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释及赏析(精选11篇)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释及赏析 篇一
北风卷地白草①折,胡天②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③,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少时读书于嵩山,后游京洛河朔,隐居终南别业。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赴安西高仙芝幕掌书记,复赴北庭封常清幕任职。对边塞生活深有体验。肃宗朝拜右补阙。长安收复后,转起居舍人,以上书 指 斥权佞,出为虢州长史。代宗朝入蜀,两任嘉州刺史。罢官后客居成都。其诗以边塞诗着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气势磅礴,昂扬奔放。因而成了边塞诗派的.代表。
【注释】
①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②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③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评析】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 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 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释及赏析 篇二
何为意境? 简言之, 意境就是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丰富的想象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达到主观 (意) 与客观 (境) 的审美统一, 现以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下简称为《白雪歌》为例, 进行赏析阅读。
《白雪歌》是一首边塞诗 , 也是一首送别诗。从诗题就可以看出, 这是一首咏叹边塞奇异的雪景, 表现送友惜别深情的歌行体诗作。诗歌前十句咏白雪, 后八句述别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 , 胡天八月即飞雪”, 八月飞雪 , 风卷草折, 声声入耳, 历历在目。内地还是秋高气爽, 边地已是鹅毛飘飘, 劲风颲颲, 南来诗人的惊异之情不言而喻。
“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 , 诗人因地制宜, 随物赋形, 信手撷取了边塞常见的冬雪压枝之意象, 发挥奇特的想象, 以大写意手法, 将朔方冬雪比作南国春花, 比喻新颖贴切。这冬雪压枝的奇景恰似梨花盛开的自然景观, 描摹出了塞外风光的壮美俊丽特色, 给予人无限新奇之感。使塞外严寒透露出融融春意, 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 真可谓“不是春光, 胜似春光”, 颇富浪漫色彩。这是盛唐人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精神的集中体现, 是盛唐之音的充分透射。正因为这样, 诗人才会以大胆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将严寒的大雪描绘成春天遍野的梨花, 萧瑟的冬日才会幻化成一片温馨的春光, 审美对象 (满树雪花) 的壮美俊丽与审美主体 (诗人自己) 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高度融合, 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毕竟是异域送客东归, 对在内地很少见到这样的雪景, 又对遍野梨花习以为常的关中诗人来说, 不能不勾起他对往昔生活的忆念和对故乡生活的眷顾, 咏颂雪景中寄托着诗人送客东归而引起的对家乡故土和家中亲人的思念, 这是自然而然的事。“诗奇体峻, 意亦造奇”。殷璠的评价可谓一言中的。
“散入珠帘湿罗幕 , 狐裘不暖锦衾薄”, “散”、“ 湿”从细处着笔, 体物入微, 场景也由帐外移到了帐内, 风吹雪落, 冷寒潜袭。“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在“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的高度不平等之下, 将军、都护身穿狐裘, 夜拥锦衾尚且冷得“角弓不得控”, “铁衣冷难着”, 那翘首盼望征袍的广大士兵, 他们身受的酷寒自然不言而喻。这从侧面写出边塞雪野的酷寒, 但这还不止表现自然威力的美和伟大, 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反衬人们在与自然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抗争中, 最终征服和掌握其所表现出的伟大力量, 在卫国战争中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 从而反映出盛唐时代中华民族的雄大魄力。
“瀚海阑干百丈冰 , 愁云惨淡万里凝”, 赏阅雪景的美好心境很快就变成了对难以抗拒的自然力的着意刻画 : 浩瀚的沙漠浓云密布, 冰天雪地。放眼望去根本分辨不清哪是天哪是地, 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给人一种苍凉厚重的感觉。夸张的笔墨, 互文的手法, “愁”、“惨”又语带双关, 既点明了送别的环境, 又使我们体味到了离愁别绪。“天犹如此, 人何以堪”?
正是在这阴云密布、寒入肌骨的氛围中响起了音乐声, 诗歌自然由咏雪转向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中军置办酒宴, 饯别归客, 自然少不了音乐。“胡琴”、“琵琶”与“羌笛”三种乐器并举, 而不谈音乐本身, 借代手法告诉读者, 入目的全是胡器, 入耳的尽是胡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于离别之外另有一番滋味, “越鸟巢南, 狐死首丘”, 更何况诗人是一个家中还有老母妻儿的活生生的人。描写音乐堪称武侠小说中的“重、拙、大”之至高境界。
“纷纷暮雪下辕门 , 风掣红旗冻不翻”, 送客至辕门 , 时已黄昏, 看到的除了矗立在军营中那面醒目的大红旗外, 就全是飘飘扬扬的大雪和白茫茫的一片雪漠, 给人一种清冷死寂的感觉。唯一能给人带来一丝亮色、一点暖意的, 就是那冰天雪地中的一面红旗, 但它却在吹折白草的劲风中硬硬地垂落着丝毫也不能翻动。可想而知, 旗帜上的冰凌是何等厚重, 塞外的天气是何等酷寒。雪中之红更构成凄美的情调。朋友却要在这样的冰雪天地中连夜赶路, “长路关山何时尽”, 朋友能平安到家吗? 绵绵情思正如那茫茫白雪一样, 言有尽而意无穷。但诗人毕竟是豪放不羁、意气勃发的盛唐人的杰出代表, 他以盛唐人特有的豪壮气概, 在冰天雪地的离愁别绪中寄激情和热烈于玉砌世界一点红中, 在凄冷境界中加入了一点暖意, 使送别的愁苦中蕴含一丝喜悦, 真可谓妙手回春。
“轮台东门送君去 , 去时雪满天山路”, 尽管依依难舍 , 但“送君千里 , 终需一别”, 然而大雪封山 , 朋友旅途会顺利吗 ? 惜别中暗含着对朋友的隐忧和关照之情, 不言情而情深义重。
“峰回路转不见君 , 雪上空留马行处”, 在辽阔的背景中峰回路转, 朋友已消失在视线之外, 而诗人仍然呆呆地凝望着面前留下的一串串马蹄印, 若有所思, 若有所失。他在想些什么呢? 有可能是为朋友“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担忧, 也有可能是为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漂泊无定、归期未卜而感慨, 也许是为送别友人后“相见时难别亦难”而惆怅, 也许是念叨着家中“母老家贫子幼”的艰辛, 还有可能是怨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瘠苦。悠悠情思正如那一头乱发一样, “剪不断, 理还乱”这句与李太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言有尽而意无穷, 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总之, 此诗咏雪中送别, 感怀中咏雪, 把塞外的雪景描绘得壮美俊丽, 同时抒发了因送友进京而产生的无限愁情, 苍茫边塞雪野雄浑的背景又使诗作不失旷达和豪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3]盛唐边塞诗选.西北师大胡大浚主编.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篇三
虽然只是教材体系中诵读欣赏的部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仍以其独到魅力,值得语文教师带领学生仔细玩味。笔者在教学中紧扣咏雪与送别两个关键词,以“既是送别,为何要咏雪”为主问题串起全诗,引领学生深入诗歌的字里行间,充分感知本诗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领悟“风光多奇丽,离别也豪情”的美好意境,完成一次开阔视野、荡涤胸怀的边塞之旅。以下是笔者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趣
1.唐朝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里程碑,“文人入幕,投笔从戎”,这一时代精神决定了大批文人离亲别友,从马背上去索取功名。于是,出现了一种特定内容的诗歌,就是边塞送别诗。这些边塞送别诗超出了一般送别诗仅叙个人情谊的狭小范围,往往将个人的际遇与对事业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具有雄壮开阔、激昂慷慨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其中的一篇佳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了解作者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岑参曾两度出塞,从军多年。他的诗歌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词采瑰丽,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二、初读诗歌
1.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从音韵节奏方面初步体会边塞送别诗的感情特征。
2.根据诗题,诗歌可分为哪两部分?既是送别,为何要咏雪?(抛出主问题,但此处不要求作答。)
三、细读诗歌
1.自由诵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概括塞外雪景的特点。
学生回答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干枯的白草被吹倒伏地。刚到八月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漫天飘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由此句看出:塞外的雪来得早,下得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大雪飘飞,积满枝头,仿佛一夜春风吹过,千树万树梨花盛开,形成一片洁白的世界,使人产生春意盎然的错觉。由此句看出:塞外的雪景开阔壮丽。
2.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这部分如何表达惜别之情的?联系具体语句说说。
学生回答示例: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描写饯别场面,表现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帐中摆开筵席,且歌且舞,开怀畅饮,饯别之意,难舍之情,一齐迸发。同时,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雄壮的豪气。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担忧。
四、研读诗歌
1.既是送别,为何咏雪?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小结:咏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塞奇异瑰丽的风光中,在漫天飞雪的背景下,送别也染上了雄浑豪迈的色彩。景为情用,情因景胜!
2.联系你阅读过的送别诗,与本诗做个比较,感受边塞送别诗“风光多奇丽,离别也豪情”的突出特点。
五、拓展阅读:
自主阅读岑参的另一首诗《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思考交流两个问题: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此诗如何体现“离别也豪情”的风格的?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③,送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酒家垆(lú):酒家。
六、总结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联系本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描绘边塞奇异风光,或壮丽开阔或苦寒恶劣,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抒发慷慨激昂情怀,无论军旅生活还是惜别场面,其内核是炽烈的爱国精神;语言运用遒劲有力,想象浪漫,意境宏阔,风格豪迈。】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释及赏析 篇四
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作者介绍
岁参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教师范读,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áo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3、请一位读书好的学生来读,其余学生感受。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师: 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写景的句子
思考:你喜欢哪些写景的诗句,说说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③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引导赏析第三个句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师: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四 、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
全班齐读
五 、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随堂测试及答案
1.解释词语.
①铁衣:____________ ②锦衾: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它译成白话.
3.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_____.(填2字) 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
7.下边一段文字是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看看人家是怎样进行赏析的.请就“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梨花盛开比拟雪压枝头,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写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8.“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1.下面诗句赏析的误的一项是( )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答案:
1.①铁甲编成的战衣 ②织锦的被子
2.比喻;忽然像一夜吹来春风,千树万树像梨花盛开一样.
3.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4.送别
5.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6.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7.示例: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8.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一动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天气奇寒.
9.抒发了雪中送客的真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10.雪花给树木披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万树的梨花.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释及赏析 篇五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步骤:
一、预习复习
1、 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作者介绍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3、聆听感受
⑴、 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⑵、 给加点字注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阑....qiú....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
二、问题导学
(一)整体感知
1、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 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二)、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
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 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
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
(“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3、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5、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
写作背景(投影)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三)赏析送别部分
1、 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案 篇六
主备人:龙贤文 备课组成员:郭仕云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岑参及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难点】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作者岑参(约 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他是()代的(“ ”)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2释题:
3反复诵读,读准字音。
岑参()散入()狐裘()锦衾薄()
瀚海()阑干()羌笛()风掣红旗()
(二)课内探究: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怎样分层?
2研读第一层咏雪部分。
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地的雪的哪些特点?
3研读第二层送别部分。
(1)诗人写送别表现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3)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4重点语句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个比喻新颖贴切?
5齐读全诗——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三)拓展延伸
积累其他送别的古诗名句
(四)训练检测
1、你最喜欢哪两句?写出你喜欢的原因。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中“雪上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和哪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3、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
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用拟人的手法,写云的昏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为饯别渲染了气氛。哪两句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扩写 篇七
风雪很奇,农历八月,南方还是桂花飘香,而这里已经是风雪交加了。
风雪很急,也很大。一夜下来,风雪席卷,好像树上都开着洁白的梨花似的。天空白得耀眼,大朵大朵雪花从天上飘落,像是顽皮的孩子在互相追逐,玩够了,采飘落到地上;更像少女在空中旋转欺侮,她们飘起来的裙摆,是跳动的音符,舞出冬天那来自心灵的旋律。
外面潮湿极了,屋里也是湿漉漉的.,沾湿了罗幕。狐皮大衣和锦被也显得很薄,寒冷还是向我们袭来。户外,将军的角弓冻住了,拉也拉不开,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的铁甲,也冰得难以穿上身。
纵横千里的大沙漠上积着雪,盖着厚厚的冰层。云朵昏暗无光,失去了往日的洁白,在天空中飘着,显得很忧愁。
主帅的营帐里热闹非凡,摆着丰盛的酒宴,从大将军到小兵,都来为你送行。胡琴、琵琶和羌笛演奏着西北风情的优美曲调,增添了送别的气氛。大家碰杯畅饮,也表达了对你的留恋之情。“路上小心啊!”“到了京城还要常联系啊!”句句简单的话语表达了我们与你的感情。
外面下着大雪,十分寒冷,而里面却是温情融融。寒风猛烈地牵曳着红旗,但冰雪已把红旗冻住了,怎么吹也吹不翻。
轮台东门送你归京,离开的时候天山上白雪皑皑,我们都走得很慢,好再多留一会儿彼此的情谊。路上,我们都显得有些忧伤,没了酒宴说笑时的快乐。你牵着马儿,说着以往的事情,回味无穷。不管天山有多高,积雪有多厚,都比不过你与我真挚的友情。
“多保重啊!”我向你送去祝愿。你骑上马,离我远去,可并没有飞奔而去,而是时不时地回过头来向我招手。山路曲折环绕,你的身影也时隐时现,渐渐地看不清了,只留下马儿清晰的脚印。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我回到营寨后,与你真挚的感情和离别是惆怅的心情一直依托萦绕在心头,越来越浓,挥之不去。
看着窗外的雪花,想起与你离别时的情景,那依依不舍的感觉涌上心头,觉得,雪,是凄凉忧愁的。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理解性默写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改写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默写
4.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作背景
5.续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写作手法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讲课稿 篇八
(一)、导入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到了唐朝已经达到了顶峰。唐朝的诗人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文明古国的晨空。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所了解的著名诗人到底有哪些。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脚步去探寻诗人的方向。一般来说,唐朝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二)、学生思考 这四个阶段各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三)初唐(618——712)这时期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还有陈子昂,他们在转变诗风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宋之问,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等。盛唐(713——765)这时期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领和王之涣;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中唐(766——824)这时期更是群星闪耀,出现了自觉发扬杜甫精神的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着重发展了杜甫创新技巧的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等。还出现了擅长散文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晚唐(825——907)这时期,诗歌也随着时代走下坡路,但诗人们的诗,还残留着盛唐的余响。此间出现的主要有李商隐、杜牧(合称小李杜),还有温庭筠、皮日休等。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这首诗歌,我想知道大家预习得怎样,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一生读。(屏显诗歌)
师:旁边的同学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她读得很好,字音都读对了,有感情,很流畅。
师: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跟这位同学一样把这诗歌非常准确非常流畅地读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始。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我们说读诗不仅要读准读顺诗歌,我们还要读懂诗歌的意思,我们读题,从题目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读看,生齐读课题。
生1: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师板书:送别)还有要补充吗?
生1:因为岑参是一位边塞诗人,所以这还是一首边塞诗歌。他一开始写边塞风光。
师:主要写什么?
生1:军营生活。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想想看诗中更多的是在写什么。
生2:我觉得他还在写了下雪的情景。
师:下雪,写的句子很多,写雪景,是吧?很好。非常多咏雪的诗句。(师板书:咏雪)
师:在译诗的时候,有没有一些句子的意思你一下子没读懂的?(生下面说有。)有,都点头了。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一下。
生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师:这句话的确有难度,在批阅大家的导学稿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句话的理解有困难。谁来给我们解决一下,帮助同学解决。
生2:无边的沙漠上纵横着很厚的冰层,万里长空聚集着暗淡无光的愁云。
师:我觉得你不仅把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白地告诉了我们。而且你本身的语言也很有诗意。非常不错,你很会读诗。还有没有哪句诗句你不能理解的?
生1: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师:谁能为这位同学解决一下这句话的理解?
生2:纷纷的暮雪洒落在辕门外,风吹得红旗不能随风翻动。
师:懂了吗?还有吗?
生1: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师:这句话我点名请一个叫封叶雯(音)的同学,因为这句话她在预习的时候就觉得这句话写得非常精彩,她肯定是读懂了。谁是这位同学?
生2:雪花飘进了珠帘沾湿了帐幕,狐裘穿着都觉得太薄
师:这句话你觉得了什么?
生2:我感觉到了边塞的苦寒。
师:你从这句话直接感觉到了边塞的苦寒。
生2写出了边塞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天气的严寒。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都很会读诗。
师:这首诗主要描写诗人在一个雪日送别友人的场景,它送别的名篇。诗中有许多写景写雪景写送别的精彩名句,最精彩的你觉得是一哪一句
师:写雪景的是哪一句?
生齐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写送别的是哪一句?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师:好,妙句当前,我们品读一番。我们不妨抓住一个词语或一整个句子也行。读出诗句描绘的画面或诗人抒发的情感。充分发挥想象来品析这两个句子。为了交流的方便,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一个句式,大家来交流品读到的感受。两句诗任选一句,用这样的格式来表达。
(屏显:
我从___________这个词(或句子),读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或心情)。
你可以在导学稿上写一写。)
师:可以抓住一个词或者一整个句子,注意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如果是理解诗人的情感的话,我们不妨深入理解一下,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师巡视,与生轻声交流。
(三分钟后)
师:大部分同学准备好了,首先来品读哪一句,比较循规蹈矩的,从第一句开始。请这位女生。
生1:我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读到了诗人运用拟物手法描绘了大地银装素裹大雪弥漫的雪景,同时体会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师:你既描绘了雪景,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我有个问题,你说读到了是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做什么了?
生1:把大雪比作了春风。
师:把雪比作了春风,是不是?不是。请这位女生。
生2:这句是把白雪比作梨花。
师:你能描绘一下梨花开在枝头的情景吗?
生2:梨花是白色的。
师:白色的,想象一下。梨花是不是一朵一朵开在树上的?是一簇一簇的,花团锦簇的。那么眼前看到的不是梨花,是雪花,那么诗人看到的景象是什么样子的?
生2:树上沾满了白雪。师:怎样的白雪?雪我们说什么比较好? 生2:团。雪是一团一团的白雪。
师:这景象是不是在一棵树上展现的?
生2:是在千树万树上都展现的师:你能不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这样的景象?不是一棵两棵树上,是千树万树的情景。
生2:银装素裹。
师:还有吗?王君(音),你在第一次读这个诗句的时候就很有感觉。你觉得这个话里的情景是如何的?
生3:诗人运用了比喻甚至是夸张的手法,指出了皑皑白雪覆盖在树上的情景。放眼望去一片银白色的景象,这个景象非常壮观。
师:你能不能把这个诗句读一读,把这种壮观表现出来。
生3读。
师:大家有没有听出来,她读的时候特别注意到了什么?哪个字她特别注意了?
生下面纷说:千树万树。
师:好的,我们请男生读该句。男生准备好了吗?
男生齐读。
师:可以再夸张一点。女生加入,感受一下。
生齐读。
师:非常不错。
师:有没有别的?我们刚刚读了画面。有没有同学从这句话里品读到情感?刚刚这位同学也有读到哦。
生1:表达了诗人对军营艰苦生活的乐观,积极向上。
师:为什么?
生1:冬天下雪,应该是非常凄凉的,但他却比作了梨花的开放。
师:边塞的冬天应该是非常寒冷的,奇冷无比,但是他却似乎觉得在冬天里一般,少了一份冬天的寒冷,多了一份春天的温暖,所以你读到了乐观。非常好,请坐,这位女生读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生:我读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喜悦的心情。
师:你觉得仅仅是喜悦吗?更准确的应该是?
生:我觉得还有诗人一种惊喜的心情。
师:你从哪个字读到诗人的惊喜的?
生:“忽”字,从“忽”字写出了边塞气象变化神奇,看出雪花落在树上和梨花一样,神奇在雪花的美丽,师:你说边塞天气变化很神奇,你觉得最神奇的地方在哪里?
生:雪花的景色很美丽。
师:除了雪花很神奇美丽,还有哪里?
生:我觉得还有胡天八月即飞雪 看出很神奇 八月就下雪了,和我们江南地区不一样,八月就下雪了。
师 还有吗?忽如一夜春风来,这个景色来的非常的?
生 景色来的非常的突然
师:好,请同学来读一读,惊喜的、乐观的景色来的快的、突然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有没有同学再来尝试一下。
生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这位女生在读的时候,他读“忽如”两个字时加重了,语速稍微快了一点,在表示惊喜的时候,语速可以快一些,不仅快一点,还可以加重一定,语调往上升一升,我们请同学来读。
生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给你时间再酝酿一下,把这句话读的更好。
生再读一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如果你把“万”字读的重一点,会更好,你想不想更好?
生三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非常好,从这首诗中我们读到了乐观惊喜。
师板书喜字。
师:我们再来读读送别这一句。
生:我从“空留”这个词中,我读到了诗人对武判官的送别时的不舍和失落,人已经离去,只留下马在雪上踏出的痕迹。
师:你从这句“空留”中读到友人离去,诗人的不舍和失落,送别的离愁,你能不能把这句诗读一读。
生读
师 :我听到了你特地把“空留”读重了,这时他的心情是不舍和失落,读的时候可以缓一点。
生再读
师:还有同学来品味这个句子吗?
生:我也是品味“空留”这个词,这个词不仅是内心愁苦,还侧面反应边塞环境的凄惨,在边塞的时候,边塞的环境很凄惨,师:白茫茫一片,什么点缀都没有,画面单调,所以很凄惨,不像我们这里这么漂亮。
师:还有吗?
生:我从“空”一字读出诗人在被苍茫大雪中,看到被白雪铺满的路上空荡荡的,没有了武判官的身影,只留下一串离去的马蹄印,现出一片空旷的边塞雪景体现诗人失落的心情。
师: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读的时候,我特别注意到了你把注意力留在了“马蹄印”上,你从“马行处”三个字读出什么?
生:我读出了当时诗人对武判官不舍的感觉,当他回头发现武判官走了,诗人还在凝视着雪地上的马蹄印,目送诗人远去。
师:为什么要给马蹄印特写?史可慧,你预习时对“马蹄印”有特别的感觉,你来说。
生:我感觉他没有直接写出武判官离去,而是用“马行处”暗示,不仅与当时的环境氛围相得益彰,而且留给读者很多遐想的空间,我知道这首诗的背景是诗人对上一任判官回京,自己做边塞判官,他送别的时候保留一种想要做一番功绩的雄心壮志。
师:“马行处”这一画面给我们留下非常多的遐想,那么既然是那么多的遐想,我们在读这三个字的时候可以读的时候慢一点,再慢一点,我们一起读最后一句吧。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最后三个字”还是太快,最后的气息拖得长一点
生再次齐读最后一句。
师 :气息长一点才可以读出这种感觉,第一次接触听说你(指一位同学)读课文时很好听,我们很想听你读一读。
生读。
师:你可以酝酿一下情感,再试试。生再读。
师:这样的名句,我们能不能背一背,两句一起,行吗?
生背这两句。
师:按照指导背诵啊,老师不太满意,可以再读一遍吗?
生再背句子。
师:我们诗歌阅读越品越有味道,品到这里,你有没有读到矛盾的地方?
生:前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是一种喜悦 后面“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忧愁。
师:明是冬天景色,诗人读到的却是春天的温暖,这一寒一暖,一喜一愁,是否矛盾?同学可以小范围的交流一下。
生交流。
师:谁来解释一下,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作者心中四种感情都有,因为塞外的冬天非常寒冷,诗人内心乐观的感情,看到的雪景暖暖的,也为边塞美丽风光而喜悦,对送别武判官的忧愁。
生:我想先说一下寒和暖,虽然现在边塞环境寒苦,他却感受到了温暖,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虽然战争环境寒苦,但将来总有生活和平的一天,他对那一天有坚定的信念、希望。
师:你从诗中读到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我们说要想真正读懂这首诗 还要知人论诗。了解其人才能了解其情。
教师出示资料
唐天宝年间,西北边疆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团队中生活了六年,六年边塞军营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雄奇豪放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曾在诗中写到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岑参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生:豪迈、有豪情壮志。
师 :你觉得诗人在此时,站在瑟瑟的北风之中,站在漫天飞雪的环境中,站在友人远去的背影前,此时应有一种怎样的姿态?
生:我觉得应该是昂首挺胸的。
师:你读到一个非常豪迈、奔放、激昂的的诗人,诗中有没有哪句暗喻诗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却坚毅不屈的?
生:风掣红旗冻不翻
师: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能不能再酝酿一下情感,再来读一次?
生再读。
师:听到了你的朗读当中坚定的语气。除了这句,还有没有从其他的语句中读到坚定、乐观的形象?
生:中军置酒饮归客
师:为什么?
生:他和武判官喝酒,只有有胸襟的人才能做出来。
师:他们怎么吃喝的?
生: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一醉方休。
师:你来读一下。生读
师:哪个字可以重读一下?
生:重读“饮”。
师:这么一首千古名篇,我们通过品词析句的方法,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感受到了岑参边塞诗的魅力,最后我们再来读一遍,把刚才我们读到的东西都放进这一遍的朗读中来。
生齐读全文。
师:瀚海冰雪有豪情,送别琵琶亦铿锵,这么一首诗,读一读,不过瘾,不如把它背一背,现在大家背一下。
六)、学生试背全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本诗的主旨。诗歌主旨: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瑰丽奇寒的塞外雪景,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浓厚的送别之情。
(七)、拓展性阅读。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加强古诗文的积累。推荐岑参的另一首诗:《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将本首诗改编成500字左右的散文。
六、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景)别(情)
飞 雪 欲别的离愁
暮 雪 饯别的盛情
雪 满 临别的依恋
雪 上 别后的回味 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改写 篇九
冰凉的雪花把用珠子串成的帘子和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子给打湿了。狐裘也变得不暖和了,连暖和的被子也变单薄了,已经没有让人感到暖和的了。就连将军的角弓也冻得拉不动了,还有将军和战士的铁甲也冻得难以披挂,战士都垂头丧气,以为要死在战场上。一位将军说:“要让战士们的气势恢复。”其他将军们纷纷表示同意。
沙漠上结了百丈厚的冰,每天都天昏地暗,乌云密布。万里长空凝结不散,还下着鹅毛大雪。
中军帐里正在设宴送客,武判官被皇上叫回京城。宴会上有胡琴、琵琶和羌笛同时演奏。傍晚,雪花落在门前,北风把红旗冻的吹不起来。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 篇十
雪花透过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锦缎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了。 将士们都冻拉不开弓弩,盔甲也很难穿在身上。
沙漠里都结了厚厚的.冰层,将士们的脸上布满愁云,想着这寒冷的天气快点过去。 中军大厅里摆好了酒宴,欢送返京的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
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篇十一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初读感知
??1.正字音。
??折 散 裘 衾 角 着 羌 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释及赏析】推荐阅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翻译及赏析07-0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阅读训练及答案06-26
原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09-1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朗读06-2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考点09-2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文译文12-21
送董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11-23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唐诗赏析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