段是否恰当;教学情景创设是否和谐;教学方法是否有创新;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策略是否科学;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启发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如果我们在每堂课后都能仔细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与探究,在适当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弥补与矫正,及时调整教案的内容,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不是神,当教学中出现失误和疏漏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马上记录下来,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梳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如,问题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有没有在课堂上讲解不清或忽略的地方?学生作业中有无代表性的错误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等等。通过及时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上吸取教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记学生问题

学生是教师的教学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参与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是千差万别的,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有个别学生提出一些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怪” 问题。出现这些情况,教师可先将问题交给全体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去探讨。不管在课堂上能否将问题解决好,教师在课后都要把它记录下来,以便今后进一步探讨和总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观察学生的表情变化和学生的练习等,可以获得有关教学的一些反馈信息。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敢于创新,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甚至优于我们预先设想的方案,这是教学相长的有利时机。他们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问题,他们的一些发言和做法可拓宽师生思路,促使学生顿悟。有时学生提出好的方法、好的思路,可以把教学活动引向高潮,教师应当予以肯定,并虚心接受和采纳。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4.记教学机智

在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教室外面突然出现引起学生分神的事物,或者是某个学生突然做出了令全体学生哄堂大笑的举动。如果教师能凭着自己的教学机智处理好这些情况,将会对课堂教学产生有益的帮助。把自己运用教学机智处理突发事件的经过写下来,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是课程的生成过程,课堂中发生的事并不是可以完全能预见的。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常常是转瞬即逝,如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这些“信息”,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在以后的教学中造成很大的遗憾。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轨迹,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时启迪另外一些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学生常有意外的回答、意外的提问。为什么学生会如此回答?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针对课堂突发事件自己是如何反应的?及时记下当时的情景,并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课上得更精彩。

5.记“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新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哪些东西还需要总结补救,哪些是出乎意料的,为什么自己事先没有想到,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写出“再教设计”,不断增加新鲜感,不断让自己满意。

上一次的课堂教学已经结束,遗憾虽不能去掉,但可以在下一次教学中弥补。将这些不足或遗憾记录下来,既可以为下一轮备课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完善教案,同时也使老师从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使自己把握、驾驭教材的能力与日俱增,做到轻车熟路、事半功倍。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师的业务能力将不断得到提高。

6.记同行评价

在平时举行的交流课、公开课、评优课等教学研究活动中,听课的同行往往会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同行的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恰到好处的举例等,会对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启发。这些不可多得的东西更要写入教学后记,供以后的教学借鉴。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思广义,汲取别人的精华,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后记的写作方式

写教学后记,主要有以下6种写作方式。

摘记式。抓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抓住其中最成功的一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总结,并从中求得自己的见解,写在教案末尾或教案首页的“课后小结”栏内。

提纲式。比较全面地评价教学上的成败与得失,经过分析与综合,提纲挈领地一一列出,写在教案末尾处。

点评式。即在教案上各个栏目内容相对应的地方,针对实施教学的情况,言简意赅地加以批注、评述。

实例式。即抓住典型教学片段实例进行自我分析,它要求抓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检查总结,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心得式。心得是有感而发的一种教学体会,也是积累教学经验的最好方法。教学心得的作用不可低估。

随笔式。把教学过程中最典型的、最需要探讨的教学现象集中起来,对它们进行较全面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整理和提炼,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和体会,形成特定的思路,构成完整的篇章,成为随笔式的教后记。这是一种要求较高的教后记,也可写在教案末尾或教案附页上。

以上所述的写作方式,并非写教学后记的固定模式,教学后记是教师写给自己看的随笔,只要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帮助,就可以最为适宜的写作方式记录下来。

四、教学后记的常见类型

常见的教学后记有以下6种类型。

小结得失型。对一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小结评价,肯定成绩,找出主要存在问题,重点研究采取什么措施来补救,以对学生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来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的知识。

探讨问题型。把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和需要探讨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并要善于总结整理,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及独到的见解写出来。

反馈信息型。把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表情、情绪变化所发现的情况,或提问、检查作业、课堂练习、测验等方面发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听课后的反应等,将其记录在“案”,并及时反馈到教学中,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

分析原因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的教学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指出它的后果和影响,寻找克服它的办法。

拾遗补漏型。对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周全的问题进行补充,对教学中遗漏的内容进行增补。

取长补短型。用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以及教学效果跟教学最优化方案进行比较,补充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知识信息,以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工作与时俱进。

教学后记可不拘形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少则几十字,多则几百字,皆可成篇。

五、教学后记的写作原则

1.迅速及时,趁热打铁

一节课上过后要及时的回忆,把备课设计与讲课过程及时做对比,把课堂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的内容迅速及时记录下来,不让它们成为稍纵即逝的过眼烟云。

2.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要系统、全面地积累经验并将其升华、凝结,就要有大量的教学后记作为基础,把写教学后记像医生写病例报告一样成为一种基本的职业习惯。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那些零星记下的东西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3.有的放矢,言简意赅

写教学后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如果目的不明确,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教学后记就会失去灵魂、失去价值。教学后记往往是教师在课后用很短时间写成,语言必须简洁明了,不能是平平淡淡的流水账。

4.提高认识,总结规律

写教学后记需要一个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需要在回顾执教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冷静的反思。教学后记只有反映出理性的认识,才可能对教学实践进行规律性的解释,这样的教后记才有指导价值。

5.以小见大,准确可靠

教学后记内容上要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杂。可以分点陈述,点点滴滴;也可以一事一议,分析一个现象,解决一个问题。教学后记要记录下来的东西,都要力求准确可靠,特别是对某些知识的探讨问题。如果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一定要查找资料求得深刻理解,也可以请教同行,通过讨论验证后再记载下来。

6.实事求是,讲究实效

写教学后记要以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克服形式主义思想。教学后记不能空洞无物,要把课堂教学中体会最深、最有实用意义的内容写出来,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的目的。教学后记应如实地记录教学中的得与失,中肯地分析成与败。即使是学校领导要求的,也不应只求形式,只图应付,只为检查,否则就失去了写教学后记的本来意义。

六、写教学后记的意义

即使是最高明的教师,写出了一份最好最完美的教案,在付诸于教学实践后,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因为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总是不断变化着的,有些内容和问题在设计教案时很难准确预料,尤其是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更是如此。教学后记能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体验及时补充在教案中。这样既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出了正确评价,又为下一节或下一轮的教学提供了真实资料,还可以防止某些教学失误的重复出现。

教学后记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可记录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改进教学;它可以记录教学中精彩的片段和教学中出乎意料的收获、及时捕捉你教学的灵感;它可以记录你课堂上棘手的问题,以便以后想办法解决;还可以通过教学后记了解教学的成败得失,把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都存到你备课“资料库”中。教学后记像一面镜子,使你在教学中认识自己、提高教学、不断进步!

多少年来,我们多数教师辛苦而不快乐,忙碌而平庸。写教学后记是我们自己和自己的对话,有利于克服教学的单向性,加强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写好教学后记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人成长,也为教师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交流体会提供了具有实际意义的信息平台。我们的教学后记就应该是活生生的,是我们身边的,是我们生活中经历过的。虽然我们从事着辛苦的工作,现实使我们无法在时空上再作出什么选择,但我们可以调整心态,选择一个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来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知识和经验在于积累,只要付出就有收获,勤看、勤思、勤读、勤写。勤能补拙,贵在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从少到多,日积月累,铁杵成针,滴水穿石。当你发现写教学后记给你带来的好处,就会爱上它,就会越写越爱写。只有坚持不懈地写教学后记,才能提高教学水平,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只要我们坚持不断地总结学习,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料,而且能逐步把自己磨练成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科研型教师。只要坚持不懈地写教学后记,相信每一位老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都能成为或大或小的名师。

作者单位 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

上一篇:高三班主任工作小结和案例分析下一篇:向前一步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