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公共事业

2024-11-12

苏州市公共事业(精选11篇)

1.苏州市公共事业 篇一

苏州市公共空间环境示范段详细设计

设计任务书

公共空间也称开放空间或开敞空间,是指城市中向公众开放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街道、广场、公共绿地、河流以及建筑物之间的公共外部空间。公共空间构成城市总体框架、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和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人进行交流、活动的场所,是维系城市与居民的纽带,人类及城市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引导苏州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具体落实规划设计方案,直接指导施工图设计和施工,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及我局工作计划,拟在公共空间环境总体概念规划和重点地段详细设计的基础上,编制苏州市公共空间环境示范段详细设计。

一、规划范围

从重点片区中选择示范路段,进行具体方案设计。

二、总体要求

1、研究国内外先进公共空间规划和实践经验,围绕建设苏州“青山清水,新天堂”这一主题,拟定苏州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的工作目标,确立整体思路,提出适宜的规划对策、实施策略和分项标准。

2、通过重要“点、线、面”的治理,整体梳理城市空间格局,将分散的公共空间有机联系,确重点地段、关键节点、特色片区,强化公共空间整体性,强化形象塑造,提升环境品质。

3、规划应多角度入手,实现公共空间外在与内涵、功能与形式的真正统一。从文化的角度,深入挖掘城市关键节点和区片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精神气质,加强与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协调;从空间的角度,整体考虑具地段与城市总体设计的关系,并通过城市设计手段强化场所特质,推动城市整体公共空间架构的形成。从功能的角度,深入分析地段适合的职能定位和交通定位,并综合协调相关要素之间的矛盾;从环境设计的角度,注重特色场所和特色景观塑造,增强场所的身份感和识别性。在各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始终关注关键细节的把握和控制引导。

4、注重人性细节的关怀,促进城市发展目标回归更加丰富的城市生活和人的需要。通过系统的公共空间建设,市容市貌整洁、有序、美观,为市民工作、生活、游览活动提供健康、舒适、公平的环境。积极营造以人为中心的环境与空间,促使公共空间合理有效地利用。

三、深度要求

具体落实规划设计方案,并逐一落实到各个系统,直接指导施工图设计和施工。

(1)开放空间系统:对片区开放空间进行规划,系统划分人行空间、广场空间、绿化空间等,并出控制要求,给出设计示范。

(2)绿化系统:通过设置公园、道路绿地、街旁绿地等统一组织规划范围内的绿化设施,同时考虑与周围城市绿地的联系与呼应,在该区域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建筑与道路绿化相呼应的、浑然一体的绿化系统。

(3)交通系统:合理确定交通组织,根据规划范围内及周边用地的功能特点和交通流量,有效组织规划区内的各种交通流线,合理布置交通设施,保证交通组织合理,车流、人流线路分明,对外联系便捷,地上、地下交通顺畅。规划设计人行系统,结合绿化系统规划考虑人行系统的组织,保证规划范围内整体步行系统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同时相应考虑组织好片区内的人流集散和区内各地块间的相互联系,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方便的步行环境。

(4)建筑立面:分类型对沿街建筑立面的形式、风格、色彩、材质及广告牌匾的设置等提出控制要求,给出范型示意,以导则形式指导下一步深入的详细设计和实施。

(5)广告牌匾:规范广告牌匾的位置和形式,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以导则形式对其色彩、大小、风格、材质、亮度等提出控制要求,给出范型示意,指导进一步的深化设计和实施。

(6)街道家具:结合建筑布局环境及风貌,对街道家具的位置、布局进行设计,对其风格、形式提出建议,给出范型,具体设计与选择可提供指导意见。

(7)道路铺装:在充分考虑安全性、耐磨性及美观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步道铺装的形式提出设计方案,要求建筑与环境风貌相协调,并对铺装材质提出建议性意见。

(8)标识系统:为塑造路段的整体形象,应对标识系统的位置进行布局设计,对标识的风格提出整体的控制要求,并编制导则。对一般的标识形式、材质等提出建议,对专业标识应在导则的基础上由管理者组织专项设计。

(9)夜景照明:对地区的夜景照明提出系统控制要求,明确重点照明区域和一般照明区域,对于灯具的选择和照明方式提出建议性导则,指导下一层次的专项照明设计。

(10)公共艺术:对公共艺术设置位置、尺度进行规划,对其风格、材质、题材类型提出建设性方案,编制导则,指导下一层次的专项设计。

(11)无障碍设计:在人行道、广场、公共建筑入口等处应考虑盲道位置,对残疾人使用的辅助设施应提出设置原则,以导则形式指导下一步实施建设。

四、规划设计成果要求

1、设计成果包括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

2、设计成果的内容必须清晰完整,且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和国家的有关标准。

3、设计说明书应准确、完整地阐述设计意图和内容。设计图纸内容必须全面。

4、提供规划文件(说明书)及环境建设控制示意图20套,规格为A4(内含彩色附图,可折叠);设计图纸1套(大图A1规格);包含所有图纸内容及文字说明的电子备份文件一套;多媒体汇报材料1份。其中电子文件文本为DOC格式文件(Microsoft word6.0以上),图纸为DWG格式文件,效果图为JPG格式文件。

5、设计图纸要求 ●总平面图、●整体设计意向图、●各系统设计示意图、●设计效果图等

五、时间进度安排

1、合同签定后开始工作

2、中期成果审查时间:09年8月初

3、最终成果论证时间:09年10月初

4、提交最终成果时间:09年12月初

六、报送与审查规定

1、我局分两次对方案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书面意见和整理会议纪要,设计单位负责提供审查所必需的汇报资料和规划方案介绍。

2、规划审核后,设计单位应根据审核意见修改并制定正式规划成果,并按规定时限报送我局。

七、相关设计资料

1、规划设计任务书

2、电子地形图

3、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4、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

5、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

6、苏州市旅游河道水系研究

7、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其他相关规划设计资料

八、附则

1、我局负责协助设计单位搜集基础资料及现场外业调查,负责设计单位间以及相关规划设计间的协调工作。

2、规划署名权归设计单位所有,版权归我局所有,我局有权在规划审定后公开展示规划成果,并通过传播、媒介、专业杂志、书刊及其他形式介绍、展示、评价规划方案。

3、规划方案批准实施前,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同意都无权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展示设计成果。

4、如对本任务书有疑问,可在接到本任务书后致电或函我局,我局将做出口头或书面形式答复。

5、设计单位提交的规划设计成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我局有权对设计单位做出处罚:

⑴提交的成果不符合本任务书规定的。

⑵提交的成果图纸和文字辨认不清,内容不全或粗制滥造的。⑶未经局同意,逾期上报规划设计成果的。6.本任务书解释权归我局所有。

2.苏州市公共事业 篇二

《意见》明确指出, 国有 (集体) 改制企事业单位档案属国家所有, 各单位必须按照要求将本单位全部档案移交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 各主管部门负责本系统、本行业改制单位档案整理、移交工作。《意见》指出, 改制企事业单位档案未按《苏州市国有 (集体) 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中档案处置暂行办法》进行处置的, 由原企业主管部门落实措施, 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置。企业确因生产、管理的需要, 使用原单位档案的, 必须提出申请, 报市档案局审核同意, 办理借用手续。《意见》明确了档案移交工作的基本要求, 凡市属国有 (集体) 改制企事业单位档案都属于移交范围, 移交的档案须经科学分类、规范整理、装订、编目, 并办理移交手续。《意见》规定, 苏州市档案局对移交工作依法进行监督和指导, 确保移交工作有序进行、按时完成。

本次档案移交工作共涉及市创投集团、市交通局、市贸易局、市物资控股集团、市建设局等21个部门和单位, 预计整理、接收档案100万卷左右。接收工作完成后, 预计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将保管改制单位档案240余万卷。这些档案是研究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珍贵资料。

3.郑州市公共交通IC卡的发展 篇三

摘要:本文概述了郑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IC卡从无到有,从简单的IC卡收费系统不断完善为一卡通系统,为企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笔者从事IC卡系统管理和维护多年,见证了其发展历程,写作该文,意在总结历史,展望未来。面对新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发展应用标准一卡通

1郑州公交卡的历年发展概况

郑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非接触式IC卡电子收费系统2001年8月1日系统正式开通,八年来,系统运行稳定,保密性强,操作方便,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流通的公交lC卡类型有:通用优惠卡、成人忧惠卡、学生优惠卡、百通卡、老年免费乘车卡、折扣卡、纪念卡等。

郑州公交设立了11个公交IC卡充值点,和一台“爱心巴土”流动充值车,方便市民购卡充值。11个充值点其中10个脱机充值点,办理售卡、充值业务,1个联机充值点,办理售卡、充值、挂失、换卡、退卡、疑难解答等业务。

2001年8月至2003年7月,IC卡系统成功运行一年后,发行量已突破30万张,累计刷卡人次超过1亿人次。随着刷卡量的大幅增加,原有的IC卡设备已不能满足系统的要求,为此,郑州公交于2004年4月对IC卡收费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并与交通银行和商业银行合作开展自助充值业务,设立自助充值设备两百多台,解决了公交充值点月底充值排队的问题;

2003年4月公司开始每年为郑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发放老年卡。

2004年8月份申请安装了“建设事业IC卡密钥管理系统”。

2006年我公司购置了若干台充值一体机,并对全公司近3000台车载机硬件进行了建设部密钥的改造。采用建设部密钥的新的一卡通系统,采用了48字节数据结构,并采用了TAC码、交易流水号等措施保证交易的安全性,使整个系统在各方面的性能有了质的飞跃。

2007年在清算平台上安装加密机,设置加密因子开展在线充值业务,新增在线充值点500多个,使乘客充值更加便利。并且开发小额消费业务,使IC卡应用逐步向多领域拓展。

2008年与省内各地市公交达成豫通卡协议。与开封、许昌、驻马店等周边城市开展互联互通,部分公交卡已经可以跨地区使用,如开封老年卡已经在郑州可以使用,与许昌公交实现IC卡互通。

2公交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

2001年采用pc服务器+wlndows advanced 2000+sq1server2000的系统设备构架已不能满足需要,2004年4月对IC卡收费系统进行了向一卡通系统平台的升级改造,升级后的系统可容纳处理1千万张卡并支持多功能应用功能。配置为ibm小型+a.×+oracle9j,采用双机热备机制,同时搭建了全公司范围的计算机网络及信息通讯系统:采用磁带库备份数据,购置多台lBM应用服务器用于lC卡业务的拓展。公交lC卡的开发利用,推动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在收费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考勤终端、和相应的网络及计算机和应用软件,形成一个管理系统。实现电子路单、职工乘车、职工考勤、司机当班签到等功能,大大提高了公交企业的管理水平。

3卡的办理、发行及应用情况

3.1目前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IC卡:①A卡:通用优惠卡(俗称电子钱包)②B卡:成人优惠卡,该卡具有月票和电子钱包两种功能;③C卡:学生优惠卡(简称学生卡)。④百通卡:押金20元,可用于小额支付;⑤D卡:老年免费乘车卡(简称老年卡)。⑥折扣卡:根据卡面的金额、有效期、折扣率享受优惠。⑦H卡一公交纪念卡,限量发售,具有馈赠和收藏价值,不能反复充值,可乘车使用。

3.2 IC卡的办理

3.2.1任何个人和集体均可到公交指定充值点认购IC卡,A、B、百通卡、成人月卡、百通月卡、H卡不限发售对象。

在校中小学生办理学生卡需出示户口本、学生证明(学生证、交费单、学校证明等),一寸照片一张;非本市中小学生及各类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生不予办理:学生卡在每年的九月进行年检:未经年检、无副证或照片模糊、缺失的学生卡不予充值。

郑州市城区派出所辖内,年满六十周岁的居民可以办理老年卡;办理老年卡时需提供户口本、身份证、2寸彩色照片一张,当年度乘车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10元:每年的4月份为老年卡的集中办理时间:老年卡丢失后可以办理挂失,挂失办法与其他卡相同。

3.2.2为便于挂失和退卡,认购lC卡时应提供有关证件,一证一下。

3.3 1C卡的发行到目前IC卡的发行量已超过200万张,其中A卡发行55万张,B卡发行70万张,C卡发行16万张,老年卡发行28万张,纪念卡发行10万张,折扣卡发行10万张,百通卡30万张。

3.4 Ic卡的应用在我市,公交卡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功能:①用于全市4000多辆公交车的乘车消费;②和相关单位签署多项协议开发其它领域i如在商店、餐馆、药店等地投入大批小额支付机,用于小额支付消费.③用于城市间的互连互通。郑州公交与许昌公交的IC卡实现互通,开封公交的老年卡可在郑州使用;④与教育局合作,在教育局发行的学生证内增加公交乘车功能,下一步实现小额支付功能。

4IC卡的标准、规范

我市公交lC卡采用philips公司的MlFARE 1 S50和S70逻辑加密卡作为卡片标准。卡片采用进口的PET材料。遵从ISO,7810系列标准和fS014443系列标准、中国有关fC卡标准及规范和相关企业标准。

卡片满足如下特定要求:①抗弯折和扭曲性能:按照ISO/IECl4443规定的测试方法,抗动态弯曲超过*500次,抗动态扭曲超过*2000次。②卡片读写距离最大必须达到*100mm。③数据保存时间大于"10年,重复写操作次数大于*10万次,读操作次数不限。④卡片使用故障率应不超过*1,30000,卡片交易成功率不小于*99 95%。⑤卡片的坏卡率不得超过*2/1000,卡片在无表面弯曲、折痕、损伤情形下,且在甲方的正常操作下无法感应被视为坏卡故障。⑥卡片天线采用结晶铜按标准绕制而成。⑦典型处理时间满足如下要求。

识别:3ms(包括复位应答和防冲突及选卡);

读取一个数据块:2 5ms(不包括认证过程)/9ms(包括认证过程):

写入一个数据块+控制读取时间:6ms(不包括认证过程)门4ms(包括认证过程)。

安全性:卡片必须采用传输密码保护。

针对国外菲力普Ml芯片密码算法被破解,我公司IC卡系统安全受到威胁的问题,今后卡片将逐步升级为CPU卡。

5公交IC卡向一卡通系统的发展

公共交通IC卡系统是各种城市一卡通应用项目中客户群体最广、支付额度最少、支付频率最高、实施效果最明显、市场基础最稳定的应用。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系统的客户资源、平台资源,完全可以适度扩展到电信、学校、公园、出租车、地铁、快餐店、便利店、超市等多种行业应用,形成以公共交通IC卡系统为核心的城市~卡通系统。它具有积极的意义

5.1充分利用资源,降低建设费用,分摊系统成本。清算系统、发行系统等后台系统大建设成本、卡片的采购成本等在公共交通lC卡系统的成本构成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向其他行业拓展应用时不用另行投资建设,大大降低了新行业应用的建设成本,同时新行业应用的收益也反过来分摊了系统成本。

5.2增加新应用,吸引新客户。公共交通行业的覆盖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当一部分客户没有明显的公共交通服务需求。通过向其他行业推广应用,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可将原公共交通IC卡系统的潜在客户转变为正式客户。

5.3扩大影响,确立竞争优势地位。通过一卡多用拓展应用,使公共交通IC卡系统走出单一行业应用背景,通过在多种不同行业应用的影响,进一步确立对同类型系统的竞争优势。

5.4一卡通系统是IC卡建设的方向。国家建设部提出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发卡,统一管理”的建设要求。市场需求是清楚的,需要一卡多用。政府要求是明白的,一卡通是建设的方向。

4.苏州市公共事业 篇四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提升苏州市新建住宅区建设水平,规范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创建方便、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根据有关规范和标准,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苏州市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吴中区(含太湖度假区)、相城区范围内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仅适用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的居住用地的规划管理。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仅限于住宅开发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开发单元指国有土地使用权一次出让、具有明确边界范围的新建住宅区。

第二章分类及管理原则

第五条苏州市新建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金融服务、行政管理服务、社会福利、邮政电信以及市政公用八类设施。

第六条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不同的产权属性和使用特点分为三类:

(一)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指为所建住宅区提供物业服务、管理等保障的物业配套设施,产权由全体业主共享,内容包括:物业服务用房、市政公用设施(不含停车设施)。其中物业服务用房包括:用于物业办公及辅助用房以及用于补贴物业经费的商业用房两大类。

(二)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指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商业等服务,产权可由开发建设单位自由处置的公建配套设施,内容包括:商业金融服务设施等。

(三)政府公共服务性公共服务设施:指为居住区以及周边居民提供政府公共服务,具有政府公共产品属性,由政府或相关部门运作管理的公共服务设施,内容包括: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居委会等行政管理服务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等。

(四)文化体育、邮政电信、停车设施按不同的产权属性分别纳入上述三类设施内,除停车设施外其设置内容及设置标准不再单列,在各自允许的标准范围内自行调配。

第七条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的居住用地需设置的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包括上述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两大类。规划条件中作特殊要求的,按规划条件执行。

第八条根据规划,在出让居住地块内如需设置政府公共服务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条件中需载明设置内容和设置标准。

第九条规划管理原则:

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不得少于规定的下限;

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不得超出规定的上限;

政府公共服务性公共服务设施不得少于规定的下限。

第三章设置标准

第十条物业服务用房设置标准:

(一)物业服务用房应当是地面以上的非居住房屋,一般安排在住宅区中心区域或者住宅区出入口附近。物业商业用房必须设置在一至二层范围内;没有配置电梯的物业,物业服务用房所在楼层不得高于三层。设计单位应在图纸上标注物业服务用房的具体位置并在经济技术指标中注明面积。

(二)商品房住宅区内物业服务用房建筑面积不得少于地上建筑(规划计算容积率部分)总面积的7‰,其中物业办公及辅助用房为3‰,物业商业用房面积为4‰。如开发建设单位提供超出比例要求的商业用房面积用于物业服务,开发建设单位须提交相关无偿提供的承诺意见,并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及规划核实中载明。

(三)定销房(含中、低收入房)住宅区为多层住宅建筑的,按上述标准执行;为中高层及高层住宅建筑的,其物业服务用房建筑面积不得少于地上建筑(规划计算容积率部分)总面积的22‰,其中物业办公及辅助用房为3‰,物业商业用房面积为19‰;多层、中高层及高层混合定销房住宅区(含中、低收入房)内物业商业用房按地上建筑(规划计算容积率部分)面积同比例确定。

(四)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房(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室、车库(棚)、人防工程等,以及室内层高不足二点二米的房屋不得计入物业服务用房面积。

(五)物业服务用房面积最小不得少于七十平方米。

第十一条市政公用设施设置标准:配电房、煤气调压站、垃圾房等市政设施按相关部门要求确定位置和标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需满足《苏州市建设项目停车配建标准》。

第十二条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不得超出300平方米/千人(每户按3人计)的标准(不含为物业提供的商业用房建筑面积)。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三条附带规划方案公开出让的居住用地按方案中确定的内容实施。第十四条本规定前出让的土地,方案已批准的,按批准方案执行;方案尚未批准的,按出让时规划条件和有关规定执行。

5.柳州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篇五

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

柳政公共节能办发[2009]3号

关于印发《柳州市本级公共机构节能 2009-2010年工作计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部、委、办、局,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柳州市本级公共机构节能2009-2010年工作计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县(区)、市直各公共机构认真贯彻执行。

柳州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六日

主题词:节能工作 计划 通知 柳州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年12月16日印发

(网络传输)

柳州市本级公共机构节能2009-2010年

工作计划

公共机构节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公共机构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必然要求,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规范和引导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增强节能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系统性,确保市本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持续有效地深入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国务院令第531号)和《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意见》(柳政办[2009]103号)的文件精神,制定本计划。

本计划所称公共机构,是指市本级全部或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本计划所称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本计划所称公共机构节能,是指公共机构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制止和减少能源浪费,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活动。

市本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行政主管部门在市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编制本系统公共机构节能计划。

市本级公共机构要依照本计划确定的节能目标和指标,结合本单位用能特点和上用能状况,制定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并报市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备案。

各县、区参照本计划,编制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计划。

一、2009-2010年节能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以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建设节约型机关为目标,依据法律手段推动市本级公共机构节能,加强用能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公共机构运行成本,充分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作用,引领和推进全社会节约能源,确保实现全市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柳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思路

在计划期内,坚持“节约、高效、和谐”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意识节能、管理节能、技术节能这三条主线,以节电、节水、节油、节材为重点,以降低办公建筑能耗和车辆交通能耗为突破口,不断完善公共机构节能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科学制定节能管理的基本制度,统筹安排既有办公建筑的节能改造计划,依法构建节能管理的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搭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信息管理平台,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深入持续地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开展节能与保证运转相结合。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确保公共机构日常运转、不降低工作人员现有办公舒适度和出行便捷度的前提下,厉行节约,减少浪费,降低无效用能。

2、坚持管理节能与技术节能相结合。加强管理与技术改造并举,积极推行低成本、无成本节能措施,以较少的资金投入,持续实现能源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3、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统筹计划,分级负责,科学论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以点带面,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4、坚持公共财政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在加大公共财政节能

专项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市场化方式筹集节能改造经费,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节能改造。

5、坚持广泛动员与人人参与相结合。领导干部带头,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参与,强化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力倡导“行为节能”。

(四)计划范围

市本级全部或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1、国家机关:包括市本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各民主党派机关。

2、事业单位:包括市本级国家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和全部或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单位。

3、团体组织:包括市本级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和有关组织。

(五)计划年限

本计划年限为2009至2010年。

(六)计划目标

到2010年,市本级公共机构节能综合管理要实现以下目标:

1、建立健全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的节能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

2、基本建立节能制度体系、标准体系、评估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等长效机制;

3、基本完成既有办公建筑用电、用水设施分户计量改造,部分公共机构完成用电、用水分项计量装置安装;

4、基本完成节能灯具、节水型器具更换;部分燃油灶具、电热水器、燃煤锅炉、空调、电梯等实施了节能技术改造工作;

5、实施部分既有办公建筑围护结构和运行系统节能改造;

6、初步建立节能量化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管理平台;

7、创建一批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

二、工作重点

公共机构节能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针对市本级公共机构用能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实现“十一五”后两年节能目标要求,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节能意识、狠抓日常管理、加强技术改造、完善管理制度,扎实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夯实基础,持续开展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

1、完善能耗统计报告制度。科学制定能耗调查的统计方法、调查范围、指标体系、上报时间、汇总方式,并实行季(年)报制度。各级公共机构要尽快落实能源消费的分户、分类、分项计量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能耗统计,如实记录能耗原始数据,建立统计台帐,按季(年)填报统计报表。

2、建立能耗统计信息管理平台。运用国管局推广使用的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系统,建立市级公共机构能耗数据库,搭建市本级公共机构用能管理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平台,逐步实现节能动态的实时监测和分析评估,不断提高节能监管效率。

3、建立能耗公示制度。在规范能耗统计报告工作的基础上,定期通报市本级公共机构能耗总体情况和各部门(单位)能耗情况。

(二)把握关键,切实加强日常节能管理工作

1、节约用电。一是空调节电,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空调运行期间禁止开门窗,并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改进空调运行管理,加强保养维护,定期清洗,提高空调能效水平;二是照明节电,充分利用自然光照,使用高效节能照明灯具,定期清扫光源和灯具,严格控制建筑物外部泛光照明以及外部装饰用照明;三是电梯节电,电梯系统应当实行智能化控制,合理设置电梯开启数量和时间,减少电梯空载运行次数,加强运行调节和维护保养,提倡高层建筑三楼以下不搭乘电梯;四是用电设备节电,减少空调、计算机、复印机等用电设备的待机能耗,及时关闭用电设备。

2、节约用水。一是日常节水,正确使用节水型龙头、冲洗阀、水箱等节水设备和器具,养成随用随开和用后随关的用水习惯;二是绿化节水,根据气候情况,科学设置办公区和宿舍区的绿地、花卉、树木及景观环境浇灌用水周期和时间;三是循环节水,建设中水回用处理系统,注重一水多用,坚持重复和循环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节约用油。一是完善定编管理,加强公共机构车辆编制和配备管理,优先选用低能耗、低污染、使用清洁能源的车辆,严格执行车辆报废制度,规范车辆报废更新专项补贴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二是加强日常管理,优化调度运行,制定节能驾驶规范,推行“一车一卡”单车能耗核算制度,实行公务车辆定点维修、定点保险和定点加油;三是推进社会化服务,鼓励工作人员利用公共交通工具、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四是严禁公车私用,强化公车公务外出入库制度,严格公车管理。

4、节约办公耗材。一是节约用纸,大力推进无纸化办公,减少纸质文件印刷(复印)数量,提倡文稿双面用纸和信封、复印纸的再利用;二是节约用材,严格控制一次性消耗物品的购买、使用和发放,提倡使用钢笔,开展废旧电脑及办公用品耗材的回收利用;三是节约用料,严格规范办公用品配置、采购、领用制度,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办公用品;四是节约经费,严格控制各类会议、文件、庆典、接待和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五是严格实行办公用品政府采购申报、审批制度,杜绝浪费、腐败行为。

(三)抓住根本,加快节能改造与节能新技术的推广运用

1、改造能耗计量仪表。按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循序推开的原则,加快既有办公建筑能源计量设施改造,逐步实现能源消费分户、分类、分项计量;对集中供电、供水的办公楼(院),实施分户计量改造,分单位加装独立的水电表,实现一户一表;对已实现分户计量的单位,要区分用能种类和用能系统,逐步实施能源消费分类、分项计量改造;同时,及时更换老旧、失灵的计量仪表。

2、提高照明系统能效。更换高效节能照明灯具,淘汰高能耗荧光灯、白炽灯、射灯,使用紧凑型、直管型荧光灯及金属卤化物灯等节能灯具;改进照明电路控制方式,走廊、楼梯、卫生间等公共区域(除消防通道外)的普通照明推广应用智能调控或延时装置;优化照明系统设计,合理控制照明功率密度,及时更换陈旧落后的配电设备和老化线路;同时,应用LED(发光二极管)技术对景观和庭院等户外照明系统进行节能示范改造,除节假日、纪念日等特殊情况,严格控制使用。

3、优化用能设备系统。通过系统诊断及节能综合效益分析,在综合考虑费效比的基础上,采用节能清洗、变频调速、无功补偿、系统智能控制等节能技术措施,对不符合节能要求的空调机组、电梯、水泵、电机、终端设备等用电设备进行节能改造,使用能设备随着负荷变化自动调节运行状态,提高能效水平。同时,实施综合电效改造,采用三相平衡、加装专业节电设备等技术措施,实现用电系统整体优化。

4、实施用水器具改造。更换不符合节水标准的龙头、冲洗阀、水箱等用水器具,维修改造年久失修、氧化锈蚀、漏失严重的供水管网和设备;推行雨水收集利用和“中水”回用等节能技术,采用滴灌、自动喷灌等先进用水设施,节约绿化浇灌用水。

5、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对既有办公建筑进行全面摸底调查,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建筑作为节能改造试点,按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运用新型节能材料与技术,对外墙、屋面及外门窗进行改造,提高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同时,对运行设备进行节能改造,优化照明、电器、电梯、空调等设备用电控制系统。

6、加强新建建筑节能监管。公共机构新建及改扩建建筑要全面执行现行国家和自治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倡导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立完善建筑全过程节能跟踪管理体系,加强建筑节能设计、施工验收、综合评审和节能全过程监管,对未通过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或开工建设。

(四)控制源头,加强公共机构节能采购管理

1、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按照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者优先采购的规定,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不得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不再采购能效标识2级以下的办公产品。

2、加强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的管理。健全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体系和监督制度,不断扩大实施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的范围,将工程和服务采购列入政府节能采购中,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导向作用,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的推广。

(五)完善制度,形成约束和激励机制

1、节能目标责任制度。将公共机构节能列入全市节能减排目标考核范围,节能的组织领导、管理制度、工作措施和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公共机构负责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各部门、各单位节能工作列入绩效考评,与评优、评先等奖惩目标挂勾。建立相应奖励制度,对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自治区、柳州市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

2、能源消耗定额制度。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系统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综合水平和特点,制定能源消耗定额;2009年底前完成市本级行政单位能源消耗定额制定工作,2010年底前完成市本级所有公共机构的能源消耗定额制定工作。

3、能源审计制度。选取部分典型的办公建筑进行能源审计试点,对建筑能耗进行全程监控;公共机构要进行能源审计,对本

单位用能系统、设备的运行及使用能源情况进行技术和经济性评价,根据审计结果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4、节能管理规章制度。公共机构要建立、健全本单位节能运行管理制度和用能系统操作规程,设置能源管理岗位,重点用能系统、设备的操作岗位应当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用能系统和设备的运行调节、维护保养、巡视检查,推行低成本、无成本节能措施。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节能工作组织管理体系

切实加强对我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快建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分工配合、相互协调的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市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负责协调、推进市本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和指导、监督下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事局、监察局、建设计划委、统计局、审计局、公安局、司法局、法制办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配合做好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同时,建立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联席会议和联络员制度,定期召开公共机构节能联席会议和联络员会议,加强协调和信息沟通以及业务交流,及时研究协调有关工作。

(二)开展节能宣传和培训

在全市公共机构广泛开展学习宣传贯彻《条例》活动,组织“节能宣传周”、“公共机构节能论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介会”以及“能源短缺体验”等活动,提高各级公共机构的主体意识、表率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尚。同时,建立节能专项培训的长效机制,普及型与专业型培训相结合,开展分层次、多批次的专项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实现监督管理与自觉节能的良性互动。

(三)完善节能投资管理机制

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逐步建立完善政府投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公共机构节能投资管理机制,多渠道筹措节能改造资金。市财政部门建立节能专项资金,将市本级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的节能改造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由市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统一申请、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自治区级财政节能专项资金和节能照明器具国家财政补贴资金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或办公建筑进行合同能源管理试点,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筹集节能经费。

(四)加强节能监督检查

6.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 篇六

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

它可以是为一般群众服务,也可以是为某一特定读者如儿童、工人、农民等服务的。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

其特征是:

①向所有居民开放,

②经费来源于地方行政机构的税收,

7.常州市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研究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金坛市、溧阳市、武进区、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等常州市所辖的2市5区的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疫苗接种点等部门或机构。重点是金坛、溧阳、武进、新北等农村地区 (以下简称“四地区”) 。

1.2 方法

(1) 与2市5区卫生局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逐一座谈, 了解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经费保障等内容; (2) 现场观察了解机构或场所的工作条件, 规范服务的程度; (3) 设计统一表格, 填报基本信息, 收集各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有关数据等, 主要包括: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主要指农村居民与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等三大类, 包括健康教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重大传染病防治等8个项目的工作情况。资料来源于: (1) 2市5区卫生局调研情况和格式化填报数据; (2) 2008年常州卫生年鉴; (3) 2008年常州市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统计报表。

2 结果

2.1 组织体系

2.1.1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由县区各类卫生机构, 乡镇卫生院, 村卫生机构三级管理网络组成。县区疾控是专业服务的组织者、指导者以及重要技术服务工作的完成者;乡镇卫生院参与组织、协调并开展部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乡、村机构基本实现一体化管理, 但村级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承担公共服务较少。

2.1.2 卫生专业人员结构

2市5区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共332人, 其中“四地区”为248人。332名疾控人员, 职称以初、中级为主, 其中约1/4在初级以下;学历以大专、本科为主, 其中1/4多在中专 (含中专) 以下。“四地区”有乡镇防保医生392人, 乡村医生1 423人。乡、村两级预防保健医生大多年老, 专业知识匮乏。

2.2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

2.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象情况

“四地区”农村服务人口约200万, 相比之下, 预防保健人员显得十分缺乏。万名农民中, 拥有疾控人员1个多、防保医生2个多、乡村医生也仅有6~7名, 见表1。

2.2.2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2008年全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各地工作完成较好, 并且逐步规范。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三大类8个子项目的任务完成率基本达到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培训、报告比较得当;肺结核、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基本到位, 特别是“四地区”的肺结核, 新发涂阳病例任务完成率已达100%, 报告率100%, 转诊率超过98%, 病人系统管理率也超过了95%;一类疫苗 (免费) 接种的疫苗已经由5种扩大到12种, 其接种率都超过了95%的目标;各地都开展了农村饮用水的监测工作, 金坛和溧阳还是省农村饮用水监测先进单位;“四地区”均已具备了艾滋病初筛实验室, 基本规范地开展了孕妇和婚检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健康教育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慢性病人与老年人的动态健康管理有序开展;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公共场所卫生服务不断加强。

2.3 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情况

2.3.1 疾控机构经费

总体上, 2008年各地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比例与疾控经费投入增长比例基本一致, 均超过我市12.4%的GDP增速。不少地区疾控经费投入增长比例甚至超过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比例, 说明各地政府都加大了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但也有个别地区基数较高, 增长趋缓甚至负增长, 见表2。

注:经常性支出为地区财政经常性支出

2.3.2 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投入

政府对防保的投入十分不足, 防保医生的待遇及工作经费本来就不高, 随着一类疫苗实行免费接种, 原以有偿接种生存的防保工作, 转为政府以成本费贴补接种针次费, 其收入明显减少。按照乡村卫生机构目前承担有限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村级机构得到贴补的公卫经费实际非常有限, 乡村医生的保障问题基本没有解决, 目前主要以有偿服务为主。

2.3.3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偿

2008年“四地区”政府都按照上级要求, 实现或超过了农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8元的标准。并且2009年将全部实现人均10元标准, 见表3。

2.3.4 一类疫苗接种贴补费

按江苏省规定, 2008年地方财政应当专项补助每针次6~8元, 各地全部实现, 但辖市区财政基本未单独列支, 除武进单独补偿223.3万元外, 其他地区都是挤用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费用, 见表3。

2.3.5 重大疾病专项防治经费

一般都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要求, 根据承担职责, 由上而下, 逐级下拨。

3 讨论

3.1 公共卫生经费保障仍然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 公共卫生的投入一直不足, 即使这几年政府加大了疾控的投入, 但疾控人均费用仍然不高, 除新北区勉强外, 其他几乎都是吃饭财政, 所余经费无力保障规范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因此, 大多数疾控机构不得不偏重有偿服务, 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公共卫生服务的精力和效率。

按照项目管理要求,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要单独列支, 专款专用, 不能变相挤占。除武进外, 多数地区并没有对一类免费疫苗另给专项贴补, 而都是将捉襟见肘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一部分挪作一类免费疫苗接种费的补贴。这妨碍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率以及可持续开展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广度和和深度。

理论上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由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共同完成, 而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主要用于乡、村两级。事实上, 财政对县级公共卫生的投入相对不足, 对乡镇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 对村级卫生机构的投入几乎为零。

3.2 乡、村医生队伍不稳

防保医生、乡村医生是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一线人员, 他们的保障与待遇事关安定与敬业。目前, 乡镇防保医生的待遇普遍偏低, 人心不稳, 效率不高。乡村医生, 其保障问题基本没有解决。武进地区做得较好, 区政府、卫生院、乡镇以及个人几方出资, 解决了医保、劳保等问题, 基本消除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新北区由卫生院和个人出资, 低层次解决了一些保障问题。而金坛、溧阳的广大乡村医生, 几乎无保障。

3.3 预防保健队伍质量不高

肩负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预防保健医生, 数量少、学历和职称也不高, 特别是防保医生、乡村医生, 年龄老化, 知识匮乏, 急需充实、更新、提高。各级卫生专业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大督导、培训力度。

3.4 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涵丰富, 琐碎繁杂, 做好这项工作, 各级预防保健医生还要不断完善服务项目、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要建立服务项目的明细台账, 认真落实各项政府惠民政策,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4 建议与对策

4.1 加强领导, 健全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体制, 辖市、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责任;乡镇政府要明确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机构, 落实工作责任, 并在村干部中确定一名公共卫生兼职管理员, 协助村民委员会做好村级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要制定乡、村医生有效的引入机制, 不断充实更新队伍, 完善保障措施, 确保队伍稳定。

各级各类卫生专业部门要积极帮助、指导乡、村规范开展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要研究制定各级业务指导部门的工作职责, 工作任务, 并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 强化对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和督导检查。

辖市、区卫生、财政等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工作组织, 完善工作制度, 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要制定县、乡、村分级管理办法。要不断总结和推广各地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注重制度和机制创新。

4.2 提高筹资标准, 完善保障机制

以辖市、区为单位, 我市目前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 由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8元提高到2009年每人每年不低于10元。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筹资标准还要增加。

各地财政部门要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纳入财政社保专户, 专账管理, 专款专用。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乡、村两级, 不应偏离方向。原有的重大疾病防制经费 (包括一类疫苗的补偿费等) 一定要按规定另行保障, 不能挤挪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专项经费。重大疾病防制经费, 如属于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的可纳入农村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资金统一使用、管理。

4.3 明确工作内容, 规范服务行为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主要包括直接面向农村居民与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等三大类8个项目。各地要参照《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清单编制指南》, 结合本地实际, 切实履行职责。

各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要按照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要求, 认真落实每一项工作。要结合当地实际, 按项目清单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内容、工作要求、补助标准、考核标准, 精算细化, 提高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 提升工作质量。

4.4 建立资料台帐, 完善项目管理

要高度重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资料管理和信息报告工作, 按照江苏省卫生厅要求, 各地要及时准确地反映和上报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情况。要完善服务项目工作台帐, 每项上报数据及经费补助都要有台帐资料作为支撑。各地疾控机构要对信息收集、审核、上报等环节严格把关, 确保上报数据准确可靠。

4.5 加强培训和督导检查, 建立考评机制

各地疾控机构要以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抓手, 与日常业务工作紧密结合, 规范开展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 定期对所辖区域的乡、村医生进行培训, 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卫生行政部门要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纳入对专业机构的年度工作考核, 建立工作通报机制;同时要会同财政部门, 科学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评估机制。

(致谢:本调研得到常州市卫生局虞国良副局长, 姚辉、姚日方、潘国才等处长大力支持, 一并致谢!)

摘要:目的:了解常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为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座谈, 利用相关统计报表和现场观察等方法, 收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服务状况、经费投入等资料, 并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全市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标全部完成, 服务工作基本规范, 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财政保障基本到位。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还存在不少问题, 如农村人均筹资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乡村医生的保障需要认真关注。结论:常州市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尚需健全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提高筹资标准, 明确工作内容, 完善项目管理和建立科学考评机制。

8.苏州市公共事业 篇八

关键词:传统建筑元素;苏州古城区;公共环境

传统建筑元素是古城苏州传统建筑的精髓和符号,对传统建筑元素的合理运用不但能和古城的建筑风貌一脉相承,也因为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体现了时代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不但出现在苏州的历史街区、名胜古迹等处,也广泛运用在规划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城市公共建筑设施以及环河景观和街头游园等城市公共景观中,成为苏州传统建筑元素运用的典范。

一、传统建筑元素在公共设施中的运用

(一)苏州博物馆的大匠无工

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主持设计的苏州新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设计语言表现出他对苏州传统建筑元素的理解。在他 “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充分表现出对传统建筑“新”的表达,即对传统建筑元素进行概念化、抽象化的表现,以简约表现大匠无工。

首先,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钢材和玻璃替代传统木料。在博物馆的顶棚和山墙上大量运用了玻璃,这不仅使得展区更加明亮,而且也使博物馆显得通透。特别是在屋顶的材料上,贝老先生大胆选用灰色花岗岩,“大型公共建筑的屋顶用花岗岩做瓦,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灰色花岗岩一遇下雨便成黑色,充分表现了苏州古典建筑黑、白、灰的特色。

其次,新博物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现代特征,但精妙在于,从新馆的任意房间的窗户往外看,就能发现,新馆坡度与远处及更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一致。博物馆里到处可见三角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这些几何形都是对园林建筑元素的提炼。

第三,被称为“光线魔术师”的贝老先生,在新馆内用他特有的建筑语言表现他对光线的把握。如在天窗的处理上,他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

(二)苏州图书馆的新旧和谐

2001年落成的苏州图书馆是由苏州本地的设计师王琼先生主持设计的,这是一组新老建筑相结合的、颇有苏州特色的建筑群。旧的建筑有:建筑用地的中央为民国年间的园林“天香小筑”,北面是富有水乡特色的一组民居建筑“小飞虹”。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怎样使新的建筑与旧的建筑和谐共处,并能体现一定的时代特色?王琼先生以一个本地人对苏州的理解,以一位青年设计师对时代的把握,让传统和现代在这个公共建筑空间和谐地对话。

首先,新图书馆采用了分散的布局方式。北面结合保留的传统民居建筑环境,布置了一些低矮的图书馆附房,入口处设置了一座牌坊,形成传统特色街“石家湾”,通过特色街空间的过渡使图书馆主体建筑与民居建筑风貌取得了统一。其次,为不破坏传统建筑的完整性与独立性,在新的主体建筑与天香小筑之间增设了一条曲折的传统廊道,目的是使新旧空间能和谐过渡,也使传统园林具有独立性;另在“天香小筑”沿人民路一侧也增设了一条廊道,但这条廊道的形式要更“现代”些,它使整个建筑群体的立面在外观上表现得更加和谐统一。

第三,新图书馆在平面布局、立面形式、符号运用、屋顶处理等方面都结合传统特色与时代要求,创造新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群。新建筑在临近老建筑的庭园一侧还采用了一片贯通的两层高透明玻璃幕墙,透过幕墙可以看到许多表现现代技术美的钢结构构件,也可以看到楼层中人们的活动,玻璃的采用使得体量较大的新建筑显得通透轻盈,也使老建筑的生存空间得到很好地保留。

(三)苏州规划馆的因借妙用

巧于因借就是园林里常用的借景手法。计成早在《园冶》一书中就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原则,这种手法在苏州传统建筑,特别是私家园林中常被用到。象拙政园的梧竹幽居、绣绮楼就借用了园外北寺塔,高塔、小亭共筑园林佳景。借景的设计手法能将空间打开,将空间的层次大大的拓展开来。因此,当代设计师也常常把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到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如位于阊胥路的苏州规划展示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苏州规划展示馆位于阊胥路东侧,由主体建筑群和馆前广场两部分组成。主体建筑群沿袭了江南水乡特有的黑、白、灰色调,并保留了苏州民居小巧灵活的体量特征,以廊道和庭院连接现代馆和古代馆。馆前广场由一座气势宏大的石拱桥把展示馆和古运河连为一体,这座壮观的拱桥就是著名的“万年桥”,在《盛世滋生图》中就有这座桥。新万年桥保留了老桥的石砌墩台、楹联、旧砖等元素,高耸的拱桥不但是古运河上的视觉高点,更是和规划展示馆建筑群互为风景。站在桥上可以欣赏到展示馆的全景,而展示馆前的广场也和玉带般的拱桥连为一体,是整个展示馆最高的视觉点。规划展示馆把高耸古朴的万年桥和流动的古运河融进整体景观中,使凝固的建筑有了动感,使原本平缓的建筑轮廓有了节奏,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借用传统古建筑的手法,是对传统建筑元素的巧妙运用。

二、传统建筑元素在街景环境中的运用

(一)环河景观的连点成线

环河景观指的是环绕苏州的护城河景观。护城河对苏州的意义非同一般,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其著作《苏州史志笔记》中写道:“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为河道所环故也。”护城河道限定了苏州的城址和布局,造就了苏州城的千载风貌。

苏州自建城伊始便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苏州人几千年来临水而居,因水而秀,为水而荣。因为有水,才使苏州有着“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城市特征。完成于2004年的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就是对护城河保护和利用的重大工程。这道环绕全城的景观是古城最大,最丰富的景观,它不但把沿河两侧所有的古城墙、古城门、名胜古迹等传统元素充分保护利用,旨在重现旧日历史风貌,还在此基础上,增设绿化景观,使交通集散空间与环古城开敞空间相连接,创造出亲水和城市山林的生活休闲空间。

环河景观在对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上主要是以护城河为线索,将沿河的古遗串联起来,如西段的设计重点即是呈现历史的沧桑,以古城墙、城门、城河等古迹为载体,全面重现金阊十里、盘门水城的历史风貌。而在时代特色上的体现,即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为前提,创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二)小游园的园林风格

利用街道、河道边的空地,建成硬质铺地与花草树木相结合的室外小绿地广场,称之谓“小游园”。苏州的小游园大多分布在街边或居民区,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最大的有2000平方米,市民出门不到三五百米即可看到一个,可以随意游览、休憩,开窗见绿,出门是景,成为城市景观的独有特色。

这些小游园的绿化通常都是因地制宜,运用苏州本地的树种材料来营造苏州特色。园地上常常是几竿竹子,配以一株罗汉松,放一块假山石,就形成颇有园林韵味的小园子。苏州园林是苏州的形象符号,苏州人已自觉地把它渗透到了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而小游园更是把深宅大院里的古典园林元素搬到了街头巷尾,真正成为这座城市的风景。

(三)小桥流水的水乡特色

苏州是水城,水巷和桥是苏州街景环境中独特的景观。在经历过对水的破坏并体验到由此带来的后果后,现在的苏州更加注重对特色水巷的保护,尽可能恢复昔日小桥流水的水乡特色。

在对水巷的处理上,主要通过保持水巷的尺度、比例和两岸的建筑风格来突出水巷的特色。传统街道水巷空间风貌的最大特色体现在河街的空间关系上,因此要让人在街道上行走时能直接感受到水巷的存在,就要以传统的空间结构关系来表现。如干将路、临顿路采用了两街夹一河的空间关系;道前街采用了一街一河的空间关系;十全街、学士街北段、南浩街采用了背河式的空间关系,完好地体现了水巷的特色。

有水就有桥,桥也是苏州水乡特有的建筑符号。苏州水多,桥也多,特别是形式优美的拱桥,不但突出了水巷的特征,而且高于街面的拱丰富了水巷的层次。水巷上有桥,桥架河上,拱券圆润,板桥疏朗,充满着浓郁的水乡特色。

(四)建筑小品的古韵今风

苏州街头经常能看到牌坊、连廊、亭、台、榭等建筑小品。这些原本出现在苏州居民或私家园林里的传统建筑元素,通过建筑师的提炼和转化,成为苏州当代城市街景环境中的标志性景观。

“牌坊”又称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物。一般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上刻文字,大都作为传统建筑群的附属部分。苏州的牌坊式样很多,有二柱、四柱,单檐、重檐之别,有顶上有楼、无楼之分,结构也分石构或木石混合两种。因苏州气候潮湿,所以全石质的牌坊为多。

现代出现在街景环境中的牌坊除了有纪念的功能,还有标示引导作用。如干将路上的“句吴神冶”景点,就是以牌坊和牌楼为主要建筑来纪念干将、莫邪的。正对宫巷的“句吴神冶”牌楼是一座重檐四柱、木石混合结构的建筑,整座牌楼飞檐翘角,气宇恢弘,匾额上“句吴神冶”、“剑气凌云”的书法清雅绝伦。相比较两边的以“干将”、“濂溪”为名的石作牌坊就简洁多了,仅在在两边望柱上有祥云图案的石雕。显得颇有现代感。这样较为简洁的牌坊形式更多的出现在街头的入口处,起到标示引导的作用,如定慧寺巷口,观前街口等。

“亭”、“廊”是苏州园林建筑中长见的类型。亭主要是供人们休憩凭眺的小品类建筑;廊是过渡性建筑,现在它们被直接大量地运用于街头巷尾的休息绿地中,在设计中常常将亭和廊连接起来,既节省了空间,又有闹中取静之意,充满着园林韵味。如中街路中段的休息区就是这样一处廊亭,紧挨着路边围墙,墙面作了花格窗的处理,既有园林风格,又增加了采光,使人犹如置身园林之中。

综上所述,传统建筑元素因其来自传统自然成为苏州历史文化的代表,又因现代工艺和材质形式的表现使其成为苏州公共设施和城市景观重要的建筑语言,传递了苏州古朴幽雅又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的城市特色。

作者单位:

9.苏州市公共事业 篇九

根据规划,至2015年,高新区将设置A类公交枢纽新区城际站,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集散点;B1类枢纽苏州乐园站,作为高新区内外客流最大转换点;另设B2类湿地公园、生态城、华山路、汾湖路、竹园路、新亭路枢纽和 B3类管委会、大阳山、通安、阳山花苑、白马涧枢纽。另外,高新区将结合公交枢纽场站所处区位和用地条件,对周边区域进行商业、办公、居住等综合开发。与此相关,高新区将在未来3年新增10个公交首末站。分别为:汽车城站、理想城站、文昌路站、华为路站、湿地公园东站、玉屏路站、湿地公园枢纽站、生态城站、大阳山枢纽站、石湖景区站,并改建兰凤寺公交首末站。

在公交线网方面将做进一步优化。按照规划,高新区未来3年将新增苏州乐园至苏州北站、生态城至东南环立交枢纽站的主干线;新增分别串联北部商贸点、南部商贸点的环线;新增苏州科技城至湿地公园、兰凤寺至苏州乐园、理想城站至苏州乐园线路,以加强山河佳苑、理想城等区域的公交联系;新增金市站至玉屏路首末站线路,以加强苏州科技城南北联系;新增中心城西部环线(新区公园站-何山路-长江路-马运路-珠江路)、科技城环线、大阳山站至白马涧枢纽线路,以方便有轨电车换乘;新增东渚站至生态城站,以加强龙景花园公交覆盖;新增浒墅关工业园环线,以加强该工业园公交覆盖。另外,353路、333路与有轨电车重合的太湖大道段,将改线走马涧路西延伸段。

在便利高新区新行政中心交通方面,将新辟苏福路至科普路(经滨河路、马运路)、青花路至科普路(经浒杨路、兴贤路)、建林路至科普路(经通浒路、中唐路、松花江路、五台山路、金沙江路)的公交线路。

10.苏州市公共事业 篇十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乘坐公共汽车电车的乘客均应遵守本守则。

第三条乘车应遵守乘车秩序,服从管理,在车站内排队候车,不得进入机动车道候乘。车辆到站后,按次序从前门上车、后门下车,车辆未停稳或车门开关时,禁止上、下车。乘客在BRT(快速公共交通专用通道)站台乘车,应服从BRT站台管理人员指挥,按照先下后上顺序,前后门同时上下车。

第四条上车后自觉往车厢中、后部靠拢,不得妨碍车内正常乘坐秩序。乘车时应坐稳扶好,注意安全,严禁将头、手等任何身体部位伸出窗外;不得长时间滞留在前、后车门踏板位置,避免靠近车门和车门开关处,防止夹伤;双层公共汽车、电车第二层不准站立。

第五条乘车应讲究文明礼貌,主动向老、幼、病、残、孕妇、抱婴者让座,不得在车内有高声喧哗、打闹、赤膊、乞讨、赌博、卖唱等不文明行为,不得有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

第六条保持车厢清洁,不得在车内吸烟、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进食刺激性气味的食物、乱丢废弃物等。

第七条乘车时应自觉支付车费、主动出示有效乘车票证,并有义务配合查验。禁止使用假币、不能流通的残币投币乘车。上车前应准备好零钱,车上不提供找换零钱服务,需要车票者按所投(刷)票款自取车票,任何乘客不得在车上收取他人乘车票款。乘客在BRT站台乘车,须先付费再进入站台,严禁从站外不经付费闸机直接进入站台。

第八条一名成年乘客可免费带一名身高1.2米以下(含1.2米)的儿童乘车;所带的儿童超过1名的,按超过人数购票。身高超过1.2米的儿童须凭有效车票乘车。

第九条乘客未按规定支付车费或者使用伪造、涂改、过期的乘车票证的,驾驶员及BRT站台管理人员可以要求其补交车费。乘客拒不补交的,驾驶员可以拒绝为其提供客运服务。

第十条一名乘客可以免费携带重量在10公斤以下或体积在0.02立方米以下的行李物品。随身携带物品重量在10公斤以上20公斤以下或体积在0.02立方米以上0.05立方米以下的,应加投一人车费。重量在20公斤以上30公斤以下或体积在0.05立方米以上0.1立方米以下的,应加投两人车费。携带物品重量超过30公斤或体积超过0.1立方米或高度(长度)超过1.6米时,不得携带乘车(婴儿车、未超过以上行李规格的折叠单车、残疾人使用的轮椅、导盲杆等必要扶助工具除外)。乘客应注意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严防被盗,行李物品不能占用座位、不得阻碍通道(婴儿车、折叠单车、轮椅等应妥善折叠),避免与乘客发生碰撞,造成伤害或损失。

第十一条禁止携带易燃、易爆(易碎)、有毒、(有)放射性、腐蚀性、有刺激性气味以及其它可能污损车辆、危及行车安全或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物品(含充气气球)乘车。禁止携带活体禽、畜、宠物等动物(有识别标志、且采取保护措施的导盲犬、扶助犬除外)上车;携带物体有一定重量、体积或贵重物品乘车时,应将物品妥善包装保管,并按本守则第十条规定缴费,如因保管不善而造成的伤害及损失,由乘客承担。

第十二条醉酒者、精神病患者、学龄前儿童及行动不便者,须有监护能力的健康成年人陪同乘车,因监护人责任在车上及BRT站台内造成的伤害及损失的.,由监护人承担。

第十三条乘客应在规定的车站有序上下车,车辆未到站时不得示意驾驶员停车,行车时不得有与驾驶员闲谈等妨碍驾驶员驾驶及影响行车安全的行为,不得随意移动或者破坏车内消防、安全器材。

第十四条车辆营运途中,遇有涉嫌违法犯罪行为等紧急事件时应听从驾驶员指挥,按照乘车应急指引处置突发事件。

第十五条乘客要爱护车辆及车内设施,偷盗或损坏公共汽车电车车内设施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乘客自身过错造成伤亡事故或财产损失的,由其自行承担责任;造成公共汽车电车营运损失以及伤害他人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乘客有权对驾驶员的运营服务予以监督,对驾驶员违反服务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投诉。

第十七条违反城市客运管理相关法规规定,经劝阻拒不改正的,驾驶员及BRT站台管理人员可以拒绝为其提供客运服务,并告知有关行政管理部门。

第十八条违反本守则构成违反城市客运交通法规的,由交通主管部门依法处理;构成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按照《广州市公共汽车电车客运管理条例》的规定移送其他相关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1.苏州市公共事业 篇十一

[关键词]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平台;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F241.4;C916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6.000

传统的公共就业服务是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包括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训练等内容的公益性就业服务,其服务提供主要是通过招聘会、招聘网站等形式来进行操作的。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企业与求职者需付出大量的交通成本和工作成本去参加招聘会,而招聘会为企业和求职者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就业途径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网络化作为加强和创新公共就业服务的有效途径,应运而生。

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的建立,可实现服务向下的延伸和数据向上的集中、政企间数据的相互对接,通过网络可以使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在覆盖城乡的服务平台上实时更新,为求职者和用工单位提供便捷的服务,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本文拟通过对郑州市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的市民满意度进行调查和评价,提出完善郑州市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促进就业。

一、郑州市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常住人口862.65万人,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郑州正在不断拉大城市框架,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前来就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郑州市不断探索和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加强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目前,郑州市已经建成了包括郑州人才网、郑州市人力资源网、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等30多个信息网站在内的就业网络服务平台,该平台涵盖了郑州市就业基础信息和业务数据,覆盖了郑州市各区(县),并在各项业务工作中实现了信息共享利用,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已初步形成。郑州市12个县(市、区)的政府综合门户网站均设有就业服务专栏,通过就业服务专栏发布招聘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就业培训、就业岗位等信息。另外,郑州市各高校都在创新就业服务,设立了互联网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的求职,促进了整个社会就业模式的转变。

但据调查得知,目前大多数农民工、城市失地农民的就业仍是选择直接到劳动力市场找工作。可见,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并不是农民工寻找工作时的首要选择,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对网络技术掌握得很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郑州市缺少针对农民工的就业网络服务平台。

二、郑州市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满意度调查设计

1.满意度评价指标的设计

本文所构建的郑州市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满意度评价体系有五个一级指标:(1)认知度,主要用于评价居民对网络服务平台的了解和认识;(2)基础设施,用于评价与就业服务网络化有关的软硬件开发和配置;(3)普及应用水平,用于评价网络服务平台的推广应用程度;(4)信息化功能,用于评价网络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对居民的有效性;(5)服务水平,用于评价居民对网络平台就业服务的满意度。

2.调查方法和过程

针对以上所设计的郑州市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市民满意度的指标体系,我们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此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郑州市的从业人员,按金水区、二七区、中原区、惠济区、管城区、上街区等区划单位内不同行业就业者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100%。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男性占49.5%,女性占505%。其中,18岁以下的占2.5%,18~30岁的占34%,31~40岁的占28.5%,41~50岁的占17%,51~60岁的占11.5%,60岁以上的占6.5%,几乎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就业者且性别比例均衡;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0%,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2%,大专及本科文化程度的占54.5%,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学生占15.5%,商业、服务业人员占10%,生产、设备操作人员占28.5%,农民工占115%,党政企事业单位人员占3%,其他占315%,涉及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的人员,涵盖面广泛且具有代表性。

三、郑州市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满意度分析

1.建设数量满意度分析

关于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数量满意度的评价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中“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的数量是否足够”获得的。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的数量足够,有35%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的数量不太够,有245%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的数量严重不足。这说明大部分人对目前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的数量不满意,原因在于郑州市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员越来越多,就业需求量大,而原有的就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就业服务需求。既要增加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的数量,又要保证平台建设质量。

2.推广应用满意度分析

关于郑州市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推广应用满意度的评价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中“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推广应用程度如何”获得的。由调查结果可知,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推广应用程度总体上属于中等偏上,其中,认为推广应用程度很高的占11.5%,认为推广应用程度中等的占56.5%,认为推广应用程度低的占21.0%,认为没有推广应用的占11.0%。尽管政府正在大力推广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的应用,认识到网络服务平台在改变就业模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调查过程中,通过与被访者的交谈我们了解到,有些地方网络服务平台覆盖面不广,网络服务平台推广应用程度低,甚至没有推广应用,这些地方主要是基层地区,包括街道(乡镇)和 社区(行政村)。

3.硬件设备质量满意度分析

关于郑州市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硬件设备质量满意度的评价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中“您对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硬件设备质量是否满意”获得的。15%的被调查者对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硬件设备质量感到满意,27.5%的被调查者感到比较满意,51.5%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硬件设备质量还可以,只有6%的被调查者对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硬件设备质量感到不满意。这说明郑州市的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硬件设备质量良好,居民满意度较高。

4.提供信息及时性满意度分析

关于郑州市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及时性的满意度评价,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中“您所在区域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提供信息的及时性如何”获得的。72%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及时,信息的及时更新使得求职者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就业方面的信息,根据获得的就业岗位信息进行个人职业测评,再根据测评结果和自身实际,选择就业岗位和就业培训。

5.提供信息全面性满意度分析

关于郑州市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全面性的满意度评价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中“您所在区域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是否全面”获得的。只有18.5%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全面,可见网络服务平台提供信息的全面性、系统性有待提高。

四、完善郑州市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的对策建议

1.借鉴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的成功案例——天津模式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发展,天津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1993年,天津市在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建立了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外网),2005年建立了全市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内网),实现了市、区县、街(乡镇)和部分社区联网,及时登录用人信息、求职信息、劳动就业政策,职业介绍服务实现了网上报名、视频面试、远程招用及网上人才测评。2008年,天津市的网络招聘工作得到加强,通过整合网站资源、升级网站数据库和后台自动匹配等功能,网络信息传输得更加及时、准确、有效了。特别是开启了网上人才评估频道,采用调研、问卷跟踪等方式,提高了测评技术,为用人单位进行人才鉴别和甄选提供了较科学的依据。

目前,天津市有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66家,其中,市区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22家,街道开办的有15家,行业开办的有18家,事业单位开办的有17家,社会团体开办的有22家,民营及其他部门开办的有72家,已经形成了以市职业介绍中心为龙头,以区、县、行业为主体,以街道、乡镇和民间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覆盖全市、联结城乡的职业介绍服务体系。全市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机构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办公系统、网络视频招聘及培训系统、人才能力素质测评系统,按照人本化、广覆盖、重特色的服务理念,在不同区域建立了分中心,是目前国内信息化程度最高的现代人力资源专业化服务机构。

2.完善郑州市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议措施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良好的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硬件设备是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加大平台财政资助力度,进一步加强平台硬件建设。应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经验,根据郑州市自身的特点,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的投入增加信息化投入渠道,合理调整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结构,将仪器设备购置更新、设备日常维护费用和软件开发纳入财政预算,既要增加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的数量,又要保证平台建设质量。在信息化投入整体增长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形成制度性安排,在长远的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整体规划中给予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足够重要的地位。

二是在整合现有系统资源的基础上建设统一的网络服务平台。整合资源必须有统一的标准,网站规范标准建设需要制定统一的网站称谓和域名使用规范,同时尝试对就业服务内容进行整合,各地可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统一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中心,并注重区域间信息数据的交互、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等工作,以建成系统统一、数据全面集成的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与外界信息系统交换的需求分析,保证既能满足基本功能的需要,又具有与外界系统进行信息交换与处理的能力。注意加强对基层地区的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宣传、推广和应用,因为在基层地区有更多的、相对弱势的待就业人群,包括农民工、城市失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等。

三是提升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中第三方的参与力度。公共就业服务涉及领域比较宽,服务对象比较多,所以形式也要求多种多样。如果仅仅依靠政府,难以形成服务面宽的就业服务中心,所以应加强对民间非盈利组织的引导,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依靠民间组织公益性、志愿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其自我组织、自我服务和行业自律的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政府和市场提供不了或提供不好的公共就业网络服务,以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公共就业服务需要。

[参 考 文 献]

[1] 李志更,唐志敏.国外基于电子政务的公共就业服务的实践与启示[J].电子政务,2010(5):3.

[2] 周庆华,雄伟,杨艳,等.论我国省市公共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创新和发展——以陕西省为例[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9):14.

[3] 本刊编辑部.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观点摘录[J].创新科技,2010(10):12.

[4] 朱永庚.人力资源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5] 陈建刚.完善我国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5(5):108.

[6]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2005—2006)[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

[7]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J].中国信息界,2007(1):55.

上一篇:营销部薪酬考核方案下一篇:南通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