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血流程

2024-07-22

用血流程(精选14篇)

1.用血流程 篇一

临床用血工作流程

一、临床科室:

1.临床用血前必须先检查血常规、血型、、肝功、乙肝表面抗原、丙肝、HIV及梅毒,并将填写好的输血申请单送到血库预约,由血库负责与市中心血站联系。临床用血时必须及时填写输血申请单、输血知情同意书、临床输血记录单、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并存放在病历中;其中输血申请单(配血时送)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输血完毕送)另外及时送到血库备案。2.急诊用血时,请临床科室与血库做好协调工作。

临床科室配血时,请医护人员将受血者血样(注明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输血申请单及时送血库。

3.临床科室用血由血库取出后,一般不得加温,在室温下放置不得超过30分钟,应尽快输注。

临床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确认制度(三查:查受血者血型和献血者血型、输血量、配血报告单;七对:对血型、姓名、性别、年龄、床号、科别、病案号;一确认:必须两人核对、确认准确无误并在配血报告单右上方双签名、注意不得代替签名,方可输血。)及无菌操作规程;并注意观察血袋、血液外观及受血者、输血情况,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也不可通过输血的管道内给药。临床输血完毕,请医护人员将供血的空血袋(低温保存24小时)作医疗废物处理及一次性输血器作无害化处理、有输血不良反应的将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及时送血库。

二、血库:

1.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要血、接血、配血、储血和发血工作,做好出入用血及相关登记,每天四次记录储血冰箱的温度及各种仪器使用记录;并制定及完善血库有关制度。

2.输血后受血者血样保存一至两周,、血袋上的血样保存一个月,均统一由血库保存在4度冰箱中,并注意做好标识。

3.每个月二十,血库将上个月临床科室送来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复印件送交医务科统计保存,没有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时可电话告知医务科。

2.用血流程 篇二

1 影响临床输血质量及安全的因素

临床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输入血液中的抗原性与非抗原性物质引起的免疫性与非免疫性反应。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主要与输入血液中感染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有关,其严重后果有溶血性输血反应、细菌感染性输血反应和输血传播疾病等,其中输血传播肝炎和艾滋病已成为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保证输血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在于避免输血不良反应和防止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在临床输血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1.1 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通过血源传播的疾病已知的有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及梅毒等十多种。我国输血后肝炎发生率为7.16%~19.7%[1],HIV的感染多数为采、输血过程中传播。艾滋病和肝炎等病毒感染存在窗口期,处于窗口期的供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是阴性,但仍存在输血后感染艾滋病或肝炎等病毒的可能性,预防输血传播疾病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任务。

1.2 血液免疫学的因素

目前已发现的红细胞有20多个血型系统400多种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统有148种抗原,白细胞和血小板除了具有红细胞和HLA的某些抗原外,还有自己独立的抗原系统。每种成分中的抗原都可作为免疫原,致使受血者产生相应的抗体,引起同种免疫性输血反应。有些抗体由于浓度过低,不易检出或交叉配血时不凝集,但输血5~14天后会发生延迟性溶血反应。

1.3 输血科工作质量问题

输血科人员配备不合理,工作制度、操作规程不健全等因素,使输血科的工作质量无法提高。输血科必须配备懂专业的管理人员和责任心强,能认真学习的工作人员。必须有严谨的工作程序,任何微小的疏忽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导致严重的后果发生。在标本采集、核对、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发血时,应做到谨慎、细致、准确。在配合临床抢救、手术紧急用血过程中,要求思维敏捷,工作速度快、争分夺秒地完成上述工作。

1.4 不合理用血现象

临床个别医生对合理用血、安全用血重视不够,只求用血而不了解输血有一定的风险,对掌握输血适应症不够严格,从临床输血现状来看,观念更新有待加强,部分临床医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输血观念落后、输血知识老化,特别是在对成分血的使用方面,不敢尝试新的输血办法[2]。追求输全血,输所谓新鲜血的问题在不少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中还非常突出。这与科学、合理用血,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是背道而驰的。它既违背了现行规定,又不符合科学输血的基本原则,而且造成血源的浪费。

1.5 部分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输血资料不完善,留下医疗纠纷隐患

从当前临床输血工作运行情况来看,输血科(血库)和临床科室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医院对输血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新技术的宣传不够重视。部分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输血工作是高风险的工作,任何小的疏忽都将以患者的生命为代价。日常工作中留下输血纠纷隐患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例如在病历检查中发现输血病案资料不完善,书写记录缺项、漏项问题较多。输血医嘱只有配血单而未见医嘱或医嘱与配血单品种不一致等,输血计量单位滥用,毫升或其它单位混淆使用。“输血治疗同意书”签字时间延后于输血时间的现象也有时发生。临床医生图省事,未签同意书而输血的情况也并非罕见。总之,输血病案资料填写登记不完善,甚至留下严重隐患,一旦发生输血医疗纠纷,其应诉处理工作将会十分被动。

2 保证输血质量与安全的对策

2.1 成立临床输血的管理组织

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要求,我院成立了以医疗院长为主任委员、医务处、输血科和相关临床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我院临床用血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2.2 制定临床输血工作程序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依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了我院临床输血工作程序如下:输血前与患者或其家属谈话,征得他(她)们的同意,并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由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责任倒置,为了防范风险责任,受血者输血前必须做肝功能、HBsAg、抗-HCV、梅毒、抗-HIV检查[3],急诊输血在输血前抽取标本保存,备用检查。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前送交输血科备血(双方逐项核对);输血科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检测ABO血型(正、反)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做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每次交叉配血后,供、受血者血样标本密封保存1℃~4℃至少7天[4];由病区医护人员取血,取血与发血双方共同核对并签字;输血前三查七对一确认,输血观察、速度调整、必要时处置;输血完毕,将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填写输血反应卡,将输血反应卡送回输血科保存。

2.3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质量管理意识

质量是输血科的根本,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树立工作管理制度化、操作过程规范化的观念,时刻强化质量管理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为使各种技术操作有章可依,有规可循,我们编写了标准操作规程(S O P)文件,作为科室工作人员的操作指南。配合《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之规定,不断完善我院输血科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保障了抢救、治疗的顺利进行。

3 开发和保护血液资源,科学用血、合理用血

3.1 积极做好开源节流工作

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积极倡导患者自身储血、自身输血。我院发到每位患者的住院通知单明确建议患者采用自身输血。并且医院花了大量的资金购置了几台自体血回收机,患者在手术当中尽量采用自身输血。使我院自体血回收比例不断提高,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3.2 科学用血、合理用血

制定周密的临床用血计划;严格执行临床用血审批制度(患者病情需要输血治疗时,经治医师应当履行申报手续,由上级医师核定签字);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ml时要履行报批手续(需经输血科医师会诊,由科室主任签名后报医务科批准,急诊用血事后补办手续);大力推广成分输血,输全血必须预约和审批。

3.3 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加强输血科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制定科学合理用血措施,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能少用的一定不多用;杜绝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和保险血。

4 面向临床一线,把好服务关

输血工作是医院整个医疗质量中的一个环节,直接或间接影响临床医疗质量,因此,优质服务,面向临床一线,对安全输血十分重要。输血专业人员除搞好自身思想建设,牢固树立为临床患者服务的思想外,还要经常深入科室了解用血情况,指导成分输血,解决疑难问题,提出合理用血建议,积极有效地配合临床处理好危重病人抢救和特殊用血要求。其服务原则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临床,把安全送给病人。只要临床病人治疗需要,就千方百计给予解决,无论是儿科用的少量血,特殊病人用的新鲜血,稀有血型的特殊血,均努力给予满足。

5 强化法律意识,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输血技术的提高、输血模式的多元化、普法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越来越多,许多差错事故、医患纠纷都来自医务人员淡薄的法规观念和不尽人意的服务态度。要保证临床合理安全用血,减少医患纠纷及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就必须经常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如《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输血科在防范用血纠纷,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中,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规和用血管理制度,强化法律意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业务学习,做好与临床、血站、患者的沟通工作。认真做好各项纪录并归档备查,以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6 完善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实现以上目标并将工作更规范化、准确化和系统化的一个有效工具。计算机的使用,信息化的管理促进了输血科的业务工作,输血科已由原来的手工工作模式转变为计算机管理模式,计算机系统能够智能地判断是否需要配血、所配血制品是否符合要求,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许多人为差错的产生;从医生开具用血申请,到血库发出血制品,均通过系统完成,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提高了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但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6.1 需要推广电子病历以简化用血流程

医生通过系统开具用血申请与用血处方,大大简化了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由于法律等因素,无法取消手工证明,因此,只有电子病历的有效执行,才能减少来回传递证明,方便医务人员工作。

6.2 需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用血的信息管理

血库完成发血后,用血申请单的操作便结束,对于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情况,缺乏监控,血库未能及时地解决问题,未能有效地控制安全用血,因此,需要增加医生对输血情况的反馈信息。

6.3 需不断改进流程,简化病人用血手续

门诊病人由于需要先交费后用血,但费用需要实际用完血后才可定出,收费才准确,造成病人或其家属多次往返于收费处与输血科之间,增加了患者的麻烦,现在,需以患者为中心,因此,需要简化流程,方便患者。如果先交押金,则可同住院患者同样操作。

参考文献

[1]肖星甫.输血技术手册[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376.

[2]梁文华,黄宗清,刘晓伟,等.协助医院落实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10):51.

[3]杨天楹,杨成民,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71.

3.用血流程 篇三

为切实落实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 版)》第19条“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和第28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之规定,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号),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临床用血前评估

(一)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二)拟实行输血治疗的病例应明确在病历中记载输血适应证,适应证的评估应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为基础,可以参考当前最新的相关专业的专家所达成的共识。

(三)患方签署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时的态度也是用血前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条用血后效果评价

(一)病历中应记录本次输血过程的主要细节。

(二)血液输注完毕后应参照用血前的评估项目进行效果评价,并记载于病历中。

(三)必要时应评价并记录相对迟发的用血效果。

4.-临床用血自查 篇四

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与评价工作的自查报告

根据 德卫医[2015]7号关于对全市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与评价情况的通报,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山东省医院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的相关要求。由我院王静副院长主管领导,输血管理委员会全体成员组成,对我院临床用血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行专项梳理自查自纠,自查情况如下:

1、依法执业:我院输血工作完全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由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监督管理,输血科工作人员均经过卫生行政部门输血技术培训。

2、输血科建设:输血科面积达到150M有独立的储血室、配血室、发血室、仪器室、办公室、值班室。

3、输血科设备:储血专用冷藏箱、储浆专用冰柜、热合机、37℃培养箱、融浆机、血型鉴定专用离心机、孵育器、配血专用离心机、显微镜、酶标仪,洗板机等、符合输血科建设规定。

4、输血科(SOP)文件:操作规程、职责、制度、程序健全。并结合我院自身情况制定了临床急救用血应急预案、临床用血管理规定、安全输血操作规程、Rh(D)阴性血输血应,急预案、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临床用血评价制度、等相关制度。各项规章制度统一上墙,并认真依照规章制度执行。

5、输血科人员构成:主管检验师1人、检验师2人、检验士5人,执业人员情况符合。

6、血液储存管理:储血冰箱实时监控,严格血液出、入库质量控制管理,双签字交接,符合规定。

7、科学合理用血: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规范了输血病程记录。成分输血率达100%,有输血后效果评价。

8、输血管理、培训:每月对临床科室进行用血通报,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认真学习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标准,研究我院临床用血督查情况及整改措施。并与4月8日进行了一次全院医务人员临床用血相关知识培训。

9、临床用血管理:

(1)、少数临床科室择期用血备血不到位。(2)、临床科室用血有输血后效果评价但无输血前评估。

改进计划:

1、积极发挥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加大对临床科室合理输血监督力度。

2、输血科开展新的输血检测项目:血栓弹力图、基因血型鉴定等。

3、突破瓶颈,输血科积极主动配合临床做好择期输血备血工作。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有计划对全院医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输血知识。

5.应急用血工作预案 篇五

一.人员组成: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成员:

二.职责

1.医务科负责紧急输血应急工作统一领导、决策和现场指挥

2.医务科负责各科室协调与信息上报,并监督预案具体实施

3.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的应急工作。

三:紧急用血标准:

1.患者失血量大于血容量20%的。

2.临床输血评估用血大于800毫升。

3.其它抢救措施已展开症状改善不明显

4.患者各项指标已达输血指南标准。

5.确定突发危重症患者或新入院危重患者。

四.预案

1.临床科室需要大量输血救治时,由医务人员立即向输血科提交输血申请单和配血标本,并在申请单上注明紧急程度。

2.输血科收到紧急输血申请单后,查看库存血量,同时组织人员快速准确无误配血,先少量配血以应急用,再继续大量配血。

3.如需血型的血量不足时,应立即通知省血液中心紧急送血。

4.一次应急用血超过1600毫升时,要履行报批手续,用血事后应按要求报医务科补办手续。

5.对于RH(D)阴性和其它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1)如库存没有同型RH阴性血,可先输注同型RH阴性血浆,同时联系省血液中心紧

急送血。

(2)如RH阴性患者需抢救输血,库存又没有同型血,要输注RH阳性血是抢救生命的唯一选择,但需满足以下条件才能输注。

a.危及生命的失血。

b.患者血清中无抗D抗体(输血前做抗体筛查)。

c.男性没有输血史。

d.女性没有输血史与妊娠史。

e.在《输血治疗同意书》基础上,告知患者家属利害关系,家属同意,报领导批准,需有文字记录,需医患双方签字备案。

五: 接到严重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群伤事件后,需大量用血,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按其执行。

六:总结评估与改进

6.浅谈临床用血和输血管理 篇六

1 血液的一般物理性质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黏稠混悬液, 血浆约占55%, 血细胞约占4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是一种复杂的胶体溶液, 组成非常恒定, 其中固体成分占8%~9%, 水分占91%~92%。固体成分包括各种血浆蛋白、营养成分、无机盐、维生素和代谢终产物等。正常成人血量占体质量的7%~9%, 即60~80ml/kg体质量, 成人平均血量5L左右。血液pH为7.35~7.45, 比重为1.050~1.060, 相对黏度为4~5, 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 Osm/ (kg·H2O) , 血液离体后数分钟即自行凝固。

2 科学输血的原则

科学输血的原则就是要科学、合理、安全地进行输血。由于血液的性质和医学科学的发展, 使输血成为治疗和抢救患者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临床科室和输血科 (或血库) 共同担负着输血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临床科室和输血科 (或血库) 的工作人员, 应了解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以及血型的复杂性,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尽量减少输血, 特别不要将输血作为给患者补充营养和提高免疫力的手段;应减少输用全血, 尽量避免输用所谓的“新鲜血”, 大力提倡和实行成分输血, 以提高治疗效果, 节省血液资源, 减少和避免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选择适当的患者, 采用自身输血, 更有利于输血安全。

3 血型的复杂性

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血型的概念已由过去仅指红细胞表面血型抗原的差异发展为各种血液成分遗传多态性的标记。人体不仅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均有各自的复杂的血型系统, 血浆中免疫球蛋白、酶等亦有很多型的差异。就连红细胞血型, 到目前为止至少发现29个血型系统, 200多种血型抗原。

4 血源性传播的疾病

输血可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梅毒螺旋体、黑热病原虫、丝虫、弓形虫、回归热、新型克雅病等。

5 输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一般可出现发热反应、溶血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及血液传播性疾病。大量输血还可发生心脏负荷过重、出血倾向、低体温、酸碱平衡失调、枸橼酸盐中毒及高钾血症等。

6 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尽量减少输血

因为血型的复杂性, 目前仅检查A、B、O血型和Rh (D) 血型, 还有其他血型系统尚未检测, 就Rh血型系统还有未检测的C、c、E、e, 因此输血可引起同种免疫性输血反应;输血可发生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输血的血液没有灭活病毒;输血可出现很多的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可造成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可对受血者免疫系统造成抑制。

7 不要把输血作为给患者补充营养的手段

因为输血所输注的异体蛋白质人体不能直接利用, 必须先分解成氨基酸才能参与机体组织蛋白质的合成, 也就是说先进行分解代谢, 然后再进行合成代谢, 而血浆蛋白质以白蛋白为主, 其他蛋白质含量较少, 白蛋白的半衰期约为20d, 所含氨基酸释放缓慢;血浆中必须氨基酸中的色氨酸及亮氨酸含量较低, 从营养学的角度而言, 给危重患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以补充营养的价值不大, 反而可能引起输血反应;补充营养物质的正确做法是口服食物及胃肠外静脉营养疗法;把输血作为给患者补充营养的手段, 是对血液资源的一种浪费。

8 不要将输血作为提高患者免疫力的手段

血浆中含有免疫球蛋白, 但临床应用的血浆为单个供者, 所含免疫球蛋白低, 抗体含量少;对血容量正常的患者而言, 靠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来提高血浆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是不可取的, 这种做法得不偿失, 往往会造成其他不良效果。

9 不宜用血浆来进行扩容

虽然血浆具有扩充血容量的作用, 但因为血浆没有常规灭活病毒, 可传播血源性疾病, 另外血浆为异体物质, 可引起过敏反应。而晶体液、人造胶体液和白蛋白上述风险小, 故扩容应首先考虑应用这些物质。

1 0 提倡自身输血

自身输血是指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 或回收手术野及创伤区的血, 以满足本人手术或将来紧急情况的需要。自身输血可免除接受其他人血带来传染性疾病或异型输血反应的危险, 对于稀有血型患者可解决血源紧张的困难, 同时可以节省血液资源。但很多情况是不能采集自身输血的, 如贫血、感染、心力衰竭或肝肾功能不全、癌症、阻塞性肺疾患、凝血机制障碍等疾患以及心脏患者等。

1 1 输注全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输注全血的适应证:主要为急性大出血、严重创伤、心脏外科手术和换血等。即使这些适应证也不必全部输用全血, 可以用一部分浓缩红细胞和代浆血。

输注全血的禁忌证: (1) 婴幼儿、老年人、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的贫血患者; (2) 血容量正常而需要输血的贫血患者; (3) 由于妊娠或曾接受过输血且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的贫血患者; (4) 已产生抗IgA者; (5) 需要长期反复输血的患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关键词:血液,输血,管理

参考文献

[1]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1-12.

7.临床用血知识培训制度 篇七

一、培训形式

1、举办各类学习班、讲座、知识问答等不同形式,对各类人员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做到全体医务人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

2、每年新进医务人员必须参加临床用血知识培训后才能上岗。

3、每年所有医务人员必须统一参加1次以上临床用血知识培训。

二、培训对象

全体医务人员

三、培训内容

1、相关临床用血制度的法律法规以及我院的相关规定、制度

2、临床医师在用血是应负哪些责任?

3、临床护士在输血过程中应负哪些责任?

4、输血病人的血样采集及送检

5、取血时应注意什么?

6、输血时应注意什么

7、输血不畅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和处理?

8.临床用血管理及评估 篇八

四平中心医院输血科

王越

关于进一步规范吉林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相关医疗文书的通知:各市(州)卫生局、中医药管理局,长白山管委会社管办:为进一步加强吉林省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的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确保输血安全、高效。省卫生厅委托吉林省临床输血质量质控中心整理并编制《吉林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记录单(2011年版)》(具体见附件1-20)。请各市、州卫生局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督促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照《吉林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记录单(附件1-20)》提供的模板,结合本医院临床实际工作需要,制定并不断完善适合本单位实际需要的输血文件,进一步规范我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

附件:吉林省医疗机构输血记录单样式(附件1-20)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相关医疗文书略)

自体输血:1概念:自体输血就是当病人需要输血时,输入病人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

或失血回收的血液。

2方式(1)回收式自体输血 :采用自体输血装置,抗凝和过滤后再回输给病人。在手术室由麻醉医师来完成。

(2)稀释式自体输血:临手术前自体采血,用血浆增量剂去交换失血,因而病人的血容量保持不变,而血液处于稀释状态。这样可减少红细胞的丢失。由手术室护士和麻醉科医师完成。

(3)贮存式自体输血 :选择符合条件的择期手术病人,于手术前若干日内,定期反复采血贮存,然后在手术时或急需时输还病人。由输血科与临床医护人员共同完成。地点选择在进行自体输血的患者所在的科室。血袋和仪器由输血科提供,并派专人协助采血。采血人暂时由相应科室护士承担。采集后的血液放在输血科贮血冰箱中保存。

3临床意义:自体输血可避免输同种异体血可能发生的感染性疾病的可能,可避免免疫作用所致的溶血、发热、过敏或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可杜绝输同种异体血的差错事故;还可刺激患者骨髓造血功能 ;为稀有血型患者自身贮存血液,以备急需。

吉林省三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2012年版)

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

加强临床用血过程管理,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科学用血。开展对临床医师输血知识教育与培训,一年至少一次。开展临床用血评价,促进临床合理用血。

各临床科室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

主管部门每季度对各临床科室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并用于科室质量管理评定和医师个人用血权限的认定。

执行输血前检测规定,输血前向患者及近亲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风险,并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一 按照相关规定,对准备输血的患者进行血型及感染筛查(肝功能,乙肝五项,HCV,HIV,梅毒抗体)的相关检测 二有相关规定要求医师向患者,近亲属或委托人充分说明使用血液成分的必要性,使用的风险和利弊及可选择的其他办法,并记录在病例中。(1)取得患者或委托人知情同意书后,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2)同意书中可明确其他输血方式的选择权。(3)同意书中可明确输血次数。

(4)《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入病例保存。

(5)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特殊情况需紧急输血,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三 医院对特殊情况下的紧急输血有相关的规定与批准流程。

要求:

输血前血型及感染筛查检测率100%

2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签署率100%

有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做到安全,有效,科学用血。

医院有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要求

医院对输血适应证有严格规定,定期评价与分析用血趋势

医务人员掌握输血适应症相关规定,做到安全,有效,科学用血。有输血前评估指征或检测指标落实情况督导检查,有记录。成分输血率100%达至相关要求。

输血前评估指证或检测指标100%符合规范要求。用血适应症合格率100%达到相关标准。

输血前评估指证 输血前评估:就是医生对患者输血治疗的利弊进行权衡,只有当确认输血好处大于风险时才进行输注。

原则:该输的血及时输;无适应症的血绝对不输;可输可不输的血尽量不输。

明确输血目的:(1)增加血液的携氧能力(2)纠正凝血功能异常。除了这两个目的之外的输血应视为不合理输血。

医疗机构应该积极开展血液保护相关技术,建立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等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医院具备开展血液保护相关技术的设备条件

医务人员掌握血液保护相关技术并能积极开展工作

异体输血量与上用血量比较,其增长率低于住院患者(或手术台数)增长率。自体输血率达25%。

异体输血患者人数人均输血量与上用血量相比“零”增长。

什么是血液保护:血液保护的概念及意义:是指通过改善生物兼容性、减少血液中某些成分激活,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各种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即通过各种方法,保护和保存血液,防止丢失、破坏和传染,并有计划地管好、用好这一天然资源。不必要的输血既增加了输血风险,也造成了宝贵血液资源的浪费。在临床输血实践中大力开展血液保护,尽量做到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和自体输血,对于进一步减少输血传播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防止因大量输血引发的免疫抑制、术后感染和癌症转移等并发症,保护血液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血液保护的主要措施:(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科学证据已经证明,放宽输血适应证对患者不利。因此,杜绝不必要的输血,既有利于保护患者,又有利于节约用血。

(2)减少失血:减少手术中不必要的出血是减少异体输血的关键措施。完善、彻底的外科止血是减少手术失血的关键。对任何出血都应认真处理,不可忽视长时间手术创面广泛渗血。调整手术体位和使用止血带是减少失血的有效方法。局部应用止血药物、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均为有效地减少失血的综合措施之一。微创外科手术(如腔镜手术)能够显著减少出血。

(3)自身输血:自身输血有3种方法:贮血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4)血液保护药物的应用:主要有:①术前使用红细胞生成素或维生素K;②预防性应用抗纤溶药(6-氨基己酸、抑肽酶);③应用重组因子Ⅶ激活物对大型手术的困难止血具有显著疗效。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完整详细

1)包括输血原因,输注成分,血型和数量,输注过程观察情况,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等内容。(2)不同输血方式的选择与记录

(3)输血治疗后病程记录有输注效果评价的描述。

(4)手术输血患者其手术记录,麻醉记录,护理记录,术后记录中出血与输血量要完整一致;输血量与发血量一致。

有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质量的督导检查和改进措施。

落实整改措施有成效,输血治疗病程记录100%符合规范要求。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申请审核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1输血申请单审核率100% 2大量用血报批审核率100% 3用血的申请单格式及书写规范,信息记录完整。

4临床单例患者用全血或红细胞超过10U履行报批手续,需要科室主任签名或输血科医师会诊同意,报医务科批准,送输血科备案。紧急用血必须履行补办报批手续。

有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输血前在患者床旁由两名医务人员准确核对受血者和血液信息。明确规定从发血到输血结束的最长时限。

制订使用输血器和辅助设备(如血液复温)的操作规范与流程。在血液输注过程中不得添加任何药物。

输血中要监护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及时处理。输血全过程的信息应及时记录于病例中

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方案与实施情况记录

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有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发生疑似输血反应时医务人员有章可循,并应立即向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

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其原因。要有调查时临床及时处理患者的规范。输血科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职能部门会同输血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评价结果的反馈率100%。相关部门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有记录。

相关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有血液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

有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输血前评估和输血管理

医生的输血权限:将来国家要对医生进行输血处方权的考试。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医生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和/或“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对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进行输血前评估。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的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在中心医院大网上下载。输血前评估 目的

为规范临床医师输血前对患者的评估,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血液输注给患者。

通俗地说:输血前评估就是医生对患者输血治疗的利弊进行权衡。

原则:世界卫生组织对合理用血的定义是:输注安全的血液制品,仅用于治疗可能导致病人死亡或引起患者处于严重情况却无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疾病。只有当输血对患者的好处大于所冒风险时才进行输注。

原则:该输的血及时输,无适应证的血绝对不输,可输可不输的血尽量不输 职责 临床医师

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仔细评估,决定是否需要输血及输何种血液成分。2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对临床输血进行监督检查及组织培训。

管理程序: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值最客观,但不是决定输血的最好指标。

贫血原因(急性失血、慢性贫血或溶血)、患者心肺功能和组织供氧情况、患者对贫血的耐受力等因素对判断是否输血更有价值。

在决定输血之前,临床医师应问自己下列9个问题:

1、输血的目的是什么?

输血的目的通常只有2个:

①增加血液的携氧能力;

②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除了这 2 个目的之外的输血,即应视为不合理输血。、能否减少出血或解除病因,以降低患者的输血需求?输血仅仅是治标的手段,关键是找出病因并及时解除、是否应先给予其他治疗?

急性失血患者补液扩容前不应输注红细胞,而要选择无细胞的复苏液-晶体或胶体液。输注血浆也要谨慎,已有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人造胶体溶液作为容量扩张剂比血浆更为安全、经济,而且没有引起感染和免疫并发症的危险。、该患者是否具有输血的临床指征或者实验室指征?

实验室客观指标:输红细胞参考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输血小板注意血小板数,输血浆参考凝血酶元时间及纤维等。输血传播艾滋病、肝炎、梅毒等疾病的风险如何?

各种传染病的“窗口期”是任何先进的仪器设备都检测不出来的,所以“输血知情同意书”是不可缺的。

6给该患者输血是否利大于弊?只有当输血对患者利大于弊时才能选择进行输血。只要可能,要使用药物替代输血治疗,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当无法及时获得血液时,有何其他治疗措施? 应在综合救治的同时大力开展血液保护,尽量做到少出血或进行自体血回收,争取救治的时间。急性失血导致血容量不足时,应首先补充足够液体,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尽快纠正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是否具有经验丰富的医师负责监护输血患者,并能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迅速处理?是否已将输血决定及理由写入病程记录和输血申请单?

为规范临床输血治疗,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合理、有效,应认真履行必要的输血申请手续,并将输血决定及理由写入病程记录备查。

如果回答完上述9个问题后,仍难以决定是否需要输血,则扪心自问最后一个问题:如果这位患者就是我自己或我的孩子,在此种情况下要接受输血吗?

仁心仁术、将心比心;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输血指征:应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三“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及附件四“内科输血指南”的要求,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红细胞

(1)急性失血:①Hb>100g/L不必输注;②Hb<70g/L考虑输注;③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2)慢性贫血:①Hb<60g/L并有明显贫血症状者,可考虑输注;②贫血严重,虽症状不明显,但需要手术或待产孕妇,可考虑输注。

(3)不合理应用:①急性失血患者补液扩容前就输红细胞;②Hb>100g/L输注红细胞;③失血量<20%血容量输注红细胞;④慢性贫血病因未查明,Hb>60g/L无明显贫血症状输注红细胞。

血小板

(1)内科:①血小板数>50×109/L一般不需输注;②血小板数(10~50)×109/L根据出血情况决定;③血小板数<5×109/L应立即输注。

(2)外科:①血小板数>100×109/L不需输注;②血小板数<50×109/L应考虑输注;③血小板数在(50~100)×109/L之间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3)不合理应用:①血小板数>100×109/L输注血小板;②血小板数在(50~100)×109/L之间无明显出血输注血小板。

新鲜冰冻血浆

(1)内科:①各种原因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特别是肝病患者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②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外科:①凝血酶原时间(PT)或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大于正常对照1.5倍,创面弥慢性渗血;②大量输入库存血引起的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③紧急对抗华法林的抗凝血作用。

(3)不合理应用:①用于补充血容量;②与红细胞搭配输注;③用于补充营养;④用于促进伤口愈合。

冷沉淀

(1)内科:①治疗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②治疗血管性血友病;③治疗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2)外科:①补充纤维蛋白原;②与新鲜冰冻血浆及血小板配合应用纠正凝血功能障碍。(3)不合理应用:纤维蛋白原>0.8g/L,无出血表现输注冷沉淀。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每年可用《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和《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对临床输血合理性进行评估,并针对临床输血不合理情况进行培训,促进临床医师输血技术水平的提高。

临床输血相关文书的填写

9.医院合理用血回顾性调查分析 篇九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输血病历428份, 其中普外科119份、泌尿外科82份、脑外科27份、骨伤科66份、手足外科11份、妇产科55份、内1科36份、内2科19份、内3科6份、儿科6份、内5科1份。

1.2 方法

以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3“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及附件4“内科输血指南”为依据[1,2], 制定合理用血调查标准, 调查内容包括:Hb、Hct、凝血四项、麻醉记录、护理记录、手术记录、失血量、心肺肝肾功能、住院患者风险评估表、年龄、体重、输血成份及输血量等

1.3 红细胞合理输注标准

手术科室:Hb<70 g/L;Hb70~100 g/L的高龄手术、心肺代偿功能不全患者;急性失血量>总血容量20%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且失血量>总血容量30%时为合理输血[2]。内科:Hb<60 g/L或Hct<0.2或贫血伴缺氧症状为合理输血。

1.4 冰冻血浆合理输注标准

手术科室:PT或APTT>正常1.5倍或FIB<0.8 g/L创面渗血;补充凝血因子剂量符合10~15 m L/kg体重;大量输入库存悬浮红细胞后等为合理输血。内科:严重肝脏疾病、各种原因引进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并伴出血表现为合理输血。

1.5 少量输血判断标准

失血量<20%血容量、Hb>100 g/L、申请输注RBC≤2 U判断为少量输血。

1.6 搭配输血判断标准

无明确血浆输注指征, 习惯性申请输注RBC2 U+血浆200 m L或首日输注RBC2 U、第2天输注血浆200 m L判断为搭配输血 (200 m L全血制备的RBC为1 U) 。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科室与内科 (非手术科室) 用血情况比较

调查428份全部输血病历中, 合理用血病历277份, 总体合理性为64.72%;其中手术科室输血病历360份, 合理用血病历210份, 合理性为58.3%, 内科 (非手术科室) 输血病历68份, 合理用血病历67份, 合理性为98.5%。手术科室与内科 (非手术科室) 用血合理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043.91, P<0.05) , 见表1。

2.2 各手术科室间用血比较

妇产科、手足外科输血合理性分别为90.9%、90.9%, 骨伤科、脑外科次之, 分别为78.8%、74.1%, 泌尿外科、普外科欠佳, 分别为50.0%、31.1%, 见表2。2.3各内科 (非手术科室) 间用血比较各内科间用血合理性比较差异不明显, 见表3。

份 (%)

*与内科比较, P<0.05

份 (%)

份 (%)

3 讨论

国家卫生部2000年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之附件3“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及附件4“内科输血指南”分别对手术科室及内科用血作出了具体的适应证标准规定、《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2012年修订) 第19条规定: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 对输血指征进行综合评估, 制定输血方案[3,4]。本文调查资料显示: (1) 手术科室与内科用血合理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内科好于手术科室, 其合理性比类分别为98.5%、58.3%, 说明手术科室医师未能较好掌握输血适应证、对输血指征的把握随意性较强。外科医师对输血指征把握不严、输血适应证掌握欠佳, 与文献报道一致。 (2) 不同手术科室间输血适应证掌握也存在差异, 妇产科、手足外科输血适应证掌握较好, 其合理性比例分别为90.9%、90.9%, 骨伤科、脑外科次之其合理性比例分别为78.8%、74.1%, 泌尿外科、普外科欠佳, 其合理性比例分别为50.0%、31.1%, 无指征等不合理输血也主要集中在这两科室, 分别为24.4%、51.3%, 而无指征输血主要是不合理输注血浆, 搭配输血也主要集中在这两科室, 一方面说明这两个科室医师输“安慰血”还普遍存在, 为不该输血的患者输了血。另一方面与这两科室病种有关, 这两个科室肿瘤、肝胆疾病、肾脏疾病患者比重较大。临床医师为这类患者输注血浆补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补充白蛋白、提高胶体渗透压, 这些都属于不合理输血, 血浆不合理输注还与市场上白蛋白价格昂贵、医师认为输注血浆可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 同时医师又忽略了输血浆的风险有关。手术科室不合理输血比例偏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临床医师对手术失血量估计出现偏差, 术后输血指征放宽, 而血库工作人员不了解患者的实际病情, 从而导致血库盲目满足临床用血需求, 对临床输血的监督管理滞后有关[5,6]。

血液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理应得到充分合理利用。输血是临床抢救治疗不可缺少的手段, 但输血也是一个组织移植过程[7,8], 存在着免疫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传播相关疾病的风险, 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9,10]。故临床医师必须严格按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 严格输血指征、明确输血目的, 不得把输血治疗作为支持疗法、不能将血浆作为扩容剂、营养剂使用。只有在替代方法不能解决需要, 并且不输血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预后时方可采取输血治疗, 输血应遵循能不输则不输, 能少输不多输的原则, 做到科学合理、安全有效利用血液这一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胡丽华.检验与临床诊断-输血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 卫医法[2000], 2000:184

[3]杨宝成, 孔令魁, 邵超鹏, 等.2597份临床输血病历用血合理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8, 21 (3) :193-196.

[4]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85号, 2012.

[5]张钦辉.临床输血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43-179.

[6]滕本秀, 李忠俊.提高医院输血科科学合理有效用血的管理理念[J].重庆医学.2009, 38 (12) :1450-1451.

[7]安万新.合理用血保证输血安全[J].中国输血杂志, 2008, 21 (15) :329-330.

[8]龚永启, 王奕锐, 胡华, 等.医院输血科规范化管理与临床输血安全的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4 (1) :8-9.

[9]邢英新, 张秀云, 关兴丽, 等.从提高输血安全探讨医院输血科的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0) :248-249.

10.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篇十

第一条

为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加强临床用血组织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保证落实。

第三条 院长是第一责任人。第四条

输血科的主要职责是:

(一)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临床合理用血;

(二)负责制订临床用血储备计划,根据血站供血的预警信息和医院的血液库存情况协调临床用血;

(三)负责血液预订、入库、储存、发放工作;

(四)负责输血相关免疫血液学检测;

(五)参与推动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

(六)参与特殊输血治疗病例的会诊,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咨询;

(七)参与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调查;

(八)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参与开展血液治疗相关技术;

(九)承担医疗机构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的其他任务。

第五条 必须使用血液中心提供的血液,输血科配合血液中心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机制,保障临床用血需求和正常医疗秩序。

第六条

输血科科学制订临床用血计划,建立临床合理用血的评价制度,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

第七条

输血科对血液预订、接收、入库、储存、出库及库存预警等进行管理,保证血液储存、运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

输血科储血设施应当保证运行有效,全血、红细胞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6℃,血小板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0-24℃。储血保管人员应当做好血液储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

第八条

输血科接收血液中心发送的血液后,应当对血袋标签进行核对。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的血液入库,做好登记;并按不同品种、血型和采血日期(或有效期),分别有序存放于专用储藏设施内。经办人签名并签署入库时间。

血袋标签核对的主要内容是:

(一)血站的名称;

(二)献血编号或者条形码、血型;

(三)血液品种;

(四)采血日期及时间或者制备日期及时间;

(五)有效期及时间;

(六)储存条件。

禁止将血袋标签不合格的血液入库。

第九条

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第十条 临床用血报批、申请、登记流程

(一)临床经治医师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制定用血计划,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二)在输血治疗前,医师应当向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和风险,并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由医患双方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需要紧急输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主管院长、医政处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后,可以立即实施输血治疗。并记入病案。

(三)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

医师决定需输血量、成份、性质,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提出,相应级别人员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急诊用血及时)送交输血科备血。

1、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2、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政处批准,方可备血。

以上第二款、第三款和第四款规定不适用于急救用血。

第十一条

输血科和临床科室应当在血液发放和输血时必须做到:

(一)患者首次输血前必须做如下检验:血型ABO正反定型、RhD、HGB、HCT、PLT、ALT、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Anti-HCV、Anti-HIV1/

2、梅毒等。再次输血必须作血型、HGB、HCT、PLT。检验结果必须填入《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申请单》。

(二)经治医师必须认真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输血治疗同意书》,并进行核对。

(三)经治护士必须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诊号、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四)执行护士必须亲自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逐项核对无误,输血科才能接收。

(五)输血科根据输血申请必须做受血患者送检血样的血型复检。再根据复检结果做交叉配血试验。

(六)输血科工作人员在做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过程中必须认真核对受血者血样、血液制品各项标识与信息,准确记录,确保无误。

(七)用血科室取血与输血科发血双方必须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确认无误方能发出血液。

(八)在患者的床旁由两名工作人员准确核对受血者和血液信息、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确认准确无误方可决定输血。

(九)经治医师与护士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执行输血。

(十)从发血到输血结束的最长时限为4小时。

(十一)血液输注过程中不得添加任何药物。

(十二)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十三)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保存24小时后按规定销毁,做好销毁记录。

(十四)一次性输血耗材同时送回输血科,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好记录。

第十二条

积极开展自体输血技术,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提高合理用血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医务人员应当动员符合条件的患者接受自体输血技术,提高输血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第十三条 医务人员应当积极推行成分输血,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十四条 医务人员应当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规范开展互助献血工作。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填写登记表,到血液中心无偿献血,由血液中心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输血科指定专人到血液中心取血。所取血液包装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血液成份必须符合输血申请要求,否则不得领取。

第十五条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实行报告制度。第十六条 临床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应当积极救治患者,立即通知经治或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医政处,并做好观察和记录。临床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一)通知输血科核对保存于输血科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用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等。剩余血袋交回输血科,以备检查。

(二)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三)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四)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五)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六)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七)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八)异常情况记录在病历中。

(九)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第十七条 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流程

(一)经治医师/护士发现输血反应,必须及时处理、记录,报告主治医师,通知输血科。

(二)主治医师组织治疗和抢救,核对临床输血各项质量记录,查找原因。

(三)上报医政处。

(四)输血科报告科主任并核对输血科检验各项质量记录,查找原因。

(五)输血科科主任组织复检、诊断试验,作好记录。报告临床,共同分析,确定诊断,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六)临床与输血科主任根据记录回顾分析原因,得出结论,采取预防措施。

(七)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组织对事故的调查,分清技术责任与差错责任,得出处理意见,报院长批准执行。

第十八条 凡血液制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一)标签破损,血液沾污;

(二)血袋有破损、漏;

(三)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四)血浆量乳糜状或暗灰色;

(五)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六)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七)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八)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第十九条

严格执行临床用血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保证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大量伤员和特殊病例、稀缺血型等应急用血的供应和安全。

特殊用血(如稀有血型)应急协调机制:

(一)积极与血液中心联系。

(二)条件允许开展术前预存式储血、术中自体血回输。

第二十条

严格执行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

(一)输血治疗病程记录完整详细,至少包括输血原因,输注成分、血型和数量,输注过程观察情况,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等内容。

(二)不同输血方式的选择与记录。

(三)输血治疗后病程记录有输注效果评价的描述。

(四)手术输血患者其手术记录、麻醉记录、护理记录、术后记录中出血与输血量要完整一致;输血量与发血量一致。

第二十一条

建立培训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临床用血和无偿献血知识的培训,将临床用血相关知识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内容。新上岗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岗前临床用血相关知识培训及考核。

第二十二条

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禁止将用血量和经济收入作为输血科或者输血科工作的考核指标。

第二十三条

输血质量监测、考核和信息反馈制度

(一)临床医师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高输血治疗效果质量。

(二)经治医师必须认真履行输血申请、患者同意、报批、登记的法规手续,严格执行输血前检验的采样、送检、核对制度。

(三)输血科执行以下控制程序:

1、环境、设施、设备符合医院控制感染管理制度要求,做好消毒、灭菌监测与记录。

2、试验器材合格,鉴定血型、交叉配血试剂必须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3、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建立作业指导书。

4、严格进行送检样品性状检查与输血申请单核对、登记。

5、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输血前检查。

6、根据血型鉴定结果认真核对血液制品合格,保温、避振荡运回医院。按要求贮存,做好贮存记录。

7、核对血液与送检样品,按作业指导书鉴定血型、交叉配血。复核试验结果,有疑问时复检或做进一步检验,确认献血与受血相配,逐项填写交叉配血报告单。保存检样,做好记录。

(四)临床取血,执行输血,控制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

(五)临床科室与输血科必须积极配合,做好从输血申请到完成输血全过程及控制输血反应和输血感染各个工作环节(根据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的质量监测和信息反馈。

(六)临床科主任与输血科主任负责输血质量监督与持续改进。

(七)医疗质量处根据病历记录进行考核。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进行通报批评,并予以警告;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未作为的;

(二)未拟定临床用血计划或者一年内未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的;

(三)未执行血液发放和输血核对制度的;

(四)未执行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的;

(五)未执行对医务人员临床用血和无偿献血知识培训制度的;

(六)未执行对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的;

(七)将经济收入作为对输血科或者输血科工作的考核指标的;

(八)违反本办法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五条 医务人员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的,责令改正;给患者健康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并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六条

11.某医院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篇十一

1目的 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推进科学合理用血,保障临床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安全。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临床医护人员

3定义 临床用血制度指在临床用血全过程中,对与临床用血相关的各项程序和环节进行审核和评估,以保障患者临床用血安全的制度。4内容

4.1、临床用血应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有关规定,提倡科学合理用血,杜绝浪费、滥用血液,确保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

4.2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要认真贯彻临床用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监督实施本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规章制度。评估确定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和流程。定期监测、分析和评估临床用血情况,开展临床用血质量评价工作,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分析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提出处理和改进措施。指导并推动开展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4.3临床用血申请审核

4.3.1 用血科室必须严格掌握用血适应症和禁忌症,用血前医师应对患者进行输血指征评估,明确输血目的,合理选择血液成份,保证临床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用血。

4.3.2输血治疗前,主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的目的、方式和风险,并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或无自主意识的患者紧急输血,应报医院医务科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入病历。

4.3.3各级医师要严格执行《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申请单》 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填写,根据备血量,要有各级审批签字。

4.3.3.1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ml的,由中级以上医生提出申请,报请上级医生核准签字;

4.3.3.2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ml-1600ml的,由中级以上医生提出申请,报请上级医生审核,科主任核准审签;

4.3.3.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超过1600ml,由中级以上医生提出申请,科主任核准审签后,报医务部批准;

4.3.3.4急诊、抢救用血后应当按照以上要求补办审批手续。4.4标本采集及送检的审核

4.4.1采集输血标本时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输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各项信息的审核,准确采集输血标本。

4.4.2 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在在接受标本时必须认真审核,确认试管上的标签与输血申请单上的资料一致,如有疑问应重新采集血标本,不得电话询问后就擅自修改错误的标签及输血申请单。

4.5输血科日常工作在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严格执行本机构血液预订、接收、入库、储存、出库、库存预警、等管理制度,做好各项审核工作,保证各个环节规范、准确无误。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对本单位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质控,并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4.6取发血过程审核

4.6.1、配血合格后,由护理人员持取血单到输血科(血库)取血。4.6.2、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4.6.3、任何一方发现疑问均有权取消取发血。4.7 输血过程审核

4.7.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4.7.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4.7.3、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4.8输血后

4.8.1输血方案执行完毕后,临床医师应对照输血目的进行输血效果评价、分析,认真做好输血病程记录。有输血反应的患者,按输血反应相关流程处理与调查,认真记录输血反应处理过程,填写输血反应调查表,上报输血科。医生应对输血科或血站提供的调查评估结果及采取的纠正措施予以记录。4.8.2护理人员要按照要求及时做好护理输血记录。

4.8.3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血库)至少保存一天。4.9特殊情况(或急救)用血管理审批

特殊情况(或急救)用血,各级人员要认真执行《临床用血应急预案》和《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方案》等相关制度及流程,保障临床及时用血。

4.10 职能科室要定期对临床用血进行专项审核、检查,将检查结果在全院公示,并进行相应的奖惩措施,以严格加强临床用血的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的用血。5附件 无

6文件交付 6.1院委会 6.2职能科主任

12.用血流程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为2000—2007年呼和浩特地区临床用血报表。

1.2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000—2007年呼和浩特地区临床用血的ABO血型分布见表1,2000—2007年呼和浩特地区临床使用血浆ABO血型分布见表2。2000—2007年呼和浩特地区临床使用机采血小板ABO血型分布见表3。

[U(%)]

注:此表中临床用血为全血+红细胞,200ml全血为1U。

[U(%)]

注:血浆100ml为1U。

[U(%)]

注:机采1人份为1U。

3 讨论

从统计结果表1看出,呼和浩特地区临床用红细胞类呈逐年增加趋势(除2003年受SARS影响外),其中A、B、O、AB血型所占比例与内蒙地区ABO血型分布(A 0.2514;B 0.3351;O 0.3273;AB0.086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82,P>0.05),目前红细胞已基本满足临床需要,但应在有能力充分保证临床供血的情况下,把保持红细胞功能作为着眼点,适度提高血液的新鲜度,达到既提高输血疗效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目的。

表2显示,临床血浆用量呈明显增加趋势,A、B、O、AB血型所占比例与内蒙地区ABO血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13,P<0.05),O型(31.98%)低于内蒙地区(32.73%),AB型(9.51%)高于内蒙地区(8.62%)。临床用血血型分布与正常人群血型分布的差异,是造成血液偏型的主要原因之一。血浆用量近年来逐渐增多,需求明显增大,在国内具有普遍性[2,3]。原因可能是:(1)随着成分血的推广使用,血浆成分的治疗作用被临床医生所认识;(2)全血输用观念仍未彻底转变,有红细胞搭配血浆输注的现象;(3)存在大量输注血浆补充白蛋白的现象,这可能与白蛋白市场供应不足,价格高于血浆有关;(4)临床仍有用血浆扩容和补充营养的现象。临床医生应权衡输注价值和输血风险,更新输血观念,提高输血的安全、合理、科学使用。

从表3得知,随着临床对血小板在救治作用中认识的提高,机采血小板成分的使用量逐年加大,尤其2007年使用量成倍增加。A、B、O、AB血型所占比例与内蒙地区血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6,P<0.05),A型(27.80%)明显高于内蒙地区(25.14%),B型(30.98%)明显低于内蒙地区(33.51%),临床用血血型分布与正常人群血型分布的差异,是造成血液偏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无偿献血的基础上,应继续大力宣传无偿献血,建立机采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合理制定机采成分最佳库存量,以满足临床需求。

血站保持血液的库存量和需求量的平衡是很重要的,掌握本地区临床用血的ABO血型分布,有助于制定合理的采供血计划,调节好采、供、用关系,尽量保持血液数量、型别合理。避免血液的浪费和滥用,充分利用宝贵的血液资源,保证临床用血的需要和安全。

参考文献

[1]赵桐茂.人类血型遗传学.上海:科学出版社,1987:51.

[2]石坚,王淑容,邓克.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分析.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3,1(4):69-70.

13.临床用血的申请和审批制度 篇十三

1.制600毫升以下的输血申请。检验科工作人员有责任提醒临床经治医生:失血量在600毫升以下的应原则上不输血。确因病情需要者须经科主任批准。

2.申请输血大于600毫升,应由主治医生签字;大于2000毫升,须经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科批准。

3.急诊输血大于600毫升,必须由主治医生签字;1000毫升以上须经科副主任或主任签字。

4.严格按《广东省医院输血技术规范(试行)》有关的输血适应症规定,掌握好各类输血指征,合理、科学地输用各种成分血和全血。

5.做好本院用血量及成分血应用比例的统计和月报、年报,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临床输血水平。

白云区三元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血管理委员会

输血前检查和交叉配血制度

1.“输血申请单”的检查:

(1)检验科须检查“输血申请单”的内容是否填写齐全、无误;

(2)检查是否符合输血适应症,必要时与申请医生联系,并作出必要建议;(3)检查输血量是否按照“临床用血的申请和审批制度”经逐级审批。2.血液标本的检查:

(1)检查血液标本的标签是否正确标记;

(2)核对血液标本与“输血申请单”署名的受血者是否确实无误;(3)检查受血者的ABO血型(必须作正、反定型加以确认);(4)检查受血者的Rh血型;

(5)检查受血者是否存在有临床意义的抗体。3.供体血的检查:

(1)检查、确认供体血和含红细胞的血液成分的ABO血型;(2)检查是否标有Rh(D)血型,无误后方可选用。4.交叉配血:

(1)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抗体检测情况,选择ABO、Rh等血型适合的供体血液,按正确的操作规程与受血者的血液进行交叉配合试验。

(2)含红细胞的血液成份(包括血小板和粒细胞)须同样进行交叉配合试验,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血浆成份制品,应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容。●以上各类项检测均需有完备的登记和实验结果记录,登记与记录本须保存十年。

白云区三元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血管理委员会

血液接收、发放规定

1、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采集血样,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检验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2、检验科根据临床科室输血申请单要求由专门人员前往广州血液中心取血,取血时应负责差验血袋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情况、血液名称及其许可证号、有效期等,如发现不合格血袋可拒绝接收。

3、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尸检,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检验科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4、配血合格后,检验科通知临床医护人员取血。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血袋方可发出。

白云区三元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4.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篇十四

为确保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1.输血申请

1.1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前交血库备血,电话、口头备血无效,输血必须符合输血适应症。

1.2凡可能或需要输血的病人,必须提前做好血型鉴定、血常规、ALT、抗体筛查和乙肝三系、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 滋病抗体等规定项目的血液化验后,方可申请输血。急危、抢救病人应先开验血医嘱,后开输血医嘱。

1.3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写明“我已经了解输血的风险及并发症,同意接受输血治疗”并签名,《输血治疗同意书》存入病历。1.4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的患者紧急输血,应报医院总值班或主管领导同意,并把请示汇报的具体情况记录在病历中。1.5部分血液制品执行预约制度,如RH阴性血液、血小板等,必须提前24h与血库联系,以便血库能与血站及早预约。

1.6血库人员接到临床用血申请单,根据临床用血需求,及时做好血液的预约或储血工作,确保按期发血,储备中如不能满足临床及时与申请医师联系,共同协商解决。

1.7血库应严格核查相关手续,对合格者给予用血,不合格者退回;临床领取用血时,务必认真查对,一经出库原则上不能退回。2.输血会诊与审核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以上规定不适用于急救用血。

3.输血各个环节必须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4.输血不良反应管理

4.1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失血量、贫血程度、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全程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尤其是输血开始后15分钟),对于无自主意识的患者、婴儿、无家属伴随的儿童,更应重点严密地观察其生命体征。

4.2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为: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及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血库;怀疑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血库。

5、积极推行节约用血的新型医疗技术,积极推行成分输血,规范开展互助献血工作,提高合理用血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动员符合条件的患者接受自体输血技术,提高输血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临床合理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施行,本院制订了科学合理、节约用血的一些措施,把降低输血总量,提高成分输血比例作为医院的目标,根据国家卫生部制订医疗用血评价制度,将对患者在临床治疗时,是否有必要使用大量的血液和血液成份制品正确应用进行用血评估,对是否有必要用血以及用血能起多大的作用进行评估和评价。

一、符合用血的条件

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血色素下降至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凝血因子缺失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二、成份血的适应病症

1、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 000 ml~1 200 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

2、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3、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

4、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④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而引起发热的患者等。

5、白(粒)细胞:白(粒)细胞减少症。

6、血小板: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的病人。

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下降者。

7、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8冷沉淀:主要用于血友病甲,血管性血友病及纤维蛋白原缺乏患者。

三、科学合理、节约用血措施

1、医院领导重视 成立以业务院长、医务科长、检验科、血库主任及临床科主任为成员的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依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对医院的临床用血进行监督、指导。

2、严格执行输血工作“三统一”的规定 本院一律使用规定的采供血机构—六安市中心血站供应的血液及血液成分,主动及时与其联系,互通信息,全市计算机联网,进一步确保临床用血及时与安全。

3、医护人员学习与考核相结合 组织全体临床医生认真学习国家有关临床输血的法律法规,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用血知识讲座。

4、患者或家属签订输血同意书 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需要输血治疗时,应切实负起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安全用血的责任。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可能发生输血反应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窗口期问题),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订输血同意书。这样使患者及其家属知道输血既有治疗作用,但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从而杜绝输注“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新鲜血”,医院的输血人次减少总用血量下降,同时也减少了由于输血所引起的医疗纠纷。

5、临床输血申请和审批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以上规定不适用于急救用血。

6、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如失血量不超过血容量的20%时不输血)。临床医师必须重视成分输血,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

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的管理,促进更加科学、安全、合理用血,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临床科室和医师个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特制订本制度:

一、临床用血评价制度

评价临床科室和医师合理用血和输血后疗效评估的实施情况。1. 用血合理性的评价:主要评价是否严格按照输血适应症进行输血,输血适应症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执行。

2. 输血后疗效的评价:主要评价在输血后是否有输血治疗的疗效评价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处理、记录。

二、临床用血公示制度

实施临床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专项检查,将检查结果在全院公示,并由医院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更好提升临床用血的科学管理,促进临床用血合理、安全、有效。

1. 检查人员:由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2. 检查方法:每月检查,抽取当月所有输血病历。3. 检查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临床输血申请单》的填写是否规范;

(2)输血前是否有输血前免疫学检查;

(3)输血前患者是否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4)是否有相关实验室检查,是否有临床输血指征;(5)大量用血是否有审批;

(6)是否有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上报制度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一般包括: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溶血反应

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 输血传播的疾病

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三、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相关科室医师应详细记录输血反应反馈卡后送血库,并及时调查处理。血库每月统计上报输血管理委员会,并向负责供血的血站反馈。

四、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对策,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

输血感染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1、当出现输血后感染病例时,经治医师应立即填写输血后感染报告单,上报血库。

2、血库接到报告后应深入临床科室,记录发生输血后感染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感染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对疑为输血后感染病人进行评估,并详细做好记录,必要时请市中心血站专家会诊评估。

3、因输血发生感染性疾病,经治医生必须认真按照要求填写感染疾病报告卡,24 小时内上报院感办。

4、因输血所发生的感染性疾病,血库必须将受供血者血样重新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及时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5、院感办接到报告后应及时组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查找感染源及追踪感染原因,做好相应登记,写出调查报告,同时要及时上报市中心血站处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制定相应防范措施。

6、经治医师、护士应配合职能部门查找、追踪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7、分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8、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一段时期内出现输血传染病症状,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除向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外,应向供血机构书面报告。

血液报废工作制度

1、血库应注意进库血液的失效期,以防止不必要的浪费,血液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2、血库因某种原因需要报损血液的,须填写血液报损申请单,报血库负责人。

3、血库负责人核实血液报损原因,上报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有关领导报批。

4、报损血液批准后,报批单登记备案,以防查处。

5、血液报损后,同时从电脑中出库该血袋资料,并注明为报损血液。

上一篇:护士个人工作计划怎么写范文下一篇:鸡年经典短信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