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15篇)(共15篇)
1.毛概论文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一
洛阳理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
睢县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
班级B100901
姓名蒋龙,黄武超,窦浩天
睢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
暑假期间,我回到老家对我们周边地区的进行了认真观察和走访,以我老家县城周边的几个乡镇为调查对象。近年来家乡建设发展变化很大,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皆展现了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成果和实实在在的对老百姓的实惠政策。但也不乏其中出现的问题,在下文中将一一举出。
一、河南睢县概况
睢县地处河南省东部,隶属于商丘市辖8镇12乡,545个行政村,耕地87万亩。,总人口80万,其中农业人口48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92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7万亩。2009年以来,睢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亿元,增长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亿元,增长12.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2.32亿元,增长2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51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4083元,增长8%。相继荣获“中国绿色名县”、“中国著名文化旅游县”、“全国„五五‟普法中期先进县”、“河南省绿化模范县”、“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河南省平安建设先进县”、“河南省农民负担管理工作优秀县”等荣誉称号。
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3.“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4.“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新农村建设,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既注重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重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化。
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 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吃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为“十一五”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三、我县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8.2亿元,增长32.2%。粮食总产达47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夏粮总产31.8万吨。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展优质小麦3万公顷、高蛋白玉米6600多公顷、优质棉1.2万公顷,已建成9大无公害基地和专业生产基地50个。全县畜牧产值完成9.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5%。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连续5年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省级平原绿化高级达标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扶贫开发、以工代赈、黄淮海开发等一批农业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村道路、电力、通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增长25%,农民负担同比降低66%。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乡村康庄工程建设、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逐步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
(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村财乡管的财务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政务、村务、财务公开不断完善。抓好生产救灾和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活动,积极引导、帮助贫困户发展项目。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开展农村弱势群体帮扶和关爱农村老党员活动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六合彩”等赌博行为,做到促一方经济保一方平安。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范围广、对象复杂、难度大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千千万万农户,投资范围广,投资金额大。我国农村各地经济条件、地域特征千差万别,基础设施投入和公共服务需求有很大差异。
(二)新农村建设缺乏法制化的制度保障
现实工作中,许多地方的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随领导人的更换而发生重大调整。睢县虽然将新农村的发展规划通过地方人大表决方式加以稳定,但因没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同样面临法制化制度保障问题。由于各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因领导人的轮换而使新农村建设行动出现多次反复,势必严重挫伤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农民的积极性,削弱党和政府的领导权威。新农村建设行动如何通过法制化途径,获得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是今后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资源整合困难
现有的许多涉农项目资金,由于来自不同的部门,在使用上难以整合起来,难以根据各地发展的轻重缓急安排使用,以发挥更大的整体效应。兴国县副县长欧阳巧文说:现有的支农资金比较分散,整合的时候不仅涉及到利益调整,还涉及到资金用途的改变,不符合资金的使用政策,可能会有一定的管理风险。
(四)农村土地管理法规不完备
土地法中虽然有“一户一宅”规定,却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这使得在村庄整治改造当中,一户一宅的政策法律依据不够完善,在清理一户多宅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难以处理。如在拆除空心房的时候,农民会以老祖宗留下来的房子不能拆等种种借口拒拆。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强行拆除会引发干群矛盾;如果不拆,又会影响整个规划的顺利实施。
(五)乡镇新型社区惹争议
睢县白庙乡境内的龙行里社区,开发商替代地方政府开发新农村建设,在农民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开发商获取高达100%的暴利,销售商品房总额将达到六七亿元。虽然表面上龙行里社区开发的主体是当地政府,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成了新农村建设中的“配角”。借新农村建设之名 搞商品房开发。引发农民群众不满干群关系紧张,继续政府协调为辅人民利益。
(六)基础设施虽有改善,仍有不不足
在雨打雷天气农村经常出现断电情况,并且送电时间长,乡村河流架桥情况令人堪忧,平岗镇惠济河桥是进镇的必经之路,但是桥前路路况极差,限重低不能进出大型车辆,限制与外界交流,境内多处桥体破损严重急需高质量的建造新桥。有些村庄仍未实现村村通工程,各乡镇辖区内仍有大部分土路,下雨天气极不宜出行,城乡公交不发达,车辆少,对农民出行造成不便。
五、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洲岭乡的实际,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在各项政策上给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要有总体的规划,对洲岭乡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要严格规划管理,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实现新村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要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
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综上所述,睢县各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2.毛概论文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二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 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 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着中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的历史篇章。
在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有着许多过去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和十分难得的新机遇。但是也同样面临着诸多阻力和亟待摸索解决的难题。在此次专题中我们总结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就以来的经验, 共同探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 对建设过程中需要着重处理好的“八大关系”给与关注和剖析, 以期更好地解决“三大软肋”及新农村建设中其他难点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我们抓住机遇, 加大推进力度。确保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实惠、受到农民欢迎, 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推进。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三
A村2000年、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统计表
1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A村2000年、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归纳A村致富的秘诀。
◆小记者们还在村委会办公室看到了该村村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A建立扶贫基金,加大扶贫力度。B举办4次农业技术知识讲座。C投资20万元,修建一座土地庙。D推行村务公开,定期公布财务账目……
2请运用所学知识,对A村村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予以评析。
◆村委会主任在接受小记者采访时强调:“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们将在打造未来农民新形象方面大做文章。”
3你认为未来的农民应具备哪些素质?
参考答案:
1①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②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一部分农民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④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①工作要点A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②工作要点B有利于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③工作要点c是对封建迷信活动的一种支持,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工作要点D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4.毛概论文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四
摘要
近几年,南通通州市加快了经济发展,通州下所设各乡镇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的拆迁。我们调查组有三人,一人来自通州川姜镇,两人来自通州四安镇,这两个地方都有拆迁点,拆迁的目的分别是修建石江公路和通富路。此外川姜镇距通州市中心金沙镇比较近,也接近通州开发区,所以拆迁规模比较大。调查过程中,我们就我们所在镇的拆迁现状进行了了解以及分析。期间我们走访了两个镇40几户不同的村民家。由于采访的对象很多都是没多少学历背景的农民,于是我们倾向通过口头询问的方式来了解村民关于拆迁的想法,然后在相应的问卷调查上做了记录。最后我们对走访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经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了拆迁作为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措施,存在着利弊两方面。拆迁对一部分村民来说是有利的举措,而对一部分村民来说,他们利益受到了损失。我们调查组发现拆迁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这些都有待解决,由此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小组看法。
关键词:走访调查拆迁的利弊解决方法
一、课题研究背景
拆迁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可以说,任何一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无不与拆迁密切相关。房屋拆迁及后续的城市规划、建设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促进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在哪个时代,对于普通人来说,房产都是一项重要的私有财产,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拆迁”问题也逐渐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因房屋拆迁导致的矛盾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所以我们觉得对农村拆迁这一课题的研究很有必要。
二、拆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评估公司不够中立
拆迁之前,政府派出相关工作人员到各家各户对其原有房屋进行评估,根据房屋所耗建材、人工以及装潢程度估算出赔款金额,然后拆迁户在指定地点重建统一样式的居民楼。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中有60%的人对政府给出的评估补偿款不满意,认为价格偏低。利益受损的被拆迁户认为这是地方政府与拆迁评估公司达成的默契,压底赔偿价从而多拿提成。
经过我们的调查了解,我们发现:评估公司在做出评估的时候更加强调的是房子到底是平房还是楼房,而忽略了房屋本身的质量和装潢程度的差异,只是大体估计下,就轻易给出补偿报告。这使得接受采访的赵先生一家十分不能接受。因为他家的楼房装修没多久,装潢材料也是选择最好的,如今拿到的补偿金远远抵不上他当时花费的装潢费。我们调查组也发现,有些被访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自家的平房改建成了楼房,这样就可以以较少的钱换得更多的补偿金。据我们调查的四安镇的村民反映,根据现在的人民币价值,赔款金额严重偏少。一般的老式楼房只能赔偿20万左右,稍微豪华一些的在25万至30万之间,而重建统一式样的居民楼除去装潢至少需要30万左右,因此赔款金额根本不够重建费用。所以说,评估的不正确的确导致了一些矛盾利益的冲突,致使很大一部分拆迁户不满意政府的补偿。
2、被拆迁者对拆迁后的住房选择不一致
现在拆迁无非是为了城市建设,是现代化的需要。但是农村和城市历来的生活环境就是不一样的。我们组调查发现,年纪越大的人越是喜欢自家楼房加门前少许田地种种瓜果蔬菜这样的生活。相比而言,年轻的一辈则显得无所谓一些。我们采访的大学生小陈说,其实公寓小区也挺好的,有独立的住房空间,有公寓式的小区管理,干净利落,还有健身设施。他认为小区别墅是城市化建设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节约建房面积,将更多的土地用来做商业发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正是反应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如何安抚年纪大的村民接受公寓式住房。我们调查的川姜镇的被拆迁户正是处于离通州开发区不远的地方,由于修建公路占用了大量的住房面积,所以政府下发的政策正是建小区。但是上了年纪的人对乡土气息的生活更加留恋,一下子可能难以接受,这就要政府组织专门的人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政府统一划地,然后由统一的建房单位建统一样式的楼房。每家每户房子的外观和内部格局都是一样的,唯一差别就是装修不一样。我们调查组发现四安镇的拆迁情况就是这样。据调查,被访者普遍认为建房费贵了,政府的补贴根本不够,再加上装修费,自己要贴很多钱。据调查显示,68%的居民愿意选择自主建房,他们认为统一建房只是出于政府统一建设的目的。很多被访者反应建房商也是政府决定的,政府肯定从中拿了回扣,因为政府没有详细的文件公布过建房商的具体情况,他们表示他们也只是无奈地跟着政府的指示走。但是被访者也反应了他们的建房面积包括围栏在内,还是比较大的,这一点还是挺不错的。
3、拆迁的过渡时间很长
根据我们组的调查发现,从一开始听说要拆迁到最后开始拆迁到完成拆迁一般要经历好多年的时间。而且拆迁的时候是按批次来的,我们发现川姜镇石江公路两边的拆迁进度就很不一样。一边已经几乎完全完成了拆迁工作,而另一边很多楼房只拆了顶层,剩下残砖烂瓦,周围也没有人居住,很是荒凉,两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被访者介绍,政府下令要拆迁后,就要求他们搬离原来的居住房,这些被拆迁者只能自己想办法,有的临时搭了个棚,有的只能暂时寄居在亲戚家里,不仅条件艰苦,而且很是不方便。在这过程中,政府几乎没有补贴,这使得被拆迁者有很多怨言。这不仅意味着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失去原先可以种植蔬菜瓜果的一部分土地,从而必须自己倒掏钱买些蔬菜,而且还意味着要在很不方便的地方或者是别人的家里住上很长一段时间,这对很多被拆迁者来说是很不能接受的。在调查中我们组还发现了四安镇存在的一个问题,毛坯房建好后需要装修,但是装修人也是政府统一的,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直接延长了装修完成的进度。据我们采访的张阿姨透露,她家当时装修的时候如果出现了一些材料还没买好装修人员就会去另一家的问题,导致她家又等了好久才有人过来装修。可见,拆迁的确是个过渡时间很长的工作,给居民带来了很多的烦恼。在这一点上政府做得还不够好,有待完善。
4、存在强拆行为
拆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钉子户,有些是不愿意拆了居住已久的房子,有些则是希望可以拿到更多的拆迁款。有了钉子户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强拆现象。当地居民反映,签订拆迁合同的地点设在一处小房子中,居民必须排队一个一个进入。如果规规矩矩的签了,那么对方不会为难,而且会给予适当现金奖励。而不肯签的后果,就是在小房子里被拆迁队的人强行殴打,直到同意为止。看到这里,有些人或许会很吃惊,觉得不太可能,难道不可以报警吗?我们当时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而居委会干部的回答是:“警察当时就在外面,不但不管,甚至有作为帮凶的架势,我们也没有办法,只能劝村民早点签了。”
5、补偿条例公布不明确
我们组也上网搜索了关于拆迁方面的相关法律,了解到2007年10月1日生效的《物权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征收补偿费等费用,违反规定的要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具体拆迁的补偿和安置费用由当地政府规定。但是被访者普遍反映,政府并没有出示上级的拆迁条例,只是象征性地给出了镇政府颁布的拆迁条例,这引起了很多被拆迁户不满的态度。正如一位受访村民所说,本来是件很简单的事,按照上头的指示该赔偿多少就是多少就可以了,现在呢,各个不同级别的都想从中赚点钱,等到真的到我们手里的就剩这么点了。暂且不管这些村民反映的情况属不属实,但是可以肯定,地方政府在拆迁政策方面的确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普及力度不够,二是透明度不够。
三、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1、评估公司不够中立的解决方法
通过对拆迁居民的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被拆迁居民都不满意政府出台的拆迁补偿制度。在此,我们组提出了一些小组建议:
第一,首先必须明确城市房屋拆迁的补偿原则及补偿主体。补偿原则的确立是城市房屋拆迁中公民私有财产权能够得到切实保护的前提。我们认为,应当依据市场价格进行补偿,确立公平补偿原则。在公益性拆迁中,政府是唯一的补偿主体,即便在商业拆迁中,也需要政府进行拆迁补偿,这一点在新出台的拆迁条例中予以了确认。
第二,要扩大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的范围。要把对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以及可以预料到的预期收益和其他相关利益纳入到补偿范围,并且在法律中予以规定,以法律作为依据。
第三,要完善房屋评估机制。依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规定,房屋拆迁的补偿标准包括房屋的建筑面积、地理位置、用途性质等方面。然而房屋的新旧程度和建筑结构并不是法定的补偿标准,可能在实践中有所考虑,但缺乏法律依据。拆迁补偿时应当在法律上加以考虑这两个方面,使评估更为合理。
2、拆迁过渡时间太长的解决方法
通过了解,我们发现许多房屋拆迁工作不讲求实效,没有量力而行,合理确定拆迁规模,或者是没有严格把好拆迁许可关。一些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滞后、拆迁不规范、不严肃。因此拆迁安置房建设成了群众住房难的首要问题。老百姓房子被拆了,几年见不到安置房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总结出以下两种解决方法:
第一,对未列入年度拆迁计划的项目,不得发放拆迁许可证;对列入拆迁计划的项目,在审批时要严格审查其安置房源落实情况,未落实拆迁安置房的,不得发放拆迁许可证。
第二,各地政府要按照“推行先建安置房、再实施拆迁”的原则,对安置房建设项目的计划立项、规划审批、用地安排、建设手续等给予优先考虑。安置房已开工建设的要明确拆迁户安置房源的具体位置和竣工交付时间。超过过渡期尚不能提供安置用房的,要增加被拆迁人自行过渡补助费。
3、存在强拆行为的解决方法
这种现象究其根源还是立法的不完善。要规范政府拆迁行为,首先要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结合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政政策公开,方便群众监督。其次,要积极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
最重要是一点就是要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推行普法教育,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编写易懂的普法教材,来提高村民在权力、诉讼、法治等相关方面的法律知识。可以定时组织专门人员走访村民家,或者成立村民法律小组公开课,要求村民安批次定时到设立点接受法律知识。此外,可以设置有奖比赛或者抽奖竞猜等为村民所熟悉的活动形式来增强村民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
4、拆迁政策不透明的解决方法
在拆迁工作中,很多政府人员都虎视眈眈着眼前这一块肥肉,希望从中谋取一些利益,甚至有人以“提前拆有别墅住,晚了拆只有套房住”等来忽悠老百姓。政策不透明的初衷也许是担心个别拆迁户讨价还价影响大局,而实际结果却彼此猜疑更多,小道消息更多,老实人吃亏了,给下一步拆迁增加难度。
因此,政府必须将拆迁政策透明化、公开化,开诚布公把所有政策告知群众,欢迎群众监督,并要求党员干部带头作出表率。居委会可将拆迁户的可补偿面积公布,征求村民意见,发现问题可随时反映。
其次,地方可以从司法局、法院等单位抽调专职干部,成立法律调节中心。一方面可以以法律方式公平、公正的解决拆迁过程中所遇到的民事纠纷,另一方面,群众对拆迁政策有任何疑惑都可以向其咨询,以保证拆迁政策可以准确的传达给群众。
5.毛概论文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五
答:原因:(1)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的历史任务;
(2)农村城镇化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要发展农业、富裕农民、改造农村;
(3)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普遍规律。
内涵:(1)就是要培育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农民;
(2)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型农业;
(3)就是要全方位的建设现代化的新型农村。
措施: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壮大农村经济。
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转变观念,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走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一是大力加
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强 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4、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农村村庄建设大力保护环境,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1)加强领导和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
(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3)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综合管理和整治力度。
(4)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5)广泛宣传环保意识,形成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合力。
6.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1)加大投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2)建立健全农民技能培训体系。
(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1)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建设。
(2)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9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
(2)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创新。
6.毛概论文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六
一、调研目的
为了响应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社会”的伟大号召,为了在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改善及农村村民生态意识的评估与提高中贡献一份力量,我利用此次社会实践的机遇,进行了此次关于三家村生态意识的调研,对三家村的生态现状进行评估,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政策,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将在此基础上,更深入一步地探究当地村民的生态意识现状,对当地村民生态意识水平现状进行评估,并在生态意识层面上进一步分析提高村民生态意识水平的策略。
与此同时,我也期望能通过对调研结果与搜集相关资料的对比参照,将其推广到我国整个的北方农村地区,重点将放在如何进一步改善与加强农村村民生态意识上。
二、调研对象
三家村部分村民
三、调研方法
本次关于三家村生态意识调查采取以走访、观察法为主,问卷调查为辅的调研方式展开。 此次调研主要通过评估当地生态现状,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态意识状况。同时 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了解当地村民生态意识现状。
即此次调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针对当地的生态现状,从存在的现实状况入手,然后再上升到当地村民的生态意识现状。以后者为主,前者为后者服务。
在此次调研中,共在三家村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4份,回收率为92.0%,其中有效问卷182份,有效问卷率为91.0%。而在问卷的统计中,鉴于无效问卷只是在某一个问题上无效,采取排除无效答案的处理方式,以充分利用调查问卷。
由于我并非专业调研人员,同时也受专业知识、时间、费用等方面的限制,此次关于三家村村民生态意识的调研并不十分专业,存在着许多偏颇之处。但是我认为此次调研的准备工作是细致的,调查工作是认真的,统计、分析工作是科学的。通过这样的步骤得出的结论,是具有一定得代表性,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观事实的。
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三家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生态环境的定义为: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农业是以土地、水、气候和生物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部门,这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发展。进入20世纪,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自然资源快速消耗,出现了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各国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甚至政局的稳定。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农业一体化的进程,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制定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质量、防治农业污染的政策和措施。因此,农业生态环境是21世纪面对的社会重大问题之一。
我通过调查问卷和调查走访,以及我队员的自我观察,结合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调查走访记录和队员们的三家村生态及生态意识现状书面评估材料,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三家村现有生态环境进行分析。
下面我来看一个调查问题的统计结果:
题目:您认为三家村目前的环境与生态状况如何?
A)不好 B)一般 C)好 D) 不知道
数据统计结果:
如上图所示,我可以看出,在我的调查对象中,有20%的村民认为生态现状好,有70%的村民认为生态现状一般。
农村与城镇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农村垃圾的随意散布,到处都可见散落的垃圾,缺乏统一的处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既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又是一个处理起来较为困难的问题。
生活垃圾的问题在于村民一般都是随意排放,使得各处都可以看到随意丢弃的垃圾(如图)。此外对一些电子垃圾的随意丢弃,像电池,充电器等,也因环保意识淡薄未经过分类和回收处理,就和一般的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丢弃。而随着近些年化肥的使用,村民对人工堆肥垃圾的依赖降低,许多垃圾也就得不到有效的处理。综合起来看,农村的垃圾污染情况比较严重,随处都可以看到各种未经处理的垃圾堆积物。在农村,生产、生活的污水往往是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三家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据调查了解,当地较大部分的村民对日常生活使用后产生的生活污水习惯性的处理方式都是随地处理,直接排放,使之自然地风干。有些也采取明渠或下水道方式排出,一般直接引入村庄周围的小河流。但事实上,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对污水进行处理,反而加重了周围河流的污染状况。
二、三家村村民生态意识现状分析
在完成了对三家村生态现状的论述与评估之后,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分析三家村村民的生态意识现状。
首先明确生态意识的概念:生态意识是从生命与环境的整体优化目标来理解和追求社会发展的一类意识要素与观念形态,是生态规律的支配作用和生态条件的制约作用在人的观念上的反映。它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目的。生态意识是根据社会与自然的具体的可能性,最优解决社会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的观点、理论和情感的总合。生态意识的特点: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整体性与综合性,把自然、社会和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强调其整体运动规律和对人的综合价值效应;突破过去那种分别研究单个自然现象或单个社会现象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局限。
通过我的调查,综合各项调查数据和资料,结论为与三家村现有生态现状较为乐观的情况不同,三家村村民生态意识现状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下面分点作详细阐述:
首先看一个简单的环保知识问题及我所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
题目:您认为我通常所指的“三废”问题是指什么? (多选)
A)废气 B)废液 C)废水 D)废纸 E)废渣 F)废弃的白色污染
数据统计结果:
由此可见,三家村较多部分的村民对于极其基本的生态信息缺乏了解。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以本次在三家村的实地调查结果为依据,结合其他的关于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农村村民生态意识现状调查,以整个农村地区为展开面,我得出结论:农村村民在生态意识方面较为薄弱,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阶段,缺乏对当地环境的归属感,情况不容乐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观点、态度较为缺乏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们生态意识中最重要的观念。它如同一座房子的根基,一种理论的基础。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直接表现为人们对自然的态度,指导着人们所作出的各种行为。从上面的情况说明中,可以看到,能够以一种较为科学的态度指导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村民连三分之一都不到。这样的情况实在令人担忧。
四、改善现状的策略分析
面对着农村村民生态意识薄弱的不容乐观的情况,以及进一步增强农村村民生态意识的的迫切性,我参考相关书目及资料,提出了以下几点以培养和提高村民生态意识为目的的策略。
(一)教育的引导?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在心理和道德的层面上,形成一种内在的强制力,以约束人的行为,以形成所期望的道德品质和意识,并为形成所期望的文化环境提供条件。在培养和提高人们生态意识的过程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没有哪个国家,不重视教育在普及和增强社会主流意识方面的重要性的。而任何一个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国家,都必须注重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们生态意识方面的重要性。?
不仅仅要让生态意识于民众的心中形成,更重要的是它能在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的心中深深扎根。
(二) 法律与制度的保障?
法律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多种作用,法律通过其效力的实现,而达到对人的行为的外在的强制的引导作用。法律的作用是外在的强制,而道德则是内在的强制。为实现法律的效力,必需辅之以相关的具体制度。生态意识可以塑造文明的法律和制度,同时法律与制度对生态意识的培植也在起着保障与巩固的作用。?
通过法律的方式,设立具体的维持生态安全的程序和制度,对于破坏生态安全的行为,依法追求其责任;对于在保护环境、有益于生态安全的行为予以奖励。通过奖惩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从而加强对法律的信仰,对生态意识的信仰。而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来对善加以褒奖,对恶加以惩治,即使通过教育能在人们的心中建立起生态意识,然而此种意识的存在却是不能长久的。因为教育的引导目的得不到法律与制度的有利保障,则人们对生态意识的感情将逐渐丧失。对于民众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引导的法律,不仅仅包括环境法,而且需要民法、刑法和行政法共同参与相互配合。
(三)政府部门的努力
政府部门在农村村民生态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其必尽的义务。
这就包括了对党和国家相关政策不折不扣的执行与落实;包括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恰当措施,建立合理机制来加快农村村民生态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同时还包括了加大政府相关知识政策的宣传力度。
7.毛概论文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七
福建省南平市属于以农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委、市政府为破解“三农”难题, 在经过长期艰苦探索之后, 找出了“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机制的创新思路。随着农村经济细胞的迅速激活, 资金投入缺乏的矛盾立刻凸显了出来。据统计, “十五”期间, 南平农村存款总额为7亿元, 而同期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金融严重“失血”, 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 农村金融还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现实问题
1、我国农村尚未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
在我国农村地区目前从事金融活动的正规金融机构有四家, 即中国农业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但是, 随着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 农业银行业务范围已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无异, 从农村转向城市, 从农业转向工商业;农业发展银行只从事粮棉油政策性收购业务, 与绝大多数农户没有业务联系。实际上目前在农村实际上形成了农信社“一家独大”的局面, 而农村信用社瓣经营活动存在着明显的的域限制, 缺乏改革和创新的内在动力, 再加上历史包袱沉重, 实力薄弱, 导致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 金融产业单一, 服务质量较差。而各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又不受国家法律和政策保护, 游离于正常的金融市场之外。因此, 并没有真正形成针对不同农户, 不同需求, 提供差异性金融服务的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
2、农村资金严重外流
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 正规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业务主要放在吸收存款上, 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外, 其他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 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很难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每年在农村吸收储额为2000亿—3000亿元, 这些资金绝大部分流回城市, 不仅如此, 农村信用社实际上也已成为农村资金净流出重要渠道, 每年有数百亿资金通过信用社流出农村, 邮政储蓄的存款约有2/3是来自农村, 每年约有近亿元资金通过邮政储蓄从农村流出。到2007年10月, 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为1.7万亿元, 其中65%来自县及县以下地区, 乡镇及所辖农村占34%。
3、非正规金融的借贷业务较为普遍, 但没有获得合法的地位
由于受到借贷额度较小, 诚信度较低, 风险较大等各方面的原因的影响, 近年来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机会不仅没有扩大反而在逐步缩小, 农户取得借款的主要渠道是民间借贷。据估计50%到65%的农户获得了非正规贷款, 农户借款中民间借款所占比例超过70%, 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也是通过民间渠道寻求高利贷融资。农村民间借贷的普遍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供求矛盾, 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非正规的金融借贷除了受资金限制外, 一般服务的成本都很高, 使相当一部分的农户和中小企业因支付不起过高的利息而被排除在正规金融市场之外, 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得不到资金补充。
4、信息不对称, 导致农户贷款与银行放贷的“两难境地”
中国的农村长期以来都是采用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所产生的信息较为零碎, 因此金融机构与农户相互之间缺乏了解, 导致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而商业银行从规范经营的角度出发, 要经过从贷前审查到贷后核查的一系列过程。缺乏了所需的信息必然会制约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另外, 当前不仅农民并不真正拥有土地, 无法进入融资环节, 而且没有土地使用权市场, 导致农民无法用土地作担保来获得贷款, 这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融资能力。
5、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 导致较高的信用风险
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资金普遍贫乏, 实际上与农民群诚信观念淡化和农村社会诚信环境不良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近年来农村的信用环境较差甚至恶化。这一方面是由于农业投入本身风险较高, 一旦遇上灾害, 农民无力偿还, 另一方面也不失存在较为普遍的赖账行为。这就使农村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不良贷款, 信贷资产质量低下, 至2007年南平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20647万元, 占贷款总额的4.8%。至2007年11月南平市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有0.12亿不良贷款, 占农户小额信贷的8.4%。因此这导致较高的金融风险。
同时, 金融机构尚未在农村建立起全面、系统的个人信用档案, 无法对农户贷款进行有效评价和监控, 再加上缺乏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制度, 金融机构将承担更高的金融风险。
二、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建议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要取得突破, 需要针对上面的问题进行一系列配套的改革。不能局限于当前农村金融体系的小修小补, 必须从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着眼, 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1、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整个金融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适应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 能充分反映农村金融的特殊性, 有利于国家对农业经济所采取的保护、支持、发展三个层次目标的实现。根据当前我国的国情, 以现行的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 作为基本框架, 真正建立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同时并存的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要增强农业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 恢复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 明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地位, 形成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明确分工, 各负其责, 共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 农业发展银行要在体现国家扶持意向和扶持力度方面发挥商业银行不可替代的政策性功能, 确保国家粮食储备资金需要, 支持培育现代化粮食市场体系, 对农业的信贷支持由流通领域向生产环节延伸, 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项目。
2、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 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
农村信用社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向农民、农业、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因此要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严格按照合作制的原则来规范农村信用社, 将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于“三农”。要明确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 强化约束机制, 增加服务功能。国家应给农村信用社以政策扶持, 如对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吸储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在准备金率, 利率政策, 再贷款等货币信贷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支持。降低支农再贷款利率, 放宽再贷款使用条件等。同时, 农村信用社也应当逐步完善自身对支农的金融服务, 要积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品种, 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积极研究开发新的金融产品。真正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3、规范和引导农村民间借贷行为
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有效补充, 民间借贷在很在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农村民间金融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民营的小额信贷银行, 合作银行、私人银行等。应当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 允许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 支持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形式的合作金融, 以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不能一味地限制民间借贷, 要正视其正面效应, 积极引导其规范发展。但同时也要注意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必须采取措施规范民间借贷, 积极探索改善其金融监管的方式, 减少风险因素。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督管理, 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高利贷活动, 让农民识别非法集资和借贷的特征, 引导农民认真学习《合同法》、《担保法》及《民法通则》等经济金融法规, 让农民懂得使用规范的手续进行借贷活动。要尽快出台民间借贷管理办法, 制定出具体、合理的操作办法, 明确借贷双方的权益, 确保民间借贷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运行。
4、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助理的作用, 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
针对农村普遍存在资金“贫血”、农村社会诚信环境恶化、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难这一突出问题。南平市委市政府自2002年起率先推行了下派乡、村两级金融助理制度, 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从基层信用社主任或优秀信贷员中选派了236人担任乡 (镇) 长、村主任的金融助理。这些金融助理不仅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规划和决策, 而且在打造农村诚信社会建设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并为金融与政府、农民之间联系构建了良好的平台。金融助理的首要任务是在农村进行信用重建, 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 营造一个讲诚信, 重诚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大力推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 (镇) 评定活动的推动下,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千方百计地为农户解决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南平市107个基层信用社全部开办了农户小额信贷业务, 贷款授信额度为2.2亿元。金融助理还大力开展不良贷款清收工作, 在构筑农村诚信体系与清收农村信用社村级不良贷款中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近年来信用社系统通过信用村和乡镇收回不良贷款本息563万元, 金融助理在广大农村中出除了吸储和收贷, 还主动帮助农户选择致富项目, 为农户当家理财, 闽北广大农村中, 不少农户就是在金融助理的资金扶持下走上致富之路。因此, 要处理好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矛盾, 真正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还要继续发挥好金融助理的作用。
5、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分散和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障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增强农村金融服务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主要采用农业保险手段对农业进行支持。它一方面可以使农村金融部门的贷款风险得以有效地分散和转移, 保证金融资产的安全。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户获得金融支持的能力, 使农民更容易解决生产投入所需资金。因此, 笔者认为, 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加快推行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 把农业保险从现行的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 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农业保险。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因为财政补贴是发展农业保险的重要保障。同时还要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和建立农业巨大风险基金, 分散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风险。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细胞的迅速激活, 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不仅是保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任务, 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8.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八
摘 要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本文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 三农 新农村建设
在十六届五中上,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这一高瞻性的决策,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一、浅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备跨时代的历史意义:
1.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对马克思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三农”问题的解决是重中之重。和谐的农村社会的构建,必须与实际的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及基本特征是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先、发展为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同时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途径
在肯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的前提下,明确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非常关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增强广大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农民素质
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以人为本,确立农民的主人翁地位,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从而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邓小平同志认为,要解决农村“三农”问题,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是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较少,文化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较低。因此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一方面是面对市场需求为农民提供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的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使他们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必须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其次,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壮大区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3.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和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严重不足,农村的发展正遭遇瓶颈。因此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4.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
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盖几座新房子,铺几条新道路而已,要体现出现代农村的崭新面貌,就必须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
(1)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只有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的问題解决了,才能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调动起他们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2)加大科技文化投入,减轻教育负担。尽管近年来农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看来,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3)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有维护社会的安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的重要功能。
5.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能一蹴而就,温家宝总理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锲而不舍的推进,不断加快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宝鸡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乔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宝鸡日报.2008.
[2]记者徐和平.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湖北日报.2006.
9.毛概论文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九
姓名:娄永飞
学号:0915104025
班级:09经济学一班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二十字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农村精神文明是农村发展现阶段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现。在农村发展硬件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把农村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本现状
当前,各地都积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主线,有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并与农村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包括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和领域。
2、农村社会治安呈现稳定。各村多制定有涉及公益事业、计划生育、老人赡养、地界纠纷、邻里矛盾、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村规民约,近80%的受访村民认为执行村规民约对村风良性发展有推动作用;85%的受访对象认为近年来村内风气逐年好转,迷信、赌博等陋习总体减少;村民反映“如今外出不锁门也不用担心被盗”。
3、村镇环境面貌有所改善。近年来,各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切实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分期实施”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整治村容村貌,村镇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首先是基础设施逐步配套。以柯城区坎底村为例,近3年来先后投入资金150余万元用于开展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实施了外墙粉刷、路面硬化、公路拓宽、改水改厕、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停车场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村内路面硬化面积达8300平方米;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无公害化公厕1座;安装路灯35盏;新建景观亭2座,蓄水坝5条,恢复水碓1座;建造标准垃圾收集房1座,添置垃圾桶58个;配备垃圾车2辆,基础设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提升。进而促使环境卫生状况明显好转。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的受访村民认为村内卫生状况正在逐年改善,其中85%认为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十分明显。而82%的受访村民则对党委政府开展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月”活动、“清洁家园”活动、农村“五整治一提高”工程表示支持。
二、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积极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1、农民观念呈现复杂。调查显示,45.1%的农民赞同“想办法同时实现集体和个人利益,只有10.9%的人选择“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而等、靠、要、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依然独占一隅,金钱意识浓厚,44%的人认为“有钱好办事”,15.1%的人认为“有钱就有地位”。而在创业致富问题上,52.3%的受访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学科技用科技、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的创业精神。自信不足、妄自菲薄、小富即安等思想仍然严重,78%的村民选择“赚钱后盖房娶妻”,只有7.2%的村民选择了“积累资金,扩大生产”。
2、文化阵地利用率低下。近年来,各地村级文体俱乐部创建数量明显增多,但普遍存在重建轻用的问题,活动场所使用率难有保证,管理不到位,功效发挥无从谈起。如一些村购买了建设路径等已于器材,却往往选择在进村入口、村办公楼边等场所,由于偏离农民居住集中地,使用率不高,甚至被一些群众认为是形象工程。另外,农家书屋很少添置新的书籍,相当不逢属于东平西凑的陈旧报刊杂志,缺少农民需求的农村种养适用技术、致富信息和实用书籍,吸引力不强。
3、村镇卫生状况差距明显。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各地新村建设的不配套,使农村脏乱差现象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与城市差距明显。村与村间差距也集中显现,少数整治试点村有质的改变,环境面貌堪比城市,但仍有相当部分村镇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备,改水改厕还未完全达标;个别地方人、畜混居,禽、畜放养,粪便横溢,垃圾没人管理。问卷调查显示,有56%的村民认为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二)分析上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不知从何处入手,往往停留在年初忙计划、忙布置,年终忙总结、忙评比那种“两头重、中间轻”的浅层次上;还有的认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可抓可不抓,没有硬性指标,且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抓了也是白抓。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号召的多、落实的少;布置的多、督促的少。
2、工作方法不到位。精神文明建设手段单
一、方法陈旧。农村宣传文化阵地设施老化、陈旧落后,同日趋发展的农村经济和不断增长的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此外,大多数基层组织在开展此项工作时,未能针对目前农村现状和外部大环境思考出切合当前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缺乏特色,只停留在上级布置上。
3、主动性激发不到位。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和效果较难实现统一,这是因为精神文明建设往往比较虚,其工作的抓手通常靠“组织”推动,有时容易停留在喊口号、唱高调、一阵风、走过场的状态,把群众束缚在完全行政化的社会管理体制之下。
4、组织领导不到位。有干部群众反映,有的基层组织存在抓精神文明建设“松一阵,紧一阵”的现象,习惯于为应付精神文明检查突击应付了事。说是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党委责任制,实际上往往出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难以排上议事日程,不分工抓这项工作的党委成员基本上不去过问或主动参与这项工作。
5、资金投入不到位。乡镇村财力普遍困难,乡镇普遍存在“实实在在干事业”的想法,尽量挤出经费搞基础建设,上项目。
三、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效的对策与建议
1、注重提高农民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必须以民为本,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突出德治抓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方略,突出思想道德教育.2、注重提升农村发展服务功能。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当前广大农民进入市场、科技致富的热情和积极性日益高涨。要顺应这一新的形势特点,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步伐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实效的切入点。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用好农民信箱、农技110等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向农民提供市场预测、价格信息、营销物流、产品加工等多种服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网络,为农村发展奠定坚实信息后援保障。深化城乡共建同促发展。用好结对资源支持农村建设。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十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引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的几点建议
总
结
参考文献3 3 4 4 5 6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关键词:新农村
发展
和谐 正文:
中国自古以来是个人口大国,也是个农业大国,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32%。所以说,怎样又好又快的发展好农村,怎样才能使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已将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对象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党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 2 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1、农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农村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3、坚持对内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坚持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
4、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 3 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 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的几点建议
现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做好的的一些事情为:
1、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
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大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的现代流通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将农产品生产、加 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对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培育新型农民。
2、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3、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
用现代手持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选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总结:
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农民的现在需求,更好的保证农民的利益,为农民多办实事。增强农民利益表达实效,畅通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只有深入到农民的民心才能更快更好的实现农村的新建设,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伟大而艰巨的,需要全国各族人民长期的共同努力。作为大学生,尤其象我们这些农林院校的更应该时刻关注农业方面的问题,加大对农村的关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1.“三农”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十一
尊敬的温家宝总理,同志们,朋友们:
我为能给中国发展提出一些个人见解而深感荣幸。“十一五”规划把农村经济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把以人为本作为鲜明导向,把人民而不是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要素。为此,我想借这个机会谈一谈富有生命力的农村社区所能发挥的关键作用。
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就是对某个亲情团体的归属感:家庭、社区、朋友。被孤立和离异是造成很多社会问题以及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大量农民工流向城市,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也造成了诸多“空村”现象。不过,这是可以扭转的。
我很高兴地看到,农业研究院的一些专家们主张小规模耕种,农场的平均面积在40亩左右,像日本那样。当今中国的农民家庭平均耕地8亩,在中国广大而多样的农村家庭之间就可以尝试某种形式的合作。
社区规模不宜过大,要小到足以满足家庭的社会需要,这一点在近年来农村年轻一代大规模向城市迁徙的潮流中被弱化了很多。村庄的大小从百十个家庭到几千个家庭不等,大小往往是由地理和历史因素造成的,赋予了社区各自不同的特性。由于社会原因,这些特性往往比规模更重要,所以应该考虑将多个较小的村庄合并,以求得规模经济效应。就我本人而言,我认为应该扭转过来。
每一个村庄都应该有自己的学校。这些设施可以在课余时提供给大家,不论老幼,来丰富农村社区里的生活,组织一些社会、文化活动,体育、音乐、实事论坛、兴趣团体等等。教师在组织这些活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请志愿者、专业能手、活动积极分子、医疗人员、党政干部来帮忙。社区建设,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
除此之外,城镇也应该发展成文化娱乐中心。一个村庄再好也有局限性。人们应该有一个活动中心来聚会老友新朋,接触新思想,各抒已见,享受生活的快乐。
“十一五”规划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政府为基础设施投入,包括公路、铁路和能源建设投入了很多。现在需要为社区基础建设投入同样的力量。
我的几点希望:
——“十二五”规划应该重视社区的发展;
——政府应该重新审视此前关闭的一些小型村庄小学校,将他们合并为中心校。很多10岁以下的孩子不得不到距家较远的学校寄宿,而且班级学生达到甚至超过40人。
我们“老专家”非常珍惜温家宝总理接见的机会。我们感谢外专局组织这样一个招待会,也感激他们对我们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关心。
最后,我想在此祝大家春节快乐,虎年吉祥如意。
谢谢大家。
12.毛概论文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十二
1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发展循环农业
我省农业资源利用应该破解两大难题:一是在人多地少的基本条件下, 如何通过节地、节水、节肥等资源高效利用方式, 保障粮食安全;二是如何通过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循环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解决这两大难题的关键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发展循环农业, 集约、高效、节约地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 拓宽农业资源利用的空间, 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及综合利用力度, 缓减人口持续增加而人均资源日趋紧缺的矛盾, 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循环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 它的发展将应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思路, 统筹规划农业各产业发展。其技术包括减量化生产技术、生产资源再利用技术、资源化利用废弃物技术, 即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技术、农牧结合生态农业模式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等等。
1.1 推广“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技术, 最大限度实现经济与资源利用效率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技术以庭院为基础, 集日光温室、沼气池、猪舍、厕所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以太阳能为动力, 以沼气为纽带, 种养结合, 动植物互促互补构成生态的良性循环, 利用庭院有限的土地和空间, 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 同时解决了秸秆利用问题, 减少农村环境污染。该模式充分利用了太阳能、沼气能和动物热能;充分利用了土地、时间、饲料等, 是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经济与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
1.2 推广农牧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技术, 促进了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农牧结合生态模式是指借助接口技术或资源利用在时空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两个产业复合的生产模式。即此模式是种植业生产的粮食、秸秆为畜禽养殖业提供饲料, 畜禽粪便经过微生物发酵后还田的良性循环模式, 是进一步挖掘农牧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能力, 对于我省的食物安全和农业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
1.3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旱作节水农业主要推广土壤水库营建技术、集雨补灌技术、农田护坡拦蓄保水技术、保护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覆盖保墒技术、应用抗旱保水剂等技术措施,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增强抗旱、减灾、避灾能力, 缓解资源型缺水的紧迫状况和季节性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1.4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增强耕地持续生产力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 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 减少风蚀、水蚀, 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种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主要是用秸秆残茬保护土地、减少耕作、免耕播种、化学除草。
1.5 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度, 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在大中城市郊区“菜篮子”基地等集约化养殖发达地区以及敏感水域, 要加强畜禽养殖业的监督管理, 开展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 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环境工程建设。积极推广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 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肥源, 形成种植、养殖业的良性循环;大力推广秸秆覆盖和快速腐熟还田技术, 发展以消化秸秆为主的有机肥工厂化生产, 应用以秸秆为原料养殖食用菌技术, 使秸秆等废弃物利用与农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
2 保护开发农业资源, 并使资源永续利用,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和开发好农业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但近些年来由于不断追求增加农产品数量, 而忽视了对农业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管理, 这就警示我们, 要保护好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山林资源, 退田还海还水、退耕还林还牧, 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即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已迫在眉睫。
2.1 保护农业野生植物资源
农业野生植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极为重要的财富,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资基础, 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储备资源。应重点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普查, 加大对野生大豆、珊瑚菜等主要野生植物资源收集力度, 建立一批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示范点, 积极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2.2 推广牛羊舍饲生态养殖模式, 保护山林资源
该模式是牛羊饲养改过去放牧饲养为半舍饲饲养, 在深秋和冬季植物枯黄季节停止放牧, 变为舍饲饲养, 喂饲牧草和经过青贮的农作物秸秆。通过半舍饲减少了放牧对树木的破坏, 不但提高了山羊的生长速度和出栏率, 还保护了山林资源, 也保护了中草药和山野菜。
2.3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 充分开发利用资源
推广太阳灶、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小型风力发电、微水电和省柴节煤灶等农村能源工程, 最大程度地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 减少农村室内空气污染和地方疾病发病率, 改善农村卫生健康条件, 创造一个舒适、清洁、方便的农村生活环境。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 支持开展太阳灶、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小型风力发电和微水电;在仍以传统炉灶为主要炊事取暖设施的地区, 大力普及高效低排放的省柴节煤炉灶, 进一步提高省柴节煤炉灶的标准化制造和商品化水平。
2.4 立体化配套种植养殖技术,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通过动物、植物种群调整、引进与重组形成新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作制度, 充分利用劳动力、生长期、土地和其他资源。如作物间套种技术、稻田养鱼养蟹技术、“四位一体”庭院生态农业模式技术等, 都充分发挥地区及有限耕地资源优势, 人为地在同一空间, 将生物种群巧妙地组建成合理的、优势互补的复合群体, 进行混合养殖, 立体种植,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以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董淑萍.建设辽宁生态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 2006, (10) :27-30.
1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十三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A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B 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学会经营才能更好的参与市场竞争。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
(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2)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村民自治法,提高农民意识,提供法律保证。
(3)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运用经济学 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性。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2)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3)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是薄弱环节,剩余劳动力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国家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3)国家应行使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外部 环境。
5.简要说明中央实施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
(1)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对农业的“多予少取”,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进而扩大内需。
(3)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经费,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
(4)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民进一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公平,也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
6.运用国家的有关知识说明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的基本理由。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
(2)我国国家职能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农村工作要从最关心的事情抓起。
(3)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解决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是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责所在。
(4)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新农村建设中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正式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7.运用经济常识为解决民工荒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1)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外来劳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2)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适当增加政府维护劳工权益的社会保障的支出。
(3)加强立法,为保障劳工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4)适当提高外来劳工的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作用。
(5)加大对拖欠工资的处罚力度。
(6)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先带带公民教育活动,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外来劳工的素质。
8.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党的先进性的一致性。
(1)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党代表现金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生产发展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生活富裕主要是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主要是指建设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9.运用国家职能知识说明政府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政治职能:加强农村民主,维护农民的民上权利。
(2)经济职能: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文化职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
(4)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10.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现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领导,党坚持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实现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提出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国家正确实施职能的要求,党和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
1、请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党和政府加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依据?
A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说明了党的先进性,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B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引导和支持,要求政府发挥统筹、合理引导等职能,这时国家组织领导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实施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C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时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而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都要求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加大依法监督、依法行政的力度,这正是依法治国的体现和要求。
D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由于我国目前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贡献率所占比重过低,因而使许多产业和产品缺乏综合国力,也影响了综合力的提高。因此,要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从政治学角度,谈一谈我国应如何建设创新性国家。
A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B 加强国家的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深化“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C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法律法规,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D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E 坚持以人为本,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A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B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C 完善分配制度,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手艺分配,激发社会成员的创新积极性。
D 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E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杆杠,通过税收减免措施促进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F 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附加: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B 自主创新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粗放型经营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破环,因此,要实习那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就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C 为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素质,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
D 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4.运用国际竞争的知识说明为何要提高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A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B 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各国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将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C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没有核心技术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我国的产业发展就不可能突破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也就不可能获得有利的贸易地位。
D 只有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5.从哲学上说明应怎样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
(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创新需要勇气,就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创造条件,克服困难,走自主发展之路。
(2)世界是物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推进企业创新需要科学的态度,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处罚,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3)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创新需要行动,只有弘扬创新精神,立足群众实践,企业自主创新就能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6.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我国为什么必须实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1)要改变我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要降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过高投入,必须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依“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3)要避免在国外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必须做到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为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实现国家经济独立和经济安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7.从政治常识角度,谈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党和政府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1)党应该加强政治领导,制定好大政方针和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还应加强思想领导,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14.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十四
——访护家乡党委书记何莉、乡长杨荣
近日,护家乡党委书记何莉、乡长杨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1年是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推进年,护家乡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借助县“城乡建设年”东风,深入开展“春风富民”行动和“蔺州先锋村”争创活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党建引领,项目示范,统筹推进,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打造绿色护家、生态护家、和谐护家作出新的贡献。
2011年护家乡的奋斗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8‰以内。
一是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增加农民收入。在全乡开展“乡学文建明、村学王家元”活动,扎实推进创先争优“践诺行动”,力争在“七一”前,打造一批示范工程,重点在新店子规范打造2000亩高粱、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在全乡规范种植优质山地烟6000亩,在红响、农场连片打造千亩优质烤烟示范片;在红响村打造千亩脆红李种植基地;在农场村发展千亩药材种植基地;在兴阳发展千亩红木种植基地;在桂香村打造500亩桂花园。重点规划打造红响、新店子两个“蔺州先锋村”,向党的90周年献礼。同时,巩固优质水稻和优质玉米基地,在中坝、凤田、桂香等村种植优质水稻3500亩;在农场、红响、天堂、锅厂等建立县级旱粮示范基地10000亩;加快畜牧业发展,扶持壮大合意生态肉牛养殖基地,逐渐形成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以核桃、桂花、脆红李、茶为主的林产业;规划打造白沙坡西瓜生产基地,加大宣传包装力度,初步形成品牌。在兴阳、中坝、锅厂、天堂等村规模种植蔬菜3000亩,指导兴阳蔬菜专合社规范建设泡菜厂。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首先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打造卫星集镇。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创建“宜居宜商宜业宜乐”的集镇。立足发展,按照护家场镇规划,严格红线内各种建设审批和违章执法;实施场镇三期开发;以种植桂花为主,采取街道居民自筹和政府补助形式,全面绿化护家场镇;规范护家场镇门牌、店面招牌,打造商业大街;启动龙洞煤矿承担的华峰路安置小区建设,启动集客运、停车、洗车和修理为一体的护家综合汽车站筹建工作。其次要加强交通建设。积极探索管护新机制,加强乡村公路的维修管理,提升通行能力,选择积极性高的部分村社打通断头路、硬化村道3公里,有效改善交通条件。第三要加强学校建设。完成天堂村“三校合一”工程,力争年内投入使用。第四要加强水利建设。完成天星大塘水源保护规划,争取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第五要积极争取农村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第六要通过实施“消茅、安居、改危、移民”等工程,全面消除茅草房。
三是加快工业发展,增强经济总量。一要立足资源优势,采取优质服务,大力招商引资,迅速扩张企业总量;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三要加大技改投入,推进科技兴企,提高产品档次,扩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重点扶助龙洞煤矿技改扩容到年产15万吨规模,着手瓦窑坪煤矿、上坪采石场的筹备工作,完善兴阳福兴泡菜厂和鑫福森木业公司的规范建设。
15.浅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十五
1 社会主义新农村涵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和要求作了科学概括, 这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仅此二十个字, 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
新农村必须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条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千方百计把农业生产搞上去, 全面振兴农村经济, 是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指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二、三产业逐步扩大。生产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正确处理保持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对村中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规划, 既保证农业用地和生态平衡, 又要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农业发展要注重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 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基本适应全面小康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
新农村必须生活宽裕。“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落实,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把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逐渐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使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 这是生产发展的目的, 也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生活宽裕主要是指农民的收入逐步提高, 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 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 生活条件更加富裕。现阶段, 农村已经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 农民已经从自产自销式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跳出来, 找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农村必须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 移风易俗, 新事新办, 使争创文明家庭、建设文明村镇在广大农村蔚然成风, 使老有所为, 老有所养,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乡风文明主要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的需求。
新农村必须村容整洁。“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围, 新农村不再是垃圾成堆、蚊蝇乱飞、污水横流、村舍乱建, 而是道路硬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美好家园;村容整洁主要是指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社会秩序稳定, 村容村貌整洁。
新农村必须管理民主。“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依法推进村民自治建设, 落实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 逐步健全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制度, 民事民议、民财民理, 集思广益搞好农村各项建设。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其主要任务是“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成立新组织、培育新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 国家的发展就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 主动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建设的小康社会, 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大多数农村的面貌变化相对较小, 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清洁水、子女上不起学。这些问题不解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因此, 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发展的需要。
扩大国内需求, 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 有着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使农民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此外, 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通信、水利等建设, 可以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等到改善, 还可以消化相关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 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 内容丰富、内涵深刻, 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 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 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 构成了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完整的目标体系, 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3.1 促进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培育新农民。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发展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的思想、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 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久之计。从一定意义上讲, 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决定农村经济的兴衰, 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要认真组织实施“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 紧密结合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采取举办培训班、开办农民夜校、送科技下乡、开展电化教育等多种形式, 努力培育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
3.2 促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营造新环境。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人居环境, 是农村和谐发展、农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一是要制定整体规划。要按照方便生产生活、美化绿化环境、节约保护耕地、尊重文化传统的原则, 制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规划一步到位, 建设分步实施。二是要整治村容村貌。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 建设干净、整洁、优美的新农村。三是要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3.3 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发展新产业。
只有发展富民产业, 使农民增收才有保障, 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要根据实际情况, 推广农业科技,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集约农业、效益农业、特色农业, 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协会的发展模式。要促进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 产业链向农村延伸, 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 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鼓励和支持农民建公司、建基地、建协会, 深化农村流通体制发展, 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 促进农村和农业的加快发展。
3.4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树立新风尚。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不竭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应该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一是要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活动。二是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活动。通过创建活动, 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新风, 破除陋习, 崇尚科学, 反对迷信, 增强现代意识, 摒弃宗族观念, 努力形成安居乐业、邻里和睦、民风淳朴、文明祥和的氛围。三是要深化改革农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缔邪教组织, 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总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要求, 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农民的创造热情, 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加以推进, 实现富裕、公平、安康文明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农村, 农民日报, 2006, 2, 7.
[2]温家宝,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说明, 新华网, 2005, 10, 20.
【毛概论文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荐阅读:
毛概论文——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07-07
毛概论文 选题01-03
毛概论文201-07
毛概论文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12-27
毛概论复习题及答案12-08
马概论文08-15
土木工程概论文12-09
农村发展概论作业论文11-20
农村发展概论复习题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