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出中心教学设计

2024-07-24

如何突出中心教学设计(共13篇)(共13篇)

1.如何突出中心教学设计 篇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白中心的含义及其作用。

2、理解并掌握一种突出中心的方法:详略得当。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致描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以详略得当来突出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升格病文,让他们在升格中体会细致描述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这么多年,我们的作文一直被老师批改。今天,老师想邀请大家做做小老师,帮一位同学的作文升格,好不好?(好)同学们的声音这么洪亮,老师对同学们接下里的表现充满期待。

为了做好小老师,我们得给自己充充电,加加油。所以,我们要先从第四单元写作课《突出中心》里学习一点理论知识。

二、借助课本,学习知识

1、浏览知识短文,快速圈点勾画

①说一说,什么是中心?

②每篇文章都要有一个什么样的中心?

③中心对于文章有什么作用?

④写作文如何才能突出中心?

2、回顾重点课文,怎么突出中心

课题中心句怎样突出中心

《猫》

《鸟》

《狼》

总结:怎样才能突出中心

归纳:观点单一,明确中心;精心选材,紧扣中心;巧用技法,凸现中心。

三、学以致用,升格作文

1、整体感知作文,评析中心思想

纸飞机

①在我卧室的床边的书桌上,放着一个纸飞机。虽然它很普通,虽然它曾经带给我很深很深的失望,但现在却是我最喜爱的宝贝之一,永远放在离我最近的地方。

②九岁那年,妈妈带我到宜昌的小姨家玩。到了小姨家,除了第一天去儿童公园划了船,后几天一直呆在屋里看电视,很无聊。小姨见我整天闷闷不乐,就为我报了一个亲子游戏――抢“宝”。

③游戏规则就是将家长的左腿和孩子的右腿绑在一起,奋力奔跑,谁先跑到终点谁就可以抢到一个宝贝。比赛前,我早已看中那个布娃娃和积木,但比赛规定只能抢一个“宝”。比赛中由于我的犹豫不决,尽管妈妈不断地为我加油,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比赛结束时,我嚎啕大哭,为我的犹豫不决而后悔。我要求再参加一次,但工作人员说一位小朋友只能参加一次,并给了我一个纪念品――纸飞机。

④我伤心到了极点。于是,我生气地扔掉了那个纸飞机。但在妈妈的要求下,我还是把纸飞机带回了小姨家。我恨这个纸飞机,因为它永远代替不了那个漂亮的洋娃娃和好玩的积木。但是,妈妈的话使我从此改变了对它的看法。

⑤这架纸飞机之所以成为我最喜爱的纪念品,就是因为它告诉了我三个道理:一、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可犹豫不决,犹豫不决是你的敌人,要学会场战胜它。二、要懂得取舍,舍弃坏的一方面,这样才能取得累累硕果。三、要将失败作为耻辱,就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才能夺回自己的国家。将失败作为耻辱,激励自己,使我拥有不竭动力,最终成功。

⑥从此,那架纸飞机就挂在我的书桌上,每当我因不懂得取舍而犹豫不决时,它便会使我回想过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⑦一架纸飞机,不昂贵也不精美,但它却告诉我许多人生道理,使我学会坚定不移,懂得如何取舍,做出人生的正确选择,使自己永不后悔。

◇中心句症结:

2、浓缩过多议论,提炼明确中心

(提示:原文中用来揭示中心的三段文字中反复强调了两个词――不懂取舍、犹豫不决,所以浓缩中心句时要关注这两个词)

◇提炼的中心句:

3、品析叙事主体,找出问题所在

◇叙事主体症结:

4、小组通力合作,升格突出中心

①号同学:请描叙一下让“我”难以取舍的.洋娃娃和积木分别是什么样的。

②号同学:请描叙“我”在比赛过程的心理、动作、神态等,以很好地展现“我”的犹豫不决。

③号同学:请描叙一下赛终“我”嚎啕大哭时,别的小朋友拿着洋娃娃和积木时开心玩乐的样子,通过对比,以此突出“我”的伤心与懊悔。

④号同学:请根据全文,写出妈妈到底对“我”说了些什么?可以伴有妈妈的动作与神态描写。

5、展示升格成果,品尝劳动之乐

每小组①②③④号同学上台展示连缀成篇的作文,看看哪个小组修改的最好。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学生归纳总结:写作文时我们一定要记住这四点,才能写出中心突出的好作文。

紧扣(一个)中心

详略一定(得当)

(详写)细致描述

(略写)概括简明

2、课外作业:请同学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突出中心的方法,课后以写作实践三的作文题“走出校园”为话题,写篇作文。祝同学们写出中心突出的像花儿一样引人注目的好文章。

2.如何突出中心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历史教学,精要,精辟

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给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历史教师如何用最少的时间, 最精辟、精练的语言, 给学生最大限度的知识容量和思维空间, 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内容要精要

历史教学的精讲不是数量上的“少讲”, 而是质量上的精要。讲课时言之无物、不得要领的少讲决不是精讲;而言之有理, 揭示了教材的精华, 虽讲得洋洋万言又未必不是精讲。因此, “精讲”首先应依据教学目的, 从内容上做文章, 力求使自身的讲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紧扣热点。

1. 突出教学重点

历史教学的重点不仅包括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概念、历史制度, 而且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 还有训练学生智力活动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师只有抓住重点, 有的放矢地讲, 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指导整个教学活动, 把课上得立体化。否则, 事无巨细, 贪多求全地讲, 其结果只能是浮光掠影, 适得其反。

2. 突破教学难点

一般而言, 教学的难点是由于学生原有的思维结构不适应建立新知识结构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突破形式的思维障碍, 把难点教学作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大好时机。难点的突破有多种策略和手段, 仅就教师的讲解而言, 一是可以化整为零分步解释;二是可以化繁为简, 提要讲解。

3. 紧扣教学热点

历史既是过去事实的描述和分析, 又为现实生活提供了借鉴。现实生活五彩缤纷, 既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信息。今天的热点, 常常蕴涵着复杂的历史因素, 或是过去历史的继续, 或是过去历史对今天的影响, 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借助时政热点, 追本溯源, 执果导因, 进行逆向推理, 既加深了对热点问题的正确认识, 又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即使对同一教材,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 教师的讲授都应有所变化, 以便紧跟时代步伐, 常教常新。

二、分析要精辟

“论如析薪, 贵能破理。”其意思是说, 论述一个问题就好像劈柴一样, 可贵的是准确地劈在纹理上。只有这样顺势运行, 视理而析, 才能势如破竹, 充分显露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师的精讲, 也莫不如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老师通过精辟的分析, 不仅仅使学生掌握了课程教材的知识或结论,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载体,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老师精辟的分析, 了解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三、语言要精练

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 因此要求教师在讲授时要做到语言精练。

1. 文约而事丰

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是课堂教学语言精练最基本的条件和前提。例如, 在学习“洋务运动”时, 可以将其内容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六”, 即, 一个性质、两个阶段、三个条件、四项内容、五个失败原因、六大积极意义, 这样, 既能较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 又能较好地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 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洋务运动。这样高度浓缩、概括的语言, 便于学生把握重点,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2. 辞切而意明

就是用词准确, 合乎逻辑, 表意明确, 通俗易懂。只有辞切, 才能意明。古人言:文贵约而指通, 言尚省而趋明。文约、言省都必须在通与明的前提下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精练。历史的概念和术语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 不能有半点随意性。

3. 言简而情真

对活泼好动、反应灵敏、感情丰富的青少年授课, 使他们听得清、听得懂只是最起码的要求, 教师还需要运用情感的独特作用, 让自身的语言发出真情, 感人肺腑。为此, 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的思想内容, 饱含对学生的满腔热情, 在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面前, 表明自己爱憎分明的态度。在课堂上, 讲到快乐之处自然脸上要带笑;讲到愤怒之处, 情绪要激昂;讲到悲伤之时, 声音要低沉。总之, 只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试题要精选

3.如何突出作文“真情”教学 篇三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为此,笔者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解,在了解当中发现,会写作的学生有着良好的写作习惯,因为他们平时多看、多思考。文章看得多,课外书看得多了,写作文就胸有成竹,能信手拈来,作文时自然便能一挥而就。并且成功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在写作时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相反,那些写作欠缺的学生,提起作文,便是谈“虎”色变。他们怕作文,厌恶作文,一听到老师布置作文,就头疼,就大呼小叫,总说没什么可写的,不知道该怎样去写?有的学生虽然交上来了,也只是草草了事,要么字数严重不足,要么内容平乏,如记流水账。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曾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穿在里面。”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做到说真话、诉真情。

一、写作首先就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要坦白,不能隐瞒

许多学生的作文内容是假的,人是假的,事也是假的。相应地,感情自然不会真实。长此下去也便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动人心者,莫乎情也”,有些文章内容写得很好,很有文采,但没有真实的感情流露贯穿其中,那是很难吸引读者的。“斯读者能生情,必先作者心有情”这就是说,只有你吐露了真情,文章也就有了真情,这样才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才能使文章产生波澜起伏,读后让人荡气回肠,流连忘返,文章也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要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利用课文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

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中,写到父亲送“我”去车站,写到“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在这里,作者把父亲和脚夫们砍价真实地写出来,并没有因为怕难为情而改變,这正是说真话的体现,又写“我”当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为什么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无非觉得“砍价”有点失身分,而要自己去插嘴,后来又等到“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短短一句,就把后来自己不理解父亲的那种自责、内疚之情真实地表现出来了,这不正是真情的表露吗?

三、作文指导要重视从内容入手,着眼于平时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话揭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看、听、想,属认识活动,没有认识活动就没有表达内容,认识不真不深,表达也就言之无物、流于肤浅,自然也就不会感动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要丰富生活,勤于积累。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从教学内容入手,积极引导,让学生通过看、听,由经历到感受,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使他们在作文中有物可写、有事可叙。并让学生把他们听到和看到的一些表象串联起来加以联想,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作文有内容去写,并有真情可诉。

四、要重视作文的批改和讲评

批改作文是语文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的难题。以前大部分老师全批全改,给每个学生都写评语,但由于所教班级学生多,作文数量大,往往不得不在作文评语上打折扣,这就免不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有时耗时费力,效果并不怎么样。因此我想,作文批改要以作文的核心入手,就是要写出作文中对真情的表达作的怎样,以这样一个大目标作作批改就可以了,不需要面面俱到。

作文中,诉真情很重要,只有“真情”才能动人,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真情要发自读者内心,要自然而然地表露,没有任何做作,有喜则喜,有忧则忧,一切皆真实,一定要坚决杜绝那些无欢而喜,无忧而戚,逢场作戏,矫情取宠的“虚情假意”这样的“情”是不能打动读者的。

4.初一如何突出中心作文写书包 篇四

时间一晃就到了2045年,科学家发明了食物垃圾的生物塑料制造的书包,配套一个电话手表还轻便的碳纤维制作手环。书包四四方方,随意切换自己各种喜欢的颜色,语音识别转换各种模式,可以把书包变轻,可以加速往来的时间,还有分析各科题目,是不是觉得这书包太神奇了?让我来为你们介绍介绍!

阳光明媚的清晨,手环的闹钟就会叫醒你,它会分析主人的身体各项指标是否正常,你可以对着手环说:“检查书包,我要去上学!”手环接收到语音指令,接着它开始搜索书包内各种书本作业,然而我这个丢三落四的性格总是会少一点,书包就告诉我缺少书本的方向。它将书本和笔化解为最小最轻的分子,让你感受不到它的重量。

一切就绪之后,只要对着手环说:“目的地——学校!”书包就会启动发射机,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嗖”的一声就带着你光速穿过大街小巷,一眨眼的时间就到了学校门口,我整理好红领巾,走进校门,一气呵成。

到家书包开始督促主人完成作业,不会的地方只需要用手环的高清摄像头对着难题扫描,将难题显示在书包屏幕上,它就会分析解题思路,讲解题目。更神奇的是它记录易错题,每个单元结束后巩固知识点,系统会生成一份有针对性的单元复习卷。

5.谈作文教学如何突出重点 篇五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对学生进行作文系列化训练,即使作文教学形成整体系列,按这个系列,分年级、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作文训练。

从目前的作文现状来看,作文教学系列化是有章可循的。因为现行的语文课本每个单元课文的后面都有一个“作文训练”。这个“作文训练”包括“作文范围”、“作文要求”、“作文提示”等。它的设计从整体上看有一定的系统性,而且每个“作文训练”都有一个重点。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呢?下面以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的“作文训练”为例加以说明。

上课开始,教师告诉学生这次作文的范围是“写一篇借景抒情的记叙文”,并指出记叙文有记人的,记事的,也有写景的。那么这类文章以前学过没有呢?在学生回答“有”,并举出《白杨礼赞》、《井冈翠竹》等例子以后,教师给学生讲解如何借景抒情,即具体介绍借景抒情的两种不同方法:第一是情景分开,第二是情景交融。然后,教师指出借景抒情的关键是要“情景结合,感情真实”,点明重点。再指出借景抒情要注意三点:1、不要为写景而写景;2、景物描写要具体;3、恰当地运用修辞。

在讲述了借景抒情并明确重点以后,教师再具体指导学生作文。指出“情”往往是触景而生的。那么你看到以下的“景”会产生什么“情”呢?(或者说这篇文章要抒的“情”是什么呢?)教师板书作文题:《校园中的一角》。学生回答:本文要抒的“情”(也就是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赞美校园之美,抒发热爱学校、热爱老师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要学生思考,要抒发出这样的“情”,必须借怎么样的“景”呢?学生(准备写学校科教楼的)回答,可写的“景”有:1、科教楼的壮美外观;2、科教楼实验室完备的设施;3、师生做实验时的情景等等。这时,教师再指出怎么样才能借“景”抒好“情”,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情景结合,感情真实”。师生还可以共同分析另外的文题,如《家乡赞》等。

在进行了以上的作文指导以后,教师可再给学生读一篇范文,并作适当的评讲。告诉学生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好,就在于作者把景和情紧密结合了起来,有真情实感。

由于这样的指导具体而又重点突出,学生作起文来不再感到费力。有些学生写得得心应手。从这次写作的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真情实感。有几个学生还写出了水平较高的文章。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再次点明借景抒情的重点,使学生在本次作文训练中自始至终把握重点,增强了写此类文章的能力。

当然,我这里谈突出重点,并不是指突出一点,不及其余。其他的要求可适当地作一些提示。如讲到《校园中最美的一角》写什么景时,我就提醒学生写作时要详略得当。

总之,作文教学只要能按照“作文训练”的系列化要求,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对学生的作文能力逐项进行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逐步明显提高。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1993年第9期)

6.课堂教学如何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篇六

介】福建赖登维

如何突出重点?

一般说来,现行的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前面,或每个单元前面,都有重点提示,如何确定重点已不成问题 。既然是重点,就得另眼看待,不能混同于一般的知识点,特别是在课时紧、内容多的时候,更要注意突出重 点。怎样突出呢?

1.攒聚突出法。每篇课文都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各要素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我们讲述各要素时, 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即指向教学重点。好像攒自行车辐条一样,每一根钢线都与中轴绷得紧紧的。

例如,邓拓的《事事关心》一文,第十段是重点。这一段辩证地阐述了读书和关心政治的关系。我们以此 为“中轴”,展开来讲全篇内容--开头的对联、引用对联的动机、解释对联的含义、评价作者的政治观点和 思想渊源、批评现实中的偏见、表达对未来的希望等等,这一切都有意识地指向这一中心,使这一中心成为“ 众矢之的”。这样一来,这一中心便凸现在学生的心目中了。下面用图示加以说明:

附图{图}

一篇文章可以这样处理,单元教学也可以这样处理。确定了单元教学的重点后,各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指 向这一重点,形成“群山万壑赴荆门”的情景,那是非常有意思的景象。当然,攒聚不能牵强附会,重点与中 心要有必然联系。

这一方法,可以使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教材中许多复杂的东西会因此而明晰起来,而不必担心因突出了 重点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因为所谓重点,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重点问题解决了,别的问题 也就迎刃而解了。

2.板书突出法。一般说来,写在黑板上的都是重要的。但如果写得芜杂、混乱,缺少必要的关联,学生就 不得要领。板书要根据教学重点来设计。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的教学重点是①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 以亡身”“祸福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对人生的启示;②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 中心论点的写法。可以这样设计板书:

附图{图}

可以看出,文章的内容要点、结构方式、论证方法都可以在黑板上得到显现。把有意设计的正反对比的词 语用圆圈圈起来,就更加醒目了。

如何讲清难点?

难点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教材的难度大。教材本身从内容、形式到语言都有难易之分。抽象的、宏 观的内容难度就大;具体的、与学生生活距离小的,难度就小些。形式有单一的,也有复杂的。语言有艰深晦 涩的,也有明白易懂的。二是由学生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决定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解决问题就容易一 些;相反的就难一些。难点的.存在跟一个人的禀赋也有关系。反应敏捷的,解决问题就快些;反应稍慢的就难 一些。这样就使问题复杂化了--要讲清难点,且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确定难点有个前提,就是要摸清学 生的底细,不能凭老师一相情愿去确定。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切除疑难杂症。下面介绍两个带有普遍性的方法 。

1.阶梯设疑法。就是说设计问题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地解决问题。如教鲁迅的《记 念刘和珍君》,在学生细读课文之后,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①如果按照一般纪念文章写法,即介绍被纪念者的生平事迹,与作者的交往,然后抒写作者的怀念和赞颂 等,那么文章应选择哪些材料,删除哪些内容?

②作者在悲痛的哀悼、忆想中,又愤怒地揭露反动派的野蛮凶残,流言家的阴险恶毒,这对加深文章的深 度起了什么作用?

③作者高度评价烈士死难的意义,热情讴歌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但同时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 沉痛地总结了惨案的经验教训,不同意徒手请愿,这样写好不好?与一般悼念文章相比,有哪些更深刻的地方 ?

④文章把从容的死难烈士、凶残的反动派、下劣的流言家进行比照尚且不够,还写了其他各种人--“中 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等,表现鲁迅对中国社会、对中国人的认识有哪些独到的地方? 对群众的落后、冷漠、苟且偷生等弱点的揭示有无必要,是否看得过重了?

这组有阶梯性的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积极性。《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繁多,感情复杂, 再加上语言冷峭含蓄,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的难度是相当大的。通过阶梯设疑,由浅入深,学生可以比较深 刻地领会文章主旨,了解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鲁迅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是多么深刻。

2.分解整合法。把一个问题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讲,然后再加以概括归纳,这样就 容易把问题讲清楚。例如,高尔基的《海燕》是散文诗,要讲意境。什么是意境,对初中生来讲,是一个不易 讲清楚的问题,如果只从教科书中搬出关于意境的定义是不够的。这时可以先分解:

①朗读课文,读出课文描写景物的画面;

②二读课文,读出课文的褒贬语气;

③三读课文,读出课文的排比语气;

④四读课文,读出课文高潮时的气势。

把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综合起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海面海浪、乌去雷电、暴雨狂风、海燕海鸥和企 鹅等,全都染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这时,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意境 ”上去了。原来,所谓意境,是饱含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是内情与外境的高度融合,是客观事物与人 的思想感情高度融合后并经过艺术加工所表现出来的境界。这样,什么是“意境”这个问题就讲清楚了。

7.初中生物教学如何突出核心概念 篇七

一、运用信息技术, 演示概念形象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 突然间接触多种多样的生物概念, 如果单纯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 很难理解透彻, 初中学生虽然逻辑思维正在逐步增强, 但是形象思维仍旧是主要的思维方式, 作为教师要学会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地展示出来, 引导学生更加形象地感知生物的概念, 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比如,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中的“生态系统”这一核心概念, 教材中对“生态系统”概念是这样解释的:在一定区域内, 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叫做生态系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讲解概念的同时, 往往会讲: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 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此外还包括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生物部分。然后通过列举说明农田、池塘等生态系统的例子进行教学。然而单纯依靠教师讲解, 学生会在脑海里初步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 但是未必完全吃透。此时教师就可以采取形象展示的方法, 帮助学生去认知生态系统, 在教学中, 笔者利用信息技术, 通过flash动画, 将“池塘生态系统”整体搬上大屏幕, 让学生在动画中, 寻找生态系统中相关成分, 相互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概念中“统一整体”的意义。运用信息技术形象地展示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学生一目了然, 进而清晰地把握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巧用图形表格, 搭建概念图

生物的核心概念, 有很多并不是单纯地存在于某一课时, 而是横跨好几个课时, 甚至横跨章节。在教学中, 许多教师都会在章节结束时, 通过构建概念图的方式对概念进行梳理、总结, 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总体把握, 实现知识的升华。

比如在讲解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一章时, 里面涉及到核心概念染色体、DNA、基因、性状等, 在教学中, 笔者利用概念图 (如下图) 的方式, 帮助学生理清这几个概念内在关系, 从而理解核心概念。

三、加强联系比较, 突出概念差异

生物课中, 有着许多的核心概念, 这些核心概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相异之处, 通过对关联核心概念的比较, 对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 学生能够容易掌握和理解。例如, 初中生物中两个十分重要, 而且联系非常紧密的核心概念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教师在教学时, 可在黑板上板书这两个概念的公式, 要求学生从“原料”“条件”“场所”“产物”这四个方面进行仔细的比较, 学生在充分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会发现:呼吸作用的产物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水和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呼吸作用的原料和氧气, 两者之间互为原料与产物;光合作用需要光, 而呼吸作用则与光无关, 在任何条件下都可进行;光合作用必须在细胞中的叶绿体内进行, 没有叶绿体无法进行, 而任何一个活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储存能量, 呼吸作用的实质是释放能量, 供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需要。通过一系列比较, 进一步明确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 加强了对核心概念的把握。

四、走进日常生活, 加深概念理解

正所谓“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提升理论。”学习生物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应用于生活实践当中, 而通过生活实践, 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生物知识, 这本身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所以说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可以尝试改变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走出课本, 走进生活, 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这一核心概念的时候, 笔者列出很多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心脏病、白化病、甲肝、色盲等等, 引导学生辨别哪些现象是生物遗传, 哪些现象不是生物遗传。学生通过分析很快就能得出甲肝是由于食用了甲肝病毒引起的, 心脏病是心脏器官病变, 因此与遗传没有关系。笔者告诉学生, 生物遗传是普遍存在的, 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当致病基因控制的性状在人体表现时人就会患遗传病。有些遗传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所以说我们在生活中, 应该尽量地避免遗传疾病的发生, 比如严禁近亲结婚、积极进行婚前检查、遗传咨询等等, 这都体现了人类对生物遗传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实现趋利避害, 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8.历史教学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 篇八

一、通过学生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目的。要达到这样的结果,教师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式的历史课会让学生兴趣全无。没有兴趣就没有学生的主动性。要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地学习,就要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历史课中解脱出来,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活动。

???我在给学生上宋元科技一课印刷术方面的内容时,课前要求学生课前用像皮、萝卜等刻字,再用墨水把字印出来,并计算每刻印一个字所用的时间。到上课时我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没想到的是几乎全班的学生都争先恐后的亮出他们的作品。当他们谈到他们的刻印作品时,都说费时且有难度,字刻错的、伤手的情况都有。然而正是这次的难忘经历让学生很低容易地理解了活字印刷术的优点、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伟大意义以及发明家毕升的聪明才智。通过这样的学生实践活动,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了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突出。

二、以情境教学来突出学生主体性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创新,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理解的历史。??

我在教学中多利用表演情境和实物情境。实物情境的创设也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历史。实物展示不仅可以使历史课上得生动活泼、形象直观,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参与情境中去探索新事物。例如,在讲两汉经济的发展时,我向学生展示了几枚五铢钱,那锈迹斑斑的铜钱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我向学生解说五铢钱存世量很大。好奇的学生马上追其原因,我就让学生结合课文自己去探讨。最后学生得出结论:两汉经济的发展导致五铢钱的存世量较大。学生探究的结果虽然不完全正确,但这个过程却是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过程。通过这次实物情境的教学,学生能形象、深刻理解两汉经济发展的历史,并能主動探究到这一问题中去。

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性

“要推行主体性教育,就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的积极意愿和合理要求,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原创性,尊重和信任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经给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民主环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发挥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因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体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才会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潜能的实现,学生才会热情高涨,主动参与。

教师要尊重学生,要把爱心带进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待好生差生一视同仁,不使用讽刺、挖苦等不良语言,不以冷漠的态度伤害任何一位后进学生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让所有学生(先进生与后进生)互相合作,共同学习。同时教师也要信任、宽容学生。在教学中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或不同意见。对学生看法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待学生的错误,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并适时的给予点拨、启发,诱导学生重新走向成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摆脱压力和束缚,不必担心失败,能增强自信心,学生能以轻松的心情、成功的姿态去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我执教的几个班级中,我始终坚持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已不再做课堂上的“权威”,只是给学生提供思考、发现、创造的最大空间的服务者,让我的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学生可以自由合作探讨,也可以师生一起探讨。我尊重信任学生,学生回报我的是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是对历史的积极探究,并从历史中感受到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独特魅力。 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良好关系是学生发展主体性的前提和基础。

9.写人记事突出中心 篇九

>写人>记事突出中心

作者/吴寿健 宗林林

执教:淮安外国语学校 吴寿健

整理:淮安外国语学校 宗林林

【习作巡诊】

怀念>同桌的你

吴晨雨

时光,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只留下细细碎碎的影像和美丽的记忆。然而,一些人、一些事,不管时间的沙漏怎么过滤,都挥之不去。时光的留声机向前旋转、旋转、再旋转,哦,我想起来了!

上课了,偷偷支起书,遮住脸,打起了盹。迷迷糊糊中,老师忽然点了我的名。站起来,捏着书,我茫然地看着老师,不知所措。蓦地,同桌打来了“小电话”:“第三题,答案是„„”我结结巴巴地应了老师的差。

那时的我无力抗拒漫画的诱惑,放假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奔向报刊亭。老师和家长的劝告,我全听不进去。在考试和作业的双重压力之下,我总能忙里偷闲,看得不亦乐乎。

“明天考试,请同学们认真复习。”瞬间,班里就像炸开了锅一样。同桌拍着我的肩说:“平时看漫画,临时抱佛脚啊!”语气里充满了安慰和提醒。她随手从书堆里捞出一本提纲,哇啦哇啦地背了起来。我白了她一眼,嘴里说道:“淡定,淡定。”她一脸凝重地回我道:“等着哭吧!”

结果像她预言的那样,平时不努力,注定遭遇“滑铁卢”。老班找我谈话,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我的不足,字字句句深深烙在我心上。回到座位上,我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放声大哭起来。“喂,喂„„”一包面纸递了过来。同桌一边拍着我的肩膀,一边柔声地说:“别哭了,教室都要漫水了。”

那年,我因为生病休学了,她则升入高一级。那一天,我们谁也没有哭,只是拍拍彼此的肩膀,互道一声“珍重”,便奔向各自的方向。

如今,站在原点,看时光的列车载着我的>故事、我的友情急驰而去,留下几多美好,几多怅惘。真的好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

课前导学

这篇>半命题作文“怀念

”,小作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三件事,书写了与同桌相处的美好时光。可是细细读来,同桌的形象并不鲜明,所选取的事件也不够打动人。如何在写人记事时突出中心,让人物和事件鲜活动人?请同学们畅所欲言,给例文把把脉。

【病理透视】

1.师生初诊:学生汇报课前“初诊”的意见。

学生1:写同桌对“我”的帮助,中心落入俗套,境界不高。比如第二段写同桌上课时对“我”的提醒,这样的同桌比比皆是,有什么值得怀念的?

吴老师:有道理。可是仔细想一下,同桌之于我们,首先是学习上的伙伴,能把平常的事写得有意思、不寻常,不就值得怀念吗?当然,吴晨雨应当写出同桌的某种性格,写出值得怀念的理由。

学生2:选材不够丰富。写同桌最好多写些课间的片段,因为这个时候的同桌最真实、最有个性。

吴老师:我们要注意多角度选材,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丰满。

学生3:写同桌帮“我”开小差蒙混过关并不恰当,因为这并不能体现她真正为“我”着想的一面。应该补叙一些细节,突出同桌在“我”不上进的日子里,真心帮助“我”这一中心。

吴老师:说得好!叙事是铺垫,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人物的性格又主要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我们在写作文时应当抓住典型的细节,这样,人物形象才会更加鲜明。

学生4:在“我”考试失败、被老班责怪时,仅用语言描写刻画同桌,并不能让人物形象显得亲切、感人,应该多角度描写人物,这样,人物才能“活”起来。

吴老师:你认为对于突出人物而言,这件事应该详写还是略写?

学生4:应该详写。

吴老师:本文的叙事笔法相对简单,缺少画龙点睛的文字。是什么让“我”如此怀念与同桌相处的时光?文章并没有点明。结尾处可用简短的议论点睛升华。

2.医学档案:中考满分作文《春分》的启示

春 分

山西太原一考生

第一次走神,是在春分那天的语文课上。

她站在教室的走道间,讲作文。

地理老师说,春分是太阳最公正的一天。我看着阳光里的她,心想,她的世界天天都是春分。

讲到兴浓处,她猛地扬起手,向前方潇洒地指指点点。阳光从窗缝里挤进身子,攀援到她的指尖。顺着她的纤指,我望见流转的光影,迷离间,看到成长路上的我。

小学学习好却从不受老师宠爱。当她在初一时拉起我的手,举着高分的卷子说“你真棒”时,阳光突然改变方向直射心田,>温暖的水波在两双相对的笑眼间荡漾。

她就是春分时的那缕阳光,不偏不倚地投影着我们的成长。

讲到舒缓处,她垂下手臂,轻轻搭在前面同学的肩膀上。阳光跳跃着,在她圆润的指甲上闪烁着光芒,星样的斑点伴着我的思绪,那朦胧的律动影影绰绰,似真似幻。

她就是春分时的那片阳光,匀匀地涂满每一张孩子气的脸。

讲到动情处,她展开手掌,然后敏捷地一抓,似乎想把什么永远地攥在手心。

想起拍毕业照那天,她幽幽地说以后会想念我们的。突然明白,她是想把这群惹她笑过哭过爱过骂过的孩子攥紧。

当时她讲的那篇文章叫《如果没有你》。我想说,如果没有你,我不会喜欢穿亚麻色的棉布裙,因为这是你喜欢的颜色;我知道,如果没有你,雨不会在笑的时候捂住嘴叫,因为那是你的招牌动作;我打赌,如果没有你,象仔不会放下武侠书捧起一本张爱玲,因为那是你常读的书„„

如果没有你,分别时我们不会哭泣,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只是过客,不是归人,只有你在独守着三年的轮回;如果没有我们,请你也不要伤悲,因为我们会做你春分时的太阳,像你爱我们一样爱你,永远分一半阳光给你。

吴老师:这篇文章,小作者确立的中心是什么?

学生5:一个富有诗情、激情的女教师,她的细心和爱心如温润的春风拂过学生幼小的心灵。

吴老师:作者围绕这一中心,选取了哪些材料细致地表现人物的这一特点?

学生6:作者对老师讲课时的动作、神态写得较多。

吴老师:这正是本文夺人眼球的一个“亮点”。作者写的是一位充满诗情的女语文老师,她在语文课上的表现完全贴合她的身份。

学生7:作者善于捕捉细节,如初一时拉起“我”的手,举着高分的卷子说“你真棒”等。

吴老师:这是本文获得高分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同学们还记得朱自清的《背影》吗?请回忆一下,为了突出父爱这一中心,朱自清重点写了哪件事?

学生(异口同声):父亲给“我”买橘子。

吴老师: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

学生8: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外貌、动作等。

吴老师:同学们,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写人记事的文章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中心一旦确定,就要选择生动的事例去反映它,运用适当的手法去表现它,提炼精辟的语言去深化它。特别是材料的选择,要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就像这篇满分作文《春分》,作者围绕中心选取了温馨的场面、贴切的细节,通过朴实而深情的叙述、准确而细腻的描写,强烈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真所谓“情到深处意自浓”。

【诊疗方案】

吴老师汇总了大家对吴晨雨的习作《怀念同桌的你》的修改方案:

1.巧剪妙裁丰富中心,在文章的第二段补写一段课间片段;

2.细节描写凸显中心,在原文第二段结尾处补写一个细节,突出同桌为“我”好、希望“我”上进这一中心;

3.注重详略突出中心,详写第三件事;

4.片言居要突出中心,在文章结尾处议论点睛。

【手到病除】

针对诊疗方案,合作小组研究交流。15分钟后,师生共同研讨吴晨雨同学的升格文《怀念同桌的你》。

怀念同桌的你

吴晨雨

时光,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只留下细细碎碎的影像和美丽的记忆。然而,一些人、一些事,不管时间的沙漏怎么过滤,都挥之不去。时光的留声机向前旋转、旋转、再旋转,哦,我想起来了!

冬天的课间,阳光透过窗子,在我的桌上投下了几片斑驳。用手去遮,却是徒劳。我拉了拉窗帘,耳边忽然炸雷一般响起:“阳光多好!多晒晒,我亲爱的同桌小姐。”抬头,正对上同桌那双仿佛要吃了我的眼。我不情愿地拉开窗帘,却发现桌上一片明媚。眯着眼,享受这美妙的阳光,一直暖到心底。

上课了,偷偷支起书,遮住脸,打起了盹。迷迷糊糊中,老师忽然点了我的名。站起来,捏着书,我茫然地看着老师,不知所措。蓦地,同桌打来了“小电话”:“第三题,答案是„„”我结结巴巴地应了老师的差。坐下,我如释重负,长吁了一口气。同桌悄悄传来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又睡觉!下次要认真了,不然,我再也不提醒你了。”我斜视了她一眼,诡秘地笑笑,心想,你才不会呢,刀子嘴,豆腐心。

那时的我无力抗拒漫画的诱惑,放假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奔向报刊亭。老师和家长的劝告,我全听不进去。在考试和作业的双重压力之下,我总能忙里偷闲,看得不亦乐乎。

“明天考试,请同学们认真复习。”瞬间,班里就像炸开了锅一样。同桌拍着我的肩说:“平时看漫画,临时抱佛脚啊!”语气里充满了安慰和提醒。她随手从书堆里捞出一本提纲,哇啦哇啦地背了起来。我白了她一眼,嘴里说道:“淡定,淡定。”她一脸凝重地回我道:“等着哭吧!”

结果像她预言的那样,平时不努力,注定遭遇“滑铁卢”。老班找我谈话,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我的不足,字字句句深深烙在我心上。回到座位上,我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放声大哭起来。“喂,喂„„”一包面纸递了过来。同桌一边拍着我的肩膀,一边柔声地说:“别哭了,教室都要漫水了。”我竭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放学时,她拍了拍我:“去操场上走走吧。”傍晚的操场褪去了白日的喧闹,显得那么安宁。我俩手挽着手,漫无目的地向前走着。她说话了:“雨,别难过了,一切都会过去的。”我看着她,重重地点了点头。

枯燥单调的日子里,她总能给我带来一点小惊喜,总能让我在不上进的日子里找到努力的方向,总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味道。

那年,我因为生病休学了,她则升入高一级。那一天,我们谁也没有哭,只是拍拍彼此的肩膀,互道一声“珍重”,便奔向各自的方向。

如今,站在原点,看时光的列车载着我的故事、我的友情急驰而去,留下几多美好,几多怅惘。真的好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

师生点评

吴老师:同学们将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文比较一下,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9:修改后的文章中心突出,事件贴近生活,语言形象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吴老师:总结很全面,但是不够具体。大家思考一下,修改后的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写人叙事的?

学生10:小作者从生活中提炼了三件事,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充满青春气息、刀子嘴豆腐心的同桌形象,书写了美好的往日时光。从课间到课堂,从考前到考后,选取的事件都紧紧围绕了“真正的朋友”这一中心。

【杏林春暖】

最后,为大家呈现一篇优秀的学生习作,以及一篇老师的下水作文,请大家欣赏。

怀念那一只水杯

袁 羽

记忆中永远有一只普通的水杯,在阳光下透射出深深浅浅的光。

我读五年级时,教我们数学的是一个年轻的女老师。她姓万,无论什么时候,都显得那么优雅和完美。她有一只水杯,淡绿色的半透明的塑料外壳,做成乖巧的小企鹅状,一只被当作杯盖的蛋壳顶在头上。

这只水杯给我的数学课增添了很多趣味。坐在第一排的我,一抬头便能看见这只端放在讲台上的水杯。阳光微微折射下来,在桌面上投下一片晃动的水影,像调皮的小精灵。花茶的香味伴着万老师清亮的嗓音,柔柔地在空气中缭绕,让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溜走。

后来,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持续下滑。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万老师耗费了很多精力。从那时起,她杯子里的花茶换成了咖啡。

不久后的一天下午,我去办公室问万老师题目。推开门,我怔住了,只见万老师的头枕在胳膊上,脸下是一本改了一半的作业,她手中的钢笔一半在桌上,一半悬在空中。而那只水杯,正安静地立在桌边,里面是一小半棕色的咖啡。我实在不忍心吵醒她,轻轻地掩好门,走出了办公室。我第一次看到了不完美的万老师,也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万老师也会累。

去年回母校时,我打听到万老师教的年级,就来到了年级组办公室。办公室没人,门上了锁,透过玻璃窗子,我看到中间的一张木桌上,整齐地放着笔筒和本子。就在目光欲转的瞬间,我的视线被一个熟悉的东西牵住了:桌子的一角,安静地立着那只水杯,只是,手把处的颜色已经脱落成乳白色。

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杯子不停地被端起又放下的画面。万老师呵,您用手上的茧子换来了对学生的一片深情,换来了对工作的无限热忱,换来了桃李满天下啊!

我像被钉在了原地,泪水悄悄地滑落„„

怀念父亲

吴寿健

父亲离开我已经近五年了,我的眼前时时浮现他的样子:清瘦的身材,抽着烟斗,慈祥地微笑着。父亲虽是个平凡的农民,但他对我的教育却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成长。

父亲不识多少字,没有什么文化,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不能让孩子们没有文化。多读点书,多识几个字,将来会有用处。”他对我们的学业要求非常严格:白天,他要忙于田间农活,晚上,还要陪我们学习。印象中,家里有一张长方形的桌子。那时经济条件差,我们只能点小油灯读书。冬天,我们兄妹几个就着小油灯,一溜边地趴在桌上看书写字。父亲就像一个老私塾先生,在我们身边来回巡看着,嘴里还嘟哝着:“人要坐端正,字要写工整。”天冷了,父亲便会烘一盆炭火,放在我们脚边。等我们作业都做好了,父亲才放心地去睡觉。这么多年过去了,父亲冬夜烤火陪伴我们学习的温暖场景,一直印在我的心头。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先后培养出了三个孩子,对这一点,父亲是很骄傲的。他会时不时地炫耀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认为严教出人才,棒打出孝子。当然,父亲打人是讲究真凭实据的,一般因事而起,然后虚张声势,接着才开始“动刑”。他打人时,边打边骂边讲道理,一般是打到我们哭为止,收手后便在一旁静静地抽闷烟。记得有一次,弟弟不认真写作业,父亲非常生气,把弟弟整个人拎起来,扔了好几米远。奇怪的是,弟弟毫发无损。许多年过去了,我和弟弟都惊叹父亲的这一绝招。直到我和弟弟都为人父之后,才顿悟出父亲为什么要打人和他那高超的打人技巧。原来,这“打”中还包含着深深的爱。

高考结束后,我一边在家等消息,一边帮助父亲在地里干点农活。分数下来了,我差了两分。听到消息的那一刻,我犹如遭受晴天霹雳,整个人都懵了,瘫软在田埂上。父亲从水稻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来,平静地坐在我的身边。他一边抽着旱烟,一边抚着我的头说:“儿子,你看看我们栽的水稻。第一茬栽下去,有的秧苗可能长不活,可不能荒了地啊,我们可以接着栽第二茬、第三茬补齐嘛。一次考不过,还可以重来的,努力吧。”父亲的话,一如夏日的风拂过原野,也拂过我的心田,透彻肺腑。

农忙还没有结束,我便在父亲的说服和支持下,投入到复读之中。正像父亲说的那样,我终于凭借努力栽活了“第二茬”,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师范学院。

后来,我当了老师,也常常想起父亲教育我的点点滴滴,总觉得父亲的许多做法正是一个教育者该有的襟怀。父亲这一生没有留下太多物质的东西给我们,他把金钱和心血乃至生命全用在家庭建设和对子女的教育上。在清贫多艰的生活中,父亲修炼了朴素的教育思想和坚韧的个性,这正是他留给我的最大的财富。

如今,父亲已经不在这世间,每每想及此,总是禁不住热泪沾襟。

吴寿健:中学高级教师,淮安市优秀教师,江苏省优课竞赛二等奖、淮安市优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所指导学生曾在省级作文竞赛中获特等奖。有30余篇文章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现任教于淮安外国语学校。

宗林林:淮安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所指导学生曾在省级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

淮安外国语学校简介

10.如何突出中心教学设计 篇十

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当前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观念是让学生理解性地学习数学,建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儿童如何学习数学的理论基础。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儿童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那么,什么叫理解?如果说知识可以说成是要么有,要么没有的话,理解却从来不能说成是要么有,要么没有的东西,即它不是一个有或无的概念。比如,对于“正方体”这样一个数学概念,如果一个学生不能说出这个名称,我们可以说他不知道这个知识,但不能因此说他不理解这一概念。当你给他一大堆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他能够按照形状把它们进行分类,说明他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经验理解到“正方体”这类立体图形与其他类型的立体图形是有区别的,只是他不知道这类立体图形叫什么名字而已。随着今后学习活动的进一步深入,他还将发展对这个概念的更深的理解,理解正方体具有什么性质,理解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立体透视图,理解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等等。因此,理解可以被定义成新旧知识联系的质与量的函数。

二、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和方法的指导

创设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理解数学的模型和材料是教学设计活动中的第一步,要让学生“看到”其中所蕴涵的数学观念,作为教师不能让这些数学活动仅停留在表面。当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像我这样做”时,对操作材料一个最普遍的误用就会出现。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只是盲目地跟着教师指出的方向操作,但是在这种看似每一步的操作都很正确的假象掩饰下,甚至会让学习者自身和旁观者都误以为他们似乎已经理解了。比如,我们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为什么“13-7=6”,却不告诉学生为什么个位不够减时要向十位借1,那么学生在离开这些小棒时可能还不知道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换句话说,这样做的一个自然结果是让学生把教师所提供的模型当成了获得答案的装置,而不是数学思维的载体。

如何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和方法的指导呢?研究发现,儿童很少给出任意的反应,他们倾向于根据他们所持有的个人观点或者基于他们能对环境赋予意义的理解水平,尽量使其回答具有意义。但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思维特点,对于同一个概念的理解常常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甚至出现错误的观点,这就是为什么儿童在理解上常常存在着质与量的差别。因此鼓励儿童进行积极的反思性的学习将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策略。在教室里,必须给儿童提供机会,去斟酌他们关于某个新概念的理解,与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说命题网络相互作用,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提出挑战和质疑,通过交流、反思最后完善自己的认识,并把正确的、新旧知识间有着丰富联系的理解贮存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更大的命题网络。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经常问“你是怎么想的”或者“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猜想)的”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把他们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而不是问“你知道„„(某个关系)是这样,还是那样”或者“„„(某个命题)对不对”。因为这样的问题只需要学生回答“是”或“否”,对他们思维的要求是很低的。

我们继续反思“带余数的除法”这节课。过去我们传统的教法是在练习的订正和反馈环节中直接告诉学生“余数不能比除数大”这一数学事实,或者向学生提问“余数能不能比除数大”。对于其中的道理,不是从数学模型中得出,而是通过举一个例子,从计算本身抽象地加以探讨。即38÷5=6„„8之所以不对,是因为商7的时候,38÷5=7„„3,余数更小,同时又不能商得更大,即38÷5商8的话呢,“五八四十”,这样38-40就不够减了。实际上这时学生的理解是:如果余数比除数大,这时你试商中的那个商还可以再加1,而不是为什么还可以把商再加1。我们来看孙老师在面对这个重要的数学观念时是怎么处理的。这里她采用的不是老师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再次创设了一个找规律的活动,让学生猜一猜一个数除以3可能会余几。学生在刚才摆小棒活动的基础上很快发现,可能会余1、2和0。老师问:“为什么不可能余其他的数呢?”学生借助摆小棒模型,理解性地解释了这个问题:“如果余4的话,那么其中的3根小棒又可以摆一个图案,这样商应该再加1,而余数应该是1。”在学生进一步自己设想各种除数,更深入地探索了这一问题以后,教师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是根据什么猜(有多少个余数)?”学生说:“看除数就知道了,最大的那个余数就是用除数减1。”教师说:“原来你们发现余数和除数有关,那么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呢?”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出这一重要的数学事实:“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问题所要求的学生思维层次是很高的。通过这一节课,学生今后再做除法问题时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试商的问题,也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试商过程中通过乘法口诀找到的应是一个与被除数最接近的数,除法计算的难点和重点一下子就被突破了。

三、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对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等的培养,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很高,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不放过每一个时机,随时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点点滴滴地将这些个性品质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比如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目前却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实效性的东西少,而形式化的东西多。小组合作学习是有前提的,一是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目的,二是合作之前每个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并做好角色的分工。有一个老师创设过这样一个情境:播放一段录像,真实记录了北京市—个十字路口5分钟通过的各种车辆。学生们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在这5分钟内过去了多少辆小汽车、多少辆卡车、多少辆公共汽车?他们请老师再播放一遍。老师又播放了一遍,可是车辆那么多,开得又那么快,统计不过来。学生请老师把录像放慢一点,老师告诉学生,不能放慢,因为现实生活中车辆的行驶速度就是这样的,现在请你们小组内开动脑筋讨论一下,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决定每个人负责统计一种车辆,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看到,这个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在教学生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让他们看到团结合作的力量。

11.把握细节突出中心 篇十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 细节描写 体验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77-0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老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的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因此,在学生写作过程中,老师应该加强指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对课文以及课外阅读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把握细节、突出中心,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细节描写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把握细节突出中心

1.1优化整合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单元和课堂阅读教学内容,认真分析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深入研究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内容的结合点,准确地把握课堂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阅读教学的目标,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以及认知目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1.2目前,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地创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抓好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地训练是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特点,文章的重点段的剖析、中心思想以及文章中的一句话、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符号等,都能体现细节描写的作用,掌握这些,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通过“读”细节学会“写”细节,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把握细节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方式的创新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及兴趣爱好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阅读教学的难易程度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同时也要坚持语文老师的主导地位,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阅读教学中突出重点,例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的学习中,既要学生重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内容,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鲁提辖打镇关西时的动作、表情、以及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让他们找出打斗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动词,并且描述鲁提辖的心理上的转变,然后总结出鲁提辖的性格特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比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一段:鲁达右手拿刀,左手便来揪鲁达;被鲁提辖就势拿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跌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踩位胸脯,握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首先让学生阅读,然后让同学们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并说出词语运用的妙处何在。这样通过对细节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够把握细节部分的描写,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注重体验和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细节描写能力

中学作文教学不能仅仅重视平面的写作技巧、理论、体系的训练,应明确写作是一项主体性的特殊社会体验活动。学生的写作,如果仅是一些高谈阔论、高喊没有现实意义的口号,写出来的文章必定如同泡沫,不但枯燥无味,而且空洞没有血肉。因此,应该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细节描写能力,写作应该体现在对生活的感受、经验累积之上,这是一项社会性活动,只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接触环境,才会引发感触,写出有生命力的文章。比如由于学生很多是住校学生,离开父母心里肯定想家,然后我就布置一个作业,下课后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然后通过电话一些你的感受,某一学生在习作中写到:由于初中住校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在电话旁内心忐忑不安,爸爸妈妈会不会不在家呢,会不会没人接呢,嘟……嘟……,电话通了,我欣喜若狂:“喂,是XX吗?”这是妈妈的声音,当听到妈妈的声音的那一瞬间,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妈,是我,我想你了……”,妈妈好像哽咽地说:“我也想你啊”,我想妈妈一定是一边笑着,一边流泪。这是其中一段生活中最为平常的镜头。通过这段细节描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学生想家的心情,感受到对妈妈的想念。生活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库及灵感源泉,主体性生命感悟生活、体验社会,触发情感产生的情感结晶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将作文教学引进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累积素材、知识、思想、思路,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细节描写能力,才能对学生的写作产生深远且积极的影响。学生写作文是否生动,不是文笔的运用、文字的华丽所能体现出来的,只有学生文章中流露出来的见解思想、人生感悟才能让作文充满生机。

4.采用开放式写作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细节描写能力

固定的作文题目会遏制学生的创作性思维及写作灵感、热情,而且作文题目通常空泛,与生活实际无任何联系,写生看到题目总有难以下笔的感觉。开放式的方法应该应用在作文教学中,新课程背景下要求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首先写作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质,不拘束写作内容,让学生掌握写作整体方向,让他们充分发挥个人能力,调动思维、想象力、观察力等各方面,充分联系生活实践经验,写出个人真情实感及个人感悟,让他们有话说,畅所欲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写作过程中真正地做到对细节的描写。教师还可以提前告知学生写作方向,让学生有时间去观察生活,留意相关的信息。

总之,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根本,通过阅读课文以及课外文章,能够真正地把握文章的细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细节描写的能力。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注重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认真的体验生活,才能够细致地描述出内心真实的情感,从而促进细节描写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邵雪飞. 指导学生写好细节[J]. 新课程(版). 2009(11)

[2]陈明云. 抓住细节描写,升华文章主题[J]. 阅读与作文(高年级版). 2011(04)

12.如何突出中心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用历史眼光注视现实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宏观上从多种视角、多种层面观察、分析历史现象, 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动态的、历史主义的眼光关注现实社会, 这也是我们历史学科的重要价值所在。如讲到香港、澳门回归问题时, 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台湾的回归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台独分子公然叫嚣“一中一台”理论, 遭到全体有爱国之心的华人的一致抨击: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决不容许台湾从祖国大陆分离出去。那么, 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收集资料, 学习历史, 将历史与现实挂钩,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以唯物主义的观点审视现实问题的能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产生长远的学习需要、持久的学习动力, 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二、灵活运用教法

新课改的号角早已吹响, 但由于惯性因素, 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老一套, 一讲到底, 重授知, 轻学法, 忽视“人”。虽然有的在教学中也加强了师生双边活动, 但深度不够, 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感到学习历史就像嚼一块骨头, 无血无肉, 索然无味, 甚至觉得历史学习是一种负担。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历史学习由消极被动变成积极主动呢?我认为灵活运用教法课堂效果显著。例如:我经常实践运用的———让学生也当一回老师讲课, 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结构, 结合学生的综合情况, 每学期从课本中挑选出适当的教学内容, 预先布置给学生, 并注明上课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在班级全体学生中就学生主讲人展开竞争, 然后由教师根据情况挑选出相应的同学 (对历史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知识面较广, 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 培养他们成为历史骨干, 确定由他们来主讲对应的课程, 课前老师对主讲的学生重点把关, 加强对他们的辅导, 指导他们去学校图书馆或者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 然后由学生写成提纲, 教师审阅。教师把握好基本历史事实, 防止学生在讲课中出现科学性错误。至于教学方法, 可以不拘一格, 让学生尽情发挥, 这时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的朋友, 学习知识的顾问。

这样的教法对学生来说很新奇, 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情, 使同学们都能积极配合, 认真听讲, 主动学习, 主动内化, 主动发展, 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首先对于讲课的学生来说, 他可以当一回“小老师”, 在同学们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满足“好胜心”。教师在点评时表扬他为讲课付出的辛勤努力, 点明他在讲课中的闪光点, 使他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并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对于其他学生来说, 不像平时老师上课那样有距离感, 反而更加积极发言, 参与激情高昂, 课堂气氛活跃, 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那些智力因素好, 学习兴趣有偏差, 缺乏刻苦创新精神的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这也是素质教育给教师的一项重任。

1. 激发想象, 学会创新。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 我积极创设想象的情境, 激发学生大胆想象, 让他们说想说的话, 做想做的事, 在宽松的氛围中创新。

只有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师的教学才能真正唤醒、鼓舞、激励学生, 让他们看到光明和希望。有了创新的意识, 学生才能逐渐体会到创造带来的乐趣, 从而会创新, 乐于创新。

2.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鼓励求疑和创新。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其特点是沿着不同的方向,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训练时, 要注重开导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 (猜想) 。一般来说, 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 发现新关系与新解法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教学中的“一图多用”、“一事多写”、“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 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较好常用方法。教师要敢于放开, 启发学生由不同的角度立意, 用不同的方法解题, 鼓励他们大胆“标新立异”。然后要“收”, 进行集中思维, 经过比较鉴别, 找出“通法”, 选出最佳的立意或解法, 体现优化思想。

3.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勇于创新。

想象是人对自己大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组, 从而创立新见解、新形象的思维活动。它是比形象思维更高级化的一种形式, 是思维中最活跃、最富有传奇色彩和创造性的成分, 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能使人跳过某些思维阶段, 获得最终结果。教师应运用诸如教具、实物演示或语言文字的描述等多种媒介激励和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他们在广阔的时空里任意飞翔, 不断地丰富想象内容。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 结合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扩展和接续, 在语言中想象画面, 在想象画面中感悟语言, 激活想象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培养自学能力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一讲到底”, 把课堂变成讲堂, 学生被当作充填无尽知识的“容器”, 学生被动接受, 是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学, 绝不是说教师可以不管, 相反, 教师更应该充分备课, 不但要备如何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提出的各类问题, 而且要备如何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历史现象, 探求内外联系, 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 教会学生主动学习, 并逐步提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树立一个中心突出二个服务 篇十三

和谐社区创建活动

-------军民路社区工作汇报

军民路社区行政区域面积1.02平方公里,辖区总户数2711户,总人口7355人。辖区单位11个,个体工商户528家。社区党总支部成立2009年4月,下设三个党支部。党总支现有党员196名。社区现有工作人员23人,其中实体化干部7人,大学生村官1人,公益性岗位15人。社区的主要特点是下岗失业人员多、弱势群体队伍大、商业网点集中、党员干部积极性高。根据社区特点将社区定为“服务型”社区。

服务型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方位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因此我们将社区建设重点放在抓住“一个中心”突出“两个服务”上,并取得了良好据社区的成效。

一、以社区文化建设为中心,推动特色文化建设

(一)依托广场文化阵地,开展文化演出。大力倡导全民健身运动,组织筹建了老年秧歌队、太极拳队、合唱队等文化体队,利用“5.1”“6.1”“7.1”等节日举办文艺活动6场,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使居民在欣赏节目的同时提高了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二)大力普及休闲文化,丰富居民生活。依托社区文明学校,经常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健康教育等讲座5次。利用

节假日开展公民道德月宣传,综合治理宣传月等活动12次,拉近了社区和居民的距离,有力地推进了和谐社区的构建。

(三)积极弘扬家庭文化,融合和谐生活。社区组织评选 “五好”文明家庭户,道德模范户;“爱心妈妈”;树立文明楷模,提高了社区居民争当文明先锋的积极性。

二、健全完善管理网络,打造服务型社区。

在文化建设的推动下,居民对社区的责任意识、认同感和凝聚力大大增强,居民愿意走出家门互相沟通了解,参与社区建设。

(一)提升社区掌控管理能力,深入推进城乡数字化系统的运用。

在深入推进“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城乡数字化信息录入及运用的培训工作。组织干部参加第三届“社区干部技能大赛”,并取得“一口清”项目二等奖,大大的提高了社区干部业务水平,为更好的服务居民垫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民情流水线”和“五百服务”为实践载体,使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升华。

在党员中开展“四亮四创四评”活动,举办党徽配戴及公开承诺仪式,激发党员参与社区活动和积极性。开办“未成人阳光驿站”六点办学校,为不能按时接送孩子的家长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功能型”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外服务社区,根据党员的工作性质、特长、爱好设岗定职,在不同的岗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建立党建联席会议

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服务载体,协调开展党建各项工作,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社区积极组织党员干部、非公企业党支部党员开展打扫卫生、扶贫帮困等各项活动12次。鼓励党员创业带动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截止目前为止共有4名党员自主创业并取得较好的效益,其中,郭鲁新的友好路租赁有限公司和阎俊的四季鲜花店带动就业人数达32人。这二名创业党员获市级“创业优秀党员”称号。在不同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把“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

(三)与警务工作、共建单位联动,打造平安社区。与派出所民警、共建单位联合对辖区内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及重点场所进行排查18次。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做到“以房管人、以静制动”,并做到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使每个入住小区的居民都能及时享受到亲情般的服务。

三、全面提升绩效水平,建设服务型社区

(一)抓住社区事务不放松,全面做好民生工作。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健全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利用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认真做好再就业、养老、医疗,民政优抚、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等各项业务,从而使“全程代办制”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98人,重点援助“4050”对象83人;协助特困人员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310户,为居民办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400册,申报房屋补贴34户,“五〃七工”认定326人,为残疾人提供服务300余次,民政慰问各类贫困户178户8500元,办理计划生育服务手续56人次,发放计划生育保健费204人次,调节各类矛盾纠纷23起。

(二)抓住人文关怀不放松,重点开展志愿服务。社区党员干部签定扶贫帮困协议,建立“一帮一”帮扶对子22人,与共建单位建立帮扶对子6人,与“功能型”党支部建立帮扶队子18人,与下派维稳工作组建立帮扶助学队了5人。为特困户和弱势群体办实事、送温暖。减缓了社区扶贫帮困的压力。组织党员志愿者每天对片区治安巡逻,大力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实践活动。一个个活动的开展,拉近了社区党支部和居民的距离,有力地推进了和谐社区的构建。目前社区志愿者队伍达135人,共为社区120名困难人员提供服务。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积极开展好“结对共建”活动,与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资源共享,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公益性活动,为社区居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二)充分发挥在职党员自身的特长优势,以扶贫帮困、社区大讲堂、义务演出、维护稳定等为实践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社区党员和群众参与构建和谐社区的积极性。

(三)加大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办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民政救助工作,实行低保动态化管理,确保社区低于保障线居民应保尽保;努力作好社区低保户、困难户的重大疾病救助工作,确保社区弱势群体有求必应。

军民路社区党总支

上一篇:小学生帮助老师作文下一篇:初三国旗下的演讲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