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一词多义

2024-11-06

古文一词多义(共12篇)

1.古文一词多义 篇一

《核舟记》一词多义

一.虚词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中轩敞者为舱(是)为人五:(刻有)

者: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并且)启窗而观(连词,然后)

以:能以径寸之木(用)以至鸟兽、木石(甚至)

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云:盖大苏泛赤壁云(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此中人语云(说)

二.实词

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技艺)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加上,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木:能以径寸之木(圆木)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是)

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

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天启壬戌秋日(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语:如有所语(说话)此中人语云(告诉)

2.古文一词多义 篇二

关键词:认知角度,“cake (蛋糕) ”,一词多义现象

一、引言

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认为语言形式与其所指的实体间没有任何的对应关系, 音义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但随着社会, 文化的发展变化, 人们在以知词汇的基础上认识新事物, 造成了符号无意义的拓展或延伸, 即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多义现象是自然语言的普遍现象, 但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还是一种认知现象, 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隐喻和转喻作为重要的认知方式在词义的变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根据认知语义学对多义现象的分析, 描述变化多端的真实世界的语言是以隐喻的形式体现的, 各种意义之间是系统的, 自然的关系, 即后一个义项是以前一个义项为基础的:A→B→C→D等。 (Taylor, 2001:106—115) Leech (2000:318) 认为词义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实现的。但隐喻和转喻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它们在词义扩展和延伸中各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人们在构造词汇新的意义时认知结构是怎样的?英汉的词义延伸是否完全一致?本文从对“cake”一词从转喻到隐喻的意义变化, 探讨和回答以上问题。

二、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观

隐喻和转喻作为人们的重要认知方式, 对人们认知事物和事物概念的形成, 语言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Lakoff和Johnson认为, 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 这个投射过程以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联想为基础, 即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关系特征。所以隐喻也可以说是用一种人们所熟悉的具体的概念表达另一种新的抽象的, 不易感知的概念。例如, 空间是具体可感的, 而时间则是抽象的, 不易感知的, 于是, 我们就借空间的语言表达形式描述时间, 如“时间很长”、“下个月”等。而转喻的本体和喻体是在同一域中进行的。两者是一种替代关系, 即通过某个认知上的显著部分或特征, 或有特殊关系的临近事物理解整个事物。例如, 我们用“头脑” (head) 转喻首领、头脑、智力、天赋等。正如隐喻靠的是相似性联想一样, 转喻离不开相关性联想。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 隐喻研究一直都备受关注。而近年来, 转喻研究也逐渐开始受到中外认知学者的重视。实质上, 转喻更具有本源性, 即在很多情况下转喻是隐喻映射的基础, 但它们之间并非截然分开, Johnson曾说:“相似性是被增添到邻近性上的, 因此任何转喻都带有一点隐喻的色彩, 任何隐喻也都带有转喻的痕迹。” (Goossens, 2002:351)

三、cake的义项分析

词汇的义项大致包括本义和引申意。再次对事物进行范畴化或概念化的过程, 即词义的引申过程。它是指从单义词的一个中心结构变为多义词的中心结构。cake的概念的改变是从两方面进行的, 一是从本义的邻近性关系考虑在本概念内进行拓展, 这从认知角度来看属于转喻。二是从本义的相似性关系考虑, 向不同概念域映射、拓展, 即不仅把蛋糕看成一个由鸡蛋、面粉加糖和油制成的松软的糕, 意义单一, 而且把它看成与它形状相似的块状物, 这从认知的角度来说, 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隐喻的思维结构。当“蛋糕”被重新概念化后, 它所涵盖的事物更为广阔, 不仅包括外部特征的相似性, 而且包括事物内在的重要性, 如“好的东西”。

词汇包括简单词、合成词和习语。因此, 我们在分析cake的义项时, 主要从简单词和习语的意义两方面出发。为了更清楚地描述“蛋糕”由转喻到隐喻的意义转变过程, 我们将“cake”的义项分为以下几项。

(1) a soft food made by baking a sweet mixture of flour, eggs, sugar, etc. (糕、饼、蛋糕) 。

(2) a flat shaped piece of something, esp food. (饼状物, 尤指食物) 。

(3) shaped or hardened mass of a substance. (块状物) 。

(4) the total amount, esp, of money or goods, that is to be shared among everyone. (人人均有份的钱或货物的总数、总量、总额) 。

(5) (sell) like hot cakes: (to be sold) very quickly (销路很好) 。

(6) Have one’s cake and eat it (too) :to have the advantages of something without the disadvantages that go with it (非正式, 得其利而无其害) 。

根据词典对义项的标示, 义项 (1) 最早使用, 是cake的本意, 这个义项包括了cake的具体和典型性特征, 即“由鸡蛋、面粉加糖和油制成的松软的糕”, 如“a chocolate cake, to bake a cake, a birthday cake”等, 而其他的几个义项都可被看成后来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来的意思。根据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 cake在最初用来表“蛋糕”这个概念时, 音和义之间没有认知理据, 是任意性的结果。而义项 (2) 就带有转喻的认知特征。蛋糕是食物中的一种, 且其形状与各种饼类相近, 因此把蛋糕转喻为“饼状物, 尤指食物”, 如“a potato cake, a fish cake”等。这就是利用了两者之间在“食物”上的相关性, 即邻近性, 在同一“域”内, 以部分代整体, 这就是转喻的思维模式之一。义项 (3) 用蛋糕表示“块状物”, 很形象。因为我们在吃蛋糕时一般都是把它切成一块一块的, 所以在表达“a cake of soap”时, 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蛋糕一块块的样子。在这里, 人们不再把蛋糕看成食物的一种, 而是看作一个与蛋糕形状相似的块状物。随着转喻成分的减小, 隐喻的成分增大了, 但暗含的转喻基础仍在。在义项 (4) 中, 由于一个整的蛋糕经常被几个人分成几小份来吃, 蛋糕的意思在此是人人均有份的钱或货物的总数、总量、总额, 所以看到这个意思我们就会想到分蛋糕, 英语中有“Cake Division by Majority Decision”和“How to cut a cake almost fairly” (Google网) , 汉语中也是如此, 如“1.9万亿元的大蛋糕怎么切?解析2006年中央财政资金五大流向”, “谁在切分医疗蛋糕”。蛋糕也可以被看成货物的一种, 在这里分蛋糕就代表分货物或资金的总量。根据分析该义项既可看成隐喻又可看成转喻, 属于两者的交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各种花色的“蛋糕”纷纷出炉, “春运蛋糕”“手机蛋糕”“年底市场蛋糕”“假日旅游蛋糕”“求职经济大蛋糕”“被冷落的蛋糕——农村市场”, 等等, 不一而足。这里的“蛋糕”都具有“市场”的意思。义项 (5) 中的“销路很好”也是指代市场这个意思。这时表达的意思已经从具体的食品域“蛋糕”跳到抽象的经济域, 由于两者所处的域不同, 即从一个域映射到另一个域, 因此用“蛋糕”代替“市场”可以被看作隐喻的思维方式。“蛋糕”的“市场”义开始只是临时的, 但随着大众媒体的广泛使用, “蛋糕”的新义逐渐被人们接受、认可, 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卫生、金融等领域,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蛋糕”的“市场”义已经固定下来了。但“蛋糕”的变脸并未停止, 由于“蛋糕”的词义特点, 它一般指好的, 预期能给人们带来利润的市场, 一般来说, 好的市场就能带来利润, 所以“蛋糕”又转指利润、利益等。如“经济全球化既非‘蛋糕’亦非‘陷阱’” (《经济参考报》, 1998年2月20日) “海尔认为, 要想在受机市场上取得突破, 必须做一块蛋糕独享” (人民网, 2003年1月23日) 。义项 (6) 中的“cake”也是指利益、利润的意思。如“Internet life no piece of cake for smaller newspapers, weeklies”, “Sustainability, Hamilto-nian value, and NNP in a Cake-Eating Economy” (Google) , “Privacy:Internet users want to have cake and eat it shock”, (By Grant Gross, IDG news service) 。另外, 无论如何, 利益当然是越多越好, 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像“做大2800亿投资做大奥运蛋糕, 基础设施投资是亮点”, “把舞蹈市场的蛋糕做大”这样的句子。“做大……蛋糕”便成为颇为流行的经济用语。随之而来的词语还有“做精”“做实”“做优”“做活”“做火”等。义项 (5) 、 (6) , 以及“做……”都与本义具有相似性特征, 从认知角度来说, 属于隐喻性思维模式, 因为这些义项中的各实体引起了“蛋糕”向不同域映射。这些义项都是与第一个义项, 即本义有相似性特征。这正符合了认知语言学中的“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的体验哲学思想。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知: (1) 在这六个义项中, 义项 (1) 是本义;义项 (2) 是转喻;义项 (3) 、 (4) 是转喻与隐喻的交叉;义项 (5) 、 (6) , 以及“做大……”都属于隐喻的认知思维。隐喻性义项多于转喻性义项, 但由于人的思维的复杂性, 不可能一下子截然分开两种思维方式, 因此就会出现转喻和隐喻的交叉现象。转喻性思维是在邻近性基础上产生的联想, 而隐喻性思维是在相似性基础上产生的联想, 语义范围更广阔, 所以在词义延伸中隐喻的作用大于转喻。但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了转喻的基础性作用。 (2) 从以上汉语中和英语中关于“蛋糕”义项的分析及举例, 我们可以看出, 由于人类对世界万物认知基础的相似性, “蛋糕”在汉语和英语中的意思都大同小异。但是又由于汉语和英语语言的不同特征, 有些意思又难免会存在细微的差别。

四、结语

本文通过从认知角度对“cake”一词多义现象的分析, 表达了多义词延伸的认知思维结构和呈现方式。词义延伸主要是通过转喻的邻近性思维特征和隐喻的相似性思维特征进行的。在词汇意义的延伸中, 隐喻的认知思维方式的作用要大于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 但转喻是隐喻的基础, 且两者具有交叉现象。由于人类认知结构的基本相同, 英语和汉语在词义延伸方面大体相同, 但是又由于英汉语言的不同特征又难免会有所差异。“蛋糕”为何会产生如此多的新义?从词汇学角度来说, 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表达的需要, 因此就会创造一些新的语言成分, 即通过创造新词或通过词义延伸的方式表达他义。“蛋糕”带来的新词语丰富了语言词汇, 使词汇花园更加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Dirven, R..Metonymy and metaphor:Differentmental strate-gies of conceptualization[J].Leuvense Bijdragen, 1993.

[2]Goossens, L..Metaphtonymy: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ny in figurative expressions for linguistic action[A].Byword of mouth:metaphor, metonymy and linguistic action in a cognitive perspective[C].Amsterdan:Benjamins, 1995.

[3]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4]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Z].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5]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Z].The Commercial Press, 2003.

[6]汉英双解新华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 篇三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范畴理论;转喻;隐喻

一、一词多义概述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需要语言来作为载体,语言能够有效地传递人们所表达的信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词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样就产生了很多新词。然而语言的表达形式是有限的,语言的内容却具有丰富性,是无限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词多义的现象便由此产生了。这样,一个词形表达多种意义,人们的交流更加便利了,也简化了人们的记忆过程。一词多义是自然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指一种词汇形式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义项。①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与演变,必然会产生一词多义的现象,这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体现。一词多义使得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更加简洁、便利,人们可以更好更灵活的运用语言。

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然而,一词多义是如何形成的,它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传统的语义学理论虽然也对其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充分。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观点出发,系统阐释一词多义现象。

二、从原型范畴理论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

原型观认为,范畴是由一些具有相似特征的成员组成的,这些成员都能代表该范畴。但是,每个成员代表该范畴的程度又是不相同的,成员与范畴亲疏远近关系的不同造成了成员地位的不平等性,这种不平等性使成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成员,具有中心性的特征;另一类则是非典型成员,具有边缘性特征。具有中心性特征的典型成员也就是一个范畴的原型,而其他的成员虽不及典型成员那样具有中心性,但也分别具有一些典型性。因此,范畴并不具有一个较为清晰、明确的边界,边界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范畴形成一个连续体,不可分割。

一词多义现象可以用原型范畴理论来进行解释。把一个词语的不同义项看成是一个范畴,这些义项中与原始义项最接近的义项称为原型义项,是这个多义范畴的原型。随着人们对事物的不断认识,一个词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就会不断地扩充,形成许多新的义项,这些新的义项与原型义项之间的关系或远或近,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概念扩充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更大更为复杂的语义范畴。这样,多义词就由此产生了。下面以汉语“兵”为例,“兵”在古代主要是指武器,如“兵器”、“兵刃”等。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即战士、军队,如“兵士”、“兵卒”。后逐渐引申为与军事或战争有关的事物的统称。在“兵”这个多义范畴中,武器义作为原始义项也就具有典型性,在此基础上意义不断延伸,形成了多个意义。这些义项虽然意义不同,但他们之间是有规则的,都是新的义项在原始义项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形成一个放射状链条式结构,从而形成一词多义现象。同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打”一词也具有多种不同的意义,这些义项之间也是有规则的。词的多种意义也是由动词“打”的中心义项不断扩展得来的。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三、从隐喻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

隐喻与一词多义是密切相关的,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更进一步地阐释了一词多义现象。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已经不单单作为一种修辞格,它更是作为一种工具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与认识一词多义现象。也就是说,隐喻是人类借助较为具体的事物谈论较为抽象的事物,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可以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因为通过隐喻可以使词汇更加形象化,人们的理解也就更容易了。

看下面的例子,“客车蜗牛般地行驶。”这个隐喻巧妙地把蜗牛的特征转变为了客车的特征,使客车缓慢前行这一形象生动的展示在了我们的眼前。一词多义现象在汉语中适用,同样在英语中也是如此。以汉语中的词语“火”为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火”的原始意义为“火是物质燃烧过程中散发出光和热的现象”。但是在一些合成词中,“火”又表现出了其他的意义。如火烧火燎、油浇火燎中的“火”都表现为着急的意思,十万火急中的“火”表现为紧急的意思。同样,英语中也不例外,“perter’s eyes were full of fire.”此句话意思为皮特的眼里充满了愤怒。“Anger is fire”也即“愤怒是火”,“火”从物理概念映射到了心理概念,“火”的含义隐喻为愤怒,“火”的多义也就由此产生了。可以说,隐喻是建立在事物具有相似性的基础上的,体现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通过隐喻,可以更好的认识与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由此得出,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借助隐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②

四、从转喻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

转喻不同于隐喻,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不在一个概念域中,而是从一个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性特征。而转喻则是建立在相关性的基础上形成的,源域与目标域都在一个范畴中。

转喻是隐喻的基础,隐喻是从表层来分析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转喻则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分析。如“前面走过来一群红领巾”这里的“红领巾”不单单作为一种物品而存在,它具有指示作用,它实际上指的是带着红领巾的人,起到了一种标志性的作用。因为红领巾是学生身份的标志,红领巾与学生具有相关性,这里用红领巾指代学生,“红领巾”一词在这里具有双重的意义,它在原有义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这一概念。再看下面的例子:“Have you ever read LU XUN.”这里以人名代表鲁迅的作品。通过转喻,一些词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含意与用法。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蔡权龙.隐喻化作为一词多义的理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5).

[3]刘佐艳.从认知角度看多义现象[J].外语研究,2002(5).

4.文言一词多义练习(答案) 篇四

1.备①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周全

②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具备 ③犹得备晨 准备 2.鄙①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②肉食者鄙 鄙陋、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 见识短浅 3.薄①薄暮冥冥

迫近

②不宜妄自菲薄 轻视 4.策①执策而临之 马鞭

②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③策勋十二传

记录 5.诚①帝感其诚 诚信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确、确实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果 6.辞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辞

②未尝稍降辞色

言辞、语言 7.次①吴广皆次当行 编次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停留 8.端 ①左手执卷端 末端

②其人视端容寂 端正 9.方 ①地方七百里

方圆

②方欲行 正 ③方其远出海门 当 10.夫①予观夫巴陵胜状 那

②夫环而攻之

发语词 ③荷担者三夫 成年男子 11.更①更上一层楼 再

②举杯消愁愁更愁

更加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 12.固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②汝心之固 顽固 ③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本来

13.故①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旧

②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特意 ③公问其故 缘故 ④故余虽愚

所以 14.顾①顾野有麦场∕

元方入门而不顾 回头看 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难道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拜访 15.过①过零丁洋 经过

②及鲁肃过寻阳 到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错 ④过故人庄

拜访 16.患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且人患志之不立 担忧

②无冻馁之患 忧患 ③为乡人所患 当作祸患 17.或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有时 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有人 ③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 18.间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

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时候 ③又何间焉 参与 ④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中间 ⑤遂与外人间隔

隔绝

⑥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暗地 19.见①路转溪头忽见 通“现”

②胡不见我于王 引见 ③于是见公输盘 召见

④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拜见 ⑤见往事耳

知道 ⑥昨夜见军帖 看见 20.居①居十日 过了

②不可久居 停留 ③面山而居 居住 ④鲁直居左 处于

21.绝①率妻子邑人来绝境 隔绝

②以为妙绝 极 ③群响毕绝 停止

④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独一无二 22.可①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23.类①绝类弥勒 像、类似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类别 24.临①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面对

②临溪而渔∕临池学书 到、临近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靠近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将要 25.且①年且九十 将要、将近

②且焉置土石

哪里 26.请①请献十金 请让我

②曹刿请见

请求

③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请教 27.穷①穷山之高而止∕欲穷其林 穷尽

②而不知其所穷

尽头 ③穷冬烈风 深 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困窘、贫穷 28.去①一狼径去 离开

②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29.舍①至舍∕屋舍俨然 馆舍、房屋

②舍文轩而窃敞輿∕

便舍船,从口入 舍弃、丢下

30.适①抱而适市 去、到

②而此地适与余近恰好 ③其体不适 舒适 31.数①又数刀毙之 几

②珠可历历数也 计算

③扶苏以数谏故 屡次、多次 32.所以①吾知所以距子矣 ……的方法

②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靠他来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③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33.徒①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 只、只是

②免冠徒跣 光着

34谓①谓为信然 说、认为

②谓先主曰 对……说 ③太守谓谁 是 ④予谓莲 认为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叫做 ⑥太守自谓也 命名 35.闻①余闻之也久 听说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 传闻、名声 36.谢①使君谢罗敷 告诉

②长跪而谢之 道歉 37.许①杂然相许 赞成

②时人莫许之∕

遂许先帝以驱驰 同意、答应 ③高可二黍许 表示约数 38.焉①且焉置土石 哪里

②始一反焉 语气词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兼词 在中间 39.异①奇山异水 奇异

②渔人甚异之 认为……奇怪 40.益 ①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

②满招损,谦受益∕有所广益 益处 ③益慕圣贤之道 更加

41.因 ①因屏人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于是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凭借

③罔不因势象形 顺着、依着

42.引 ①下车引之丁壮者引弦而战 拉

②引喻失义 称引

43.与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

②蹴尔而与之 给 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 44.再①再而衰 第二次

②日再食公输般起,再拜 两次 45.志①故为之文以志

②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做标记 ③且人患志之不立

志向

46.诸①投诸渤海之尾

兼词,之于

②其西南诸峰 那些 ③今诸生学于太学 各位 47.属①忠之属也 类

②徒属皆曰 辈 ③司命之所属 掌管

④神情与苏黄不属 相同、类似 ⑤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咐 ⑥属引凄异,哀转久绝 连接 48.足①蛇固无足 脚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值得

③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 充足 ④以中有足乐者 足够 49.卒①卒买鱼烹食 士卒

②卒获有所闻 最终、终于 50.坐①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

②口技人坐屏障中 坐在 ③满坐寂然 通“座”、座位 ④何坐?坐盗 犯罪

固定结构和复音虚词

1.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可是、但是 ..2. 然则何时而乐耶

虽然如此,那么 ..3.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恐怕……吧 ...4.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所以 ..5.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因此、所以 ..6.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当作 ..7.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凭借 ..8.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和……比谁…… ..9. 如太行、王屋何?

5.河中石兽一词多义 篇五

耳:古义:罢了。例句:渐沉渐深耳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并:古义:一起 。 例句: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 例句: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

是:代词 ,此,这。 例句:是非木柿 。 今义:判断词 是。

盖:古义:发语词,因为。 例句: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但,只。 例句: 但知其一。 今义:表示转折 但是,却。

求:古义:寻找。例句:求石兽于水中。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已:古义:停止。例句:转转不已。今义:已经。

如:古义:像这样。例句:如是再啮。今义:如果。

特殊句式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省略句

2.求之(于)地中 省略句

3.(僧)棹数小舟 省略句

4.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 倒装句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被动句

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题目: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狮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狮子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④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四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河中石兽与黔之驴

2.河中石兽最简短翻译

3.河中石兽复习资料

4.河中石兽名句默写

5.河中石兽的文言文意思

6.河中石兽单字翻译

7.河中石兽的一词多义

8.河中石兽中如的意思

9.《河中石兽》文章内容及主题思想

6.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综述研究 篇六

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综述研究

一词多义现象是不少学者怀疑、误解索氏符号理论的.诱因之一.本文通过时索氏符号理论的进一步阐释,对多义化的历时探索以及对多义化的认知解析,认为一词多义与索氏符号理论并不矛盾,多义词的词形与其任一词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理据性只存在于多义词的词义与词义之间.

作 者:李丹云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9)分类号:H313关键词:一词多义 索绪尔 历时 认知

7.论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篇七

一、商务英语中的词汇特点

商务英语是人们在国际商务交往中涉及或使用的英语, 包括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总的说来, 商务英语词汇一般具有专业性、正式性、简洁性、繁复性和新词飞速涌现等特点。商务英语区别于普通英语词汇的特点之一就是包含大量专业词汇、商务含义的普通词或复合词, 以及缩略词等, 而且存在同一词汇的多种商务词义现象, 很多普通词汇在不同的商务学科中有不同的涵义, 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和灵活性。因此, 在进行商务英语的翻译时, 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

二、商务英语词汇翻译中的常见错误及主要成因

由于商务英语词汇有着非常强的专业性, 因而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最常见的错误便是词义理解错误造成的翻译错误。下面笔者主要从一词多义及名词复数变义这两个方面着手分析其造成的错误。

1. 一词多义引起的错误

一词多义从认知学角度上讲是词汇通过人类认知手段从其中心意义向其他意义蔓延的产物。英语词汇灵活性的特点主要是英语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加和淘汰词汇的意义, 而英语词汇的意义多依据各自的前后搭配和上下文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概念的拓展或者缩小就是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由来。

这在英语文学语言中如此, 在商务英语中也不例外。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分析原语的整个语境, 熟知多义词的各种含义, 并且抽离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最为准确的表达, 使之出现在目的语中, 是翻译的关键所在。在商务英语中许多常见的英语词汇除具有普通含义和被新赋予的含义外, 还演变成了专业词汇、外贸术语等, 这对于商务人士来说, 其专门意义比普通意义更常见, 因此许多商务英语的翻译错误由此而生。

这类多义词, 由于词汇的辐射意义, 转移意义等因素, 拥有多重含义的可能, 但在具体的语境中, 其意义一般又是唯一的, 这就为译者在翻译时造成一定的困难,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一些实例, 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例1:average

(1) Last year, the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increased by ten pounds the average passenger weight they use to calculate aircraft loads.

(2) The F.P.A.doesn’t cover partial loss of the nature of particular average.

译文:

(1) 去年,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把用来计算飞机载荷的乘客平均体重提高了10磅。

(2) 平安险不包括单独海损性质的部分损失。

注解:在例句1中, average passenger weight为平均乘客重量, average的意思是“平均”;而在例句2中的particular average的意思为“单独海损”, 是指保险标的物在海上遭受承保范围内的风险所造成的部分灭失或损害, 即指除共同海损以外的部分损失, 因此average一词的意思是损失或损坏也可直接理解为海损。

例2:premium

(1) A premium of 2 percent is paid on long-term investment.

(2) Shares are selling at a premium.

(3) We may insure our goods for damage for small premium.

译文:

(1) 对投资期限较长者课获百分之二的奖励。

(2) 股票溢价出售。

(3) 我们可以花小额保险费给货物保损坏险。

在这里, premium在不同的语境中就具有特别的涵义, 因此, 大家在翻译的时候就不能想当然, 而应该多查资料, 找到与之最为匹配的涵义。

相信大家对这个词应该不会陌生。在一般的语境中, 作为动词, 它有“ (灾难等) 使失踪或死亡、需要, 值得”的意思。例如:

a hurricane that claimed two lives夺走了两个生命的一场飓风

problems that claim her attention应该得到她注意的问题

而在商务语境中, 作为动词, 它有声称、宣称及要求和索赔的意思。

例句:

The seller claimed that their quotation was the lowest among the countries suppliers.

卖方声称他们的报价在此国供货商中是最低的。

The company claimed on the carrier for the damage of their goods.

公司要求运输公司赔偿损坏的商品。

由此可见, 当遇到一词多义的词汇时, 根据上下文确定其含义,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是十分重要的。

2. 名词单、复数异义引起的错误

在商务英语中, 有些名词的单复数意思本来就是完全不同的, 它们之间也不存在引申或扩展关系, 而有些特殊名词是在从单数变为复数时发生的词义变化。在碰到这类词汇时, 就需要仔细辨别加以区分, 不能简单地把他看做是某个名词的复数而已, 否则翻译出的东西就会与原本要表达的意思发生偏离。比如:

例1:shipment, shipments

(1) According to the shipping schedule, there will be two shipments of crude oil before the end of the year.

(2) We insist on putting off the shipment till next February.

在例句1中, shipment作不可数名词, “装运”、“装船”解;而在例句2中, shipment作可数名词, “装运的货 (量) ”解。

例2:import, imports

(1) SINOCHEM handles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crude oil, oil products, chemical fertilizers, chemicals, etc.

(2) The importation of tobacco is the country’s largest imports.

在例句1中, import用作单数时, 作“进口业务”解, 而在例句2中, imports作“进口的产品”解。

例3:sale, sales

Sale为单数形式时, 作“出售”解, 即exchange of goods for money或者act of selling.如:

Two trade missions have been sent abroad to promote the sale of paraffin wax.

向国外派了两个贸易小组去推销石蜡。在这个例句中, sale可以译作“推销”, 再请看下面的例句。

Sales are up (down) this season.

这一季度销售额上升 (下降) 。在这个例句中, sales译作销售额。将抽象的名词具体化。

Summer (Winter) sales.夏季 (冬季) 大降价。在这个例句中了, sales作为“大减价, 大拍卖”解。当遇到类似情况时, 便不能再死板地按词索意, 即直译, 而需要以原词词义为基础加以适当的扩展或引申, 从而使中文译文跟原意更为贴切, 也更符合语言习惯。再比如:

(1) Heavy liabilities forced the company into bankruptcy.

(2) What new ideas do you have to keep overheads costs down in a company?

译文:

(1) 沉重的债务迫使公司破产。

(2) 关于削减公司的管理费用, 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在这两个例句中liabilities的意思是“负债, 债务”, overheads的意思是“管理费用”, 而其各自的单数含义为“倾向、责任”和“天花板”, 两者之间有着千差万别。类似的例子还有equities表示“贡”, 而非“公平, 公正”, minutes表示“会议记录”, 而非“分钟, 一会儿”等。另外, 还有damage和damages, 在英语里, 作为“破损”解时, damage只能用作单数, 但是, 当出现damages时, 即复数形式时, 只能作为“赔偿费”解。因此, 在翻译中, 即使是平时经常遇到的单词, 我们也应该仔细推究它的确切涵义。这类词汇虽然不是很多, 但在翻译过程中, 如果译者处理不当稍有疏忽, 就会偏离原本要表达的意思。

三、避免商务英语词汇翻译错误的几点建议

1. 严格遵守商务英语词汇的翻译原则

(1) 坚持语境适合原则

语境在所有翻译中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商务活动中, 主要语言活动都紧紧围绕着贸易活动这个话题而进行, 使之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贸易工作者使用的语言必须有效表达这个话题, 如贸易习惯用语、贸易术语、语篇格式 (例如合同、国际贸易定价单) 等。

(2) 坚持文化差异原则

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要想真正做到对等翻译, 就必须对原文和译文所代表的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 中西方的文化不同, 反映在语言上也会有所不同, 各自都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商务英语中经常会出现的a piece of cake和blue Monday两个短语。如果将a piece of cake译成“一块蛋糕”, blue Monday译成“蓝色星期一”的话, 估计大家就会弄不明白原文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 而若将它们分别译为“小事一桩”和“心情不好的周一”, 就较好地保留了语言的原有韵味。

2. 牢记各种词汇的惯用法和固定搭配

词汇惯用法和固定搭配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也知道, 熟记他们将有利于克服本民族语言和表达方式对翻译时所产生的干扰, 以便突破表面上的简单直译, 从而找到更为准确的表达方式, 最为真实地还原原文所要传达的意思。例如:

Thanks for meeting us with such a short notice.例句中的short notice是“晚接到通知, 临时通知”的意思, 而不是“很短的通知”, 弄清楚这点后, 全句子就可译为:“谢谢你们在我们通知得这么晚的情况下来参加会议。”再如:词组win the bid应译为“中标”而不是“赢得出价”, 虽然他们表达的意思相近, 但效果完全不一样。

影响翻译结果发生偏差的原因有很多, 本文只是就商务英语词汇翻译中常见的一些错误进行总结与分析, 他的错误远远不止这些, 还有许多相关的因素也会对其造成干扰, 例如译者自身的文学修养不够, 无法准确地找到对应的语言表达原文意思;中英文本身的文化和思维差别引起的翻译偏差;新冒出的相关词汇和名称对其产生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这就要求译者平时多注重自己专业素养的提升, 深入了解商务英语的特点, 熟悉新增的专业词汇和外贸术语, 及时吸收商务英语应用中的新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地应对商务英语的翻译, 达到准确真实地传递原文意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文体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2]贺雪娟.商务英语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3]陈浩然.外贸英语翻译.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4]新东方明星教师团队.BEC常考高频词汇背诵记忆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8.一词多义现象下的英语词汇教学 篇八

【关键词】一词多义 多義联系 词汇教学

词汇语言的基本构成单元,也是句子表达的关键。但是英语词汇存在着一词多义现象,除了介词、冠词以及个别专业词汇外,基本上所有的单词都有多层含义。这种多义现象的存在无疑给英语词汇的教学带来难度。本文中作者通过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原因与多层含义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过程,寻找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以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够准确把握词义。

一、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

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生动多彩的英语语言的根源所在。英语中纯粹的单义词很少,绝大多数词汇都是一词多义,即一个词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新事物概念化的需要也不断增长。但是语言经济性原则不允许人们不断地制造新词来表达新义。其次,语言的灵活性也给一词多义创造了条件,所以赋旧词以新义相对于创造新词而言,就成为人们表达新事物的首选且最佳的方法。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英语词汇的含义不断的丰富发展,或横向延伸或纵向扩展。产生一词多义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英国语言学家乌尔曼(S.Ullmann)提出了五种多义词产生原因;张韵裴分别从语言自身内部原因,历史、社会因素、外来语影响以及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词义变化的原因;陆国强则 分析了词义变化的七种方式。本文作者经过研究对英语词汇一词多义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四种:

1.语言环境对词义的操纵。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英语词汇的含义是不同的。下面以单词“close”为例分析如下:

(1)Would you mind if I closed the door? (我关上门你不会介意吧?)

(2)The rain has stopped. You can close the umbrella now. (雨已经停了,你现在可以把雨伞收起来了。)

(3)The road was closed to traffic for two days. (这条路封路两天。)

(4)The meeting will close at 5:00 p.m.(会议将在下午5点结束。)

从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汇“close”围绕其原始意义“关”发生了词义变化,这就是语言环境对词义的操纵结果。所以在语言的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恰当的词义以便于准确的掌握句意。

2.词的搭配对词义的影响。词的搭配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一些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固定搭配习惯。词语搭配的多样性是语言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历时性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词语搭配也是一种语言环境。因此,若能够掌握该词的固定搭配用法则对英语词汇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以下面句子为例:

(1)He’s always run after younger women. (他就爱追求年轻女子。)

(2)Never trouble trouble till trouble troubles you.(不要自寻烦恼,除非麻烦来找你。)

(3)We run out of fuel. (我们把燃料用光了。)

(4)Ok, let’s run with Jan’s suggestion. (好,怎么就按简的建议做吧。)

以上例子说明不同的词义搭配具有不同的含义。掌握词的搭配对掌握一词多义有很重要的作用。

3.人的思维和认知因素。在词义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人的思维和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知语言学就强调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不能单纯的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符号,而是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量的信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能力决定了词义的多样性。同一词汇多层含义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词多义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这是一词多义产生的内在认知基础和规律。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寅则认为词的本义是一个词汇所具有的原义,而喻义往往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是人类认知时跨概念域映合(mapping)的结果。本文作者以“hand”一词为例,分析如下:

(1)Put your hand up if you know the answer.(如果你们知道答案,就请举手。)

(2)The hour hand on that clock doesn’t work.(那个钟表上的时针坏了。)

(3)She handed the letter to me. (她将信件交给了我。)

(4)He writes a good hand。(他的书法很好。)

通过以上例子对hand一词语义扩展的呈现,可以看出“hand” 一词的原始意义为手( part of the human arm beyond the wrist),指的是身体部位,见例1。例2、3、4中为hand一词的引申义。

4.社会原因和历史因素。语言是社会现象,也是历史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英语词汇也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改变了它的语义因素,发生了能被人接受的表意变化,称为词义的“历时性变化”。另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长期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融入了各自的区域特色,这就使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含义。这样一词多义现象就很容易产生。如下面例子中划线部分的语义变化:

(1)They put a microphone on my lapel and began the countdown.

他们在我西装翻领上装了一个小麦克风,并开始拍摄的倒计时。

(2)That would lead to a countdown in Cambodia.

这将导致柬埔寨进一步的动乱!

例1中划线部分“countdown”原意是指“核弹爆炸、导弹爆炸前的倒数计时”。现此词常用来表示“十分危急的状况”或“行将摊牌的局面”,如例2。

(3)He predicted the fallout from Watergate would hit both parties.

他預测到了水门事件的不良后果会对两党形成打击。

(4)Can you live with the potential negative fallout or consequences?

你能忍受这潜在的负面影响或后果吗?

例3、4中划线词汇“fallout”,原为核物理术语,意为“放射性尘埃”,现用于日常生活一般场合,表示“影响,后果”,尤指不良后果。

二、多层含义间的联系

一个词汇包含有多层含义,而这些含义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这是一词多义产生的内在认知基础和规律。知名语言学家Ronald W. Langacker认为: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从典型发展而成的,各个值之间的每一种联系都是有理据的。一个词汇最初具有的意义,常被称作原义或本义(primary meaning或original meaning),也是该词使用最基本的意义,一般使用也较频繁。而其他意义都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派生而逐步产生的派生义(derivational meaning),即引申义或喻义。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寅认为词的喻义往往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词的本义与喻义之间主要的语义联系是隐喻的,是人类认知时跨域映合(mapping)的结果,这也是由人类隐喻性的思维特征所决定的。除此以外,转喻也是语义构建的基本模型,也就是基于相关性的同域映射。因此,一个词汇多层含义的产生是基于本义,通过派生产生的引申义或喻义。例如英语词汇table,其原义为“桌子”,派生为游戏台,手术台,图表,目录等意思。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各个义项之间是通过桌子的“桌面、板面”这个特征逐一衍生出来的,这也使得table基于其本义将各义项逐一连在一起。又如词汇ill的原义为“邪恶的”,通过派生产生了“恶意的,敌意的”意思。进而引申为“不吉利的,不祥的”,“有病的,不健康的”等含义。再如词汇pain原义为“惩罚”,其派生意义为疼痛,痛苦,令人厌烦的人或事等意思。因此,一个词汇的众多义项大多是围绕其最基本的中心义项,即本义,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产生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词多义的产生既可以是围绕该词汇本义辐射产生的各个义项,也可以是由本义派生出引申义,进而由该引申义再进行连锁递进式的派生所产生的众多义项。例如,词汇head原义为“头(人的身体组成部分)”,其它各项义项如“上端;头脑;首脑;首长”均围绕原义“头”产生。又如词汇eye 的原义为“眼睛(人的身体组成部分)”,基于此义派生出词义“眼力,视力”,而“观察,观看”的含义又是在“眼力,视力”的词义基础上产生的。当然。这两种词义的产生过程并不是独立区分并存在的,有时也会交叉进行。

三、一词多义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综上所述,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的普遍特征。英语教学过程中词汇的学习必不可少且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起着支撑作用。因此掌握一词多义的产生原因与过程,以及多层词义间的联系对英语词汇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针对一词多义的普遍规律,启发学生思维联想,帮助学生提高认知,以期寻找到合适的词汇学习策略。同时,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词汇原义并强调掌握词汇基本意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除此以外,语境对语义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的语境或者与该词汇的不同搭配都会影响该词汇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来分析语境,或掌握不同的词汇搭配用法对英语词汇学习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总之,英语词汇的教与学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以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Langacker,R.W.Concept,Image 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0.

[2]Ullmann,S.Semantics.Oxford:Blackwell.1962.

9.离骚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 篇九

【原文】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惟 通:唯)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婬。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羿婬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婬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

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

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

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

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词类活用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婬:谣诼谓余以善婬(动作名,婬荡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 (使动,使……加长)

一词多义

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 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婬(擅长)

3.以为: 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 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 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10.记承天寺夜游的一词多义 篇十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11.古文一词多义 篇十一

关键词:山西方言  恓惶  词义

“恓惶”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地方方言的常用词。主要分布在山西及西北地区的陕西和甘肃。但是该词在这三个地区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山西和陕西方言中的“恓惶”都有“可怜”义。在甘肃方言中,“恓惶”则为“思念、想念”义,且多用于父母和儿女之间,好朋友和情侣之间往来也可用。例如:“恓惶你哩,有时间多回来看看。”在这里面,“恓惶”就是“思念、想念”的意思。本文研究的“恓惶”主要来自山西方言。

一、山西方言中“恓惶”的词义

山西方言中的“恓惶”是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地方意思各不相同。在山西太原方言中,“恓惶”有两层意思:①表示可怜。如:“他是个孤儿,真恓惶咧。”②表示艰难。如:“他赌博把家都输没了,现在的日子过得真恓惶。”在山西忻州方言中,“恓惶”也有两层意思:①表示痛苦,悲伤。如:“这娃娃的父母刚死,现在正恓惶咧。”②表示凶悍,主要指性格方面。如:“那个人可恓惶哩,村子里没人敢惹他。”在山西万荣方言中,“恓惶”除了有上面几个意思外,通常和动词“哭”组合成另外一个词,叫“哭恓惶”,也有两个词义:①表示奔丧。如:“这娃的母亲今天埋,他赶回来哭恓惶咧。”②表示出殡时子女在棺材后面哭。如:“巷子里吹起了唢呐,人山人海,大家都在看哭恓惶。”

在山西方言中,“恓惶”一词主要用于太原、忻州和万荣这三地的方言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恓惶”的解释也比较简单:“①〈书〉惊慌烦恼;②〈方〉穷苦。”①因此,很有必要对该词在古文献中的词义进行归纳和分析。

二、“恓惶”词义在古文献中的历史演变

(一)唐代古文献中的“恓惶”

“恓惶”始见于唐代,在《全唐诗》中收录“恓惶”一词的有:

(1)郑侯应凄惶,五十头尽白。(《全唐诗·高适·同群合题郑少府田家诗》)

(2)所叹谬游东阁下,看君无计出恓惶。(《全唐诗·刘禹锡·赠同年陈长史员外》)

(3)十五年前事,恓惶无限情。(《全唐诗·元稹·遣行十首》)

(4)恓惶老梗泛,凄断倦蓬飘。(《全唐诗·骆宾王·晚泊河曲》)

(5)白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于恓惶,席不暇暖。(《全唐诗·骆宾王·上安州李长史书》)

(6)若不困顿于林野,必凄惶于道路。(《全唐诗·元结·问进士二》)

其中“凄惶”与“恓惶”是相通的,“凄惶”义为“悲伤、痛苦不安”。例(1)中“凄惶”是指“悲伤”,例(6)中指“匆遽不安”。例(2)“看君无计出恓惶”中的“无计”结合全诗应理解为“生计”义,因此,“恓惶”一词应为“生活艰难、困苦”义。例(3)中的“恓惶”可译为“生活艰难”。例(4)中“梗泛”指“漂泊不定”,“恓惶老梗泛”则可以翻译为“生活艰难,漂泊不定”。因此,这句诗中的“恓惶”也应理解为“生活艰难”。例(5)中“席不暇暖”指坐席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形容很忙的样子。因此,“迫于恓惶”中的“恓惶”一词则为“忙碌不安”义。总的来看,唐代古文献中,“恓惶”主要有三层意思:①悲伤、痛苦;②生活艰难;③匆忙、忙碌。第二层意思在文献中比较常见,这说明古代文人通过借诗抒情,表达自己的生活艰辛或怀才不遇。

(二)宋代古文献中的“恓惶”

宋代词作家用“恓惶”一词的较少,具有代表性的词句有:

(7)雁儿何处是仙乡?来也恓惶,去也恓惶。(《全宋词·辛弃疾·一剪梅》)

(8)黄昏院落,恓恓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全宋词·无名氏·行香子》)

(9)为伊家,终日闷。受尽恓惶谁问。(《全宋词·欧阳修·怨春郎》)

(10)抱关击柝,恓惶奔走,孟子之战国,杨雄之新室,又不幸其时者矣。(欧阳修《投时相书》)

宋词中的“恓惶”大多数都用在一个孤独、凄凉的特定环境中。例(7)和例(10)中的“恓惶”都表示“匆忙、忙碌不安”义。其中例(7)中的“恓惶”表达了诗人思乡、孤独的感情。例(8)中的“恓惶”使用的是叠词“恓恓惶惶”,“黄昏”与“恓惶”相组合,烘托出词人孤单、彷徨的心情。这里的“恓恓惶惶”义为“凄凉和孤单”。例(9)中的“恓惶”义为“苦难、艰难”,和现在山西太原方言中的“艰难”同义。

(三)元朝古文献中的“恓惶”

在原曲中,常常可以看到“恓惶”这个词,大多数都表示“痛苦、悲伤”。例如:

(11) 不信好人言,必有恓惶事。(《全元南戏·刘唐卿·白兔记》第十二出[哭相思])

(12)(生)夜来不听妻言语,果有恓惶处。(《全元杂剧·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二折[斗虾蟆])

(13)两行愁泪脸边垂;一点雨间一行恓惶泪,一阵风对一声长吁气。(《全元杂剧·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油葫芦])

(14)我其实不关亲,无半点恓惶泪。(《全元杂剧·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二折[斗虾蟆])

(15)唱道感叹情多,恓惶泪洒,早得升遐,休休确实今生罢(《全元杂剧·白朴·唐明皇秋叶梧桐雨》第三折[鸳鸯煞])

(16)阁不住两眼恓惶泪,俺哥哥含冤负屈有谁知?(《全元杂剧·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第三折[七兄弟])

这几个有关“恓惶”的例句只是元曲中的一部分,但是都很有代表性,也包含了元朝元曲中“恓惶”一词词义的趋势。以上6个句子可以分为两类:例(11)、(12)更偏向于俗语方面,与现代生活中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相似,这两句中的“恓惶”一词,都可以解释为“痛苦”或者“悲伤”义,因此,“恓惶事”“恓惶处”可以理解为“痛苦的事”或“悲伤的事”。第二类是例(13)~(16),“恓惶”都与“泪”相对应,和“泪”相关的“恓惶”很明显也表示“痛苦”和“悲伤”义。

(四)明朝古文献中的“恓惶”

明代的小说和话本中,常用到“恓惶”一词。例如:

(17)赵子龙单骑救主:“正凄惶时,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言:‘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18)八戒捆在旁边,与王父子、唐僧,俱攒在一处,恓恓惶偟受苦。(《西游记》第九十回)

(19)是我不听好人言,今日果有恓惶之事。(《水浒传》第六十一回)

(20)刘秀才念着郑氏,叹息不已,不觉泪下。正在凄惶间,忽见这个养娘走进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21)不听老人言,必有恓惶泪。(《鼓掌绝尘》第四回)

(22)白龙精吵白龙江:“昨日下午推到这里,今日又日西,肚子里虽是水灌的饱,心里其实是凄惶。”(《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十九回)

(23)我怎为他乱了方寸,灰了军心?身为将,怎顾的私?任恓惶,百无悔。(《牡丹亭》第四十六回)

以上7个例句都是有关“恓惶”一词在明代小说中词义解释的经典片段。通过分析这几个例句中“恓惶”的词义,可以判断出“恓惶”一词在明代词义的演变趋势。在唐代的古诗中,“恓惶”与“凄惶”一词是相通的,在明代的小说中,同样遵循这个规律。因此,例(17)、(20)、(22)中的“凄惶”亦为“恓惶”义。例(17)是赵子龙单骑救主的典故,这里的“凄惶”为“惊慌”义;例(18)中的“恓恓惶惶”按照书中注解也是“惊慌烦恼”义。我们认为,这里的“恓惶”的重叠式“恓恓惶惶”一般都兼具“凄凄惨惨”和“可怜”之义,因此,把例(18)中的“恓恓惶惶”理解为“可怜”更为合适。例(19)~(23)中的“恓惶”,词义相同,都可理解为“悲伤”。其中例(19)中的“恓惶之事”与元代元曲中“不信好人言,必有恓惶事。”中的“恓惶事”用法相同,都为“悲伤事”;例(20)、(21)中的“恓惶”都与泪相关,义为“悲伤”,这一点,也与元曲中的用法一致;例(22)、(23)中“恓惶”也是“悲伤”义。通过分析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在明代小说中,“恓惶”一词有两种用法:一是“悲伤”,二是“惊慌烦恼”。

(五)清朝古文献中的“恓惶”

(24)眼前又不能去一望,真令人凄惶迫切之至。(《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

(25)说着,不觉凄惶起来……(《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

(26)看见晃夫人怪哭,晃夫人不由得甚是恓惶。(《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七回)

(27)晃源孙儿,你不听老人言,定有恓惶处。(《醒世姻缘传》第三回)

(28)当初亲戚故旧,一个一个的,听说前后死去,都有许多伤感,现在不知不觉的我也死了,凄凄惶惶的,我也不知道往哪里去的是好。(《老残游记》续第九回)

(29)其实正是一部民族灭忙的伤心史,说来好不凄惶!(《孽海花》第三十二回)

(30)自己身后,正不知依靠谁人。说着,便不胜凄惶,以后便常常说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

清代小说中,也常出现“凄惶”(“恓惶”)一词,例(24)中的“凄惶”与“迫切”表达了当时人物的心理特点:悲伤急切。因此,“凄惶”一词可以理解为“悲伤”。例(25)中“凄惶”的内容是“我老年不幸,把儿子、媳妇都亡了,丢下这个孽障种子,还不曾取得一个孙媳妇,今天已十八岁……将来我这几根老骨头,却是叫何人送终?”结合前文,“凄惶”可理解为“悲伤”义,为自己现在的处境感到悲伤。例(26)中,“恓惶”与“哭”结合,有“悲伤”义。例(27)中“恓惶处”与明代小说中出现的“恓惶事”相同,义为“悲伤处,悲伤事”。例(28)中的“恓恓惶惶”与例(18)中的意义相同,指“可怜”。例(29)中的“凄惶”与“伤心史”相对应,义为“悲伤、伤心”。例(30)中的“凄惶”主要解释“自己身后,正不知依靠谁人”,想到自己的处境,便感到悲伤、伤感,因此,这里的“凄惶”也指“悲伤”。

三、结语

在唐代的古文献中,“恓惶”有三层语义:①悲伤、痛苦;②生活艰难;③匆忙、忙碌。其中表示“生活艰难”义更为常用。在宋代的古文献中,“恓惶”有“忙碌不安”“凄凉、孤单”“艰难”这三层意思。可以看出宋代和唐代古文献中的用法相似。在元明清的古文献中,都把“恓惶”解释为“悲伤”之义,且用法相同。通过分析古文献中“恓惶”一词的词义演变,可以看出现在山西方言中“恓惶”一词的词义自古就有。

注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2年,第1391页。

参考文献:

[1]吴鹏程.“小子”词义的历时演变[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4,(10).

[2]郭芹纳.“恓惶”义辩.[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4).

[3]张楠.古文献中所见山西方言历史词汇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2010.

12.古文一词多义 篇十二

英汉语的基本词汇是构成一词多义的基础。虽然两种语言里的实词由于所指的客观事物相同, 大多可以对译, 但仍有一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词义内涵或外延不一样, 对译比较困难。如从基础语义层来看, 英语的“uncle”一词译成汉语相当于伯父、叔父、舅父、姨父等;“wear”一词可以指“穿戴”、“搽”、“带”, 如wear a dress, wear a hat, wear a lipstick, wear a smile等。汉语的“高”可以用英语的high和tall来表示。从修辞层来看, 有相同字面意义的词在英汉语中可能有不同的比喻意义, 如magpie对应汉语的“喜鹊”, 在汉语中常指带来喜讯的人, 而在英语中指说个没完的人, 或爱收藏杂物的人。从语用角度来看, 汉语里常说的“慢走”不能译成英语“walk slowly”。因此, 多义词里的义项, 在不同的语言里不能据一而类推其他。一个词的准确意义需要通过分析它所处的语言环境才能明确, 对词义的理解必须借助其所在具体语境的限定。在翻译过程中, 一个词表达是否得当, 也取决于它在译文语境中与相关语言成分的搭配是否合适。译者需要从该词的一组义项中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而这一选择过程离不开对语境的分析。关于翻译的语境问题, Peter Newmark (1982) 说:“语境是决定词义的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

狭义语境一般指前言后语, 一个词、一个短语乃至更长的话语、语篇前后的内容, 即“上下文”, 统称为语言环境 (linguistic context) 。它可分为词汇语境、句法语境等。

词汇语境是指该单位周围具体的词汇单位、词和固定词组的总和。如例句1:Every effort is made to address customer need.

根据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句中“address”一词作为动词有三个常用义项:

1.Write the name and address of the intended recipient on (an envelope, letter, or parcel) ;

2.Speak to (a person or an assembly) ;

3.Think about and begin to deal with (an issue or problem) 。在以上例句中, “address”的宾语是“customer need”, 因此我们只能理解为第三个义项, 即“应对”、“处理”的意思。那么该句可译为:尽一切努力满足客户需求。不能取第二个义项, 译为“尽一切努力讲述客户需求”。

词汇语境关系到词的搭配 (collocation) 问题。搭配是指语言系统内各个语言成分的同现 (co-occurrence) 和组合 (syntagmatic) 关系。词语搭配规则决定一个词可以出现在什么样的语境中。例如下面两组词的搭配:

man and wife夫妻

officers and men官兵

his man Friday佣人, 仆人

man-of-war战舰

Be a man!像个男子汉!

下棋play chess

下结论draw a conclusion

下令order

下海enter the sea

下货unload

下蛋lay eggs

再看下面的例句:

例句2:Inside the front gate, past the uniformed guards with their uniform smiles, ……

译文:在大门内, 走过身着同样制服、面带同样微笑的保安人员, ……

句中第一个uniform用作动词, 其过去分词修饰“guards”, 是“身着制服”的意思;第二个“uniform”用作形容词, 修饰“smiles”, 是“统一”、“一致”的意思。

句法语境是指该词或词组所属句子的句法结构。如make一词, make加宾语时是制造、创造的意思:

例句3:God made the country.

译文:上帝创造了这个国家。

make加宾语加补语时表示使动:

例句4:That would make things easier.

译文:这样事情就好办多了。

make加表语是“成为”的意思:

例句5:Dr.Meade did not make a very convincing drunk.

译文:米德大夫装醉装得一点都不像。

make加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是“做”:

例句6:He’s going to make us a report.

译文:他将给我们作报告。

除了词汇语境、句法语境外, 我们在确定词义时还需要考虑整个语篇的宏观语言语境。如例句7:

真真恨的我只保佑明儿你得一个厉害婆婆, 再得几个千刁万恶的大姑子小姑子, 试试你那会子还这么刁不刁了。

译文:Well, I just hope, when you marry, you’ll get a fierce mother-in-law and several really vicious sisters-in-law.We’ll see if you can go on keeping so cheeky then.

原文是《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李纨与黛玉打趣开玩笑时的对话。句中第一个“刁”用来形容“千刁万恶的大姑子小姑子”, 强调“凶恶”, 为贬义;而第二个“刁”则形容贫嘴的黛玉, 流露出怜爱之情。因此译文分别使用了“vicious”和“cheeky”两个词, 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以上探讨的是语言语境 (linguistic context) , 一般理解为狭义的语境。广义的语境称作语言外环境 (extra-linguistic context) , 它是指:

1.与特定的交际情景有关的知识, 包括参与者 (角色、地位) 、场合 (时间、地点) 、正式程度、媒介 (书面、口头) 、主题、领域等等。比如soft money在金融词汇中指“纸币”, 而它还可以指竞选中政客接受的政治捐款。

2.特定的交际情景之外的一般的背景知识, 包括属于某一特定文化的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惯, 与特定的文化相关的特定的会话规则和方式, 以及有关客观世界的一般知识。如例句8:

已走到潇湘馆的门口。里面却又寂静无声, 李纨倒着起忙来, 想来必是已死, 都哭过了。连忙三步两步走进屋子来。

译文:Now, reaching the gate of Bamboo Lodge, she was unnerved not to hear a sound inside.“Perhaps she’s already dead and they’ve finished lamenting her, ”she thought as she hurried inside.

汉语中“哭”的基本词义是“因痛苦或悲哀而流泪发声”, 比如“哭喊”、“哭诉”。在上句的语境中, 李纨听到屋内寂静无声, 便猜想黛玉“必是已死”, 下人们“都哭过了”。在深厚的中华文化中, 遇有丧事, 吊祭的人和守灵的人会大声号哭, 以示哀悼和怀念。因此, 在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中, 将“哭”译为“lamenting”, 而不是“cry”、“weep”等, 很好地表达了这一情景中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 在翻译过程中, 要确定多义词的义项和选择等值词语, 取决于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和语言外环境。只有根据原文提供的语境, 理解和把握语言本身及其所处的交际、社会、文化环境, 准确地选择词义和译词, 才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再现原文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2.

[2]曹雪芹, 高鹗.杨宪益, 戴乃迭译.红楼梦[M].外文出版社, 2012.

[3]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上一篇:广场舞协会协会章程下一篇:八下地理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