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研究报告doc(共8篇)
1.自主创新研究报告doc 篇一
《学术前沿/创新创业讲座》报告
(本科)
题 目
学术前沿/创新创业报告
专 业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班 级 1402022 学 号 21 姓 名
王珑瞩 评定成绩
评定教师 完成时间 5 月 28日 至 5 月 31日
电气工程学院
二零 一六年 5 月 什么是创新与创业?为什么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与创业教育?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创新就是拓宽在已有的领域或者开辟新的领域,与前人走不同的路。创新可以是多人或者多个企业等多方面合作所汇合成的一个网络。
广义的创业,其本质在于把握机遇,创造性的资源整合和快速行动。创业行为存在与各种组织和各种经营活动中,运用创业精神开展工作是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前提。从涵盖范围来看,广义的创业概念,是指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的人们为开创新的事业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的创业突出强调的是主体在能动性的社会实践中所体现的一种特定的精神、能力和行为方式。狭义的创业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是指主体以创造价值和就业机会为目的,通过组建一定的企业组织形式,为社会提供产品服务的经济活动。狭义的创业概念包括两个方面:1.创业是人们的一种经济活动,它以创造财富或追求经济效益作为目的的指向。2.创业活动以创办企业为标志,创办企业是创业活动区别于其他经济行为的直接标志和特征。
就现在的社会情况而论,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堪忧,很多大学生进入大“毕业就失业”尴尬局面。这不仅给大学生及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与压力,同样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成为了我国的一个普片性社会问题。纠其原因,社会竞争太过激烈是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偏低也是一方面。
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可以提高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毕业后在的社会竞争力。开展创新可以开放大学生的思维,解放其思想,让其思想不局限在一个范围内,让其与时代接轨,甚至超越时代。同时,也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往往缺乏动手能力,只停留在脑动手不动的阶段。而将来步入社会后却正好相反,往往是动手比动脑更多,再好的想法不赋予实践也是惘然。而创新在培养了大学生动脑能力时,往往也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需要大学生将心中所想化为实际,在这个过程中就可挺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则是从另一个方面减缓社会压力。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只是一个方面,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因为就业岗位并没有改变,只是让大学生的竞争力加强,抢了别人的“饭碗”而已,社会问题依然存在。然而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却不一样,创业后可以为社会增加更多就业岗位,从而减少社会压力。
而且,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也是可行的。首先,大学生拥有足够的理论基础,有更好的途径可以寻求帮助,在这方面国家也给予了很好的支持,给了大学生创业基金,让大学生创业更加方便;另一方面大学生正是活力四射的年纪,有拼搏的精神,正是适合创业的人群。无论是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还是创业都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将会成为社会的主力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大大提高我国整体的经济实力,从而加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什么是前沿
回到了历史的现场.也就是找到了学术的“前沿”。“前沿”,就在历史材料之中,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判断“前沿”一词,似乎代表了学术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也是最有价值、最值得关注的课题。那么,究竟什么是“前沿”?如何才能“前沿”?“前沿”意味着什么呢?是指防御阵地最前面的边沿。因此学科的前沿问题就是学科最前面的边沿的问题,是指能够对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的、正在讨论和探索研究的或者正在或即将发生的、代表学科发展方向的、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学科前沿问题既可以存在于理论中,也可以存在于实践中;既可以是理论上具有前瞻性和重大价值的问题,也可以是实践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我们今天所谓的“前沿”常常指的是某种最新的思潮。学术的前沿就是能够及时应和这一思潮,体现其基本立场与思路,甚至换用其术语与概念。如,1980年代的启蒙主义与现代化思潮,包括其中一系列概念如“启蒙”、“救亡”、“现代化”等等;1990年代有后现代主义思潮,那么“解构”、“第二世界民族寓言”、“反现代性”也频频出现。这固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术发展的事实。然而,进一步引人思考的却在于,当我们将学术的创新更多依托于最新流行术语的移植,而“前沿”就等同于“新潮”。而“新潮”又有意无意地等同于“西方学术界的流行”。那么,我们会不会将一个严肃而复杂的学术问题作了过于简单的处理?我们是不是就此丧失了作为学术研究最可宝贵的主体意识? 在学术新潮的高速运动之后,人们重新提出了一个“返回历史现场”的设想: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史料的发掘与整理被看做是“返回历史现场”的基本方式。“前沿”,就在那些丰富而被人们忽略了的历史材料当中。当我们返。不过,所谓返回到了历史的现场,也就是找到了学术的“前沿”,这却是一个可以质疑的陈述。因为,所谓历史的“真正现场”,其实也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存在,如果以为返回现场就意味着放弃人的主体的思考与选择,那本身就是一种幻想。历史的材料一旦成为我们讨论的对象那么就己经不可避免地交织着研究者主体心灵的因素。如果说历史之中存在着我们的“前沿”,那也是因为有了我们研究者独特的心智,是我们从中“发现”了“前沿”。换句话说,“前沿”之所以能够在一大堆的芜杂无序的“材料”中呈现出来,就是在我们的主体感知程序中,它成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牵引研究者付出投入的热情,而前所未有的投入和努力便最终形成了学术的创新。“前沿”,的确就在历史材料之中,但更准确地表述却应该是:前沿,在研究者主体心灵对于历史“问题”的重新感受和清理当中。在这个意义上讲,“前沿”,就是我们在持续不断地人生体验与文化感受中对当下“问题”的领悟,“问题”的当下性就是学术之“前”、学术前进之边“沿”。在当前“问题”推动中发现“前沿”,这才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学科前沿问题应具备以下特征或者其中的几点: 1.时效性 从时间上说,学科前沿问题应该是指在当前时期是前沿,而不管它过去或者将来是否是前沿。一个前沿问题不一定是最近才出现的问题,它可能是过去曾经出现过,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在当时并不很重要,或者不严重,或者已经被解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科的发展变化、实践的环境变化以及新情况的出现又变的重要起来而成为前沿问题;它也可能是以前就是前沿问题,但是由于能力的限制没有得到解决而持续到现在仍然是前沿问题;当然它也可能是最近才出现的问题。2.地域性
学科的前沿问题一般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一个问题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前沿问题,而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可能已经解决或者也可能尚未出现;当然有一些问题也可能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前沿问题。3.价值性
前沿问题一般是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作为前沿问题,它的研究结果可能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也可能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可能引起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研究方法上的进步以及学科实践领域的重大问题的解决。4.高难度性和争议性
一方面,这些问题相对于一般问题而言有一定的研究难度,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另一方面,这些问题的可能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不唯一。有待于众多的研究者经过长时间的探讨和辩论才能够解决,从这种意义上说,学科前沿问题就是学科所面临的重大难题。5.模糊隐蔽性
前沿问题一般不易被觉察,它隐蔽在大量的研究问题中,没有现成的答案,一般是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属于未知领域。需要我们深入探索、精心研究,才能准确把握。6.动态变化性
解决前沿问题,不能一劳永逸。由于事物发展是无限的,解决了某个前沿问题可能随即产生新的前沿问题,事物不断向前发展,需要解决前进发展中的一系列前沿问题,而且要跟踪探索,永无休止。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前沿问题也没有止境。7.创新性
所谓创新性,首先表现为问题的新颖性,其次是指由于前沿问题的争议性和高难度性,在前沿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研究者必须以其独特的研究视野与创新性的研究方法,才能使前沿问题突显出来并且解决它。8.学科知识的交叉性
一些前沿问题是由于学科交叉而引起的,学科交叉目前是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很多高校在实践中往往把一些由于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新学科从原学科中分离出来。从以上对前沿问题的探讨可以看出学科前沿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可以说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科的建设如果没有及时准确抓住本学科的前沿进行研究,那么它就不能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就没有发展前途。开展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推进理论研究的深入,从而更好的指导实践,是产生创新成果的必由之路。因此可以说,学科前沿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抓住了学科前沿,就抓住了学科发展的方向,从而就可以加速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同样,一个学科培养人才要培养其发现问题和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培养其发现和研究前沿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造就高水平的人才。可以说对学科中的前沿问题进行挖掘的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前沿问题。
2.自主创新研究报告doc 篇二
创新是一个西方经济学名词, 而“自主创新 (Independent Innovation) ”则是我国特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概念。1999年9月18日, 江泽民在《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 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是我们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才能将祖国的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同时, 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遇, 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外国关键技术, 把自主创新与必要引进有机结合起来。”我国才真正认识到,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制约。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缘由是, 在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上, 过度依赖模仿创新。因此, 一定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新路子。
(一) 自主创新的概念
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以自主创新为基本目标的创新战略。自主创新表征一国的创新特征, 指一国不依赖外部的技术引进, 而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开发新技术, 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自主创新”在某些情况下又被用来和技术引进相对, 指要摆脱技术引进方式下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创新。企业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 攻破技术难关,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驱动创新的后续环节, 完成技术的商品化, 获取商业利润, 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
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因此它还应包括加快发展科技生产力的能力, 自觉革新科技创新组织体制的能力, 领导科技创新的能力,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的能力, 以及有效吸纳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国家 (区域) 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依靠自身 (或主要依靠自身) 的力量实现科技突破, 进而支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 并能对全球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本领和能量。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是产业的创新能力, 而产业的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所以, 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与建设, 应遵循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产业为主线、以国家 (区域) 为原则。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对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运用, 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培育自有品牌, 从而掌握或影响价值分配过程的基本素质。
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 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 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因而, 自主创新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引进、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 是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个层面上创新能力此消彼涨的演化过程。
由图1-1我们可以看出三种不同的自主创新模式的过程特征。
坚持自主创新, 一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 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 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的融合汇聚,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 我们应当从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二) 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就是要增加原始创新能力, 加强集成创新能力, 提高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能力。作为自主创新的组成部分,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互相作用, 互相促进。
1、原始创新
(1) 原始创新的概念。
原始创新意味在研究开发方面, 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做出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 从而推出创新成果, 是人们创新活动形成的创新价值链的源头。它与一般性创新的根本区别在于, 原始性创新必须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重大突破, 起到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2) 原始性创新的内涵。
原始性创新是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或首次做出重大发现。原始性创新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是突破性的, 其结果是推动常规学科的“范式”变革, 或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新的研究领域、或开创新的学科。这样的创新大致集中在四个领域: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高技术领域内的根本性创新;重大工程项目的自主设计与完成;管理领域内重大变革和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新成就。
(3) 原始性创新的特征。
基础科学是原始性创新的源泉, 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基本规律认识的总和, 基础科学问题主要来源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基础研究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超前性, 基础研究的价值往往难以在短时期内为人们所认识, 但每一项重大突破, 都将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 对今后高技术产业的形成,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是厚积薄发, 基础科学的进展具有不可预测性, 需要经过长时期研究积累后才能取得重大成果。
2、集成创新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单项技术的突破, 而且更多地表现为技术群的整体突进和相关技术的集成, 集成创新己成为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形式, 推进自主创新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和趋势。
集成创新是创新行为主体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 将创新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 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 从而使有机体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这个定义突出了集成创新的自主创新性, 即集成创新和原始性创新一样都是创新行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过程, 都具有创新行为主体的主动意识和行动。
3、引进、吸收再创新
要提高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模仿创新, 即反向工程 (reverse engineering) , 在对外来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自主创新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 我们应当从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4、自主创新的特征
(1) 技术突破的内生性。
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 是国家或企业依靠自身力量, 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 这是自主创新的本质持点, 也是自主创新战略与其他创新战略的本质区别。需要指出的是, 要完成一项技术创新, 所需要的专门技术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有关键性核心技术, 也有辅助件外围技术, 复杂的创新更是如此。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要独立研究开发其中的所有技术, 只要企业或研究机构独立开发了其中的关键性核心技术, 打通了创新中最困难的技术环节, 独自掌握了核心技术原理即可, 辅助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既可自己进行, 也可委托其他企业和组织进行, 或通过技术购买解决。
(2) 技术与市场方面的率先性。
率先性虽然不是自主创新的本质特点, 但却是自主创新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同一市场中, 非率先性的自主创新是没有意义的, 自主创新企业必须将技术上的率先性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才可望获得成功。技术上的率先性必然要求和带动市场开发方面的率先性。技术开发的成果只有尽快商品化, 才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因此, 自主创新企业还应将市场领先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 以防止跟随者抢占市场和技术开发的成果。
(3) 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
知识相能力支持是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 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等创新的每一个环节, 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支持。自主创新不仅技术突破是内生的, 且创新的后续过程也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推进的。在自主创新过程中, 除了一些辅助性工作或配件通过委托加工或转包生产让其他企业承包外, 技术创新的主体工作及主要过程都是通过企业自身知识与能力支持实现的。
(三) 自主创新运行过程
1、基于研究与发展的自主创新过程
不同类型的自主创新有不同的模式, 以研究与发展为基础的原始创新过程模式的基本形态如下:
研究 (基础/应用研究) →试验发展→生产工程 (设计与工艺) →试制试销→批量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
这是一种自主开发的技术创新模式, 主要用于全新创新、重大的突破型技术创新。它需要有很大的资源投入, 较大的研究与发展资金和研究与发展力量投入。运用这种模式, 必须有较雄厚的技术力量, 特别是研究与发展的力量, 并具有较多的技术积累。
2、基于技术集成的自主创新过程
“集成创新”中的“集成”, 是与知识创新全过程匹配的“集成”, 同时也是通过体制创新使参与知识创新的各要素能集合为一个利益主体的“集成”, 本质上是创新要素的交叉和融合。集成首先是对不同创新要素的主体的集成, 通过集成平台, 提供一种组织方式以及环境安排, 包括硬件环境, 也包括软件环境。集成创新平台的形成了组织的核心能力, 包括系统整合能力和在某一领域进行研究开发的能力。
集成创新从技术应用的市场需求出发, 形成产品概念, 以开放的产品建构来选择和整合各种技术, 开发出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如图1-2所示)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 就是主动根据本土市场需求结构的特点来定义产品的性能特性, 摆脱对外国产品设计和技术方案的盲从, 选择相应的技术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集成创新通过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 可以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3、基于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过程
引进、吸收再创新过程反映了一个反向的技术能力积累过程。它遵循这样一个进化过程:掌握运行技术——掌握生产技术和原理——掌握设计技术——掌握设计原理 (形成自主研究与发展能力) ——开发改进型产品和工艺。联系我国的实际, 突破传统购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封闭式线性观点和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束缚, 关注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动态性, 根据自身能力及引进技术所处的阶段和水平, 适时地进行功态的技术引进, 并加强与自主研究与发展的结合。
以引进消化为基础的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模式, 适用于技术力量尤其是研究发展力量不足、可用于研究与发展的资金不足的情况。可在有限资金和技术力量条件下尽快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并在较短期限内通过引进消化与吸收, 积累技术能力、提高研究与发展水平, 以便在不久的将来, 迎头赶上发挥后发优势。一般来说, 发展中国家大多采取这种二次创新的模式。采用这种模式。表1-1表示了引进、吸收再创新动态模式的特点, 在模仿阶段、消化吸收阶段和改进创新阶段各有不同。
二、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与自主创新体系的联系
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 都在不同程度上把建立和加强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创新体系 (lnnovational System of S&T) , 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
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共同参与下, 科技和经济各部门及机构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科技创新的网络系统, 是国家 (地区) 创新体系的重要内涵。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 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系统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地发展, 任何一个部分的薄弱都将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如果把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个大系统, 区域创新体系则是一个子系统。而要解决当前我国科技、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主要是科技经济脱节、科技产出落后和对外技术依赖等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 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已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创新体系的研究是将系统理论与创新理论相结合, 研究特定时空范围内的创新问题, 通过创新求得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和快速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自主创新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一) 国家创新体系
1、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国家创新体系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和技术, 由一个国家的社会机构组成的网络, 可分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所有这些环节都围绕着国家目标进行, 其目的都是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创新过程中, 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都是以企业为核心的。适合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 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需要。而理论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正确理解, 实践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准确把握, 是建设和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前提。
2、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国家创新体系其中, 知识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技术创新体系是由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其核心部分是企业;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等教育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 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社会和企业, 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子系统, 各有侧重, 相互交叉, 互相支持, 构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 如表1-2所示。从国家创新体系组成与功能的关系看, 技术创新体系的功能只涉及技术创新和知识的应用。
3、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
国家创新体系强调研究开发成果的生产、扩散和使用各个环节有机结合, 强调系统的有效性和最终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因此, 它应具有以下特性:
(1) 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效果, 这是检验创新体系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
(2) 国家创新体系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产业的全球化和企业的生产、研究以及其他活动的国际化, 意味着知识流动愈加国际化。国家创新体系要更加开放。人员及其所掌握的知识的流动是创新体系中的一种十分关键的流动。
(3)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涉及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系统各组成部门间必须保持协调发展和相互匹配。因此, 创新是各种行为者与机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企业。
(4)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必须根据本国的发展特点以及实际的发展阶段, 不断调整有关创新的政策、措施。因此, 创新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决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和系统。
(二) 区域创新体系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理论产生以后, 一些学者探讨了一定地理空间内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问题。应当说, 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有关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原则上也大致适用于区域创新体系。
1、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
区域创新体系为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 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和转化。区域创新体系将比国家创新体系呈现更多的特色制度安排、更强的产业、技术专业化, 且企业的创新性也更明显。由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创新制约因素, 如不同的价值观念、制度框架、消费习惯、产业等因素, 造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不同, 这些因素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核, 也是地区经济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
(1) 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
作为一种地域系统, 区域创新体系能够从地区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 从而有效地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 提高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系统, 包容较多的创新要素和主体, 能形成较完整的创新体, 从而为长链创新 (即从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到成果商品化应用) 打下了基础, 也为区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
(3)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区域创新体系可以通过体系内各创新主体的互动, 持续地产生激励创新的动力, 形成连锁反应机制, 加快创新扩散, 推动创新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 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簇群创新, 从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3、区域创新体系的特征
(1) 区域性特征。
区域性是区域创新资源的基本特征之一, 由于受区域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与水平的制约, 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要素各具特色, 其创新活动必然在起点、内容和实现的路径上有所不同, 而由于创新能力的差异, 也导致不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效率有很大差异。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其形成、建设与运行必须立足于区域的基本经济与社会条件, 与区域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目标相适应, 并为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服务。
(2) 动态性特征。
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各创新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状态下的, 而其中的创新资源要素如人力、知识、信息等也在不断的更新中,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建设与运行, 其本质即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
(3) 系统性特征。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 具有开放式系统的一般性特征。任何一个区域创新体系中, 都存在着企业、科研机构与政府等系统要素。同时, 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联系, 其组织规则与联系形式构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区域创新体系总是在一定的制度、法律、政策、市场、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国际环境等环境变量的约束下运行的, 客观环境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甚至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和支配性的影响。同时,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也会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 促使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三) 自主创新体系的概念界定
既然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是复杂的社会过程, 那么,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显然既包涵了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一般涵义, 又有着超越于一般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的独特涵义, 而这种独特涵义主要来自“自主”二字, 即应包括“谁是自主的主体?”、“如何自主?”和“自主程度?”三方面的涵义。首先, 关于“谁是自主的主体?”的理解。自主的主体应该特别指定为中国公民 (自然人) 或内资企业, 即从资本结构看, 在原始资本的构成中, 外资不占主导地位的法人或法人单位。其次, 关于“如何自主?”理解。所谓“如何自主?”包括两方面, 即一方面, 包括自主主体主导的创新活动并由此而产生的创新成果, 另一方面, 包括自主主体投资购买的其他国家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的创新成果, 并能不受相关创新成果原权利人的影响, 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价值。最后, 关于“自主程度?”的理解。“自主程度?”问题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创新成果主要依靠自身实力获取还是依赖国外供应。国际比较研究表明,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科学技术特别是本国科学技术的需求是不同的, 如下表所示。在一国处于工业化前阶段时, 其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不足1%, 一般处于技术引进、仿制为主的阶段;在一国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时, 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往往超过2% (且不超过) , 此时则进入以技术的消化、吸收、改进为主的阶段;而在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或工业化后阶段时, 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超过2%, 此时, 一般进入以创新技术为主的阶段。2006年, 重庆市主城九区人均GDP达到3156美元, 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 因而创新技术阶段以创造技术为主, 自主创新进入原始创新为主的阶段。
此外, 当今世界的技术发展和生产方式正逐步向模块化技术和模块化生产方式转变, 模块化技术和模块化生产方式下的创新方式也更加丰富, 即不仅包括对模块核心技术的改变而引起的突变性创新, 而且包括通过对模块组合方式的改变所引发的结构性创新。这给后进国家带来了无限机遇。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大国, 就可以通过“采取多种可能方式, 从多个不同来源, 将不同技术集成, 最终形成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创新产品”的方式进行集成创新。因此, 自主创新的程度应涵盖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创新。
因而, 自主创新体系是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从自主创新角度进行的测度, 是从国家创新体系延伸出来的概念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是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 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 进行创新活动, 提高创新能力的科技战略方针的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就是在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及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基础上, 构建政府、国家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 充分互动的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
三、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结构及功能
界定了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的概念, 进而推进重庆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必须明确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和运行机制, 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创新主体在重庆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一)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
自主创新包括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类创新方式, 因而,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是三个层面上的动态体系, 是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创新能力提高的此消彼涨的演化过程, 从目前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居多, 原始创新很少阶段, 发展到原始创新居多的阶段, 就是重庆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历程。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是协调互动的创新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涉及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各级政府, 是多主体、多目标、多层次的体系功能建构。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 产学研互动, 建立起政府、市场及其他创新主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各种创新力量和资源紧密相关、相互促进, 激励创新的政策系统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要素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包括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 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服务体系和科技基础平台共享体系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法规体系。自主创新体系的框架如表2-2所示。
1、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型开发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依托, 以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创新相结合, 重点推进技术创新。企业是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 包括的含义是企业是先进科技成果的主要应用者, 自主创新的主要投入者和创新人才的主要吸纳者, 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和知识产权的主要拥有者, 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引领者和先进管理模式的开拓者。
2、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
知识创新体系研究型高校、部分重点院所为依托, 以知识发现和技术原创为目的, 以高水平论文和发明专利为形式, 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知识基础, 为国家高新自主创新提供知识基础、创新平台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知识创新体系要以人为本, 建立和完善培养、发现和充分发挥优秀科学创新人才作用的新机制, 进一步创造有利于自由探索、潜心研究、百家争鸣、提携新秀、宽松和谐的科学创新的优良环境和人才辈出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配合、集成创新的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军民结合的创新体系以军队科研机构, 军工企业为依托, 通过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基础有机结合, 实现军民高新技术双向顺畅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 国防科技和国民经济发展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4、创新服务体系。
创新服务体系以各类营利和非营利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机构为载体, 通过传播、推广新技术、新知识, 沟通官产学研之间的联系,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形成完善的、社会化的中介服务网络, 使各创新主体紧密联系, 形成创新合力。创新服务主体要打破部门所有的壁垒, 减少重复建设, 建立科技基础平台和公共信息、公共数据的共享共用制度, 提高科技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法规体系。
政策法规体系的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完善的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要确立新时期重庆市科技发展基本方略的法律地位, 推动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的法律化;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支持自主技术标准的形成;完善产业技术政策,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 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完善创新激励政策, 包括税收扶持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等。此外, 还要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增强区域竞争实力。
(三)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功能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配置创新资源, 协调创新活动。具体地讲,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具有创新资源 (包括人力、财力、信息资源等) 的配置功能、创新制度与政策体系建设功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和创新活动的执行功能。
1、创新活动的执行。
以企业为主体, 从事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采取由政府出面组织重大创新计划和项目、组织产学研合作、推广创新成果、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多种形式, 促进创新活动。
2、创新资源配置。
科技自主创新主要是在自主创新的立项、技术路线和技术内容的确定以及成果所有所用方面的自主, 只要创新主体能够为我所用和对我有为即可。重庆市人口众多, 城乡、区县、行业的差别较大而且会长期存在。这些既对科技自主创新提出了挑战, 也是进行科技自主创新的机遇, 为发挥比较优势配置各类创新资源提供了机会。
3、创新政策与制度建设。
自主创新体系应为全社会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具体的工作包括政策和法律的制定、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和公众的利益、规范创新主体的行为等。
4、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
自主创新体系应能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这些条件是创新活动必需而不可能由企业自行解决的基本条件, 包括科技基础设施、教育基础设施、情报信息基础设施等。
四、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定位
构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 关键是要结合重庆市的创新实际,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在构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过程中, 政府主要做好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及其相互协调;企业主要更新观念、转换机制, 形成完善的技术引进、创新与转移机制;大学及科研院所主要发挥自身资源、技术、人才、科研、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及科技创新服务。这样, 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自主创新体系就会形成, 就能为重庆市占领未来科技制高点, 促进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
自主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只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才能使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企业将在自主创新中扮演先锋和主体角色, 是整个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关键环节。
1、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含义
自主创新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创新, 科学创新相对于R&D中的基础研究, 一般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进行;而自主的技术创新, 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创新技术, 一般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研发。
企业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 是企业依靠自身力量, 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企业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独立研究开发企业的所有技术, 只要企业独立开发了主业的关键核心技术, 独自掌握了核心技术原理即可, 辅助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既可由自己进行, 也可与其他企业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委托开发, 或者通过技术购买解决。对于复杂的高技术产品或者技术集成度高的产品, 某些关键性技术也可以在企业主导下采取合作创新或引进创新方式进行。
2、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在创新目的上, 技术创新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获得创新收益, 侧重于从短期甚至是即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而自主创新不仅是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 在市场上取得率先者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为了培育和形成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侧重于从长期可持续性创新出发, 统筹谋划企业的长期、中期、短期的技术创新活动。
在创新条件上,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 属于哪种行业, 企业素质如何, 都可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而企业自主创新对企业自身的条件要求较高, 它不是一个泛化的概念, 而是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所开展的科学决策和创新活动。
在创新规模上,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较少, 与外部合作的面较窄;而企业自主创新是高投入的活动, 除了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企业内部研发完成外, 自主创新企业还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开展大量的合作创新和引进创新活动。
在创新内容上, 企业技术创新既可以进行单纯的技术创新, 也可以实行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相结合的综合创新;而企业自主创新一般必须系统性地开展综合创新活动, 即使在某个阶段是单纯的技术创新, 但其目标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不同, 自主创新是为了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因而, 企业自主创新比一般的技术创新相比更具复杂性、风险性、规模性、综合性和长期性, 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构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过程中, 国有企业应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而民营科技企业应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3、国有大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骨干作用
国有大型企业 (集团) 在区域自主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形成有益于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融资机制, 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 重点建设一批重庆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创新链, 通过各种形式的企业创新战略联盟, 实现行业技术链中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整体突破, 使处于不同环节的企业都能分享创新收益, 中小企业通过参与大企业专业分工与协作生产, 获得大企业的技术扩散和转移, 形成企业间利益共享机制。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 通过与大学、科研机构等共建实验室或研发机构, 形成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体系。
4、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力军作用
目前, 重庆市民营企业在汽摩、医药、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特别是重点民营科技企业对于重庆市民营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支撑力度不断增加, 民营科技力量正在成为重庆市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在以重点民营科技企业为代表的重庆市民营科技企业在包括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技计划的引导和支持之下, 开展“产学研”结合等技术创新活动, 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 高校与科研机构——知识创新主体
1、知识创新主体的含义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知识创新应以重庆市各研究型高等院校以及在渝的各中央、地方及军事科研院所为主体进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并将其研究中所获得的新现象、新规律、新原理扩散与传播到技术创新中去, 从而启发并产生新产品、新工艺、新产品。
2、自主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主体的定位
在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中, 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以下三重定位。
首先, 为重庆市重点产业所需的知识与技术提供基础性研究平台, 重视产学研合作。以重庆市主导产业的关键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 如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 重点发展与其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加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积极吸收企业都社会力量的参与, 作到产学研的密切结合。
其次, 发挥现有优势, 升级产业化水平。目前, 重庆市在军工、通讯设备、生物制药、仪表制造业等领域具有先进的国内外水平, 又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和拔尖人才, 具备原始性创新的基础。在具有优势的研究领域, 应进一步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和吸收企业等社会资金的参与, 加大原始创新力度, 并为提高其产业化水平而进行相应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另外, 创新教育体制, 培养自主创新人才。重庆市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知识创新主体在自主创新体系中还承担教育和培训的职能, 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等创新人力资源所必须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培训。通过创新教育体制, 向本地劳动力市场提供充裕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以及能够满足重庆市主导和优势产业发展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并通过本地产生的人才集聚效应, 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力资源来渝聚集, 促进重庆市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完善, 从而推动区域内外的知识、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与组合创新。
(三) 政府——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者, 发动者和关键的投资者
政府作为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 既是自主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 也是自主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1、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者
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者, 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一方面贯彻国家的宏观指导政策, 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促进自主创新的战略和计划, 设计与执行有关区域发展的各种机制。政府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转换职能的过程中, 主要的职能之一就是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 进行自主创新体系的制度的设计并监督其运行, 从而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 作为自主创新体系间的沟通与协调者, 包括公共部门内部的协调, 产业界与政府间的协调, 产学研合作机制中的协调, 以及军民结合中的协调等。另外, 政府还需要通过法律法规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基本制度保障, 如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增强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2、自主创新体系的发起者和重要的投资者
正如前所述, 以国家长远战略利益为导向的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自身短期市场利益为导向的自发技术创新相比, 具有复杂性、综合性、风险性、规模性等特点, 因而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构建往往需要政府参与, 成为自主创新体系的发起者和投资者。
作为发起者, 政府填补企业和研究机构等进行自主创新的被动性与无意识性, 推动建立有利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如将自主创新战略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等。
作为投资者, 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扶持, 或通过重大工程带动集成创新, 通过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等直接或间接方式投资, 这是政府部门在自主创新中最主要、最普遍的职能, 也是科学技术实现创新和发展最直接、最有力的推动。
(四) 创新服务机构——创新活动服务主体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各种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行业协会、商会、创业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 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服务机构。自主创新服务组织是自主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功能与定位如下:
首先, 协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规范市场行为,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服务创新主体的主要职能是沟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制定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 指导行业发展, 调节成员之间商务、贸易关系, 协调生产与销售的关系, 维护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 协调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贸易活动等。而市场行为的监督机构则主要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 反对和防止欺诈, 调解市场纠纷,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其次, 发挥市场对科技要素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服务创新主体既是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中介, 也是各类科技资源之间的市场中介, 因此, 它按照市场机制, 实现科技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 并通过提供综合服务, 发挥纽带、桥梁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 实现产业化, 具有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另外, 为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知识的供应者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是服务创新主体的基本功能。服务创新主体科研提供服务的方式有软、硬两种形式, 软性服务有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策划服务、营销服务等, 硬性服务主要指专业化的技术服务, 如提供中间试验、产品设计、性能检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创新服务机构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 尤其是在扶植中小企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财政扶持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研究 篇三
关键词:财政扶持;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国家理性行为体假说;研发税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4-0060-05
一、引言
汽车以产业关联度强、经济拉动力大、财政贡献率高和就业带动面广而倍受世人关注。欧美发达国家平均约有1/6的就业人口与汽车产业相关,美国1994年汽车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6%,日本1993年达8.9%。因此,工业发达国家几乎都把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加以扶持与发展。我国汽车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在规模、结构与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呈现出迅猛发展势头,2002~2008年汽车产量年均增长22.6%;2008年汽车产销量分别高达934.34万辆、935.08万辆,位居世界第三、第二位。汽车产业的繁荣拉动了其上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汽车产业分别消耗全国生产的13.5%的机床、3.51%的钢材、30%的橡胶、4%的塑料、2%的玻璃、6.5%的油漆等。2007年我国汽车行业从业人员291万人,相关从业人员逾3000万;主营收入2万多亿元,增加值5488亿元,占GDP比重达2.31%;汽车产业对国家财政贡献超过2000亿元;汽车产业及关联产业对GDP增长的综合贡献率十分突出,2002年为12.97%,2006年为9.37%,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据预测,今后10~15年,GDP每年的新增量中将有16%~17%由汽车产业提供,汽车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拉动力最强的产业。
但与此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低、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差等问题也日显严重,成为制约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软肋。2008年,自主品牌轿车销量130.82万辆,仅占国内轿车总销量的25.92%,较上年下降了0.43个百分点。此外,80%以上的自主品牌轿车都集中在低中档产品,主导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几乎都被外资企业掌控。据研究,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仅47.63分(以发达国家最大值为100分计算),尚不及发达国家一半。
经济全球化与加入WTO使中国汽车进入国际市场“与狼共舞”,汽车企业是走向消亡还是在拼搏挣扎中发展壮大,主要取决于其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要取得长足进展,诸多要素中的关键在于有效融资与资源有效配置。但是,因为自主创新成果的公共物品属性使R&D融资市场失灵,加之财政R&D支出过少,导致汽车产业R&D投入总量不足,投入增长缓慢。另外,研发机构众多,产学研联系不紧密,科研项目设立、项目申报立项与科研成果评价体制不健全,导致有限的R&D投入过于分散,R&D配置失效。因此,研究如何解决R&D融资的市场失灵与R&D配置的政府失灵,促进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财政扶持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现实需求
(一)R&D融资市场失灵
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特别是进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资金需求量巨大。作为R&D投入的两大主体,一方面是市场主体的汽车企业,由于相关体制机制与产业政策不健全,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依然存在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差、重复性建设多等问题,导致经济与科研实力薄弱,对自主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由于具有强外部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自主创新成果——知识产品的公共物品属性与以企业为R&D投入主体的R&D市场融资模式相矛盾,造成R&D融资市场失灵;加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风险投融资市场不健全,使汽车企业更加趋向于规避风险,缺乏R&D投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计划主体的政府,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自主创新的正确认识、地方政府领导与国企领导绩效评价体系不科学、领导人事变动频繁等原因使我国政府与国企领导在决策与经营过程中追求短期效益的行为与自主创新的特征相矛盾,导致政府缺乏R&D投入的动力与积极性。由于以上原因,最终导致我国汽车产业R&D投入严重不足,投入增长缓慢。
1R&D投入严重不足。相对于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资金需求与汽车发达国家R&D投入,我国汽车产业R&D投入不管是总量,还是其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都很低。据统计,2005年福特、通用、戴克、丰田、本田、日产、大众R&D投入分别为80亿美元、67亿美元、68亿美元、62亿美元、39亿美元、38亿美元、46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4.61%、3.7%、3.85%、4.2%、5.28%、4.72%、4.2%。而我国近几年汽车产业该比例始终在1.4%~1.8%之间徘徊不前,2007年为1.78%,不到发达国家平均4.2%的一半。
在R&D经费的来源构成中,发达国家政府财政拨款比例达30%,其中法国最高,为37%。2005年美国政府R&D预算为1320亿美元,其中直接拨给企业的超过30%,占企业R&D总额的比重超过30%。相对而言,我国政府的R&D支出不管是总量还是对企业R&D支出所占比例都很低,2006年我国政府R&D投入1367.8亿元,其中对企业R&D投入105.4亿元,仅占政府R&D投入的7.71%。
2R&D投入增长缓慢。近年来,虽然我国汽车产业R&D经费随汽车产销量的增加而不断加大,但总量增长缓慢,R&D占汽车产业总产值与销售收入的比例还很低,徘徊不前(见表1)。
(二)R&D配置政府失灵
财政投入是汽车产业R&D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主要以计划方式通过全额财政或财政支助立项方式投入。由于这种R&D经费计划配置模式与具有竞争性、排斥性的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的私人物品属性相矛盾,造成了R&D配置政府失灵;以及产学研联系不紧密等原因导致R&D经费投入过于分散,投入成效不明显。
1R&D投入过于分散。据统计,2005年全国各类汽车企业2637家,其中汽车整车企业117家,开设车辆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72家,再加上各类汽车实验室和汽车技术科研中心与研究院等,我国研究汽车的机构多达数千个。以2006年我国汽车产业R&D投入244.7亿元计算,平均每个研发机构的R&D经费不到1000万元,最少的R&D经费仅几十万元。这必然导致:一是现有科研人员待遇差,缺乏集中精力潜心研究的物质基础与积极性,难以留住人才;二是难以引进研发人才,特别是高级研发人才
和研发带头人;三是科研设备差,难以购买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数据资料,缺乏进行科研实验的基础与条件。
2R&D投入成效不明显。(1)产学研联系不紧密使申报项目华而不实,缺乏实用价值;局限于眼前,缺乏理论高度与中长期发展规划性;有价值的科技成果生产力转化率也很低。据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真正实现转化和产业化的不到10%。(2)项目申报、立项评审与科研成果评审过程中,缺乏科学量化的评审指标体系,缺乏公平公正的评审程序,缺乏严格有力的审查监督系统,缺乏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导致打招呼、拿回扣、论资排辈、暗箱操作、行贿受贿的现象层出不穷。
三、财政扶持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国家理性行为体假说
国家理性行为体假说是假设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国家行为要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综合权衡全体国民短、中、长期的利益需求及其可获得性,以均衡、稳定与可持续地增进全体国民福利最大化为目的。具体来说,一切国家行为,一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严格按规律办事;二是要综合考虑全体国民的利益而不是某一部分或某一阶层国民的利益;三是要正确处理全体国民当前利益需求与中长期利益需求、现有国民利益需求与子孙后代利益需求之间的关系;四是要正确处理利益需求与利益需求的可获得性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获得该利益需求所要付出的代价;五是要稳定可持续地谋取全体国民福利的最大化;六是要均衡地增进每一位国民的福利而不是某一部分国民的福利。根据国家理性行为体假说,国家对一个经济单位是否进行资源投入和投入多少,主要应根据对该经济单位投入一个单位量的资源所产生的综合经济社会效益(全体国民福利的增量)来进行。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对GDP增长的综合贡献率十分突出。因此,要加大财政对汽车产业,特别是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
(二)公共财政支出理论
公共财政支出是政府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其基本职能是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收入公平分配和经济稳定增长。西方学者认为,根据这三大职能,公共财政支出应坚持三个基本原则:(1)效益原则。在安排公共财政支出把经济资源配置于购买性和转移性支出的各种用途时,应以获得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原则。(2)公平原则。通过公共财政支出产生的利益,在社会各阶层居民中的分配达到公平状态。(3)稳定性原则。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杠杆作用要能谋求经济的稳定与均衡发展。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公共财政支出应遵循厉行节约、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兼顾公平与效率、量入为出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等原则。汽车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和社会就业贡献巨大,而自主创新是我国汽车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国家要加大财政对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
(三)公共物品供给理论
公共物品相对私人物品而言,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与外部效应。由于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搭便车”心理与生产者的“囚犯困境”状况,公共物品的提供属于市场失灵的范畴,主要由政府提供,社会第三部门、其它单位和个人也可以参与其中,但不应以赢利为目的;准公共物品可以通过政府授权、政府参股和政府补助等方式提供,对于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一般通过政府补助的方式提供,补助方式主要有财政补贴、贷款贴息和税费减免等。汽车产业自主创新需要进行长期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之后才能进入技术创新阶段,其最终成果是知识产品。基础科学研究是纯公共产品,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与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最终成果——知识产品,虽然可能通过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制度来排他,但其消费具有很强的非竞争性与正的外部效应,属于准公共产品。因此,对于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涉及的基础科学研究部分,只能通过无偿征税和财政转移支付来提供;对于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应当由政府和市场根据博弈均衡理论共同提供,政府提供部分通过无偿征税取得。
四、创新财政扶持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源”与“流”
(一)开征研发税,扩大财政扶持“源”总量
针对自主创新成果公共物品属性导致R&D融资市场失灵和自主创新对资金需求巨大、高投入、周期长、高风险、高效益、动态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在现阶段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低,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研发能力薄弱,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R&D投入总量不足、投入过于分散、投入增长缓慢、投入成效不明显、风险融资体制与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建议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提升在关键和核心技术上的研发水平和重大项目攻关能力的特定目的,开征研发税。研发税属于特定目的税类,开征对象主要为科技对产业发展贡献率较高产业所属企业;税率为企业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税率大小可以参照为国外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企业R&D投入占其销售额比例的平均值与国内同类企业该比例的差值,约为1%~1.5%;研发税所得财政收入专款专用,用于科技研究与发展;研发税属于阶段性税收,当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到与国际先进科技创新水平相当,并且建立了较健全的风险融资体制与市场时,停征研发税。
开征研发税,一是可以有效解决R&D融资市场失灵问题,确保R&D经费来源稳定;二是税率不变,税收总额会随企业销售总额同比增加,可以有效解决R&D经费增长缓慢问题;三是通过无偿征税的国家行为可以有效解决在市场体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R&D投入总量不足、投入过于分散、重复性投入多、投入效益差等诸多问题。一方面,国家可以在制定具有预见性的科学合理的科技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共性强、关系国计民生的技术,联合相关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整合政产学研民资源优势,联合立项进行科技攻关;对于重大科技项目,可以组织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强有力的科研团队进行联合大攻关,实现科研力量的集聚效应,力求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达到甚至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国家可以充分发挥财政R&D经费的“药引子”作用,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财政政策,引导和鼓励商业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向自主创新领域,择优扶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活动,基于利益均衡有效盘活金融资本与企业资本,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发展。
(二)融资多样化,改善财政扶持“源”结构
要建立健全风险投资市场与财政对风险投资的补偿机制。一是要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研发银行,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贷款融资业务。该银行的资金来源可以由财政按一定比例投入一部分,向企业、社会和民间融资一部分,特别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注入,基于
利益均衡实现较小的财政资本带动巨大的民间资本与社会资本融入的目的,扩展R&D融资渠道,使民间资本与社会资本成为“财政扶持资本”。二是由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共同组建科技创新基金,用基金作担保为基金成员进行科技创新向银行融资提供信贷担保,将行业力量转化为“财政扶持”力量,降低研发融资风险。
(三)增加R&D投入与政府采购自主品牌汽车总量,加大财政扶持“流”力度
1加大R&D投入力度。参照国际经验,R&D投入占GDP不到1%的国家,是缺乏创新的国家;在1%~2%之间,是有所作为的国家;大于2%的,是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国家。该比例2006年世界平均水平为1.6%,发达国家为2.2%,而我国仅为1.42%。因此,要通过全额财政立项与财政支助联合立项、研发补贴、科研贷款贴息、科研立项有偿支助、风险投资补贴、企业R&D投入税前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企业R&D准备金税前抵扣等方式对汽车产业进行R&D投入,使财政对汽车产业R&D投入占财政R&D投入总额的比例与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对财政的贡献率成正比。
2加大政府采购扶持力度。当前政府采购公务用车财政支出占政府采购总额的约1/4,2008年政府汽车采购支出900多亿元,且以每年100多亿元的速度增长。但数据显示,2007年进入政府采购视野的自主品牌轿车仅占轿车类品牌总数的20%,实际采购比例则降至5%。因此,必须要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品牌汽车的支持力度:一要建立健全政府采购法,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采购自主品牌汽车的最低比例,建议不得低于50%;二要对自主品牌汽车适度降低采购标准,按照满足用途即可采购的实用原则进行政府采购;三是坚持政府采购自主品牌汽车产品与自主创新汽车技术并重的原则。
(四)创新R&D投入模式,改革财政扶持“流”体制
1创新科研项目设立制度。当前往往分基础、应用基础与应用科学研究三个层次分门类别设立科研项目,造成项目数目众多、项目之间缺乏系统性、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诸多问题。一要把基础、应用基础与应用科学有机结合起来,把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有机联系起来,组织基础、应用基础与应用科学领域的相关专家共同论证科研项目的设立方向与框架,项目申请者再根据科研项目设立指南来确定研究方向与申请项目。二要对具体科研项目的设立进行严格论证。要从科研项目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经济可行性、预期科研成果及其预期经济社会效益、生产力转化率与转化生产力风险系数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论证;要从过于注重理论研究向理论与实用相结合的科研项目论证制度转变;要把科研项目的预期综合经济社会效益作为衡量R&D经费投入的主要标准。
2科学设定科研项目经费构成比例。根据公共物品供给理论,要根据一个科研项目是否涉及基础、应用基础与应用科学三个领域与涉及各领域的比例来确定其R&D经费的来源及其构成比例(见表2)。要鼓励和引导政产学研民联合设立综合性大项目,把基础、应用基础与应用科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科研项目的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与科研成果转化率。
3创新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与科研成果评价体制。一要对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进行严格论证。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竞争的原则,对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按市场运作模式通过招标、投标与中标程序择优录用,确保申报立项的公平公正。二要创新科研成果评价机制。要建立以科研成果预期综合经济社会效益为核心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一个科研项目的预期科研成果只有达到一定的综合指数要求,才能予以评定验收,从而确保研发投入的经济社会效益。
4建立健全生产要素价值评估体系与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要建立健全生产要素价值评估体系。要通过政策引导与扶持建立生产要素价值评估机构,组织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对生产技术、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土地和信息等一切有利于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进行价值评估,充分允许并积极鼓励把一切有利于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和入股分红。二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引导和鼓励按市场机制对自主创新成果——知识产权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与对其价值进行市场交易,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吸引金融机构向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树华,汪秀婷,侯仁勇等,国家汽车创新工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董杨,成就举世瞩目,未来继续辉煌[OB/OL]。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Vergragt,Philip;Brown,Halina,Szejnwald,Sustainable mobfli,ty:fromtechnologicalinnovationt0 societallearning[J],Journal ofCleanerProduction,2007,(11):11-15。
[5]李庆文,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蓝皮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6]焦之文,统计表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10%[N],光明日报,2005-01-12
[7]国务院,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文)[R]。
[8]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阳立高,张四梅,后农业税时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创新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7,(3):67-70。
[10]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7)[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7:4。
4.自主创新研究报告doc 篇四
为实现我街道无邪教创建工作的创新和提高,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按照“纵到底、横到边,无空白、无盲点”的要求,深入各行政村(居)、学校、企业、卫生院等基层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夯实了基层工作基础,提升了维稳工作水平。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首先,加强社会面的防范控制,确保重要节日、会议和敏感日期间的社会政治稳定。
一是认真细致摸排,全面掌握“法轮功”等邪教人员底数。坚持季度排查与日常排查相结合,注意将排查的范围向非重点区域和人群扩展,把握苗头性和倾向性。在全街道范围内对所有“法轮功”易感人员进行了排查摸底,重点是受过打击处理、具备上网条件、具有区域性编辑能力、有现实非法活动的人员。
二是加强对社会上反宣品的清理清查力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明确清理清查责任人,严格落实清理清查措施。一旦发现反宣品,做到第一时间及时取证、清理。实行清理清查周报告制度和明查暗访制度。上半年,街道办综治工作人员配合警力先后组织多次暗访巡查,没有发现散发张贴“法轮功”传单标语现象。
三是严防广播电视插播。协作县广电局等高度戒备,进一步完善了防范广播电视插播预案,实行电视信号控制机房24小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信号,确保“零秒切换”,避免了负面影响,确保了重要节日、会议和敏感日期间的广播电视正常播出。
四是认真落实值班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严格实行领导带班制度和办公室24小时值班制度,出现问题在妥善处臵的同时,及时向上级报告。
此举杜绝了迟报、漏报现象,确保了无进京到省滋事、无当地聚集滋事、无广播电视插播和无极端恶性事件的发生。
其次,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反邪教意识和能力。
一是集中开展了反邪教“集中宣传周”活动。年初,利用星期日赶场天人多宣传面广的时机,在全街道9个村(居)开展了集中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反邪教图片展、发放年画和明白纸、播放大喇叭、现场讲解反邪教知识等形式,使广大群众受到教育。据不完全统计,受教育群众达20000余人。
二是举办了全街道反邪教斗争形势报告会。全街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中小学校分管领导和专职干部200余人听取了报告会。报告会通报了当前同“法轮功”邪教斗争的严峻形势,提高了基层广大领导干部对邪教问题的重视程度,为进一步做好反邪教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积极推广“广场舞”、“唱响红歌”等健康活动。进一步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牢固占据人民群众健身娱乐阵地。
四是组织了“校园拒绝邪教”警示教育报告会。4月至5月,在全街道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反邪教警示教育报告会,3000余名师生受到教育。通过举办报告会,提高了广大师生抵御和防范邪教的意识和能力。
五是积极自主开展反邪教宣传报道。上半年,累计投入资金10000元印制了反邪教明白纸和《有奖举报通告》共15000份,在重点村庄、街道以及公共场所张贴发放。宣传报道活动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使全民防范邪教的意识深入人心。
最后,加大回访帮教工作力度,努力巩固教育转化成果。
今年以来,我们继续加强了对重点人员的教育转化力度。一是节日期间,对家庭贫困的人员进行了走访,到他们的家中了解生产生活状况,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上半年共计走访91人次。二是克服困难,将新涉案及出监出所的重点人员街道办法制教育中心转化。三是充分发挥街道办
法制教育中心作用,适时举办教育转化培训班。严格实行规范化管理,逐人制定教育方案,采取形式多样的转化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四是继续实施“回归社会工程”,对刑释解教及出班的重点人员开展回访帮教。建立健街道办、村(居)、户三级帮教机制,签订了《帮教工作责任书》,逐人确定了“三帮一”责任人,经常性地开展回访帮教,实现了“零反复”目标。
开展无邪教创建活动,如何实现工作的创新和提高?今后要进一步建立完善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的长效机制,强化基础工作,落实工作措施,强化基层工作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基层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的水平。一要加强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阵地建设。按照安全、实用、规范的原则,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完善管理,进一步加强街道办法制教育中心建设。积极拓展功能,把法制教育中心建成教育转化基地、审查深挖基地、帮教干部培训基地“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各行政村(居)要充分利用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干部活动中心、农村文化大院及科普书屋等阵地,采取一室多用的办法,大力建设反邪教警示教育阵地,原则上每个村都要建立一处反邪教警示教育阵地。加强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建设,广泛吸纳无经济来源、生活困难的“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易感人员参加,探索建立“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易感人员帮扶巩固阵地。二要进一步建立完善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制度体系。要着眼于实现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深入总结工作经验,积极探索斗争规律,按照科学系统、实际可行的要求,围绕完善和落实“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专门机构协调指导”的组织领导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组织领导制度;围绕提升有效处臵邪教违法犯罪活动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能力水平,突出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业务工作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高效运转;围绕规范机关行为、提高机关效能,进一步建立健全反邪办机关工作制度,切实
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办事高效的机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机关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推动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深入持久。
三要建立健全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台账。按照管理规范、资料齐全、情况清楚的要求,以不放心人员、需重点巩固人员、失控在逃人员、刑释解教出班人员和曾有违法行为被依法采取过其他处理措施等人员为重点,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法轮功”易感人员数据库,逐人落实针对性稳控帮教措施和责任人,切实建立健全“法轮功”易感人员实名制管理平台。加强经常性分析排查,及时调整更新有关数据和内容,实行动态管理。高度重视其他邪教及有害气功组织易感人员数据库建设,对专案涉及人员要逐人登记造册,建立电子档案。
四要继续深入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要继续围绕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的“四进”要求,突出防范重点,坚持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宣传教育活动相结合,深入开展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反邪教宣传教育活动,每个行政村(居)每年都要进行
一、两次集中反邪教宣传教育活动,并广泛开展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进一步加大“广场舞”、“唱响红歌”等健康活动的推广普及力度。积极探索建立长效宣传教育机制,将反邪教工作纳入宣传部门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纳入司法部门的普法宣传活动,纳入科技、文化、卫生部门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实现警示教育多渠道化,职能化,常态化。
五要形成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格局。我街道将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作为基层综治及其办公室的重要职责,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和年度综治考核,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同时不断发展壮大群防群治队伍,重点依托综治系统的已有网络,以社会面防控和清理清查反宣品为主,建立一支以保安员、治安巡防员、街道保洁员等为主体的巡逻防控队伍;以掌控“法轮功”等邪教易感人员动向为主,建立一支由治安信息员、基层党员干部和“法轮
功”人员同事、邻居及已转化“法轮功”易感人员等组成的,明暗两条线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反邪教信息员队伍;以包保帮教和社会宣传为主,建立一支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科技工作者、老工人为主体,热心群众广泛参与的反邪教志愿者队伍。继续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斗争的积极性。
六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及宗教团体的优势和作用。要把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作为各群团组织的重要职责,利用其在动员组织群众、教育引导群众、联系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共同推进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宗教团体在同邪教组织斗争中具有独特作用,要强化教徒自身管理和教育,积极检举揭发邪教活动,严防不法分子传播邪教。要重视加强反邪教协会建设,进一步健全组织网络,扩大社会覆盖面,吸纳和组织广大民间反邪教人士积极参与反邪教工作。
最后,要进一步加大对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街道办、村(居)两级工作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增加投入、保障基层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顺利开展。
城南街道综治办
5.自主创新研究报告doc 篇五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面向中职自主招生综合文化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面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自主招生考试是以具有广东省户籍,符合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报名资格的应、往届中职毕业生为对象的选拔性考试。
二、考试内容
综合文化知识的考试参照教育部2009年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和2008年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为依据,按照粤教职函【2012】2号文的要求,突出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本知识、职业道德基本要求、人际交往基本常识、中英文写作基本能力等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实用性知识的考查。考试内容既检测考生日常学习中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又检测考生日常知识和能力的有效积累。考试具体要求如下:
1.人文科学:主要考察文学基础知识、汉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2.数学基础:以数学基础知识为背景,重点考察考生所具有的基本数学素养、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考察考生基本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英语应用能力:侧重考查语言应用能力,注重英语在生活中的运用,并渗透对生活常识的考查。Zizhu8.net
4.综合素养:主要考查时事政治、职业道德、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则、信息素养等。
三、考试时间、分值与题型
考试时间:90分钟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总分:200分
主要题型:单项选择择题、判断题、阅读理解题、中文写作题、英文写作题;
6.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研究论文 篇六
财政部门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随着财政部门的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成果明显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本文主要以山东省为例,从深化财政政策改革等方面探讨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山东省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对支持自主创新的投入不足
虽然近年来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的绝对量在逐年增长,但与全省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相比,投入仍显不足。2006年,山东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24%,与全国平均水平2.22%基本持平,比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地的4%、5%以上的财政科技拨款比例差距很大;拨款额为41.1亿元,比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分别少63亿元、53.8亿元、21.8亿元、19.4亿元和13.3亿元。受此影响,2006年,山东省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1.06%,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42%,排名全国第11位,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陕西、江苏的5.50%、2.50%、2.24%和1.60%。科技投入能力的不足,是长期困扰山东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性因素。
2.基础研究经费占财政科技投入比重偏低
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可以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知识储备和科技支撑,是提高山东省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方面。从山东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经常费支出构成看,2005年基础研究经费只有3.27亿元,占经常费支出的比重仅为1.71%,基础研究经费在R&D投入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偏低。研究与发展机构是政府资金的主要获得者与使用者,基础研究经费在R&D投入中所占的比重低也就意味着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的大部分投到了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活动上。由于基础性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基础研究经费显然应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中基础研究经费比重偏低的状况,不利于提高山东省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优化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结构,适当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重,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3.财政科技经费管理体制不完善
山东省财政科技经费按项目类别分散掌握在不同政府部门手中,科技三项费用属科技部门,科学事业费属财政部门,科技基建费属发改委。即使在一个部门内,科技经费的分配和项目审批权也分散在不同的处(科)室。这种经费管理体制,人为地分割了科技研发过程中各环节间的有机联系,而且不利于财政科技经费的合理使用和高效配置。由于各部门自成体系,各部门之间的科技开发计划难免有重复,从而导致科技资源重复配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同时,经费多头管理,使财政支持的项目过于分散,每个项目只能得到小额资助,难以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特别是不利于一些跨学科、跨行业大型研究开发项目的开展。
4.税收政策存在缺陷
一是针对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以暂行条例、意见、通知、补充说明等形式表现,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严肃性和稳定性。二是现行税收优惠侧重对新技术成果应用的优惠,缺少针对具体科技开发活动及项目的优惠。具体来说,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针对科研成果、科技应用单位,而不是针对具体的科技开发活动或项目。这种把科技税收优惠对象定位于应用而非研发的格局,不利于激励科技自主创新。三是税收优惠方式单一。税收优惠方式局限于税率优惠和税额的定额减免,对国际通行的侧重税基、加速折旧、加大费用列支、投资抵免、延期纳税、亏损结转和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等措施重视不够,很少应用。
二、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建议
1.增加财政直接投资与补贴额度
财政资金支持是企业创新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研究表明,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政府投入对全社会R&D投入强度起着重要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当前,加大政府在R&D经费中的份额,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全社会R&D投入,将有利于改变R&D投入水平偏低的状况。综观各国情况,财政的资金支持一般占创新资金总额的10%左右。随着政府财力的增加,政府需要加大对整个科技研究与开发的财政投入。政府的财政的直接投资,可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支撑和资金储备,引导产业自主创新的方向,刺激企业自主创新经费的增长。
2.调整税收优惠政策
明确税收优惠作用点,提高政策效力。要把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上,要在政策适用主体上明确其地位,对高技术企业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向各类基础研究进行风险投资的投资法人或自然人以及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和产业的企业给予激励性的税收优惠。对自主研发的各项开支加大税收抵扣,如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五年内结转抵扣;对企业购买创新所需的仪器设备按照其价值的一定比例进行税前抵扣等。对高科技企业经严格认定后,自获利起一定年限内免征所得税,之后按照特定的优惠税率征收所得税;对自主研发的产品以及某些高新技术产品单列税收抵免政策;对企业技术中心进口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承担重点研发项目的企业进口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扩大加速折旧范围。实行设备清单管理,替代现行的逐级审批,从而增强企业设备加速折旧的可行性。
3.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要逐步增加政府采购额度,有效拉动技术创新发展,为技术创新产品主动创造需求市场。要确定自主创新政府采购的重点领域与行业,挑选出具有发展前景、对增强综合实力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予以支持,增大创新成果采购份额,深化政府采购激励效果。不断完善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制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进行
公告,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必须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省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且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使企业克服商业销售风险。政府对于需要研究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或技术,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方式,面向全社会选择研究开发机构,使企业根据政府需求,进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产品。要发挥财政、审计与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对采购人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情况开展经常性检查或专项检查,督促采购人自觉采用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品。
4.完善财政支持自主创新的预算管理模式和制度规范
财政科技自主创新投入的资金管理要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的要求,在公共财政框架内实施改革。一是要按照早编细编预算、实行综合预算、编制部门预算、硬化预算约束的要求,严格预算管理与执行。实行部门预算,将所有的收支项目都编进科技预算,有效增强科技创新投入资金的透明性。二是要实行国库单一账户管理制度,加强财政性科技资金的收支管理。科技部门的所有政府性资金全部直接缴入国库账户,科技支出在实际使用时从国库账户直接划入商品和劳务提供者的账户,以解决目前科技单位在银行开户过多而造成的资金分散和监督不力等问题。三是要在科技经费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发展完善必要的公示制度和公共监督机制,在资金运用的全过程施以预算监督、内外审计监督和外部公共监督,通过公开性与透明度的提高,促进科技投入资金的合理统筹、节约使用。
5.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科技投入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投入效益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手段。首先,要确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根据不同性质的评价对象和科技活动的不同阶段,确定相应的评价方法,对现阶段客观上无法量化描述的某些基础科研活动投入,侧重采用公共选择排序法。其次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基础设施投入应分类进行支出绩效评价。评价政府基础研究支出绩效应把视角放在中、长期社会效益上。评价应用研究投入绩效必须紧密跟踪当期科技发展态势和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公共政策的变动,评价视角的选择要与近中期各重大宏观政策相对应,评价指标的调整要与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科技政策等的阶段性重点相呼应,同时还要注重测评研究项目的中长期经济回报率。评价科研基础设施支出必须与营利性基础设施项目评价区别开来,评价重点应放在项目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科学发现等的创新以及各类科技投入主体基本科技活动顺利展开的贡献上,同时也要重点衡量项目自身的先进程度和有无对比效应。
6.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培养、激励与引进
7.中国轿车自主品牌创新研究 篇七
要研究国内汽车品牌的制造与创新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就要首先了解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 这样才能根据现状来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目前, 自主品牌的汽车已经在我国汽车出口中占主导地位, 自主品牌的汽车出口总量占全部出口总量的六成以上, 而且自主品牌汽车的出口步伐会越来越快。这就意味着我国汽车自主研发、自主品牌的时代就要到来, 将依靠自己的自主创新获取丰厚利润和影响力。
一、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现状
“中国车”绝不是低质低价的代言词, 高品质是塑造“中国车”品牌形象的基础。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已不断完善生产研发体系、提升制造工艺水平, 优秀的自主品牌产品品质完全可以和合资品牌相媲美。如长城汽车一直坚持以全球化标准设计、研发、制造产品, 并于2009年率先实现了4款主要产品, 例如炫丽、酷熊、哈弗、风骏都通过欧盟VCA整车型式认证, 充分说明自主品牌汽车品质能够肩负把中国制造、中国车品牌推向全球市场的重任。2004年12月, 上海华普发动机公司建成投产, 上海华普汽车依靠自主研发、创新进取、致力于打造具有海派特色的民族汽车品牌。2005年9月比亚迪F3上市, 自主汽车品牌又多了一名猛将。
虽然国内自主品牌层出不穷, 但是总的来说自主品牌主要走的还是低端、低价的路线, 中国汽车制造需要更大的技术创新, 才能稳定市场与国外的汽车品牌竞争。
二、中国自主品牌轿车从制造到创新面临的挑战
虽然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在提升, 但是企业的利润流失却是自主品牌面临的新问题。另外, 自主品牌产品单一, 从小排量低档轿车向中高级轿车迈进的步伐受到了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阻碍, 从而限制了自主品牌的市场拓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自主品牌仍处于中低端市场。同时自主品牌也存在质量缺陷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未能形成忠诚的消费者群体。下面是对各个问题的详细说明:
(一) 缺乏自主开发的核心技术能力。
国内的汽车无论是技术还是性能、质量上都与其他合资品牌具有明显的差距。以安全性能为例,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2007年1月公布的几款汽车安全碰撞测试, 结果表示, 中国自主汽车的安全性能尚待提高。
在20世纪90年代, 为了发展汽车工业, 我国采取的是大力引进外资的政策, 就是用国内的市场换国外的先进技术, 但是事实证明这个政策是不成功的, 国内的市场大块大块的被分出去了, 但是我国从国外的汽车企业学到的技术却十分有限, 跨国公司本身就是以追逐利益为根本, 他们是不会出让先进技术的, 只是把一些落后的技术转让给国内企业, 这就导致国内汽车行业一直吸收国外的落后技术, 最终导致了自主研发的创新能力低下。目前国内自主研发水平还是远远落后于发达汽车国家的水平, 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这说明自主汽车品牌仅在制造上就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更别说自主创新, 而且技术是汽车行业发展的最根本要求, 我国国内自主品牌要时刻加大力度在技术研发上确保汽车的安全性能和质量。
(二) 消费者对于自主品牌的认知度较低。
由于自主品牌的汽车最先以低价位定位于低端市场, 造成了消费者低价位低质量的复杂购买心理, 同时自主品牌轿车在产品和售后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加剧了自主品牌在消费者心里恶劣的影响。
“坐奔驰、开宝马”的说法, 已经在车市流传了多年, 作为产品评价可能还有待商榷, 其中蕴涵的对奔驰、宝马的喜爱却是确定无疑的。“一个宝马经销商曾经对我说:‘你为什么要买宝马?宝马和丰田有什么差别?没多大差别!买宝马只是因为你想买宝马!’”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在汽车日趋同质化的今天, 影响消费者选择的主要原因, 已经从产品变成了品牌。这就是对品牌的认知。
然而, 国内的大部分自主汽车品牌还没有深入人心, 在消费者选择品牌购买汽车时肯定会选择自己熟悉的品牌, 因为越是熟悉的品牌越说明这个品牌受到大众的认可, 国内自主品牌需要加大实施品牌策略, 使国内汽车品牌也能够深入人心, 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知。
(三) 利润较低。
一方面我国自主品牌的销售数字和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另一方面自主品牌汽车仍然面临利润较低的问题。据了解, 国内的几大自主品牌汽车的利润很低, 奇瑞每辆车的利润为400~500元, 夏利最低只有200元, 吉利汽车虽然每辆车的平均利润达到了1, 900元, 但与合资企业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广州本田每辆车的利润超过2万元, 上海通用等美系汽车品牌也超过了1万元。这说明了虽然国内汽车的市场越来越大, 但是获得的利润太低, 这很不利于企业的扩大发展。
确实价格在自主品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一提到自主汽车, 所产生的第一印象就是价格低廉, 但是价格低廉也意味着低端, 对于自身定位会带来非常大的不利影响, 从财务角度看, 低价就意味着毛利率的降低, 从企业长期发展看, 低价可以抢占市场, 培养自己的客户群体, 但长期低价对企业的扩大和发展有一定的阻碍。
三、中国轿车自主品牌发展策略
(一) 建立产品管理体系,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是品牌的立足之本, 品牌源于品质。企业品牌体现了社会公众对其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技术工艺水平、人员素质的全面评价, 提供优良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基础。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必须坚持不懈地狠抓技术保证质量, 转变以往的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模式, 创造式的模仿, 提高技术自主能力, 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 加大研发投资力度, 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加快核心技术的开发, 努力实现汽车核心技术的掌握和零部件质量技术的突破, 同时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在品牌研制、组织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把好质量关。
(二) 增强消费者对于自主品牌的认知度。
在这一点主要就是加强品牌战略, 品牌就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的效率、信誉、企业的实力。为此, 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必须树立牢固的品牌竞争意识, 把创建品牌产品作为企业的一项工程, 要紧密关注市场, 积极开发先进产品, 把品牌战略纳入企业长期发展规划。首先, 品牌的构建在时间上应有持续性, 需要给消费者在不短的时间来验证产品是否能够一如既往的保障做出的承诺。积极利用广告将企业产品品牌进行宣传, 不断提升品牌的形象。设立专门的品牌发展研究部门专门负责品牌战略方案的研究, 切实推进品牌研制, 部门制定品牌发展规划, 为企业长期的品牌影响做到严密的考察和研究。同时还要不断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 塑造自己的品牌特点, 坚持在过程中不断提升, 才是自主品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选择。
(三) 改进自主汽车品牌价格策略。
因为长期的低价策略, 让这种印象在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 所以国内自主品牌的生产商和经销商要改进价格策略, 不仅要宣传到位, 还要把改进的汽车与之前的相比产生的明显优势在价格上也作出调整, 这样消费者就会觉得物有所值, 如果只顾一味地提高价格, 消费者反而更加不会购买汽车。
四、结论
从目前国内自主汽车品牌看, 我们没有办法快速地解决全部问题。因为任何一个问题都需要企业进行很长时间的研究和实施, 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市场环境, 只要根据我们国内汽车品牌的自身特点来改进企业的管理模式或是引进先进的技术, 才能使中国国内自主品牌汽车缩短与合资企业和国外企业的差距, 使国内汽车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叶平.汽车产业创新战略研究[J].上海汽车, 2006.11.6.
[2]吴祥友.中国汽车品牌与自主开发之路[J].科技与产业, 2007.10.4.
8.自主创新研究报告doc 篇八
【摘 要】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汽车产业也越做越大。本文分析了目前上海汽车服务贸易领域的现状,与国外情况作了对比,找出了上海汽车服务贸易的一些不足,提出了上海汽车服务贸易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汽车服务贸易 发展 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172-02
本课题为:2011年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11scx10
项目指导老师:佟亚洲 吴军民
随着上海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万大关。汽车保有量的迅速提高,为汽车服务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消费者希望得到便捷、高质量的专业汽车服务,这刺激着上海汽车服务贸易的发展,也为汽车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目前上海的汽车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还有限,与国外有差距。
1.国内汽车服务贸易市场现状
1.1 上海汽车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上海汽车市场逐步扩大及汽车数量的增加,为上海汽车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汽车服务业占整个汽车产业的利润比例也逐年上升,形成汽车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上海汽车行业利润新生力。各大汽车整车厂以及汽车经销商都十分重视汽车服务业的发展和建设。服务,将成为突破汽车营销利润增长瓶颈的突破口。
1.2 国内汽车服务业渐趋网络化和规模化
由于上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而对汽车服务需求层次不一。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上海汽车服务行业在市场整顿中逐步迈入正轨,服务结构调整正一步步推进,行业整体素质全面提升。一个以一类企业为骨干、二类企业为基础、三类企业为补充,汽车检测站为质量保证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汽车维修市场格局已基本形成。汽车维修网点由大中城市向外延伸,辐射各地,遍及城乡,平均每千辆汽车拥有汽车维修站点12.7个,①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构筑了布局趋于合理的汽车维修网络,为道路运输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技术保障。
1.3 国内汽车服务贸易市场缺乏“领跑者”
上海汽车服务贸易市场目前是一种零散式的经营状况。有资料显示,目前国内仅汽车维修正式在册的企业已达30万家,汽车用品及服务方面,仅经营汽车美容的企业就有9000家左右。②与跨国企业相比,国内企业虽然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大多是散兵作战的小型企业,具有现代化企业管理、适应市场竞争的高素质企业则为数不多,大部分企业服务单一,规模有限;汽车后市场机制和服务体系不完善,恶性竞争,秩序混乱,缺乏真正的“领跑者”。上海的汽车服务业还属于起步阶段,离世界水平还有差距。
2.目前国际汽车服务贸易发展新趋势
2.1 品牌化经营
品牌价值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市场,也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同时,品牌比产品的生命更为持久,这就是品牌的价值所在。在国外,著名汽车厂家的产品商标,同时也是服务商标。在国内,大多数人还未认识到,侵权现象频频发生。近年来,国外的汽车服务品牌开始到中国推行连锁加盟计划,实际上就是以品牌带动服务网络。
2.2 规模化经营和规范化经营
汽车保修行业的规模化经营指拥有大量的连锁、分支机构。它与规范化经营是密不可分的。在同一连锁系统内,采用相同的店面设计人员培训,管理培训统一服务标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服务价格,统一管理规则,统一技术支持,中心采用物流配送,减少物资储存和资金占用降低运营成本。
2.3 修理为主转向维护为主
国外汽车厂家认为真正的服务是要保证用户的正常使用,通过服务要给客户增加价值。为此厂家在产品制造上提出了零修理概念,售后服务的重点转向了维护保养。目前,美国的汽车养护业已经占到美国汽车保修行业的80%,年均收入超过1O0亿美元。③相反中国只有1%的汽车修理商能够提供完善的护理服务。
2.4 电子化和信息化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的电子化水平越来越高。最新的汽车产品上已经实现了全车几乎所有功能的电脑控制。因此汽车的保修越来越复杂,工人凭经验判断毛病所在的时代早已经过去。现在汽车的保修首先需要专门仪器进行检测.专用设备进行调整,汽车修理所需要的产品数据也以电脑网络、数据光盘的形式提供,不再需要大量的修理手册,可大大提高维修效率,降低成本。
2.5 专业化经营和综合化经营
在汽车厂家提供越来越周到的售后服务的同时.汽车的保修行业也出现专业化经营的趋势。专业化经营的独特优势是专业技术水平高,产品规格全,相对价格比较低。与此同时综台化(一站式)经营也发展很快。如加油站同时提供洗车、小修、一般保养、配件供应等服务。不仅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还能增加经营收入。
3.国内外开展汽车服务贸易的对比分析
3.1 国内外汽车服务贸易结构比较
从国内外汽车大集团汽车服务贸易业务构成看,国外汽车大集团形成了从整车销售至旧车回收与处置这一完整的汽车服务产业链,参与汽车服务价值链的竞争,并构筑了以汽车金融服务为整个集团产业链的基础。全力支持汽车销售业务的开展,以获取产业链上竞争优势。而国内汽车大集团汽车服务贸易结构,仅仅限于汽车销售,对于汽车服务价值链先进项目如汽车金融等增值业务开展得较少。因此如何构筑与完善自身的汽车产业链,获得国内先发优势,正是上海汽车大集团迫切需要考虑的战略问题。
3.2 国内外汽车服务贸易利润构成及产业地位
一个充分竞争的汽车市场中,汽车的销售利润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20%左右,零部件供应利润占20%左右,而50%-60%的利润是从服务中产生的。据通用和福特汽车信贷公司的资料显示,仅汽车金融服务带来的赢利就占这两大集团全部利润的36%。在汽车市场成熟的美国,汽车售后服务业从业人员有350多万人,年产值高达1400亿美元,汽车维修业的利润率达到27%,④可见汽车服务业已成为汽车制造商的利润来源,构成了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对比中外汽车大集团中汽车服务贸易收人占总收人比重,与世界大汽车集团相比,上海主要汽车企业的服务贸易收入的比重偏低。作为上海三大汽车集团之首的一汽集团,服务贸易占集团总收入的比重仅为6%左右,远低于国际汽车大集团的水平,汽车服务业的发展迟缓严重影响到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远不能满足消费者对汽车服务的需求,从而影响到上海汽车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4.发展上海汽车服务贸易的对策
4.1 提高服务意识,赢得消费者信赖
虽然大多数汽车服务企业有整洁的厂地和优良的设备,但在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方面和传统的路边摆摊经营方式没有太大的差别。对服务行业而言,首先要保证各项服务质量,无论是技术含量低的洗车服务,还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修车。其次,提供给顾客的零配件应有质量保证,不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最后,企业如果能够发掘并满足客人的个性化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就会获得更大利润,赢得更大的客户群体。
4.2 主动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面对越来越国际化的中国轿车市场,厂商、经销商都应主动学习国际先进的营销经验,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采购和营销服务手段。在有条件时开放国内汽车服务贸易市场,引入国外先进的销售服务环节的新内容、新方法,加快并建立适应国际要求的汽车服务贸易体系,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4.3 培养国际型汽车服务贸易专业人才,提升公司竞争力
由于跨国公司的全面进入,轿车产品日趋丰富,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正逐渐转入靠综合竞争力决定胜负的时代。对此,国内企业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可以在高校增设汽车服务贸易专业,专门培养汽车贸易复合型人才。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熟悉《服务贸易总协定》有关条款;借鉴国外经验,考虑在大企业设立技术与贸易培训中心,培训汽车贸易、维修、售后服务、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提高发现与解决汽车服务贸易纠纷的能力。
4.4 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保护消费者利益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作为服务市场的规则制定者,政府参与市场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和创造一个更有竞争力的市场。通过设立严格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市场主体合格,在对新设企业的资格要求上,从人员结构、设备配置、更新符合服务标准、信息管理以及专业服务的建筑面积等多方面进行监管。同时对从业人员的资格也有严格认证程序,从业人员向法定的机构提交申请,并得到许可方可从业。近年来,美国政府对汽车服务业的管理有放松的趋势,但在放松管理的同时,又大大增加了有关健康、安全和环保的管理条例数量,以提高服务质量,并帮助服务行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4.5 开拓多层次服务渠道,提供便利服务
良好的汽车服务一直是汽车厂商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服务对消费者再次购买的影响正逐渐大于产品本身,在汽车售价不再是购车的唯一因素时,消费者更应关注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售后服务问题。在国外成熟的汽车服务市场中,提供服务的企业,一般以OEM商特许企业为主,他们提供服务的门类是最为齐全的,除了专业汽车服务企业以外,一般为企业提供全方面的服务。同时美国汽车服务业市场中独立服务机构的市场份额已超过50%,并且这一比例正在呈现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1] 宋晓冰,发展上海汽车服务贸易的思考[J],上海汽车,2003(8)
[2] 孙导蔚,国内汽车服务贸易分析[J],上海汽车,2005(6)
[3] 贾新光,国外汽车服务贸易发展新趋势[J],网易汽车,2001(12)
[4] 张典,上海汽车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6(7)
注
①孙导蔚,国内汽车服务贸易分析[J],上海汽车,2005(6)
②孙导蔚,国内汽车服务贸易分析[J],上海汽车,2005(6)
③贾新光,国外汽车服务贸易发展新趋势[J],网易汽车,2001(12)
【自主创新研究报告doc】推荐阅读:
自主创新之路07-18
自主创新能力考核09-08
企业自主创新事迹材料10-21
自主创新学习的探索10-22
申论热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07-22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12-1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原因及对策10-08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12-08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战略的核心09-06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地方财政投入模式探讨11-14