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共16篇)(共16篇)
1.有效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篇一
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强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其数学思维,已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学中为什么要创设情景? 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成人看来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对于儿童来说情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被广大教师认同,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情境常常是昙花一现,往往只是在知识引入时创设一个情境,一旦导入教学内容就弃之不用。这样的情境只是作为课堂教学引入的一个“情景”,局限于引发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已,随着“情景”的结束,学生的兴趣也随之消退,对整个课堂教学无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学情境的创设着眼于整堂课,从其承载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要有利于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以至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一: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二: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其三: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思考。
二、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大连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贺卡。”。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5、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三、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下面结合教学案例谈一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课堂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八种。
1、图像情境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语言的描述都非常感兴趣,思维很容易被激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由此可见,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所有这一切必将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2、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这样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
3、活动情境
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周围到处有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
4、操作情境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思维能力的特点,在一些抽象的知识上,要抓住关键,巧妙设计操作情境,既能掌握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5、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拓展教学情境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将自主学习带入课外、带入下一个新起点,当再次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就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6、故事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如教学《0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个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本来数的认识教学是比较单调、乏味的,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学生的兴趣浓厚,很自然地就把学习转化成一种内在需要和间接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
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讲到分数比较大小时又继续这个故事:一个西瓜师徒四人,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应该一人四分之一。”结果八戒以自己胃口大为由说:“我要多吃些,我要吃六分之一,最少也要吃五分之一。”悟空听了切了六分之一给了八戒,连说:“傻瓜!傻瓜!”这是为什么?
一段生动的故事,创设最佳数学情境,使得学生对分数的大小比较有了形象的认识。
7、知识情境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这是老师的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旧知识是儿童学习的重要资源,旧知识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必要的复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是不要千篇一律。
8、课前情境
为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创设的情境。课前对学生的煽情活动。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创设良好的情境开展教学为途径,进行有效学习。这是数学教育的重心真正转移到学生发展上来的具体举措,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双基,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四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创设良好的情境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地探索和总结,这也是小学数学改进的主要途径之一。
2.有效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篇二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每节数学课都是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度过的。好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求解的欲望, 借助这些有效的问题情境,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加和谐, 从而在愉乐的氛围中解决问题, 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与快乐。所以,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认知特点, 问题的设计是否有效不仅直接影响本节的成功与否, 还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 学习关于0的乘法时, 根据教材主题图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王母娘娘派7个仙女到蟠桃园去摘仙桃为自己祝寿, 仙女们到蟠桃园一看, 大吃一惊, 只见孙悟空正坐在桃树上大口大口地吃着桃子, 树上一个仙桃也没有了, 仙女们赶快回来向王母娘娘汇报:“仙桃都被孙悟空吃光了, 一个也没摘到”。学生们很快被有趣的故事吸引了, 紧接着设计这样的问题和练习: (1) 仙女们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 用加法怎么列式计算? (2) 用乘法怎么列式计算? (3) 观察上面的算式, 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4) 练习:0×2=2×0=5×0=5+0=5-0= (5) 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与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将学生置身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当中,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了学生思维, 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
二、创设生活情境, 感悟数学魅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 我们要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切入口,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更加生活化的情境,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题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喜欢数学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我首先展示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蝴蝶、脸谱等图片, 让学生发现对称图形的特征;接着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 让学生欣赏对称图形的美, 结合多媒体演示世界各国的建筑图片, 欣赏传统的中国建筑对称艺术, 感受大自然中的对称现象, 从而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美, 联想到美, 感悟到数学的“美”。这种情境的创设, 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 使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三、创设操作情境, 体验参与乐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操作实践空间,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 我们设计了找、做、画、围等活动。首先, 让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去发现三角形;充分感知后运用各种学具去做三角形, 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随后要求学生运用工具去画三角形, 从形象中抽象出平面图形;最后利用小棒围三角形, 可围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围的过程中, 有些孩子发现有些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 而有些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从而产生知识矛盾的冲撞, 提出为什么?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怎样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 怎样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激发学生深层次探究三角形边的特征:任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很显然, 这种实效性很强的操作情境的创设, 学生学得轻松、主动, 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还发展了学生探究能力。
四、创设合作情境, 培养协作精神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不仅是检验、纠正和完善知识的需要, 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倾听别人意见能力的需要。研究表明, 合作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 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同学们在共同学习的同时, 不仅增进了彼此的感情交流, 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互助、互学的优良品质。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时, 我首先让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12块同样大的正方体木块和一张实验报告单, 然后提出要求: (1) 拼一拼。小组合作, 用12块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看看哪组所拼的种类多。 (2) 数一数。如果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都是1立方厘米, 你们所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它的长、宽、高各又是多少?请把有关数据填在实验报告中。 (3) 议一议。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你能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完成这些活动, 就要要求各小组在活动中必须群策群力, 协同作战, 既要排除重复的摆法, 又要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摆法, 同时还要把有关数据填入表中, 再通过观察、分析、讨论, 从而顺利推导出公式。这种合作情境的创设, 不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技能,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乐于合作的意识。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情境创设, 适时积极地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并逐步抽象为数学知识, 在情境中激趣、诱思、悟理, 同时发展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说过, 数学本身有无穷的美妙, 只要踏进了大门, 你们随时会发现数学有许许多多富有趣味性的内容。那么我们教师就应该创设有效的情境, 引导孩子自觉地走进这扇数学的大门, 去“闻一闻里面的花香”。
摘要: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结合教学实践经验, 提出了“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创设生活情境, 感悟数学魅力;创设合作情境, 培养协作精神”等有效教学策略,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 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情境,有效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M) 2004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 (K) 2005年4月-2005年6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3.数学课堂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三
⒈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⒉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⒊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⒋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⒍因势利导,创设问题情境
以上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点滴体会。总之,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籠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
二、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三、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 +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 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五、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刺激,而且故事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任用。如在数学活动课教学高斯求和公式时,先讲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年纪小小的他做1+2+3+…+98+99+100时不急于盲做,而是努力思考,终于又对又快地算了出来,使老师也十分惊奇。正是因为他从小爱动脑筋,后来成了著名的大数学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也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简便的方法,也做一个聪明的小高斯,沉浸在故事情境中的学生都活跃起来,积极思考,不久也找到了规律。
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数学学习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要以真实性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则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并要以“发展性”作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让数学课堂教学在适度改变其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
以上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点滴体会,其实,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总之,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4.有效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篇四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以“现实性”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以“针对性”为情境创设的实质内容,以“趣味性”为情境创设的情感目标,以“思考性”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以“探究性”为情境创设的发展需求。这样,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才能使学生在现实、有趣,具有针对性、思考性和探究性的有效情境中快乐学习。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情境创设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一、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因为教学的需要而随意捏造情境。创设情境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最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事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多创设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情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与自己有关的生活环境中能直接或间接看见、听说的事物,也可以是与他们自己或同伴密切相关的事情。对于这一学段,教师既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更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情境,尽量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案例:《一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设计
师:江老师上次到商店里去买衣服,看到裤子标价10元,上衣标价11元。老师现在想买3套,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大家能口算就口算,当然也可以列式计算。
(学生自主列算式或口算解答,教师巡视辅导)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江老师一共要花63元。
师:那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1:我是把每件裤子和衣服的钱加起来,然后乘以3,即(10+11)×3=63(元)。
生2:我是先算了3条裤子共要10×3=30(元),再算三件衣服共需11×3=33(元),最后把裤子的钱和衣服的钱加起来30+33=63(元)。
师:这两种方法都不错。
本案例中,教师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教师选取了生活中鲜活的数学内容,创设了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二、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思考和分析、归纳和抽象等数学活动的开展,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解决问题到进一步应用和拓展数学化的全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为科学的结论。
在《分数初步认识》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有针对性的训练:“老师这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请击掌回答。”学生“啪―啪”击了两次掌,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我的问题。“那么,老师这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呢?学生“啪”击了一次掌,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如果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呢?”学生不由自主地说出:“半个。”我肯定了大家的判断:“对,是半个。那么,半个该怎样写呢?小朋友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这样,学生对分数就有了初步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本案例中,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
三、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教师的情境创设要紧扣主题,尤其要富有趣味性,能反映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或能够理解的科学道理,并且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20”,出来“2010”;输入“87”,出来“8710”……学生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加工数的,输入“b”,便出来“b10”;输入“m”,便出来“m10”……通过魔盒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输入“b10”之后“m10”就是结果,而在输入的数与输出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建构的效果。魔盒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促使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当然,魔盒只是一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这样的情境创设新奇有趣,应该多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四、情境创设要有思考性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学生的认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例如,在讲授《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课堂结尾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下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今天,请同学们按要求离开教室。老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能被卡片上的数整除,你就可以走出教室。
游戏开始,老师出示第一张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走上讲台,依次说出一句话后离开教室。当学生们跃跃欲试的时候,老师出示了第二张卡片0.5,这时有3位同学一下子冲到讲台前,见其他同学没有动,想了想,又走回了自己的座位。老师让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又走了回去?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明了理由。接著,老师出示卡片3和5,学生按同样要求依次走出教室。最后,还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的10位同学。
师:你们为什么不走呀?
生:因为我们的学号数不能被那些整数整除。
师:老师这里只剩下一张卡片了,怎么办?
生:老师你给个“1”,我们剩下的同学就都可以走出教室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任何自然数都能被1整除,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
老师拿出一张大大的1,笑着请最后一部分同学走出教室。
这堂课的结尾创设了“动脑筋走出教室”的游戏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情境创设要有探究性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和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和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上课时,老师拿着一捆共136本的课外读物,从容地进入课堂。
同学们在猜想:老师让我们看课外书了。
师: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三个小组,第一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九分之三。同学们说说看,这样的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得多了?谁分得少了?结果分完没有?
本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开始自己去猜想、思考与尝试,各自进入了探究的状态,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画线段图,一会儿测量,一会儿皱眉思索,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三个小组分的一样多,但同时又产生了困惑:为什么会一样多呢?之后学生经过新一轮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参考文献:
5.有效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篇五
1.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生活情境”的基本途径、内容组织、方法选择、教学程序设计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情境”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现今社会,知识已不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知识具体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所说的“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学生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等都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教学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二)实践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情境创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研究的数学世界,让情境更好的促进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
六、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原则
(一)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的理念,要求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而创设出有利于教学的有效教学情境。
2.情境主义的学习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中,有关学习的理论经历了三个主要范畴:即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到情境主义的转变。情境主义主张按照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探索活动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在真实或逼真的活动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的迁移。
3.心理学家潘菽指出,心理活动是由“知”和“意”组成的,即分成意向活动和认知活动两种。所谓认识活动,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活动,包括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意向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包括情绪、意志,欲念等心理过程。这就是心理活动二分法。心理学理论中的二分法为“有效教学情境” 的创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遵循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教学的情境应是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所以在课堂上所创设的情境都应考虑到对学生的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2.一致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情境必须从学生出发,从课本内容出发,恰当地组织素材,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3.灵活性原则
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动态生成的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来把握这种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4.科学性原则
在情境的创设中,所创设的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
相悖的知识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七、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完成课题的基本条件
1.有完善的软硬件设施
我校建成校园网络,并逐年完善。中青年教师全部通过教师信息技术考核,可以随时从互联网上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前沿信息,并及时交流学习,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2.有丰富的经验作指导
本课题注重合作性,强调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并且都是多年带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师,他们对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有初步的实践经验,通过今后进一步的培训、学习、研究、积累,我们是很有信心完成这项课题研究的。
3.有求真务实的研究成员
本课题负责人和所有参与者平时都能严以律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且都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科研理论和开展研究的能力,都能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组成员中既有较高科研水平的学校领导作为指导,又有精力充沛的青年骨干教师参与研究。以中青年为主,年龄均在30岁左右,精力充沛,积极进取,都能挤出时间学习探索、实施研究和撰写论文。
4.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为了确保本课题的顺利开展,学校将确保课题人员参加研究的时间,并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及满足其它的有关条件。
(二)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实施的,进行此项课题的研究是符合教育发展和学校、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在新课程标准的倡导下,许多教育机构和学校,都积极投入到“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探究中来。创设丰富的、
6.有效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篇六
【摘 要】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教师的教学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而数学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应是活动课,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活动。因此,如何有效创设和利用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当前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教学创新;数学应用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应是活动课,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这一课题旨在引领学生走进现实的生活,发现数学问题,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运用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验证生活,提升学生课堂互动性。本课题立足我校数学课堂情况,认真学习和研究数学新课程标准,认识到数学学习中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摩,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学,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个性的发展。虽然数学教师及学生个人能力及素质不断提高,但在课堂互动方面仍然存在着显著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普遍感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受着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教学间接知识的地位。
二、课题教学内容和有效情景创设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内容之一是“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内容都深刻而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载体、教育的途径、教育的环境都是广阔无限的现实生活。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了生活的“纯数学”仅是一种“数学游戏”,是缺乏生命力和存在意义的,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数学就失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把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一直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地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而教师往往根据教材的内容及教参的指导要求,人为地将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把学生固定在“书本知识”里,过分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的激发与感受,忽视了学生数学感情、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组织教学,按自己设计好的教案使学生更多地掌握书本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愿望”。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尽力体现如何帮助学生“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挖掘知识的深度”。
三、课题教学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方案
1.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素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知道知识的价值及其来龙去脉,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更加高涨,且学的轻松、牢固。小学数学中的例题、习题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关问题,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以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事物模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能够带着生活问题去进行课堂学习,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性。
2.挖掘生活问题数学化内容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学习资源,他们有形或无形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对于那些学生未曾遇见或未意识到的数学现象而言,教师要挖掘运用生活化的数学材料,帮助学生凭借这些鲜活的具体的实例感悟抽象的数学意义,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激起他们大胆探索的兴趣。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应是活动课,通过多开展数学活动,丰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数学课应尽量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能交流地学习数学和学习数学地交流。其中后者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要内化数学语言,并学习用其反映自己的思考,将语言与思考逻辑地连接于数学世界,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数学课应尽量创设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公式后,算一算本班教室的面积。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思考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善问。为此,应在课堂上给学生适当地点拨、示范,指导学生提问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途径。教给学生正确的质疑方法。在教学设计上,应多给学生一些探索、猜测的空间,逐步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的动机因素。所以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
综上所述,要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数学能力,除了要分析教师及学生的个人能力及素质因素,还应着眼于课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因此,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把枯燥抽象的知识以更人性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有效创设和利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数学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整合,探索数学生活课堂教学的实施形式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理解、质疑、探究、思维、归纳、创新等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实现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将书本数学理论、应试数学向实际应用转化。
参考文献
7.有效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篇七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 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 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如在教学《认钟表》时, 让学生看一段小朋友周六一天的生活录像, 内容包括起床、写作业、吃饭、踢球、看电视、睡觉大部分。由这段录像定格为六幅图, 请学生讨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情?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 主动探索, 很顺利地认识了整时, 掌握了认钟表的基本技能, 也经历了一次成功的体验。
二、创设数学故事情境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 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 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种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北师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 (上册) “0”的认识, 例题中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 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 其中猫爸爸、猫妈妈和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 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 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 “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 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 “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利用学生熟悉的人物、物品、事件、情感创设故事情境, 能让学生在熟悉的、带有的现实事件的环境作用下, 以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的生活场景为依托, 直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关注, 启发学生积极的数学思维活动, 使数学活动成为他们自愿进行的、快乐的事,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认知活动之中, 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 喜欢做游戏。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有助于把探求新知和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结合起来, 吸引学生喜欢学、乐于学, 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例如, 新教材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教学的过程中, 在巩固记忆5的乘法口诀时, 可采用多形式对口令游戏, 且师生共同打手势判断对否的方法, 说5的乘法口诀。练习时, 可以使用不同的组合形式进行对口令。如师生对口令, 先由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全体 (或部分学生) 说得数, 然后让学生全体 (或部分学生) 提出问题, 教师说得数。也可采用男、女生互对, 同桌互对, 小组互对等。在对口令的过程中, 师生要评判对得是否正确。这样做, 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融为一体, 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与学生的全体参与相结合, 使学生在多形式的互动中, 训练了思维, 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 且根据所学的知识迅速正确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 开展有效学习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有了问题, 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动力。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 总是由问题开始的, 又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弗能”的境界。因此, 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问题, 使学生产生疑问, 由疑激思, 以疑获知, 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产生强烈的探求问题答案的积极性。例如, 在《圆的周长》中, 学生能根据缠绕法、滚动法、折叠法测算出圆的周长。这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小狗和小白兔赛跑, 小白兔沿着圆形路线跑, 小狗沿着长方形路线路, 电脑演示路线图, 结果小白兔获胜, 小狗觉得不公平, 为什么?小白兔跑的路线不能再用上述方法测量, 那该怎么办呢?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组织讨论。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你认为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同学们认为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 再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以上一系列问题情境的创设, 向学生渗透了观察、猜想, 验证的合情推理的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数学意识不断增强。
五、创设想象情境, 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可供学生想象的情境, 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 培养创新思维。如笔者曾给学生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直角三角形, 沿着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可得到一个什么图形?问题一提出, 学生想象的闸门立即打开了:可以得到一个圆锥体, 并且一条直角边是圆锥体的高, 另一条直角边是圆锥体面的半径。这样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8.创设有效情境 优化数学教学 篇八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已有认知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纳过程”。儿童在入学前,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感受。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搜索”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案 例】“认识人民币”教学片段。
师: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用过人民币?
生1:我在小店里买铅笔用过。
师:小朋友在商店里买过学习用品,还买过其他的吗?
生2:我坐公交车用过人民币。
生3:我跟妈妈到菜场买菜用过。生4:我在超市里买过糖果。
师:我们在商店里、超市里、菜场里、坐公交车要用人民币。是啊!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要用到人民币。
师:那你了解了人民币的哪些知识?
生1:我认识2元、5元。生2:我认识100元、200元。生3:我知道有假的人民币。生4:人民币有硬币、纸币之分。生5:我知道人民币可以换美元。
师:小朋友认识的可真多,5角、5元、100元就是人民币的面值,那么人民币到底有多少种面值呢?刚才小朋友说的200元,人民币中有这样的面值吗?让我们走进人民币的世界去看一看就知道了。
人民币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一年级小朋友也了解不少,超市、商店,买糖果、学习用品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历过的情境,因为自己用过1元、2元这些小面额的人民币,也看到过大人用过大面额的人民币,这是留在孩子们脑海里的对人民币的印象。运用“你在什么地方用过人民币”与“你了解了人民币的哪些知识”把孩子对人民币的认知与已有经验激活了,而且有利于了解学生学习认知水平,找准教学起点。
二、创设操作情境,引导积极探究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操作与思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产生表象,再把表象内化为概念。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激起疑问,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案 例】“比例尺的意义”教学片段。
教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老师家近来在装修新房,我想让木工师傅帮助做几张长方形的凳子。如果你是木工师傅,准备把凳子做多大?我想请同学们将小凳子的平面图画出来,让我看看,好吗?”学生一片唏嘘声:太简单了!过了一会儿,一些学生完成了,可大多同学还在埋头苦干,感到:纸小——线段长,无法画,与在他们头脑中的“纸有多大,就该画多长”这一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打破了他们以往建立起来的知识平衡。这时,学生迫切需求寻找一种解决的好方法。教师便可抓住这个时机发问:“纸小凳子大,那么你们想知道怎么办吗?”然后,教师顺势导入:“只要我们学习了‘比例意义’,你们就知道了。”
以上案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由于得出数量不同的多种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迫切需要,从而促使他大胆猜测、想像,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不但为新课的学习铺平了道路,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呈现活跃状态,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创设悬念情境,引导数学思考
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要使教学达到“启其蒙而引其趣”的目的,就要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悬念”情境。
【案 例】“三角形内角和”教学片段。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先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任意三角形,然后再找学生量出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的度数,我就能说另一个锐角的度数;量出任意三角形中的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我就能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并让学生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同学们觉得很“神奇”,怀着好奇的心情,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于是,我因势利导,紧接着就讲:“下面让我们共同来揭开这个谜底。”这么一讲,学生可来劲了,纷纷动手验证三角形的度数。
以上案例中,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再把学习当成“苦差事”,而是与教师积极配合,在轻松愉快中探究奥妙,展示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开展也带有了充分的思考成分,进行了积极的数学思维,为接下来的学习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有效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篇九
开 题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1、理论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进行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2、实践意义: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听课调研,发现:学生不是缺少学习的资源,而是缺少学习的动力,很多学生是在老师们的反复组织教学和奖品激励下被动地去学。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我们认为,只有创设极富童趣和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强烈驱使下,在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下,在老师逐个递进的教学情境的引导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的掌握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因为,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不断优化教学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也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有效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实现预期目的的教学情形。2.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通过创设大量现实、有趣且具有生活化的情境,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和发展了数学综合能力。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在国外,情境化创设手段已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的一些活动中。沙克(Schuck,1985)和渥克斯曼(Waxman,1987-88)都曾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当教师有意设置情境时,学生取得的成绩会更大,记忆会更长久,这表明:“情境化”教学的效果已被认可。另外,国外很多学派对情境创设的目的及有效创设的具体方法都有阐述,他们认为: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必须是形式多样的富于生活气息的数学活动,还认为体验数学活动比课堂听教师讲授更有意义,效果更好。所以,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借鉴这些观点,掌握创设的原则、方法,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在国内,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不少学校课改初期就开始研究,也有一定的经验,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没能很好的落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情境创设认识的不全面。很多教师认为创设情境就是课前导入,实际上创设情境应贯穿于课堂始终。
2.只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忽视数学的本质。低效的情境常常使学生的注意力被热闹的生活场景所吸引,而缺失了数学思维的含量。
3.教师习惯性“越俎代庖”。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创设情境的依据,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比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引入了平均速度的概念,而学生一脸茫然,因为学生缺少有关平均速度的生活经验,就像一个小朋友没有吃过冰激凌,却让他形容冰激凌的味道。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
1.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广大教师提高对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意义的认识,避免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等误区,通过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2)通过研究与实践,依据小学生年龄跨度大的特点,找到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
(3)通过研究与实践,继续探索和完善有效教学情境的模式,并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最终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从而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2.研究内容:
把创设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情境作为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围绕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认真研究并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一:什么是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问题二:教材中有哪些不合适的情境,如何改进?
问题三:低年级和高年级有效教学情境有什么区别? 问题四:如何发挥有效教学情境的价值最大化? 3.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观察、问卷、谈话、类比的方法进行调查。
(2)实践法:针对课题不断在课堂实践基础上验证,并修正教学行为和策略,以提高研究的高度。
(3)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辅以课堂观察法,学生访谈法,作业测量法等实验研究方法,以期取得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
(4)经验总结法:对实践中搜索的材料进行记录、交流、总结、提炼,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并撰写结题报告。
(5)名师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法。4.研究的创新点:
(1)加强专业学习,探讨“有效情境创设”的多种策略。实验研究中,首先注重教师的专业学习,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不仅要学习“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方面的理论专著、案例,探讨与之相关的多种策略,还要学习中外教育篇章,拓宽专业视野,让自己拥有最新理念。
(2)开展课题研讨活动,为“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搭建平台。
数学素养提高了,对“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的研究才能深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①开展“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教学研讨会,为教师搭建展示、研究的平台。
②开展中心教研组“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活动,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提升的机会。
③开展“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赛课活动,感受有效情境创设策略的多样化。
(3)注重教师体验,加强网络教研平台的使用。
在网络教研平台上建立“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工作室,成立“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协作组,把平时教学中与该课题相关的心得体会、教学反思及时上传,实现思想共享,共同成长。
五、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与分工:
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
该项课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是@@市@@区教研室的教研员安淑娟,她是省级骨干教师、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市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市创造学会成员、区“名师”、区“新课程课堂改革讲师团”成员,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组织能力,先后于2008年、2010年、2011年参与了《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实验与研究》、《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青年教师培养的制度、方法研究》等课题的试验研究,并于2010年、2011年、2012年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试验成果得到上级及兄弟学校的赞同与一致好评。
参与该项试验的@老师是@@区小学数学教研员,事业心强,喜欢钻研,2014年所做省课题《抓住数学本质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研究》已顺利结项,2015年所做区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策略的研究》已申请结项,2015年“一师一优课”活动中,执教的《因数与倍数》获省二等奖,在2014年市优质课比赛中获优秀辅导教师奖;@@两位老师均是市骨干教师,中小学一级职称,多次参与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并在@@市历届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老师锐意进取、见解独到,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多次在区、乡级优质课大赛中获奖。2.课题组成员分工:
组长:@@(负责课题的整体规划、主持课题全面工作)
副组长:@@(收集资料,剖析现状,设计各教研组课题活动方案)
成员:@@(进行实践研究,撰写案例分析并作好课后反思)
六、实验设施与经费保障:
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均为市、区级名校,硬件设施齐全、资源设备先进,并具有完善的科研制度,详实的试验方案,能保证试验的顺利进行。
1、资源优势:学校具有较充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的课程理论及实践的书籍和报刊等资料,拥有相当成熟的校园网络平台。
2、经费保证:学校具备满足课题实施的经济条件,并将不断增加对科研工作的经费投入,真正发挥科研的先导作用。
七、研究安排与预期成果:
1.研究安排:
第一阶段(2016年6月-7月)为前期调研、搜集资料准备阶段。调研对象主要是面向教师,学生和家长。调研方式可以是随机访谈,可以问卷调查,也可以是教学观摩。调研结束后,进入相关资料的搜集阶段,有甄别的为实际研究操作过程搜集具有指导性和教育权威性的资料、文献,为后期课题实施和结题工作提供广阔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2016年8月—2017年1月)为分段实验,逐一实施阶段。此阶段为课题组工作的重要阶段。我们课题组将小学一至六年级按学段分为低中高三段,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心智能力,逐步开展研究工作,并对研究过程中教学案例和活动细节及研究心得感悟详细记录,为阶段小结和结题报告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三阶段(2017年2月—2017年5月)为阶段小结阶段。此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关键阶段,因为后期结题有没有理论高度和教学实践指导意义,有没有推广价值,就取决于此阶段。我们课题组将认真全面整理前阶段的资料,归纳总结研究经验,并再次对照相关资料和文献,旁征博引,查漏斧正,然后再社会调研,实践论证,并请教相关教研专家指导,书写阶段中期报告。
第四阶段(2017年6月—8月)为整理、上报阶段。前三个阶段工作都已顺利完成,课题组就要全面细致的对研究过程中的所有资料,笔记加以归类整理,建立课题研究档案袋,按相关规定整理成册,对研究过程中的积累的经验和成果,要结合阶段小结报告,补充和完善,并请教相关专家指导修正,最终撰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课题研究报告,报送上级课题研究领导小组。2.研究举措:
(1)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使学生通过教师有效情境的创设,更加喜欢学习数学知识,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更加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更加全面、系统的数学经验和数学基本思想。
(2)通过研究与实践,使教师们能重视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和利用,努力探求创设和利用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并能结合实际教学反复实践与验证,最终形成个人教学能力和特色,从而达到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
3.预期成果:
通过研究,努力探索出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情境方法和策略,收集一整套有效教学情境的教学案例,归纳整理出系统规范的操作指南,再推广到全区各个班级的数学课堂之中,提高全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将在老师有效教学情境的引导和启发下,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参与程度越来越深广,数学综合能力也越来越强。
呈现方式:主件:三份报告
10.有效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篇十
表演体会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三年级的小同学爱唱、爱跳,喜欢表演,也喜欢看表演。在一堂音乐课上,我就利用孩子们的这一点爱好,开展了教学,让孩子们通过表演体会情境。在欣赏《木偶的步态舞》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活动场面: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故事情节创编动作,同时配上 音乐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在随后的歌曲学习《一只短笛轻轻吹》时,我又让同学们分别扮演小羊、牧童、小鸟,通过舞蹈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并加深了对歌曲的印象。这样,通过各种表演能使学生加深理解歌曲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音乐表现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11.小学数学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 篇十一
关键词:情境创设;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57-01
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和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创设情境,既能加强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能为学生搭建独立思考的成长平台,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全面提升数学思维和素养。从教学工作者的角度看,也要积极探讨如何应用情境创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借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提几点看法:
一、创设趣味性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很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这是优点,但缺点也同样突出,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较长时间,特别是数学学科,往往是学的好的同学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效果也较好,学的不好的同学对课堂教学非常排斥,经常会开小差。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和认识水平,决定了其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这些都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大挑战。对此,教师也需要从变化教学方法,提升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角度作更多思考,以三年级观察物体课程讨论为例,在讲解该节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从多个角度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通过变化在多个角度为学生进行展示,借助动态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图片的展示过程中,贯穿讲解一些有关角、正方形、长方形、直线等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的识别这些图形,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二、创设开放性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应致力于增强学生的体验,进一步拓展其发散思维能力,通过问题设置,以“猜”来拓展学生思维,让教学数学活动不要仅仅停留于书本之内,更要延伸到课堂之外,与日常生活衔接起来。以小学二年级“分数的大小”为例,在开始上课之前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熊出没》的动画“剪辑”视频:中秋佳节,皓月当空,熊大熊二两兄弟正围着桌子分食月饼,熊二一不小心就将月饼吃了四分之一,熊大想比熊二多吃一点,那么可以吃多少呢?借助动画来活跃课堂氛围,并让学生以“熊大”的身份去思考,对此,学生们也是纷纷举手,有的说四分之二,有的说二分之一,有的说三份之一…..等等,借助这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充满兴趣,跃跃欲试,在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同时呈现两个内容: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做到情境创设与课堂教学自然融合,水到渠成,不留痕迹。
三、创设体验性情境
在开展新课程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结构,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现实教学基础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规律和联系,用脑去思考,用眼去观察,用手去实践,通过亲身体验深化对书本知识点的认识。以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教学为例,对于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在相同路程的条件下比时间、在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比路程、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的条件下比速度,既可以通过播放不同的视频影像资料为学生展示,也可以让课外活动中去实践,通过观察两个学生在同样跑完操场一圈所花费的时间和在相同的30秒时间内所跑的距离,来比较两位同学到底谁跑的快,是否与我们观察看到的结果相同等。再引出问题,当距离和时间都不一样的情况下,如何比较速度呢?将学生的表象认知引到课本有关“速度”概念的知识点上,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并积极应用到相关问题的解决中去。
四、创设探索性情境
当然,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印象,更重要的可以通过情境创设设置疑问,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点展开探索分析,这也要求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更应突出引导性。对此,可以充分运用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情景图,虽然情景图是静态的,但其背后往往蕴含一定的数学思想,在教学时也不能按部就班,导致其应用的功能被弱化。在《比长短》一文中,课本有这样的情景图,要比较两根弯曲绳子的长短,趴在地上的男孩子说“先对齐”,女孩子说“拉直了,红绳长”,在比长短的过程中,学生的直观感觉是要比较两根直的绳子的长短,而不是弯曲的绳子,该图背后蕴含的“化曲为直”的思想也需要在动态呈现中才能得以展示,在教学中可以分如下几个步骤进行引导:先将长短不一的绳子放在同一起点,让学生进行比较;再将长短不一的绳子放在不同起点,引导学生思考,要比较长短,需先将绳子放在同一起点;最后,呈现书本中的情境图,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比较长短,先要拉直,再要对齐起点,才能比较长短。对知识点的传授,要逐层深入,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培养其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向前.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导入[J].吉林教育,2015(10):118
[2] 吴尚德.小议小学数学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J].小学数学,2015(02):20
12.有效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篇十二
课堂教学中有了学习气氛和认知的差别, 即创设了思维情境, 学生便有了展开思维的动因、时间和空间, 从而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课程的引入, 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一定要注意思维情境的创设, 这样会使师生尽快进入学习的“角色”, 教师的导学过程和导学效果会得到充分体现, 从而加强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认为引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 在与学生接触的第一节课就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 或者是数学方面的脑筋急转弯, 这样可以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他们喜欢数学, 亲近数学.例如古时候, 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了国王, 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 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 第1格放1粒米, 第2格放2粒米, 第3格放4粒米, 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 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若满足大臣的要求, 国王的国库里至少要有多少米?请估算.同学们, 你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结果吗?只要你学好了有理数的乘方, 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的故事能强烈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如, 学习“字母表示数”时, 教师这样设计:一首永远唱不完的儿歌, 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1只青蛙, 1张嘴, 2只眼睛, 4条腿, 1声扑通跳下水;2只青蛙, 2张嘴, 4只眼睛, 8条腿, 2声扑通跳下水;3只青蛙, 3张嘴, 6只眼睛, 12条腿, 3声扑通跳下水……n只青蛙, n张嘴, 2n只眼睛, 4n条腿, n声扑通跳下水.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第三, 创设直观操作情境, 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如学习“坐标的概念”, 将两根塑料绳带进教室, 让一名学生做原点, 然后用两绳拉成纵横两根数轴, 并定出方向, 这样, 教室中的每名学生都有坐标, 老师说坐标, 让具有此坐标的学生站起来, 也可以指定学生站起来说出自己的坐标, 坐标原点可以变化, 学生的坐标也就随着变化.通过上述实验的操作、演示和讨论, 使学生对概念、定理不仅知其然, 还能知其所以然.
我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尝试着精心设置一些“悬念”, 以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观察, 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好奇欲望, 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在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抓住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层层设问, 促使学生的思维在新旧知识之间不断地升华, 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做到合理引导,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用旧知识作铺垫, 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创设迁移情境, 引导学生对照比较, 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 学习积极性最高, 一启则发.
2.展示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着一定的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过程, 即由“不知到知”的意向、领会过程.数学知识结构的特点, 往往掩盖了认知思维的有效延续性.因此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勇于展示思维发生发展过程, 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过程, 从而促使学生思维活跃, 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充分统一.
3.课堂小结中更要注意创设情境.由于小结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 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系统化, 初步形成认知结构.每节课在小结时, 也应精心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 为下节课的内容涂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促进学生去思考、去研究, 盼望着下节课的到来.如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习题课”结尾时, 提出如下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一元二次方程, 或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或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或没有实根, 它们都与b2-4ac的值有关.同学们不解方程能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吗?请总结出规律.结尾一席话, 激起学生施展才华的欲望, 急于想知道怎么判定, 促使学生课下去探索、研究、总结, 为学习下节课———“根的判别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创设模拟情境体验有效课堂 篇十三
------《初中史地生学科情境体验教学的研究》
摘要 学习具有情境性,当教学内容确定后,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激发学生体验的情境,以使学生在体验中达到教学目标成为体验教学设计的关键。情境的创设要基于学生经验,要和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相联系,尤其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而模拟情境是让学生处在一个虚拟的情境中体验知识、获得感悟。
关键词 情境体验 模拟情境
情境体验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二者互为依托,构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课堂发展系统,从而形成有情感的、创新的、具有人文价值趋向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是体验教学落实的具体教学模式之一。情境设计要契合学习内容,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最忌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却没有效果。情境设计要与学生的经验背景、兴趣爱好相一致,使活动具有内驱力、吸引力,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的知识在其他情境中再应用的可能性,而体验的强烈决定了信念能否确立,态度能否转变,价值观能否坚定。
情境是多元的、独特的,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模拟情境的设计作一些探讨。模拟情境是被简化了同时又被赋予了感情的情境。在模拟情境中,学生容易发生“感同身受”的移情作用。最常见的模拟情境就是对生活情境的模拟,还有对历史情境、未来情境的模拟,对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情境的模拟。实践证明创 设模拟情境有明显的促进体验的作用。下面就是创设模拟情境,体验有效课堂的尝试。
案例:《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说明:本案例是在本区教育局组织的课堂教学能力考核时上的一堂课,课题是上课前一天的下午4点半才网上通知的,且不能使用电脑、投影等多媒体手段。
学情分析:《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这部分内容学生有一些生活经验,但本人分析他们仅限于知道人是由猿进化来的。且手边没有任何图片,怎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况且还是借班上课。
结论:本人认为创设一个有效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而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是过去的事情,是历史,可以运用模拟再现当时的情境这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 与,积极体验。
下面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教学实录 第一阶段:“创设模拟情境”与“引入”
师:请大家猜个谜语“什么动物在早晨用4条腿走路,到了中午用2条腿走路,可到了晚上又用3条腿走路?”
生:人!
师:你们真聪明,传说这个谜语让许多人丢了性命,大家比传说中的人类聪明多了,那么你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
生:猴子进化来的。生:猩猩进化来的。
师:有没有看过猩猩这方面的电影。生:看过《金刚》。师:拍得怎么样?
生:非常精彩。
师:那么如果让你来拍一部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纪录片,你会怎么拍?学生思考
师:用2-3分钟时间简单构思一下,充分运用你的课外知识,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讨论。
师:请哪个同学先来说说? 生:从古代的猿开始拍。
生:从现代的人类开始拍再拍到古猿。生:大笑
师:为什么笑?其实我们谁也没见过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拍是非常真实而自然的,我们是从现在发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线索再追溯到古猿,思路不是挺好的吗?(鼓励、赞赏)师:为了让这部纪录片拍得更精彩,下面我们就像组成一个剧组团队一起去研究和寻找人类起源和进化的拍摄素材。
板书----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这个情境的前半部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这个情境,加上教师精心创设的模拟情境,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可惜由于学生的知识所限不能很好地进行下去,教师趁势引入课题,恰到好处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参予本堂课的学习活动。
第二阶段:“创设模拟情境”与“展开” 第一幕:进化论的提出
师:第一幕拍什么比较好呢?(请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阅读教科书79页。)生:进化论的提出开始。
师:可以拍摄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和神创论观点的争论:1860年6月30日,在英国牛
津大学大不列颠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展开的一场关于人类起源的大辩论,达尔文的观点在这次
辩论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板书----
1、进化论的提出
师:还可以拍哪些科学家呢?
生:林奈对人类的分类,赫胥黎提出人猿同袓等
第二幕:人猿同祖
师:好,我们说把人猿同袓作为第二幕。
师:第二幕紧接着拍些什么呢?你说人猿同祖,有什么证据吗?(请学生思考、讨论并
阅读教科书80页资料分析和教师提供的现代类人猿的生活资料。)生:可以拍现存的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之处。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生:牙齿的数量相同,染色体相近,生的有些疾病相同……。板书----
2、人猿同祖---人与猿的相似之处 第三幕:祖先是森林古猿
师:既然人猿同祖,那观众就会想它们的共同祖先是谁呢? 生:古猿
师:好的,这就作为第三幕。那证据是什么呢?你拍摄中准备出示哪些证据呢?(请学
生思考、小组讨论并阅读教科书80页第一小节内容。)生:化石、地质研究……。
板书----祖先是森林古猿,证据有化石、地质研究等。第四幕:森林古猿为什么能进化成现代人类
师:那么观众会不会问“森林古猿为什么有的进化成人类,有的进化成现代类人猿”。
板书----
3、森林古猿→现代人类?
师:证据是什么呢?(请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阅读教科书80页第二小节和教师提供 的古猿进化过程中的一些化石等资料)生:拍摄环境气候条件的变迁……
第五幕:森林古猿进化成现代人类的几个主要历程 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你准备拍摄哪些内容来说明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请学生分组思考、讨论、阅读教科书81页内容和教师提供的有关人类进化的几 3 个主要阶段特点的资料)生:可以拍四个阶段
师:每个阶段拍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生:第一阶段是南方古猿,距今大约700万年前,脑容量为500ml,是能够直立行走的古猿。
生:第二阶段是能人,距今大约200-150万年前,脑容量为550-750ml,脑的沟回与人类已经相似,可能已经具有语言能力。
生:第三阶段是直立人,距今大约150-20万年前,脑容量为1000ml,它们是人类进化史中关键的一个阶段。并拍摄他们用火和狩猎的场景。
生:并且还要拍他们奔跑和按照自己的愿望制造石器,相互之间用语言交流的画面。
生:第四阶段是智人,距今大约20-1万年前,脑容量为1300-1500ml。生:可以拍摄晚期智人身穿缝制的兽皮衣,手持标枪和长矛的画面。
生:有资料显示晚期智人已经有了早期农业和动物的驯养,所以有了休闲时间,因此在他们生活居住的岩洞里,出现了原始的壁画、雕刻……
师:所以出现了精神文明方面的艺术,最终进化成了现代人类。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拍摄的素材。板书----
4、人类进化的几个主要历程
师: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你认为人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师:其实我们大家到学校里来学习,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学习一方面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获得一种思维方法。所以我们也要不断学习,使自己越来越聪明。
在教师创设的模拟情境中,学生是作为剧组的一员不断去寻找新的素材来丰富自己的拍摄内容,而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是学生在主动地寻找知识,并积极地对其进行思考、分析、体验。教师只是作为知识的引导者、组织者,巧妙地把知识融入到一幕幕的模拟情境中,学生学习时的情绪始终是愉悦的,师生关系始终是民主平等的。
第三阶段:“创设模拟情境”与“巩固”
师:如果现在再让你来拍这部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纪录片,你的素材应该有所增加了吧。我们请个同学先来试试,你大致会按什么样的思路来拍呢?
生:第一幕拍……
教师请学生重新来拍摄,其实就是在巩固学生刚才融入素材中的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知识,但用这种模拟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巩固,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既从中体验到了乐趣,又掌握了知识,学习效果很好。
第四阶段:“创设模拟情境”与“提升” 师: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了,可我们的近亲生活得怎么样呢? 生: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第六幕:现代人类和类人猿的生活近况
师:所以我们可不可以加一幕呢?这一幕拍些什么呢?(请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生:人类的不断扩张,乱砍滥伐,森林不断减少…… 生:现代类人猿的生活领地越来越小,数量不断下降…… 师:所以我们可以在此加上一首著名的《七步诗》
生: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师:我们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仅要保护我们的近亲,还要保护其他野生动物……,所以人与自然要
生:和谐发展!
板书----
5、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整堂课中,学生始终处在教师创设的模拟情境中,这种模拟情境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它来源于学生的部分生活经验,又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再加上不能使用多媒体手段,这部分知识又显得有一定的枯燥,但正是教师创设了拍摄纪录片的模拟情境,使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在寻找素材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营造气氛,增强了模拟情境的真实性,在最后阶段“创设模拟情境”与“提升”中得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水到渠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各种情境和条件,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不断体验,在体验中完成学习对象和自我的双向构建,最大限度地获得身体心灵的解放,最终实现主体的发展。
14.小学英语如何有效创设情境教学 篇十四
魏惠丽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创设典型的情境,使用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生动、具体、可视的语言,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sh趣,发挥自主性,体验情感,实践性贯穿全程,注重发展性。情境教学法符合语言发展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教育目标,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小学英语教学法的根本出发点是通过引入或创设各种社会情境理解和掌握语言所含的意义,从而达到在交际中使用语言的目的。
真实的语言环境有利于语言的学习,交往的需要更加速了他们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我们进行外语教学的教师有意识的创设,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
1.模拟表演,创设语境。小学英语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小诶学生创设英语语言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运用,优化教学过程,儿童好动、好奇、又能大胆的使用语言,但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中的情境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境,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例如:学习同学间自我介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从外地转学来的新同学,让同学向他表示欢迎、问候和询问一些有关他的问题,例如: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让学生来回答,简单的表演既容易又逼真,学生学习兴趣很浓,表演时全身心投入,学习效率是很高的,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关的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要尽量用英语教学,并适当的借用肢体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2.教唱英语歌曲,形成轻松的学习气氛。针对小学生喜欢唱歌,跳舞,教师可以把一些教学内容有机的改编成歌曲,例如:hello teacher,hello teacher how are you?how are you?I’m fine,thank you!I’m fine,thank you!and you?(两只老虎的旋律来教学)让学生在哼一哼,唱一唱、跳一跳的活动中记单词和套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景内容,创设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效率。
3.把游戏引入课堂。游戏是孩子的天堂,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好奇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把知识寓于游戏中,游戏的种类很多,须教师运用得当。
4.改善外语学习环境。让教学活动的内容范围向课堂和课本外延伸,例如:教师在教授go shopping时,让学生进行实地的买卖;在教学telephone时让学生亲自打电话,教师要尽可能的创设相关的情景,接近真实的英语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运用。
15.谈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十五
一、应具有科学性
情境要具有科学性, 就是要求情境的方式和内容必须正确, 没有知识错误, 合乎学生学情和生活逻辑, 能在需要时恰当合理地为教学服务。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情境的内容要科学, 不可无中生有;二是情境内容的表述要科学, 不可含糊不清;三是情境的结构要科学, 不可东拼西凑;四是情境创设时机要正确,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例如, 在探究“圆与圆位置关系”时, 我们不能先创设多媒体情境取代学生“做中学”, 而应先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究再用多媒体强调;否则就是不符合科学性原则的, 应该避免。
二、应具有学科性
学科性就是要求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数学学科特色, 有“数学味”, 不能出现“泛数学”或“非数学”等不伦不类的情境样式, 特别是“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 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情境了”。 教学中, 我们可从这两个方面加以把握。 首先, 要认识到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数学有自己的语言, 重逻辑, 指向明确清晰。 即使要创设生活情境, 其语言描述也不能有过多的无关信息, 否则冗余、绕弯、繁琐,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 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 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 因此, 要有“数学味”, 情境创设要应紧扣数学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其次, 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情境创设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 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 以免喧宾夺主, 分散学生注意力。
三、应具有发展性
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出发点, 也是落脚点, 在为教学服务的同时, 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助力。 因此, 我们在选择恰当地、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和内容时, 应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 尽力做到使学生在以下两个方面得到发展:一是所创设的情境能使学生逐渐由最近知识区发展为较远知识区, 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二是所创设的情境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有帮助, 而且能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甚至终身受益。实践中, 当学生缺乏主观感受时, 我们可以多用多媒体动画等形式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时, 我们不能创设多媒体实验情境以替代, 应创设操作情境, 引导学生“做中学”、“做中学”;当学生需要深化认识, 开展探究学习时, 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加以引导, 等等。 简言之, 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与情境的内在联系创设, 要“反映学生熟悉和可以理解的事物”。
四、应具有趣味性
苏霍姆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 ”数学是抽象的, 逻辑性较强, 这对于刚从形象思维阶段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初中学生来说, 无疑是一堵墙, 把学生挡在了数学殿堂的大门之外。 托尔斯泰告诉我们:“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习兴趣。 ”因此, 情境教学必然应具有趣味性, 能激发学生“我要学”的自主动力, 能把学生吸引教与学的活动中。 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也是关键所在。 相反, 如果我们创设的情境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 不富有挑战性, 就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那么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数学”的现状。 所以, 情境创设要突出趣味性, 具备吸引力, 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 (再新颖的形式反复刺激学生, 也会变得陈旧, 这也是孙悟空失去“磁力”的原因) , 更重要的是能引发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 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 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情境必须数学化、趣味化。
五、应具有针对性
情境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是为目标的达成提供便捷的, 要实现情境创设的目的, 我们必须加强针对性设计, 做到目标明确, 轻装上阵, 尽量腾出时间与空间为主题服务。 而实践中一些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往往多而杂, 其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有为学生科学知识的生成而创设。 长此以往, 必将导致学生疲于应付, 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 只好挖、挤学生学习、思考时间。 如有的老师创设的情境并不是教学的有用资料和素材, 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创设的一个小插曲;有的老师设计的学习情境, 由于有太多无关因素的刺激和干扰, 反倒冲淡了教学的主题和重点;有的学习情境层次太低, 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的则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过于理想化, 学生无法感知, 等等。 出现这样的教学情境, 都不具备针对性, 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科学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 学科性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 针对性和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取向, 而趣味性则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 做到这几方面的有效结合, 我们就能在教学中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有效情境, 既能为教学目标达成服务, 又能为学生数学素养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摘要:有效的情境应具有科学性、学科性、趣味性、发展性和针对性。做好情境设计, 就是为了使其更好地为教学目标达成服务, 为学生数学素养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创设,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施福涛.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3.8.
[2]钟文琴.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8.
16.创设情境 让数学教学更有效 篇十六
一、创设游戏情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基础,是幼儿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开始。幼儿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引起幼儿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浓厚的兴趣,变传统课堂教学“要我学”为“我要学”。正如杜威所说:“游戏就像是一个‘糖衣’,让幼儿在‘糖衣’的诱惑下,把本来难以下咽的‘苦药’吞咽下去。”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主动积极、自愿地去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经验,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中班数学活动《闯三关》,即让幼儿复习巩固认识几何图形。教师采用闯关游戏的形式,通过多媒体画面将幼儿带入图形王国这样一个场景中,画面中的动物形象海绵宝宝、喜洋洋、史努比又是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孩子们通过观察小动物们房子的形状、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图形帮小动物一起造房子,当孩子们选择图形与画面上要求一致时,画面上都会出现一个小星星,同时会发出“你真棒”的声音作为奖励,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快乐的。同时巧妙设置“神秘礼物”。当孩子们每“闯关”成功一次,多媒体课件上就呈现“神秘礼物”的一部份,孩子们饶有兴致地猜测“神秘礼物”是什么,这样的设置吊足了孩子的学习“胃口”,进一步激发幼儿“闯关”的欲望。当孩子们“闯关”成功后,得到了“神秘礼物”,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后的愉悦,从而使活动达到趣味性、愉悦性、有效性的和谐统一。整个过程清晰、生动、形象、逼真,有效地刺激了幼儿的多通道感官,使幼儿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更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完成活动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存在,就没有数学活动的开始,有了问题,思维才能有方向。”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幼儿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的认知冲突把幼儿引入一种参与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而且还要善于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
在数学活动《闯三关》的“请你拼”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幼儿尝试了解几何图形间的整体与部分的简单关系。教师在提供的操作图形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提供的图形多于所需的图形;提供不同的三组能拼成长方形的材料;让幼儿带着老师的要求,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拼图操作过程中,有的幼儿是用两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的幼儿是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或者长方形拼成。幼儿通过操作拓展了思维空间,在展示不同的拼图方法中让幼儿了解图形的整体与部分有不同的组成形式,对不同发展水平孩子的思维形成挑战。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疑,挖掘了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引导幼儿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跃跃欲试中被碰撞、闪烁。数学课堂本来就是一种智慧火花飞溅的课堂。我们就要听到孩子精彩的见解,不像成人那样被固有的模式和框架给限制住的见解,敢于打破成规,大胆猜想,大胆创新,张扬个性,让幼儿逐步变单向思维、模式思维为多向思维、创新思维,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创设操作情境,变“枯燥乏味”为“亲身体验”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幼儿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数学活动《闯三关》中“闯关”游戏分三个部分:第一部份“请你选”,让幼儿按要求找出相应的图形,复习已认识的几何形体;第二部分“请你数”是让幼儿从一个复杂性的图形中找出相应的图形并进行统计各种图形的数量,更好地将数形教学相结合;第三个部分“请你拼”让幼儿尝试了解几何图形间的整体与部分的简单关系。每个环节都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感知、探索、发现、理解几何形体的概念、规律,使幼儿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活动中亲身体验,从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
总之,在情境中引导幼儿轻松学数学,需要教师将枯燥、抽象的数学内容寓于故事、游戏、问题、操作等多元情境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课堂设置成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舞台,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自身知识的不断丰富,使情境创设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
【有效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08-31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01-04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07-30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创设08-13
浅谈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11-29
语文课上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王增利11-05
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06-15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06-12
浅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09-11
七年级数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反思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