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散 记七

2024-10-22

北京散 记七(精选13篇)

1.北京散 记七 篇一

北京散记(十)

北京散记(十)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初中部201班 二(1)班 金潇逸

(十)清华与北大

8月2日

刚到清华,还以为没到清华。

看到清华黄土砖砌成的房子,我不敢相信这就是清华。清华太大,汽车、自行车可自由行驶,在清华的大道上,来去匆匆,比菜市场还热闹。

我们到了清华大学西大操场北侧的饮食广场吃午饭。北方的菜我是吃不惯的,像给牛吃肉一样。

然而,清华的菜我却一个也没尝到过。单说口味,绝对是一流,厨子也是一流,无论从样式、形态、颜色诸方面考虑,都别具风格。

有个菜是用陶盆盛起来的,挂在黑色的花架上,盆下点了火,就这样烤着吃,风味与形态结合才是美食佳肴,高逸飞瘦高个儿,饭量极大,江天珑也是,他俩起码每人胜我三倍。

走出饮食广场,便是自由参观。

清华真大,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尽头。

里面的植物都标上注记,方便背记。清华有个小地方,凿了一方小池,池旁有个避荫亭,四周种植着紫藤,旁边的木凳是休息的好地方。

清华有个荷塘,有些大,我总算领略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的确是曲折的,也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荷叶”,却大都是些浮于水面的,也听不到“远处渺茫的歌声”了。

走出清华,几步路就到了北大。北京大学的荷塘与清华的相仿,都浮于水面,也有莲蓬,不过是些细小的。

北大的周边种植着许多植物。它们彼此紧挨着。

北大有个未明湖,平静的湖面像泼靛了一般,倒映着岸边的花木和高高的寺塔。

北大有个斯诺墓,这里埋葬着斯诺,他曾写过《红星闪耀着中国》,对中国影响很大。

我对北大有种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因为蔡先生吧,他是北大的.第一任校长,也是我的同乡――绍兴人。

北大有校园巡逻车,专门逮捕那些非法营业的北大学生。非法营业就是摆小摊,出售北大的纪念品。

我曾亲眼见过一个北大学生摆小摊被抓获的情景。也许是凑不起学费,也许是家遇横祸。

我深为那个学生感到惋惜,并深深地同情他,也满肚子的疑惑:为什么呢?社会本身就是不平等的,为什么不平等在有心人身上呢?

北大的天已黯淡下去,阳光已不是那么刺眼,青年作家班就在北大里头,宋健强就在里面工作,自称“老师”,真是个厚脸皮!我已是少年作家班中的一员,再过几年我也会是青年作家班中的一员,那时梦想就更近了,北大的天也会因此而亮丽起来。

清华与北大这两颗中国的明珠定会辉煌璀璨。

离开北大,仅仅是一瞬,然而联想,却是永恒的。

2.北京散 记七 篇二

此次会议, 得到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会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就中国工合的统战工作作了重要批示, 并要求有关部门进行研究。

会上, 在主席台就座的主要领导有:原轻工业部部长杨波;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副主任杨志海;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田鹤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副主任潘蓓蕾、步正发、李玉娟、杜同和;中国轻工联合会副会长杨自鹏;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李春生;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纪明波等。中国工合协会副理事长唐保玲主持大会。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所属部门及各行业协会的负责人, 中国工合友好合作单位的负责人及媒体记者等。

国务院国资委行业协会办公室、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等20多家中外机构和单位向工合发来贺电、贺信。

会上,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田鹤年致辞;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副主任杨志海作了题为《发扬工合光荣传统为实践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的讲话;随后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长高宗银也发表讲话, 他对中国工合成立七十周年来的历史性贡献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 对中国工合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做了全面的概括和阐述, 并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工合发展的任务和目标。

3.北京散 记七 篇三

(一)知识目标

1、积累关于胡同的知识、作家作品知识

2、积累若干词语:羊倌褡裢萦绕转悠黏糊糊徐缓饽饽逮蛐蛐狮城弄堂

(二)能力目标

1、逐渐培养从文章中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2、逐渐养成理清文章结构、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3、逐渐培养辨别和鉴赏文章表现手法的作用及其好处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于胡同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

2、认识作者主张保留胡同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观点、主张

3、养成对于胡同等传统物质文化的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集中表现在口语与书面语的交错运用上(重点)

2、着力培养学生在散文中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抒发情感的能力(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深情导入

1、欣赏歌曲《北京胡同》,营造感悟课文思想情感的情境。

2、导入语: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元朝。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象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那么,萧乾笔下的北京胡同是怎样的?又寄托了作家怎样的情感,体现了作家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学习《老北京的小胡同》这篇散文。

二、了解作家,关注文化

萧乾(1910.1.27--.2.11),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曾任职于《大公报》。复旦大学教授。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三、学习理解课文,鉴赏作品美质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你能说说怎样划分吗?

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总写自己对小胡同的印象。

第二部分(4-10)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11-13)拿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对比,表现出对故乡小胡同的留恋。

2.作者回忆了北京小胡同哪几方面的事情呢?

明确:一是胡同里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从早到晚,一刻不停;春夏秋冬,各有特性;夜晚则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然有间歇--有的还挺长。二是儿时买小风车,刻泥饽饽,放风筝。三是捉蛤蟆,逮蛐蛐。

3.作者写到了北京的死胡同时,也写了其他地方的胡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通过北京死胡同与上海弄堂对比,写出了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相比,突出了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

这样比较着写更突出了作者对小胡同的怀念与留恋。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对小胡同的感情的?说说吧!

明确:作者对小胡同的感情就是对家乡的感情,尤其是儿时的回忆,更容易引起人的怀念。作者走南闯北,辗转他乡几十年,更易生思乡之情。

教师补充:北京的小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状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也正是作者对北京文化的感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5.请你说说,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你举例说明。

明确:

①本文的语言有着极强的概括性,于简练、平淡的叙述中现出真情。

②北京方言与书面语的完美交融,也是本文语言表达的显著特点,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例如文章第四段,短短百余字,就简要地把母亲去世后寄养在堂兄家,半工半读,上高中因学运被变相开除,后又回北平上大学等走南闯北的几十年经历叙述清楚了;也就在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之中,“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的怀念之情自然地流露了出来。

再如第七、八段关于童年生活的回忆,方言土语与书面语相结合,土语不土,雅语亲切,极富抒情性和感染力。

6、归纳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旨

①本文主要内容有哪些?

②作者对胡同及其相关的人、物、事,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本文以回忆北京小胡同的情感为线索,忆及当时的风物人情,字里行间充满了留恋和向往之情,表现了作者对胡同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被拆的遗憾和保护胡同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看法、主张。

小小的胡同只是家乡的一种象征,作者真正怀念的还是家乡的人和往昔岁月。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1、汪曾祺《胡同文化》(播放文章录音,然后做练习题)

2、播放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图片、视频以及有关胡同文化的文章。让学生感受胡同文化的魅力进而去关注身边的事物。

3、以具体的物事为触发点,写一篇表达乡情的散文,五六百字左右。

侯晓旭

4.北京散 记七 篇四

我早早起来,异常的兴奋,因为我们要去天安门广场了!很快就到了天安门广场。此时,我惊呆了,现在才早上四点不到,而这里却已经是人山人海,肩挨肩,背挨背,简直寸步难行。

站在天安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天安门城楼,城楼左右对称。城楼正中挂着毛主席的画像,画像两侧则是两块牌匾,巨大的牌匾上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让整个天安门,显得十分庄严而肃穆。看着看着,我陷入了沉思,仿佛看到了1949年10月1日那万众瞩目的一幕,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很快,升旗仪式开始了。广场上音乐响起,护旗队的健儿们步伐整齐地走出来。快五点了,东方的天际慢慢浮出了红色。正当这时,整齐的队伍慢慢走向旗杆,一名解放军战士将鲜艳的五星红旗郑重地放到旗杆上,干脆利落的动作,让我肃然起敬。国歌开始响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啊!那激动人心的歌声!顿时,广场仿佛一下子被寂静笼罩了,人们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双眼都注视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巨大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着晨风在空中飘扬,太阳公公似乎也被这气氛所感染,露出了笑脸……

到了下午,我们来到了八达岭长城。世界瞩目的八达岭长城,位于延庆县的东南部,建设时间约八十年余,全长一万两千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历史的证明。万里长城凝聚了千万个劳动人民的血汗,是中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毛爷爷曾经这样描写长城,“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而今,我登上了长城,亲自领略了这个举世无双的景象。远看长城,像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那高大连绵的长城勾勒出蜿蜒的山势,充满了艺术魅力。我不由地惊叹:长城果然气势不凡,雄伟壮观。

5.北京的秋作文七年级600字 篇五

转眼,初秋已至,夏姑娘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街上行人也渐渐退去夏季那些轻盈的衣物,换上了厚厚的衣衫。在北京,秋天似乎要来的晚一些,之至九月末,须得下几场小雨,夏天才慢悠悠的离去。

都说北京的季节是少了春天和秋天的,冬天和夏天总是极为留恋北京这座城。每当秋天来临时,大都过度的极快,尤其在几场雨的催化下,更是加快了初秋变深秋的步伐。记得老舍先生也写过北京的秋,可见秋天在北京停留的虽短,却也能带来一番独特的景象。在北京,看到最多的莫过于银杏树,一路走过,你可以看到那些笔直的躯干上挂落这满枝的叶子,初秋的叶子还是绿色,完全看不出秋天的痕迹,再过一星期后,你便发现,叶子开始微微从扇形的边缘露出一丝微黄,经历过几场秋雨,某一天你一抬头,你才发现,不知生么时候,叶子全黄了,在路上走过,别具一番风味。

深秋的北京,总是会来几场大风,犹豫间你会以为冬天来了,北京的风并不温柔,处处彰显着北方的特色,或许今天你还看到路边一排金光灿灿的银杏树,一夜醒来,却只见光秃秃的树枝,树的下面已堆积一地的金黄。北京的秋虽然短暂,却也独具风味。北京的银杏树更是为这座城在深秋添上一抹金黄,风景极美。

6.鼎盛——安福大厦拍摄散记 篇六

安福大厦, 鼎立宝地。东拥中国会, 遥望国家大剧院, 北靠时代广场, 南望马可波罗酒店, 西临宣武门内大街。

大厦弘基, 紫气东来, 藏风聚气。大厦楼宇, 高大耸立, 气势恢宏。

鼎, 是笔者品读安福大厦之感悟、之心得。

沿宣武门内大街西侧, 隔路观赏, 可见三面。再进细绒线胡同, 立中国会门前, 又观东面。四面精致, 面面秀丽;色调纯净, 蓝黄两色;形体简洁, 方方正正;底层四周, 外墙收内, 柱圆秀露, 空灵隽拔;骑楼连廊, 藏于楼内。

东西南北, 远视观止。高足鼎立, 气势磅礴;豪宇高楼, 富丽堂皇。居则高门鼎贵, 魁岸豪杰。

楼宇四周, 房屋围合。四层之上, 中设绿色广场, 面有3000平米, 高有45米, 是为楼中绿色空间;屋顶设有室内网球场、兵乓球场、游泳池。

安福大厦, 摄入镜头。蓝色背景, 蓝色玻璃, 衬托出奶黄色墙面。淡雅的奶黄色墙面线条和板块, 勾勒出大厦的形体。大面虚, 小面实, 虚实得当, 稳重大方。形体简洁, 色调明快。

首层四周, 外墙里缩, 廊柱显露。

站在一端, 放眼望去, 视觉震撼。柱高六七米, 柱脚两人有围, 柱顶约有三人合抱。柱非一码, 上大下小, 出常规构造, 高耸顶立, 气势雄伟。

柱饰石材, 乃法国枫丹白露磨光花岗石。曲面成材, 干挂成活。每圈石材, 块数相同。竖缝一线, 如同绳墨。石材切割, 犹如精工铸就。干挂施工, 精于工法。曲面圆润, 缝隙无差。柱形椭圆, 渐升渐大, 石材干挂, 板缝横平竖直。工艺之精, 叹为观止。

扬帆门

孔子 (《论语·雍也》) 云:“谁能出不由户 (门) ?”入必由之, 出必由之。这是门的基本功能。门还有一个功用, 显赫、显贵。张显实力, 张显财富, 张显高贵。门, 代表形象, 代表身份。

常言道, 字是门楼, 书是屋。这个比喻也道出了门楼与屋的关系。

房屋之中, 门楼尤为重要。某种意义上讲, 门楼代表着房屋品质与形象, 也代表着居者、用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它的大小, 它的位置, 它的造型, 它的装饰, 极为讲究。

安福大厦, 四面设门。主门设在临宣武门内大街, 在西面。东面有次之的主门。南面、北面是侧门, 再次之。

四面门楼, 造型、结构、装饰相似。主次有分, 大小有论。结构简洁, 造型大气。用材二三, 色调明亮。门楼四樘, 翘首扬帆, 蓬勃向上。出入其间, 阳光朝气, 气宇轩昂。

有人说, 门楼是屋宇的眼睛。

摄影人说, 拍摄建筑片子时, 要对着门楼合焦锁定, 移动镜头, 最佳构图, 所拍照片, 引人注目。

幕墙

巍巍大厦, 外墙装饰, 四面一然, 皆为幕墙。

幕墙两种, 一为玻璃, 二为花岗石。

玻璃幕墙, 明框构造。黑色框架, 蓝色玻璃。框架网格, 简洁明快。布格讲究, 富有变化。网格有大有小, 有单有双, 有正方形也有长方形, 有曲面也有平面, 有凸出的也有镂空的。凡此种种, 恰似一个个音符, 跳跃在框架的五线谱上。

玻璃幕墙和窗子之外, 便是石材幕墙。石材干挂, 板面平整。窗框侧面, 斜挂石材, 造型丰富。虽是点斜, 难度大增。所用石材, 进口花岗石, 法国枫丹白露品种。正面磨光, 光洁照人。

盛世鼓

西南金角, 一尊铜雕。四匹骏马, 昂首挺胸, 力驮盛世大鼓。

华夏伟业, 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民富国强。

一尊盛世宏鼓, 印记着华夏富强, 鼎盛。

链接

安福大厦:2010~2011年度第一批荣获中国建筑鲁班奖工程 (国家优质工程) 。大厦集办公、酒店、商业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公共建筑, 建筑面积约为17.4万平米。地下4层, 地上16层, 檐口高度为60米。

承建单位:北京城乡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参建单位:北京中建海外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市设备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凌云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7.北京散 记七 篇七

五、教材内容与形式特征

以思想品德培养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本套教材强调,面对学生的道德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获得基本品德上的发展,使学生在离开学校时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根本目的。心理与法律相关知识的教育与讨论以思想品德内容的教育与学习为主导线索,以便为这一目的的服务。为此,课程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教材必须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情境的设计和问题的分析,让他们在情感体验和思想矛盾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已知,提供必要的帮助。

突出课程的综合性特点,以生活主题形式统领、综合有关知识和技能。教材尽量通过主题形式去建构、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淡化学科知识体系,在每册的内容结构上,通过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线索,综合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方面的学习要求,结合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以构成思想品德形成的认知平台。在教材各部分,尽量融合各学科的学习技能,以培养综合能力。逐步培养能够运用综合性知识、能力和眼光去解决自己思想和社会问题的综合素质。

生活即学习。生活空间的.展开,也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我们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例如,7年级学生开开始面临的就是从小学生转变为初中生的问题,我们就以此为主题引导分子间缩合学习心理健康、交往品德、有关规则(包括道德规范、纪律和法律)、生活理想等内容。

设计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教材的编写尽量摆脱过分注重知识结构的僵硬式灌输、忽视探究式学习过程的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情境和他们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知识链接”是为了给学生以联想的空间,促使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想象力。“扩展阅读”是给同学们创造自主思考的条件,以自己的感悟和思索,体悟人生的意义。

把握教材的难易度和普适性。我们注意这套教材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衔接,注意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为了有区分度,适应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特点,编写初中思想品德应在小学相关课程的基础上,适度提高知识、能力及价值观的难度、连续性及综合性。特别要考虑到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在选取和编排教材内容、图像系统、练习和学生活动时注重普适性,利于不同地区师生的教学行动。教材的内容选编还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现实生活的体验,突破从概念到原理的陈旧模式,注意给教师和学生留有拓展的空间。

8.北京散 记七 篇八

拿到这篇文章,第一感觉就是,不知该怎么上,不知道“抓手”在哪里。

看过第一遍,没什么感觉,而且文章中没有一个感点,能当起我心中的波澜。只是知道,肯定不能当成单元主题“风俗世情”来上。

读第二遍,有很多疑惑。

首先来看情感。萧乾在1--4段中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他在胡同的生活,。语言多为叙述性的。有这几层含义: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在羊倌出生、开始懂事在褡裢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菊儿胡同旁的大院是我的仲夏夜之梦),对于那样一个地方,在之后的日子里,“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小胡同对“我”来说确实很重要,那是我生长的“根”。但是就从语言表达上来看,会觉得作者仅以几句话就将在胡同中那些重要的经历匆匆带过了,即使在作者看来是魂牵梦绕的,但是对读者来说,却是难以体会的。于是我去阅读了文章中提到的《落日》。故事讲述少时的“我”在工厂里打工,那天决定将所领的工资买来所有好的水果给卧病在床,几乎奄奄一息的母亲吃。大家排队领工资时,他排在最后一个竟被工头误为已经领过而拒之门外,那伤心绝望的哭泣,深深揪着我的心。后来他得到工厂头头的夫人的帮助终于领到工资,到水果店买水果,而后狂奔回家让母亲吃苹果。母亲竟然没能咽下一口,就在他面前断了气。那种绝望孤独瞬间吞噬了他,从此他成了孤儿。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童来说,那是如何刻骨铭心的伤痛,但是在这篇文章中,只简单的叙说了这么一个事实。如此淡定。我又看了他其他的经历介绍,很是感慨。文中说“我这辈子只有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而这17年的生活在外人看来是多么的不堪回首:成为孤儿、即使学习也是半工半读、后又遭遇开除,除了文中提到的“仲夏夜之梦”还寄托了少年时的纯真的美好的情感,其他的生活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幸。可以这样说,前四段,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要理解这些语言,必须关注背后的生活。如此不幸的胡同生活,作者在本文中单选了动人的叫卖声和充满快乐的儿时游戏来写呢,是为引起读者共鸣,进而认同他将要阐述的观点吗?他想说的是,即使是这样一个充满心酸的地方,是他认识世界的重要之地,如果没了,他将去何处寻找自己的生命之所系呢?可以理解一个曾经在欧洲战场经历枪林弹雨的83岁老人,此时最大的愿望是否落叶归根呢?当然仅停留在满足自己的愿望,是太肤浅地理解萧乾了。所以还有了结尾,那是一种民族的使命感。

再来看语言,这篇文章的语言淡得不能再淡了。可以理解一个83岁的老人,在回忆过去的生活时,那种饱经风霜后归于的淡定。但是语言背后是对曾经生活过的胡同的深情。没有前四段的铺垫,我们如何能理解在质朴的语言中的情感呢?作为我们的学生,小读者来说,如何能在短短的一节课中体会这种语言的魅力呢。如果讲修辞,只有“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艺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通感)”“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拟人)”“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比喻)”这三句,而且第一句他们是不懂通感的。显然只讲修辞就太浅薄了。而需要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将情感传递出来的,不管是朴素也好生动也好,只要能传递这种情感就好。除了前面提到的三句外,还有这些句子:“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

“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三个“最”字,强调了那种情感的极致。几个动词生动地再现了儿时的快乐。那种满足感几乎是要溢出文字外的。

我找到了萧乾在《北京城杂忆》中描写叫卖声的片段: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老北京的小胡同》中的片段: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田螺丝”,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乎乎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同样是描写四季的叫卖声的,侧重点就不同。本文更注重情感的表达,春夏秋冬赋予变化的食品,可以想见那个穷人家的孩子在摊位前垂涎欲滴的样子。用一点钱就能享受到和富人家的孩子一样的快乐,即使这样看来也有些心酸,那文字背后的含义是这样的吧。但是对一个老人来说,经历了诸多磨难,此时已归于平静,回想过去,一切都可以莞尔了。

我还比较了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的片段,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很明显这是说明性的片段,没有情感,只有这样的事实。

散文的语言就是用来传递情感的,但是没有前文的情感铺垫,如何能理解后文那寥寥几字表达出的情感呢?

根据对文章的分析,我进行了备课。

将教学目标定为:1.理解文章通过一两个生活场景,反映老北京小胡同里的生活特点的写法。2.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的难以割舍的深情。

教学过程中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作者为什么要写老北京的小胡同?二、哪些句子让你特别地感觉到了作者对小胡同的情感;三、写上海的弄堂,伦敦、慕尼黑、新加坡等地的胡同,有何作用?

一三是解决情感问题,二是解决语言问题。同时让学生明白,我们写文章首先应该考虑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情感,然后选取一两个最能表现情感的生活片段,用生动丰富的语言去进行描绘。

第一次试讲,大半节课用来分析前半部分的情感内容,语言的体会少了。所以进行调整。

第二次试讲,情感部分,以学生的几个回答就带过,更多的时间在体会语言。学生很活跃,很投入,很开心,沉浸在作者的纯快乐中。但是真能理解作者的情感吗?很肤浅吧。

第三节课,学生很闷。情感匆匆带过。学生也不活跃,所以也不能投入到快乐中,以作者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可以说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感受。

所以用一节课来完成这样一位大家的作品,实在是不能游刃有余。可以说,我只是上了一节不是萧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隐去了萧乾,隐去了背后丰富的情感。

侯晓旭

9.丹巴行——美术实习课散记 篇九

过了雅安, 地势明显增高, 道路开始曲折, 高山蓦然横在眼前。车汽沿着二郎山弯弯曲曲的盘山路一圈一圈地向云层里钻去, 车窗外山高路险, 崇山峨峨。峰峦叠嶂, 林木苍翠。流泉飞瀑, 山溪淙淙。爬上二郎山, 穿过号称亚洲最长的公路隧道, 盘旋下山就到了闻名遐迩的泸定。

一到泸定大家迫不及待地涌向泸定桥, 泸定因这桥而名扬天下。当每个人小心翼翼踏上泸定桥板, 手扶铁索望着下面咆哮奔涌的大渡河, 摇摇晃晃前行时, 脑海里肯定都在想象着当年红军22勇士在枪林弹雨下, 顺着这十三根铁索奋勇攀爬的情景, 下意识地想象着掉下去的后果, 对往日的英雄肃然起敬。参观泸定桥是这次美术实习内容之一。有位同学在实习日志中写道;“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22勇士在这里惊险奇绝飞夺泸定桥, 创造了世界军事奇迹, 挽救了中国革命, 从此这里蜚声中外。时光倒转几十年勇士们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永恒的乐章。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流水含悲, 风云变幻。泸定桥历史丰碑, 英名永存。枪炮声远去, 今日泸定桥安详宁静, 它连同泸定县城一起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缅怀历史的圣地。我踏上这泸定桥第一步, 不禁心惊却也沉重。桥下惊涛依旧, 桥上人群碾下深深足迹。我看到了一张张凝重的脸庞与深切的回忆。而今我们轻松许多, 历史重担已有人承担。那么, 就这样吧, 让我深深踏在桥上, 在这空气里嗅一嗅往日的豪迈。”参观泸定桥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次教育, 身临其境方知泸定桥自打三百多年前始建就具有非凡意义, 西桥头有一块写有“泸定桥”的御碑, 横批写着“一统山河”, 均为康熙皇帝御笔, 反过来读就是“河山统一”, 反映出康熙在当时对疆土完整的意愿和国家完整统一的决心。

泸定桥头有一座寺庙, 我进入庙堂烧香礼佛, 祈求保佑我们一路平安, 因为我们又要上路了。

车子在崇山深谷中转来转去, 雪山在云烟雾霭里隐约显现, 傍晚我们到了西康重镇、甘孜州府康定城。颠簸了一天, 吃过晚饭大家在这热闹的川藏要冲“打箭炉”转了一圈便回店歇息, 因为明天还有更艰难的路程。那跑马山上的一朵云, 张家的大哥李家的大姐只好在梦里见了。

清晨, 我们辞别了情歌之城康定。一出城, 公路便急旋而上, 转瞬间康定城已在我们脚下如一串串银珠散落在跑马山下, 渐渐远逝于山谷白云之间。

汽车在弯弯折折的高原山路倔强地向上爬去。海拔明显升高, 感觉空气有些稀薄, 道路两旁不见了树木, 只有淡淡低矮灰绿的植被, 时而见几只黑色的牦牛悠然自在, 四外深灰色起伏连绵的山峰似乎和翻卷的长云一起涌动。这里就是藏汉文化分界的折多山。到了折多山口, 停车暂歇。站在山口, 相信每一个人的心潮都会像这儿的山峦澎湃跌宕。这里海拔4298米, 7月的炎夏, 可山口的风把人吹得浑身瑟瑟, 顶着寒风极目望去;山险巇, 路屈曲, 劲风戾, 乱云卷。远处群山高耸云端, 裹着皑皑白雪如海潮般涌来。重山巍峨, 云翻如浪, 白塔矗立, 经幡飘摇。折多山似乎在向我们这些来自远方的人显示川西高原的威风。

从折多山上折来转去的下来便到了号称“摄影家天堂”的新都桥地界。果真是一片如诗如画的世外仙境, 虽然这里海拔仍在3300多米, 但与折多山风呼云啸的气势形成强烈反差;山势缓缓, 连绵不断, 草地辽阔, 天高云远。浅浅的灰绿色罩住起伏的山峦, 轮廓线浑圆而富于变化, 山坡与沟壑间缀有片片墨绿的林木。顺着开阔的草地瞥去, 山脚下颇具特色的藏寨稀疏错落, 青灰色墙体间洁白的窗格十分醒目, 藏寨和山色交相映衬;洁白的佛塔、黑色的牦牛、清澈的溪流、窈窕的白杨、质朴的藏民构成一幅幅迷人的画面。我们走走停停, 虽然前面仍有长路去赶, 可眼前的美景使我们不得不一次次停住脚步。大家贪婪地把每个景致都搞到照相机里, 其实用相机拍下的不及心中感悟之万一。在这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净界里, 我们在用心去享受、去体味, 屏住呼吸定睛注目, 努力地想把这美景刻入脑海。

在距新都桥镇不远的一片开阔地我们停车, 决定第一次色彩写生就在此地。同学们翻弄出画具, 就地散开支起画板画了起来。他们似乎很兴奋, 平日里那慢吞吞的样子不见了, 用画笔与颜色挥洒心中的激情。一同学在实习日志里写道:“新都桥风景美极了, 我们将在这里画第一幅画。前面有一片开阔的草原, 连绵的山峰, 云雾笼罩在天空, 长短不一的自然植被, 我被这里的一切吸引。也不知为什么, 平时美术课总是不过关的我, 今天表现得越发神勇, 竟然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不知不觉就画完了今天的作品。”我们几位老师在同学间不时的指导与修改。把这绮丽秀美的仙境当作课堂, 看着学生们一笔一划地去描抹所观察和体味到的景致, 师生的心境都十分惬意。

晚上住宿新都桥, 气温骤降。这里条件艰苦, 有的房间停水断电。也许是白天劳累和兴奋的原因, 个别同学出现了高原反应;呕吐、头疼。学生们经历了第一次困苦的考验。他们在困难面前相互帮组, 相互关爱, 没有抱怨, 没有矫情, 没有畏惧。

翌日, 我们向本次实习目的地丹巴进发。一路上美不胜收的景色使大家忘却了颠簸之苦;苍茫辽阔的塔公草原, 宏伟庄严的塔公寺院, 美丽寂静的八美小镇, 神奇多姿的八美石林, 虽然我们只是匆匆走过, 却也留下难忘的记忆。有趣的是这里的孩子们在路边一见到有旅游车经过都会马上立正敬礼, 我看见一个孩子正顽皮地骑着自行车玩耍, 一见到我们的汽车立即把自行车往地上一扔, 忙给我们行少先队礼, 心头一热有些感动。

翻山越岭终于到了向往已久的丹巴。四外高山把丹巴县城挤在一条局促的峡谷里, 大渡河穿城而泻, 又见大渡河, 也许是这里落差大的缘故, 河水湍急, 长波浹渫, 盘涡谷转, “奔扬踊而相击兮, 云兴声之霈霈。”这里是上游, 再往上就叫做大金川了, 所以丹巴被称作大渡河第一城, 海拔只有1500多米。这座小城有许多古老传说, 居住在丹巴大多是嘉绒藏族, 传说当年西夏皇室后裔及嫔妃宫女为躲避灭顶之灾逃到这里繁衍生息, 因而这里的姑娘貌若天仙。

到旅店已是黄昏, 晚饭后召集学生布置明天的写生任务。

次日清晨阵阵细雨飘来, 我们仍按计划出发。乘车不远就到了闻名遐迩的“千碉之乡”梭坡。在公路边下车跨过一座挂满经幡的铁索桥, 然后步行四五十分钟山路才能到达梭坡。雨停了, 大队人马在宁静而起伏的山路急走, 眼前壮观神奇的景象令人震撼;乱云在山谷里飘落聚散, 一座座高耸的碉楼和藏房在云海与山林间时隐时现, 我们急切地朝着那些带有神秘感觉的碉楼奔去。来到村寨同学们各自寻景写生, 我和部分同学在当地村民带引下朝着一座高大的碉楼攀去, 这是一座别具特色的五角碉, 碉楼内狭窄幽暗, 石块裸露, 尘土飞扬。一根半圆木头, 中间斜劈几处截面当作梯子便可层层攀缘而上。一张褪了色的毛主席像贴在石壁上, 注目每一个从这儿爬上爬下人。碉楼顶可站立六七个人, 视野开阔。据说这些碉楼已历经几百年, 主要用石块垒砌而成, 当年是为了抵御外族部落入侵进行作战而建造, 丹巴县境内有五百多座。在梭坡, 碉楼与碉楼之间遥相呼应, 大多与民居藏寨相连, 高高低低, 依山成势, 几十座碉楼连成一片蔚为壮观。梭坡的藏房也颇具特色, 墙体厚重, 有的石块裸露在外, 有的则抹上泥灰, 涂上白色墙面。屋顶四角分别用石块砌成4座小塔, 粉刷白色, 塔顶插一面旗状经幡。而一排排列窗、廊柱门楣, 装饰色彩粗犷浓郁。房屋一般为三层, 背依高山面临深谷, “开高轩以临山, 列绮窗而瞰江”。蹬楼顶四望, 但见高山峡谷, 林烟树雾, “郁葐蒕以翠微, 崛巍巍以峨峨。”藏寨掩映于山林之间, 碉楼出没于云烟之际。在这神奇的山色里作画, 学生们的心底会留下怎样的记忆?有学生这样写道:“……过了一会儿, 等我激动过后, 我终于有这样的想法, 把眼前的碉楼画下来记在心中。我的彩色笔下不断涂抹着、描绘着, 想表达看到的真实。这些灰色的高大建筑物巍然屹立, 棱角分明, 墙面色彩对比鲜明。一座座碉楼直冲云霄, 经受了几百年风雨侵蚀, 战火与地震的考验, 至今依然静默地屹立在荒野与山林中。站在这里我被震撼的不能言语。我会永远记住这里的一切;这些碉楼、这些藏寨、这些山脉、这些云彩、这些树木及村寨里的好奶奶。”另一位学生这样记述道;“我们来到梭坡, 这里的房子依山而建, 有的建在很高的地方, 隐藏在云端之中, 犹如落入仙境。我们在村中受到当地人的热情款待, 主动邀请我们到他们家中画画, 我感到很荣幸。在藏民家中看到画匠们一边念着藏经一边在往门上画着美丽的图案, 看到这种民间的手工艺仍旧流传我非常高兴。他们的家具都是手共制作, 做工精致非常漂亮, 透着浓浓的民俗风情。房子的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在家里吃饭, 很感动。”相信无论谁在这样的环境里作画都会终生难忘。这种美好的记忆留在学生心中将使我们的实习课更有意义。

写生第三天目的地——美人谷。

乘车大约三十公里, 在一个宁静的山村下车, 这里是美人谷的一个小村寨, 藏寨墙体大多粉刷成白色, 远远望去犹如白玉藏于山谷。美人谷的传说太多太多, ……很多年以前, 一只凤凰飞到墨尔多神山, 随后化成千千万万美丽迷人的美女, 于是这美人谷便美女辈出……

到了美人谷, 忽晴忽雨, 同学们仍按照要求在雨中开始作画。过一会儿雨又停下来, 阳光耀眼强烈, 许多学生躲进一座寺院的回廊下, 既可躲雨, 又可遮阳, 还能画画。画过几次, 学生们的写生明显娴熟起来, 色彩也开始明亮自由。也许是新奇的美景所致, 同学们对各种困难都能勇敢面对, 而且情绪高涨, 作业完成得也较好。有位同学在日志中描述那天作画过程时这样写到:“我与另两位同学打着雨伞, 像3朵小蘑菇, 坐在雨中艰难地进行着写生。在雨中作画看似浪漫其实很艰苦, 雨伞只能遮住半径不超过0.5米的空间, 而必须放在周围的画具无法挤进来, 所以, 调色盒里灌满雨水, 调色板被雨水冲刷, 所有颜色都混在一起, 为不使它们被雨淋, 我只好让它们尽量挨近自己, 所以我的衣服、裤子、手指全都沾满了颜料, 狼狈极了。到了下午, 太阳仿佛刚起床般, 精力充沛地暴晒着我们, 所以, 我们不得不依然打着伞坚持着画画。本来快坚持不住了, 但还是说服了自己:像阳光般快乐热情地画下去吧!幸好我坚持下去了, 因为老师晚上检查作业。由于我画画总要在4小时以上, 所以我的画达到了要求。”

从美人谷回来的路上, 阳光潋滟, 便有了观赏美景的心情, 河对岸的山谷里时常闪现出片片洁白如玉的山村分外醒目, 鳞次栉比, 层层叠上, 令人神往, 使人忘却了一天的疲倦。

写生第四天目的地——甲居藏寨。

甲居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山村之一, 汽车停在能看见甲居全貌的半山腰, 甲居尽现眼底。在一大片山岗中, 一座座白里带红的藏房, 散落于浓绿的山林和田园之间, 那一种韵律和谐自然、浑然天成。甲居四外被高山围裹, “山阜相属, 含溪怀谷。岗峦纠纷, 触石吐云。”大金川在深谷中如一条哈达蜿蜒流淌, 团团白云从甲居山后压过来。上有云山阻目, 下有河水奔流, 逆光下的山影, 碧蓝如海。望着童话般的甲居, 我们所有人一下子扑了进去。

耀眼的色彩与光影, 别致的建筑与装饰, 还有热情的主人, 醉人的美酒, 美景和美丽的藏女使大家忘情欢娱。学生们兴奋地挥动着画笔, 我们在旁边看他们作画, 不时地指导几句或修改一番。中午, 师生们在这所有的完美中与热情的主人共歌一曲, 主人捧出青稞酒, 边唱边敬, 大家都已是几分醉意, 几分忘情了。

今天天气晴朗, 景色迷人, 同学们的写生作业也完成的很好, 是我们几天来收获最丰的一天了。有位同学在日志中写到:“我用笔不断地调和着颜料:深绿、藏蓝、玫瑰红、赭石、土黄、粉绿, 混和的颜色有着不一样的效果, 一种深沉与神秘我不知能够否表达得清晰, 显然用这样深的颜色创作, 没有太多人能够理解, 但我实在是很喜欢, 仿佛此刻对很多东西都产生了兴趣。……看到这些神奇的藏寨, 会产生刹那的幻觉, 以为来到了童话世界。在这荒野的大山里, 怎么会出现这样风格迥异的建筑?”的确, 甲居别致的建筑、绚烂的色彩和眼花缭乱的门窗雕饰独具特色,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与美感。有位同学这样记述到:“看到一幢色彩异常艳丽的三层大房子, 走近看不仅墙面有彩色图案, 所有的门、窗、柱、门楣都用色彩和雕刻装饰, 越看越美, 喜欢极了。阳关灿烂, 我坐在彩色的屋檐下, 画着眼前极具特色的藏房, 这种环境使我就连写生的激情也比往日更加饱满, 调和天空与山脉的色彩, 精细地描绘绚丽的花纹和墙面的纹理, 越画越有感觉, 记得那天老师评画时说过, 画面上各个部分颜色要相互融合、呼应, 这样画面看起来才会和谐舒服。我今天就一直努力做到这点。”同学们在学画的过程中能用心去感受所看到的每一种形象, 在体察社会、观察自然、感悟艺术中心灵得到升华, 这也许才是实习课的根本意义吧。

该是返程的时候了, 根据计划今天将经过小金县, 到四姑娘山游览, 住宿日隆。从丹巴出城又是一路盘山。车行约四五十公里, 一座在云海里露出黑色面孔的大山横亘在眼前, 这就是著名的墨尔多神山, 停车注目仰望。“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只有这古老的诗句能表达此刻的心境。

中午到达小金县, 在当年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地达维停车, 听当地人给我们讲当年红军会师的故事, 有人开玩笑说我们这次美术实习课是一次红色之旅。下午到了四姑娘山, 所有人都被这里的绮丽风光陶醉, 又是一番慨叹与激动。傍晚, 天空又飘起细雨, 从四姑娘山往日隆进发, 路程虽不远但却惊险万分, 因为道路湿滑, 汽车小心翼翼地在盘山路上蠕动, 一侧是陡如刀削的崖壁, 另一侧是望不见底的深渊。到了日隆, 海拔已在3700多米, 又有了高原反应。按原计划第二天要翻过巴郎山回成都, 但前方报来因下雨塌方道路受阻, 只好改走另一条路, 就是翻越夹金山, 绕道宝兴回成都, 因此, 我们又一次和历史交汇, 当年的红军也是翻过夹金山而胜利会师。清晨, 我们在心惊肉跳中终于攀上了夹金山口, 站在海拔4千多米的夹金山上放眼望去;苍山似海, 云烟如潮。在这次实习课即将结束的时候, 川西高原再一次展现她那壮美的身姿。如果把这次川西之行比作一次演出;踏上泸定桥是悲壮的序曲, 写生丹巴是主戏高潮, 而翻越夹金山则是精彩的谢幕了。

10.北京散 记七 篇十

1. 了解故事大概内容。

2. 熟练朗读课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3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

重点 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 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着什么吧!(出示 挂图: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 石子,扔树枝)

2.师:谁能来说说图中画了什么呢?

师: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 文,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课题:精卫填海]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4.解释短文的意思。

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后来她变成了 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什么,投进大海里?(小石子和小树枝)

你们真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 的回答,(指板书) 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女儿去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变成了一直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和……投进大海里?(石子和树枝)。

师结:同学们既欣赏精卫的善良勇敢,又欣赏大海的美丽,如果你是勇敢的精卫,运用21世纪小学 生的智慧,你会怎样减少洪水的发生呢?

学生思考

学生: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学生翻译课文

学生识记

学生发言

学生齐读课文

板书 精卫填海

精 卫的勇敢善良,不屈服于大自然

教学后记 学习课文,不仅了解 勇敢的意义,一定还要又环保意识。

惜缘

11.北京散 记七 篇十一

“水蛇子”——山溪鲵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这花雨交错的时节,我背着沉甸甸的摄影包进山开始自己每年一度的生态摄影创作。

初到后屯村,我就被这里的淳朴民风所吸引,这是一个不到百户、靠山吃饭的小村落。我住在山脚下的一户村民家。这是一户六口之家,老少三辈在一起生活,老两口平时侍弄房前屋后的果园,闲暇时采摘山果、野菜、蘑菇。小夫妻俩30出头,承包着房后的山林,靠养蚕致富。育有一双儿女,都在上小学。日子过得平静而殷实。男主人姓汪,由于是腊月出生,而腊月是村里人在家猫冬的日子,所以村里人都喊他“老猫”,大名倒叫得少了。“老猫”为人友善、好结交朋友。方圆百里都以认识“老猫”为荣。他言语间透着山里人的淳朴,眼神中却又藏着山里人的精明。“老猫”亦是我的好友,是我生态摄影的伙伴和向导,令我欣喜的是,此行在他的帮助下我有了很多的意外收获。

以往的一次闲聊中,“老猫”曾说,每年惊蛰一过,在溪水里就会发现很多的“水蛇子”,而且日伏夜出。水蛇子,这位“隐者”到底是何方神圣?这次到后屯村,我决定一探究竟。

终于熬到晚上,“老猫”领着我带上自制的头灯来到了有“水蛇子”的溪水边。借着灯光和月光,仔细辨认,我大吃一惊,原来“老猫”口中的“水蛇子”竟是江湖上“失踪多年”的、珍贵的山溪鲵。山溪鲵为两栖类,有尾目、小鲵科、山溪鲵属。以藻类、草籽、小型水生昆虫为食,白天躲藏起来,夜晚出来觅食。我非常兴奋,为了进一步证实我的判断,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哥俩又来到了昨晚到过的地方,溪水流淌依旧,但除了我们昨晚留在水边的几个脚印外,什么也没有看到。倒是眼尖的“老猫”发现水里多了很多的卵,这些卵规则地镶嵌在透明的软组织里。它们固定在水里的枯萎烂草中,随着水流在水面飘荡,这就是山溪鲵产的卵。一个月后,当我再次来到这个溪水边,山溪鲵的幼体已经孵化出来。它们不会像小鱼那样快速游动,而是身体一弯一弯地推着自己前进,也许这种游泳方法能促进四肢早日发育吧。

山溪鲵在这个小山村得以生存繁衍,“水蛇子”的名号功不可没。由于山区蛇比较多,经常咬伤在地里干活的村民,所以人们往往对它们都躲得远远的。“水蛇子”沾了一个“蛇”字,自然也不受欢迎。这倒无意间把山溪鲵给“保护”了起来。如果山溪鲵的外号是“一口鲜”,我都不敢再往下想了。

玉米地里的惊喜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夏天的山村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山坡上、小河边种满了玉米和烟叶;山脚下铺满了花生苗、地瓜秧。白天蝉在林间鸣唱,晚上蛙声齐鸣,此起彼伏,甚是热闹。“老猫”对这些“歌手”的名字如数家珍。什么龙王爷的小舅子、花地肌、红蛤蟆、青乖子,一口气能说出一大串,让我非常好奇并急切地想认识这些“歌手”。

于是,我们成为了夜行军。我们顺着声音来到了河边,结果鸦雀无声,不远处的玉米地传来了蛙鸣,当我们赶到玉米地时,河边又开始出声音了,这让我们真正领略了什么是此起彼伏。“老猫”说可能是我们行走的声音干扰了它们,于是我们决定就蹲在玉米地旁耐心等待。果然,大约过了20分钟,我们身边又恢复了鸣唱。我俩猫着腰蹑手蹑脚地寻找着,只一会儿工夫,歌手们在“老猫”刺眼的头灯下就原形毕露了,原来龙王爷的小舅子就是东方蟾蜍,花地肌是黑斑青蛙,红蛤蟆就是林蛙,青乖子就是传说中的树蟾啊。尤其这个俚称青乖子、俗称雨蛙的树蟾在江湖中已经很难一见了,这怎能不让我欣喜若狂!

雨蛙喜欢栖息在水边的灌木和草丛中,夏天,它们大多选择在雨后的夜晚鸣叫。用歌声来寻找意中人,运气好的当晚就能找到伴侣,找到伴侣后,雌性雨蛙就背着“老公”三蹦两蹦出了玉米地,来到不远的草泽、水沟等静水域里繁殖后代。在水里它们来回地游,选择产卵的最佳位置。选择好地点,雌性雨蛙就把头部潜入水中,尾部露出水面,迅速排出一堆卵,与此同时,雄性雨蛙排出精液给刚出来的卵受精,整个过程只有几秒钟,配合得天衣无缝。然后,它们再继续寻找下一个产卵的地方。一对雨蛙大约能产卵5~6次,有的时候,小两口要忙到后半夜才能产完卵。完成任务后,雌性雨蛙便把“老公”从背上甩下来,各奔东西,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中。

天刚蒙蒙亮,公鸡就迫不及待地用鸣唱迎来了火红的日出。玉米地里又恢复了宁静,昨夜的喧嚣也随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慢慢地飘散,渐行渐远。

松鼠的“世外桃源”

山雨过后,又长出许多嫩绿的树叶,让山林更加枝繁叶茂,在空中交错相连,阳光只能从缝隙中透过来,以至于让人们找不到昨天进山的路。正当我驻足观望的时候,发现了在树杆上来回跳跃的松鼠。身体呈深灰色,它们对食物不是很挑剔,草籽、松果、野核桃、蘑菇、花生都可以。松鼠适应树上的生活,它们使用像长钩的爪子和尾巴倒吊在树枝上。每当黎明和傍晚,他们会悄悄地离开树,来到地面上寻找食物。松鼠把吃不了的食物藏在树洞里,或在地上挖洞储存起来,同时用泥土或落叶堵住洞口。松鼠拥有一条大尾巴,有的几乎是身长的两倍,除了漂亮,它还有很强的实用功能——保持身体平衡和保暖。只可惜近年来松鼠被大量捕捉,被商贩运到花鸟市场上当宠物叫卖,以至于在山里都难得一见了。

由于后屯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再加上村民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生活在这里的松鼠才免遭涂炭。它们一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据“老猫”说,松鼠是偷花生的能手,每到秋天,大量花生被松鼠搬运到自己的洞里,但是村民并未采取报复行动,而是任其逍遥自在。真是有土共享,有山同乐,好一片和美的“世外桃源”。

难得一遇的施春蜓

说蜻蜓是“隐者”,相信很多人会有异议,可是施春蜓就可担其名。在蜻蜓大家族中,要说飞行能力最强、警惕性最高、体型最彪悍、捕猎本事最大的,就要属施春蜓了。可如今,这个昔日的空中杀手却不见了影踪。因为施春蜓的稚虫还没来得及出水羽化,就早早地被端上了人类的餐桌。或油煎、或烧烤、或煸炒,人们对它用尽了“酷刑”,罪名很简单,也很残酷——它是绿色食品。谁让你有营养呢,不吃你吃谁?

个别侥幸逃脱的施春蜓稚虫,在水里东躲西藏,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它们历尽磨难,可算等到破茧成蝶的时刻,小心翼翼地登陆、隐蔽、羽化。终于,施春蜓有了飞行的翅膀,它们不顾一切地飞向天空,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自由。为了寻找安身之地,时而加速高飞,时而低空盘旋。施春蜓飞过无数个崇山峻岭,最后选中了后屯村旁清澈的小溪,作为自己繁衍后代的栖息地,这里的生态环境和宽厚的村民减缓了它们消失的步伐。

12.北京散 记七 篇十二

播放视频《北京胡同水墨画》,胡同是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北京胡同绝不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老百姓生活的场所,那么作家萧乾笔下的北京胡同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北京的小胡同》。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字词:褡裢萦绕转悠黏糊糊徐缓饽饽逮蛐蛐狮城等;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选材的角度,了解作者回忆中老北京小胡同生活的特点;

3、把握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难以割舍的恋乡情怀以及保护胡同、保护文化传统的愿望,养

成对于胡同等传统物质文化的科学的价值观;

4、培养学生在散文中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抒发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难以割舍的恋乡情怀以及保护胡同、保护文化传统的愿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散文中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抒发情感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

褡裢萦绕转悠黏糊糊徐缓饽饽逮蛐蛐狮城仲夏

二、交流与指导

1、导入

播放视频《北京胡同水墨画》,营造理解课文感情的情境;

胡同是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元朝。北京胡同绝不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大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蕴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生活的印记。那么作家萧乾笔下的北京胡同是怎样的,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北京的小胡同》

2、交流与指导具体过程。

请同学默读文章,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

(生大部分找到胡同叫卖声或儿时游戏的部分。)

师:(以叫卖声为例)说说你喜欢的这个句子说的是什么内容?

--夜乞者的乞讨声。

师:夜乞者是在哪里乞讨?--小胡同里。

作者还有没有写小胡同里的其他声音?请找出来。

--各种叫卖声。

师:生齐读5到8段的内容,那么这几段的内容我们可以怎样概括?--胡同里的各种声音。(板书)

作者在写胡同里的声音时第一句话写了“胡同里从早到晚都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这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胡同什么特点?

--这句话把胡同里的叫卖声比作交响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交响乐具有声音宏大、演奏乐器多,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但又悦耳动听,此起彼伏的特点,小胡同里的叫卖声从早到晚此起彼伏不间断,各种叫卖声融汇在一起,声音丰富,并且听起来和谐动听,因此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来小胡同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丰富和谐的特点。

师:作者写小胡同的声音是怎样的方式来记叙的?--回忆。

除了回忆小胡同的里各种声音,作者还回忆了什么事情?

--玩具、捉蛐蛐、放风筝等。

玩具、捉蛐、放风筝都是小孩子的什么生活?--游戏生活、

因此这几段我们可以概括为?

--回忆儿时的游戏生活。(板书)

师:第10段最后一句话“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这句话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大摇大摆”使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筝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也表现出了作者兴奋与满足的心情。

师:齐读9、10段内容,体会作者回忆中儿时的游戏生活是怎样的?

--有趣、安宁。

师:文中5至10节是作者在回忆小胡同生活的两个方面,各种声音和儿时游戏,那么作者与小胡同有怎样的关系?请大家自读课文1至4节。

师:作者为何对小胡同生活的这些细节如此熟悉?

--作者在这里出生、长大并认识世界。

师:课文1至4节是怎样的结构关系?

--总分。第一小节总写作者与小胡同的关系--在这儿出生、长大并认识世界。第2、3、4小节分别分写我出生的地方、长大的地方和开始走南闯北。

师:现在我们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内容。文章1-4节写了“我”与小胡同的关系,在5-10节分别回忆了小胡同里的各种声音和儿时游戏生活,文章似乎已经完整,那11、12和13节在写什么内容呢?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把北京的小胡同与其他城市类似的建筑作比较。在“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的想念和留恋。(学生第一次一般读不出来保护北京胡同的这层情感,在梳理完写作角度与抒情方式后再来点拨。)

师:文章最后这三段可以说是作者在直接抒发感情,从“想”、“舍不得”这些字词上就可以看出来。那文章中有没有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直接抒情的句子?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请找出来。

--(1)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

--(2)??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3)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

这三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老北京小胡同的思念、怀念,体现出了作者难以割舍的恋乡情怀。

师:再来看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在前4节叙述了与小胡同的关系,在叙述中又有直接抒情的句子,接下来5至10节选取两个角度回忆了小胡同的生活,回忆的内容与前面抒发的思乡、恋乡感情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作者用细致入微的观察选取了两个胡同生活常见的内容,选材的细致与角度体现了作者对小胡同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他把平凡的叫卖声、儿时游戏生活描写得丰富又有趣,足见他对故乡小胡同的感情之深。回忆的内容是对前面直接抒情的延续和深入,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读者对作者的这种感情体会更加深刻。因此,在抒发感情的作文中,除了直接抒

情外,深入细致地描写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感情,使读者的印象更深刻。

师:现在我们再来整理一下全文的脉络,1-4节写作者与小胡同的关系同时抒发恋乡之情,5-10回忆小胡同里的生活,11-13节通过对比抒发对故乡的怀念、留恋。再仔细读11-13节,看看是否只是表达了思念留恋之情。

生:从最后一段“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可以看出还表达了作者希望保留北京胡同。

师:只是保留北京的胡同吗?看看12段“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如果只是希望能保留北京胡同,那作者说“伦敦舍不得拆‘针鼻巷’”,评价新加坡城市现代化搞猛了又有什么用意呢?

--以“胡同”为代表的城市传统建筑是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重要的传统文化,作者希望这种传统文化能得到保护而不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味地加以拆除。文章最后两段除了抒发作者的恋乡情怀以外还表达了对北京大肆拆除胡同做法的遗憾和希望保留传统文化的愿望。

三、课堂反馈

说说我国还有哪些传统物质文化,你认识应该怎样对待它们?

四、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与老北京小胡同的关系,回忆了小胡同里的各种声音和儿时的游戏生活,表达了作者难以割舍的恋乡情怀,以及希望保留以胡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愿望。

教学反思:

在新杨中学任教几个星期以来,在了解了学情和教材的基础上经过摸索找到了一些教学规律,能够更多地将自己的教学想法融入到课堂中去。本课教学的设计是在阅读教参了解重难点之后完全独立设计的,当自己一字一句打完这篇教案时颇有成就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推进比较顺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重点。不足之处在于难点的教学时间分配不够,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没能真正体会。本课将教学的难点设计为“培养学生在散文中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抒发情感的能力”,初衷是出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懂得如何通过描写来抒发情感,希望能以阅读带动写作,但没有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下次上这篇课文我会增加课堂仿写的环节,甚至作为一个课时的安排。

侯晓旭

13.北京散 记七 篇十三

她, 地处首都北京的科技发展核心区——中关村腹地。

中关村, 是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 是我国体制创新的试验田, 也被誉为“中国的硅谷”。

朔黄发展大厦的建设, 就是为“中国的硅谷”提供办公的高级会所。

蓝天下的蓝天

三月中旬的一个晚上, 北京下了一场大雪。停在室外的汽车, 到第二天早上, 被盖上了厚厚的雪白的绒被, 足足有十三四公分厚。

我查询了北京的天气, 雪后的第三天, 是晴好春日。

雪过两天, 地面上的雪, 树梢上的雪, 还有屋顶上的雪, 大部分融化了, 唯有整日不见阳光的阴暗的地面, 少有积雪。

公交车欢快地行驶, 时有清脆的喇叭声, 路边树梢上的鸟儿欢叫着。鸟儿扑通一下, 展开翅膀, 弹起浅绿的柳条, 柳条不停地飘摆, 鸟儿飞向蓝天白云的空中。

车行至中关村南站点, 我背着相机下车步行。

向南走, 随着人群, 从斑马线上横过海淀大街。在北京看不到电视里所说的“中国式的过马路”。

横过海淀大街, 放眼向西望去, 耸立在屋顶上的“朔黄铁路”四个醒目的红色大字, 映入眼帘。

朔黄发展大厦就在前面, 心里暗暗自喜, 欣慰之情油然而生。

海淀大街上空, 晴空万里, 蓝天白云。春日融融, 春光无限, 万物复苏。中关村,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大街两侧, 高楼林立, 鳞次栉比。

大厦周围, 形成城市节点, 广场空旷、树木茂盛、屋宇林立。朔黄发展大厦、中钢国际广场、新东方、中关村、爱国者、中国普天, 还有Microsoft等大楼高矮不一, 错落其间。深蓝色的玻璃幕墙, 相映成趣, 生机勃勃。

蓝色的玻璃幕墙, 装缀高楼大厦, 静谧深沉, 奥妙藏匿。

白云蓝天, 映照在大楼的玻璃幕墙上, 又呈现一派“蓝天”。

蓝天下的“蓝天”, 依然美好。

有人说, 建筑装饰玻璃幕墙, 容易产生光污染, 造成危害。

这里的玻璃幕墙, 没有日晕, 没有光污染。在玻璃幕墙的映照下, 又是一派“蓝天”。

这里的玻璃幕墙, 象朔黄大厦那样, 在幕墙上设置竖向线条。这线条, 有的是明框, 有的是有机玻璃挡板, 它们隔断了阳光的反射。这里的林木茂盛, 树木参天, 枝叉和树叶隔断或遮蔽了光的反射。

蓝天下, 玻璃幕墙, 映照出又一派“蓝天”。

放松心境

中钢国际广场, 高耸云天, 翘首仰望。朔黄发展大厦, 显得低矮、敦厚。

比邻的多层建筑, 也衬托不出朔黄发展大厦的高大。

远望朔黄发展大厦, 确实一般。要不是屋顶四个红色大字引人注目, 大厦不易引人关注。

大厦东面转门进去, 步入堂内, 眼前一亮。十米挑高大堂, 气势磅礴, 直贯东西大门, 与横向南北的宽大通道, 匠心独运地将传统的中间核心筒一分为四个小核心筒, 增强了建筑物的采光和通风功能。

室内空间布局, 尽善尽美。

房间规整大气, 不设梁柱, 空间分割、家具摆放极其人性化。

宽大的走廊, 开阔的电梯前室, 超大采光与合理进深的用房, 提升了大厦的品质, 增强了办公的舒适。

室内灯具、空调、消防设备诸多分项一体化高度集成, 简洁清新、美观大方。

建筑师极大地强调了垂直方向的体积感和水平方向的延展性, 大胆地在窄小的建筑物室内布置厚重而又富于变幻的空中花园。

在花园中, 艺术性地布设了多维植物景观。花草争艳, 空旷飘香。在花园中, 在过道上, 透过玻璃幕墙, 观赏室外美景。若是站在高处, 放眼远望, 尽览胜景, 美不胜收。

突尼西亚米黄石材, 有的用于墙面, 有的用于地面, 淡雅、温和。凡德罗灰石材, 点缀地面, 又添一份清静、幽雅。米白色氟碳喷涂铝板饰面顶棚, 使其室内清新、淡然。

感受

摄影人有一个比喻, 拍风光片, 好比喝糖水;拍建筑片, 好似啃骨头。

拍摄建筑片, 难。

建筑物体量大, 屋与屋之间, 比邻咫尺, 拍摄距离短。

近拍, 镜头收入极度变形的建筑, 有的仅仅只能拍局部。远拍, 周围的建筑群统统揽入镜头内, 拍摄主体不突出, 主题不明。用长头子拍摄, 效果仍然。

拍建筑, 先远后近, 先外后内, 这是我的一点体会。

朔黄发展大厦, 四面临路。站在海淀大街与海淀二街道口东南50米处, 拍摄全景最佳。大厦东南两面摄入镜头, 用一只14毫米移轴镜头, 矫正了建筑的变形。上下移轴, 对焦, 咔嚓一声, 大厦端端正正地落在画面里。

站在大厦四周道路的外缘拍摄, 只能仰拍了, 墙面线条下宽上缩, 极度的视觉夸张, 凸现出大厦的高大和极具几何图案美。

乘电梯上至顶层。顶层的空中花园, 直伸屋面。在屋面, 开设了大大的天窗, 阳光直照, 花草峥嵘。

拍摄尽情之时, 两位人员上前询问, 委婉地谢绝了。

下到一楼大堂, 一位人员上前招呼, 请我到他招待室, 递上名片, 叫人上茶。他就是北京招商局物业管理安全部经理助理孙磊。

我出示证件, 说明来意, 孙经理热情地去找业主单位的领导请示。

握着茶杯, 悠然慢品, 茶香阵阵。

孙经理进门, 脸带愧色, “没找到领导!”他说。

孙经理告诉我, 这个大厦是刚评上的鲁班奖工程。专家来核查的时候, 他们也在大厦工作, 耳闻了一些赞美之词。

从孙经理的言语中, 我深深地感受到, 朔黄发展大厦荣获鲁班奖, 他也有一份由衷的喜悦与荣誉感。

赠予一本杂志

孙经理又去找业主的领导, 邀我相随。

上到顶层, 见到一位工作人员, 他说领导还没有回来。他知道我是报道鲁班奖工程的, 一一道来工程亮点, 如数家珍。

在我再三的请求下, 孙经理安排我观摩了屋面。

屋面装饰简洁、明快。人行栈道, 木条整齐, 排列匀称, 油漆鲜亮。雕塑饰物, 点缀其间, 情境融融。花园冲顶玻璃天窗, 一尘不染, 整洁明亮。屋面面层、设备, 干干净净, 其它杂物, 堆放有序。

大厦虽未多拍, 但获益匪浅, 感受犹深。感知屋美, 感受人善。屋美旷达、幽雅, 人善亲切、和谐。

大厦未能多拍, 孙经理再三相邀下次再来。我说, 会再来的, 先回去, 遣词造句把这次感受表达出来与人分享。

孙经理还相请, 《感受朔黄大厦》一文出刊, 赠送一本给他。

上一篇:教学设计的反思下一篇:一次失败的测量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