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2024-10-05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17篇)

1.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一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写作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较多问题,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能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本文就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进行相关探讨,希望能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是我国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中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不少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得差强人意,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语文素养也表现出较多的不足,这说明我国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有效性较差,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因此,新课改时期要求教师能够从教学现状出发,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的语文发展。以下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简要探讨。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并不高,这与多方面因素有关:首先,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师虽然进行了教学形式上的改革,但是教学本质并没有改变,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被动学习。这种教学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提高,自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2];其次,阅读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习惯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主观理解和体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全面发展,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十分不利;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对于考试技能的掌握,没有切实认识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因此导致学生只知道强化自己的解题能力,实际学习效率较低。

2.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二

一、注重学生情感因素, 关注学生“成人”的培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 增强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在英语课堂上,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引起教师的关注、尊重和赏识。如果教师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 对他们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 对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 就可能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因此在我的英语教学中, 我特别注重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

每次上课前, 我首先酝酿情绪, 以最佳的状态走进教室。或者给学生一个亲切的微笑, 或者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 这些很简单但很必要的举动让学生首先从心理上拉近与老师的距离。教学过程中, 我的眼神要看到每一个学生, 对于学习成绩不是太理想的学生, 尤其要给予适当的关注。比如, 为他们设计一些相对容易的简单会话、问题及练习, 让他们体会到“跳一跳, 摘得到”的成功感, 并经常鼓励他们。这样在课堂上这些学生和成绩相对来说比较优秀的学生一样, 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 增加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学习语言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与之有关的文化。中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 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那么, 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初中英语新大纲明确规定:“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可采用英语同母语对比的方法。”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英语和母语同等起来, 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英语学习如在比较中进行, 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运用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各项活动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语言教学活动。教师根据真实的英语教育因素, 在设计任务时给学生提供明确的、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情景和语言形式。语言情景和语言形式要符合语言交际功能和语言规律, 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 任务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把真实的材料引入学习环境, 把学生个人生活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资源, 将课堂内的语言学习与课堂外的语言活动结合起来, 让学生置身于贴近自己生活的语境中, 产生亲切感, 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完成任务, 深深感受到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实践相联系, 既能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好英语的信心, 又能培养他们自主和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 在课堂上我就给学生创设如打电话、过生日、购物、旅游、问路、看病等栩栩如生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型活动, 开展交互式、合作式学习。例如, 在教授将来时这一语法点时, 给学生创设一个记者采访的任务, 调查周围同学的理想, 十年后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过什么样的生活, 住在什么城市, 遇到什么样的朋友等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展开采访, 让学生不仅理解, 还带着任务去完成, 注重了对知识的运用。

总之,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教师要转角色,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新课程改革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三

一、高中语文阅读课的意义

高中语文阅读课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首先,能够促使高中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不断提升。高中学生经过长期的阅读,除了能够使他们的理解以及写作能力明显提高以外,还能够掌握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使自身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断提高,也使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提高。其次,能够使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明显增强。在阅读课上,学生通过有效阅读,能够使其对社会的认识明显增强,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与社会有关的文化知识,可以为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有利条件。最后,促使学生自身文学素养的不断提高。学生经过有效阅读,能够对我国传统的文化精华充分吸收,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一)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其学习与自主探究提供有利基础,是促使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条件。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对课本内容充分理解外,还应该不断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创造好的阅读氛围,搜集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资料,使其在自主阅读中充分体会课文含义,充分感受字里行间的意味以及情感,有效融入情感氛围中,这样能充分地将学生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也是新课标理念与要求的重要体现。

例如,在《母亲》一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母亲吗?随后让学生用语言阐述对母亲的爱。接着,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应该对历史上的工人运动十分熟悉,那么上个世纪初,无产阶级领导的群众革命斗争是怎样发展的呢?此时,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些关于革命运动的图片,通过此种方式,学生对《母亲》一文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阅读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二)完善语文阅读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手段,已很难符合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对语文阅读教学手段进行深入研究,这也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内容。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语文教师应营造情境式教学,使学生在创造情境中持续学习,同时,还可以在阅读中对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与提出问题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与创造能力进行培养。

例如,在对《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电影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使学生对文章的总体内容有所掌握,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对其中的人物心理特点予以总结,鼓励学生全面思考,按照文章内容提出疑问,如果自己不能解决,还可以请求教师的帮助。教师将有关问题总结起来,让班级全体同学共同讨论,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前面表演。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图片与视频等,促使学生阅读积极性的不断提高。

总之,新课改除了需要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进行培养外,还应该促使学生文化水平与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语文阅读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此使语文阅读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促使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不断提升,进而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显著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峰.个性阅读 促进发展——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2):119-120.

[2]陈和平.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析[J].教育,2015(27):128.

4.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四

陕西省旬邑县第二高中秦晓燕孙虎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新课改条件下教好古诗词,结合教学体会浅谈三点不成熟的体会。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条件下,每一位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用新课程理念开展古诗文教学。首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古诗词的内涵,《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适合时代要求的全新学习方式,教师要坚持贯彻和落实这一教学理念,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古诗文学习的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见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探究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再次,要加强古诗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学习古诗文。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明确学习任务,对学生探究活动形成的结论,教师要进行总结,对课堂探究活动的积极成果要予以肯定,对学生在分析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的明显错误,一定要明确地指出并加以纠正。

二、研究教法,创新教法,用科学的教法教好古诗词

古诗词教学与其他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有明显的不同。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针对古诗词的特点,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第一,要加强诵读,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词的意境。第二,古诗词的教学关键是赏析,赏析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表达的情感,赏析诗词优美的语言,赏析作者独到的表达方式。第三,深刻体会诗词写作上的特色。古诗词在写景抒情、描绘形象时,因形象性和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修辞手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古诗词修辞及典故的研究和挖掘,以此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形象和主题,同时体会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艺术。

三、优化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有效性

由于古诗词内容具有抽象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教学中往往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教师要优化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视频文件,通过专业人士声情并茂的朗诵、表演,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背景的展示,使古诗词所反映的抽象的意境、思想感情,生动、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增强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对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的感悟。

5.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实施方案 篇五

结合本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与本人的实地调查研究,草拟此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我们必须要建立现代课程理念,更新课程内容,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文新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二、课改目标

1、转变教师角色,以适应全新的高中语文教学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新型教师不再是“百科全书式学者”、“学富五车”式的知识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2、转变目标观,以体现教学的三个维度

在新课程的目标体系中,不管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要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充分体现在对三个维度的把握中,既体现知识与能力,还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实践中,既要防止以工具性取代学科性质,又要防止把人文性与工具性割裂开来,只关注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要有自觉的目标意识,既要关注工具性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又要关注人文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只有围绕教学目标的三个纬度教学,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很好的培养。

3、转变教学观,为学生搭建展翅的舞台

新课程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新课程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自身的需要、特长以及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施教。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一刀切”“整齐划一”等传统的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奠定坚实基础。

4、转变课程观,以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材、教参等文本,更是“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切实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并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他们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开发与创造。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5、转变学生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同时应认识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活动就是要依据和顺应这些规律和特点。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注重对这些潜能的开发。学生正处在发展过程中,是正在走向成熟而尚未真正成熟的人,应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不断修正错误,促其发展。这要求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中等学生”和所谓的“差生”“后进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

三、教材编排体例

2010甘肃新课程试用人教版教材,在内容的编订上坚持“守正出新”,力求适应新时代的特点与普通高中教学的需要,把课文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版块,其中一册、二册、三册、四册、五册为必修课文,每册十二三篇文章分模块编排。用于高一年级和高二上半学期的教学;选修课参考教材15册,按照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文体编排;集中选编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供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修,另外还有文化论著等方面的内容。

这次新课改教材方面的的重大变化在于:

1、突出教材的灵活性和开放型,教材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等待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必修课是为满足所有学生修完学分设置的,选修课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则是为部分学生做进一步深刻研究打基础,突出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和继续拓展研究的特点。

2、以往的教学按部就班一学期一册,新课程打破了学期与教材、班级对应的死板模式,把必修课放在高

一、高二年级上半学期修完,采用行政班授课制,进行学分制管理,拿不到学分要补修;高二下半学期、高三年级上半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修,打破班级界限,自由选课选师,选修结束后(高三下半学期)回到原来的行政班复习高考。这样做,也有利于老师整合教学资源,进行专题教学,把只要是可以连在一起教授的单元放在同一课堂,而不顾及前后次序;也有利于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给教师和学生更大的空间。

选修课: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4.中国小说欣赏 5.外国小说欣赏

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7.影视名作欣赏新闻与传记

8.新闻阅读与实践 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10.语言文字应用 11.演讲与辩论

12.文章写作与修改文化论著研读

13.先秦诸子选读 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 16.中国民俗文化 必修课目录: 必修一 第一单元 沁园春·长沙 2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烛之武退秦师 5 荆轲刺秦王 6 鸿门宴 第三单元 记念刘和珍君 8 小狗包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1 包身工 飞向太空的航程 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朗诵

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名著导读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必修二 第一单元 1 荷塘月色 2 故都的秋 3 囚绿记 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 氓 采薇 5 离骚 孔雀东南飞(并序)7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第三单元 8 兰亭集序 9 赤壁赋 游褒禅山记 第四单元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2 我有一个梦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表达交流

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园丁赞歌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 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 演讲

梳理探究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修辞无处不在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名著导读 《家》

《巴黎圣母院》 必修三 第一单元 林黛玉进贾府 2 祝福 老人与海 第二单元 4 蜀道难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琵琶行(并序)7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9 劝学 10 过秦论 11 师说 第四单元 动物游戏之谜 13 宇宙的边疆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表达交流

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善待生命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讨论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 《红楼梦》 《高老头》 后记 必修四 第一单元 1 窦娥冤 2 雷雨 哈姆莱特 第二单元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5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6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 第三单元 8 拿来主义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10 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信条

第四单元 廉颇蔺相如列传 12 苏武传 13 张衡传 表达交流

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

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辩论

梳理探究

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 影视文化 名著导读

莎士比亚戏剧 《谈美》 后记 必修五 第一单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 装在套子里的人 3 边城 第二单元 归去来兮辞(并序)5 滕王阁序 6 逍遥游 7 陈情表 第三单元 8 咬文嚼字 9 说“木叶” 10 谈中国诗 第四单元 中国建筑的特征 12 作为生物的社会 13 宇宙的未来 表达交流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 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 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 访谈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古代文化常识 有趣的语言翻译 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 《堂吉诃德》

四、硬件支持与运行环境

通过我对一中、东中等学校教师的走访了解,现行高中新课改的运行环境主要以多媒体为主,配备教师备课系统、培训手册等资源。

1、多媒体环境。现在,定西市一中、东中等学校的每一间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每一班每一堂课都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以前多集中在礼堂或会议室这样的场合进行,也多是在进行公开教学时使用多媒体。所以,可以这样说,这一次的新课程改革也是多媒体教学的进一步推进与普及,对老师的多媒体技术也是一次全新的考验。

2、自动备课系统:现行教材配备开放式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备课系统》一套,该系统是在虚拟光驱Alcohol120%下运行的MDF格式文件,该软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授权,上海清华新标可见图书软件有限公司联合全国数十位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大学教授、著名特级教师、一线优秀教师研发而成。该课件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文朗读、互动课件、教学视频和教学图片等资源,与人教版课程内容同步,供教师选择使用。此系统只是一个参考资源,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待于教师自己的整合与编辑。

3、《语文教师培训手册》有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联合开发,是教师备课的必备手册。全书由教材介绍、教学设计与试教经验、附录三部分组成。教材介绍部分全面分析了新课程语文的特性,并对口语实践、作文教学等模块进行了重点指导,对必修和选修的课文内容进行了系统介绍;教学设计与试教经验部分列举了许多成功的课例,可以说是教学设计的模本;附录部分是《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部分,我们知道,甘肃省目前还没有公布适用于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的高考大纲,但毫无疑问,新的考试大纲必将很大地影响新课程的推进,甚至决定新一轮新课改的最终执行情况和方向,所以,对新的高考大纲,我们的态度是:

6.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六

河南省修武县第一高级中学

赵艳梅

从教十几年,教育界就一直在喊着搞素质教育,喊着要把学生、老师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解救出来。而走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却有着很深的感受,光喊是不行的,只有切切实实的课程改革才有机会、有可能改变这一现状。

08年下学期开始河南省普通高中全面推行了新课程标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改之风就此拉开了帷幕,到如今,一个半学期已经过去了。在此期间,我们做了多方努力,想出各种办法来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这里有困惑、有矛盾、有问题,但也不乏一些宝贵的经验,在此,我想把他们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勉。

一、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力求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

新一轮课程改革,河南省执行的是一标多本制,我们学校采用的是湘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它和旧教材在知识体系上有了很大变动。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没有旧教材的知识系统性强,而且很多旧教材上的名词、概念都没有了,结论性的东西少了,文字的篇幅明显减少,这让我们感到新教材就是一个“纲”,在这个“纲”的引领下,里面需要填入许多东西,到底填什么,细读教材,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有许多专题在为我们做这方面的指导。“读图思考”、“活动”、“阅读”、“案例”等等各种问题探究的形式将需要填充的内容一步步引导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

对比新旧教材版本,可以看到新教材的图幅数量明显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新教材必修(Ⅱ)在讲到城市土地利用时,仅仅给学生呈现一幅“大、中、小三类城市的土地利用” 图,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市政用地的分布特点,而不是像旧教材那样以文字叙述的形式把这一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这种新课程理念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还发现,同样是“活动”,但在位置与数量上有着显著不同,旧教材的活动都设计在每篇正文之后且数量少,活动的内容也多为结合正文内容来回答的问题。而新教材的活动就大为不同了,首先是数量上的明显增多,再者就是贯穿在每节课当中,最重要的是,不少的活动是要求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出某一知识点,而这一知 1

识点是文字叙述中所没有明确阐述出来的,但却是本节课的重点或难点。假如,新教材必修(Ⅰ)在第一章第一节活动中设计了演示昼夜更替的动手活动,解释昼夜更替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认识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如何判断晨昏线,这些都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但通过这样一个动手试验便迎刃而解了。

常言道“不破不立”,新教材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地图;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教材中出现的包含大量地理信息阅读、实践、观察和探究活动即充分体现了这一新课程理念。它们为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

二、记录困惑,认真反思,探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新模式。

一个半学期的新课改教学,新教材给了我们很多,有收获,也有困惑。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很好地服务教学工作,我们把这些收获和困惑都尽量地记录下来,以求找到更好的、更科学的教学模式。还记得高一新学期刚开始一段时间,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的老师们曾经在备课过程中开玩笑地说“我们所教这一级学生就好比是一群小白鼠”,但真正放在课改这块达的试验田里,我们真的能把他们当做小白鼠吗?学生的路是不可逆转的,作为走在课改最前沿的一线教师又该如何履行好这份责任呢?

回头看,新课改下我们遇到的最大的困惑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结构上新教材较旧教材系统性差了,这对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课堂活动明显增加,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由于活动的时间难以把握,安排好的课时,总是会被打乱。这就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上给我们每一位高一地理教师提出了挑战。高一上学期进行必修(Ⅰ)的过程是最明显的,那时我们感到课时特别的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就感觉活动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时间又难以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例如,学习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地球自转时,由于本节课的两个重点“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时间”、“地球各地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变化规律”都是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示出来的,我就设想着尽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以期在学习地球运动知识之初给学生开个好头,打下扎实的基础,结果活动时间把握不好,当堂任务未能完成,打乱了课时计划,影响了进度。

针对这一问题,高一下学期伊始,我们调整了教学思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每一

课时都编出相应的导学案,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材导学,合作探究,自我检测等内容以导学案的形式一次性地呈现给学生,并坚持上课前一天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提前预习完成。课堂上我们把全班学生都进行了分组,每组学生好、中、差各个程度的学生兼顾。上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组内交流各自的预习结果,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困惑,再通过小组间的相互交流、展示来完成,最后留下的大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不了的难题,才是我们教师需要讲解的,这样不仅促使学生把课前预习活动真正告了起来,而且还使课堂效率大为提高,这半学期以来,我们感到教学进度完不成的次数明显减少,较上学期而言,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也有所提高。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这种模式特别符合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它改变了过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三、注重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理解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很大,这让不少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难以适应,给我们的地理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在我所教实验班的学生里面就有不少的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后面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发现的),这在后面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上明显凸现出来。类似这样的问题,教师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补充、讲解,会使本来紧张的课时雪上加霜,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的话,又有一部分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难以接受。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的老师们在集体备课时,特别注意要备上和本节课有关的初中地理知识,将这些知识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整节课中的地理知识保持连续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在进入下学期采用导学案教学以后,这些补充的初中地理知识直接在导学案中呈现给学生,使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直接,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必修(Ⅱ)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因素涉及到铁路、商品农业基地等,这些地理要素对学生来说已经很陌生,不了解它们的名称、位置。这样,我们在编导学案时,就将我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示意图,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示意图补充上去,并且配以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的分布图,让学生从感性上先直观的了解我国商品粮基地和主要的铁路干线与

城市分布之间的关系。学生带着明确的地理事物名称,明确的位置,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茫然,当然也会使本节课的难度在原来基础上有所降低,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四、做好学生评价工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谈起对学生的评价,不少人都会想到给学生打分,评优、良、中、差、合格等级等方法。这些都不失为一些好的评价方法,但我认为对于我们的评价对象,如果一种评价机制、评价方法用得久了,就会产生感觉疲劳、心理疲劳,就会让他们逐渐的不在乎起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使用这些传统的记录性的评价方法外,还要尝试着采用一些其他的评价方法,给学生一些新鲜的感觉,缓解他们的听觉疲劳,刺激他们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当学生做得好时,一句简单的英语“very good”、“you are excellent”既起到了鼓励表扬学生的作用,又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兴奋不已。一句“今天表现不错,奖励一朵小红花─精神上的”,既缓和了课堂气氛,夸奖了学生,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诙谐幽默,兴趣大增。同时又恰当地展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些评价方法没有严格的规定什么时候用,用那一种,但用好了,却会常用常新,出其不意,起到画龙点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7.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七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切身感受,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将阅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拉近学生和书本内容之间的距离,以便进行下一步学习。我们在教学中体会到,教师应该利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合新鲜有趣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整个阅读课堂的学习气氛。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课堂中导入事例和生活经验,要求导入的内容应该富有独创性、不落俗套。采用简短、生动的内容和幽默的教学语言,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导入的新课内容必须符合新课改和教材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增加创新型内容。

二、通读课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

详细阅读之前要求学生先将文章通读一遍之后,对文章的主要思想和内容有整体性把握,了解文章主要描写的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理解。

1. 要素归纳法

要素归纳法一般应用在记叙文阅读中,记叙文主要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要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就要先了解事情发生的地点、经过和主要人物,因此,阅读记叙文要归纳理解整个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等。

2. 课题拓展

文章的内容和题目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之前审阅题目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思想和主要内容,进而从题目开始拓展,就能迅速抓住文章内容。

3. 中心突破法

文章中经常需要具有总结性的句子对全文的中心思想进行概括和整理,这些关键句子就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抓住文章的关键性句子能够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文章框架。

4. 抓住过渡句、段

过渡句常常应用在句子段落之间的衔接处,从而将整个段落和句子连接成整体,抓住过渡句表达的内容,即可对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初步掌握。注意,不要过早或者急躁地求得细节亮点,这样会导致对文章的粗糙阅读。

三、抓住文章重点进行深入理解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阅读时要先从文章题目和中心句开始着手阅读,着重用几个关键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但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学生,切不可硬性分析,同时还要做好阅读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领悟”和“联系”之间的关系,根据教学阶段性目标和课程要求帮助学生做好阅读课程基础练习。

四、揣摩文章写作手法

揣摩文章的写作手法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情感、人物特点、中心思想以及写作背景等内容,让学生在赏析文章的同时感受到文章中词句的运行方法和其中的语言魅力,使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充分融合。但是不能漫无目的地赏析,阅读时应强调多种阅读方式的结合,避免对文章的宽泛理解。

五、巩固阅读技巧,拓展阅读理解

巩固多种阅读方法可以拓展阅读理解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结合补充的阅读材料进行拓展练习,训练时应该全体参加训练,训练的时候应多多关注弱势学生,拓展方面应该择优拓展,拓展应该以激发兴趣为主。

六、积累语言,读写结合

在阅读期间应该重视从阅读中积累语言,结合文章内容和阅读难点选择合适的读写结合点,鼓励学生进行仿写、补写和改写等,将阅读中的知识点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背诵积累,不能放任自流,同时应该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不能死记硬背,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会学生灵活使用语言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

本文提出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在新课改的基础上,结合优秀的教学经验整理后的结果,新课改下要求阅读课程突破传统阅读理解的限制,强调学生作为课程主体在课堂中的重要性,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让学生从阅读中领悟语言文化的魅力。

摘要:近年来,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工作的落实对小学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阅读课程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但是阅读教育的改革还处于表面化的水平,对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主要说明了在多年的教育经验基础上总结的一种新型的比较实用的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模式,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分析

参考文献

[1]沈如松,王作云.运用电子书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7).

[2]陈继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5).

8.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八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语言学科。叶圣陶说:“它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那么语文的基础性究竟体现在何处呢?首先语文的基础性指的是,它是我们学习、传播母语的媒介,也是一个人立身为人的根本。其次指的是学习语文,掌握语文的长期性和语文知识的包容性。但在应试教育导引下的现时语文教学,却没有注重其基础性,而是偏离了其本来的方向,从而使语文学科失去了本身应有的魅力,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因此,我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首先要转变观念。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下,在高考指挥棒的左右中,当前的语文教学,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笼上了浓浓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为了高考而教,为了高考而学,从而忽略了语文本身所具有的文学艺术魅力,陷入了一个“舍本求末“的怪圈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和学都围绕一套高考试卷展开,如高考文学常识,教师把文学常识梳理得很细;高考考字音字形,教师就只能在课堂上指导字词,从而形成一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尴尬局面。一篇优美的文章,依据高考要求,拆开来讲析,拆的七零八落,面目全非,从而失了整篇文章的美感。在高考应试的要求下,这样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得到的是一些有效解题的方法以及枯燥字词,学生的成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但这种教法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厌恶语文,越来越逃避语文,从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借助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来引起学生对语文的重视和喜爱,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语文对其以后自身发展的关键作用,要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流利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广博的知识、雄辩的口才、甚至健全的人格都依靠语文学习来获得,只有学好语文才能“踏遍”天下,这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必需,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其次,改进关系,提升情感。这里所说的不仅是指要提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更主要的是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语文教学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语文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可以说,学生是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俗话说,为其师则信其道,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扎实渊博的知识和灵活生动的授课方法,以获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互信的关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学生的共鸣,才能为授课和交流提供感情基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语文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字魅力,积极改变学生对语文的情感,教师应通过调动语文学科的知识性、趣味性,来唤起许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只有这样,语文才可能成为最灵活、最有趣、最有吸引力的学科,语文老师也才可能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成绩,也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次,求真务实,注重理性思考。在新课改的指引下,近年来,语文教改异常活跃,教学方法探索尤为热烈,众多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各种优质课、观摩课层出不穷,似乎给当前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在一些优质课、观摩课上,很热闹,很煽情,学生也很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现。但教师所提出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语文教材的编者或是某些“权威人士”的观点,教师没有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一切按既定的问题和答案进行,缺乏自身对教材的理性思考,这些教学与其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倒不如说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作秀的舞台。语文教学公开课,很多就是“作秀”,“自主、合作、探究”只不过是公开课的“招牌”。

语文课堂上漠视学生独特的思考,语文教学上忽视对学生独特才能的培养和引导,语文教学无视本地教育现状和本校生源特点盲目地赶潮流,等等。这种语文教学把活生生的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当成了机械的相同的可批量生产的“物”,泯灭了人性;无视地区特点和现状,是盲目的教学,是功利性的“泡沫教学”的体现。这正是语文无效教学的体现 。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开展语文教学,开展真正适合高中教学的,深挖教材的,倾向于理性思考的发现式语文探究课。

最后,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在应试教育面前,一切教学围绕高考要求展开,从而使许多学生越来越害怕语文,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同时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生要想在短时期内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效果是不太明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让学生体会到被认可的情感体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应注意挖掘学生潜在的优点、长处并及时予以鼓励,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鼓励其勇于尝试,对精力不够集中的学生要委婉的提醒,要多关注成绩差的学生,同时还要着重表扬进步者,树立榜样,来促进学生信心的树立和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信心的提升,才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几点,是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就笔者本身而言,在目前的这种教学模式下,这种情况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但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语文教学不逐步改变这种现状,那语文学科将永久的失去其应有的魅力。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认真解决好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焕发青春和生机,才能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让学生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写在后面的话:

9.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篇九

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 杨胜敏

【摘 要】高中地理教材,是一种图文并茂的资料。高中地理教材自身图表直观、生动、有趣,更加贴近高中学生课堂活动,进而创设了一种有时代气息的地理教育教学情境。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够顺利得到实施,最为关键的因素就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当今情况下,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加深对课程标准以及新课程理念进行理解,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适应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将自身聪明才智发挥出来,立足于高中地理教学课堂,讲究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以一种积极心态来投入到高中地理

教学课堂的改革中,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素质,在改革中发展高中地理教育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于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出发点主要为了让高中学生得到良好的学习成绩,将应试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而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对高中学生实施全面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高中教育对于学生所具有的人文关怀体现出来,更加体现出当今新时代中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全新的风貌。作为一种坚持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前线的高中地理教师,要求高中地理教师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具体的执行人员,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思想转变,对当前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起到了决定作用,对新时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新道路进行探索,同样是摆在我

国高中地理教师面前全新的课题。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要转变教学理念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综合性。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所以我们说,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对当今新课程改革所提出来的要求进行充分落实,要求教师必须要将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之中。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设计的思路方面,要求教师必须要将过去

传统的学生听、教师讲这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改变,能够运用一种启发式的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方式,贯彻当前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为主体以及教师为主导的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以求能够达到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这二者有机和科学结合,在最大限度上对高中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发挥。在高中地理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要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充分发挥,不能够理解对学生学习活动下结论,要鼓励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多尝试、多探索、多看以及多听,将培养高中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作为主要目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要对高中学生叙述进行专心的倾听,对高中学生在课堂上面的反应进行接纳,和高中学生一起讨论,实施共同的评价。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要营造学习氛围

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

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将过去传统的将教师作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个参与式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关系,高中地理教师能够通过一种幽默以及风趣的语言,一种欣赏以及和蔼的目光,一种亲切以及慈爱的神态,创设一个自由、宽松、和谐以及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进而使高中地理课堂能够成为一个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使高中学生处于一种愉快以及轻松的心理状态之中,进而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积极想象。相关实践证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鼓励高中学生在地理课堂上面大胆发言,直言见解,更加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师对学生所想和所知进行及时的洞察,进而在第一时间内对高中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思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逆行那个解决,更加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及时沟通和积极配合,同时锻炼和培养了高中学生自身的自信心以及钻研精神。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一节课程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取决于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师讲授一些难点知识或者枯燥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那些并不容易被理解的知识转变成为学生生活过程中鲜明的例子。高中地理教材上面的知识往往都是具有很强理论性和专业性的知识,想要让高中学生很好的理解这些内容,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如果高中教师能够将这些地理知识成功转变成为高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例子,再对其加以讲解,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师为学生讲授一些具有很强对比性,而且十分容易进行混淆的知识时,要求地理教师采用一种表格对比的方式来进行比较,因为高中地理课本上面太多知识都是采用文字的方式来进行表述和表达,而那些十分容易混淆的内容就十分不容易被学生掌握,如果地理教师能够采用表格的方式来将这些知

识进行归类,进而实施一种深入的区别以及比较,就能够加深高中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高中地理教师讲授重点章节以及重点内容的时候,高中地理教师能够将这些知识放在题目里面实施一定的讲解,如果教师仅仅进行知识的讲解,进而让学生去背知识和记知识,那么,学生并不会真正感受到这些知识所具有的重要性,就不会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来源和原理,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将这些知识放在题目里面,鼓励学生去实践,进而再为学生进行讲解。

【参考文献】

[1]贾东南。高中地理教材中问题研究的情境教学法探索——以“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为例[J].新教师教学,2012,(09)

[2]彭升。塑造知识模块体系形成小组合作交流——浅谈“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2,(04)

[3]崔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谈高中地理中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现代阅读,2012,(13)

10.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十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92-01

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分析和把握词汇以及语篇,而且还要分析和解码句子。要系统归纳语篇所隐含的信息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获得探寻阅读材料的内涵以及巧妙地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这就需要广大高中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授给学生相关理论,让他们知道如何理解和分析材料,训练他们的阅读技能,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逐渐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一、借助语法分析文章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法分析阅读材料中的句子间关系、句子中的事物或人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的语言材料,从而把握文章所表达的信息。反过来,如果没有很好地分析其中的语法和句法,则不能很好地阅读下去,也往往会出现理解偏差。从高中英语的大量阅读文章中可以看到很多结构复杂的长句、复合句以及难句,而且还会出现大量的并列句以及各种从句。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分析这些句子的语法,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速率,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理解水平。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借助不同的用词和表达,把握好词语的字面意义以及真正含义,从而最大限度地掌握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信息。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从英语阅读课来看,教师要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不但要通过讲解让学生回答问题,传授理论知识,还应该训练学生在阅读训练中获得多种类型的阅读技巧和能力。还要根据阅读材料以及目的的不同,训练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技巧和方式。比如,不能运用查电话号码的方式来阅读小说;不能运用浏览报纸的方法来阅读专业书籍。所以,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文章类型以及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试用、使用不同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例如可以在阅读有着鲜明主题的文章时,可以运用略读(skimming)来较快地获得它的表达主旨或中心思想。在阅读广告或者时间表等材料时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扫读法(scanning),也就是不再读完全文才寻找答案,而是依据相关问题到阅读材料中寻找所需要的具体事实或者相关信息。例如,如果用来裁定文段陈述的正误时,也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上下文的线索、事实以及观点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态度和目的。还可以依据构词法,前后语境中的反义词、近义词或者句群含义,从而预测生词含义,提升阅读水平。

三、利用多种资源,扩大学生的背景知识

学生如果没有在阅读过程中理解相关的图表、修辞以及俚语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形成程度不一的阅读、理解障碍。而且学生在各方面还不甚成熟,阅读材料中的很多知识都超出了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范畴。比如说,刻画成年人生活以及情感经历的文章、描述自然学科知识的相关材料等,都给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了比较大的困难。因此,教师要承担很多的教学压力,要从网络以及英文报纸、杂志以及文章中挑选出多种类型的题材以及体裁文章,并将之印发给学生以供他们扩大阅读面,借助不同的文章内容以及类型来拓展学生的视野、累积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四、阅读时应注意一些小技巧

学生必须要具备优秀的阅读习惯,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边阅读边思考,形成整体阅读和理解的太死,不断地提升阅读速度和质量。而且还要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新词汇,从而为提升阅读理解的效果和阅读速度奠定良好的词汇基础,教师要适当地向学生讲授英美等英语国家的概括,这涵盖了它们的人文、历史、地理以及风土人情等较多内容,从而不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理解误区。而且还要懂得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相关材料。此外,还要用好相关的关联词来协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具体含义。部分较长的复合句有着复杂的结构,而且显得艰涩难懂,学生就能够按照相关引导词以及关联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快速地分析出它们的主干以及重句,更好地理解句意,在段落中或之间也有很多关联词,如but,however,although,even though,as,because,so等。学生要运用这些词汇来更好地分析段落与段落之间以及句子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迅速地掌握段落的中心或主旨。

五、讀懂题意、选择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先看懂题意,再进行答案,也就是要带着问题来阅读文章。首先要从题干上掌握问题的相关类型,看清楚是客观信息题或者是主观判断题。如果属于客观信息题,就需要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答案;如果属于主观判断题,则要考察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没有标明的理念以及贯穿全篇材料的中心主旨等。这类题目重点在于分析和推断出作者的意图、态度和深层次推敲整篇文章的含义。而且还要看到试题题干和所有选项的相关信息,之后针对性地扫读所有问题,快速定位有关信息,而且还要借助这些信息来整合、对比以及分析它们,从而借助逻辑思维排除干扰项,从而确定正确答案。这样一来,就极大地强化了英语阅读的目的性,而且还提升了阅读理解的正确率,这种方法特别适宜于理解和把握图形表格类的题材。

从上文可以看出,鉴于阅读理解在语言技能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因此,要将阅读教学当成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要借助多种类型的阅读方法和技能,训练学生获取、处理以及分析相关信息的能力,能够充分地运用英语来思考和表达自我。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能够掌握语言知识,获得文章中的相关信息,而且学生还会把握英语国家的概况、群体思维的方式以及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戴进.高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2)

11.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十一

审美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丰富知识为目的, 通过对学生的情感世界用美学理念进行开发,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学的熏染, 进而使学生的情感道德得到升华。同时, 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学生不仅能够对诗歌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还能够发现美、感受美, 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够获取知识, 又能够有一个美的享受, 其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 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重点, 通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创设审美教学情境

在新课改下,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应该合理引导, 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也是如此,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审美教学情境, 丰富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情感, 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审美。教师在教学展开之前, 要特别注意引语的设计, 一段高质量的引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欲。尤其是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中, 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审美情绪的渲染, 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审美的情绪, 加之教师的有效引导, 使学生的审美欲得到全面激发。例如, 在进行《望海潮》一文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段引语来导入课堂主题, 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去过海边的同学都看到过潮起潮落, 海水上涨时的波涛汹涌以及潮汐现象都非常壮观。在钱塘江畔也有类似的景象, 并且还有很多美丽的诗词, 哪位同学知道有关钱塘江的诗词以及传说呢?现在, 我们一起来欣赏《望海潮》, 体验柳永笔下写出来的杭州。此外, 审美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明确价值导向, 通过在诗歌教学中展开审美教学, 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等方面都逐渐成熟, 进而学生的品德与人格也到了有效塑造。在审美教学情境的创设时还要利用好美学的激励功能, 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的学习风气。

3.感受高中语文诗歌的音乐美

在诗歌教学中要注重朗读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学生抒发情感, 更加准确的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境, 进而使学生感受到诗歌之美。在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 很多课堂教学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只是把朗诵作为一种形式, 没有发挥它的真正作用。在新课改下的诗歌课堂中, 学生在朗诵之前, 教师应该为学生传授一些有关诗歌朗诵的基本经验, 例如语句的停顿、语速的调整等工作,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该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带着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朗诵。在学生掌握了诗歌整体情感之后, 仔细调整诗歌朗诵的详细步骤, 注意抑扬顿挫语调的应用, 真正体会作者要传达的情感。

4.品位高中语文诗歌的遣词美

一般来说, 诗歌的语句简洁而具有表现力, 通常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以及深刻的道理。在语文诗歌教学中应该抓住诗歌的这一特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琢磨诗歌语言, 真正品味到诗歌的遣词美。例如,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旅夜抒怀》这篇诗歌时, 要重点引导学生对“涌”、“垂”两个字进行反复揣摩, 让学生感受到“涌”表现出的月光下江水涌动的景象, “垂”字则表现出深夜天空中的星星有一种近在咫尺的感觉。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对这两个字进行重视, 让学生正确体会诗歌含义的同时, 感受诗人的遣词艺术。

5.领略高中语文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意与境相结合的产物, 通过诗人对客观景象的描述来展现整体景象的魅力。意境美是指在客观景象的描述中加入诗人的情感、思想等因素, 使其相互影响, 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 表现出中国古代诗词的美感。在进行诗歌教学时, 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 展开丰富的联想,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在鉴赏诗歌时, 要注意抓住诗眼, 并以此为切入点, 分析诗歌的主要思想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让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诗歌。例如, 在进行《沁园春·雪》一文的教学时, 对诗歌上阕要抓住“望”, 下阕要抓住“惜”, 这两个词可以说是这篇诗歌的诗眼, 抓住这两个字, 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的分析诗歌主旨。

6.拓展高中语文诗歌的审美视界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 除了要注意以上几方面的事项, 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审美视界。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发现美的能力, 学会体验诗歌所表达的审美性情感。拓展学生的审美视界的具体方法可以通过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诵, 让学生对诗歌意境有深刻感悟。例如, 在进行《使至塞上》这首诗的教学时,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直”、“圆”两个字进行分析, 体会其中寓动于静的优美意境, 并以此进行拓展, 感受诗歌语言的力量。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具有审美性的, 是值得进行深入分析与拓展的, 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审美对象的分析, 拓展学生的审美视界, 改善诗歌教学质量。

7.结语

总而言之,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应用审美性教学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进行审美性教学的同时, 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得到加强, 陶冶了情操, 对于美的感受能力、发现能力等也得到了培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 审美性教学因为其独特的能够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特性而受到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欢迎。在新课改背景下, 审美性教学已经成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诗歌教学中, 通过审美性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增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陶冶情操。本文对审美性教学的真谛做了详细阐述, 从多方面介绍了该方法的实现过程, 用以提高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诗歌,审美性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崇春.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王伟.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高中古诗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3]王慧慧.高中现当代诗歌的审美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1.

12.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十二

【摘 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地理课堂的教学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受传统教育体制、和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此,学校等教育机构以及教师都应该作出积极的措施回应。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创新性 现状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113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创新性教学现状

现行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很多落后的地方,主要包括学校和执教教授的教学理念落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教师的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不足、学校对教师的引进机制不健全等方面。接下来,我将针对各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阐释。

首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高中学校以及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依旧保持旧的状态,这种旧理念的落后之处表现为学校和教师往往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志,也就是说,他们的脑海中延续了历来传统教育理念中存在的只重视结果不注重过程的错误思维惯性。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教师的教课以讲授知识点为主要任务,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的身体、生活、心理、家庭等方面的情况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关心和了解。

久之,在学生的观念中,学习考试成为至上的因素。但是,这种错误的偏差致使学生对学习之外的文体活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就是说,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自己,都注重只是学习方面的脑力发展,而忽略了其他艺术方面的脑力发展以及脑力之外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情感健康方面的发展。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生活的处理产生消极的影响,学校和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眼前上大学的利益,但这种教学手段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其次,随着新课标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现代技术应用到现代高中课堂教学中成为一种可能。多媒体课件技术的应用一改传统课堂教学中抽象、枯燥的教学状况,既增加了课堂的教学兴趣,同时也改善了课堂的整体氛围。更重要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为课堂注入新的元素,学生面对新鲜事物,很容易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并且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存在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弊端。一方面,学校的基础设施落后,很多学校仍然使用老式的教学仪器,而旧式的教学仪器往往存在反应速度慢、内存容量小、使用时噪音大并且使用过程后总容易造成机器卡壳的状况,这种仪器使用上的不便将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有时候也会导致教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缺失。因此,学校对旧设备的不完善的管理将对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旧的设备得不到更新,新的设备得不到引进,教师即使是具备了前进的教学理念,愿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将苦于没有合适的基础设施条件而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

最后,学校对于教师的引进机制不合理。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支配下,学校更愿意保留一些有经验有资格的老教师,他们认为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能够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学手段,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要相信具有老资格的教师。因此,很多学校不放手老教师,而在现在的学校教师引进体制中,教师的数量已经接近饱和状态,很多年轻教师缺乏相应的展示平台。年轻教师不能够融于进目前的教育体制中,就不能够对当前教育现状产生一些影响。归根结底,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还是因为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出现了偏差。即学校过多的注重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创新性教学的路径

面对当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性的严重缺乏现状,合理有效的措施应当被及时的提出。

首先,学校和教师要改变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提出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学校要摒弃原先的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观点,毕竟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培养是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出来的。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思维方式,摒弃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逐步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积极采取相关的措施手段以促进课堂教学的人性化发展。具体而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情景导入的方式引入一堂课,活跃教学氛围。比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的讲授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播放音乐的方式进行情景渲染,这样就可以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其次,改善“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性现状,还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方式加以完善。一方面,学校要主动了解高中地理授课教师的需求,并配合教师的意愿引进地球仪模型等教学仪器。同时在教室内安装电脑多媒体仪器,为授课教师进行课件授课提供有利的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学校引进先进的设备条件,而教师却缺乏相应的技术操纵能力的话,就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技能,面对现代信息技术,教师要掌握相关的课件制作技术,演示文稿技术,绘画、声效技术甚至动画制作技术等。

学校也应该改善教师引进机制和相关的教师工作评价标准。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学校要敞开胸口为年轻地理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并且,年轻高中地理教师在学校期间接受的知识往往是接近学科前沿的知识,这对于学生知识的更新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吸引年轻教师加入学校的师资团队中,不仅能够扩大学校的师资力量,而且能够为现有的师资团体注入新鲜的活力,这样更有利于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师资质量的提高。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改善教师评价准则。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成绩上,还应该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包括各项技能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等。只有转变硬性评价机制,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才能产生质的提高,学生才能够享受到真正的素质教育所带来的发展性效果。

1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十三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文体教学与反思

一、新课改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文体教学

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遵循了1992年和2000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文体教学上有了新的突破。在第三学段(小学5~6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没有提到“记叙文”“说明文”的概念,而是改称“叙事性作品”“说明性文章”[1]。阅读教学还强调读文学作品,提倡课文类型多样化。写作教学,除了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之外,还特别强调写想象作文,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创造力,并且要根据日常需要,练习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信等。第四学段(初中7~9年级)的阅读教学在小学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了解五种表达方式以及四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同时对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也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这份课程标准相对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在语文基础知识中删去了90年代大纲中所列的实用文体知识,但是在实施建议中对语文知识要求始终不变,仍然注重知识的精要、好懂、实用以及与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2011年,教育部对这个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其中教学内容变化不大,只是增加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目标,但实施建议中对语文知识的教学要求却更加明确、严格。修订后的课标不再主张对文体知识进行系统的传授,也不要求学生有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是要求学生在对具体语言实例的阅读、感悟中,掌握必要的文体知识,加强语感,提高实际生活中阅读和表达的能力。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及其修订版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收获,富于开放性和弹性。

课程标准颁布之后,多家机构着手编写了新课程教科书。这些教科书以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为旨归,突出了对语文素养的共同追求,但是在文体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差异。以初中为例,初中阶段的语文新课程教科书主要有三种,即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其中人教版以人文话题组织单元,围绕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编写者选编了一组组题材相似而体裁、风格各异的文章。但是,初中生掌握的文体知识有限,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有效地讲清楚不同文体的特点和差异,有可能造成学生无章可循,知识体系混乱零碎,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苏教版则改变了单一文选型教材的模式,围绕人文主题将读写听说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合成单元”。虽然组织单元的主要因素是人文主题,但是每个单元里所选文章基本还是同一文体,风格差异不大。这样安排既能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同时又能在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中掌握必要的文体知识,还能在几篇文章的比较学习中对某一种文体的特征和写法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语文版并没有以人文话题组织单元,而是延续了长期以来以文体组合单元的做法,仍然注意写作和阅读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跟文体组元的编排体例相适应,这版教材还很重视多种表达方式的协同训练。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阶段的文体教学

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2003年教育部又印发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这份课程标准将高中语文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按照“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对文体教学提出了一些要求。这份课标的教学内容中没有采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概念,而是提及了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这三类文本,并且在实施建议中对这三类文本的教学要求和阅读方法有详细的规定。这是文体上与时俱进的表现。选修教材按照文体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中对相应的文体都有具体的要求。例如,在“新闻与传记”这个系列中,就要求“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2]。

通过初审的高中新课程教科书总共有五套,分别是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鲁人版、粤教版。这些必修课教科书都遵循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模块编写、灵活组元的原则,体例和呈现方式多样,在文体教学上差异较大。人教版教材没有完全按照文体和人文专题来组织单元,而是结合语文的基本要素构建模块化的教学系统,分为四个部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讨”、“名著导读”。苏教版教材以人文话题为统领,形成若干专题,专题里面有导语、学习板块、积累与运用和写作指导。专题导语采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彰显了专题的文化内涵,但是对相关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缺少提示,这样有可能忽视阅读鉴赏中所必须掌握的文体知识。语文版教材采用文体组元与主题组元相结合的方式,既考虑了文体的特点,又兼顾了选文的人文内涵,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能够有机统一。鲁人版教材突破了选文的限制,将文体知识的学习和文体表达的训练同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语文的应用学习和实践学习促进文体写作能力的提高。粤教版教材在这五套教材中对文体知识的教学最有特色。它用文体、活动、语体三条线来组编单元,5册必修课教科书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分别按照活动和语体来组织单元,而第二、三单元都是按照文体来选编课文的,涉及的文体有散文、小说、戏剧、诗歌、新闻、传记、科学小品等。由此可见,这套教材不再以过去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文体分类,而是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体分类,并把实用类文体中的新闻、传记、科学小品看成与论述类、文学类文体并列的一类独立文体。这样既理清了中学语文的文体,又体现了文体教学的时代性。

三、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文体教学的反思 1.文体研究取得进展,文体教学理论研究仍需完善

文体其实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文体研究不能与时俱进,那就将成为文体教学有效发展的瓶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文体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可以说为我们的语文文体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但是,文体研究不等同于文体教学理论研究。文体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体,它属于文章学和文艺学的研究领域。而文体教学理论研究则以教学理论为研究重点,主要探讨各类文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新课改以来,文体教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语文教育期刊上与文体教学相关的文章层出不穷。这些文章多从阅读和写作这两个板块对不同文体的教学现状、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但是这些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如果要让文体教学取得实效,那在文体研究深入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加强文体教学理论的研究。

2.文体教学应该坚持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大力弘扬人文性是新课改的宗旨,所以无论在新教材编写还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对人文性有所偏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对于文体知识,新教材中有提及,但是相对零散,不能为文体教学提供文体范式。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普遍重视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和人文性的剖析,却忽视了对文体本身的教学。同样在写作教学中,学生的文体意识也在逐渐弱化,写出来的文章越来越缺乏体裁特征,显得不伦不类。在人文泛化、讨论泛化的语文课堂上,文体淡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学生文体感的缺失也越来越严重。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语文教科书只注重工具性不行,只注重人文性同样不行;工具性不能代替人文性,人文性不能代替工具性。二者的关系是„统一‟,而不是„合一‟;是渗透融合,而不是简单相加。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弄成两张皮,或生拉硬扯地往一起捏合,或把人文性弄成„标签‟,都是不足取的”[3]。我们应该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掌握语言工具的过程中体会人文精神,在学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哲理。文体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科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不能因为文体教学存在很多弊端,就排斥它。如果淡化了文体,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失去了自身独特的语文味。

参考文献

14.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十四

席勒认为:“美是活的形象, 是客观存在。”既然美是具体可感的, 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 更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美、观察美、认同美, 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来优化学生的心理气质和精神境界。

西方美学家将审美的对象定位于崇高和优美两大领域。崇高又称“壮美”, 它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象, 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使人心潮澎湃, 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 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

选修课文《瓦尔登湖》是一篇极具崇高美的篇目。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将其肢解, 让学生去赏析文中的个别优美画面和优美语句。实际上, 《瓦尔登湖》恰似瓦尔登湖,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倘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配之以动听的天籁之乐, 让学生在音乐的牵引下, 去神游湖东端平坦无垠的沙滩, 穿越湖边的迷雾森林, 笑看花开花落, 细数流萤飞虫———美文伴之以仙乐, 美感便会油然而生。而此时, 教师只要些许点拨, 就可以让学生尽情倾诉欢乐后的惊喜和惊骇后的喜悦。那么, 大自然的粗犷壮丽、雄浑伟岸便会自然激荡于他们的内心, 同时, 崇高之美也会自然地被他们体会到。在学生捕获到“崇高美”的同时, 教师应及时将学生的思路迁移到“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的古赤壁,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与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让他们的心灵随着天光水色而澎湃, 伴着风起云落而激荡, 在感受造物主神秘绮丽、自然界鬼斧神工的同时, 去认识美、认同美。

又如在进行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投闲置散、不被重用的客观现实外, 更应当让学生感受作者“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后壮志难酬却又志气凌云的英雄胸襟, 让学生感受他的万丈豪情、崇高气度———此时, 教师只需及时唤醒学生的记忆, 他们就会自然联想起身受宫刑, 但却坚持完成“史家之绝唱”的司马迁;奉旨填词, 一生混迹于歌栏酒肆之中的柳三变;才思过人, 不让须眉的易安居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年毛泽东……学生在感受名家情志、大家风采的同时, 其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刺激而获得显现, 自会于崇高和肃然中反观个人, 提升自我。

与崇高一样, 优美亦是美的基本形态。“优美又称秀美、纤柔美、阴柔美”。实际上, 我们在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很多篇目中都能发现“优美”的痕迹。

自然界的优美, 表现为自然景物以光、色、形、音等合规律的组合所呈现出的阴暗、浓淡、大小、高低、刚柔在矛盾中的统一, 它们以自然地完美和谐作用于主体的感官, 进而使主体获得安静恬美的心理感受。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这样描写秋花:“从槐树叶底,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或在破壁腰中, 静对这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 (朝荣) 的花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者白色者为佳, 紫黑色次之, 但红色者最下。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 教长着几根稀稀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使作陪衬。”此处, 作者以简单素雅之笔, 绘出了牵牛花的形态、色泽、质感。而牵牛花的形、色、质均融入了作者本人的淡泊和宁静, 饱含作者个性的景物描写也因此能够给学生的感官带来温柔祥和的美感, 并且带动学生能动地寻找简约, 热爱自然, 置身于阴柔美中。相似的篇目另如《囚绿记》,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文中对常青藤描写的同时, 感受文字底下蕴藏的作者的主观情感, 引导学生探寻“藤”和“人”的精致、轻盈、秀雅等品格, 透过这些品格, 领略优美。

人的优美, 是其内外的和谐统一, 是自然体态和人文气息共同造就的美。这种美是作家以模拟优美事物的手段而激活人们内心潜藏的经验而得以实现的。如白居易《琵琶行》中那位“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领略其演奏技艺之高超, 演奏旋律之美妙外, 还应深入其内在。而学习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时, 学生在感受崔莺莺“娇滴滴的媚”的时候, 更应审视她对爱情忠贞不渝、从一而终的情怀。还有感天地、泣鬼神的窦娥, 贫苦一生、忍辱负重的大堰河, 单纯质朴、追求美好生活的香雪……这些人物的内在无不潜藏着巨大的理性力量。所以, 语文老师应指导学生对这些人物进行深入的剖测和解析, 使个人的情感与人物的命运相契合, 从而捕捉到优美。

毋庸置疑, 美能使学生从精神层面获得解放和自由, 将学生从自然物质和世俗庸俗的约束中解脱而出, 上升到理想绝美的层次, 并顺利抵达一种随意自然、与万物同体的和谐境界。通过审美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性情能得以陶冶, 情感能得到净化, 最终具备独创精神。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 带领学生步入美的殿堂, 寻找美的身影。

参考文献

[1]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刷出版社.1980年版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15.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十五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复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45-02

一、转变观念,让学生自己做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关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应离不开学生这个唯一的主体,课堂这个独特的环境,文本这个必不可少的学习材料。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即使是高三总复习阶段),笔者都坚持贯彻实践新课改理念,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阅读课为例,上课时,先由一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课本上的或课本以外的都行),篇幅在千字左右。学生听后思考5-10分钟,然后谈自己的感想(可以直接口头表述,也可以先写出来再读),发言不少于200字。发言人可以是学习小组推荐,也可以自由举手,每节课都有十多位学生阐发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最后由朗读的学生做分析、介绍或者讲解。大家发言时,同学们认真听,或受启发,或受教育,有时争论到下课铃响了还不愿罢休。每当争论不休、难于达成共识时,老师则从不同角度也谈谈自己的看法,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当然,将课堂还给学生,不是说老师就没事可做了,实际上,这样的课堂,老师始终都在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又是学生智慧的开启者和学生精神情感的浸润滋养着。一句话,做学生进步的引路人、服务者和指导者。

二、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需求,解决学生的最实际问题

高三复习,学生免不了要做习题、答试卷,老师自然也少不了批改试卷、讲析每一道练习题,传统的做法是“大水漫灌”式复习(也有人戏称为“地毯搜索式”或拉网“扫荡式”覆盖训练)。即,学生做试卷,老师讲试题,一道挨着一道,一份接着一份,走完高三语文复习的全套既定程序。其结果是老师不知道学生将试卷的文段读懂了没有,题目会答了没有,还有没有答题方面的疑难问题,拟写的答案是否规范、得体。因为老师对学生没有清楚的了解,学生对自己没有明晰的认识,所以只好按程序走,按套路做。学生对已会的题目也许做了多遍,不会的题目恰恰只做了一遍(或者一次也没有做过),老师讲题时只照顾自己的情绪,不能顾忌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要。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在备考中做了一些探索。老师精选试题编制试卷,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试卷。老师批改试卷,做好记录(这个环节非常重要),老师填写事先设计的《试卷分析记录表》,将每位学生在每一道小题上的表现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分析归纳出共性问题和个别差异。老师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应对策略及具体解决办法,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共性问题在课堂上集体解决,个别问题在课后单独辅导,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完全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学生得到帮助就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后仍然让学生自己解决。最后老师再用精选的习题进行问题复查,当堂解疑答难。请一些学生在黑板上板书自己的答案,师生共同分析学生答案的优点和不足,经共同讨论后,提出修改意见,特别是对那些多样性的答案和富有创造性的表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当堂给予缓释和化解。最终使学生的知识涵养得以扩大和巩固,解题的技巧和技能得到熟练和提高,思维的角度和层面尽可能宽广地去拓展和延伸,情感的体验和感受尽可能多样化地得到浸润和陶冶。

三、注意整体趋势中的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个性

高三复习,整体提高的方法比较多,但个体提高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一些在理科方面表现特别突出(或者考分总是很低)的学生。他们往往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或者感觉,对语文也不愿投入过多的时间,或者投入了就立即要回报、要“产出”,一旦没有回报、“产出”,便立即放弃、绕行。

对这类学生而言,耐心是首要的,兴趣培养是最迫切的,快速显现“产出”效应却最有说服力和号召力。“产出”的主体是学生,不是老师单方面努力就能奏效的,要让学生们明白其中的道理,激发出学生“产出”的积极性才行。因此,让学生自己去认识清楚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才能在复习中借长补短、突出个性。在批改结束学生的试卷并记录后,不能让学生单纯地去关注分数的得失、多少,而是透过分数去分析学生所拟写的答案有哪些不当之处,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文本的内容及题目要求,找到拟写答案的法则、规律和技巧,形成正确地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笔者对每位学生试卷中每一道小题的得分情况做出统计后,引导学生将自己前后试卷中同一道小题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明了自己在哪方面还有弱点和缺失,需要在哪些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而不是平均分配,这样就相对地为学生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学生在语文上所花费的气力少,成绩却没有降低,甚至还有所提高,学生的怨气自然就会相对减少或者彻底消除。其次,同一道试题由不同的学生将自己拟写的答案板书在黑板或者通过投影仪显示于大屏幕上,学生通过互相比较,自然就能够分辩出答案的优劣,在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答案的同时,还可以学到不同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策略,增长见识和能力。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耐心就不会减弱,阅读的能力和做题的积极性也就会有所增强,“产出”和回报自然也就不会低。

每位学生的成长都与教师的传教授业密不可分。如何激发学生自发学习课本知识是每位老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对语文这门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的课程,更要求老师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因此,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改变就尤为重要。把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我修正,提高自己,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语文这么课程的研究兴趣。让每位学生深深感受到语文对生活,对个性的影响力,从而为他们创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作者简介:

16.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十六

[摘要] 因为素质教育理念的创新,所以促生了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都随着学习新课程标准而发生深刻的变化。所有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来说,如何让新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进而开创一个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语文教学 互动 创新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发展,各所学校的教育水平也都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但是也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课堂上知识点讲解的过少、不够细致,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减少、教学工作不够明确、所谓的课堂延伸和拓展显得过于生硬等。针对这些情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解决。

一、坚持以学生和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以往情况下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作为中心,如今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观点,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在传统模式下,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单一的传递、讲授和灌输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死记硬背,对学习越来越厌恶。以往的教学中,习惯直接给出结论讲述结果,然后让学生去自己理解、记忆、练习和运用。如今应该参照教学内容设置合适的教学环境,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让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并培养科学精神。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法分层的关注,根据不同教材和不同学生,借助启发性的讲授方式,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题、动手实践、调查研究、交流辩论和自主合作等方法,让学生在众多教学方式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仍然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新课程改革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只有优化了课堂结构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的效率受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励方法和检查办法互相组合形成的最优方案而决定。只有把语文教学认真的进行下去,而不是仅在乎形式,才能加深语文教学改革。所谓的语文课程改革,其本质就是踏踏实实教学,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只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做到了最好,这样最终的语文教学才可以做到最好。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例如课堂的引入和切换、机制和情感以及阅读和训练。只要把以上六种情况认真研究,并且逐渐在课堂上实施,就会让语文课堂更加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努力寻找师生和教学的最佳平衡点,以最大限度促进教学课堂结构优化。

三、重建教学管理评价机制

在教学中,学习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评价指标。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只是对于结果的评价,更是一种激励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激励方式。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急需和必须构建全新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模式的落后在我国教育制度中是最大的短板,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评价改革时候,不可以忽略如下问题:牢记对以往工作进行经验总结,不可以忘记过去的工作带来的教训;要注意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通过寻找最合适的工作突破口,逐步加快评价改革工作。

四、知识、能力、认知和情感要互相统一

传统教学方式中过于注重对于目标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传统教学认为知识是根本,而智力、能力和情感等其他方式都是附庸,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严重的忽略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课堂教学完全没有素质教育的功能。而对于改革课堂教学,则需要首先加强对于发展的认知。让教学目标有原来的注重知识教学转变为现在的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以此保证达到素质教育需求。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结论教学,忽略过程,这种方式是一种走捷径的教学,让原本有趣的结论的形成过程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条纹背诵,传统教育将知识和智力完全的分离开来。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极探索新的知识,并且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众多困难和挫折,才能深深体会到,这是在学习、生存、生长和发展中所不可避免的过程。

五、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这就是一种情感教育。教师要时刻注意让自己的真诚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现代教育教学中,很注重情感教学。并且,也有实践证明,将情感教育适当的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总结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的推进。所以,作为一个改革潮流中的语文教师,应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当前的教育,要保证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生活形成了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也是对于生活的反应。时代在进步,历史在发展,原本的灌输式的语文教学缺点已经越来越多,“应试教育”让学习的初衷完全的扭曲,单纯的知识的训练,单纯的技巧技能的强化,全都是为了应对考试,这种传统而又错误的教学方法,会严重影响新时期的教育。所以,要加强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并且深入反思传统的语文教学所存在的利与弊,要与时俱进,更新思想,快速转变教学观念,将新课程改革更好的应用到未来的语文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7.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篇十七

对教师而言 ,先进的教育观念不仅会影响其教育方式 ,更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要坚持传统的 “教书育人”、“以德立教” ,更要不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完善学生观、课程观、评价观 ,倡导新作风 ,树立新形象 ,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为 己任 ,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教学活的根本 出发点。不能局限于以往的教育观念 ,仅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人文修的培育 ,应从素质教育的 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来开展 自己 的教学动 , 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路径并不断创新 ,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并帮助他们塑造品格、完善心性 ,真正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 的培养 目标 ,做到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二、注重平时积累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课标发生变化后 ,教师的任务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从以往 的简单传授到如今的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对于学生而言 ,唯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摒除以往 的死记硬背 ,通过平时积累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进 而获得更深人、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如能在平时积极倡导学生注意知识积累 ,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启发。双管齐下定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上述目标例如 ,在学习《身边 的科学 》 这篇说明性课文时 ,教师应在讲授文章内容 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理清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抨顺写法上的脉络 ,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晤,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以兴趣带动教学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 ,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还能深人挖掘学生 的内在潜能 ,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对事好奇、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 ,以吸引学生兴趣为切人点 ,创造 条件使语文教学的内容迁移到学生兴趣浓厚之所在 ,辅之以生动化、趣味化的讲解 ,做到以兴趣放飞学生心灵。具体而言 , 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普遍 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教师可以采用层层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开动脑筋 ,联想下一个可能发生的故事场景或情节 ,锻炼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来讲故事 ,对讲得好的学生给予充分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和 自豪感;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如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踊跃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让学生爱上课堂 ,爱上语文。

四、丰富教学模式 ,开展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的情境 ,把这些情趣盎然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人课堂 ,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 内容。在小学语文 的教学中 ,情境式教学不仅是丰富教学模式 的有效手段 ,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 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师如将情境式教学运用得当,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 ,在学习《看浪花》 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 以采用多媒体教学 的方式 ,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浪花的视频 ,通过风景再现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海恢弘 的气势与壮丽 的风光 ,从而激发学生对这篇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再比如 ,学习《四季 》 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 ,带人大 自然 ,从大 自然中选取某一典型植物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让书本上的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陶冶了学生 的情操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以情动人 ,注重情感教育

上一篇:小雪杂文随笔下一篇:司法部公告第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