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污水处理社会实践新闻稿(精选14篇)
1.新农村污水处理社会实践新闻稿 篇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处理好几个关键问题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解决好“米袋子”“钱袋子”“脑瓜子”“新寨子”的问题。解决“米袋子”“钱袋子”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解决“脑瓜子”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解决“新寨子”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归宿。关键词:“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就要着重领会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的战略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总抓手,必须作为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是打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基础的必由之路,必须作为基本方向长期坚持。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必须作为根本要求认真落实。
5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跟所有发展中国家一样,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历史课题,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的历史转变,怎样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20世纪50年代,当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处理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时,都认为农业是传统落后而又无效率,要实现国富民强就要向发达国家一样发展工业,农业被抛在一边,几乎所有的资本积累都投向城市和工业。发展经济学家都乐观地认为,农业暂时做出牺牲,一旦工业化成功,再回过头来帮助农业发展。然而事与愿违,脆弱的农业等不到工业化波及效果的到来,就已经衰退停滞了。不仅农业没有享受到工业化的好处;同时工业也不得不承受农业停滞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中国农业经历建国后60多年翻天覆地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今天我国仍是一个农业大国的这一基本国情仍未改变。
农业是整个国家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基础作用,集中体现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其它一切非农产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好像一把双刃剑,农业增长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衰退时,又制约经济的发展。我国建国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什么时候农业稳健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同时也是其它非农产业迅速增长,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之时,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农业制约型的经济。
中国现在仍是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解决近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和8亿农民的生计问题,一切政策的出发点都必须立足于农业的稳定发展。农业停滞就意味着大多数人的贫困,任何以牺牲大多数的人利益为代价的发展政策都是不可取的。
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如何扩大国内需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应对措旋纷繁复杂,中国扩大国内需求的关建是8亿多农民的增收问题。农业仍是为广大农民提供就业,实现农民富裕的重要产业,农民要增收,根本出路就是加快农、№的发展,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中点都在农村。
农村人口最多,市场潜力最大。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寸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熏。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发布了13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奏响了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的主旋律:
从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5年发出“一号文件”,对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正式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确立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凋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
然而,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不断面临新的难题。特别是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幅连续4年下降。“有饭吃,缺钱花”,“吃饱了饭,看不起病,读不起书”,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农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在一度缩小后又进一步扩大。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i农”,中国农村改革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04年至2011年,中央连续山台8个“一号文件”,主题分川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其核心思想是城市支持农利、工业反哺农业,实行城乡统筹的战略决策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强调农民增收,给农民平等权利,给农村优先地位,给农业更多反哺。这8年,被公认为是新巾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干部群众心气最顺的时期之一。
我国的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基础还不牢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稳定经济、稳定物价、稳定民心,首先要稳定粮食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来主要粮食品种和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引起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的关注。这些情况再次提醒我们,保障农产,昂有效供给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近年来,受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极端天气呈频发重发态势,甲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断加深。从而也引发了我对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思考,结合平时我对农村情况的了解,我的体会是新农村建设要解决好“米袋子”、“钱袋子”、“脑瓜子”和“新寨子”的问题。解决“米袋子”、“钱袋子”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解决“脑瓜子”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解决“新寨子”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归宿。
(一)解决“米袋子”问题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问题既关系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城乡居民的生活供应。可以说,发展粮食牛产是重大的国家战略,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水
袋子”的问题,说白了就是13亿人口吃饭的问题。经过70年代末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广:承包责仃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大人斛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民牛活水甲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我认为新农村建设在贫困地区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让农民都有饭吃。要做到这一点,第一,各级政府必须牢固树、Z农、Ip是第一产业的思想,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加大对农、Ik的投入,人力兴修农利水利:亡程,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状况:第j:,耍新修、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尽快改变农村交通不通、设施落后的状况,让农民的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运输有一个通畅的渠道;第三,政府要花大力气在农村推广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让农业增产增收。
(二)解决“饯袋子”问题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要比2008年翻一番。这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农民名义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万元左右,这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将保持在6%左右。从过去30多年的发展速度看,实现上述目标是完全可能的。1979~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达到了7.2%。客观上而言,“十二五”及2020年前的一段时期,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然会是农民增收的“引擎”,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的难度很大。但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转变、自然资源要素约束趋紧以及农民删产积累不断增多,保持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继续高增长的难度加大,财产性收入在未来将成为支撑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在解决了吃饭问题以后,接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钱袋子”的问题,要让农民增加收入,让农民腰包里有钱,孩子才上得起学,生病了进得起医院。要增加农民收入,第一,必须因地制宜,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区域经济比较优势,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改变过去单一的利t养殖业结构;第二,要扶持发展乡镇企业、农村个体经济,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第三,政府引导、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让农民既增加了收入,又学到了新思想、新技术,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
(三)解决“脑瓜子”问题
我国仍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结构仍以农民为主,更为关键的是,如果农民的文化素养、知识结构提高缓慢,就会制约农民自身发展,出会对农村、乃至国家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农民文化素养、知识结构的提高,根本途径是教育,所以解决“脑瓜子”的问题,就是要培养新型农民的问题。如果农民仅只是吃饱,腰包里有钱,还不算新农村。建设新农村,要让农民改变小农意识,抛弃过去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目前,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出现的聚众赌博、搞迷信活动、不赡养老人等现象正是暴露出部分农民思想意识落后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从长计议,从现在抓
起,从小孩抓起。收入分配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而教育不公平则会影响人的一生。我们需要从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高度来重视农村教育公平问题。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在政策上对农村教育投资要给予倾斜,教育资源也要适当向农村倾斜,逐步改变过去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在城市的状况。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兴办农民夜校,可以依靠新农村建设辅导员和组织社会志愿者去担当教师,向农民讲授科学文化知识、种养技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现代文明的种子。
(四)解决“新寨子”问题
解决“新寨子”的问题,就是要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要建成村容村貌整洁,经济富裕、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治安良好,安居乐业、管理民主的村寨。在上述这儿方面中,村容村貌整洁只是新农村建设的表层,更重要的是经济富裕、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治安良好,安居乐业、管理民主这才是新农村建设的里层。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深入扎实地弘扬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积极鼓励农村文化团体和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宣传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政府加大投入,全而开通农村广播电视,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伟大工程,我们应该关心支持,积极参与新农刷建设,我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会建成。
2.新农村污水处理社会实践新闻稿 篇二
城市与乡村之间从对立、分离到开放、协调,最终走向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历史趋势。目前发达国家基本进入城乡一体化阶段,而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十分突出,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6月,浙江省在全省农村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省1万个村进行全面整治,并把其中1000个左右行政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1]。农村生态环境是浙江省生态省建设的主要细胞工程,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农村生产力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区域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农民生活水平较低以及农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农村生活污水设施的建设面临着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严峻考验,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本课题组成员对浙江省内的11个地区、159个乡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情况进行了一年的实地走访、调研,经过数据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存在的系列问题,为浙江省政府新农村建设决策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2 生活污水处理区域分布状况
2.1 从经济情况分析生活污水区域分布
在被调研的159个村庄中,处于平原地区的村庄106个,占被调研村庄总数的66.7%;处于半山区的村庄26个,占被调研村庄总数的17%;处于盆地的村庄17个,占被调研村庄总数的11%;处于海岛和山区的村庄各5个,各占被调研村庄总数的3%。从村庄所在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看,经济发达地区的村庄占85%,欠发达地区的村庄占15%,但对于山区及海岛地区而言,所调研的10个村庄均为欠发达地区。由于大多数村庄集聚分散在山区、半山区、盆地、海岛等地,因此,此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普遍存在排放分散、难以收集、难以集中处理等现象。调查发现,除少部分城乡结合村庄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纳入到污水收集管网,大多数农村的生活污水均通过化粪池简单处理后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图1为调研村庄具体地形分布图。
2.2 从人口居住情况分析生活污水区域分布
截止2006年底被调研村民人口情况统计分析,被调查村庄的人口分布见图2、图3。调研村庄的平均村民人数1760人(其中人数最多的为湖州南浔区水口村4953人、最少的为三都镇渔业村185人),平均户数541户。从地区分布看,以宁波市的村庄规模最大(平均2220人、844户),衢州、丽水、金华等地区的村庄规模相对较小。尽管受所处地区、村庄主导产业等因素的影响,被调研村庄的经济收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作为省级小康示范村,人均10322元的年收入水平远远高于人均年收入7335元的全省农村平均水平。省级示范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比非示范村建设在资金及管理上更容易。
2.3 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分布
在本次调研的159个乡村中,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113个,占被调研村庄总数的71.1%;在建和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有46个,占被调研村庄总数的29.0%。在113个已建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使用的小康示范村中,共有82个(占72%)村庄采用集中式处理方式进行污水处理,29个(占26%)村庄采用分散式处理方式,而采用纳入城市污水管网进行污水处理方式的村庄只有2个(占2%)。多数村庄采用的是“格栅—沉淀池—生化厌氧池—出水”的集中处理方式,部分村庄采用流程相对简单的“沉淀—过滤—排放”的分散式处理方式。从经济条件、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集中式处理方式并不适合所有村庄。从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看,各村平均设计污水处理能力约为107t/d,实际污水处理量89t/d,能基本满足农村生活污水的日常处理要求。其中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平均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79.4t/d,实际处理量平均为58.4t/d;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处理能力118t/d,实际处理量92t/d。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农村居住人口不断增多,所产生的农村生活污水也随之增加。调研发现:在被调查的159个村庄中,能确定污水水质情况的有29个,处理后污水水质指标,除了BOD5之外,其余指标均能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二级排放标准。
注:文中所指的集中式处理指的是10户以上居民集中处理生活污水的方式。
2.4 生活污水处理资金投入情况
调研显示,被调查村庄平均每村生活污水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资金73.1万元,资金来源主要是以村集体经济和财政支持两种方式。省财政投资约占5%,县市财政投资约占23%,乡镇财政投资约占3%,村集体经济投资约占64%,村民自筹约占7%。目前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为村庄自身,即村庄集体经济的实力,资金到位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成败的关键。从建设资金构成的地区分布情况看,杭州、金华、衢州、温州、台州、绍兴、湖州地区等地村庄的村集体或村民自筹资金的出资比例都超过了50%,许多地区甚至超过了80%;而舟山、丽水、宁波、嘉兴等地区则主要以财政支出为主。从经济层面上看,分散处理方式的费用稍低,但优势不明显。人均收入较高,村庄集体经济实力较雄厚的村庄,在理论上可以采用化粪池、沼气池、人工湿地等集中处理设施,甚至可兴建小型污水处理厂或纳入城市污水管网处理,达到比分散处理更为理想的效果。但处理方式的选择,仍然受人口集聚规模、污水的数量与类型、村庄所在的位置和地形、以及环境容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3 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环境管理、污染治理与人口规模适应问题
农村聚居点环境问题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于城镇发展,与快速推进的城市建设和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相比,农村的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1)村庄建设规划滞后,“散、小、乱”问题比较突出。村庄布局散、规模小、建设乱。一些地方的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农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有新房无新村、环境脏乱差等现象普遍存在[2]。浙江省有超过4万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又有若干个自然村,有的行政村的自然村和居住点多达几十个,村庄布局分散,不仅造成了土地利用率下降,还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成本,影响了社区服务业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组织掌握资金不足,村庄管理程度下降,村庄公共服务滞后于新村建设,其中生活污染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尤为滞后,造成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显著劣于城市。
3.2 污水处理设施问题
小康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率(71.1%)大大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16.06%),建设成效卓越。但是从全省农村看,仍有约2.4万个行政村未建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
3.2 处理技术与环境要求问题
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是为了改善农村环境,因此农村环境是否能得到真正改善是选用污水处理技术的重要标准。从多数村庄的污水处理效果只能满足二级排放标准可以推断,一些村庄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只求设施有无、不求环境好坏的思想,致使处理效果不理想、环境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此外,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不成熟也是导致处理设施选用与环境要求不协调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尽快出台有关农村污水处理的相关技术标准,以规范农村污水处理的方式与技术规范,保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后的环境要求。
3.3 污水处理资金问题
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等费用少则上千,多则需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资金。调研显示:采用分散处理方式,人均投资约为500元/人,年维护费174元/人;采用集中式处理方式,人均投资约为734元/人,年维护费263/人。村庄集体经济本身非常薄弱,让农民自行负担这些资金较为困难。因此能否切实解决农村污水处理的资金问题,不但涉及到设施能否建成,更涉及到设施建设的质量和运行效果等问题。
3.4 管理人才与制度问题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需要有一支专门的管理队伍。从目前的情况看,许多地方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已有的专门管理机构也远远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由于队伍建设与管理的不完善,导致农民生活垃圾投入排放水体、畜禽养殖排泄物与生活污水混杂、农村工业污水偷排、污水处理不彻底、处理后污水回收利用率低、污水处理的相关档案管理凌乱等等问题。因此,各级政府需要切实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管理机构与管理队伍建设,并尽快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4 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地方组织管理、建立协调反馈机构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一项集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工作,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任重道远的重要工作。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涉及到的部门多、范围广、情况复杂、难度大,因此需要成立以村为单位的地方组织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建设、农办、环保、农业、财政、卫生、科技等部门职责。建立协调反馈机制,进一步明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建设目标,完善目标考核责任制度。
4.2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编制,促进生活污水建设整体水平提升
目前,浙江省新农村村庄规划编制正在进行,但许多在编的村庄规划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规划深度不够等,致使村庄污水处理设施的用地无法得到保证、排污管道的建设与道路建设不合拍,建设中村庄道路被随意破坏等现象仍十分普遍。污水处理方式的选择与村庄布点规划等也常常有所脱节[3]。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根据不同村庄所处的区域条件,合理选择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布局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加强科研投入力度,激励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农村污水对策研究,加大新处理工艺的实验和开发力度。尽快出台全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指导意见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标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适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提供一批投资少、能耗省、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维护管理方便、实用性强、操作简单的污水处理技术,供农民选择,确保农村环境的改善要求,促使农村生活污水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4.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寻求社会资助渠道
(1)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财政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导向。设置村庄污水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专项资金,采取实物、资金、贴息等多种方式扶持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的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资金扶持力度[4]。
(2)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以各种方式参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支持。倡导村企结对建设活动,营造新农村污水处理建设的良好氛围。
(3)多方配合扶持建立乡镇企业和农村聚居点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从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渠道制定优惠政策,降低乡镇企业和农村聚居点的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为专业污染治理公司留出足够的市场化条件下的生存空间。
4.4 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健全管理机构和队伍
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管理队伍。目前我省存在农村环保和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门技术人员等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政策,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机构。同时,要努力提高镇村干部的技术素养,拓展人才培养渠道,鼓励大学生下农村,并有计划地把镇村干部和技术人员选送到大专院校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5 结语
浙江省现有行政村32449个,自然村115256个,农户10747066户,全省常住人口为4976万人[5],具有数量多、规模小、集聚散、地形杂等特点。要全面把握浙江农村污水处理的实际情况,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的投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式的选择,也应按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条件、人口集聚规模、污水的数量与类型、村庄所在的位置和地形以及环境容量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要遵循“分步实施、分类对待、有序推进、科技创新”的原则,对不同区域地形条件、污水水质和规模的村庄进行分类对待,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针对农村实际情况,加大新的处理工艺的研发力度,加快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可继续通过小康示范村等各类“示范工程”的开展,解决目前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和技术处理上的一些难点,为其它村庄带来示范效应。加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宣传工作,带动周边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村民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从点到面,逐步推开,稳步推进。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浙江省才能真正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环境整治村,才能全面完成省政府制定的目标任务。
摘要:通过实地调研浙江省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和农村污染问题,对农村基础设施中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影响因素进行了数据分析。分析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朱宏兰,高伟生.我国乡村城市化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环境科学进展,1998(4):80-84.
[3]陈海霞,高广德,高婷.浙江农村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7):95-96.
3.新农村污水处理社会实践新闻稿 篇三
摘 要:通过对新农村社区产生的生活污水水质进行分析,采用污水处理一体化设施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中相关标准要求,出水可作为绿化用水,基本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满足了新环保法要求;不仅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能源综合利用,还可改善工农生活环境,响应了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在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污水处理一体化设施;生活污水;污染物零排放;新环保法
1 设计内容
根据前期收集的相关资料及市场调研,结合我公司的自身情况和特点,为新农村社区研发了集污水处理收集及处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污水处理一体化设施。外型尺寸8×2.4×2.5m, 材质为不锈钢,污水处理量40-48m3/d。处理后的污水能够达到绿化用水标准,做到污染物零排放。
2 采用的标准及设计原则
2.1 采用的标准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钢结构焊接规范》(GB 50661-2002)
《水处理设备技术条件》(JBT2932-1999)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1)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0-2002)
2.2 设计原则
①满足整体结构的刚度、强度、稳定性;
②整体布局合理、紧凑;
③从各方面考虑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的运行费用;
④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方便维护;
⑤污水处理设施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应急性、可满足水质、水量的变化,常年保持稳定,并考虑突发事故状态的各种应急措施。
3 工艺流程设计及说明
本设施能处理厕所、淋浴、洗漱、洗衣、厨房等产生的综合生活污水,可生化性好;污水处理收集及处理工艺如下:
污水综合处理后的出水达到绿化用水标准,各指标如下表。
工艺流程说明:
农村生活污水经格栅去除较大悬浮物后进入调节池,在调节池内进行水质水量调节;经污水提升泵提升至缺氧池进行有机物降解,有利于进一步好氧处理;缺氧处理后的污水自流进入好氧池(MBR池),经过好氧(MBR)降解和截留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后由泵抽吸至消毒池,污水经过紫外线消毒后自流进入中水回用池,出水可作为绿化用水。
工艺设计详细说明:①格栅。主要用于拦截污水中的大颗粒固体物质,以保证后续处理的正常运行及有效减轻处理负荷,为设施的长期正常运行提供保证。②调节池。由于污水的排放极不规律,来自各时的水质、水量波动较大,因此调节池能使污水处理系统连续稳定地运行,同时调节水量和均化水质。③缺氧池。缺氧池主要利用缺氧反硝化作用来去除硝态氮。缺氧条件下,兼性异养细菌利用或部分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碳源为电子供体,以硝酸盐替代分子氧做电子受体,进行无氧呼吸,分解有机质。同时,将硝酸盐中氮还原成气态氮,至此完成了反硝化反应。④MBR膜工艺。膜生物反应器(MBR)以膜单元取代二沉池,所有的悬浮物和胶体都被膜分离截留,污泥的沉降特性不会影响到出水水质。另一方面,膜分离单元增加了曝气池中活性污泥的浓度,提高了生物降解的速率,同时也降低了负荷率(进水污染物负荷/生物量,即F/M比值),并减少了剩余污泥的产生量。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利用膜组件的固液分离作用,基本上可解决传统活性污泥法存在的问题。
4 设备功能特点
①全自动运行,无人值守,重新投入运行启动时无需调试、无需适应时间;②采用PLC模块化设计、制作控制,方便管理和维修,通用性强,故障率低;③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同时设施具有良好的通风设计,空气清洁循环、能源综合利用,做到污染物零排放;④封闭式结构,使用寿命长,对周边环境无影响;⑤整体吊装运输,箱室结构,方便搬迁和运输、具备车载结构功能。
5 结论
①通过对新农村社区应用污水处理一体化设施,对新农村社区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出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0-2002)标准中绿化用水标准,出水已全部综合利用,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②通过污水处理一体化设施将新农村社区生活污水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不仅减少了周边地区因污水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COD、BOD、SS等的排放量,有效地保证地下水源,同时为生活区绿化提供灌溉、浇撒用水,节约了水资源。③实践证明, 该污水处理一体化设施的研究不仅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能源综合利用,还可改善工农生活环境,响应了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在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邵刚.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J〕.重庆环境科学,1984,6(3):39-44
[2]肖锦.城市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新农村污水处理社会实践新闻稿 篇四
解决农村的生活污水,改善环境卫生,是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之一.淳安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农村污水处理尚属起步阶段.文章结合淳安农村污水处理工作实际,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淳安县要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引入生态排水一源分离及资源化理念,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污水处理工作走出困境找到了突破口,同时对全国各地的农村污水处理工作都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作 者:吴志旭 戴瑞静 徐李琦 Wu Zhixu Dai Ruijing Xu Liqi 作者单位:吴志旭,Wu Zhixu(淳安县环境保护局,浙江,杭州,330127)戴瑞静,Dai Ruijing(瑞安市环境监测站,浙江,温州,325200)
5.关于农村垃圾处理的实践报告 篇五
一、垃圾处理现状
(1)生产垃圾的处理:根据生产生活条件和实际调查,生产垃圾主要分为建筑垃圾和植物秸秆垃圾等两大类。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理,现在看来主要的处理方法就是就地堆放,或者就是倒入村头挖沙之后废弃的沙坑中。另外有极少的建筑垃圾用作铺垫院子,门口小路等情况。就植物秸秆而言,摒弃了以往在地里焚烧的恶习,变成了秸秆还田。另有一小部分秸秆用于自家的厨房用火。
(2)生活垃圾的处理:生活垃圾的分类较为广泛,包括人畜的粪便,白色垃圾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垃圾等。就人畜粪便来说,该村在每家每户本着自愿原则办置了沼气池,用以改善农民自家生活环境。就白色垃圾等其余垃圾,则由居民自行处理,一般是仍至村口沙坑的让其自然分解。不能分解的如白色垃圾等,则定期焚烧。
二、垃圾处理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1)就建筑垃圾而言,随意堆置建筑垃圾,一则污染环境,容易造成扬尘等恶劣天气,影响居民的健康和生活环境。二则占用一定土地面积,造成道路堵塞不通,道路狭窄,不易通行等问题,影响人民的出行安全。就植物秸秆垃圾而言,虽然避免了焚烧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和土壤的养分流失,但是秸秆还田的利用率不高,并且容易造成植物秸秆腐烂容易滋生细菌,且有时会影响下一次农作物的收成。而自家的厨房用火焚烧秸秆,则造成了村里在寒冷干燥的冬季堆放着
大量的干燥植物秸秆,容易引起火灾,且造成村里环境的脏、乱、差等各种不良影响。
(2)就人畜粪便处理而言,虽然在每家每户安置了沼气池,但是解决的问题仅限于一时。一则没有后续服务,当沼气池需要二次处理的时候,没有专门人员的维护,严重影响沼气池的二次使用。二则由于沼气池过小,且产气量在冬季和夏季严重不均,甚至于冬季不产气。所以居民必须依靠秸秆取火的方式以补充沼气产量不的足,由此造成了秸秆垃圾处理的严重问题。就白色垃圾和其余生产垃圾的处理,一则焚烧白色垃圾产生大量的污染性气体,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二则如电池等污染性严重的生活垃圾容易造成土地污染。三则分解性垃圾的自然分解容易造成细菌,蚊蝇的滋生。
(3)产生问题的原因:首先是农民的观念意识问题。由于农民对垃圾危害了解不足,因此在垃圾处理上显得颇为随意。比如动物尸体,农药瓶等不经任何处理,就随意丢弃。比如对垃圾不经分类就随意焚烧,造成周边环境的严重污染。其次就是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农村并没有专门的垃圾处理站和处理部门。农村垃圾处理的成本过高,一是需要大规模的垃圾处理设备。二是需要有专门的运输队,占用相当大的面积。三则不具备城市人口那样儿相对集中的特点。
三、解决方法及可行性方案
(1)就文中所举例的村庄来说,生产和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可以如下方式:
1生产垃圾:就建筑垃圾来讲,据我实际观察的情况而言,相
对较多的建筑垃圾可以用于铺设道路,改善居民的出行条件上。一则变废为宝,避免可用资源的浪费。二则很好的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就植物秸秆而言,可用于动物养殖的食物。假如条件不能满足的话,将秸秆沤过之后再做肥料,也能更好的利用资源。并且能较好的避免上文所述的种种不利影响。
2生活垃圾:关于沼气池的建立,应秉承集中化,大型化,稳定化来进行规划,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避免上文所述问题。另外应建设切实有效的地下排水系统以避免蚊虫滋生。关于其他垃圾,应做好群众关于垃圾分类的普及知识。使其拥有这方面的常识,由此做到垃圾的分类处理,以使垃圾的处理尽量做到无害化。
(2)就农村垃圾处理的普遍性方案
1分区域堆沤减量化原则。农户将生产生活垃圾按可降解和不可降解倒入指定的垃圾池内。可降解垃圾定期分埋和堆肥可以有效减少垃圾总量的60%。
2分类回收资源化原则。农户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分类。可回收垃圾直接交由有关部门处理。实现资源的重复性利用。
3集中无害化处理原则。对于不可回收的、不可降解的垃圾,可由相关部门定时送至城市的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理,已达到无害化处理的原则。
4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按照县级政府指挥督导,乡、镇政府组织实施,村民联合自治的方式分层次进行农村垃圾有效处理的工作。
5健全运行机制,和进行经费保障。只有形成户分类,村回购,镇中转,县处理的方式才能有效地进行垃圾处理。才能真正为农村的垃圾处理开辟一条全新而又有效的途径。
四、可行性建议
(1)垃圾发电。根据科学的计算,垃圾中的二次能源,即垃圾中的有机可燃物热量高,热值高。如果措施得当,两吨垃圾燃烧后的发电量相当于燃烧一吨煤以后的发电量。且垃圾燃烧以后可以使垃圾的体积减少90%,重量减少80%。由此,垃圾焚烧发电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个全新的选择。现在,在国内在建和已经进行运行的垃圾发电厂的垃圾日处理量已经接近10000吨。环保和电力这两个行业通过这个方式有机的融合到一起。
6.新农村污水处理社会实践新闻稿 篇六
最近几个月来,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讨论很多,但是,在涉及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上仍有很大的意见分歧。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协调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关系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目前已经越来越成为共识。当然,在此对农民应做广义理解,它并非仅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但是,从国内外农村发展的经验和部分地区的实践来看,今后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民的主体地位遭到侵蚀或变相剥夺的现象可能也不鲜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的需求得不到尊重,甚至将政府的需求、领导的意愿凌驾于农民的需求之上,按照“钦定”的统一标准,搞所谓的新农村建设达标竞赛或创建评比,甚至要求“用城市规划的理念搞新农村建设规划”。如此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必将导致乡村特点、地方特色的消失,淹没农村区域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进而导致建成的所谓“新农村”丧失其核心竞争力。二是农民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得不到保障,进而农民的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的调动;导致在地方政府看来对农民“惠莫大焉”的新农村建设方案,遭到农民被动应付、乃至消极抵制的厄运,甚至出现类似于20世纪30年代部分学者发起的“新乡村建设”运动中“我们动而农民不动”的窘境。
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人既是发展的动力,又是发展的目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继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基本需求战略后,弗郎索瓦?佩鲁于1987年提出的“整体、综合、内生”发展观,就强调“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发展理论更是强调“发展的关键在于赋权”,而赋权的核心是在发展活动的全程中增加弱势群体的参与权、发言权和决策权。发展的中心含义是“增加人们选择的机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来源于发展的主体,而不是外界的干预”。根据现代发展理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首先应该尊重农民的需求,赋予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全过程的参与权和决策权,让农民在参与和决策过程中重建自信、自尊,发挥其首创精神。通过农民之间、农民与政府或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或学习、交流、谈判,增强农民的发展能力,促进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样也有利于矫正政府行为的偏差和新农村建设行动与目标的偏差,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保不会“昙花一现”。对此应该保持足够的警觉。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并非意味着政府可以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按照现代发展理论,“发展并不是落后国家„自然而然‟的变化状态,而是指改变„自然而然‟的变化秩序,加大步伐,摆脱落后,这是有组织、有目标的社会性努力”(李小云,2005)。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为什么“十一五”规划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大历史任务提出来?为什么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是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文件?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那么,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概括地说,就是为更好地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借此帮助农民减少从事新农村建设的成本与风险,增加新农村建设的收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借鉴国内外经验,引导新农村建设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持续健康地发展。
具体地说,在不违反全球化规则的前提下,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主要为确保其3大优先领域和4大支柱作用,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和激励。也就是,将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农村社会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先领域;将在农村和宏观两个层面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农村发展的公共支撑和服务体系(包括农村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农民工就业发展的公共支撑和服务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4大支柱。建设新农村的3大优先领域和4大支柱作用,共同构成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作用,也应突出地表现在政府对这些方面的重点支持和激励引导上。通过在这些方面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强化政府的资金和政策引导作用,带动农民、农村企业和城乡其他社会力量更好地参与新农村建设。如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按照世贸规则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等措施,强化农村发展的公共支撑和服务体系,为农户的农业经营和农村企业的运行降低成本和风险,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链、农村企业集群的延伸发展和农民增收。需要指出的是,在此方面的支持和激励,主要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向“三农”的倾斜力度,切实加强财政支持;二是完善财政资金的引导功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农民、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相关建设行动;三是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的带动作用。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健康城市化,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上。
第二,借鉴国内外经验,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试点、试验、示范和规划引导,利用典型经验引导农民拓展和优化新农村建设的选择空间。在此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具有很大的互补空间。以新村建设为例,政府可在广泛调研和利益相关者听政的基础上,制定“菜单式”新村建设支持标准和支持范围,由各村按“点菜”方式选择优先需要政府提供的支持和服务。这也是韩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验。在韩国的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只是把拟支持的项目计划交给农民,由农民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最适合本村的项目。在具体的项目选择上,政府决不越俎代庖,替农民决策或大包大揽,而是通过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以及给予财政和技术支持等措施,倡导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深化改革与推进发展、增加财政投入的关系
1.改革已进入艰难的攻坚阶段,要防止用发展代替改革、用增加财政投入冲淡改革、用农村改革代替宏观层面的改革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良好的体制和机制提供持久的动力。这种体制和机制的形成,只有依靠深化改革。最近几年来,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并向纵深发展,在农村税费改革等方面,更是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突破。但是,客观地说,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深化改革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目前仍然只能说是刚刚开始破题。切不要因短期的成绩而有所松懈,缺乏改革攻坚的心理准备。因为:
第一,改革需要涉及的领域将越来越广,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将深化农村改革与深化宏观改革并重,实现城乡改革的协调联动。今后,局限于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深化改革固然重要,但仅靠这方面的改革来解决影响“三农”的主要问题,已经越来越“难成大器”!比如,要解决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严重滞后问题,必须增加投入。但在现有的财政体制下,在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要增加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公共品供给的投入,确有因财政困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当然,也有发展观和政绩观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快宏观财政体制的改革,规范完善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十一五”期间亟需加快步伐的要素市场改革,必须涉及城乡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又如按照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的要求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和加快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旨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的改革、旨在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改革、农民(包括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甚至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等,仅靠农村内部做文章,都将难有大的起色。
第二,改革需要触及的矛盾将越来越复杂,需要调整的利益关系将越来越深刻,克服障碍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进而既得利益者延滞改革、甚至推动改革走向异化的可能性也会迅速增加。从“十一五”开始,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改革能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下列类型的改革方面能否取得具有实质意义的突破。这些类型的改革具有下列特征:改革的深化将不可避免地打破特定群体的垄断利益,而这些特定群体不但在过去支持改革,在将来还可能影响改革的路径选择。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农村治理结构的改革等。
因此,从“十一五”开始,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已将改革推到前所未有的艰难攻坚阶段。尽管发展、农村改革和增加对“三农”问题的财政投入都是重要的,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要防止用发展代替改革、用加快农村改革代替宏观层面的改革,甚至用增加财政投入的热情冲淡对改革的关注。否则,在全国上下寄予厚望的新农村建设中,将极有可能重走中国高等教育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和增加投入的弯路,甚至导致新农村建设饱受美国经济学家沃森所说的“后发劣势”之困。
2.深化改革的若干思路
一是,防止改革思路和方案设计中的简单化倾向。深化改革的含义远远不是要不要推进市场化改革,而是如何将在总体上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与矫正市场化改革中的偏差有机结合起来,以优化改革的路径选择。近年来,在中国农村发展中,在竞争性领域市场化不足、在社会发展和公共品供给领域市场化过度的问题,在总体上都比较严重,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在社会发展和公共品供给领域,第一,矫正市场化过度的偏差,并不意味着必须排斥竞争或激励机制,更不意味着必须使现有体制回归传统。在更多情况下,单纯的体制回归是没有出路的。二是,要避免将技术路线选择上的偏差归错于市场化改革,从而夸大改革的失误。比如当前农村公共卫生领域的许多问题,既有改革偏差的因素,又有技术路线选择上的失误。这种技术路线选择上的失误,导致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过度向城(城市)、大(大城市和大医院)、高(高科技)和新(新药品、设备)集中,加剧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短缺的问题。因此,将农村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全部归错于市场化改革,可能是夸大其辞!
第二,强化宏观改革对农村改革的带动作用。从“十一五”开始,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需要深化改革的领域很多,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一一罗列。以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为例,进一步加大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宏观财政体制的改革力度,强化其对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带动作用,对于加快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进程,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已经展开,但是由于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宏观财政体制的改革严重滞后,农村综合改革的进展和成效受到严重限制。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为加快乡镇机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强烈的要求。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行政效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它可以“倒逼”政府职能的转变。但是,如果把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目标主要定位在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上,可能有“小马拉大车”之嫌!在不少地方,乡镇机构改革主要局限于机构、人员的精简和乡镇合并,在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方面可能还是“说的比做的好得多”。与此同时,由于自上而下的政府职能转变严重滞后,乡镇机构改革的结果可能是乡镇及其机构数量减少了,但人员并没有根本减少;甚至政府本应承担的部分职能无人问津,政府职能“越位”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政府职能“缺位”的问题又进一步凸显起来。因此,要从根本上深化农村的综合配套改革,必须注意:(1)将加快自上而下的改革和加快自下而上的改革并行推进,在试点先行的基础上稳健展开。一方面,积极加快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如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等;另一方面,借鉴国际经验特别是转型国家的经验,自上而下地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借此拓展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选择空间。(2)在科学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加快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省以下各级政府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加快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借此确保城乡居民、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大致相同的最基本公共服务。
第三,围绕非政府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发展,尽快加大相关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力度。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经济全球化迅速推进的背景下进行的。经济全球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也是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整合,甚至全球经济规制制定等方面,跨国公司主导作用显著增强的过程。随着其主导作用的不断强化,跨国公司可能凭借其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高端地位,强化对发展中国家民族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和打压效应。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农村产业组织的创新。国内外经验表明,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的发展,是加快农村产业组织创新的重要途径,对于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分散小农和农村中小企业,可以节约分散闯市场的交易成本,并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塑造品牌和人才培训、推进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形成联合优势、获得规模经济,实现农民或中小企业的联合自治或自律、自强、自卫;从而有利于加快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增强中国产业组织同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参与全球化规则制定、利用全球化规则维权的能力。通过非政府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的发展,协调和沟通农民与政府、企业与政府的联系,不仅可以帮助政府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政策,还有利于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这对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围绕非政府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发展,加大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步伐,需要协调处理政府支持引导与组织自主发展的关系,结合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完善其成长环境,改善政府支持的方式和监管的思路。要在广泛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国内不同模式的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加以完善或推广。为此,应该坚持运行环境和微观组织两方面的制度创新并重。但是,这方面的改革和制度创新,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甚至改革探索的任务也很重。
三、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农村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关系
这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背景下进行的。鉴于前文分析的两大背景对建设新农村的影响,尤其是考虑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化迅速推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或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我们认为,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性进一步突出起来,应该是这次新农村建设与以往的根本不同之处,也是其存在价值和重要创新所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加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增强信息化和科技进步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仅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强中国“三农”兴利除弊、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还可以将建设新农村同“十一五”规划的其他5项任务更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对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5项目标(20个字)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那么,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和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呢?仅从农村信息化和农村科技转化的角度看,关键要注意:
第一,在吸收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加强和改善农村信息化的规划工作,在多模式试点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信息化推进机制,并将解决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作为近期重点。
第二,注意将农村信息化和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共同推进,将促进科技的传播和推广应用同促进现代发展理念、现代经营形式的传播结合起来。
第三,以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强化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根据解决“三农”问题对科技进步的需求,在“十一五”期间,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的科技进步方面,应该重点注意以下4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集成和转化,及以此为基础的农业产业链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二是农村中小企业适用技术的组装、集成及其推广应用,特别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以改进农村生活环境为目标,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集成或推广应用;四是农村循环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四,以支持“三农”为宗旨,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探索促进城市技术农村化、工业技术农业化的可行途径。
第五,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和能力建设,优化各类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和运行环境。
第六,按照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面向推进农村信息化、强化农村科技支撑体系的要求,加快改革和相关制度创新,积极支持相关试点、试验和示范工作。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7.新农村污水处理社会实践新闻稿 篇七
关键词:人工湿地技术,新农村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运行效果
长期以来,农村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置,严重污染农村居民生活环境。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迅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环境建设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而,农村污水处理愈来愈受到各级政府和公众广泛的重视。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人工水生态系统内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等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来去除或削减水中污染物的方法。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村镇地区及小型社区的污水在欧美国家得到了广泛采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具有一系列的显著优点,适合不同的处理规模,基建费用低廉,处理构筑物由各种天然生态系统或经简单修建而成,没有复杂的机械设备,易于运行维护与管理。人工湿地的主要材料如碎石、砂砾、煤渣、土壤等均可就近获得,处理系统依地势而建,污水可自流进入,无需额外动力,运行费用只有常规工艺的10%~50%。由于具有净化效果好、工艺设备简单、运转维护管理方便、能耗低、对负荷变化适应性强、工程基建和运行费用低、可实现废水的资源化等特点,正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关注。
虽然绿色生态的人工湿地技术特别适合在没有市政污水管网的农村地区应用,而且污水处理设施“建得起,用得起”,并且管理操作非常简单。然而,应用人工湿地技术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工程实例报道较少,结合笔者对北京市房山区西地村和康陵村、顺义区沿河村、吴雄寺和珠宝屯等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工程实践,选取代表性的房山区康陵村污水处理工程进行分析,试图为建设适合新农村特色的绿色生态工程和北方农村污水处理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1 工程概况
康陵村隶属于房山区城关镇管辖,是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试验村之一。该村共有人口1000多户,上、下水管网及改厕工作已经完成,污水量为120t/d,是典型的农村生活污水。康陵村水处理工程位于康陵村东,大石河堤外西侧,总占地面积2435m2 (不含人工湖),其中人工湿地占地1344m2,植物床占地472m2,所占土地均为河滩荒地。由北京特兰斯福生态环境科技公司设计建设,污水处理能力为120t/d。
工程采用的人工湿地技术基于引进丹麦的根脉净化系统。根脉净化系统的介质是由特殊的有机物质、矿物质和天然材料混合组成的,其混合配比考虑了根脉中微生物的活性和水力流量控制;介质中投放特定培养的微生物菌群;系统的底部敷设防渗材料。目的是为了优化湿地水力负荷和增强特定微生物的活性,因而在湿地介质土壤胶体中得到一个集生物化学、植物作用、吸附作用的综合处理工艺,以达到去除污水中特定污染物的目的。此外,北京地区冬季较冷,气温较低,根脉净化系统还有保温措施保证冬季的正常运行,如顶部有机介质保温、水位调节等。根脉净化系统已经在北京龙道河人工湿地中得到应用,长期运行取得满意效果。
康陵村污水处理工程平面示意图见图1。该工程把住户居民化粪池污水通过已建成的污水管网汇集到污水井内,再通过污水泵提升至污水处理工程进行处理,净化后出水排入人工湖,用于周围绿化及农作物灌溉。
1.1 工艺流程
康陵村污水处理站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污水前处理单元主要包括格栅、沉淀池,属于一级处理装置。前处理的主要目的为去除颗粒悬浮污染物,均化、调节进水水质和水量,同时为污水处理系统提供安全的进水,保证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格栅位于进水井和沉淀池之间,格栅的作用是去除污水中大块颗粒物质、枝状物质、悬浮物,隔离的栅渣需要定期清理。管网收集的住户居民化粪池污水,经过进水井和格栅自流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内有潜水排污泵,通过水泵提升的污水进入填满丹麦根脉生物介质填料的两级潜流型人工湿地。
潜流型人工湿地是污水核心处理单元,主要包括配水、集排水系统、根脉净化系统和通气系统。配水和集排水系统保证污水进、出的畅通;通气系统保证湿地内好氧、厌氧和兼氧微生物系统的存在;根脉净化系统是主要净化处理单元,由人工介质和芦苇根组成联合系统,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生长环境。人工湿地出水经过砂石植物床和人工湖(植物塘)处理后达到标准,回用于大棚农业灌溉或者排入大石河。
1.2 主要处理单元
康陵村污水处理工程总占地面积2435m2,包括预处理(沉淀池)和人工湿地、植物床三部分。
工程的预处理为一座管理房一格栅池一一沉淀池一体化建筑,整体为地上砖砌结构,长15m、宽3m、高3m。格栅面积为3m2,间隙15mm。沉淀池有效容积42.75m3,水力停留时间8.5小时。沉淀池出水通过管道自流进入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如图3所示。人工湿地采用潜流型垂直流人工湿地,长42m、宽32m,四周采用堆土围堰的方式固定。人工湿地防渗措施采用防渗膜,防渗膜上边位置均与堰顶上沿相平,整体防渗。人工湿地的布水及集水采用垂直流模式;人工湿地介质层厚1.1m,介质层上种植菖蒲和水葱(10棵/m2),人工湿地出水通过连接管道进入植物床。
植物床面积为472m2 (29.5m×16m),四周也采用堆土围堰的方式固定;植物床防渗措施采用防渗膜,防渗膜上边位置均与堰顶上沿相平,整体防渗;植物床的布水及集水采用水平流模式;植物床介质层厚1.7m,介质层上种植菖蒲和千屈菜(10棵/m2),出水通过连接管道进入人工湖。人工湿地和植物床的堰顶铺设有混凝土布道砖,所有边坡均采用植草砖护砌。
人工湖,常水位湖面近1500m2,蓄水能力为1800m3,主要起到雨洪利用和污水回用的作用,人工湖内修建有泵室,用于提升湖水浇灌农作物。
1.3 工程造价分析
房山康陵村污水处理工程核算如表1所示。造价约3600~4000元/吨,含之后的景观池塘、周边绿化。运行费0.1元/吨(含电费0.09元和管理费0.01元),远低于平均市政污水处理费用0.8元/m3。
2 运行效果分析
选取康陵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2006年11月7日至2007年8月2日的五次运行进出水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计算了污染物处理效率。CODMn、BOD5、SS、NH3-N、TP的进出水浓度和去除效率分析结果分别见图4、5、6、7、8。
从进水来看,该村进水水质较普通生活污水浓度偏大。COD进水300~400 mg/1左右,NH3-N进水40~50mg/l,浓度指标均高出设计进水浓度(基于普通生活污水)。但是,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的大部分出水指标基本达到北京市地方标准1级B和2级之间。冬季处理效果也比较稳定。
CODMn处理效率在80%左右,出水浓度维持在60mg/l左右。随着运行时间增加,出水浓度有下降的趋势;BOD5处理效果明显,去除效率达85%以上,运行出水浓度低于20mg/l,且保持稳定;SS在进水浓度为170mg/l以下时,都能达到北京市地方标准1级B(30mg/l)以下;NH3-N去除效率低于其他指标,可能与溶解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硝化细菌的缺乏影响硝化能力,应该改善湿地系统供氧条件;TP在进水浓度5 mg/1左右,出水浓度维持在0.5mg/l左右,且变化幅度不大,表明该工程有很好的除磷效果,这主要与根脉系统基质中含有大量的离子与磷相互作用有关。
总的来说,就去除效率而言,CODMn、BOD5、SS、NH3-N、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84%、87.19%、86.26%、56.97%、86.66%,且变化幅度不大,说明该人工湿地处理效率较高,出水稳定,但氨氮去除能力有待提高。
3 结论
康陵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运行近一年以来,污染物处理效果较好,出水浓度达到北京市水污染污排放标准(DB11/307-2005)—级B到二级之间。CODMn、BOD5、SS、TP的平均处理率均可达到8 1.84%、87.19%、86.26%、86.66%,且冬季可以稳定运行。NH3-N处理效果有待改进。该人工湿地工程运行费用0.1元/吨,低于其他类型的市政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运行是经济的。
8.新农村污水处理社会实践新闻稿 篇八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注意问题
0 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根据各自实际,选择新农村建设切入点及建设模式,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新农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但是,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在认识上和做法上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注意这些问题并端正认识,纠正偏差,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1 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在长期的二元体制下,我们对农村的历史欠账太多,许多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需要大量投入,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得了的。因此,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分阶段、分地区、分内容地制定科学规划。但根据调查,个别地区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突出表现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期过短,缺乏长远打算,只进行目标规划,缺乏推进阶段和步骤规划,只注重近期建设效果,忽视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的培育,对短期内完成建设目标的期望过高,造成急功近利。从国际经验看,韩国的“新村运动”,从1970年启动到1980年,以政府为主导集中进行了10年建设,在这10年中,又分为三个阶段:1970—1973年为基础建设阶段;1974—1976年为扩散阶段;1977—1980年为充实提高阶段。1980年以后转为以农村自我建设、自我发展为主的阶段。所以,新农村建设必须制定科学的长期规划。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三步走”的战略,新农村建设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06—2010年为基础阶段,2010—2020年为提高阶段,2020年以后为农村自我建设与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要分区域地规划好建设目标、重点以及政策措施。
2 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头等任务
没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新农村最终只能成为一句空话。但是,从一些地区的实际来看,许多地区把新农村建设表面化,注重表面形式,如把新农村建设局限于村庄环境治理等,甚至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建设新村庄,而忽视了发展经济及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此思路及做法,只能使新农村建设流于形式,而很难取得应有成效。因此,必须全面、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面、科学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从总体上来看,新农村建设有四个发展重点,一是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进行以教育为重点的农村文化建设,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化农民;四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建设重点,应该根据实际以及农民需要来确定。
3 要处理好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若干主体,如各级政府、农民、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城镇居民等。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从总体上来看,新农村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是正确的,但不能过于强调,更不能将其绝对化,应根据各地实际,科学界定政府和农民的职责。比如,在公共投入方面,政府既是主导,也是主体,在经济社会发达地区或村庄,农民既是主导,也是主体。因此,不能片面地提“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必须把政府和农民这两个主体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要处理好各级政府的关系。要根据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以及实际,科学确定各级政府的责任,并实现各级政府职责的有机结合。比如,上级政府应负责制定总体规划、制定方针政策、实行转移支付等,而下级政府负责具体规划、宣传发动、组织实施等;三是要处理好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多方参与的关系。社会各界尤其是城镇企业、居民尤其是党政事业单位的人员等,是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分享者,但支付的现代化成本却没有农民多,因此,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多方参与新农村建设。例如,可以组织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组成文化、医疗、技术等小分队,深入到农村进行知识培训和技术服务;可以把大学生的支农、支教等志愿活动变为义务活动;公务员也要就近轮流到农村进行一定时期的任职或其他形式的扶贫帮困等;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
4 要处理好积极推行和量力而行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今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而且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抱的期望很大,因此不管是基础好的地区和村庄,还是基础差的地区和村庄,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必须让农民看到实际效果,但必须要处理好积极推行和量力而行的关系。根据实际调查,一些地区新农村建设目标定的过高,尽管新农村建设热情很高,但脱离了本地实际,超过了各级财政、农村集体以及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这一方面造成新农村建设短期行为、形象工程问题突出,另一方面也容易在农民中造成不良影响,使农民刚刚萌发的建设热情受到打击。因此,各地要根据各地区、各村庄的实际确定新农村建设目标,目标不能定的过高、规划期不能过短,不能建了拆、拆了建,也不能超过财政、农村集体以及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尤其是不能借钱搞建设。要一切从各自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从农民最希望、最迫切的问题做起,既要积极推行,又要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不能盲目攀比或搞形象工程、搞花架子,要好事办好,切忌搞成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
5 要处理好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的关系
由于各地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视,所以各地财政投入都大幅度增加,但对财力有限认识不足,忽视了通过财政投入和引入市场机制,带动工商企业以及其他社会投资主体的投入并进而带动金融资金的投入。同时,财政投入大多分部门、分项目进行,而地方政府部门又限于资金“专款专用”的政策限制,难以进行资金捆绑使用,造成资金分散,不能集中资金解决突出问题。因此,财政投入应该捆绑起来使用,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同时,财政投入不能为投入而投入,应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财政补贴、奖励、贴息、担保、税收优惠等诸多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尤其是企业等,向农村经济发展、可市场化基础设施、职业教育等投资,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6 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
9.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 篇九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的的生活也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农民的生活开始变得富足安康,而这一切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让我们一起走进惠东县平山镇碧山村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情况。
二、碧山村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
近年来,碧山村大力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始终把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工作作风转变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村两委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四个”结合,改善党群和干群关系,维护村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加强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具体做法如下:
(一)农廉建设与干部作风建设相结合。农村党员干部不同于公务员,台上是干部,台下就是群众,同广大群众距离最近、关系最密切,因此农村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碧山村注重加强村干部勤政廉政教育,突出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宗旨观念教育、党纪政纪条规、法律法规教育。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把“四民工作法”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成立了“四民工作法”领导小组,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四民工作法”工作方案及操作规程,同时分别召开了村组干部会议、全体党员会议、户代表会议传达学习“四民工作法”的有关精神,并通过“四民工作法”宣传栏、横挂横额、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从而确保党员群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使群众明白、干部清白,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民主管理。并对组务公开在公开时间、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监督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增强了组务公开的实效性和规范性。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管理,逐步建立完善村委会向村民会议报告财务管理情况并接受村民质询的制度。
(二)新农村的建设,建设富裕村,碧山村是惠东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搞好新农村建设是碧山村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组建公司,壮大集体经济,切实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原则,通过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马铃薯、甜玉米种植等特色农业;兴建集体工业厂房1240平方米,出租年收入3.5万元;开设甘泉水厂,年收入约10万元;此外,加强对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
(三)和谐社会的建设,打造平安村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及时化解党群干群之间的矛盾,建设平安和谐乡村。1.确保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资金不折不扣落实到农户 积极解决农村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对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和政策、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实行公示制。做好农村五保户补助资金的发放,粮食直补款的发放,落实考上大专院校的农民学生学费补助,每年对新考上大专院校的农民学生每人1000元的奖励等。2.深化村务财务公开 对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由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村级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防止由“一把手”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对村级财务实行年初预算年终决算,让财务这个“热点”问题不“热”,“难点”问题不“难”了。推行年终民主评议制度,组织全村党员、村民代表、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评议,对群众意见较多的限期改正,连续两次不称职的提请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调整。3.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关注农村“残疾”儿童,邀请县关工委成员定期对他们进行上门辅导,争取扶贫资金对残疾人进行培训,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每年底对困难群众和贫困党员进行慰问;关爱老人和老党员,60岁以上老人和老党员村里每年每人分别发放生活补贴,免费体检一次。
三、碧山村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努力,碧山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加快发展的内在潜力和后发优势已逐步显现,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加强土地管理整顿工作秩序 “地”的问题一直是令碧山干部头痛而群众关注的老大难事,直接影响碧山的稳定。碧山村委采取组片负责,专项管理的办法,有效制止了乱抢滥占宅基地,出台了新拔宅基地办法。
(二)多方筹资100多万元建设碧山小学;投入资金完成16.8公里有线电视改造工程;完成了村文化广场、“农村书屋”、文化中心大楼建设工程;完善了篮球场、乒乓球台等设施;充分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举办各种形式文艺演出,播放党员电教片,发放科普宣传材料,聘请优秀教师巩固办学,对村里考上大学的贫困生捐资助学,帮助他们圆了大学梦。
(三)文明乡风悄然形成,几年来,先后投入资金完成了村排水排污设施建设、路灯安装和旧房屋墙体粉刷工程;完善了600平方米小公园建设;完成350立方米库容的蓄水池工程建设;完成公共厕所、垃圾池和65立方米容量沼气池的建设;完成1.6公里村道硬底化工程建设和村道两旁的回填圭及村道绿化工程。成立村环卫队,改善环境 设点清脏,专人清运,拆除村委旧房建成新门店,规范了门前乱设摊点的现象,建成红白理事会方便村民办事。
四、碧山村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从碧山村领导班子那里了解到碧山村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村民心中的美好愿望还有一定差距,对此,我们小组给予了一定的建议和意见:
(一)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不够到位 现在,在村民的思想中仍然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以及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针对这一问题,村委可以通过扎实开展村党风廉政建设,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使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不安于现状,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
(二)农业生产条件仍然比较落后 据我们了解,碧山村的农业生产条件还是比较落后的,尚不具备有效预防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基础设备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争取对土地、道路、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进行集中处理。
10.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篇十
专业: 物流管理
班级:1101班 姓名:*** 学号:********
美丽乡村梦——参与幸福乡村建设实践活动
摘 要
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然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内容丰富,因而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矛盾状况。通过与农村当地居民的交流,以及相关的调查,我们学习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解决方法,并对现在建设遇到的困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医疗服务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年龄段主要在20—60岁之间,有老年人也有少部分学生,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
二.调查内容
1农村教育状况
要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必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此次对于教育状况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学生和其家长,他们大多数人都表示对当地的教育服务状况满意,学校没有乱收费的现象,国家的义务教育给大多数的人减轻了负担,国家的减负政策效果也很明显,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长表示学校要适当增加一些活动器械以满足学生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村子中的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投资教育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只要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到好的学校就读,自己会尽一切努力为孩子争取,他们认为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够在这个社会立足,才能够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2农村医疗服务状况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当地的医疗服务状况比较好,能够满足需要,同时村里的医疗保险也比较到位,可以及时解决看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过大家觉得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还是太少,特别是小病不能解决;医疗机构的医疗(包括医药,挂号,住院等)费用高,手续繁琐,定点医院等限制有的时候让人难以承受。遇到意外事故,大病的时候,国家报销的比例相对还是比较少,所以大多数的人认为医疗保险要以保大病,保住院为重点,很少的人认为应以保门诊或保小病为重点。虽然医疗保险存在一定的缺陷,可是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参加了,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每年只要投入很少的一部分钱就能够再出现意外状况的时候获得比较大的补助。投保的费用当中大多数都由村政府承担,这得益于村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大家对于自己承担的比例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太清楚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一些老年人。对于患病后的就医情况,大部分的人选择的医疗单位村卫生室,只有很少的人选择县级或以上医院。选择村卫生室主要原因是离家近;而县级医院凭借其质量也占据一定份额。
三.农村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经费紧张、设备简陋。村民普遍的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报销的医药费少。对小病、门诊补偿的比例很低。而一般来说,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而头痛、感冒等小病时有发生,但不需住院治疗。
二、是村卫生所大都建在乡医家中,不合格,乡医普遍收入较低,待遇差。有部分的人认为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造成自己的利益受损。调查显示药品较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医生那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
三、是农村合作医疗机关有些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够好,有些医院报销手续较麻烦。大
多数调
查对象认为定点医院少,看病手续烦。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村合作医疗站以及个体医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医疗单位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收费低,服务态度好。定点医院少,给农民看病带来不方便。
四.针对调查结果,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提出的看法
对于教育
1.乡镇政府应该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放在首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全力以赴地做好农村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引领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
2.可以组织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设遍布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让所有农村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3.要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有效统筹城乡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送知识、送技术、送人才下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农科教”结合,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创新农民培训机制,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供经济信息服。
对于医疗
1、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维系全市农民的民心工程。从调查情况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逐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医疗,这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各级组织和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做好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
2、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改变乡村医疗卫生设施简陋的状况,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一环。建议:一是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在编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实行统发,并安排一定资金有计划的购置和更新一些设备,特别是一些应急的抢救使用的设备。二是对村级卫生室进行整合,规范村卫生室功能及乡医的工作职责。三是扩大和延伸村镇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做好农村家园清洁工作。
3、增加定点医疗机构的数量,方便参保农民就医。把有能力,医疗服务状况好,设施先进,服务态度好的医疗机构吸收进医疗合作制度中,让参保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
4、要十分关心重视农村医疗卫生这支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人员、乡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医风医德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二是要激活用人机制,争取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三是建设好乡村诊所,提高乡医待遇。在新农村建设中把乡村诊所的规范化建设列
入议程,逐步建设好诊所分离的村级诊所,配备好基本的诊疗设备,同时改善乡医生活待遇,让乡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5、国家可以调整补偿的标准,扩大报销的范围,不仅大病住院等情况可以报销,小病国家也可以帮助解决一部分,解决大多数人的需求。从调查资料分析,报销比例低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已掌握一定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提高农民受益程度。
五.后记
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十一
A村2000年、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统计表
1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A村2000年、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归纳A村致富的秘诀。
◆小记者们还在村委会办公室看到了该村村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A建立扶贫基金,加大扶贫力度。B举办4次农业技术知识讲座。C投资20万元,修建一座土地庙。D推行村务公开,定期公布财务账目……
2请运用所学知识,对A村村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予以评析。
◆村委会主任在接受小记者采访时强调:“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们将在打造未来农民新形象方面大做文章。”
3你认为未来的农民应具备哪些素质?
参考答案:
1①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②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一部分农民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④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①工作要点A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②工作要点B有利于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③工作要点c是对封建迷信活动的一种支持,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工作要点D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12.新农村污水处理社会实践新闻稿 篇十二
及时、效率是新闻的生命力,也是新闻存在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各个新闻媒体单位之间较量的一个砝码。随着3G网络信息的普及以及4G网络的推广,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迅捷,人们了解社会新闻事件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因此,保证第一时间让读者接触到突发的重大事件,一方面,可以满足大众对媒体效率的要求,满足公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关注热情;另一方面,高效的新闻播报速度也是参与媒体市场竞争的核心武器,第一手新闻资料一旦传播出去,则第二手资料已经失去了传播的意义,造成资源浪费。因此,一线的记者要有独到的新闻视野,对突发事件进行判断,及时给予播报。但是,正是对时效性的要求,一些新闻记者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盲目追求速度、讲究效率,导致对一些播报失实,甚至错误,这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身职业的一种亵渎。在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时候,新闻记者一方面固然要讲求效率,但是绝对不能以牺牲事实、误导公众为代价,在时效性与真实性面前,新闻记者要合理地把握、权衡,做到在真实性的前提下提高播报的效率。
1.1 确保新闻的时效性
对于重大的突发事件,往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公众向来比较关注。突发事件往往不可预测,事前难以做出合理的预判。但是,正因为如此,第一时间抢得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对重大社会事件的预判能力。重要的突发事件虽然在发生之前不为人知,但是并不是不可预测的。作为一名记者,对于一些可能进一步演变为重大社会事件的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梳理,把握事件的发展过程,影响范围和程度。对于那些跟民生、经济、社会伦理等相关的事件重点观察、合理地做出预判,看是否可以进一步演变,对与最终的发展结果跟自己之前的判断进行比对,分析自己思维的准确度,评价自己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是否准确。长期下去,就会形成自身独特的判断力,做到他人所不能及的,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更加从容、准确地播报。
1.2 提高新闻播报的真实性
从新闻的定义来看,新近发生的事实是新闻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一旦没了事实、偏离了事实,新闻的真谛就不复存在,没有了存在的社会价值。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的突发事件的时候,一般这些事件背后的社会背景复杂、牵涉的原因层面众多、影响力大、影响范围广。这些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谣言的滋生和传播,究其原因,无非是在新闻播报的时候,没有对事实交代清楚,或者记者使用了模糊性的语言,给了公众一个展开想象的空间,谣言也就应此而生了。因此,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突发事件的时候,一线的新闻记者尽量不要过早的给出判断,更不要加入强烈的主观色彩,只要准确地播报现场状况即可,交代清楚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发展程度,或者在没有弄清事实之前,不要贪图时效而盲目对外报道,盲目的报道很可能会导致公众的误解甚至严重的可能引起社会恐慌和动荡。
2 突发事件报道中体现记者的人文关怀
2.1 不盲目追求视觉冲击力
重大的突发事件,往往伴随着暴力、血腥、残忍、反伦理、死亡等等,有些记者追求现场的震撼效果,毫无掩饰地对现场进行视频播报。这样的行为欠妥当。原因如下:媒体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读者群体,男女老幼都可以轻松地从各种途径阅读到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而比较残忍血腥的画面可能给妇幼读者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和精神上的痛苦。例如,2014年3月27日,发生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闹市区的一个杀人案件,案发现场一名怀孕的妇女倒在血泊中,当场死亡,血流了一地。对于这起事件的播报,不应该直接对现场死者和大量的血迹进行拍摄报道,原因有两点:第一,直接对死者的尸体进行拍摄曝光,很显然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人已经死亡,对如此血腥的现场直接报道,二次伤害了死者的家属;第二,血腥残忍的镜头足以令普通人感到不适,对于年幼的孩子等更是一种视觉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给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恐怖的阴影,严重的会导致孩子精神出现问题。因此,对于此类突发事件的报道,不应该图文并茂地进行,或者可以对图片进行马赛克处理后再加以报道,既可以取得新闻报道的效果,又做到了人文关怀,兼顾了多方面的效益。
2.2 尊重采访对象
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不能单纯只考虑单位的利益和自身的利益,更要顾及采访对象的感受,体谅对方的内心情感,理解对方的难处。如果对方不愿意接受采访或者中途想要中断采访,记者要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和体谅,要设身处地地为采访对象着想,理解其所处的环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如果可能,可以建议变更采访时间、地点等策略。身为记者,人文关怀也是其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李巍.突发新闻事件的处理策略[J].华章,2013(24).
[2]严晓青.媒介社会责任研究:现状、困境和展望[J].当代传播,2010(2).
13.新农村污水处理社会实践新闻稿 篇十三
答:原因:(1)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的历史任务;
(2)农村城镇化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要发展农业、富裕农民、改造农村;
(3)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普遍规律。
内涵:(1)就是要培育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农民;
(2)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型农业;
(3)就是要全方位的建设现代化的新型农村。
措施: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壮大农村经济。
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转变观念,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走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一是大力加
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强 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4、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农村村庄建设大力保护环境,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1)加强领导和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
(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3)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综合管理和整治力度。
(4)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5)广泛宣传环保意识,形成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合力。
6.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1)加大投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2)建立健全农民技能培训体系。
(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1)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建设。
(2)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9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
(2)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创新。
14.新农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篇十四
社会实践是大学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有效途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素质教育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把握实践的重要性。
陆游训示小儿子时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至理名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一直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即将走向社会,即将担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重任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懂得怎样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对社会现状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为将来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打下基础。
为了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这样一个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我毫不犹豫的参加了我院的一支实践队,因为加入实践队能够增强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在拟定我们实践队的主题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很多相关资料,最终将目光放在了新农村建设调研及宣传上。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策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针对农村发展的现状,我实践队决定先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进行实地调研,然后将该村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进行宣传,让更多落后山村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让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深入人心。
在各项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我们实践队如期前往了实践地点—遂宁市大英县隆盛镇三家店村。首先见到的是村主任和文书,村委干部相当热情。在村委办公室里,村主任和文书就实践计划与队员们进行了详细讨论,对队员们的食宿问题进行了妥善安排,文书还简要描述了目前三家店村的发展情况。2008年以来,三家店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政府的号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支部带村,基础强村,产业富村,环境美村”十六个字为指导思想,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以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为辅,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村民的生活得到了巨大改善。
接下来的几天,我实践队成员在村主任及书记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百福油桃专业合作社、东方猪业有限公司、花卉苗木公司、蔬菜甜橙基地、再生塑料加工厂等当地企业,对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
7月16日,我实践队重点参观了东方猪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年出栏商品猪上万头,年销售收入6000万元左右。该公司倡导“敬业进取,合作奉献”,管理上严格把关,特别注重猪舍的消毒防疫,并常年与三家店村的养猪专业户合作,采取赊销、寄养、让利等方式,通过基地加专业合作社连农户的路子,引导当地农民发展现代畜牧经济,给当地养猪户带来了极大的利润。
第二天,我们跟着村主任和文书走在田埂上,一路感受那片绿的辽阔。首先看到的是大片的栀子树,然后是对我们来讲比较陌生的银柳。由于对银柳不够熟悉,正在田间除草的村民便很耐心地为我们讲解,在文书的鼓动下,我们也很有兴致地帮他们除草,并一边与他们交谈,收获很大。然后我们又来到了长势喜人的辣椒地,其实辣椒地并不只是种辣椒,地里还间种了茄子、豇豆、黄瓜等蔬菜,并且这里还是甜橙基地。虽然现在橙子树还很小,但据村主任说最多三年就能挂果。这个蔬菜甜橙基地主要种植甜橙树,然后把空出来的地间作一些蔬菜,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
18日,我实践队到当地再生塑料加工厂进行了参观。该公司属于边缘产业,其宗旨是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工厂工人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塑料的加工,还特别为我们演示了整个生产过程。从切割到塑化,很多机械其实都是工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自己制造的,过滤池是用水泥修成的,池边有链条带动搅拌块转动,将口袋细条均匀搅拌,从一个池子运送到另一个池子,达到充分过滤,然后靠倾斜的传送带将口袋细条运送到高处沥水,再进入高温炉塑化,最终生产出用途很广的再生塑料颗粒。
参观完相关企业后,我们还在书记带领下,来到当地的残疾人康复中心,慰问了当地养老院,送去了我们的一点爱心,并与老人们细心交谈。看到老人们脸上的笑容,我们心里也非常开心。
最后一天,我们深入一些农户进行新农村建设成果调研及宣传。我们将特别准备的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成果的宣传单发到了他们手里,让他们能更进一步了解现在农村的发展前景。另外,我们做了一份关于新农村的问卷调查,并就上面的问题与村民们进行交流。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知道,他们眼中的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家家户户实现小康,生活上不愁吃不愁穿。他们的愿望就是能住上漂亮的房屋,就医不难,交通方便,后代子孙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从我们的调查和村民们愉快的心情看来,这些愿望都已经差不多实现了。
下午,在村委会办公室,实践队成员与村委会干部进行了最后的座谈。首先队员们各自谈了此次调研的感想,大家都认为此次活动很有意义,让同学们对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不管是从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还是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书记细心听取了我们的总结后讲道,新农村建设在他们村试点,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前单靠种水稻,投入大,出产小,劳动强度大,现在靠企业带动,土地利用率高,家家致富,逐步实现了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但文书补充道,现在他们村的发展已经达到一个顶峰,很难再有突破,土地资源仍然存在不足,还有就是群众的思想观念问题亟待解决。最后,队员们与村委会干部一一道别,感谢他们近日来热情的接待,实践队队员们还与村委会干部一起合影,本次实践活动也就圆满结束。
短短6天的实践很快就过去了,一想到热情的村委会干部和村民,心里还真有点不舍。不过我们却是受益匪浅,亲眼见证了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当然这个变化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实行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提高土地和资源的利用率,这是三家店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很显然,这种模式比较单一,我觉得还可以扶持创办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农产品在本地区的产业链,让农民从单纯的农业中走出来,积极参与到大市场中去竞争,调整好生产与市场的关系,才能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
像再生塑料加工厂这类企业应该大力推广,不仅实现了废旧资源再利用,还让工人们亲身参与到生产过程中,自制机械,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工厂还很注重对环境的保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滤沉淀后才排放,废渣多是水泥屑,也可以回收利用。其实整个村庄的环境保护做得很到位,公路两旁绿树成荫,并且相隔不远处就设立了公共厕所和垃圾池,垃圾池不是露天的,而是类似小房子一样,很人性化。
但是农村发展的最大阻碍还是在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上。在蔬菜甜橙基地,我们也看到了一番惨状,附近几十亩地里全是干枯的卷心菜。村主任告诉我们,这是农药过量造成的后果。之前卷心菜虫害较大,村民就大量使用杀虫剂,造成卷心菜滞销,村民们毫无办法,只能任其自由发展,结果地里的卷心菜就成片干枯死亡,无人问津。这个例子给我们一个启示,发展农业一定要把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放在首位。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种原因,农民文化水平低,思想比较落后,这对农村的整体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只有提高了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所以国家在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以外,应该更加注重技术上的支持,先对一批致富带头人进行培训,然后一批带动一方,最终实现农村发展与先进科学技术的接轨。在具体措施上,首先应该破除迷信,改变落后的思想;其次应该加强文化科技教育,加大政策法规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最后,定期开展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以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
通过本次实践,我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也体会到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不易,还有农村生活的艰苦。从三家店村现在的面貌来看,落后农村应该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摒弃落后的农业观念,大胆接受新思想的洗
礼,为了灿烂辉煌的农村新貌奋斗。这次实践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回忆,也让我得到了在学校里很难得到的锻炼,当然也凸显了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主要是在与人沟通上还有些生疏,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周围的环境,吃苦耐劳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毕竟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收获应该来自整个社会。
【新农村污水处理社会实践新闻稿】推荐阅读:
新农村污水治理方案09-17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06-17
农村污水竣工报告07-25
论文-5:农村污水10-05
农村污水处理技术规范10-18
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技术10-29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07-03
农村污水项目实施方案07-19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PPP项目合同10-13
新农村搬迁社会实践报告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