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研究论文

2024-09-05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研究论文(12篇)

1.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研究论文 篇一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与对策

王文涛

【专题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专 题 号】G32

【复印期号】2011年04期

【原文出处】《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西安)2010年12期第29~31页 【作者简介】王文涛,山东省肥城市教学研究室。【关 键 词】EEUU

低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指偏离教学目标、违背教学规律、忽视学生的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而产生的诸多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这些低效教学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制约了课堂教学的健康、持续发展,成为优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瑕疵”。为此,笔者对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低效行为进行了分类归纳,并提出改善建议,以与同行交流。

一、课前准备的低效现象

一是教师备课不充分。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造成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缺乏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茫然,或不知所措,或回答不准;对待某一问题只有一种答案,当学生的回答偏离预设范围时便无法驾驭;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不能信手拈来等。二是学生预习不充分。课前预习马马虎虎,不能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发现问题,更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部分学生没有预习习惯,进入课堂需要较长的时间,导致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效率低下。

反思与对策:一堂课成功与否,与课前准备工作的好与坏有直接关系。首先,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主要包括查阅各类信息资料、储备丰厚的相关知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准备合适的教学手段和用具,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应变能力,积累处理学生生成问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等。其次,学生要做好预习。预习的总任务是初步熟悉新课的基本内容、知识结构;查找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以记下来,等待教师讲解或提问。

二、教学设计的低效现象

教师对地理教材不能有效地取舍、组合、拓展、加深,拘泥于教材;教材处理单调、形式化,一般是教材有什么就讲什么、学什么,教学顺序按照教材顺序,设计缺乏趣味性、灵活性和创新性;教学流程机械化、模式化,设计缺乏探究性、生活性和创造性。

反思与对策:地理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创造性地整合、加工、运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三、自主学习的低效现象

部分地理教师把自主学习与自由学习混为一谈。地理课堂上,教师很随意地要求学生“下面用×分钟的时间看看书”。此时,课堂上可能会出现一些现象:有的学生翻课本,有的学生翻动书包,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昏昏欲睡„„而教师则面无表情随意地站在讲台上。这期间除了几次不经意的走动之外,几乎没有说话,也没有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

反思与对策:自主学习不等于自由学习。初中学生多数自立性和自律性较差,因此,“教师参与”是自主学习中的必要方式,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科学指导。根据教育规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经纬网的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区时的计算、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等。二要观察学习过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点拨。三要调节学习心理。在自主学习进行中,学生往往会有失败、有挫折、有沮丧,甚至茫然不知所措,这时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四要跟踪学习态度。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还是冷漠,对继续学习是期待还是厌倦,从而及时调控或采取补救措施。

四、合作学习的低效现象

有的地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内涵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具体表现为:一是合作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作支撑。二是安排合作学习太突然,提出某个学习要求或需要思考交流的问题后,即刻就让学生开展讨论,学生一下子无话可说,无感可发。三是合作学习的问题没有大的价值,浪费学习

极有效的讨论,争执、吵闹不停,合作学习处于一种放任的状态。学习能力强的滔滔不绝,学习能力弱的或默默无语、或随声附和。

反思与对策:要实现合作学习的优质高效,一是精选合作学习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具有吸引力,或是开放性的,或是有挑战性的,或是学生感兴趣的。如若上课时发生地震,我们该如何避险逃生?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好,还是南方好?聚落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等等。二是合理分配任务。学习小组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分配任务,每个人都担任特定的角色。三是把握合作的最佳机遇。个人的独立思考有了独到的见解却未明确时,展开讨论收效最大。四是提供充足的时间。合作学习需要让学生自主思考,思维碰撞、思想交锋。讨论的深度需要时间的保证。五是及时总结与提升。学习小组要对各成员的见解及时归纳、总结和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班级交流,学生的理解会更有个性,更有条理,更加深刻。

五、教学活动的低效现象

活动是新课程教材的“亮点”,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教师过度追求活动的形式,过度追求课堂的“光鲜”,特别是在公开课和优质课中,为了某一个环节的“靓丽”,主次不分,避重就轻,忽略教学重点,华而不实,效果不佳。如在笔者参加的一次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中,某教师在执教“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时,针对日本人捕杀南极鲸的现象,设计了“日本人每年都赴南极,大量捕杀濒临灭绝的南极鲸,这种做法对吗?”的辩论活动。其实,这样的问题结论明确,没有辩论的价值和意义。

反思与对策: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锻炼意志与毅力。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教学,让活动为教学添彩,为课堂生辉,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情增趣,在活动中发展提升。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经验,教学形式应服从于内容,相反,只注重形式,而不讲求实效,学习效率会大打折扣。

六、情境设计的低效现象

目前的地理课堂中,很多教师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存在许多误区,如丢弃了最本质的东西,盲目地“跟风”,或情境设计不当。如在笔者参加的一次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活动中,一位教师播放了一段视频,中国北极考察队员在严寒的气候下,胡须、眉毛花白,当场落泪,哭着说:“真的太冷了,我真想回去啊!”视频放完后,教师提问:“同学们愿意去极地地区考察吗?”学生异门同声地说:“不愿意去!”教师的设计初衷是让学生感悟我国极地考察队员工作的艰难与困苦,体验科学考察的光荣与神圣,学习考察队员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献身科学的“极地精神”,但由于情境设计不合理,结果学生退缩了,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的。

反思与对策:教学情境设计,一要从教学需要和目标出发,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二要符合学生的特点,适合学生的需求。三要把生活引进课堂,创设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到自己的经验世界中去体验、分析、理解生活中的地理,体会地理的价值。四要紧扣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七、课堂提问的低效现象

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无效提问。一是提问太多,并且提问都是无意义的“好不好”“对不对”等问题。二是问题设计太难,缺乏梯度,问题离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思维能力太远,学生无从回答。三是问题设计不科学。四是缺乏提问的技巧。有的先“提”后“问”,即先点名,然后再出示问题;有的“问”与“提”几乎同步,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等等。

反思与对策: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在深钻教材内容上下工夫,在课前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恰当、科学、严谨,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难易程度要适中,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能适应不同的学生。另外,还要注意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八、课堂倾听的低效现象

教师方面:主要存在拒听、假听、枉听三种现象。如课堂上,有学生正滔滔不绝地回答提问,教师突然说:“坐下吧!”这种无视学生课堂要求的现象就是“拒听”。学生兴致盎然地回答问题,教师或眼望天花板,或漫不经心地扫视,学生的每一个回答教师都没有任何反应,这种“倾听”就是“假听”。教师心中的答案早已框定,让学生回答问题,一旦学生回答不出其框定的答案,就不断提问,直至达到。这种看似认真“倾听”,但实际上只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现象就是“枉听”。

反思与对策:善于倾听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课堂上,教师要耐心倾听,往往会得到学生精彩的回答;善于理解,才能倾听到学生的真实想法;真诚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这样才能倾听到孩子更多的话语;热情参与,正确倾听,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向有效。

九、课堂评价的低效现象

在课堂评价中,通常会发生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加理会或简单地评价之后就让学生坐下的情况。另外,还有的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甄别性评价”,这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评价的分寸难以把握。

反思与对策:课堂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必须在教学前细致地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充分的预设,尊重学生的个性,使评价恰到好处。另外,鼓励性评价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

十、多媒体教学的低效现象

目前,多媒体作为一种日常的教学手段,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是多媒体的使用流于形式。多媒体教学课件,只不过是把板书、挂图或文本文字搬到屏幕上而已。二是教学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课件演示,教师成了多媒体设备的操作者,学生则成了多媒体的观看者。三是片面追求课件的观赏性。采用过多的图像、音乐、动画等,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四是信息量过大。将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所有资料和图片都放入课件中,一节课的信息容量达到极限,学生难以接受。

反思与对策:多媒体教学手段犹如一把“双刃剑”,用得合理恰当,能提高教学效果,反之,则会削弱学生注意力,替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也会使教师成为课堂上无所事事的“第三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把握“三个需要”原则,即学科教学需要的原则、重难点突破需要的原则以及学生学习需要的原则,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十一、课程资源整合的低效现象

地理课程资源包括地理教学设备设施、大众传播媒体和人力资源三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习惯运用教材、教参、教具等资源,而忽略了其他课程资源。如不把学生看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资源,低估甚至不知道学生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不能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教学仅限于传授教材上的知识,枯燥无味,缺乏灵气;不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身边的例子、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等,使“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标要求沦为一句空话。

反思与对策:地理教师应充分整合学生身边的各类资源,如学校、大自然、社会、网络等;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资源,如知识、经验、体验、感悟、疑问、困惑、错误、偏差、闪光点等。

十二、课堂小结的低效现象

有的教师认为课堂小结可有可无,有时间就小结,没时间就简单带过甚至省略。有的课堂小结由教师来完成,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般是教师简略介绍当堂课的基本知识点,在板书上圈划几处重点和难点。这样看似做了课堂小结,实则流于形式,从效果上来看可有可无。有的课堂小结形式单

一、固定,不能根据每节课的不同内容来加以变化。

反思与对策:课堂小结须是在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有了基本把握和回顾整理之后进行;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听课情况和理解掌握程度上进行。每节课的特点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或采用教师小结,或采用学生自己总结;课堂小结应突出难点和重点,对本堂课做一个简短的概述,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延伸或者下节课问题的导入。^

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研究论文 篇二

一、初中英语教学低效现象的表现

1、教师过于把控课堂, 减少学生思考的机会, 学生形成“过分依赖”的心理

长期以来, 教师习惯于过往陈旧的、落后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 教师仅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搞“一言堂”, 给学生灌输基本的英语基础知识, 挫败了学生学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正确掌握、理解英语学科知识, 久而久之, 学生因过分地依赖教师, 使个人的学习呈现被动状, 从长远来看, 对提高教学质量不利, 教学效果提升势头轻微。

2、学生学习动机不尽明确, 目标不明确

在教学中, 学生仅习惯于记单词、读课文, 在上课时没有目标、方向的指引, 学生们往往不清楚本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另一方面, 教师仅顾着讲完课, 没有顾及到学生掌握的程度, 也没有与学生开展课堂互动, 久而久之, 英语课堂效率降低也就在所难免,

3、未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原则, 学生课堂参与度下降

新课改倡导初中英语教学应紧密联系实际、尤其是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然而教师“公式化”的讲课、机械性的布置抄写单词、背诵课文、语法的作业任务, 违背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也无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质。长此以往, 学生虽然英语知识量在增加, 但技能却无从提升, 也在很大意义上丧失学英语的兴趣, 上课时的精神无法提振, 教学效果下降。

二、初中英语教学低效现象的原因

1、忽视学生教学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明确指出初中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也就是说, 教师应“退居二线”, 学生才是真正的教学“主人公”。正因教师忽略这一点, 而只顾追赶教学进度, 才致使教学效率的每况愈下。

2、没有充分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

现如今, 英语教学应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 构筑全新的、符合时代特色的新型课堂模式。教师若继续墨守成规, 在教学途径的设置上没有改进与完善, 则教学低效问题仍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3、教师仅拘泥于“学好教材”的目标层面, 未能体现实用性

出现教学低效现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教师长期以来“以教材为本”, 总强调学好教材中每一章节的知识点, 便等于学好英语。学生在这种观念影响和束缚下, 无法体现学英语的意义与价值。因教师思想的局限性, 也不能组织大家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致使教学的实效性不强。

三、解决初中英语课堂低效现象的教学策略

1、巧妙运用各种教学资源, 创设教学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兴趣

要想初中英语教学顺利开展下去, 就离不开各种教学资源发挥应有效能。教师应紧密依据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理念和精神, 积极尝试和借鉴各种有益于提升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以期引发学生的关注与好奇, 摆脱教学低效的现象。

具体而言, 学习新课文时, 教师可运用与教材同步配套的贴图, 将其挂在黑板上, 增添教学的趣味性,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在学习单词、语法或者引入正课时,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毋庸置疑, 多媒体以其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优势特征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心智得到很大规模的开发, 对于新事物有着个人的观点, 也会对未知世界产生强烈地求知、探寻欲望。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 这样一来, 教师便能轻易地以英文电影片段或者英文歌曲的样式引入课堂的学习, 让学生领略英语文化, 提高探析英语的兴趣与热情, 同样, 用多媒体还可很清晰地再现各种语法句式以及某个单词的派生词汇等内容, 丰富教学内涵, 有助于英语教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进而促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彻底转变教学模式, 树立“生本教育”的理念

教师应自觉地顺应素质教育的客观趋势, 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采用发问和启发相结合的方式设置悬念, 引领学生以小组协作自主探究。这样一来, 学生们便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并结合教材与预习中所了解的知识, 尽快地解决问题。教师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 不断满足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欲望, 促使教学由死板到活跃、由教师“独占”课堂变为学生“主宰”教学, 无形之中提升教学成效。

3、制定系统可行的教学方案, 使学生心中有数, 朝着目标而努力学习

教学方案的编制关乎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唯有目标准确、具体、符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准, 课堂教学才能得到优化、教学低效现象也才能避免。教师在上课前树立单元汇总、整合知识的意识, 从单元整体框架出发, 了解教学的内容、难点与重点, 紧接着立足于学生实际, 开展系统化的多样设置, 为学生搭建提升英语综合能力的平台, 切实做到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向着大纲目标而前进, 改变过去教学被动化的低效情景。

4、构筑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现英语的使用价值

教师应主动走下讲台, 悉心听取学生的教学意见,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着力打造宽松、愉悦、自由的课堂氛围;注重推进英语教学的生活化, 在教学实践中渗透一些英语实际运用的案例, 提高英语实际应用的程度, 彰显英语的价值。

结语:

面对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低效现象, 教师应尽早明确低效现象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采取若干可靠性的策略予以解决, 以完全避免低效教学的情形, 打造优质英语课堂。

摘要:现如今, 初中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低效率现象尤为引人关注, 这不仅极大地影响日常教学的进度, 而且还降低英语教学的质量。本文结合教学案例, 系统分析初中英语教学低效现象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并就下一步改进提出若干教学策略。

关键词:低效现象,初中英语,教学策略,原因,表现

参考文献

[1]夏丽.初中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运用之探[J].文理导航 (下旬) , 2011 (12) .

[2]周艳红.活化初中英语教学过程的方法[J].文理导航 (下旬) , 2011 (12) .

[3]徐海红.浅议初中英语句型教学[J].中学生英语 (初中版) , 2010 (35) .

3.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研究论文 篇三

低效现象之一: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陈旧或是肤浅。导入是引入新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而深入学习课文。但是我们一些教师的开场白总是老掉牙的“Good morning, class. How are you?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接下来就是“OK. This class, we are going to learn ...”还有,似乎是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或是为了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有的教师经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肤浅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能正确回答,这样的提问大多是老师自己一厢情愿地将学生拉入课堂,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即使引起了学生思考,那也只是无序和无效的思考,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就在学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回答中白白耗费。

低效现象之二:教学过程中过渡语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落差过大,使得学生如坠五里云雾。巧妙的过渡语能起到自然勾连和深化逻辑的作用,但是有些教师的过渡语太过于单一,缺乏启发性,而且语气过于僵硬;有些教师的过渡语设计不当,表达模糊;有些教师的过渡语太过冗长;有些教师的过渡语过于追求辞藻的华丽,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加上不太明确,导致学生不能领悟其意图;还有些教师为了课堂操作的便利,将教学过渡语搬上了PPT然后“照本宣科”,教师的教学过渡语变成了课堂“文字稿”。当教学过渡语被教师这样肆意滥用之后,它的神秘面纱已经不复存在,也就失去了吸引学生的魅力,其教学功能丧失殆尽。

低效现象之三: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出的指令不清。指令语虽然只占课堂教学话语的一小部分,却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在英语课堂上存在着许多无效的指令语,这些无效的指令语不仅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影响其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时间一长,还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有些指令语拖沓冗长、含混不清,造成学生思维混乱、不知所措,学生只能根据听到的几个词获知一部分学习任务,其余部分则通过猜测来完成,呈现出思维混乱的状况,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活动失控或失败。

低效现象之四: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小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但是有的教师只会依葫芦画瓢,为分组而分组,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问题都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结果是课堂上动辄出现分组讨论。表面上看,分组讨论让人感觉课堂气氛活跃,场面热热闹闹,似乎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但是,在热闹的背后是流于形式,盲目分组对课堂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有时候,组内的个别学生承担了小组活动的全部任务,成了小组的主角,其他学生只是旁观者。

以上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了初中英语课堂常见的低效现象,由于这样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严重地阻碍了英语科课程改革的实施,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构建有效课堂,实现英语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那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有哪些呢?

策略之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可以唱一些英语歌曲,或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等。教师要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和自主发现问题的机会。

策略之二:别出心裁地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简笔画等手段导入教学,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例如在导入“jump, swim, run, smile, laugh, cry”等单词时,教师只需用眼神、面部表情或动作等就能使学生一看便知,一听就懂,并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策略之三: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时代、内容健康又丰富的课程资源,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来优化教学,使课堂教学效益大大提高。比如在执教七年级上册Module 8 Seasons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有关季节与天气的图片,用句型“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in...”引入,并使用图片教学新单词warm, cool, hot, cold等,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策略之四: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学习提高。教师可以创设诸如打电话、看病、购物、餐厅服务等情境,比如在教学八年级Module 2 In the supermarket时,事先把要学习的dress, trousers, shirt等的实物放在讲台上,让学生分别扮演customers与shop assistant,通过学生们自编自演的生活情景能够让他们了解在购物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询问物品的价格等,这样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情境。

总之,初中英语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低效的状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英语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促使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4.剖析课堂中低效教学现象 篇四

在课堂教学中,低效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农村小学尤为严重。以下根据本人实际谈谈对小学语文课堂低效现象的认识:

一、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不当

在应试教育,老师是主体,课堂以老师为中心。在课堂上就是我教你学,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讲你听,学生完全是被动的。而新课标的要求是“以学为主”,就是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有许多老师没有或不愿意将师生地位的关系互换,一如既往的按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学。跟不上教学发展,因此出现低效现象。

二、老师对教材的认识不全面

以前,教材的内容比较固定、单一,缺乏灵活性,老师教起来也相对比较轻松。因此许多老教师都可不备课就能完成课堂教学。然而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定势。所以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比较灵活,许多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的说法,没有标准的答案。如果教师不花一定的时间精力去准备教材,就可能会出现被学生问倒的可能,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老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处理不当

老师、家长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都左右孩子的未来。首先要处理好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做到:及时沟通,互相了解,通常老师联系家长就是因为学生的劣迹,就是向家长告状,而家长会有反感情绪产生,势必造成不和谐因素,二者的关切对象是孩子,应该双方坦诚的告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状,找出原因,对症解决问题。其次是处理好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做到:细心观察,用情交流。现在的孩子与家长普遍存在“代沟”的现象,孩子与家长相隔甚远,难以交流。家长首先应该是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多同他交流。其次家长是否能多和孩子一起完成一些活动,比如作业等。这样有利于获取孩子的信任,好感,孩子也愿意把他的想法同你分享。而不是每天奋战在麻将扑克桌上。

5.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研究论文 篇五

学校德育低效现象的教师问题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严峻考验又面临新的机遇。学校德育的低效虽然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有关,但是,造成学校德育低效的诸多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应归咎于教师问题,青年学生的道德成长,其实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关键就是要以人去影响人,而教师就是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的榜样。教师在学校德育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德育实效和德育低效的内涵

德育实效是指德育工作成功率,或者说是预期目标任务的到达度与完成率。它包括德育效果和德育效率两个方面。德育效果是指在一个德育过程结束后德育工作所得到的结果。德育效果可分为三种类型:正效果型、零效果型和负效果型。而德育的实效性,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的要求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还表现在德育效率上,即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德育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共同构成了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本文将德育实效理解为学校德育的实际达到目标与期望目标或预设目标之间的吻合程度,即学校德育工作对社会、家长的期望值和要求的满足程度,学校德育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道德发展、心理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德育投入获得的效益高低。而德育低效主要是指学校德育没有满足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期望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成效与既定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品德和心理问题突出,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学校的德育工作没有实现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心理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目标,没有体现以学生道德成长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社会责任,学校德育工作虽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和时间,但收效甚微。

二、学校德育低效之教师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师德育观念存在问题。教师德育观念是教师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形成的对相关德育现象的主体性认识,具有这样一些特征:首先,这是一种主体性的,个别化的认识;其次,对特定的教师而言,个体的德育观念是一种真理性的存在,尽管这种观念很可能是错误的;第三,教师的德育观念具有明显的情感性和评价性。教师的德育观念在其界定任务和选择认知工具去解释、计划、决策和完成任务中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对其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教师的德育观念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实现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但是,由于教育观念与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的关系是直接的,教师的德育观念因此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现代教师的德育观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进而影响学生德性的发展。调查发现,受其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教师的所作所为已很难适应当今时代的变化与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

2.教师德育责任意识淡化。教师的德育责任意识与德育成效密切相关,德育责任意识强则勇于承担育人职责,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德育工作,更新道德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和德育技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反之,德育责任意识淡化,对德育工作态度敷衍,甚至推卸德育责任,则德育成效必然低下。很多德育教师对德育工作的应付心理十分普遍,重智轻德思想严重。

3.教师自身品德危机。教师是社会道德的代言人,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道德“成熟者”,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及道德尚未成熟,是道德规范的接受者、被熏陶者。教师以自己的心灵去碰撞学生的心灵,以自己的人格去熏陶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的言行,以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品德高尚的教师更能教育出品学兼优的学生,一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如果时时处处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握正确的评价标准,使学生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体

会到教师的艺术,教师的人格,教师的境界,教师的目标,就能直接或问接地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人文失落带来的负面影响作用下,社会风气逐渐发生了改变,对教师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市场经济下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对教师的道德观念形成了强大的冲击,降低了教师德育实施的成效,引发了社会舆论对师德的质疑,师德危机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剧烈变革和人们观念的更新,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为人师表的道德榜样作用遭到质疑,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下降,制约了教师德育工作的成效。

4.教师德育素养不足。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外到内,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道德成长过程中,学生会遭遇一系列的道德冲突和道德困惑。要有效促进学生道德的成长,学校德育必须和学科教学一样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借助有效的手段方法才能满足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专门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对道德的本质有所研究,对道德的适当领域有必要的合理的理解,而且在道德教学上受过专门的训练。在当前学校德育中,教师在德育素养存在的不足也使学校德育难以收到实效。

三、解决学校德育低效教师问题的策略

1.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要解决学校德育低效的教师问题,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德育,以德育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坚持教书育人,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才能有效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德育首先所倡导的正是在当今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社会里,人们把道德作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积极的手段,通过道德教育,道德主体充分发挥其合乎理性与人类价值的道德自主与自觉,从而实现人类总体道德的超越,这不仅符合人类道德的发展规律,也符合时代的社会发展规律。通过德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品质,而良好的道德品质可成为知识、能力的催化剂和成才的内在动力,不仅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正确的目标导向和动机、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也为学生在价值观的取向上提供导引和规定,帮助学生抵御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不良诱惑与影响,指导学生进行价值实践行为,最终促使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

2.改善教师生存状况,激发教师职业热情。国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并确保教师工资足额按期发放。重视教师的健康状况,国家应逐步建立并实行教师定期健康检查制度,在完善医疗保险保障制度的同时,对教师因病住院可以考虑设置“绿色通道”,包括就医、教师的临时补充、教师疗养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切实予以保障。只有彻底解除教师因经济困窘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和后顾之忧,从而稳定教师队伍。使教师爱岗敬业,体验职业生涯的乐趣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体验,使职业角色功能和潜力充分有效地发挥,为教育的发展做贡献。

3.完善教师培养与进修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在学校德育低效现状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道德知识陈旧,德育方法落后,缺少对学生心理和品德发展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流道德意识把握不清,忽视社会道德要求,对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文件理解不到位,这些教师因素制约了德育成效的提高,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培训指导,完善教师德育培训制度,提高德育培训的实效,切实保障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课程设置和课程指导,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中增设德育课程,如与德育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文件的专题解读和学习、师德师风学习、社会道德发展的认识学习、学生心理学、道德教育的科学理论学习、德育实践探讨研究等等内容,开设的德育课程结合学生实际道德问题,有助于教师解决自己在实际教育中碰到的德育困惑和教育难题,能给教师提供一定的育人指导,同时可强制性规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一些德育必修课程,要求授课教师严格把关,认真考核,不搞形式主义,以此增强德育培训实效。

4.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教师角色冲突。社会转型时期教师角色冲突的加剧,既与教师角色活动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的急剧变化有关,也与教师自身的角色认识不清及角色行为失范有关。社会应为教师创造宽松的环境,通过多种途径指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角色的特定职能,营造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心理氛围,不过分夸大教师的作用而对教师产生过多的不切实际的角色期望。通过提高教师的实际社会地位,尤其是提高教师的劳动报酬,正视教师劳动的价值,以缓解由此而引起的教师角色冲突。与此同时,教师自身应增强角色适应能力。同样的工作负荷,对于一个自我效能感高、热爱教育教学事业、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和寻找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教师来说,更能够使用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避免自己因工作负荷过大而感到职业倦怠、主观幸福感降低。教师要善于处理角色间的冲突,增强角色适应能力,避免角色超载,调适好各种角色要求,扮演好每个角色,以便适应新时代的角色要求。

参考文献

6.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研究论文 篇六

靳增志(北京市新桥路中学,一级教师)

一、初中物理现象教学的特征

(一)什么是物理现象

人类的自然科学知识来自于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发现。物理现象包括可观察、普遍存在的自然物理现象,特定条件下的物理实验研究或应用过程中产生的物理现象。如光的折射,水的沸腾,惯性现象,电流的磁效应等。

(二)什么是物理现象教学

教师为帮助学生观察、了解、分析物理规律,而模仿某些物理情景产生的条件再现,从而找出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规律而采取的教学行为。如: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时所做的斜面小车实验。

(三)物理现象教学的特征 1.目的性

任何一节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现象教学都需要明确的目的性。物理现象教学并不是对物理学家研究的物理现象方法的简单重复,而是使物理现象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用以探讨物理问题的最适宜的物理环境。

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考虑要不要进行物理现象教学,选择什么样的物理现象,以及如何设计包括物理现象在内的教学过程都必须先从教学目的出发。没有观察目的或者观察目的不清楚的物理现象教学是低效的、失败的教学行为。

在引入课题时运用物理现象教学,其目的往往是侧重引导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或者唤起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要求这类物理现象尽可能新奇、生动、有趣。例如:光的折射现象引入时观察斜插入水中的筷子所出现的现象或者 “ 硬币重现 ” 的现象。

在形成概念和规律教学过程中用物理现象进行教学,其目的往往在于提供必要的、足够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因此要求这类物理现象要突出共同特征、本质的联系,使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物理图像。例如:力的概念的教学中要提供多种不同情景,以供学生思考力产生的共同特征,为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活动提供支持。

通过有目的的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才便于学生概括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特征,了解物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为进一步思维加工从中找出物理现象的规律,提供了思考的线索和依据。

2.广泛性与多样性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种多样,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便于观察的,有不便于观察的,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物理现象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

演示法:这是物理课堂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现象教学方式。

例如:惯性现象的演示

如果具备条件,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体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感知。

例如: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多媒体法:

对有些不便于演示或观察,存在安全问题的物理现象多采用这一方法,可以是图片、动画、视频等来辅助教学。

例如:进行压力概念的教学时,为便于学生对压力形成正确认知,而需提供的各种具体情景现象。再比如:用二氧化氮演示气体扩散。

3.科学性

物理现象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最具有物理学研究特点的教学行为之一。物理现象对于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认识、分析物理规律,找出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特征,具有很强的思维引导性,所以科学性是物理现象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由于许多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我们在进行分析时虽可以只强调主要矛盾,避开次要因素,但决不能将主次倒置,否则也就失去了现象的科学性,这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如在讲摩擦生热时,引用打气筒连续打气后筒壁发热的现象就是不科学的。这个现象更主要的是压缩活塞时对筒内的气体做功所造成的。

二、初中物理现象教学的作用

物理现象教学是形象、直观的展现物理情景、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

教学行为,重视物理现象教学设计与研究,能够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同时,物理现象教学的过程对于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振宁 教授认为: “ 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形成一种印象,认为物理学就是一些演算。演算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与现象有关的。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 由此可见,物理现象对物理学研究起着重要作用,物理现象也是物理探究的源泉。

(一)物理现象是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思维的起点,是学生进行思考问题的基石 例如如力的概念的教学,我们需要让学生首先感知 “ 手对书 ” 有力的作用、“ 人对小车 ” 有力的作用等等,再用不直接接触的 “ 磁铁与铁钉 ” 之间也有这种力作用。在这样的大量事实基础上,学生才可能在头脑中建立起 “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 的具体表象。

没有必要的现象的再现,面对新的具体问题就很难想象出相应的物理情景,而在头脑中没有与问题相关的物理情景,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如果学生没有好奇心,那么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只是死物,那么也就丧失了物理教学的本来意义。新颖、直观的物理现象在课堂的引入、探究环节都会对学生学习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例如在演示惯性现象时将几个象棋子叠在一起,然后拿起一把直尺,举得高高的,带着微笑问: “ 我要从这叠象棋中取出最下面的一个,但上面的棋子能保持不动,可以吗? ”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

初中阶段对观察的要求主要有:能够有目的地观察,能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及条件。

实验现象的观察要符合目的性、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精确性、客观性六个要求。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 , 启迪学生 , 注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 , 让学生做有心人 , 勤于思考、善于观察,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形成正确的观察方法。

如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只有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全面观察,才能知道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磁力的作用而运动起来,而且它的运动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还与磁场方向有关。

再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学生通过凸透镜成放大像、缩小像的现象,产生凸透镜成不同像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的疑问。教师要注意提供器材,情景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凸透镜成像的不同情况,通过语言引导才能使学生逐步理清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探究的方法、程序是什么?

观察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益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将使人对周围的一切变化更加敏锐,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深刻理解和洞察事物的本来面目。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思维习惯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现象在人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人们才能摆脱具体的事物,通过概括、抽象,过渡到思维,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是从感知操作开始的,没有必要的感知基础就不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必要的表象,而没有内化了的表象素材学生的思维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这样的学习只能是机械的记忆。例如: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通过手指压水中的乒乓球,感受浮力大小的变化,再进一步进行观察、测量、思考、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为进一步研究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理现象教学不但在概念、规律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在概念规律的应用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常听一些学生说:看老师做题一看就懂,自己一做就不知从何下手。可见学生并不是规律、公式记不住,而是面对具体问题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规律、公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具体问题面前不能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情景。

突出物理现象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较顺利地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找到思维的支撑点,从而真正学好物理学的知识与方法。

三、初中物理现象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重视实验现象的教学研究

物理教学离不开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并且由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要借助生动、形象的实验现象,这是被长期物理教学实践所证实的。

实验现象是为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使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找到一个形象的、科学的物理现象作为支撑点。只有这样,学生的物理思维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才能在学到具体知识的同时真正掌握物理学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这才是我们进行中学物理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表象有些是科学的,有些则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物理现象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去除不科学的认识,生成正确的认识。物理实验在这一点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例如:对于简单电路的连接与测量的问题,常看到学生的作业出现明显的错误,如电流表短接在电源两极、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不能改变等,但他们却不能自己找出错在哪里。这是由于学生对这些陌生的新仪器、新规则缺乏充分的感知,正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有关的物理现象的展示,加深他们对仪器的使用规则的理解和记忆。

1.注重由小实验导入新课

亚里士多德说过: “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对研究的对象发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这样,学习的效果无疑是好的,所以,展示的物理现象一定要简单、直观、鲜明。例如:玻璃瓶在手的压力作用下的形变,可在施加压力前先问学生:用手挤压瓶子,玻璃管中的水柱会动吗?用细玻璃管中水柱的高度变化,显示出玻璃瓶体的形变,这个实验利用好了是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

2.用好比较法

“ 比较 ” 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辨析物理现象所反映的物理事实的条件、结果、原因的异同,以帮助学生把握其本质特征。

由于比较法很适合于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所以教材中很多概念和规律,如比热、密度、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浮沉条件、光的反射定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等,都是用比较法引出的,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材料和语言,熟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注重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正确的、有目的的观察

进行物理现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物理过程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进行现象教学时要摆正关系,不能只强调进行现象教学而削弱了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否则学生会感到看了一堆奇异的现象而不知最终要落实在何处。这样也就失去了物理现象教学应有的价值了。

如果把物理现象教学当调料,只为博得学生的惊叹,反而降低了物理现象教学的层次与品味。教学中展示的物理现象与所要说明的问题要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例如:在平面小车上立起一木块,拉动小车后木块随小车一起运动,当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运动时,木块翻倒。这个实验中的 “ 木块翻倒 ” 并不能说明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翻倒本身

就是运动状态的改变。因此不如将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当小车突然停止时,木块从车上 “ 冲出 ”,这种现象与教学内容也就一致起来了。

教学中所展示的物理现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直观性,突出主要矛盾,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物理表象。如滚摆实验,教学时应让学生明白观察的对象是滚摆的运动变化,观察的目的是弄清在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

(三)物理现象教学要突出针对性,切忌华而不实、过于复杂

物理教学中重视现象教学,也并不是多多益善,而应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实际,切准学生认知过程之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现象教学。

例如:有老师在进行浮沉条件的教学时,准备了很多的材料,但由于缺乏有效整理、筛选,课堂很热闹,学生虽然看到了不少现象,但却不知道该往哪个方面思考,造成思维程序混乱。将复杂的物理现象进行的科学的简化,减少干扰因素,从而便于学生在观察中抓住问题的本质。例如: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用很轻的塑料板悬空比在平面上演示更简单适用。

(四)贴近生活、搜集素材、精选材料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插图、众所周知的典型事例、简便易行的小实验等都是进行现象教学的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各种有用的素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加以精选,并不断总结经验、积累资料,从而使今后的教学内容更为充实、更为科学高效。

7.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研究论文 篇七

《新英语课程标准》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 根据外语学习的规律和我国外语教学发展的现状与需求, 力求从教学观念、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它在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部分, 除涉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外, 把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也列入其中。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突出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教学活动的任务性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合作性以及评价体系中主体的多元性和形式的多样性。而就当前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而言, 单一的课堂讲授和机械的课堂练习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采纳,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 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体参与意识, 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很多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二、理论基础

(一) 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起源于20世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世纪70年代初, 欧美国家的专家们将合作学习理论应用于课堂, 并发现了合作学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合作学习在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 20世纪90年代在少数学校中开始尝试, 但真正在国内引起重视还是21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特点, 其中最典型的5个特点包括小组目标;小组成员任务专门化;小组合作技能;小组的自我评估反思;教师评价与反馈。

(二) 主体性教育理论和教育社会学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和教育社会学理论, 两者都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展开讨论的。前者认为教师学生都是教育主体, 尤其强调学习者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 根据自身兴趣, 需求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并能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 个性爱好, 意志品质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后者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缩影, 课堂活动就是特殊的社会活动, 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 因此课堂就成为了训练个体社会化的场所。

三、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 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组内只有少数代表参加, 学生参与程度不同。从整个社会环境来讲, 人与人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 而合作的意识相对淡薄;从家庭成员结构来讲, 大多数子女都被娇惯, 唯我独尊的思想比较突出;从优生自身来讲, 学习动机明确, 课前预习充分, 听课能力很强, 受老师重视和关注, 从后进生本身来讲, 有些性格内向, 尚未摆脱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 对人人参与不习惯, 而大多是知识基础薄弱, 只是被动接受小组内优生的安排指导, 加上受到教师的忽视, 愈发对学习失去兴趣, 变得更加懒惰, 逐渐丧失创造力和想象力;从教师来讲, 一方面不关注组内各个成员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 小组分工不明确, 责任不清晰, 只重视优秀学生, 以致于参与不均衡;另一方面不考虑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只是注重智力认知水平的加强, 造成课堂内社会心理气氛紧张, 人际关系疏远。

(二) 教师教学观念与课堂实际相脱节, 组织管理策略使用不当。一是组织策略选择单一。不管教学内容需要与否, 一律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厌烦, 最终导致形式化的无效分组活动。二是备课期间预测不充分, 给学生指定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任务难度不适宜, 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注意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反应和接受能力。三是学习时间把握不当。经常出现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完, 就要求结束或进行小组讨论的情况, 而小组合作学习时间过短过长以致于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 思维走私, 抑或是无所事事, 交头接耳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 提问主体单一, 方式和策略传统且质量不高。传统教学模式下, 教师为课堂提问的主体设疑, 后学生回答, 随之老师反馈。教师话语量占课堂话语的70%~80%, 在课堂提问中, 存在以下常见的问题:一是教师不组织小组活动, 自问自答, 直接呈现给学生答案。二是组建不合理, 不能做到异质分组, 以至于导致无分工, 分工不全, 有分工无合作的现象。这使得较复杂的问题难以解决, 群体关系疏远, 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三是组内组间的生生提问的数量和质量都不高。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提问, 缺乏主动思考并设问的意识, 对于提问的问题类型 (由是非题细节题慢慢向开放题拓展题延伸) , 梯度和难度难以把握, 而教师又缺乏适当的指导和控制。从教师反馈和评价环节来讲, 指导语使用不明确或不正确, 指导话语不具体全面, 甚至与教学内容不相关, 抑或是不能及时给予指导, 这些现象都普遍存在着。教师单方面通过总结性评价, 即试卷分数来判定最终学生成果。

(四) 活动时使用母语居多, 且纪律性不强。造成此现象有以下因素:分组不科学;小组讨论时间不充分或太久;老师不参与讨论, 在讲台前等待或着急准备下一环节, 对小组缺乏指导;难易程度把握不当;组内职责不明晰, 使得学生不能有重点, 有目的地明确讨论, 造成秩序混乱, 枝节纠结。

四、优化中职英语课堂小组合作教学的建议

(一) 教师应该倡导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坚持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培养小组及每个成员的责任感, 即小组成绩影响个人。同时创设良好的班级社会气氛, 注重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的加强。另外, 教师应根据一定的预测信息, 教学内容分组, 创设问题情境, 明确学习目标, 布置不同学习任务或同一任务中布置不同要求层次, 让学生自行选择, 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会学有所得, 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二) 教师的业务水平及组织管理能力必须提高。教师必须树立教, 学, 研的教学理念, 从实践层面上, 致力于不断改进, 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 大胆开发新的教学模式;从理论层面上, 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 加强理论知识的研究, 把自己打造成研究型, 专家型教师;教师从教学方法上, 应该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突破思维定势的途径和方法, 引导学生从纵向, 逆向等多角度分析, 使他们敢于否定权威, 怀疑常规, 真正达到互相启发, 重新发现问题, 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和更新思维角度, 以适应这个知识大爆炸时代的需要;从教学结构上, 体现合作学习, 竞争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兼容并存;从教材内容上, 充分挖掘德育因素,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从而促使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同步;从教师自身心理上, 要慎重考虑教学任务, 明确小组该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即怎么做, 什么程度;从教师角色来讲, 应是富有探索精神的策划者, 善于发现的合作者和学习者, 懂得倾听的观察者, 勤于记录与调整的见证者, 以促进自身职业化, 专业化发展。

(三) 教师提问和反馈的话语数量上要简单明了。在提问中, 要重视语言的生活化, 注重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 可努力按照格赖斯制定的六条礼貌语言准则来要求自己, 对于学生回答由衷称赞。针对不同性格, 偏好的学生给予不同对待。从质量上, 要使用正确具体细化的指导语, 及时适当引导帮助, 平衡组内矛盾, 帮助解决共性问题, 小组讨论对时间掌控要有利。从生生互问角度来讲, 减少他们对二语的自我防御性, 培养他们的冒险精神, 互助互惠。教师应从提问类型上加以引导, 使学生由提问简单题是非题向开放题拓展题逐渐过渡。从反馈评价反思层面来讲, 参与主体应多元化:所有学生对自己完成任务情况作出自评;小组内部不同角色之间进行互评;各小组对自己小组任务情况自评;各小组间对小组完成任务情况进行互评;老师对所有学生表现分别进行评价;老师对各个小组进行评价;老师指导学生或个人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应采取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小组与个体表现相结合;成绩测验与课堂组内成员评价相结合。就反思而言, 教师要注重将师生, 生生互动的对话, 活动通过观察, 笔记, 照片, 录音, 摄像方式记录下来, 对比设计初衷和实践结果, 以便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对所做活动过程进行反思, 找出可行之处和不可取之处, 如何改进, 在全班交流经验。成员自己也可在课堂或课后进行反思, 可通过反思日记, 学习小结或小型问卷 (教学信息反馈表, 自我表现检测表) 等形式来开展。

(四) 小组成员职责分明。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不同教学内容分别设置领导者, 汇报者, 记录检查者, 时间控制者, 音量控制者, 纪律维持员, 这样可以促进活动的有序, 有效推进, 否则时间过短或过长, 导致任务完不成, 或完成过早, 学生无所事事。或者有些成员身兼数职, 有些成员孤立, 受到冷落。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根据小组合作学习在开展中所呈现的一系列问题, 提出了一些浅薄的建议和具体方案, 希望能对中职英语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有所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Johnson, D.W., R.T.Johnson and E.J.Holubec.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M].Edina, MN: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1993, 第6版

[2]Nuan, 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Boston, MA:Heinle and Publishers, 1999

[4]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35

[5]大卫·W·约翰逊, 罗格·T·约翰逊, 卡尔·A·史密斯合海法编译.合作性学习ABC[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19~21

[6]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J].外国教育资料, 1999, 4

[7]郭砚冰.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9, 9

[8]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

8.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研究论文 篇八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

1.采用传统方式教学

尽管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新课改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已经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但是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很多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旧采用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多的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感觉历史知识学习毫无意义,学习主动性大幅度降低,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历史课就是休息的时间,对于该教育的意义完全忽略。

2.部分老师观念错误

很多学校的历史老师专业知识水平不够,对自身的要求比较低,教学工作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思想,将历史教学单纯地当做一种知识转移过程,忽略了学生思想和结构知识体系的建立,导致教学效果非常不好。

3.师生之间缺少互动

经过科学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的历史教学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解,学生大都比较盲目,机械性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点,完全不动脑思考,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全占据主导型的角色,学生的主体性完全没有体现,师生之间没有沟通,造成很多知识点学生不理解,老师无法及时接收学生的反馈,不能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教学效率非常低。

二、初中历史课堂低效化现象的解决对策

1.结合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初中历史教材中所讲解的内容和历史事件距离现今时间比较久远,和现代学生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如果仅仅是通过单一枯燥的讲解方法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可以结合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学校可以配备设备设施,老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室进行历史授课,播放历史事件相关资料视频,不同历史时刻的重要画面,一些历史知识比赛视频,融入新鲜的历史教学知识,运用鲜明个性表达方式,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强烈的好奇心,比如,在初中生学习抗日战争这节重要历史课程的时候,老师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然后将相关的历史事件纪录图片和视频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充分了解甲午战争时期当时我国的状况和世界的总体环境。另外,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提醒学生注重教学要求中的重要知识点,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整体梳理,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背后的推动因素,将不同国家的格局发展与世界发展相联系,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初中生的综合历史学习能力。

2.教學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提高责任心

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是对历史过往的讲述,在历史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历史老师要充分对历史书上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写出详细的教育教学计划,对每节课程准备完整的教案,使学生通过历史教材的学习了解历史基本的发展进程、重要事件和转折点,在每一历史课堂教学中达到教学目标,在把握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将不同的知识点形成完整的历史脉络,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带动学生的整体情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将教学工作当做一种艺术行为,融入自己的情感,提高工作热情,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3.提高老师素养,建立创新型师生关系

历史老师在课堂中起到主导的地位,学生相对比较散漫,老师抓不住学生的思维,造成师生之间代沟比较深,教学效果比较差,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学校必须聘用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的历史老师,加大历史老师的选拔力度,进行工作安排的时候考虑时间的合理性,同时让老师在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适当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多多让学生表达想法,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表达,课堂上有问题及时地提出,共同分析加以解决,给学生正确的回馈,让学生减轻学习的压力。比如,学习有名的鸦片战争历史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提出假设性的提问,让学生考虑如果林则徐没有进行禁烟举动,以后的侵略战争是否还会发生,中国还会不会受到侵略。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踊跃发言,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状态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教育界相关人士必须深刻分析造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原因,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贯彻新课改教学要求,加大力度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运用现代化的新型手法,教学过程中建立创新型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使我国初中历史教育水平迈入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祖秋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J].现代阅读,2013.

[2]顾宗霞.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现象和对策[J].学苑教育,2014.

9.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研究论文 篇九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都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地运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合作学习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了发挥的空间,个性也可能得到张扬,从某种意义上有可能帮助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率。随着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的有效的学习形式。浙教版教材中编写了较多的“合作学习”材料,其目的就在于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案化、静态化的弊端,将学习当作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2.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从我校实际来看,我校是位于乡镇的一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结构复杂:有外来民工子弟、有单亲家庭的、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双亡跟随爷爷奶奶的等等。学生就象飞出笼子的小鸟一样,缺乏家庭的管教,导致学生们自身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上进心,班内学习气氛不浓厚,这是影响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农村学校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学校的硬件设施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配置不够先进,这些都是影响合作学习的因素。

初中数学新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具有基础性,探索性、发展性、趣味性等特点,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对知识的自主探索。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和教学方式恰好能真正体现数学学科的这些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改变了自己的角色,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结合小组合作交流,去掌握知识,然后由老师作适当的点拔释疑,并给学生能力展示的机会,在知识掌握的情况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举趣,真正实现了每个学生都在学习的深厚学习氛围。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今天,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部分学生为了成绩拼命学习,另一部分学生则甘于平庸,不愿参与学习等等各种现象。

针对以上各种现象,提高学生在课堂参与学习的意识,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这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本课题所说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各个动态因素,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则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合作学习在我国也受到相当的重视,教师越来越意识到课堂中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实践的目标之一。精心营造的合作性学习能让学生在认知、生理、感情及心理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且这也是改变许多课堂中的被动学习和非人际性学习现状的重要步骤。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学校领导、教师已经意识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在农村学校里面还没有非常系统的有关合作学习低效成因及策略的研究,因此同类课题的研究基本上是刚刚起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重难点及预期目标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从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讲,本课题研究的是农村学校课堂合作学习的几种基本形式。(2)从老师这一层面上来讲,本课题研究的是在农村学校中,老师与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会出现哪些低效的现象以及针对这些低效的现象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

(3)从学生这一层面上来讲,本课题研究的是在农村学校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在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哪些低效现象以及针对这些低效的现象如何制定有效的策略。

(4)从学习效果方面来讲,本课题研究的是在农村学校中,通过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学生各自收到什么样的效果。2.课题研究的重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探索农村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低效的成因,以及针对低效的原因找出有效的策略。根据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让老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合力,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已有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找出适合我校老师与学生特点的合作学习方式,并能使双方愉快而又有效地合作,这是研究的难点。难点在于如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认同本校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和策略,加强对学生引导。3.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对学生及老师各个方面的分析,找出课堂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以及根据这些低效的因素找出适合于学生、适合于我校老师的策略。

(2)通过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让学生更加生动活泼的学习数学。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有得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3)通过合作学习的研究,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进行多边互动,有效的开发现代教学的人力资源,创新课堂教学的互动理论。

(4)通过学生进行的合作学习,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尊重,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争,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合作融洽,学习轻松愉快。

(5)通过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使教师提高合作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通用一定时期的分析及研究,积累丰富的资料,为今后我校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活动提供更为宝贵的参考资料。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方法及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过程中,首先先通过问卷、访谈等一些必要的手段,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家庭的一些基本情况,同时了解学生的个性、性格,了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了解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兴趣等情况。我校初中数学组的老师开会讨论研究:上课的老师要合作学习的内容。内容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有一定的难度,是个人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合作学习的内容确定后数学组老师再根据该班学生的情况确定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

上完课后,数学组的老师对课堂上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指出其优缺处。对于好的地方、值得借鉴的地方大力推广,对于不足之处则加以改正。

通过几轮的试验,找出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找出有效的策略,再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加工。2.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调查法:

以九年级为样本,通过深入学生、老师的细致调查和访问,了解学生对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小组合作的兴趣、教师教学的满意程度、教学方式方法的适对性、教学活动的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并对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和典型案例收集分析。(2)实验法:

在研究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实验活动,比如上公开课、微型课、习题分析课等。从具体的实验进行分析和研究,不断深入探索和反思,提出合理的意见和策略。(3)文献法:

查阅、收集、学习有关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经验或理论文章,吸纳、借鉴、充实,为我所用,指导和保证实验向健康方向发展。(4)总结法:

及时跟踪观察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设计和研究教学能力的变化,收集、记录、整理各阶段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典型案例、教案及有关数据,测查、统计、分析学生学习成绩和质量。

3.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

(1)《农村学校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低效成因及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论文集;(2)阶段性报告;(3)结题报告;

(4)有校本特色的课堂合作学习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1.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一)研究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3年2月):

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查阅已有的相关资料,初步掌握老师、学生情况,了解学生、老师对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的认知情况,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老师对合作学习的使用频率。

(1)成立课题研究组,明确任务。

(2)确定研究方向,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填写课题申报表,提交上级部门审批;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完成各个子课题方案。

(3)健全、完善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

(二)实践研究阶段(2013年3月—2013年10月):

根据实验老师上课的情况,对我校合作学习情况作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分阶段收集相应的调查统计数据。

(1)完成资料的积累。

(2)撰写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3)组织研究交流。

(三)总结推广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分析、整理各类档案资料,完成课题研究工作并撰写“农村学校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低效成因及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总结,并对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在学校进行推广。2.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领导十分重视,亲自并时刻跟踪此课题的进展程度。

(2)上级研究部门的关心与帮助,尤其是县教育局教研室始终关注课题进展情况,从而确保课题始终能朝着科学、良好的方向前进,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

10.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研究论文 篇十

第一篇

(一)培养学生对英语听力的兴趣

只有对英语听力的学习有兴趣,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才有可能大幅度地提高。机械而痛苦地学习英语只会使学生心绪更苦闷,而导致最终放弃。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引领学生走向兴趣领域里。在听力课堂上要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并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听懂课堂用语开始,逐渐增加听力素材的难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英语的听力训练。每当学生听完一个问题并回答正确时要给予表扬,错误时同样要鼓励他们。有时让学生欣赏一段英文歌曲,增加学生对听力的兴趣,经常鼓励他们欣赏英文影片,观看英文电视节目,收听英语广播、听英文歌曲,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培养语感、增强反应能力,达到提高听力的目的。

(二)培养语音和语言技能

加强语音训练,提高听辨能力。中学生英语听力训练应包括听辨和理解,只有正确理解说话人所发出的语音,辨别相似音素,才能确切理解这个语音形式的内在意义。从语调分析,大多数句型使用降调,一般疑问句使用升调。但在语言实际运用中,说话人在特定的环境或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常使用不合常规的语调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绪,在学习实践中逐渐掌握语音、语调,有利于听力水平的提高。

(三)丰富知识库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缺乏对说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知识,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礼仪等方面知识的了解,会对听力理解产生一定障碍。因此,听者的个人知识库存对于听力理解至关重要。要鼓励学生在听之前和听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使接受信息与听者的知识,经历和经验的库存信息发生联系,促使理解过程完成。因此,要求学生平时注重各科知识的积累、文化素质的提高及对各种文化背景的了解,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经验库存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坚持多听多练

听力能力的培养要持之以恒。每天要坚持一定时间的练习。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大声朗读课文或其它阅读材料;可以是边听磁带边朗读;可以做些听写单词、句子和短文填空之类的练习,可以互相之间练习对话等等。在朗读句子时要注意语调、连读、重读和弱读等。另外,提高语速也很关键。只有自己说话流利,才能对别人的对话作出快速的 反应。所以,平时就要多跟着录音模仿外国人的语音、语调,从而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地道的语音语调。听和说都是对大脑感官的刺激,是相辅相成的。

(五)注重学生词汇量的扩大

在教学中重视词汇教学,使学生熟记常用的单词和短语、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听材料的理解程度。应做到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单词、短语过关,并使之在大脑中形成长期的记忆因为词汇量越大,掌握越熟练,做听力练习时就越得心应手,准确率就越高。

(六)培养学生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在听对话或短文时,要注意主题句和关键词。在大多数对话中,主题句往往由后一位说话者的回答予以表达。而听短文时,要注意开头或结尾。在短文中,开头常是信息内容的引导句,它能揭示整个段落讲什么,信息内容会向什么方向发展。由于听力测试的速度比较快,对话或独白篇幅较长,干扰考生选择正确答案的信息也多。如果只是盲目地逐字逐句地听,难免会听了上句忘了下句,但如果考生能抓住主题句和关键词,情况就大相径庭了。

(七)调整心态,镇定自若

做听力测试时,一定要调整好心态。紧张、焦虑、不安都不利于捕捉声音信息。在听录音时要集中精力,沉着应付,不慌不忙,遇到听不懂的地方也不要紧张,个别地方不懂并不一定影响答题,而且第一遍不懂,还有第二遍。促进积极的情绪对提高听力的训练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综上所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听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需要长期艰苦的培养和训练才能见成效。听应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初中英语教学必须加大听力教学力度,师生都树立信心,打好词汇基础,坚持多听,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定会不断地提高听力水平,在听力测试中取得满意效果。

第二篇

一、初中英语听力课堂的问题

1、听力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

虽然课程改革之后,教师越来越重视教学方式的转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听力教学中,教学的方式仍旧是比较单一,仍旧是以练习和考试的方式来实现。例如,教师一般会选择一些英语材料以试题的方式让学生做,教师认为只有学生听并且做才能知道自己的实际水平和所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大多数学生以这种方式的练习无法获得听力能力的真正提升,而且久而久之也容易造成他们对听力兴趣的降低甚至排斥。

2、重视程度不够

听力教学同阅读、写作教学相比,教师对其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多数教师认为后者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这也造成了我国英语教育的一个独特现象:高分低能。学生能够看懂英语却听不懂英语,而学习一门语言,最终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使用也就是听和说,能够用来交际。造成这种现象同教师缺乏重视有关,多数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没有做到正确的认识,分散在听力教学上的时间非常少,学生无法通过有效的练习来提高听力的能力。

3、学生对听力存在心理障碍

多数学生对听力存在着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是提高听力教学有效性的难题之一。对于一些英语成绩不错,但是心理素质不佳的学生,一旦在听力中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就会心里慌乱,以至于影响整个的听力练习。还有一些学生由于不注意平时的练习,造成听力能力的低下,这些学术从一开始就会听力存在抵触心理,认为自己听不懂。这些都是没有自信心的表现,学生的这种心理问题的存在对听力教学的提升造成了阻碍。

二、提高听力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方式

针对听力课堂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就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使学生的听力能力有所提升。根据笔者的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手解决:

1、转变听力教学的方式

听力教学的方式不单单是通过练习和测试来提高,听力同说、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听。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下多听,听的内容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做安排。课堂上的听力练习教师要遵循由易入难的原则,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有系统的训练,除此之外,教师也要通过多读和多听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口头 演讲,内容也做指定也可不做指定,除演讲的学生外,其余学生可以将该生的演讲内容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复述或者翻译,并由演讲者做最后的解释。这种演讲的方式技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除了听之外就是读,这里的阅读指的是大声朗读,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时间安排,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堂阅读时间,比如每一节课有五分钟时间用来让学生朗读一篇新的英语文章,且要求学生在朗读完之后需对朗读的内容进行翻译。听力教学的有效性的提升需要将听力同读和说有机联系起来,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2、转变心态,提高重视程度

首先对于教师来讲要通过对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认真研读来把握听力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有教师对听力教学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学生也才会加强对听力的重视。对于学生来讲,对于听力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平和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投入到听力中去。心理学家的一些研究成果表明,当一个人的精神处于高度兴奋或者厌烦状态时就无法专注于某一件事情。为了让学生在听力中能够更加的专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听多练,以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作为进一步前进的动力,此外,教师还要将保持平和的心态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之中,让学生知道无论听力中出现任何问题,如漏听、杂音等,都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3、增加对英语语言文化的讲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我们可以懂得这门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对于英语语言的国家来讲,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都会融入到语言当中。不同民族的不同表达特色、俗言俚语等都会在语言中表达出来,这也使听力具有了挑战性,许多学生听不懂材料的内容就是源于对对方文化的不了解。我国的英语教材多传递的是美国或者英国的文化,因此,教师需要跟学生讲解一些这两个国家的文化,从而丰富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听力中的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

作者:王万容 单位:重庆市合川区会江中学

第三篇

一、听前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听前又分为两段:拿到试卷后到放第一题录音之前;二是做完一小题后还没有放下一小题之前。因为做听力题的时间比较紧,又“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如果我们能在听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心中有底,就会事半功倍。首先,拿到试卷后,不要光等着放录音,而是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对试卷的整体认识

快速阅读各大题,熟悉题型和各题要求。一般题型有:

1、听句子,选图画;

2、听问题,选答语;

3、听对话,选答案;

4、听短文,选答案;

5、听短文填空等等。了解题型的同时明确各种题型应注意的事项。

(二)利用剩下的时间开始浏览部分大题的各小题选项,从中找出解题重点、相关信息及异同点

如第一题的选画面,我们根据画面可以先猜想要出现的单词或短语,这就是解题的关键。再如“听对话,选答案”题的选项为:A、7223458;B、7223658;C、7224358;D、7223548,这是辨别一个电话号码的区别,注意观察会发现,这些数中前三位和末一位都相同,听录音时就把重点放在第四、五、六位的数字上。这样,我们心中有数,也比较容易听出正确答案,同时也有利于稳定心理。

(三)听录音时每小题之间会有一点时间

我们也应争取利用,尽可能的把准备听的题目和各选项浏览一遍,大致了解要听的内容,并且带着问题去听。特别是短文填空,这类题是近几年在考试改革中出现的新题型,它形式新颖,考察内容丰富,角度多样化,听力体裁各异,内容往往和日常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学会预测故事的发展,同时也要注意短文中或表格中所用的时态,连词等等。此种做法还具有另一种积极的效果,即通常会发现一些难以在第一时间理解其意义“难词”,而“略读”与“抢读”可以将它们与上下文联系在一起,有利于“预感”其意,从而在它们在听力中再现时更容易把握。

二、听中

把握听的过程是做好听力题的关键。在这个阶段里要注意三方面:

(一)要放松,不纠缠

听的时候一定要集中精力,同时也要保持心情平静,这才不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听不懂的地方或遇上不会写的单词时也不要心慌,试图努力抓住或回忆有什么没听清,而是应继续听下去,听完整一个对话或文段。

(二)明重点,抓关键

听时要注意人名、时间、地点、比较、数字等重点内容,只放一遍的题目要边听边看边想边写;听对话或短文时一般要放两遍,我们听第一遍时应完全地听,先不要忙着动笔(除非很明显的答案),听第二遍着重听那些模糊的地方;同时还要注意听问题时要听好疑问词等。

(三)简字符,省时间

听的时候尽量减少动笔的时间,因为写的时间用多了就会影响所听内容的连贯。如选择时可以用一个“〉”快速勾出答案,句子信息可以用一些自己常用的或明确的符号作简单标记。如要填的单词较长或较难拼写可先用首字母标记,“teacher”可用“T”或用“老”字表示;“blackboard”可以用“Bb”表示;如句子TomistallerthanJim.可标为“T>J”等等。总之,可以用自己明白的标记来帮助理解整段录音内容。

三、听后

录音放完后一般有两三分钟时间检查,这是查漏补缺、调整规范的时候。应把刚才做过标记的地方调整规范起来,还要注意一些语法知识的检查,如单复数、动词时态等,其次是检查写过的单词或词组书写是否正确,再次是检查否有漏写的题目。在检查过程中,对于不太确定的答案最好不要轻易去改。听后的检查还可以带来一个好处--有个别甚至是一些在“听”的过程中捕捉不到的信息会被听后的全文检查所发现,有其是那些逻辑性比较强的信息,更易于在此环节中浮现。当然做题的方法因人而异,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多听,多说,多看,多写,多练,以及注意一些相应的技巧,相信在听力方面会取得好的成绩。

作者:罗金妹 单位: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县民族中学

第四篇

一、交互式听力教学及其理论基础 1.交互式听力教学

指出听力理解有多个过程:首先,学生听到“生话语”,并且在短时记忆中形成一个印象。然后,学生选择所听话语的类型,考虑到话语类型,学生推测听力材料的目的。随后,学生唤起大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图式,在背景知识或者图式的帮助下学生能够得到听力材料的字面意思。此过程包括了一系列的语义解释,在此基础上学生会抓住听力材料的本 意。之后,学生选择将得到的信息保存在短时或者长期记忆中。这一系列过程证明听力理解本身就是一个交互的过程,交互是听力理解的本质。

2.交互模式

在交互式听力课堂中,交互通过多种模式得以实践。通常来说,交互有四种模式: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与文本以及人机交互。师生交互主要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交互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师生交互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各自发起互动。如果教师首先提问,开始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这种交互则为师—生互动;如果学生首先提出问题,开始和教师的互动,这种交互则为生—师互动。师—生互动与生—师互动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发起者是教师,后者的发起者为学生。在生—师交互中学生会表现得更为积极,教师应该降低自身对课堂的控制,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展示自己。学生是学习的中心,他们应该和同伴交流练习英语。因此交互活动经常发生在学生之间,这就是生生交互。生生交互通常通过小组活动、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来实现。此外,还有其他交互模式:人—文本的交互和人—机交互。

3.教师角色

在交互式听力教学中教师会扮演很多角色:设计者,促进者,指导者和研究者。作为设计者,教师要决定教什么以及如何去教,也就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今,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去进行调整,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作为促进者,教师应该知道如何将难化简;向学生讲授一些必要的学习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并且要为学生创造和谐、积极的课堂学习环境。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因此教师的指导与引领至关重要。作为指导者,教师要指引学生从一个学习环节顺利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指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并且为学生提供一些提示或者有效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预测。最后,作为研究者,教师首先要是思考者:思考教学任务和教学策略,找到问题,设计教学环节,课堂实践然后进行教学反思。此外,作为研究者教师还应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和学习策略。

二、交互式听力教学对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1.变单一的交互为全面的交互

交互主要通过四种模式得以实践,并且这四种模式是交互的不同方面。但是初中英语听力课堂上交互模式过于单一,交互主要通过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实践于课堂之中。并且师 生交互并不全面,由学生主动发起的交互少之甚少。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利用不同的交互模式进行听力教学。在听力开始前,教师和学生都要做相应的准备,阅读教材,这也是人和文本的一种交互。与此同时,应该有师生互动来激活学生大脑中的图示;人机互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和听力材料有关的图片、视频等。在听力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也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在听力结束后,教师应该设计相关的小组活动,以达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给学生机会将听力中的话题、语言点、句子结构真正应用并输出。

2.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师角色

在听力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过于单一,并且控制着整个听力过程以及交互活动。这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在学习、交互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一个促进者指引他们解决困难。在听力课堂上教师应该同时是设计者,促进者,指导者和研究者。教师应该是设计者,设计小组活动或者任务,并且教师应该参与到交互活动中成为参与者;教师应该是促进者,帮学生化难为易;教师应该是指导者,成为学生的拐棍。

3.创造和谐的交互环境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和谐的交互环境。一些学生对英语听力心怀恐惧。在听力过程中他们会感到焦虑,因此没有足够的自信参与到交互活动中。根据这些情况,教师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减少负担。首先,要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水平比较差的学生教师不能嘲笑。其次,教师要一视同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和需求来设计相应的交互活动。再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减轻焦虑,对学生的小进步予以鼓励,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三、总结

11.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研究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低效现象 反思 对策

在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力求全体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低效的现象。作为英语教师,时常在思考为什么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甚至很多中高年级的学生对英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很好的去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有哪些是低效的教学行为。下面笔者结合平时参加的公开课、观摩课和大家共同交流课堂教学中三种常见的低效现象,通过反思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忽视教学情境的真实性

1.现象。某教师在执教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3 Is this your pencil?时,创设了实物教学情景。老师手中拿着笔教学句型:“This is my pencil.”当学生熟读句型后,接着教学句型Is this your…?及其回答Yes,it is.No,it isn’t.时,教师又拿起刚刚的铅笔询问:“Is this your pencil?”引导教学No,it isn’t。虽然学生很配合地跟读了该句型,也了解其含义,但是学生会质疑,明明刚才老师说了那支铅笔是他自己的,现在又来问是不是我的?在耍我们小孩啊。

2.反思。英语是一种语言,学好英语,就需要有语言环境。因此创设情境成了当前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道风景线。但是在创设情景时很多老师忽视了真实性,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起不到情景创设对对话学习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自如地交际语言,自主地发展。所以,我们教师创设的情境导入应该具有真实性、有效性。

3.对策。在上述教学案例中,课前教师向学生收取一些文具用品,在教学This is my pencil.之后,教师随意取出一支铅笔,指定某一位学生询问Is this your pencil?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Yes,it is.或 No,it isn’t.在恰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就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运用该句型进行交际了,语言的习得更真实、更有效。

二、忽视教师评价的实效性

1.现象。某教师在执教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3 How many?Story time时,教完新单词thirteen 、 fifteen、can、sure后,请学生单个朗读。教师为了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读完后立刻就“Good!”“Very good!”,可是学生面对老师表扬没有喜悦之情,而是不知所云:我读的哪里好了?我的发音准确了吗?老师听清我的读音了吗?

2.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发展,常常用微笑、鼓励、表扬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有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滥用鼓励与夸奖,使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好在那里。

3.对策。在上述案例中,学生的“体验”并不都是完美的。学生跟读单词的活动,属于不需要太多思维创新的模仿活动,教师只要点头肯定其发音是否正确就可,无须如此夸张的语言来加以评价。过多和过分的夸奖往往会导致鼓励的贬值。获得“good ”的学生好在哪里,不知道;获得“excellent”的学生到底比其他同学突出在哪里,没有点出。

三、忽视教学过程的程序性

1.现象。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7 On the farm一课主要教学关于描述事物远近、事物多少的表达方式。教學句型是What are these? What are those?及其回答They’re…等。某教师在进行上述句型操练的时候,采用的方法是pair work。学生一看教师的特定手势,不等老师讲完要求,立刻拉着同桌练说,此时班级里如同炸开了锅般热闹。该教师看着相互热烈讨论的学生,满意地站在讲台边等候。但是没多久,有的学生开始翻书,有的相互不知说什么,还有的无事可做看热闹,不少学生也由英文讨论变成了中文讨论,之后的反馈交流当然是错误百出。

2.反思。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在英语课堂设计中,很多教师采取“pair/group work”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加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有的教师忽视了教学过程的程序性,教师缺少指导和示范,使合作学习变成过场式,没能发挥实质的合作交流效果。

3.对策。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该先做好解释和说明,事先在黑板或投影上给出要求学生操练的重点句型,或者请同学帮助先示范一下,这样学生就能明确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活动开展期间,教师应不断的在教室中巡视,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必要的指导。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把在巡视中发现的问题注重讲解,也可以邀请表现好的小组到讲台前给同学演示,通过示范、演示,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定能提高。

1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研究论文 篇十二

近年来, 英语中考的阅读理解文章从取材到问题的设置上, 主要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 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评估能力等, 也是相对区分度较大的题目。有不少文章都是从原版的材料中节选的, 三篇文章由浅入深, 考题也是由易到难的。英语中考试题中的阅读文章, 题材大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 体裁形式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以及新闻报道、广告、通知、操作说明、表格等。总之, 阅读理解是对学生全方位、多侧面阅读能力的考核, 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所积累, 才能更好地适应中考命题的趋势。

二、英语阅读课教学的低效现状

尽管每个教师都明白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英语阅读教学已逐渐上升到了教学的主导地位。但在初中英语《新目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现象, 它会直接影响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保证。仔细进行分析, 目前大致有以下几种低效现象存在:

现象1:教学方法程式化。

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总爱使用模式化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回答一些问题, 而这些问题只是就文章中的叙述进行提问, 没有更深层次的含意;接着让学生机械地跟着录音读课文;最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和复述课文, 或根据课文填写课文下面的表格等等。如此这般的阅读教学模式长此以往影响了许多学生理解的准确性, 既不能有效地推断所读文章的要点, 也不能对文章的脉络进行正确的把握。长此以往, 这种教学模式是缺乏潜力的, 这样的操作肯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仍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

现象2:过分忽视语法。

在《新目标》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谈语法色变, 总把语法教学放在一个非常暧昧、尴尬的位置。有些学校的教师把阅读课当作课外阅读来上, 有时甚至简单地划划词组和对对答案。回想上世纪80年代, 在老教材阅读教学时许多教师过多地偏重了语法教学, 导致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非常有限。十几年来, 我们教师对这种状况一直在进行改革, 虽然已有了明显的好转, 但也有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忽视了应有的必须正常进行的语法教学部分, 未能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借助语法正确理解句子, 尤其是缺乏对长句、难句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这影响了学生对阅读材料全面和正确的理解, 也阻碍了学生获取文章的内涵信息。

现象3:处理生词简单化。

处理《新目标》阅读材料中的生词一直让许多教师感到棘手, 有些教师往往片面追求全文的整体理解, 舍弃了对词汇的教学, 在阅读前将有关词汇的词义给出, 而且也只是涉及关键词的一般含义而已, 忽视了词汇在语篇中的特定含义。如果学生对一个词或一个短语的理解有误就会导致对一个段落甚至对整篇文章理解的偏离, 特别是很多关键的高频多义词, 如果不向学生阐明各种意思以及出现的语言环境, 学生是很难真正掌握到位的, 以至于下次读新的文章时, 遇见新的语言环境, 即便老师教过的词对他们来说仍然感觉是新词, 会导致全无印象。

现象4:滥用多媒体。

当今, 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滥用多媒体的现象。多媒体技术确实已广泛应用在教学领域中了, 但多媒体若使用不当或过多则会干扰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把阅读材料中的主要情节都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 学生就会失去本应通过文字解读和推理归纳才能获得的信息, 这样就会限制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 多媒体的滥用或泛用会阻碍学生推理能力和文字解码能力的提高, 在一程度上也严重扼杀了学生追求新奇思维的探究心理。

三、《新目标》阅读课教学的有效对策

为提高阅读课教学的有效性, 建议可以采用以下几点针对性的有效对策:

对策1:有效利用阅读策略感知信息。

模式化的师生一问一答式的阅读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阅读中的运用。实践证明, 在《新目标》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师生、生生互动的方法, 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独到的思维和推理能力, 鼓励每位学生都能较轻松地参与讨论, 发表个人意见, 教师也可以轻松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最后还可以通过填图表的形式, 对辩论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 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这样通过阅读, 能达到较高的教学认知目标。

对不同体裁的阅读文章应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 记叙性的阅读文章, 可让学生通过略读、跳读, 辅以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 理解文章中时间、空间、过程的顺序与关系, 引导组织全班进行讨论, 全面理清文章的脉络, 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目的。对于说理性的阅读文章, 帮助学生找出各段落的主题句是可行的方法, 可以让学生对每个段落提出一个问题, 再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式的讨论寻找答案, 将更有利于使学生形成带着问题进行有效阅读的习惯。

对策2:借助语法理解句子, 正确获取信息。

阅读教学也不能一概否定语法的作用, 因为借助语法才是正确地理解所读语言材料, 获取作者传递的信息, 达成阅读目标的有效方法。反之, 脱离句法分析的阅读往往是肤浅的, 理解的偏差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初中英语阅读文章中, 结构复杂的复合句、长句和难句很多。我们可以先就阅读课文的信息载体作用进行合理的设计, 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运用情景引入新课文。 (2) 带着问题快速读课文。 (3) 介绍本节课阅读策略, 让学生运用这种阅读策略仔细读课文。 (4)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汇报。 (5) 让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信息填写, 其他同学一起在书上填写。 (6) 全体根据黑板上的信息复述课文。

对策3:正确把握语篇意义, 尽量扩充词汇。

影响阅读速度的最大障碍莫过于生词, 在阅读中教师有必要设置一些有趣味性的词汇思考题, 通过让学生积极思考, 帮助他们掌握所学词汇的基本含义。这样能让学生明白阅读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和信息的过程, 而是不断思考和推测的过程。学生在猜测词义的过程中, 不仅增加了词汇量, 而且能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 有助于词义的理解和扩展。在语境中有效学习词汇、扩充词汇、了解词汇, 正确把握语篇的意义和发掘文章的内涵, 也是阅读理解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策4:恰当运用多媒体, 有效达成目标。

阅读训练旨在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而不仅仅是观察的能力, 过多地或不恰当地运用媒体只会简化阅读内容和降低阅读难度。但是, 如果在需要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或提高阅读理解的难度时, 适时和适度地运用多媒体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来说只有画面的回忆, 缺少了对文字意境的想象, 阅读很容易成为走过场的游戏。

对策5:优化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优化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是阅读教学最不可忽视的环节, 操作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精心设计问题, 激发阅读兴趣。

设计问题和回答问题是课堂教学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教学手段。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得得体和精致, 就能迅速把学生轻松引入问题情境, 同时激发起他们探知和阅读的欲望, 并且促使他们积极开展思考, 对今后的发展英语表达能力能起到极大的作用。

在问题设计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问的质量, 保证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梯队性, 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精心组织, 甚至对某个问题学生可能有的几种回答在事先有所估计, 教学过程中怎么去引导, 怎么去分析都要有所考虑。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的原则。

2. 掌握阅读节奏, 有层次地加以引导。

(1) 鼓励学生快读, 捕捉全文大意。

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训练阅读速度, 提高概述能力, 还要培养他们的猜词悟意的能力, 以及推理归纳能力等, 并能让其在阅读材料提供的复杂的语言环境中抓住文章脉络, 掠过不必要的生词或通过构词法猜出词义, 然后回答一些对表层意义的理解题, 要求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先不要看课文。坚持这种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识记和判断能力。

(2) 指导学生精读, 把握全文信息。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有碍阅读理解的内容, 采用“疏导法”, 即教学生如何抓住重点句、词, 摆脱不必要的困扰;针对阅读中的重要知识, 采用“点导法”, 并且把重要语言点发挥下去。有时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概括能力, 要求他们用绘画或动作等多种方式演绎出来。

(3) 启发学生深读, 领悟全文内涵。

阅读教学时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通文章, 还要启发他们深读文章, 发挥他们的潜能, 引起发散性思维, 抽象出对文章的全面理解和认识, 从而达到进一步培养阅读能力, 达到自学英语的目的。

3. 改善学习心理, 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的学生在阅读时缺乏自信和耐心, 教师要把改善学生的语言学习心理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尽量创设条件使学生产生语言学习的成功体验,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

4. 开展具体读解, 注意阅读过程的反馈调控。

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进行分析比较, 然后展开具体读解。这个环节里教师应重点采用语感训练法, 重点训练学生的分析与比较的思维能力, 最后概括、抽象出对文章的全面理解和认识。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英语教师共同的追求。教师在阅读课上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精心设计阅读教学过程, 使学生拓宽视野, 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 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提高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阅读课教学虽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但却有其内在的规律。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提高其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确保阅读教学的质量, 就必须切记阅读教学的教学思路:导入激趣、营造氛围、读中求知、练中强化。

参考文献

[1]李冬梅.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活动案例[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2]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3]吴本虎.英语学习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4]鲁子问, 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9.17校内安全用电及消防知识教育下一篇:秋到云龙湖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